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岛素抵抗的治疗
胰岛素抵抗与代谢综合征,胰岛素抵抗与代谢综合征的症状,胰岛素抵抗与代谢综合征治疗【专业知识】
胰岛素抵抗与代谢综合征,胰岛素抵抗与代谢综合征的症状,胰岛素抵抗与代谢综合征治疗【专业知识】疾病简介胰岛素抵抗是大家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早在20世纪60年代人们便观察到糖耐量受损(IGT)、糖尿病、肥胖、脂代谢紊乱和高血压等常同时出现于同一个体,当时有人称其为繁荣综合征,但在相当长时间内人们并不了解该综合征的各种成分为何先后或同时出现在同一个体或同一家族,因此又称其为X综合征。
直至1988年Reaven首先提出胰岛素抵抗综合征后,人们才将上述多种表现与胰岛素抵抗联系在一起,认为他们发病的共同病理基础为胰岛素抵抗。
胰岛素抵抗的定义:机体对胰岛素的生理作用的反应性降低或敏感性降低。
狭义的胰岛素抵抗是指组织细胞对胰岛素介导的葡萄糖利用的反应性降低。
产生胰岛素抵抗的主要部位在肝脏、肌肉和脂肪组织。
疾病病因一、发病原因遗传性因素(30%):导致胰岛素抵抗的病因很多,它包括遗传性因素或称原发性胰岛素抵抗如胰岛素的结构异常,体内存在胰岛素抗体,胰岛素受体或胰岛素受体后的基因突变(如Glut4基因突变,葡萄糖激酶基因突变和胰岛素受体底物基因突变等),原发性胰岛素抵抗绝大多数(90%以上)是由于多基因突变所致,并常常是多基因突变协同导致胰岛素抵抗。
环境因素(30%):除了上述遗传因素之外,许多环境因素也参与或导致胰岛素抵抗,称之继发性胰岛素抵抗如肥胖(是导致胰岛素抵抗最主要的原因,尤其是中心性肥胖,这主要与长期运动量不足和饮食能量摄入过多有关,2型糖尿病患者诊断时80%伴有肥胖),长期高血糖,高游离脂肪酸血症。
药物(30%):某些药物(如糖皮质激素),某些微量元素缺乏(如铬和钒缺乏),妊娠和体内胰岛素拮抗激素增多等。
二、发病机制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增多,TNF-α活性增强可以促进脂肪分解引起血浆FFA水平增高,抑制肌肉组织胰岛素受体的酪氨酸激酶的活性,抑制IRS-1的磷酸化和Glut4的表达,从而导致胰岛素抵抗和高胰岛素血症,近年来尚发现脂肪细胞能分泌抵抗素(resistin),抵抗素可降低胰岛素刺激后的葡萄糖摄取,中和抵抗素后组织摄取葡萄糖回升,其他如瘦素抵抗和脂连素水平的降低或活性减弱也与胰岛素抵抗有关,骨骼肌细胞内甘油三酯(TG)含量增多也被认为是胰岛素抵抗的原因之一,B细胞内TG积聚过多可造成其功能减退。
胰岛素抵抗的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案
胰岛素抵抗的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案胰岛素抵抗是一种常见的代谢紊乱疾病,其主要特征是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度下降,导致血糖水平异常升高。
为了准确诊断和治疗胰岛素抵抗,本文将介绍胰岛素抵抗的鉴别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案。
一、胰岛素抵抗的鉴别诊断胰岛素抵抗疾病的鉴别诊断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医生确定所采取的治疗方案。
以下是常用的鉴别诊断方法:1. 空腹血糖测定:胰岛素抵抗患者的空腹血糖通常较高,超过正常范围。
此项指标是胰岛素抵抗的重要指标之一。
2.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该试验是通过口服葡萄糖后测量血糖水平的变化,以评估机体对葡萄糖的处理能力。
胰岛素抵抗患者在OGTT中的血糖升高幅度较大。
3. 糖化血红蛋白(HbA1c)测定:HbA1c是反映近期血糖控制情况的指标。
胰岛素抵抗患者的HbA1c水平通常明显升高。
4. 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HOMA-IR是通过测量空腹血糖和胰岛素水平计算得出的数值,用于评估胰岛素抵抗程度。
高HOMA-IR值表示严重的胰岛素抵抗。
二、胰岛素抵抗的治疗方案针对胰岛素抵抗,有多种治疗方案可供选择。
以下是常用的治疗方案:1.饮食控制:合理的饮食是胰岛素抵抗管理的关键。
降低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选择低糖、低脂的食物,增加蔬菜和蛋白质的摄入量,有助于降低血糖水平。
2.运动治疗:适量的有氧运动可以提高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增加能量消耗,降低血糖水平。
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可以有效改善胰岛素抵抗症状。
3.药物治疗:对于胰岛素抵抗严重且无法通过饮食和运动控制的患者,医生可能会考虑使用口服降糖药物或胰岛素来帮助控制血糖水平。
具体的药物选择和剂量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由医生决定。
4.减重:肥胖是胰岛素抵抗的一个重要诱因,减重可以改善胰岛素抵抗的症状。
通过调整饮食和增加运动来实现减重目标,对胰岛素抵抗的治疗非常关键。
5.针对基础疾病治疗:一些疾病,如多囊卵巢综合征、高血压等,与胰岛素抵抗存在密切关系。
中医对胰岛素抵抗解释
中医对胰岛素抵抗解释中医对胰岛素抵抗的解释一、中医理论基础1. 整体观念在中医看来,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脏腑、经络、气血等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胰岛素抵抗涉及到糖代谢的异常,从中医整体观念分析,这不是单一因素造成的,而是与全身的气血阴阳失调有关。
