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膜外血肿与硬膜下血肿
硬膜外和硬膜下血肿
主讲:滨州医学院外科学教研室徐军硬膜外和硬膜下血肿脑损伤脑震荡原发性脑挫裂伤弥漫性轴索损伤脑损伤原发性脑干损伤硬膜外血肿继发性硬膜下血肿脑内血肿颅内血肿急性血肿(3日内)亚急性(3日到3周内)慢性血肿(超过3周)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脑内血肿按时间分颅内血肿按部位分按部位分一.急性硬膜外血肿出血位置:颅骨与硬脑膜之间来源:脑膜中动脉(最常见)、静脉窦破裂、颅骨骨折脑膜中静脉、颅骨板障静脉、导血管损伤脑膜前动脉和筛动脉。
部位:颞区74.6%额顶11.9%颞顶 5.8%少见部位:额部,顶部,后颅窝及枕部硬膜外血肿分布急性硬膜外血肿临床表现1、意识障碍a、原发伤轻,无原发昏迷,血肿形成逐渐昏迷。
b、原发伤重,先昏迷,然后有中间清醒期,再次昏迷为典型表现。
c、原发伤严重,持续进行性昏迷。
2、颅内压增高:头痛、恶心、呕吐及血压升高,呼吸和脉搏减慢等生命体征变化(两慢一高——库欣反应)急性硬膜外血肿临床表现3、瞳孔变化早期动眼神经刺激,缩小,反应迟钝晚期动眼神经麻痹,散大,反应消失4、神经系统体征:局灶神经功能障碍、脑疝时锥体束征、病理征阳性。
急性硬膜外血肿诊断1、外伤史a、直接暴力及头皮损伤b、骨折线走行2、诊断:颅脑CT检查发现颅骨内板与硬脑膜间有双凸镜形或弓形高密度影,了解脑室受压、中线移位、有无合并脑挫裂伤、脑水肿及血肿定位、计算血肿量。
治疗1.手术治疗适应证:明显颅内压增高症状和体征;CT扫描提示明显脑室受压的硬脑膜外血肿;血肿量小脑幕上大于30ml、颞区大于20ml、幕下大于10ml及压迫大静脉窦而引起颅内高压的血肿;中线结构移位大于1cm;颞叶血肿(大于20ml)因易脑疝、硬膜外血肿难以吸收要放宽指征。
手术方法:血肿清除术;紧急情况下的颅骨钻孔探查术。
治疗2.非手术治疗:伤后无明显意识障碍,病情稳定,血肿量小脑幕上小于30ml、颞区小于20ml、幕下小于10ml及中线结构移位小于1cm,严密观察下药物保守治疗。
硬膜外血肿影像表现
临床表现
硬膜外血肿常有突发地、明确地的头部外伤 典型表现是伴有或不伴有暂时性意识障碍的头部撞击,随后意识恢复,但由
于硬脑膜从颅骨上撕脱,常存在进行性的严重头痛,几小时后又逐渐出现意 识丧失。
CT表现
典型表现:颅板下双凸状高密度影,有时密度不均匀,边界清楚 可出现占位效应:中线移位、大脑镰下疝、钩回疝 急性出血时,未凝集的新鲜血液呈现更低的密度 血肿较局限,不跨越颅缝
按出血来源不同 动脉性硬脑膜外血肿 静脉性硬脑膜外血肿
较少见,如硬脑膜中静脉、蝶顶窦、上矢状窦、横 窦和乙状窦、板障静脉出血
导静脉和蛛网膜颗粒破裂也可引起出血
发生位置
超过95%患者是单侧发生,也有文献报道,双侧 或多处发生
幕上:90-95% 颞部: 60% 额部:20% 顶枕 部:20% 位于后颅窝:5-10% 由于颅盖部的硬脑膜与颅骨附着较松,易于分离, 颅底部硬脑膜与颅骨附着较紧,所以硬脑膜外血 肿一般多见于颅盖部。
MRI表现
可以清楚地显示T1和T2上呈现低信号的硬脑膜移位 急性硬膜外血肿T1等信号和T2上从低到高跟中信号 亚急性早期T2低信号,亚急性晚期和慢性期T1、T2上均呈高信号
慢性硬脑膜外血肿
较少见,系指伤后2~3周以上出现血肿者。一般而言,伤后13天以上,血肿 开始有钙化现象即可作为慢性血肿的诊断依据
临床特点
急性硬膜下血肿
急性硬膜外血关系 原发性意识障碍 中间清醒 蛛网膜下腔出血
在着力对侧多,同侧 在着力同侧 少
重,在对冲部位多 轻,在冲击部位多
约半数
绝大多数有
约半数在同侧
绝大多数在同侧
多较重
多较轻
较少
较多
范围较广
较少,较轻
硬膜外血肿与硬膜下血肿的鉴别 ppt课件
5
2020/11/13
6
2020/11/13
二、影像学表现不同
1、硬膜外血肿: 典型者为双凸透镜形,边缘整齐、锐利 密度均匀;少数者不均匀,系再出血、CSF进入 或有气体影 急性期血肿
CT为高密度;MRI /T1为等信号,T2为低信号
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鉴别
5月19日CT室阅片学习
1
2020/11/13
一、形成机制不同
1、硬膜外血肿(EDH)
形成机制
颅骨骨折(90%)致脑膜中动脉(71%-80%)或前动脉破裂出 血,少数者系静脉窦或静脉破裂所致。
血液聚集在硬膜外间隙形成局限性血肿,一般不超过颅缝,但可 越过中线。
注:脑膜中动脉是布于硬脑膜的一条主要动脉。颈外动脉的终末 支。颈外动脉分出上颌动脉,上颌动脉在下颌颈深面至颞下窝,经 翼内,外肌之间至翼腭窝.主要分支有脑膜中动脉,向上穿棘孔入颅 腔,分前,后支,贴颅骨内面走行,分布于颅骨和硬脑膜.
