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性闭合性硬膜外血肿

创伤性闭合性硬膜外血肿
创伤性闭合性硬膜外血肿

创伤性闭合性硬膜外血肿临床路径

(2010年版)

一、创伤性闭合性硬膜外血肿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创伤性闭合性硬膜外血肿(ICD-10:S06.401)行硬脑膜外血肿清除术(ICD-9-CM-3:01.245)。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王忠诚神经外科学》(王忠诚主编,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神经外科学》(赵继宗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临床表现:

(1)病史:一般均有外伤史,临床症状较重,并迅速恶化,尤其是特急性创伤性闭合性硬膜外血肿,伤后短时间内可发展为濒死状态;

(2)意识障碍:伤后多数为原发性昏迷与继发性昏迷相重叠,或昏迷的程度逐渐加深;较少出现中间清醒期;

(3)颅内压增高表现:颅内压增高症状出现较早,呕吐和躁动较常见,生命体征变化明显(Cushing’s反应);

(4)脑疝症状:出现较快,尤其是特急性创伤性闭合性硬膜外血肿,一侧瞳孔散大后短时间内出现对侧瞳孔散大,并出现去脑强直、病理性呼吸等症状;

(5)局灶症状:较多见,早期即可因脑挫伤或/和血肿压迫引起偏瘫、失语。

2.辅助检查:

(1)头颅CT扫描(含骨窗像):典型CT表现为颅骨内板与脑表面间有一双凸镜形或梭形高密度影。CT检查可明确诊断、确定血肿部位、评估血肿量。骨窗像对诊断颅骨骨折具有重要意义;

(2)头颅X线平片:约90%的病例合并有颅骨骨折;

(3)实验室检查:血常规。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王忠诚神经外科学》(王忠诚主编,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神经外科学》(赵继宗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1.创伤性闭合性硬膜外血肿诊断明确,选用骨瓣开颅血肿清创术:

(1)临床有颅内压增高症状或局灶性症状;

(2)幕上血肿>30ml,颞区血肿>20ml,幕下血肿>10ml;

(3)患者意识障碍进行性加重或出现昏迷者。

2.需向家属交待病情及围术期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3.手术风险较大者(高龄、妊娠期、合并较严重内科疾病),需向患者或家属交待病情;如不同意手术,应当充分告知风险,履行签字手续,并予严密观察。

4.对于严密观察保守治疗的患者,如出现颅内压增高征象、意识障碍进行性加重或新发神经系统局灶性症状,应当立即复查头颅CT,并重新评价手术指征。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符合ICD-10:S06.401创伤性闭合性硬膜外血肿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3.当患者双侧瞳孔散大,自主呼吸停止1小时以上,或处于濒死状态,不进入此路径。

(六)术前准备(入院当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血型;

(2)凝血功能、肝肾功能、血电解质、血糖、感染性疾病筛查(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梅毒等);

(3)心电图、胸部X线平片;

(4)头颅CT扫描(含骨窗像)。

2.根据患者病情,建议选择的检查项目:

(1)颈部CT扫描、X线平片;

(2)腹部B超,心肺功能评估。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选择用药。建议使用第一、二代头孢菌素,头孢曲松等;明确感染患者,可根据药敏试验结果调整抗菌药物。

(八)手术日为入院当天。

1.麻醉方式:气管插管全身麻醉。

2.手术方式:硬脑膜外血肿清除术。

3.手术内置物:硬脑膜修复材料、颅骨固定材料、引流系统等。

4.术中用药:抗菌药物、脱水药、止血药,酌情应用抗癫痫药物和激素。

5.输血:根据手术失血情况决定。

(九)术后住院恢复≤13天。

1.必须复查的检查项目:24小时之内及出院前根据具体情况复查头颅CT了解颅内情况;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

能、血电解质。

2.根据患者病情,建议可选择的检查项目:颈部CT(加骨窗像)、胸腹部X线平片或CT,腹部B超。

3.术后用药:抗菌药物、脱水药,酌情应用预防性抗癫痫药及激素。

4.每2-3天手术切口换药一次。

5.术后7天拆除手术切口缝线,或根据病情酌情延长拆线时间。

(十)出院标准。

1.患者病情稳定,生命体征平稳,无明显并发症。

2.体温正常,各项化验无明显异常,切口愈合良好。

3.仍处于昏迷状态的患者,如生命体征平稳,经评估不能短时间恢复者,没有需要住院处理的并发症和/或合并症,可以转院继续康复治疗。

(十一)变异及原因分析。

1.术后继发其他部位硬脑膜外血肿、硬脑膜下血肿、脑内血肿等并发症,严重者需要再次开颅手术,导致住院时间

延长,费用增加。

2.术后切口、颅骨或颅内感染、内置物排异反应,出现严重神经系统并发症,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

3.伴发其他疾病需进一步诊治,导致住院时间延长。

二、创伤性闭合性硬膜外血肿临床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创伤性闭合性硬膜外血肿(ICD-10:S06.401)

行硬脑膜外血肿清除术(ICD-9-CM-3:01.245)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

硬膜下血肿与硬膜外血肿的CT表现和鉴别

1.硬膜下血肿与硬膜外血肿的CT表现和鉴别 A.形态:新月形,月牙形;;梭形,双凸镜形,内缘境界清楚。 B.分布范围:广,可越过颅缝;;较窄,不越过颅缝。 C.伴发蛛网膜下腔出血:常见;;较少见。 D.占位效应:明显;;范围大者较明显 2.肾癌的CT表现:表现为肾实质内缘不规则肿块,可向外突出,密度均匀或不均匀,增强扫描,癌肿多为不均匀强化,癌肿向外侵犯可致肾周脂肪消失 3.胃癌:早期X线表现:低张气钡双重造影,胃小弯和胃小沟破坏消失。中晚期:1.胃腔变窄,广泛受累时呈现“皮革”状胃 2.充盈缺损,呈现大小不等,边缘不规则的充盈缺损,与正常的胃壁分界清楚3.粘膜皱襞消失,破坏,结节状增粗 4.龛影,见于溃疡型,癌肿向腔内突出形成大而浅的不规则碟形溃疡 4.结肠癌:1,肠腔偏心性或环形狭窄,轮廓不规则2.粘膜皱襞破坏,消失和中断3.龛影较大,形状不规则,龛影边缘有尖角极不规则结节状充盈缺损 风湿性心脏病的二尖瓣狭窄的X线表现:左心房和右心室增大,肺淤血及肺循环高压征象,心底部可看见双心房影,非业内出现肺纹理增强,模糊,肺野透亮度降低,支气管分叉角度加大 5.二尖瓣关闭不全的X线表现:轻者心影大小形状无明显改变,或仅见左心房,左心室轻度增大,二尖瓣较重,左心房可明显增大,搏动增强,左心室也增大,主动脉结正常或略小 6.左心室增大见于高血压病,主动脉瓣狭窄或关闭不全,二尖瓣关闭

