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晋剧四股眼板式结构形态
浅谈晋剧唱腔中的板式
中, 通常是 由中眼起唱 , 落于板上 。由于【 四股眼】 板式结构
较大 、 拖腔较长 , 故不单独使用 , 一般与[ 夹板】 、 [ - - 性】 连接
成套 , 统称“ 平板” 。
[ 四股 眼】 板式 的也 有其 微 观结 构 , 主要 指句 子 及其 组
( 约1 8 2 1 年 ~1 8 5 0 年) 。『 海震编著《 戏曲音乐史》 , 文化艺
第2 8卷 第 5期
Vo 1 . 2 8 No . 5
延安 职 业技 术 学院 学报
J o u ma l o f Ya n’ a n Vo c a t i o n a l& Te c h n i c a 1 I n s t i t u t e
2 0 1 4年 l 0月
术出版社 , 2 0 0 3 年6 月第一版】 ” 后与之山西晋 中地 区的秧
歌 和当地 的其他 民间音 乐相结 合而形 成晋剧 。 这些 都可见
成部分。谈到句子应先了解板腔体句式结构的统一特征 。 上文说到 , 板腔体声腔是由一对齐言的上下旬词格作为基 础。也就是说 , 晋剧唱词主要是以上 、 下旬为主的句子结构
乐曲而决定 的, 通常是长短句。
板腔体声腔是 由一对齐言的上下旬词格作为唱词的 基础 , 通过节奏 、 节拍、 速度的变化衍生出来 的散、 整不 同 的板式 , 再 以多种不同组合方式组织成唱段来表达故事 内 容和人物情感 , 以达到更好地为戏曲内容服务的 目的。 晋剧是板腔体声腔体系中的较大剧种之一, 是典型的
乐 曲各有 不 同 的乐调 、 词 牌 或 曲牌 , 句 式是 由不 同 曲牌 的
著人民音乐出版社 】 。 晋剧音 乐 的板式 从宏 观 上看 可 以划分 为 上板 与散 板 两种形式, 再将上板细分 , 可分为一板三眼 、 一板一眼、 有 板无眼三种。散板主要以无板无眼为主。
晋剧艺术板式结构的呈现
【摘要】板式是晋剧艺术唱腔构成的主要载体之一,是一种"板腔加速体”的结构,通过运用、转换各种不同板式,形成了晋剧独布•的音乐魅力和完美的音乐唱腔,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慷慨激昂的艺术特点。
本文主要对晋剧艺术板式结构的呈现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晋剧艺术;板式结构:晋剧唱腔《中国戏曲曲艺词典》中指出,我国民族民间音乐主要由量大声腔结构体系构成,即曲牌连缀体和板式变化体。
而晋剧是典型的梆子腔音乐,是板腔体声腔体系中的较大剧种之一。
在其传承和衍变过程中,流传久远的晋剧艺术的板式结构并没有改变。
本文主要对晋剧艺术板式结构的呈现进行了探讨。
一、晋剧艺术的发展历程晋剧艺术是山西省主要剧种之一,被称为中路梆子或者山西梆子,流行于山西、内蒙河北、陕西、甘肃等地区。
根据现有的材料推断,晋剧的形成时间大约在明末清初,晋剧最早活动在山西中部,清代末叶,受晋中秧歌、民间音乐和当地语言等的影响,成了山西四大梆子剧种之一。
传说晋剧是由蒲州梆子演变而来,被称为“山西梆子Z并且在发展过程中,晋剧还吸收了晋中艺术的长处(唱腔、脸白),受到了河北梆子和京剧的影响,逐步形成了在音乐、唱腔别具一格的“中路梆子”,具有独特的音乐魅力和浓郁的地方特色。
另外,无论是表演还是唱腔,晋剧艺术还吸收了一些外来剧种的优点,极大完善、推动了晋剧艺术的发展。
如今,随着时代的进步和老一代艺术家的不断努力,晋剧艺术更加完美,活动范围扩大到了晋北、内蒙、陕北等部分地区。
晋剧艺术具有中正平和的声韵、浓郁的地方色彩,是综合歌、舞、剧等艺术形式而成,拥有慷慨激昂的特点,属于板腔体。
二、晋剧艺术的板式类型(一)四股眼。
四股眼多用于悠闲安静的场景中,是晋剧艺术中难得的综合性特征,唱腔呈现出舒缓的特征,但不可以收板、单独使用,可以利用二性转入流水板,也可以和夹板连在一起;抒情、独白的时候,青衣、小生、小旦等人物都会运用四股眼的唱腔。
四股眼板式善于表达人物内心的深刻变化,旋律更能烘托剧情、渲染舞台气氛,可以引吭高歌、也可以抒发情感。
戏曲唱腔与板式
戏曲唱腔与板式1.板式,戏曲音乐中的节拍和节奏形式。
板式一词原有两种含义:①指板眼形式,即节拍形式,音的强弱规律性。
通常以板、鼓击拍,板用以表示强拍,鼓则用以点击弱拍或次强拍。
因此,强拍称为板,而把弱拍或次强拍统称为眼,合称板眼。
一个小节即为一板。
板眼之间又有多种形式,②指下板形式,即节奏形式,也就是音的时值及长短规律性。
唱腔中字随板出的称“迎头板”,后半拍出字的称为“腰板”或“腰眼”(第一小节的第二拍或第三拍,也即弱小节起板),只是在一句唱腔终了时方下一板,也即一句唱腔的最后一拍(未眼),称为“截板”或“底板”。
2.板式变化,一切板式都是从原板变化发展而来。
原板为中庸速度、句幅中等、拖腔不多的一板一眼的板式。
如将乐句的速度减慢,句幅扩充,增加旋律的华彩,并大幅度运用拖腔,这就产生了一板三眼的慢板类板式。
倘在原板基础上将速度加快,句幅缩短,旋律就简去繁,使节奏紧促,这就形成为有板无眼的带板或快板类板式。
如在上述基础上,再运用将固定的节拍形式打散的方法,使速度快慢、节奏缓急、句幅长短、行腔伸缩均能自由发挥,则又形成散板类的板式3.板式类别1)、眼板类(二拍子)①原板,标准的单拍子旋律,每两小节为一乐节,即有明显的呼吸感的旋律片断,每四小节至八小节组成一个乐句旋律片断,即有明显停顿和终止的旋律片断,通常为中庸速度,以四分音符为单位,每分钟的演唱70-90个音符(四分音),旋律稍简,不似慢板之迂回曲折。
其功能为抒情与叙事两者兼备。
倘用于抒情,则加强唱腔的旋律性;倘用以叙事,唱腔处理则加强其朗诵性。
②紧二六板,在原板基上每小节增加了切分音,弱拍位延续到强拍位,速度比原板稍快,相当于小快板、快板的节奏,每分钟演唱110-130个音符(四分音)。
其乐句结构比原板短小,旋律亦较为简洁,字多腔少,朗诵性强,在节奏上显得比原板紧凑。
它的功能偏重于叙事,因而虽同为一眼板,却与原板有不同的特性与作用。
2)、有板无眼类(一拍子)称带板。
晋剧音乐概述
(过门: 56 52 |1217 6756 72 7276 | 5--)
《上句本句》:
(过门:11 17 | 667 56 76 1 | 56 72 17 6765 | 34 3432 65 6532 | 1—)【上字韵】
『说明』:因为打字的问题,4分音符,8分音符,16分音符不能分开,以小节来分,如:56,为一拍,56 5或5 65为一拍,6765,也是一拍,56727276,也为一拍。以此辨别。另外,高底音分不开,如:|17 61| ,7和6,可能是低7.6 .也可能是高1 .以整体的唱腔和曲牌,以及临场的经验来演奏.
