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会诊制度
医院急诊会诊制度范本(2篇)
医院急诊会诊制度范本一、目的急诊会诊制度的目的是为了保证患者的急诊医疗服务质量,提高医院急诊科的工作效率和协同能力,确保医疗资源的最优配置。
二、会诊对象急诊会诊的对象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情况:1. 重症患者或危重患者的病情复杂、危急或难以判断的情况;2. 不同科室之间需要合作处理的病例;3. 需要多学科协作的病例;4. 对于术前危险性评估的需要;5. 意见不一致的病例等。
三、会诊组织机构1. 急诊会诊组由急诊科主任或其指定的副主任、会诊专家及相关医务人员组成。
四、会诊程序1. 接收会诊请求急诊会诊组接到会诊请求后,由急诊科主任或指定的副主任指派主要会诊专家负责会诊工作。
2. 病情评估主要会诊专家对患者病情进行评估,重点关注病情的急迫程度以及会诊所需的时间和资源。
3. 会诊意见主要会诊专家组织相关专家进行讨论,形成会诊意见。
会诊意见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对病情的判断和诊断;- 针对病情的处理方案和医疗措施;- 对转诊、留院或出院的建议;- 针对病情的进一步检查、治疗或观察的建议等。
4. 通知会诊方会诊意见形成后,由主要会诊专家将会诊意见通知会诊请求方,并告知会诊的结果、建议和相关注意事项。
5. 档案记录会诊结果和相关资料应记录在患者病历中,并妥善保存。
五、会诊时效1. 会诊请求的及时处理是保证急诊会诊制度有效运行的关键。
急诊会诊组应尽快回复会诊请求方,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会诊工作。
2. 若因会诊积案过多等原因无法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会诊工作,应及时通知会诊请求方,并说明原因。
同时,积极采取必要的应对措施,确保会诊及时完成。
六、信息共享与保密1. 会诊涉及的相关信息应严格保密,仅在会诊专家组内部共享。
2. 会诊结果和相关资料仅限于对患者医疗服务有直接关系的医务人员浏览和使用。
3. 会诊相关信息的共享和保密应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确保患者个人隐私和信息安全。
七、质量控制与评价1. 急诊会诊工作应定期进行质量评估和质量控制,以保证医疗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
医院急诊会诊制度
医院急诊会诊制度急诊会诊制度是医院为提供全面、高水平的医疗服务而建立的一种制度,以确保急诊患者能够获得及时、精准的诊断和治疗。
本文将从会诊的定义、流程、实施方法以及其在急诊中的作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会诊的定义会诊是指经过专业医生分析患者病情后,发现难以做出明确诊断或者需要多专科共同讨论治疗方案的情况下,邀请其他专家参与,共同商讨患者的诊疗方案。
会诊的目的在于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治疗的效果,确保患者能够得到最佳的医疗服务。
二、急诊会诊的流程急诊会诊是在急诊科医生做出初步判断后,根据患者病情的特殊性或者需求,邀请其他相关科室的专家参与会诊。
流程主要包括召集会诊、会诊讨论、制定诊疗方案、沟通反馈等环节。
1. 召集会诊:急诊科医生通过电话或者电子邮件等方式,联系其他科室的专家,并告知患者的基本情况和需求。
召集会诊的时间应尽量缩短,以确保患者能够尽快得到专家的意见。
2. 会诊讨论:专家们根据患者的病情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和讨论。
他们可以就病情、诊断和治疗方案等方面进行交流和提问,以了解患者症状、体征以及相关的检查结果等信息。
3. 制定诊疗方案:会诊结束后,专家们共同制定诊疗方案。
根据讨论结果,结合多个专业的学术观点和临床经验,制定出最合理的治疗方案,并与急诊科医生进行沟通。
4. 沟通反馈:专家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以书面形式反馈给急诊科医生,以便他们能够全面了解会诊的结果和决策,进一步指导急诊患者的治疗过程。
三、急诊会诊的实施方法急诊会诊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实施,如面对面会诊、电话会诊、网络视频会诊等,以便在不同的情况下方便快捷地进行专家讨论和意见交流。
1. 面对面会诊:在院内设立会诊室,由急诊科医生和其他科室的专家一起进行会诊,亲自观察患者,并且可以直接交流和探讨。
2. 电话会诊:通过电话联系专家,将患者的病情和检查结果等相关信息介绍给专家,并进行意见交流和讨论。
3. 网络视频会诊:借助互联网和视频技术,使不同科室的专家能够通过网络进行远程视频会诊,减少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提高会诊的效率。
急诊会诊制度
急诊会诊制度
一、如遇需其他科室处理的危重病人,首诊科室人员不得推诿,应争分夺秒采取最基本的抢救措施,然后告知相应科室参与处理,并作口头交接班。
二、紧急情况下,经治人员或科室先电话告知要求急会诊,被邀科室人员须于5分钟内到达邀请科室。