同时,神经系统定位征一般较明显,如出现中枢性面瘫、失语、 肢体瘫痪等,如不及时清除血肿,会出现脑部症状、瞳孔散大、 对光反射消失等,严重危及病者生命。
12
2020/11/13
硬膜下血肿的分类 :
1、急性期:3天以内;
2、亚急性期:4天—3周;
分类:早中晚三期
3、慢性期:3周以上。
硬膜下血肿临床表现以颅内压增高为主,如头痛、呕吐、视乳头 水肿,意识障碍等。
年龄不同的硬膜下血肿病人,其临床表现可各有特点。青壮年由 于血肿的压迫,使脑静脉回流发生障碍,引起脑水肿,产生颅高 压症状。而老年患者,因脑萎缩颅内间隙相对增大,颅高压症状 相对较轻。动脉硬化患者,容易出现神经及精神症状。
硬膜下和硬膜外血肿
硬膜下和硬膜外血肿
1.常见原因
硬膜下和硬膜外血肿由直接打击头部引起,主要见于接触类体育运动。
硬膜下血肿是覆盖大脑的外层(硬脑膜)和中间层(蛛网膜)之间出血,而硬膜外血肿是覆盖大脑的外层(硬脑膜)和颅骨之间的出血。
2.识别方法
硬膜外血肿的运动员通常经历意识水平降低和剧烈的头痛。
在一个变化不定的清醒期之后,意识水平迅速下降。
硬膜下血肿或颅内出血将导致意识丧失,几乎没有或完全没有神智。
可能发生明显的呕吐、癫痫和偏瘫。
两边瞳孔常常大小不一而且扩大。
3.治疗方法
出现硬膜外或硬膜下血肿症状的运动员应立即暂停比赛,并被送至医院急救室。
注意,初次打击头部造成的出血或脑创伤通常并不严重。
4.重返体育运动
因为症状根据损伤程度不同而有巨大的差别,所以还没有针对硬膜下和硬膜外血肿的运动员何时重返体育运动的固定标准。
每个事件都必须单独评估。
这就是说,许多轻度脑血肿的运动员在受伤几周后便可重返体育运动,其他脑血肿受伤者则需要等待更漫长的时间。
一文读懂:硬膜下血肿与硬膜外血肿如何鉴别?