| 1 — 21 2 | 67 6 21 2 | 67 6 17 65 | 17 65 35 23 |
5 21 65 46 | 5—)2 2 | 5 32 1 --| 1-- (5 56 |
我本是(下句,也是尾子)
1 --) 5 56 | 1 -- 72 76 | 5 -- 55 4 | 55 4 61 53 |
平板的各种唱法:
《1》上句帽子:
(过门:56 72§17 67 55 6765§23 55 65 32§17 67 543 567§5—)注:主要记载音乐过门。一般唱腔不记,特楚的才记载。
唱:32 15§23 21 76 1§10 2 67 65§11 42 5—§(过
一二三
门:56 52 17 65§1 6765 42 46§5—)
(过门:176 567 5643 | 52 176 567 543 | 2 5767 5767 6532| 1—)
唱:67 65 | 3—35 32 | 1 32 72 72 | 1—(过门:11 17 | 67 56 76 1 |56 72 17 6765 | 34 3432 65 32 | 1—)
晋剧七种板式简谱讲解
晋剧七种板式简谱讲解一、晋剧概述晋剧,也称为山西梆子,是中国戏曲的瑰宝之一。
它以其独特的音乐、唱腔和表演形式,在中国戏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晋剧的音乐结构严谨,旋律优美,表演风格独特,深受观众喜爱。
二、七种板式简介晋剧的音乐板式多样,其中最常用的有七种,分别是慢板、流水板、紧流水板、快板、散板、滚白和介板。
这些板式各有特色,能够表达不同的情感和场景。
三、慢板讲解慢板是晋剧中最基本的板式,它的节奏缓慢,旋律优美,给人以深沉、庄重的感觉。
慢板的旋律常常用来表现角色的内心世界,如思念、悲伤、忧愁等情感。
四、流水板讲解流水板是晋剧中常用的板式之一,它的节奏明快,旋律流畅,给人以活泼、灵动的感觉。
流水板常常用来表现欢乐、喜庆、激昂等情感和场景。
五、紧流水讲解紧流水板是晋剧中节奏最快的板式之一,它的旋律急促,节奏紧凑,给人以紧张、激动的感觉。
紧流水板常常用来表现紧张、激烈的情节和场景。
六、快板讲解快板是晋剧中节奏较快的板式之一,它的旋律明快,节奏鲜明,给人以热烈、欢快的感觉。
快板常常用来表现欢庆、激昂等情感和场景。
七、散板讲解散板是晋剧中节奏自由的板式,它的旋律自由、散漫,给人以舒缓、轻松的感觉。
散板常常用来表现抒情、感怀等情感和场景。
八、滚白讲解滚白是晋剧中一种特殊的板式,它的旋律起伏较大,节奏自由,常常用来表现悲痛、愤怒等强烈的情感。
滚白的唱腔独特,常常使用大段落的朗诵调来表现角色的内心世界。
九、介板讲解介板是晋剧中节奏较为紧凑的板式之一,它的旋律刚劲有力,给人以激昂、壮烈的感觉。
介板常常用来表现紧张、激昂的情节和场景,如战斗、抗争等。
晋剧板式的手势,山西梆子
晋剧板式的手势,山西梆子晋剧板式的手势今天说一下山西梆子(晋剧)板式的手势,山西梆子手势现在用处就很小了,但是在从前(以前的艺人演出时)这个手势是很重要的。
现在大部分专业剧团,如:晋剧院、实验团、三晋、胡嫦娥剧团等大的剧团有导演,作曲的进行排戏就不用这些手势了,现在手势还有点用处的话就是在闹票儿,清唱时还有点用处。
不管它(板式的手势)有没有用处吧,今天把它(板式的手势)知道一部分,我觉得没有什么不好。
就好像咱们山西梆子从前的曲谱一样,原来是工尺谱,就是上、尺、工、凡、六、五、乙;现在是简谱:就是1、2、3、4、5、6、7。
有一个曲牌就是《凡凡六》,就是445。
凡就是4,六就是5,445就是凡凡六,这个曲牌就起名叫《凡凡六》。
凡凡六凡凡六凡六凡六五凡六六五上尺工凡乙445 445 4545 645 5612下面就讲一讲手势,第一个手势:导板:如果打鼓板的不知道你要唱什么,用这个手势,就知道你唱的板式了。
导板下来就是平板,就是我们常说的四股眼。
平板(四股眼)有两种手势,都是一样的。
平板四股眼夹板二性流水:+大流水二流水【注】小流水介板:山西梆子(晋剧)有七种板式:导板、平板、夹板、二性、流水,介板、滚白。
滚白无板无眼,没有手势。
其中在板式当中还有两种手势,一个是像夹板、二性、流板、演员唱完以后要绕,而打鼓板的不知道你要绕弦,就出绕弦手势:用食指朝下画一个圆圈。
(这个手势是运动的,通过看崔老师的视频学习,书面上难以具体展示)绕弦以后,做完动作或道白完还要唱,起原板,也就是起绕弦以前的板式。
动作中还有很多手势,在以后讲。
【注】:二流水手势参考《陈晋元及其司鼓艺术》一书导板:有写“导演”的“导”;有写“倒下去”的“倒”。
不管怎么说,“导板”或“倒板”都是一个板式,记谱是2/4,这一板式自成一腔,不能成为一个独立存在的一句,只是山西梆子的一个上句,因此它必须导出下面的板式,因此叫导板,这就是叫导板的原因。
导板基本上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须生、老生、老旦唱的一种导板;一种是青衣、小旦、花旦唱的导板,比较长的。
晋剧梆子腔的板式介绍
晋剧梆子腔的板式介绍
晋剧梆子腔的板式有多种,以下列举其中的几种:
四股眼:也称为“平板”或“慢板”,属于一板三眼的节奏,其速度缓慢,旋律性较强。
梆子每小节打一拍,类似于京剧中的慢三眼。
这种板式在晋剧中格律较为严格,具有较强的抒情性。
夹板:这种板式为一板一眼,通常记作2/4拍,属于中速节奏,类似于京剧中的“原板”。
梆子每小节打一拍,其节奏强弱交替,富于变化。
二性:这种板式也被称为有板无眼,记作1/4或2/4拍。
它的节奏和曲调变化很多,速度变化幅度也很大,是晋剧中最为灵活、使用最方便的板式。
