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CT诊断
头部外伤的CT诊断
![头部外伤的CT诊断](https://img.taocdn.com/s3/m/4c8db99a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05.png)
脑室内出血→蛛网膜下腔 合并脑内血肿—软脑膜破裂 合并硬膜下血肿--蛛网膜破裂 (2)表现CT 高密度,与出血量有关 多见于脚间池、外侧裂池 常在一周内消失
(四)脑室内出血
1、病理 多数 脑内出血破入
脑室穿通伤 四脑室逆行的蛛网膜下腔出血 少数 室管膜下静脉破裂--单纯脑室出血 凝结成块、沉入脑室后部、溶解 2、表现CT 1-2周呈高密度 并发起它脑外伤改变 继发脑积水
慢性:密度不均—活动性出血或再出血 内缘光滑 范围局限,不越颅缝但可越中线或小脑幕 占位效应小,中线移位轻 并骨折 包膜钙化或骨化
(二)硬膜下血肿—运动或冲击伤
1、急性硬膜下血肿—3天以内 (1)分型 单纯型-矢状窦旁顶部桥静脉
静脉窦 皮层静脉 动脉 复合型-脑挫裂伤引起 皮层静脉或动脉出血破入硬膜下腔 与冲击部位有关
三、颅内脑外积聚物 —血肿、积液、积气
包括 硬膜外腔 硬膜下腔 蛛网膜下腔 脑室 主要相关于 硬脑膜 软脑膜 蛛网膜
(一)硬膜外血肿
1、特点 急 范围局限 脑组织可受压;中线结构移位不明显 并发骨折 位于脑膜动脉区 颞区多见
2、CT表现 梭形 高密度 急性:密度均匀;
(2)CT表现
密度:
高→低→囊
水肿:
轻→重→无
皮层下区
占位效应:正→负
(二)穿通伤 异物 出血 肿胀 (三)脑白质剪切伤 灰白质受剪切力作用 轴突损伤
伴行血管破裂出血 中央、周边灰白质交界、胼胝体、大脑脚
多发少量出血
(四)脑干损伤 剪切伤 脑桥与延髓结合部撕裂 伤后神经纤维逆行溃变 (五)脑肿胀/脑水肿 脑室小
(五)颅内积气
气颅—颅内外交通 硬膜外腔
头痛ct报告
![头痛ct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539bbda1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18.png)
头痛ct报告
姓名:XXX 年龄:XXX 性别:男检查日期:XXXX年X月X日
临床诊断:头痛
检查项目:头部CT
检查结果:
1. 脑回盖、颞、枕骨外板骨质未见明显异常改变。
2. 脑室、脑池正常,无明显脑积水。
3. 双侧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后动脉血管走行、分布不异常。
4. 双侧基底节、丘脑、海马、颞叶、额叶、顶叶、枕叶及小脑蚓部等神经组织结构和密度分布无异常改变。
5. 双眼视神经、垂体及三叉、舌咽神经等周围神经无明显异常改变。
6. 颅底、颈椎未见明显平扁改变。
结论:本次头部CT检查未见明显异常改变。
医学建议:
1. 头痛发作时,请留意头痛的性质、部位和程度,以及可能的诱因,并及时就医。
2. 意外情况下头部受到外力撞击,要积极处理头部外伤,如有头晕、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等症状,需及时就医。
3. 头痛长期反复发作需到医院进行综合治疗,遵医嘱服药或物理治疗,并建立健康生活习惯。
避免熬夜、过劳,合理饮食,不吸烟、不饮酒。
4. 请遵医嘱定期复查,如有类似症状再次就医。
以上建议仅供参考,具体治疗方案需结合个体情况,由医生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诊断和治疗。
如果您对此报告有任何疑问,请咨询主治医师或其他医学专家。
头部ct诊断基础 SS
![头部ct诊断基础 SS](https://img.taocdn.com/s3/m/e1e3235caa00b52acfc7cacd.png)