一文读懂:硬膜下血肿与硬膜外血肿如何鉴别?硬膜外血肿与硬膜下血肿都有哪些不同呢?初入神经外科,难免有所困惑。
而读了本文,你一定会恍然大悟,不再混淆二者。
表格对比下面一张表总结了两者间常用的鉴别点(表1),助你轻松鉴别,不再为难。
表 1 硬膜外血肿与硬膜下血肿鉴别点注:点击可查看大图。
影像图片结合如下两张图更能加深印象:图1 可见脑挫裂伤灶、血肿范围广、跨骨瓣、呈弯月状,故诊断为硬膜下血肿图2 可见血肿局限(不跨骨瓣)、呈梭形、骨窗可见颞骨骨折,故诊断为硬膜外血肿补充说明以下几点补充说明有助于深入理解上述表格、加强记忆:1. 急性和亚急性硬膜下血肿均系脑挫裂伤皮质血管破裂引起出血,属于复合型硬膜下血肿;而慢性硬膜下血肿系桥静脉断裂所致,属于单纯型硬膜下血肿。
2. 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均属于继发性颅脑损伤,其患者病情表现一方面与血肿发生速度、部位、量等有关,另一方面与原发伤的轻重密切相关。
即硬膜外血肿和硬膜下血肿均可表现为伤后清醒无昏迷、伤后持续昏迷等情况。
由此可见临床表现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简单地说,硬膜外血肿和硬膜下血肿均既可表现为伤后清醒无昏迷,又可表现为伤后持续昏迷的情况。
3. 很多时候硬膜外血肿与硬膜下血肿同时存在,特别是当脑挫裂伤和颅骨线形骨折同时存在时。
本文作者beta,首发于丁香园旗下神外专业公众号「神外时间」,感谢授权。
参考文献1. 王忠诚,主编.《王忠诚神经外科学》. 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版2. Ryota Tamura, Yoshiaki Kuroshima, and Yoshiki Nakamura.Neuroendoscopic Removal of Acute Subdural Hematoma with Contusion: Advantages for Elderly Patients.Case Rep Neurol Med. 2016; 2016: 2056190.3. Ki Seong Eom,Jong Tae Park,Tae Young Kim, et al. Rapid Spontaneous Redistribution of Acute Epidural Hematoma : Case Report and Literature Review.J Korean Neurosurg Soc. 2009 Feb; 45(2): 96–98.。
硬膜外血肿与硬膜下血肿鉴别分析
硬膜外血肿与硬膜下血肿鉴别分析
1.病因:
硬膜下血肿:硬膜下血肿是指出血在硬膜与骨质之间的腔隙,多数由
颅骨骨折引起,如颅底骨折、颅顶骨折等。
2.临床表现:
硬膜下血肿:常见症状有头痛、恶心和呕吐,在意识清醒时较轻,但
随着病情发展可出现意识水平下降,常有局部脑受压症状如偏瘫、失语、
瞳孔异常等。
3.影像学特点:
硬膜下血肿:CT扫描可见椭圆形或半圆形的高密度灶,位于颅骨外
侧和硬膜内侧,血肿范围相对模糊。
4.治疗方法:
硬膜下血肿:一般情况下需要手术治疗,手术方式为颅骨开窗引流术,通过手术清除血肿减轻脑压力,恢复正常脑功能。
总结来说,硬膜外血肿和硬膜下血肿在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
以及治疗方法上存在一定的区别。
对于鉴别诊断,临床医生可以通过详细
询问病史、观察临床症状以及进行相关影像学检查来准确判断。
不论是硬
膜外血肿还是硬膜下血肿,早期诊断和积极治疗都非常关键,可避免严重
的脑功能损害和危及患者生命。
硬膜外血肿
非手术治疗
神志清楚,病情平稳,血肿量少于15ml 的幕上血肿。可保守治疗。须动态观察 神志,临床症状和动态CT扫描。一旦血 肿增大,即行手术。 治疗原则为,脱水,激素,止血,活血 和化瘀
神经外科治疗基础
维持水电平衡: 脱水 激素 冬眠低温 高压氧 抗菌素 高营养 术后监护
Glasgow昏迷评分
睁眼反应
自行睁眼 4 呼唤睁眼 3 刺痛睁眼 2 不能睁眼 1
言语反应
回答正确 5 回答错误 4 不能回答 3 仅能发音 2 不能发音 1
运动反应