例如,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饮食入胃后,需通过脾胃的运化功能转化为精微物质。
若脾胃功能失调,水谷精微的运化和输布就会出现问题,这可能影响到血糖的代谢,进而与胰岛素抵抗产生关联。
2. 辨证论治中医通过辨证来认识疾病的本质。
对于胰岛素抵抗,可能会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综合信息进行辨证分型。
常见的证型有脾虚湿盛证、肝郁气滞证、痰瘀互结证等。
脾虚湿盛证症状:患者可能表现为形体肥胖,肢体困倦,腹胀纳呆,大便溏薄等。
舌象多为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苔白腻;脉象濡缓。
从中医角度理解,脾主运化,脾虚则运化水湿功能失常,水湿内停,阻滞气血运行,影响脏腑功能,可能导致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
肝郁气滞证症状:情绪抑郁或烦躁易怒,胸胁胀满,口苦咽干,女性可能出现月经不调等症状。
舌象为舌红苔薄黄,脉象弦。
肝主疏泄,调畅气机。
肝郁气滞则气血运行不畅,肝木克土,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进而影响血糖代谢,与胰岛素抵抗相关。
痰瘀互结证症状:身体肥胖,胸闷脘痞,肢体麻木或疼痛,舌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苔腻,脉象弦滑或涩。
痰浊和瘀血都是病理产物,又可作为致病因素。
痰瘀互结,阻滞经络气血,影响脏腑功能,使机体对胰岛素的反应性降低。
二、病因病机1. 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如长期大量摄入高热量、高脂肪、高糖的食物,超出了脾胃的运化能力。
脾胃运化不及,水谷精微不能正常输布,聚湿生痰,阻滞气血运行,导致脏腑功能失调,从而影响胰岛素的正常作用,引发胰岛素抵抗。
2. 情志失调长期的情志不舒,如焦虑、抑郁、愤怒等情绪,可使肝气郁结。
肝气郁结则疏泄失常,一方面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另一方面气血运行不畅,瘀血内生,痰瘀互结,进而影响胰岛素的信号传导等过程,产生胰岛素抵抗。
胰岛素抵抗怎么治疗
胰岛素抵抗怎么治疗
一、胰岛素抵抗怎么治疗1. 饮食治疗是改善胰岛素抵抗2. 纠正脂代谢紊乱3. 个体化选择降血压药物二、胰岛素抵抗的原因1. 细胞因子引起胰岛素抵抗2. 遗传性因素引起胰岛素抵抗三、胰岛素抵抗的症状有哪些1. 对生理浓度的胰岛素的生物反应性无反应 2. 会引发糖尿病病变
胰岛素抵抗怎么治疗1、饮食治疗是改善胰岛素抵抗
摄入食物的种类和量影响胰岛素的效应。
低热卡饮食可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对肥胖患者更是如此。
要注意每天摄入的能量有多少,既要保证机体需要的营养又不因摄入过多而使得体重增加。
在肥胖的人群中控制热量的摄入可以减轻体重,从而改善胰岛素敏感性。
饮食中要注意糖、脂肪、蛋白质三大营养素比例适当,应避免过多的进食糖及含糖食物(特别是果糖类),减少进食高脂肪及高胆固醇食物,适量进食高膳食纤维食物,应少食多餐而不是暴饮暴食。
减少食物中的脂肪特别是饱和脂肪(动物来源的脂肪)和反式脂肪酸的摄入(快餐食品、爆米花等常含有此类脂肪酸),对减轻胰岛素抵抗有利。
2、纠正脂代谢紊乱
脂代谢紊乱如高甘油三酯和高游离脂肪酸血症等与胰岛素抵抗密切相关,高甘油三酯血症和高游离脂肪酸血症进一步加重胰岛素抵抗。
应用调脂药物改善脂代谢可以减轻胰岛素抵抗。
噻唑烷二酮衍生物如罗格列酮改善胰岛素抵抗部分与其降低血游离脂肪酸有关。
3、个体化选择降血压药物
许多高血压患者常伴有胰岛素抵抗,利尿剂和β受体阻滞剂可能加重胰岛素抵抗,对糖代谢有不良影响,避免长期大剂量应用。
钙离子拮抗。
从脾论治胰岛素抵抗
化痰祛瘀是治疗IR的根本,IR是脾虚基础上痰瘀不 化的病理结果,脾虚为其本,痰瘀为其标。痰瘀既是IR的 形成原因,又是进一步导致”变证”、”坏证”的关键,故治疗以健脾益气治其本,化痰祛瘀治其标,改善胰岛素抵抗,提高胰岛素敏感性。临床多采用黄芪、人参、当归、丹参、白术等药物。如现代名医施今墨以黄芪配淮山药,苍术配玄参皆治脾的妙用[4] 。徐云生[5] 以健脾益气、祛痰化瘀法为治则,治疗对磺脲类失效的2型糖尿病21例,中药合用磺脲类降糖药综合治疗,显示中药治疗增强了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朱立群等[6] 通过对2型糖尿病患者在降糖西药的基础上
2 脾虚是IR的致病之本
现代医学认为,引起IR的原因包括饮食因素、肥胖、运动减少,其形成与痰瘀的形成有共同的原因,即脾虚 [2] 。脾的运化障碍影响人体的营养物质的代谢。若脾气虚弱或脾阳不足,不能正常运化水谷,精微则无以生,生化之源因而不足。或脾运化水液功能失常,水液不能布散而停滞体内,可产生湿、痰、饮等病理产物。血化生于脾,又统摄于脾,脾气亏虚,脾乏统摄血运之职,饮食精微不能化生为血,血失统摄则难循经而溢于脉外成瘀,即如《读医随笔》云:“气虚不足以推血,则血必有瘀。”而痰湿阻于血脉,血流不畅,易形成瘀血,日久痰瘀互结,水谷精微更难于输布,反随浊气下流,出现体内营养过剩,如肥胖、血糖升高等。另外,水谷精微不得输布,四肢百骸充养不足,易出现口渴、消瘦等。实际上,胰岛素是体内胰岛β细胞所分泌的正常生理激素,是人体的“血气”,胰岛素抵抗的病理过程即为“化失其正,则脏腑病,津液败,而血气即成痰涎”的形成过程。故胰岛素抵抗的存在,如同脾虚导致痰
瘀的病理过程,其发生导致了糖尿病、高脂血症、动脉硬化、肥胖等代谢综合征的出现。
3 痰瘀是IR发展的病理关键