梆子每拍打一下,其特点为后半拍起唱,上下句区别明显,上句落在主音以外的音,下句回到主音。
流水:这种板式也被称为紧板,记作1/4和散拍。
其节奏性很强,一般适用于表现激昂的情绪。
梆子每拍打一下,唱腔激昂慷慨,热情奔放,多用于紧张激烈或争论的场合。
介板:这种板式属于散板,其节奏和曲调都较为自由,伸缩性很大。
梆子在一定的速度内自由敲击,适用于激愤、悲哀的情绪。
滚白:这是晋剧的哭板,属于无板无眼的散拍唱腔,不打梆子。
其节奏和曲调更为自由,可以表现极度悲痛的感情。
除了以上几种板式,晋剧梆子腔还有其他板式,如导板(也称倒板)等。
这些板式在晋剧的大段“乱弹”唱腔中,往往由平板、夹板、二性,到流水板时发展到高潮,最后以散板结束。
晋剧的唱腔结构严谨、规则,唱词以对偶性的七字句、十字句为主,兼容变化句式。
每句唱词按“二、二、三”、“三、三、四”(或三、四、三)划分句逗。
27064887_论以戏曲人物为中心的创腔手段——以晋剧为例
论以戏曲人物为中心的创腔手段文/荆晶戏曲人物是戏曲创作的核心,可以说舞台上的一切戏曲活动都是以人物为中心而设立并铺开情感纠葛。
人物作为戏曲的核心,除身段表演外,唱腔是其表现自我的重要手段,无论于家长里短中的市井小民,还是金戈铁马后的飒爽英雄,无不通过唱腔来体现人物的形色不同。
唱腔作为剧种差异的显著标志,将人物的性别、年龄、身份、地位、性格等展露无遗,彰显人物的精神世界和内心变化,使人物富有个性与魅力。
由此可见,唱腔是彰显人物的重要表达方式,而创腔则是为人物预设的基础。
在创腔中,把握人物,以人物为本,将特定的“人”置身于具体情境中,给予其准确恰当的定位分析,为剧中每位人物设立正确行当,确定人物的身份定位,按照戏曲特有的程式,对人物进行创腔。
一、角色定位戏曲是一种舞台艺术,具有很强的情节性,观众进入作品中是有顺序且分阶段荆晶,山西艺术职业学院戏剧研究所副研究员。
——以晋剧为例16的。
唱腔在设计之初,不仅会关注情节,也关注人物,作者会有意识地引导观众分层逐步进入角色,提前预设布局。
每一场戏剧对人物的安排,从出场至结束都应是一个有层次的演出计划。
观众由浅入深地认识角色,由外及内地渐入场景,在不断的线索中,来获得新的认识与体验。
为了配合受众群体的观演体味,音乐创作作为舞台展现前的重要一环,对剧中人物角色也给予了首次布局。
框架布局的确定,对角色、人物性格、腔型等也做了基本的选定。
(一)角色的确立角色的合理分配是为满足剧本、观众的需要,也是从审美群体出发,为观众建立人物的基本形象。
人物形象的确立,首先要考虑角色的分配。
除剧本预设角色外,唱腔的定性是对角色的二次肯定。
一切的舞台剧都有主角和配角,他们是按角色在戏中所处的地位与编剧给予的戏分来确定的。
主角与配角从广义而言,就是在戏剧矛盾发展进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和一般作用的角色。
主要角色的戏分较重、较多,在主要场次上也以其为主,由其负责推动或展现戏剧的发展,通过其人物形象的递进来展示和调和戏剧场面。
戏曲板腔体详解
戏曲板腔体详解April . 23 + 2020板腔体板腔体是汉族戏曲、曲艺音乐中的一种结构体式。
或称“板式变化体”。
以对称的上下句作为唱腔的基本单位,在此基础上,按照一定的变体原则,演变为各种不同板式。
通过各种不同板式的转换构成一场戏或整出戏的音乐。
这种结构体式,以简练的基本音乐素材与灵活变化的发展形式为特点。
同类腔调的各种板式,可视为由一种基本版式发展变化而成。
梆子、皮黄系统的剧种可作为板腔体的代表,在近代戏曲音乐的发展上有重大影响。
曲艺中如大鼓、河南坠子等,都属板腔体。
基本概况板腔体,是梆子、皮黄等曲调的演唱形式。
板腔体的唱词不同于曲牌体的长短句,而是以分上下句的五言、七言、十言诗的格律为基本形式。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押韵,单句最后一字为仄声,双句的最后一字为平声。
句数不限,其他字的平仄不限,所用曲调和唱腔不限,所以不用填词,不受格式、四声限制,有时可唱百多句,如京剧《哭祖庙》即是。
有时可唱两句。
同样一段唱词,可以唱一眼板,也可以唱三眼板,比较自由。
板腔体也有一定的套数。
如[导板]接[回龙]转[原板],[散板]转[原板]再转[垛板]等等。
这两种演唱体系完全是因剧种的历史不同而设置的,如来源于昆山腔、弋阳腔的即为曲牌体,如来自梆子、皮黄腔调的均采用板腔体。
发展黄梅戏板腔体的主调平词,是以其旋律平缓、长于叙述的特点而命名的。
它原名叫“七板”,是因为唱完一个完整的上下句正好七板而命名。
早期的平词是上下对仗体结构,在反复循环演唱时,使人感觉旋律过于单调,于是艺人们在进行多次循环时,将第一句的落音改变成不稳定的落音6,使人与第一次产生变化,由此形成了具有启承转合特征的四句体结构声腔。
为了在演唱时起板,落板和转为其他曲调方便,黄梅戏艺人创造出了起句、落句、用于转换其他曲调的截板等板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单曲体声腔结构。
为什么说平词有了起板、落板、截板这样的板式后还属于单曲体呢,因为一个完整的腔体系仅仅有一些简单的起落板式是不行的,正如昆曲的大量曲牌也有起板、落板、截板等简单板式结构,它也只能属于单曲体一样,当时的平词也只能属于单曲体声腔。
晋剧文场四大件历史概述及定弦特色
LIYUANXIEYING 梨园撷英35一、四大件的历史晋剧文场四大件,指的是晋剧的文场乐器晋胡、二股弦、三股弦和四股弦。
