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体格检查

合集下载

儿科体格检查()

儿科体格检查()

THANKS
谢谢
提高健康意识
通过儿科体格检查,家长可以了解孩子的健康状况,提高 健康意识,增强对儿童健康问题的关注和重视。
02
CHAPTER
检查前的准备
患儿的准备
患儿应穿着宽松、便于穿脱的衣 服,以便于检查者进行体格检查。
患儿应提前排尿、排便,保持身 体舒适状态。
对于需要特殊检查的患儿,如心 电图、B超等,应按照医生要求
Q3:体格检查的步骤有哪些?
体格检查通常包括三个主要步骤:初步观察和询问、身体检查和特殊检查。
在初步观察和询问阶段,医生会观察儿童的外观和行为表现,询问家长关于儿童的基本情况、病史、生活习惯等问题。在身 体检查阶段,医生会通过触摸、听诊、观察等方式,对儿童的各个身体部位进行检查。特殊检查阶段则是在初步观察和身体 检查发现问题后,进行进一步的专项检查,以明确诊断。
儿科体格检查
目录
CONTENTS
• 引言 • 检查前的准备 • 检查步骤和方法 • 检查后的注意事项 • 常见问题解答
01
CHAPTER
引言
目的和背景
目的
儿科体格检查是对儿童进行全面、系统的身体检查,旨在评 估儿童的生长发育状况、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以及预防疾病 。
背景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儿科体格检查越来越受到重视。 通过定期的体格检查,家长可以及时了解孩子的生长发育情 况,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促进孩 子健康成长。
腹部检查
检查腹部形态、软硬程度、是否有压痛等异常表现。 注意肝脾大小、质地是否正常,是否有肿块或结节。
检查腹部血管搏动情况,了解血液循环状况。
四肢检查
检查四肢关节活动是否正常,有无畸形或脱位。

儿童体格检查1

儿童体格检查1

儿童体格检查生长发育是儿童区别于成人的独有特点。

体格生长水平可以代表儿童的健康状态,而生长不足往往是某种疾病或营养缺乏的表现。

一、体格检查的目的(一)了解儿童体格和神经精神发育状况以及喂养、护理、教养和生活环境等,是否存在不利于儿童生长与发育的因素,设法予以消除。

(二)检查有无营养性疾病及其他异常状况,予以矫治;对出生缺陷和遗产性疾病做好咨询。

(三)了解并督促预防接种。

(四)对家长进行优育、优教的宣传和指导。

二、体格生长指标选择临床上常用反映体格生长指标,有头围、体重、生长或身高(2岁以上)、坐高。

三、体重、身高的临床意义婴儿期体重的临床意义较身高更为重要,因为在整个婴儿期体重可增至3倍,使体重可以敏感的反映生长不足的状况,与近期营养或疾病关系密切。

身长(高)是婴儿期最重要的测量指标,与长期营养或遗传关系密切。

而坐高或四肢长度的测量对于某种异质生长如坐高与四肢长度比例合适的矮小考虑生长激素引起的身长矮小或家族性矮小可能大,否则考虑其他矮小。

四、体格检查对象及内容(一)问诊:1.新生儿期:母亲怀孕时年龄、健康状况、用药情况及营养情况,是否近亲结婚;新生儿有无窒息、产伤、出生体重、新生儿期的黄疸情况和喂养情况。

2.婴儿期:a 喂养情况;b 生长发育情况;c 预防接种情况;d 疾病患病情况;3.幼儿期:a 饮食情况;b 语言和动作发育情况;c 生活习惯;d 预防接种完成情况;e 疾病患病情况;4.学龄前期:与幼儿期大致相同,注意询问口腔卫生及饭前便后洗手等卫生习惯及其他小朋友交往情况,以及家族高血压史等。

体格测量:主要测量体重、身长(高)、头围,测量用具、方法要统一,测量要精准。

1、体重:婴儿可取卧位,1—3岁小儿可坐或立位,不摇动及不接触其他物体,读数以公斤为单位,记录至小数点后一位。

2、身长(身高):3岁以下测身长(卧位长),测量者位于小儿右侧,左手按住小儿膝部,使双下肢紧贴底板,右手推移足板,注意两侧刻度读数一致,以厘米为单位,记录到小数点后一位。

项目五 小儿体格检查 操作流程

项目五 小儿体格检查 操作流程

项目五小儿体格检查操作流程简要流程操作步骤操作前操作过程1.操作者着装整齐,修剪指甲,洗手、戴口罩2.用物体重秤、身长测量器或带有身高量杆的磅秤、软尺3.环境温度适宜,安静整洁,必要时屏风遮挡,请无关人员回避等4.小儿去除包被,脱掉衣裤、鞋袜、帽子1.核对解释辨识患儿,向患儿及家属解释体格测量的目的和过程2.测量(1)体重空腹、排便后、脱去衣裤、鞋袜后进行称量。

