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六年级语文22课--练习七教案

合集下载

沭阳县四小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七单元 22 古诗两首教案2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

沭阳县四小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七单元 22 古诗两首教案2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
学生交流自己划出来的部分,并说明原因,大致应包括以下内容:
(1)他先是一愣,继之眼睛一亮……
“一愣”代表什么?“一亮”又说明什么?
(2)他盯着姑娘茫然的眼睛,命令道……
姑娘茫然的眼睛里透露的讯息是什么?“命令道”让你体会到什么?
(3)“别别别……”他急了,“碧云!碧云!"他用双手拼命摇着轮椅,想阻住我的路,“你放下!等碧云来拿!”
在教学中我通过生动形象的多媒体课件的演示,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地球家园的美好,对地球母亲的亲切,热爱之情油然而生.在此基础上,通过不少具有视觉震撼力的图片和触目惊心的数据统计,学生从中了解了我们面临的十分严重的资源危机和环境污染,自然产生了保护环境的强烈愿望。
课文中引用的宇航员的感叹“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是学生理解上的一个难点。因为预设学生在理解“太可爱”与“太易碎”中会偏向于后者,所以在上课伊始,我就努力让学生体会地球母亲的“可爱”。从多媒体课件中丰富的自然资源图片,美得令人惊叹的自然风光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让学生从文本,从生活实际,从课件图片去充分感受地球母亲的美丽可爱以及她的慷慨无私.正是有了这样的感情积淀,在后文的教学中通过理解“不加节制”“滥用”“随意破坏”等重点词语才更强烈地对比出,人类是多么地自私,多么地贪婪,让学生意识到,如果“不加节制"地“随意毁坏"资源,可爱的地球就可能走向“破碎”。
2.谁来读诗题?
认读“聿”字.
齐读诗题,读懂了吗?谁来说说你是怎么理解题目的?
3。提到陆游,大家应该不会陌生,他是()代著名的()诗人。之前,我们积累过他写的哪些诗?还记得吗?选一首背一背,好吗?希望你的背诵能传递出你对这首诗的理解,传递出陆游作这首诗的心情、愿望.(生背诵)
4。那么陆游想用《冬夜读书示子聿》这首诗告诉他的儿子什么呢?我们又能从中明白什么道理呢?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这首诗。

2021年秋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22课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6 苏教版(1)

2021年秋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22课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6 苏教版(1)

2二、古诗两首一、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鉴、徘、徊”3个生字,明白得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一鉴开、绝知、躬行、彷徨、渠”。

2.能正确、流畅、有情感地朗诵课文,深切明白得两首诗的内容及其包括的道理,进而熟能成诵。

3. 通过正确、流畅有情感地朗诵课文和探讨式的学习,明白得《冬夜念书示子聿》这首诗的内涵,并背诵这首诗。

4.借助图画,想象《观书有感》所刻画的景象,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5. 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的美,领会知识和实践的关系,知道不断念书,不断吸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与难点:教学重点:1.学会诗中生字,明白得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在诗中的含义。

2.能说明诗句的意思,想象《观书有感》所刻画的景象。

教学难点:感受古诗文和意境美,领会知识与实践的关系和从书中不断吸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三、教学评判设计:1.在检查预习环节,通过查看预习单,自由读、指名读等形式了解学生把握生字、新词情形及正确、流畅的念书情形。

通过联系古诗文、联系生活实际的方式,帮忙学生读懂诗句中的重点文句。

2.在精读感悟环节,采纳默读、圈画、讨论、交流、情感朗诵等方式推动学生读懂诗文,从而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通过边读边想象的方式,并充分利用多媒体和学生搜集的资料,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踊跃参与,踊跃交流探讨、引导学生进入诗文情境。

3.结合课后第5题,指导学生联系诗文说说《观书有感》这首诗写的是水池里的水,可是却用“观书有感”作题目,这是什么缘故?4.通过拓展阅读,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做到口诵心惟,慢慢体会到吟诵古诗的乐趣。

5.在整个学习的进程中,关注学困生,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并及时做出评判。

四、教与学的预备:教师:《古诗两首》教学多媒体课件。

学生:完成预习单(见附件),搜集有关陆游和朱熹两位诗人的资料。

五、教学课时:2课时六、教学设计:教学预案:课前三分钟:朗诵古诗。

(设计用意:让学生靠近古诗,温习曾经背诵过的古诗,在朗朗朗诵声中,酝酿学习古诗的情感。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理想的风筝教案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理想的风筝教案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理想的风筝教案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教案六年级语文老师在教学《理想的风筝》时,要注意难点是理解两方面事例之间的关系。