这四件乐器是晋剧的传统乐器,是晋剧唱腔和音乐风格的主要体现者。
晋胡,属于板胡系列的乐器,为次中音板胡。
一般情况下,乐队的主奏乐器均为高音乐器,而晋胡作为晋剧的主胡、领奏乐器,却是中音乐器。
这种情况在民族音乐乃至世界音乐中也属特殊现象。
晋胡的历史可追溯到唐代的奚琴。
宋代陈旸所著《乐书》曾记载,“奚琴本胡乐也,出于弦鼗方形亦类焉,奚部所好之乐也。
盖其制,两弦间以竹片轧之,至今民间用焉。
”根据这一记载,奚琴属于胡乐,即胡人所用乐器。
在古代,中原汉族人把北方和西北方的少数民族统称为胡,可见,奚琴为胡琴。
奚,是居住在我国东北地区西拉木伦河流域的一支少数民族,南北朝时称库莫奚。
唐朝末年,一部分奚人迁入内地,时称西奚。
五代十国时,奚人逐渐与契丹人融合在了一起。
陈旸的上述记载还表明了早期奚琴的演奏方法是“竹片轧琴”,即在两弦之间用一支竹片摩擦而发音。
至宋代晚期,北方游牧民族开始用本民族丰富的资源——马尾代替竹片进行演奏。
可以说,这在乐器演奏方法、乐器改制方面向前迈出了伟大的一步,使拉弦乐器产生了质的飞跃。
明代时,戏曲和曲艺的兴起促进了奚琴的改革,使其呈多样化发展,同时,奚琴也被各种胡琴所代替,包括二胡、四胡、京胡、板胡、高胡、马头琴等。
其中板胡,因琴筒上蒙置桐木板而得名。
板胡主要流行于我国的东北、华北、西北各地,为多种地方戏曲和曲艺所吸收,特别在梆子腔系统中占有主要地位。
作为板胡家族的一员,晋胡最初的形态也是比较陈旧、落后的。
例如,半圆形的又厚又重的竹弓,显得非常笨拙;椰壳偏大,声音容易发闷、发沙;延用老弦和缠弦,音色受到很大影响。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直到今天,晋胡在不断的改革中逐步变得做工精良,使用灵巧,音色清亮,美观大方。
二股弦,是四大件中最具特色的乐器,有人称之为“醋味”乐器,是最古老的乐器之一。
晋剧音乐的板式分析
晋剧音乐的板式分析摘要:戏曲艺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弘扬传统的优秀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
对于地方戏曲而言,最能体现一个剧种区别于其他剧种的鲜明的艺术特征的,就是它的音乐。
晋剧音乐有着自己鲜明的地方特色,它不仅具有传统戏曲的基本特征,更有着自己的特有声腔体系和器乐曲牌使用方法,并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特征。
本文首先对晋剧音乐进行简单介绍,然后分析晋剧音乐的特征,最后对各种板式进行分析。
关键词:地方戏曲晋剧音乐板式一、晋剧音乐晋剧有着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晋剧包括北路梆子、蒲州梆子、上党梆子和中路梆子,而狭义的晋剧则是专指中路梆子。
对于晋剧的唱腔音乐而言,基本是属于板腔体结构,主要有属于主唱腔的“乱弹”、各种花腔的“腔儿”和昆曲等地方小曲的“曲子”。
“乱弹”为中路梆子的主要唱腔;“腔儿”是依附于“乱弹”中的各种板式来进行;“曲子”则是指吸收一些外来的曲子,如地方小曲或一种民间腔调。
晋剧的唱腔既具备梆子腔的豪迈和激荡,还有着民间小调的圆润和细腻,故它能胜任多种题材的内容。
晋剧的器乐,一般表现为文场和武场,九个人为基本编制,即武场的鼓板、铙钹、马锣、小锣、梆子和文场的呼胡、三弦、二弦、四弦,艺人们常讲的“呼胡立杆子,二弦加塞子,三弦补窟子,四弦掌尺子、定调子”简明扼要地说明了它们各自的分工和相互间的关系。
文、武场的器乐伴奏或独奏贯穿于戏曲剧目的始终,从头通二通的纯打击性器乐演奏,到剧目中唱念做打的伴奏,再到期间的器乐曲牌的运用,晋剧的器乐几乎没有片刻的清闲。
二、晋剧音乐的主要特点晋剧的音乐有着鲜明的艺术特点,就是晋剧的各个演艺团体,也都有着各自的鲜明特征。
如山西省晋剧院的音乐,使人感受到的是扑面而来的、浓郁的晋腹乡土气息和醇厚大气恢弘的独特艺术魅力,独特魅力源自于该单位对传统艺术的深度总结和不断革新的思维和创新手法的探索和运用。
乐队老师为演员伴奏时完全能做到在保证凸显自我特色的同时,和表演主体紧密结合,乐贴人走,人随乐行,受众感受到的是声、器完整统一的艺术表演,或静或动、或抑或扬,再加上独特的手法运用和紧跟时代的编创举措。
晋剧锣鼓谱
晋剧锣鼓谱喜欢晋剧的看看。
晋剧中路梆子音乐中的锣鼓包括晋剧舞台上所有锣鼓谱。
按照用途可分为八大类,具体介绍如下:1唱腔中的锣鼓在中路梆子锣鼓中,用于各种唱腔的起唱、行腔、转承、流、绕以及收尾的锣鼓,统称为“唱腔锣鼓”。
它可以在演员演唱时,通过锣鼓的引导、配合、衬托,使其在唱腔的节奏长短、力度强弱、行腔快慢、起承转合等诸方面达到高度统一,以便进一步达到深化情感,体现人物个性,渲染气氛。
唱腔锣鼓按不同板式节奏又可划分为如下方面。
(1)、四股眼唱腔锣鼓七锤子起板类:四股眼小脆头子,四股眼小脆锤子,四股眼七锤子,四股眼七锤子带脆头子。
勾锤子、撩子类勾锤子、四股眼上句尺字过门带撩子、四股眼下句一锤子或带撩子。
四面景:四面景是根据特定环境和剧中人的表演程式而专门设计的一种唱腔。
有固定起法,行腔中有四个乐句,由慢到紧,即四股眼、夹板、二性、紧二性或流水,包括四个节奏,所以称为“四面景”。
起板“三变化”喜欢晋剧的看看。
在四股眼的起板中,由于演唱情绪的需要和调剂音韵,从四股眼起板过门中直接转入另一种板式(夹板)起板锣鼓的起法。
主要有:带四股眼起板帽子的夹板脆头子、四股眼转夹板起板、四股眼转夹板再转二性起板等。
苦相思类“苦相思”本是一种特殊的曲牌,为加强唱腔情感,把它加在了唱腔过门中。
