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格尔美学的历史地位及当代意义
浅谈海德格尔的存在美学思想概要

浅谈海德格尔的存在美学思想杨波(鲁迅美术学院文化传播与管理系,沈阳110003 )[内容提要] 海德格尔无疑是现代西方最具独创性的思想家之一,其影响在美学上同样是不可忽视的。
本文要做的工作是对海氏的存在美学做一次简单的梳理,并着重以存在为基本视角,透视海德尔美学思想的基本精神和诗性意味,这其中涉及到艺术、真理、语言和技术。
事实上,海德尔在上述的任何领域的思都带有自己的特质:思存在,其视角、思路、范畴、方法较之近代以降的传统哲学都有了重大的跃进。
今年恰逢海德格尔逝世30年,中国古人云:30年河东,30年河西。
到了今天,我们仍不敢对大师的思想做个了断,也许真如海氏自己所言,思的事情永远在途中。
[关键词] 存在艺术美一毫无疑问,海德格尔是西方20世纪最具独创性的思想家之一,许多学者把他的《存在与时间》看作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著作。
他的思想对各门人文学科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美学也不例外。
特别是海氏在30年代以后大量论及了艺术、诗、美的内容,这些思想构成了我们现在所说的海德格尔美学。
理解海德格尔美学思想是与他的哲学思想一脉相承的,因此理解海氏的哲学思想成为理解其美学思想的必经之路。
海德格尔哲学要解决的哲学问题是如何克服传统哲学的主客二分原则,实现主客合一。
他的回答就是追问存在的意义,存在这一概念也构成了海氏思想的核心和基础。
那么理解存在也就成为理解海德格尔美学的关键。
存在概念是巴门尼德首创提出,经亚里士多德的概念体系加工,一直延续到黑格尔的逻辑学,成为西方传统哲学的基本概念。
海德格尔认为存在概念从苏格拉底、柏拉图之后就与存在者混淆,那些哲学家总是用谈存在者的方式谈论着存在,在这个意义上,海氏称整个一部西方哲学史就是一个遗忘存在的历史。
存在的遗忘使人们只能以现成在场的方式看世界,主客观世界的分离也就再所难免了。
因此回溯历史,主要是苏格拉底之前的古希腊哲学史就成为揭开存在神秘面纱的林中路。
海德格尔从存在的字源学和词源学中发现,存在者这个概念在希腊语中有两种含义,它既指存在者,又指存在者的存在,传统哲学就把存在概念理解为某种真实的存在者了,无论是柏拉图的“理念”、笛卡儿的“我思”、斯宾诺莎的“实体”、莱布尼茨的“单子”、康德的“物自体”黑格尔的“绝对精神”,还是马克思的“物质”都是被当做存在的存在者。
海德格尔美学与道家美学比较研究

海德格尔美学与道家美学比较研究海德格尔美学与道家美学比较研究海德格尔无疑是20世纪西方影响最大的哲学家,他在美学方面的研究同样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海德格尔在上个世纪30年代发生了思想转向,从关注此在转向了关注艺术和语言。
在此转向中,他借用了中国道家的思想资源,由此,对比海德格尔美学思想与道家美学思想就有了历史的机缘。
一、“存在”与“道”海德格尔与道家对美的思考都与一个根本的终极的真实有关,即存在和道,皆是把美视作其显现。
海德格尔在《艺术作品的本源》一书中提出“美就是真理的自行置入”。
海德格尔认为艺术品是真理发生的场所,美与真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东西。
海德格尔否弃传统形而上学的终极实在意义上的真理观,转而从希腊哲学的隐蔽历史中重新发现无蔽意义上的真理,即无蔽是真理的本质。
“存在者之无蔽从来不是一种纯然现存的状态,而是一种生发,这就开启出生成性的、非现成性意义上的真理。
海德格尔所说的真理包含两层含义,一是真理是无蔽与遮蔽的统一。
这是两个不可分割的环节。
传统哲学把真理当成某种永恒现成存在者,这种真理观实质上只是无蔽的一个环节。
二是真理是一个从遮蔽到无蔽的过程。
进入无蔽状态的存在者来自遮蔽状态,海氏称之为真理的发生。
海德格尔明确提出:“艺术就是真理的生成和发生”真理在艺术中发生意味着无蔽与遮蔽在艺术作品中完成统一,走向澄明。
艺术的真理是存在者自动显现自己的过程,其发生的机制是:当真理设立入作品中,就会生成一个存在者,这个存在者之前还不曾存在,此后也不再重复。
这个被生成的存在者照亮了他出现于其中的敞开领域,被生产者就是一件作品,这种生产就是创作。
“当真理自行设置入作品,它便显现出来。
这种显现——作为在作品中的真理的这一存在和作为作品——就是美。
因此,美属于真理的自行发生。
”于是,美就成为显现真的一种方式,而且“美在这里显然比真更优越,美高于真而又包含这真”。
海德格尔认为呈现了存在之真理的艺术作品就是美的,但在道家美学那里,按其道的形而上的理论构架来说,艺术本不在道的问题域中,不应该成为其谈论的主题,只有当人生境界成为理论指向时,艺术精神才与道的境界不期然而遇。
马丁海德格尔简介

