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之有法 评之有道

合集下载

名家哲理句子摘抄

名家哲理句子摘抄

名家哲理句子摘抄1.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荀子》译:不把半步、一步积累起来,就不能走到千里远的地方,不把细流汇聚起来,就不能形成江河大海。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就像是“水滴石穿”,看似“渺小”的力量,日后将会化成巨大的能量。

“毅力”是人类最高的统治者,让世界万物得以生生不息,蓬勃繁衍,创造历史辉煌,只要有恒心,量变总能到达质变。

2.学不可以已。

——《荀子》译: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是学习最高的境界。

学习能增长见识,能快速进步,提升生命格局。

学习能开阔眼界、积累学问、加强本领,等待时机报效祖国。

业精于勤荒于嬉,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才能在有限的生命力展现自己无限的价值。

3、知而好问,然后能才。

——《荀子》译:聪明的人还一定得勤学好问才能成才。

“不懂就问”,是一种良好的沟通能力、是一种文明的生活习惯、是一种谦虚的处事态度,是获取知识的有效途径,历来都被世人倡导。

《论语》有言:“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人生在世每个人获取的知识都是有限的,都会有知识盲区,当遇有困难时,向他人求教,学问就会逐渐博大精深。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其实这都是虚荣心作祟。

在学问面前,我们永远都是学生,这才是治学做事的正道。

4.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

——《诗序》译:提出批评意见的人,是没有罪过的。

听到别人的批评意见要仔细反省自己,有错就改正,无错就当作是别人给自己的劝告。

反省,不仅是一种思考,更是一种修炼。

人生需要不断反思、不断总结、才能不断提高。

就如中国历史上被誉为“半个圣人”的晚清名臣曾国藩,时刻反省,严于律己,达到修行的最高境界,成就一番伟绩。

5.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子路》译:君子与人和谐而不盲从附和,小人盲从附和而不与人和谐。

为人处世中,讲究和为贵,和而不同正是君子的体现。

在国家关系和人际关系中,以“和而不同”的心态与人合作,这是一种包容、尊重。

听之有道,写之有途

听之有道,写之有途

听之有道,写之有途[摘要]英语日常听写能力的高与否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的语言与交际水平,而语言和交际能力则是学生步入社会之后,适应社会生活的关键。

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英语听写能力,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还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交际能力,因此,本人立足课堂,积极实践,探究听写能力提高的有效方式,在此把结果和广大同行们分享。

[关键词] 听与写;日常英语;方式与实践【中图分类号】g630一、英语听写教学的问题呈现(一)听的问题1.语音知识的匮乏我所教的学生不是尖子生,英语基础不是很好,有很多学生单词都不能准确发音与拼读,对音标知识更是一无所知。

加上英美本土人的日常英语中有很多连读,弱读,失去爆破等现象,所以学生听起来更显困难。

2.基础语法的薄弱由于语法基础知识薄弱,学生对于一些常见的句型,固定结构不会熟练运用,导致在听力测试中不能正确地理解句意,有时甚至把意思完全理解反了。

例如有这样一个小对话:----how wonderful! you won the scholarship. can you believeit? ----no,it’s almost too good to be true.有的学生就会理解为it’s good to believe.3.词汇量不够英语词汇是英语语言的基本元素,掌握一定量的词汇是学习语言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

如同我们学母语,在听惯并能进行简单的日常交际之后我们就得认知和积累一部分汉字让进一步的语言活动得以进行。

而如果我们认识的汉字太少,就没法听懂相对复杂的对话或进行其他的语言活动。

因此练习英语听力,也要求学生有一定的词汇量,如果词汇量不够,就没法听懂对话或独白,也没法完成练习了。

(二)写的问题1.语法、选词错误学生在写作中出现的语法错误主要表现在时态、语态、人称和数的选择上。

当然也有学生因为对某种句式不熟悉而用错了相关的句型,或者写出的句子结构混乱、成分不全。

导之有法,练之有道——谈奋斗类作文细节描写升格的探索

导之有法,练之有道——谈奋斗类作文细节描写升格的探索

2013-01理论研究细节描写是作文中常见的一个名词,对细节描写的训练可以说是每一位初中语文老师的作文教学重点。

从让学生明白细节的重要性到教会学生写出精彩的细节,一般要贯穿初中的整整三年。

在这期间,我认为分类细节训练是一个好办法,可以让学生学习借鉴的时候更明确。

现在我就谈一谈自己在初三教学中对奋斗类作文细节描写升格的探索。

一、为什么要强调奋斗类作文细节描写经过对中考作文题的类别分析,我们发现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能够写好奋斗类和情感类的作文就可以了。