或六角星形。其前角连于纵裂池。两前外侧角
连于外侧裂池。两后外侧角延续于环池。鞍上
池的第6个角(后面)位于后缘中央,是脚间池。
鞍上池边缘为大脑动脉环。池内前部常可见到
“V“视交叉,视交叉前方的两圆点为视神经,
视交叉后面有一 圆点为漏斗。颅后窝可清晰显
示小脑半球。
2020/6/21
20
(二)鞍上池层面图
2020/6/21
2
CT成像特点
脑CT扫描和传统的神经放射学检查
方法例如颅骨平片,体层摄影,脑室造影
和脑血管造影相比较具有如下特点:
1:横断体层成像;
2:密度分辨率高;
3:显像功能齐全;
4:精确密度测量;
5:非创伤性检测手段等诸多的优点。
2020/6/21
3
应用范围
当前,脑CT扫描已经广泛应用于 脑外伤、肿瘤、感染、变性、脱髓鞘 病、脑血管病及先天性畸形等,极大 地提高了各类脑疾病的诊断率和可靠 性,据报道脑肿瘤的定位诊断率为 98%,定性诊断率70%左右;急性脑 出血的诊断率几乎是100%,而脑梗塞 的诊断率则在 85%以上。
桥小脑角
颞骨及乳突气房 乙状窦 小脑中角 第四脑室
18
2020/6/21
绿 色部分为颞 叶 浅红色部 分为额叶
鞍背 基底动脉 桥前池 侧脑室颞角 脑桥 小第脑四脑室 小脑蚓部
19
(二)鞍上池层面
鞍上池层面的颅前窝可见额叶。鞍上池在
垂体窝上方,位于两侧颅中窝之间,前界为额
叶直回,侧方为颞叶海马,鞍上池呈五角星形
值代号为 HU
灰质
35~60
水
0
白质
25~38
脂肪
-80~-120
颅脑部CT基础知识
![颅脑部CT基础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01ec09b20242a8956aece408.png)
颅脑部CT基础知识关键词:颅脑CT颅脑CT诊断第一节检查方法一、检查前准备1.头部扫描前须将发卡、耳环、假牙等异物取掉。
2.需做增强扫描的病人,检查前4~6小时禁食,并做好碘过敏试验。
3.向病人做好解释工作,以防病人在扫描时移动。
二、检查方法(一)横断扫描1.病人仰卧,头摆正,使头正中矢状面与身体长轴平行,听眦线与床面垂直。
以听眦线(眼外眦至外耳孔的连线,也称为眶耳线)为基线向上扫至头顶。
若重点观察后颅窝,则以听眉线(眉毛上缘中点至外耳孔连线)或上眶耳线(眼眶上缘至外耳孔连线)为基线。
2.层厚、层间距为10mm。
3.常规采用骨窗和脑窗观察和摄片。
4.先平扫,根据描情况再作增强扫描。
(二)冠状扫描脑垂体、鞍区检查常用冠状扫描。
1.病人仰卧位或俯卧位,下颌前伸,尽量使听眦线与床长轴平行,先扫侧位定位相,再定扫描基线应尽量与鞍底垂直,从后床突至前床突。
2.层厚、层间距为1~3mm。
3.直接作增强扫描,因垂体无血脑屏障,可提高垂体与正常脑组织间密度差别,以更好显示垂体。
第二节正常CT表现一、平扫CT图像1.颅骨及含气空腔颅骨密度高,为高吸收结构,呈现高密度影,而含气空腔为低吸收区,呈现低密度影。
(1)颅底:颈静脉孔、卵圆孔、破裂孔、枕大孔、蝶窦、筛窦及乳突气房均可见到。
(2)颈静脉结节:在枕骨大孔上一层面,位于岩骨后缘的内后方,呈八字形高密度影。
(3)蝶骨小翼与岩骨:在横断层面上,于蝶鞍处呈X形交叉。
(4)蝶鞍:鞍背为横行高密度影,其前方为前床突,上层面可见后床突。
(5)颅盖骨:用骨窗可显示内外板及冠状缝和人字缝。
(6)额窦、蝶窦、筛窦与乳突气房皆呈低密度影。
2.含脑脊液腔(蛛网膜下腔)脑室、脑裂、脑池与脑沟等腔内含脑脊液,为低密度区,CT值为0~22Hu。
脑脊液腔因年龄增长而扩大。
(1)枕大池:在小脑后方,有时枕大池较大。
(2)第四脑室:呈马蹄形,居后颅凹中线。
四脑室受压、变形、移位与闭塞对确定幕下占位病变有很大帮助。
CT诊断报告大全
![CT诊断报告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216a2452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e5.png)