不全及部分先天性心脏病 7.右心室增大见于二尖瓣狭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肺动脉狭窄,心房或心室间隔缺损以及法洛四联症 8.左心房增大见于二尖瓣狭窄,二尖瓣关闭不全,左心室功能衰竭和某些先天性心脏病 9.中央型肺癌于周围型肺癌的X线,CT表现: 中央型肺癌:早期癌肿局限于黏膜内,可无异常发现,病变发展,癌组织从支气管黏膜表面像腔内生长或沿支气管壁浸润生长,使管腔狭窄CT表现为:肺门区分叶状肿块影或病变支气管腔内的结节及息肉样阴影,支气管关闭不规则增厚,引起支气管官腔的狭窄与截断 周围型肺癌:发生于肺段以下较小支气管的肺癌,由于管壁结构薄弱,易侵入肺内或经局部淋巴管播散在非小叶内生长,形成肿块 10.胸腔积液的X线表现:游离性积液;少量积液是,液体首先聚积与后肋隔角,立为表现为患侧肋膈角变钝、变平,透视下液体可随呼吸及体位改变而移动,中量积液时表现为患侧下肺野均匀致密影,肋隔角消失,隔面及心缘被遮盖,由液体形成的致密影其上缘呈外高内低的斜行弧线,大量积液是指液体上缘达第二前肋间以上,患侧肺野均为致密,有时仅肺尖透明,肋间隙增宽,纵膈向对侧移位 11.化脓性骨髓炎的感染途径和X线表现:血源性,外伤性,临近软组织或关节化脓性感染直接延伸所致。急性化脓性骨髓炎:1.软组织弥漫性肿胀2.骨膜增生3.骨质破坏4.死骨慢性:骨皮质增厚和骨干增粗,轮廓不整,骨髓腔狭窄或消失

CT三维融合技术在治疗静脉窦骑跨性硬膜外血肿中的应用

CT三维融合技术在治疗静脉窦骑跨性硬膜外血肿中的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CT 三维融合技术在治疗静脉窦骑跨性硬膜外血肿中的应用。方法20例静脉窦骑跨性硬膜外血肿患者,在手术前采用CT 三维融合技术对于患者的病变性质进行分类,依据患者病情的不同,采取针对性的手术治疗方式或者保守治疗。结果手术治疗16例,手术中检测和手术前评估基本情况相同,手术后采用CT 三维融合技术进行复查,静脉窦受压消失不见,血肿清除非常好,手术后3 d复查CT,无迟发性血肿。4例患者经过CT检查,静脉窦形态完整,没有明显受压,进行保守治疗,效果显著。结论对于静脉窦骑跨性硬膜外血肿患者采用CT 三维融合技术,可以准确的掌握手术指征,降低意外损伤,缩减操作难度,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具有临床价值意义,值得大力推广应用。 关键词CT 三维融合技术;静脉窦骑跨性;硬膜外;血肿 在现代临床研究治疗中,外伤性颅内血肿中的特殊类型就有静脉窦骑跨性硬膜外血肿,较小的血肿会压迫静脉窦,脑静脉就产生了回流障碍,弥漫性颅内压就会升高,也就会产生脑危象[1]。过去的类似病例很难把握手术指征,并且手术处理技巧性非常强,在医学界受到了非常多的关注。本院于2010年6月~2011年6月接受20例静脉窦骑跨性硬膜外血肿患者,采用CT 三维融合技术进行评估和解析,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于2010年6月~2011年6月接受治疗的20例静脉窦骑跨性硬膜外血肿患者,本次实验研究已经经过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和患者家属都已经签署知情同意书。其中女4例,年龄14~66岁,平均年龄(37.2±9.4)岁,病程1 h~3 d,平均病程1.6 d。男16例,年龄15~67岁,平均年龄(36.9±10.3)岁,病程1 h~ 2.5 d,平均病程2.3 d。有10例为横窦受压,有6例为矢状窦受压,有4例为窦汇受压。有3例为击打伤,有5例为高处坠落伤,有12例为车祸伤。 1. 2 入选标准所有患者的临床表现为原发性昏迷、频繁呕吐、头痛、瞳孔不等大。 1. 3 影像学检查所有患者都进行头颅CT水平扫描加CTA检查,将静脉窦、骨折、血肿叠加在同一影像上,利用CT三维融合技术显现出来。 1. 4 治疗方法有16例患者采用开颅血肿清除术,依据CT三维融合技术,来判断骨折和血肿的静脉窦关系、范围、位置,依据资料进行马蹄形切口、直切口。进行跨窦骨瓣有5例跨矢状窦,手术后还进行还纳。进行跨窦骨瓣有9例跨横窦及窦汇,手術后也还纳。剩下2例患者,由于血肿量较小,进行颅骨钻孔后将骨窗扩大,扩大到3 cm×6 cm,血肿清除以后,颅骨采用小钛网

神经外科病历考核硬膜外血肿标准

病历考核标准:硬膜外血肿(颅脑外伤) 一、病史询问要点 颅脑损伤病人入院时大多存在意识障碍,在不能直接向病人询问病史的情况下应尽量向陪同人员了解情况: (1)确切致伤时间; (2)致伤原因; (3)受伤部位; (4)伤后意识状态的变化;有无典型的中间清醒期。 (5)伤后出现的症状和体征; (6)在伤后至入院前一段时间曾受过那些处置,使用过那些药物; (7)病人的既往史,特别是有无高血压、糖尿病、排尿性晕厥、心脏病及精神病史等。二、体格检查要点 颅脑损伤病人的体格检查原则是迅速、准确、有重点的检查,其要点为: (1)生命体征的检查(呼吸、血压、脉搏和体温); 生命体征改变:当硬膜外血肿形成时,由于产生脑压迫,脑水肿及颅内压升高,随着颅内压的增高,病人常有头疼,呕吐加剧,躁动不安,早期即可出现Cushing 氏反应:四曲线,表现血压升高,尤以收缩压升高较明显,脉压差增大;体温上升;心率及脉搏缓慢;呼吸缓慢,严重时且不规则等代偿性反应,等到衰竭时,则血压下降,脉搏细弱及呼吸抑制。(2)意识状态的评估根据GCS(Glasgow-Coma Scale)评分方法记录意识障碍的程度; 意识障碍:由于原发性脑损伤程度不一,意识变化可有三种不同情况: (a)原发性脑损伤较轻,伤后无原发昏迷,至颅内血肿形成后,始出现进行性颅内压增高及意识障碍;往往因伤员可自己到医院看病或回家,也就是说伤员原发脑伤很轻微,头皮也可能无明显伤痕,颅骨平片无骨折,神经系统检查无阳性发现,误诊机会较多,应予以重视。 (b)原发性脑损伤略重,伤后曾一度有短期原发昏迷,以后逐渐有意识好转或完全清醒,但不久又再次陷入昏迷状态,这类病人即所谓典型病例,容易诊断。 (c)原发性脑损伤严重,伤后持续昏迷,且有进行性加深表现,颅内血肿的征象常被原发性脑挫裂伤或脑干损伤所掩盖,较易误诊; 也可以在原发脑伤较重的基础上,继发颅内血肿,这病例易误诊为脑挫裂伤,而采用非手术治疗,当出现脑疝时,始想到颅内血肿的存在。上述第(a)(b)种意识改变的特点在硬膜外血肿比较常见,而第(c)种多为硬膜下血肿和脑内血肿为多。 (3)瞳孔大小的检查,双侧是否等大等圆以及对光反应情况; (4)对头颅的检查应注意有无开放性伤口,伤口范围、深度及有无异物残留,颅骨有无凹陷,眼、耳、鼻及口腔有无出血和脑脊液样液体溢出; (5)对处于休克状态的病人特别注意有无合并伤的存在 (6)神经反射的检查确定生理反射消失与否,病理反射是否出现,有无锥体束征; 神经系统废损体征:单纯的硬膜外血肿,早期较少出现神经废损体征。仅在伴有脑挫裂伤或因血肿形成压迫功能区时才出现相应的阳性体征。如果病人伤后立即出现面瘫,偏瘫或失语等症状和体征时,应归咎于原发性脑损伤。后颅窝硬膜外血肿的神经体征更较少,小脑体征偶尔可见。 当颅内压增高的程度超过其代偿能力时,位于天幕上的硬膜外血肿即可表现颞叶钩回疝的症状.其典型表现:1)进行性意识障碍加重。2)生命体征紊乱。3)患侧瞳孔进行性散大,光反射消失。4)对侧偏瘫,常呈硬瘫,肌张力增加,病理反射阳性。 不典型者:因出血速度快,血肿量大,造成急性脑干移位,扭曲,致使对侧的大脑脚嵌压在小脑幕切迹缘上,而引起同侧肢体瘫痪,和对侧瞳孔散大的相反体征,使血肿的定位诊断发