①小婴儿用盘式杠杆秤或电子秤测量,读数精确到10g(图2-5-5-1)。

天气寒冷时,或体温偏低及病重婴儿,可先带包被测量,所测体重减去衣被重量即得婴儿体重。

②1—3岁幼儿用坐式杠杆秤测量,读数精确到50g。

③3岁以上儿童用站式杠杆称测量,读数精确到50g。

称量时儿童不可摇晃或接触其他物体,计算时应准确减除衣物的重量。

(2)身长①3岁以下儿童用量板于卧位测身长,儿童脱帽、鞋袜及外衣,仰卧于量板中线上。

将头扶正,头顶接触头板,测量者一手按直儿童双膝,使双下肢伸直并拢紧贴底板,一手移动足板使之紧贴足底,读数精确至0.1cm。

②3岁以上儿童用身高计测量,儿童脱帽、鞋,直立,双眼平视正前方,足跟靠拢,足尖分开约呈60°,足跟、臀部、两肩胛、枕骨粗隆均同时紧贴测量杆。

测量者移动身高计头顶板与儿童头顶接触,板呈水平位时,读数精确至0.1cm。

(3)坐高选用量床,提起患儿小腿使膝关节屈曲,大腿与底板垂直,骶骨紧贴底板。

滑动足板紧压臀部,记录头板与足板之间的距离即为坐高。

读数精确至0.1cm。

(4)头围将软尺0点固定于头部一侧眉弓上缘,再将软尺紧贴头皮绕枕骨结节最高点及另一侧眉弓上缘回到0点,读数精确到0.1cm。

(图2-5-5-2)(5)胸围儿童取卧位或立位,儿童两手自然平放或下垂,测量者一手将软尺0点固定于一侧乳头下缘(乳腺已发育的女孩,固定于操作后胸骨中线第4肋间),一手将软尺紧贴皮肤,经两侧肩胛角下缘回到0点,取平静呼气和吸气时的平均值。

儿童体格测量方法

儿童体格测量方法

儿童体格测量方法
儿童体格测量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体重:测量时,儿童需脱去鞋帽和外衣,仅穿单裤,站在体重计上,脚跟靠拢,双足与地面呈90度,两臂自然下垂,读取数据并四舍五入至。

测量
时应注意,稳定后读数。

2. 身高:3岁以下儿童用量床测定身长,需将小儿平躺于量床上,脱鞋、袜、帽,仅穿单裤,仰卧于量床底板中线上,一人用手固定婴幼儿头部,使头顶紧密接触头板。

另一人站在婴幼儿右侧,左手握住两膝,使两下肢并拢紧贴量床,右手移动足板使其紧贴小儿双足跟,读足板处所示数字。

3岁以上儿童可测身高:赤足,取直立位,两足跟、枕部、臀部及两肩胛间接触身长计立柱,足跟靠拢,足尖分开,两眼平视前方,测量者将滑板下移使之与小儿头颅顶点相接触,读取立柱上的数据。

3. 坐高(顶臀长):较大儿童坐于身高测量仪的坐板上,枕部、臀部及两肩胛间接触立柱,双侧髋关节和膝关节呈90°弯曲,两眼平视前方,测量者将滑板下移使之与小儿头颅顶点相接触,读取立柱上的数据。

婴儿测量时仰卧于量床底板中线上,一人用手左右固定婴幼儿头部,使其头顶紧密接触头板。

4. 头围:用软尺测量儿童头部的最大维度。

5. 胸围:用软尺测量儿童胸部的最大维度。

这些测量方法有助于监测儿童的生长发育情况。

如有异常,应及时寻求医生的帮助。

小儿体格检查课件

小儿体格检查课件

小儿体格检查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小儿体格检查》。

本课主要介绍了小儿体格检查的基本方法和注意事项。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小儿体格检查的重要性,掌握基本的体格检查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小儿体格检查。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说出小儿体格检查的基本方法,知道小儿体格检查的重要性。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学生能够学会正确地进行小儿体格检查。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关爱儿童的意识,提高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小儿体格检查的基本方法。

难点:小儿体格检查的注意事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课件、视频、图片。

学具: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播放一个关于小儿体格检查的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课的主题。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学课文,了解小儿体格检查的基本方法和注意事项。

3. 课堂讲解:教师通过课件,详细讲解小儿体格检查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4. 互动环节:学生分组讨论,互相模拟进行小儿体格检查,教师巡回指导。

6. 课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所学,回答一些关于小儿体格检查的问题。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小儿体格检查一、基本方法1. 观察2. 测量3. 触诊二、注意事项1. 温暖、舒适的环境2. 尊重儿童3. 正确的操作方法七、作业设计1. 根据所学,完成课后练习题。

2. 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小儿体格检查的重要性。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播放视频、课件讲解、小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了解了小儿体格检查的基本方法和注意事项。

课堂上,学生积极参与,互动性强。

但在讲解过程中,对于一些细节的处理还不够到位,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

拓展延伸:让学生深入了解儿童生长发育的特点,掌握儿童营养需求,为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科学指导。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细节重点关注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小儿体格检查》。