特别是遇到涉及多科的危重病人和大批病人的抢救,需及时请多科急会诊,要求尽早赶到配合抢救,待病情有所缓解或事后再补写会诊单及应邀科室的处理意见。
三、不超过24小时的留观病人需会诊时,可在急诊病历卡注以“请XX科会诊”字样,并由观察室值班护士与会诊科室电话联系,接受会诊科室不得推诿,并及时前来会诊。
超过24小时的留观病人需会诊时,除应写留观病历,还应填写急会诊单,由观察室值班护士与会诊科室电话联系,被邀请科室尽快确定会诊医师并嘱其及时到达会诊地。
四、会诊时,急诊经管医师应为会诊准备好必要的临床资料,并陪同检查,介绍病情,应邀医师认真填写好会诊记录。
五、会诊后需入院治疗者,由医师开出入院证,值班护士电话联系住院床位。
六、病区间的紧急会诊可参照第2条执行。
急诊会诊制度
8A Unit2 School life单元测试卷
急会诊制度
依据医院《会诊制度》与“急会诊”要求,制定急诊科急会诊制度。
1、急诊科值班医师按病情需要提出会诊申请。
特别是遇到涉及多科的复合伤患者,病情危重时应及时请多科联合急会诊,协作救治。
会诊医师对会诊病情不能确诊时,必须及时请示本科上级医师指导,保障医疗安全。
2、严格执行首诊负责制,遇需处理的急、危、重症患者,首诊医务人员不得推诿,应争分夺秒采取最基本的抢救措施,电话通知相应专科医师急会诊。
3、被邀科室需派在本院有会诊资格的医师于10分钟内到岗,不得以任何理由延误抢救。
应邀参加急会诊的医师遇特殊原因不能参加时,应及时通知本科主任协调他人及时到位。
4、接听急会诊电话后,各病区值班护士及时向值班医师转达急诊呼叫,不得遗误。
5、急诊医师做好充分的会诊准备,包括必要的临床资料,紧急情况下,急诊科医护人员可先电话告知要求急会诊。
会诊时要求填写会诊申请单,并陪同查看病人、介绍病情,会诊医师认真填写会诊记录。
6.急会诊后,病情稳定者遵照医院“专病专治”方针收住院。
雨滴穿石,不是靠蛮力,而是靠持之以恒。
——拉蒂默
D1。
医院急诊会诊制度
医院急诊会诊制度医院急诊会诊制度是指在急诊科室对疑难病例进行会诊,以提供更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该制度在医疗服务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可以有效缩短患者等待时间,提高医疗质量,下面将从三个方面来介绍医院急诊会诊制度。
一、会诊流程在医院的急诊科室,医生会首先对患者进行初步问诊和检查,以快速评估患者的病情。
如果病情较为复杂或需要多学科专家参与,医生将启动急诊会诊制度。
1. 医生提交会诊申请:医生会将患者的病历资料和初步诊断结果提交给需要参与会诊的专家。
2. 会诊专家评估:会诊专家收到会诊申请后,仔细阅读患者病历资料,观察医学影像等,并提出自己的诊断和治疗建议。
3. 多学科讨论:在一定的时间内,多学科专家进行线上或线下讨论,充分交流各自的观点和建议。
4. 综合意见:会诊专家根据讨论结果,提出综合性的会诊意见和治疗方案,将其反馈给急诊科医生。
5. 急诊科医生执行:急诊科医生根据专家的建议进行治疗,同时将治疗进展和效果汇报给会诊专家。
二、优势医院急诊会诊制度的实施,具有以下优势:1. 加速诊断速度:通过会诊制度,可以多个专科的专家同时参与到病例的诊断和治疗中,减少了等待的时间,加快了诊断进程。
2. 多学科交流:急诊会诊制度鼓励多学科专家之间的交流和讨论,促进各专科间的合作,提高了医疗质量和效果。
3. 精细化治疗:会诊专家通过综合分析患者病情和各个专科的意见,可以提供更精准的治疗方案,减少了误诊和误治的风险。
4. 提升医疗品质:急诊会诊制度使得医生可以得到多个专家对于复杂病例的意见,促进了医疗品质的提升,增加了医院的声誉。
三、注意事项在急诊会诊制度中,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 保证会诊时间:急诊会诊应该尽快启动,医生应及时提交申请,专家应在规定时间内提供意见和建议。
2. 保护患者隐私:在提交病历资料时,医生需要屏蔽或删除个人隐私信息,以保护患者的隐私权益。
3. 专家责任:参与会诊的专家需要对提供的意见和建议负责,确保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医院急诊会诊制度
医院急诊会诊制度为了提高急诊科的医疗服务质量,确保急诊患者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特制定本急诊会诊制度。
一、会诊目的1. 确保急诊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诊疗。
2. 提高急诊科的医疗服务水平,提升患者满意度。
3. 促进各科室之间的沟通与协作,提高医院整体医疗水平。
二、会诊范围1. 急诊科内会诊:急诊科内部各专业组之间的会诊。
2. 急诊科间会诊:急诊科与其他科室之间的会诊。
3. 跨院会诊:与其他医疗机构之间的会诊。
三、会诊流程1. 急诊科内会诊:(1)由首诊医师提出会诊申请,填写会诊申请单。
(2)会诊申请单经急诊科主任审批后,通知相关专业的医师进行会诊。
(3)会诊医师在接到会诊通知后,应在规定时间内到达会诊地点。
(4)会诊结束后,会诊医师应将会诊意见及时反馈给首诊医师,并共同制定治疗方案。
2. 急诊科间会诊:(1)由急诊科主任或其他指定人员提出会诊申请,填写会诊申请单。
(2)会诊申请单经医务科审批后,通知相关科室的主任或指定人员。
(3)被邀请科室的主任或指定人员在接到会诊通知后,应在规定时间内组织相关医师进行会诊。