主要有:四股眼七锤子苦相思、四股眼锣儿苦相思、武苦相思。
(2)、夹板唱腔锣鼓起板、带小脆头起板、七锤子起板、紧还魂七锤子起板、单锣夹板起板、夹板七锤子带脆头子起板。
(3)、二性唱腔锣鼓。
大致分为二类二性七锤子起板二性七锤子、二性七锤子带脆头子、二性小突辘子、二性起板、二性大脆头子、二性小脆头子、二性花梆子小脆头子、二性大突辘子、二性单锣突辘子。
二性唱腔行腔过程中的锣鼓二性勾锤子、二性小脆头子、二性小锣蟪子。
(4)、流水唱腔锣鼓,分三类:用于流水起板锣鼓、用于流水收场的锣鼓、用于“一二三流水”锣鼓(5)、介板唱腔锣鼓分三类喜欢晋剧的看看。
晋剧唱词与唱腔结构关系刍议
晋剧唱词与唱腔结构关系刍议作者:***来源:《音乐生活》2020年第07期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思想价值与审美取向。
唱词作为戏曲中主要的文学来源,其大多数文化内涵皆以唱词的形式呈现出来。
唱词,在中国戏曲中是个多概念的名词。
它不仅是戏曲文学中的独立个体,还具有结构学、形态学和美学等多方面意义与价值。
唱词有自身独特的文学特质,丰厚内涵与诗化韵律,还兼有表现内容、组织构建戏剧等任务。
无论曲牌体亦或板腔体,词都与“曲”有着直接关系。
特别是文人所作之昆曲,更是与唱词格律息息相关。
晋剧作为梆子腔系的一支,其唱词继承了本体的多重意义,对方言、念白声调予以支撑,更对结构的综解与重建以及声腔板式的构成起着重要作用。
晋剧唱词,不同于中国传统民间歌曲中的大多数歌词类型,其不具有歌词的普遍性,它结构严密。
由于声腔唱词与唱腔联系密切,贯穿于晋剧的始终,占据剧目中主导地位,常受到较多关注。
晋剧属板腔体唱腔,句式沿用了梆子腔中以上下句为基本单位的结构框架。
因此,唱腔内的唱词皆以此为主要句式结构。
但在剧目中,为完整表达内容,凸显人物情感,虚词、衬词等附加形式穿插其中,二者的不同功能使声腔唱词内划为主体类常规性唱词与附属类帮辅唱词二种。
1.主体类常规性唱词:在一对以上下句为中心的句式结构中,上句为逗,下句为句,是句子结构发展与停顿的高度规整与统一。
其连结变化以七字句和十字句为基础。
唱腔根据唱词的连结过程,形成承递关系,支撑板式与句式的结构运动。
在中国传统戏曲音乐中,音乐结构学理解“腔”为框架,这种框架与词紧紧咬合,它迫使唱词形成了规式性较强的层次,这种细化的层次反作用于唱腔,促成了晋剧唱腔的结构走向。
可表现为句式内不同顿逗的划分。
十字句:上前去、劝一劝、驸马、爱婿。
诸葛亮、上前、瞭望、心欢喜。
劝王爷、你倒是、快马加鞭。
七字句:寸寸、相思、化成灰。
敫桂英、暗自、思量。
我诸葛亮、往下看。
浅析晋剧音乐中的板式及其组织手法
浅析晋剧音乐中的板式及其组织手法作者:蔡馥坤来源:《传播力研究》2018年第21期摘要:中国戏曲是拥有悠久历史的综合性舞台艺术,与古印度梵剧、古希腊戏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戏剧。
它源于歌舞艺术,从汉代发展演变而来,至金代形成以唱为主的元杂剧,继而演变成歌舞并重的昆曲艺术,至清代发展为唱、做、念俱全的地方戏曲,晋剧艺术便脱胎于此。
晋剧形成于清代中叶,是山陕梆子传入晋中后,受到晋中秧歌和方言的影响,逐渐完善形成具有独特风格的中路梆子——晋剧。
晋剧主要流行于山西、内蒙的大部分的地区和陕西、甘肃、河北等省的部分地区。
晋剧音乐属于板腔体,乱弹是其最主要和最基本的唱腔,大致有七种主要的板式。
本文将主要针对晋剧音乐七种基本板式的基本特点、组织形态及功能意义三个层面进行梳理和探析,通过引用专著文献、结合行业内专家的访谈以及传统戏曲理论的支持,以期在有限的篇幅内,将拥有悠久历史积淀和浓郁地方特色的优秀传统艺术——晋剧艺术的板式结构呈现出来,为笔者今后的深入研究,夯实理论基础。
关键词:晋剧音乐;板腔体;板式;组织手法中国戏曲因为有着极强的综合性和传承性,被称作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活化石”,是华夏民族优秀文化基因的重要载体。
晋剧艺术是中国地方戏曲艺术之冠上的宝贵明珠,有着独立完整的发展脉络和浓郁的地方色彩,同其他省份的地方戏曲艺术一样,是综合了歌、舞、剧等舞台艺术形式而成的。
其音乐属于板腔体,唱腔有“乱弹”、“腔儿”和“曲子”三大类;曲牌有“丝弦牌子”、“苦相思”和“唢呐牌子”三种;传统乐队叫文武场,文场指弦管乐器部分,武场为打击乐器部分,伴奏唱腔的乐器主要有:胡呼(中音板胡)、二股弦(高音板胡)、小三弦、四股弦,俗称四大件。
晋剧艺术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音乐艺术,突出特点就是由各种板式区分核心唱腔,即板腔体,不同板式的运用和转换赋予了晋剧音乐性极强的活力,晋剧艺术要得到长久的发展必须要立足于研究其内核——板式,只有充分把握好每个板式的基本特点、各板式之间的转换及其在表演中的作用,才可能从本质上掌握晋剧音乐中所蕴含的奥妙和规律;只有先对本土晋剧音乐的内核进行全面的了解和研究,才可能结合现代化的作曲技法对晋剧音乐进行创造性地转化。
板眼——戏曲的节奏
板眼——戏曲的节奏在中国戏曲音乐中,常由“司鼓”演奏鼓、板,作为指挥乐器来掌控乐曲的节奏和力度。
板多用在每一小节的强拍上,鼓则多用在弱拍和次强拍上,强拍叫做“板位”,弱(次强)拍叫做“眼位”,这就是“板眼”的由来。
