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语文《为学》教案模板三篇
为学优质课教案通用8篇

为学优质课教案通用8篇具有实践性的教案是教师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有效工具,教案编写过程中,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需求,选择适合他们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以下是作者精心为您推荐的为学优质课教案通用8篇,供大家参考。
为学优质课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了解分析作品的叙事线索和杨志的思想性格。
2.鉴赏本文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3、学习本文环境描写的艺术手法。
二、教学重、难点:1、理清明暗两线,提高鉴赏古代小说(尤其是章回体)的叙事方法。
2、从分析文中“智取”来了解杨志的思想性格。
3、通过训练掌握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
三、教学时数:一课时四、教学过程:[导入课文]常言道:“智不看《三国》,勇不看《水浒》”,意思是说:三国出智士,梁山多勇夫。
那么水浒英雄是不是都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他们的计谋同样让人拍案叫绝。
不信,我们就来学习《智取生辰纲》,来领略一下梁山好汉的计谋。
[介绍作者、作品及相关背景]1、本文节选自《水浒》71回本(也就是金圣叹腰折水浒,梁山108将排定痤位即结束版本)第16回。
作者是元末明初的施耐庵。
2、《水浒传》是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许多剧情是妇孺皆知的,大家可能已经看过原著或者影视作品了。
那么有哪位同学能说说杨志的出身及“押运生辰纲”前的主要遭遇?明确:杨志出身名门,是杨家将的后代,武举出身,官至制使。
后押运花石纲,在黄河遭风浪而丢官,穷困卖刀时杀了泼皮牛二而被充军。
一心想光宗耀祖、封妻荫子的杨志当然不甘心,后来得到大名府梁中书的赏识,受重用,派他押运生辰纲。
[分析小说情节]第一步、学生观赏与课文有关的三个电影片断第二步、思考回答以下问题:1、生辰纲是什么东西?明确:为太师蔡京祝寿而进献的大批财物,都是百姓的血汗钱,搜刮来的不义之财。
2、生辰纲是谁取的?又是从谁的手中取走的?用怎样的方式取走的?明确:晁盖、吴用等八条好汉;杨志;智取。
3、小说以“生辰纲”的争夺为中心事件,采用双线结构,明线是什么?暗线又是什么?4、明确:明线——杨志押运生辰纲;暗线——晁盖智取生辰纲。
《为学》教学设计教案

《为学》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理解并掌握《为学》的基本内容和要点。
1.2 技能目标能够运用《为学》的原则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1.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动力。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材内容《为学》的主要内容和要点,包括学习的意义、学习的方法、学习的态度等。
2.2 教学资源教材、PPT、教学视频等。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教学设计引入:通过问题引发学生对学习的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讲解:详细讲解《为学》的内容和要点。
互动: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巩固所学知识。
练习:通过练习题,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3.2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为学》的基本内容和要点。
互动法: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巩固所学知识。
练习法:通过练习题,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评价方法课堂练习:通过课堂练习,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课后作业:通过课后作业,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4.2 评价标准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为学》的基本内容和要点。
学生能够运用《为学》的原则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第五章:教学总结5.1 总结内容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要点。
5.2 反馈意见听取学生的反馈意见,对教学进行改进。
5.3 教学反思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对教学进行改进。
第六章:教学准备6.1 教材准备确保教材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准备相关的教辅材料。
6.2 教学设施准备准备教室内的投影仪、电脑、白板等教学设施。
6.3 教学资源准备收集相关的教学视频、案例、练习题等资源。
第七章:教学实施7.1 教学步骤步骤一:引入新课,回顾上节课的内容。
步骤二:讲解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要点。
步骤三:进行课堂互动,引导学生参与讨论。
步骤四: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步骤五: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7.2 教学时间安排每个步骤的时间安排,确保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和教学进度的控制。
第八章:教学拓展8.1 拓展内容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提供相关的拓展内容和案例。
《为学》教学教案设计

《为学》教学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了解《为学》这篇文章的主题和背景。
分析并理解文章中的重要观点和论据。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引导学生将文章中的观点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1.2 教学内容介绍《为学》的作者和文章背景。
分析文章的开头和引言部分,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
详细解读文章中的主要观点和论据。
引导学生进行文章的总结和归纳。
第二章:教学步骤与方法2.1 教学步骤1. 引入:介绍《为学》的作者和文章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阅读理解: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回答相关问题。
3. 讨论与分析: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文章观点的理解和看法。
5. 总结与反思:让学生总结文章的主要观点,并思考如何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2.2 教学方法自主阅读: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
分组讨论: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应用能力。
总结与反思: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自我反思能力。
第三章:教学资源与材料3.1 教学资源文章:《为学》文本。
参考资料:关于《为学》的背景资料和相关论文。
多媒体教学设备:用于展示文章和教学材料。
3.2 教学材料学生手册:包含文章和相关问题。
写作纸张:用于学生的写作练习。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教学评价学生写作练习:评估学生对文章观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课堂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和思考深度。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4.2 教学反馈学生评价:向学生反馈他们的写作练习和课堂表现。
改进教学: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评价,不断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
第五章:教学拓展与延伸5.1 教学拓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研究,深入探讨文章中的观点和论据。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讲座,提供更多的背景知识和见解。
5.2 教学延伸引导学生进行相关话题的深入阅读和研究,扩展知识面。
鼓励学生将文章中的观点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进行实践探索。
第六章:教学活动与互动6.1 教学活动1. 开场讨论:让学生分享他们对学习的看法和经历。
《为学》教案3