CT诊断报告大全一、头部CT诊断报告:1.病例类型:头颅CT检查日期:2024年1月1日诊断结果:头颅CT显示脑组织未见明显异常密度,双侧额叶、颞叶和枕叶皮层光滑、对称。
脑室、脑沟未见扩大和移位。
双侧额窦、乙状窦、横突、琴骨正常。
鼻腔、鼻窦未见异常。
眶、鼻粘膜、眼眶、鼻甲、上颌窦未见异常。
结论:头颅CT显示脑组织未见明显异常,无明显颅内病变。
无颅脑外伤证据,无明显异常。
建议结合临床综合分析。
2.病例类型:头颅CT检查日期:2024年2月1日诊断结果:头颅CT显示左侧颞叶内见脑实质错误,局部散在小片状低密度灶,边界模糊。
双侧额叶、额中沟、太阳窦、乙状窦、琴骨及颞骨正常。
脑室、脑沟未见明显异常。
结论:头颅CT显示左侧颞叶内脑实质错误,需进一步检查以明确病因。
二、胸部CT诊断报告:1.病例类型:胸部CT检查日期:2024年3月1日诊断结果:胸部CT显示双侧肺实质未见明显异常。
心脏大小、形态正常。
主动脉弓上错畸形,主动脉狭窄,胸主动脉未见扩张。
纵隔未见明显异常。
胸腔内未见积液或肿块。
骨骼未见明显异常。
结论:胸部CT显示双侧肺和心脏未见明显异常,主动脉上错畸形,主动脉狭窄,需进一步检查以明确病因。
2.病例类型:胸部CT检查日期:2024年4月1日诊断结果:胸部CT显示左上肺段见多发结节状影,大小不一、右侧肺野未见明显异常。
纵隔轻度移位,胸腔内未见积液。
骨骼未见明显异常。
结论:胸部CT显示左上肺段多发结节状影,病变需进一步鉴别诊断。
三、腹部CT诊断报告:1.病例类型:腹部CT检查日期:2024年5月1日诊断结果:腹部CT显示肝脏形态大小正常,轮廓光整。
肝内未见明显占位性病变。
胆囊形态正常,胆管未见扩张。
脾脏形态大小正常,脾内未见明显异常。
胰腺形态大小正常,胰管未见扩张。
肾脏形态大小正常,肾内未见明显异常。
盆腔未见明显异常,泌尿系统未见明显异常。
结论:腹部CT显示肝、胆、脾、胰、肾及盆腔未见明显异常,提示腹部无明显病变。
CT诊断报告规范化模板头部
![CT诊断报告规范化模板头部](https://img.taocdn.com/s3/m/c40ffd4002020740be1e9b6a.png)
CT诊断报告规范化模板-------头部416医院放射科--诊断组第一部分--颅脑1.正常颅脑平扫脑实质内未见明显异常密度影,脑室系统形态及大小正常,脑沟、脑裂及脑池未见明显增宽、加深,中线结构居中,颅骨结构未见确切异常。
意见:颅脑CT平扫未见确切异常。
请结合临床2.正常颅脑平扫+增强脑实质内未见明显异常密度影,增强扫描脑实质内未见确切异常强化影,脑室系统形态及大小正常,脑沟、脑裂及脑池未见明显增宽、加深,中线结构居中,颅骨结构未见确切异常。
意见:颅脑CT平扫及增强未见确切异常。
请结合临床3.老年性脑病双侧基底节区见点片样低密度影,边界模糊,病灶大小不一,直径<1cm。
双侧侧脑室前后角及双侧半卵圆中心脑白质密度弥漫性减低,脑沟、脑裂可见明显增宽、加深,中线结构居中,颅骨结构未见确切异常。
意见:1.双侧基底节区腔梗灶。
2.符合脑萎缩改变。
3.脑白质脱髓鞘改变。
请结合临床4.缺血性脑梗塞()见斑片样低密度影,边界模糊。
邻近脑回肿胀、密度减低。
余脑实质及脑室、脑裂、脑沟均未见异常,中线结构居中,颅骨结构未见确切异常。
意见:()脑梗塞灶。
请结合临床5.出血性脑梗塞()见斑片样低密度影,边界模糊,密度不均匀;病变内可见点、片样高密度影,CT 值约()HU,邻近脑回肿胀、密度减低。
脑池及脑室系统未见异常,中线结构居中,颅骨结构未见确切异常。
意见:()出血性脑梗塞。
请结合临床6.脑出血()见一cm×cm的团片状高密度影,边界模糊,密度均匀,CT值约()HU,病灶周围见环形低密度水肿带;()受压变窄、略()移,中线结构向()移位,颅骨结构未见确切异常。
意见:()脑出血。
