霉菌的培养和观察

合集下载

霉菌的形态观察

霉菌的形态观察
图2 黑曲霉菌观察结果示意图
图3 青霉菌观察结果示意图
图4 毛霉菌观察结果示意图
2. 表格总结:
菌种
形态特征
根霉
菌丝无隔的单细胞,生长迅速。有匍匐菌丝和假根,假根着生处有直立的向上孢子囊梗,其顶端膨大成孢子束(囊),孢子束(囊)底部有半球形囊轴。
毛霉
菌丝无隔、多核,无假根或匍匐菌丝,分枝少或不分枝。
曲霉菌丝有隔膜,为多细胞霉菌。在幼小而活力旺盛时,菌丝体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梗。分生孢子梗顶端膨大成为顶囊,一般呈球形。项囊表面长满一层或两层辐射状小梗(初生小梗与次生小梗)。最上层小梗瓶状,顶端着生成串的球形分生孢子。以上几部分结构合称为"孢子穗"。
孢子呈绿、黄、橙、褐、黑等颜色。这些都是菌种鉴定的依据。分生孢子梗生于足细胞上,并通过足细胞与营养菌丝相连。曲霉孢子穗的形态,包括分生孢子梗的长度、顶囊的形状、小梗着生是单轮还是双轮,分生孢子的形状、大小、表面结构及颜色等,都是菌种鉴定的依据。
霉菌菌丝和孢子的宽度通常比细菌和放线菌粗得多(约3~10μm),常是细菌菌体宽度的几倍至几十倍,因此,用低倍显微镜即可观察。本实验采用毛霉、青霉,曲霉,根霉四种常见的霉菌作为菌种进行观察。
毛霉是接合菌亚门接合菌纲毛霉目毛霉科真菌中的一个大属。以孢囊孢子和接合孢子繁殖。菌丝无隔、多核、分枝状,无假根或匍匐菌丝。不产生定形菌落。菌丝体上直接生出单生、总状分枝或假轴状分枝的孢囊梗。各分枝顶端着生球形孢子囊,内有形状各异的囊轴,但无囊托。孢子成熟后孢子囊即破裂并释放孢子。有性生殖借异宗配合或同宗配合,形成一个接合孢子。
2.培养基及装置的灭菌
a)灭菌准备
制作八个平皿,在每个平皿皿底铺一张略小于皿底的圆滤纸片,再放一U形玻棒,其上放一洁净载玻片和四块盖玻片,盖上皿盖、再与两个空平皿一起用牛皮纸包好;在100mL锥形瓶中用甘油配制20%的甘油,加塞包好;最后取10mL移液管两支用牛皮纸包好。

霉菌细胞培养与观察实验报告

霉菌细胞培养与观察实验报告

霉菌细胞培养与观察一、实验目的:1. 培养霉菌;2. 观察霉菌菌丝细胞结构,细胞核,细胞器;3. 观察菌丝不同部位霉菌细胞形态。

二、实验材料:1.试剂:面包,固定液(冰乙酸,甲醇),PBS缓冲液(磷酸二氢钾,氢氧化钠,蒸馏水,PH调至7.2磷酸盐缓冲液,健那绿)蒸馏水, 50%乙醇。

2.器材:载玻片,盖玻片,镊子,培养皿,吸水纸,吸管,光学显微镜三、原理:霉菌是形成分枝菌丝的真菌的统称,不是分类学的名词,霉菌细胞具1至多个细胞核。

细胞壁分为三层:外层无定形的β葡聚糖(87nm);中层是糖蛋白,蛋白质网中间填充葡聚糖(49nm);内层是几丁质微纤维,夹杂无定形蛋白质(20nm)。

构成霉菌体的基本单位称为菌丝,呈长管状,宽度2~10微米,可不断自前端生长并分枝。

在固体基质上生长时,部分菌丝深入基质吸收养料,称为基质菌丝或营养菌丝;向空中伸展的称气生菌丝,可进一步发育为繁殖菌丝,产生孢子。

大量菌丝交织成绒毛状、絮状或网状等,称为菌丝体。

菌丝体常呈白色、褐色、灰色,或呈鲜艳的颜色(菌落为白色毛状的是毛霉,绿色的为青霉,黄色的为黄曲霉),有的可产生色素使基质着色。

霉菌繁殖迅速,常造成食品、用具大量霉腐变质,但许多有益种类已被广泛应用,是人类实践活动中最早利用和认识的一类微生物。

霉菌菌丝一般为颜色鲜艳,且菌丝为单层细胞,故可直接用于观察其显色结构、细胞壁,染色后可观察其细胞器。

四、操作步骤:1. 霉菌的培养:一般的霉菌,将面包放置在30℃左右,湿度在75%以上,两至三天即可产生黄曲霉菌。

2.制片观察:在载玻片上加一滴蒸馏水,用解剖针从霉菌菌落边缘处挑取少量已产孢子的霉菌菌丝,先置于50%乙醇中浸一下以洗去脱落的孢子,再放在载玻片上的液滴中,用解剖针小心地将菌丝分散开。

(注意:挑菌和制片时要细心,尽可能保持霉菌自然生长状态;加盖玻片时勿压入气泡,以免影响观察。

)在低倍镜下找到霉菌细胞,移到视野中央,切换至高倍镜观察。

霉菌的形态观察实验报告

霉菌的形态观察实验报告

霉菌的形态观察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通过观察霉菌的形态特征,了解霉菌的生长规律和形态特点。

实验材料和方法,将霉菌培养基均匀涂抹在培养皿上,接种霉菌,放置在25摄氏度下培养一周。

观察霉菌的生长情况,记录下霉菌的形态特征。

实验结果,经过一周的培养,我们观察到霉菌在培养皿上呈现出不同的形态特征。

首先,我们发现霉菌的生长呈现出不规则的菌丝状,有的呈现出圆形,有的呈现出分枝状,有的呈现出丝状。

其次,霉菌的颜色也各不相同,有的呈现出白色,有的呈现出绿色,有的呈现出黑色。

最后,我们还观察到霉菌在培养基上形成了孢子,孢子的形态也各异,有的呈现出囊状,有的呈现出杆状,有的呈现出球状。

实验分析,通过观察和记录,我们发现霉菌的形态特征具有多样性,不同的霉菌在不同的培养条件下呈现出不同的形态特征。

这些形态特征与霉菌的生长环境、营养条件、气候等因素密切相关。

霉菌的形态特征对其生长繁殖、传播途径等具有重要意义,也为我们研究霉菌的生物学特性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霉菌的形态特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霉菌的形态特征具有多样性和变异性,这为我们研究霉菌的分类、鉴定和防治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同时,我们也意识到了霉菌的生长环境对其形态特征的影响,这对我们预防和控制霉菌的生长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总结,本次实验通过对霉菌的形态特征进行观察和记录,增加了我们对霉菌的认识,也为我们今后的研究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霉菌,为人类的健康和生活环境做出更大的贡献。