马丁海德格尔简介马丁·海德格尔(MartinHeidegger)是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的哲学思想深刻而独特,对现代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海德格尔的生平、哲学思想以及其对现代哲学的贡献三个方面对其进行简介。
一、生平马丁·海德格尔于1889年9月26日出生于德国梅辛根(Mekirch)一个天主教家庭。
他在弗莱堡大学和马克斯·韦伯的指导下学习哲学,后来又到了马克斯·海廷的学校学习。
他的哲学思想深受康德、黑格尔和尼采等哲学家的影响,但是他的哲学思想也有很多独特的地方。
海德格尔在1927年出版了他的第一本重要著作《存在与时间》(Being and Time),这本书成为了现代哲学的重要文本,影响了整个20世纪的哲学思想。
海德格尔在书中提出了“存在”(Dasein)这个概念,认为存在是一个开放性的过程,它不是一种静态的状态,而是一个不断地前行的过程。
他还提出了“世界”(world)和“关怀”(care)这两个概念,认为存在是一个与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而关怀则是存在的本质。
二、哲学思想海德格尔的哲学思想非常复杂,但是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存在论海德格尔的哲学思想的核心是存在论。
他认为存在不是一种静态的状态,而是一个不断地前行的过程。
存在是一种开放性的过程,它不断地向前推进,并且不断地与世界相互作用。
海德格尔认为,存在是一个独特的现象,它不同于任何其他的存在形式,例如物体或者其他的生命体。
2.世界观海德格尔认为,存在与世界是密不可分的。
在他看来,世界是存在的一部分,而存在则是世界的一部分。
他认为,世界是存在的背景和环境,而存在则是在这个背景和环境中前行的过程。
他强调了人类与世界之间的联系,并且认为这种联系是存在的本质。
3.语言哲学海德格尔的语言哲学是他哲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他认为,语言不仅是表达思想的工具,而且是人类存在的一部分。
他认为,语言是一种开放性的过程,它不断地向前推进,并且不断地与世界相互作用。
海德格尔的美学

收获后的小麦田 凡高
以一种鲜明的形象保 持了农村生活世界中 所隐含的世界与大地 的原始争执,唤起了 人们对农村生活世界 的这种争执的回忆, 从而让人们感受到农 夫的那种生命热情。
凡高
画中的农鞋不指向现实 中的物,凡高笔下的 农鞋召唤出某种存在 的真理。因为在海德 格尔看来,艺术是自 行设置 论 的 语 言 观
的 任 务
形 而 上 学 的 终 结 和 思
形 而 上 学 观
存 在 论 的 人 道 主 义
存 在 论 的 真 理 观
基 础 本 体 论
:
“此在”的基本结构就是“在世” 此在”的基本结构就是“在世” “此在”在世,是通过“彼”来展示 此在”在世,是通过“ 自身的。主要三个环节:现身;领会; 言谈 “此在”是社会的代名词 此在” “此在”在世的基本状态——烦、畏、 此在”在世的基本状态——烦、畏、 死。
艺术作品必和存在的真理相连,即艺术作品必须 展示存在的真理,让存在的真理自行地设入到作 品中,因为在海德格尔看来,美是和真理相关的, 美必须反映存在者的存在的原始争执,只有能够 体现强力意志的存在物才是美的 存在者的存在的原始争执总是历史的、一次性的 和独特的,任何一个在者都和在者整体相关
艺术总和历史相关,离开了艺术作品的艺术背景, 艺术作品就下降为一个对象性的存在物,所以艺 术作品要作为艺术作品而存在,它还需要激活一 段历史和生活世界 艺术对存在真理的揭示,对存在者之存在的原始 争执的唤醒,必然会引起观众对人生的悲剧性命 运、对人的尊严与伟大有更加深刻的体察,从而 涌起直面死亡和失败的勇气,升起挑战危险、困 难的力量,倾听神圣,走向崇高
艺术作品的本质是让存在者之存在的真理 自行设入作品之中,而存在者之真理即为 遮蔽着的澄明和世界与大地的原始争执 艺术就是艺术作品的本质之本源,艺术恰 好让存在之真理脱颖而出 保有它作为艺术品的价值,它需要人们以 艺术的眼光去看待它
论海德格尔的存在美学