硬膜外血肿

硬膜外血肿 定义硬膜外血肿是指外伤后出血积聚于颅骨内板和硬膜之间。常见于青壮年,>60岁或<2岁的人群发生率很低,这与老年人硬膜和颅骨粘连紧密、婴幼儿脑膜血管细、颅骨脑膜血管沟尚未形成有关。血肿以颞部最为常见,多为单发,多发性少见,临床上合并硬膜下血肿或脑内血肿亦有发生。出血多为急性,有的甚至可在伤后3~24小时内发生脑疝。 病因硬膜外血肿多因头部遭受外力直接打击,产生着力点处的颅骨变形或骨折,伤及血管所致。出血积聚于硬膜与颅骨内板分离处,并随着血肿的增大而使硬膜进一步分离。出血主要来源于: ①脑膜血管,是造成急性硬膜外血肿的主要原因,尤以脑膜中动、静脉最为常见。脑膜中动、静脉位于颞部的同名骨沟中。颞部骨质较薄,受外力打击后引起骨折,刺破血管引起出血。如损伤位于动脉主干或较大分支,则出血凶猛,血肿迅速增大,短时间内可形成巨大血肿,导致脑疝。如出血由静脉引起,则病情发展稍缓。 ②静脉窦、上矢状窦、横窦和乙状窦均位于同名骨沟中,如发生骑跨静脉窦的颅骨骨折,即可使其受损。此种出血凶猛,与静脉窦没有平滑肌层,破裂后与无收缩能力有关,而血肿范围的扩大则因出血使硬膜剥离,剥离的硬膜引致再出血。 ③颅骨板障静脉,颅骨骨折常有板障静脉出血,但出血量有限,不易单独形成巨大血肿,是成为颅后窝硬膜外血肿的主要来源。 临床表现(1)意识障碍:由于伴发的脑损伤较轻,伤后原发性昏迷时间较短,出现中间清醒期或中间好转期较多,伤后持续昏迷者少。(2)颅内压增高症状:在继发性昏迷前常有躁动不安,亚急性或慢性血肿病人的眼底检查视乳头水肿。(3)局部症状血肿位于运动区和其临近部位较多,故中枢性面瘫、轻偏瘫、运动性失语等常见,位于矢状窦旁血肿可出现下肢偏瘫,颅后窝硬膜外血肿可出现眼球震颤和共济失调。 诊断及辅助检查幕上急性硬膜外血肿的早期诊断,应判定在颞叶钩回疝征象之前,而不是昏迷加深、瞳孔散大之后。故临床观察殊为重要,当病人头痛呕吐加剧、躁动不安、血压升高、脉压差加大及/或出现新的体征时,即应高度怀疑颅内血肿,及时给予必要的影像学检查,包括X线颅骨平片、A型超声波、脑血管造影或CT扫描等。 (1)着力部位除头皮挫伤外,常见头皮局部肿胀,出血经骨折线到骨膜下,或经破裂的骨膜至帽状筋膜下血肿。(2)血肿大多位于一侧大脑半球表面,故超声波探查时,中线波移位明显(3)颅骨骨折发生率较高,95%显示颅骨骨折。(4)脑血管造影在血肿部位呈示典型的双凸镜形无血管区。5ct扫描,在脑表面呈双凸镜形密度增高形。 治疗措施急性硬膜外血肿的治疗,原则上一经诊断即应施行手术,排除血肿以缓解颅内高压,术后根据病情给予适当的非手术治疗。一般若无其他严重并发症且脑原发损伤较轻者,预后均良好。死亡率介于10%~25%之间,不同地区或单位悬殊较大。实际上这类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并非血肿本身,而是因脑疝形成后所引起的脑干继发性损害所致,因此,必须作到早期诊断、及时处理,才能有效地降低死亡率。 1)手术治疗:通常多采用骨窗开颅或骨瓣开颅术,便于彻底清除血肿、充分止血和必要时行硬膜下探查,是硬膜外血肿沿用已久的术式。近年来,由于CT扫描检查的广泛应用,血肿的部位、大小和脑损伤情况了如指掌,并能动态地观察血肿的变化,因此有作者采用颅骨钻孔引流硬膜外血肿也获得成功。①骨窗开颅硬膜外血肿清除术:适用于病情危急,已有脑疝来不及行影像学诊断及定位,直接送入手术室抢救的病人,先行钻孔探查,然后扩大成骨窗清除血肿。钻孔的顺序应是先在瞳孔散大侧颞部骨折线的附近,约有60%~70%的硬膜外血肿可被发现。探得血肿后按需要延长切口,扩大骨扎,排出血肿,并妥善止血。若清除血肿后硬脑膜张力仍高,或膨起或呈蓝色时均应切开探查,以免遗漏硬脑膜下或脑内血肿。

创伤性闭合性硬膜外血肿

创伤性闭合性硬膜外血肿临床路径 (2010年版) 一、创伤性闭合性硬膜外血肿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创伤性闭合性硬膜外血肿(ICD-10:S06.401)行硬脑膜外血肿清除术(ICD-9-CM-3:01.245)。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王忠诚神经外科学》(王忠诚主编,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神经外科学》(赵继宗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临床表现: (1)病史:一般均有外伤史,临床症状较重,并迅速恶化,尤其是特急性创伤性闭合性硬膜外血肿,伤后短时间内可发展为濒死状态;

(2)意识障碍:伤后多数为原发性昏迷与继发性昏迷相重叠,或昏迷的程度逐渐加深;较少出现中间清醒期; (3)颅内压增高表现:颅内压增高症状出现较早,呕吐和躁动较常见,生命体征变化明显(Cushing’s反应); (4)脑疝症状:出现较快,尤其是特急性创伤性闭合性硬膜外血肿,一侧瞳孔散大后短时间内出现对侧瞳孔散大,并出现去脑强直、病理性呼吸等症状; (5)局灶症状:较多见,早期即可因脑挫伤或/和血肿压迫引起偏瘫、失语。 2.辅助检查: (1)头颅CT扫描(含骨窗像):典型CT表现为颅骨内板与脑表面间有一双凸镜形或梭形高密度影。CT检查可明确诊断、确定血肿部位、评估血肿量。骨窗像对诊断颅骨骨折具有重要意义; (2)头颅X线平片:约90%的病例合并有颅骨骨折; (3)实验室检查:血常规。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王忠诚神经外科学》(王忠诚主编,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神经外科学》(赵继宗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1.创伤性闭合性硬膜外血肿诊断明确,选用骨瓣开颅血肿清创术: (1)临床有颅内压增高症状或局灶性症状; (2)幕上血肿>30ml,颞区血肿>20ml,幕下血肿>10ml; (3)患者意识障碍进行性加重或出现昏迷者。 2.需向家属交待病情及围术期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3.手术风险较大者(高龄、妊娠期、合并较严重内科疾病),需向患者或家属交待病情;如不同意手术,应当充分告知风险,履行签字手续,并予严密观察。 4.对于严密观察保守治疗的患者,如出现颅内压增高征象、意识障碍进行性加重或新发神经系统局灶性症状,应当立即复查头颅CT,并重新评价手术指征。