请结合临床7.脑出血并破入脑室()见一cm×cm的团片状高密度影,边界模糊,密度均匀,CT值约()HU,病灶周围见环形低密度水肿带;出血破入(),()内呈高密度铸型,第三脑室内亦可见高密度影,()侧裂池受压变窄,中线结构向()移位。
头部CT分析报告
![头部CT分析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79ffed7d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dbfcb6a.png)
头部CT分析报告
CT(计算机断层扫描)是一种常用的医学成像技术,可以提供高分辨率的体内断面图像。
头部CT扫描是对头颅部进行断层扫描,以辅助医生对病情进行评估和诊断。
本报告旨在分析头部CT扫描结果,以便提供详细的解读和诊断建议。
扫描结果显示,患者头颅结构正常,未见明显异常形态。
以下是具
体分析:
脑部:在脑部扫描中,颅内结构清晰可见。
大脑、小脑和脑干大小、形态均正常,无明显异常密度影像。
脑室系统正常,无积液或扩张。
脑回纹理清晰,无明显异常改变。
颅骨:头颅的骨骼结构完整,无骨折、骨质疏松等异常情况。
骨窗
显示颅骨颜色均匀一致,无明显骨破坏或骨质增生。
颅内血管:头部CT扫描还对颅内血管进行了评估。
颅内血管显示
正常,动脉和静脉血管走行自如,无明显狭窄、阻塞或异常扩张。
附加发现:除上述正常的头部CT结果之外,未见其他附加异常或
发现。
综上所述,该患者头部CT扫描结果显示头颅结构正常,未见明显
异常。
这提供了重要的诊断参考,对于评估诸如头部损伤、脑卒中、
脑肿瘤等疾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鉴于此,建议患者注意保持良好生活习惯,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避免不必要的头部外伤。
如有其他不适或疑虑,建议及时咨询专业医生进行进一步检查和诊断。
注意:本报告仅针对头部CT扫描结果进行分析和解读,其中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最终诊断还需结合临床症状和其他检查结果综合判断。
如有疑问,请咨询专业医生。
头部CT能检查出什么
![头部CT能检查出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d7d8db2d90c69ec3d5bb7588.png)
头部CT能检查出什么头部CT检查是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的一种检查,它对于许多病症的检查都有显著的效果,包括各种脑血管病、颅脑损伤、颅内炎性病变等,都可以通过头部CT检查出来,做头部CT后需要多用枸杞、菊花、决明子泡水喝,有利于清心明目,人们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检查需要到正规的医院进行。
★一、头部CT检查的作用颅内肿瘤。
压迫情况。
观察有无亚急性或慢性颅内血肿的存在,判断颅脑损伤的吸收、缩小情况,亦可显示脑软化、脑萎缩、脑积水及脑穿通畸形等后遗症脑血管病:(1)脑出血。
(2)脑梗塞。
(3)蛛网膜下腔出血。
(4)动脉瘤及血管畸形。
(5)脑静脉或静脉窦闭塞。
(6)烟雾病。
颅脑损伤:(1)颅内血肿。
(2)脑挫裂伤。
(3)颅骨骨折及颅缝分离。
(4)亚急性或慢性颅脑损伤。
颅内炎性病变:(1)脑脓肿。
(2)肉芽肿。
(3)脑炎。
(4)脑膜炎。
(5)硬膜外及硬膜下脓肿。
(6)室管膜炎。
★二、CT检查后吃什么好CT辐射较强,所以吃些防辐射损伤的食物是极好的。
如枸杞、菊花、决明子。
另外,常喝菊花茶也能收到清心明目的效果,枸杞清肝明目,对保护视力也有很大好处。
饮茶能防止视力衰退和恢复视力。
国际上普遍认为饮茶有抗辐射的作用,能减少计算机荧光屏X射线的辐射危害。
茶中富含的茶多酚(50%)和脂多糖等成分可以吸附和捕捉放射性物质并与其结合后排除体外。