脾虚是病之本,痰瘀是其病理产物,亦是本病发展的必然趋势。如肥胖多责之于脾虚,为膏脂聚积于体内之痰湿而致,主要与饮食不节,嗜食肥甘厚味,损伤脾胃有关。现代医学认为,高脂肪饮食使饱和脂肪吸收过多,营养过剩,全身代谢失调,从而降低胰岛素的敏感性。肥胖又是2型糖尿病的危险因素,如《素问·奇病论》曰:“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说明肥甘厚味,滋生痰湿,日久化热发为消渴。“二阳结,谓之消。二阳之病发心脾……”张锡纯也曾提出糖尿病是由于“元气不升,大气下陷,脾不散精”所致。2型糖尿病以低体重出生者、中年肥胖者多见。低体重出生患者,先天脾肾不足,体力劳动少于脑力劳动,加之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伤及脾,脾气亏虚,津液不得运化,精微不得输布,出现口渴、肥胖、消瘦、乏力等糖尿病症状。痰乃津液之变,瘀乃血液凝滞,津血同源,痰瘀互渗,与体内不能输布的精微互结,形成脂浊,注于血脉致血脂升高。“高血脂为血中之痰瘀”,而临床所见,高脂血症确实多发生于饮食不节和肥胖患者,并发现脾虚痰凝证和痰瘀阻络证患者的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的值增高,而高密度脂蛋白的值减低[3] 。高脂血症进一步发展,不但加重脾虚,还使痰瘀互结更甚,血气运行更加不畅,导致“久病入络”,逐渐演变为心脑血管疾病,如冠心病、心绞痛、中风等,这与现代医学认为的高脂血症可引起内皮损伤,引起血小板粘附,刺激中膜平滑细胞增生,形成动脉斑块相一致。IR的存在,使糖耐量减低,体内脂蛋白增高,促进血栓形成,抑制血栓溶解作用,也成为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胰岛素抵抗如何治疗
胰岛素抵抗如何治疗
一、胰岛素抵抗如何治疗二、胰岛素抵抗的检查三、胰岛素抵抗的饮食
胰岛素抵抗如何治疗1、饮食治疗是改善胰岛素敏感性的基本方法。
摄入食物的种类和量影响胰岛素的效应。
低热卡饮食可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对肥胖患者更是如此。
要注意每天摄入的能量有多少,既要保证机体需要的营养又不因摄入过多而使得体重增加。
在肥胖的人群中控制热量的摄入可以减轻体重,从而改善胰岛素敏感性。
2、运动治疗的中药性
在一般情况下,空腹胰岛素水平与胰岛素抵抗成正相关关系。
研究发现,运动可以将降低胰岛素水平。
提示运动可改善胰岛素的作用。
运动不仅使能量消耗增加,同时使机体细胞利用葡萄糖的效率提高,减少体内脂肪含量,增加机体肌肉组织含量,促进有氧代谢,但这些作用在停止锻炼数天后消失,故应坚持锻炼。
3、药物治疗的作用
研究表明,许多药物具有改善胰岛素敏感性的作用,使得胰岛素得以“复活”而充分发挥作用,改善机体血糖水平。
目前常用的改善胰岛素敏感性的药物主要有双胍类药物及噻唑烷二酮类制剂。
4、胰岛素抵抗有三种形式
4.1单纯曲线右移,表示胰岛素的效应器官对胰岛素敏感性减低,需要增加胰岛素的剂量才能达到最大反应。
4.2单纯曲线高度降低,增加胰岛素的剂量也不能达到最大的反应高度,这提示靶器官对胰岛素的反应性降低。
胰岛素抵抗的临床诊断与治疗
1 改变生活方式 ,控制饮食 ,加强运动 ,减重 减重和合理运动是最有效 、最 安全的提高胰 岛素敏
感性 的方法 。减重要做 到持 之以恒 ,循序渐进 ,避免暴
经 、阴蒂及 阴唇肥 大 、多囊卵巢等 , 目前 尚缺乏 明确有
效的治疗方法 。
减暴 增 。虽然体重和胰 岛素 抵抗程 度不成正 比,但对于
减弱 ;在肌 肉细胞 内,胰 岛素抵 抗降低其葡萄糖 的吸收
与利用 ;而在肝 脏细胞 内 ,胰 岛素抵抗 会影响肝糖原 的 生成和糖异生的抑制作用 。 目前 认 为 ,胰 岛 素抵 抗 引起 高胰 岛 素血 症 和高 血 糖 ,是 导致 代谢综 合征 、痛风 、2 型糖 尿病 、非酒精 性
是两 者共 同作用 所致 。而胰 岛素抵抗 是2 型糖尿病 发病
的 主 要 原 因之 一 。
胰 岛素 抵 抗 除 了引起 糖 代谢 异 常 ,还 会导 致 其他
的代谢异 常 ,如高脂血症 、非酒精性脂 肪肝 、肥胖和器 官功 能异 常 。胰岛素抵抗 时脏器及细胞对 正常浓度 的胰 岛素反应 不足 ,从而 影响人体的血糖血脂 代谢 ,例如 : 在脂肪细 胞 内,胰 岛素抵 抗会导致其储存 的甘油三酯水
抵抗 的程度 。
生高胰 岛素血症 )以维持 血糖的稳定 。当胰 岛功能 的代 偿 能力下降或丧 失 ,或者在胰 岛素抵 抗进一步加重 的情
况下 ,会导致糖代谢异常 ,甚至发生糖尿病 。
糖尿 病发生的 主要 原 因是胰 岛细胞 分泌胰 岛素 的功 能缺 陷或丧失 ,或者 是胰岛素作用效率 异常 ,也有可 能
Di a gno s i s a nd T r e a t me nt o fI ns u l i n Re s i s t a nc e
胰岛素治疗中的胰岛素抵抗-PPT
胰岛素治疗反应
内源性或外源性胰岛素得敏感性和反应性降低
实验室检查
20
临床评估
有 T2DM、HBP或者心梗得家族史 2分
WHR>0、85 1分
BP>140/90 1分
TG>1、9
1分
尿酸 >386、8
1分
脂肪肝
1分
≥ 3分可能有抵抗 ≥ 3分+IGT、T2DM或者FING≥ 15ui/ml 肯定有抵抗
胰岛素抵抗得诊断标准:
1999年WHO提出:由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技术测定得个体葡萄糖利用 率低于所处背景人群得下1/4位点,可诊断为胰岛素抵抗
原理
血胰岛素浓度在50μU/ml以上时能抑制90%得肝脏内源性葡萄糖生成 此时血糖维持正常水平主要依赖输入得外源性葡萄糖 所输外源性葡萄糖得量等于机体在胰岛素作用下所处理得葡萄糖 根据输入葡萄糖得量和血胰岛素比值,可以间接了解机体对胰岛素得敏感
胰岛素治疗中的胰岛素抵抗
胰岛素治疗中得胰岛素抵抗
2
目录
1
胰岛素抵抗的定义与内涵
2
胰岛素抵抗的临床评估
3
胰岛素抵抗与糖尿病治疗
43 胰岛素治疗中的胰岛素抵抗
3
胰岛素抵抗得定义
胰岛素抵抗就是指
胰岛素得外周靶组织(主要为骨骼肌、肝脏和脂肪组织)对内源性或外 源性胰岛素得敏感性和反应性降低,导致生理剂量得胰岛素产生低于 正常得生理效应。
胰岛素和胰岛素受体结合后主要通过两条途径将信号下传至效应器, 其中之一就是代谢信号通路。另一个通路就是生长信号通路。