颅脑损伤

颅脑外伤 头颅部的外伤,以跌坠伤和撞伤最为多见,击伤次之。可分为头皮损伤、颅骨损伤和脑损伤三类 头皮外伤单纯的头皮外伤可分为头皮擦伤、裂伤、血肿、撕脱伤。头皮擦伤有少量出血和血清渗出,有不同程度的头皮肿胀,有时皮下有瘀血,局部有压痛。治疗主要是清洁伤面,不需包扎,忌局部热敷。头皮裂伤出血较多,需要压迫止血,头皮血肿可根据头皮解剖部位的深浅分为:皮下血肿、帽状腱膜下血肿和骨膜下血肿。在对血肿进行抽吸治疗时,一定剃去头发并在严格无菌条件下进行,以防发生感染。头皮裂伤为开放性,治疗上应注意彻底清创,有头皮缺损的裂伤,可行头皮转移皮瓣缝合。头皮撕脱伤视情况植皮。 颅骨骨折颅骨骨折常与脑外伤合并存在。分为颅盖骨和颅底骨折两大类。 颅盖骨骨折以额顶骨多见,其次为颞骨。以线样骨折居多,其次为凹陷骨折和骨缝哆开。①线样骨折的骨折线呈线条状,可多发。骨折线多不移位。局部头皮可有挫伤及头皮下血肿。X射线摄片可助确诊。骨折本身无临床意义,亦不需特殊治疗,但若骨折线穿过硬脑膜中动脉或静脉窦,可使其破裂而致颅内血肿。②粉碎性骨折多为钝器猛击颅部的加速性损伤或头部坠地的减速性损伤。其临床意义亦在于其引起的脑损伤、脑受压和颅内出血等并发症。③凹性骨折,系头颅坠于有尖石块或突起的地面,或较强的暴力击于头颅所致。小的凹陷性骨折常与头皮血肿相混淆,诊断依靠X射线颅片并增拍颅骨切线位片。婴幼儿颅骨较软,其凹陷骨折多呈乒乓球样凹陷。有时在婴儿哭闹颅压增高时可自行复位,半年以上不自行复位的可以考虑手术。有局部性脑受压、癫痫发作、影响美容或深度超过0.5cm的凹陷骨折,应行手术复位。④嵌入性骨折是截面较小的钝器用力击于头颅,使骨折片脱落穿入脑内而成。临床意义在于硬膜或脑皮层血管的破裂所致的颅内血肿及脑组织盲管性损伤。无血肿并发症者亦需彻底清创。 颅底骨折属线样骨折。90%以上由穹窿部线样骨折延续到颅底所致。与穹窿部骨折相反,颅底骨折在X射线颅片上很难显示。其诊断常依靠临床表现而定。合并有脑脊液漏的颅底骨折属开放性颅脑损伤。 ①前颅窝底骨折的临床特点为眼睑及结膜水肿瘀血、青紫(称熊猫眼征),口鼻有血性脑脊液流出。②中颅窝底骨折时,外耳道有血性脑脊液流出,有时血性脑脊液通过耳咽管从口鼻流出。③后颅窝底骨折较少见,常在同侧颈部或枕部见到皮下瘀血斑(巴特尔氏征)。所有颅底骨折均可合并相应的颅神经损伤。其治疗主要着眼于脑损伤(脑脊液漏及颅内血管损伤所致的颅内血肿)。在有脑脊液鼻、耳漏的颅底骨折千万不能堵塞或冲洗鼻腔和外耳道,以免引起颅内感染,亦禁腰穿、擤鼻,应给予抗生素治疗。脑脊液漏一般在1周左右自止,若超过1个月不愈,需行开颅修补术。 脑损伤分为闭合性(伤后脑组织与外界不相通)和开放性脑损伤(伤后脑组织通过颅骨及头皮的伤口与外界相通)两大类。中国的分类标准:①轻型(主要包括单纯脑震荡,有或无颅骨骨折),昏迷时间在半小时以内;有轻度头痛、头晕等自觉症状;神经系统和脑脊液检查无明显改变。②中型(指轻度脑挫伤,有或无颅骨骨折及蛛网膜下腔出血,无脑受压征),昏迷时间不超过12小时,有轻度神经系统阳性体征,体温、呼吸、脉搏、血压有轻度改变。③重型(主要指广泛脑挫裂伤、广泛颅骨骨折、脑干损伤或颅

亚急性硬膜下血肿有哪些病因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亚急性硬膜下血肿有哪些病因 导语:亚急性硬膜下血肿,对于很多患者来说,出现这种情况以后,千万不要忽视了这种疾病对自己身体的伤害,因为一旦出现了严重的疾发,那么会对身 亚急性硬膜下血肿,对于很多患者来说,出现这种情况以后,千万不要忽视了这种疾病对自己身体的伤害,因为一旦出现了严重的疾发,那么会对身体构成严重伤害,所以很多的人,想全面了解一下有哪些病因?为了你能全面了解,就来一起看看下面介绍。 急性和亚急性硬脑膜下血肿是指外伤后出现的硬膜下血肿,呈急性(症状在伤后3天内出现)或亚急性发病者(症状在伤后4天至3周内出现)。急性(3天内)硬脑膜下血肿发生率最高占70%,亚急性(4~21天)约占5%。两者致伤因素与出血来源基本相同,均好发于额颞顶区。临床病程发展的快慢,则据脑原发损伤的轻重、出血量及个体代偿能力的不同而异。 病因 急性和亚急性硬脑膜下血肿都是由脑挫裂伤皮质血管破裂引起出血,故均属复合型硬膜下血肿,所不同者,仅是病程急缓上略有差异而已。两者致伤因素和损伤病理亦雷同:即加速性损伤所致脑挫裂伤,血肿多在同侧;而减速性损伤所引起的对冲性脑挫裂伤出血常在对侧;一侧枕部着力恒于对侧额、颞部前份发生复合型硬膜下血肿,甚至同时并发脑内血肿;枕部中线着力易致双侧额极、颞尖部血肿;当头颅侧方打击时,伤侧可引起复合型硬膜下血肿,即硬膜下脑内血肿;头颅侧方碰撞或跌伤时,同侧多为复合性硬膜下血肿或硬膜外血肿,对侧可致单纯性及/或复合型硬膜下血肿;另外,前额部遭受暴力,不论是打击还是碰撞,血肿往往都在额部,很少发生在枕部,而老年人则常引起单侧或双侧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硬膜外血肿与硬膜下血肿鉴别

硬膜外血肿与硬膜下血肿鉴别 急诊经常遇到颅脑损伤的病人,脑外伤经常伴有硬膜外血肿或硬膜下血肿,如何区分呢?看看下面的图片你就知道了! 硬膜下血肿是常见的颅内血肿之一,可分为急性,亚急性及慢性三种。 硬膜下血肿与颅脑外伤有密切的关系,特别是急性和亚急性硬膜下血肿,多在伤后数 小时或数日出现临床症状。慢性硬膜下血肿常在伤后两周以上出现症状。部分病人无明显外伤史,部分病例可因剧烈咳嗽,血管本身缺陷,凝血过程障碍引起。 急性、亚急性硬膜下血肿与外伤有密切关系,常不易误诊。慢性硬膜下血肿常不能及 时诊断,贻误病情。 硬膜下血肿临床表现以颅人压增高为主,如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意识障碍等。 年龄不同的硬膜下血肿病人,其临床表现可各有特点。青壮年由于血肿的压迫,使脑 静脉回流发生障碍,引起脑水肿,产生颅高压症状。而老年患者,因脑萎缩颅人间隙相对增大,颅高压症状相对较轻。动脉硬化患者,容易出现神经及精神症状。 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常将轻微的头部外伤史遗忘,临床上仅以颅人高压增高为主,局 限性脑功能障碍出现较晚,因此,诊断常造成一定困难,易误诊为脑肿瘤。 硬膜下血肿的治疗主要是消除血肿,摘除囊壁,以利于受压脑组织复位。因此手术愈 早脑组织受压愈轻,脑功能恢复则愈快,因而,早期诊断硬膜下血肿至关重要。