吩咐动作 6 刺痛定位 5 刺痛回缩 4 刺痛屈曲 3 刺痛伸直 2 无、视神经、脑
干等损伤引起变化。 原发性损伤,引起的局部体征伤后出现, 不再加重。 继发性损伤,颅内血肿、脑水肿逐渐出现, 伴意识障碍进行性加重,注意小脑幕切 迹疝的发生。
低钠血症
a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综合症 血容量增多,血压正常或上升,低钠小于 130mmol/L低血渗小于270毫渗。肾功能正常。尿 钠大于80mmol/L.尿渗大于300毫渗。 治疗,限制补液小于1000ml/d,利尿剂,纠正稀释低 钠血症。严重低钠小于120mmol/L.利尿同时补高渗 盐水。 b脑性耗盐综合症) 血容量不足,血压下降,呈脱水征象。尿钠增高。 高尿比重。血钠低。 治疗,补充血容量,纠正低钠,严重低钠可补高渗 盐水。
急性硬膜外血肿
东阳市人民医院脑外科 任爱兰
神经外科护理学
颅脑损伤
脑震荡 原发性 脑损伤 脑挫裂伤
弥漫性轴索损伤 原发性脑干损伤
硬膜外血肿 继发性 硬膜下血肿 脑内血肿 脑室内出血与血肿
(二)颅内血肿的分类
硬膜下及硬膜外血肿影像表现
小脑幕硬膜下血肿依小脑幕缘分布而出现不同形状,勾勒出各层面小脑幕
现
Y
V
八
治疗及预后
治疗主要取决于硬膜下出血量的多少
治 疗
出血量少时(“硬膜下涂抹”),尤其是那些慢性期血肿,没
及
有引起症状的,可以通过CT随访
预 后
有症状的硬膜下血肿:手术治疗,在急性期应在4小时内颅骨切
开术
有症状性的亚急性/慢性硬膜下血肿:一个或多个颅骨造口引流 术
硬膜下及硬膜外血肿
颅内血肿定义
颅脑损伤后引起颅内继发性出血,血液聚积在颅腔 内达到一定体积(幕上出血 ≥ 20 ml ,幕下出血 ≥ 10ml ),形成局限性占位性病变,产生脑组织受压和颅 压增高症状
解剖
解剖
颅骨与脑间有三层膜 由外向内为硬脑膜、蛛网膜和
软脑膜,三层膜合称脑膜 蛛网膜、软脑膜及二者之间的
部位 多在着力点或骨折线附近
位于对冲部位
形态 双凸形(梭形)
新月形
范围 边界
较局限;
较广;
一般不跨过颅缝,可以跨过大脑 不跨过大脑镰和小脑幕,可以跨
镰和小脑幕
过颅缝
锐利
欠锐利
大小范围 复查基本无变化
常有变化
脑挫裂伤 可有
多有
THANK YOU
(可能为胞外正铁血红蛋白)
慢性期T1WI低(高于脑脊液),T2WI高
(可能为脑脊液进入、蛋白渗入蛛网膜下腔)
38Y,M,高处坠落10余天
增强扫描
影
像
பைடு நூலகம்
表 现
可见到远离颅骨内板的皮层和静
脉强化,亦可见到连续或断续的
线状强化的血肿包膜(由纤维组
织,新生毛细血管及肉芽组织构成)
硬膜下及硬膜外血肿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血肿体积估算:
ABC/2法: • 临床使用最广泛,由椭圆体体积的计算公
式衍变而来,计算圆形-椭圆形血肿的体 积最佳
• 在血肿的中央选择一个代表性的层面,测 量最大的线性长度A(cm)、最大的宽径 B(cm)和最大的深度C(cm),相乘然后除 以2。
• 线径A和B垂直 • 深度C为层面数×层距
5层×0.8cm
血肿磁共振信号变化
血肿分类:
硬膜外血肿 硬膜下血肿 脑内血肿
按血肿来源和部位
按病程 和血肿 形成的
时间
01 急性血肿(3天内) 02 亚急性血肿(3天~3周)
03 慢性血肿(3周以上)来自硬膜外血肿• 位于颅骨内板与硬脑膜之间的血肿 • 好发于颞、额顶和颞顶部 • 约占全部颅内血肿30% • 颅骨骨折所致 • 最常见的出血来源为脑膜中动脉破裂(70%-80%) • 原发昏迷时间短,再度昏迷前可有中间清醒期 • 急性约占85%,亚急性约占12%,慢性约占3%
小脑幕硬膜下血肿
小脑幕硬膜下血肿依小脑幕缘分布而出现不同形状,勾勒出各层面小脑幕
Y
V
八
女,72岁 头痛2周 小脑幕下血肿
鉴别诊断
• 硬膜下积液 • 脑萎缩
硬膜下积液
• 也称硬膜下水瘤,多系外伤后蛛网膜破损, 形成活瓣,脑脊液进入硬膜下腔不能回流 所致
• CT:表现为新月形或弧形低密度影,CT值 近似于脑脊液,密度均匀,边缘较光整, 相应部位脑回变平,脑沟变浅
• 与软脑膜间存在较大的间隙,即蛛网膜下 腔,内含脑脊液和较大的血管