(4)会诊结束后,会诊科室的主任或指定人员应将会诊意见及时反馈给急诊科,并共同制定治疗方案。
3. 跨院会诊:(1)由急诊科主任或其他指定人员提出会诊申请,填写会诊申请单。
(2)会诊申请单经医务科审批后,通知相关医疗机构的联系人。
(3)被邀请医疗机构的联系人应在规定时间内组织相关医师进行会诊。
(4)会诊结束后,会诊医疗机构的联系人应将会诊意见及时反馈给急诊科,并共同制定治疗方案。
四、会诊原则1. 及时性:会诊应在患者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尽快进行,以确保患者得到及时的治疗。
2. 专业性:会诊应由相关专业或科室的医师进行,以确保会诊意见的专业性。
3. 协作性:会诊过程中,各专业或科室的医师应相互协作,共同为患者制定最佳治疗方案。
4. 保密性:会诊过程中,医师应遵守保密原则,不得泄露患者的隐私信息。
五、会诊记录1. 会诊过程中,会诊医师应认真记录会诊意见和治疗方案。
急诊会诊制度
1.简化会诊申请流程,通过信息化手段提高会诊申请的便捷性。
2.规范会诊时间,确保会诊活动不影响正常医疗工作的进行。
3.建立快速响应机制,对于紧急会诊需求,实现快速启动和高效执行。
二十二、会诊质量的提升措施
1.定期举办会诊质量讲习班,提高医务人员对会诊质量的认识和重视。
2.实施会诊质量考核,将考核结果纳入个人和科室的绩效评价体系。
1.医院应建立会诊效果评价机制,定期对会诊病例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估。
2.会诊效果评价应包括患者救治成功率、家属满意度、会诊意见执行情况等多个方面。
3.评价结果应反馈至相关科室,作为持续改进会诊质量的依据。
十八、会诊制度的推广与应用
1.医院应将成功的会诊经验进行总结,并在全院范围内推广,提升整体医疗服务水平。
3.会诊记录应归入病历中,便于查阅。
七、会诊监督与评估
1.医院应定期对会诊工作进行监督、检查,确保会诊制度的有效执行。
2.对会诊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应及时整改,不断提高会诊质量。
3.医院应对会诊效果进行评估,为改进医疗服务提供依据。
八、会诊质量管理
1.各科室应建立健全会诊质量管理体系,确保会诊过程中的医疗安全。
二十八、会诊制度的评估与反馈
1.建立会诊制度评估体系,定期对会诊制度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
2.通过患者满意度调查、医务人员反馈等方式,收集会诊制度执行中的问题和建议。
3.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会诊制度,确保其适应医疗实践需求。
二十九、会诊制度的推广与应用
1.将成功的会诊经验向全院推广,提高整体医疗服务水平。
3.各科室应积极参与会诊制度的修订与完善,共同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十三、会诊制度的执行与监督
医院会诊制度与急诊抢救制度
医院会诊制度与急诊抢救制度医院会诊制度与急诊抢救制度「篇一」1、会诊对象A、本院不能解决的疑难病例。
B、患方要求,主管医师、科主任同意。
2、会诊程序A、主管医师填写《xx市人民医院邀请院外专家会诊申请单》,并充分告知患者或其家属会诊相关事宜。
B、科主任签字后向医务科递交《申请单》。
C、经医务科与有关医院联系,确定会诊时间。
D、会诊由科主任、医务科科长或业务副院长主持。
E、会诊完毕后,请院外专家填写《乐清市人民医院院外专家会诊记录单》,一式两份(可复印),原件夹入病历中、复印件医务科归档备案。
3、需转外院会诊者,经本科室主任审签,医务科批准,主管医师持《申请单》(加盖医务科公章后)和《记录单》陪同前往会诊。
4、会诊相关问题A、费用:如为医院根据诊疗需要邀请的,差旅费、会诊费等相关费用医患双方协商解决;属患者主动要求邀请的,差旅费、会诊费等相关费用由患方承担。
B、车辆:邀请院外专家会诊原则上我院不公派车辆。
如遇特殊情况,需向医务科申请。
医院会诊制度与急诊抢救制度「篇二」一、门诊病人会诊应遵循“首诊负责制”原则,首诊医生完成病史询问、体格检查,书写较详细的门诊病历和初步诊断后,提出会诊要求。
应邀科室的会诊医生在复习病史及有关检查资料后,提出会诊意见,完成对病员的诊疗和处理。
严禁推委病人。
二、住院病人的院内会诊1、凡遇疑难复杂病例,怀疑病人病情与其它专科疾病有关,均应及时申请会诊,并按要求填写会诊单。
内容包括患者病情及目前诊疗情况医学|教育网整理,申请会诊的理由和目的等。
2、科内会诊:由主诊医师提出,科主任召集科内有关医务人员参加。
3、科间会诊:由经治医师提出并填写会诊单,上级医师同意、签字后送出。
应邀医师应在48小时内完成,并完成会诊记录。
如需作专科检查且一般情况许可的病人,可由工作人员陪同至该专科会诊。
如系点名会诊,邀请人应事先与受邀请医师联系,确定会诊时间。
4、急会诊:会诊单上应注明“急”和申请会诊具体时间。
急诊会诊制度
急诊会诊制度
一、科内会诊:凡病情危重、诊断不明、病情背景复杂的需要会诊时,值班医师必须在急诊病历上详细书写病历,请求会诊理由和目的,通过传呼系统请求上级或高年资医生会诊,被传呼的医师应随叫随到,会诊医师应书写详细的会诊意见,并共同参与医疗诊治工作。
二、科间会诊:因病情需要,或涉及其他专科的疑难病人需要会诊时,急诊值班医师必须在急诊病历上详细书写病史、请求会诊的理由和目的,并立即电话告知被邀请科室,被邀请的会诊医师必须10分钟内到达,会诊医师在急诊病历上直接书写会诊意见,内容包括:对病史、体征的补充,诊断及进一步检查和治疗意见,会诊医师签名及会诊科室和时间。
