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脑基本CT影像及颅脑疾病CT诊断
合集下载
颅脑CT影像学表现
六、硬膜下积液
【典型病例】 患者,男,45岁,外伤后10天,伴头痛、头晕来诊。
【CT诊断要点】
表现为颅骨内板下方新月形低密度区,呈脑脊液密 度,多发生于额颞顶部,常深入到纵裂前部,无或 有轻微的占位效应,周围脑组织无水肿。
七、脑创伤继发性疾病
【典型病例】 患者,男,61岁,脑创伤3年,近日头痛、头晕伴左侧肢 体活动不利1周,高血压病史10年。
二、颅底骨折
【典型病例】 患者,男,18岁,外伤3小时 ,右侧外耳道流血伴局部肿 胀。
【CT诊断要点】
经过颅底横断面图像观察清晰可见骨折线的部位、 形态和走行,对于细小的颅底骨折应薄层高分辩检 查,重点注意脑脊液鼻漏的漏出部位,尤其是筛板 、眶顶、蝶窦或额窦、视神经管,有时可见颅内积 气。
三、脑挫裂伤
【典型病例】 患者,男,19岁,因车祸来诊。
【CT诊断要点】
1. 表现为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的高密度影,边界较清, 大小不一,小灶性出血可相互融合。白质、灰质同时受累 ,较大范围的脑挫裂伤,有明显的占位征象,脑室受压变 小或闭塞,多伴脑疝形成。
2. 动态观察 早期低密度水肿区逐渐扩大,约3~5天达到 高峰,以后时间推移出血灶吸收则病变演变为低密度,水 肿范围减小占位减轻,形成软化灶;如继续出血可形成血 肿,并发脑内、脑外血肿,蛛网膜下腔出血,可见蛛网膜 下腔、脑沟、脑池和大脑纵裂内条带状高密度影。
【CT诊断要点】
1. 早期双侧大脑半球皮层灰质、灰白质交界区、基底核多 发低密度影,形态不规则,两侧常不对称,增强可见线样 或结节样强化。 2. 晚期在脑部坏死中心出现钙化,常在室管膜下区,呈多 发结节或线样高密度影。 3. 颅脑畸形 小头、憩室性畸形、神经元移行异常、脑发 育不全。
颅脑CT、MRI诊断
(一)颅内肿瘤基本影像表现
4、脑水肿: 。血管通过透性增加,静脉回流障碍或组织代谢障 碍导致脑组织水份增加 。以脑白质为主,CT表现为肿瘤周围低密度。MRI 表现为肿瘤周围T1WI低、T1WI高信号。 。多与正常脑组织分界不清,增强后无强化 。与肿瘤恶性程度及部位有关 恶性程度高,脑内肿瘤,水肿范围大 。分度:≤2cm 1度 >1侧大脑半球 3度 > 2cm ,<1侧大脑半球 2度
第三节 颅脑CT、MRI诊断
三、正常颅脑CT表现
1 颅骨:高密度(额,颞,顶,枕) 2 脑灰质:呈均匀等密度 2 脑白质:呈略低密度 3 脑脊液:水样低密度(脑室及脑池) 4 空气:低密度(鼻窦,乳突气房) 5 左右两侧结构对称,中线结构局中 (大脑镰,三脑室,四脑室,矢状窦)
正常颅脑CT表现:颅底层面
四、颅内肿瘤诊断
(一)颅内肿瘤基本影像表现 5、脑积水:肿瘤阻塞脑脊液循环通路,
造成梗阻性脑积水;或产生 大量液体形成交通性脑积水。 表现为阻塞部位以上脑室系 统扩大
四、颅内肿瘤:星形脑质细胞瘤
概述
. 为颅内最常见的肿瘤,占颅内肿瘤 17%, . 成人75%位于幕上,主要在额叶和 颞叶;儿童71%位于幕下,多数在 小脑半球内(80%)。
颅脑CT、MRI诊断
一、CT、MRI在颅脑的应用
颅内各种病变均适合于检查 1 颅内肿瘤 2 脑血管病 3 颅脑外伤 4 颅内感染性疾病 5 脱髓鞘及变性疾病 6 先天性畸形及遗传性疾病
第三节 颅脑CT、MRI诊断
二、CT检查方法
1. 检查前准备: 制动,作碘过敏试验 2. 扫描基线:
常规横断面眶耳线或上眶耳线,平行颅底 冠状面与眶耳线垂直(垂体 颅底顶部病变) 3. 层厚/层距:一般10mm ,薄层扫描 ( 2~5mm) 4. 平扫:颅脑外伤,脑梗塞,脑出血 增强扫描:脑肿瘤,炎症,动脉瘤,AVM等
4、脑水肿: 。血管通过透性增加,静脉回流障碍或组织代谢障 碍导致脑组织水份增加 。以脑白质为主,CT表现为肿瘤周围低密度。MRI 表现为肿瘤周围T1WI低、T1WI高信号。 。多与正常脑组织分界不清,增强后无强化 。与肿瘤恶性程度及部位有关 恶性程度高,脑内肿瘤,水肿范围大 。分度:≤2cm 1度 >1侧大脑半球 3度 > 2cm ,<1侧大脑半球 2度