• 不深入脑沟,使蛛网膜下腔在某些部位扩 大成为蛛网膜下池(脑池),其中最大的 是小脑延髓池
软脑膜
• 由胶质纤维和弹力纤维构成 • 薄而富有血管 • 附于脑的表面并伸入脑沟内
硬膜外血肿
硬膜外血肿一概述硬膜外血肿(epidural hematoma)占外伤性颅内血肿的20%~30%,以特急性或急性血肿多见。
一般为单发,以外伤着力点处硬膜外血肿合并对冲部位的硬膜下血肿较多见。
患者年龄以15~50岁的青壮年多见。
亚急性或慢性硬膜外血肿的外伤多较轻,着力点的线性骨折导致局部小的渗血而逐渐形成血肿,也可因颅底骨折出现脑脊液漏或早期应用大剂量脱水剂而造成血肿逐渐增大。
出血部位以颞部(脑膜中动脉主干)、额顶部(脑膜中动脉前支)和颞顶部(脑膜中动脉后支)多见,上矢状窦出血者多在其一侧或两侧,横窦出血者多在枕部和/或后颅窝;血肿发生部位多在其着力点或邻近区域,发生率依次为颞顶、额顶、顶枕、中线矢状窦旁和颅后窝。
血肿成分与出血速度血肿成分与出血速度和血肿形成时间的长短有关。
早期急性硬膜外血肿早期为粉红色血液混杂黑色血凝块,中后期为全部为固态的黑色血凝块,亚急性或慢性血肿的包膜可发生机化而形成肉芽组织,部分慢性硬膜下血肿可在包膜和血肿腔内出现钙化或骨化。
二病因暴力作用于头部引起颅骨骨折,导致脑膜动脉或静脉窦损伤出血,或由于板障血管出血的积聚,均可形成硬膜外血肿。
出血来源以颞部骨折导致脑膜中动脉出血最多见。
骨折线损伤上矢状窦时,可形成矢状窦旁血肿或横跨矢状窦的骑跨型血肿;枕部着力引起的线性骨折可产生跨横窦的骑跨型血肿;前额部骨折可损伤脑膜前动脉产生额部硬膜外血肿。
硬膜外血肿一般多位于着力点和邻近部位,表面有头皮挫伤或裂伤可循。
幕上硬膜外血肿以颞部多见,额顶和额部次之,矢状窦旁少见,额极或枕极更少见。
三血肿特点1.脑膜中动、静脉翼点骨折易损伤主干或分支,蝶骨嵴处骨折可损伤前支并形成颞部硬膜外血肿,前支较后支更易损伤且较快地形成颞部或颞顶部硬膜外血肿,损伤主干者常形成特急性硬膜外血肿,损伤与脑膜中动脉伴行的静脉多为亚急性或慢性型血肿。
2.静脉窦常见损伤上矢状窦或横窦而形成窦旁血肿或骑跨性血肿。
3.板障静脉或导血管形成的血肿相对缓慢。
慢性硬膜下血肿术后并发硬膜外血肿临床分析和治疗
慢性硬膜下血肿术后并发硬膜外血肿临床分析和治疗目的探讨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后并发硬膜外血肿的原因和处理方法。
方法回顾分析我院曾收治的56例患者临床资料。
结果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后血肿再发可分为3种: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和对侧再发血肿,原因各不相同。
结论颅骨钻孔血肿引流术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首选方法。
目前我们讨论的是术后并发硬膜外血肿,一般情况下并发血肿(硬膜外血肿)多采用开颅血肿清除的方法。
标签:血肿;硬膜下;慢性;引流术;并发血肿慢性硬膜下血肿(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CSDH)临床常见,钻孔引流术(BHID)是目前普遍认可的治疗首选方法,具有简单有效、损伤小的特点,但仍存在着一定的再发率。
我科2005年9月~2007年8月共收治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56例,均采用颞骨单孔血肿腔冲洗引流的方法治疗,取得较好的效果,但是有6例并发硬膜外血肿,现将血肿并发的原因予以分析并提出预防方法和处理意見。
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我科2005年9月~2007年8月共收治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56例,男43例,女13例,年龄54~82岁,平均(63.0±4.6)岁[1]。
其中无明确致伤经历者24例。
1.2临床表现均有不同程度头痛、头晕表现,精神症状、智力下降、反应迟钝21例,小便失禁6例,语言障碍14例,意识障碍8例,血肿对侧肢体乏力43例。