《为学》教案3教学目标1.理解“为学而生”的思想内涵。
2.掌握“严谨治学、活学妙悟、上善若水”的学习方法。
3.进一步提高学习自觉性,培养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1.让学生理解“为学而生”的精神。
2.帮助学生掌握“严谨治学、活学妙悟、上善若水”的学习方法。
教学难点如何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元素周期表中各元素的特点及应用,在启发性问题引导下,进而引出“为学而生”的思想内涵,并请同学们阅读通译“为学”一章中文字及注释,并进行合理解读。
2. 讲解1.严谨治学:明确学习目标,熟悉知识点,加强练习,不断巩固和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
2.活学妙悟:要善于观察、思考、发现并解决问题。
3.上善若水:学习不但是为了自己,更要融入到社会中去,尤其是需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习,要为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3. 提问教师针对三个学习方法,组织口头提问,让学生进行探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分析。
4. 活动针对“为学而生”的理念,推荐同学们度过一个健康快乐的周末,让同学们感受到学习和生活之间的连贯性,努力为生活和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5. 总结教师做总结性发言,向同学们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和“为学而生”的思想内涵,要求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全身心地投入学习,让生命充满着学习的喜悦和快乐。
教学反思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同学们进一步掌握了“为学而生”的思想内涵以及三种学习方法。
在其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解释和分析,让学生对“为学而生”这一价值取向有了更加深刻的认知。
同时,教师的引导也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自觉性和学习兴趣。
《为学》教学设计【优秀5篇】

《为学》教学设计【优秀5篇】《为学》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流畅的背诵全文,能够准确的默写课文第一自然段。
2.掌握重点实词和虚词的意思和基本用法。
3.理解蜀鄙二僧故事的内涵和作用,并理清文章结构,明确主旨。
4.理解“人之为学”关键在于“立志去为”的道理,树立远大志向并勇于实践。
教学重点: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含义及用法,能够根据文下注释和参考资料,准确,流畅的翻译全文。
教学难点:把握二僧故事的内涵;体会理解以事喻理的论证方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相关导入:同学们,有一句俗语是“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你们知道是什么意思吗?是的,这句话是说,只要肯努力,肯奋斗,不管什么事都会成功。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彭端淑是如何向我们讲解这个道理的。
二,口述本节课目标:1.掌握作家作品。
2.了解课文大意,熟读背诵全文。
三,介绍作家作品:彭端淑(1699---1779),字仪一,四川人,清代中叶文学家。
知识广博,工诗能文。
著有《白鹤堂文集》。
《为学》原题是《为学一首示子侄》。
选自《白鹤堂文集》。
首尾两段用精心提炼的句子表达作者的主张;中间用对比手法和生动的对话,写贫富二僧的故事,来证明作者的主张。
本篇文章是写给子侄们看的,目的在于教育他们立定志向,刻苦学习,学有所成。
四,教师范读全文,提醒学生注意句子的停顿,和生僻字的读音。
(也可听录音)需注意读音的字:逮dai(四声)怠dai(四声)卒zu(二声)蜀shu(三声)钵bo(一声)语yu(四声)恃shi(四声)迄qi(四声)屏bing(三声)需注意的句子的停顿:1.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2.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
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3.子/何恃/而往?吾│一瓶一钵│足矣。
4.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
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为学 教案示例

为学教案示例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为学”的含义,培养学生勤奋好学的精神。
2.通过课文学习,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熟读成诵。
2.教学难点:理解“为学”的深刻含义,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利用多媒体展示“为学”二字,引导学生思考:你们认为“为学”是什么意思?(二)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找出自己认为重要的句子。
2.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教师点评并引导。
(三)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让学生掌握字词的正确读音和意思。
2.教师分析课文结构,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让学生理解“为学”的含义。
(四)课堂讨论1.教师提出问题:你们认为“为学”在现实生活中有什么意义?(五)课后作业1.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为学”的感悟。
2.搜集有关“为学”的名言警句,进行交流分享。
四、教学反思2.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针对学生的不足,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第一课时一、导入1.利用多媒体展示“为学”二字,引导学生思考:你们认为“为学”是什么意思?二、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找出自己认为重要的句子。
2.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教师点评并引导。
三、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让学生掌握字词的正确读音和意思。
2.教师分析课文结构,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让学生理解“为学”的含义。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复述“为学”的含义。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引导。
二、课堂讲解1.教师继续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让学生掌握字词的正确读音和意思。
2.教师分析课文中的难点句子,让学生深入理解“为学”的含义。
三、课堂讨论1.教师提出问题:你们认为“为学”在现实生活中有什么意义?四、课后作业1.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为学”的感悟。
2.搜集有关“为学”的名言警句,进行交流分享。
《为学》教案设计范文