像《向前,向前,向前》《……并没有结束》《动力来自……》《日积月累》都是非常适合写奋斗类作文的题目;《……并没有结束》《凝聚》是非常适合写情感类作文的题目。

当然,作文绝不只这两类,我所讨论的是针对绝大多数学生的作文升格,而不是针对尖子生的创新作文。

根据阅卷经验,一旦作文偏向奋斗类,范文水平就明显下降,例如,《向前,向前,向前》的中考优秀作文,我印发了13篇给新初三学生评分,让他们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给分,竟然有几篇只给到了二等,只有寥寥三两篇获得了学生的赞叹。

而一旦作文倾向情感类,范文水平就陡然升高,例如,《凝聚》,范文数量之多,水平之高,百花齐放,令人惊叹。

由此,我发现了学生作文的短板———不擅于写奋斗类文章的细节描写,即便高手也很难把这类文章写帅气。

所以,这类文章的升格,是非常重要的成绩增长点。

要想升格,我认为一定要进行素材的革命和细节的训练。

本文重点讲细节描写的升格。

二、奋斗类作文细节为什么难写实际上学生天天都在奋斗,为什么奋斗类作文的细节就那么难写?我认为有如下原因:1.如今的孩子生活面太狭窄,真的是除了学习就是跑步,而且他们往往从中获得的还是痛苦。

其他奋斗经历虽然偶有涉及,但是学生选材的时候往往难以发现自己的独特故事。

因为学生写作文的时候是老生常谈,就没有进一步提高的兴趣了。

2.这类文章很难找到大家示范的蓝本,不像情感类作文能找到非常多的大家散文,这类文章课文中更是难觅踪迹。

提之有法取之有道———第一学段信息提取能力的策略

提之有法取之有道———第一学段信息提取能力的策略

提之有法取之有道———第一学段信息提取能力的策略作者:金妍来源:《小学教学设计·语文》 2019年第3期提取信息能力是语文阅读能力的重要表现,也是低段重要的语文要素。

那么如何在第一学段培养学生的提取信息能力呢?一、教材引路,深入解读,提取有“据”关注教材的编排特点,不难发现统编教材在设置上,随着年级的升高,对于信息提取的要求也是逐渐增加难度。

从第一册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边读边圈圈画画,找出课文中的明显信息”,到第二册“找出课文中的信息,做简单推断”,这种递进式的阅读任务也契合着学生阅读发展所需。

虽没有涵盖四册的所有课文,但是综上所分析,我们还是可以发现,指导学生在文中提取信息,并一步步地达到推论以及在提取中进行再创造是要关注的。

尤其是潜藏在教材中的训练点不可忽视,这是训练学生信息提取能力的重要依托,在教学中要一一突破。

二、策略推进,螺旋上升,提取有“法”第一学段的信息提取能力的培养,一要关注学生。

每一个年龄段的孩子都有其独特的心理特点,我们要充分了解一、二年级孩子的学情,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

二要讲究方法,让学生易于接受,要体现螺旋上升的理念,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聚焦信息提取。

1.圈点画画,化提取为实践提取简单直接的信息可以教给孩子一些简单的方法,采用一定的阅读策略,其中圈画信息就是非常有效的第一学段阅读策略。

我们从最容易操作的圈圈画画入手。

学生在圈画过程中目的是非常明确的,是具有指向性的,还可以留下自己的思考痕迹,不至于交流时自己也找不到方向。

如一年级上册《雪地里的小画家》,请学生圈出有哪些小画家, 并用横线画出它们画了什么,让学生在文中找一找,把找到的信息作上记号。

这个圈圈画画的过程就是在培养学生找出课文中明显信息的能力,圈画的过程便是提取文章中的关键信息。

一、二年级的教学重点是字词,因此寻找信息的落脚点可以放在字词上,这对理解字词的意思也有一定的作用。

除了圈圈画画,还可以画一画。

如二上《玲玲的画》,请学生思考:玲玲的心情在发生着怎样的变化呢?能根据她的心情变化过程画一画笑脸和哭脸吗?通过交流,孩子们发现玲玲的心情有三次变化,第1自然段是开心,第4 自然段是伤心,第8 自然段是开心。

