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劳技论文:浅谈“以学定教”在小学劳技课程中的应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容摘要] 《劳动与技术》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融知识、技术于一体。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和深入,大部分学校都开起了劳技课,学生也有了动手操作的机会。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劳技课的效果并不理想,要想改变这一现状,先要从学生入手,关注他们的学习兴趣、思维空间、编织潜能与赏识精神,做到“以学定教”,让教学彻彻底底活起来。

[关键词]兴趣思维编织赏识以学定教

《劳动与技术》是一门与生活、生产紧密联系,操作性较强的基础学科。它与语文、数学学科相比,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实践性、创造性和趣味性,一经开展,就吸引了学生,极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着他们对整个活动不会保持长久的兴趣和旺盛的热情,这就要求教师要合理地处理好学生的每个细节,做到“以学定教”,使学生爱学、想学、乐学,具体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借情境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学习就会积极主动,学得轻松而有成效。但是学习兴趣不是天生的,主要在于教师如何去引导、如何去调动。创设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在劳技课上教师恰当地将内容设计为有目的性、新颖性和适应性的情境,可以产生强大的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进而在课堂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直观情境

例如在教学四年级上册《别致的小鞋》这节课时,教师事先做一些比较别致、优美的作品(如帖了小动物、小花的、五颜六色的鞋)。上课时,先让学生欣赏这些漂亮的小鞋,学生欣赏完毕后,就会提出各种问题:“老师,这个小鞋是怎么做出来的?”“老师,你的小鞋做的怎么这么像呀?”等等。学生敢于提出这些问题,说明他们对于这些漂亮的小鞋产生了兴趣,内心有了探究学习的欲望。这时就把做鞋的基本方法、要点向学生交代清楚,然后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手中的纸,变成纸绳,想象设计一双鞋,而不是局限于课本中或者教师设计的小鞋的造型。在这样直观情境的刺激下,使学生自然而然产生了对劳技学习的浓厚兴趣,并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从而提高教学的效果。

2、新颖情境

例如在剪纸课上,教师以一个小魔术导入新课:先把一张正方形的纸很简单的折好了,接着很随意地用剪刀一剪,展现在学生面前的竟是一个规则的形状,一下子就激起了学生的兴趣。这样学生就跃跃欲试,都想学一招。此时只须说明操作要点,学生个个都会全身心投入制作中,教师只在适当的时候,给些提议,供他们参考。这样,学生才能学得主动,才能品尝到学习的乐趣与成功的喜悦,兴趣也会随之得到培养和提高。

二、借指导实践——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地、概括地反映,是认识的理性阶段,是学生智力发展的重要因素。人的思维活动离不开现实的实践活动,而小学劳技课的突出特点就是具有实践

性。

实践能力的培养,光靠课堂教学是不行的,必须引导学生亲自动手去探索、去实践,在实践中加深对劳技课的理解,在实践中验证和运用所学的劳技知识,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能拓展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空间。

1、动手实践

例如在学习三年级上册《整理房间》一课前,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通过找资料或咨询爸爸妈妈得到一些关于整理房间的知识,并说一说房间应该怎么整理。课堂中,结合学生得到的整理房间的知识,大家一起讨论有没有更好的整理方法。课后,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把自己的房间整理干净,并使学生在劳动中认识到父母平时整理房间的不容易。整个过程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使学生对实践操作有个整体感知和理解,拓展了思维空间范围。

2、自主学习

例如一位教师在四年级下册《菱形风筝的制作》这一节课的教学中,从提倡自主学习出发,精心设计“了解风筝”——“放飞风筝”——“制作风筝”——“设计新风筝”的四步教学模式:通过“了解风筝”,培养学生查阅资料、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借助“放飞风筝”,使学生回归自然,激发兴趣,同时掌握放飞风筝的技巧,学会调节风筝重心及拉线角度等技术;动手“制作风筝”,使学生学会画线、折叠、定位、扎线、剪纸、粘贴等基本手工技能,让学生感受劳技课的快乐,成功的喜悦,促进学生养成自主合作、积极探索的学习态度;在“设计新风筝”的活动中,同学们的思维非常的开放,设计出了各种形状多样、款式新颖的风筝。这样,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断思考,大胆想象,既拓展了思维空间,又体验到劳技课的价值。