论海德格尔的存在美学论海德格尔的存在美学马丁·海德格尔(1889—1976)是德国现代著名哲学家、美学家,被西方思想家公认为是由现代跨向后现代的桥梁。
在其整个哲学思想的背景下,海德格尔实现了对传统美学的超越,并阐发了个人独特的美学思想,对现代美学、哲学乃至整个人类思想产生了极其广泛和深刻的影响。
代表作有《存在与时间》,《林中路》,《论真理的本质》等。
海德格尔的美学思想是建立在其哲学基础之上的,其美学思想和哲学思想紧密相关,所以要了解研究海德格尔的美学思想的重要前提便是对其哲学观念的了解。
在哲学上,海德格尔是现象学学派创始人胡塞尔的学生和继承者。
胡塞尔认为,现象即意识,海德格尔则认为现象即存在,但不是主客二分意义上的存在,而是不分主客意义上的“此在”,即“我的存在”或“人的存在”。
受胡塞尔现象学启发,海德格尔认为,传统哲学或形而上学混淆了存在者和存在,它们只追问存在者而遗忘了存在,是无根的本体论。
在海德格尔看来,必须追问存在自身,当然要追问存在,也必须追问存在者,他说:“只要问之所问是存在,而存在又总意味着存在者的存在,那么,在存在问题中,被问及的东西恰就是存在者本身。
”海德格尔认为,世界的本体既非物质也非意识,所以他的哲学是存在哲学。
海德格尔用“此在的基本本体论”为其美学思想的提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海德格尔是西方存在主义的创始人和实践者。
存在问题是海德格尔美学与哲学思想的根本问题。
在长达半个世纪的运思过程中,海德格尔始终以追问存在的意义为目标,进而在美学思想史上创立了独特的“存在美学”。
虽然早在古希腊哲学中,就已经有了“现象”和“实在”的区分,但直到近代,这种区分才得以突显。
近代以来,传统哲学和认识论一直占据着统治地位,这种传统哲学和认识论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对象性思维、主体性原则和本质主义等方面。
海德格尔则认为,西方传统本体论混淆了存在与存在者的区别,因此是错误的。
对以“基础本体论”为基础的存在主义哲学,海德格尔认为“存在”是一个动词,其基本含义是显现,“存在”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但又隐而不现,必须通过一个特殊的存在才能领悟。
美学在哲学学科中的地位

美学在哲学学科中的地位美学是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的是艺术和美的本质、价值和意义,是对美的理论探讨。
美学在哲学学科中的地位非常重要,以下将从美学的概念、历史、方法和应用四个方面来阐述其地位。
一、美学的概念美学是从希腊语“aisthesis”(感官)和“logos”(理论)两个词组成的,意为“感性的理论”,是对感性认识进行的理论研究。
美学研究的是艺术和美的本质、价值和意义,包括对美的定义、感受、表现、创造和评价等方面的探讨。
二、美学的历史美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
亚里士多德是第一个系统地对美学进行探讨的哲学家,他认为美是一种对感官的愉悦。
康德则强调美的普遍性和客观性,认为美是一种超越感官的理性经验。
后来,海德格尔、荣格等哲学家也对美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三、美学的方法美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分析、综合、比较和批评等。
分析是对美的概念和特征进行剖析和阐述的过程,综合是将美与其他概念进行联系和融合的过程,比较是对美的不同表现形式进行对比和评价的过程,批评是对美进行评价和评论的过程。
四、美学的应用美学不仅在理论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在实践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美学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艺术作品,提高审美水平和鉴赏能力。
此外,美学还可以应用于美学教育、美学治疗、美学设计等领域,为人类的精神文化生活提供有益的启示和指导。
美学在哲学学科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它探讨的是人类精神文化生活中最基本的问题,包括对美的定义、感受、表现、创造和评价等方面的探讨。
美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分析、综合、比较和批评等,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艺术作品。
美学不仅在理论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在实践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海德格尔对当代美学本体的启示

