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赏析
![《清明上河图》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19df72f09e314332396893b0.png)
《清明上河图》赏析班级学号:082114214姓名:张威指导老师:任静莉身为设计艺术专业的学生,在学过美术之后,就会对美术产生些有别于其他专业学生的认识,现在又经过美术鉴赏这门课的学习,我对美术的了解又更近了一步。
老师在这门课程中讲到很多美术门类,而我唯独对中国绘画情有独钟,因此决定对《清明上河图》这一历史名画进行鉴赏分析。
中国历史进入宋代,结束了五代十国连年的征战局面,社会逐步走向稳定,农业经济也得到了发展。
农业的发展也带动了商业和手工业的空前繁荣,形成了新兴的市民阶层,于是表现市民生活题材的文、艺作品也应运而生,社会生活画也因为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城市规模的扩展和经济的繁荣持续的发展,一部分画家逐渐走出画室,融入现实生活。
随后就出现了一种取材于市民生活的“风俗画”,主要反映当时身处下层人们的社会生活状态,如商人、小手工业者,还有妇女和儿童,这些普通的人物形象不断的出现在画家的笔端,也提高了他们的艺术兴趣,成为他们乐于表现的题材和重点描绘的对象,由于对生活实际体验的增强,所以在表现上得心应手,真实生动,这在以往的人物画作品中是很少见的。
尤其是宋徽宗时期建立了翰林图画院,把五代时期散落的各地著名的画家逐渐集中起来,形成了庞大的画家阵容,有一套完整的绘画制度和适合统治者趣味的艺术风格。
这更有利促进了宋代绘画的发展,乃至于达到鼎盛时期。
北宋晚期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可谓是“风俗画”的宏篇巨制,它就象一部纪实片,向观者详细真实地讲述了北宋时期都城汴京的时代风貌,该作品内容复杂,场景开阔,人物众多,是一幅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也是一幅最具传奇色彩的绘画作品,还是历朝历代被临摹最多的一幅作品,如明代画家仇英曾仿画过。
该画堪称中国美术史上的稀世神品,是历朝历代皇宫贵族争相收藏的珍品张择端,东武(今山东诸城)人,生卒年月不详,北宋晚期著名画家,主要活动在宋徽宗时代。
史书上说,他自幼好学,曾游学于京师,后因画艺出众,才华横溢,被宋徽宗赵佶召进翰林图画院,亲自命题让张择端绘画北宋京都的繁华盛景。
《清明上河图》赏析报告
![《清明上河图》赏析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913f6c36b14e852459fb57ca.png)
《清明上河图》赏析报告作者:杨晨曦来源:《美与时代·中》2020年第10期摘要:《清明上河图》在我国绘画领域有着独特的地位,文章从田园、汴河以及城区三个部分对这幅画进行赏析,试图通过赏析,分析《清明上河图》的叙事性。
关键词:《清明上河图》;田园;汴河;城区《清明上河图》是我国绘画作品中的一朵奇葩。
它之所以能在那么多的名画中脱颖而出,在笔者看来,是因为人们可以透过这幅画直观地看到北宋,观赏它就像真正去人文景区参观一般,这远比通过历史书上的文字来想象更加令人震撼。
诚然《清明上河图》有着精妙的构图,独特的透視,但真正让它有别于多数名画的就是它的叙事性。
图中的每一笔每一画,都仿佛在对观赏它的人讲述着那个时代的文化、风俗、特色等。
纵观整幅长卷,近现代的研究者们几乎不约而同地将其分成了三个部分:田园,汴河以及城区。
从整幅画的构成上来看,也确实如此。
下面笔者就以这样的顺序,走进这幅历史的长卷,沿着北宋东京汴梁——现今开封的古巷,沿着汴河边看边听,去探寻千年前的北宋国都风光。
一、田园打开这幅画,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北宋都城开封的城郊风光,也就是三个部分中田园这一部分。
在田间的小路上一前一后两个人赶着五头载满了货物的毛驴,他们的右手边是一座简陋的小桥,这一静一动的结合巧妙地把欣赏者的目光由城郊扯向了开封城内的方向。
走过小桥,就是一片平缓的土路,几户村民依水而居,在这里引人注目的并不是几间小屋,而是与小屋遥遥相看的柳树。
有人曾专门统计过,在《清明上河图》中有大约一百七十棵树,而其中绝大多数都是柳树。
而这些柳树也可以说是当时开封的一大特色。
种植柳树并不是因为宋人的审美需要,而是汴河需要它,城防需要它。
汴河可以说是当时整个都城的命脉,所以北宋时期对于汴河是十分重视的。
汴河泥沙淤积严重,水流不畅通,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案就是种植柳树,加固堤坝。
再顺着土路往前看,渐渐就来到了图中的“城乡接合部”。
“城乡接合部”向来都是很难管理的一个片区,在当时的开封自然也不例外。
《清明上河图-》PPT课件
![《清明上河图-》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02ba1463b3567ec102d8a7e.png)
多得的文化遗产”?
《清明上河图》具有非凡的艺术价值,作 者巧妙地将浩大繁复的场面妥帖地置于长不过 两丈、高不过一尺的画面上,无论是状物还是 画人,笔笔精到,一丝不苟,达到了生动明确、 惟妙惟肖的境界。而且它深入细致地描绘了当 时的风俗人情、桥梁建筑、道路交通、人际关 系等,还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珍贵代表作 文化遗产
郊外田野 汴河码头 市井街道
清新优美 规模宏大 场面繁杂 繁忙喧闹 笔笔精到 一丝不苟 繁荣昌盛 生动明确 惟妙惟肖
作者是怎样一步步地将这幅名画呈现在 我们眼前的。
本文按空间顺序,从郊外田野、汴 河两岸,一直描绘到市井街道,从左到 右说明了《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内容。
为什么说“《清明上河图》是我国古代绘画中
这件作品不仅在我国绘画史上占有重 要的地位,而且因为它深入细致地描绘 了当时的风俗人情、桥梁建筑、道路交 通、人际关系等,还具有极高的历史价 值,成为研究我国宋代社会各方面情况 的极其珍贵的形象资料。
樊楼:樊楼是北宋汴京最大的酒楼,北宋末年,改名为“丰乐 楼”,经宣和年间翻修改造,成为“三层相高,五楼相向,各有 飞桥栏槛,明暗相通,珠帘绣额,灯烛晃耀”的大酒楼,现仿建 逼真的樊楼,分三层,高17.75米,宴宾楼、酒楼、瓦肆、六合 居,像几只金凤凰栖息在一起,格外引人注目.
《清明上河图》在世界艺术长廊中也是 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缩写句子) 《清明上河图》是文化遗产。
《清明上河图》是我国古代绘画中极其 珍贵的代表作品。(改为反问句)
……不是……吗?
