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力和直线运动教案
高中物理总结直线运动教案
高中物理总结直线运动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直线运动的基本概念和相关公式;
2. 掌握直线运动的速度、加速度等物理量的计算方法;
3. 能够解决直线运动中的实际问题;
4. 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二、教学准备:
1. 教学内容:直线运动的基本概念、速度、加速度等物理量的计算方法;
2. 教学工具:投影仪、实验仪器、教学PPT等;
3. 教学材料:直线运动的相关公式、实验数据等。
三、教学步骤:
1.导入:通过展示一段直线运动的视频或实验现象,引起学生对直线运动的兴趣。
2.概念讲解:介绍直线运动的基本概念,包括位移、速度、加速度等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3.实验演示: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直线运动的规律,掌握速度、加速度等物理量的测量方法。
4.理论讲解:讲解直线运动的相关公式,例如位移公式、速度公式、加速度公式等,帮助学生理解直线运动的规律。
5.实例分析: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直线运动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6.课堂练习:布置相关课后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7.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要知识点,并鼓励学生在课下进行拓展阅读。
四、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熟练掌握直线运动的基本概念和相关公式,能够解决直线运动中的实际问题。
同时,学生也能够培养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动手实践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注重实践操作,开展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能够全面发展。
高中物理直线动作教案模板
高中物理直线动作教案模板教学科目:物理教学内容:直线运动教学目标:1. 了解直线运动的基本概念和公式,掌握直线运动的相关计算方法。
2. 能够应用直线运动的知识解决相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直线运动的基本概念和公式。
2. 直线运动的速度、加速度、位移等相关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1. 能够灵活运用直线运动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能够理解直线运动的物理意义。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
2. 教学实验器材。
3. 相关教学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入相关实例或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为学生介绍直线运动的概念以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讲解直线运动的基本概念(15分钟)1. 介绍直线运动的定义和相关公式。
2. 解释直线运动的速度、加速度、位移等概念。
三、实验实践(2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进行直线运动的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测量速度、加速度等数据,并进行计算分析。
四、应用练习(15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直线运动的相关计算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直线运动的计算方法。
五、课堂讨论(10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直线运动的物理意义,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直线运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六、总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提出下节课的预习任务。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直线运动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实验实践和应用练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建立起扎实的物理基础知识。
初中运动和力教案
教案:初中物理——运动和力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掌握牛顿第一定律。
2. 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拉力大小与物体运动速度的关系。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力和运动的关系2. 拉力大小与物体运动速度的关系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力的概念,让学生思考力对物体的作用。
2. 提问: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二、讲解力和运动的关系(15分钟)1. 讲解力的作用原理,引导学生理解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2. 讲解牛顿第一定律,让学生明白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三、实验探究拉力大小与物体运动速度的关系(20分钟)1. 布置实验:让学生用不同大小的力拉动小车,观察小车的运动速度。
2. 引导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包括拉力大小和小车运动速度。
3. 分析实验数据,让学生观察拉力大小与物体运动速度的关系。
四、总结和拓展(10分钟)1. 总结实验结果,让学生得出拉力大小与物体运动速度的关系。
2. 提问:还有什么因素会影响物体的运动速度?3. 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实例,如滑板车、自行车等,让学生理解力与运动的关系。
教学评价:1. 课堂讲解是否清晰,学生是否能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
2. 学生是否能通过实验观察到拉力大小与物体运动速度的关系。
3. 学生是否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实例。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力和运动的关系,让学生理解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观察拉力大小与物体运动速度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
关于八年级物理运动和力教案6篇
关于八年级物理运动和力教案6篇八年级物理运动和力教案精选篇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2)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3)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示意图表示力2.过程与方法(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从力用三要素表示的事例中认识科学方法的价值。