戏曲音乐有一板一眼(即2/4拍,在一小节中有一个强拍“板”和一个弱拍“眼”)、一板三眼(即4/4拍,在一小节中有一个强拍“板”和三个非强拍“眼”——分别叫做“头眼”、“中眼”[即次强拍]、“末眼”)、有板无眼(1/4拍,每小节只有一拍,只有“板”而没有“眼”)、无板无眼(散板)等多种节奏形式;如在京剧中,一板一眼有原板和二六板(原板是各个声腔体系的基本唱腔板式,其它板式都是由〔原板〕发展变化出来的;二六板实质是一种经过紧缩、变化的〔原板〕);一板三眼有慢板,是各种板式中速度最慢、节奏最徐缓的,由基本唱腔板式经过加花、加衬、摹仿、发展而来,在演唱中要注意做到速度虽慢而节奏不拖沓,即所谓演唱的“慢板要紧”;有板无眼有流水板和快板,流水板是〔二六板〕经过进一步的紧缩所形成的唱腔,其旋律有一种好似“行云流水”般的流畅、舒展的感觉;快板是〔流水板〕进一步紧缩的产物,唱起来有如珠落玉盘,干脆利落,是京剧唱腔中速度最快、节奏最紧促的板式,在演唱中要特别注意不能唱的慌忙混乱,一定要把每个字唱得清清楚楚,每个字都要有力度、有感情,这就叫做演唱“快板要稳”。
凡是有“板眼”的唱段,就叫做“上板”的唱段;在演唱中从自由节拍到固定节拍的转变,就叫做“上板”,演唱时节奏自由的唱段则叫做“不上板”的唱段,包括“散拉(打)散唱”和“紧拉(打)慢唱”;不上板的唱段也有其暗中掌握的内心节奏(俗称有“心板”),而决不是毫无节奏规律的任意“自由”演唱;散拉(打)散唱有〔导板〕、〔散板〕,导板是一种自由节拍的板式,只有一句,一般都置于一段唱腔的开头,曲调比较舒展、昂扬,节奏自由而相对比较慢,其旋律是由该声腔系统的基本板式唱腔经过简化、散化而形成的;散板节奏与〔导板〕一样是自由的,但它不限于一个上句,而是上下句都有;散拉(打)散唱中京胡的伴奏是“散”(自由节拍)着“拉”的、鼓板的节奏是“散”着“打”的,演员的唱腔也是“散”着“唱”的;也就是伴奏与演唱都是自由节拍的;当然这种唱法一定要求要有“心板”,演唱上“散板不散”或“散板要准”(即要唱得紧凑、有分寸、有内心节奏);紧拉(打)慢唱有〔摇板〕,京胡的伴奏是“紧”(以1/4、1/8的节奏)着“拉”的、鼓板的节奏也是“紧”着“打”的,但演员的唱腔却是“散”(自由节拍)着唱的;这样往往会由于伴奏与演唱的节奏反差而产生一种要么是“摇曳生姿”的潇洒感,要么是“内紧外松”的紧张感。
“板眼”是什么意思?板式一板一眼一板三眼
“板眼”是什么意思?板式一板一眼一板三眼中国民族音乐中的“板眼”是什么意思?——板眼板式一板一眼一板三眼有板无眼散板板眼的强弱关系在寸,国民族音乐中,常用鼓板掌握节拍和速度。
击板时叫“板”,以鼓楗击鼓时叫“眼”。
“板”和“眼”相当于单位拍的概念。
板眼:以板和眼不同的排列,表示不同的节拍,叫“板眼”。
板式:在中国戏曲音乐中,不同的节拍(即不同的板眼)称为不同的板式,常用板式有一板一眼、一板三眼、有板无眼、无板无眼(散板)等儿类。
自从20世纪初简谱和五线谱传人中国以来,普遍采用简谱和五线谱记录中国的民族旨乐。
以上各种板式,就分别采用各种不同的拍子汜谱、一板一眼:用2/4拍。
每小节第一拍为板,第二拍为眼。
一板三眼:用4/4拍。
第一拍为板,第二、三、四拍分别为头眼、中眼、末眼。
有板无眼:用1/4拍。
每一拍都是板。
无板无眼(散板):采用无小节线记谱。
在戏曲音乐中散板有两类,一类是紧打慢唱,亦叫紧拉慢唱;另一类是慢打慢唱,亦叫慢拉慢唱。
简谱和五线谱在有些方面并不能够准确地反映中国民族音乐的特点。
比如中国民族音乐中的板眼与简谱,五线谱中强拍和弱拍的概念有时就不完全相同。
因此,当我们用简谱、五线谱记录中国民族音乐的时候,小节线已经不能完全看做是强拍记号,它只能被认为是“在每一个‘板’左边的纵线”。
这些“板”不一定都是强拍,那些“眼”也个——定都是弱拍。
例19—1是家喻户晓的民间乐曲《倒八板》的片段。
我们现在按它旋律的每一个句逗记为一小节(聂耳以此曲改编的《金蛇狂舞》也是这样记谱的),可以看到,这里有四拍、三拍和二拍。
当我们视唱这首曲子时,就会发现,强拍并不都是在每小节的第一拍。
如果一定要按前面我们讲过的节拍中的强弱关系,把每小节的第一拍唱做强拍的话,这首曲子就失去了特色。
实际上,它的第1—10小节及第14小节的强拍都在小节的最后一拍。
基本乐理_04民族音乐中的板眼
弱起小节、弱起节奏是一种积极运动的表现,多用 于有力的进行曲风格的歌曲中
在不同段落分别出现,以求统一
在不同段落单独出现,以求对比
➢ 标记:分别用数字“9”、“10”、“11”……”15”表 示。
注:在一切特殊划分中,各组音符都根据它所代替的邻 近的数字少的基本划分的音值来记谱。
4、二连音
➢ 含义:将附点音符的时值均分为二部分来代替三等分 叫二连音。
➢ 标记:用数字2表示。
四连音
➢ 含义:将附点音符的时值均分为四部分来代替三等分 叫二连音。
无板无眼:无固定强弱规律,表演者可自由处理。如 散板。
音值的特殊划分(连音符)
➢ 含义:将音值自由均分,来代替音值的基本划分,形成各 种连音符。
➢ 特点:由于打破了正常节奏的均衡状态,常带来紧凑的感 觉,因而在表现细致、强烈、激愤的情感时,很有 戏剧性的效果。
➢ 类型:1、三连音 含义:将音值均分为三部分来代替两等分,便 构成了三连音。
标记:用数字3来标记。 表示音符的数字一般记在共同符尾一 边,若无符尾则记在符头一边,并加 上中间断开的括号。
2、五连音、六连音、七连音
➢ 含义:将音值均分为五部分、六部分、七部分来分别 代替四等分,叫五连音、六连音、七连音。
3、九、十、十一……十七连音
➢ 含义:将音值均分为九、十、十一……十五部分代替 八等分,叫九、十、十一……十五连音。
基本乐理
我国民族音乐中的板眼
➢ 板:强拍 ➢ 眼:弱拍、次强拍
一板一眼(一眼板):相当于二拍子,其速度适中, 它是我国戏曲音乐中各板式的基础。