这件作品不仅在我国绘画史上占有重 要的地位,而且因为它深入细致地描绘 了当时的风俗人情、桥梁建筑、道路交 通、人际关系等,还具有极高的历史价 值,成为研究我国宋代社会各方面情况 的极其珍贵的形象资料。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赏析[技巧]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赏析[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961913cc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4f.png)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赏析《清明上河图》是北宋现实主义的风俗画作品,在中国美术史上的价值和历史地位极高,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作品长528.7厘米,宽24.8厘米,绢本,设色,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其作者为张择端,也是作者存世仅见的一幅精品。
该作以长卷的作品形式,生动的向世人展示了当时城市生活的面貌。
画家张择端,年轻时曾游学于汀京,对这里的风土人情深有所知,再说他习画后,又嗜作舟车、市桥和城廓之属,所以画中的人和物虽为数繁多,仍披他描写得意态生动,毫发无憾,不愧为希世珍品。
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人。
早年游学汴京,后习绘画,宋徽宗时期供职翰林图画院。
专工中国画中以界笔、直尺划线的技法,用以表现宫室、楼台、屋宇等题材;尤擅绘舟车、市肆、桥梁、街道、城郭。
他的画自成一家,其画作,大都散佚,只有《清明上河图》完好地保存下来了。
北宋以前,中国的人物画主要是以宗教和贵族生活为题材。
张择端虽然是在翰林图画院供职,创作的作品都称为“院体画”或“院画”,但他却把自己的画笔伸向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之中,创作出描写城乡生活的社会风俗画。
《清明上河图》画了大量各式各样的人物。
而且,张择端对每个人物的动作和神情,都刻画得非常逼真生动。
这充分说明,张择端生活的积累非常丰厚,创作的技巧非常娴熟。
《清明上河图》规模宏大,结构严谨,作品在构图上,采用散点透视,疏密有致,重节奏感和韵律的变化,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的画面,笔墨章法巧妙之极。
从总体来看,它可划分为郊野、汴河和街市三大段。
首段描写城郊农村清明时节的田野景色:疏林薄雾掩映着农舍酒家,阡陌纵横,田亩井然,农民正耕作于田问;几匹驮炭的毛驴缓行于绿荫深处;村头大道上,一队人员肩挑背负,护拥着一骑马者和一乘轿者,轿顶上还插满了杨柳杂花,似名门豪富踏青扫墓归来,正匆匆地向城内进发。
通过环境和人物的点染,对时间、地点和习俗,作了简明的交代,为全图展开了序幕。
中段以拱桥为中心,描绘了汴河两岸繁华而又闲适的景象。
《清明上河图》——全文、分图细赏析!
![《清明上河图》——全文、分图细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d06f776a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b9.png)
《清明上河图》——全文、分图细赏析!《清明上河图》——全文、分图细赏析!本文转载自泊宁者《《清明上河图》——全文、分图细赏析!》张择端(1085~1145),字正道,东武(今山东诸城)人《清明上河图》是著名风俗画作品,绢本,长卷,淡设色,原图长528.7厘米,高24.8厘米。
《清明上河图》创作于公元十二世纪,就像是一架录像机,把北宋京城汴梁和汴河两岸的人物风景,从城里到城外都记录了下来,我们今天看了,就如同亲临其境。
最早的版本属于北宋画家张择端(1085~1145)的作品,现今典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
《清明上河图》同时也是一幅写实主义的伟大作品,画面宏伟壮阔,笔法严谨精细,把社会风俗画推进到更高的阶段。
宁静的乡村《清明上河图》画的是北宋首都汴京的东南一角。
汴京即今天的开封市,在河南省会郑州以东陇海铁路线上。
早在战国时代,魏国就把都城迁到这里,当时叫大梁。
以后五代时期的梁、晋、汉、周都在这里建都。
北宋承袭后周政权仍都在此。
从梁建国开始到北宋末年,二百余年的经营,其繁华景象可想而知。
后来金朝也在这里建都,元灭金后这里不再是都城,加之战乱频仍,黄河缺口,汴河失修,整个都城被漫漫的黄沙湮没,我们从何处去找寻昔日繁华呢,就让我们展开《清明上河图》,去作一次九百余年前的汴京之游罢。
画面是从右至左而展开的。
最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汴京城外东南远郊农村。
广漠的田野,河渠纵横。
岸边老树杈枒,新芽未吐。
薄雾轻笼,略显寒意,正是早春天气。
有一队驮着木炭的小毛驴,沿着河渠迎面而来,走在前面的童子忙将毛驴向小桥方向驱赶,使我们仿佛听到踢踏的蹄声和赶驴的吆喝声,清脆而响亮,冲破寂静,顿时使整个原野活跃了起来。
“淡薄春风却似秋”,“绿纹溪水趁桥弯”,这些宋人的诗句,多么像画中的景物!行过小桥,是一个路边歇脚店,门前搭着凉棚,摆放着椅凳,它是专为那些远道而来的商贩和苦力开设的。
看来时候尚早,客人还没有到来,只有主人在屋后忙活着。
店后一带短篱,连接着几家茅舍。
《清明上河图》分图细赏析
![《清明上河图》分图细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2b79ed03d4d8d15abe234efb.png)
《清明上河图》分图细赏析张择端(1085~1145),字正道,东武(今山东诸城)人《清明上河图》是著名风俗画作品,绢本,长卷,淡设色,原图长528.7厘米,高24.8厘米。
《清明上河图》创作于公元十二世纪,就像是一架录像机,把北宋京城汴梁和汴河两岸的人物风景,从城里到城外都记录了下来,我们今天看了,就如同亲临其境。
最早的版本属于北宋画家张择端(1085~1145)的作品,现今典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
《清明上河图》同时也是一幅写实主义的伟大作品,画面宏伟壮阔,笔法严谨精细,把社会风俗画推进到更高的阶段。
宁静的乡村《清明上河图》画的是北宋首都汴京的东南一角。