硬膜外血肿发生于硬膜外腔内,颅骨和硬脑膜之间。约占外伤性颅内血肿的30~40%左右,主要以急性发生为主,占86%左右,有时并发其他类型血肿。一般发生在着力点及其附近,经常伴有骨折。常见于青壮年,﹥60岁或﹤2岁的人群发生率较低。由于骨折损伤脑膜中动脉引致硬膜外血肿占3/4,其次是损伤静脉窦、板障静脉、导静脉而导致血肿。因此可根据骨折线通过脑膜血管和静脉窦的部位来判断血肿部位。故此,硬膜外血肿最好发部位为颞顶区,其次为额顶矢状窦旁,可单侧或双侧,多为单发,多发者少见。 一般常有明显外伤病史,伴有颅骨骨折损伤血管而出血,尤其是动脉性出血,因此病程多为急性或亚急性,慢性极少,故伤后昏迷较深,持续时间较长。有明显颅内压增高改变和生命体征表现,如头痛、恶心、呕吐,呼吸、脉搏缓慢,血压升高。同时,神经系统定位征一般较明显,如出现中枢性面瘫、失语、肢体瘫痪等,如不及时清除血肿,会出现脑部症状、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等,严重危及病者生命。 一般常有明显外伤病史,伴有颅骨骨折损伤血管而出血,尤其是动脉性出血,因此病程多为急性或亚急性,慢性极少,故伤后昏迷较深,持续时间较长。有明显颅内压增高改变和生命体征表现,如头痛、恶心、呕吐,呼吸、脉搏缓慢,血压升高。同时,神经系统定位征一般较明显,如出现中枢性面瘫、失语、肢体瘫痪等,如不及时清除血肿,会出现脑部症状、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等,严重危及病者生命。

【实用】-慢性硬膜下血肿护理常规

慢性硬膜下血肿护理常规 慢性硬膜下血肿是指颅内出血血液积聚于硬脑膜蛛网膜之间血肿,出血三周以上出现症状者。好发于老年人。 【护理评估】 1.病史:重点询问有无外伤史,受伤的原因、有无糖尿病、高血压病史,损伤的部位,发病到就诊的时间等。 2.评估意识状态,患者的生命体征、瞳孔、肢体活动情况。 3.评估有无明显的进行性颅内压增高及脑疝症状。 4.观察头痛、呕吐的严重程度。 5.心理社会反应:了解病人及家属的心理反应,对功能恢复的疑虑,家属对病人的支持能力及程度。 【护理问题】 1.头痛与颅内压增高有关。 2.自理缺陷与出血压迫神经引起的失语、肢体瘫痪等症状有关。 3.潜在并发症:脑疝。 4.焦虑:与担心疾病预后有关。 【护理措施】 术前护理 1.做好术前准备,备皮,禁食水。 2.心理护理:安慰病人,消除其紧张恐惧心理,鼓励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3. 密切观察病人的意识、瞳孔、生命体征的变化,听取不适主诉。 4.保持大便通畅,便秘时应遵医嘱定期给予缓泻药物,并嘱病人排便时勿用力过猛。 术后护理 1.术后严密观察意识、瞳孔及生命体征的变化。 2.体位:术后24~48小时宜采取头低脚高位,卧向患侧,其目的是利于引流,促使脑组织膨胀,消除死腔,使受压组织回弹。 3.引流管护理:术后注意保持引流的通畅,正确记录引流液的色、质、量。

4.补液原则:禁用脱水剂,鼓励患者多饮水或适当补充低渗液体,但注意补液速度不宜过快,以免影响心肺、肾脏的功能。 5.功能锻炼:术后即应指导患者肢体功能的锻炼,术后拔除引流管后,鼓励患者下床活动,以促进肢体功能恢复,对于活动应给予指导并在旁陪伴,注意患者安全。 6.心理护理:经常与患者沟通交流,调节其负面情绪,使其以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8.饮食与营养:应给予易于吸收、富于营养的饮食,进食上采取少食多餐。 【健康指导】 1.饮食以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肪易消化的食物为宜,适量进食水果粗纤维蔬菜,保持大便通畅,防止颅内压增高。 2.注意劳逸结合,保持心情舒畅。 3.按医嘱服药,不得擅自停药,出院后定期复查,不适随诊、。 4.加强功能锻炼,必要时可行一些辅助治疗,如高压氧等。 【护理评价】 1. 患者主诉头痛减轻,病人的舒适感增强。 2. 患者未出现脑疝。 3. 患者情绪乐观,能积极面对各种治疗及康复锻炼。

硬膜下血肿

硬膜下血肿 病史介绍 2床患者杜高成因遇外伤,不慎由约2米高处摔下,臀部着地,撞伤头部,伤后即意识障碍,呼之不应,无恶心,无呕吐胃内容物,无四肢抽搐,无大小便失禁,无呼吸困难,无腹泻,伤后送我院就诊,体格检查:体温37摄氏度,脉搏72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38/97mmHg,深度昏迷,呼之不应,叹气样呼吸,右上肢有摸索样动作,左侧肢体刺痛未见明,显活动,右顶部头皮肿胀明显,右瞳约6mm,左瞳约3mm,对光反射均消失,心率72次/分,行头胸CT 检查提示:右侧硬膜下血肿,蛛网膜下腔出血,左侧叶脑挫裂伤,脑肿胀,中线明显左偏,环池受压消失,顶骨骨折;左侧血胸,多肋骨折,创伤性湿肺,左锁骨骨折。 四、治疗原则 硬膜下血肿的治疗主要是消除血肿,摘除囊壁,以利于受压脑组织复位。因此手术愈早脑组织受压愈轻,脑功能恢复则愈快,因而,早期诊断硬膜下血肿至关重要。 非手术治疗:抗感染、营养脑细胞、醒脑、脱水治疗保护胃黏膜、稀释痰液、监测血气、肝肾功能、鼻饲饮食 五、护理诊断 1、疼痛与脑损伤有关 2、压疮预防与长期卧床有关 3、低效型呼吸形态与意识障碍不能有效排痰有关

4、意识障碍与脑损伤、颅内压增高有关 5、清理呼吸道无效与意识障碍不能有效排痰有关 6、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与长期卧床有关 7、舒适度改变与疼痛、长期卧床等有关 9、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脑损伤后进食障碍及高代谢状态等有关 10、有受伤的危险与病人躁动不安、癫痫发作有关 11、躯体移动障碍与脑损伤后肢体功能障碍有关 12、潜在并发症颅内压增高、脑疝、感染等 六、护理措施 1、保持呼吸道通畅:脑损伤病人有意识障碍,丧失正常咳嗽反射和吞咽功能,呼吸道分泌物不能有效排除,血液、脑脊液、呕吐物等可引起误吸,舌根后坠可引起窒息。尽快清除口咽部血块、呕吐物和分泌物,将病人侧卧,昏迷者置口咽通气管,必要时行气管切开或人工辅助呼吸。 2、病情观察严密观察病情是颅脑损伤病人护理的重点内容,目的是观察治疗效果,及早发现脑疝,防止贻误抢救时机。 (1)意识:意识状态反映大脑皮质功能和脑干功能状态,观察时采用相同程度的语言和痛刺激,对病人的反应作动态的分析,判断意识状态的变化。 (2)生命体征观察:观察生命体征时为了避免病人躁动影响准确性,应先测呼吸,再测脉搏,最后测血压。 (3)瞳孔:观察两侧睑裂大小是否相等,眼球的位置和运动情况,注意对比两侧瞳孔的形状、大小和对光反射。 (4)准确的记录24小时出入量

