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小组讨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阅读教学中,小组讨论实效性的研究

一、阅读教学中设置讨论环节的必要性

(1)能调动学生阅读课文的主动性和参与,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易于形成民主和谐、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传统的以教师讲析为主的语文教学,形式单一,只是体现了教师的灌输,忽略了学生的存在,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抹煞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参与性。现在以小组为单位来解决问题,形式较新颖,可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

(2)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语言的内化,实现文本理解的多元化。在小组讨论过程中,言语的交际功能得到进一步的加强。为了相互交流感知与见解,学生一主面要充分理解别人所说的话,同时又要寻找确切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因而可以使学生的言语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得到强化,并进而更新思维方式。

(3)能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和鉴赏能力,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丰富和完善自己。古人云:“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乃生灵光。”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小组成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抒己见,相互交流,彼此启发,集思广益,拓宽思路,从而可以深化学生认识,顺利解决问题。

(4)能锻炼思维,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燃起学生再创作的激情。每个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都在不同程度上有“自我表现”,如发表新颖、独特见解,有进行创作的欲望等。当这些欲望达到一定的强度,并且又有满足欲望的对象存在时,就引起创造的动机。

总之,它能将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提高思想认识水平与提高读写听说能力有机地统一起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很好的体现了教学是交往的本质。

二、现阶段语文课上小组讨论存在的主要问题

问题一:盲目实施。

语文课上小组讨论的目的是什么?哪些问题值得在小组中讨

论?这应是教师首先思考的问题。我校一位教师执教《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在给课文分段时,要求学生分组讨论,应给课文分几段,

如何分段。这篇课文结构非常明显,依据初一学生的语文水平和思考能力,这个问题无需讨论,结合题目,独立思考一下,就能回答出来。后来,他又让学生分小组讨论鲁迅的生平经历、作品风格等问题。尽管学生课前收集了丰富的资料,课上小组成员津津有味的念着大段大段著名学者们的评论,但这是学生自己思想的交流吗?另外,回答这样的问题是中学语文应该完成的任务吗?另一位教师上《论语十则》时,曾让初一的学生讨论过这样的问题:中国博大精深的最有影响的作品是哪一部?孔子的纪念室在哪些地方?这样的小组讨论没多大

意义,也看不出明确的学习目的,讨论的问题缺乏针对性、时效性,学生的学习很盲目,无根无据,无病呻吟。

问题二:流于形式。

小组讨论并不是调节课堂气氛,使课上得热闹的手段。为讨论而讨论,追求形式,讲究过场是无益的。我们时常在语文课堂上看到这样的情况:老师宣布小组开始讨论,学生们转身、调座位、坐稳后,面面相觑,慢慢回想老师的提问。一位学生在发言时,其他学生也聊上了,大家各说各的,要么就是千篇一律的朗读课文,念资料。时间一到,教师就宣布讨论结束。讨论时间的利用率很低,学生不知道怎样讨论,以为只要说了话就是讨论了。教师只注重个别精英同学的精彩发言,而忽视了同学们是怎样讨论的,是不是每个成员参与讨论了?在讨论中是否有交流,是否有探究,是否有补充、有争论,是否进入角色?小组中的每个成员是不是都在讨论中提高了认识,拓宽了思路?经过讨论,是不是形成了一个相对一致的小组意见?这些都是教师必须关注的,否则,这一环节就成了课堂教学中的点缀和摆设,甚至是做作。

前段时间,我在某校听了一节语文公开课,五分钟激情导入后,老师便提出了五六个问题让学生思考,五分钟还没到,又让学生早早地进行小组讨论。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这位老师在安排课堂讨论时忽视了讨论之前的充分准备,尤其是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不充分,问题一提出来,马上就让学生进入了讨论状态。实际上正因为学生缺少独立思考的时间,没有充分调动知识储备,讨论成了无本之木,就难以沿着正确的轨道进行,目标也就难以达成。要么学生的讨论只停

留在表面上,最后老师不得不越俎代庖;要么极少数学生成了讨论的主角,课堂讨论仍就沦落为教师的“一言堂”或教师与极少数精英学生的“对话”,讨论的效果大打折扣。

问题三。“搭车现象”。

小组讨论学习的“产品”应是小组中各成员智慧的结晶。然而,有时我们会发现,小组成员之间缺乏明确的分工及相关要求。许多教师在组织学生讨论时,对小组成员间应担负的角色没有定位,缺少明确分工的小组讨论容易造成课堂上的混乱局面。曾经听过这样一节课,一位教师在执教《看云识天气》时,老师问题一提出,学生马上就开始讨论了,表面看场面非常热烈,但仔细观察,讨论比较主动积极的只是几个学生,几分钟后,学生开始上台发言,发言的也是这几位学生。由于没有明确的分工,小组讨论就成了几个精英学生的表演,而小组中的多数成员则胸无定见,游离于主体之外,,甘愿搭乘“顺风车”。这使多数学生服从“权威”,滋生懒惰,丧失自己的主体意识和角色定位,使小组讨论成为“一言堂”,失去了讨论的意义。

问题四:介入时机不准确。

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语言表达等综合素质存在种种不足,因此在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活动的过程中,教师指导和介入的时机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其得当与否会直接影响学生小组讨论的效果。介入得过早,剥夺了学生自主发现的机会;介入晚了,又会让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处于无助状态;而有时,教师的指导就根本没必要、不应该,以致剥夺了学生尝试学习的机会,贻误“战机”,因此,教学效果事倍功半。

三、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应让“讨论”环节“实”而“活”

首先,我们应当明确小组讨论的作用。研究表明,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但实际教学中,我们常会不小心就拉开了语文学习与生活的距离。在课堂教学情境中,应体现学生由学文,到创造,再到做人这一完整的语文学习过程。因此,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着三种关系:合作、竞争和单干。小组讨论属于一种合作形式,它的优势在于:小组中的成员能对一个问题从多个角度发表见解,获取信息,认识和借鉴其他同学的思考方法和思维模式,从而给出一个集思广益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