汴京即今天的开封市,在河南省会郑州以东陇海铁路线上。
早在战国时代,魏国就把都城迁到这里,当时叫大梁。
以后五代时期的梁、晋、汉、周都在这里建都。
北宋承袭后周政权仍都在此。
从梁建国开始到北宋末年,二百余年的经营,其繁华景象可想而知。
后来金朝也在这里建都,元灭金后这里不再是都城,加之战乱频仍,黄河缺口,汴河失修,整个都城被漫漫的黄沙湮没,我们从何处去找寻昔日繁华呢,就让我们展开《清明上河图》,去作一次九百余年前的汴京之游罢。
画面是从右至左而展开的。
最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汴京城外东南远郊农村。
广漠的田野,河渠纵横。
岸边老树杈枒,新芽未吐。
薄雾轻笼,略显寒意,正是早春天气。
有一队驮着木炭的小毛驴,沿着河渠迎面而来,走在前面的童子忙将毛驴向小桥方向驱赶,使我们仿佛听到踢踏的蹄声和赶驴的吆喝声,清脆而响亮,冲破寂静,顿时使整个原野活跃了起来。
“淡薄春风却似秋”,“绿纹溪水趁桥弯”,这些宋人的诗句,多么像画中的景物!行过小桥,是一个路边歇脚店,门前搭着凉棚,摆放着椅凳,它是专为那些远道而来的商贩和苦力开设的。
看来时候尚早,客人还没有到来,只有主人在屋后忙活着。
店后一带短篱,连接着几家茅舍。
茅檐低小,大门朝向谷场,大石碾滚闲置在那里,空寂无人。
也许是农忙尚未到来。
屋后老树成林,树梢上还有鸟窝,也不见鸟飞。
《清明上河图》 全图欣赏
![《清明上河图》 全图欣赏](https://img.taocdn.com/s3/m/99c0b852f12d2af90242e69e.png)
《清明上河图》全图欣赏清明上河图:北宋张择端(绘)绢本设色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现为故宫博物院藏北宋张择端(绘)《清明上河图》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一座不朽丰碑~被后世尊为『中华第一神品』~历代收藏家心驰神往,后世帝王权贵强取豪夺,辗转飘零,历经劫难。
北宋张择端(绘)宋徽宗是它的第一个收藏者,曾为之亲笔题名。
北宋沦亡,此卷流入民间,徽宗题字散失;元灭金此卷再次进入元内府;元宫廷画匠『偷梁换柱』以赝品将其偷出,流入民间;入清后一度被大收藏家毕沅收藏,毕死后嘉庆帝将其收入清宫;后末代皇帝溥仪将其偷运出宫,藏于长春伪皇宫,后被解放军缴获,经辽宁省博物馆移交北京故宫博物院。
也许只有《清明上河图》它自己才清楚在这个美妙的名字背后,隐藏着多少尔虞我诈,多少刀光剑影,多少血雨腥风,多少悲欢离合。
北宋张择端(绘)北宋张择端(绘)宋本『清明上河图』因图中所绘的北宋都城汴梁(今河南开封)和汴河两岸清明时节的市俗人事,故名。
『清明上河图』规模宏大,结构严谨。
从整体上看,可分为郊野、汴河和街市段,由这三大部分组成的统一画面,从商业、交通、漕运、建筑等几个具有代表性的角度,集中地再现十二世纪我国都市社会的生活面貌,反映了那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风俗习尚,从而构成了一件内容极为丰富、完整的艺术珍品。
整个画面人和物的远近、疏密、动静、繁简,都通过画家的传神之笔,被运筹得周密妥贴,准确别致,具有长而不冗,繁而不杂,紧凑严密起伏有节的艺术节奏感,充满了宏伟气派。
北宋张择端(绘)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北宋风俗画作品,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绢本设色,是北宋画家张择端存世的仅见的一幅精品,属一级国宝。
《清明上河图》生动地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城市生活的面貌,这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
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画卷中,画中主要分开两部分,一部份是农村,另一部是市集。
《清明上河图》的赏析
![《清明上河图》的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87d4b80402020740be1e9bf9.png)
对《清明上河图》的赏析作者简介: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今山东诸城)人。
早年游学汴京,后习绘画,宋徽宗赵佶(1101年—1125年在位)时期供职翰林图画院。
专工中国画中以界笔、直尺划线的技法,用以表现宫室、楼台、屋宇等题材,尤擅绘舟车、市肆、桥梁、街道、城郭。
他的画自成一家,别具一格。
张择端的画作,大都散佚,只有《清明上河图》卷完好地保存下来了。
北宋年间的汴京极盛,城内四河流贯,陆路四达,为全国水陆交通中心,商业发达居全国之首,当时人口达100多万。
汴京城中有许多热闹的街市,街市开设有各种店铺,甚至出现了夜市。
逢年过节,京城更是热闹非凡。
为了表现京城的繁荣昌盛,张择端选择了清明这个重要节日的景象进行59表现。
《清明上河图》着重描绘了北宋首都水陆运输和市面繁忙的景象。
北宋以前,中国的人物画主要是以宗教和贵族生活为题材。
张择端虽然是在翰林图画院供职,创作的作品都称为“院体画”或“院画”,但他却把自己的画笔伸向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之中,创作出描写城乡生活的社会风俗画。
《清明上河图》画了大量各式各样的人物。
而且,张择端对每个人物的动作和神情,都刻画得非常逼真生动。
这充分说明,张择端生活的积累非常丰厚,创作的技巧非常娴熟。
赏析:《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具有历史价值的风俗长卷。
作者通过对清明节日北宁都城汴梁(今开封)和以虹桥为中心的汴河两岸各阶层人物活动情景的描绘,集中反映了这一历史时期社会生活的一些侧面。
翰林张择端(公元十二世纪),山东诸城人,是北宋末期职业画家,曾在画院任职,擅长画人物、楼阁、舟车等。
图中所绘城廓市桥屋庐之远近高下,草树马牛驴驼之大小出没,以及居者行者,舟车之往还先后,皆曲尽其意态而莫可数记,全幅场面浩大,内容极为丰富。
画家用高度概括和集中的手法,广泛而细致地描写了各种复杂的社会形象和民俗风貌。
《清明上河图》这一不朽杰作,无论从绘画艺术价值或从历史价值而言,皆堪称国之瑰宝。
《清明上河图》长525厘米,宽25.5厘米,其中计有人物684个,牲畜96头,房舍122座,轿子8顶,舟船25只,树木124棵。
《清明上河图》竟然有100多幅!真迹究竟在哪里?