霉菌和放线菌的接种、培养及形态观察

霉菌和放线菌的接种、培养及形态观察
霉菌和放线菌的接种、培养和 形态观察
一、实验目的:
1、了解霉菌,放线菌形态观察的基本方法并了 解其基本形态特征.
2、掌握培养基配置,无菌操作,接种与培养,
显微镜观察等各种综合微生物技能的运用。
二、实验原理
1、微生物接种方法:接斜面、接平皿、接三 角瓶。
2、微生物的培养方法:静止培养、振荡培养。
二、实验原理
1、放线菌(玻璃纸法):
制备培养基 倒平板 放玻璃纸,铺平
制菌悬液
培养7d
涂布菌液
28℃倒置
制片观察。
2、真菌(载片法): 准备湿室 融化培养基 整理湿室
点接孢子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加水棉球
覆培养基
28℃保湿培养7d
加盖玻片
镜检。
3、形态观察
• 观察内容:
霉菌、放线菌的营养菌丝体、
气生菌丝体、孢子丝、分生孢子 头、分生孢子、孢子梗、足细胞 等的形态和结构。注意不同微生
物典型结构形态的区别。
五、注意事项
1、本实验步骤均应无菌操作; 2、倒平板时,摇动培养皿要轻,以免溅出;
3、铺玻璃纸时,涂布棒冷却后,才可与玻璃 纸接触;
4、加盖玻片时要轻压,使培养物均匀的分布 在盖玻片下; 5、取玻璃膜观察时,取放线菌最薄的地方; 6、培养时,培养基滴半滴,以保证一周后结 果理想。
3、放线菌的培养观察方法: 插片法、搭片法、玻璃纸法。 4、霉菌的培养观察方法:载片培养法。
三、实验器材
1、器皿:湿室、镊子、平板、无菌滴管、
显微镜、涂布棒、移液器、滤纸、水棉球载 玻片等。 2、培养基:高氏一号培养基、半固体PDA 培养基。 3、菌种:5406链霉菌、黑曲霉、青霉。
四、实验步骤

霉菌实验报告

霉菌实验报告

霉菌实验报告霉菌实验报告一、引言霉菌是一类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微生物,其在生物学、医学、食品工业等领域中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本次实验旨在观察不同条件下霉菌的生长情况,以及对其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进一步了解霉菌的特性和生态习性。

二、实验方法1. 实验材料准备本次实验所需材料包括:霉菌培养基、琼脂培养基、无菌培养皿、无菌培养瓶、无菌移液管、显微镜、染色剂等。

2. 实验步骤(1)制备霉菌培养基:按照配方将所需成分溶解于适量的蒸馏水中,经过高温高压灭菌后,倒入无菌培养皿或培养瓶中。

(2)取一份霉菌培养基,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染色剂,制备含有不同颜色的培养基。

(3)将不同颜色的培养基分别接种霉菌菌种,放置于相应的培养条件下,如温度、湿度等。

(4)观察霉菌的生长情况,记录生长速度、菌丝形态等信息。

(5)通过显微镜观察和拍摄霉菌的细胞结构,进行定性分析。

三、实验结果与讨论1. 霉菌生长情况观察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我们观察到不同颜色的霉菌在不同条件下的生长情况有所差异。

例如,白色霉菌在温度较低、湿度较高的条件下生长较快,而黑色霉菌则对温度较高的环境更适应。

2. 霉菌菌丝形态观察通过显微镜观察,我们发现霉菌的菌丝形态各异。

有的菌丝呈现出分支状,有的呈现出网状,有的呈现出环状。

这些不同的菌丝形态可能与不同的菌种、培养条件以及环境因素等有关。

3. 霉菌细胞结构分析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霉菌细胞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等。

细胞壁是霉菌的外层保护结构,具有支持和保护细胞的功能。

细胞质是细胞内的液体环境,其中包含着各种细胞器和代谢物质。

细胞核是霉菌的遗传物质的存储和复制中心,其中包含着DNA等重要的遗传信息。

四、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观察到了不同条件下霉菌的生长情况,分析了霉菌的菌丝形态和细胞结构。

实验结果表明,霉菌对环境条件的适应性较强,不同菌种在不同条件下的生长速度和形态有所差异。

同时,霉菌的细胞结构也是其适应环境和生存的重要因素。

霉菌的形态实验报告

霉菌的形态实验报告

霉菌的形态实验报告霉菌的形态实验报告引言:霉菌是一类微生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土壤、空气、水体以及植物和动物体内。

它们具有多样的形态和结构,对人类和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实验旨在通过观察和研究霉菌的形态特征,了解其生长和繁殖方式,进一步认识霉菌的生物学特性。