教学重点1、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力的三要素,用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难点1、力的概念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让学生描述生活中要用到力的例子(例如:提起一桶水、踢足球、推动物体等等)(二)讲授新课1.力的作用效果学生探究活动:实验器材:橡皮筋、弹簧、乒乓球。
体会对这些器材施加力时,这些器材有什么变化?结合课本里的插图,让学生讨论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1)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改变物体的形状)(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3)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用N表示补充一些常见的例子让学生了解力的大小: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为1N,一个质量为5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为500N。
2.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即力的三要素)学生探究活动:(1)用不同大小的力去拉弹簧,观察弹簧是否不同(2)用不同方向的力弹击乒乓球,观察乒乓球的运动是否不同(3)用同样大小的力向下压一端固定在桌面上的钢尺,每次手的位置离桌面的距离都不同,观察钢尺的形状改变是否不同引导学生从实验总结得出: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都会影响到力的作用效果 3.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
线段的末端画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长度可以表示力的大小;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
练习:画出木块受到的水平向右的拉力4.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即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学生活动:(1)拉开弹簧时,是否感觉到弹簧也在拉自己的手?(2)乒乓球打在桌面上,有没有被弹起?(3)观察书本43页图12.4-4,能得到什么启示?(4)游泳分析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归纳得出结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个施加力的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直线运动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了解直线运动的定义、特点和分类;(2)掌握直线运动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等基本概念;(3)学会运用公式描述直线运动规律。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直线运动规律的能力;(2)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增强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 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2)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3)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直线运动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等基本概念;(2)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
2. 教学难点:(1)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2)直线运动规律与其他物理规律的联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通过生活中常见的直线运动现象,如汽车行驶、自行车骑行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引导学生思考直线运动的定义和特点,为新课的引入做好铺垫。
2. 课堂讲解(1)介绍直线运动的定义、特点和分类;(2)讲解直线运动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等基本概念,并结合实例进行说明;(3)运用公式描述直线运动规律,如位移公式、速度公式、加速度公式等;(4)分析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如计算物体在直线运动中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等。
3. 课堂练习(1)布置一些基础题目,让学生巩固直线运动的基本概念和规律;(2)设置一些综合性题目,培养学生运用直线运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实验演示(1)展示直线运动实验,如小车在斜面上下滑实验、弹簧振子实验等;(2)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加深对直线运动规律的理解。
5. 总结与反思(1)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直线运动基本概念、规律和实验方法;(2)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回答问题的情况等;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3. 实验操作能力:评价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规范和实验结果分析能力;4. 运用能力:通过课堂练习和实际应用,评价学生运用直线运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复习《力与运动》优秀教学案例
4.牛顿第一定律:讲解惯性的概念,让学生理解惯性与力的关系,并通过实验验证牛顿第一定律。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提出讨论问题,如:“摩擦力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如何判断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
2.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鼓励分享观点,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三)小组合作
1.划分学习小组,鼓励学生互相讨论、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合理分配小组成员,确保每个小组都能发挥团队协作的优势。
2.设立小组任务,引导学生在合作中解决问题。例如,让学生设计一个实验,验证牛顿第一定律。
3.鼓励学生分享观点,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在小组讨论中,每个成员都要发表自己的看法,倾听他人的意见,共同完成任务。
五、案例亮点
1.生活实例导入:通过运动员跳远、汽车刹车等生活实例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关注力与运动的关系,使抽象的物理概念变得生动形象,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实践操作与小组讨论相结合:在讲授新知过程中,教师不仅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还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亲身体验力的作用效果。同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分享观点,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2.学生完成作业,教师及时批改,给予反馈,帮助学生提高。
