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性闭合性硬膜外血肿

合集下载

《创伤性硬膜外血肿》课件

《创伤性硬膜外血肿》课件
2 手术时间过晚,预后不良
晚期手术治疗效果不佳,可能导致死亡或留下严重后遗症。
注意事项
积极预防头部损伤
佩戴安全帽,规避高风险活动和场 所。
早期发现和及时治疗
定期复查
建议定期体检,发现病变及时治疗。 术后需定期复查,监测病情。
《创伤性硬膜外血肿》 PPT课件
创伤性硬膜外血肿是一种紧急危重病症,及时诊治至关重要。
定义
创伤性硬膜外血肿是指头部外伤后在颅骨与硬膜之间形成的血肿。
病因
颅骨骨折
直接头部受力时,颅骨骨折可导致出血。
硬膜撕裂
损伤硬膜可导致动脉或见,症状可轻可重。
2
压迫表面大
可在数小时内迅速发展,严重危及生命。
3
意识障碍明显
常有头痛、呕吐、癫痫等症状。
诊断
CT检查是目前诊断EDH最有效的影像学手段。
治疗
急诊手术处理
硬膜外血肿清除术(又称固定孔穴手术)。
非手术治疗
一般用于诊断存在困难的轻型EDH,包括观察、吸收 等方法。
预后
1 及时手术处理,预后较好
经过彻底手术处理,大部分患者可在术后康复到正常状态。

硬膜外血肿的护理方法

硬膜外血肿的护理方法

硬膜外血肿的护理方法硬膜外血肿症状说到硬膜外血肿的症状,相信知道的人很少。

不过没关系,下面小编就来为大家解答的介绍一下。

(1)意识障碍由于伴发的原发某脑损伤多较轻,伤后原发某昏迷的时间较短,硬膜外血肿的表现为出现中间清醒或中间好转期较多。

如直径较大的脑膜中动脉主干或前支出血,中间清醒期较短,而脑膜前动脉、脑膜中静脉、板障静脉和静脉窦损伤时,出血较缓慢.故中间清醒期较长,继发某昏迷出现较晚。

老年病人因为脑萎缩,对颅内高压的耐受时间相对较长,因此可有明显的中间清醒期或中间好转期。

(2)颅内压增高症状患者硬膜外血肿的患者,免责在续发某昏迷之前会出现躁动不安以及头痛和呕吐等症状。

(3)局灶症状当血肿位于功能区时,会出现相应硬膜外血肿的症状和体征,如面瘫、肢瘫、运动某失语等。

后颅窝血肿可出现眼球震颤和共济失调。

(4)临床有亚急某或慢某硬膜外血肿受伤后3天或3周后出现症状,病人回忆受伤当时某作用较轻。

可能因老年人颅骨易骨折,而硬脑膜和颅骨粘连紧密,损伤后板障静脉或小的脑膜血管出血,逐渐剥离硬脑膜和颅骨的粘连,缓慢积聚而形成血肿。

硬膜外血肿治疗手术治疗急某硬膜外血肿,原则上一经诊断即应施行手术,排除血肿以缓解颅内高压,术后根据病情给予适当的非手术治疗。

手术指征包括⑴意识障碍程度逐渐加深。

⑵颅内压的监测压力在2.7kpa以上,并呈进行某升高表现。

⑶有局灶某脑损害体征。

⑷在非手术治疗过程中病情恶化者。

⑸儿童硬膜外血肿幕上>20ml,幕下>10ml可考虑手术。

⑹尚无明显意识障碍或颅内压增高症状,但CT检查血肿较大(幕上>30ml,幕下>10ml,颞部>20ml,或血肿虽不大但中线移位>1cm),脑室或脑池受压明显者。

⑺横窦沟微型硬膜外血肿如出现排除其它原因引起的进行某颅内压增高征象,应积极手术。

非手术治疗急某硬膜外血肿,无论施行手术与否,均须进行及时、合理的非手术治疗,特别是伴有严重脑原发某损伤和(或)继发某脑损害的病人,决不能掉以轻心。

硬膜外血肿的名词解释

硬膜外血肿的名词解释

硬膜外血肿的名词解释硬膜外血肿(Epidural Hematoma)是一种严重的头部外伤并发症,指的是血液在颅骨内硬膜外腔内积聚形成的血肿。

它通常是由头部外伤中颅骨骨折引起的,常见于剧烈撞击头部、摔倒或运动伤害等情况下。

硬膜外血肿的形成机制是颅骨骨折导致血管破裂,出血进入硬膜外腔内。

由于硬膜外腔与脑组织之间存在自然间隙,当血液过多积聚时,会对颅内压力产生压迫。

血肿的扩大会对脑组织造成机械性挤压,导致局部脑缺血、水肿和脑组织损伤。

如果不及时干预,硬膜外血肿可能会导致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昏迷甚至死亡。

硬膜外血肿的症状通常会在外伤后几个小时逐渐出现。

患者最常见的症状是头痛,特别是在外伤后几个小时内出现的剧烈头痛,通常伴随意识障碍。

患者可能出现恶心、呕吐、意识模糊、瞳孔异常等症状。

在严重情况下,患者可能出现抽搐、昏迷和半身不遂等严重神经系统症状。

诊断硬膜外血肿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

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外伤史,并进行体格检查。

常用的辅助检查方法包括CT扫描和MRI。

CT扫描是一种常用的检查方法,可以清晰地显示血肿的位置、大小和形态。

MRI则能提供更加详细的图像,可用于观察血肿的扩散程度以及对周围组织的影响。

治疗硬膜外血肿的首要任务是迅速减轻颅内压力,以保护脑组织免受进一步损伤。

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治疗方法可以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

对于硬膜外血肿较小且无明显脑组织受压迫的患者,可以采取观察和药物治疗控制颅内压力。

但对于较大的血肿或出现明显脑组织受压症状的患者,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手术会通过颅骨开窗减轻压力、排除血肿,并修复骨折。

对于患者来说,硬膜外血肿是一种严重的病情,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非常重要。

外伤后出现剧烈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等症状时,应立即就医,并告诉医生相关外伤史。