实验材料与方法:1. 霉菌培养基:将适量的琼脂糖、葡萄糖、酵母粉和琼脂按比例混合,加入适量的蒸馏水,混合均匀后加热煮沸,倒入培养皿中,冷却凝固。

2. 霉菌样品:从自然环境中采集到的霉菌样品,如土壤、腐烂的植物等。

3. 实验器材:培养皿、显微镜、移液管、烧杯等。

实验步骤:1. 准备好霉菌培养基,将其倒入培养皿中,待凝固。

2. 从采集到的霉菌样品中取一小块,用移液管将其转移到培养皿的表面,轻轻涂抹均匀。

3. 将培养皿放入恒温箱中,设置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培养一段时间。

4. 取出培养皿,用显微镜观察霉菌的形态特征,记录下所见。

实验结果与讨论:在观察过程中,我们发现了霉菌的多样形态。

有些霉菌呈现出菌丝状的结构,由细长的菌丝组成,形成一个复杂的网络。

这种菌丝状的结构有助于霉菌在环境中的生长和营养吸收。

另外,还有一些霉菌呈现出颗粒状或球状的形态,它们通常生长在潮湿的环境中,如水体或腐烂的植物上。

除了形态上的差异,我们还观察到了霉菌的颜色多样性。

有些霉菌呈现出白色或浅黄色,而另一些则呈现出绿色、黑色或红色等。

这是由于霉菌在生长过程中产生的色素的不同。

色素的产生与霉菌的代谢活动密切相关,不同的色素可能具有不同的生物学功能。

此外,我们还注意到霉菌在培养基上的分布情况。

有些霉菌呈现出均匀的分布,形成一个连续的菌落;而另一些则呈现出不规则的分布,形成散落的斑点。

这可能与霉菌在培养过程中的生长速度和竞争关系有关。

通过这次实验,我们对霉菌的形态特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霉菌的多样形态和色彩给我们展示了微观世界的奇妙之处。

同时,我们也认识到霉菌在自然界中的重要作用,它们可以分解有机物质,促进土壤肥沃化,还可以产生抗生素等有益物质。

霉菌实验操作方法

霉菌实验操作方法

霉菌实验操作方法霉菌实验是一种常用的微生物实验,用于观察和研究霉菌的生长和繁殖情况。

以下是一种常用的霉菌实验操作方法:1. 准备所需材料和试剂:- 霉菌菌种(如青霉菌、曲霉菌等)- 培养基(如琼脂、马铃薯葡萄糖琼脂等)- 干燥的无菌培养皿- 培养皿密封膜或胶带2. 无菌操作:- 洗手并进行必要的消毒,确保实验环境无菌。

- 将所需材料和试剂进行高温高压灭菌或丙酮消毒。

- 使用无菌技术操作,避免外界的菌群污染。

3. 制备菌种悬液:- 从保存的霉菌菌种中取出一小部分,通过接种环或接种针悬浮于无菌生理盐水或无菌培养基中。

- 使菌种悬液均匀分布。

4. 霉菌培养:- 将无菌培养基熔化并冷却至适宜的温度。

- 将培养基倒入无菌培养皿中,待其固化形成培养基平板。

- 使用接种环或接种针,分别在培养基表面划线或刺激式接种菌种悬液。

- 均匀划线或刺激式接种以确保霉菌的均匀分布。

5. 培养皿密封:- 用无菌的培养皿密封膜或胶带将培养皿密封,防止外界空气和其他菌群的进入。

- 将密封后的培养皿标记上必要的信息(菌株名称、日期等)。

6. 培养条件:- 将密封后的培养皿置于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

- 注意避光,霉菌一般在暗处生长。

7. 观察和记录:- 在培养一段时间后,观察培养皿上是否有霉菌生长。

- 记录霉菌的生长情况,包括菌落的形态、颜色和分布等。

- 还可以进一步进行镜检,观察霉菌的菌丝和孢子等微观结构。

8. 结果分析:- 根据观察和记录的结果,分析和总结霉菌的生长和繁殖情况。

- 可以进行统计分析或比较不同实验组的结果。

请注意,实验中的操作和培养条件可能因具体的实验目的和研究对象而有所不同。

在进行实验前,应仔细研究和理解所用菌种的特性,以及相应的实验操作方法和安全注意事项。

实验七 霉菌的培养和观察

实验七    霉菌的培养和观察

实验七霉菌的培养和观察摘要通过在一定固定环境下培养根霉,毛霉,曲霉,青霉四种霉菌,先通过菌种的外形对其有一个“宏观”的认识,然后再在显微镜低倍或高倍镜下分别观察四种菌的形态,孢子囊及孢子形态,菌丝形态等方面。

发现根霉,曲霉和青霉菌丝均有横隔;青霉的分生孢子小梗呈扫帚状等现象。

关键词土豆培养基(PDA)分生孢子梗(Conidiophore)载片培养一、实验目的(1)学习并掌握观察霉菌形态的基本方法。

(2)了解四类霉菌(根霉、毛霉、黑曲霉、青霉)的基本形态。

二、实验原理霉菌菌丝体由基内菌丝、气生菌丝和繁殖菌丝组成,其菌丝比细菌及放线菌粗几倍到几十倍。

可以采取直接制片和透明胶带法观察,也可以采取载玻片培养观察法,通过无菌操作将薄层培养基琼脂置于载玻片上,接种后盖上盖玻片培养,使菌丝体在盖玻片和载玻片之间的培养基中生长,将培养物直接置于显微镜下可观察到霉菌自然生长状态并可连续观察不同发育期的菌体结构特征变化。

对霉菌可利用乳酸石炭酸棉蓝染液进行染色,盖上盖玻片后制成霉菌制片镜检。

石炭酸可以杀死菌体及孢子并可防腐,乳酸可保持菌体不变形,棉蓝使菌体着色。

同时,这种霉菌制片不易干燥,能防止孢子飞散,用树胶封固后可制成永久标本长期保存。

三、实验器材1、菌种根霉(Rhizopus),毛霉(Mucor),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青霉(Penicillium)2、试剂马铃薯20g,蔗糖2g,琼脂2g,水100mL,20%甘油等。

