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脑常见疾病CT诊断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可修改
可修改
3、慢性硬膜下血肿(>3W) ①梭形、新月形低密度灶,或呈混杂密 度,包膜可有钙化 ②可见由不同密度组成的液面 ③包膜强化 ④有占位征象
可修改
可修改
可修改
硬膜下水瘤 ①颅板下或纵裂内长带状脑脊液密度灶 ②老年人双侧多见 ③占位征象轻 ④可继发性出血形成硬膜下血肿
可修改
可修改
颅内血肿
可修改
可修改
脑囊虫CT表现
脑实质型:①急性脑炎型 ②单囊或多囊型 ③多发结节和环状强化型 ④钙化型
脑室型: 脑膜型: 混合型;
可修改
可修改
可修改
可修改
可修改
可修改
可修改
可修改
可修改
可修改
可修改
可修改
脑脓肿
CT表现: 1、早期(<4d)呈边界模糊低密度的占位病灶,
可有脑回样强化 2、中期(4~10d)在低密度区中显示比较圆的、
等密度环状影,呈不规则、浅淡的环状强化 3、末期(>10d)呈完整、薄壁、厚度均一、张力
较高的等密度环并有明显强化,可以是单环 或多环相连状
可修改
可修改
可修改
可修改
可修改
可修改
可修改
可修改
可修改
可修改
可修改
可修改
可修改
可修改
可修改
可修改
可修改
可修改
可修改
可修改
动脉瘤(aneurysm)
病因:①先天性动脉瘤 ②细菌性动脉瘤 ③动脉硬化或脑瘤性动脉瘤
CT表现:未破裂的动脉瘤: Ⅰ型:薄壁无血栓型 Ⅱ型:有血栓形成型 Ⅲ型:等密度病灶,无中心区强化,有
或没有外层的环状强化
可修改
破裂的动脉瘤: ①蛛网膜下腔出血 ②脑内血肿,多发生在瘤周脑质内 ③脑积水 ④脑水肿及脑梗塞 ⑤脑疝及继发脑干出血等 (鞍区动脉瘤应注意与垂体瘤,颅
可修改
脑血管疾病
可修改
概述
包括脑出血、脑梗塞、动脉瘤、血管畸 形、动静脉瘘、烟雾病。
CT对脑出血、脑梗塞诊断准确率高,对 烟雾病血管畸形的诊断不如DSA、 MRI(MRA).
可修改
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原因:①外伤性脑出血 ②非外伤性脑出血(高血压,A瘤,血管畸形,
可修改
分类
缺血性脑梗塞(最常见) 出血性脑梗塞 腔隙性脑梗塞 多发性脑梗塞痴呆 Binswanger 综合征 分水岭脑梗塞
源自文库可修改
CT表现
超急性期(﹤24h):阴性 急性期 (2~6d):低密度 亚急性期或吸收期(7~42d):低密度 慢性期 (﹥42d):脑脊液样密度 出血性脑梗塞:占3%~5% 多发性脑梗塞痴呆:新旧不一 慢性皮质下脑病: 分水岭梗塞:
1、脑内斑点、片状不规则高密度灶 2、灶周水肿 3、占位征象明显 4、合并有脑外血肿等
可修改
可修改
脑挫裂伤
1、低密度水肿区内散在斑点状高密度出血灶 2、点状出血可融合,发展成大的血肿 3、占位征象明显
可修改
可修改
可修改
蛛网膜下腔出血
1、基底池、外侧裂、纵裂内高密度影 2、脑沟因血液扩散而呈羽毛状 3、有占位征象 4、随访可见高密度消失
咽管瘤和脑膜瘤 DD)
可修改
可修改
可修改
可修改
可修改
脑血管畸形
分动静脉畸形,静脉血管扩张,海绵状血管 瘤和毛细血管增生症。 AV-M CT表现: ①边界不清,等或高密度的点状、蚯蚓状钙化多见,
周围有低密度软化灶或局限性脑萎缩改变 ②呈点状、蚓状或条状强化,部分可见与血管团
相连的引流血管影 ③无新鲜出血时,多无占位征象 ④合并出血时,部位在病灶附近
可修改
硬膜外血肿 CT表现
1、颅板下双凸形(或梭形)高密度占位,内缘光滑 锐利
2、急性期血肿质地较均匀,混杂密度者表明有快速 出血而未形成凝血所致
3、骨折多见 4、占位征象轻 5、以颞、额、顶多见 6、可以合并有硬膜下、脑内血肿或呈双侧、多发 7、血肿厚度小于5mm者CT不易发现
可修改
可修改
可修改
可修改