为六年级语文老师整理了《理想的风筝》教案,希望对大家有帮助!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认识本课5个生字及文中出现的生词,理解课文内容。

(二)能力训练点1.培养学生通过感情朗读理解课文的能力。

2.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通过理解课文,体会刘老师顽强的意志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二、学法引导(一)教师教法启发谈话、引导、点拨。

(二)学生学法自读感悟,讨论。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一)重点、难点1.题目“理想的风筝”的含义。

2.体会刘老师身残志坚、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疑点结尾句的理解。

(三)解决办法通过阅读、质疑、解疑来解决重、难点;教师点拨疑点。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一)教师活动设计导入新课,组织学生自读及讨论,在学生交流中点拨、评价、布置作业。

(二)学生活动设计1.课前预习课文。

2.课上自读、提问、讨论、交流。

3.课下阅读相关篇目。

五、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我们身边常常会看见一些身体有残疾的人。

有些残疾人身残志不残,走出了一条灿烂的人生之路。

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理想的风筝”讲述的就是一个残疾人的故事。

板书:14理想的风筝(二)整体感知1.轻声朗读课文,读准生字的字音,读通句子。

2.默读课文,体会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读懂了什么有哪些问题3.交流所得。

(三)再读探究1.围绕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再读揣摩预习提示中提出的问题和自己提出的问题。

2.组内交流,如意见不一致,展开讨论,教师深入某些小组中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

3.班上汇报。

(1)为什么“我”一看到春天的一些景物,就不由自主地想到刘老师(2)刘老师在课上讲课和在课下放风筝的情景之间有什么关系刘老师在课堂上,“只靠着健壮的右腿和一支圆木棍,一天站上好几个小时”,“不知道要跳跃旋转多少次”。

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22课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3 苏教版(1)

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22课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3 苏教版(1)

第22课《古诗两首》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文。

2、能解释诗中带点的词语,并理解诗句的意思。

3、感受古诗文字的意境美,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1、借诗文的语言材料,感受其意境和作者表达的深刻哲理。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理解诗题1、同学们,咱们一起来看一幅图,2、认识他吗,了解他吗?他就是大诗人陆游,联系本学期学过的《示儿》,谁能说说对她的了解?3、现在我们在来认识一个人,他就是陆游最小的儿子叫-----子聿,“聿”字你怎记住它呢?4、现在我们在来看整图,想象陆游和她的小儿子在干什么呢?5、这幅图你看懂了吗?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诗题目你一定理解了,题目叫-----冬夜读书示子聿。

板书,齐读。

6、你能结合我们刚才看图的收获,说说题目的意思吗?同时理解“示”的意思.7、揭示写作背景。

过渡:那么,陆游在寒冷的冬夜读书心有何感?想教育儿子什么呢?我们学习了古诗就知道了。

二、自学质疑(初读古诗,读通读顺。

)师: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我们学习古诗经常采用的一般方法吗?1、学生交流。

2、教师简单概括并出示,请生读一读。

【出示】一诵读(读通诗文)二研读?(读懂诗意)三悟读?(读明诗理)3、师:现在就请大家根据这些方法来自学古诗。

(1)、多读几遍,试着把这首诗读正确,读通顺;(2)、看看自己对诗中的字、词、句是否能理解;(3)、想一想陆游在冬夜读书生发了哪些感想用来教育儿子?把自己知道的在书上写一写。

(4)、老师等待与大家一起分享智慧与喜悦。

三、交流展示(1)指名朗读。

(个别读、小组读、男女生分读)(2)再读,要求富有感情地朗读。

(3)学生和教师针对同学的朗读做出适当的评价与指导。

(4)学生齐读古诗。

四、互动探究(研读古诗,悟读明理。

)过渡:同学们刚才练读很认真,不仅把古诗读通读顺了,还读得很有感情,真了不起。

请同学们现在拿出学案,在小组内交流展示一、二两大题预习的成果,哪些你读懂了,你还有那些疑问?待会小组代表在全班汇报一、“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七单元 22 古诗两首(冬夜读书示子聿)|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七单元 22 古诗两首(冬夜读书示子聿)|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 22 古诗两首冬夜读书示子聿教材简解《冬夜读书示子聿》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22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诗,写的是诗人陆游用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来教育儿子子聿:做学问一定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