小儿体格检查

小儿体格检查

小儿体格检查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小儿体格检查一、1、望其神智、面色是否正常,头发是否稀少,触摸有无方颅、鞍状颅。

2、摸囟门:囟门有前囟和后囟,前囟为顶骨和额骨边线形成的菱形间隙,其对边中点连线长度在出生时~2cm,后随颅骨的发育而增大,6个月后逐渐骨化而变小,约在12~18个月完全闭合。

后囟为顶骨与枕骨边缘形成的三角形间隙,在出生时已很小或已闭合,至迟约生后6~8周完全闭合。

小儿前囟增大要注意是否缺钙。

3、检查脖子、屁股皮肤是否有红疹。

4、检查肋骨有无外翻。

5、心肺听诊:(1)年龄愈小,呼吸脉搏愈快。

(2)各年龄组小儿每分钟呼吸、脉搏次数(下表)6、检查脐部,断脐处有无愈合、感染、分泌物,有无脐疝。

检查男孩生殖器,有无鞘膜积液(对光试验阳性),睾丸是否下降到阴囊,尿道口是否红肿,腹股沟有无斜疝。

女孩肛门有无畸形、肛裂,阴道有无分泌物、畸形,尿道口是否红肿。

7、原始反射如觅食反射,拥抱反射,吸允反射,握指反射在3个月之前均存在,3个月之后未消失要注意神经系统疾病。

8、是否容易入睡、容易发生惊厥。

乳母注意补钙,避免母乳喂养的小儿缺钙。

9、检查口腔,避免鹅口疮的发生,检查舌系带长度是否正常。

检查牙齿:(1)人有乳牙(20个)和恒牙(32个)。

生后4~10个月乳牙开始萌出,1岁有6~8颗乳牙,约在2~岁出齐20颗牙。

6岁左右开始萌出第一颗恒牙,直到20~30岁出齐20颗恒牙。

2岁以内乳牙颗数可用公式推算:乳牙数=月龄-4(或6)。

2、若有先天不足后后天护养失宜,均可导致牙齿的发育迟缓或障碍。

10、三个月以内婴儿检查其反应与听力能力时,在距离其眼睛20cm处放置颜色鲜艳并能发出声音的物品,诱其注意该物品后转动物品,观察该儿能否随物品转动方向而转动。

11、检查完毕,抱起小儿,观察其是否容易安抚。

观察小儿交流能力是否完好。

二、(一)、测头围:1、测量方法:用量尺经眉弓上沿、耳尖上沿、枕部隆起饶头一周的长度即为小儿头围长度。

儿科体格检查

儿科体格检查

体格检查:儿童主要生理指标
➢ 呼吸脉搏 年龄分期 呼吸 脉搏 新生儿(<28d) 40-45 120-140 婴儿(<1y) 30-40 110-130 幼儿(<3y) 25-30 100-120 学龄前期(<7y) 20-25 80-100 学龄期(8-14y) 18-20 70-90 ➢ 血压(mmHg) 收缩压:y×2+80;舒张压:2/3收缩压
.
20
体格检查:儿童主要生理指标
➢ 体重(kg): ①<6m:出生体重+月龄×7 ②7-12m:6+月龄×0.25 ③>1y:年龄×2+8
➢ 身高(cm): ①出生时50,1岁75,2岁85 ②≥2岁:年龄×7+75 ➢ 颅骨 3-4月骨缝闭合,后囟:4-6w,前囟:1-1.5y.21来自体格检查:儿童主要生理指标
.
10
体格检查:皮肤淋巴结
➢ 皮肤 ①应在明亮光线下检查 ②皮肤颜色,黄染、皮疹、紫癜、色素沉着等,皮肤弹性和皮 下脂肪的厚薄,皮下有无结节及水肿等 ➢ 淋巴结 ①触诊淋巴结(耳后、枕部、颈部、腋窝及腹股沟) ②注意其大小、硬度、活动性、有无压痛 ③正常小儿可扪及到单个质软、状似黄豆大小的淋巴结,可移 动,无压痛。
.
11
体格检查:头部
➢ 头颅大小(测头围)、形态、囟门及骨缝是否闭合,有无枕 秃
➢ 五官情况 ①眼:眼睑有无浮肿、下垂,眼结膜是否充血,角膜有无溃疡 及混浊,巩膜有无黄染,瞳孔形态、大小、对光反射等 ②鼻:观察鼻形,注意有无鼻翼煽动,鼻分泌物及鼻通气情况 ③耳:耳廓有无畸形,外耳道有无脓性分泌物,有无疖肿,提 耳时有无疼痛,乳突有无压痛
.
4
体格检查要点
➢ 与患儿建立良好的关系,取得信任和合作,观察 患儿的精神状态,对外界的反应和智力状况;

