作业成本法原理
作业成本法
第二节 作业成本计算
二、作业成本法的计算举例
【例9-1】华夏公司本月生产甲,乙两种产品,其中甲产品
技术工艺过程较为简单,生产批量较大来自乙产品技术工艺过程较为复杂,生产批量较小。
项目
甲产品
乙产品
产量(件)
10 000
4 000
直接人工工时(小时)
22 000
7 000
单位产品直接人工成本
14
12
单位产品直接材料成本
第一节 作业成本法的概念与特点
(二)作业成本法的含义
作业成本法是一种以作业为基础,通过对所有作业活动进行 动态追踪,根据各项作业费用的消耗情况,将间接成本和辅助 费用更准确地分配到产品和服务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
第一节 作业成本法的概念与特点
二、作业成本法的核心概念
(一)作业 作业是指企业中特定组织(成本中心、部门或产品线)重复 执行的任务或活动。 执行任何一项作业都需要耗费一定的资源。资源是指作业耗 费的人工、能源和实物资产(车床和厂房等)。任何一项产品 的形成都要消耗一定的作业。作业是连接资源和产品的纽带, 它在消耗资源的同时生产出产品。
三、作业成本法的特点
(一)成本计算分为两个阶段 作业成本法的基本指导思想是,“作业消耗资源、产品(服 务或顾客)消耗作业”。根据这一指导思想,作业成本法把成 本计算过程划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将作业执行中耗费的资源分配(包括追溯和间接 分配)到作业,计算作业的成本; 第二阶段,根据第一阶段计算的作业成本分配(包括追溯和 动因分配)到各有关成本对象(产品或服务)
第二节 作业成本计算
一、作业成本的计算原理
第二节 作业成本计算
一、作业成本的计算原理
(三)资源成本分配到作业 资源成本借助于资源成本动因分配到各项作业。资源成本动 因和作业成本之间要存在因果关系。 (四)作业成本分配到成本对象 在确定了作业成本之后,根据作业成本动因计算单位作业成 本,再根据作业量计算成本对象应负担的作业成本 单位作业成本=本期作业成本库归集总成本/作业量 作业量的计量单位即作业成本动因有三类:业务动因、持续 动因和强度动因。
作业成本法进行绩效评价与管理
作业成本法进行绩效评价与管理作业成本法是一种常用的绩效评价方法,它通过对企业的作业成本进行分析和评估,来确定整体绩效水平。
作业成本法不仅可用于评价企业的生产作业,也可应用于服务行业、研发等领域。
它能够帮助企业深入了解自身的运作状况,找出问题并提出改善措施,最终提高企业的经营绩效。
一、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和流程1. 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作业成本法是一种以作业为单位来进行成本核算和绩效评价的方法。
它将企业的运作过程分解成不同的作业,针对每个作业进行成本核算和绩效评价。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企业更清晰地了解各项活动的成本构成和资源分配情况,为企业管理和决策提供有力支持。
2. 作业成本法的流程在实施作业成本法时,首先需要对企业的各项活动进行划分和归集,确定各项作业的范围和内容。
然后针对每个作业进行成本核算,包括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的分析和归集。
接下来对每个作业的绩效进行评价,可以采用成本效益分析、成本控制等方法来发现问题和制定改善措施。
最后根据评价结果对作业绩效进行管理,不断优化作业流程,提高绩效水平。
二、作业成本法在绩效评价和管理中的应用作业成本法在绩效评价和管理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可以帮助企业全面了解自身的运作状况,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绩效水平。
具体来说,作业成本法可以用于以下几个方面:1. 作业绩效评价通过作业成本法可以对每个作业的绩效进行评价,包括成本效益、效率和质量等方面。
根据评价结果可以发现问题和瓶颈,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改进和优化,以提高作业绩效。
2. 资源分配和成本控制作业成本法可以帮助企业深入了解各项活动的成本构成和资源分配情况,从而更科学、合理地进行资源分配和成本控制。
企业可以根据作业成本的变化情况,调整资源配置,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3. 绩效管理和激励机制通过作业成本法对作业绩效的评价和管理,企业可以建立科学的绩效管理体系和激励机制,激励员工提高工作效率,提高企业整体绩效水平。
三、对于作业成本法的个人观点和理解作业成本法作为一种绩效评价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实用性。
作业成本法及案例
案例一:公司A的作业成本计 算
公司A生产两种产品,利用作业成本法计算每个产品的成本,并对比产品盈利 能力,为未来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案例二:公司B的作业成本计 算及对比分析
公司B面临多个作业,使用作业成本法评估各个作业的成本和效益,帮助企业 优化资源分配和决策。
作业成本法及案例
作业成本法是一种管理会计方法,它能帮助企业了解特定作业的成本,优化 决策和资源分配。本演示将深入介绍该方法,并通过案例分析展示其实践应 用。
作业成本法介绍
作业成本法是一种成本核算方法,通过将直接材料、直接劳动和制造费用分 配给特定作业,以计算每个作业的成本。它可以提供准确成本信息,帮助企 业评估作业的盈利能力和效益。
通过作业成本法,企业可以更好地了解
各项资源的使用情况,优化资源配置,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提高效率。
3
决策分析
作业成本法提供了决策所需的详细成本 信息,帮助企业评估投资回报率和决策 风险。
作业成本法的优点和局限性
优点