![《清明上河图》竟然有100多幅!真迹究竟在哪里?](https://img.taocdn.com/s3/m/dc5f168f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00.png)
《清明上河图》竟然有100多幅!真迹究竟在哪⾥?《清明上河图》恐怕是“赝品”最多的中国古画。
全球博物馆收藏了⾄少100幅民国以前的《清明上河图》,民间收藏更是不计其数,每隔两年就有⼈跳出来说,真迹在他家⼤⾐柜⾥,是爷爷的爷爷的……传下来的。
这些总不能都是真迹吧!在这上百幅《清明上河图》中,有三幅名⽓最⼤,最具代表性。
咱们看⼀看,⽐⼀⽐,就知道如何辨别真伪了。
⾸先是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卷《清明上河图》,长5⽶多,姑且称之为“北京本”:第⼆件是辽宁省博物馆的藏品,长13⽶半,可以称为“辽宁本”:最后⼀件来⾃台北故宫博物院,长11⽶半,简称“台北本”:相⽐之下,辽宁本最长,台北本也⽐较长,北京本最短。
总体⽽⾔,三幅画布局相似,都从乡野郊外⼊⼿,然后描绘河岸风光,最后是繁华都市。
按照最流⾏的说法,《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应该是北宋都城汴梁(河南开封)的市井风情。
那么,上⾯哪幅画是宋朝⼈画的?答案竟然是最短的北京本!这是因为专家在画⾥找到了两⼤铁证!第⼀个证据就是虹桥:北京本这座桥没有桥墩,直接横跨两岸,宛如⼀道彩虹,故名“虹桥”。
这个名字不但好听,更包含了中国桥梁史上的⼀⼤创新技术。
桥下这条河叫汴河,是汴梁城的运输⽣命线,⽔上交通⾮常繁忙。
可是河⽔很急,船只稍有不慎,就会撞上河⾥的桥墩。
当时许多滨河城市都有类似的难题,最后竟是⼭东青州⼀个退了休的狱卒想出了法⼦。
狱卒建议把好⼏根粗⼤⽊料并排捆绑在⼀起,⼏排⽊料前后相接,建造⼀座没有桥墩的“飞桥”(这⼈上辈⼦是做建筑师的吧)。
⾸都汴梁吸取了⼭东青州的经验,在汴河上修建了三座⽊制飞桥,虹桥就是其⼀。
北京本对虹桥的结构做了极其细致的描绘但飞桥技术后来失传了,后代画家没有见过实物,⾃然画不出来,飞桥也就变成了明清时期更为常见的⽯拱桥:辽宁本台北本不知你发现没有,明清时的桥⾯上有许多商铺,尤其是台北本,桥⾯两侧各有⼀溜棚⼦,已然成了固定摊位。
可事实上,这在宋代绝对属于占道经营!宋朝政府曾明令禁⽌在桥上设置固定商铺,以免影响交通,所以北京本的桥⾯上⼏乎只有临时摊点:北京本的临时摊点除虹桥外,另⼀个铁证就是城门和城墙:北京本⾥的城门⾼⼤雄伟,⽤砖⽯砌成,可城楼两边的城墙是⼟墙,不仅没有包砖,⽽且长期⽆⼈打理,居然长出了⼤树!据史料记载,汴梁有内城和外城两圈城墙,外城全部包砖,所以内城的防御意义不⼤,也就不费⼒⽓包砖了。
《清明上河图》艺术赏析
![《清明上河图》艺术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e3e6a71df01dc281e53af089.png)
《清明上河图》艺术赏析【摘要】《清明上河图》这一不朽杰作,无论从绘画艺术还是从历史角度来看,都具有很高的价值。
原作曾为北宋宣和内府收藏,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堪称国之瑰宝,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清明上河图》进行赏析。
【关键词】《清明上河图》;绘画;历史《清明上河图》绢本,长528.7 厘米,宽24.8 厘米,是北宋画家张择端的作品,它被誉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清明上河图》以全景式构图,严谨而精细的笔法描绘了北宋时期都城汴京的繁荣景象和社会生活风貌,是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
《清明上河图》有极高的历史研究价值,它真实的记录了北宋汴京的风土人情,在作品中描绘了八百一十五人,各种牲畜六十多匹,木船二十多只,房屋楼阁三十多栋,推车乘轿也有二十多件。
对研究当时的经济、建筑、服装、商业等各个方面都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清明上河图》进行赏析。
一、时代的缩影《清明上河图》无论就其本身的艺术价值,还是它所描绘的包罗万象的内容,都代表了那个时代的水准,是那个时代的缩影。
宋代,尤其是北宋,是一个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空前发展的历史时期。
宋代城市经济、文化的发展,为当时的绘画艺术开拓了新的创作领域,丰富的市井生活内容成为画家们描绘的新题材。
于是,一支以善画市井居民日常生活,融人物、山水、花鸟于一体的市肆风俗画队伍应运而生,在这支创作队伍中,有北宋著名画家燕文贵、高元亨、王居正、叶仁和南宋著名画家萧照、刘松年、苏汉臣、李嵩、朱锐等,以及一大批佚名的民间画工。
当然,其中最有影响力、最具代表性的画家是张择端,而作品是《清明上河图》。
市肆风俗画反映了当时城市的社会面貌,适应了当时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迎合了新兴市民阶层的审美趣味,因而受到群众欢迎,也逐步得到宫廷统治者的认可和赏识。
我国绘画艺术到了唐代,无论人物、山水、花鸟,都具有了相当高的水平,但表现人物画的题材大都以宗教、皇室、贵族、士大夫、仕女为主,很少反映劳苦大众和社会活动场面。
《清明上河图》赏析
![《清明上河图》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318bf95758f5f61fb73666f4.png)
《清明上河图》赏析《清明上河图》是一幅长画卷,描绘了公元12世纪北宋开封城外东南七里角的一段汴河风光和城内街道的热闹繁华景象。
打开《清明上河图》,一个广阔的生活世界展现在我们面前:一个孩子领着几只毛驴,驮着木炭,过一座小桥,五个纤夫拉着一条大船往上游行走;一批搬运工,背着从船上卸下的货物,手里还拿着一根计数的筹码;大船放倒船桅要驶过虹桥,船上人手忙脚乱,四周无数人在观看、呼叫、帮助出主意;桥上挤满了行人、毛驴、轿子,还有两人拉开架在争吵;桥头乱糟糟地摆满了货摊、地摊;脚店楼上几个人在喝酒;木匠师傅在门口制造车轮。
大街上一个大人扶着一个小孩在走路,肉铺里一个小孩围着听一个人说书,僧侣们在街上与人交谈,处处透露出市民们满足的散淡的心态,透露出一片安静安乐的和谐,令人心旷神怡。
街道上四处是休闲的人流,大群的人在桥上观看,前拥后簇,大呼小叫,就连正在过桥的大船上的一个小孩也在跟着大叫。
有的在汴河两岸看着急速的流水,有的人在城楼下的空地里悠然地休憩。
他们安详的幸福形态,就像春天里缓缓流淌的河流。
人物美有学者主张,从三个方面去观照人物美:第一层面是人体美;第二层面是人的风姿和风神;第三层面是出于特定历史场景中的人的美。
无论从哪一层面都包含着对人的神态、动作的审美。
通过各异的神态,我们可以推知人物的心情,悲伤或喜悦、着急或悠闲;通过不同的人物活动,我们可以知道人们在从事怎样的物质活动。
从《清明上河图》中,我们看到的是小孩:有的在跑,脸上充满了着急;有的在喊,脸上洋溢着可爱;有的在听书,脸上写着认真;是纤夫、搬运工,他们好似想竭尽全身的力气来努力工作;是木匠师傅,慈祥认真地忙碌着手中的技术活;是休闲的人群,他们有的在街上闲逛,有的在交谈,或聊天、或倾诉,处处透露出幸福、祥和的生活心态。
各种各样的人物美归结在二个字“祥”、“乐”,让欣赏着满怀心仪与向往。
场景美画中街道两侧是瓦子、茶楼、酒馆、作坊、当铺等活动场所。
鄂教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14清明上河图》PPT课件 (3)
![鄂教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14清明上河图》PPT课件 (3)](https://img.taocdn.com/s3/m/07e56b13bd64783e09122b84.png)
樊楼:樊楼是北宋汴京最大的酒楼,北宋末年,改名为“丰乐楼”,经宣和年间翻修改造,成为“三层相高,五 楼相向,各有飞桥栏槛,明暗相通,珠帘绣额,灯烛晃耀”的大酒楼,现仿建逼真的樊楼,分三层,高17.75米, 宴宾楼、酒楼、瓦肆、六合居,像几只金凤凰栖息在一起,格外引人注目.