第三节 颅脑CT、MRI诊断
三、正常颅脑CT表现
1 颅骨:高密度(额,颞,顶,枕) 2 脑灰质:呈均匀等密度 2 脑白质:呈略低密度 3 脑脊液:水样低密度(脑室及脑池) 4 空气:低密度(鼻窦,乳突气房) 5 左右两侧结构对称,中线结构局中 (大脑镰,三脑室,四脑室,矢状窦)
正常颅脑CT表现:颅底层面
四、颅内肿瘤诊断
(一)颅内肿瘤基本影像表现 5、脑积水:肿瘤阻塞脑脊液循环通路,
造成梗阻性脑积水;或产生 大量液体形成交通性脑积水。 表现为阻塞部位以上脑室系 统扩大
四、颅内肿瘤:星形脑质细胞瘤
概述
. 为颅内最常见的肿瘤,占颅内肿瘤 17%, . 成人75%位于幕上,主要在额叶和 颞叶;儿童71%位于幕下,多数在 小脑半球内(80%)。
颅脑CT、MRI诊断
一、CT、MRI在颅脑的应用
颅内各种病变均适合于检查 1 颅内肿瘤 2 脑血管病 3 颅脑外伤 4 颅内感染性疾病 5 脱髓鞘及变性疾病 6 先天性畸形及遗传性疾病
第三节 颅脑CT、MRI诊断
二、CT检查方法
1. 检查前准备: 制动,作碘过敏试验 2. 扫描基线:
常规横断面眶耳线或上眶耳线,平行颅底 冠状面与眶耳线垂直(垂体 颅底顶部病变) 3. 层厚/层距:一般10mm ,薄层扫描 ( 2~5mm) 4. 平扫:颅脑外伤,脑梗塞,脑出血 增强扫描:脑肿瘤,炎症,动脉瘤,AVM等
颅脑CT诊断读片
左额叶脑内血肿;左额顶部硬膜外血肿;左颞硬 膜下血肿;蛛网膜下腔出血;左额顶头皮下血肿
颅骨线性骨折
左额底外伤后脑出血 血肿吸收软化改变
右颞部、左额顶深部 脑脓肿,广泛脑水肿 (平扫)
右颞部、左额顶深部 脑脓肿,广泛脑水肿 (增强)
右额顶叶胶质 瘤(增强)
右颞叶胶质瘤 (平扫)
右颞叶胶质瘤 (增强)
左蝶骨嵴脑膜膜 (平扫)
左蝶骨嵴脑膜膜 (增强)
右侧脑室三角区 脑膜瘤(平扫)
右侧脑室三角区 脑膜瘤(增强)
垂体微腺瘤
垂体腺瘤 平扫 增强
颈5~6椎间盘膨隆
正常腰椎间盘
L4-5椎间盘突出
L4-5椎间盘突出;颅脑(平扫)
正常颅脑(增强)
脑萎缩
左基底节区脑梗塞
左枕叶脑梗塞
左颞大片脑梗塞
外伤后左侧基 底节区脑梗塞
左基底节区脑出血
右基底节区脑出血 破入侧脑室
左侧小脑半球出血
左额颞顶硬膜下 急、亚急、慢性 混合血肿
双额颞顶硬膜下积 液(平扫)
双额颞顶硬膜下积 液(增强)
颅脑CT扫描技术及常见疾病诊断
优势
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可以充分发挥不同影像学检 查手段的优势,相互补充,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 可靠性。
详细描述
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可以将颅脑CT、MRI、PET 等多种影像学检查手段获取的图像进行融合,从 而更全面地了解病变的性质、位置和范围等信息 ,为医生提供更准确的诊断依据。
局限
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需要不同影像学检查手段的 精确匹配和融合,技术要求较高,同时检查成本 也相对较高。
无损检测技术的发展
总结词
详细描述
优势
局限
无损检测技术能够在不损伤组 织的情况下进行检测,为颅脑 疾病的早期发现和治疗提供有 力支持。
无损检测技术如超声、核磁共 振等,能够在不损伤组织的情 况下对颅脑进行检测,能够发 现早期病变和微小病灶,为疾 病的早期治疗和预防提供有力 支持。
无损检测技术具有非侵入性、 无痛无创、无辐射等优点,能 够提高疾病的早期发现率,降 低漏诊和误诊的风险。
颅骨骨质应完整,无骨折或骨 质破坏。
异常颅脑CT图像解析
占位性病变
颅脑内出现异常密度灶,形态 各异,可单发或多发,可伴有 脑实质受压、脑室或脑池受压
等征象。
出血
颅脑内出现高密度影,形态多 不规则,可伴有占位效应和周 围水肿。
水肿
颅脑内出现低密度影,多见于 脑实质或脑表面,可伴有占位 效应和颅内压增高。