课师宝职场技能学习《赋能增效——新时代非人八诀》

课师宝职场技能学习《赋能增效——新时代非人八诀》

赋能增效——新时代非人八诀课程背景:2019年管理者的“白垩纪”,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

管理者将何去何从呢?在管理历史的进程中,2019年之前过往的成功经验惯性都将会成为死亡路径的加速器!!!未来的您,要计划,还是要进化;未来的您,要控制,还是要颠覆;未来的您,要封闭,还是要开放;未来的您,要绩效,还是要体验;未来的您,要淘汰,还是要裂变。

2020之后的5G新时代,管理者必须清空内存,重启管理思维,必须重新定位并顺应时代发展趋势。

今天,华为、阿里、京东、滴滴……等等新兴企业的发展无不证明,对人才管理的重要性,未来的企业的竞争,渠道,模式,产品……其实,人品决定产品,最根本的是人才的竞争,而当下一个企业的管理工作成效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讲,重要的不是取决于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工作成效,而是取决于企业各部门管理者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意识和作为,但是,各直线管理者往往因个人绩效或工龄得以晋升,他们已经习惯用管理设备和技术的方式管理员工,所以,当他们面对人力资源管理问题时,往往强调外力的强化作用,而对激活人力资源内在活力却不知所措,极易造成部门效率低下,甚至人才流失,影响企业的整体人力资本效能提升。

尤其在新时代下面临越来越多90后群体融入职场,外力强化管理已很难适应,必须走进新生代员工内在世界,所以,每一个非人力资源管理者职场上都有一门人力资源管理必修课……课程目标:1.理解人力资源管理前世今生,追本溯源、有的放矢;2.阐释管理者组织定位与认知,知己知彼、百战不殆;3.掌握管理者人才甄选与识别,望闻问切、德能勤绩;5.掌握管理者人才辅导与教练;身体力行、言传身教;6.掌握管理者人才评估与考核;惩前毖后、治病救人;7.掌握管理者人才激励与赋能;情怀引导、梦想激励;8.掌握管理者人才关爱与和谐;合法合规、合情合理。

课程对象:中层管理干部新晋高层领导课程亮点:➢“一个主题,一个痛点、一个场景、一个工具”;➢线上课程,听的懂、拿得走、用得上、有实效;➢专业性强,阐释职场管理者人力资源管理秘诀;➢实用性强,掌握人力资源的流程、工具、方法;➢针对性强,深入分析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痛点”;➢操作性强,可化繁为简,轻松掌握,拿来就用。

教之有法,学之有道的作文

教之有法,学之有道的作文

教之有法,学之有道的作文人的一生都在学习。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

世间种种,皆有法门,小小凡夫,穷其一生,也只窥得一二。

话虽如此,但我们依旧努力学习,学着怎样做学问,也学习怎样做人,在不断向前奔跑的路上,悟出自己的学习之道。

古今多少文人墨客,博览群书,满腹经纶,这样的人令人敬佩。

若以前人为目标,只知道死读书又有何用?文字是沉默的,需要智慧的头脑将它们精彩的故事唤醒。

这便要你思考。

从书中读到什么,你又悟到什么,这点犹为重要。

每个人思维方式不同,获得的启示也不同。

不断地思考,不断地反思,站在巨人的铁肩上,将前人的智慧变为自己的学问,读书的意义方才显现。

子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在思考中悟道,成就更好的自己。

善于思考的人总是有一颗玲珑的心,而心亦是镜,平凡的生活中,也可以思考中考获得启发。

例如读史。

道德三皇五帝,功名夏后商周,英雄王霸逐春秋,顷刻兴亡过手。

以史为镜知兴替,以人为镜可明得失,以心为镜则可容世间百味。

反思历史,展望未来,不也是一件有趣亦有意义的事吗?每一个踏实做学问的人,都是谦逊,质朴的。

学者从不骄傲自大,他们怀着对知识的敬畏与热爱,在各自的领域中研究。

一步一个脚印,走得沉稳又坦荡。

名誉于学者,就像过眼云烟。

或许这离学生太远,但亦有相通之处。

学生也要谦逊,如此方能虚心接受老师的教诲与同学的建议。

切记浮燥,遇到不懂的地方就大胆提问,兴致来了便与人激烈讨论,天长日久地积累下来,定有成效。

勤勤恳恳地积极进取,踏踏实实地学习思考,莫要怕吃苦,有道是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在学习中修得一颗坚毅的心,也是一件美事。