在肥胖和2型糖尿病患者得靶组织,如肌肉和血管内皮细胞,代谢信号 通路明显受损,但生长信号通路途径保持完好,甚至加强,这种现象就 就是近年有些学者提出得“选择性”胰岛素抵抗。
胰岛素抵抗及临床处理
胰岛素抵抗及临床处理胰岛素抵抗(IR)是一种异常病理生理狀态,指胰岛素作用的靶器官(主要是肝脏、肌肉和脂肪组织)对胰岛素作用的敏感性降低。
与肥胖症、高胰岛素血症、高脂血症或脂蛋白异常、糖耐量异常或2型糖尿病、高血压发生密切相关,现认为胰岛素抵抗是上述异常的共同基础。
标签:胰岛素抵抗、临床处理1 概念IR是亚细胞、细胞、组织或机体的一种病理生理状态。
本意指需要超过正常量的胰岛素(InS),在InS的效应器官产生正常的生理效应。
但现在IR的概念则泛指InS在周围组织摄取和消除葡萄糖的作用减低。
InS典型的效应器官是肝脏、骨骼肌及脂肪组织。
InS主要的生理效应包括其介导的葡萄糖摄取及处置,促进蛋白质、脂肪合成,抑制糖异生,抑制脂肪分解及抗生酮等。
2 IR发病机理及其在多种疾病中得作用IR的产生机理分为3类:①InS受体前因素,可见于以下几种情况:⑴InS 基因突变产生结构异常InS,使InS生物活性下降或丧失;⑵内源性或外源性Ins 抗体形成,干扰Ins与受体的正常结合。
⑶Ins受体抗体形成;⑷Ins降解加速;⑸药物及Ins拮抗激素过多;②受体缺陷:包括受体功能与结构的异常;③受体后缺陷:系指Ins与受体结合后信号向细胞内传递所引起的一系列代谢过程,包括信号传递、放大、蛋白质-蛋白质交联反应、磷酸化与脱磷酸化以及酶促级联反应等诸多效应器的异常。
总之,上述Ins受体前、受体及受体后水平的缺陷,包括功能及结构的异常,均可导致Ins,引起诸多临床病症。
在这些病症中,单基因突变的IR仅占极少数,而大多数的机理尚未十分清楚。
多数均为混合型,尤以首体后缺陷最为重要,但又知之甚少。
以受体后缺陷为主的IR是现代常见代谢病,如糖尿病、IGT、肥胖症、高血压、高脂血症、冠心病等所共同具有的特征。
3 IR与临床随着对代谢相关疾病机理发生认识的深入,机体对Ins介导的葡萄糖摄取及处理的抵抗不仅存在于糖尿病,即为2型糖尿病发病的重要机理,而且是存在于生理及病理状态之中的一种普遍现象,是多种疾病发生的共同危险因素。
胰岛素抵抗的应对措施有哪些
胰岛素抵抗的应对措施有哪些胰岛素抵抗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它会导致胰岛素的生物学作用减弱,从而影响血糖的调节。
胰岛素抵抗通常与肥胖、缺乏运动、不良饮食习惯和遗传因素等多种因素有关。
如果不及时有效地应对胰岛素抵抗,将会增加患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其他健康问题的风险。
因此,对于胰岛素抵抗,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应对措施来降低其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首先,改善饮食习惯是应对胰岛素抵抗的重要措施之一。
饮食中应尽量避免高糖、高脂肪和高热量的食物,尤其是糖果、甜点、糖饮料、油炸食品等。
取而代之的是,应该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类、瘦肉和鱼类等富含纤维和蛋白质的食物。
此外,合理控制饮食的热量摄入,避免暴饮暴食,有助于减轻体重和改善胰岛素敏感性。
其次,加强体育锻炼也是改善胰岛素抵抗的重要手段。
适度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骑车等,可以帮助提高身体的胰岛素敏感性,促进血糖的利用和代谢。
此外,力量训练也有助于增加肌肉组织,提高基础代谢率,有利于控制体重和改善胰岛素抵抗。
除了饮食和运动,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也是应对胰岛素抵抗的重要措施。
合理控制体重,保持适当的体脂肪含量对于改善胰岛素抵抗非常重要。
戒烟限酒也是非常必要的,因为烟草和酒精的摄入会加重胰岛素抵抗和代谢紊乱。
此外,保持良好的睡眠质量和充足的睡眠时间,能够帮助调节体内的激素水平,有利于改善胰岛素敏感性。
药物治疗也是应对胰岛素抵抗的一种重要手段。
对于一些患者来说,通过药物治疗可以有效地改善胰岛素抵抗和血糖控制。
例如,胰岛素增敏剂、胰岛素分泌增加剂、胰岛素抵抗改善剂等药物,可以帮助患者调节血糖水平,减轻胰岛素抵抗的程度。
最后,定期进行体检和监测也是应对胰岛素抵抗的重要手段。
通过定期检查血糖、血脂、血压等指标,可以及时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及早发现和处理潜在的健康问题。
定期体检也有助于指导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帮助患者更好地控制胰岛素抵抗和预防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总之,胰岛素抵抗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但通过合理的饮食、运动、药物治疗和定期监测等综合手段,是可以有效地改善其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2022版)胰岛素抵抗专家共识
2.噻唑烷二酮类
➢ 噻唑烷二酮类(TZD)药物是经典的胰岛素增敏剂,通过激活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γ而发挥作用。目前使用的TZD 有吡格列酮和罗格列酮。TZD既减轻肝脏胰岛素抵抗,又改善外周胰岛素抵抗。李光伟等在中国人群的研究显示,吡格列酮治疗16周 可使T2DM患者的GIR从5.0 mg/kg/min升高到7.1 mg/kg/min。
饱和脂肪,并适当增加多不饱和脂肪酸。
建议胰岛素抵抗者将碳水化合物控制到总热卡 的50%左右,其中全谷类至少占总碳水化合物 的一半,严格控制单糖(尤其是果糖)和二糖
的摄入,减少高升糖指数食物。
蛋白 04
膳食纤维 05