无损检测技术的准确性和可靠 性仍需进一步验证和完善,同 时部分技术仍存在一定的局限 性,如对某些特定病变的诊断 能力有限。
THANKS
详细描述
AI辅助诊断技术通过深度学习和图像 识别等技术,能够自动识别和分析颅 脑CT图像中的异常病变,协助医生快 速准确地做出诊断。
局限
AI辅助诊断技术仍处于发展阶段,仍 需不断优化和改进,同时需要与医生 的专业知识和经验相结合,才能更好 地服务于临床诊断。
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可以充分发挥不同影像学检 查手段的优势,相互补充,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 可靠性。
详细描述
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可以将颅脑CT、MRI、PET 等多种影像学检查手段获取的图像进行融合,从 而更全面地了解病变的性质、位置和范围等信息 ,为医生提供更准确的诊断依据。
局限
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需要不同影像学检查手段的 精确匹配和融合,技术要求较高,同时检查成本 也相对较高。
无损检测技术的发展
总结词
详细描述
优势
局限
无损检测技术能够在不损伤组 织的情况下进行检测,为颅脑 疾病的早期发现和治疗提供有 力支持。
无损检测技术如超声、核磁共 振等,能够在不损伤组织的情 况下对颅脑进行检测,能够发 现早期病变和微小病灶,为疾 病的早期治疗和预防提供有力 支持。
无损检测技术具有非侵入性、 无痛无创、无辐射等优点,能 够提高疾病的早期发现率,降 低漏诊和误诊的风险。
颅骨骨质应完整,无骨折或骨 质破坏。
异常颅脑CT图像解析
占位性病变
颅脑内出现异常密度灶,形态 各异,可单发或多发,可伴有 脑实质受压、脑室或脑池受压
等征象。
出血
颅脑内出现高密度影,形态多 不规则,可伴有占位效应和周 围水肿。
水肿
颅脑内出现低密度影,多见于 脑实质或脑表面,可伴有占位 效应和颅内压增高。
无损检测技术的准确性和可靠 性仍需进一步验证和完善,同 时部分技术仍存在一定的局限 性,如对某些特定病变的诊断 能力有限。
THANKS
详细描述
AI辅助诊断技术通过深度学习和图像 识别等技术,能够自动识别和分析颅 脑CT图像中的异常病变,协助医生快 速准确地做出诊断。
局限
AI辅助诊断技术仍处于发展阶段,仍 需不断优化和改进,同时需要与医生 的专业知识和经验相结合,才能更好 地服务于临床诊断。
颅脑CT扫描技术及常见疾病诊断
颅脑CT扫描技术 及常见疾病诊断
.
1
检查技术与方法
➢ 颅脑CT扫描技术
颅脑CT扫描技术包括:X线的使用;摆位和层面 的选择;层的厚薄及间距;扫描野;扫描时间的选 择及后处理等。
常规使用OM基线,即由外眦至外耳道的连线, 目的在于以最少的检查层面包括最大的检查部分。
➢ 颅脑CT扫描方法
就检查方法而言,CT颅脑检查常应用平扫、造 影剂增强扫描、三维成像(CT3D)、CT血管成像 (CTA)。其作用如下:
血管性疾病
➢ CT表现
✓脑梗塞发病后6-24h内,CT大多无阳性发现,仅少数病例可
见密度较低区;
✓(2-6d)期间:梗塞区比较清楚的低密度区,呈卵圆形、三
角形或扇形,脑沟消失,脑室受压变形等;
✓在梗塞后2-3周,低密度灶边界更锐利,占位效应及水肿减
轻;
✓在梗塞后4-5周,梗塞灶密度与脑脊液相似,在病理上此时
维数据后,经计算机三维重建软件处理而产生的靶物
体和靶结构的三维轮廓影像,主要用于头颅、颌面部
。
CTA:使用螺旋扫描方式,在静脉团注使兴趣区血
管内强化达到高峰期间进行一次屏气的连续快速体积
扫描,并以三维重建方式显示血管结构的影像,目前
已用于脑动、静脉.瘤及畸形等。
3
检查技术与方法
扫描定位片及定位线
.
同上病例,20天后复查
.
31
创伤性疾病
➢急性硬膜下血肿
✓ 颅板下新月形或条状高密度灶;
✓ 多伴有脑挫裂伤或蛛网膜下腔出血;
✓ 占位征象明显。
➢亚急性硬膜下血肿(4天—3周)
✓ 颅板下新月形或半月形混杂密度灶;
✓ 单侧的占位征象典型,双侧血肿时中线移位不明显
.