《为学》教案设计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为学》。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课文的主题思想。
(3)学会根据课文内容进行思考和讨论,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2)运用批判性思维,对课文内容进行分析和评价。
(3)通过课内外阅读,拓展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明确学习目的和意义。
(2)培养自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和背诵:(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的表达。
(2)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课文背诵,帮助学生巩固记忆。
2. 课文内容理解:(1)学生自主学习课文,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教师进行课堂讲解,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三、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为学》的背景和作者。
(2)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课文朗读和背诵:(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教师进行指导。
(2)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文背诵,检查学生的记忆效果。
3. 课文内容理解:(1)学生自主学习课文,教师进行观察和指导。
(2)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
(3)教师进行课堂讲解,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四、作业布置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写一篇关于课文《为学》的读后感,表达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感悟。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和学习态度,给予相应的评价。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
3. 读后感评价:阅读学生写的读后感,评价学生的思考深度和表达能力。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音乐、故事等方式,为学生营造一个有利于学习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为学》教案三篇

篇一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重点理解“为、鄙、语、恃、去、顾”等词的意思。
2、使学生认识到“人之为学”,关键在“为”。
3、激发学生树立志向、大胆实践的精神。
4、读出人物对话不同语气和情感,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有感情朗读课文,读出人物对话不同的语气和情感。
2、理解“人之为学”关键在于“立志为”的道理。
教学准备: 课前收集勤奋学习的名言、故事。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简介作者。
1、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我们小学阶段的第一篇文言文,板书课题《为学》。
观题质疑,“为”是个多音字,组词,在此处读什么?“wi”是什么意思?做。
文题的意思呢? 2、交流课前搜集的作者及本文相关资料。
彭端淑(约1699一约1779年),字乐斋,号仪一,四川丹棱人。
他是清代四川的文学家,与李调元、张问陶并称清代四川三才子。
彭端淑从小聪慧颖异,十岁即能文。
有《白鹤堂文集》、《雪夜诗谈》、《晚年诗稿》等传世。
本篇课文原题为《为学一首示子侄》。
意思是写篇文章给儿子和侄子们看,谈谈求学、做学问的道理。
二、初读感知。
1、自由读课文。
第一遍:读准生字字音; 第二遍:能正确停顿、读得流利; 第三遍:要读的有板有眼。
2、初读后,你知道了什么?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读后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说一说。
4、结合文后译文,读一句原文,读一句译文。
试着解决刚刚的疑问。
可以小组交流。
三、精读感悟。
1、认真阅读第一自然段,思考文中说了几方面的内容?指导朗读,要引导学生读出疑问的语气。
本段中你发现了重复的句子吗? “则难者亦易矣;则易者亦难矣”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自己说一说。
2、理解“去南海”这件事是否容易?从哪里看出来的? 在文中画出来,读一读。
3、重点指导对话部分的朗读。
贫者说话的语气;富者从疑问 轻视 惭愧的态度变化。
富者说“子何恃而往?”两次不同的语气变化。
(分角色读、男女生对读、表演读等) 4、相机指导理解重点字的意思:“鄙、恃、去、顾、为”等字。
《为学》教案5篇

《为学》教案5篇《为学》教案篇一重点:进一步积存古代文言文词汇。
难点:学生对文章写作特点的理解。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要点:通过自学解决字词,教师提示个别难句。
一、简介状况二、正字音三、通过自学把握字词。
四、学生表演二僧至南海一段,加深理解记忆。
其次课时一、提问字词,复习旧课。
二、分析1、明确这是一篇谈论文,构造是提出论点,进展论证,得出结论。
让学生找出本文论点。
2、其次段如何论证?从正反两方面说明昏庸与聪敏的辩证关系,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再用曾参传圣人之道加以佐证,特别有说服力。
3、第三段如何论证?4、分析二僧之南海之事。
找出去之困难的表达,僧贫者能至和僧富者不能至的缘由分别是什么样?5、最终一段怎么样扣住论题再论证?三、谈启发并结合自己实际谈谈感想。
1、难事做于易,繁事做于细。
再难的事情,只要去做,总会完成,而再易的事情,假如水去做,也不会有什么收获。
2、是天资聪慧与愚钝并没有本质上的差异,惟在勤奋努力与否。
假如努力了,必将有所收获,否则一事无成。
设计思想对于课文根本内容的理解,强调学生自学为主,教学生借助书下解释和工具书学习文言。
要加强诵读的落实。
用一课时对论证方法这一教学重点用争论法进展落实。
板书设计为学清彭端淑一、提出论点天下事:为之:难→→易人之为学学之,难→→易不为:易→→难不学,易→→难(普遍真理)(本文论点)二、道理、举例论证1、道理:资,材学而不怠→→不知昏庸屏弃不用→→无异昏庸2、举例:鲁传圣人之道三、比方论证二僧:贫者:为之→→至富者:不为→→不至四、总结结论:人之立志:恃材自败恃勤自力需“为”需“学”教案点评:对于课文根本内容的理解,强调学生自学为主,教学生借助书下解释和工具书学习文言。
要加强诵读的落实。
用一课时对论证方法这一教学重点用争论法进展落实。
教案例如重点:进一步积存古代文言文词汇。
难点:学生对文章写作特点的理解。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要点:通过自学解决字词,教师提示个别难句。
小学六年级语文《为学》教案模板