《小儿体格检查》课件

《小儿体格检查》课件

04
小儿体格检查异常表现及处理
身高、体重异常
身高、体重低下
可能存在营养不良、慢性疾病或生长 发育迟缓等问题,需进一步检查病因 并采取相应措施。
身高、体重超标
可能存在肥胖问题,需调整饮食结构 、增加运动量,并关注是否患有内分 泌疾病。
头围异常
头围过大
可能存在脑积水、颅内肿瘤等疾病,应及时就医检查。
胸围、腹围标准
胸围标准
新生儿胸围平均为32厘米,1岁时约为46厘米,2岁时约为50厘米。胸围的大小与宝宝的营养状况和胸廓发育有 关,如果胸围异常则可能存在肺部或胸廓发育问题。
腹围标准
新生儿的腹围平均为30厘米,1岁时约为40厘米,2岁以后腹围的增长速度与胸围相匹配。腹围的大小可以反映 宝宝的消化系统发育情况,如果腹围异常则可能存在消化系统问题。
详细描述
宝宝前囟未按时闭合,可能存在佝偻病、甲状腺功能低下等疾病。家长应密切关注宝宝 是否有夜惊、多汗、发育迟缓等症状,及时就医检查,以便早期治疗。
牙齿发育畸形案例
总结词
牙齿发育畸形可能是遗传因素、不良习惯或口腔卫生 不良所致,需进一步检查确诊。
详细描述
宝宝牙齿排列不整齐、形态异常,可能存在遗传因素 、不良习惯或口腔卫生不良。家长应关注宝宝口腔卫 生,纠正不良习惯,及时就医检查,以便早期干预和 治疗。
否肿大。
心肺听诊
使用听诊器检查小儿的心脏和 肺部是否有异常杂音。
检查注意事项
01
02
03
提前做好准备
提前为小儿洗澡、换上干 净的衣服,以便医生更好 地进行检查。
保持安静
在检查过程中,家长要安 抚小儿的情绪,保持其安 静,以便医生准确地进行 检查。
遵循医生指导

护理学基础知识重点:小儿体格检查常用指标考点总结

护理学基础知识重点:小儿体格检查常用指标考点总结

护理学基础知识重点:小儿体格检查常用指标考点总

在护理考试中,小儿体格生长常用指标及计算方法公式较多,容易混淆,在这里,今天总结内科护理学-小儿体格检查常用指标考点,给大家把常用公式进行总结,希望对各位考生有帮助。

1.体重:新生儿出生体重平均为3kg,3个月时体重约为出生时的2倍(6kg),1岁时体重约为出生时的3倍(9kg)。

1~6个月:体重(kg)=出生体重(kg)+月龄0.7(kg)
7~12月:体重(kg)=6(kg)+月龄0.25(kg)
2~12岁:体重(kg)=年龄2+8(kg)
2.身长(高):新生儿出生时平均50cm,1岁时75cm,2岁时85cm。

2~12岁身长(高)计算公式为:身高(cm)=年龄(岁) 7+77(cm)
3.头围和胸围:出生时头围平均为33~34cm,1岁时46cm,
出生时胸围平均为32cm,比头围小1~2cm。

1岁时胸围与头围大致相等,约46cm。

4.牙齿:人的一生有乳牙20颗、恒牙(28~32)颗两副牙齿。

生后
4~10个月乳牙开始萌出,12个月未萌出者为乳牙萌出延迟。

约于2岁半乳牙出齐。

2岁内乳牙数目为月龄减4~6。

6岁左右萌出第1颗恒牙,12岁萌出第2颗磨牙,17~18岁萌出第3颗磨牙(智齿)。

5.囟门:出生时前囟约为1.5~2.0cm,1~1.5岁时应闭合。

前囟过小或早闭见于小头畸形;前囟迟闭、过大见于佝偻病、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等;前囟饱满常提示颅内压增高,见于脑积水、脑瘤、脑出血等疾病,而前囟凹陷则见于极度消瘦或脱水者。

后囟出生时很小或闭合,最迟生后6~8周闭合。

婴儿体格检查主要内容

婴儿体格检查主要内容

婴儿体格检查是儿科常规检查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评估婴儿的生长发育情况和及早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