学习不仅学知识,也学做人;不仅从书本上学,亦从世间学。

平凡的世界,在你不曾驻足的地方,亦有小小的精彩。

向大海学习海纳百川的宽容,向深山古藤学习生生不息的坚韧,向苍鹰学习博击长空的勇气与力量,也可向人学,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取长补短方是大智慧。

导之有道,放之有理

导之有道,放之有理

导之有道,放之有理导之有道,放之有理,是一种很重要的人际交往方式,也是一种很好的共处之道。

导之有道,就是对别人进行引导时,需要注意方式方法,做到得当而不过分;放之有理,就是在处理人际关系时,能够给予对方足够的自由与空间,让其能够自主选择和决策。

下面我们来更深入地探讨一下这两个方面。

一、导之有道在人际交往中,我们总会面临着需要对别人进行引导的时候,比如领导需要指导下属的工作,父母需要教育子女的成长,老师需要引导学生的学习等等。

这时候,如何做到导之有道呢?1.尊重对方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即使有了指导的角色,也不能因此失去尊重。

在进行引导时,需要尽量避免使用命令式语言,而是应该以礼貌尊重的方式发表建议或意见,让对方感受到尊重。

2.以身作则如果我们希望别人做到某些行为或持有某种态度,那么就应该首先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行动来影响别人。

比如,一个团队领导希望员工按时完成工作,那么他就应该首先保证自己按时完成工作,才能说服员工也去做。

3.给予建议在给予别人建议时,需要注意方式方法。

首先应该明确对方的需求和实际需求,以此为出发点。

然后,以温和、客观、含蓄的方式提出建议,让对方能够接受,并且能够依据我们的建议来做出相应的改变。

二、放之有理在人际交往中,我们需要给予别人足够的自由和空间,让他们能够自主选择和决策。

这就是放之有理的表现方式。

那么,我们该如何做到放之有理呢?1.尊重他人的选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和决策权,不应该随意干涉或强制他人做出自己喜欢的决策。

虽然我们可以提供帮助和建议,但是最终的选择还是应该由对方自己来做。

2.提供支持虽然我们不能干预对方的决策,但是我们可以提供支持和帮助。

如果对方有什么困难或者需要我们的帮助,我们应该及时伸出援助之手,给予合适的帮助。

3.了解对方的需求和意愿如果我们能够了解对方的需求和意愿,那么就更能够放之有理。

在日常的交往中,我们应该留意对方的言行举止,深入了解对方的兴趣爱好、需求和意愿,使得我们能够为对方提供更好的支持和帮助。

导之有道,放之有理

导之有道,放之有理

导之有道,放之有理
导之有道,放之有理,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理念。

这句话的意思是,导引的
方法要有正确的方向,处理事物要有合理的方式。

它强调了正确的引导和合理的处置对事
物发展的重要性。

导之有道,表明人们在引导他人的时候应该有正确的方向。

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们经
常需要引导他人,无论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还是社会管理,都需要有正确的引导方法。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需要指导孩子正确的行为和价值观,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
值观。

在学校教育中,老师需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和探索,帮助他们培养自主学习
的能力。

在社会管理中,政府需要制定正确的政策和法律,引导社会各个层面的行为。


有有正确的引导,才能使人们走上正确的道路,取得成功。

放之有理,指的是处理事物时要有合理的方式。

合理的处理事物,能够使事物得到良
好的发展和处理。

在工作中,合理处理工作关系和分配工作任务,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和工
作质量。

在学习中,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和学习方法,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保持
学习动力。

在家庭生活中,合理的处理家庭关系和家务事务,能够维持家庭的和谐和稳定。

在社会中,合理分配社会资源和解决社会问题,能够提高社会的公平与稳定。

只有有理的
处理事物,才能使事物得到良好的发展,达到预期的目标。

(完整)必修三诸子百家名人名言整理

(完整)必修三诸子百家名人名言整理

孔子1、“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卫灵公》3、“克己复礼为仁。

”4、“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论语·颜渊》5、“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论语·为政》6、“……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

小人之德草。

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颜渊》7、“君君、臣臣、父父、子子”8、“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9、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为政);“10、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 (论语·学而);1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论语·为政)12、“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13、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14、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 ──《论语·雍也》15、“执其两端而用乎中”16、“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

……”孟子1、“暴其民甚,则身弑国亡;不甚,则身危国削” --《孟子离娄上》2、“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3、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故曰:“仁者无敌。