海德格尔对当代美学本体的启示中图分类号:B83.0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2204(2004)02-0001-05现代削方美学以存在为核心,而后现代西方美学则以语言为核心。
[1]海氏美学思想一方面确立了存在的本体地位,从而标志现代西方美学的完成;另一方面又开拓了语言释义学的存在领域,从而又标志着后现代西方美学的开始。
如果说康德美学问题(人的二重性问题)之解决标志着近代西方美学的终结和现代西方美学的开始,那么海氏思想工作的终结也标志着现代西方美学的一种完成和后现代西方美学的开始。
[2]海氏的存在本体论美学与语言释义学美学就像两盏明灯,照亮了美学的未来之路。
中国主流美学对实践的关注,往往是以牺牲存在、语言的维度为代价的。
中国当代非主流美学如生命美学、超越美学、修辞论美学、否定美学等又往往在青眯存在(此在)与语言的同时,又漠视了实践的基础功能。
未来美学本体既不是中国主流美学的‚实践‛,也不是西方美学的‚存在‛和‚语言‛,而是包含实践与语言的‚生活存在‛。
一、海氏美学标志现代西方美学的一种完成近代西方美学是一种认识论美学,它在黑格尔那里得到最为完备的体现。
整个西方现代美学就是以反对黑格尔为代表的知识本质论为开端的。
叔本华、尼采首当其冲致力于对黑格尔美学中那个居于人类思想宝座的绝对理性展开颠覆,其间经由弗洛伊德、维特根斯坦和海德格尔等人的努力,这个绝对理性的神话才彻底破灭,一种新的观念的现代美学才得以完全确立。
现代美学一开始就肩负双重使命:一是反对理性本质主义美学,恢复实存和性灵生命在美学中的地位;一是反对美学认识论地位,重新奠定美学的本体论地位。
前一使命由尼采、弗洛伊德等人完成,后一使命由海氏完成。
尼采和弗洛伊德彻底动摇和打击了以黑格尔为代表的理性本质主义,扭转了近代美学一边倒的认识论倾向,恢复了主体生命在美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尤其是弗洛伊德,使理性意识再也没有立足之地,他使无意识性本能凸现为现代思想的地平线上的一道亮景,被认为是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
浅谈海德格尔理论思想对艺术创作的引导

浅谈海德格尔理论思想对艺术创作的引导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是20世纪著名的德国哲学家,他的思想对哲学、文学和艺术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尤其是在艺术创作方面,海德格尔的理论思想为艺术家们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启发,对艺术创作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
本文将浅谈海德格尔理论思想对艺术创作的引导,探讨其对艺术创作的影响和启示。
海德格尔强调“存在”的本质。
他认为存在是人类存在的根本特征,而存在的本质表现在与世界的关系中。
在这种存在与世界的关系中,艺术家的创作活动得以发挥。
海德格尔强调的“存在”观念,使艺术家意识到自己与世界的关系,从而在创作中体现出更为深刻的内涵和情感。
海德格尔提出了“现存”(Dasein)的概念,他认为人类存在是独特的、个体化的存在状态。
在艺术创作中,这一概念启示艺术家要关注个体的存在体验和情感表达,要把握生活的细腻之处,通过作品表达自己独特的存在感受。
艺术家在创作中可以深入自我,表现出自己的主观情感和思想,并引导观众对作品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和体验。
海德格尔的“存在论”思想也对艺术家的审美观念产生了影响。
他认为,人在世界中存在的方式决定了人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方式。
作为存在者的艺术家,应该在创作中反映个体独特的审美情感和体验,而不是简单地追求外在的美感。
这种基于存在的审美观念使艺术作品更具有个性化和独特性,更能引起观众的共鸣和思考。
海德格尔对“真理”和“现实”有着独特的见解。
他提出“解构”(Destruktion)的概念,认为人类对于实际存在的理解往往被既有的观念和观念框架所束缚。
在艺术创作中,艺术家也应该打破传统的观念框架和艺术规范,挖掘出更为真实和深刻的现实存在。
这种“解构”的思想为艺术家提供了创新的空间和可能性,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表达出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为艺术创作注入更多的活力和内涵。
海德格尔的“技术”的思想对艺术创作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认为,在现代社会,技术逐渐成为了支配人类生活的核心力量,而传统的艺术创作也在这种技术的支配下发生了变化。
“存在”与“无蔽”——论海德格尔的美学思想