神经外科病历考核硬膜外血肿标准

病历考核标准: 硬膜外血肿(颅脑外伤) 一、病史询问要点 颅脑损伤病人入院时大多存在意识障碍,在不能直接向病人询问病史的情况下应尽量向陪同人员了解情况: (1)确切致伤时间; (2)致伤原因; (3)受伤部位; (4)伤后意识状态的变化;有无典型的中间清醒期。 (5)伤后出现的症状和体征; (6)在伤后至入院前一段时间曾受过那些处置,使用过那些药物; (7)病人的既往史,特别是有无高血压、糖尿病、排尿性晕厥、心脏病及精神病史等。 二、xx要点 颅脑损伤病人的体格检查原则是迅速、准确、有重点的检查,其要点为: (1)生命体征的检查(呼吸、血压、脉搏和体温); 生命体征改变: 当硬膜外血肿形成时,由于产生脑压迫,脑水肿及颅内压升高,随着颅内压的增高,病人常有头疼,呕吐加剧,躁动不安,早期即可出现Cushing 氏反应: 四曲线,表现血压升高,尤以收缩压升高较明显,脉压差增大;体温上升;心率及脉搏缓慢;呼吸缓慢,严重时且不规则等代偿性反应,等到衰竭时,则血压下降,脉搏细弱及呼吸抑制。

(2)意识状态的评估根据GCS(Glasgow-Coma Scale)评分方法记录意识障碍的程度;意识障碍: 由于原发性脑损伤程度不一,意识变化可有三种不同情况: (a)原发性脑损伤较轻,伤后无原发昏迷,至颅内血肿形成后,始出现进行性颅内压增高及意识障碍;往往因伤员可自己到医院看病或回家,也就是说伤员原发脑伤很轻微,头皮也可能无明显伤痕,颅骨平片无骨折,神经系统检查无阳性发现,误诊机会较多,应予以重视。 (b)原发性脑损伤略重,伤后曾一度有短期原发昏迷,以后逐渐有意识好转或完全清醒,但不久又再次陷入昏迷状态,这类病人即所谓典型病例,容易诊断。 (c)原发性脑损伤严重,伤后持续昏迷,且有进行性加深表现,颅内血肿的征象常被原发性脑挫裂伤或脑干损伤所掩盖,较易误诊; 也可以在原发脑伤较重的基础上,继发颅内血肿,这病例易误诊为脑挫裂伤,而采用非手术治疗,当出现脑疝时,始想到颅内血肿的存在。上述第(a)(b)种意识改变的特点在硬膜外血肿比较常见,而第(c)种多为硬膜下血肿和脑内血肿为多。 (3)瞳孔大小的检查,双侧是否等大等圆以及对光反应情况; (4)对头颅的检查应注意有无开放性伤口,伤口范围、深度及有无异物残留,颅骨有无凹陷,眼、耳、鼻及口腔有无出血和脑脊液样液体溢出; (5)对处于休克状态的病人特别注意有无合并伤的存在 (6)神经反射的检查确定生理反射消失与否,病理反射是否出现,有无锥体束征;神经系统废损体征: 单纯的硬膜外血肿,早期较少出现神经废损体征。仅在伴有脑挫裂伤或因血肿形成压迫功能区时才出现相应的阳性体征。如果病人伤后立即出现面瘫,偏瘫或失语等症状和体征时,应归咎于原发性脑损伤。后颅窝硬膜外血肿的神经体征更较少,小脑体征偶尔可见。

硬膜下血肿

硬膜下血肿 【病因病理】 1.硬膜下血肿发生在硬膜下腔,是颅内血肿中最常见,约占50%-60%,根据血肿出现症状时间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3种。 2.大多数血肿主要来源于脑皮质挫裂伤灶中的静脉和动脉受损伤出血而致的,常常发生在外伤着力部位以及对冲部位的颅骨骨折致脑表面的动脉或静脉破裂而形成硬膜下血肿。另一出血来源是脑表面的桥静脉,即脑表面浅静脉回流至静脉窦处被撕裂而形成硬膜下血肿,此类血肿多不伴有脑挫裂伤,仅为单纯性血肿,但血肿较广泛地覆盖于大脑半球表面。 3.血肿形成时多为新鲜血液或柔软血凝块,3天内逐渐变成硬凝块并与脑膜粘着,2周内凝块逐渐液化,肉芽组织逐渐长入脑膜粘着面,逐步机化,其硬膜粘着面形成血肿外膜,蛛网膜粘着面形成血肿内膜,内外膜将血肿包裹。 【临床表现】 硬膜下血肿以急性及亚急性较多见,且经常合并严重脑挫裂伤。因此常有严重意识障碍、昏迷加深或清醒后昏迷、单侧瞳孔散大和其他脑压迫症状。并发脑疝时可出现生命机能衰竭的症状。 【影像学表现】 1.CT表现: CT检查是硬膜下血肿首选检查方法。在CT平扫上,血肿的密度直接与血红蛋白含量有关。在急性期及亚急性期,伤后血肿多呈新鲜血液或软血凝块,3天内血液凝固,血浆吸收,血红蛋白浓缩。因此,此期均有典型CT表现,主要特点是颅骨内板下出现新月形高密度影,CT值可高达70HU-80HU,体积大,也可以表现为双凸形高密度影。部分可为混杂密度影,有的可出现液-液平面,即高密度血凝块沉于血肿下部或溶血后含铁血红蛋白下沉所致。在慢性期和亚急性后期,由于血红蛋白的溶解和吸收,血肿密度随时间逐渐减低,伤后1周-2周变为等密度,伤后1个月变为低密度影。增强扫描脑表面的小血管增强而使密度血肿衬托更为清楚,4h-6h后延迟扫描,约40%患者血肿边缘出观点状或线状强化,为包膜或血肿相邻脑表面充血强化所致,从而显示血肿轮廓。无论急性期/亚急性还是慢性期的硬膜下血肿,均伴有脑挫裂伤或脑水肿,在CT片上均有占位效应。因其在CT片上仅是占位效应,表现为病变侧灰白质界限内移,脑沟消失,脑室普遍受压变形,甚至消失,中线结构向健侧移位。 2.MR表现: 硬膜下血肿的MRI信号改变,随着血肿不同时期而不同,其信号强度变化规律和硬膜外血肿相同。急性期,血肿内的红细胞内含有去氧血红蛋白,使T2缩短,T2加权像上呈低信号强度,而在T1加权像血肿的信号与脑实质信号强度相仿。在亚急性期,在T1和T2加权像上均为高信号影。早期慢性硬膜下血肿信号强度和亚急性期相仿。随着时间的推移,高铁血红蛋白继续氧化变性,一变成血红素,血红素是一种低自旋,非顺磁性的铁化合物,T1时间长于顺磁性的高铁血红蛋白,因此在T1加权像信号强度低于亚急性期,由于蛋白含量仍高,其信号强度仍高于脑脊液,在T2加权像,血肿为高信号。 下图为外伤后1小时扫描