小学六年级语文《为学》教案模板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为学》这篇课文的内容,掌握课文中的生词和重点句子,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与思考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生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难点: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拓展对课文的深层理解。
三、教学准备•教材: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材;•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教具等;•学生课本、练习册。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设备或黑板,出示《为学》这篇课文的标题,引发学生对学习的思考:你们认为学习的目的是什么?2. 预习导入(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为学》,并标记不理解的生词或句子;•集体讨论:请学生将自己标记的生词或句子分享给全班,教师解释并帮助学生理解。
3. 阅读理解(2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逐段阅读课文,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以小组形式展开小组讨论:学生讨论课文中的难句、重点句子及其含义;•教师带领全班讨论,总结出课文的主要观点和中心思想。
4. 拓展活动(15分钟)•教师设计一些问题,通过讨论和思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意义;•学生个别或小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情感描写、寓意等;•学生展示自己的观点,教师及时给予鼓励和指导。
5. 练习巩固(10分钟)•学生独立完成课后练习册中与课文相关的练习题,巩固对课文的理解;•教师及时检查学生的答案,给予评价和指导。
6. 总结反思(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学习成果;•学生自我评价,学生提出自己对今后学习的期望和目标。
五、课堂作业•布置《为学》这篇课文相关的写作或思考题作为课后作业;•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其他相关文章或书籍,拓宽视野。
六、板书设计-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导入- 预习导入- 阅读理解- 拓展活动- 练习巩固- 总结反思- 课堂作业- 板书设计七、教学反思本课以《为学》这篇课文为教学内容,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为学》教学设计8篇

《为学》教学设计《为学》教学设计8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为学》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为学》教学设计1(一)导入课文从俗语“一个和尚挑水喝,二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导入本课文“两个和尚朝南海”的故事。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彭端淑,(约1699—年-约1779年)字乐斋,四川丹棱人,清代四川著名文学家,四川三才子之一。
曾任吏部郎中,乾隆20年(1755年)出任广东肇罗道道员,1761年辞官归蜀,隐于成都白鹤堂,入锦江书院,走上了课士育贤之路。
著有《白鹤堂文集》、《雪夜诗谈》等。
曾提携过清代名臣纪晓岚。
《为学》写于1744年,从原标题《为学一首示子侄》可以看出,是为勉励他的那些不求上进的子侄辈们努力学习而写的。
(三)诵读课文注意朗读节奏,语气语调;先个读,再齐读。
(四)译读课文1)难解词语:A蜀之鄙____有二僧。
B其___一贫其一富。
C贫者语____于富者曰D子何恃___而往E西蜀之去____南海F顾___不如蜀鄙之僧哉2)虚词“之”的解法归类:①作代词,代前文所说之事可译成“它”②作助词,相当于“的”③作动词,相当于“去,到,前往”④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
把序号填入括号中。
A为之,则难者亦易也()B人之为学有难易乎()C蜀之鄙有二僧()D吾欲之南海()E顾不如蜀鄙之僧哉()F学之,则难者亦易也()G西蜀之去南海()H人之立志()3)翻译课文:一句一段的进行,有学生口译,学生评价指正。
(五)赏析课文1)文言句式赏析A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也;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用设问的句式,提出天下事和做学问的难易关系是可以转化的,关键在于人的主观努力。
从天下事说起,再到做学问,遵循了一般到特殊的逻辑规律。
《为学》教案设计范文

《为学》教案设计范文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了解《为学》这篇文章的主题和背景。
分析文章中的主要论点和论据。
提高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1.2 教学内容文章主题和背景介绍。
文章结构的分析。
主要论点和论据的识别与分析。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手段2.1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文章的主题和背景,分析文章结构。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参与讨论,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2.2 教学手段投影仪:展示文章的文本和相关的图片或视频材料。
笔记本电脑:用于展示PPT和相关的学习资源。
第三章:教学步骤与活动3.1 教学步骤第一步:引入文章主题和背景。
第二步:阅读文章并理解文章结构。
第三步:分析文章中的主要论点和论据。
第四步: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3.2 教学活动活动一: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
活动二:小组讨论,分享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活动三:学生进行口头报告,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教学评价评价一:学生课堂参与度和讨论的积极性。
评价二:学生口头报告的表现和内容准确性。
评价三:学生作业和测验的成绩。
4.2 教学反馈反馈方式:课堂口头反馈和书面反馈。
反馈内容: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学习方法和教学方法的改进建议。
第五章:教学资源与参考资料5.1 教学资源文章文本:《为学》。
PPT课件:展示文章结构和主要论点。
5.2 参考资料参考书目:相关学术论文和书籍,用于深入研究文章主题。
网络资源:相关文章和论坛讨论,用于拓宽视野。
第六章:教学拓展与深化6.1 教学拓展拓展一: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文章主题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拓展二: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讲座,加深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6.2 教学深化深化一:引导学生进行学术论文的写作,提高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
深化二:组织学生进行学术沙龙,分享学习成果和研究心得。
第七章:教学调整与优化7.1 教学调整调整一:根据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进度和难度。
《为学》教学设计

