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二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书笔记二则
王振川
一,唐代诗人眼里的老、庄故里
近检《全唐诗》,有一首孟浩然1的诗《梅道士水亭》。很有意思。诗曰:
傲吏非凡吏,名流即道流。隐居不可见,高论莫能酬。
水接仙源近,山藏鬼谷幽。再来迷处所,花下问渔舟。
孟浩然访问梅道士,有一水亭,但诗中没有写这水亭,却写了庄子:庄子在诗文家的眼中,他是傲吏,庄子做过漆园吏,但他一生傲骨,不为名利,不附荣华,不为五斗米折腰。他不是世间普通的官吏,《庄子》一书使他成为名流,但他实是道家人物。道家人物喜欢隐居,但道家的理论又不容易被人所理解。老子的故里唐朝诗人称为“仙源”,庄子也邻涡水而居,却十分接近仙源。幽静的蒙山鬼谷子曾经居留过。孟浩然与梅道士的交往是不止一次的,“再来”却找不到原来的路径,就只好向系在开满山花树下的渔船打听路径了。
“水接仙源近”,把老、庄故里交代得是够清楚了。今涡阳县的老子庙,与蒙城县的庄子庙,是比较接近的。符合孟浩然诗的意境。老子与庄子,原来是老乡!与齐鲁儒家文化圈一样,道家也有他们的文化地域,有他的涡淮道家文化圈的。
1孟浩然(公元689-740年),唐代著名大诗人之一,与唐玄宗、李白、杜甫同时,与张九龄、王维为忘形交。生平喜好游历,被称为山林派诗人,著有大量诗歌。
他还有另一首诗:《寻梅道士》。他的与梅道士的交往,显然是冲着老、庄故里来的。可见,唐与唐以前的人,对老庄故里的了解,是清楚、明白的。当然,孟浩然不会想到,一千二百多年以后,会有人用他的诗来考证老、庄故里!
我们为什么不相信早期的可靠的历史文献(边韶的文字是刻在汉石碑上的),不看看二十四史,反而相信被后人整理、乙改过的志书?这真是当代的一种奇怪的现象。学术界少数人对老、庄故里的错误引导,使得当地的官员花了许多金钱与精力建造了许多的当代赝品,并误导后人,我们不宜等闲视之。也有少数地方官员为了政绩工程不惜花费巨资造假,背后常常有不法商人与个别教授的影子。
河南鹿邑与河南商丘有一点是相似的,他们都找不到唐代以前的考古证据来说明他们是老、庄故里,原因很简单:因为他们那里本来就不是什么“老子故里”、“庄子故里”。所以,我们今天的个别学者是费心了!又有一些人喜欢研究地方志,我看,不如化一点时间去翻翻《二十四史》。
今天有人在商丘西面百多里找出了一个清代才有的“庄子故里”,则又令人啼笑皆非了。即使找,到商丘东北,尚有点道理。更有甚者,有些学者因在商丘东北找不到“庄子故里”,就将这“商丘东北”改成了“商丘”或“商丘附近”,则更是“大而化之”了。
根据我的考证,我以为,老子是今安徽涡阳县人,庄子是今安徽蒙城县人。在中国的先秦时代,与儒家文化一样,中国道家文化也是有他们的文化圈的,这个文化圈我称之为涡淮道家文化圈。——以涡
阳、蒙城为中心的辐射。2
二,读《古蒙庄子序》
5月28日,我随“2011中国亳州老庄与老庄思想学术研讨会”专家学者与新闻界记者一行从亳州到涡阳老子故里与蒙城庄子故里现场考察,从蒙城县政协编写的《庄子者,蒙人也》一书里看到《古蒙庄子序》,原出自于明朝万历三十九年(公元1611年)刊刻的《古蒙庄子校释》,我的好友蒙城张真老师与宁波蒋门马老师合作准备再版。
《古蒙庄子校释》是由明万历三十五年至三十九年在蒙城当县令的王继贤审稿、作序并组织刊刻的。这个校释本,还是比较珍稀的。现在,由庄子故里蒙城县来重新出版这本书,是很有意义的。蒋门马点校,庄子故里蒙人张真约注,不久将出版。