动物蛋白通过刺激胰高糖素分泌而诱发胰岛素抵 抗,而植物蛋白则减轻胰岛素抵抗。建议膳食蛋 白所提供的热卡占总热卡的15%~20%,并适当
➢ 噻唑烷二酮类(TZD)药物是经典的胰岛素增敏剂,通过激活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γ而发挥作用。目前使用的TZD 有吡格列酮和罗格列酮。TZD既减轻肝脏胰岛素抵抗,又改善外周胰岛素抵抗。李光伟等在中国人群的研究显示,吡格列酮治疗16周 可使T2DM患者的GIR从5.0 mg/kg/min升高到7.1 mg/kg/min。
增加植物蛋白占比(肾功能不全者除外)。
补充膳食纤维可显著改善外周胰岛素抵抗,建 议成人每日补充15克膳食纤维或将膳食纤维摄
入量增加到35克/天。
2.运动
共识指出,运动可以提高胰岛素敏感性。
运动宜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视身体状态选择合理的运动方式。有心 脑血管疾病的老年人应避免高强度剧烈运动,有低血糖风险的患者应注 意防范运动诱导的低血糖。
胰岛素抵抗的发病机制与改善方法
胰岛素抵抗的发病机制与改善方法一、胰岛素抵抗的发病机制1. 胰岛素与血糖调节机制胰岛素是由胰腺分泌的一种重要激素,它在血液中起着调节血糖水平的作用。
当血糖浓度升高时,胰岛细胞释放出胰岛素进入血液中。
接着,胰岛素与目标组织中的受体结合后,促进葡萄糖从血液中吸收进入细胞内,并在肝脏和肌肉组织中储存为糖原。
2. 胰岛素抵抗的定义及特点然而,当身体的组织对胰岛素反应减弱,即产生了胰岛素抵抗现象。
这意味着细胞不能有效地利用身体内产生的正常量的胰岛素。
这将导致血糖浓度升高,并逐渐发展成为2型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
3. 胰岛素抵抗发生原因a. 遗传因素:个体的遗传背景和基因突变可能导致胰岛素抵抗。
例如,肥胖型2型糖尿病与家族史相关性较高。
b. 脂肪堆积和慢性炎症:脂肪组织中过量的脂肪沉积和长期的慢性炎症反应可能干扰胰岛素信号通路,诱发胰岛素抵抗。
c. 生活方式因素:不健康的饮食、缺乏体力活动、长期压力等生活方式因素都与胰岛素抵抗有关。
4. 胰岛素抵抗引起的代谢紊乱当身体对胰岛素产生抵抗时,血液中的胰岛素浓度会升高,这会影响多个生理系统,包括:a. 葡萄糖转运:减弱了葡萄糖从血液进入组织细胞的能力。
b. 糖原合成:阻碍了在肝脏和肌肉中将葡萄糖储存为糖原的能力。
c. 脂肪合成和分解:增加了脂肪在脂肪组织中的合成,并抑制了脂解作用。
d. 蛋白质合成:抑制了身体对氨基酸的利用,影响了蛋白质合成。
二、改善胰岛素抵抗的方法1. 饮食调整a. 低糖饮食:减少高糖和高淀粉食物摄入,如糖果、甜品、面包等。
b. 高纤维饮食: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类等富含纤维的食物摄入,增强饱腹感,有助于控制血糖浓度。
c. 均衡饮食:避免偏食和暴饮暴食,保持营养均衡。
2. 体力活动a. 有氧运动:进行适度的有氧运动,如快走、跑步、游泳等,可以提高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b. 肌肉锻炼:通过肌肉锻炼提升肌肉组织对胰岛素的吸收能力。
3. 控制体重减少过量脂肪沉积可以改善胰岛素抵抗。
胰岛素抵抗与糖尿病的关系及治疗
胰岛素抵抗与糖尿病的关系及治疗胰岛素抵抗是糖尿病的一个重要病理生理基础,糖尿病患者普遍存在胰岛素抵抗,导致血糖水平过高。
本文将从胰岛素抵抗的定义、机制、影响因素、与糖尿病的关系及治疗等方面探讨。
一、胰岛素抵抗的定义胰岛素抵抗是指在相同胰岛素分泌下,胰岛素的作用降低,体内组织所需胰岛素量增加的现象,表现为胰岛素敏感性下降。
二、胰岛素抵抗的机制1. 胰岛素信号通路问题胰岛素抵抗最明显的特征是胰岛素信号通路异常。
胰岛素通过激活胰岛素受体(IR)发挥生理效应,IR在细胞膜上激活下游信号通路,包括胰岛素受体底物1(IRS-1)/胰岛素受体底物2(IRS-2)-- 磷酸化型PI3K,磷酸化型AKT,蛋白激酶C (PKC),胰岛素受体底物1相关蛋白(Skn),下游激酶增强信号,最终使胰岛素效应发挥。
胰岛素抵抗与上述信号通路异常密切相关。
IRS蛋白的磷酸化被多种因素包括肥胖,炎症因子所干扰,IRS磷酸化会抑制IRS蛋白的活性,影响了胰岛素信号的传递和胰岛素效应的发挥。
2. 脂肪组织的脂肪代谢和释放脂肪组织可以和肝脏,胰岛素并联作用,脂肪组织中的脂肪酸对胰岛素敏感性有较大贡献。
饮食中大量的饱和脂肪酸可以下调胰岛素受体表达,影响胰岛素作用。
脂肪组织分泌出的脂肪酸通过作用于肝脏、胰岛素敏感组织等,干扰生物体的正常代谢和糖、脂质留存等,对机体健康产生大的不利作用。
3. 肌肉的代谢和释放运动能够缓解肌肉组织胰岛素抵抗,提高糖代谢,缓解糖尿病患者症状;肥胖病人会出现交感神经功能下降、代谢抑制、肌酸酐清除率下降等现象,这些都会影响胰岛素敏感性和肌肉代谢状态。
三、影响胰岛素抵抗的因素1. 肥胖肥胖是胰岛素抵抗的原因之一,肥胖的发生会导致脂肪组织积累,脂肪组织中脂肪酸释放增多,对胰岛素敏感性产生影响。
2. 年龄随着年龄的增长,胰岛素分泌能力和胰岛素敏感性下降,所以老年人比青壮年更容易产生胰岛素抵抗的现象。
3. 饮食结构饮食中含高GI饮食和饱和脂肪酸的食物都会使得胰岛素抵抗增加,而高含纤维饮食和合适的饱和脂肪酸摄入有助于补充胰岛素敏感性。
胰岛素抵抗的分子机制及药物治疗对策
Glucose uptake Glycolysis Glycogenesis + Glucose oxidation
Glucose uptake Fatty acid uptake Lipogenesis Glucose oxdation
Gluconeogenesis Glycogenolysis Glucose uptake Lipogenesis
Skeletal muscle Adipose tissue Liver
* Based on references 18, 22, 32, 37, 50, 70, 72, 74, 75, 77, 78, 91, 123. + Not a consistent finding.