均由头颅CT或MRI确诊,其中单侧血肿52例,双侧4例。
2 治疗与结果56例患者入院后均采用钻孔引流术。
术后3例出现颅内压增高表现,复查头颅出现急性硬膜外血肿(其中2例出现在同侧颅骨钻孔处的周围,1例出现在对侧),血肿量大约50ml,需要手术治疗。
还有3例患者术中出现硬膜外出血(切开硬膜直入引流管后出现硬膜外出血),都行悬吊硬膜止血,但是仍有血性液体渗出,行扩大骨窗后塞入明胶海棉悬吊止血,术后2d复查CT,仍有少量硬膜外血肿。
但不具备手术指征,给予保守治疗,6例患者均治愈出院[2]。
硬膜下血肿
硬膜下血肿硬膜下血肿是指颅内出血血液积聚在硬脑膜下腔,在颅内血肿中发生率最高。
根据伤后血肿发生的时间,分为急性硬膜下血肿(伤后3天以内)、亚急性硬膜下血肿(伤后3天至3周内发生)和慢性硬膜下血肿(伤后3周以上)。
硬膜下血肿与硬膜外血肿有什么区别?首先明确一个概念,什么是硬膜?硬膜是在颅骨和脑组织之间的一层坚韧的薄层膜状结构,是用来保护我们的脑组织的屏障。
这样就出现了两个间隙:硬膜和颅骨之间的“硬膜外”,以及硬膜和脑组织之间的“硬膜下”,在这两个间隙出血造成的血肿,也就被称为硬膜下血肿与硬膜外血肿。
其中硬膜外血肿因为有硬膜的阻挡,不会直接接触到脑组织,并且因为硬膜的限制,血肿不容易出现扩散,很容易包成一块,在CT或磁共振上面会出现一个凸透镜形状的影子。
因为不合并脑其他损伤的话意识比较清楚。
而硬膜下血肿,基本上属于直接在脑组织表面出血,而脑组织表面没有什么限制的东西了,所以出血很容易向两面渗透,所以他的表现就会在靠近脑组织的一边看到血肿贴着脑组织的纹理,另一边贴着硬膜,变成新月形状。
这种情况下,因为出现很可能就来自于脑组织,所以往往有脑组织明显挫伤。
比较容易引起脑水肿等。
往往有意识障碍。
最明显的一个区别就是血肿的部位不同硬膜是硬脑膜的简称脑组织被三层脑膜所包被第一层称为硬脑膜临床上的硬脑膜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颅骨内侧面的骨膜第二部分是真正意义上的脑膜这两部分共同组成硬脑膜第二层称为蛛网膜位于第一层硬脑膜与第三层软脑膜之间因类似蜘蛛网而得名在蛛网膜与软脑膜之间存在着一个间隙称为蛛网膜下腔充斥着脑脊液第三层称为软脑膜紧贴于大脑表面质地较柔软广义上的硬膜下血肿范围比较大凡是位于硬脑膜以下的出血形成的血肿均可视为硬膜下血肿包括硬膜到蛛网膜之间的血肿甚至蛛网膜下腔到脑实质之间的血肿也可视为硬膜下血肿甚至脑实质内的血肿也可归为硬膜下血肿但是在临床上往往并不这么叫脑实质内的血肿往往有其他的专业名称总而言之一句话广义上的硬膜下血肿是指位于硬膜以下的所有血肿只是部位不同的血肿可能会有不同的名称而狭义上当血肿位于硬脑膜之上颅骨之内时称为硬膜外血肿而当血肿位于硬膜以内至脑实质之间时称为硬膜下血肿脑实质以内的血肿往往以其他专业名称命名相同的血肿量就严重程度而言硬膜下血肿往往要比硬膜外血肿严重硬膜下血肿多由脑实质或蛛网膜、大脑表面小血管出血形成因此对脑组织以及脑功能的损害更为严重对脑组织和脑功能的损害往往是直接的而硬膜外血肿多由硬膜或颅骨骨膜上的血管出血形成对脑组织和脑功能的损害往往是间接的多是由于血肿压迫而形成的脑组织损害就形态上来说硬膜外血肿多呈椭圆、圆形等较规则的形状而硬膜下血肿形态大多不规则或呈半月、新月形等形状病因急性和亚急性硬膜下血肿一般为加速性暴力引起皮质与静脉窦之间的桥静脉撕断或是脑挫裂伤皮质血管破裂引起出血,多发生在着力点的对冲部位。
慢性硬膜下血肿
厚的地方。
.
11
(2)脑脊液漏
表现术后的引流量200~400ml, 且引流渐渐清亮。经抬高引流15~ 20cm,引流量渐渐少且清亮,1周内拔 出引流。
原因是术中造成蛛网膜破裂以致 蛛网膜下腔与血肿腔相通所致。
预防措施:术中. 放置引流管应避免12
(3) 血肿复发 :
主要原因:1、血肿包膜继续出血; 2、血肿包膜过厚,脑组织复位不良; 3、凝血块过多未能引出。
.
19
P1:焦虑恐 惧
1.向病人做好入院宣教,介绍病室环境及其 主治医师与责任护士,使其消除陌生感。
2.向病人讲解有关疾病的治疗方法及预后, 以消除病人的疑虑。
3.经常与病人进行交流,了解病人恐惧的原 因,鼓励其表达心中感受,并有针对性的 采取疏导措施,给予安慰与支持。
4.进行各项操作前,向.病人解释清楚,做检 20
.