三、院内会诊:病人在急诊抢救期间,或因病情危重、复杂(包括重大交通事故、中毒事件)、或因诊断不明、或因病人特殊(上级领导、国外贵宾等),值班医师按规定填写会诊单,列出被邀请专家姓名,并及时报告科主任,同时及时把会诊单送医务科或总值班,通知各位专家及时会诊。
会诊时由经管或值班医师汇报病史,并做好会诊记录。
医院会诊制度与急诊抢救制度(三篇)
医院会诊制度与急诊抢救制度医院会诊制度是指在医疗过程中,对患者病情复杂、需要多学科专家共同参与诊治的情况下,通过医院内医疗团队或外部专家进行会诊,共同制定诊疗方案并提供医学建议。
医院会诊制度的目的是提供更全面、更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确保患者得到最佳的医疗服务。
会诊可以通过面对面的讨论、电话或在线会议的形式进行,所有参与会诊的医生都应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充分了解,并提供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急诊抢救制度是指医院针对急诊病人采取的紧急抢救措施,包括急诊病人到院后的初步诊断和治疗,以及转诊或住院后的迅速治疗和监护。
急诊抢救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急诊绿色通道,为急救病人提供优先诊断和治疗;急诊专业队伍,由急诊医生、护士和技术人员组成,具备快速应对急重症疾病的能力;急诊设施和设备,如急救车、监护设备、呼吸机等;急诊抢救药物和治疗协议,针对不同急性病情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急诊抢救制度的目的是迅速、准确地对急危重症患者进行救治,尽早恢复病情,最大限度地保护患者生命安全。
医院应设立急诊区域,安排专门的急诊医疗团队,具备应对各种急症的能力,提供快速而有效的急诊救治服务。
医院会诊制度与急诊抢救制度(二)1. 医院会诊制度:医院会诊制度是指在一些特殊情况下,需要多个医生的专业意见来共同确定诊断和治疗方案的情况下,进行集体研讨和讨论的制度。
会诊通常由主治医生发起,邀请其他相关科室的专家参与。
会诊可以通过面对面会议、电话会议、视频会议等形式进行。
医院会诊制度的目的是为了提供全面、专业的医疗意见,确保病患得到有效的诊疗方案。
通过会诊制度,不同科室的医生可以共同讨论病情、诊断和治疗方案,充分利用各个专科的专业知识和经验,提高诊疗的准确性和水平。
2. 急诊抢救制度:急诊抢救制度是针对急诊科(急诊室)中发生的急危重症患者进行抢救的制度。
急诊抢救的目标是迅速评估患者的生命体征,迅速确定诊断和制定适当的治疗方案,以尽快控制和恢复患者的生命体征。
急诊会诊制度
急诊会诊制度
⒈因病情涉及其他专科范围时,急诊值班医师应及时邀请有关科室会诊,以免失去抢救时机。
遇有疑难危重病人应向会诊医师面陈病情。
⒉会诊前应将急诊病历书写完整,做好必要的辅助检查,在急诊病历上写明会诊目的。
被邀会诊的医师应随叫随到。
⒊会诊后,被邀医师应将检查结果及诊断意见写在急诊病历上,危重疑难病员应向原接诊医师交待清楚。
⒋如会诊后诊断仍不能确定,急诊科应暂时承担主要诊治责任,不得相互推诿,并及时请有关上级医师检查,确定诊治方案。
⒌如病情需要多个科室会诊由急诊科向医务科汇报,由医务科召集有关科室会诊,并应按病情,明确由某科负主要责任。
⒍危重病人的治疗应及时进行,不得因会诊而延误诊治、急救。
急诊会诊制度
急诊会诊制度1. 概述急诊会诊制度是指当急诊科医生在处理疑难病例时需要其他科室医生提供帮助时,通过一定的流程和程序进行协商讨论,制定最佳的治疗方案的过程。
急诊会诊制度的实行,有利于提高医疗质量,缩短住院时间,减轻医疗费用等。
2.急诊会诊制度的流程2.1 患者信息收集当急诊科医生发现疑难病例时,首先要收集患者的相关信息,包括病史、体格检查等。
收集的信息应该详实,准确,以便后续的会诊。
2.2 召集会诊医生急诊医生应该联系到相关的会诊医生,包括其他科室的专家或住院医生,并确定好急诊会诊的时间地点。
2.3 会诊讨论在会诊开始前,急诊医生应该将患者的相关信息详细传达给参与会诊的医生,包括病情及治疗方案。
然后,由主持人主持会诊,开展集体研讨和讨论。
在会诊中,每位医生都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治疗建议。
会诊医生也要充分了解患者病情和治疗方案,给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最终确定最佳的治疗方案。
2.4 再次检查在会诊结束后,急诊医生有责任再次对患者的病情进行检查和评估,以确保非常时期的治疗是正确的,有效的,安全的。
必要时还可以进行其他检查和治疗。
2.5 病情跟踪会诊结束后,急诊科主管医生要视患者病症及治疗情况,遵循及时持续护理的原则,做好病情跟踪工作,及时地向会诊医生汇报治疗效果。
3.急诊会诊制度的优势3.1 提高急诊医生的诊疗能力急诊会诊制度使急诊科医生能够深入了解患者的病情,并且获得不同科室的专家的声音和建议,使他们在诊断和治疗上更加的准确和专业化。
3.2 急速处理疑难病例急诊会诊制度可以有效地解决疑难病例的处理问题,从而使患者得到及时的治疗,并且有效地缩短了住院时间,减轻医疗费用。
3.3 提高医疗质量急诊会诊制度不仅可以提高急诊科医生的诊疗能力,还可以使各科室医生之间加强合作、提升专业素养,提高医疗质量及患者满意度。