3.在下一节课开始时,教师可以针对作业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解,确保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作为一名特级教师,我深知教学内容与过程的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我将详细讲解每一个知识点,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跟上课堂的节奏。通过本章节的复习,使学生不仅掌握力与运动的知识,还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考物理二轮复习 专题二 力和直线运动精品教学案
【专题二】力和直线运动【考情分析】1.本专题涉及的考点有:参考系、质点;位移、速度和加速度;匀变速直线运动及其公式、图像。
《大纲》对位移、速度和加速度,匀变速直线运动及其公式、图像等考点均为Ⅱ类要求,即对所列知识要理解其确切含义及与其他知识的联系,能够进行叙述和解释,并能在实际问题的分析、综合、推理和判断等过程中运用。
质点的直线运动是历年高考的必考内容。
可以单独命题,也可以与其他知识点如电场、磁场、电磁感应等知识结合出现在计算题中。
近年这部分的考查更趋向于对考生分析问题、应用知识能力的考查。
2.从高考试题看,作为一个孤立的知识点单独考查的命题并不多,更多的是与牛顿定律、带电粒子在电磁场中的运动等结合起来,作为综合试题中的一个知识点而加以体现。
主要题型为选择题、解答题,其中解答题多为中等或较难题。
【知识归纳】1.物体或带电粒子做直线运动的条件是物体所受合力与速度方向平行2.物体或带电粒子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条件是物体所受合力为恒力,且与速度方向平行3.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是: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与物体所受的合外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与物体所受合外力的方向一致,且二者具有瞬时对应关系,此定律可以采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验证.4.速度-时间关系图线的斜率表示物体运动的加速度,图线所包围的面积表示物体运动的位移.在分析物体的运动时,常利用v -t 图象帮助分析物体的运动情况.5.超重或失重时,物体的重力并未发生变化,只是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发生了变化.当a =g 时,物体完全失重.物体发生超重或失重现象与物体的运动方向无关,只决定于物体的加速度方向.6.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规律为: 速度公式:v 0+at 位移公式:2012x v t at =+速度和位移公式的推论为:v t 2-v 02=2ax 7.匀变速直线运动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为12x v t ==20tv v + 位移中点的瞬时速度为2x v =2220tv v + 【考点例析】一、 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例1】跳水是一项优美的水上运动,图甲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跳水比赛中小将陈若琳和王鑫在跳台上腾空而起的英姿.如果陈若琳质量为m ,身高为L ,她站在离水面H 高的跳台上, 重心离跳台面的高度为h 1,竖直向上跃起后重心又升高了h 2达到最高点,入水时身体竖直,当手触及水面时伸直双臂做一个翻掌压水花的动作,如图乙所示,这时陈若琳的重心离水面约为h 3.整个过程中空气阻力可忽略不计,重力加速度为g ,求陈若琳从离开跳台到手触及水面的过程中可用于完成一系列动作的时间.【思路导引】(1)运动员在从起跳到手入水的过程中做什么运动?答案 匀减速运动或竖直上抛运动.(2)上跃过程的位移为多少?下落过程中的位移又为多少?位移大小根据什么来确立的?答案 上跃过程位移为重心位置的变化量h 2,下落过程的位移也是位移变化量(H+h 1+h 2-h 3),应根据重心位置的变化找位移.【解析】陈若琳跃起后可看作竖直向上的匀减速运动,重心上升的高度h 2,设起跳速度为v0,则v 02=2gh 2上升过程的时间t 1=gv 0解得t 1=gh 22 陈若琳从最高处自由下落到手触及水面的过程中重心下落的高度x=H+h 1+h 2-h 3设下落过程的时间为t 2,则x=21gt 22解得t 2=gx 2=gh h h H )(2321-++陈若琳要完成一系列动作可利用的时间t=t 1+t 2=gh 22+g h h h H )(2321-++【答案】gh 22+gh h h H )(2321-++【解题指导】1.匀变速直线运动常以体育运动为背景设置物理情景,处理此类问题时,应注意建立运动模型,如本题就是建立了竖直上抛运动模型.2.尽管研究此跳水过程不能看成质点,但是求跳水过程的时间时,可看作质点来处理,其重心位置的变化,也即质点位置的变化.3.若对运动情景不清晰时,可画出运动草图,使抽象问题形象化.二、图象问题【例2】如图甲所示,质量m=2.0 kg 的物体静止在水平面上,物体跟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0.20.从t=0时刻起,物体受到一个水平力F 的作用而开始运动,前8 s 内F 随时间t 变化的规律如图乙所示.g 取10 m/s 2.求:(1)在图丙的坐标系中画出物体在前8 s 内的v —t 图象. (2)前8 s 内水平力F 所做的功.【解析】 (1)0~4 s 内,由牛顿第二定律得F -μmg=ma 1解得a 1=3 m/s 24 s 末物体的速度为v 4=a 1t 4=12 m/s4~5 s ,由牛顿第二定律得-F -μmg=ma 2解得a 2=-7 m/s 25 s 末物体的速度为v 5=5 m/s再经时间t 停止,则t=350a v -=2.5 s8 s 内的v —t 图象如图所示 (2)0~4 s 内的位移为x 1=21a 1t 42=24 m4~5 s 内位移为x 2=224252a v v -=8.5 m5 s 后水平力消失,所以前8 s 内力F 做的功为W=F 1x 1-F 2x 2=155 J(或由动能定理解)W -μm g (x 1+x 2)=21mv 52解得W =155 J【解题指导】1.v —t 图象反映的仍然是数学关系,只不过它有了具体的物理意义.因此要画v —t 图象,必须采用动力学的方法得到v 与t 的数学关系.2.对于多过程问题要划分不同运动阶段,逐过程分析. 3.v —t 图象斜率表示加速度,面积表示位移,因此第(2)问求位移时可借用图象来求,请同学们自己完成.三、 追及和相遇问题例3、车以25 m/s 的速度匀速直线行驶,在它后面有一辆摩托车,当两车相距1 000 m 时,摩托车从静止起动做匀加速运动追赶汽车,摩托车的最大速度可达30 m/s ,若使摩托车在4 min 时刚好追上汽车,摩托车追上汽车后,关闭油门,速度达到12 m/s 时,冲上光滑斜面,上滑最大高度为H ,求:(1)摩托车做匀加速运动的加速度a ?(2)摩托车追上汽车前两车相距最大距离x ? (3)摩托车上滑最大高度H ?(g 取10 m/s 2)解析 (1)设汽车位移为x 1,摩托车位移为x 2摩托车的加速度为a ,摩托车达到最大速度所用时间为t ,则30=atx 1=25×240x 2=a2302+30(240-a30)追上条件为x 2=x 1+1 000解得a=49=2.25 m/s2(2)摩托车与汽车速度相等时相距最远,设此时刻为T ,最大距离为x m即25=aT解得T=9100sx m =1 000+25T -221aT =910250m=1 138 m(3) 221Mv =MgH解得H=7.2 m答案 (1)2.25 m/s2 (2)1 138 m (3)7.2 m 【解题指导】分析追及问题的方法技巧1.要抓住一个条件,两个关系一个条件:即两者速度相等,它往往是物体间能否追上或两者距离最大,最小的临界条件,也是分析判断的切入点.两个关系:即时间关系和位移关系.通过画草图找出两物体的位移关系是解题的突破口.2.若被追赶的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一定要注意追上前该物体是否已经停止运动.3.仔细审题,充分挖掘题目中的隐含条件,同时注意 v —t 图象的应用.四、动力学的两类基本问题【例4】一根质量分布均匀的长直绳AB ,在水平恒定外力F 的作用下,沿光滑水平面以v 0=2 m/s 的初速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忽略绳子的形变), 在头2 s 内所通过的位移等于绳长的6倍.