及时的CT扫描等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案。

总之,硬膜外血肿是一种严重的头部外伤并发症,常见于头部外伤中颅骨骨折的情况下。

创伤性硬脑膜外血

创伤性硬脑膜外血
清理呼吸道无效:与意识障碍肺挫伤有关 护理措施:1.吸痰
2.雾化 3.翻身拍背 4.遵医嘱使用抗生素 效果评价:患者未发生窒息
已解决的护理问题
电解质紊乱:与禁食、疾病因素有关 护理措施:1.观察病人意识变化,注意监测血生化检查
2.给予补钠、补钾、纠正电解质紊乱 3.给予患者心理疏导 效果评价:患者电解质正常
已解决的护理问题
意识障碍:与颅脑损伤有关 护理措施:1.保持呼吸道通畅:抬高床头30°-45°
2.观察病人神志、瞳孔及生命体征变化 3.严密监测病情,及时发现脑疝病情变化 4.吸氧改善脑组织氧量 5.躁动,给予镇静,约束 6.避免不良因素造成的颅内压升高 效果评价:先患者意识清醒
已解决的护理问题
4.应及时有效的进行降温措施,遵医嘱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
5.加强患者的生活护理,适当保护患者,避免意外发生,对于躁动不安的患者 ,应查明原因,对症处理,不要轻易给予镇静剂,要给患者进行保护性约束
6.对于昏迷患者,在保护性约束方面,切忌强质性的约束,以免患者挣扎时引 起的颅内压增高。对于妊娠后出现颅内压增高的患者,应在医师指导和产妇 会诊下,在必要的时候终止妊娠,并且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在使用脱水 药物治疗时,应准确记录出入量,及时复查电解质情况,保持水电解质平衡 ,要注意动态评估患者意识、瞳孔和其他神经系统体征变化,必要时及时复 查CT,高度警惕脑疝的发生和神经功能障碍的加重。
• 颅内压增高:随着血肿的体积增大,病人常有进行性 的严重头痛、呕吐加剧,出现库欣综合征。如颅内压 持续增高,则引起脑疝,造成严重后果。
• 神经系统:单纯性硬脑膜外血肿,早起较少出现神经 系统症状,血肿持续增大,则可出现患侧瞳孔散大, 对侧肢体瘫痪等症状。
病情介绍

创伤性硬膜外血肿ppt课件

创伤性硬膜外血肿ppt课件
•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 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 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 3.当患者双侧瞳孔散大,自主呼吸停止1小 时以上,或处于濒死状态,不进入此路径。
.
11
神经外科临床路径
创伤性闭合性硬膜外血肿
(六)术前准备(入院当天)。
• 1.必需的检查项目:
• (1)血常规、尿常规,血型;
创伤性闭合性硬膜外血肿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 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 医发〔2004〕285号)选择用药。建议使用 第一、二代头孢菌素,头孢曲松等;明确 感染患者,可根据药敏试验结果调整抗菌 药物。
.
13
神经外科临床路径
创伤性闭合性硬膜外血肿
(八)手术日为入院当天。
• 1.麻醉方式:气管插管全身麻醉。 • 2.手术方式:硬脑膜外血肿清除术。 • 3.手术内置物:硬脑膜修复材料、颅骨固定
材料、引流系统等。 • 4.术中用药:抗菌药物、脱水药、止血药,
酌情应用抗癫痫药物和激素。 • 5.输血:根据手术失血情况决定。
.
14
神经外科临床路径
创伤性闭合性硬膜外血肿
(九)术后住院恢复≤13天。
• 1.必须复查的检查项目:24小时之内及出院 前根据具体情况复查头颅CT了解颅内情况; 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血电解质。
.
4
神经外科临床路径
创伤性闭合性硬膜外血肿
(二)诊断依据。
• 1.临床表现: • (1)病史:一般均有外伤史,临床症状较重,并迅速恶
化,尤其是特急性创伤性闭合性硬膜外血肿,伤后短时间 内可发展为濒死状态; • (2)意识障碍:伤后多数为原发性昏迷与继发性昏迷相 重叠,或昏迷的程度逐渐加深;较少出现中间清醒期; • (3)颅内压增高表现:颅内压增高症状出现较早,呕吐 和躁动较常见,生命体征变化明显(Cushing’s反应); • (4)脑疝症状:出现较快,尤其是特急性创伤性闭合性 硬膜外血肿,一侧瞳孔散大后短时间内出现对侧瞳孔散大, 并出现去脑强直、病理性呼吸等症状; • (5)局灶症状:较多见,早期即可因脑挫伤或/和血肿压 迫引起偏瘫、失语。

神经外科病历考核硬膜外血肿标准

神经外科病历考核硬膜外血肿标准

病历考核标准:硬膜外血肿(颅脑外伤)一、病史询问要点颅脑损伤病人入院时大多存在意识障碍,在不能直接向病人询问病史的情况下应尽量向陪同人员了解情况:(1)确切致伤时间;(2)致伤原因;(3)受伤部位;(4)伤后意识状态的变化;有无典型的中间清醒期。

(5)伤后出现的症状和体征;(6)在伤后至入院前一段时间曾受过那些处置,使用过那些药物;(7)病人的既往史,特别是有无高血压、糖尿病、排尿性晕厥、心脏病及精神病史等。

二、体格检查要点颅脑损伤病人的体格检查原则是迅速、准确、有重点的检查,其要点为:(1)生命体征的检查(呼吸、血压、脉搏和体温);生命体征改变:当硬膜外血肿形成时,由于产生脑压迫,脑水肿及颅内压升高,随着颅内压的增高,病人常有头疼,呕吐加剧,躁动不安,早期即可出现Cushing氏反应:四曲线,表现血压升高,尤以收缩压升高较明显,脉压差增大;体温上升;心率及脉搏缓慢;呼吸缓慢,严重时且不规则等代偿性反应,等到衰竭时,则血压下降,脉搏细弱及呼吸抑制。

(2)意识状态的评估根据GCS(Glasgow-Coma Scale)评分方法记录意识障碍的程度;意识障碍:由于原发性脑损伤程度不一,意识变化可有三种不同情况:(a)原发性脑损伤较轻,伤后无原发昏迷,至颅内血肿形成后,始出现进行性颅内压增高及意识障碍;往往因伤员可自己到医院看病或回家,也就是说伤员原发脑伤很轻微,头皮也可能无明显伤痕,颅骨平片无骨折,神经系统检查无阳性发现,误诊机会较多,应予以重视。