4. 总结急诊会诊制度在提高急诊科医生诊疗能力、加强医疗合作、提高医疗质量及患者满意度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急诊会诊制度(5篇)
急诊会诊制度一、如遇需处理的急、危、重症病人,首诊医务人员不得推诿,应争分夺秒采取最基本的抢救措施,然后告知相应科室参与处理,并作交接班记录,书写抢救记录。
二、紧急情况下,急诊科人员可先电话告知要求急诊会诊,被邀科室在岗医师须____分钟内到达会诊科室,同时要带上本专科所必须的抢救治疗及检查器械设备。
特别是遇到涉及多科的危重病人和多发伤病人的抢救,需及时请多科急会诊,要求尽早赶到配合抢救。
待病情有所缓解或事后在会诊单上补写应邀科室的处理意见。
三、不超过____小时的留观病人需会诊时,可在急诊病历本上注明“已请____科急症会”字样,并由观察室值班护士与会诊科室电话联系,接受会诊科室不得推诿,并及时前来会诊,超过____小时的留观病人需会诊时,除应书写留观病历,还应填写急诊会诊单,由观察室值班护士与会诊科室电话联系,被邀会诊室应尽快确定会诊医师并及时到达急诊科。
急诊会诊制度(2)是指在急诊情况下,医生可以通过会诊的方式,邀请其他医生一同讨论诊疗方案,以提供更全面、准确的医疗服务。
急诊会诊制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障患者在急诊情况下能够及时得到正确的诊断和治疗。
通过会诊,医生可以集思广益,共同探讨可能的诊断和治疗方案,避免个人主观判断的局限性,提高诊疗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急诊会诊通常由急诊科主治医生发起,可以邀请其他科室的专家参与讨论。
会诊过程中,医生们会共同回顾患者的病史、体检结果、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最终确定最佳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急诊会诊制度的实施可以提高急诊科医生的水平和能力,加强科室之间的合作和交流,提高医疗质量和效率。
同时,急诊会诊制度也可以给患者提供更全面、专业的医疗服务,让患者能够得到合理、准确的诊断和治疗。
急诊会诊制度(3)一、如遇需处理的急、危、重症病人,首诊医务人员不得推诿,应争分夺秒采取最基本的抢救措施,然后告知相应科室参与处理,并作交接班记录,书写抢救记录。
急诊会诊制度
急诊会诊制度
1、如遇需其他科室处理的危重病人,首诊科室人员不得推诿,应争分夺秒采取最基本的抢救措施,然后告知相应科室参与处理,并作口头交接班。
2、紧急情况下,经治人员或科室先电话告知要求急会诊,被邀科室人员须于5分钟内到达邀请科室。
特别是遇到涉及多科的危重病人和大批病人的抢救,需及时请多科急会诊,要求今早赶到配合抢救,待病情有所缓解或事后在补写会诊单及应邀科室的处理意见。
3、不超过24小时的留观病人需会诊时,可在急诊病历卡注以“请××科会诊”字样,并由观察室值班护士与会诊科室电话联系,接受会诊科室不得推诿,并及时前来会诊。
超过24小时的留观病人需会诊时,除应书写留观病历,还应填写急会诊单,由观察室值班护士与会诊科室电话联系,被邀请科室尽快确定会诊医师并嘱其及时到达会诊地。
4、会诊时,急诊经管医师应为会诊准备好必要的临床资料,并陪同检查、介绍病情,应邀医师认真填写好会诊记录。
5、会诊后需入院治疗者,由医师开出入院证,值班护士电话联系住院床位。
6、病区间的紧急会诊可参照第2条执行。
急诊会诊制度
急诊会诊制度
1.急诊抢救会诊,各科值班医师在急诊科呼叫后应立即(10分钟内)
赶到急诊科会诊,不得以任何理由延误抢救会诊。
各病区值班护士有责任在接电话后向病区值班医师及时转达急诊呼叫,严防接了电话而后不管的现象。
2.专科会诊医师接到急会诊通知时,如确有其他抢救病人要处理不
能马上到场的,应先电话联系急诊值班医师,说明原由或先行电话会诊。
3.各专科应安排具有相应资质的医师进行急诊会诊,严禁进修、轮
转医师单独完成会诊。
4.急诊科值班医师按病情需要可随时请科主任、各专科值班医师会
诊或直接请各科上级医师会诊。
会诊医师对会诊病情难以决定、处理等问题时,必须及时请示本专科副高以上职称医师或其科主任会诊、指导,保证急诊医疗质量。
5.经治医师要详细做好会诊前的准备工作,会诊时要详细报告病史,
专科会诊医师应及时在病程录、会诊单或门诊病历上记录会诊意见。
6.急诊值班医师必须向专科会诊医师介绍病情,协同会诊。
会诊后,
要整理会诊意见,进行小结,并参照会诊意见,拟订医嘱,认真组织实施,并记入病程。
如会诊问题没有解决,病情难以决定、处理时,急诊值班医师有义务督促专科会诊医师及时请示本专科
副高以上职称医师或其科主任会诊、指导。
7.如遇重大抢救涉及会诊医师专科时,会诊医师应根据病情情况协
助急诊值班医师,参与抢救工作。
8.如会诊后已确定病情属于该会诊专科范围,对特别危重的病人,
应按“急救绿色通道”原则,紧急安排落实好病员的收住,必要时请示医务科或总值班协调解决。
9.急诊留观病员的转科会诊,会诊医师应在当班内完成会诊,及时
将急诊病人转入专科病房。
急诊会诊制度
急诊会诊制度
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二级妇幼保健院评审标准(2016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文件修订。
一、凡遇危重疑难病例,急诊医师应及时邀请专科医师会诊。
急危重患者可直接电话联系邀请会诊,后补写会诊记录单。