学 家 以及 思想 学 者 的 注意 。其 中最 广 为 人知 的哲 学 家 , 亚 里士多德在《 形而上学》 之 中把形而上学阐述为是一种对于 存在 之存 在 问题 方 面的探索 。但 是 , 与之 相反 的 是 , 海 德格
尔持有不同的观点 , 认为传统 的形而上学在过去针对存在
这个 问题 的理解 均 是 打造 在 非 标 准 的基 石 之 上 的 , 并 且 否
、
海德格 尔 的美学 思想 的研究 意义
海德 格尔 是在 西 方 现 代 最 为 重要 的思 想 家 之 一 , 其 在 生 平 中对 于美 学 思想 有 着 革 命 性 的 研究 , 针 对 西 方 的 传 统 哲 学体 系发起 了全 面性 的进 攻 , 是 一位 非 常有 勇 气 的 思 想 学家, 在海 德格 尔 与传 统 形 而 上学 的批 评 性 发 起 革命 性对 话之中, 形 成 了一 套属 于 自己 的哲学 话 术 , 在 后来 学 者 的评 判中 , 将海 德格 尔在 思 维 层 面 上 面 的宣 战 和发 展 是 超 越 了 前 人 的哲 学大 家 , 甚 至 被 推 崇 为是 越 过 了传 统 欧 洲 正 常哲 学 体系 以外 的 。曾经有一 位德 国的学 者 比梅 尔评 价 海 德格 尔 的哲学 思想 : “ 如果 人们 尝试 把他 的哲 学 思想 可 以充 满 活 力, 就会 惊 奇的 发现 , 其 思 想 核 心 是双 重 的 , 它 不 仅是 存 在 的探索 , 也 是一种 无蔽 的探索 ” , 在 以上 内容 中 , 比梅 尔 所叙 述 的“ 双重核 心 ” 的驱 动 内核 就指 的是 海德 格 尔 的美学 思想 体 系之 中的重 要部分 。
海德 格 尔 所提 出的 “ 存在” , 从其 根 本性 质 来说 是 一个 哲学 方面 的 问题 , 并 且 在古 希 腊 时 期 已 经开 始 受 到部 分 哲
浅谈海德格尔的存在美学思想概要

浅谈海德格尔的存在美学思想杨波(鲁迅美术学院文化传播与管理系,沈阳110003 )[内容提要] 海德格尔无疑是现代西方最具独创性的思想家之一,其影响在美学上同样是不可忽视的。
本文要做的工作是对海氏的存在美学做一次简单的梳理,并着重以存在为基本视角,透视海德尔美学思想的基本精神和诗性意味,这其中涉及到艺术、真理、语言和技术。
事实上,海德尔在上述的任何领域的思都带有自己的特质:思存在,其视角、思路、范畴、方法较之近代以降的传统哲学都有了重大的跃进。
今年恰逢海德格尔逝世30年,中国古人云:30年河东,30年河西。
到了今天,我们仍不敢对大师的思想做个了断,也许真如海氏自己所言,思的事情永远在途中。
[关键词] 存在艺术美一毫无疑问,海德格尔是西方20世纪最具独创性的思想家之一,许多学者把他的《存在与时间》看作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著作。
他的思想对各门人文学科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美学也不例外。
特别是海氏在30年代以后大量论及了艺术、诗、美的内容,这些思想构成了我们现在所说的海德格尔美学。
理解海德格尔美学思想是与他的哲学思想一脉相承的,因此理解海氏的哲学思想成为理解其美学思想的必经之路。
海德格尔哲学要解决的哲学问题是如何克服传统哲学的主客二分原则,实现主客合一。
他的回答就是追问存在的意义,存在这一概念也构成了海氏思想的核心和基础。
那么理解存在也就成为理解海德格尔美学的关键。
存在概念是巴门尼德首创提出,经亚里士多德的概念体系加工,一直延续到黑格尔的逻辑学,成为西方传统哲学的基本概念。
海德格尔认为存在概念从苏格拉底、柏拉图之后就与存在者混淆,那些哲学家总是用谈存在者的方式谈论着存在,在这个意义上,海氏称整个一部西方哲学史就是一个遗忘存在的历史。
存在的遗忘使人们只能以现成在场的方式看世界,主客观世界的分离也就再所难免了。
因此回溯历史,主要是苏格拉底之前的古希腊哲学史就成为揭开存在神秘面纱的林中路。
海德格尔从存在的字源学和词源学中发现,存在者这个概念在希腊语中有两种含义,它既指存在者,又指存在者的存在,传统哲学就把存在概念理解为某种真实的存在者了,无论是柏拉图的“理念”、笛卡儿的“我思”、斯宾诺莎的“实体”、莱布尼茨的“单子”、康德的“物自体”黑格尔的“绝对精神”,还是马克思的“物质”都是被当做存在的存在者。
浅谈海德格尔理论思想对艺术创作的引导