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目标预设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借助注释理解《冬夜读书示子聿》的内涵,讲出具体的事例体现自己的理解。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古诗文字的精练,领悟知识和实践的关系,懂得不断读书、不断实践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背诵,感悟《冬夜读书示子聿》蕴涵的道理,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

教学难点领悟知识和实践的关系,明确实践的重要性。

设计理念读语言凝练,对仗工整的古诗读诗能使人灵秀。

古诗教学中,应充分挖掘诗中美的因素,创造一切条件,引导学生“读”中“悟”,“悟”中“读”,主动学习,品味古诗,深入其中,吸取营养,探索真谛,让学生的心灵真正充实、灵秀起来。

1、赋材料以生命,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教学不是教材内容的移植和照搬,它特别需要指教者的创造性加工,赋予材料人文性,使之走向学习者。

在教学伊始,先让学生介绍陆游,然后补充介绍陆游写这首诗的情况,此时,《冬夜读书示子聿》一诗不只是纸上的几行黑字,而是幻化成了一幅幅活的画,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他们愿意与文本进行对话。

2、还课堂给学生,实现教师、学生与文本的平等对话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

教代替了学,学生是被教会,而不是自己学会,更不用说会学了。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应互交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设计思路读语言凝练,对仗工整的古诗读诗能使人灵秀。

古诗教学中,应充分挖掘诗中美的因素,创造一切条件,引导学生“读”中“悟”,“悟”中“读”,主动学习,品味古诗,深入其中,吸取营养,探索真谛,让学生的心灵真正充实、灵秀起来。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22课--练习七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22课--练习七教案

22.古诗两首教学目标:一、能正确、流畅、有情感地朗诵、背诵古诗。

二、能解释诗句中带点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观书有感》所描画的景象。

3、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和从念书中不断吸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重难点:感受文字和意境美,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和从念书中不断吸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第一课时一、背诵古诗导入。

背诵宋朝诗人陆游的《示儿》,说说《示儿》着重写哪方面内容。

二、学习《冬夜念书示子聿》一、简介陆游。

二、解题,释题。

示:指示、训示。

子聿:陆游的小儿子。

题意:用冬夜念书生发的感想来教育儿子子聿。

3、初读指导。

4、理解前两行诗句。

学问:念书学习。

无遗力:不遗余力。

意思是:前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

始:才。

意思是:青少年时期花的工大,往往要到年老时才取得成绩。

5、理解第三、四行诗句的意思。

终:到底,毕竟。

绝知:深切透彻地理解。

躬行:亲自实践。

意思是:书本上学到的东西毕竟是肤浅的,要想深切透彻地理解,就应该切身实践。

6、体味第三、四句的含义:书本上学到的东西,必然要通过实践才能变成真正的学问。

7、体会本首诗给咱们的启迪。

8、指导朗诵,体会古诗的思想情感。

第二课时一、温习导入一、有情感地朗诵《冬夜念书示子聿》。

二、说说这首古诗告知咱们的道理。

二、学习《观书有感》一、按自学提纲自学古诗。

A、读一读,想一想,这首诗描画了如何的景象?B、助字典或联系诗句理解词语“鉴”、“徘徊”、“渠”、“如许”等,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C、记下不懂的问题。

二、边听边思考:这首诗描画了如何的景象?鉴:镜子。

徘徊:在一个地方走来走去,诗中指天光云影映在水塘中闪耀浮动。

渠:它,措方塘。

如许:如此。

3、理解“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意思。

(要问这方糖里的水怎么会这样清澈明净,原来是有活水从源头源源不断第流进来啊!)三、小结两首古诗的异同。

相同点:都是写念书所生的感想。

不同点:前一首主要写念书要把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后一首主要写念书必需要不断获取新知,才能使心智开阔、灵敏。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课文22古诗两首:观书有感|苏教版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课文22古诗两首:观书有感|苏教版

以读为本,感悟诗情,品味诗韵,享受诗趣——《观书有感》(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22课古诗两首)教学设计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小学高年级学生“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学生学习古诗,不仅仅是积累,还是沟通,是学生通过诗中的语言、形象去与诗人沟通,从而体味诗的内容和情感。

因此,古诗学习读是基础,悟是关键。

以读为本,读中悟情。

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充分地朗读、吟诵,在朗读与吟诵中品味诗歌的语言以及所描绘的意境,从而走进作者的心灵,感悟到诗人的情感,进而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语言、留下形象、留下情感。