二、急会诊应邀科室医师不受资质限制,但应首选在岗的最高资质医师,并在10分钟内到达会诊。
三、急诊医师及时提供患者病史、抢救治疗经过及重要检验检查结果,会诊时在场陪同,介绍病情,听取会诊意见。
四、如住院医师参加急会诊,会诊后应向科主任或主治医师以上职称医师汇报会诊情况。
会诊医师明确提出会诊意见并填写会诊记录单,填写会诊记录单时应注明时间(具体到分钟)。
五、急诊医师尽快实施会诊意见。
急诊会诊制度(2篇)
急诊会诊制度一、如遇需处理的急、危、重症病人,首诊医务人员不得推诿,应争分夺秒采取最基本的抢救措施,然后告知相应科室参与处理,并作交接班记录,书写抢救记录。
二、紧急情况下,急诊科人员可先电话告知要求急诊会诊,被邀科室在岗医师须____分钟内到达会诊科室,同时要带上本专科所必须的抢救治疗及检查器械设备。
特别是遇到涉及多科的危重病人和多发伤病人的抢救,需及时请多科急会诊,要求尽早赶到配合抢救。
待病情有所缓解或事后在会诊单上补写应邀科室的处理意见。
三、不超过____小时的留观病人需会诊时,可在急诊病历本上注明“已请____科急症会”字样,并由观察室值班护士与会诊科室____,接受会诊科室不得推诿,并及时前来会诊,超过____小时的留观病人需会诊时,除应书写留观病历,还应填写急诊会诊单,由观察室值班护士与会诊科室____,被邀会诊室应尽快确定会诊医师并及时到达急诊科。
急诊会诊制度(2)是指在急诊环境中,医生可以请求其他专科医生对患者进行会诊,以便得出更全面、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急诊会诊制度的目的是提高急诊患者的医疗质量,确保患者能够得到及时、专业的医疗救治。
在急诊会诊制度中,医生可以通过电话或在线即时通讯工具与其他专科医生进行沟通,讨论患者的病情和处理方案。
会诊的专科医生可以对患者的情况进行评估,并提供诊断和治疗建议。
这些专科医生可能来自不同的领域,如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等。
急诊会诊制度的好处包括提供了一个多学科、协同合作的医疗团队,能够更好地解决复杂疑难病例;加快了患者的诊断和治疗进程,减少了医疗错误和误诊的可能性;为急诊医生提供了专业的指导和支持,提高了医疗技术和专业水平。
然而,急诊会诊制度也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如专科医生的资源有限、沟通效率低下等。
因此,急诊医疗机构需要合理安排会诊资源,建立高效的医疗信息系统,提供培训和支持,以确保急诊会诊制度的有效实施。
急诊会诊制度
急会诊制度
依据医院《会诊制度》与“急会诊"要求,制定急诊科急会诊制度。
1、急诊科值班医师按病情需要提出会诊申请.特别是遇到涉及多科的复合伤患者,病情危重时应及时请多科联合急会诊,协作救治。
会诊医师对会诊病情不能确诊时,必须及时请示本科上级医师指导,保障医疗安全。
2、严格执行首诊负责制,遇需处理的急、危、重症患者,首诊医务人员不得推诿,应争分夺秒采取最基本的抢救措施,电话通知相应专科医师急会诊.
3、被邀科室需派在本院有会诊资格的医师于10分钟内到岗,不得以任何理由延误抢救。
应邀参加急会诊的医师遇特殊原因不能参加时,应及时通知本科主任协调他人及时到位。
4、接听急会诊电话后,各病区值班护士及时向值班医师转达急诊呼叫,不得遗误。
5、急诊医师做好充分的会诊准备,包括必要的临床资料,紧急情况下,急诊科医护人员可先电话告知要求急会诊。
会诊时要求填写会诊申请单,并陪同查看病人、介绍病情,会诊医师认真填写会诊记录。
6.急会诊后,病情稳定者遵照医院“专病专治"方针收住院.。
急诊会诊制度
急会诊制度
依据医院《会诊制度》与“急会诊”要求,制定急诊科急会诊制度。
1、急诊科值班医师按病情需要提出会诊申请。
特别是遇到涉及多科的复合伤患者,病情危重时应及时请多科联合急会诊,协作救治。
会诊医师对会诊病情不能确诊时,必须及时请示本科上级医师指导,保障医疗安全。
2、严格执行首诊负责制,遇需处理的急、危、重症患者,首诊医务人员不得推诿,应争分夺秒采取最基本的抢救措施,电话通知相应专科医师急会诊。
3、被邀科室需派在本院有会诊资格的医师于10分钟内到岗,不得以任何理由延误抢救。
应邀参加急会诊的医师遇特殊原因不能参加时,应及时通知本科主任协调他人及时到位。
4、接听急会诊电话后,各病区值班护士及时向值班医师转达急诊呼叫,不得遗误。
5、急诊医师做好充分的会诊准备,包括必要的临床资料,紧急情况下,急诊科医护人员可先电话告知要求急会诊。
会诊时要求填写会诊申请单,并陪同查看病人、介绍病情,会诊医师认真填写会诊记录。
6.急会诊后,病情稳定者遵照医院“专病专治"方针收住院.。
门急诊会诊、转科、住院及转院制度
门急诊会诊、转科、住院及转院制度(一)门诊会诊、转科1、门诊实行首诊负责制。
挂错号的患者由首诊医师问诊,根据掌握的病情向患者说明应该看的科室。
2、若病情需要转科会诊者,医师在病历上写明会诊的目的,嘱患者到挂号室重新挂号就诊。
(二)急诊会诊、转科1、急诊患者需要其他科室会诊,应由医师在会诊申请单上写明请会诊科室、患者的病情、诊断及会诊目的,由医师联系会诊医师。
会诊医师接到通知后应在最短时间到达。
会诊医生须仔细问病史、查体、阅读有关检查结果后,在会诊申请单上写出会诊结果及处理意见。
接诊医师将会诊结果及处理意见写在病历中。
2、急诊疑难、危重患者需先报告请示本科上级医师看患者,并指导救治。
根据病情请其他科室会诊,并告知为急会诊。
会诊医师应在接到通知后即刻到达。
主管医师负责将会诊结果记录在病历上。