必需脂肪酸、维生素A、K、E及B族维生素的缺乏均可降低机体对辐射的耐受性在膳食中适当供给。
像花菜、卷心菜、茄子、扁豆、胡萝卜、黄瓜、番茄、香蕉、苹果这些。
油菜、青菜、芥菜、卷心菜、萝卜等十字花科蔬菜,不仅是人们餐桌上常见的可口菜肴,而且还具有防辐射损伤的功能。
最后,提醒大家,头部CT检查应到正规医院进行哦。
CT诊断报告规范化模板--头部
![CT诊断报告规范化模板--头部](https://img.taocdn.com/s3/m/7cd3471d6c175f0e7cd1376e.png)
CT诊断报告规范化模板-------头部416医院放射科--诊断组第一部分--颅脑1.正常颅脑平扫脑实质内未见明显异常密度影,脑室系统形态及大小正常,脑沟、脑裂及脑池未见明显增宽、加深,中线结构居中,颅骨结构未见确切异常。
意见:颅脑CT平扫未见确切异常。
请结合临床2.正常颅脑平扫+增强脑实质内未见明显异常密度影,增强扫描脑实质内未见确切异常强化影,脑室系统形态及大小正常,脑沟、脑裂及脑池未见明显增宽、加深,中线结构居中,颅骨结构未见确切异常。
意见:颅脑CT平扫及增强未见确切异常。
请结合临床3.老年性脑病双侧基底节区见点片样低密度影,边界模糊,病灶大小不一,直径<1cm。
双侧侧脑室前后角及双侧半卵圆中心脑白质密度弥漫性减低,脑沟、脑裂可见明显增宽、加深,中线结构居中,颅骨结构未见确切异常。
意见:1.双侧基底节区腔梗灶。
2.符合脑萎缩改变。
3.脑白质脱髓鞘改变。
请结合临床4.缺血性脑梗塞()见斑片样低密度影,边界模糊。
邻近脑回肿胀、密度减低。
余脑实质及脑室、脑裂、脑沟均未见异常,中线结构居中,颅骨结构未见确切异常。
意见:()脑梗塞灶。
请结合临床5.出血性脑梗塞()见斑片样低密度影,边界模糊,密度不均匀;病变内可见点、片样高密度影,CT值约()HU,邻近脑回肿胀、密度减低。
脑池及脑室系统未见异常,中线结构居中,颅骨结构未见确切异常。
意见:()出血性脑梗塞。
请结合临床6.脑出血()见一cm×cm的团片状高密度影,边界模糊,密度均匀,CT值约()HU,病灶周围见环形低密度水肿带;()受压变窄、略()移,中线结构向()移位,颅骨结构未见确切异常。
意见:()脑出血。
请结合临床7.脑出血并破入脑室()见一cm×cm的团片状高密度影,边界模糊,密度均匀,CT值约()HU,病灶周围见环形低密度水肿带;出血破入(),()内呈高密度铸型,第三脑室内亦可见高密度影,()侧裂池受压变窄,中线结构向()移位。
头颅CT (6)
![头颅CT (6)](https://img.taocdn.com/s3/m/b7ef2191a1c7aa00b52acbea.png)
三、CT表现
CT表现 ①平扫呈均匀高密度影(75%)、等密度(25%)、 低密度(1%)类圆形肿块,边缘清晰。 ②附于硬膜表面(基底宽与硬膜成钝角)。 ③钙化(占15%-20%)。 ④邻近骨质改变。 ⑤瘤周水肿。
⑥90%呈明显均一强化,10%-15%呈不典型 环状强化。
⑦上矢状窦旁的脑膜瘤可因静脉窦受侵而产 生脑水肿。
1.钙化是少突胶质细胞瘤的特点。约70%的病例 有钙化。钙化可呈局限点片状;弯曲条索状; 不规则团块状;皮层脑回状。
2.少突胶质细胞瘤多呈类圆形,边界不清楚。 KazneI’等研究了175例少突胶质细胞瘤,其 中混合密度占55.7%,低密度占25.9%,其 余为高密度和等密度。肿瘤周边水肿占37.9 %,多为轻度水肿。
若为硬膜下血肿,则血肿范围较广,常越过颅骨缝,占 位性强。
左额、颞部急性硬膜下血肿
男70岁,头部 外伤约 2 天。
CT征象:平扫示左额、颞部颅骨内板下有新月形高密度影, 邻近组织受压,并向中线移位。 特点:硬膜下血肿发生于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颅骨内板 下高密度的新月形影,CSF进入血肿时为等密度或低密度。 血肿范围广,占位性强。
3.少数肿瘤有颅骨改变.