” -—《孟子•梁惠王上》4、“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 ——《孟子•万章下》5、“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孟子·告子上》6、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

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孟轲《孟子·离娄上》7、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是非审之于己,毁誉听之于人

是非审之于己,毁誉听之于人

近代以来,大家都很崇拜曾国藩。

其实,他当时所遭遇的环境,毁与誉都是同时并进的。

因此他有赠沅浦九第四十一生辰的一首诗:“左列钟铭右谤书,人间随处有乘除。

低头一拜屠羊说,万事浮云过太虚。

”这是说他们当时的处境,左边放了一大堆褒扬令、奖状。

右边便有这么多难听而攻击性的传言。

世间的是非谁又完全弄得清楚呢?多了这一头,一定会少了那一边,加减乘除,算不清那些账。

《庄子》书中有段屠羊说的故事。

楚昭王逃离楚国,屠羊说也跟着昭王逃走。

楚昭王返回国土,要赏赐跟随的人。

屠羊说说:“大王逃离国土,不是我的罪过,所以不敢伏诛;大王返回国家,也不是我的功劳,所以也不敢受赏。

”昭王对司马子綦说:“屠羊说身处地位卑贱而陈说义理很高明,你为我请他任卿的职位。

”屠羊说说:“卿的职位贵于屠羊的职位,但是我怎么可以贪图爵禄而使我的君主有行赏不当的名声呢?我不敢接受这高官厚禄,还是愿意返回我宰羊的职业。

”终于没有接受奖赏。

所谓“万事浮云过太虚”,人生处世的态度,就应该有屠羊说的胸襟才对。

“子曰: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果所誉者,其有所试矣。

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孔子这里说,听了谁毁人,谁誉人,自己不要立下断语;另一方面也可以说,有人攻讦自己或恭维自己,都不去管。

假使有人捧人捧得太厉害,这中间一定有个原因。

过分的言词,无论是毁是誉,其中一定有问题。

毁誉不是衡量人的绝对标准,听的人必须要清楚。

孔子说到这里,不禁感叹:“现在这些人啊!”他感叹了这一句,下面没有讲下去,而包含了许多意思。

然后他讲另外一句话,“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夏商周这三代古人,不听这些毁誉,人取直道,心直口快。