3、首诊医师检查后疑为他科室疾病,可请相应科室会诊并提出转科意见,经相应科室同意方可转到其他科室,并记录在病历上。
(三)门急诊住院1、门诊符合住院标准的患者,医师开住院证,到住院处办理住院手续。
2、符合急诊住院标准的患者,急诊医师与病房医师联系,经病房医师同意后填写住院证,到住院处办理手续,危重患者须由医护人员陪同前往,要有交接手续。
(四)门急诊转院1、由于我院医疗技术和设备条件所限,对不能诊治的患者,经科主任或上级医师签字同意,可转到同级或上级医院,医保病人医师需开具转诊单,病历摘要交给患者或家属到医疗保险办公室办理相关手续。
在病历上写明转往医院及转诊目的。
2、需转院治疗的急性传染病患者,主管医师可通过门诊办公室(院行政总值班)与传染病医院联系,经对方医院同意方可转入。
危重患者向家属告之途中的危险,请家属签字。
必要时派医护人员护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感染性疾病科 刘 进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定义
是指医务人员在预防、治疗感染性疾病的过程中,针 对具体患者选用适宜的抗菌药物,采取适当的剂量与疗程, 在适当的时间,通过适当的给药途径用于人体,达到有效 预防和治疗感染性疾病的目的,同时减少细菌耐药、保护 患者不受或少受用药有关的损害。
3.全身应用大剂量青霉素可引起腱反射增强、肌肉痉挛、抽 搐、昏迷等中枢神经系统反应(青霉素脑病),此反应易出 现于老年和肾功能减退患者。
4.青霉素不用于鞘内注射。
5.青霉素钾盐不可快速静脉注射。
6.时间依赖性,每天3~4次给药。
2.头孢菌素类
第一代头孢菌素
BushⅠ 特头点孢:菌▪素主酶要适染色用体于MASmS、pC溶血性链肠杆球菌菌属和肺拘橼链酸所杆致菌的属感沙染雷;氏菌
(三) 一般先进行经验治疗,一旦获得培养结果则进行目标治 疗。
半定量细菌培养法——四区划种
+
++
++++
+++
半定量培养结果的临床意义
半定量
(致病菌或条件致 病菌浓度)
相对定量 (CFU/ml )
临床意义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104±
多为污染菌
++
≈105
污染菌可能性大,重复培养 1+:污染菌
2+:难以确定
3+:感染菌
“2019年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 专项整治活动方案” 规定
★ I 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不超过 30%; ★ 其中,腹股沟疝修补术(包括补片修补术)、甲状腺疾病
手术、乳腺疾病手术、关节镜检查手术、颈动脉内膜剥脱 手术、颅骨肿物切除手术和经血管途径介入诊断手术患者 原则上不预防使用抗菌药物。
毒性低。
价廉。
过敏反应率高。
溶血性链球菌 肺炎链球菌 草绿色链球菌 肠球菌 消化球菌 消化链球菌等
白喉、炭疽、破伤风、气性坏疽、李斯特菌、放线菌、
鼠咬热、回归热、钩端螺旋体病、流脑、梅毒等
2. 耐酶青霉素 苯唑西林、氯唑西林等 用于产青霉素酶的葡萄球菌(MSS)感染
3. 广谱青霉素 (1)氨苄西林、阿莫西林 对革兰阳性菌: 链球菌、肠球菌和李斯特菌 部分革兰阴性杆菌: 流感杆菌 沙门菌属 大肠埃希菌(耐药株>85%)
权衡利弊决定是否选用 D类:避免应用,但在确有应用
指征且患者受益大于可能 的风险时严密观察下慎用 X类:禁用
儿童用药注意事项
• 新生儿:四环素类、喹诺酮类禁用,氨基糖苷类、万古霉素、去甲万 古霉素、氯霉素、磺胺类和呋喃类药避免应用
• 小儿: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万古霉素和去甲万古霉素应尽量避免应用, 临床有明确应用指征且又无其他毒性低的抗菌药物可供选用时,方可 选用该类药物,并应进行血药浓度监测,根据其结果个体化给药。
(五)联合: 一般细菌的单一感染不主张联合用药,下述情况才考虑
联合用药: 非发酵菌感染; 经验性治疗; 混合感染、复数菌感染; 单一用药不能有效控制的重症感染(败血症、心内膜炎) 需长期治疗易产生耐药的感染(结核病)
(六)更换:一般感染患者用药 72 小时(重症感染48小时)后, 可根据临床反应或临床微生物检查结果,决定是否需要更换 所用抗菌药物。 (七) 疗程:一般感染待体温、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明显好 转或恢复正常后再继续用药 3 ~ 4 天,共为 7~8 天;扁桃体 炎 10 天;非发酵菌、严重感染和特殊感染 14~21 天;肺脓 肿 28~42 天;感染性心内膜炎 4~6 周或更长;伤寒在热退 后至少继续用药 7~10 天。
质粒
肺克 大肠 铜绿 志贺菌
BushⅡa 青霉素▪酶亦可质用粒于流感P、C1奇异、大G肠+球敏菌感(株金所葡菌致)的极尿少路见感于染大肠以
Ⅱb 广谱酶 质粒 TEM-1、2 大肠 克雷白 嗜血杆菌(ROB-1)
及
SHV-1
奈瑟菌 沙门菌 志贺菌 假单胞菌
Ⅱbe 超广谱酶 质粒 TEM-3~29 大肠杆菌 克雷白菌
1、病毒性疾病有发热者:普通感冒、流感、麻疹、水痘、 手足口病、病毒性肝炎等;
2、无感染表现的昏迷、休克、心力衰竭、中毒、肿瘤、应 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等患者
3、专科领域:自发性气胸、不明原因胸腔积液、普通流产 、消化道出血(吸收热可达38℃)等