神经外科病历考核硬膜外血肿标准

1 / 9 病历考核标准: 硬膜外血肿(颅脑外伤) 一、病史询问要点 颅脑损伤病人入院时大多存在意识障碍,在不能直接向病人询问病史的情况下应尽量向陪同人员了解情况: (1)确切致伤时间; (2)致伤原因; (3)受伤部位; (4)伤后意识状态的变化;有无典型的中间清醒期。 (5)伤后出现的症状和体征; (6)在伤后至入院前一段时间曾受过那些处置,使用过那些药物; (7)病人的既往史,特别是有无高血压、糖尿病、排尿性晕厥、心脏病及精神病史等。 二、xx要点 颅脑损伤病人的体格检查原则是迅速、准确、有重点的检查,其要点为: (1)生命体征的检查(呼吸、血压、脉搏和体温); 生命体征改变: 当硬膜外血肿形成时,由于产生脑压迫,脑水肿及颅内压升高,随着颅内压的增高,病人常有头疼,呕吐加剧,躁动不安,早期

即可出现Cushing 氏反应: 四曲线,表现血压升高,尤以收缩压升高较明显,脉压差增大;体温上升;心率及脉搏缓慢;呼吸缓慢,严重时且不规则等代偿性反应,等到衰竭时,则血压下降,脉搏细弱及呼吸抑制。 2 / 9 (2)意识状态的评估根据GCS(Glasgow-Coma Scale)评分方法记录意识障碍的程度;意识障碍: 由于原发性脑损伤程度不一,意识变化可有三种不同情况:(a)原发性脑损伤较轻,伤后无原发昏迷,至颅内血肿形成后,始出现进行性颅内压增高及意识障碍;往往因伤员可自己到医院看病或回家,也就是说伤员原发脑伤很轻微,头皮也可能无明显伤痕,颅骨平片无骨折,神经系统检查无阳性发现,误诊机会较多,应予以重视。 (b)原发性脑损伤略重,伤后曾一度有短期原发昏迷,以后逐渐有意识好转或完全清醒,但不久又再次陷入昏迷状态,这类病人即所谓典型病例,容易诊断。 (c)原发性脑损伤严重,伤后持续昏迷,且有进行性加深表现,颅内血肿的征象常被原发性脑挫裂伤或脑干损伤所掩盖,较易误诊;也可以在原发脑伤较重的基础上,继发颅内血肿,这病例易误诊为脑挫裂伤,而采用非手术治疗,当出现脑疝时,始想到颅内血肿的存在。上述第(a)(b)种意识改变的特点在硬膜外血肿比 较常见,而第(c)种多为硬膜下血肿和脑内血肿为多。

自发性脊髓硬膜外和硬膜下血肿的诊治

自发性脊髓硬膜外和硬膜下血肿的诊治 发表时间:2011-08-16T08:33:58.247Z 来源:《医药前沿》2011年第11期供稿作者:尹振宇黄海峰宋晋刚崔易坤[导读] 自发性脊髓硬膜外和硬膜下血肿在临床很少见,其中硬膜下血肿更罕见。尹振宇黄海峰宋晋刚崔易坤(四川省绵阳市中心医院 621000)【中图分类号】R651.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1)11-0037-02 自发性脊髓硬膜外和硬膜下血肿在临床很少见,其中硬膜下血肿更罕见。自2004~2009年我院收治硬膜外和硬膜下血肿6例,其中硬膜下血肿1例未手术,由MRI证实,余皆经MRI及手术证实。现回顾分析本组的诊断和治疗,并探讨影响预后的因素。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6例,硬膜外血肿5例,硬膜下血肿1例,男女各3例,年龄14~68岁。发病至入院时间2小时~3天,患者均在静息或轻微活动后发病,发病前均无感染或服药史,1例血管畸形患者发病前6小时有大量饮酒史,1例68岁患者有长期高血压病史 1.2 结果 5例硬膜外血肿均行手术治疗,手术距发病时间14小时~3天。手术均在全麻下进行,3例行半椎板切除血肿清除,2例行全椎板切除血肿清除。发病原因1例为血友病,1例为肿瘤出血,2例为血管畸形,1例考虑为高血压血管硬化所致出血。术后给予神经营养,康复理疗治疗,随访6~24月,平均15月,4例有感觉、运动恢复。1例硬膜下血肿未手术自动出院12月后随访无感觉、运动恢复。 2 讨论 椎管内出血原因很多,既往将无明确发病原因者分别称为自发性脊髓硬膜外血肿和自发性脊髓硬膜下血肿,但实际上常有一定发病原因,赵沃华等[1]报道3例2例合并血管畸形,我们将非外伤、手术、穿刺等创伤原因引起者称之为自发性椎管内出血。 2.1 自发性椎管内出血原因及部位 有报道指出椎管内自发性出血最常见的病因是血管畸形,少部分与血友病、高血压、心力衰竭、动脉粥样硬化、脊髓空洞症、蛛网膜炎和肿瘤有关[2,3]。本组5例病因明确,其中2例为血管畸形,1例血友病,1例椎板尤文氏肉瘤,1例高血压,支持上述观点。由于老年人高血压血管硬化发生率高,故老年患者病因多为高血压,而中青年及儿童以血管畸形和血友病较常见。本组血友病患者术后3天出现切口血肿再次手术清除血肿,治疗血友病痊愈;高血压患者术后2月出现左大腿不明原因出血给予局部穿刺抽吸、加压包扎1月后血肿完全吸收。自发性椎管内出血发病部位以颈胸部及胸腰部最常见,约占77%[4]。血肿常位于椎管后方或后外方,这与椎管内的特殊解剖结构有关。脊髓硬膜外间隙主要位于椎管后及外侧,腹侧硬膜与椎体粘连紧密,相对活动少,不易形成血肿。本组6例均位于椎管内后及外侧,与刘春祥等[5]报道相符。 2.2 临床表现 表现为突发性的颈肩或胸背疼痛,血肿位于腰椎管内者出现腰部疼痛,程度剧烈,发病越急者症状越重,数分钟至几小时内出现肢体感觉、运动障碍及大小便障碍,神经根放射性疼痛也极为常见[6]。本组均有局部疼痛,5例有神经根放射性疼痛。 2.3 诊断 凡急性发作截瘫或四肢瘫患者均应想到该病可能,如有剧烈颈肩、胸背疼痛或神经根放射性疼痛者更应高度怀疑此病。确诊首选MRI,MRI能准确地显示血肿的部位和大小。MRI显示自发性硬膜外血肿多较局限,呈梭形或凸镜形,血肿内缘光滑锐利,T1加权像表现为等或稍高或混杂信号T2加权像上表现为稍高或较高信号像;硬膜下血肿因腔内张力相对较低,血肿不易局限,范围较光,内缘不光滑,信号常不均匀,主要是常因蛛网膜破裂进入血肿混合所致[6]。本病临床上应与急性脊髓炎、椎管内脓肿、椎管内结核性肉芽肿、脊髓前动脉综合症、Leigh等相鉴别。 2.4 治疗及预后 及时手术是该病唯一有效治疗方法,目的是去除血肿以解除脊髓压迫。手术方式有半椎板及全椎板切除,其中全椎板切除对脊柱稳定性影响较大,如技术许可半椎板切除较适宜,特别是病变位于颈腰椎更应重视该问题。关于手术的时限目前尚有争议,有的学者认为只有在症状出现后12小时内手术清除血肿,才能获得良好的神经功能恢复[7],而有的学者认为神经功能恢复主要与手术前神经功能受损情况有关。一般来讲,术前呈完全性截瘫的患者必须尽早手术才能获得一定恢复,而神经功能部分受损的患者可以耐受相对较长的压迫时间。本组2例术前部分瘫痪患者获得满意的神经功能恢复,而3例完全瘫痪患者发病14小时手术者获得部分感觉、运动功能恢复(能扶拐行走),18小时手术者只有部分感觉恢复,3天手术者没有任何神经功能恢复,支持上述观点。虽然由于各种原因我们没有12小时内手术的患者,但结合文献和我们的资料可以推断12小时内手术患者应该获得比较满意的神经功能恢复。要提高该病的治疗效果关键是广大骨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急诊科医务人员对该病应有一定认识,知道急性期该病应作为真正的急救病人来处理,有条件的情况下即使夜间也应联系MRI检查,作到尽早诊断,及时手术,才能有效的防止永久性的神经功能丧失。参考文献 [1]赵沃华,赵洪洋,朱贤立,等.急性自发性椎管内出血的诊断和手术治疗.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4,21(6):266-267. [2]施增儒,陶晓峰,刘和平,脊髓血管畸形磁共振成像研究(附15例报道).中华放射学杂志,1994,28,466-468. [3]Kulkarni MV, Narayana PA, McArdle CB, et al, Cervical spine MR imaging using multislice gradient echo imaging: comparison with cardiac gated spin echo. Magn Reson Imaging, 1988, 6: 517-525. [4]Groen RJ, van Alphen HA. Operative treatment of spontaneous spinal epidural hematomas: a study of the factors determining postoperative outcome. Neurosurgery, 1996, 39: 494-508. [5]刘春祥,申长虹,杨树源.自发性硬脊膜外血肿的诊断与治疗, 中华外科杂志, 2001,39: 611-613. [6]辛志强,靳安民.自发性脊髓硬膜外和硬膜下血肿,中华骨科杂志,2003,11:675-678. [7]Alexiadou-Rudolf C, Ernestus RI, Nanassis K, et al. Acute nontraumatic spinal epidural hematomas: an important differential diagnosis in spinal emergencies, Spine,1998, 23: 1810-1813.