虹桥是北宋汴京东南郊外汴河上的一座木质无柱桥,《东京梦华录》在记述虹桥时说:"其桥无柱, 皆以巨木虚架,饰以丹,宛如飞虹"。这种横跨汴河的无柱桥,对于当时水上交通和漕运非常便利。景区中 的虹桥,是汴河上最大的一座桥,跨度40米,连同两端桥长68米,宽11.5米,高5.8米。
多音字
参差 参加
人参 参差 差不多
差别 出差
铺床 当铺
多音字
• 畜 chù
•
xù
• 肖 xiāo
•
xiào
• 泊 pō
•
bó
牲畜 畜牧业
姓肖 惟妙惟肖 湖泊 停泊
近义词
错落-参差
萦绕-环绕
车水马龙-熙熙攘攘
反义词
精致-粗糙 繁华-萧条 鸟瞰-仰视 熙熙攘攘-冷冷清清 一丝不苟-马马虎虎
思考:
• 课文都描写了《清明上河图》哪些地方的景色?
往不绝。 宅第:多指较大的住宅。 鳞次栉比:像鱼鳞和梳子的齿一样,一个挨一个地排列着。
本课形容房屋密集。 摩肩接踵:肩碰肩,脚碰脚。形容人很多,很拥挤。 戛然而止:形容声音突然中止。本文指画面到此一下子
没有了。
• 参 cēn
•
cān
•
shēn
• 差 cī
•
chà
•
chā
•
chāi
• 铺 pū
•
pù
小学语文
《清明上河图》全图欣赏
![《清明上河图》全图欣赏](https://img.taocdn.com/s3/m/11849d70d5bbfd0a795673f0.png)
《清明上河图》全图欣赏清明上河图:北宋张择端(绘)绢本设色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现为故宫博物院藏北宋张择端(绘)《清明上河图》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一座不朽丰碑!被后世尊为『中华第一神品』!历代收藏家心驰神往,后世帝王权贵强取豪夺,辗转飘零,历经劫难。
北宋张择端(绘)宋徽宗是它的第一个收藏者,曾为之亲笔题名。
北宋沦亡,此卷流入民间,徽宗题字散失;元灭金此卷再次进入元内府;元宫廷画匠『偷梁换柱』以赝品将其偷出,流入民间;入清后一度被大收藏家毕沅收藏,毕死后嘉庆帝将其收入清宫;后末代皇帝溥仪将其偷运出宫,藏于长春伪皇宫,后被解放军缴获,经辽宁省博物馆移交北京故宫博物院。
也许只有《清明上河图》它自己才清楚在这个美妙的名字背后,隐藏着多少尔虞我诈,多少刀光剑影,多少血雨腥风,多少悲欢离合。
北宋张择端(绘)北宋张择端(绘)宋本『清明上河图』因图中所绘的北宋都城汴梁(今河南开封)和汴河两岸清明时节的市俗人事,故名。
『清明上河图』规模宏大,结构严谨。
从整体上看,可分为郊野、汴河和街市段,由这三大部分组成的统一画面,从商业、交通、漕运、建筑等几个具有代表性的角度,集中地再现十二世纪我国都市社会的生活面貌,反映了那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风俗习尚,从而构成了一件内容极为丰富、完整的艺术珍品。
整个画面人和物的远近、疏密、动静、繁简,都通过画家的传神之笔,被运筹得周密妥贴,准确别致,具有长而不冗,繁而不杂,紧凑严密起伏有节的艺术节奏感,充满了宏伟气派。
北宋张择端(绘)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北宋风俗画作品,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绢本设色,是北宋画家张择端存世的仅见的一幅精品,属一级国宝。
《清明上河图》生动地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城市生活的面貌,这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
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画卷中,画中主要分开两部分,一部份是农村,另一部是市集。
《清明上河图》PPT(完美版)
![《清明上河图》PPT(完美版)](https://img.taocdn.com/s3/m/4d86638ecc17552706220801.png)
《清明上河图》PPT
湖北教育出版社 六年级 | 下册
课文讲解
《清明上河图》从郊外田野、汴河两岸,一直描绘到市井、 街道,规模宏大,场面繁杂,作者巧妙地利用鸟瞰的构图方式, 将浩大繁复的场面妥帖地置于长不过两丈、高不过一尺的画面 上。据统计,全图共画人物五百五十余个,各种牲畜五六十匹, 不同车轿二十余辆,大小船只二十余艘,各种房屋三十余幢。 无论是状物画人,笔笔精到,一丝不苟,达到了生动明确、惟 妙惟肖的境界。这充分表现了画家概括生活、提炼素材的非凡 才能和绘画技艺的高超。
《清明上河图》PPT
《清明上河图》PPT
课文讲解
第三部分:繁华的街市
《清明上河图》PPT
湖北教育出版社 六年级 | 下册
下桥穿街,走过一座巍峨的城门楼 ,便来到最繁荣昌盛华的街市。这里酒 楼茶肆、宅第店铺鳞次栉比,货物五光 十色、种类繁多,市招高挂,买卖兴隆 。街市上,士农工商,男女老幼,骑马 的乘轿的,购物的,叫卖的,摩肩接踵 ,熙熙攘攘,真可谓“百家艺技向春售 ,千里农商喧日昼”,好一派繁荣昌盛 的景象。穿过十字路口,再往前行,可 是汴京的皇宫重地?画面到此戛然而止 ,给观众留下想象的余地。
《清明上河图》PPT
明确目标
湖北教育出版社 六年级 | 下册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结合课文理解“阡陌、风俗世情、参差、茶 肆、车水马龙、鳞次栉比、摩肩接踵、戛然而 止、鸟瞰、惟妙惟肖、市井”等词语。 2.理解重点句,“百家艺技向春售,千里农商 喧日昼。” 3 . 了解《清明上河图》的特点。
《清明上河图》PPT
《清明上河图》PPT
《清明上河图》PPT(完美版)
湖北教育出版社 六年级 | 下册
第五单元 · 第14课
北宋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画卷赏鉴
![北宋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画卷赏鉴](https://img.taocdn.com/s3/m/aaaa32a9dd3383c4bb4cd2d5.png)
原绘: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北宋风俗画卷,作者张择端,字正道(又字文友),东武(今山东诸城)人,北宋末著名画家,宋徽宗时宫廷画家。
以下为《清明上河图》乾隆年间仿制版缩略画卷(点击欣赏清晰影印图):张择端自幼好学,少年游学京城汴梁(今河南开封),后习绘画,徽宗朝供翰林图画院,宣和年间翰林待诏,善画市桥径郭,舟船车桥。
《清明上河图》是他的代表作,曾经为宣和内府所收藏。
绢本、淡设色,纵 24.8 厘米,横 528.7 厘米,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清明上河图》描绘了清明时节,北宋京城汴梁以及汴河两岸的繁华景象和自然风光,画卷从商业、交通、漕运、建筑等具有代表性的角度,集中表现了北宋政治经济中心汴京当日繁盛热闹的城乡、街市、水道间的形形色色,刻划细致形象,是一幅反映古代社会生活情况的历史艺术名作。
画卷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画面中,画中人物 500 多,衣着不同,神情各异,其间穿插各种活动,注重戏剧性,构图疏密有致,注重节奏感和韵律的变化,笔墨章法都很巧妙。
全图分为三个段落:汴京郊野的春光疏林薄雾中,掩映着低矮的草舍瓦屋、小桥流水、老树、扁舟,阡陌纵横,田亩井然,依稀可见农夫在田间耕作。
两个脚夫赶着五匹驮炭的毛驴,向城市走来。
一片柳林,枝头刚刚泛出嫩绿,使人感到虽是春寒料峭,却已大地回春。
路上一顶轿子,内坐一位妇人。
轿顶装饰着杨柳杂花,轿后跟随着骑马的、挑担的,从京郊踏青扫墓归来。
环境和人物的描写,点出了清明时节的特定时间和风俗,为全画展开了序幕。
繁忙的汴河码头汴河是北宋国家漕运枢纽,商业交通要道,从画面上可以看到人烟稠密,粮船云集,人们有在茶馆休息的,有在看相算命的,有在饭铺进餐的。
还有“王家纸马店”,是扫墓卖祭品的,河里船只往来,首尾相接,或纤夫牵拉,或船夫摇橹,有的满载货物,逆流而上,有的靠岸停泊,正紧张地卸货。
横跨汴河上的是一座规模宏大的木质拱桥,它结构精巧,形式优美,宛如飞虹,故名虹桥。
《清明上河图》原文
![《清明上河图》原文](https://img.taocdn.com/s3/m/233d744d482fb4daa58d4bd3.png)
..