设计思路:课堂教学中,教师先带着学生读朱熹有关读书的名言,导入新课的学习。

学生初读古诗时,要求做到字音正确、节奏准确。

然后引导学生紧扣诗眼“清”,抓住重词“鉴”、“活”、“天光云影”、“源头活水”,通过图文对照、画面想象、语言描述来感受半亩方塘清澈明净的形象,体会源头活水对于池塘的重要!在此基础上,简介朱熹,并由古诗题目与内容之间的矛盾,启发学生去感悟诗人的“感”是什么,又是如何表达出来。

这样,学生就能水到渠成地领悟到诗人的情感,感悟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教材解读:《观书有感》是南宋理学家朱熹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诗中不仅描写了半亩方塘的美丽景色,还借景喻理,将观书的感想化为形象,借方塘之水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的不断注入,暗喻“人的心智,也是需要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更加开豁,更加敏锐。

”这一深刻的道理,从而形象地表达了自己的读书感受。

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自学生字新词,学会诗中3个生字。

3.理解诗句的意思,能借助图画,想象诗中所描绘的半亩方塘的美丽景色,明白源头活水对于方塘的重要性。

4.感受古诗的语言美和意境美,领悟诗的深刻内涵。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感受半亩方塘的美丽;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背诵,感受古诗的语言美和意境美,领悟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第二十二课理想的风筝教案2苏教版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第二十二课理想的风筝教案2苏教版

2021-3-29 20XX年复习资料小学复习资料班级:科目:22 理想的风筝教学目标:1 抓住人物的言行及作者的感受,体会到刘老师是一个对工作﹑对生活有着强烈的爱与追求的好老师。

感受作者对刘老师的深厚感情。

初步懂得一个人对生活要有追求,要热爱生活。

2 体会课文中描写“我”的心情,想法与表现刘老师的精神品质之间的关系。

3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目标1教学难点:理解“理想的风筝”的含义。

教学过程:一、老师配乐朗诵课文第一段。

每逢这时候,我的眼前就会浮现出刘老师的身影,我印象中的刘老师什么样呢?1 同学说一说,然后找同学把文中描写刘老师的语句读一读。

2 刘老师的腿如何残疾的我不知道,只是清楚地记得他曾笑着说过(读书中的语句)(1) 笑声和酸涩矛盾吗?(笑是因为觉得新鲜没有一个残疾人这样说,酸涩因为刘老师太不幸了,同情刘老师)(2) 尊敬刘老师什么?(尊敬刘老师乐观的生活态度)(板书:生活)二、就是这位靠圆木拐杖支撑身体的刘老师,在晴朗的日子,课余时,在操场上带我们放风筝,那情景使我至今难忘。

1 找同学读这件事。

2 默读并批注,刘老师的言行等,从中你体会到刘老师是怎样一个人?(课件)他笑着..线拐,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着去追赶..........。

”..,拄着..,叫着..拐杖,蹦跳他终于气喘咻咻地抓住..线拐,脸上飘起得意和满足的稚气........。

(同学发言,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说一说自己体会到内容,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他不但亲手放飞,享受劳动的欢乐,而且还在不断克服困难,享受战胜困难后成功的喜悦,他感到他生命的力量。

(板书:生命)3 看课件(这部分内容写的是什么?)作者感受最深的是什么?这情景使我深深感动。

一个年过五十深有残疾的老师,对生活有着那样纯朴﹑强烈的爱与追求,一个活泼泼的少年又该怎么样呢?同学说一说后,课件变色字出现(强烈的爱与追求)并(板书:强烈的爱追求)同学有感情朗读,齐读。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练习七》(1)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练习七》(1)
(读书贵疑,在读书的过程中提出疑问,并努力解决疑问,就能够获得真知。)
3.读刘老师的话,深入理解老师话中的意思。
二、学习第二部分
1.指名读题。
2.书怎么可以煮呢?你对“煮书”是怎么理解的?
3.是不是所有的书都要“煮”?你觉得哪些书要“煮”,哪些书不要“煮”?
4.你觉得该怎么“煮书”呢?
5、结合课件体会“煮书”的含义
单元

主备人
李宝升
执教人
李宝升
课时
第1课时
课题
练习七
课型
新授
教学
目标
培养学生勤学好问的习惯,指导正确的读书方法,引导学生有效地读书。
教学
要点
重点:指导正确的读书方法,引导学生有效地读书。
难点:培养学生勤学好问的习惯,引导学生有效地读书。
教学
准备
相关课件
教学预案
个性设计
一、学习第一部分
1.指名读题。
2.你能体会出老师这么讲的意思吗?
3、课件介绍每句名言的含义。
4、指导背诵名言。