《为学》教学设计(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工作计划、演讲致辞、策划方案、合同协议、规章制度、条据文书、诗词鉴赏、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speeches, planning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trinal documents, poetry appreciation,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为学》教学设计《为学》教学设计(通用17篇)《为学》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通过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结合注释理解“为”“鄙”“语”“恃”“去”“顾”等词在文中的意思。
《为学》教学教案设计

《为学》教学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理解《为学》这篇文章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掌握并运用文章中提出的学习方法和原则。
提高阅读理解和思考能力。
1.2 教学内容课文朗读与理解。
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讨论文章中提出的学习方法和原则的应用。
第二章:教学过程与方法2.1 教学过程课前预习:让学生阅读文章,了解文章主题和大意。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文章的内容和结构,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目,巩固所学内容。
2.2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文章的主题和中心思想,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互动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实践法:通过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学习方法和原则。
第三章:教学资源与材料3.1 教学资源课文文本:《为学》原文。
参考资料:相关的学习方法书籍和论文。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和电脑。
3.2 教学材料课文朗读:准备课文朗读的录音带或音频文件。
练习题目:准备相关的练习题目,包括选择题、简答题和论述题。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教学评价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他们的参与度。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检查他们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考试或测验:安排一次考试或测验,全面评估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4.2 教学反馈课堂反馈: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和建议,及时给予解答和指导。
课后反馈: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指出他们的错误和不足之处。
第五章:教学计划与安排5.1 教学计划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包括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和目标。
合理安排课堂时间,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阅读、讨论和练习。
5.2 教学安排确定教学进度,合理安排每一节课的教学活动和作业布置。
确保教学资源的准备和运用,保证教学顺利进行。
第六章:教学策略与技巧6.1 教学策略采用问题驱动教学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
运用案例教学法,分析具体的学习案例,让学生从中获得启示。
为学优质课教案参考5篇

为学优质课教案参考5篇教案编写过程中,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需求,选择适合他们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教案的撰写过程可以促使教师深入思考教学目标和方法,作者今天就为您带来了为学优质课教案参考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为学优质课教案篇1教学创意:让学生感悟真情,品味生活。
朱自清的《背影》是一篇叙事散文,其语言质朴,饱含真情。
在教学中,以“情”为切入口,要求学生在诵读中体味出文章中所蕴含的父子深情——父亲爱儿子,儿子理解怀念父亲。
再进一步研讨:父亲爱护儿子,文中哪些词句、段落能体现?儿子理解思念父亲,又表现在哪些方面呢?在学生感悟文章真情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品味生活,感悟亲情,这样,便于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心生活、感悟亲情的生活习惯,激发学生宽容仁爱、勤奋学习的热情。
[平台展示]一、整体感知播放flash动画(车站买橘),导入课文教师:“背影”是作者父亲浦口惜别时父亲留给儿子印象最深的一幅画面,请同学们阅读课文,思考、讨论、交流。
为什么父亲的“背影”会给作者留下最难忘的印象?它表达了怎样感情。
二、学生诵读课文要求:感情诵读,在朗读中体会父子深情。
三、探究以下问题留给学生思考:1、找出文中能体现父亲爱护儿子的深挚感情的句、段。
2、找出文中能体现儿子理解父亲、怀念父亲的句、段。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归纳补充。
体现父亲爱儿子的深情的,表现在以下几方面:①家境惨淡,父亲强抑悲苦,给我以劝慰,可见父亲对儿子的体贴爱护。
再三嘱咐,两次“踌躇”,决定亲自去送②车站送行,悉心关照两个“忙着”拣定座位,叮嘱再三穿铁道买橘离别时的惦念。
③父亲来信。
体现儿子对父子的理解,怀念之情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①首尾的思念。
②“真是太聪明”的自嘲、自责、追悔。
③父亲买橘时,对父亲的细致观察、描写(外貌、动作)。
④三次流泪。
⑤描述父亲“少年外出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是对父亲的理解、讴歌。
小结:整篇文章抒情气氛浓郁,通过日常生活中一连串细小的事情,用朴实的语言直抒胸意,表达了父子深情。
《为学》教学设计教案