浅谈海德格尔理论思想对艺术创作的引导
海德格尔是20世纪德国哲学家,他的思想对于现代艺术创作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本文将从海德格尔对于时间、存在、真理、艺术等方面的理论思考,来探究海德格尔理论思
想对艺术创作的引导。
首先,海德格尔认为时间是人的存在最根本的特征。
时间是一个存在的过程,是一个
总体性的统一。
艺术创作要追寻一个艺术作品的真正内在,就必须深刻理解时间的存在。
时间的存在与作品的存在密切相关。
艺术家需要在时间的基础上,寻找作品存在的本质,
进而创造独一无二的艺术品。
其次,海德格尔强调了存在论和存在作为现象学的区别。
他认为人的存在不是存在于
自然或社会之外,而是存在于这个世界之中。
也就是说人的存在是具有历史性和情境性的,这也是艺术创作的重要素材。
艺术家需要从生活中发现并体验生命的真实性,通过艺术作
品去呈现出生命真实的面貌。
最后,海德格尔把艺术作为人类存在的一种表现形式。
他认为艺术作品是对生命的表达,是意识对创造力的表现。
因此,艺术创作不是只为了追求技术的完美,而是需要从自
身独有的生命经验中寻找带有深刻情感和精神内涵的主题,通过艺术作品传达出内在深沉
的涵义。
艺术作品依托着多样性和创新性,凭借着艺术家个体性的存在和创造力,表达出
对人类生命本真的体验和追求。
综上所述,海德格尔的思想对于艺术创作启示作用非常大。
他的时间观、存在概念、
真理论及艺术作为存在等思想,深刻揭示出艺术创作本质与存在的密切关系,成为一种深
入思考艺术意义的思路,指引着艺术家们在艺术创作中的思考与探索。
海德格尔存在论的理论价值及现实意义——海德格尔存在论述论之二

海德格尔存在论的理论价值及现实意义——海德格尔存在论述论之二梁景时【摘要】对"存在"问题的追问,从古希腊一直到今天都没有停止过,可以说存在问题,是一个永恒的哲学话题,也是一个重要的社会话题,处在21世纪现代化盛行的社会中,我们更要认识到什么是存在以及存在的意义,然后找到我们自身存在的价值.特别是在人的存在问题层出不穷的今天,我们关注人的存在,关心"存在者"的存在,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文中从海德格尔存在论中对存在与存在者的区别思想的阐述了海德格尔存在论思想出发,进而阐发了海氏的基本存在论思想时后期存在主义的影响,以及对人类生存的昭示.【期刊名称】《通化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0(031)011【总页数】4页(P44-47)【关键词】存在论;存在;存在者;存在主义;生存昭示【作者】梁景时【作者单位】通化师范学院政法系,吉林通化,134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516.54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1889——1966),是西方哲学史上一位有独创性的、影响广泛的思想家。
他的最重要的著作是《存在与时间》(1926),由于此书,海德格尔被视为现象学学派的发展者、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
《存在与时间》的目的就是要具体地探讨存在的意义的问题,而且,他一生中最关心的问题就是存在与存在者的区别。
关于“存在”,自古到今的思想家、哲学家们对此的解析众说纷纭,对“存在”问题的追问,从古希腊一直到今天都没有停止过,可以说存在问题,是一个永恒的哲学话题,也是一个重要的社会话题,处在21世纪现代化盛行的社会中,我们更要认识到什么是存在以及存在的意义,然后找到我们自身存在的价值。
特别是在以人为本及人的存在问题层出不穷的今天,我们关注人的存在,关注“存在者”的存在,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史实可以见证,不论是古希腊哲学的存在论,还是近代形而上学哲学的存在论,都是关注存在者的情况,追问存在者的根据或前提,用对存在者的研究代替对存在本身的研究,颠倒了存在和存在者的关系,从而忽视了本真的存在。
浅谈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美学