1
检查技术与方法
➢ 颅脑CT扫描技术
颅脑CT扫描技术包括:X线的使用;摆位和层面 的选择;层的厚薄及间距;扫描野;扫描时间的选 择及后处理等。
常规使用OM基线,即由外眦至外耳道的连线, 目的在于以最少的检查层面包括最大的检查部分。
➢ 颅脑CT扫描方法
就检查方法而言,CT颅脑检查常应用平扫、造 影剂增强扫描、三维成像(CT3D)、CT血管成像 (CTA)。其作用如下:
血管性疾病
➢ CT表现
✓脑梗塞发病后6-24h内,CT大多无阳性发现,仅少数病例可
见密度较低区;
✓(2-6d)期间:梗塞区比较清楚的低密度区,呈卵圆形、三
角形或扇形,脑沟消失,脑室受压变形等;
✓在梗塞后2-3周,低密度灶边界更锐利,占位效应及水肿减
轻;
✓在梗塞后4-5周,梗塞灶密度与脑脊液相似,在病理上此时
维数据后,经计算机三维重建软件处理而产生的靶物
体和靶结构的三维轮廓影像,主要用于头颅、颌面部
。
CTA:使用螺旋扫描方式,在静脉团注使兴趣区血
管内强化达到高峰期间进行一次屏气的连续快速体积
扫描,并以三维重建方式显示血管结构的影像,目前
已用于脑动、静脉.瘤及畸形等。
3
检查技术与方法
扫描定位片及定位线
.
同上病例,20天后复查
.
31
创伤性疾病
➢急性硬膜下血肿
✓ 颅板下新月形或条状高密度灶;
✓ 多伴有脑挫裂伤或蛛网膜下腔出血;
✓ 占位征象明显。
➢亚急性硬膜下血肿(4天—3周)
✓ 颅板下新月形或半月形混杂密度灶;
✓ 单侧的占位征象典型,双侧血肿时中线移位不明显
《颅脑CT影像学》PPT课件
颅脑CT影像诊断
北京军海医院
放射科 曹书学 2017.6.8
北京军海医院放射科
1
目录
一、正常头部CT影像解剖 二、头颅基本病变的CT表现 三、先天性颅脑发育畸形 四、脑血管疾病
北京军海医院放射科
2
第一层(颅底蝶鞍层面层厚10mm)
北京军海医院放射科
3
第二层鞍上池层面
小脑
北京军海医院放射科
4
第三层鞍上池层面
Weber斯特奇-韦伯综合征)
北京军海医院放射科
23
器官源性畸形
1 先天性脑积水 2 第四脑室中侧孔先天性闭塞 3 脑裂、脑沟和脑回发育畸形 4 脑膜膨出和脑膜脑膨出 5 胼胝体发育不全
北京军海医院放射科
24
颅脑先天性发育异常
6 蛛网膜囊肿 7 脑灰质异位 8 脑皮质发育异常
北京军海医院放射科
25
先天性脑积水影像学表现
CT:幕上大脑半球区为低密度,CT值 为脑脊液密度。额叶、顶叶、颞叶脑 实质几乎完全消失或残留极少。部分枕 叶、基底节及丘脑保存。所有的病例 均可见到正常的大脑镰结构。
北京军海医院放射科
26
北京军海医院放射科
27
脑裂、脑沟、脑回发育畸形
此类疾病是脑发育不全的一些特 殊类型,包括前脑无脑裂畸形、无脑 回畸形、多小脑回畸形、脑裂畸形 及脑沟回异位等。
北京军海医院放射科
42
蛛网膜囊肿(IAC)临床表现
• 临床表现与其发生部位、大小有关,临床 症状本身没有特征性,其表现为:①好发 于青少年男性患者;②可以没有任何症状, 仅因头痛、头昏行CT、MRI检查时发现;③ 常慢性起病,当外伤致IAC囊内出血时,可 突然起病;④脑积水由囊肿阻塞CSF循环引 起,也可能与CSF吸收障碍有关,表现为颅 内压增高症状;⑤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 囊肿压迫可以出现癫痫、轻度运动和感觉 障碍。⑥幼儿可出现头颅增大和瘫痪。
北京军海医院
放射科 曹书学 2017.6.8
北京军海医院放射科
1
目录
一、正常头部CT影像解剖 二、头颅基本病变的CT表现 三、先天性颅脑发育畸形 四、脑血管疾病
北京军海医院放射科
2
第一层(颅底蝶鞍层面层厚10mm)
北京军海医院放射科
3
第二层鞍上池层面
小脑
北京军海医院放射科
4
第三层鞍上池层面
Weber斯特奇-韦伯综合征)
北京军海医院放射科
23
器官源性畸形
1 先天性脑积水 2 第四脑室中侧孔先天性闭塞 3 脑裂、脑沟和脑回发育畸形 4 脑膜膨出和脑膜脑膨出 5 胼胝体发育不全
北京军海医院放射科
24
颅脑先天性发育异常
6 蛛网膜囊肿 7 脑灰质异位 8 脑皮质发育异常
北京军海医院放射科
25
先天性脑积水影像学表现
CT:幕上大脑半球区为低密度,CT值 为脑脊液密度。额叶、顶叶、颞叶脑 实质几乎完全消失或残留极少。部分枕 叶、基底节及丘脑保存。所有的病例 均可见到正常的大脑镰结构。