《为学》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让学生理解《为学》这篇文章的主题思想和内容。
让学生掌握一些重点词汇和表达方式。
1.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和讨论问题的能力。
1.3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材分析本文选自《论语·为政》篇,是孔子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论述。
文章主要讲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方法和态度等内容。
2.2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言文阅读基础,但对于古文中的成语和表达方式可能不太熟悉。
学生可能对学习的态度和方法有一定的了解,但需要进一步引导和深化。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论语》篇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简要介绍本文的作者孔子及其对学习和教育的贡献。
3.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并注意一些生僻词汇的解释。
学生可以通过查找资料或与同学讨论来解决自己的疑问。
3.3 合作学习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讨论课文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问题进行展示和讨论,其他小组成员可以进行补充和评价。
3.4 课堂讲解对课文进行逐段解读,解释其中的成语和表达方式。
结合现实生活例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课文中的知识点。
3.5 练习巩固给学生发放一份相关的练习题,让他们在课堂上完成。
针对学生的答案进行讲解和解答,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他们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4.2 练习题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练习题的完成质量,检查他们对课文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4.3 学生自评和互评学生可以对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自我评价,也可以对其他同学进行评价。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论语》原著或相关的选集。
5.2 参考资料相关的学术论文、解读文章或视频资料。
5.3 教学工具投影仪或白板,用于展示和讲解课文内容。
《为学》教学设计教案

《为学》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文章;(2)理解并掌握文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式;(3)了解作者的为学思想和人生观。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学会欣赏和评价古代散文的特点和风格;(3)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勤奋好学、谦虚进取的精神品质;(2)激发学生热爱学习、勇于探索的兴趣和热情;(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要词语和句式;2. 欣赏古代散文的特点和风格;3. 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的实词和虚词的理解;2. 句子结构的分析;3. 作者为学思想和人生观的把握。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分析句子结构,解答学生疑问;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3. 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4. 案例分析法:分析作者的为学经历,引导学生从中获得启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和课文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标记生字词;3. 讲解分析:讲解课文内容,分析句子结构,解答学生疑问;4.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5. 案例分析:分析作者的为学经历,引导学生从中获得启示;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探讨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作业评价:通过学生提交的作业,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以及对文言文阅读能力的运用。
3. 测试评价:通过定期进行的测试,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词语、句式等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阅读理解、翻译等能力的运用。
七、教学准备1. 教材:准备《为学》原文及相关注释、译文资料;2. 多媒体设备:准备投影仪、电脑等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课文内容、图片等资料;3. 教学工具:准备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用于板书重点内容;4. 作业布置:提前准备并布置课后作业,包括阅读理解、翻译等练习题。
为学优质课教案7篇