准确计算作业成本,支持决策分析。
局限性
依赖准确的数据和成本分配方法,无法反映间接成本的影响。
作业成本法的案例分析
作业成本法的原理
作业成本法基于“因果关系”原理,即将成本分配给特定作业,以反映产生该 作业所需的资源使用情况。成本分配方法包括直接材料和直接劳动的实际成 本分配,以及制造费用的分配。
作业成本法在实践中的应用
1
产品成本计算
作业成本法可用于计算产品的成本,帮
资源分配
2
助企业确定合理的销售价格,并评估盈 利能力。
作业成本法原理(2)
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1.1作业成本计算作业成本法最初作为一种正确分配制造费用、计算产品制造成本的方法被提出。
其基本思想是在资源和产品之间引入一个中介——作业,基本原则是作业消耗资源,产品消耗作业;生产导致作业的发生,作业导致成本的发生。
根据这一原则,作业成本计算按如下两个步骤进行:第一步,确认作业、主要作业、作业中心,按同质作业设置作业成本库;以资源动因为基础将间接费用分配到作业成本库;作业是基于一定目的,以人为主体,消耗了一定资源的特定范围内的工作,是构成产品生产、服务程序的组成部分。
实际工作中可能出现的作业类型一般有:起动准备、购货订单、材料采购、物料处理、设备维修、质量控制、生产计划、工程处理、动力消耗、存货移动、装运发货、管理协调等。
作业引发资源的耗用,而资源动因是作业消耗资源的原因或方式,因此,间接费用应当根据资源动因归集到代表不同作业的作业成本库中。
由于生产经营的范围扩大、复杂性提高,构成产品生产、服务程序的作业也大量增加,为每项作业单独设置成本库往往并不可行。
于是,将有共同资源动因的作业确认为同质作业,将同质作业引发的成本归集到同质作业成本库中以合并分配。
按同质作业成本库归集间接费用不但提高了作业成本计算的可操作性,而且减少了工作量,降低了信息成本。
第二步,以作业动因为基础将作业成本库的成本分配到最终产品。
产品消耗作业,产品的产量、生产批次及种类等决定作业的耗用量,作业动因是各项作业被最终产品消耗的方式和原因。
例如,起动准备作业的作业动因是起动准备次数,质量检验作业的成本动因是检验小时。
明确了作业动因,就可以将归集在各个作业成本库中的间费用按各最终产品消耗的作业动因量的比例进行分配,计算出产品的各项作业成本,进而确定最终产品的成本。
成本计算程序如下图所示:综上所述,作业成本法区别于传统成本计算法的主要特点是:其一,以作业为基本的成本计算对象,并将其作为汇总其他成本(如:产品成本、责任中心成本)的基石;其二,注重间接计入费用的归集与分配,设置多样化作业成本库,并采用多样化成本动因作为成本分配标准,使成本归集明细化,从而提高成本的可归属性;其三,关注成本发生的前因后果。
ABC作业成本法原理与应用模型
ABC作业成本法原理与应用模型ABC作业成本法(Activity Based Costing,简称ABC)是一种计算产品或服务成本的方法,它基于活动分析,将企业的资源消耗与产品和服务的实际成本相关联。
其原理是将企业的资源消耗分配到不同的活动中,再通过活动成本分配到产品或服务上,从而更准确地衡量产品或服务的成本。
ABC的应用模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确定活动:首先需要确定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各项活动,如采购、生产、销售等。
活动是企业资源消耗的基本单位。
2.确定活动成本:对每个活动进行成本的收集和记录,包括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
直接成本是与具体活动直接相关的费用,如人工工资、原材料等;间接成本是与多个活动相关的费用,如厂房折旧、管理费用等。
3.确定活动成本驱动因素:活动成本驱动因素反映了不同活动发生的频率和程度,可以是数量、时间、人力等。
通过确定活动成本驱动因素,将活动成本分配到各个活动中。
4.分配活动成本:根据活动成本驱动因素的大小,将间接成本分配到各个活动中。
可以采用各种分配方法,如人工工时、机器使用时间等。
5.分配产品或服务成本:将各个活动的成本按照其驱动因素的使用情况分配到产品或服务上。
这样可以准确地衡量每个产品或服务所消耗的成本。
ABC作业成本法的应用模型可以帮助企业更准确地了解产品或服务的成本结构,有利于提高成本管理的准确性和可行性。
它可以帮助企业确定资源消耗和浪费,并优化产品设计和生产过程,降低不必要的成本。
同时,通过准确计算产品或服务成本,企业可以更加合理地确定产品或服务的定价,改善利润状况。
然而,ABC作业成本法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它较为繁琐,需要大量的数据和信息支持,对企业信息系统要求较高。
其次,由于活动的确定和成本的分配是主观的,因此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
此外,ABC作业成本法适用于中小型企业或特定行业,对于规模较大的企业来说,成本计算复杂度较高,实际应用难度增加。
综上所述,ABC作业成本法以其准确性和可行性在成本管理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会计经验:什么是作业成本法-作业成本法原理
什么是作业成本法?作业成本法原理
什么是作业成本法?作业成本法原理
作业成本法简称ABC法,即以作业为基础的成本计算方法。
作业成本法的基本理论认为,企业的全部经营活动是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作业组成的,企业每进行一项作业都要耗用一定的资源;而企业生产的产品(包括提供的服务)需要通过一系列的作业来完成。
因而,产品的成本实际上就是企业全部作业所消耗资源的总和。
在计算成本时,首先按经营活动中发生的各项作业来归集成本,计算作业成本;然后再按各项作业成本与成本对象(产品或服务)之间的因果关系,将作业成本追溯到成本对象,最终完成成本计算过程。
不同目的,有不同的成本。
比如,为了进行战略性盈利分析,人们会计算和使用企业在全部经营活动中发生的成本,即价值链成本。
价值链成本是指产品的设计、开发、生产、营销、配送和售后服务耗用作业成本的总和。