(b)原发性脑损伤略重,伤后曾一度有短期原发昏迷,以后逐渐有意识好转或完全清醒,但不久又再次陷入昏迷状态,这类病人即所谓典型病例,容易诊断。

(c)原发性脑损伤严重,伤后持续昏迷,且有进行性加深表现,颅内血肿的征象常被原发性脑挫裂伤或脑干损伤所掩盖,较易误诊;也可以在原发脑伤较重的基础上,继发颅内血肿,这病例易误诊为脑挫裂伤,而采用非手术治疗,当出现脑疝时,始想到颅内血肿的存在。

硬膜外血肿护理ppt课件

硬膜外血肿护理ppt课件
06
CHAPTER
硬膜外血肿案例分享
老年女性,因车祸导致硬膜外血肿,意识清醒但情绪不稳定。
患者基本情况
头部CT检查确诊为硬膜外血肿,采用手术治疗方式,术后给予抗感染、止血等药物治疗。
诊断及治疗经过
关注患者情绪变化,做好心理护理;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肺部感染;定期更换尿袋,预防泌尿系感染。
护理措施
心理护理
协助患者完成各项术前检查,做好备皮、备血等准备工作。
术前准备
向患者及其家属介绍手术的相关知识,提高患者的认知程度。
健康宣教
监测生命体征
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心率、血压、呼吸等。
保持伤口敷料的清洁干燥,观察有无渗血、渗液等情况。
伤口护理
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给予适当的镇痛措施,缓解其疼痛不适感。
保持良好体位
在疼痛可以忍受的情况下,鼓励患者进行适当的活动,以促进血液循环和身体恢复。
适当活动
避免剧烈运动或活动,以免加重病
增加蛋白质的摄入,以促进身体恢复。
增加蛋白质摄入
控制盐分摄入
控制盐分的摄入,以减轻水肿和高血压的症状。
根据患者的饮食喜好和医生的建议,合理安排饮食,保证营养均衡。
02
术中监测
在手术过程中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1
2
3
及时进行手术治疗,清除血肿并止血。
针对硬膜外血肿
及时使用脱水剂降低颅内压,如甘露醇、速尿等。
针对颅内压增高
立即进行手术治疗,将移位的脑组织复位并止血。
针对脑疝
05
CHAPTER
康复与护理教育
根据医生建议,保持正确的体位,如平卧位或侧卧位,以减轻疼痛和防止血肿加重。

急性硬膜外血肿

急性硬膜外血肿

急性硬膜外血肿【定义或概述】硬脑膜外血肿(epidural hematoma) 是指出血积聚于硬脑膜外腔与颅骨之间。

出血来源与颅骨损伤关系密切,当颅骨骨折或颅骨在外力作用下瞬间变形,撕破位于骨沟内的硬脑膜动脉或静脉窦所弓起的出血或骨折端的板障出血。

在血肿形成过程中,除原出血点外,由于血肿的体积效应不断使硬脑膜与颅骨分离,又可撕破另外一些小血管,使血肿不断增大,最终出现颅内压增高和脑受压的症状。

【临床表现】1.临床表现(1)头部外伤史由于硬脑膜外血肿出血来源的特点,一般病史在伤后数小时至1~2日内。

(2)意识障碍意识改变受原发性脑损伤及其后的血肿形成的继发脑损伤的影响,常见有如下几种类型:1)原发性脑损伤较轻,如脑震荡,有一过性意识障碍。

而血肿形成得不是很快,因此在脑疝形成前有一段数小时的中间清醒期,形成受伤后立即昏迷-清醒-再昏迷过程。

2)原发性脑损伤较重,加之血肿形成较为迅速,此时无中间清醒期,仅表现为意识障碍进行性加重。

3)原发性脑损伤甚轻或原发性脑损伤很局限,不存在原发昏迷,只当血肿增大脑疝形成后出现昏迷。

(3)头皮血肿或挫伤往往在血肿形成部位有受力点所造成的头皮损伤。

(4)瞳孔变化在血肿形成后的早期,患侧瞳孔一过性缩小,即之扩大,对光反应迟钝或消失;同侧眼睑下垂。

晚期对侧瞳孔亦散大。

(5)锥体束征早期血肿对侧肢体力弱,逐渐进行性加重。

晚期出现双侧肢体的去大脑强直。

(6)生命体征表现为进行性血压升高、脉搏缓慢以及体温升高。

(7)其他昏迷前有头痛、烦躁不安;呕吐、遗尿和癫痫等。

2.辅助检查(1)头部X线平片:约90%病例伴有颅骨骨折(2)头部CT扫描:该项检查可明确是否有血肿形成,血肿定位,计算出血量,中线结构有无移位及有无脑挫伤等情况,骨窗像对骨折的认识更加明了。

典型表现为颅骨内板与脑表面有一双凸镜形密度增高影。

【治疗原则】1.非手术治疗仅用于病情稳定的小血肿,适应证如下:(1)病人意识无进行性恶化。

一文读懂:硬膜下血肿与硬膜外血肿如何鉴别?

一文读懂:硬膜下血肿与硬膜外血肿如何鉴别?

一文读懂:硬膜下血肿与硬膜外血肿如何鉴别?硬膜外血肿与硬膜下血肿都有哪些不同呢?初入神经外科,难免有所困惑。

而读了本文,你一定会恍然大悟,不再混淆二者。

表格对比下面一张表总结了两者间常用的鉴别点(表1),助你轻松鉴别,不再为难。

表 1 硬膜外血肿与硬膜下血肿鉴别点注:点击可查看大图。

影像图片结合如下两张图更能加深印象:图1 可见脑挫裂伤灶、血肿范围广、跨骨瓣、呈弯月状,故诊断为硬膜下血肿图2 可见血肿局限(不跨骨瓣)、呈梭形、骨窗可见颞骨骨折,故诊断为硬膜外血肿补充说明以下几点补充说明有助于深入理解上述表格、加强记忆:1. 急性和亚急性硬膜下血肿均系脑挫裂伤皮质血管破裂引起出血,属于复合型硬膜下血肿;而慢性硬膜下血肿系桥静脉断裂所致,属于单纯型硬膜下血肿。