4.增强扫描,低级少突胶质细胞瘤无对比增强,而 间变性和多形性少突胶质细胞瘤的非钙化肿瘤实 质部分,常有密度显著增加,多数为均匀增强, 少数为环形强化。
5.间变性少突胶质细胞瘤钙化少;常见为等密度和 低密度并存;70%~80%出现瘤周水肿;肿瘤囊 变,其出现率随恶性程度增加而增加;肿瘤可以 有出血,可能与钙化的毛细血管脆性增加有关。
听神经鞘瘤为良性肿瘤,恶性者罕见。
二、临床表现特点
主要表现为桥脑小脑角综合征,即病侧听 神经、面神经和三叉神经受损。
脑ct解读
![脑ct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30e4a2b1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fb9307b.png)
脑ct解读
脑CT(头颅CT)是一种医学影像学检查方法,通过使用X 射线扫描头部来获取详细的脑部图像。
脑CT解读是由专业的放射科医生或神经科医生进行的,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脑CT解读结果及其可能的含义:
1. 脑出血或脑梗死:显示出脑组织中的血液积聚或缺血区域,可能表明脑部血液循环受到问题影响。
2. 脑肿瘤:显示出不规则的脑部组织增生,可能表明脑肿瘤的存在。
3. 脑积水:显示脑室扩大,可能表明脑脊液在脑部积聚,导致脑室扩大。
4. 脑炎或脑膜炎:显示脑膜及脑部组织的炎症反应,可能表明感染或炎症引起的脑部损伤。
5. 颅内损伤:显示颅骨骨折等头部损伤的迹象,可能表明外力导致的颅部损伤。
6. 脑血管畸形:显示出血管结构的异常,可能表明脑部血管畸形。
当医生解读脑CT结果时,还会综合患者的临床症状、病史等信息,以作出准确的诊断。
因此,最好咨询医生以了解具体的脑CT解读结果及其含义。
影像诊断报告
![影像诊断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f7855e0f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84.png)
影像诊断报告
影像诊断报告
患者:xxx
性别:男
年龄:60岁
检查日期:xxxx年xx月xx日
检查部位:头部CT
临床诊断:脑梗死
检查目的:明确脑梗死部位和范围,指导临床治疗方案
检查方法:头部CT扫描
影像所见:头部CT扫描显示了左侧大脑中动脉分支供应区的梗死。
梗死区呈现低密度影像,边界较清晰。
梗死灶位于大脑深部,范围较小,约1.5 cm x 1 cm。
结合患者的病史和临床表现,本次头部CT扫描结果符合脑梗死的诊断。
影像结论:左侧大脑中动脉分支供应区梗死,范围较小。
建议措施:根据患者的脑梗死情况,建议采取以下治疗措施:
1. 药物治疗:开始抗凝血治疗,防止血栓再形成。
建议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起始剂量为100毫克/天。
2. 血压控制:恢复和维持正常血压水平,以降低梗死区再灌注损伤的风险。
3. 饮食调理:饮食应低盐、低脂,多摄取富含纤维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等。
4. 平衡锻炼:适当参加适龄、适量的体力活动,提高心肺功能,促进大脑血液循环。
5. 康复训练:进行康复治疗,包括语言、认知和运动功能的康复训练。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建议仅供参考,请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并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