;..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的课文原文所属专题:课文原文专题
来源:互联网要点: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收藏
超全课程学习内容,在线学习交流,马上注册吧!
本文相关应用
∙鼠标划词关闭划词
∙收藏
∙评论
∙打印
北宋时候,有位画家叫张择端。
他画了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清明上河图》。
这幅画长528厘米,高4.8厘米,画的是北宋都城汴梁热闹的场面。
这幅画已经有八百年多年的历史了,现在保存在北京的故宫博物院里。
张择端画这幅画的时候,下了很大的功夫。
光画上的人物,就有五百多个:有从乡下来得农民,有撑船的船工,有做各种买卖的生意人,有留着长胡子的道士,有走江湖的医生,有摆小摊的摊贩,有官吏和读书人……三百六十行,哪一行的人都在这上面了。
画上的街市可热闹了。
街上有挂着各种招牌的店铺、作坊、酒楼、茶馆……走在街上的,是来来往往、形态各异的人:有的骑着马,有的挑着担,有的赶着毛驴,有的推着独轮车,有的悠闲地走在街上溜达。
画面上的这些人,有的不到一寸,有的甚至只有黄豆那么大。
别看画上的人小,每个人在干什么,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最有意思的是桥北头的情景:一个人骑着马,正往桥下走。
因为人太多,眼看就要碰上对面来的一乘轿子。
就在这个紧急时刻,那个牧马人一下字拽住了马笼头,这才没碰上那乘轿子。
不过,这么一来,倒把马右边的两头小毛驴吓得又惊又跳。
站在桥栏杆边欣赏风景的人,被小毛驴惊扰了,连忙回过头来赶小毛驴……你看张择端的这幅画是多么传神啊!
《清明上河图》使我们看到了八百年以前的古都风貌,看到了当时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场景。
《清明上河图》全图欣赏
![《清明上河图》全图欣赏](https://img.taocdn.com/s3/m/11849d70d5bbfd0a795673f0.png)
《清明上河图》全图欣赏清明上河图:北宋张择端(绘)绢本设色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现为故宫博物院藏北宋张择端(绘)《清明上河图》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一座不朽丰碑!被后世尊为『中华第一神品』!历代收藏家心驰神往,后世帝王权贵强取豪夺,辗转飘零,历经劫难。
北宋张择端(绘)宋徽宗是它的第一个收藏者,曾为之亲笔题名。
北宋沦亡,此卷流入民间,徽宗题字散失;元灭金此卷再次进入元内府;元宫廷画匠『偷梁换柱』以赝品将其偷出,流入民间;入清后一度被大收藏家毕沅收藏,毕死后嘉庆帝将其收入清宫;后末代皇帝溥仪将其偷运出宫,藏于长春伪皇宫,后被解放军缴获,经辽宁省博物馆移交北京故宫博物院。
也许只有《清明上河图》它自己才清楚在这个美妙的名字背后,隐藏着多少尔虞我诈,多少刀光剑影,多少血雨腥风,多少悲欢离合。
北宋张择端(绘)北宋张择端(绘)宋本『清明上河图』因图中所绘的北宋都城汴梁(今河南开封)和汴河两岸清明时节的市俗人事,故名。
『清明上河图』规模宏大,结构严谨。
从整体上看,可分为郊野、汴河和街市段,由这三大部分组成的统一画面,从商业、交通、漕运、建筑等几个具有代表性的角度,集中地再现十二世纪我国都市社会的生活面貌,反映了那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风俗习尚,从而构成了一件内容极为丰富、完整的艺术珍品。
整个画面人和物的远近、疏密、动静、繁简,都通过画家的传神之笔,被运筹得周密妥贴,准确别致,具有长而不冗,繁而不杂,紧凑严密起伏有节的艺术节奏感,充满了宏伟气派。
北宋张择端(绘)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北宋风俗画作品,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绢本设色,是北宋画家张择端存世的仅见的一幅精品,属一级国宝。
《清明上河图》生动地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城市生活的面貌,这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
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画卷中,画中主要分开两部分,一部份是农村,另一部是市集。
《清明上河图》PPT课件(完美版)
![《清明上河图》PPT课件(完美版)](https://img.taocdn.com/s3/m/c34de0785a8102d276a22f73.png)
《清明上河图》PPT课件 《清明上河图》PPT课件
《清明上河图》PPT课件
拓展提升
《清明上河图》的艺术价值,不
仅是我国古代绘画中极珍贵的代表 作,我们以后要怎样保护者些文化 遗产呢?