3、仪器分析天平,玻璃棒,三角瓶,小烧杯,加热器,漏斗,纱布,培养皿,载玻片,盖玻片,U 型玻棒,解剖刀,镊子,接种环,移液管,酒精灯,显微镜等。

四、实验内容(1)配制马铃薯培养基配制200ml马铃薯培养基(PDA),其成分配比及配制方法见附录。

灭菌后无菌操作,取培养基分别倒少量于灭菌培养皿中,使之凝固成薄层。

再将这一层培养基用解剖刀切割为若干1cm²左右的琼脂块。

霉菌形态观察注意事项

霉菌形态观察注意事项

霉菌形态观察注意事项以霉菌形态观察注意事项为标题,写一篇文章。

一、引言霉菌是一类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真菌,它们具有丰富的形态特征。

通过观察霉菌的形态,可以了解其生长环境、生活习性以及致病能力等信息。

本文将介绍在进行霉菌形态观察时需要注意的事项。

二、标本处理在进行霉菌形态观察前,首先需要处理好标本。

一般来说,从自然环境中采集到的霉菌标本需要进行分离和纯化,以获得单一的菌株。

分离时可以使用菌落计数板或菌落选择培养基,将不同的菌落转移到新的培养基上。

纯化后的菌株应存放在适当的培养基中,并保持其活性。

三、培养条件观察霉菌形态时,需要在适当的培养条件下进行。

一般来说,霉菌生长的温度范围较广,但大部分种类在25-30摄氏度下生长较好。

培养基的选择也需要根据不同的霉菌种类进行调整。

常用的培养基包括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玉米粉葡萄糖琼脂培养基等。

四、观察方法1. 霉菌的形态观察可通过裸眼观察或显微镜观察进行。

在裸眼观察时,可观察菌落的外观特征,如颜色、形状、质地等。

在显微镜观察时,需要制备好的菌落切片,并使用适当的染色剂进行染色。

2. 观察菌落的颜色时,应注意光线的影响。

不同的光线下,菌落的颜色可能会有所变化。

因此,最好在自然光线下进行观察,并进行多次观察以得到准确的结果。

3. 在观察菌落的形状时,可以使用放大镜或显微镜进行。

菌落的形状有很多种,如圆形、不规则形、菊花状等。

同时,还可以观察菌丝的形态特征,如是否分枝、是否有节等。

4. 在观察菌落的质地时,可以轻轻触摸菌落表面,感受其光滑或粗糙的质地。

同时,还可以用显微镜观察菌丝的密度和排列方式。

五、结果记录在进行霉菌形态观察时,需要记录观察到的结果。

记录时应注明菌种名称、培养基类型、培养条件等信息,以便后续的分析和研究。

六、结论通过霉菌形态观察,可以了解霉菌的生长环境、生活习性以及致病能力等信息。

在进行形态观察时,需要注意标本处理、培养条件、观察方法等方面的细节,并记录观察结果。

霉菌的观察 实验报告

霉菌的观察 实验报告

霉菌的观察实验报告霉菌的观察实验报告引言:霉菌是一类常见的微生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土壤、植物、食物等环境中。

它们以其独特的生长方式和多样的形态特征引起了科学家们的浓厚兴趣。

本实验旨在观察霉菌的生长过程、形态变化以及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为我们更好地了解霉菌的生物学特性提供一定的参考。

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 霉菌样本:从厨房中的发霉食物中采集到的霉菌样本。

- 培养基:琼脂培养基。

- 培养皿:用于培养霉菌的塑料培养皿。

2. 实验方法:- 准备培养基:按照琼脂培养基的制备方法,将琼脂粉溶解于适量的水中,并在适当温度下煮沸,待冷却后倒入培养皿中。

- 培养霉菌:将采集到的霉菌样本均匀地划线于培养基表面,并在室温下静置。

- 观察与记录:每隔一段时间,观察霉菌的生长情况,记录其形态变化、菌落大小、颜色等特征。

实验结果与讨论: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们发现霉菌在琼脂培养基上迅速生长并形成了明显的菌落。

初次观察时,霉菌的菌落呈现出白色或灰色,随着时间的推移,菌落逐渐变得更加浓密,并呈现出绿色、蓝色等不同的颜色。

这说明霉菌的生长过程中可能发生了某种代谢产物的积累,从而导致了颜色的变化。

此外,我们还观察到霉菌的菌落形态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初始时,菌落呈现出较为平坦的形态,随着时间的推移,菌落逐渐变得凹凸不平,并产生了一些细长的菌丝。

这可能是由于菌丝的生长速度较快,导致菌落的形态发生了变化。

此外,我们还发现菌落的边缘呈现出放射状的生长方式,这进一步表明霉菌的生长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

此外,我们还对霉菌的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进行了观察。

我们将培养皿放置在不同的温度环境中,发现霉菌对较低温度(如10℃)和较高温度(如40℃)都有一定的耐受性,但在极端的温度条件下(如0℃或60℃),霉菌的生长受到了明显的抑制。

这表明霉菌对温度的适应范围是有限的。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霉菌的生长过程、形态变化以及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进行了观察和记录。

霉菌观察实验报告

霉菌观察实验报告

霉菌观察实验报告霉菌观察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目的是观察霉菌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生长情况,并探究其对环境的适应性和生长特点。

实验材料:1. 霉菌培养基:由琼脂、蔗糖、酵母粉等原料制成。

2. 培养皿:用于培养霉菌的容器,具有良好的通气性。

3. 霉菌样本:本次实验选取了来自不同环境的霉菌样本,包括室内潮湿环境、食品样本等。

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将培养皿清洗干净并晾干,准备好霉菌培养基。

2. 取样:从不同环境中采集霉菌样本,注意避免污染。

3. 接种:将采集到的霉菌样本均匀地涂抹在培养皿上。

4. 培养:将培养皿密封并放置在恒温箱中,设置不同的温度和湿度条件。

5. 观察:每隔一段时间,取出培养皿进行观察,并记录霉菌的生长情况。

实验结果:在观察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

首先,不同环境中的霉菌样本在培养基上的生长情况有所不同。

例如,来自潮湿环境的霉菌在培养基上迅速生长并形成大片的菌丝,而来自食品样本的霉菌生长较慢,菌丝较为细小。

其次,我们发现温度和湿度对霉菌的生长有着明显的影响。

在较高的温度下,霉菌的生长速度更快,菌丝更为茂密。

而在较低的温度下,霉菌的生长速度明显减慢,菌丝也相对稀疏。

此外,湿度的变化也会对霉菌的生长产生影响。

在较高湿度的条件下,霉菌的生长更为旺盛,而在较低湿度的条件下,霉菌的生长受到限制。

实验讨论: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霉菌对不同的环境条件有着不同的适应性和生长特点。

潮湿环境对霉菌的生长十分有利,而食品样本中的霉菌则可能因为食物的限制而生长较慢。

此外,温度和湿度也是影响霉菌生长的重要因素。

较高的温度和湿度有利于霉菌的繁殖和生长,而较低的温度和湿度则会抑制霉菌的生长。

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霉菌的生长特点和适应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霉菌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生长情况存在差异,温度和湿度是影响霉菌生长的关键因素。