价值链成本的计算,首先是将企业发生的全部资源耗费分配到价值链的一系列作业上,然后再将各项作业成本分配到产品。
又如,为了进行短期的战术盈利分析,决策是否接受某一项产品订单等,则需要计算经营成本。
产品的经营成本一般包括生产、销售和售后服务等项作业的成本,而不包括产品设计、开发等成本。
再如,企业为了对外提供财务报告,则应按对外报告的要求,计算产品的生产成本。
我们知道,。
ABC与TDABC(作业成本法)
如何应对abc与tdabc的发展挑战
培养专业人才
企业需要培养具备abc与tdabc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人才,以推 动成本管理方法的实施和应用。
建立完善的组织架构
企业需要建立完善的组织架构,明确各部门在abc与tdabc实施过 程中的职责和角色,确保实施工作的顺利进行。
持续改进和优化
企业需要对abc与tdabc的实施过程进行持续改进和优化,不断完善 成本管理方法体系,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和企业需求。
abc的优点与局限性
• 战略价值:作业成本法能够帮助企业识别增值作业和非增 值作业,为优化业务流程提供支持。
abc的优点与局限性
实施难度
作业成本法实施过程较为复杂, 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数据 收集和整理。
适用范围有限
作业成本法主要适用于间接成本 占比重较大的企业,对于直接成 本占比重较大的企业适用性较差。
abc与tdabc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
ABC和TDABC都是为了提高间接成本分配的准确性,帮助企业更准确地了解产品或服务的真实成本 。
区别
ABC和TDABC在作业动因的选择上有所不同,ABC通常采用直接观测或历史数据来估计作业动因,而 TDABC则通过时间基础来估计作业动因。此外,TDABC的计算过程相对简单,能够快速地建立模型 ,而ABC则需要更多的数据和复杂的模型。
03 tdabc的实施与应用
tdabc的实施步骤
定义作业
明确企业的业务流程,将业务流程划分为一 系列作业,并对每个作业进行描述和定义。
确定资源
识别完成每项作业所需的资源,包括人力、物 力、财力和时间等。
分配资源成本
根据资源的使用情况,将资源成本分配给各个作 业,以确定每个作业的成本。
作业成本法 (abc)的基本原理
作业成本法 (abc)的基本原理ABC法的背景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当时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已经无法满足企业对成本精确控制的需求。
传统方法主要采用直接人工和直接材料作为分配成本的基础,而忽略了间接成本的影响。
这样就导致了许多产品或服务的成本计算不准确,无法反映实际生产情况,影响了企业的决策效果。
ABC法的基本原理是将企业的间接成本分配到各个作业活动上,然后再将作业活动的成本分配到产品或服务上。
它通过建立作业成本池,将间接成本按照作业活动的消耗程度进行分配,从而更准确地计算产品或服务的成本。
ABC法认为,不同的作业活动对成本的消耗是不一样的,应该按照实际情况进行分配,避免了传统方法中的成本扭曲。
ABC法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首先,确定作业活动,将企业的生产过程划分为不同的作业活动,例如采购、生产、销售等。
其次,建立作业成本池,将间接成本按照作业活动的消耗程度进行分配,可以采用各种方法,如资源驱动、事务驱动等。
然后,将作业活动的成本分配到产品或服务上,根据产品或服务对作业活动的消耗程度进行分配。
最后,计算产品或服务的成本,得出准确的成本信息,为企业决策提供依据。
ABC法的应用可以带来许多好处。
首先,它能够帮助企业更准确地计算产品或服务的成本,避免了传统方法中的成本扭曲,提高了成本计算的准确性。
其次,它可以帮助企业发现成本的真正来源,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生产效率。
通过对作业活动的分析,企业可以发现哪些活动对成本的消耗较大,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优化。
此外,ABC法还可以帮助企业进行成本控制和绩效评估,为企业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然而,ABC法也存在一些限制和挑战。
首先,实施ABC法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企业来说是一项较大的工作量。
其次,ABC法对数据的要求较高,需要有准确的成本数据和作业活动数据作为基础。
如果企业的数据不完备或不准确,就会影响到ABC法的应用效果。
此外,ABC法的实施还需要企业有较强的管理意愿和决策支持,否则很难取得预期的效果。
管理会计应用指引第304号 ——作业成本法
管理会计应用指引第304号——作业成本法1.概述作业成本法是一种管理会计方法,其核心思想是将成本与产品或服务的生产过程相关联,以便更好地理解成本的构成并进行成本控制。
管理会计应用指引第304号就是对作业成本法的具体应用进行了说明和指导。
2.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作业成本法是基于以下几个基本原理的:1)成本驱动:作业成本法强调成本的驱动因素是生产活动,而非期间或产品。
2)成本积累:作业成本法要求将成本与作业或活动相关联,进行逐步累积。
3)成本分配:作业成本法通过成本分配,将成本分配到不同的作业或活动中,以便更好地衡量各项活动的成本。
3.管理会计应用指引第304号的主要内容管理会计应用指引第304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和适用范围:对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进行了说明,提出了作业成本法适用的范围和条件。