本报告仅供医生和患者参考,具体治疗措施请咨询专业医生。
及时治疗和恢复训练对于脑梗死患者的康复非常重要。
以上是本次头部CT检查的影像诊断报告,如有疑问,请及时
与医生沟通。
祝患者康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T
▪ 对听小骨、鼓室盖、乙状窦骨质显示更清楚
MR
▪ 对骨质的显示不如CT
鼻咽
鼻咽癌常见,影像学检查价值大,目前 传统X线检查价值有限,CT和MRI检查则具 有明显优越性
检查技术与正常影像
轴位:仰卧,扫描线与颅底平行
扫描层厚4mm连续扫描 扫描范围颅底鼻咽顶部至硬腭下缘2cm处
CT
▪ 弥漫型 表现为眼环增厚,视神经和眼外肌均增粗, 泪腺弥漫性增大,球后脂肪边界不清
▪ 肿块型 可大小不一肿块,边界清,密度均 ▪ 泪腺型 表现为泪腺增大,单侧或双侧,边界清,
密度均 ▪ 肌炎型 表现为单侧或双侧眼外肌粗大,边界较模
糊
耳
▪ 乳突轴位 ▪ 乳突冠状位
耳部疾病
中耳胆脂瘤性中耳炎:慢性中耳炎,角化上 皮及胆固醇结晶堆积于中耳鼓窦或鼓上隐窝 X线征
IV级星形细胞瘤 CT平扫、增强
脑膜瘤
CT平扫 于好发部位见圆、卵圆、扁平或分叶状稍高密
度肿块 密度均匀,边缘清楚,光滑 多数病灶周围有脑水肿 占位征明显 邻近骨质增生或破坏 CT增强
明显强化,密度均匀,边界清、锐利
矢状窦旁脑膜瘤 CT 平扫、增强
T1WI
T1WI增强
T2WI
垂体腺瘤
CT在头部应用
颅脑CT的特点
年龄因素 增强扫描特点 异常图像
▪ 密度、增强 ▪ 脑室系统 ▪ 占位征 ▪ 颅骨
颅脑CT检查方法及解剖
平扫:脑窗、骨窗 增强: HRCT CTA 三位重建 脑池造影 CT灌注
颅底层面 鞍上池层面 第三脑室前部层面 第三脑室后部层面 侧脑室体部层面 侧脑室顶部层面 侧脑室上层面
大脑中动脉梗塞
出血性脑梗塞
腔隙性脑梗塞
脑脓肿
化脓菌感染脑部,常见耳源性脑脓肿 (颞叶、小脑)、血源性(额顶叶)、外伤性 等
CT征象为:
脓肿成熟期与急性感染炎症期呈大片 低密度区,边缘模糊、形态不规则,以髓 质为主,占位效应明显,可有强化作用, 随后出现中心坏死化脓的不强化区。脓肿 成熟期CT征典型
椎间孔 腰椎正侧位
椎间盘
椎体
硬膜囊
正常腰椎CT
椎间孔扩大(侧位片)
头颈部
头颈部包括眼、耳、鼻、喉及部分消 化腺(腮腺)、内分泌腺。解剖结构较复 杂零碎,内容包括骨质、气体和软组织。 一般X线、CT、MRI相结合多能明确部位、 范围和性质。
眼眶CT
常规轴位层厚3~4mm,层面尽量与视神经 平行
内
▪ 平瘤
好发成人,一般为单眼发病。起源于脉 络膜
CT
▪ 眼环局限性增厚 ▪ 可呈软组织肿块向球内玻璃体突入,成“蘑
菇状” ▪ 增强扫描,较明显强化
脉络膜黑色素瘤
眶内外炎性假瘤
为不明原因非感染性炎症,分弥漫型、肿块型、 泪腺型和眼肌炎型。激素治疗有效
正常垂体冠状位增强
颅脑CT常见疾病诊断
颅脑外伤 脑血管疾病 脑瘤 颅脑感染
脑挫裂伤
脑挫伤 病理上脑内散在出血灶,静脉淤血、 脑水肿和脑肿胀
脑裂伤 伴有脑膜、脑或血管撕裂
低密度水肿区,散在高密度出血灶, 伴有占位效应。有的表现为广泛的脑 水肿或脑内血肿
硬膜外血肿
多见于外伤着力部位,常有局部颅骨骨折, 常为脑膜A损伤出血致此,出血血肿集聚在 硬脑膜外与颅骨之间隙处,因硬膜与颅骨 粘连紧密,目前均作CT扫描
CT 以冠状位为佳,大腺瘤垂体高度大于
正常值,密度均匀或不均匀,边界清, 上缘局限性隆起,垂体常倾斜,鞍底下 陷。CT增强作用明显,较均匀,可有边 界不清或坏死区。
垂体大腺瘤
•颅咽管瘤
多见于儿童 分囊性、实性和囊实性三种
囊性颅咽管瘤
钙化 囊性颅咽管瘤