为学优质课教案7篇创新的教案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教案编写过程中,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需求,选择适合他们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下面是作者为您分享的为学优质课教案7篇,感谢您的参阅。
为学优质课教案篇1活动目标:1、通过操作探索轮子的作用。
2、发挥幼儿的创造性,培养探索精神。
活动准备:汽车玩具、三角形、正方形积木玩具、有轮子的盒子和没轮子的盒子。
购物车运沙袋和两人抬沙袋;可拉动的行李箱和背着旅行袋;场地布置:运物路线(圆形、双圆)可接力的站点(两种颜色的点)。
区角操作材料:①图画纸、彩笔;②纸盒、轮子、双面胶、绳子等;③展板(展出幼儿作品)活动过程:一、玩中生趣,直接导入(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准备了许多东西,可以在桌子上玩,也可以在地上玩,请小朋友试着玩一玩你面前的.东西,看看谁玩的方法多、最有趣。
)二、分类游戏,讨论探知:1、快速把它们放进这个篮子里。
好,小朋友们真能干,现在到我这里来。
《伸手招呼幼儿过来,幼儿围坐在老师身边》2、小朋友来看,你能告诉我这些玩具为什么能滚动吗?幼:他们有轮子。
3、师:哦!因为它们有轮子,所以才会滚动。
那如果我们用长方形和三角形做轮子会怎么样呢?可以让幼儿用动作表现出来。
4、师:那有了圆形的轮子有什么好处呢?师:还有吗?三、实验感知:教师请幼儿分组推动有轮子和没轮子的盒子,然后报告试验结果,哪一个盒子更容易推动。
1、师:现在我请小朋友自己来试一试,想一想,轮子还有什么作用呢?看这里老师准备了两个不同的盒子,一个是有轮子的,一个是没轮子的。
现在我们分成四组,去试一试哪一个盒子更容易推动。
(幼儿分组进行实验)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哪个盒子更容易推动了吗?举起来让我看一看。
2、师:小朋友刚才都试过了,有轮子的盒子轻轻用力就能走很远,而没有轮子的盒子,要用很大劲才能往前走一段路。
(教师边说边示范)这样看来有轮子的盒子要比没有轮子的盒子更省力一些。
四、操作对比(轮子的省时省力的功能)师:老师为小朋友们准备了几件有意思的东西,现在请小朋友一起来看一看都有些什么?教师出示物品(儿童购物车和米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六年级语文《为学》教案模板三篇《为学》是清代学者彭端淑的一篇论说文,原题是《为学一首示子侄》,是《白鹤堂文集》中极具影响力的一篇,意在教育晚辈们树立远大志向,勤奋学习,有所建树。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六年级语文《为学》教案模板,欢迎大家阅读!一、教学目标:1、理解为学由难向易转化的关键是“事在人为”。
2、理解课文内容,重点理解“为”、“鄙”“语”“恃”“去”“顾”等词的意思。
3、理解“人之为学”关键在于“立志去为”的道理,激发学生树立志向,大胆实践的精神。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出人物对话不同语气和感情,并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难点: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出人物不同语气和情感,并背诵课文。
2、理解“人之为学”关键在于“立志去为”的道理。
三、教学方法:阅读式、讨论式。
四、教学时间:一课时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同学们,我们大家在学习中一定都遇到过困难,谁能说一说在学习中你都遇到了那些困难,又是怎样做的呢?(学生谈),看来面对学习中的困难,我们大家对待的方式和态度各有不同。
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大家一起来看看面对困难古人是怎么做的吧。
今天我们来学习13课——为学。
(师板题)(二)教师解题、介绍作者①简介作者。
(首先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作者彭端淑)②解题:为学即求学、做学问的意思。
原题为《为学一首示子侄》,是彭端淑写给子侄们的一封信,这封信很有名,他不但鼓舞和激励了彭家的子侄,而且也鼓舞和激励了后来的许多青年人。
那么究竟作者在这篇文章当中都讲述了些什么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到文章当中去看一看,请同学们把书打到105页。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停顿和长句子的断句,边听边标注不认识的生字读音。
本文是一篇文言文,我们为什么要学习文言文呢?现代汉语与古文言文是血脉相承的,文言文为现代汉语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直到今天它还在影响着现代汉语的发展.与此同时呢,文言文是一种"雅语",历经千百年的锤炼,它已发展成为一种最为精练的语言。
所以,为了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提高我们的语文素养,我们很有学习并学好文言文的必要。
这节课就让我们大家一起去感受一下文言文的魅力!因为这篇文言文不太好读,再加上这是我们初次接触和学习文言文,所以就由老师先来范读一下课文,同学们在听的时候要注意停顿和个别句子的断句,并标注好不认识的字的读音。
2、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要求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
3、同学们,在这篇课文当中,有些字比较生疏,不太好读,老师把他们找出来了,谁能试着来读读。
4、下面请你在课文中找到这些生字,并把它圈画好。
然后再小声地将课文读一读。
5、指名读课文,读的时候要努力做到三不:不加字,不丢字,不错字,力求准确。
其他同学要注意听,共同帮助他纠正错误。
6、男女生互读、全班齐读(四)翻译全文、研读领悟1、同学们,文章我们已经读通了,那么这篇文言文讲的是什么意思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文言文中,很多字词古义与今义是不一样的,还有的字词呢一词多义,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些字词在本文中是什么意思?课件出示重点字词,学生理解意思:为、亦、鄙、语、恃、之、去、顾2、学生自主翻译全文理解了这些重点字词的意思,下面请你们对照原文,结合书中译文和手中的工具书来翻译一下这篇课文。
而后自由的组合成学习小组,在组内练说一下。
3、逐段翻译讲解(这篇文章共有三个自然段,我们逐段来理解)(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指名翻译第一自然段,学生思考:作者对“为学”是怎样看的?也就是说他提出了一个怎样的观点呢?(“人之为学……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为学难易的转化关键在于是否“为”。
本文说的主要是关于做学问的道理,为什么开头却从“天下事”写起?(因为“为学”是“天下事”之一,这是从一般到具体的说明事物道理的方法)。
(作者的观点正确吗?有何为证呢?接下来让我们来学习文章的第二自然段)(2)指名翻译第二自然段,学生思考:①蜀之鄙去南海容易吗?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来?(明确:不容易。
“不知几千里也”,“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等词句看出。