2)作业成本法的具体应用方法:详细介绍了作业成本法的具体应用方法,包括成本驱动、成本积累和成本分配的具体实施步骤。
3)作业成本法与其他管理会计方法的比较:对作业成本法与其他管理会计方法的异同进行了分析,指出了作业成本法的优势和局限性。
4.管理会计应用指引第304号的意义和作用管理会计应用指引第304号对于实施作业成本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1)指导企业正确使用作业成本法:管理会计应用指引第304号明确了作业成本法的具体应用方法和步骤,可以指导企业正确使用作业成本法进行成本管理和控制。
2)提高企业成本管理水平:作业成本法可以更好地帮助企业理解成本构成,优化生产过程,提高成本管理水平。
3)促进企业持续改进:通过作业成本法的应用,可以及时发现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促进企业持续改进。
5.管理会计应用指引第304号的实施建议为了更好地实施管理会计应用指引第304号,可以提出以下建议:1)加强作业成本法的培训和教育:企业应加强对作业成本法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员工对作业成本法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作业成本法原理及应用分析
作业成本法原理及应用分析1. 引言1.1 作业成本法的概念作业成本法是管理会计中的一种重要方法,用于分析和计算生产过程中各个作业的成本。
根据作业成本法,成本被分配到不同的生产作业中,以便更好地了解每个作业的成本结构和利润状况。
作业成本法的核心原理是将总成本按照作业的不同特性进行分配,并直接与生产作业相关联,以便进一步分析和管理成本。
作业成本法的主要目的是帮助企业管理者了解每个生产环节的成本情况,从而做出更加科学和合理的决策。
在作业成本法中,成本被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两大类。
直接成本是可以直接与生产作业相关联的成本,如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成本;而间接成本则是不能直接与具体生产作业直接相关的成本,如间接材料和间接人工成本。
通过将这两种成本分别分配到各个生产作业中,可以更准确地计算每个作业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为企业管理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作业成本法是一种重要的管理会计方法,通过分配和计算各个生产作业的成本,为企业提供重要的成本控制和管理工具。
通过深入理解作业成本法的概念和原理,企业可以更好地把握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的成本情况,提高管理效率和决策水平。
1.2 作业成本法的价值作业成本法是一种管理会计方法,通过对成本进行分配和追踪,帮助企业有效控制和管理生产过程中的成本。
作业成本法的主要价值在于帮助企业合理分配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优化资源利用,从而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作业成本法的一个重要价值在于帮助企业了解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的成本,有助于企业管理者制定更加科学的生产计划和决策。
通过对成本的详细分析和跟踪,企业可以深入了解生产过程中的成本构成,找出成本高的环节并采取相应措施降低成本,从而提升生产效率和降低生产成本。
作业成本法还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进行成本核算和成本控制,确保企业生产过程的成本管理符合经济效益和效率原则。
通过作业成本法,企业可以及时发现生产过程中的成本波动和异常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加以控制,保证企业生产运营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
《作业成本法原理》课件
随着企业生产经营的复杂性和市场竞 争的加剧,作业成本法逐渐受到广泛 欢迎和应用,成为现代企业成本管理 和竞争优势的重要工具。
作业成本法的基本概念
作业
作业是指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消耗资源的活动或工作。它是连接资源和产品的桥梁,是成本计算和管理的最小单元。
成本动因
成本动因是指导致成本发生的因素,是分配成本的标准。常见的成本动因包括资源动因和作业动因。资源动因用于将 资源分配到作业中,作业动因用于将作业成本追溯到产品或服务中。
资源动因
资源动因是指作业中消耗资源的 比例或数量,是确定资源消耗的 关键因素。
确认作业
作业
是指企业中为了完成某一目标或任务所进行的一系列活动 。
作业分类
根据作业的性质和特点,将作业分为直接作业和间接作业,直接 作业是与产品或服务直接相关的作业,而间接作业则是与多个产
品或服务相关的作业。
作业动因
作业动因是指作业中消耗资源的比例或数量,是确定作业 消耗的关键因素。
04
作业成本法在企业中的应 用
应用场景
间接费用占比重较大的企业
作业成本法能够更准确地分配间接费用,提高 成本核算的准确性。
生产流程复杂的企业
作业成本法能够更好地反映生产流程中的资源 消耗和成本动因,帮助企业优化生产流程。
需要精细化管理的企业
作业成本法能够提供更准确的成本信息,帮助企业实现精细化成本管理。
05
作业成本法的前景展望
技术发展对作业成本法的影响
自动化与智能化技术的应用
随着自动化和智能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企业可以更精确地追踪和计量资源消耗,提高作 业成本法的实施效果。
大数据与云计算的运用