走直道是很难的,假使不走直道,随毁誉而变动,则不能做人;做主管的也不能带人。

所以这一点,做人、做事、对自己的修养和与人的相处都很重要。

《庄子》也曾说过:“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毁之而不加沮。

”真的大圣人,毁誉不能动摇。

全世界的人恭维他,不会动心;称誉对他并没有增加劝勉鼓励的作用;本来要做好人,再恭维他还是做好人。

“山致其高而云雨起焉,水致其深而蛟龙生焉,君子致其道而德泽流焉”出处、解释及赏析

“山致其高而云雨起焉,水致其深而蛟龙生焉,君子致其道而德泽流焉”出处、解释及赏析

“山致其高而云雨起焉,水致其深而蛟龙生焉,君子致其道而德泽流焉”出处、解释及赏析名句:山致其高而云雨起焉,水致其深而蛟龙生焉,君子致其道而德泽流焉。

摘自:《文子·卷六·上德》解释:山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会兴起云雨。

水达到了一定的深度,就会有蛟龙出没。

君子达到了高尚的道德修养,其仁德恩惠就会流布四方。

卷五·道德:此篇上问道德,下反礼智。

虽前篇具明,今更起问,以其玄与,故宜精审,将成后学悟道之由。

文子问道,老子曰:学问不精,听道不深。

非学不知,非精不达。

凡听者将以达智也,将以成行也,将以致功名也。

疑则有问,听则须审,亦犹撞钟,声不虚应,必将有益以致功名也。

不精不明,不深不达,故上学以神听,玄览无遗。

中学以心听,或存或亡。

下学以耳听。

瞥若风过。

以耳听者,学在皮肤,以心听者,学在肌肉,以神听者,学在骨髓。

故听之不深,即知之不明;知之不明,即不能尽其精;不能尽其精,即行之不成。

道德高妙,如见明了,则功业可就也。

凡听之理,虚心清静,损气无盛,无思无虑,目无忘视,耳无苟听,专精积蓄,内意盈并,既以得之,必固守之,必长久之。

此为神听之法,悟道之由。

既以得之,必能守之,善听不忘,善抱不脱也。

夫道者原产有始,欲听其理必先明本。

始於柔弱,成於刚强,始於短寡,成於众长。

十围之木始於把,百仞之台始於下。

此天之道也。

自无生有,从微至着,天道常然,况於人乎?圣人法之,卑者所以自下也,退者所以自后也,俭者所以自小也,损者所以自少也。

卑则尊,退则先,俭则广,损则大,此天道所成也。

凡人多自尊而卑人,故失人之所尊。

圣人后己而先人,故得人之所先。

是知忤物则群情莫应,顺天则乐推而不献也。

夫道者德之元,天之根,福之门,万物待之而生,待之而成,待之而宁。

道为生化之主,德为畜养之资。

群物之根莫不待而生,百福之门,莫不由而出也。

夫道无为无形,无为而万物生,无形而万物化。

内以修身,外以治人,功成事立。

与天为邻,无为而无不为,修身治人,无为无形,与天为邻,与道俱冥,合乎无为,而无不宁也。

是非审之于己毁誉听之于人得失安之于数

是非审之于己毁誉听之于人得失安之于数

是非审之于己毁誉听之于人得失安之于数引言:人们常说,是非之道在于己,毁誉之词听之在于他人,得失之情安之于自己的内心,这种说法表达了人们对待评价和处事的态度。

然而,这种主动选择是非、毁誉和得失的能力并非所有人都具备,而且在现实中,人们往往受到外界影响,无法完全保持客观公正的立场。

本文将从个体和社会两个层面探讨这种现象,并思考如何达到一个客观公正的境界。

一、个体层面1. 是非之道在于己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是非之事,不同的人对同一个问题可能有不同的观点和判断。

这是因为每个人的背景、价值观和经验都不尽相同,所以在面对问题时会有个体化的思考和评判。

在处理是非问题时,我们应该审视自身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并从自己的立场出发进行判断。

2. 毁誉听之于人毁誉之词常常是他人对我们的评价或者批评,这种评价与我们自身的情绪和认知息息相关。

有时候我们会受到他人的赞扬,这样的评价会给予我们积极的能量,增强我们的自信心;而有时候我们会受到他人的批评,这样的评价可能会打击我们的自尊心,降低我们的动力和幸福感。

然而,我们应该学会客观地看待他人的评价,从中找到对自己有益的建议,并且能够过滤掉对自己负面的评价。

3. 得失安之于数在面对得失时,我们常常会给予太多的关注和情绪波动。

当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或者收获时,我们会感到得意和满足,这样的情绪会让我们感到安定和愉悦;而当我们面临挫折和失败时,我们往往会感到失落和沮丧,这种情绪会给我们带来许多的困惑和痛苦。

然而,我们应该认识到得失是常态,人生是一个过程,我们要以平常心面对得失,从中学会成长和提升。

二、社会层面1. 受外界评价的影响在社交媒体的时代,人们对于他人的评价和评判在日常生活中十分普遍。

我们经常会关注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和声誉,对于他人的赞扬和批评非常在意。

这种情况下,我们很容易受到外界评价的影响,而变得追求过多的赞同和认可。

我们应该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和主见,不被他人的评价左右。

赞扬律师水平高的成语

赞扬律师水平高的成语

赞扬律师水平高的成语
1.法眼如炬:形容律师对法律问题的洞察力和独到见解,如明亮的火炬照亮黑暗。

2. 独具慧眼:指律师有超凡的智慧和眼力,可以发现常人所看不到的法律问题和漏洞。

3. 胆识过人:形容律师在处理案件时勇敢果断,有着超越寻常的才干和胆略。

4. 才高八斗:形容律师具有非凡的才华和知识,能够轻松地解决各种复杂的法律难题。

5. 博古通今:形容律师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广博的知识储备,能够运用历史和现实的经验来解决问题。

6. 言之有据:指律师在辩论时有足够的证据和数据支撑,能够让法官和陪审团信服。

7. 立地成佛:形容律师在处理案件时能够顾及全局,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为当事人争取最大利益。

8. 泰然自若:形容律师在应对突发事件或者庭审时能够保持冷静和沉着,从容应对各种困难。

- 1 -。

是非审之于己 毁誉听之于人 得失安之于数

是非审之于己 毁誉听之于人 得失安之于数

是非审之于己 毁誉听之于人 得失安之于数知乎上有一个扎心的问题:为什么有些人总是对自己的生活不满意?一个高赞的回答是:“人生就像一张考卷,当初以为正确的选择,其实是错误的答案。