这些研究结果对于我们更好地控制和防止霉菌的生长具有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在食品加工和储存过程中。

霉菌的培养及形态观察实验报告

霉菌的培养及形态观察实验报告

山东大学实验报告2017年11月6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微生物学实验题目:霉菌的培养及形态观察姓名:丁志康一、目的要求1.学习并掌握观察霉菌形态的基本方法。

2.了解四类常见霉菌的基本形态特征。

二、基本原理霉菌可产生复什分枝的菌丝体,分基内菌丝和气生菌丝,气生菌丝生长到一定阶段分化产生繁殖菌丝,由繁殖菌丝产生孢子。

霉菌菌丝体(尤其是繁殖菌丝)及孢子的形态特征是识别不同种类霉菌的重要依据。

霉菌菌丝和孢子的宽度通常比细菌和放线菌粗的多(约为3-10μm),常是细菌菌体宽度的几倍至几十倍,因此,用低倍镜即可观察。

观察霉菌的形态有多种方法,常用的有下列三种:1. 直接制片观察法:是将培养物置于乳酸石碳酸棉蓝染色液中,制成霉菌制片镜检。

用此染色制成的霉菌制片的特点是:细胞不变形;具有防腐作用,不易干燥,能保持较长时间;能防止孢子飞散;染色的蓝色能增强反差。

必要时,还可用树胶封固,制成永久标本长期保存。

2.载玻片培养观察法:用无菌操作将培养基琼脂薄层置于载玻片上,接种后盖上盖玻片培养,霉菌就在载玻片和盖玻片之间的有限空间内沿盖玻片横向生长。

培养一定时间后,将载玻片上的培养物置显微镜下观察。

这种方法既可以保持霉菌自然生长状态,还便于观察不同发育期培养物。

3.玻璃纸培养观察法:玻璃纸是一种透明的半透膜,将灭菌的玻璃纸覆盖在琼脂平板表面,然后将霉菌接种于玻璃纸上,经培养,霉菌在玻璃纸上生长形成菌苔。

观察时,揭下玻璃纸,固定在载玻片上直接镜检。

这种方法既能保持霉菌的自然生长状态,也便于观察不同生长期的形态特征。

本次试验使用的是第二种方法,即载玻片培养观察法。

三、器材1、菌种:曲霉,青霉,根霉和毛霉培养2-5d的马铃薯斜面培养物。

2、培养基:土豆琼脂培养基。

3、溶液或试剂:蒸馏水。

4、仪器或其他用具:无菌吸管,平皿,载玻片,盖玻片,U形玻棒,解剖针,解剖刀,镊子,95%乙醇以及显微镜等。

实验六霉菌形态观察

实验六霉菌形态观察
1、你主要根据哪些形态特征来区别上 述四种霉菌? P46,(1)
2、你以为在显微镜下,细菌,放线菌, 酵母菌和霉菌旳主要区别是什么?P46, (2)
上次试验习题解答
1.镜检时,你怎样区别放线菌旳基内菌 丝和气生菌丝?P42 ,2(3)
镜检时,基内菌丝色暗,分枝较少,而 气生菌丝色深,分枝多且向上分化出孢 子丝。
载玻片培养观察法:
用无菌操作将培养基琼脂薄层置 于载玻片上,接种后盖上盖玻片培养, 霉菌即在载玻片和盖玻片之间旳有限 空间内沿盖玻片横向生长。培养一定 时间后,将载玻片上旳培养物置显微 镜下观察。这种措施既能够保持霉菌 自然生长状态,还便于观察不同发育 期旳培养物。
三、试验材料
1.菌种:黄曲霉、青霉、黑根霉和毛霉培养 2-5d旳马铃薯琼脂平板培养物。
4、培养:目前平皿旳滤纸上加3-5ml灭菌 到20%旳甘油(保持湿度),盖上平皿, 28℃培养。
5、镜检:根据需要能够在不同旳培养时间 内取出载玻片置低倍镜下观察,必要时换高 倍镜观察。
a.观察黑根霉菌丝情况和孢子情况(着重辨 认匍匐菌丝、假根、包囊梗、孢子囊):
根霉
假根
孢囊孢子(sporangiospore)
请确保镜头擦拭 洁净!
五、试验成果
绘四种霉菌旳形态特征: 黄曲霉:有隔菌丝,外生孢子(分生孢子),有
足细胞,顶囊,分生孢子梗 青霉:有隔菌丝,外生孢子(分生孢子),为帚
状分生孢子穗,初级小梗,次级小梗; 黑根霉:无隔菌丝,内生孢子(孢囊孢子),孢
囊梗,匍匐枝和假根; 毛霉:无隔菌丝,内生孢子(孢囊孢子),孢囊

六、思索题
2.培养基:土豆琼脂或察氏琼脂乳酸石炭酸 棉兰染液、碘液、酒精、蒸馏水等
3.仪器或其他用具:平皿,盖玻片,U形玻 棒,解剖刀,20%旳甘油以及显微镜等。

实验十四 霉菌的形态观察

实验十四 霉菌的形态观察

实验十四霉菌的形态观察霉菌是一类微生物,它们属于真菌门,是一种多细胞生物。

霉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中,生活在空气中、食物表面、水中和土壤中等多种环境中,包括我们生活中的厨房、卫生间等地方。

在实验室中,我们可以通过显微镜来观察霉菌的形态。

实验材料:- 霉菌培养基- 霉菌培养物:包括淀粉酵解菌、酵母菌等- 显微镜- 盖玻片- 水- 碘液实验步骤:1. 准备霉菌培养基和培养物:用霉菌培养基培养淀粉酵解菌和酵母菌,放置于恒温器中,调节温度和湿度,让霉菌生长。