北京军海医院放射科
26
北京军海医院放射科
27
脑裂、脑沟、脑回发育畸形
此类疾病是脑发育不全的一些特 殊类型,包括前脑无脑裂畸形、无脑 回畸形、多小脑回畸形、脑裂畸形 及脑沟回异位等。
北京军海医院放射科
42
蛛网膜囊肿(IAC)临床表现
• 临床表现与其发生部位、大小有关,临床 症状本身没有特征性,其表现为:①好发 于青少年男性患者;②可以没有任何症状, 仅因头痛、头昏行CT、MRI检查时发现;③ 常慢性起病,当外伤致IAC囊内出血时,可 突然起病;④脑积水由囊肿阻塞CSF循环引 起,也可能与CSF吸收障碍有关,表现为颅 内压增高症状;⑤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 囊肿压迫可以出现癫痫、轻度运动和感觉 障碍。⑥幼儿可出现头颅增大和瘫痪。
颅脑疾病的CT诊断
4、胶质母细胞瘤
多发生在幕上,以中、老年人多见。 【病理】 常有广泛退变和出血、坏死。 【CT表现】 平扫:混杂密度影,可见低密度的囊变、 坏死,高密度出血灶,边缘不清,水肿明 显,占位严重。
【CT表现】 增强:不规则花环样增强,环壁厚薄不均 胶质母细胞瘤的CT表现与单发巨大的转移 瘤表现相似,胶质母细胞瘤病程较长,可 引起蝶鞍扩大,鞍背变薄等征象;转移瘤 发病急,无长期高颅压所致的骨改变。
D.松果体区:生殖细胞瘤。 E.脑室内:室管膜瘤和神经细胞瘤。 3、肿瘤数目、大小、形态和边缘 A.肿瘤的数目和大小 B.形态和边缘 4、造影剂增强 表现为:不强化、环行强化、均匀强化
花环强化。
﹙二﹚间接征象 1、瘤旁水肿 2、占位效应 3、骨质改变 4、软组织肿块
三、不同类型脑瘤的CT表现
﹙一﹚胶质瘤 1、星形细胞瘤 可发生任何年龄及脑内任何部位,成年人 多在大脑半球,儿童多见于小脑半球。 【病理】 浸润性生长,无包膜,与正常脑组织分界 不清,部分可囊变,以小脑半球最多见, 有“囊在瘤内”和“瘤在囊内”两种,有 钙化。
3、少枝胶质瘤
多见于成年人,绝大部分发生于大脑半球 表浅的灰质内,并以额、顶和胼腣体嘴部 最多见。 【病理】 肿瘤始于灰质内,部位表浅,较大时可累 及白质,易钙化,亦可出血和囊变。
【CT表现】
平扫:混合密度影,边缘不清,钙化为弯 曲条带状或斑块状。其内可见囊变及出血 增强:实性部分呈轻到中度不规则强化, 边缘血红蛋 白发生破坏,纤维蛋白发生融解,高密度 血肿边缘变模糊,周围低密度区增宽,高 密度灶向心缩小,血肿的CT值减低。1个 月后血肿成为等或低密度灶。
【CT表现】
囊腔形成期:2个月后血肿完全吸收,形成 脑脊液密度的囊腔,此时同侧侧脑室扩大。
颅脑常见疾病CT表现
39
硬膜下血肿
40
硬膜下积液
• 典型病例 • 患者,男,45岁,外伤后10天,伴头痛、头晕
来诊 • CT诊断要点 • 表现为颅骨内板下方新月形低密度区,呈脑脊
液密度,多发生于额颞顶部,常深入到纵裂前 部,无或有轻微的占位效应,周围脑组织无水 肿
41
硬膜下积液
42
脑创伤继发性疾病
• 典型病例 • 患者,男,61岁,脑创伤3年,近日头痛、头晕
基底核多发低密度影,形态不规则,两侧常不
对称,增强可见线样或结节样强化
• 2. 晚期在脑部坏死中心出现钙化,常在室管膜
下区,呈多发结节或线样高密度影
• 3. 颅脑畸形:小头、憩室性畸形、神经元移行
异常、脑发育不全
48
颅内弓形体病
49
脑脓肿
• 典型病例
• 患者,男,20岁,头疼,头晕,伴发热,10余 天
21
灰质异位
22
结节性硬化
• 患者,男,15岁,以癫痫间断性癫痫发作15年, 伴智力低下,皮脂腺瘤来诊
23
结节性硬化
• CT诊断要点 • 1. 病变常沿室管膜下与侧脑室边缘分布,呈圆
形或形态各异、大小不一的结节和钙化,双侧 对称分布,钙化率可达90%以上 • 2. 可突入脑室,呈软组织密度,造成侧脑室壁 缺损;10%~15%室管膜下结节伴发巨细胞星 形细胞瘤和少突胶质细胞瘤,可伴发脑积水 • 3. 可伴发灰质异位 • 4. 突入脑室结节病灶呈中度强化,灰质结节一 般不强化,钙化无强化
来诊,既往有结核病史
• CT诊断要点
• 1. 平扫可无阳性发现,如病变发展可显示颅底
池、侧裂池变形,形态模糊及池内密度增高,
脑膜粘连造成脑脊液循环障碍,形成脑积水。
硬膜下血肿
40
硬膜下积液
• 典型病例 • 患者,男,45岁,外伤后10天,伴头痛、头晕