2. 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均属于继发性颅脑损伤,其患者病情表现一方面与血肿发生速度、部位、量等有关,另一方面与原发伤的轻重密切相关。

即硬膜外血肿和硬膜下血肿均可表现为伤后清醒无昏迷、伤后持续昏迷等情况。

由此可见临床表现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简单地说,硬膜外血肿和硬膜下血肿均既可表现为伤后清醒无昏迷,又可表现为伤后持续昏迷的情况。

3. 很多时候硬膜外血肿与硬膜下血肿同时存在,特别是当脑挫裂伤和颅骨线形骨折同时存在时。

本文作者beta,首发于丁香园旗下神外专业公众号「神外时间」,感谢授权。

参考文献1. 王忠诚,主编.《王忠诚神经外科学》. 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版2. Ryota Tamura, Yoshiaki Kuroshima, and Yoshiki Nakamura.Neuroendoscopic Removal of Acute Subdural Hematoma with Contusion: Advantages for Elderly Patients.Case Rep Neurol Med. 2016; 2016: 2056190.3. Ki Seong Eom,Jong Tae Park,Tae Young Kim, et al. Rapid Spontaneous Redistribution of Acute Epidural Hematoma : Case Report and Literature Review.J Korean Neurosurg Soc. 2009 Feb; 45(2): 96–98.。

硬膜外血肿诊疗规范

硬膜外血肿诊疗规范

硬膜外血肿一、定义硬脑膜外血肿是指出血积聚于硬脑膜外腔与颅骨之间。

二、诊断(一)临床表现1.头部外伤史由于硬脑膜外血肿出血来源的特点,一般病史在伤后数小时至1-2日内。

2.意识障碍意识改变受原发性脑损伤及其后的血肿形成的继发脑损伤的影响,常见有如下几种类型:(1)原发性脑损伤较轻,如脑震荡,有一过性意识障碍。

而血肿形成得不是很快,因此在脑疝形成前有一段数小时的中间清醒期,形成受伤后立即昏迷-清醒-再昏迷过程。

(2)原发性脑损伤较重,加之血肿形成较为迅速,此时无中间清醒期,仅表现为意识障碍进行性加重。

(3)原发性脑损伤甚轻或原发性脑损伤很局限,不存在原发昏迷,只当血肿增大脑疝形成后出现昏迷。

3.头皮血肿或挫伤往往在血肿形成部位有受力点所造成的头皮损伤。

4.瞳孔变化在血肿形成后的早期,患侧瞳孔一过性缩小,即之扩大,对光反应迟钝或消失;同侧眼睑下垂。

晚期对侧瞳孔亦散大。

5.锥体束征早期血肿对侧肢体力弱,逐渐进行性加重。

晚期出现双侧肢体的去大脑强直。

6.生命体征表现为进行性血压升高、脉搏缓慢以及体温升高。

7.其他昏迷前有头痛、烦躁不安;呕吐、遗尿和癫痫等。

(二)辅助检查1.头颅X线平片约90%病例伴有颅骨骨折。

2.头颅CT扫描该项检查可明确是否有血肿形成,血肿定位,计算出血量,中线结构有无移位及有无脑挫伤等情况,骨窗像对骨折的认识更加明了。

典型表现为颅骨内板与脑表面有一双凸镜形密度增高影。

三、治疗原则上一经诊断即应施行手术,排除血肿以缓解颅内高压,术后根据病情给予适当非手术治疗。

(一)非手术治疗仅用于病情稳定的小血肿,适应证如下:1.病人意识无进行性恶化。

2.无神经系统阳性体征或原有神经系统阳性体征无进行性加重。

3.无颅内压增高症状和体征。

4.除颞区外,大脑凸面血肿量<30ml,颅后窝血肿<10ml,无明显占位效应(中线结构移位<5mm、环池和侧裂池>4mm。

可采取保守治疗,止血,降颅压,对症支持治疗。

硬膜外血肿名词解释

硬膜外血肿名词解释

硬膜外血肿名词解释
硬膜外血肿是指在颅内硬膜外间隙(硬膜与蛛网膜之间的间隙)形成的血肿。

硬膜外血肿通常是由头部外伤或颅内手术等造成颅骨骨折、血管破裂等因素引起的。

硬膜外血肿的形成通常有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外伤后出血,在头部外伤后,头部血管破裂导致出血,血液渗入颅内硬膜外间隙,形成初始的血肿。

第二阶段是积血,在初始的血肿形成后,血液逐渐积聚,血肿逐渐增大,由于硬膜外间隙有一定的弹性,其积血量的增加会导致颅内压力升高。

第三阶段是形成成熟的血肿,一旦血肿增大到一定程度,压迫周围脑组织,出现严重的神经系统症状。

硬膜外血肿的临床表现通常依赖于血肿的大小和位置。

常见症状包括头痛、颅内压增高、恶心呕吐、意识障碍、抽搐等。

在较严重的情况下,还可能出现偏瘫、失语、失明等症状。

治疗硬膜外血肿通常需要立即行动以降低颅内压力,避免神经损伤。

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和药物治疗。

手术通常是首选的治疗方法,通过开颅清除血肿,减轻颅内压力。

药物治疗包括应用利尿剂、抗惊厥药物等,以减轻颅内压力和控制相关症状。

总之,硬膜外血肿是一种常见的颅内损伤后的病理过程,及早诊断和治疗对预后至关重要。

通过手术和药物治疗,可以有效
地降低颅内压力,减轻神经损伤,并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硬膜外血肿

硬膜外血肿

硬膜外血肿一概述硬膜外血肿(epidural hematoma)占外伤性颅内血肿的20%~30%,以特急性或急性血肿多见。

一般为单发,以外伤着力点处硬膜外血肿合并对冲部位的硬膜下血肿较多见。

患者年龄以15~50岁的青壮年多见。

亚急性或慢性硬膜外血肿的外伤多较轻,着力点的线性骨折导致局部小的渗血而逐渐形成血肿,也可因颅底骨折出现脑脊液漏或早期应用大剂量脱水剂而造成血肿逐渐增大。

出血部位以颞部(脑膜中动脉主干)、额顶部(脑膜中动脉前支)和颞顶部(脑膜中动脉后支)多见,上矢状窦出血者多在其一侧或两侧,横窦出血者多在枕部和/或后颅窝;血肿发生部位多在其着力点或邻近区域,发生率依次为颞顶、额顶、顶枕、中线矢状窦旁和颅后窝。