2. 取少量霉菌培养物,滴在盖玻片上,加上一滴水,用草角硼酸盐液覆盖,等待1-2分钟,然后用滤纸吸干草角硼酸盐液,使样本准备好。

3. 将准备好的样本翻转在显微镜盘中央,用显微镜对其进行观察,可以获得霉菌的形态特征。

4. 继续加上一两滴碘液,覆盖样本,观察数分钟,可以看到霉菌体内的淀粉颗粒和其他小结构。

实验结果: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观察到霉菌的形态和结构。

霉菌体形各异,有单细胞和多细胞的两种形态。

其细胞质存在多个细胞质膜,使细胞内有许多纤维结构。

在显微镜下,我们还可以看到它们的菌丝和分生孢子。

分生孢子共分为两类:堆积生长型分生孢子和碎片生长型分生孢子。

前者是指在菌丝上生长出的长梢状团块,后者是指菌丝中间的结构会断裂并生长成新菌丝。

在观察时,我们也可以看到霉菌内部的细小结构,例如与淀粉的反应和颗粒。

霉菌是一种多结构、多形态的生物,它们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之中。

通过观察霉菌的形态和结构,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这种生物,并且从中发现一些新的信息。

这个实验也提醒我们,我们生活中的许多地方都可能存在霉菌,需要保持卫生,并对容易滋生霉菌的物品进行及时清洁和消毒。

观察霉菌

观察霉菌

观察霉菌
班级 _________ 组别_________日期_________指导老师_______
【实验原理】
霉菌的部分菌丝体,可以产生大量的能直接发育成新个体的孢子,孢子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发育成新菌体。

【实验目标】
1.学习制作霉菌孢子和菌丝的临时装片;
2.用显微镜观察霉菌的菌丝、孢子囊和孢子,认识霉菌的孢子性生殖方式。

【材料器具】
面包片(或馒头)、培养皿、剪刀、镊子、透明胶条、载玻片、盖玻片、甘油、显微镜。

【方法步骤】
1.培养霉菌
(1)将一片面包放入培养皿中,上面滴少量的水,让其暴露30 min。

(2)盖上培养皿,在温暖、黑暗环境中放置几天,面包片上会生长黑色、青色、黄色等不同的霉菌。

2.制作霉菌的临时装片
(1)剪取一小块透明胶条,用镊子夹住胶条,在长有黑色菌丝的部位轻轻地涂一下,然后将黏着孢子囊的胶条放在载玻片上,用显微镜观察这种霉菌的孢子囊和孢子。

(2)用镊子夹取部分长有菌丝的面包屑,放置在载玻片上,滴一滴甘油后盖上盖玻片,用显微镜观察菌丝的形态。

【讨论】
1.霉菌吸取营养的结构是▁▁。

2.通过观察霉菌孢子的数量,解释为什么霉菌易于传播?。

霉菌实验报告

霉菌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霉菌的生长条件和生长特点。

2. 掌握霉菌培养和观察的基本方法。

3. 通过实验验证不同培养基对霉菌生长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霉菌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真菌,其生长需要适宜的温度、湿度、pH值和营养物质。

本实验通过观察霉菌在不同培养基上的生长情况,分析不同条件对霉菌生长的影响。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面粉、大米、玉米粉、豆粉、麦芽粉、琼脂、蒸馏水、氯化钠、硫酸铵、硫酸镁、磷酸二氢钾、葡萄糖、酵母提取物、牛肉膏等。

2. 实验仪器:恒温培养箱、培养皿、玻璃棒、镊子、酒精灯、接种环、显微镜等。

四、实验方法1. 培养基制备(1)将面粉、大米、玉米粉、豆粉、麦芽粉分别称取100g,加入适量的蒸馏水,搅拌均匀,制成5种不同的培养基。

(2)将琼脂溶解于蒸馏水中,制成0.5%的琼脂溶液。

(3)将氯化钠、硫酸铵、硫酸镁、磷酸二氢钾、葡萄糖、酵母提取物、牛肉膏分别称取适量,加入琼脂溶液中,搅拌均匀。

(4)将制备好的培养基分装于培养皿中,用玻璃棒轻轻压平,待凝固后备用。

2. 接种与培养(1)将待检测的样品用无菌镊子取少量,均匀涂布于不同培养基的培养皿上。

(2)将培养皿放入恒温培养箱中,分别在不同温度下(20℃、30℃、40℃)培养,观察霉菌生长情况。

3. 观察与记录(1)每天观察培养皿中的霉菌生长情况,记录菌落形态、颜色、大小等特征。

(2)观察霉菌在不同培养基上的生长速度和数量。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霉菌在不同培养基上的生长情况(1)面粉培养基:霉菌生长较快,菌落呈白色,边缘整齐。

(2)大米培养基:霉菌生长速度较慢,菌落呈黄色,边缘不整齐。

(3)玉米粉培养基:霉菌生长速度较快,菌落呈白色,边缘整齐。

(4)豆粉培养基:霉菌生长速度较快,菌落呈灰色,边缘不整齐。

(5)麦芽粉培养基:霉菌生长速度较快,菌落呈白色,边缘整齐。

2. 霉菌在不同温度下的生长情况(1)20℃:霉菌生长速度较慢,菌落形态基本相同。

实验五、霉菌的形态观察

实验五、霉菌的形态观察

实验五、霉菌的形态观察实验目的:1. 观察不同霉菌的形态特征,了解霉菌的分类及特点。

2. 掌握霉菌的常规培养方法,培养出真菌菌株。

实验材料:1. 感染性霉菌(如:麦角菌、白色念珠菌、鼠李糠霉等)。

2. 培养基(如:琼脂、马铃薯葡萄糖琼脂、配制糖酵母汤等)。

3. 恒温培养箱(28℃)。

4. 显微镜。

5. 盖玻片、载玻片、恒温水浴槽、升级滴管等。

实验步骤:1. 每个菌种需要分别制取接种物,用无菌棉签在菌落上插取的接种物涂于琼脂平板上。

2. 放到恒温箱中,在28℃的环境下孵育。

3. 观察培养基上菌落的生长形态、菌落颜色及其他特征,如球状、点状、菌丝状等。

4. 取一个干净的载玻片,使用无菌镊子将菌落切取一小块放置在载玻片上。

5. 在玻片上滴入少量的100%甘油,用盖玻片覆盖住,观察微镜下菌落的形态,如直链菌丝、弯曲链菌丝、无菌膜等。

6. 将制做好的预备液取出一滴,放置于玻片上,用显微镜观察。

液体涂片法需要先将菌落取出来悬浮在液体中,然后将悬浮液放在载玻片上。

在玻片上先滴上液体悬浮物,再盖上盖玻片,用显微镜观察。

7. 通过对霉菌形态学的观察,结合培养基上的生长情况,明确不同霉菌菌株的分类。

实验结果:霉菌是一类微生物,主要生长在植物、动物有机物上,具有不同的形态特征。

在实验中,我们通过对不同菌株的观察,发现它们各具特色,有些是球状的,有些是菌丝状的,有些则是点状的。

当我们加入甘油后,可以看到更加清晰细致的形态特征。

观察下来发现,同一种霉菌在不同的培养基上,生长形态也会有所不同。

因此人们通过对霉菌分子生物学、生理生化功能等方面的研究,初步对霉菌进行了分类,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研究成果。