69例创伤性硬膜外血肿的临床治疗体会

69例创伤性硬膜外血肿的临床治疗体会 发表时间:2016-05-04T09:45:23.303Z 来源:《医药前沿》2015年11月第32期作者:陈双龙 [导读] (简阳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四川简阳 641400)创伤性硬膜外血肿患者应早期治疗,严格掌握手术适应症,遵从综合治疗方案,临床治疗效果较为理想。 陈双龙 (简阳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四川简阳 641400) 【摘要】目的:总结分析69例创伤性硬膜外血肿的临床治疗内容。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4年1月1日~2015年1月1日期间的69例创伤性硬膜外血肿患者,作为本次的临床研究对象,总结相关临床治疗措施,分析治疗结果。结果:患者出院后的平均GCS评分(6.2±2.3)分优于入院时 (14.3±3.5)分,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据统计,治疗结束后,50例(72.46%)患者为好转,13例(18.84%)患者为重残者,6例(8.70%)患者为死亡。结论: 创伤性硬膜外血肿患者应早期治疗,严格掌握手术适应症,遵从综合治疗方案,临床治疗效果较为理想。 【关键词】创伤性硬膜外血肿;临床治疗体会 【中图分类号】R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32-0098-02 据统计,约30%左右的外伤性血肿均为硬膜外血肿,其主要发病机制为脑膜表面血管破裂、颅骨骨折或静脉窦出血等。由于颅内情况复杂、危机,患者多需接受及时、科学的治疗措施,否则将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为强化创伤性硬膜外血肿的临床治疗,本次研究中,随机选取了我院2014年1月1日~2015年1月1日期间我院的69例患者,并对临床治疗内容和治疗结局进行了分析和整理,治疗结果较为理想,现整理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了我院2014年1月1日~2015年1月1日期间我院的69例创伤性硬膜外血肿患者,作为本次的临床研究对象。男38例,女31例;年龄22~75岁,平均(43.9±12.8)岁;43例为交通事故伤,16例为高处坠落。10例为打击伤;53例有头痛,40例有呕吐;22例存在单侧肢体。纳入标准要求如下:(1) 为我院收治的创伤性硬膜外血肿患者,且经ct检查后确诊;(2)患者及患者家属知情后同意且配合完成随访者;(3)上报我院医学伦理会后获得批准。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治疗指征为:因硬膜外血肿或合并其他类型颅内血肿而引发的脑疝和颅内高压者。术前,由医生进行术前救治,接受ct检查:保持呼吸道畅通,维持良好的循环功能和呼吸功能,颅内压的降压治疗选用静脉脱水剂(甘露醇),处理危重的胸腹合伤。结合病人伤情,选取适当的手术方式:23例患者为单纯血肿去除、骨瓣复位;清除硬膜外血肿后,46例患者因合并脑挫裂伤、脑实质血肿而接受血肿清除术,结合患者手术结束时的脑组织张力决定是否保留骨瓣。手术后,整体治疗遵循综合干预的治疗方针,包括神经营养支持、静脉脱水剂、激素、利尿剂等多种干预治疗,于患者康复末期可选用高压氧治疗,高热患者可考虑进行冬眠治疗。 1.3 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CS评分)[1] GCS评分(昏迷指数)主要包括语言反应、肢体运动和睁眼反应共三个方面,GCS评分即为三项之和:3~8分为重度昏迷,9~12分为中度昏迷,13~14分为轻度昏迷。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中数据所用的统计学分析选用SPSS l8.0软件,计数资料均以(%) 表示,组间比较选用卡方比较;计量资料均以(x-±s) 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提示两组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于患者入院时和出院后分别进行GCS评分的评估,患者出院后的平均GCS评分(6.2±2.3)分优于入院时的平均GCS评分(14.3±3.5)分,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据统计,治疗结束后,50例(72.46%)患者为好转,13例(18.84%)患者为重残者,6例(8.70%)患者为死亡。 3.讨论 临床研究提示,创伤性硬膜外血肿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外科疾病,常合并脑挫裂伤、继发性脑损伤和其他种类的颅内脑血肿发生,具有高病死率和高致残率的疾病特点,因此需给予患者及时、安全、有效的科学治疗方案。本次研究中,即主要围绕着创伤性硬膜外血肿的临床治疗而展开。 多项相关研究均指出,ct检查是创伤性硬膜外血肿治疗的重点内容之一,有助于患者病情的早期确定和早期治疗。部分国内学者认为,ct检查所得的合并损伤、血肿类型和中线移位状态被视为创伤性硬膜外血肿的兵力基础。多本影像学杂志也指出,入院行ct检查,有助于详细了解患者的受伤程度、颅内压状况等神经功能状态,有助于掌握患者预后[2]。此外,受伤-手术时间的有效缩短同样被证实有助于患者预后。外科杂志指出,早期手术有助于早期止血、清楚血肿、降低颅内压,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扭转可逆性创伤性硬膜外血肿患者的临床结局,改善治疗效果[3]。笔者考虑,本次研究中的所有患者的治疗结果较为理想应与患者均为伤后1h入院接受手术有关。GCS评分常被用于反应患者颅脑损伤程度,其中以患者的瞳孔状态最为重要。本次研究中,患者经治疗后的GCS评分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证明了临床治疗的有效性,应用价值较大。值得关注的是,本次研究中的手术治疗主要为传统的骨瓣开颅术和骨窗开颅术,现有部分报告提示可考虑改性早期微创钻孔引流治疗,具有低创、操作简单、安全、治疗效果佳等多重治疗优势,笔者将于今后的研究中进一步展开讨论。 综上所述,创伤性硬膜外血肿患者应早期治疗,严格掌握手术适应症,遵从综合治疗方案,临床治疗效果较为理想。 【参考文献】 [1] 韦裴文.急性硬膜外血肿56例的治疗体会[J].广西医学,2011,33(9):1233-23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