此书的原序,对于老庄故里的考证,有其重要意义,今将王继贤的《序》全文转载:
古蒙庄子序
太史公曰:“庄子,蒙人也。”东坡先生读其书,想见其人,明其不背于道。王荆公入其乡,慕其遗风,《清燕》之咏,三致意焉。非庄之能有蒙,以蒙之不能去庄也。好事者以为,今之蒙非昔之蒙。夫郡邑称谓固有沿革,然今之去宋不远,而荆公于当世号称稽古,观风问俗,岂其漫无所考,而见之文字,传之后世哉?必不然矣。
老子为苦人,苦去蒙仅百里,于世又近。庄子其见知之人欤?不然,何神之肖也?余入谯,过苦,登太清之宫,其铸鼎黝然峙立,五2此文写于10年前,今略有修改。2009年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庄子学术研讨会》上,我提交的论文:《试论中国道家文化圈》。
千馀言,垂之金石,人未有与苦争者,其遗迹较也。
余来蒙,求庄之故治,犹有漆园在焉。至于《南华》一书,昔有以故而去其籍者。夫书之去留,恶足为庄子有无?顾蒙之不可无庄,犹庄之不可无蒙。濠上之游,犹然表而式之。岂以先生之阙里而反令遗言之或泯也?则无怪乎谓今蒙之非昔蒙矣。
兹刻也,义取存蒙,故一切注疏不之及,非若苏、王两公能有所得于《南华》而更为之传其神也。
万历辛亥仲春朔赐同进士出身文林郎知蒙城县事西吴王继贤撰
王继贤的序文对于庄子故里的研究,无疑肯定了蒙城就是庄子故里。今对于他关于老子故里的叙述,看看四百年以前的人是怎样看老子故里的。
王继贤的序文里说:
“老子为苦人,苦去蒙仅百里,于世又近。庄子其见知之人欤?不然,何神之肖也?余入谯,过苦,登太清之宫,其铸鼎黝然峙立,五千馀言,垂之金石,人未有与苦争者,其遗迹较也。”
王继贤的序文里,我读出了这样几层意思:
第一,“老子为苦人”。
老子为楚国苦县人,是司马迁所说。古今人皆信之。
第二,“苦去蒙仅百里”,
苦县在什么地方?不在其他地方,这个地方与蒙距离仅百里,那么,毫无疑问,就是指今涡阳县的天静宫之地。蒙城到天静宫,恰是百里。
第三,“于世又近,庄子其见知之人与?不然,何神之肖也?”
庄子的时代与老子相近,他们的家乡也很近。庄子确实是老子思想的传承人,他们的学说有许多一致的地方,庄子传承了老子的思想与精神。
第四,“余入谯,过苦,登太清之宫,其铸鼎黝然峙立,五千馀言,垂之金石”
蒙城县的县令到谯去,他经过苦县,瞻仰今涡阳老子庙太清宫,他看到了铸造的黝黑的鼎高高的耸立;他还看到,老子的《道德经》五千馀言,镌刻在石碑上。
第五,“人未有与苦争者,其遗迹较也。”
那个时候没有老子故里之争,没有苦县之争,那里的遗迹证明了,那就是苦县老子故里!
这位蒙城县县令他不会知道,明代末年那个时候毫无问题的老子故里,四百年以后会变成了一个争议的目标!
从王继贤县令写的序,我们可以看出,四百年以前,老子故里在今涡阳,是没有异议的。
再看宋代文献:《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八十九》:“亳州言修天净宫毕。初,宿州临涣县有天净宫,言李母感星之所也。”这无疑也是肯定,在宋代的今涡阳天静宫是老子故里也是没有争议的。
看元代碑记:今在涡阳老子博物馆里收藏的元代的至顺三年十有一月吉日张起岩《天静宫兴造碑》记载了“宫在城父之福宁镇东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