主要内容包括:
1. 身长和体重:测量婴儿的身高和体重,并与标准生长曲线对比,评估生长速度和营养状况。

2. 头围:测量婴儿的头围,头围的增长可反映大脑发育情况。

3. 心肺检查:听诊婴儿的心脏和肺部,评估心肺功能是否正常。

4. 腹部检查:观察腹部形态,触诊肝脏、脾脏等器官的大小和质地,检查有无包块或异常。

5. 肌肉和骨骼发育:检查婴儿的肌肉力量和骨骼发育情况,包括四肢的运动能力和反射。

6. 神经系统评估:通过观察和简单测试(如抓握反射、追视反射等)评估婴儿的神经系统发育。

7. 生殖器检查:检查男婴和女婴的外生殖器,确保正常发育,无感染或其他异常。

8. 皮肤检查:观察皮肤有无疹子、红斑、黄疸或其他异常表现。

9. 听力和视力筛查:通过特定的测试方法评估婴儿的听力和视力是否正常。

10. 预防接种记录:检查婴儿的疫苗接种记录,确保按时完成预防接种计划。

这些检查通常在婴儿出生后的几天内开始,随后按照儿童保健计划定期进行,以便监测婴儿的健康状况和及时进行干预。

小儿体格检查

小儿体格检查

6.身长 身长是评价小儿生长,发育状况的一个
重要指标。

正常值: 新生儿男孩平均为50.2cm,女孩为

49.6cm,1岁时身长为75cm
2~12岁小儿的身长(cm)=年龄(岁)×6+77。
意义:身长超高多见于巨人症,先天 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等疾病。身材矮
小多见于侏儒症甲状腺功能低下肾
小管酸中毒等。
4.呼吸频率
检查方法: 小儿呼吸频率可以通过听诊或观察腹部 起伏而得,也可以将棉花少许置于小儿鼻孔边缘, 观察棉花的摆动获得。要同时观察呼吸的频率及 深浅。
正常值:年龄愈小,呼吸愈快,呼吸频率与脉搏频 率成一定比例,一般为1:3~4。 新生儿呼吸频率为40~45次/ min,一岁为30~ 40次/ min,2~3岁为25~30次/ min,4~7岁为 20~25次/ min,8~14岁为18~20次/ min。
7.头围
检查方法: 测量时将软尺零点固
定于头部右侧齐眉弓上缘部位,
软尺从头部右侧经枕骨粗隆最高
处回到零点。
正常值: 新生儿头围男孩为33.9cm, 女孩为33.5cm,1岁时头围为46cm,
2岁时头围为48cm,5岁时为50cm, 15岁时约为54-58cm(接近成人)。
8.胸围
检查方法: 检查时小儿两手自然平 放(卧位时),将软尺零点固定于被 检测者右胸前乳头下缘,绕后背一 周,经左侧回至零点,测量胸围。
(2)口腔测温法:将温度计置于小儿 口腔,测温3分钟,正常为37℃。 方法准确。
(3)肛门测温法:小儿侧卧位,下肢 屈曲,将肛表水银头涂以润滑油, 轻轻插入肛内3~4cm,测温3~5 分钟,正常为36.5~37.5℃。测 温时间短,适于1岁以内小儿及前应用较少。

小儿体格检查实验报告

小儿体格检查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小儿体格检查的基本方法,了解小儿生长发育的特点,以及如何通过体格检查评估小儿的健康状况,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为儿童健康保健提供依据。

二、实验时间2023年10月25日三、实验地点XX儿童医院儿科门诊四、实验对象随机选取10名健康儿童,年龄范围3-6岁。

五、实验设备1. 体重秤2. 身高尺3. 量角器4. 听诊器5. 血压计6. 肌腱反射检查棒7. 口腔检查镜8. 视力检查表六、实验步骤1. 一般检查- 测量身高、体重、头围、胸围、腹围等。

- 观察儿童的一般状态,如神志、面色、呼吸、哭声等。

2. 内科检查- 肺部听诊,检查呼吸音、啰音等。

- 心脏听诊,检查心率、心律、杂音等。

- 腹部触诊,检查肝、脾、肠鸣音等。

3. 外科检查- 观察皮肤、毛发、指甲等。

- 检查浅表淋巴结。

- 检查脊柱、四肢关节。

4. 口腔检查- 观察牙齿情况,检查龋齿、牙龈等。

5. 视力检查- 使用视力检查表,评估儿童的视力。

6. 神经系统检查- 观察肌力、肌张力、腱反射等。

七、实验结果1. 一般检查- 所有儿童身高、体重均在正常范围内。

- 面色红润,精神状态良好。

- 呼吸平稳,哭声有力。

2. 内科检查- 肺部呼吸音清晰,未闻及啰音。

- 心脏听诊未闻及杂音。

- 腹部触诊未发现异常。

3. 外科检查- 皮肤、毛发、指甲无异常。

- 浅表淋巴结无肿大。

- 脊柱、四肢关节活动正常。

4. 口腔检查- 牙齿情况良好,无龋齿。

5. 视力检查- 所有儿童视力正常。

6. 神经系统检查- 肌力、肌张力正常。

- 腱反射正常。

八、讨论与分析本次实验结果显示,所有儿童均处于健康状态,生长发育良好。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掌握了小儿体格检查的基本方法,了解了小儿生长发育的特点,以及如何通过体格检查评估小儿的健康状况。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注意到以下几点:1. 小儿体格检查时应注意观察儿童的表情、神态,以及哭声等非语言信息。