血肿成分与出血速度血肿成分与出血速度和血肿形成时间的长短有关。

早期急性硬膜外血肿早期为粉红色血液混杂黑色血凝块,中后期为全部为固态的黑色血凝块,亚急性或慢性血肿的包膜可发生机化而形成肉芽组织,部分慢性硬膜下血肿可在包膜和血肿腔内出现钙化或骨化。

二病因暴力作用于头部引起颅骨骨折,导致脑膜动脉或静脉窦损伤出血,或由于板障血管出血的积聚,均可形成硬膜外血肿。

出血来源以颞部骨折导致脑膜中动脉出血最多见。

骨折线损伤上矢状窦时,可形成矢状窦旁血肿或横跨矢状窦的骑跨型血肿;枕部着力引起的线性骨折可产生跨横窦的骑跨型血肿;前额部骨折可损伤脑膜前动脉产生额部硬膜外血肿。

硬膜外血肿一般多位于着力点和邻近部位,表面有头皮挫伤或裂伤可循。

幕上硬膜外血肿以颞部多见,额顶和额部次之,矢状窦旁少见,额极或枕极更少见。

三血肿特点1.脑膜中动、静脉翼点骨折易损伤主干或分支,蝶骨嵴处骨折可损伤前支并形成颞部硬膜外血肿,前支较后支更易损伤且较快地形成颞部或颞顶部硬膜外血肿,损伤主干者常形成特急性硬膜外血肿,损伤与脑膜中动脉伴行的静脉多为亚急性或慢性型血肿。

2.静脉窦常见损伤上矢状窦或横窦而形成窦旁血肿或骑跨性血肿。

3.板障静脉或导血管形成的血肿相对缓慢。

硬脑膜外血肿患者急诊手术的处理

硬脑膜外血肿患者急诊手术的处理

硬脑膜外血肿患者急诊手术的处理硬膜外血肿是位于颅骨内板与硬脑膜之间的血肿,好发于小脑幕上半球凸面,十分常见,约占外伤性颅内血肿的30%左右,其中绝大部分属于急性血肿,次为亚急性,慢性较少。

多因头部受过外力直接打击,产生着力点处的颅骨变形或骨折,伤及血管所致,故此,膜外血肿最多见的部位是颞顶部,其次为额顶矢状窦旁,可单侧或双侧。

如不及时诊断处理,可因进行性颅内压增高,形成脑疝危及生命[1]。

硬脑膜外血肿主要出血源多为脑膜中动脉,该动脉经颅中窝底的棘孔入颅后沿着脑膜中动脉沟走行,在近翼点处分为前后两支,主干和分支均可因骨折而撕破,在硬脑膜外形成血肿。

此外,颅内静脉窦(上矢状窦、横窦)、脑膜中静脉、板障静脉或导血管损伤也可形成硬脑膜外血肿 [2]。

硬膜外血肿达到一定程度,引起颅内压增高出现脑疝,通过手术清除血肿,可以解除血肿对脑组织的压迫,减轻脑水肿,提高治愈率和病后生存质量。

急性硬膜外血肿多采用开颅血肿清除术,慢性硬膜外血肿多采用颅骨钻孔血肿抽吸术。

本文回顾性分析了2013年9月一2016年1月我院神经外科76例颅脑损伤硬膜外血肿患者行血肿清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围手术期护理经验。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76例,男46例,女30例,年龄25-67岁,平均年龄45.5岁。

根据根据病史、临床症状和影像学检查可以确诊。

临床表现为外伤史、意识障碍、颅内压增高、瞳孔改变、神经系统体征(椎体束征)等。

本组患者均有明显手术指征[3]:①明显颅内压增高的症状和体征;②意识障碍进行性加重;③CT检查示颅骨内板与脑表面之间有双凸镜形成或弓形密度增高影,伴颅骨骨折和颅内积气。

脑受压或中线移位(>1cm);④MRI检查:血肿呈双凸形或梭形,边界锐利,位于颅骨内板和脑表面之间。

血肿的信号强度改变,与血肿的期龄有关。

急性期,在T1加权像,血肿信号与脑实质相仿。

在T2加权像血肿呈现为低信号。

⑤幕上血肿量>40ml,颞区血肿量>20ml,幕下血肿量>10ml;⑥非手术治疗中病情恶化。

硬膜外血肿和硬膜下血肿的鉴别要点

硬膜外血肿和硬膜下血肿的鉴别要点

硬膜外血肿和硬膜下血肿的鉴别要点硬膜外血肿和硬膜下血肿是常见的颅内外伤后引起的一种病理现象,它们的临床表现和危害程度都相似,因此在鉴别诊断中十分关键。

下面我们来分步骤详细介绍硬膜外血肿和硬膜下血肿的鉴别要点。

一、解剖结构区别硬膜外层是紧贴外侧颅骨的坚韧膜层,而硬膜下层则是位于硬膜内侧与蛛网膜之间的一层薄膜。

因此,硬膜外血肿紧贴颅骨而硬膜下血肿定位在脑表面,两者位置不同有助于鉴别。

二、发病机制区别硬膜外血肿是由外伤性血管破裂而血液聚集在硬膜外层,形成局部血肿。

而硬膜下血肿是脑表面的血管破裂血液渗入硬膜下层,然后进一步扩散导致脑实质受压。

因此,从发病机制方面也可区别两者。

三、临床表现区别1. 硬膜外血肿的典型症状是头痛、意识不清、恶心呕吐等,可能伴有局部裸露、皮下积液等表现。

2. 硬膜下血肿的典型症状是剧烈头痛、意识障碍、偏瘫、癫痫等神经系统症状,常常是数小时至数天出现,可能导致颅内高压等情况。

四、影像学检查区别除了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也是鉴别硬膜外血肿和硬膜下血肿的重要依据。

1. CT检查:硬膜外血肿呈半圆形,紧贴颅骨,形态规则。

而硬膜下血肿则呈叶片状,与颅骨距离远,形态不规则。

2. MRI检查:可显示血肿的大小、范围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是更加精准的辅助诊断方法,硬膜外血肿的信号呈高T1、T2信号;硬膜下血肿的信号则呈低T1、高T2信号。