浅谈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美学作者:叶婷玉来源:《世界家苑·学术》2018年第02期摘要:存在主义是哲学的非理性主义思潮,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美学回应并推动了西方现代美学的存在论、语言学转向,继承并发展了以康德为代表的近代美学思想,而且还继承并创新了古希腊、中世纪的神性美学传统。
同时,海德格尔美学思想之于西方现代美学思想的重要性还在于,海德格尔美学思想揭示了了现代美学。
首先对存在主义产生的背景进行介绍,并浅析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美学的内容。
关键词:海德格尔;存在主义美学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美学在西方美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存在主义(Existentialism)是一个哲学的非理性主义思潮,以强调个人独立自主和主观经验。
最先提出的是尼采.索伦·克尔凯郭尔、叔本华、雅斯贝尔斯和马丁·海德格尔可被看作其先驱。
存在主义发展于德国到法国,德国以海德格尔与雅斯贝尔斯为代表,法国以萨特和加缪为代表。
存在主义的核心观点是存在先于本质。
颠覆传统本质观本质决定存在,本质第一性,存在方式第二性。
存在主义认为,首先,个人存在是世界的本质。
第二,存在是存在的方式和状态。
第三,人的存在方式和状态高于人的本质。
第四,人的本质是人的存在在历史中建构的,而非永恒的,先在的。
本质意味着意义和价值或“身份”,人是最基本的存在,以物质性存在为前提,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是人物的历史性和社会性的过程显现。
海德格尔是西方存在主义的创始者之一海氏以其对存在的独特追问,开始了自己的思想道路,并在西方现代思想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存在问题是海德格尔美学与哲学思想的根本问题,因此,海德格尔思想与现代思想的根基息息相关。
海德格尔在《艺术作品的本源中》对凡·高的作品《农鞋》有这样一段著名的诗意性的现象学阐释:“从鞋具磨损的内部那黑洞洞的敞口中,凝聚着劳动步履的艰辛。
这硬梆梆、沉甸甸的破旧农鞋里,凝聚着那双寒风料峭中迈动在一望无际的永远单调的田垄上的步履的坚韧和滞缓。
论海德格尔的存在论美学在西方美学史上的地位

海德格尔在众多学术领域 中都具有重要的地 念》 中则明确地认为语言学转向与哲学史上 有过的 认识论转 向同等重要 。 l语言学转 向表 1 J 位 。仅就其在西方美学史上的地位而言 , 可以说 , 他 本体论转向、
的美学思想几乎达到了可以与任何时代的美学思想 征了哲学之以语 言为研究的 中心课题 , 或说 以语 言 相对话的境地。简单地说 , 其一, 它回应并助澜了西 为根本范式。然而 , 哲学的语言学转 向又为何发生? 方现代美学的存在论 、 语言学转向。其二 , 它继承并 我们仅就一个角度来对此作答。我们知道 , 无论是 发展了以康德为代表的近代美学思想。其三 , 它赓 柏拉图时代的本体论 , 还是笛卡尔 以后的认识论 , 甚 都被海德格尔看成是形而上学, 续并创新了古希腊 、 中世纪 的神性美学传统。下 面 至胡塞尔的现象学 ,
统。这对致 力于创新 的当下中国美学研究来说无疑具有重要的学术启示意义。 关键词 : 海德格尔 ; 德; 康 存在论美学 ; 语言学转 向 ; 神性美学传统
中图分类号 : 1 1 0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号 : 09 58 20 )l 0 1 3 10 一l4 (I 60 一0 1 —0 】
维普资讯
第 1 6卷 第 1 期 2 06年 第 1 0 期
兵 团 教 育 学 院 学 报
J 瓜 NA OF I 0I I B NGTUA E N DUCAT ON NS TUTE I I TI
v 1 1 N . 0.6 o1 Fb 2o e .0 6
Roeo l fExse c sh t so Ha eg l n teW etr sh t s itn eAetei c f d aei h se n Aetei c
Xn 0 n Mi g—h a A h i i g u .T O S u —p n
海德格尔美学思想述评