硬膜下血肿 1、急性硬膜下血肿(<3d) ①颅板下新月形或条状高密度灶 ②多伴有脑挫裂伤或蛛网膜下腔出血 ③占位征象明显
可修改
可修改
可修改
可修改
2、亚急性硬膜下血肿(4d~3w) ①颅板下新月形或半月形混杂或等密度灶 ②单侧的占位征象典型,双侧血肿时中线 移位不明显而易漏诊 ③增强后因脑表面小血管强化而显示脑回 内移,勾划出血肿轮廓
血液疾病,肿瘤出血) 病理改变:高血压脑A中外膜受损,内血压膜升玻高璃样 变和纤维坏死 小A瘤形成 小动脉瘤破裂 脑出血 血肿的演变:急性期(<7d) 血肿吸收期 (14-60d) 囊腔形成期(>60d)
可修改
CT表现 ①急性期呈边界锐利,密度均匀的高密度灶,
周围有宽窄不等的水肿带,有占位效应。 ②破入脑室者,可在脑室内见到高密度液平面。 ③3-7d高密度血肿逐渐缩小,水肿带增宽。 ④1个月后变为低密度,2个月后形成囊腔(软
可修改
可修改
可修改
可修改
可修改
烟雾病
病理 ①脑底部大血管阻塞所致,梗塞、软化、囊变 ②血管破裂引起脑内及SAH ③异常血管网(侧枝循环)形成
CT表现 萎缩 梗塞 软化 出血
可修改
可修改
可修改
可修改
可修改
颅脑外伤
分类:原发性 继发性 开放性 闭合性 CT表现:脑实质损伤
SAH 硬膜外血肿 硬膜下血肿 硬膜下水瘤
化灶)。 ⑤2W-2M血肿周围呈不规则环状强化。
可修改
可修改
可修改
可修改
脑梗塞
原因:①动脉粥样硬化(最常见) ②动脉瘤及血管畸形 ③动脉炎 ④血栓、气体和脂肪栓子 ⑤低血压或凝血状态 ⑥外伤
可修改
﹤6 h 8~48 h 7~14 d 3~4 w
病理变化
正常 脑肿胀 脑软化、坏死、液化 液化、胶质纤维增生和修复 小病灶可变为胶质疤痕 大病灶成为中风囊
颅 脑 CT 诊 断
可修改
概述
定位、定性诊断 介入性CT: 活检 治疗 随访和评估疗效 新领域: 血管成像 灌注成像
仿真内窥镜 等
可修改
CT扫描技术
体位:仰卧位 冠状位 矢状位 基线:OM线 SM线 RB线 检查方法:平扫 增强 图像处理及照像
可修改
CT图像特点
不同灰度的象素按矩阵排列的重建图像 灰度表示器官和组织对X线的吸收程度 CT值作为量化指标反映组织的密度 CT图像是层面图像,可作多方位重建 正常、异常CT图像及分析要点
可修改
3、慢性硬膜下血肿(>3W) ①梭形、新月形低密度灶,或呈混杂密 度,包膜可有钙化 ②可见由不同密度组成的液面 ③包膜强化 ④有占位征象
可修改
可修改
可修改
硬膜下水瘤 ①颅板下或纵裂内长带状脑脊液密度灶 ②老年人双侧多见 ③占位征象轻 ④可继发性出血形成硬膜下血肿
可修改
可修改
颅内血肿
可修改
可修改
脑囊虫CT表现
脑实质型:①急性脑炎型 ②单囊或多囊型 ③多发结节和环状强化型 ④钙化型
脑室型: 脑膜型: 混合型;
可修改
可修改
可修改
可修改
可修改
可修改
可修改
可修改
可修改
可修改
可修改
可修改
脑脓肿
CT表现: 1、早期(<4d)呈边界模糊低密度的占位病灶,
可有脑回样强化 2、中期(4~10d)在低密度区中显示比较圆的、
等密度环状影,呈不规则、浅淡的环状强化 3、末期(>10d)呈完整、薄壁、厚度均一、张力
较高的等密度环并有明显强化,可以是单环 或多环相连状
可修改
可修改
可修改
可修改
可修改
可修改
可修改
可修改
可修改
可修改
可修改
可修改
可修改
可修改
可修改
可修改
可修改
可修改
可修改
可修改
动脉瘤(aneurysm)
病因:①先天性动脉瘤 ②细菌性动脉瘤 ③动脉硬化或脑瘤性动脉瘤
CT表现:未破裂的动脉瘤: Ⅰ型:薄壁无血栓型 Ⅱ型:有血栓形成型 Ⅲ型:等密度病灶,无中心区强化,有
或没有外层的环状强化
可修改
破裂的动脉瘤: ①蛛网膜下腔出血 ②脑内血肿,多发生在瘤周脑质内 ③脑积水 ④脑水肿及脑梗塞 ⑤脑疝及继发脑干出血等 (鞍区动脉瘤应注意与垂体瘤,颅
可修改
脑血管疾病
可修改
概述
包括脑出血、脑梗塞、动脉瘤、血管畸 形、动静脉瘘、烟雾病。
CT对脑出血、脑梗塞诊断准确率高,对 烟雾病血管畸形的诊断不如DSA、 MRI(MRA).