如图甲所示,绳内距A 端x 处的张力(即绳内部之间的拉力)F T 与x 的关系如图乙所示,利用图象和题中的已知数据,求:(1)距A端1.5 m处绳内的张力多大?(2)绳子的质量多大?【解析】解法一(1)由图象可知函数F T=(6-3x) N当x=1.5 m时绳间的拉力F T=1.5 N(2)由图象可得:绳长l=2 m;水平恒力F=6 N1at2由匀加速运动位移公式x=v0t+2得a=4 m/s2由牛顿第二定律得F=maF=1.5 kg得m=a解法二由图象可得:绳长l=2 m;水平恒力F=6 N由匀1at2加速运动位移公式x=v0t+2得a=4 m/s2由牛顿第二定律得F=mam,以此段由题意可知:从x=1.5 m处到B端这段绳质量为4绳为研究对象m aF T=4由图象得x=1.5 m处F T=1.5 NF=1.5 kgm=a答案(1)1.5 N (2)1.5 kg【解题指导】1.牛顿第二定律应用的两类基本问题:物体的受力情况的分析加速度物体的运动状态及变化.2.分析复杂的动力学问题时应注意(1)仔细审题,分析物体的受力及受力的变化情况,确定并划分出物体经历的每个不同的过程.(2)逐一分析各个过程中的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以及总结前一过程和后一过程的状态有何特点.(3)前一个过程的结束就是后一个过程的开始,两个过程的交接点受力的变化,状态的特点,往往是解题的关键.3.常用的解题方法:(1)整体与隔离法;(2)假设法.【方法技巧】1.动力学的两类基本问题的处理思路(1)已知力求运动,应用牛顿第二定律求加速度,再根据物体的初始条件,应用运动学公式求出物体的运动情况——任意时刻的位置和速度,以及运动轨迹.(2)已知运动求力,根据物体的运动情况,求出物体的加速度,再应用牛顿第二定律,推断或者求出物体的受力情况.2.动力学问题通常是在对物体准确受力分析的基础上,采用___________或者是_________求合力,然后结合牛顿第二定律列式求解.正交分解法图解法3.匀减速直线运动问题通常看成反方向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来处理,这是利用了运动的_________性.在竖直上抛运动和类竖直上抛运动的处理中也常用此法.对称4.借用v-t图象分析:v-t图象表示物体的运动规律,形象而且直观.【专题训练】1.水平地面上放着一质量为1 kg的物体,t=0时在一个方向不变的水平拉力作用下运动,t=2 s时撤去拉力,物体在4s内速度随时间的变化图象如图所示,则物体()A.所受的摩擦力大小为1 NB.第1 s内受到的拉力大小是2 NC.在4 s末回到出发点D.在4 s内的平均速度为1.5 m/s2.如图甲所示,在光滑的水平面上,物体A在水平方向的外力F作用下做直线运动,其v—t图象如图乙所示,规定向右为正方向.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在3 s末,物体处于出发点右方B.在1~2 s内,物体正向左运动,且速度大小在减小C.在1~3 s内,物体的加速度方向先向右后向左D.在0~1 s内,外力F不断增大3.一种巨型娱乐器材可以让人体验超重和失重的感觉.一个可乘多个人的环形座舱套在竖直柱子上,由升降机运送到几十米的高处,然后让座舱自由下落.下落一定高度后,制动系统启动,座舱做减速运动,到地面时刚好停下.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座舱在自由下落的过程中人处于超重状态B.座舱在自由下落的过程中人处于完全失重状态C.座舱在减速运动的过程中人处于超重状态D.座舱在减速运动的过程中人处于失重状态4.沼泽地的下面蕴藏着丰富的泥炭,泥炭是沼泽地积累的植物残体,它的纤维状和海绵状的物理结构导致人在其上面行走时容易下陷(设在下陷过程中,泥炭对人的阻力不计).如果整个下陷的过程是先加速再减速最后匀速运动,那么,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当在加速向下运动时,人对沼泽地的压力大于沼泽地对人的支持力B.当在减速向下运动时,人对沼泽地的压力小于沼泽地对人的支持力C.在整个运动过程中,人对沼泽地的压力是先大于后等于沼泽地对他的支持力D.在整个运动过程中,人对沼泽地的压力大小总是等于沼泽地对他的支持力5.如图所示,质量为2 kg的物体,放在动摩擦因数μ=0.1的水平面上,在水平拉力作用下,由静止开始运动,水平拉力做的功W和物体发生的位移x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g 取10 m/s2,则()A.此物体在AB段做匀加速直线运动B.此物体在AB段做匀速直线运动C.此物体在OA段做匀加速直线运动D.此物体在OA段做匀速直线运动6.静止不动的航空母舰上的舰载飞机在助推装置的作用下获得v0=40m/s的初速度,接着在滑行跑道上做匀加速滑行达到v1=80 m/s的速度后起飞,滑行距离x1=75 m,而一般民航客机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滑行达到v2=40 m/s的速度后起飞,滑行距离x2=2 000 m,求滑行时舰载飞机的加速度a1与民航客机的加速度a2的比值.7.某些城市交通部门规定汽车在市区某些街道行驶速度不得超过v m=30 km/h.一辆汽车在该水平路段紧急刹车时车轮抱死,沿直线滑行一段距离后停止,交警测得车轮在地面上滑行的痕迹长x m=10 m.从手册中查出该车轮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0.72,取g=10 m/s2.(1)请你判断汽车是否违反规定超速行驶.(2)目前,有一种先进的汽车制动装置,可保证车轮在制动时不被抱死,使车轮仍有一定的滚动,安装了这种防抱死装置的汽车,在紧急刹车时不但可以使汽车便于操控,而且可获得比车轮抱死更大的制动力,从而使刹车距离大大减小.假设汽车安装防抱死装置后刹车制动力恒为F,驾驶员的反应时间为t,汽车的质量为m ,汽车正常行驶的速度为v ,试推出刹车距离x 的表达式.8.如图所示, 一足够长的光滑斜面倾角为θ=30°,斜面AB 与水平面BC 连接,质量m=2 kg 的物体置于水平面上的D 点,D 点距B 点d=7 m .物体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0.2,当物体受到一水平向左的恒力F=8 N 作用t=2 s 后撤去该力,不考虑物体经过B 点时的碰撞损失,重力加速度g 取10 m/s 2.求撤去拉力F 后,经过多长时间物体经过B 点? 【参考答案】1.解析 2~4 s 内只受摩擦力F f =ma =1 N ,A 对;第1 s 内由牛顿第二定律F-F f =ma ′,F=3 N ,B 错;图象面积表示位移, C 错;v=1.25 m/s ,D 错.答案:A2.解析 由图象面积的意义知A 对;1~2 s 内向右运动,B 错;1~3 s 内直线的斜率不变,加速度不变,C 错;0~1 s 内tv∆∆在减小,a 减小,F=ma 减小,D 错.答案 A3.解析 由超重、失重的条件看加速度,当运动的加速度向下时,失重,且向下的a=g 时,处于完全失重;加速度向上时,处于超重状态,由此确定B 、C 项正确.答案:BC 4.答案:D 5.解析 W F =F·x ,AB 段直线的斜率表示力F ,F ==-61527 2 N , F f =μmg =0.1×2×10 N=2 N ,F=F f , B 正确F OA =315=5 N>F f , C 正确.答案 BC6.解析 对舰载飞机有v 12-v 02=2a 1x 1对民航客机有v 22=2a 2x 2得 221221221)(v x v v x a a -= 代入数据解得8021=a a 【答案】807.解析 (1)因为汽车刹车且车轮抱死后,汽车受滑动摩擦力作用做匀减速运动,所以滑动摩擦力大小F f =μmg汽车的加速度a=mF f -=-μg由v 12-v 02=2ax且v 1=0得v 0=m gx μ2=12 m/s=43.2 km/h>30 km/h 即这辆车是超速的.(2)刹车距离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司机在反应时间内汽车行驶的距离x 1,二是刹车后匀减速行驶的距离x 2.x=x 1+x 2=vt +av 22加速度大小a=mF则x=vt +Fmv 22答案 (1)这辆车是超速的 (2)x=vt+Fmv 228.解析 在F 的作用下物体运动的加速度a 1,由牛顿运动定律得F-μmg =ma 1解得a 1=2 m/s2F 作用2 s 后的速度v 1和位移x 1分别为v 1=a 1t=4 m/s ;x 1=21a 1t 2=4 m撤去F 后,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为a 2μmg=ma 2解得a 2=2 m/s2第一次到达B 点所用时间t 1,则d-x 1=v 1t 1-21a 2t 12解得t 1=1s此时物体的速度v 2=v 1-a 2t 1=2 m/s当物体由斜面重回B 点时,经过时间t 2,物体在斜面上运动的加速度为a 3,则Mg sin 30°=ma 3t 2=322a v =0.8 s第二次经过B 点时间为t=t 1+t 2=1.8 s所以撤去F 后,分别经过1 s 和1.8 s 物体经过B 点. 答案 1 s 1.8 s。