”曾经以为正确的选择,在时光的发酵中,慢慢成了遗憾。

人生要经历太多是是非非,往日无法重来,如何过好这一生,似乎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清代学者旷敏本曾写过一副字:“是非审之于己,毁誉听之于人,得失安之于数。

”短短3句话,却道尽了人生最好的活法。

面对人生选择,是非审之于己。

戴建业当年在读高中的时候,数学成绩遥遥领先,还获得过市里的数学竞赛第三名。

正当大家以为他会填报理科类专业时,戴建业却选择了中文系。

因为,当时的他,已经深深地被古诗吸引,想成为一名诗人。

如果当时的戴建业听取了旁人的建议,那么或许今天就少了一位知名教授,我们也看不到他在文学领域的真知灼见。

也有人说,如果戴建业选择了数学专业,那么他在数学领域的成就,或许比现在还要高。

话虽如此,但人生选择,不应该以最后的结果定是非。

面对人生两难,很多人不知道该如何选择。

其实很多时候,选择没有对错,听从自己的内心,就是最好的答案。

巴菲特小时候常听爸爸对他说一句话:“尊重你的感觉,并且相信你的判断。

”巴菲特正是凭借他的果敢,才渐渐积累起自己的财富王国。

喜欢下棋的人都知道,下棋最讲究“落子无悔”。

然而,如果一个人的内心不够坚定,就容易受他人影响,结果耽误了自己的前程。

来源:全景视觉想起一个小提琴家的故事:年轻的小提琴家对自己的前途感到迷茫,他不知道自己将来能否成为艺术大师。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遇到一位大师级的小提琴家。

他问大师:“您是否愿意听我演奏一曲,然后告诉我,我有没有成为艺术大师的可能?”大师回答他:如果我听了你的演奏,然后告诉你,你不具备这项才能,你会怎么做?”年轻人回答:“我非常看重您的评价,因此我会不再演奏。

”大师说:“如果你因为我说的话而放弃,那么,你显然不具备成为艺术大师的可能。

2024年小学名人名言

2024年小学名人名言

2024年小学名人名言2024年小学名人名言11. 如果行政权力的膨胀是现代社会不可避免的宿命,那么为了取得社会的平衡,一方面必须让政治充分反映民众的意愿,另一方面在法的体系中应该最大限度地尊重个人的主体性,使他们能够与过分膨胀的行政权力相抗衡。

——棚濑孝雄2. 若是没有公众舆论的支持,法律是丝毫没有力量的。

——(美国)菲力普斯3. 实际上,我们想要的不是针对犯罪的法律,而是针对疯狂的法律。

——马克·吐温4.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史记)5. 韩信将兵,多多益善。

(史记)6.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王安石)7. 一朝权在手,便来把令行。

(朱湾)8. 世界上唯有两样东西能让我们的内心受到深深的震撼,一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一是我们内心崇高的道德法则。

——康德9. 守一而制万物者,法也。

——(战国)冠子《冠子·度一》10. 私有财产的真正基础即有占有,是一种事实。

一个不可解释的事实,而不是权利。

只是由于社会赋予实际占有以法律的规定,实际占有才具有合法占有的性质。

——马克思11. 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曹炯)12.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欧阳修)13. 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范仲淹)14. 常格不破,人才难得。

(包拯)15. 所谓人的法律,我是指生活的一种方策,使生命与国家皆得安全。

——(荷)斯宾诺莎2024年小学名人名言2●一个不注意小事情的人,永远不会成功大事业。

──卡耐基●一个能思考的人,才真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

──巴尔扎克●一个人的价值,应当看他贡献了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了什么。

──爱因斯坦●一个人的价值在于他的才华,而不在他的衣饰。

──雨果●一个人要先经过困难,然后踏入顺境,才觉得受用,舒服。

──爱迪生●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就发展得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