可修改
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原因:①外伤性脑出血 ②非外伤性脑出血(高血压,A瘤,血管畸形,
可修改
分类
缺血性脑梗塞(最常见) 出血性脑梗塞 腔隙性脑梗塞 多发性脑梗塞痴呆 Binswanger 综合征 分水岭脑梗塞
源自文库可修改
CT表现
超急性期(﹤24h):阴性 急性期 (2~6d):低密度 亚急性期或吸收期(7~42d):低密度 慢性期 (﹥42d):脑脊液样密度 出血性脑梗塞:占3%~5% 多发性脑梗塞痴呆:新旧不一 慢性皮质下脑病: 分水岭梗塞:
1、脑内斑点、片状不规则高密度灶 2、灶周水肿 3、占位征象明显 4、合并有脑外血肿等
可修改
可修改
脑挫裂伤
1、低密度水肿区内散在斑点状高密度出血灶 2、点状出血可融合,发展成大的血肿 3、占位征象明显
可修改
可修改
可修改
蛛网膜下腔出血
1、基底池、外侧裂、纵裂内高密度影 2、脑沟因血液扩散而呈羽毛状 3、有占位征象 4、随访可见高密度消失
咽管瘤和脑膜瘤 DD)
可修改
可修改
可修改
可修改
可修改
脑血管畸形
分动静脉畸形,静脉血管扩张,海绵状血管 瘤和毛细血管增生症。 AV-M CT表现: ①边界不清,等或高密度的点状、蚯蚓状钙化多见,
周围有低密度软化灶或局限性脑萎缩改变 ②呈点状、蚓状或条状强化,部分可见与血管团
相连的引流血管影 ③无新鲜出血时,多无占位征象 ④合并出血时,部位在病灶附近
可修改
硬膜外血肿 CT表现
1、颅板下双凸形(或梭形)高密度占位,内缘光滑 锐利
2、急性期血肿质地较均匀,混杂密度者表明有快速 出血而未形成凝血所致
3、骨折多见 4、占位征象轻 5、以颞、额、顶多见 6、可以合并有硬膜下、脑内血肿或呈双侧、多发 7、血肿厚度小于5mm者CT不易发现
可修改
可修改
可修改
可修改
硬膜下血肿 1、急性硬膜下血肿(<3d) ①颅板下新月形或条状高密度灶 ②多伴有脑挫裂伤或蛛网膜下腔出血 ③占位征象明显
可修改
可修改
可修改
可修改
2、亚急性硬膜下血肿(4d~3w) ①颅板下新月形或半月形混杂或等密度灶 ②单侧的占位征象典型,双侧血肿时中线 移位不明显而易漏诊 ③增强后因脑表面小血管强化而显示脑回 内移,勾划出血肿轮廓
血液疾病,肿瘤出血) 病理改变:高血压脑A中外膜受损,内血压膜升玻高璃样 变和纤维坏死 小A瘤形成 小动脉瘤破裂 脑出血 血肿的演变:急性期(<7d) 血肿吸收期 (14-60d) 囊腔形成期(>60d)
可修改
CT表现 ①急性期呈边界锐利,密度均匀的高密度灶,
周围有宽窄不等的水肿带,有占位效应。 ②破入脑室者,可在脑室内见到高密度液平面。 ③3-7d高密度血肿逐渐缩小,水肿带增宽。 ④1个月后变为低密度,2个月后形成囊腔(软
可修改
可修改
可修改
可修改
可修改
烟雾病
病理 ①脑底部大血管阻塞所致,梗塞、软化、囊变 ②血管破裂引起脑内及SAH ③异常血管网(侧枝循环)形成
CT表现 萎缩 梗塞 软化 出血
可修改
可修改
可修改
可修改
可修改
颅脑外伤
分类:原发性 继发性 开放性 闭合性 CT表现:脑实质损伤
SAH 硬膜外血肿 硬膜下血肿 硬膜下水瘤
化灶)。 ⑤2W-2M血肿周围呈不规则环状强化。
可修改
可修改
可修改
可修改
脑梗塞
原因:①动脉粥样硬化(最常见) ②动脉瘤及血管畸形 ③动脉炎 ④血栓、气体和脂肪栓子 ⑤低血压或凝血状态 ⑥外伤
可修改
﹤6 h 8~48 h 7~14 d 3~4 w
病理变化
正常 脑肿胀 脑软化、坏死、液化 液化、胶质纤维增生和修复 小病灶可变为胶质疤痕 大病灶成为中风囊
颅 脑 CT 诊 断
可修改
概述
定位、定性诊断 介入性CT: 活检 治疗 随访和评估疗效 新领域: 血管成像 灌注成像
仿真内窥镜 等
可修改
CT扫描技术
体位:仰卧位 冠状位 矢状位 基线:OM线 SM线 RB线 检查方法:平扫 增强 图像处理及照像
可修改
CT图像特点
不同灰度的象素按矩阵排列的重建图像 灰度表示器官和组织对X线的吸收程度 CT值作为量化指标反映组织的密度 CT图像是层面图像,可作多方位重建 正常、异常CT图像及分析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