本实验主要通过观察不同菌株的形态特征,结合生长情况,对不同霉菌菌株进行了初步分类。

同时本实验也使我们更加了解了霉菌的基本特征,如生长环境,形态变化等,如今霉菌被广泛应用于很多领域的研究中,如食品工业、制药工业、生物技术等行业,为我们所知的现代科技发展带来更好的发展机遇。

霉菌的培养与形态观察

霉菌的培养与形态观察

姓名系年级学号科目题目组别同组者:一、【目的要求】1.学习并掌握霉菌的形态观察法——小室培养法;2.了解四类常见霉菌(青、根、毛、曲霉)的形态特征;3.巩固显微镜操作技术及无菌操作技术。

二、【实验原理】1.霉菌可产生分枝的菌丝体,分为基内菌丝和气生菌丝,气生菌丝生长到一定阶段分化产生繁殖菌丝,由繁殖菌丝产生孢子。

霉菌菌丝体(尤其是繁殖菌丝)及孢子的形态特征是识别不同种类霉菌的重要依据(本次实验观察青霉、曲霉、根霉和毛霉菌四种霉菌)。

霉菌菌丝和孢子的宽度通常比细菌和放线菌粗得多(约 3-10μm),常是细菌菌体宽度的几倍至几十倍,因此,用低倍显微镜即可观察。

2.观察霉菌的形态有多种方法,常用的有直接制片观察法、载玻片培养观察法和玻璃培养观察法三种方法,本次实验采用载玻片培养观察法(小室培养法)。

3.载玻片培养观察法(小室培养法):用无菌操作将培养基琼脂薄层置于载玻片上,接种后盖上盖玻片培养,霉菌即在载玻片和盖玻片之间的有限空间内沿盖玻片横向生长。

培养一定时间后,将载玻片上的培养物置于显微镜下观察。

这种方法既可以保持霉菌自然生长状态,还便于观察不同发育期的培养物。

三、【实验器材】1.菌种:曲霉,青霉,根霉和毛霉培养 7d 的马铃薯琼脂平板培养物2.培养基:马铃薯培养基(简称PDA)(配方见附表)3.仪器和其他用品:平皿,载玻片,盖玻片,无菌吸管,U 型玻璃棒,解剖刀,镊子,50%乙醇,20%甘油,显微镜,接种环,酒精灯等四、【实验内容】1.配培养基:根据报告后附录准确称取实验所需各种物质的质量,配置PDA培养基150ml,121℃灭菌20分钟;2.培养小室的准备及灭菌:在八个平皿底部各铺一张略小于皿底的圆滤纸片,再各放一个姓名系年级学号科目题目组别同组者:U形玻璃棒,其上各放一洁净载玻片和四块盖玻片,盖上平皿盖,加上两个空平皿,包扎后于121℃灭菌30分钟,烘干备用;3.琼脂薄片的制作:取已灭菌的马铃薯琼脂培养基分别注入两个灭菌平皿(事先在平皿底部画上1cm X 1cm或1.2cm X 1.2cm的方格)中,使之凝固成薄层。

霉菌的培养与形态观察

霉菌的培养与形态观察

姓名系年级学号科目题目组别同组者:一、【目的要求】1.学习并掌握霉菌的形态观察法——小室培养法;2.了解四类常见霉菌(青、根、毛、曲霉)的形态特征;3.巩固显微镜操作技术及无菌操作技术。

二、【实验原理】1.霉菌可产生分枝的菌丝体,分为基内菌丝和气生菌丝,气生菌丝生长到一定阶段分化产生繁殖菌丝,由繁殖菌丝产生孢子。

霉菌菌丝体(尤其是繁殖菌丝)及孢子的形态特征是识别不同种类霉菌的重要依据(本次实验观察青霉、曲霉、根霉和毛霉菌四种霉菌)。

霉菌菌丝和孢子的宽度通常比细菌和放线菌粗得多(约 3-10μm),常是细菌菌体宽度的几倍至几十倍,因此,用低倍显微镜即可观察。

2.观察霉菌的形态有多种方法,常用的有直接制片观察法、载玻片培养观察法和玻璃培养观察法三种方法,本次实验采用载玻片培养观察法(小室培养法)。

3.载玻片培养观察法(小室培养法):用无菌操作将培养基琼脂薄层置于载玻片上,接种后盖上盖玻片培养,霉菌即在载玻片和盖玻片之间的有限空间内沿盖玻片横向生长。

培养一定时间后,将载玻片上的培养物置于显微镜下观察。

这种方法既可以保持霉菌自然生长状态,还便于观察不同发育期的培养物。

三、【实验器材】1.菌种:曲霉,青霉,根霉和毛霉培养 7d 的马铃薯琼脂平板培养物2.培养基:马铃薯培养基(简称PDA)(配方见附表)3.仪器和其他用品:平皿,载玻片,盖玻片,无菌吸管,U 型玻璃棒,解剖刀,镊子,50%乙醇,20%甘油,显微镜,接种环,酒精灯等四、【实验内容】1.配培养基:根据报告后附录准确称取实验所需各种物质的质量,配置PDA培养基150ml,121℃灭菌20分钟;2.培养小室的准备及灭菌:在八个平皿底部各铺一张略小于皿底的圆滤纸片,再各放一个姓名系年级学号科目题目组别同组者:U形玻璃棒,其上各放一洁净载玻片和四块盖玻片,盖上平皿盖,加上两个空平皿,包扎后于121℃灭菌30分钟,烘干备用;3.琼脂薄片的制作:取已灭菌的马铃薯琼脂培养基分别注入两个灭菌平皿(事先在平皿底部画上1cm X 1cm或1.2cm X 1.2cm的方格)中,使之凝固成薄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七——霉菌的培养和观察
生命科学学院生科四班
张行润
200900140177 摘要
通过在一定固定环境下培养根霉,毛霉,黑曲霉,青霉四种霉菌,先通过菌种的外形对其有一个“宏观”的认识,然后再在显微镜低倍或高倍镜下分别观察四种菌的形态,孢子囊及孢子形态,菌丝形态等方面。