一板三眼(三眼板):相当于四拍子,三眼分为“头 眼”(弱拍)、“中眼”(次强拍)、末眼(弱拍) ,这种板式常用于字少腔多比较抒情的慢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晋剧四股眼板式结构形态作者:荆晶来源:《音乐生活》2019年第05期板式一词,应指戏曲唱腔中特定的节拍形式,是表现戏剧内容的重要载体之一。
板式不单是一种形式意义上的节拍类型,更涵盖了形态、结构、速度与表情内涵等多种意义,即从深层概念中传达出旋律和行腔风格等形式特征。
具象而言,板式是梆子腔板腔体剧种的专业术语。
其以不同节拍的连缀变化为主要依托,是与唱词相互结合后共同表述剧情内容的一种音乐形式。
这种形式经过腔调的发展、节奏的变化不断地固化,形成了各种节拍、速度不同的腔型结构。
晋剧音乐属梆子腔板腔体的重要支系,它有梆子腔的诸多共性,也有其独特的个性。
在晋剧唱腔中,板式类型多样,其常用结构可细目为四类七种,包含有一板三眼、一板一眼、有板无眼和无板无眼。
本文要探讨的板式,即是晋剧唱腔中速度最慢,最具跌宕婉转,可高亢、又可柔美呈现的一板三眼独特形态——【四股眼】板式。
一、四股眼板式略述四股眼是晋剧上板唱腔中节拍速度最慢的一种板式,其因节奏舒缓、腔型平稳,亦以“慢板”而冠名。
四股眼板式组织结构长大,内容繁复但板眼分明,由一板(一个强拍)三眼(三个弱拍)的强弱规律循环往复组构,由板、首眼、中眼、末眼的4/4节拍结成。
四股眼板式腔繁字简,曲调悠长缓慢,旋律延绵委婉,跌宕曲折,善于刻画人物内心与情感抒发,因此常作为晋剧中呈现重要场次和中心人物的核心腔型。
四股眼板式的运用方式相对宽泛,其张力强大,表现力强,既可高亢激昂亦可婉約柔美,可大段抒情也可转板叙事,因此对不同速度的情节内容均可表现。
特别是唱腔和过门连结使用,更能烘托剧情内容,渲染舞台气氛。
板腔体戏曲音乐结构与一般性歌曲有所不同,尤其是起唱方式的差异较为明显。
歌唱中典型的起唱由强拍开唱,强拍结束。
板腔体唱腔则由弱拍起唱,强拍停唱,即所谓“弱起强收”。
晋剧也继承了此特点。
在四股眼板式中,典型起唱通常由中眼起,落于板。
图示为:由于四股眼板式结构庞大、拖腔较长,单独使用难以平抑剧情,因此极少独用。
在连结程式中,其后易与[夹板]或转入[二性]连接,形成成套唱腔,亦称“平板”。
也可在[二性]板式之后,或唱流板、或唱切板,有时则转入流水板结束,这种连结套式统称“综合板”。
四股眼板式所用行当以生(须生、老生、小生)、旦(青衣、小旦、老旦)为主,净丑则较少涉及。
除常规速度外,四股眼也有一紧唱唱法,称“紧四股眼”或“走马四股眼”。
虽同为4/4拍记谱,但演唱速度加紧一倍。
二、四股眼板式基本句式结构解析晋剧作为梆子腔板腔体的重要支脉,其唱腔的基础结构为板式的连缀变化与重组。
因此,我们在分析和研究各种板式时,必然会遇到关于“板”的各种问题。
“板”在板腔体戏曲中小到乐逗、乐节,大到句式、段落都囊括在广义的板式内涵中。
笔者的分析除包括板式的基本信息外,还涉及板式的组织形式,即板式的基本句式和变化句式等内部形态。
从横向结构的解析中,总结四股眼板式的典型特征及普遍规律,从不同侧面揭示晋剧唱腔的组织形式与特征。
(一)基本句式基本句式,是唱腔句式基本结构与特征的呈现形态,由上下两句规整的七字或十字句循环往复构成。
在其组织结构中,包括句幅、句逗分腔、起板位置和调式落音等规律,这些特征构成了句式的基本形态。
此外,在循环构成的上下句式中,除基本语汇的程式性架构外,还有句式的共性及个性特征,这些均为句式探讨的内在规律之一。
在戏曲中,唱腔的句式来源于唱词结构。
晋剧四股眼板式的句式特征也由唱词结构主导。
四股眼唱词多为十字或七字句式。
因其拍节较多,句幅较长,句内及句间过门长大,起板过门也相对复杂。
在分逗中,句式常分三逗。
十字句:如晋剧《教子》王春娥唱段上句:老薛宝——跪机房——苦口相劝,下句:哀声告——似钢剑——把我心挖。
该句式将十字句分为三个句逗,前两句逗三字,后一句逗四字,形式为3+3+4。
有时也将后一句逗分为两逗,每逗为两字。
例:晋剧《金水桥》上句:你的子——打死了——太师——命丧,下句:难道说——她无有——疼父——心肠。
七字句:例:晋剧《双锁山》高琼唱段上句:杀富——济贫——英雄将,下句:胸怀——韬略——世无双。
上例也由三个腔节构成,前两腔节两字,后一腔节三字,构成了2+2+3的句式结构。
如上所示,上下句唱词字数、句幅皆对称、规整。
但唱腔句式却呈非对称性,即上句长,下句短。
究其缘由,是唱腔句内的分腔和过门长短所致。
通过谱例验证,唱腔上句第一腔节后(前三字唱词,俗称上句帽子)有四板较长过门,上句唱毕,再补四板上句过门,这就造成了上句的自然扩充。
而唱腔下句在第六字后补小过门,之后为四板下句过门,期间无其他过门。
这样使下句结构减缩、紧凑,形成了上下句的不对称性。
唱腔上句,由于各帽子唱词多寡不一(有时有衬词),上句帽子(包括过门)由六至八板构成,上句本句由四板构成,另有四板上句本句过门,相加至少有十四板。
下句由于帽子不常使用,十字的三个腔节共六板构成,另过四板下句过门,相加共十板。
这种句幅长度明显暴露了四股眼板式上长下短的句式不对称性。
上例四股眼板式的句式结构为:起板过门→上句帽子→上句帽子过门→上句本句子→上句本句子过门→下句本句子(前六字)→小过门→下句本句子(后四字)→下句本句子过门(二)起唱规律关于四股眼板式的起唱规律,在晋剧音乐的诸多著作中均有论述。
其共性规律归纳为:上句: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起唱位置:中眼 ; ; ;中眼 ; ; ;板 ; ; 首眼下句: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