三、借美育渗透——发掘学生的编织潜能

高尔基认为:“劳动是世界上一切欢乐和一切美好事物的源泉。”劳技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初步的劳动技巧,其归宿在于创造美。由此看来,劳动与美育的联系是十分密切的,美育内含在劳技教学中,在劳技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美的教育,可以发掘学生的编织潜能,领悟劳动成果的欢乐,提高劳动美的认识。

1、编织技巧

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多姿多彩的编织物》一课时,教师先给学生展示多姿多彩的编织物,如:中国结、草帽、凉席、围巾等。引导学生认识辨别由不同材料织成的手工编织品,看一看、摸一摸、观察、触摸丰富多彩的编织品,识别它们都是由什么材料织成的。如果我们学编织,可以用哪些材料?你打算编织什么?编织品的格纹可以多样化一些吗?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用各种颜色的纸、绳线、彩带、竹篾条等编织不同的编织品,掌握主要的编织技法及设计花色式样等艺术技巧,体验编织的乐趣,培养他们动手动脑的能力。

2、色彩搭配

例如在编大鱼和小鱼时,教师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色彩搭配的知识,像黄色亮度最高,尤其灿烂、辉煌,但经不起白色的冲淡;当用黑、紫、深蓝反衬时, 能加强;淡粉色能使之变柔和。像橙色较温和, 是一种很活泼辉煌的色彩、富足快乐的色彩,稍加黑则较稳重,蓝橙对比时较生动。加入这些色彩的搭配学,学生编织出来的作品色彩就会生动的多,作品更加赏心悦目,同时也使学生在作品的创作中提升自己的审美情趣和艺术表现力。

四、借作品展评——培养学生的赏识精神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对周围世界的美感,能陶冶学生的情感,使他们变得高尚文雅,富有同情心,憎恶丑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赏识劳技制作中的这种特殊的美。劳技课探究学习的评价应该是一种形成性的评价一一反映学生的成长发展历程,教师应带着一种“放”的评价手段去欣赏、去激发他们创造。在我们的劳技课中,评价标准并不统一,更重要的是充分尊重学生,张扬他们的个性,培养他们的赏识精神。

1、多设奖项

例如当学生明确了作品的制作要求后,教师先设置一系列的奖项:“最佳创意奖:有一定的想象力,创意别具一格;最佳制作奖:制作精美,外形美观;最佳团队奖:小组分工明确,合作融洽”。待学生完成作品后,全班评一评:每组选一个最漂亮的或者是最有创意的作品拿上来比一比,评一评。请学生代表投票分别选出最佳创意奖、最佳制作奖、最佳团队奖,并说一说理由。同学间用欣赏的眼光来评价,让学生在同伴的欣赏中学习,在欣赏中激励,在欣赏中发展。

2、多元评价

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美丽的纸花》一课中,学生们经过小组合作,已经基本上在课堂中把作品做好了。这时候教师就可以采取以学生自评、生生互评为主,教师评价为辅。让学生先自己介绍设计意图,为什么要这样设计?然后,其它学生可以评价他这么设计的优缺点。最后,教师提出自己的看法。在不足的地方,鼓励其他学生开动脑筋,努力去思考更好的处理方法,提出自己独特的意见,怎样才能做得更漂亮、更完美。最后用10分制请这组学生给其他组的同学打分。给学生提供一个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机会,使学生对作品的赏识精神得到充分的发挥,促使学生不断完善自己的作品。

综上所述,在劳技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必须尊重学生个性的发展,注意挖掘劳技课中的育人因素,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真正做到“以学定教”,我相信,劳技教育一定能让孩子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

1、《劳动技术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

2、徐长发:《发展劳动技术教育的意义和途径》教育研究2002年第12期

3、于广明:《中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新课程教学设计案例选编》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友情提示:范文可能无法思考和涵盖全面,供参考!最好找专业人士起草或审核后使用,感谢您的下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