Natural
Synthetic
Troglitazone
Pioglitazone
Rosiglitazone
15d-PGJ2
Linoleic acid
9-HODE
Linoienic acid
13-HODE
结合亚油酸(Conjugated Linoleic Acid, CLA)是PPAR 的天然配体, 动物实验及临床观察能降低空腹血糖,INS及血脂 模拟天然CLA的合成制剂有CLX-0900, 0901和09021, 0940
TNF-a
Shc
GRB2
IRS-1 IRS-2
PI3-K
Sos
Ras
Raf-1K
MAPKK
S 6K
MAPK
IR
Rad
Insulin
Glucose
GLUT-4
Glycogen synthase Transcription factors
如何降低胰岛素抵抗
如何降低胰岛素抵抗
一、如何降低胰岛素抵抗1. 如何降低胰岛素抵抗2. 胰岛素抵抗的原因是什么 3. 降低胰岛素抵抗要注意什么二、降低胰岛素抵抗吃什么好三、降低胰岛素抵抗不能吃什么
如何降低胰岛素抵抗
1、如何降低胰岛素抵抗首先,饮食治疗是改善胰岛素敏感性的基本方法。
摄入食物的种类和量影响胰岛素的效应。
低热卡饮食可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对肥胖患者更是如此。
要注意每天摄入的能量有多少,既要保证机体需要的营养又不因摄入过多而使得体重增加。
其次,运动治疗也是一种重要的方法。
在一般情况下,空腹胰岛素水平与胰岛素抵抗成正相关关系。
研究发现,运动可以将降低胰岛素水平。
提示运动可改善胰岛素的作用。
运动不仅使能量消耗增加,同时使机体细胞利用葡萄糖的效率提高,减少体内脂肪含量,增加机体肌肉组织含量,促进有氧代谢,但这些作用在停止锻炼数天后消失,故应坚持锻炼。
最后,药物治疗。
研究表明,许多药物具有改善胰岛素敏感性的作用,使得胰岛素得以“复活”而充分发挥作用,改善机体血糖水平。
目前常用的改善胰岛素敏感性的药物主要有双胍类药物及噻唑烷二酮类制剂。
2、胰岛素抵抗的原因是什么胰岛素自身问题如人体产生的胰岛素本身分子结构发生了问题;胰岛素抗体产生如常与甲巯咪唑等药物应用有关的胰岛素自身免疫综合症,或长期应用胰岛素,体内产生了胰岛素抗体;
升糖激素增加如生长激素瘤、胰高血糖素瘤、甲状腺功能亢进、库欣综合征、原发性醛固酮增高症等增加体内升糖激素水平的疾病;减弱胰岛素作用的因素感染、恶性肿瘤、自身免疫疾病等因素产生各类炎性介。
胰岛素抵抗的中医认识及治疗
胰岛素抵抗的中医认识及治疗1 什么是胰岛素抵抗现代医学认为: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是指胰岛素的外周组织及靶器官或靶组织,主要是肝脏、脂肪组织、骨骼肌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及反应性降低,正常剂量的胰岛素产生低于正常生物学效应的一种状态[1]。
血液中的葡萄糖无法正常进入组织细胞而被利用,为维持血糖稳定,机体代偿性增加分泌胰岛素导致高胰岛素血症,从而引起机体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最终导致多种代谢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2 中医对胰岛素抵抗的认识中医认识糖尿病是从宏观角度,以整体和辩证为特点,认为糖尿病是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日久而生痰浊瘀血,形成正虚邪实之证。
胰岛素抵抗是现代科学对糖尿病发生机理的认识,具体表现在血压、血脂、肥胖等诸多方面,属于微观范畴。
中医并无胰岛素抵抗这个概念。
但对于相同的疾病,中西医认识不同不过是角度的不同,实质应该无区别,一定有胰岛素抵抗相对应的中医辨证。
现代医家结合历代医家见解,对2型糖尿病IR的研究不断深入。
认为IR的病理因素有痰浊、瘀血、燥热、郁滞、阴虚、气阴两虚、阴阳两虚等,涉及脏腑有心、肝、脾、肾,而痰浊脾虚为其根本。
近年来,学者们根据中医药的基础理论,并结合临床观察,对胰岛素抵抗的病机认识有了新的发展,形成了脾虚论、肾虚论、肝郁论、湿热、痰湿、瘀血等病机[2]。
陈国通等[3]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了老年脂质代谢紊乱中医易患因素对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肾虚是影响胰岛素敏感性的主要因素,在肾虚的作用下,老年患者ISI下降的可能性明显增加;阮永队等[4]认为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多为脾胃虚寒、真火衰微、脾肾阳虚、肝胃虚寒的阳虚证。
王智明等[5]认为,2型糖尿病IR发生与肝有关,肝失疏泄,脏气失和,气血津液代谢异常,阴阳水火调节失衡是IR的发病机理。
多数学者认为,痰、瘀、热毒等致病因素,与胰岛素抵抗有本质的联系。
杨文军等[6]认为,脾胃功能减弱,津液代谢失常导致的病理产物“痰浊”是导致IR的基础。
改善胰岛素抵抗药物的研究概况
改善胰岛素抵抗药物的研究概况胰岛素抵抗是由于细胞对胰岛素反应不足而导致的一种代谢疾病。
它是糖尿病、心血管病和肥胖症等疾病的主要共同基础。
目前,许多医学研究都着眼于改善胰岛素抵抗的药物疗法,以期治疗上述疾病。
一、改善胰岛素抵抗药物的研究进展1. 二甲双胍二甲双胍是治疗2型糖尿病的常用药物。
它可以提高细胞对胰岛素的反应,降低血糖水平,还可以改善脂肪代谢和血脂水平。
2. 胰岛素感受器增强剂胰岛素感受器增强剂是一种通过增强胰岛素的作用来改善胰岛素抵抗的药物。
他们可以增强胰岛素信号传导,提高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度。
3. 脂肪酸合成酶抑制剂脂肪酸合成酶抑制剂可以抑制脂肪酸的合成,改善脂肪代谢,从而减少体重和改善胰岛素抵抗。