来诊 • CT诊断要点 • 表现为颅骨内板下方新月形低密度区,呈脑脊
液密度,多发生于额颞顶部,常深入到纵裂前 部,无或有轻微的占位效应,周围脑组织无水 肿
41
硬膜下积液
42
脑创伤继发性疾病
• 典型病例 • 患者,男,61岁,脑创伤3年,近日头痛、头晕
基底核多发低密度影,形态不规则,两侧常不
对称,增强可见线样或结节样强化
• 2. 晚期在脑部坏死中心出现钙化,常在室管膜
下区,呈多发结节或线样高密度影
• 3. 颅脑畸形:小头、憩室性畸形、神经元移行
异常、脑发育不全
48
颅内弓形体病
49
脑脓肿
• 典型病例
• 患者,男,20岁,头疼,头晕,伴发热,10余 天
21
灰质异位
22
结节性硬化
• 患者,男,15岁,以癫痫间断性癫痫发作15年, 伴智力低下,皮脂腺瘤来诊
23
结节性硬化
• CT诊断要点 • 1. 病变常沿室管膜下与侧脑室边缘分布,呈圆
形或形态各异、大小不一的结节和钙化,双侧 对称分布,钙化率可达90%以上 • 2. 可突入脑室,呈软组织密度,造成侧脑室壁 缺损;10%~15%室管膜下结节伴发巨细胞星 形细胞瘤和少突胶质细胞瘤,可伴发脑积水 • 3. 可伴发灰质异位 • 4. 突入脑室结节病灶呈中度强化,灰质结节一 般不强化,钙化无强化
来诊,既往有结核病史
• CT诊断要点
• 1. 平扫可无阳性发现,如病变发展可显示颅底
池、侧裂池变形,形态模糊及池内密度增高,
脑膜粘连造成脑脊液循环障碍,形成脑积水。
颅脑CT基本影像诊断
大脑皮层
大脑皮层是唯一的高级神经中枢
(中央后回) 躯体感觉中枢
(中央前回) 躯体运动中枢
语言中枢
听觉中枢
视觉中枢
CT原理及常用信息 颅脑正常解剖 脑外伤 脑血管性疾病 脑肿瘤 颅内感染及先天发育异常 脱髓鞘疾病
头皮和颅骨损伤
头皮损伤 头皮血肿 帽状腱膜下血肿 骨膜下血肿
颅盖骨骨折 线状骨折 颅缝分离凹陷骨折 粉碎性骨折 穿通骨折
硬膜外血肿
硬膜下血肿
硬膜下积液
是指硬膜下含脑脊液成分,由于蛛网膜破裂所致。 CT表现:为均匀一致的脑脊液密度,多呈新月形或‘‘M’’形,老年人、双侧多见 。
脑挫裂伤
脑挫裂伤是脑挫伤和脑裂伤的统称 脑挫伤:脑组织受破坏轻,软脑膜完整 脑裂伤:软脑膜、血管、脑组织同时破裂,伴有外伤性蛛网膜出血
5岁男孩外伤 CT显示左侧额叶片状低密度影
血脑屏障破坏严重,吞噬细胞增多,脱髓鞘
更低密度,占位征
2-3周
中心坏死,血管增生,血脑屏障渗透性大,水肿消退
低密度、等密度“模糊效应”、脑回增强、占位效应减弱
几周-几月
水肿消失,囊性脑软化
C.S.F样囊性低密度边缘清楚,呈负压性改变
脑梗死过程病变与CT表现的对照
梗死灶常呈楔形 占位效应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直致负压性改变 出血性脑梗死表现为低密度梗死区出现高密度出血斑点 “条带征”:大脑中动脉梗塞,梗死区低密度脑组织内可见衬托出大脑中动脉水平段的高密度影
帽状腱膜下血肿
头皮血肿
骨膜下血肿机化
各类型颅骨骨折
皮肤
颅骨
蛛网膜
软脑膜
硬膜外间隙
硬脑膜
蛛网膜下腔
脑实质
硬膜下间隙
大脑皮层是唯一的高级神经中枢
(中央后回) 躯体感觉中枢
(中央前回) 躯体运动中枢
语言中枢
听觉中枢
视觉中枢
CT原理及常用信息 颅脑正常解剖 脑外伤 脑血管性疾病 脑肿瘤 颅内感染及先天发育异常 脱髓鞘疾病
头皮和颅骨损伤
头皮损伤 头皮血肿 帽状腱膜下血肿 骨膜下血肿
颅盖骨骨折 线状骨折 颅缝分离凹陷骨折 粉碎性骨折 穿通骨折
硬膜外血肿
硬膜下血肿
硬膜下积液
是指硬膜下含脑脊液成分,由于蛛网膜破裂所致。 CT表现:为均匀一致的脑脊液密度,多呈新月形或‘‘M’’形,老年人、双侧多见 。
脑挫裂伤
脑挫裂伤是脑挫伤和脑裂伤的统称 脑挫伤:脑组织受破坏轻,软脑膜完整 脑裂伤:软脑膜、血管、脑组织同时破裂,伴有外伤性蛛网膜出血
5岁男孩外伤 CT显示左侧额叶片状低密度影
血脑屏障破坏严重,吞噬细胞增多,脱髓鞘
更低密度,占位征
2-3周
中心坏死,血管增生,血脑屏障渗透性大,水肿消退
低密度、等密度“模糊效应”、脑回增强、占位效应减弱
几周-几月
水肿消失,囊性脑软化
C.S.F样囊性低密度边缘清楚,呈负压性改变
脑梗死过程病变与CT表现的对照