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能够处理海量数据,提供更准确的成本信息,有助于企业更全面地 了解产品或服务的成本构成。
作业成本法原理
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1.1作业成本计算作业成本法最初作为一种正确分配制造费用、计算产品制造成本的方法被提出。
其基本思想是在资源和产品之间引入一个中介——作业,基本原则是作业消耗资源,产品消耗作业;生产导致作业的发生,作业导致成本的发生。
根据这一原则,作业成本计算按如下两个步骤进行:第一步,确认作业、主要作业、作业中心,按同质作业设置作业成本库;以资源动因为基础将间接费用分配到作业成本库;作业是基于一定目的,以人为主体,消耗了一定资源的特定范围内的工作,是构成产品生产、服务程序的组成部分。
实际工作中可能出现的作业类型一般有:起动准备、购货订单、材料采购、物料处理、设备维修、质量控制、生产计划、工程处理、动力消耗、存货移动、装运发货、管理协调等。
作业引发资源的耗用,而资源动因是作业消耗资源的原因或方式,因此,间接费用应当根据资源动因归集到代表不同作业的作业成本库中。
由于生产经营的范围扩大、复杂性提高,构成产品生产、服务程序的作业也大量增加,为每项作业单独设置成本库往往并不可行。
于是,将有共同资源动因的作业确认为同质作业,将同质作业引发的成本归集到同质作业成本库中以合并分配。
按同质作业成本库归集间接费用不但提高了作业成本计算的可操作性,而且减少了工作量,降低了信息成本。
第二步,以作业动因为基础将作业成本库的成本分配到最终产品。
产品消耗作业,产品的产量、生产批次及种类等决定作业的耗用量,作业动因是各项作业被最终产品消耗的方式和原因。
例如,起动准备作业的作业动因是起动准备次数,质量检验作业的成本动因是检验小时。
明确了作业动因,就可以将归集在各个作业成本库中的间费用按各最终产品消耗的作业动因量的比例进行分配,计算出产品的各项作业成本,进而确定最终产品的成本。
成本计算程序如下图所示:综上所述,作业成本法区别于传统成本计算法的主要特点是:其一,以作业为基本的成本计算对象,并将其作为汇总其他成本(如:产品成本、责任中心成本)的基石;其二,注重间接计入费用的归集与分配,设置多样化作业成本库,并采用多样化成本动因作为成本分配标准,使成本归集明细化,从而提高成本的可归属性;其三,关注成本发生的前因后果。
作业成本法的概念及原理
作业成本法的概念及原理
作业成本法的概念及原理
作业成本法(Job Costing)是一种根据实际作业组织和管理来进行财务成本核算的一种重要成本核算方法,即:根据不同作业的性质和规模,分类组织作业,把每种作业的相关费用和财务收支记入作业编号,以便按作业计算总成本和每一部分的成本。
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
(1)划分作业:根据企业的生产运营现状,从事贸易或工程建设等方面,划出多个作业,并且每个作业都具有比较明确、确定的费用。
(2)分配费用:把每个作业的相关费用按照比例、拆分或全分配到每个作业。
(3)计算作业成本:根据设定的管理措施,将技术成本、原材料成本、人工成本等作业支出与每个作业相关的费用相加,最终计算出单个作业的成本。
(4)成本收缩:在计算出每个作业的成本后,根据作业的特点,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积极探索可以收缩作业成本的措施,以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益。
(5)成本比较:可以根据作业成本的计算结果,把不同作业的成本进行比较,以及比较相同作业在不同时期的成本,从而掌握企业的成本状况,为企业的成本管理提供参考和帮助。
- 1 -。
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_成本会计_[共2页]
265 成本会计专题第十章分配基础,以作业为成本计算的基本对象,旨在为企业作业管理提供更为相关、相对准确的成本信息的成本计算方法——作业成本计算法就应运而生了。
作业成本法的本质就是要确定分配间接费用的合理基础——作业,并引导管理人员将注意力集中在发生成本的原因——成本动因上,而不仅仅是关注成本结果本身;通过对作业成本的计算和有效控制,来克服传统的以交易或数量为基础的成本系统中间接费用责任不清的缺陷,使以前的许多不可控间接费用变成可控的。
因此,可以说作业成本计算是一场真正的成本会计革命。
二、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一)作业成本法的基本概念1.作业与作业中心作业(activity )是指企业为了提供一定数量的产品或劳务所消耗的人力、技术、原材料、方法和环境的集合体。
它是作业成本法下最基本的概念,是进行作业成本计算的核心和基础。
通俗地讲,作业也就是基于一定目的、以人为主体、消耗一定资源的特定范围内的工作。
常见的作业可以分为以下四类。
(1)单位水平作业(unit-level activity )。
此类作业为使单位产品受益的作业,具有重复性,每生产一单位产品即需要作业一次,所耗成本将随产品数量而变动,与产品产量成比例变动,如直接材料、直接人工等。
(2)批别水平作业(batch-level activity )。
此类作业为使一批产品受益的作业。
例如,对每批产品的检验、机器准备、原材料处理、订单处理等。
这些作业的成本与产品的批数成比例变动。
(3)产品水平作业(product-level activity )。
此类作业为使某种产品受益的作业,如对每一种产品编制数控规划、材料清单。
这种作业的成本与产品产量及批数无关,但与产品项目成比例变动。
(4)维持水平作业(facility-level activity )。
此类作业为使某个机构或某个部门受益的作业。
它与产品的种类和某种产品的多少无关。
作业中心(activity center )是指一系列相互联系、能够实现某种特定功能的作业集合,可以由一项作业或一组作业组成。
以作业成本法为手段,推动业财融合新进程
以作业成本法为手段,推动业财融合新进程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和数字化的发展,企业管理的方式和方法不断更新,以作业成本法为手段的业财融合新进程也逐渐成为了企业管理和财务领域的热门话题。