《清明上河图》PPT课件
《清明上河图》PPT课件
心灵感悟
《清明上河图》是我国 古代绘画中极其珍贵的代 表作品,在世界艺术长廊 中也是不可多得的文化遗 产。
《清明上河图》PPT课件(完美版)
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PPT课件(完美版)
《清明上河图》PPT课件 《清明上河图》PPT课件
《清明上河图》PPT课件
资料宝袋
作者张择端
北宋画家,字正道,东武(今 山东诸城)人。早年游学汴京(今 河南开封),后习绘画。宋徽宗时 供职翰林图画院。专工界画宫室, 尤擅绘舟车、市肆、桥梁、街道、 城郭。存世作品《清明上河图》卷, 描绘当年汴京近郊在清明时节社会 各阶层的生活景象,真实生动,是 一件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优秀风俗 画。
《清明上河图》PPT课件
这件作品不仅在我国绘画史上占 有重要的地位,而且因为它深入细致 地描绘了当时的风俗人情、桥梁建筑、 道路交通、人际关系等,还具有极高 的历史价值,成为研究我国宋代社会 各方面情况的极其珍贵的形象资料。
《清明上河图》PPT课件
《清明上河图》PPT课件
图解结构
清明上河图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郊外田野 清新优美 汴河两岸 繁忙喧闹
《清明上河图》PPT课件
课文详解
①市郊、田野:薄雾、树林、农舍、农 田、赶集的人们,运货的骡马、大船。 景物清新,富有活力。
②汴河两岸:画了屋宇、古柳、茶肆、 船只、拱桥、车马、行人及船工。一派 繁忙喧闹景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明上河图》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的《清明上河图》为北宋风俗画作品,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绢本设色;该画卷是北宋画家张择端存世的仅见的一幅精品,属国宝级文物,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生动地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城市生活的面貌。
《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北宋风俗画卷,作者张择端,字正道(又字文友),东武(今山东诸城)人,北宋末著名画家,宋徽宗时宫廷画家。
张择端自幼好学,少年游学京城汴梁(今河南开封),后习绘画,徽宗朝供翰林图画院,宣和年间翰林待诏,善画市桥径郭,舟船车桥。
《清明上河图》是他的代表作,曾经为宣和内府所收藏。
绢本、淡设色,纵 24.8 厘米,横 528.7 厘米,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清明上河图》描绘了清明时节,北宋京城汴梁以及汴河两岸的繁华景象和自然风光,画卷从商业、交通、漕运、建筑等具有代表性的角度,集中表现了北宋政治经济中心汴京当日繁盛热闹的城乡、街市、水道间的形形色色,刻划细致形象,是一幅反映古代社会生活情况的历史艺术名作。
画卷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画面中,画中人物 500 多,衣着不同,神情各异,其间穿插各种活动,注重戏剧性,构图疏密有致,注重节奏感和韵律的变化,笔墨章法都很巧妙。
全图分为三个段落:汴京郊野的春光疏林薄雾中,掩映着低矮的草舍瓦屋、小桥流水、老树、扁舟,阡陌纵横,田亩井然,依稀可见农夫在田间耕作。
两个脚夫赶着五匹驮炭的毛驴,向城市走来。
一片柳林,枝头刚刚泛出嫩绿,使人感到虽是春寒料峭,却已大地回春。
路上一顶轿子,内坐一位妇人。
轿顶装饰着杨柳杂花,轿后跟随着骑马的、挑担的,从京郊踏青扫墓归来。
环境和人物的描写,点出了清明时节的特定时间和风俗,为全画展开了序幕。
繁忙的汴河码头汴河是北宋国家漕运枢纽,商业交通要道,从画面上可以看到人烟稠密,粮船云集,人们有在茶馆休息的,有在看相算命的,有在饭铺进餐的。
还有“王家纸马店”,是扫墓卖祭品的,河里船只往来,首尾相接,或纤夫牵拉,或船夫摇橹,有的满载货物,逆流而上,有的靠岸停泊,正紧张地卸货。
横跨汴河上的是一座规模宏大的木质拱桥,它结构精巧,形式优美,宛如飞虹,故名虹桥。
一只大船正待过桥。
船夫们有用竹竿撑的;有用长竿钩住桥梁的;有用麻绳挽住船的;还有几人忙着放下桅杆,以便船只通过。
邻船的人也在指指点点地象在大声吆喝着什么。
船里船外都在为此船过桥而忙碌着。
桥上的人,也伸头探脑地在为过船的紧张情景捏了一把汗。
这里是名闻遐迩的虹桥码头区,车水马龙,熙熙攘攘,名副其实地是一个水陆交通的会合点。
热闹的市区街道以高大的城楼为中心,两边的屋宇鳞次栉比,有茶坊、酒肆、脚店、肉铺、庙宇、公廨等等。
商店中有绫罗绸缎、珠宝香料、香火纸马等的专门经营,此外尚有医药门诊,大车修理、看相算命、修面整容,各行各业,应有尽有,大的商店门首还扎着“彩楼欢门”,悬挂市招旗帜,招揽生意,街市行人,摩肩接踵,川流不息,有做生意的商贾,有看街景的士绅,有骑马的官吏,有叫卖的小贩,有乘座轿子的大家眷属,有身负背篓的行脚僧人,有问路的外乡游客,有听说书的街巷小儿,有酒楼中狂饮的豪门子弟,有城边行乞的残疾老人,男女老幼,士农工商,三教九流,无所不备。
交通运载工具有轿子、骆驼、牛马车、人力车,有太平车、平头车,形形色色,样样俱全。
绘色绘形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
总计在五米多长的画卷里,共绘了五百五十多个各色人物,牛、马、骡、驴等牲畜五、六十匹,车、桥二十多辆,大小船只二十多艘。
房屋、桥梁、城楼等也各有特色,体现了宋代建筑的特征。
《清明上河图》不愧是一幅描写北宋汴京城一角的现实主义风俗画,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水平。
瑰宝偶得1945年8月12日,就在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的前3天,中国的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一行人从东北长春逃至通化大栗子沟,准备乘一架小型军用飞机企图秘密逃往日本。
7天后,小型军用飞机载着溥仪在沈阳机场作短暂停留时被截获。
溥仪与其随身携带的一批珠宝玉翠、法书名画也一同被收缴。