直线运动教案:物理学中的直线运动概念及应用
直线运动教案:物理学中的直线运动概念及应用一、教学内容本次教学内容为物理学中的直线运动,包括直线运动的概念、直线运动的描述、直线运动的公式、直线运动的应用等。
二、教学目标1、了解直线运动的定义,明确直线运动的特点和本质。
2、掌握描述直线运动的物理量,如位移、速度、加速度等。
3、掌握直线运动的基本公式,如v=s/t、s=vt、a=(v-u)/t等。
4、了解直线运动的应用,如车速计算、导弹轨迹计算等。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直线运动的定义和特点2、掌握描述直线运动的物理量,如位移、速度、加速度等。
3、掌握直线运动的基本公式,如v=s/t、s=vt、a=(v-u)/t等。
四、教学方法本次教学采用讲解、举例、实验等多种方法,旨在通过图像、数字等多种形式加深学生对直线运动的理解与应用。
五、教学步骤1、导入环节本部分介绍直线运动的概念和特点,引导学生发现直线运动的特点,理解直线运动的本质。
2、学习环节2.1 直线运动的描述本部分介绍描述直线运动的物理量,如位移、速度、加速度等,引导学生认识物理量的意义与数学符号。
2.2 直线运动的公式本部分介绍直线运动的基本公式,如v=s/t、s=vt、a=(v-u)/t等,因此学生需要对此类公式进行计算实践。
2.3 直线运动的规律本部分介绍直线运动的法则和规律,教师通过案例演绎的形式,引导学生掌握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
3、实践环节本部分通过实际的物理实验,引导学生对直线运动的规律进行深入了解。
例如,通过小车实验,对直线运动的速度和加速度进行测量,加深对直线运动的认识。
4、归纳总结与评价教师对本节课的知识点和实践环节进行总结,并评价学生的学习和实践成果,鼓励学生多思考和创新。
六、教学资源1、教学视频资源:集中介绍直线运动的基本概念和公式,让学生通过视觉效果更好地了解物理学中直线运动的相关知识。
2、试验室资源:进行直线运动相关练习,方便加深学生对直线运动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
七、教师角色1、导师:为学生提供知识的引导,让学生自主思考、关注现象,引领学生更好地理解直线运动。
高中物理直线运动教案
高中物理直线运动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直线运动的基本概念;
2. 掌握直线运动中的速度和加速度计算方法;
3. 能够应用直线运动的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
1. 直线运动的基本概念;
2. 直线运动的速度和加速度;
3. 直线运动的公式推导和应用。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直线运动的实物示意图;
2. 准备直线运动的例题和习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直线运动的相关概念,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二、讲解
1. 直线运动的基本概念:讲解直线运动的定义,速度和加速度的概念。
2. 速度和加速度的计算:讲解速度和加速度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掌握相关公式。
3. 直线运动的公式推导和应用:讲解直线运动的基本公式,并通过例题进行说明。
三、练习
教师分发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四、总结
教师帮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强调直线运动的重要性和应用。
五、作业
布置作业:完成课堂练习题或者自行寻找相关习题进行练习。
教学反思:
1. 教学内容是否清晰、生动易懂;
2. 学生是否能够理解并掌握直线运动的基本概念;
3. 学生是否能够运用直线运动的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能够掌握直线运动的基本概念和公式,从而能够更好地应用直线运动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019-2020年高三物理第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一力和运动教案 人教版
2019-2020年高三物理第二轮专题复习专题一力和运动教案人教版一、考点回顾1.物体怎么运动,取决于它的初始状态和受力情况。
牛顿运动定律揭示了力和运动的关系,关系如下表所示:2.力是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反过来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反映出物体的受力情况。
从物体的受力情况去推断物体运动情况,或从物体运动情况去推断物体的受力情况,是动力学的两大基本问题。
3.处理动力学问题的一般思路和步骤是:①领会问题的情景,在问题给出的信息中,提取有用信息,构建出正确的物理模型;②合理选择研究对象;③分析研究对象的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④正确建立坐标系;⑤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的规律列式求解。
4.在分析具体问题时,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隔离法和整体法,要善于捕捉隐含条件,要重视临界状态分析。
二、经典例题剖析1.长L的轻绳一端固定在O点,另一端拴一质量为m的小球,现使小球在竖直平面内作圆周运动,小球通过最低点和最高点时所受的绳拉力分别为T1和T2(速度分别为v0和v)。
5求证:(1)T1-T2=6mg(2)v0≥gL证明:(1)由牛顿第二定律,在最低点和最高点分别有:T1-mg=mv02/L T2+mg=mv2/L由机械能守恒得:mv02/2=mv2/2+mg2L以上方程联立解得:T1-T2=6mg(2)由于绳拉力T2≥0,由T2+mg=mv2/L可得v≥gL5代入mv02/2=mv2/2+mg2L得:v0≥gL点评:质点在竖直面内的圆周运动的问题是牛顿定律与机械能守恒应用的综合题。
加之小球通过最高点有极值限制。
这就构成了主要考查点。
2.质量为M 的楔形木块静置在水平面上,其倾角为α的斜面上,一质量为m 的物体正以加速度a 下滑。
求水平面对楔形木块的弹力N 和摩擦力f 。
解析:首先以物体为研究对象,建立牛顿定律方程: N 1‘=mgcosα mgsinα-f 1’=ma ,得:f 1‘=m(gsinα-a) 由牛顿第三定律,物体楔形木块有N 1=N 1’,f 1=f 1‘然后以楔形木块为研究对象,建立平衡方程:N =mg +N 1cosα+f 1sinα=Mg +mgcos 2α+mgsin 2α-masinα =(M +m)g -masinαf =N 1sinα-f 1cosα=mgcosαsinα-m(gsinα-a)cosα=macosα 点评:质点在直线运动问题中应用牛顿定律,高考热点是物体沿斜面的运动和运动形式发生变化两类问题。
初中物理力学教案:直线运动的相关知识
初中物理力学教案:直线运动的相关知识一、引言力学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物体运动的规律和力的作用。
直线运动是力学中最基本也是最简单的运动形式之一,对于初学者而言,了解直线运动的相关知识是建立起对力学整体框架认识的第一步。
本教案将以初中物理课程为背景,回顾直线运动的概念、描述和等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等基础知识,并提供了一些实例来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原理。
二、直线运动的概念与描述1. 直线运动是指物体在相同方向上沿着一条笔直路径进行移动。
它可以有两种状态: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2. 匀速直线运动指物体在相同时间段内恒定地改变位置。
描述匀速直线运动时我们需要关注物体位移(s)和所需时间(t),可利用公式 s = vt 进行计算。
3. 变速直线运动指物体在相同时间段内不断改变位置。
为了描述变速直线运动,我们引入平均速度(v)和瞬时速度(v₁)两个概念。
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为 v =Δs / Δt,而瞬时速度则是在某一时刻的瞬时变化率。