作业成本法是一种计算产品或服务成本的方法,以作业为单位进行成本分析,能够更好地理解企业的运作情况,为企业发展提供更加准确的数据支持。
将作业成本法与财务管理相结合,可以推动企业实现财务和业务的融合,提高企业整体管理水平。
本文将从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作业成本法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以及推动业财融合的新进程等方面展开探讨。
一、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作业成本法是一种根据不同作业活动的成本进行分配的方法,通过将成本分配到每一个具体作业上,能够更好地理解每一项业务活动的成本和效益。
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包括以下几点:1. 作业是成本分配的基本单位。
每一个具体的业务活动都可以被视为一个作业单元,作为成本分配的基本单位。
2. 直接成本与间接成本的分离。
作业成本法要求将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进行分离,以便更准确地计算每个作业的成本。
3. 成本控制和决策支持。
作业成本法能够为企业提供更准确、可靠的成本信息,帮助企业进行成本控制和决策支持。
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为企业财务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使得企业能够更好地了解成本结构和利润状况,有效控制成本,提高综合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
二、作业成本法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作业成本法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成本控制。
作业成本法能够为企业提供更准确的成本信息,帮助企业管理层更好地理解每一个业务活动的成本情况,从而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降低成本支出。
2. 增加产品与服务的盈利能力。
通过作业成本法的应用,企业可以更准确地了解产品与服务的成本和利润情况,进而优化产品结构和提高产品与服务的盈利能力。
3. 帮助企业进行长期规划。
作业成本法能够为企业提供长期规划所需的数据支持,帮助企业进行战略规划和发展战略。
abc作业成本法
abc作业成本法ABC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Costing),简称ABC法,是一种针对企业成本控制和管理的新型方法。
与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相比,ABC法更加精确,能够更准确地反映企业的实际成本。
本文将详细介绍ABC法的概念、原理、应用及优缺点。
一、ABC法的概念ABC法是一种以活动为基础的成本计算方法,它将企业的成本分为两个部分: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
直接成本是指可以直接与产品相关联的成本,如原材料、人工等。
而间接成本则是指不能直接与产品相关联的成本,如设备折旧、管理费用等。
ABC法通过对企业的各项活动进行分析,将间接成本分配到各项活动中,再将各项活动的成本分配到产品中,从而计算出每个产品的实际成本。
二、ABC法的原理ABC法的核心原理是“活动成本驱动”。
它认为,产品的成本是由企业的各项活动所决定的。
因此,只有了解每个活动的成本,才能准确地计算出产品的成本。
ABC法通过对企业的各项活动进行分析,确定每个活动的成本,并将这些成本分配到各项活动所产生的成果上。
这样,就可以准确地反映每个产品所产生的成本。
三、ABC法的应用ABC法主要应用于制造业和服务业。
在制造业中,ABC法可以帮助企业准确地计算产品成本,从而确定产品的售价和利润。
在服务业中,ABC法可以帮助企业了解每个服务的成本,从而制定合理的服务收费标准。
此外,ABC法还可以用于企业的成本控制和管理,帮助企业发现成本高的活动,并采取相应的措施降低成本。
四、ABC法的优缺点ABC法相比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有以下优点:1. 更加精确:ABC法可以准确地反映产品的实际成本,避免了传统方法中因间接成本分配不准确而导致的成本偏差。
2. 更加透明:ABC法可以将企业的成本分配到各项活动和产品中,使企业的成本结构更加透明。
3. 更加灵活:ABC法可以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灵活的调整和改进,以适应企业的发展需求。
但ABC法也存在一些缺点:1. 实施难度较大:ABC法需要对企业的各项活动进行详细的分析和测算,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成本。
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doc 36页)
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doc 36页)作业成本法原理与应用模型第一部分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1.1作业成本计算作业成本法最初作为一种正确分配制造费用、计算产品制造成本的方法被提出。
其基本思想是在资源和产品之间引入一个中介——作业,基本原则是作业消耗资源,产品消耗作业;生产导致作业的发生,作业导致成本的发生。
根据这一原则,作业成本计算按如下两个步骤进行:第一步,确认作业、主要作业、作业中心,按同质作业设置作业成本库;以资源动因为基础将间接费用分配到作业成本库;作业是基于一定目的,以人为主体,消耗了一定资源的特定范围内的工作,是构成产品生产、服务程序的组成部分。