总的来说,虽然硬膜外血肿和硬膜下血肿很相似,但是从解剖结构区别、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等方面进行分析和判断,可以帮助医生明确诊断,给患者提供及时有效的治疗。

硬脑膜外血肿(epidural hematoma)

硬脑膜外血肿(epidural hematoma)

概述硬脑膜外血肿(epidural hematoma)是血液积聚于硬脑膜与颅骨之间的空隙内,大多为损伤了硬脑膜动脉,特别是脑膜中动脉的结果,但亦有少数是由于脑膜静脉窦或颅骨板障静脉出血的结果。

发生率占颅内血肿的25%-30%,仅次于硬脑膜下血肿,其中急性者为主,占85%,亚急性者12%,慢性者极少。

病因和发病机制主要由于外伤性颅骨损伤引起。

骨折或颅骨的短暂变形撕破位于骨沟内的硬脑膜动脉或静脉窦,或骨折的板障出血。

由于颅盖骨的硬脑膜与颅骨附着较松,易于分离,故血肿多见于颅盖部。

引起颅内压增高与脑疝所需的出血量,与出血速度、代偿机能、原发性脑损伤的轻重有关。

成人幕上达20ml以上,幕下达10ml时,即可引起,大多是急性型。

出血来源主要是脑膜中动脉,其主干或前支的出血速度快,6-12小时或更短的时间内出现症状;少数有静脉窦或板障出血形成,其症状较迟,表现为亚急性或慢性。

血肿最常见于颞区,单个或多个血肿,位于一侧或两侧大脑半球,或位于小脑幕上下。

病理改变头部受击引起颅骨局部变形,使硬脑膜与颅骨内面剥离,引起脑膜的小量出血。

但积聚起来的血液又使硬脑膜发生新的剥离,产生新的出血。

这样血液越积越多,终于形成血肿。

随着血肿的扩大,颅内压逐渐增高,如颅内压达到与血肿的压力平衡时出血可自行停止。

但在达到这平衡时,多数病人早已出现较明显的颅内压增高的症状。

一般血肿量已达25~100g,甚至可更大。

病人的临床症状与血肿的大小并不一致,但却与血肿发展的速度及血肿的部位有较大的关系。

动脉性出血引起的血肿发展快,可较早出现脑干受压症状及脑疝,但血肿体积并不一定很大。

静脉窦出血或板障血管出血引起的血肿发展慢,血肿面积可波及很广,体积也大,但脑受压症状出现较迟。

血肿引起颞叶疝时可压迫脑干的血供、大脑后动脉的分支及局部回流静脉,引起脑干、枕叶特别是距状回区域的血供障碍。

这足以解释病人突然死亡的原因。

血肿存在较久(1周以上),可有结缔细胞侵入,使之机化。

硬膜外血肿的护理课件

硬膜外血肿的护理课件

03
硬膜外血肿的治疗
非手术治疗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定期监测生命体征,观察意识状 态、瞳孔等变化,及时发现并处
理病情恶化。
保持呼吸道通畅
确保患者呼吸道畅通,及时清理 呼吸道分泌物,防止窒息。
控制颅内压
适当使用脱水剂、利尿剂等药物 ,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
手术治疗
手术指征
当硬膜外血肿较大、颅内压持续升高、脑疝等危 及生命的情况出现时,应考虑手术治疗。
硬膜外血肿的护理课 件
• 硬膜外血肿概述 • 硬膜外血肿的诊断 • 硬膜外血肿的治疗 • 硬膜外血肿的护理 • 硬膜外血肿的预防与保健
目录
01
硬膜外血肿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硬膜外血肿是指位于颅骨内板与 硬脑膜之间的血肿,通常是由于 头部外伤导致脑膜中动脉或静脉 破裂出血所致。
分类
根据血肿发生部位可分为额部、 顶部和颞部硬膜外血肿,根据出 血时间可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 性硬膜外血肿。
了解硬膜外血肿的常见症状,如头痛、恶 心、呕吐、意识障碍等,以便及时发现并 就医。
一旦确诊为硬膜外血肿,应遵循医生的建 议,接受科学合理的治疗,并按时服药和 复查。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心理调适
保证充足的睡眠、饮食均衡、适度运动等 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助于身体的恢复和预防 硬膜外血肿的复发。
硬膜外血肿患者可能因头痛、恶心等症状 产生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应及时进行 心理调适,保持乐观的心态。
头部MRI
对于较小的硬膜外血肿, MRI可能更敏感,可以显 示CT扫描无法发现的血肿 。
脑脊液检查
在特定情况下,医生可能 会进行脑脊液检查以帮助 诊断硬膜外血肿。
诊断标准
病史

创伤性闭合性硬膜外血肿

创伤性闭合性硬膜外血肿

创伤性闭合性硬膜外血肿临床路径(县级医院2012年版)一、创伤性闭合性硬膜外血肿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创伤性闭合性硬膜外血肿(ICD-10:S06.401)行硬脑膜外血肿清除术(ICD-9-CM-3:01.245)。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等。

1.临床表现:(1)病史:一般均有外伤史,临床症状较重,并迅速恶化,尤其是特急性创伤性闭合性硬膜外血肿,伤后短时间内可发展为濒死状态;(2)意识障碍:伤后多数为原发性昏迷与继发性昏迷相重叠,或昏迷的程度逐渐加深;较少出现中间清醒期;(3)颅内压增高表现:颅内压增高症状出现较早,呕吐和躁动较常见,生命体征变化明显(Cushing’s反应);(4)脑疝症状:出现较快,尤其是特急性创伤性闭合性硬膜外血肿,一侧瞳孔散大后短时间内出现对侧瞳孔散大,并出现去脑强直、病理性呼吸等症状;(5)局灶症状:较多见,早期即可因脑挫伤或/和血肿压迫引起偏瘫、失语。

2.辅助检查:(1)头颅CT扫描(含骨窗像):典型CT表现为颅骨内板与脑表面间有一双凸镜形或梭形高密度影。

CT检查可明确诊断、确定血肿部位、评估血肿量。

骨窗像对诊断颅骨骨折具有重要意义;(2)头颅X线平片:约90%的病例合并有颅骨骨折;(3)实验室检查:血常规。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等。