上述患者常规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既缺乏指证,也无 效果,并易导致耐药菌感染
• 四环素类抗生素不可用于 8 岁以下小儿 • 喹诺酮类抗菌药避免用于 18 岁以下未成年人 • 替硝唑不可用于小于 12 岁的病人 • 林可酰胺类 4 岁以下慎用,新生儿禁用
抗菌药物对乳儿的潜在不良反应
潜在不良反应
过敏反应 肠道菌群改变(腹泻)
骨髓抑制 肠蠕动增加 假膜性结肠炎 听力减退 乳齿黄染,牙釉质损害 核黄疸、溶血性贫血 (G-b-PD缺乏者)
(2)哌拉西林、美洛西林、阿洛西林、替卡西林 铜绿假单胞菌 肠杆菌科细菌 革兰阳性球菌
青霉素类应用注意事项
1.无论采用何种给药途径,用青霉素类药物前必须详细询问 患者有无青霉素类过敏史、其他药物过敏史及过敏性疾病史 ,并须先做青霉素皮肤试验。
2.过敏性休克一旦发生,必须就地抢救,并立即给病人注射 肾上腺素,并给予吸氧、应用升压药、肾上腺皮质激素等抗 休克治疗。
可用于非 ESBL大肠、肺克等肠杆菌科感染( 不作为首选) 用于腹腔感染和盆腔感染时需与抗厌氧菌药合用 对β内酰胺酶(Ⅱb)比第一代稳定 肾毒性第一代低 头孢呋辛也是常用围手术期预防用药物
口服品种 : 头孢克洛 、头孢丙烯 注射品种: 头孢孟多、头孢替安 注射与口服: 头孢呋新(西力欣)
广谱酶
TEM- 44、45
Ⅱ▪f 对碳青β-霉内烯酰酶胺酶染色(体ⅡbISM)mIe-高-11、度NM稳C-定A ,肠粘对杆质菌沙E属S雷B菌假L单s 胞不菌稳定。
BushⅢ 金属酶 染色体 L1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 铜绿假单胞菌
▪ 基本无肾毒性。 IMP-1
嗜水气单胞菌 芳香黄杆菌
CcrA
脆弱拟杆菌
BushⅣ▪ 部青分霉品素酶种可染通色过体 BBZiBnc。-Lam 洋葱假单胞菌
头孢噻肟( 凯福隆), 头孢三嗪(罗氏芬、头孢曲松) 头孢哌酮(先锋必), 头孢他啶(复达欣、凯复定)
肠杆菌科
绿脓
头孢噻肟 ++++
+
头孢哌酮
++
+++
头孢曲松 ++-+++ ++
头孢他啶 +++
+++
耐酶 排泄
耐肾
不耐 肝胆
耐 肝胆
耐
肝
其它 肝内代谢 出血倾向 半减期长CSF高 免疫缺陷者感染
口服三代头孢菌素
第三代头孢菌素
特点:
BushⅠ 头孢菌素酶 染色体 AmpC
肠杆菌属 拘橼酸杆菌属 沙雷氏菌
BushⅡ▪a 适青用霉素于酶敏感质质肠粒粒杆菌科PC等1 G-杆菌肺G+克所球菌致大(严肠金重葡铜菌感绿)染志极贺等少菌。见于大肠
Ⅱb 广谱酶 质粒 TEM-1、2 大肠 克雷白 嗜血杆菌(ROB-1)
▪ 头孢噻肟、头孢三S嗪HV对-1化链、奈肺瑟链菌 有沙效门菌。志贺菌 假单胞菌
Ⅱbe 超广谱酶 质粒 TEM-3~29 大肠杆菌 克雷白菌
▪ 头(孢ES他BL啶S)、头孢哌酮SCHT可VX--2用M~6于非铜发绿酵假单菌胞所菌致(P各ER种-1)感染。
染色体 KI、PER-1 产酸克雷白菌 铜绿假单胞菌
Ⅱ▪br治耐疗酶抑腹制腔剂、染盆色腔体感染TEM时-3需0~4与1 抗大厌肠氧杆菌菌药如甲硝唑合用。
二.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原则
预防用抗生素的正确使用 1. 无菌手术术前应用: 1 次,在麻醉诱导时使用 2. 严重中性粒细胞缺乏(ANC≤0.1×109/L)持续时间
超过7天 3. 老年患者脑血管病后,排痰不畅或神志不清、昏迷 4. 器官移植前后 5. 自身免疫病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
下述情况不常规应用抗菌药物来预防感染
围手术期预防用药方法
(1)给药方法:术前0.5-1小时内(通常在麻醉诱导期)使 用抗菌药物一次,静脉推注或快速滴注(20-30 min内滴完 ),以保证在发生污染前血清和组织中的抗生素达到有效 药物浓度(>MIC90),如手术超过 3 小时或失血量大于 1500ml,术中追加一次(长半衰期抗生素头孢曲松不需追 加剂量)。总预防用药时间一般不超过 24 小时,个别情况 可延长至 48 小时。 (2)预防用抗生素的选择:
(ESBL肺S)炎等。
SHV-2~6
铜绿假单胞菌(PER-1)
CTX- M
▪头孢唑染林色体常用于KI、预P防ER手-1术后产切酸口克感雷白染菌。铜绿假单胞菌
Ⅱbr 耐酶抑制剂 染色体 TEM-30~41 大肠杆菌
广谱▪酶对β-内酰胺酶T(EMⅡ- b44)、稳45定性差;不易进入CSF,有一
Ⅱf 碳青霉烯酶 染色体 IMI-1、NMC-A 肠杆菌属 假单胞菌
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目的
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的目的在于预防手 术部位感染(surgical site infection, SSI ),并非预防手术期间所有感染。
SSI 的预防措施
• 改善供氧 • 维持正常体温 • 液体治疗 • 血糖控制 • 避免剃毛或术前剃毛 • 注意手术技巧 • 抗菌药物预防
➢头孢地尼 ➢头孢布烯 ➢头孢特仑酯 ➢头孢妥仑匹酯 ➢头孢克肟 ➢头孢泊肟酯
Cefdinir Cefibuten Cefteram Pivoxil Cefditoren Pivoxil Cefixime Cefpodoxime Proxetil
全泽复 先力腾 富山龙 美爱克 世福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