)②请你想象一下,在去南海的路途中,穷和尚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③是啊,西蜀去南海一路上如此困难重重,那么穷和尚去南海为什么还能成功呢?是因为条件充足吗?从哪些词句上看出?(明确:凭着他坚强的信念,主观的努力,“为之”的结果。
从“贫”“还”等词中体现。
)④对贫者去南海之事富者前后态度有哪些变化?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明确:开始是疑问:“子何侍而往?”中间是轻视:“子何恃而往!”最后是惭愧:“富者有惭色”。
)⑤分角色朗读第二自然段,(3)齐读第三自然段,指名翻译,学生思考:文章光写一个穷和尚也能证明论点,文章却写了一穷一富两个和尚,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呢? (明确:写一穷一富两个和尚是通过一正一反鲜明地对比,更能证明论点:事在人为。
条件差只要肯努力,事情会成功;反之条件好,不付诸行动只是空想,到头来一事无成。
)(五)拓展延伸、深化中心本文作者为了证明人贵立志、事在人为的为学观点,举了蜀之鄙二僧的故事,请你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还有哪些事例可以证明这一观点?(六)总结收获、结束全文1、学了本文,你有哪些收获?或者你有哪些感受?(学生谈)2、是啊,同学们,人贵有志,事在人为,让我们从现在起,立志吧,“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百学须先立志”,“少年志则国志”!“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古人的叮咛仍不绝于耳,让我们共同立下远大志向,为着我们美好的人生、为着祖国的繁荣昌盛策马扬鞭、奋发图强!最后让我们再次齐颂《为学》一篇,来结束我们本节课的学习吧!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在学习中掌握重点文言实词的含义。
2.理解文中说明的道理,理解以事喻理的论证方法。
能力目标1.加强诵读,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分析能力。
德育目标使学生认识到“人之为学”,关键在“为”,只要树立志向并坚定去实践,就可以化难为易达到预定目标。
美育目标引导学生体会本文结构紧凑,对比鲜明,句式整饬的创作美以及故事所揭示的意蕴美。
二.学法引导1.以学生自读为主,借助工具书自行解决文中字词的音、形、义,教师抽查巩固。
2.可将文中故事改编成小说剧表演,也可用复述的方式加以理解。
可对这个故事的思想内容进行讨论,讨论一下可从哪些方法得出不同的理解。
3.理情文章的结构层次,体会作者安排材料的妙处,理解对比手法的作用。
可将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去掉,看看文章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由学生从写作和内容的角度加以认识和体会。
4.可以根据文章结构层次,将本文化整为零,逐段背诵,背熟后再合零为整体背诵。
默写。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1.重点掌握文言实词的含义,及重点虚词的用法,准确翻译文章。
可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文章,根据注解直译文章,教师答疑并讲析重点词语,让学生明确,巩固重点。
2.难点理解以事喻理的论证方法。
解决办法教师适时恰当引导学生思考。
3.疑点开篇由两个设问句组成,这种写法有什么效果?(增强语言的感染力与思辨力)。
四.课时安排2课时五.教具学具准备1.课文朗读磁带及录音机。
2.投影仪及文学常识、重点词句评析、随堂练习的胶片。
3.学生制作生字新词及重点的卡片,课堂交流。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1.指导学生熟记文言实词的含义和虚词的用法,强化诵读练习。
2.准确直译文章。
3.理清文章结构,明确主旨。
第一课时导语同学们步入学校的大门已近七、八个年头了,下面我想请一位同学谈一谈学习知识时的感受,特别是升入中学以来在求知过程中的感受。
(学生自由发言),同学们说得很好,每个人接受新知识都要有一个由繁到简,由难到易的过程,怎样才能完成这个过渡呢?用我们中国的一句古训来说,即“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这就是有志者事竟成的道理。
(-)明确目标l.文学常识及字词读音。
2.准确直译文章,掌握重点实词。
3.学习本课以事喻理的论证方法。
4.把握文章主旨。
(二)整体感知1.简介作家作品情况(见文下注解)并解题《为学》为——做学——学问。
2.教师范读文章,并指导学生朗读,读准下列读音;并掌握其意思速怠迄屏鄙恃钵语(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1.学生对照课后注释翻译文章,以段为单位,每个学生讲一段,其他学生补充。
2.教师出示投影,将重点词句及难句对学生再次进行训练。
(亦——也,逮——及,赶得上,怠——懒散,迄——等到,屏——摒,常——常规,语——对……说,钵——和尚用的碗,之——到……去,恃——凭借,犹——仍然,还,鄙——边境)3.在理清文章字面意思的前提下,由学生来概述段意第一段提出全文的主要观点,说明为学难易的转化,即“学则易,不学则难。
”第二段讲道理说明持之以恒可令昏庸与聪敏置换。
第三段用蜀鄙二僧的故事做论据说明主观努力的重要性,有志者事竟成。
第四段以立志为学收束全文,深化文章论点。
(四)总结、扩展初读文言文,同学们要加强诵读,培养语感,要在理解词语意思的基础上读准字音,注意文言实词的积累。
(五)布置作业1.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导入新课检查学生朗读背诵。
(-)明确目标1.体会文章语言运用,及在语气上的特点,理解文言中常用的语气词“乎,矣,也,焉,哉”所表达的语气。
2.理解文章以事喻理的论证方法。
(二)整体感知1.复习文学常识。
2.在学生朗读的基础上,请一位学生把“蜀之僧去南海”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1.巩固文言基础知识(订正课后练习二,并出示投影,请学生把下列这些词语译成现代汉语)①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②以告富者③富者有惭色④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2.语言特色学生朗读第一段,并分析排比句的艺术效果。
(第一个设问句开篇泛论天下事之难易,关键在“为”,第二个设问句进而引申论述“人之为学”。
由概括到具体,使论述的道理逐步深人,引起人们的深入思考,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思辨力量。
)朗读第三自然段,有钱的和尚两次说“子何恃而往”,语气有何不同?(第一次属于通常发问,第二次是以蔑视的语气出现的,在富和尚看来,穷和尚只凭一瓶一钵前往南海,是不可思议的,“我”(富和尚)尚未成功,“你”(穷)岂不是痴人说梦。
)语气词乎、哉——疑问,也、焉——判断,矣——陈述3.把握文章主旨提问,两个和尚同时面对着困难,“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是何道理?(贫僧立志而行,在困难面前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去为,而富和尚只强调客观条件,不立志而行。
)4.请学生通过学习本文,另举两个例子来说明“因为有决心而成功的,没有决心而失败的。
”(联系实际,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提高思想认识。
)(四)总结、扩展蜀鄙之僧尚知“有志者事竟成”的道理,希望同学们学过本课后能有所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