三、等速直线运动1. 等速直线运动是指物体在相同时间段内以相同的速度进行直线运动。
所以在任意时刻上,位移-时间图像都是一条直线。
2. 对于等速直线运动,我们可以计算出它的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均为常数。
这也意味着无论什么时候,物体所经过的路程长度也是相同的。
3. 物体在等速直线运动过程中所需时间与位移成正比。
可以利用公式 s = vt 计算出需要的时间或者物体所经过的路程。
四、变速直线运动1. 变速直线运动是指物体在相同时间段内以不同的速度进行直线运动。
因此,在位移-时间图像上,曲线并不是一条直线。
2. 对于变速直线运动,我们需要引入一个新概念——加速度(a)。
加速度定义为单位时间内瞬时变化率。
可以通过a = Δv / Δt 来计算加速度。
3. 当物体以恒定加速度进行变速直线运动时,我们可以利用以下公式来描述它们之间的关系:v = u + at、s = ut + (1/2)at²。
高三教案力与物体的直线运动
力与物体的直线运动一. 专题要点第一部分:匀变速直线运动在力学中的应用1.物体或带电粒子做直线运动的条件是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与速度方向平行。
2.物体或带电粒子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条件是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为恒力且与速度方向平行。
3.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是:物体运动时的加速度与物体所受的合外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与所受合外力的方向相同,且二者具有瞬时对应关系,此定律能够用控制变量法实行实验验证。
4.速度时间关系图像的斜率表示物体运动的加速度,图像所包围的面积表示物体运动的位移。
在分析物体的运动时常利用v-t 图像协助分析物体的运动情况。
5.超重或失重时,物体的重力并未发生变化,仅仅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发生了变化。
当a=g 时物体完全失重。
6.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规律为 速度公式:at v v t +=0 位移公式:2021at t v x +⋅= 速度与位移关系式:ax v v t 2202=- 7.匀变速直线运动 平均速度:20t v v t x v +=或 位移中点的瞬时速度2220tv v v +=中点第二部分:匀变速直线运动在电学中的应用1. 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直线运动的问题:实质是在电场中处理力学问题,其分析方法与力学中相同。
首先实行受力分析,然后看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与速度方向是否一致,其运动类型有电场加速运动和交变的电场内往复运动2. 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直线运动问题:洛伦兹力的方向始终垂直于粒子的速度方向。
3. 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的运动情况一般较为复杂,但是它仍然是一个力学问题,同样遵循力和运动的各条基本规律。
4. 若带电粒子在电场力、重力和洛伦兹力共同作用下做直线运动,如果是匀强电场和匀强磁场,那么重力和电场力都是恒力,洛伦兹力与速度方向垂直,而其大小与速度大小密切相关。
只有带电粒子的速度大小不变,才可能做直线运动,也即匀速直线运动。
二. 考纲要求考点要求 考点解读参考系、质点 Ⅰ 本专题知识是整个高中物理的基础,高考对本部分考查的重点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公式及应用;v- t 图像的理解及应用,其命题情景较为新颖,(如高速公路上的车距问题、追及相遇问题)竖直上抛与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及其应用;强调对牛顿第二定律分析、计算和应用考查,而牛顿第三定律贯穿于综合分析过程中。
八年级物理(人教版)第八章《力和运动》大单元优秀教学案例
4.反思与评价提高学习效果: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和反思,加深对力的概念、作用效果以及二力平衡条件的理解。同时,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了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过程和合作表现,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和反馈作用。
5.摩擦力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讲授摩擦力的定义,讲解摩擦力的影响因素,如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压力等,并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摩擦力的存在。
(三)学生小组讨论
1.设计讨论题目,引导学生针对题目进行小组讨论,如“力是如何作用在物体上的?”,“二力平衡的条件在生活中的应用”等。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实验,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共同探究、分析、总结,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通过实验和动画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力的作用效果,如物体形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等,从而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
3.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同时加深对二力平衡条件的理解。
4.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了解惯性的概念,引导学生运用惯性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
5.结合学生的作业表现,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标。
五、案例亮点
1.情景创设贴近生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和实验现象,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感受力的作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问题导向引导学生思考:教师针对本章知识点设计了一系列递进式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力的概念、作用效果以及二力平衡的条件等。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力的作用现象,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人教版高中物理直线运动教案
人教版高中物理直线运动教案主题:直线运动教学目标:1. 了解直线运动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 认识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区别。
3. 掌握直线运动的相关公式和求解方法。
4. 能够应用直线运动的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重点:1. 直线运动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 直线运动的速度和加速度的计算方法。
3. 直线运动的图像分析和问题求解。
教学难点:1. 加速度的计算和应用。
2. 直线运动的实际问题分析和解决方法。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PPT。