实际工作中可能出现的作业类型一般有:起动准备、购货订单、材料采购、物料处理、设备维修、质量控制、生产计划、工程处理、动力消耗、存货移动、装运发货、管理协调等。
作业引发资源的耗用,而资源动因是作业消耗资源的原因或方式,因此,间接费用应当根据资源动因归集到代表不同作业的作业成本库中。
由于生产经营的范围扩大、复杂性提高,构成产品生产、服务程序的作业也大量增加,为每项作业单独设置成本库往往并不可行。
于是,将有共同资源动因的作业确认为同质作业,将同质作业引发的成本归集到同质作业成本库中以合并分配。
按同质作业成本库归集间接费用不但提高了作业成本计算的可操作性,而且减少了工作量,降低了信息成本。
第二步,以作业动因为基础将作业成本库的成本分配到最终产品。
产品消耗作业,产品的产量、生产批次及种类等决定作业的耗用量,作业动因是各项作业被最终产品消耗的方式和原因。
例如,起动准备作业的作业动因是起动准备次数,质量检验作业的成本动因是检验小时。
明确了作业动因,就可以将归集在各个作业成本库中的间费用按各最终产品消耗的作业动因量的比例进行分配,计算出产品的各项作业成本,进而确定最终产品的成本。
成本计算程序如下图所示:综上所述,作业成本法区别于传统成本计算法的主要特点是:其一,以作业为基本的成本计算对象,并将其作为汇总其他成本间接计作业成作业成作业成作业成产 品第第作业动资源动(如:从根源上对成本进行控制,支持生产经营过程的持续改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1作业成本计算作业成本法最初作为一种正确分配制造费用、计算产品制造成本的方法被提出。
其基本思想是在资源和产品之间引入一个中介——作业,基本原则是作业消耗资源,产品消耗作业;生产导致作业的发生,作业导致成本的发生。
根据这一原则,作业成本计算按如下两个步骤进行:第一步,确认作业、主要作业、作业中心,按同质作业设置作业成本库;以资源动因为基础将间接费用分配到作业成本库;作业是基于一定目的,以人为主体,消耗了一定资源的特定范围内的工作,是构成产品生产、服务程序的组成部分。
实际工作中可能出现的作业类型一般有:起动准备、购货订单、材料采购、物料处理、设备维修、质量控制、生产计划、工程处理、动力消耗、存货移动、装运发货、管理协调等。
作业引发资源的耗用,而资源动因是作业消耗资源的原因或方式,因此,间接费用应当根据资源动因归集到代表不同作业的作业成本库中。
由于生产经营的范围扩大、复杂性提高,构成产品生产、服务程序的作业也大量增加,为每项作业单独设置成本库往往并不可行。
于是,将有共同资源动因的作业确认为同质作业,将同质作业引发的成本归集到同质作业成本库中以合并分配。
按同质作业成本库归集间接费用不但提高了作业成本计算的可操作性,而且减少了工作量,降低了信息成本.第二步,以作业动因为基础将作业成本库的成本分配到最终产品.产品消耗作业,产品的产量、生产批次及种类等决定作业的耗用量,作业动因是各项作业被最终产品消耗的方式和原因。
例如,起动准备作业的作业动因是起动准备次数,质量检验作业的成本动因是检验小时。
明确了作业动因,就可以将归集在各个作业成本库中的间费用按各最终产品消耗的作业动因量的比例进行分配,计算出产品的各项作业成本,进而确定最终产品的成本。
成本计算程序如下图所示:综上所述,作业成本法区别于传统成本计算法的主要特点是:其一,以作业为基本的成本计算对象,并将其作为汇总其他成本(如:产品成本、责任中心成本)的基石;其二,注重间接计入费用的归集与分配,设置多样化作业成本库,并采用多样化成本动因作为成本分配标准,使成本归集明细化,从而提高成本的可归属性;其三,关注成本发生的前因后果。
产品的技术层次、项目种类、复杂程度不同,其耗用的间接费用也不同,但传统成本计算法认为所有产品都根据其产量均衡地消耗企业的所有费用。
因此,在传统成本法下,产量高、复杂程度低的产品的成本往往高于其实际发生成本;产量低、复杂程度高的产品的成本往往低于其实际发生成本。
作业成本计算以作业为联系资源和产品的中介,以多样化成本动因为依据,将资源追踪到作业,将作业成本追踪到产品,提供了适应现代制造环境的相对准确的成本信息.作业成本计算以财务为导向,从分类账中获得主要成本(如,间接费用)项目,进而将成本追踪到作业成本库,再将作业成本库的成本分配到各产品,侧重于对历史成本费用进行分析,是成本分配观的体现。
1.2作业管理成本分配观的认识使成本计算的正确性得以提高,而要有效地控制成本的发生并降低成本就必须立足于过程分析观来进一步认识成本与作业的关系。
过程分析观以业务为导向,从实物流动及其与数量化、非财务的产品与劳务的关系的层面来分析生产经营过程。
具体而言,首先要确定实物的消耗量;其次是确定生产经营过程消耗了何种资源。
耗用资源就会发生成本,一旦明确了消耗形态,就可以直接追踪资源耗用作业的全过程,从根源上对成本进行控制,支持生产经营过程的持续改善.过程分析观承认多层次作业,既强调在一个过程中作业的相对独立性,又强调作业的链接关系。
在过程分析的基础上,作业管理得以实现。
作业管理就是将企业看作由顾客需求驱动的系列作业组合而成的作业集合体,在管理中努力提高增加顾客价值的作业的效率,消除遏制不增加顾客价值的作业,实现企业生产经营的持续改善。
不增加顾客价值的作业以及增加顾客价值但无效率的作业称为不增值作业,由不增值作业引发的成本称为不增值作业成本.作业管理一般包括确认作业、作业链和成本动因分析、业绩评价以及报告不增值作业成本四个步骤,主要采用如下方法降低成本:(1)作业消除作业消除就是消除不增值的作业.即先确定不增值的作业,进而采取有效措施予以消除。
例如将原材料从集中保管的仓库搬运到生产部门,将某部门生产的零件搬运到下一个生产部门都是不增值作业。
如果条件许可,将原料供应商的交货方式改变为直接送达原料使用部门,将功能性的工厂布局转变为单元制造式布置,就可以缩短运输距离,削减甚至消除不增值的作业。
(2)作业选择作业选择就是尽可能列举各项可行的作业并从中选择最佳的作业。
不同的策略经常产生不同的作业,例如不同的产品销售策略会产生不同的销售作业,而作业引发成本,因此不同的产品销售策略,引发不同的作业及成本。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选择作业成本最低的销售策略,可以降低成本。