2. 在进行听诊、触诊等操作时,手法要轻柔,避免引起儿童的不适。

小儿体格检查PPT课件

小儿体格检查PPT课件
心理行为评估
通过观察小儿的行为表现、与家长的互动 等,评估其心理发展状态。
检查注意事项
检查前准备
确保检查环境安静、舒适 ,准备好所需器械和用品 ,并向家长解释检查目的
和过程。
检查中操作
按照规范的操作流程进行 检查,注意手法轻柔、准 确,避免对小儿造成不必
要的伤害。
检查后处理
及时记录检查结果,向家 长反馈并解释异常指标的 意义,提出相应的建议和 治疗方案。同时,注意对
小儿的隐私保护。
04
小儿体格检查项目与内容
身高、体重测量
身高测量
使用身高计或量尺,小儿脱去鞋袜,立正姿势,两眼直视正 前方,头部保持正直位置,两臂自然下垂,足跟靠拢,足尖 分开约60度,足跟、臀部、两肩胛间三个点同时接触立柱, 头部保持正直位置。
体重测量
使用体重秤,小儿穿单衣或内衣,排空大小便,只穿背心和 短裤进行测量。如不能脱衣服,应设法扣除衣服重量。
建议
针对小儿的具体情况,给 出个性化的建议和指导, 帮助家长更好地管理和改 善小儿的体格状况。
家长参与和合作重要性
家长参与
家长是小儿体格管理的重要参与者,需 要积极参与小儿的体格检查过程,了解 小儿的体格状况。
VS
合作重要性
家长与医生之间的密切合作,能够更好地 促进小儿体格的健康发展,提高小儿的生 活质量。同时,家长也需要关注小儿的心 理健康,给予小儿足够的关爱和支持。
07
总结与展望
本次课件内容回顾
小儿体格检查的基本概念 和重要性
介绍了小儿体格检查的定义、 目的和意义,强调了其在儿科 临床工作中的重要性。
小儿体格检查的常用方法 和技巧
详细阐述了小儿体格检查的常 用方法,包括视诊、触诊、叩 诊、听诊等,以及相应的检查 技巧,如检查前的准备、检查 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等。

0-3岁儿童健康体检

0-3岁儿童健康体检

0-3岁儿童健康体检一、0---3儿童健康体检:1.时间:0---1岁每季度一次,共4次。

1---3岁每半年一次,共计6次;2.体格检查常用指标:体重、身长、坐高、头围、胸围。

二、体重:定义:指器官、系统、体液的综合重量,是反映儿童生长与营养状况的灵敏指标;1、测量方法:进食后2小时以上,排空大便,脱去衣帽.鞋、袜后称重;2、正常小儿出生体重约3kg,前半年平均每月增加700g,后半年平均每月增加约300---400g,1岁时约9kg;公式:1---6个月:体重=出生体重(kg)+月龄*0.7(kg)7---12个月:体重=出生体重(kg)+月龄*0.4+1.8(kg)2---10岁:体重=年龄*2+8(kg)3、意义:主要用于评价体格生长、衡量营养状况,计算摄入营养的量、用药量及输液量等。

体重的规律:关键年月实际体重体重增加较出生时增加(倍)出生3KG/+-4月6KG/+- 3kg 1倍12月9KG/+- 3kg 2倍24月12KG/+- 3kg 3倍2岁后到青春期前2KG/年青春期4—5KG/年三、身长:1、测量方法:指头顶到足底的全身长度,小儿脱去衣帽、鞋、袜后测量。

3岁以下卧位测量,3岁以上站位测量;2、正常小儿出生时身长约50cm,第一年增长约25cm,第二年增长约10cm,2---10岁每年平均增长5---7.5cm;公式:2---10岁:身高(cm)=年龄*7+70cm身长的规律:关键年龄实际身高增长情况出生50CM3月61—62CM 11—1212月75CM 12—1324月85CM 102岁后到青春期前5—7CM/年青春期男9—13CM/年女8—9CM/年四:坐高坐高(顶臀长)是指头顶到坐骨结节的长度,坐高的增长代表脊柱和头的长度的增长;坐高(顶臀长)/身高(长)比值出生1岁2岁6岁10岁14岁坐高33.5 47.9 53.3 64.7 73.2 86 身高50.2 76.5 87.9 116.2 136.6 162.5 坐高/身高0.67 0.63 0.61 0.56 0.54 0.53 随着年龄的增长,坐高身高的比例逐步降低;坐高/身高的意义:在某些肢体短小的病病,如软骨发育不良,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等,坐高/身高比值明显增大,这类短小,称为非匀称性短小。

儿童专科体格检查

儿童专科体格检查

儿童专科体格检查儿童体格检查是儿童保健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通过定期系统检查,对儿童生长发育与健康状况进行评价,早期发现异常和疾病,使其能得到及时矫治的重要手段。

一、一般检查体格检查的对象为0~6岁儿童,检查的内容包括体格发育、营养状况、精神状态等。

二、营养状况营养状况是根据膳食调查、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综合判断。

1.体重体重是判断小儿营养状况的重要指标。

测量时最好空腹,尽量排空大小便,因为婴幼儿代谢较旺盛,必须精确测量摄入食物量、排尿、排出的量及丢失的水分,否则影响对真实体重的判断。

在正常情况下,新生儿体重在出生后前半年增长较快,平均每月增长600克,后半年平均每月增长300克。

2.身高身高是衡量小儿骨骼发育的重要指标。

在2岁以前小儿身高可用下列公式粗略计算:1~6个月小儿身高(厘米)=出生时身高+月龄×2.5;7~12个月小儿身高(厘米)=出生时身高+月龄×1.5。

正常新生儿出生时的平均身长为50厘米,1岁时可达75厘米。

3.胸围在出生时胸围比头围小1~2厘米,到1岁左右胸围和头围相等,以后则超过头围。

4.头围头围的大小与脑的发育密切相关。

出生时头围约33~34厘米,1岁时约46厘米,2岁时约48厘米,5岁时约50厘米,10岁时约53厘米。

头围的测量应以软尺自眉弓上缘绕到后脑枕骨结节处绕一周的长度为一周长。

三、头部检查1.囟门囟门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缩小,囟门大小以颅骨软标记为准。