梗死灶常呈楔形 占位效应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直致负压性改变 出血性脑梗死表现为低密度梗死区出现高密度出血斑点 “条带征”:大脑中动脉梗塞,梗死区低密度脑组织内可见衬托出大脑中动脉水平段的高密度影
帽状腱膜下血肿
头皮血肿
骨膜下血肿机化
各类型颅骨骨折
皮肤
颅骨
蛛网膜
软脑膜
硬膜外间隙
硬脑膜
蛛网膜下腔
脑实质
硬膜下间隙
颅脑疾病的CT诊断和影像学表现
脑膜瘤(囊变)
女性35岁,突 发癫痫在发作, 持续5 分钟后 缓和。
额部增扫示一圆形囊性低密度区,内部均匀,CT值15H肿块 内侧面见一等密度结节,CT值45H,紧贴大脑镛。MRI的T1成 像呈囊性,结节明显,边缘清楚,无水肿。
垂体腺瘤
• 临床表现 (一)压迫症状,如视力障碍;垂体功能低下;
(二)内分泌亢进的症状,出现闭经、泌乳;肢端肥 大; 垂体高度,一般认为男性应<7mm,女性<9 mm。
右侧小脑半球出血并破入脑室
脑室出血并铸型
A丘脑出血 B基底节出血 C脑干出血 D小脑出血
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血管畸形
脑血管的先天发育异常。 • 脑动静脉畸形(AVM)——最常见 • 海绵状血管瘤 • 静脉畸形
AVM主要临床表现有出血、头痛和癫痫。此外 尚可见颅压增高征象、颅内血管杂音、突眼、 精神症状和脑神经症状。
瘤
继发性脑肿瘤
颅内转移瘤
神经胶质瘤
• 起源于神经胶质细胞,约占原发颅内肿瘤的50%, 85%以上胶质瘤位于幕上。
• 包括星形细胞瘤、少突胶质细胞瘤、室管膜瘤和 髓母细胞瘤等。
• CT表现可见直接征象或间接征象,直接征象瘤 灶常以低密度为主,部分可见囊变或钙化。囊变 区呈低密度,钙化呈高密度,瘤灶根据分化程度 不同,增强扫描后显示出不规则、不均匀、不同 程度的强化,囊变区、钙化未见强化。间接征象 即占位征象,包括中线结构向对侧移位、正常结 构受推移和压迫变形、瘤周围水肿、脑积液和脑 疝。水肿表现为低密度。
星形细胞瘤
• 是颅内最常见的原发脑肿瘤。 • 临床表现
灶性或全身性癫痫发作是星形细胞瘤最重要 的临床表现,确诊前数年就可以出现。神经功能 障碍和颅内压增高常在后期出现。 • CT表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erebral contusion and hematoma
cerebral contusion and hematoma
ceபைடு நூலகம்ebral contusion and hematoma
诊断与鉴别诊断
★ 诊断要点 ◆ 外伤史 ◆ 临床表现 ◆ 影像表现
二、弥漫性脑损伤
(diffusion injury of brain) ★ 弥漫性脑水肿
★ 窗位:相当于要观察组织的CT值,脑 组织的CT值约为+35Hu,所以多采用此 窗位。
伪影
伪影为扫描时的实际情况与建像所带来的一系列假设不符合所造成, 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头部活动引起的伪影——扫描时患者的移动可产生移动性伪迹,一般 呈条状低密度影,与扫描方向一致。
2.颅内异物所致伪影:高密度物质如术后银 夹、金属异物等引起的伪影以异物为中心呈 放射状。左图示枪伤弹片存留于脑内外所产 生的伪影。
hematoma of longitudinal fission
等密度 硬膜下血肿(图)
硬膜外血肿与硬膜下血肿的鉴别
硬膜外血肿与硬膜下血肿的鉴别
亚急性硬膜下血肿CT表现 (分早期和晚期)
早期表现:上半部为低密度(血清)
下半部为高密度(血细胞)
subacute subdural hematoma
颅脑基本CT影像 及
颅脑疾病CT诊断
颅脑CT基本知识
颅脑CT检查方法
★ 普通CT扫描 ★ 强化CT扫描 ★ CT血管成像-CTA ★ 三维CT成像 ★ CT脑池造影-CTC
颅脑CT值及窗宽窗位
★ CT值反映CT图像中各组织的X线衰减 系数,是人为标定以水为零的相对值。
★ 窗宽:即欲观察图像所包含的CT值范 围 , 颅 脑 CT 窗 宽 100Hu ( -15— +85Hu)
★ CT ◆ 单侧或双侧脑内低密度(<20HU) ◆ 脑室系统普遍受压变小,脑池、脑沟 消失 ◆ 脑白质、皮髓质交界区、胼胝体、脑 干、小脑多发点片状出血