实性颅咽管瘤
脊髓
检查技术
骨性椎管 椎间盘 造影CT观察占位病变
成人多发于大脑,儿童多发于小脑。按 肿瘤分化程度分为Ⅰ,Ⅱ,Ⅲ,Ⅳ级。
I级肿瘤呈低密度灶,分界清楚,占位效应 清,无或轻度强化。
IV级肿瘤多呈高、低混杂密度的囊性肿 块,可有钙化、出血、肿块形态不整,界限 不清,占位效应和瘤周水肿明显,多呈不规 则花环状伴壁结节强化。
I级星形细胞瘤 CT平扫、增强
灶周脑水肿,在出血后第2~4天呈高峰期
蛛网膜下腔出血
多为动脉瘤破裂或外伤所致 脑池、脑裂、脑沟高密度影
脑梗塞
脑血管闭塞(动脉)所致缺血性改变 病因
▪脑血栓形成;栓子栓塞
病理
▪缺血性;出血性;腔隙性
缺血性脑梗塞 CT征象为: CT扫描呈低密度灶,呈扇形。基底贴近颅内板,
早期(1~2天)边界较模糊,中后期(3~6天)边界 较清,无占位征或略有占位征 部位和范围与闭塞的血管供血区一致 2~3周时可出现模糊效应(侧支循环建立) 增强扫描可呈轻度脑回状强化 1~2月后为低密度囊变期
征象为:
颅板内侧梭形(双凸透镜),高密度影(与脑实 质比),CT值50~90Hu;(范围小而厚)
密度一般较均匀 边缘清楚、光滑锐利 局部常见脑水肿征 局部蛛网膜下腔常见出血征 局部有颅骨骨折征 具有占位征:局部脑回 受压内移,中线结构
向对侧移位
硬膜下血肿
多为对冲伤或着力部位,多为桥V破裂出血 所致,硬膜与蛛网膜粘贴疏松,血肿易向 周围扩散,所以血肿范围大且厚度薄
冠状位:仰卧位或俯卧,头颈过伸使冠状面与扫描线
平行 扫描层厚:3~4mm连续扫描 扫描范围:齿状突向前至鼻后孔硬腭
正常鼻咽轴位CT
疾病诊断
鼻咽癌 X线 侧位X线平片
▪ 当鼻咽部顶后壁软组织明显肿大时,能显 示顶部软组织增厚、肿块 ▪ 当鼻咽癌侵及骨质时,可见骨质破坏
CT
▪咽隐窝变浅、变形、消失,出现软组织肿块 ▪咽后壁增厚,隆起 ▪咽顶壁增厚、软组织肿块 ▪咽旁间隙缩小、消失,出现肿块,累及颞下窝、 翼腭窝 ▪颈深淋巴结肿大 ▪间接引起中耳乳突
CT征象为:
颅内板内侧新月状(或带状)高密度影(与脑实 质比),CT值50~90Hu,范围广而薄
密度一般较均匀 边界清楚,但不光滑锐利 局部可有或无脑水肿 局部可有或无蛛网膜下腔出血 局部一般无颅骨骨折,常为对冲伤 出血较多时具有占位效应,局疗脑实质受压内
移,中线结构侧移
脑出血
CT平扫 脑实质内片状低密度影像,CT值约20Hu 低密度区主要位于脑髓质内,呈枫叶状 低密度影内隐约显示等密度环状影 占位效应较明显 CT增强: 原来等密度环明显增强呈环状,余不增强 呈张力性薄壁环,环厚约3~4mm,厚度均匀
脑脓肿CT平扫、增强
胶质瘤
包括星形胶质细胞瘤、少突胶质细胞瘤、 室管膜瘤、髓母细胞瘤。其中星形细胞瘤 最常见。
冠状位 层厚3-4mm,眼角膜至眶尖
轴位眼眶CT
眼眶冠状位CT
眼部疾病
视网膜母细胞瘤 黑色素瘤 眶内球外炎性假瘤
视网膜母细胞瘤
好发小儿,白瞳征,视力下降,单眼发 病多见。原发于视网膜层。
CT
▪ 从眼球后部向球内玻璃体内突入的软组织肿 块
▪ 肿块内呈斑片状钙化 ▪ 肿块可延视神经向球后延伸至球外,甚至颅
鼻咽癌CT
转移瘤
骨源性肿瘤
脑出血(包括外伤性、脑血管病变和老 年性中风性脑出血) 外伤性:常为脑挫裂伤脑内出血血肿 脑血管病:动脉瘤或脑血管畸形性脑内 和或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 老年性中风性:常有高血压、动脉硬化, 常为脑基底节脑深部出血,偶尔发生在 半球或浅表蛛网膜下腔出血
CT征象为:
出血为高密度影像,密度一般较均匀, 也可不均匀,CT值一般在50~90Hu,形状 可规则或不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