4. 可溶性膳食纤维可溶性膳食纤维是一种可被肠道菌群分解消化的食物成分,可以影响血糖和血脂水平。
他们可以吸收营养物质,减缓肠道内其他物质的吸收。
5. 生物类似物生物类似物是人体胰岛素的合成品,其作用与人体胰岛素基本相同。
通过增加血液中的胰岛素水平,生物类似物可以改善胰岛素抵抗。
二、胰岛素抵抗药物研究的局限性1. 化学药物有副作用二甲双胍等化学药物治疗糖尿病可以引起腹泻、厌食、乏力等副作用。
因此,人们需要谨慎使用这些药物。
2. 调节饮食和运动好于药物调节饮食和适量运动是改善胰岛素抵抗最有效的方法。
大多数患者通过健康的饮食和运动和其他的生活方式改变来改善胰岛素抵抗。
3. 研究不够深入目前,关于胰岛素抵抗研究还有很多未知的知识点,例如胰岛素抵抗的机制、药物治疗的最佳剂量和疗程等。
因此,需要更深入的研究来确定该疾病的治疗方法。
三、结论总的来说,胰岛素抵抗是许多代谢疾病的基础,治疗胰岛素抵抗对于预防和治疗这些疾病至关重要。
虽然目前药物治疗已经有了显著进展,但是我们还需要更多的研究来确定最有效的治疗方案。
此外,调节饮食和运动仍然是最有效的非药物疗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
TRG用于临床后,对T2DM有效,可降血糖,用量较 用于临床后, 有效, 用于临床后 有效 可降血糖, 大时可降血脂。 大时可降血脂。 观察到此药可损肝, 观察到此药可损肝,在批准上市前安慰剂对照临床试 验中,较安慰剂组伴有更多的转氨酶升高病例以及罕 验中, 见的可逆性黄疸患者。 见的可逆性黄疸患者。 上市后的临床监测中,少数患者发生肝功衰竭, 上市后的临床监测中,少数患者发生肝功衰竭,有作 肝移植幸存及死亡的报道。 肝移植幸存及死亡的报道。 继欧洲停用TRG后,美国也于 月停用, 继欧洲停用 后 美国也于2000年3月停用,由于 年 月停用 此药可引起严重肝毒性, 此药可引起严重肝毒性,而且经临床试验目前已有作 用更强、肝毒性低的RSG及PIO。 用更强、肝毒性低的 及 。 在此以后,用于临床者主要为罗格列酮( 在此以后,用于临床者主要为罗格列酮(RSG)及 ) 吡格列酮( 吡格列酮(PIO)。 )。
19
以上结果提示经RSG治疗后,Ins敏感性提高,B细胞 分泌Ins的负担减轻,功能障碍(释放未成熟的前体物) 亦好转 呈高度IR的动物DM模型:雌性C57b1 / ksJ db / db小 鼠,在饲料中加入RSG后、1周、4周血糖降低,4周 时血浆及胰腺中Ins皆较对照DM小鼠为低,证实RSG 明显改善IR,使高血糖下降,并提示药物对胰岛B细 胞有保护作用
胰岛素抵抗的治疗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内分泌科 杜建玲
1
胰岛素抵抗概述
胰岛素抵抗( 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是一种病理生理状态 , ) 指Ins对其靶组织生物效应的敏感性降低 对其靶组织生物效应的敏感性降低 (正常剂量的胰岛素产生低于正常生物学效应的一种状态 正常剂量的胰岛素产生低于正常生物学效应的一种状态) 正常剂量的胰岛素产生低于正常生物学效应的一种状态 外周肌肉组织对Glu的摄取、利用降低,脂解作用增强 的摄取、利用降低, 外周肌肉组织对 的摄取 产生及输出增加, 肝Glu产生及输出增加,在糖负荷时对 产生及输出增加 在糖负荷时对Glu的摄取减少 的摄取减少
12
TZDs增强外周组织对Glu的转运
TZDs提高Glu转运子-4 (GLUT-4)的含量及活性 可为TZDs的直接作用,或代谢改善的结果
TZD改善胰岛B细胞功能
于T2DM病人,使血Ins、CP、Pro-Ins下降 于Zucker肥胖DM鼠,可增加胰岛面积、B细胞数量和 Ins含量,而二甲双胍无此作用
15
(一)改善糖代谢
600余例用RSG患者随访至2年,170余例随访至2.5 年,FBG仍维持原状而未回升 按UKPDS经验,SU类(格列本脲、氯磺丙脲)及二甲 双胍治疗第一年FBG下降最显著,第2年起即逐步回 升,于第6年回复到治前水平,RSG降FBG疗效可维 持至2-2.5年,提示TZD类的抗DM作用可能较为持 久 对于肥胖的及不肥胖的T2DM患者,TZD皆有效,对 于老年患者也适用
20
3、稳态模型评价法(HOMA) 根据RSG治疗前后(26周)FBG及Ins测定,按HOMA 计算: IR: (空腹Ins(mU/ml)×FBG(mmol/L) / 22.5)及 B细胞功能BCF: (空腹Ins(mU / ml)×20 / FBG(mmol/L)-3.5) 结果IR及B细胞功能皆有显著改善 此种效果在联合应用二甲双胍或SU时也可显示出来
9
PPARγ激活后调控特定基因的表达
共激活因子 SRC-1, CBP等
共抑制因子 SMAR, NcoR等
TZD
retinoic
PPARγ
RXR
AGGTCA X AGGTCA
LPL, PEPCK, aP2PI3K, GLUT-4
PPRE (DR-1)
被调控的基因(coding sequence)
10
3
治疗IR的重要意义
预防、治疗T2DM 预防、治疗T2DM 预防、 预防、治疗代谢综合征 改善糖、 改善糖、脂代谢 改善胰岛B 改善胰岛B细胞功能 减少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及病死率
4
IR治疗的原则和方法
基础治疗:改良生活方式, 基础治疗:改良生活方式, 健康合理饮食、降低超常的体重, 健康合理饮食、降低超常的体重, 适于身体情况的持久体育锻炼。 适于身体情况的持久体育锻炼。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 PPARr激活剂----格列酮类:罗格列酮、 PPARr激活剂----格列酮类:罗格列酮、匹格列酮 激活剂----格列酮类 主要改善外周胰岛素抵抗。 主要改善外周胰岛素抵抗。 双胍类:二甲双胍,主要降低肝糖输出。 双胍类:二甲双胍,主要降低肝糖输出。 )。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 ACEI )。