正常情况下前囟12~18个月闭合,后囟最迟于2~4个月闭合。

2.颅骨颅骨大小、形状及骨缝闭合情况可反映颅骨发育情况。

颅骨早闭可引起脑发育不良;小头畸形;晚闭可引起巨人症。

前囟出生时约1~2cm,以后随颅骨生长而增大,6月龄左右逐渐骨化而变小,多于12~18个月闭合。

前囟饱满常提示颅内压增高;前囟凹陷则见于脱水或极度消瘦小儿;囱门关闭和融合过早多见于小头畸形;过晚多见于佝偻病、脑积水或呆小症等。

3.头发发质与色泽可反映营养状况及疾病消耗情况。

卫生部视听教材小儿体格检查

卫生部视听教材小儿体格检查

卫生部视听教材小儿体格检查
小儿体格检查是一种检查孩子健康状况的重要手段,是医生对孩子身体疾病的发现和预防有重要意义。

对幼儿进行体格检查时,需要仔细观察孩子的形体生长发育状况、肌肉、脊柱状况、脊椎的活动度及耳、眼、鼻、口腔的状态。

一般体格检查步骤如下:
1.视觉检查:观察孩子的头部、眼部、面部特殊特征,以及孩子的身高、体重、体形等;
2. 听觉检查:对孩子听觉进行检查,检查孩子有无早期耳聋;
3. 颈椎检查:仔细观察孩子颈椎,观察有无异常曲度;
4. 附属器官检查:检查孩子肩颈和手腕的活动度,观察头颅骨性、胸廓、腹部及四肢与下肢等。

在检查的过程中还应关注孩子的营养状况及生长发育情况,体格检查是对孩子健康状况的无价指南,可以发现孩子的早期疾病症状,有利于及时的科学治疗。

儿童体格检查有几种方法

儿童体格检查有几种方法

儿童体格检查有几种方法一、健康检查时间目的:通过定期健康检查,对儿童生长发育进行监测和评价,早期发现异常和疾病,及时进行干预,指导家长做好科学育儿及疾病预防,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公卫4-2-1体检方案:即婴儿期至少4次,分别在3、6、8、12月龄;1-3岁每年至少2次,3岁以上每年至少1次。

可根据儿童个体情况,结合预防接种时间适当调整时间、增加检查次数。

临床目前建议:半岁以内每月1次,半岁-1岁每2月1次,1-2岁每3月1次,2-3岁每半年1次,3岁以上每年1次。

二、健康检查的内容和方法1、问诊(1)喂养及饮食情况:喂养方式、食物转换(辅食添加),食物品种、餐次和量,饮食行为和环境,营养素补充剂的添加等情况。

(2)生长发育史:既往体格生长、心理行为发育情况。

(3)生活习惯:睡眠、大小便、卫生习惯等情况。

(4)过敏史:药物、食物等过敏情况。

(5)患病情况:两次健康检查之间患病情况。

2、体格测量(1)体重定义:指器官、系统、体液的综合重量,是反映儿童生长与营养状况的灵敏指标;测量前准备:每次测量体重前需校正体重秤零点。

儿童脱去外衣、鞋袜、帽子,排空大小便,婴儿去掉尿布。

冬季注意保持室内温度,让孩子穿单衣裤,准确称量并除去衣服重量。

以Kg为单位,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

(2)身长(身高)测量方法:指头顶到足底的全身长度,小儿脱去衣帽、鞋袜后测量。

2岁及以下儿童测量身长,卧位测量,儿童仰卧于量床中央,助手将头扶正,头顶接触平板,两耳在同一水平,测量者位于儿童右侧,左手握住儿童膝盖使腿伸直,右手移动足板使其接触双脚根部,注意量床两侧的度数应保持一致,然后读数。

以cm为单位,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

2岁以上儿童测量身高,站位测量,两眼直视正前方,抬头挺胸,两臂自然下垂,脚跟并拢,两脚分开约60°,脚跟、臀部、两肩胛间三点同时接触立柱,头部保持正中位置,使测量板与头顶接触,读测量板垂直交于立柱上刻度的数字,视线应与立柱刻度的数字平行,以cm为单位,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儿体格检查
一、
1、望其神智、面色是否正常,头发是否稀少,触摸有无方颅、鞍状颅。