2. 实验仪器和材料。
3. 教师备课材料。
4. 学生实验指导书。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引出问题或实际案例引起学生的兴趣,导入直线运动的内容。
二、讲解直线运动的基本概念(15分钟)1. 直线运动的定义和特点。
2. 直线运动的速度和加速度的定义。
3. 直线运动的图像和运动规律。
三、匀速直线运动的计算(20分钟)1. 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和位置关系。
2. 匀速直线运动的公式和计算方法。
3. 练习题解析。
四、变速直线运动的计算(20分钟)1. 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和加速度的关系。
2. 变速直线运动的公式和计算方法。
3. 练习题解析。
五、实际问题应用(15分钟)结合实际案例或问题,让学生应用直线运动知识进行分析和求解。
六、总结与反思(10分钟)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并让学生回答相关问题,进行思考和反思。
七、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相关练习题和思考题,以巩固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学反馈:根据学生上课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及时进行评价和反馈,提出指导意见。
教学延伸:在课外拓展相关知识,或进行实验观察和分析,加深学生对直线运动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资源: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实验器材、相关视频资料等。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作业成绩和考试成绩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及时发现问题和加强指导。
高中物理直线动作教案全套
高中物理直线动作教案全套1. 理解直线运动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物理量;2. 掌握直线运动的运动规律和数学表达式;3. 能够应用直线运动的知识解决相关问题;4. 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和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直线运动的基本概念;2. 直线运动的运动规律;3. 直线运动的相关数学表达式。
三、教学难点:1. 直线运动的相关物理量的定义和理解;2. 直线运动的运动规律的应用。
四、教学内容:1. 直线运动的基本概念;2. 直线运动的运动规律;3. 直线运动的数学表达式。
五、教学方法:1. 课堂讲授;2. 实验演示;3. 组内讨论;4. 问题解答。
六、教学过程:1. 定义直线运动的概念,并介绍直线运动的相关物理量。
2. 讲解直线运动的运动规律,并推导直线运动的数学表达式。
3. 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自己动手测量直线运动的相关物理量。
4. 组内讨论,让学生自己尝试解决直线运动的相关问题。
5. 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解答。
6.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直线运动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七、板书设计:1. 直线运动的定义:直线运动是物体在同一方向上按相同的速度运动。
2. 直线运动的物理量:位移、速度、加速度。
3. 直线运动的运动规律:v = d / t;a = (v2 - v1) / t。
4. 直线运动的数学表达式:d = v0t + (1/2)at2。
八、课堂练习:1. 一个物体以4 m/s的速度向前运动,经过3秒后,它的位移是多少?2. 一个自由落体物体下落2秒后的速度为20 m/s,求加速度的大小。
3. 一个汽车经过2小时的行驶,最终速度是80 km/h,求加速度的大小。
4. 一个物体以20 m/s的速度向前运动,经过5秒后,它的位移是多少?5. 一个自由落体物体下落3秒后的速度为30 m/s,求加速度的大小。
九、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掌握了直线运动的基本概念和相关数学表达式,提高了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了他们对物理学的兴趣和热情。
高物辅导系列(20)力与直线运动提高版
学科:物理学段:高一必修一学生姓名教师联系电话:教学内容力与物体的直线运动提高版教学目标1、牛顿运动定律及其应用,以联系实际的两类动力学问题、超重和失重问题2、匀变速直线运动图象----涉及位移、速度、加速度、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教学重、难点1、位移、速度、加速度、合外力等物理量与时间图像的相互转化2、能在实际问题的分析、综合、推理和判断等过程中熟练运用力与运动知识【热点例析】题型一、位移图象和速度的基本识图“识图”就是识别纵、横坐标所代表的物理量,图象反映出什么物理规律。
明确物理图象中的点(起点、交点、拐点、终点)、线(直、曲)、峰值、截距、斜率、面积、正负号的物理意义,以及图象给我们提供了哪些有用的信息。
方程(一般是直线。
若曲线则“化曲为直”)斜率(一般由方程看意义)面积(一般看纵横轴物理量乘积的意义,如速度图线下的面积表示位移)截距(一个量为零时的另一个量的值,结合物理方程或情景,再看其意义)【例1】某跳伞运动训练研究所,让一名跳伞运动员从悬停在高空的直升机中跳下,研究人员利用运动员随身携带的仪器记录下了他的运动情况,通过分析数据,定性画出了运动员从跳离飞机到落地的过程中在空中沿竖直方向运动的v-t图象,如图所示,则对运动员的运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每天浏览5分钟,有时候进步就这么简单!!!A.0~15 s末都做加速度逐渐减小的加速运动B.0~10 s末做自由落体运动,15 s末开始做匀速直线运动C.10 s末打开降落伞,以后做匀减速运动至15 s末D.10 s~15 s末加速度方向竖直向上,加速度的大小在逐渐减小【拓展练习1】将地面上静止的货物竖直向上吊起,货物由地面运动至最高点的过程中,v-t图象如图所示。
以下判断正确的是()A.前3 s内货物处于超重状态B.最后2 s内货物只受重力作用C.前3 s内与最后2 s内货物的平均速度相同D.第3 s末至第5 s末的过程中,货物的机械能守恒题型二、追及、相遇问题将速度图象和追及、相遇问题结合,通过v-t图象给出运动情景,要求能根据图象分析出物体的运动性质及其位置、速度、位移关系。
物理专业直线运动教案高中
物理专业直线运动教案高中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学生能够掌握直线运动的定义,速度、加速度的概念及计算方法,能够分析直线运动的规律。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其对物理学的兴趣和探求精神。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重点:直线运动的定义,速度和加速度的计算方法,直线运动的规律分析。
2. 难点:速度和加速度的关系及对直线运动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及内容安排:1. 导入:通过引入一个具体的例子,如小汽车匀速行驶的情景,引出直线运动的概念和定义。
2. 探究:进行实验,用测量仪器测量物体在直线上的速度和加速度,并通过计算和分析得出结论。
3. 引出:引出直线运动的速度和加速度的计算公式,并解释其物理意义。
4. 引导:通过实例和练习,引导学生掌握速度和加速度的计算方法,分析直线运动的规律。
5. 运用:应用所学知识,通过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加深对直线运动规律的理解。
6. 总结:总结课程内容,巩固学生对直线运动的理解,引导他们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四、教学手段与教学资源:1. 实验仪器:速度测量仪器、加速度测量仪器。
2. 教学媒体:多媒体教学、实物展示。
3. 教学文具:笔记本、笔、尺子。
4. 资料:课件、实验指导书。