2
IR 的临床意义
IR贯穿于2型糖尿病(T2DM)全过程,由单纯IR IR贯穿于2型糖尿病(T2DM)全过程,由单纯IR → IGT → 贯穿于 (T2DM)全过程 T2DM早期、 T2DM早期、后期 早期 IR存在于众多心血管代谢疾病,这些疾病集结于一身, IR存在于众多心血管代谢疾病,这些疾病集结于一身,称为 存在于众多心血管代谢疾病 IR综合征(X 综合征、代谢综合征) IR综合征(X 综合征、代谢综合征) 综合征 IR还见于多种生理状态及疾病 IR还见于多种生理状态及疾病 妊娠、 妊娠、多囊卵巢综合征 单基因病如Ins受体基因突变 单基因病如Ins受体基因突变 Ins 一些内分泌病,如肢端肥大症、 一些内分泌病,如肢端肥大症、库欣综合征 一些遗传综合征
TZDs加强Ins信号转导
增加脂肪细胞、肝细胞中Ins受体的表达 增加脂肪细胞、肝细胞中Ins受体的表达 Ins 阻止高血糖对受体酪氨酸激酶的抑制作用,促进Ins 阻止高血糖对受体酪氨酸激酶的抑制作用,促进Ins 受体底物- (IRS-1)的磷酸化 受体底物-1 (IRS-1)的磷酸化 增加人成熟脂肪细胞中磷脂酰肌醇PI增加人成熟脂肪细胞中磷脂酰肌醇-3激酶 (PI-3 K) 的调节亚基( 9I-3K)的表达 的调节亚基(p 85 α 9I-3K)的表达 加强Cb1相关蛋白(CAP)基因的表达 加强Cb1相关蛋白(CAP)基因的表达 Cb1相关蛋白 CAP为一既能与cCb1,又能与Ins 为一既能与cCb1 Ins受体相互作用的信号 CAP为一既能与cCb1,又能与Ins受体相互作用的信号 蛋白,参与Ins刺激的cCb1(一种原癌基因产物) Ins刺激的cCb1(一种原癌基因产物 蛋白,参与Ins刺激的cCb1(一种原癌基因产物)的酪 氨酸磷酸化, Ins信号转导中发挥重要作用 氨酸磷酸化,在Ins信号转导中发挥重要作用 CAP为第一个被证实的参加Ins信号转导的PPARr敏感 CAP为第一个被证实的参加Ins信号转导的PPARr敏感 为第一个被证实的参加Ins信号转导的PPARr 基因
7
格列酮类的作用机制
格列酮类的作用靶点为: 格列酮类的作用靶点为:过氧化物酶增殖体激活物受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活化受体, 体(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活化受体,PPARs) PPARs属激素核受体超家族成员, PPARs属激素核受体超家族成员,是由配体激活的核 属激素核受体超家族成员 转录因子 PPARγ三种亚型 有PPARα、PPARβ、PPARγ三种亚型 PPARα、 格列酮类的靶点为PPARr 格列酮类的靶点为PPARr 不同TZD与PPARr的亲和力不同,形成的TZD-PPARr复 不同TZD与PPARr的亲和力不同,形成的TZD-PPARr复 TZD 的亲和力不同 TZD 合体的空间构型亦有差异, 合体的空间构型亦有差异,其调控的靶基因亦不完全 相同
11
TZDs调控脂肪细胞所产生的激素、细胞因子
下调瘦素(Leptin)的表达。瘦素作用: 脂肪细胞:刺激脂肪分解 胰岛B细胞:抑制Ins表达和分泌 影响Ins信号转导,参与IR的形成 下调TNFα表达。TNF α作用: 直接干扰Ins早期信号转导 抑制脂肪合成,增加脂肪分解 抑制GLUT-4的表达 增加PAI-1的分泌 减少PAI-1的分泌 PAI-1升高为IR的特征之一 PAI-1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
16
(二)减轻IR,改善B细胞功能
1、Glu--Ins钳夹试验 于T2DM患者用RSG(14例,每日8 mg)及安慰剂(17 例)治疗前后所作Glu钳夹试验的结果显示,RSG组治 疗后Ins敏感性提高了78 %,而安慰剂组不变 另一项PIO 45 mg /日13例,4个月后肝Glu产生率降 低( p < 0.05),总Glu处置率提高(p < 0.01),而安慰 剂组(6例)皆无显著变化 以上结果说明TZDs治疗后Ins对外周组织及肝的敏感 性皆提高
13
格列酮类的临床效果
14
(一)改善糖代谢
RSG每日4 mg或8 mg,1次服或分2次服,PIO每日15~45 mg,1次服,可明显改善T2DM患者FBG、PBG及HbA1c 大剂量效果较小剂量更显著,FBG及HbA1c愈高者,治疗后改 善程度愈明显,HbA1c平均下降约1.5 % TZD的抗DM作用较传统SU类持久,一项RSG(每日8 mg)与格 列本脲(GB)(按需调整剂量)对比研究中,GB组FBG下降较 RSG组迅速,前者于8周、后者于16周达最佳效果,二组下降 程度相仿,但GB组于38周、52周时FBG逐渐回升,而RSG组 效果一直维持,至52周时,RSG组FBG低于GB组
5
噻唑烷二酮类(格列酮类)
提高Ins敏感性,可用来治疗T DM的药物 提高Ins敏感性,可用来治疗T2DM的药物 Ins敏感性 于DM动物模型可减轻IR、改善糖代谢 DM动物模型可减轻IR、 动物模型可减轻IR 由于TZDs(他腙类药物)于实验动物可引起一些不良反应, 由于TZDs(他腙类药物)于实验动物可引起一些不良反应, TZDs(他腙类药物 故合成过多种TZD衍生物以期提高疗效、 故合成过多种TZD衍生物以期提高疗效、减轻副反应 TZD衍生物以期提高疗效 经过多年的临床前实验研究, 经过多年的临床前实验研究,最早进行临床开发研究者为曲 格列酮(Troglitazone, TRG), 格列酮 (Troglitazone, TRG) , 随后用于临床者为罗格列酮 RSG)、吡格列酮(Pioglitazone, (Rosiglitazone, RSG)、吡格列酮(Pioglitazone, P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