起唱位置:中眼 ; ; ;中眼 ; ; ;板 ; ; 中眼板为小节的第一拍,首眼第二拍,中眼第三拍,末眼第四拍。
上图显示,四股眼上下两句皆分四逗,其起唱位置均为中眼,相当于夹板第二拍首位起唱,是夹板板式的成倍放大。
如:4/4拍:X ; ; X ; ; ; ;X ; ; ; ; X ; | ; ;X ; ; X ; ; X ; ; X |板 ;首眼 ;中眼 ;末眼 ; 落板 ; ; 起唱2/4拍:X ; ; ;X ; ;X ; ; X | ;X ; ; X ; ; X ; ; X ;|板 ; ; ; ; ;眼 ; ; ; ; 落板 ; ; ; ;起唱各腔節中眼起唱的特质既不影响“板”位置的拖腔,也为演员的起唱保留宽松氛围。
仅上句第九字起唱位置前移至首眼,提前为结腔收束做准备。
第十字落于板位(强拍),二者形成由弱到强的节拍更替。
(见例1)(三)变化句式结构三眼板类的变化句式,基本可以划分为两种,一是对传统腔型结构进行变化和加花式处理。
二是对句式结构加长扩充或减短缩小形成局部变化。
两者相辅相成,是三眼板继承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形式。
1.花腔对句式结构造成的变化在三眼板传统腔型结构中,句逗间常以速度的快慢和旋律的简繁来获取唱腔对比,并加入“花腔”以丰富板式,增加旋律的多样性。
(1)从板式的发展和角度看,三眼板雏形应该是旋律较简单、结构程式并不十分固定的一类三眼板。
梆子腔系认为,一板三眼是一板一眼板式的拉长与放大。
笔者也认为,一板三眼是在一板一眼基础上的扩展,并以此进一步发展,通过对旋律的润色和丰富使一板三眼类唱腔从原来简单且不固定的程式逐渐过渡成繁杂丰富、对比强烈并成熟、固定的一种板眼形式,由此而形成晋剧的四股眼。
四股眼因其结构长大、旋律繁复,常会通过对比来彰显特点。
首先,在四股眼传统唱腔的基础上,每一腔节都有速度的快慢对比。
首要体现在唱腔与过门之间。
以十字句为例:第一腔节唱词由三字组成,在落板前的最后几拍,都略有渐慢,让演员充分对唱腔做小而精的润色。
之后补帽子过门,加快速度,与之前的唱腔形成快慢对比。
第二体现在上句唱腔的最后两字。
在上句最后两字结束时,上句本句会补一个较长的过门让演员换气与调整情绪。
而最后两字常为多音符的拖腔,需要演员润色,彰显演员润腔技巧。
这段区域需要长而慢的演唱来完成,之后尽快恢复原速,使二者间形成速度的对比。
其次,由于润腔的一再出现,使本来简单的唱腔加入了较多的音节,旋律音符加密,节奏紧凑。
在旋律进行中,音符的简繁也形成了对比。
这是戏曲音乐中特有的旋法特征,它不仅突出了戏曲音乐可变的二度创作性,也使板式旋律更富张力。
(见例1)(2)“花腔”的运用,构成了三眼板唱腔特殊的结构变化形式。
“花腔”又称“二音子”“腔儿”,是晋剧音乐中带有地方特色的一种独特腔型。
“二音子”,源于山陕梆子,而山陕梆子的“二音腔”则是吸收了弦索腔系的丝弦腔。
“二音子”最早是一种用吸音演唱高八度音符的假声唱法,即小肚子吸起来所发的声音。
晋剧中常用虚字“衣”发音,并配合各种音韵形成“哼腔”。
另有一种脑后音,就是一种“出音”,它是在不唱二音子,只唱花腔时使用的“咦咦”音,但这种唱法不多用。
由于二音子特殊的润腔方法,决定了这种花腔多用于旦腔,而少用于生腔。
虽如此,生、旦所用花腔都基本相同,只有个别“腔儿”稍有区别。
在早期的晋剧中,花腔没有唱词,只是根据唱腔音调使用虚字进行哼鸣。
后经不断发展,“二音子”也不再局限于简单的翻高八度或虚字演唱,它逐渐加入唱词或用真声演唱来反映剧情。
“花腔”的运用使传统三眼板变为了唱腔带“腔儿”的慢板结构形式。
它特点鲜明,运用便捷,彰显差异,在梆子腔系的多个剧种中均有涉及。
花腔的填入改变了传统四股眼唱腔的格式,增强了板式内旋律风格的对比,大大地扩充了慢板句式的基本结构。
2、变化句式的具体拆解变化句式主要指句式结构的局部性变化,即唱腔结构内部的扩充与紧缩。
在实际运用中,由于四股眼板式速度较慢和旋律大跳等特点,紧缩手法并不适用于此。
特别是四股眼过门紧缩后,会造成唱腔与过门句式长度的失衡。
因此,四股眼变化手法以扩充为主,即加腔扩充和附加衬词扩充两种形式。
(1)加腔扩充加腔扩充是唱腔结构内基本句式的延伸扩展。
这种扩展可以发生在句内的任何部位,扩展之后唱腔规模不受原有句式的限制。
A、第一句逗扩腔第一句的扩腔通常安排在十字句唱腔的第三字后或七字句唱腔的第二字后,与唱词结构相符。
唱腔的第一句逗是四股眼帽子腔。
传统帽子腔结构不等,最短可至两小节(例如下)。
经旋律加腔扩充后,帽子可达九小节,其为演员情绪的抒发提供了有利条件。
B、第二句逗扩腔:第二句逗扩腔广泛存在于梆子腔的各个剧种中。
常于十字句上句唱词的第六字,和七字句唱词的第四字句逗处,利用一句短小的拖腔而形成句逗扩展。
在晋剧唱腔中,上句第二句逗没有明显的扩腔,确属一个例外。
这是由于晋剧唱腔的上句没有对帽子腔后的唱词进行旋律上的划分和气息上的进一步转换。
需要注意的是,上句因为有帽子、帽子拖腔、帽子过门和上句本句子共同构成,所以结构庞大。
下句子虽有明显的三个句逗,但旋律短小。
为了使结构相对平衡,下句在第二句逗后用了两拍小过门。
从实际效果看,下句形成了第二句逗的扩腔。
C、句尾扩腔:句尾扩腔实则发生于句子的第三句逗处,即唱词句式结束的地方,其通过对尾字拖腔的拉伸而达成扩腔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