2颅内血肿三、脑内 Nhomakorabea肿:分浅部和深部血肿二种,临床表现以进行性加重的意识 障碍为主,若血肿位于重要脑功能区,可出现偏瘫、失语 等局灶症状,经“CT”确诊后,行手术清除术。
.
3
.
4
二、硬膜下血肿分类
硬膜下血肿是常见的颅内血肿之一,可 分为急性,亚急性及慢性三种。
(一)急性硬膜下血肿:急性硬膜下血
所改善,神志不清.反射稍迟钝,为进一 步治疗转入我院。T36.3。C P78 次分 R20次/分 BP158 /102mmHg,左:右 =0.3:0.3 等大等圆. .对光反射灵敏,腱1反6
病史:
自发病以来精神萎靡,饮食减少.睡眠 不佳.体重无变化。
既往史:否认肝炎.结核,10+年高血
压.冠心病.慢性支气管炎病史,治疗不 规则。否认糖尿病.脑血管疾病.精神疾 病史。5+天前行左侧慢性硬膜下血肿 钻孔引流术,否认.输血史,否认食物 17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硬膜外血肿
硬脑膜外血肿是位于颅骨内板
与硬脑膜之间的血肿,由脑膜
血管、静脉窦和板障血管的破 裂引起,约占外伤性颅内血肿的 25~30%左右,主要以急性 发生为主,约占85%左右,亚 急性约占12%,慢性占3%。 有时并发其他类型血肿。
硬膜外血肿
慢性 亚急性
急性
硬膜外血肿形成机制:
与颅骨损伤有密切关系,骨折或颅骨的短暂变形撕破 位于骨沟内的硬脑膜动脉或静脉窦引起出血,或骨折 的出血。血液积聚于颅骨与硬脑膜之间,在硬脑膜与 颅骨分离过程中,可又撕破一些小血管,使血肿更加 增大。由于颅盖部的硬脑膜与颅骨附着较松,易于分 离,颅底部硬脑膜与颅骨附着较紧,所以硬脑膜外血 肿一般多见于颅盖部。
另一出血来源是脑表面的桥静脉,即脑表面浅静脉回 流至静脉窦处被撕裂而形成硬膜下血肿,此类血肿多 不伴有脑挫裂伤,仅为单纯性血肿,但血肿较广泛地 覆盖于大脑半球表面。
硬膜下血肿约1/3同时合并有颅骨骨折。 范围广泛,可跨越颅缝,但不越过中 线。
硬膜下血肿形态为弧形、新月形或半月 形。
硬膜下血肿可位于受伤处,也可位于对 冲伤处。而硬膜外血肿都在受伤部位。
“静脉出血”观点,认为脑膜中静脉的解剖位置比脑 膜中动脉更易受损 。
“血肿部位”观点,认为是造成慢性硬膜外血肿的最 主要因素,发生在不常见部位的硬膜外血肿,因这些 部位硬膜与颅骨结合比较紧密,不易短时间内迅速形 成血肿。
绝大多数的硬膜外血肿伴有颅骨骨折。
若血肿跨越中线大脑镰附着部时说明其 位于硬膜外。
男,68岁。外伤一天检查没有明显外伤
征象。两个月来查,发现硬膜出血及脑挫裂伤早期可不
明显,受伤特别重或有骨折时,注意受 伤部位或对冲部位。
慢性硬脑膜下血肿应与以下疾病相鉴 别:
1、慢性硬脑膜下积液
多数与外伤有关,与慢性硬膜下血肿极为相似。鉴别 主要靠CT或MRI。
硬脑膜下血肿的发生原因,主要是颅脑外伤,有的仅 有轻微头部外伤史,尤以额前或枕后着力时,脑组织 在颅腔内的移动度较大,最易撕破自大脑表面汇入上 矢状窦的桥静脉,其次静脉窦、蛛网膜粒或硬膜下水 瘤受损出血。
非损伤性慢性硬脑膜下血肿十分少见,可能与动脉 瘤、血管畸形或其他脑血管病有关。
大多数血肿主要来源于脑皮质挫裂伤灶中的静脉和动 脉受损伤出血,常常发生在外伤着力部位以及对冲部 位的颅骨骨折致脑表面的动脉或静脉破裂而形成硬膜 下血肿。
观察颅内血肿需要合适的窗宽、窗位。 同样适用于硬膜外及硬膜下血肿。
迟发性硬脑膜外血肿
• 即首次CT扫描时无明显影像异常,但在相隔几小时