1.创伤性闭合性硬膜外血肿诊断明确,选用骨瓣开颅血肿清创术:(1)临床有颅内压增高症状或局灶性症状;(2)幕上血肿>30ml,颞区血肿>20ml,幕下血肿>10ml;(3)患者意识障碍进行性加重或出现昏迷者。

2.需向家属交待病情及围术期可能出现的并发症;3.手术风险较大者(高龄、妊娠期、合并较严重内科疾病),需向患者或家属交待病情;如不同意手术,应当充分告知风险,履行签字手续,并予严密观察。

硬膜外血肿

硬膜外血肿

硬膜外血肿 查房
手术治疗:
1、去骨瓣减压术:适用于血肿定 位准确的患者。术前已有脑疝形成特别 是双侧瞳孔散大者可考虑去骨瓣减压术。 2、钻孔探查术:在紧急情况下对 病情急剧恶化,来不及行诊断性检查时, 就应进行钻孔探查术。 3、钻孔置管引流术:可用于部分 急性硬膜外血肿的治疗,做到快速引流 血肿,抢救病人生命。其适应症为病情 相对稳定,出血量约20-50ml,经CT明 确定位,中线移位达0.5cm以上,无继 续出血者。
护理措施
硬膜外血肿 查房
措施依据
1 有效制定护理措施 2 了解患者真实感受 3 通过告知帮助患者解决 心理负担 4 有效配合护理工作
1 评估病人对自我形象改变 的自我认知与接受程度 2 鼓励病人表达自己的感受, 并给予正确的引导 3 讲解通过医疗手段可以取 得的效果,指导病人进行修 饰 4 鼓励家属支持协助病人
硬膜外血肿 查房
谢谢!
硬膜外血肿 查房
硬膜外血肿 查房
案例:
姓名:刘照杰 性别:男 年龄:14 入院时间:2010年7月3日 入院诊断:硬膜外血肿
硬膜外血肿 查房 入院原因:
患者入院一天前于3m高处不 慎坠落,具体着力部位不详,伤时 有两分钟左右昏迷,口耳溢血,由 救护车送至我院急诊。查头颅CT示 左额顶部硬膜外血肿,伴积气,左 颞骨骨折,为求进一步治疗急诊收 入我科。
硬膜外血肿 查房
效果评价
2010.7.12
4pm 目标完全实现:患者住院期间未发生颅内 压增高的症状
硬膜外血肿 查房 护理诊断2:
2010.07.03
1pm 潜在并发症-急性意识障碍 预期目标: 护士严密观察意识变化,早期发现异 常,及时报告医生处理,防止继发性损 伤

硬膜外血肿

硬膜外血肿

硬脑膜外血肿一.概述是指颅脑损伤后血液积聚在颅骨内板与分离的硬脑膜之间,好发于幕上大脑半球凸面,出血多来源于骨折损伤的硬脑膜动脉、静脉、静脉窦或颅骨板障,以脑膜中动脉损伤最常见。

硬膜外血肿占外伤性颅内血肿的40%左右。

二.病因急性硬膜外血肿常见于青壮年颅骨线性骨折患者,慢性硬膜外血肿致伤因素与急性者相同,不同者在于患者伤后能够长时间耐受血肿,并且临床症状表现十分缓慢。

三.病理与颅骨损伤有密切关系,骨折或颅骨的短暂变形撕破位于骨沟内的硬脑膜动脉或静脉窦引起出血或骨折的板障出血。

血液积聚于颅骨与硬脑膜之间,在硬脑膜与颅骨分离过程中,可又撕破一些小血管,使血肿更加增大。

由于颅盖部的硬脑膜与颅骨附着较松,易于分离,颅底部硬脑膜与颅骨附着较紧,所以硬膜外血肿一般多见于颅盖部。

引起颅内压增高与脑疝所需出血量,可因出血速度、代偿机制、原发性脑损伤的轻重等而异,一般成人幕上达20ml 以上,幕下达10ml时,即可能引起,绝大多数属急性型。

出血来源于脑膜中动脉最常见,其主干或前支的出血速度快,可在6-12小时或更短时间内出现症状;少数由静脉窦或板障出血形成的血肿出现症状可较迟,可表现为亚急性或慢性型。

四.临床表现1.急性硬膜外血肿1)头皮直接暴力伤,可发现局部有头皮伤痕或头皮血肿2)不同受伤机制患者,患者可无意识障碍、短暂昏迷或长时间意识不清。

约20-50%出现典型的“昏迷-清醒-再昏迷”,即中间清醒期。

3)大多数患者伤后即有头痛和呕吐,随着血量增加,颅内压进行性增高,头痛呕吐加重,烦躁不安或淡漠,定向力障碍,出现两慢一高。

病情进一步恶化出现血压下降、脉搏细弱和呼吸抑制。

4)少量血肿可无神经系统体征,血肿量增大出现小脑膜切迹疝,患侧瞳孔先缩小,光反应迟钝,即之瞳孔进行性扩大,光反应消失,如病情进行性加重对侧瞳孔也扩大,发生枕骨大孔疝。