评价与反思
三、学习第三部分
课件展示:
1.鲁迅的简介:鲁迅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代表作有《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他针对读书中可能存在的误区,提出了两个方面的读书方法,让我们来读一读,看看从中你有什么收获?
2.自由读四则名言,交流从中的收获。
(一、二两则讲的是要博览群书,“采得百花成蜜后”,不能局限过分单一的读书种类和内容;三四两则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第二十二课理想的风筝教案1苏教版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第二十二课理想的风筝教案1苏教版

22、理想的风筝教材分析这篇略读课文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

以一个学生的语气,描写了一位残疾教师的形象。

文中的刘老师乐观开朗,爱学生,爱工作,爱祖国,对生活充满了强烈的爱与执着的追求。

整篇文章结构严谨,善于用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境界,并充分注意了人物工作态度和生活态度之间的联系,使这两方面的典型事例能相映生辉,互为例证,共同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

学情分析因课文较长,又是略读课文,教学时不宜过细。

教学前应先让学生把课文读熟,通过预习,解决文中生字词。

课上根据“阅读提示”自学,小组交流。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帮助学生了解课文的整体结构,从感性上对刘老师是个什么样的人有个初步的印象。

教学目标一.情意目标:学习刘老师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能力目标:学习本文从不同方面选取典型事例写人的方法。

三.认知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和主要内容。

2、认识本课5个生字。

教学重点:了解课文通过哪两方面的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境界。

教学难点:理解两方面事例之间的关系,明白一个人的生活态度与工作态度是紧密联系的。

教学过程一.导入、质疑。

1.导言:“风筝”同学们并不陌生,放风筝是许多同学的爱好。

今天我们学习“理想的风筝”一课(板书),你有什么疑问吗?2.质疑:如,理想的风筝是什么样?为什么叫理想的风筝?……二.教师有感情地范读课文,学生带着疑问听读思考。

三.学生谈听读后的感想,就读前疑问谈谈各自理解。

教师相机介绍作家苏叔阳的一些情况,使学生知道,作者曾遭受过不公正待遇和绝症的折磨,因而对刘老师了解更深,对刘老师的尊敬、怀念更浓、更重。

四.指导自学,合作探究。

1.自学生字新词。

2.读“阅读提示”,自学探究。

(1)本课“阅读提示”中例举了哪些给自己提出的问题?这些“自问”有什么特点?(2)鼓励学生学习“阅读提示”的方法,通过给自己提问题,思考解答学习课文。

3.默读课文,理清文章层次结构,掌握文章内容重点。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第22课《古诗两首》苏教版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第22课《古诗两首》苏教版
3.理解两首古诗的意境和寓意,分析诗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如对仗、拟人、意象等,并能举例说明。
4.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学会运用古诗描绘自然景色和表达情感。
(二)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审美情趣。
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引导学生主动发现古诗中的美,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1.认真对待每一次作业,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作业完成后,认真检查,确保书写规范、内容准确。
3.遇到问题及时与同学、老师交流,共同解决。
4.家长要关注孩子的学习进度,给予适当的指导和鼓励。
(二)教学设想
为了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我设想以下教学策略和方法: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利用多媒体展示诗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象,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感受古诗的意境。
-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代入诗人的角色,体验诗人的情感,增强对古诗的理解。
2.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鼓励学生课前预习,自主查找资料,了解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1.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生字词的意义和用法,特别是多音字、形近字等易混淆的部分。
2.体会古诗的意境美,分析诗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如拟人、对仗、意象等,并能够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3.引导学生从古诗中感悟诗人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情感表达能力。
4.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使之能够独立分析、评价古诗的文学价值。
3.培养学生珍惜友情、关爱他人的情感,学会用古诗传递美好情感。
4.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激发他们为实现美好理想而努力奋斗。
二、学情分析
在本章节的教学中,考虑到学生已进入六年级上册阶段,他们在语文学习方面具备了一定的基础。通过前期的学习,学生对古诗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但鉴赏能力和情感体验尚需进一步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以下学情:

苏教版国标本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七单元(表格)教案

苏教版国标本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七单元(表格)教案
(三)、同桌分角色朗练读课文
三、总结课文(2分)
你领悟到了什么?
四、布置作业(1分)
1、完成课后练习第三题。
2、整理自己的感受。
板书
设计
教学
反思
课 题:22理想的风筝
课型
新授
教学内容:22理想的风筝(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板书课题
3、生齐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疏通词句(14分)
1.自由轻声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生词和不理解的词、句。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读词语。
(2)指名读课文,结合正音。
三、初读感知,理清脉络(10分)
1、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件什么事?
2、学生默读思考概括出全文主要内容,同桌交流。
教学过程:
个性修改
一、复习检查(3分)
1、听写生词
2、集体纠错
二、精读课文(34分)
(一)、教学“泗水春景”
1.前半句
(1)出示图片和文字。泗水河畔春意正浓。你看!
(2)(出示文字)
(3)在这段文字中你读出了怎样的画面?能具体说说哪些词语让我们体会到这浓浓的春意?
(4)请大家大声地读读这段文字,读出泗水河畔的春意盎然。
2、交流第一次求教的情况
①默读课文,找出老师最关键的一句话。
②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③朗读这一句。
④指导分角色朗读。
3、交流第二次求教的情况
①自读课文,找出老师最关键的一句话。
②这次老师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句话的?
③莫泊桑又是什么样的心情?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及反思课文22 古诗两首冬夜读书示子聿苏教版.doc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及反思课文22 古诗两首冬夜读书示子聿苏教版.doc

《冬夜读书示子聿》教学设计定远县朱湾小学刘俊益一、设计思路《冬夜读书示子聿》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22课《古诗两首》中的其中一首,写的是诗人陆游用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来教育儿子子聿:做学问一定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

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本诗的教学有三大版块组成:一是诵读积累;二是感悟领会;三是拓展延伸。

采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经历了读准字音、感知诗意、理解诗句的过程,最后引导学生探讨陆游为什么要写《冬夜读书示子聿》,古人读书是怎样地不遗余力?在讨论中,学生学会了一种受益终生的读书方法。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FT标:能借助注释理解《冬夜读书示子聿》的内涵,讲出具体的事例体现口己的理解。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古诗文字的精练,领悟知识和实践的关系,懂得不断读书、不断实践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点: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背诵,感悟《冬夜读书示子聿》蕴涵的道理,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

四、教学难点:领悟知识和实践的关系,明确实践的重要性。

五、教学准备:《冬夜读书示子聿》ppt.学生简短表演。

六、教学过程(一)、《示儿》导入。

今天,老师带着大家去拜访一位熟人,他就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前面我们学习了他的《示儿》,同学们能有感情的背给老师听听嘛(学生齐背古诗)。

这首诗他是以一个爱国形象出现,今天他将以一个新的形象出现在我们而前。

他今天给我们带来一首教子诗。

教师简介陆游并揭题。

(ppt展示课题)(二)、自主学习,共同探讨,理解诗句内涵。

1.出示图片,情境解题。

教师旁白,指引学生带着问题,认真观看表演。

2.解题。

(1)学生一起说题目《冬夜读书示子聿》,师板书。

ppt展示古诗内容。

(2)讨论:图片中的小孩叫什么名字?学生回答,师强调聿的读音。

回忆观看的表演,翻译诗题。

“冬夜”点明了什么?“示”可作什么理解?学生回答,教师板书“示”解释为教育。

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22课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2 苏教版(1)

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22课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2 苏教版(1)

古诗两首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观书有感》所描绘的景象。

4、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和美,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以及从读书中不断吸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一、背诵古诗导入我们经前学过哪些古诗?同学们在课外又学会背诵了哪些古诗、现在请同学们背诵自己喜欢的古诗。

刚才大家背诵的古诗中,有没有宋代诗人陆游的诗?二、学习《冬夜读书示子聿》1、简介陆游。

2、解题,释题。

示:指示、训示。

子聿:陆游的小儿子。

题意:用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来教育儿子子聿。

3、初读指导。

(1)教师范读,学生画出生字。

(2)学生读生字,认读并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学生试读诗文,把全诗读通、读顺。

4、理解前两行诗句。

(1)读第一行诗,疏通字词说说第一行诗的意思。

学问:读书学习。

无遗力:不遗余力。

这一行的意思是: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

(2)读第二行诗,理解诗意。

始:才这一行的意思是:青少年时代花的工夫,往往要到年老时才取得成就。

(3)朗读前两行诗句,把第一、第二行的意思连起来理解。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做学问要不遗余力地下苦功夫。