弥漫性轴索损伤(图)
三、颅内血肿
(intracranial hematoma)
★ 硬膜外血肿 ★ 硬膜下血肿 ★ 脑内血肿 ★ 蛛网膜下腔出血
★ 临床表现:与部位、程度、范围有关
影像学表现
★ CT ◆ 损伤区低密度:脑水肿 ◆ 散在点片状出血,可发展为脑内血 肿 ◆ 蛛网膜下腔出血 ◆ 占位 ◆ 其他,颅骨骨折、颅内积气
脑挫裂伤(图)
脑挫裂伤;蛛网膜下腔出血 颅内积气;线形、凹陷骨折
cerebral contusion and hematoma
(二)硬膜下血肿
(subdural hematoma)
★颅内血肿积聚于硬膜和蛛网膜之间 ★按病程可分为:
◆急性(3天以内) ◆亚急性(4天~3周) ◆慢性(3周以上)
临床与病理
★ 多在对冲部位,常为减速损伤 ★ 多不伴骨折,常伴脑挫裂伤 ★ 小动脉或桥静脉出血 ★ 额、额颞部 ★ 广泛、新月形或半月形 ★ 临床表现:持续性昏迷
影像学表现
★ CT: ◆内板下方双凸形高密度,均一或不均一 ◆血肿局限,多不超越颅缝,若骨折超越颅 缝,则血肿可超过颅缝 ◆常合并颅骨骨折 ◆可多发
硬膜外血肿(图)
硬膜外血肿合并骨折 2周后密度减低
epidural hematoma
epidural hematoma
air bubble
epidural hematoma
影像学表现
★ CT: ◆ 内板下方新月形高密度影,少数为等或 低密度 ◆ 范围广泛,可跨越颅缝 ◆ 亚急性、慢性期呈稍高、等、低或混杂 密度,其内可有分隔或钙化;可双凸形 ◆ 增强可见远离颅骨内板的皮层和静脉及 血肿包膜强化
硬膜下血肿 (图)
小脑幕及纵裂 硬膜下血肿(图)
特殊部位硬膜下血肿: Acute subdural
第六层侧脑室体部层面
第七层侧脑室顶部层面
第八层大脑皮质下部层面
第九层大脑皮质上部层面
颅 脑 基 本 解 剖 颅 骨
——
1.前囟 2.冠状缝 4.外耳道 7.额骨 8.人字缝 9.乳突囟 11.枕骨 12.顶骨 13.后囟 15.矢状缝 18.蝶囟
颅脑疾病的CT表现
一、脑挫裂伤
(cerebral contusion and laceration )
★ 弥漫性脑肿胀
★ 弥漫性脑白质损伤
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ion axonal injury,DAI)
临床与病理
★ 脑肿胀:细胞内液增多 ★ 脑水肿:细胞外液增多 ★ 弥漫性轴索损伤:旋转暴力所致脑内轴索的
扭曲、肿胀、断裂及轴索收缩球出现,皮髓 质交界区血管破裂。伤后常即刻意识丧失
影像学表现
(一)硬膜外血肿
(epidural hematoma)
★ 颅内血肿积聚于颅骨和硬膜之间 ★ 颅脑损伤2%~3% ★ 颅内血肿25% ~30%
临床与病理
★ 外力直接作用处,多为加速损伤 ★ 常伴骨折,多不伴脑内损伤 ★ 动脉性出血为主,也可静脉或静脉窦出血 ★ 颞、额顶、颞顶、后颅窝、纵裂 ★ 血肿较局限呈双凸透镜形 ★ 临床表现:昏迷-清醒-昏迷
3.颅骨正常结构所致伪影:多有颅内骨 性突起引起,呈杂乱线状影。见右图白 箭头所示: 4.CT装置故障引起的伪影
颅脑CT正常解剖
扫描方法 ★ 以上眶耳线为基线 ★ 层厚10mm或5mm ★ 一般8-10层
第一层颅底层面
第二层蝶鞍层面
第三层鞍上池层面
第四层三脑室下部层面
第五层三脑室上部层面
★ 外伤所致脑组织器质性损伤,分为 ◆ 脑挫伤:皮层或深部白质散发小出血 灶、脑水肿及脑肿胀 ◆ 脑裂伤:包括脑、软脑膜及血管的断裂
★ 受力或对冲部位(额极、颞极和额叶直回)
临床与病理
★ 病理 ◆ 早期:数日,脑组织出血、水肿、坏死 ◆ 中期:数日~数周,坏死区液化,瘢痕 及肉芽组织修复 ◆ 晚期:数月~数年,瘢痕或形成软化灶
Low density in upper half Fluid-blood level High density in lower half
亚急性硬膜下血肿CT表现
晚期表现:血肿完全为低密度,可为等密度。 当为等密度时,诊断只能依赖于:
1. 脑白质的推压征 2. 脑室系统变形 3. 皮层静脉内移(增强扫描) 4.中线结构移位而没有其他占位病变征象 5. 脑灰白质结合部远离颅骨内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