(3)作业减低作业减低就是改善必要作业的效率或者改善在短期内无法消除的不增值的作业,例如减少整备次数,就可以改善整备作业及其成本。
世界著名机车制造商Hardley—Davidson,就通过作业减低方式减少了75%的机器整备作业,从而降低了成本。
(4)作业分享作业分享就是利用规模经济效应提高必要作业的效率,即增加成本动因的数量但不增加作业成本,这样可以减低单位作业成本及分摊于产品的成本.例如新产品在设计时如果考虑到充分利用现有其他产品使用的零件,就可以免除新产品零件的设计作业,从而降低新产品的生产成本。
可以说,发展至今,作业成本法已成为以作业为核心、成本分配观和过程分析观二维导向、作业成本计算与作业管理相结合的全面成本管理制度.如下图所示:成本分配观导向下所提供的信息有助于分析各种决策,过程分析观导向下提供的信息反映作业过程的动态关系,为从根源上控制成本、评价业绩、持续改善生产经营创造了条件。
第二部分作业成本法应用作业成本法是适应现代高科技生产的需要而产生的.一般来说,具备下列特征的企业将从作业成本法的采用中更多获益:其一,高额的间接计入费用;其二,产品种类繁多;其三,各产品需要的技术服务的程度不同;其四,各次生产运行数量相差很大且生产准备成本昂贵;其五,随时间推移作业变化很大,但会计系统变化较小;其六,有先进的计算机技术。
作业成本法与适时制生产系统配合使用,可实现技术、管理和经济的统一,发挥更大的作用。
但是,作业成本法作为先进成本计算方法、先进管理方法与先进管理思想相统一的综合管理体系,其应用在很大程度上具有灵活性,并不绝对为环境条件所限制.普通企业可以应用作业成本法的先进管理思想改善企业管理,还可根据实际需要部分应用作业成本法作为一种辅助手段。
3.1作业成本系统的设计1、框架设计框架设计阶段的任务是明确作业成本系统的特征,为此必须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现有会计信息系统的特点如何,能否提供作业成本法所需的原始信息?若不能,是改进现有会计信息系统还是作业成本信息独成体系?(2)要求相对准确还是高度精确的成本信息?(3)初始设计复杂化还是初始设计简易化,应用过程中逐渐完善?2.作业成本系统的设计作业成本系统的设计需要企业内部各方面的协同努力,因此在设计开发作业成本系统之前,必须使企业组织内部对作业成本系统有相当程度的理解和认同,明确作业成本系统的两个基本目的:(1)计算成本;(2)为日常成本控制和企业的持续改进提供信息支持。
可以说,作业成本系统的设计是成本分配观和过程分析观的综合。
此后,作业成本系统的设计可以按以下五个步骤进行:第一步,分析和确定生产经营过程消耗的资源分析生产经营过程消耗的资源可以从账目和预算科目入手,根据企业的业务特点将账目和预算科目进行组合或分解,从而将消耗的资源重新分类。
第二步,作业的认定与整合由于企业的原有部门往往已将同类或相关的作业归并在一起,作业的认定可以从组织框图开始,细分并描述原有各部门所包含的作业。
这——阶段中一种有用的方法是询问部门经理或车间主任使用每个部门工作人员的目的。
当所有工作人员的工作时间被充分分析后,可以肯定列示的作业是完整无缺了。
在作业认定的同时,可以发现并消除一些不增值作业。
作业认定完成后,根据管理上的要求,打破部门界限,对同质的作业进行作业整合。
整合时应注意的问题有:(1)作业整合应粗细得当,以保证成本控制和各种作业成本信息的分类组合,如:按产品、按顾客的组合;(2)整合在一起的作业不但要有同质性,而且要属于同一层次;(3)关注作业在成本上的重要性,将重要的作业单独列示,次要的作业合并列示.第三步,作业链的描述根据过程分析观,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就是一系列作业由此及彼,由内及外推移而形成的作业链。
作业链的描述可以以业务为导向,跟踪资源耗费向已认定作业的转移,描述作业与作业以及作业与产品的联系,如下图所示:作业链描述旨在明确作业间的链接关系,,着眼于成本发生的前因后果,为成本控制和作业链重新构建服务。
作业链的描述过程中会发生作业链中断现象,这往往是由不增值作业造成的,如图中的作业H就是不增值作业,尽可能避免或消除不增值作业是改进管理的方向.作业链的描述过程也是现有作业链的修正过程。
作业链的描述重在为作业管理服务,同时它也在一定程度上为作业成本计算提供了辅助性思路。
第四步,成本动因的选择成本动因的选择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根据作业对资源的消耗,选择资源动因;二是根据产品对作业的消耗,选择作业动因。
作业链的描述为成本动因的选择提供了依据和思路。
确定成本动因时应注意的问题是:(1)与作业对资源、产品对作业的实际消耗密切相关;(2)尽可能在保证上述相关性的前提下,选择易于计量或有现成计量记录的成本动因;(3)有助于控制成本和激励业绩的改进;第五步,设置作业成本库,建立作业成本计算的两阶段分配体系设置作业成本库要考虑作业链所描述的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特点,并特别注重作业成本库的同质性,注重对成本动因的选择,否则会导致成本分配的扭曲。
这一步骤的工作要以成本效益原则为指导.企业设计并推行作业成本法时,应注意以下三点:1.认识作业成本法的本质与现行成本计算、管理方法的差异,设计作业成本系统妻从企业自身的特点和独特需要出发。
2.认识到作业成本法也存在局限性,主要是作业的确认和成本动因的选择并不总是客观的和可验证的,因此它不是能满足所有成本信息需要的面面俱到的系统.3.作业成本系统设计完成后,仍需进行有效的监督与管理,并在实施中不断改进完善,否则将前功尽弃。
2.2作业成本法的灵活应用1、应用作业管理思想。
企业应适应买方市场的环境特点,深入开展增值性分析、因果联系分析,关注增值性及成本与产品服务、顾客的因果联系,以高质量、低成本、适销对路的产品保证企业的生存和持续发展。
2.应用过程分析思想.企业应着眼于成本发生的前因后果与整体最优化,一方面重视产品开发和设计的管理,关注新产品的开发,不断改进产品设计和工艺设计,使资源配置更为合理、有效;另一方面关注销售、售后服务等非生产环节发生的作业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