5、理解第三、四行诗句的意思。

(1)读第三、四行诗,理解“终”、“绝知”、“躬行”的意思。

终:到底、毕竟。

绝知:深入透彻地理解。

躬行:亲自实践。

(2)说说第三、四两行诗的意思。

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究还是不完善的。

要深切地了解必须亲自通过实践才行。

(3)体味第三、四句的含意。

第三、四两句表述了知与行的关系:书本上学到的东西,一定要通过实践才能变成真正的学问。

6、指导朗读,体会古诗的思想感情。

(1)、听录音。

(2)、自由练读。

(3)、指名读;评价;再读。

(教师点拨学生在朗读中细心体会知与行的关系)(4)、齐读。

(5)、指导背诵。

三、作业1、背诵并抄写古诗《冬夜读书示子聿》。

2、课外自学一两首没有学过的古诗。

六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总复习教案 第22课时 苏教版(2014秋)

六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总复习教案         第22课时           苏教版(2014秋)

第二十二课时:表面积和体积整理与复习(2)教学内容:苏教版六下P95~96“练习与实践”第7~12题,思考题和“动手做”。

教学目标:1.学生进一步掌握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能灵活应用表面积和体积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学生能联系实际说明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培养数学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学生在复习过程中感受数学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发展应用意识,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点:运用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谈话: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整理和练习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的有关知识。

通过今天的整理与练习,同学们要进一步理解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的意义,掌握其计算方法,并灵活应用表面积和体积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应用练习1.回顾激活。

引导:回忆一下,生活中怎样的实际问题通过需要应用立体图形的表面积或体积计算?举例说一说。

提问:那在解决这样的实际问题时又要注意些什么?指出:首先要思考题目是求表面积还是求体积的实际问题,其次在解决有关表面积的实际问题时,要弄清求几个面,是哪几个面的面积。

2.做“练习与实践”第7题。

学生默读题目,理解题意。

引导:请先观察图形,想想计算时各有什么区别,再独立解决问题。

学生独立解答,指名板演。

检查交流,集体订正。

追问:求需要多少铁皮是求的什么?解答这三个问题有什么不同之处?有什么想法要告诉大家的?3.做“练习与实践”第8题。

引导:想一想,沙坑里填成的沙是什么形状?沙的厚度是指它的什么条件?认真思考后独立解答。

学生解答后集体评议,让学生说出解答方法,教师板书算式和结果,强调单位改写。

提问:这道题先求什么?为什么要先求体积?4.回顾反思。

引导:回顾刚才两题的解答过程,各是应用立体图形的哪些知识来解决问题的?你有什么经验可以与大家分享?把你的想法和同桌交流一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能解释诗句中带点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观书有感》所描绘的景象。

3、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以及从读书中不断吸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重难点:
感受文字和意境美,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以及从读书中不断吸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第一课时
一、背诵古诗导入。

背诵宋代诗人陆游的《示儿》,说说《示儿》着重写哪方面内容。

二、学习《冬夜读书示子聿》
1、简介陆游。

2、解题,释题。

示:指示、训示。

子聿:陆游的小儿子。

题意:用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来教育儿子子聿。

3、初读指导。

4、理解前两行诗句。

学问:读书学习。

无遗力:不遗余力。

意思是: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

始:才。

意思是:青少年时代花的工大,往往要到年老时才取得成就。

5、理解第三、四行诗句的意思。

终:到底,毕竟。

绝知:深入透彻地理解。

躬行:亲自实践。

意思是:书本上学到的东西毕竟是肤浅的,要想深入透彻地理解,就应该亲身实践。

6、体味第三、四句的含意:
书本上学到的东西,一定要通过实践才能变成真正的学问。

7、体会本首诗给我们的启示。

8、指导朗读,体会古诗的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有感情地朗诵《冬夜读书示子聿》。

2、说说这首古诗告诉我们的道理。

二、学习《观书有感》
1、按自学提纲自学古诗。

A、读一读,想一想,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B、助字典或联系诗句理解词语“鉴”、“徘徊”、“渠”、“如许”等,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C、记下不懂的问题。

2、边听边思考: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鉴:镜子。

徘徊:在一个地方走来走去,诗中指天光云影映在水塘中闪耀浮动。

渠:它,措方塘。

如许:如此。

3、理解“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意思。

(要问这方糖里的水怎么会这样清澈明净,原来是有活水从源头源源不断第流进来啊!)
三、小结两首古诗的异同。

相同点:都是写读书所生的感想。

不同点:前一首主要写读书要把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后一首主要写读书必须要不断获取新知,才能使心智开阔、敏锐。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默写古诗。

23.学与问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3个生字。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说出诗句中带点的意思,再解释诗句的意思。

4、引导学生理解“多问”与“勤学”是联系在一起的,教育学生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学习的主人。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体会真理。

教学难点:理解“多问”与“勤学”是联系在一起的,教育学生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