五、作业布置:1. 练习题目:选择一些速度和加速度相关的题目,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2. 课后思考:让学生思考直线运动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写一篇作文。
六、教学效果评价:1. 调查问卷:收集学生对本节课程的反馈,评价教学效果。
2. 测验测试:以书面测试形式考核学生对直线运动的掌握程度。
希望以上内容对您有所帮助,祝教学顺利!。
初中物理力和运动复习课教案《力和运动》范本
《力和运动》复习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
(2)掌握牛顿三定律及其应用。
(3)理解重力、弹力、摩擦力的产生和作用。
(4)掌握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理解参照物的选择。
(5)掌握速度、加速度、位移等基本物理量的定义及计算。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力和运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利用实验和演示,加深学生对重点知识点的理解。
(3)采用小组讨论、探究活动,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
(2)培养学生勇于探究、实事求是的精神。
(3)引导学生关注力和运动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1)力的定义及表示方法。
(2)力的分类:重力、弹力、摩擦力等。
(3)力的作用效果:形变、运动状态改变等。
2. 牛顿三定律及其应用(1)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
(2)牛顿第二定律:力与运动的关系。
(3)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3. 重力、弹力、摩擦力(1)重力的产生和作用。
(2)弹力的产生和作用。
(3)摩擦力的产生和作用。
4.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1)参照物的选择。
(2)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原理。
5. 速度、加速度、位移(1)速度的定义及计算。
(2)加速度的定义及计算。
(3)位移的定义及计算。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1)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
(2)牛顿三定律及其应用。
(3)重力、弹力、摩擦力的产生和作用。
(4)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5)速度、加速度、位移的定义及计算。
2. 难点:(1)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
(2)摩擦力的计算。
(3)相对性原理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力和运动的知识。
2. 利用实验和演示,加深学生对重点知识点的理解。
3. 采用小组讨论、探究活动,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4. 结合实际例子,培养学生运用力和运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高中物理直线运动训练教案
高中物理直线运动训练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掌握直线运动的相关概念和公式。
2.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运用直线运动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重点:直线运动的相关概念和公式的掌握。
2. 难点:应用直线运动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
通过展示一个物体做直线运动的视频或图片引入话题,引起学生的兴趣。
2. 理论讲解:
(1)直线运动的概念和特点;
(2)直线运动的速度、加速度等相关概念和公式。
3. 实践操作:
让学生进行实际测量和计算,通过实验数据验证直线运动的相关理论。
4. 练习与训练:
(1)完成教材上的相关练习题;
(2)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应用直线运动的知识进行解决。
五、总结与拓展:
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拓展一些相关应用知识,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和学习。
六、作业布置:
布置相关练习题作为课下作业,复习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
七、板书设计:
直线运动训练教案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实践操作和应用问题,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直线运动的相关知识。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通过更多实际案例让学生练习和应用直线运动的知识,提高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少学生盲目套用物理公式,“潜在假设”汽车在8s 内一直运动,根据匀减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可得:
202
1
at t V S -==⨯-⨯⨯=2081248322m
这是常见的一种错误解法,同学们在运用物理公式时必须明确每一个公式中的各物理量的确切含义,深入
分析物体的运动过程。
例5、物体沿一直线运动,在t 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为S ,它在中间位置S 2
1
处的速度为V 1,在中间时刻
t 2
1
时的速度为V 2,则V 1和V 2的关系为( ) A .当物体作匀加速直线运动时,V 1>V 2; B.当物体作匀减速直线运动时,V 1>V 2; C .当物体作匀速直线运动时,V 1=V 2; D.当物体作匀减速直线运动时,V 1<V 2。
分析与解:设物体运动的初速度为V 0,未速度为V t ,由时间中点速度公式20t V V V +=
-
得2
02t
V V V +=;由位移中点速度公式2220t V V V +=
中点
得2
2
201t V V V +=。
用数学方法可证明,只要t V V ≠0,必有V 1>V 2;当t V V =0,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必有V 1=V 2。
所以正确选项应为A 、B 、C 。
例6、一个质量为m 的物块由静止开始沿斜面下滑,拍摄此下滑过程得到的同步闪光(即第一次闪光时物块恰好开始下滑)照片如图1所示.已知闪光频率为每秒10次,根据照片测得物块相邻两位置之间的距离分别为AB =2.40cm ,BC =7.30cm ,CD =12.20cm ,DE =17.10cm .由此可知,物块经过D 点时的速度大小为________m/s ;滑块运动的加速度为________.(保留3位有效数字)
分析与解:据题意每秒闪光10次,所以每两次间的时间间隔T=0.1s,根据中间时刻的速度公式得s m s m T CE V D /46.1/102
.01
.172.1222_
=⨯+==
-. 根据2
aT S =∆得2
)2(T a AC CE =--
-
,所以=-=-
-2
4T
AC
CE a 2.40m/s 2.
问题5.注意弄清位移图象和速度图象的区别和联系。
运动图象包括速度图象和位移图象,要能通过坐标轴及图象的形状识别各种图象,知道它们分别代表何种运动,如图2中的A 、B 分别为V-t 图象和s-t 图象。
其中:○1是匀速直线运动,○2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3是初速不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4是匀减速直线运动。
同学们要理解图象所代表的物理意义,
注意速度图象和位移图象斜率的物理意义不
图1
t V A O ○
1 ○
2 ○
4 ○3 t S B O ○1 ○2 ○3 ○4 图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