发现根霉,黑曲霉和青霉菌丝均有横隔;青霉的分生孢子小梗呈扫帚状等现象。

关键词
土豆培养基(PDA)分生孢子梗(Conidiophore)载片培养
一、实验目的
1)学习并掌握观察霉菌形态的基本
方法;
2)了解常见霉菌(根霉、毛霉、曲霉、
青霉、黑曲霉)的基本形态特征。

二、实验原理
霉菌的菌丝体由基内菌丝、气生菌丝和繁殖菌丝组成,其菌丝比细菌及放线菌粗几倍到几十倍。

可以采用载玻片培养观察法来观察,通过无菌操作将薄层培养基琼脂置于载玻片上,接种后盖上盖玻片培养,使菌丝体在盖玻片和载玻片之间的培养基中生长,将培养物直接置于显微镜下可观察到霉菌自然生长状态并可连续观察不同时期发育期的菌体结构特征的变化。

对霉菌也可以用乳酸石炭酸棉蓝染液进行染色,石炭酸可以杀死菌体及孢子并可以防腐,乳酸可以保持菌体不变形,棉蓝使菌体着色。

同时,这种霉菌制片不易干燥,能防止孢子飞散,用树胶封固后可制成永久标本长期保存。

三、实验材料及步骤
2.1 实验材料
根霉(Rhizopus),毛霉(Mucor),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青霉(Penicillium),土豆琼脂培养基(PDA),培养皿,载玻片,盖玻片,镊子,显微镜,小刀,U形管等。

2.2 实验步骤
1.配置培养基:
根据原料用量配置土豆培养基。

配置时,先急火煮沸,在温火加热20min,若有浑浊出现,则需过滤,然
后定容。

包扎土豆培养基,甘油等其他用品。

灭菌后取出备用。

2.培养小室准备及灭菌
在培养皿底部铺一张略小于皿底的圆形滤纸片,滤纸片上依次放上“U”形载玻片搁架、载玻片、盖玻片(四片),盖上皿盖,牛皮纸包扎,于121℃灭菌30min烘干备用;
3.琼脂薄片制作:
a)将稍微冷却的培养基,倒在培养皿
中,做成薄平板。

培养基应该要倒
得薄而均匀。

注意无菌操作。

b)用解剖刀将琼脂薄平板切成边长
不大于1cm的琼脂薄片
c)用解剖刀将琼脂薄片移至小室载
玻片上(一个载玻片上方两块薄片)
4.取菌接种:
用接种环挑取少量待观察的霉菌孢子(霉菌菌种的表面轻轻刮取即可),接种于固体培养基边缘,以便于霉菌生长。

接种时只要将带菌的接种环在载玻片上轻轻碰几下即可。

接种量要少,以免培养后菌丝过于稠密而影响观察。

5.加盖玻片:
用无菌镊子将皿内的盖玻片盖在琼脂薄层上,用镊子轻压盖玻片,使盖玻片和载玻片之间的距离相当接近,但不能压扁。

盖玻片不能紧贴载玻片,要彼此留有小缝隙,一是为了通气,二是使各部分结构平行排列,易于观察。

6.倒保湿剂:
每皿倒入约2-3mL 20%的经灭菌处理的甘油,使皿内滤纸完全湿润,以保持皿内湿度,盖上皿盖。

制成载玻片湿室。

7.正置培养:
将平皿置于27℃恒温箱中培养一周。

8.观察:
将培养好的载玻片取出,置于显微镜下直接观察。

三、实验结果及分析
3.1 实验结果
3.1.1 根霉:菌丝无隔,有假根、匍匐菌丝。

假根着生处有向上直立的孢囊梗,其顶端膨大成孢子囊,底部为半球形囊轴。

3.1.2 毛霉:孢囊梗直接由菌丝出,顶端为球形孢子囊
3.1.3 黑曲霉:菌丝有隔,气生菌丝分化为分生孢子梗(无隔),顶端膨胀为球状顶囊。

3.1.4 青霉:菌丝有隔,分生孢子梗顶端不膨大,无顶囊,多次分枝成几轮小梗,小梗顶端长孢子。

分生孢子梗呈扫帚状。

图1. 根霉菌的假根(10x40)
图2. 根霉菌的匍匐枝(10x40)
图3. 毛霉的球状孢囊(10x40)
图4. 黑曲霉的球状顶囊(10x40)
3.2 实验分析
霉菌菌丝比较粗大(菌丝和孢子的直径达到3~10μm ),通常是细菌菌体宽度的几倍至几十倍,因而可用低倍、高倍镜观察。

在显微镜下观察时,
图5. 青霉的帚状分生孢子梗(10×40)
就在于接种时涂菌太厚太多,导致霉菌局部或全部长得太密,反而不易于观察。

因此,在接种时轻轻涂抹即可。

四、实验小结
本次试验的成功需要注意几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在接种的时候不应该在固体培养基上接种太多太厚的孢子,并且接种需要接在固体培养基小块儿的边缘,以便于霉菌的生长。

其次,无菌环境下进行各种操作也是非常重要的,这样可以保证菌种不被污染。

再者,本次实验在观察霉菌的形态的时候,有特别的关注不同霉菌的细节及不同之处。

比如菌丝是否有隔,孢子囊形态等特征。

通过细心比较各种霉菌细节状态的不同,我们就可以用来分别鉴定一些霉菌,扩展了视野。

参考文献
【1】沈萍,陈向东.微生物学.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沈萍,陈向东.微生物学实验.第4 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有时整个视野里可能都是霉菌,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