甚至十多天之后再次CT扫描时,才发现血肿,原因 可能是患者头部外伤时存在硬脑膜的出血源,但因伤 后脑组织水肿、其他与此形成的血肿及某些引起颅内 压增高的因素,形成了填塞效应而对出血源有压迫作 用。但后来采用过度换气、强力脱水、控制脑脊液 漏、清除颅内血肿及手术减压等措施,或因全身性低 血压的影响使颅内高压迅速降低,突然失去了填塞效 应,故而造成硬脑膜自颅骨剥离,遂引起迟发性硬脑 膜外血肿。
较少见,系指伤后2~3周以上出现血肿者。一般而 言,伤后13天以上,血肿开始有钙化现象即可作为慢 性血肿的诊断依据。 好发部位与急性硬膜外血肿正好相反,即位于额、 顶、枕等处为多,而颞部较少,究其原因,多系颞部 血肿易致脑疝,故而病程发展较速。
慢性硬膜外血肿的发生机制目前尚不明确,多数人用 出血速度来解释血肿形成过程。
脑膜解剖
• 脑的被膜自外向内依次为: • 硬脑膜 • 蛛网膜 • 软脑膜
• 软脑膜
• 软脑膜薄而富有血管,覆盖于脑的表面并深入沟裂
内。在脑室的一定部位,软脑膜及其血管与该部位的 室管膜上皮构成脉络组织,某些部位的脉络组织其血 管反复分支成丛,连同其表面的软脑膜和室管膜上皮 一起突入脑室,形成脉络丛,是产生脑脊液的主要结 构。
出血来源
以脑膜中动脉最常见,其主干或前支的出血速度快, 可在6—12小时或更短时间内出现症状;少数由静脉窦 或板障出血形成的血肿出现症状可较迟,可表现为亚 急性或慢性型。
临床表现
硬膜外血肿主要的临床表现是颅内压增高症状明显, 其最典型的症状是受伤后立即昏迷,清醒后再次昏 迷。血肿对侧肢体出现无力,甚至瘫痪、失语。血肿 所在侧瞳孔散大,光反射减弱或消失。
硬膜外血肿的几个特点:
1、出血急,大多数为急性; 2、血肿较为局限; 3、局部脑组织受压明显,而中线结构移位相对轻; 4、常有骨折并存; 5、70%~80%的病人因颞骨骨折引起脑膜中动脉及其 分支破裂而出血。
硬脑膜下血肿
硬脑膜下出血指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的出血,因常易 聚积而习惯称之为硬脑膜下血肿。 根据其受伤后出现临床症状和体征的时间不同分为急 性、亚急性和慢性三种类型。 头部受伤后3天以内出现的颅内血肿称为急性硬脑膜下 血肿;3天至3周出现的颅内血肿为亚急性硬脑膜下血 肿;3周以上出现颅内的血肿称为慢性硬脑膜下血肿。
由于慢性硬膜下血肿内含有血红蛋白,因而在CT上密 度略高于脑脊液,在MRI 压水像上呈略高信号,硬膜 下积液则呈低信号。
2、大脑半球占位病变
除血肿外其他尚有脑肿瘤、脑脓肿及肉芽肿等占位病 变,均易与慢性硬膜下血肿发生混淆。区别主要在于 无头部外伤史及较为明显的局限性神经功能缺损体 征。确诊亦需借助于CT、MRI。
慢性硬脑膜下血肿
系属头伤后3周以上始出现症状,好发于小儿及老年 人,占颅内血肿的 10%,为硬脑膜下血肿的25%,其中 双侧血肿的发生率高达14.8%。本病头外伤轻微,起病 隐匿,临床表现无明显特征,容易误诊。从受伤到发 病的时间,一般在1~3个月。
慢性硬脑膜下血肿的出血原因尚无统一认识,多数学 者认为血肿来自轻微的头部外伤。据国外文献报告约 有3/4的病人有轻微头部外伤史,但约有1/4病人外伤 史不清楚或否认外伤史。部分病人可能与血管或出血 性疾病有关。
分类
• 按出血来源不同, 硬脑膜外血肿可分为两类: • 1、动脉性硬脑膜外血肿 • 2、静脉性硬脑膜外血肿
较少见,如硬脑膜中静脉、蝶顶窦、上矢状窦、横窦和乙状窦、板障静 脉出血。导静脉和蛛网膜颗粒破裂也可引起出血;
• 按脑膜外血肿在伤后出现的早晚,可将其分为急性、
亚急性和慢性三种。
慢性硬脑膜外血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