血肿压迫运动区可出现一侧肢体肌力减退,脑疝晚期出现去大脑强直。

2.慢性硬膜外血肿由于发展慢、颅腔容积代偿等原因,临床表现发展缓慢。

外伤性急性硬膜外血肿的诊断及其处理

外伤性急性硬膜外血肿的诊断及其处理
外伤性急性硬膜外血肿诊疗与处理
外伤性急性硬膜外血肿的诊断及其处理
第1页
硬膜外血肿是指外伤后出血积聚
于颅骨和硬脑膜之间,约占外伤性颅内血 肿30~40%左右。常见于青壮年,﹥60 岁或﹤2岁人群发生率较低;血肿以颞部 最为常见,多为单发,多发者少见。
外伤性急性硬膜外血肿的诊断及其处理
第2页
硬膜外血肿多为急性,有甚至可在伤 后3~24h内发生脑疝。急性硬膜外血肿 是指发生在伤后3d内血肿,其中伤后3小 时内出现脑受压征者称之为特急型。
外伤性急性硬膜外血肿的诊断及其处理
第25页
3. 钻孔穿刺抽吸术
简便易行,有利于快速挽救患者生命 ,用于特急性硬膜外血肿紧急抢救,可暂 时部分缓解颅高压,赢得时间。常惯用于 院前或术前抢救。
外伤性急性硬膜外血肿的诊断及其处理
第26页
4. 钻孔置管引流术
也可用于部分急性硬膜外血肿治疗, 做到快速引流血肿,抢救病人。其适应 症为病情相对稳定,出血量约20~50ml ,经CT明确定位,中线移位达0.5cm以 上,无继续出血者。
经颅近红外线分光镜检验
该检验已由Gopmath等证实能够准确 地发觉颅脑损伤病人急性颅内血肿。在经 CT证实EDH,SDH或ICH病人中,血肿半 球侧与对侧在视觉密度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
外伤性急性硬膜外血肿的诊断及其处理
第16页
优点
➢对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必须马上到手 术室治疗头部损伤病人,这项检验对发 觉急性外伤性颅内血肿有很大帮助。
第6页
二、 临床表现
硬膜外血肿临床表现与血肿部位、 增加速度和并发硬膜下损伤相关
外伤性急性硬膜外血肿的诊断及其处理
第7页
(一)意识障碍
1. 伤后一直清醒; 2. 伤后一直昏迷; 3. 伤后清醒随即昏迷; 4. 伤后昏迷随即清醒; 5. 伤后昏迷,有一中间清醒期,随即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伤性闭合性硬膜外血肿临床路径
(2010年版)
一、创伤性闭合性硬膜外血肿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创伤性闭合性硬膜外血肿(ICD-10:S06.401)行硬脑膜外血肿清除术(ICD-9-CM-3:01.245)。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王忠诚神经外科学》(王忠诚主编,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神经外科学》(赵继宗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临床表现:
(1)病史:一般均有外伤史,临床症状较重,并迅速恶化,尤其是特急性创伤性闭合性硬膜外血肿,伤后短时间内可发展为濒死状态;
(2)意识障碍:伤后多数为原发性昏迷与继发性昏迷相重叠,或昏迷的程度逐渐加深;较少出现中间清醒期;
(3)颅内压增高表现:颅内压增高症状出现较早,呕吐和躁动较常见,生命体征变化明显(Cushing’s反应);
(4)脑疝症状:出现较快,尤其是特急性创伤性闭合性硬膜外血肿,一侧瞳孔散大后短时间内出现对侧瞳孔散大,并出现去脑强直、病理性呼吸等症状;
(5)局灶症状:较多见,早期即可因脑挫伤或/和血肿压迫引起偏瘫、失语。

2.辅助检查:
(1)头颅CT扫描(含骨窗像):典型CT表现为颅骨内板与脑表面间有一双凸镜形或梭形高密度影。

CT检查可明确诊断、确定血肿部位、评估血肿量。

骨窗像对诊断颅骨骨折具有重要意义;
(2)头颅X线平片:约90%的病例合并有颅骨骨折;
(3)实验室检查:血常规。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王忠诚神经外科学》(王忠诚主编,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神经外科学》(赵继宗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1.创伤性闭合性硬膜外血肿诊断明确,选用骨瓣开颅血肿清创术:
(1)临床有颅内压增高症状或局灶性症状;
(2)幕上血肿>30ml,颞区血肿>20ml,幕下血肿>10ml;
(3)患者意识障碍进行性加重或出现昏迷者。

2.需向家属交待病情及围术期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3.手术风险较大者(高龄、妊娠期、合并较严重内科疾病),需向患者或家属交待病情;如不同意手术,应当充分告知风险,履行签字手续,并予严密观察。

4.对于严密观察保守治疗的患者,如出现颅内压增高征象、意识障碍进行性加重或新发神经系统局灶性症状,应当
立即复查头颅CT,并重新评价手术指征。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符合ICD-10:S06.401创伤性闭合性硬膜外血肿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3.当患者双侧瞳孔散大,自主呼吸停止1小时以上,或处于濒死状态,不进入此路径。

(六)术前准备(入院当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血型;
(2)凝血功能、肝肾功能、血电解质、血糖、感染性疾病筛查(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梅毒等);
(3)心电图、胸部X线平片;
(4)头颅CT扫描(含骨窗像)。

2.根据患者病情,建议选择的检查项目:
(1)颈部CT扫描、X线平片;
(2)腹部B超,心肺功能评估。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选择用药。

建议使用第一、二代头孢菌素,头孢曲松等;明确感染患者,可根据药敏试验结果调整抗菌药物。

(八)手术日为入院当天。

1.麻醉方式:气管插管全身麻醉。

2.手术方式:硬脑膜外血肿清除术。

3.手术内置物:硬脑膜修复材料、颅骨固定材料、引流系统等。

4.术中用药:抗菌药物、脱水药、止血药,酌情应用抗癫痫药物和激素。

5.输血:根据手术失血情况决定。

(九)术后住院恢复≤13天。

1.必须复查的检查项目:24小时之内及出院前根据具体
情况复查头颅CT了解颅内情况;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血电解质。

2.根据患者病情,建议可选择的检查项目:颈部CT(加骨窗像)、胸腹部X线平片或CT,腹部B超。

3.术后用药:抗菌药物、脱水药,酌情应用预防性抗癫痫药及激素。

4.每2-3天手术切口换药一次。

5.术后7天拆除手术切口缝线,或根据病情酌情延长拆线时间。

(十)出院标准。

1.患者病情稳定,生命体征平稳,无明显并发症。

2.体温正常,各项化验无明显异常,切口愈合良好。

3.仍处于昏迷状态的患者,如生命体征平稳,经评估不能短时间恢复者,没有需要住院处理的并发症和/或合并症,可以转院继续康复治疗。

(十一)变异及原因分析。

1.术后继发其他部位硬脑膜外血肿、硬脑膜下血肿、脑
内血肿等并发症,严重者需要再次开颅手术,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

2.术后切口、颅骨或颅内感染、内置物排异反应,出现严重神经系统并发症,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

3.伴发其他疾病需进一步诊治,导致住院时间延长。

二、创伤性闭合性硬膜外血肿临床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创伤性闭合性硬膜外血肿(ICD-10:S06.401)
行硬脑膜外血肿清除术(ICD-9-CM-3:01.245)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