2、摸囟门:
囟门有前囟和后囟,前囟为顶骨和额骨边线形成的菱形间隙,其对边中点连线长度在出生时~2cm,后随颅骨的发育而增大,6个月后逐渐骨化而变小,约在12~18个月完全闭合。

后囟为顶骨与枕骨边缘形成的三角形间隙,在出生时已很小或已闭合,至迟约生后6~8周完全闭合。

小儿前囟增大要注意是否缺钙。

3、检查脖子、屁股皮肤是否有红疹。

4、检查肋骨有无外翻。

5、心肺听诊:
(1)年龄愈小,呼吸脉搏愈快。

(2)各年龄组小儿每分钟呼吸、脉搏次数(下表)
6、检查脐部,断脐处有无愈合、感染、分泌物,有无脐疝。

检查男孩生殖器,有无鞘膜积液(对光试验阳性),睾丸是否下降到阴囊,尿道口是否红肿,腹股沟有无斜疝。

女孩肛门有无畸形、肛裂,阴道有无分泌物、畸形,尿道口是否红肿。

7、原始反射如觅食反射,拥抱反射,吸允反射,握指反射在3个月之前均存在,3个月之后未消失要注意神经系统疾病。

8、是否容易入睡、容易发生惊厥。

乳母注意补钙,避免母乳喂养的小儿缺钙。

9、检查口腔,避免鹅口疮的发生,检查舌系带长度是否正常。

检查牙齿:(1)人有乳牙(20个)和恒牙(32个)。

生后4~10个月乳牙开始萌出,1岁有6~8颗乳牙,约在2~岁出齐20颗牙。

6岁左右开始萌出第一颗恒牙,直到20~30岁出齐20颗恒牙。

2岁以内乳牙颗数可用公式推算:乳牙数=月龄-4(或6)。

2、若有先天不足后后天护养失宜,均可导致牙齿的发育迟缓或障碍。

10、三个月以内婴儿检查其反应与听力能力时,在距离其眼睛20cm处放置颜色鲜艳并能发出声音的物品,诱其注意该物品后转动物品,观察该儿能否随物品转动方向而转动。

11、检查完毕,抱起小儿,观察其是否容易安抚。

观察小儿交流能力是否完好。

二、
(一)、测头围:
1、测量方法:用量尺经眉弓上沿、耳尖上沿、枕部隆起饶头一周的长度即为小儿头围长度。

记录取小数点后一位数。

2、头围与脑的发育密切相关,过大或过小均为发育异常的表现,故2岁以前测量头围最有价值。

3、新生儿平均头围约34cm,6个月时为42cm,1岁时46cm,周岁以后增长缓慢,2岁时为48cm,5岁时50cm,15岁时接近成人头围约54~58cm。

(二)、测胸围:
1、测量方法:用量尺沿乳头下缘水平绕胸一周的长度为胸围。

记录取小数点后一位数。

2、出生时胸围比头围小1~2cm,新生儿胸围平均约32cm,周岁时头、胸围几乎相等,以后则胸围超过头围,超过头围的厘米数约等于小儿岁数减1。

3、胸围大小与肺、胸廓骨骼、肌肉和皮下脂肪的发育密切相关,胸围过大过小均为发育异常。

(三)、测体重:
一般平均出生体重3kg,出生后第一周内由于哺乳量不足,水份丧失及排出胎粪,体重可暂时下降3%~9%,为生理性体重下降,随即迅速恢复和增长,年龄越小体重增长越快。

可用公式:(1)、1~6个月:体重(kg)=出生体重(kg)+(kg)×月龄(2)、7~12个月:体重(kg)=6(kg)+(kg)×(月龄-6)(3)、1~12周岁:体重(kg)=7或8(kg)+2(kg)×年龄,来粗略计算。

体重是代表体格生长的主要指标,若体重过高过低均为发育异常,须进一步寻找原因以纠正之。

(四)、测身(长)高:
1、测量方法:用量尺测量从头顶到足底的全身长度。

3岁以下卧位测量身长,3岁以后站位测量身高。

2、身长的增长规律与体重增长相似,年龄越小增长越快,有婴儿期和青春期2个增长高峰。

3、新生儿身长平均为50cm,第一年身高平均增长约25cm,上半年比下半年快,第二年增长速度缓慢,平均为10cm,到2岁时身高约85cm,2岁以后身
高稳步增长,可用公式:身高(cm)=70(cm)+7(cm)×年龄,来粗略计算。

身高过高过低均为发育异常。

(八)血压
1、年龄愈小,血压愈低。

一般收缩压不低于75~80mmHg(~),不能超过120mmHg(~),舒张压不得超过80mmHg()。

正常情况下,下肢血压约高
20~30mmHg(~ kPa),各年龄阶段小儿正常血压,可用公式计算;收缩压(mmHg)=80+2×年龄,舒张压(mmHg)=收缩压×
(1/2~2/3)
2、测压的方法:不同的年龄选择不同宽度的袖带,袖带宽度应为上臂长度
2/3,袖带过宽测得的血压值较实际值为低,过窄测得的血压值较实际值过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