第一课时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设疑
1、讲述哥白尼小时候的故事,导入新课。

2、揭示课题:23 学与问
3、提问:学与问到底有什么联系呢?
二、初读指导
1、自学课文。

2、检查自学情况。

(1)认读词语。

钥匙、芳菲、翱翔、强健、哥白尼、五彩缤纷、
殿堂、好奇、瞬息万变、相辅相成、日新月异
(2)大致交流词义。

(3)指名读课文,读通顺。

3、默读课文,思考:全文共有几个自然段?各写了什么?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课文围绕“学”与“问”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然后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

四、写字指导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听写词语
钥匙疑团殿堂日新月异好奇强健探求瞬息万变
二、精读课文
1、学习第1、2自然段。

(1)学生自己读,思考:哥白尼是怎样走上科学探究之路的?
(2) 理解“不懈追求”。

(3) 简介哥白尼及其日心说。

(4) 结合科学家哥白尼的事例,启发学生谈谈“问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的含义。

2、学习第3自然段。

(1)指名朗读。

(2)结合上下文,理解“五彩缤纷”、“日新月异”、“瞬息万变”。

(3)提问:我们新一代的小学生面对日新月异、瞬息万变的世界,应该怎么办?
(4)问:向谁问?
(5)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能者为师”的理解。

(6)引读第3自然段。

3、学习第4自然段。

(1)过渡: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联系起来,在这方面,北宋大科学家沈括小时候是怎么做的呢?
(2)自己读第4自然段。

按“探究学习提纲”完成本段的学习
4、学习第5自然段。

(1)指名读。

(2)讨论:学与问是什么关系?怎样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朗读课文,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指名说说主要内容。

2、说一说自己搜集的中外名人勤学好问的故事和名言,写下来。

教学反思;
24.大自然的文字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自然的文字”是指什么。

3、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探究大自然的情感和兴趣。

第一课时
一、由“文字”引出课题。

1、板书“文字”。

问:你知道什么是文字吗?
2、还记得以前学过的课文《石头书》吗?除了石头,大自然中还有哪些事物有文字呢?揭示课题。

二、自学课文。

要求:
1、读通、读顺课文。

2、勾画出不理解的字词,查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3、弄懂为什么用“大自然的文字”作为课文题目。

三、检查自学情况。

1、开火车分节朗读课文。

正音,评议。

2、交流字词的意思。

3、说说为什么用大自然的文字作为课文题目?
四、引导学生琢磨、体味重点句子,让学生体会从小怎样学会认识大自然的文字。

1、默读课文,找一找课文举了哪些例子说明认识“大自然的文字”对人类的作用,划出有关句子。

2、交流勾画的句子。

谈一谈自己的认识。

如:“飞行员知道,砧状云是雷雨的征兆,应该离它远些才好。

”从这句话我知道了云也是大自然的文字,飞行员可以根据砧状云的位置预测到雷雨,及时避开它,从而避免事故的发生。

3、朗读课文2-6自然段。

概括主要内容。

(认识大自然的文字可以辨别方向,观察气象,了解历史的沧桑。


五、朗读课文,小结内容。

第二课时
一、从上节课我们知道,认识大自然的文字有很多的好处,(生答……)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学会认识大自然的文字呢?
1、自由读课文最后一段,想一想。

2、指名说一说。

3、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二、小结课文,拓展延伸。

1、小结课文。

谈一谈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2、拓展延伸。

(1)你还收集到大自然的哪些文字?四人小组交流。

(2)各组指定人员向全班汇报。

三、课后实践活动。

各小组把收集到的资料汇集起来,出一份以《大自然的文字》为主题的手抄报。

25.养成读报的好习惯
教学目标:
懂得读报的好处,学会读报的方法,养成每天读报,勤于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懂得读报的好处,学会读报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二、指导
1、自读课文,了解部分词语
2、指名逐段读课文,说说每一自然段的意思,讨论给课文分段
三、学习课文
1、学习第一段
(1)指读,思考写了什么?
(2)出示:原来读报读得着迷了,把锅里煮的佳肴忘到了九霄云外,鸡鸭鱼肉变成了一堆黑炭。

理解“九霄云外”,从这个词体会到什么?
像这样的人和事,你们身边有吗?
(3)读第二自然段,体会“看报看到上瘾的程度”
(4)学习第三自然段,思考:报纸上有什么东西令人着迷呢?
2、学习第二段
(1)画出写读报方法的句子。

(2)找出读报纸要注意的事情。

3、学习第三段
讨论:经常读报有哪些好处?
三、朗读全文,总结全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