1949年7月7日,东北博物馆也就是今天的辽宁省博物馆在沈阳成立并开馆,经东北人民政府领导陈云批示,将这批文物拨交博物馆接收清点。
1951年初,年仅37岁的杨仁恺和研究室的同仁们接受了清点这批文物的任务。
在这堆已经被其他工作人员认定为赝品的书画作品中,杨仁恺无意间看到了一卷题签上写着《清明上河图》五个字的残破画卷。
他顺手便拿了起来。
在中国绘画史和明清以来有关笔记中,人们对《清明上河图》历来都极为重视。
几百年来,人们对它的真实面貌,始终一无所知。
民间流传着30多种名为《清明上河图》的仿作,大同小异,他们临摹的是否就是北宋张择端原作,多年来一直是个谜。
随着这幅画卷一点一点地展开,这时,杨仁恺已经按捺不住自己内心的激动,他被眼前这卷古画所震撼。
这是一幅长卷的绢画,画面呈古色古香的淡褐色,行家一望便知它的年代已十分久远。
这幅长卷气势恢弘,人物、景物栩栩如生。
不久,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的郑振铎将这幅画卷调往北京,后经专家们进一步考证、鉴定,确认这幅长卷就是千百年来名闻遐迩的《清明上河图》真迹。
《清明上河图》上共有历代13个收藏家写的14个跋文,钤(qián)章96方。
仅中国末代皇帝溥仪的钤章就有3枚之多。
亦真亦幻或许只有《清明上河图》这样的恢弘巨作,才可以容得下北宋年间的繁荣景象。
北宋宣和年间,在雕梁画栋,巍峨壮阔的相国寺中聚集了不少以绘画谋生的民间画师。
其中,有一位善画风俗画的年轻画师,他叫张择端。
游学汴京的张择端被屋宇林立、繁花似锦的东京城所打动。
他抑制不住内心的兴奋和激动,立志要绘制一幅长卷为京城写真。
由于初到京城,盘缠用尽,他只得投奔寄寓相国寺。
一天,皇帝宋徽宗在皇家卫队的护卫下,声势浩荡地驾临相国寺降香。
宋徽宗听说相国寺内寄寓着一位扬言要把繁华东京城搬到画中的年轻人。
在香积厨简陋仓房的画案前,宋徽宗召见了正在潜心作画的年轻人张择端。
交谈之中,两人十分投机,相见恨晚。
酷爱绘画的宋徽宗对张择端精湛的画艺更是赞不绝口,连连叫好。
作为丹青高手的宋徽宗认为,眼前的这位才华横溢的年轻人是大宋不可多得的绘画奇才。
所以,他立即下旨将张择端招入皇家翰林图画院。
进入翰林图画院的张择端请求不能将自己关在皇宫作画,宋徽宗也同意了。
为了彰显大宋王朝的富丽与繁华,宋徽宗亲自给张择端命题让他把汴梁的繁华胜景绘成画卷,以示世人。
从此,张择端废寝忘食,潜心绘制长卷。
经过数载寒窗,张择端终于创作完成了这幅长卷。
这幅长达5米多的画卷,以全景式的构图、细腻的笔法,真实地记录了宋徽宗宣和年间,也就是公元 1119年到1125年间汴梁繁华热闹的景象,清明时节市井百态,跃然纸上。
被画卷中梦幻般的繁华祥瑞之气所迷醉的宋徽宗称这幅长卷为“神品”。
大喜过望的宋徽宗用“瘦金体”亲笔在画上题写“清明上河图”五个字,还专门盖上了他这枚特制的双龙小印。
从此,将这幅长卷视为珍宝,收入皇宫内府秘藏。
历尽沧桑从这以后,《清明上河图》一直就是后世帝王权贵、文人墨客把玩欣赏、巧取豪夺的目标。
在800多年里,它演绎出许多颇具传奇色彩的故事……公元1126年,金兵大举进犯中原,汴梁陷落,古都变成一片废墟。
第二年,金兵掳走徽、钦二帝,抢掠无数珍藏北返,北宋至此灭亡。
从这开始,《清明上河图》便在兵荒马乱中被盗出宫,流散民间,不知去向。
直到北宋亡国60年之后,这幅长卷才开始在民间神秘地辗转、隐现。
到了明代,《清明上河图》真本又多次易主。
从诗人李东阳,到官员陆完,又到权倾朝野的宰相严嵩父子手中。
后来,严嵩被弹劾,其家产充公,画卷再度收入明朝皇宫。
但是明万历年间,这卷画又神秘地失踪了。
后来,人们才知《清明上河图》落入权势显赫的太监、东厂首领冯保之手。
冯保以后200余年中,此画卷又下落不明了。
到了乾隆晚期,《清明上河图》又神秘地重现江湖,后辗转落入当时湖广总督毕沅之手。
毕沅得到以后,经常与其弟毕泷同赏,现今画卷上便有二人盖的“毕泷审定”的印记。
毕家被抄后,《清明上河图》再入宫中,并收在紫禁城的迎春阁内。
嘉庆帝对其珍爱有加,命人将它收录在《石渠宝笈三编》一书内。
此后,《清明上河图》一直在清宫珍藏。
1911年以后,《清明上河图》与其他书画精品一起,被逊帝溥仪以赏其弟溥杰为名盗出宫外。
1932 年,溥仪在侵华日军的操纵下,就任伪满洲国皇帝。
其中,4个不同版本的《清明上河图》陪伴着溥仪,在长春伪皇宫东院图书楼度过了长达13年4个月的岁月。
《清明上河图》究竟画了些什么内容?为什么千百年来,它的魅力一直不衰?《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写实生动的市井风俗画。
全图以长卷的形式,生动细致地再现了北宋都城汴京从宁静的郊外一直画到热闹的城内街市的繁荣景象,处处引人入胜。
在这幅长5.28米、高24.8厘米的画卷上,张择端共画出了形形色色的人物684个。
人物的各种活动,刻画得非常细致生动,前后呼应,一气呵成,跃然纸上。
人物虽小不及寸,动作表情却皆曲尽人意,刻画之精细,令人叹为观止。
大到浩荡的河流、雄伟的城楼,小到市招上的文字、舟车中的人物,都能真实自然和谐统一地交织在一起。
艺术特色从《清明上河图》中可以看到几个非常鲜明的艺术特色:第一、内容丰富。
《清明上河图》在表现手法上,以不断移动视点的办法,即“散点透视法”来摄取所需的景象。
大到广阔的原野、浩瀚的河流、高耸的城郭,细到舟车上的钉铆、摊贩上的小商品、市招上的文字,和谐地组织成统一整体,在画中有仕、农、商、医、卜、僧、道、胥吏、妇女、儿童、篙师、缆夫等人物及驴、马,牛、骆驼等牲畜。
有赶集、买卖、闲逛、饮酒、聚谈、推舟、拉车、乘轿、骑马等情节。
画中大街小巷,店铺林立,酒店、茶馆、点心铺等百肆杂陈,还有城楼、河港、桥梁、货船,官府宅第和茅棚村舍密集。
《清明上河图》中画有1695人,各种牲畜六十多匹,木船二十多只,房屋楼阁三十多栋,推车乘轿也有二十多件。
如此丰富多彩的内容,为历代古画中所罕见。
各色人物从事的各种活动,不惟衣着不同,神情气质也各异而且穿插安排着各种活动,其间充满着戏剧性的情节冲突,令观者看业,饶有无穷回味。
第二、结构严谨,繁而不乱,长而不冗,段落分明。
可贵的是,如此丰富多彩的内容,主体突出,首尾呼应,全卷浑然一体。
画中每个人物、景象、细节,都安排得合情合理,疏密、繁简、动静、聚散等画面关系,处理得恰到好处,达到繁而不杂,多而不乱。
充分表现了画家对社会生活的深刻洞察力和高度的画面组织和控制能力。
第三、在技法上,大手笔与精细的手笔相结合,善于选择那些既具有形象性和富于诗情画意,又具本质特征的事物、场面及情节加以表现。
十分细致入微的生活观察,刻划每一位人物、道具。
每个人各有身份,各有神态,各有情节。
房屋、桥梁等建筑结构严谨,描绘一笔不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