──高尔基●一切假知识比无知更危险。

──肖伯纳●一切真正的和伟大的东西,都是纯朴而谦逊的。

听取别人建议的名言名句

听取别人建议的名言名句

听取别人建议的名言名句1.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2.人无完人,金无足赤。

3.见多识广,听人劝说。

4.万事先听他人一言为万金。

5.以听为学,以问为财。

6.听人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7.能听取建议的人,能迅速进步。

8.明智的人会听取他人的忠告。

9.调整自我,灵活接纳他人的建议。

10.善于聆听别人的意见,能增加智慧。

11.君子听人言,观其行。

12.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13.听取别人的意见,可以避免决策错误。

14.聪明人不妨听取多方建议。

15.学无止境,听人辩论。

16.三人行,必有我师。

17.忠言逆耳利于行。

18.听从他人的指导,可以少走弯路。

19.安心接纳他人的观点,能够取得更好的结果。

20.专注倾听他人,明智决策方能出炉。

21.知音难觅,宜多听取智者忠告。

22.别人的经验是我们的财富。

23.遇事多向权威人士请教,不断精进。

24.别人的建议是我们进步的源泉。

25.努力学习,虚心接受教训。

26.慎思明辨,以查漏补缺。

27.别人的见解会给我们以启示。

28.谦虚听取别人的意见,才能有所提高。

29.有时候聆听胜于发言。

30.不要自以为是,多问多听。

31.与人交往,得取他人建议。

32.聪明人善于倾听他人心声。

33.收集多方信息,然后做出决定。

34.学无止境,听取他人的智慧。

35.别人的建议可以帮助我们找到更好的方向。

36.千金难求的经验可以通过听取他人的建议获得。

37.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能减少错误和损失。

38.日行一善,听取他人的意见。

39.别人的建议是我们成长的机会。

40.有智者听,有智者问。

41.宁听,宁问,宁辨,宁思。

42.愿你听从他人的忠告,不断进步。

43.温故而知新,听人之言,得补己之短。

44.与他人交流可以拓宽视野,提升能力。

45.专注倾听,跳出固有思维模式。

46.汲取智慧,听取别人所说。

【精选】唐玄奘法师年谱

【精选】唐玄奘法师年谱

唐玄奘法师年谱刘汝霖法师名玄奘,俗姓陈,本名袆,颍川人也,汉太丘长仲弓之后。

高祖湛,魏清河太守。

曾祖钦,仕魏为上党太守,征东将军,南阳郡开国公。

祖康,以学优登仕齐,任国子博士,转司业,又转礼部侍郎,食邑河南,子孙因家于此,遂为缑氏人矣。

父惠,英洁有雅操,早通经术。

形长八尺,美眉明目,裒衣博带,好儒者之容,时人方之郭有道﹔郡举孝廉,拜陈留令,又迁江陵。

后隋运将衰,遂息缨冕之心,结薜罗之志,识者高之。

生四子,次曰素,出家法名长捷,法师其季也。

法师形长七尺,身赤白色,端严若神,美丽如画,音词清远,言谈雅亮,听者无厌。

或处徒众,或对佳宾,一坐半朝,身不倾动。

服尚干陀,裁惟细□,修广适中,行步雍容,直前而视,辄不顾眄。

精厉晨昏,计时分业,虔虔不懈,专思法务,言无名利,行绝虚浮。

曲识机缘,善通物性,少年国内求法,中年西域求法,归国以后,则专以译经为事,服勤至死。

共译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

第一少年求法时期法师幼怀贞敏,早隶玄籍,年未志学,即悟妙道。

又负笈从学,游方请业,周流燕﹑赵之地,历览鲁﹑卫之邦,背三河而入秦中,步三蜀,而抵吴﹑会,弱冠方过,已足迹遍天下,尽识名僧,***之在中国者,俱了然于心矣。

隋文帝仁寿二年壬戌(六○二)法师生。

法师初生也,母梦其着白衣西去。

母曰:“汝是我子,今欲何去?”答曰:“为求法故去。

”此则游方之先兆也。

按法师之生年,议论纷纭,莫衷一是,各书记载,互相歧异无论矣,即一书之中,亦往往自相抵牾。

今分志各不同之记载如下:一﹑六十九岁说是说见于刘轲大遍觉法师塔铭。

而轲之撰铭,明言根据慈恩传,则此处盖即根据显庆五年条下之六十五岁,而推算麟德元年为六十九岁也。

然传中只言是年起首翻大般若经耳,其余各事,则总括于数年之内,未可俱以显庆五年当之也,且由此上推,与他种有关法师年岁之记载,无一相应,则刘氏之误,不待言矣。

二﹑六十五岁说是说见于唐释道宣之续高僧传,道宣固亲见玄奘者也。

以常情而论,同时之人,记其所习见者之事,似可无误矣,然以今观之,则常人对于所交游者之年岁,往往忽而不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