海德格尔美学思想述评——现代西方美学思潮述评之二【中国在电影、电视,特别是新媒体艺术如直播、快播、自拍、短视频等方面的新探索,加快了艺术创新的步伐,推进了中国艺术的国际化进程,也加快了中国与国外在艺术理论界的交流与研究,《文城观点》拟用一系列文章来介绍现代美学思潮,与有兴趣的读者朋友们加强学术交流。
】海德格尔是20世纪德国最有创见的哲学家,他主张无神论存在主义,他在《存在与时间》(Sein und Zeit ,1927)中第一次提出了存在主义这一称谓,并促使存在主义理论系统化、明确化。
对于“能是如何存在”这一20世纪的哲学热点问题,海德格尔作出了自己的解释,他认为,作为“存在”的人,面对的是“虚无”,人活在世,孤独无依,永远陷于烦恼痛苦之中。
而人之所以痛苦,是因为人同他的自下而上条件相脱节,人所面对着的是一个无法理解的世界,一个荒诞的世界,人永远只能忧虑和恐惧。
而正是忧虑和恐惧,才揭示人的真实存在。
他提出,人有自我选择和自我控制的自由,忧虑、恐惧使人体用到存在,而只有存在,才有自我选择的自由,有自我选择才有光明和快乐。
海德格尔海德格尔受尼采的影响,他说:“只有当我们开始思的时候,我们才能听见尼采的呼号。
”(参看海德格尔:《筑·居·思》的演讲)尼采的思想启发海德格尔对存在的重新思考,让他确定了“此在的存在”。
在他看来,全部西方思想史只关注存在着的事物,而遗忘了存在着的事物的存在。
他采用了他的老师胡塞尔的现象学方法,用以分析“此在的存在”。
“现象”这一词在希腊文中的基本含义是“自行显现”,因而,海德格尔认为,“现象学”即意味着让事物自己说明自己的企图。
于此,他表达了与尼采完全不同的看法,他批驳了尼采关于知识是权力意志的表现的观点,知识不是靠强力、靠征服来认识客体,而是让客体任其自然,自己展示自己究竟是什么。
人的基本特征在于他是世界中的存在,人完全处于存在之中,人在存在的场中,但场的中心并没有所谓的“精神实体”或者“自我实体”。
海德格尔的现象学美学论析

海德格尔的现象学美学论析摘要:海德格尔的现象学美学论析还是非常有意义的。
海德格尔不仅是一名出色的哲学家,也是一名美学家,其美学思想在近现代美学发展过程中带来的影响不可忽略,实现了对传统美学主体主义特性的超越。
海德格尔的美学如同他的哲学思想一样带有明显的反主体性色彩,传统美学主客二分的弊端使艺术逐渐堕落成艺术家眼中的世界,艺术的本质也逐渐被人们所遗忘,海德格尔试图用其对艺术的独特思考方式唤醒迷失的艺术家,试图转变人们的思维方式,这也是他美学思想中最伟大的一点。
关键词:主体性;美学;存在;艺术海德格尔的美学思想建立在他的哲学基础之上,了解其哲学思想是通向美学思想的必经之路。
在海德格尔看来传统美学和形而上学一样存在着主客二分的弊病,且艺术的美学化倾向日益加深,艺术品变成人们的审美对象,被人任意评判,但艺术本来并不是作为一个对象被人们所感知经验的,所有的艺术品都是某一特定世界的显现和象征,在这一特定世界中它通过与人的相互联系而作为存在者存在。
海德格尔的美学思想不仅是对传统美学的超越,而且也为近现代中西美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要想了解海德格尔的美学思想,便首先要深入其哲學世界,尤其是他对形而上学的追问和研究,不夸张的讲海德格尔全部哲学是围绕存在问题而展开的,。
笛卡尔“我思故我在”的哲学理论的确立,使得以自我为中心的主体与客体有了明确的区分,与此同时笛卡尔的哲学理论不仅为他自己的哲学体系奠定了基础,也为整个近代哲学的发展确立了基调,人们开始把一切与人无关的事物当作是认识的对象,试图通过分析事物的现象观看本质,人逐渐成为世界的中心。
而后康德、黑格尔的哲学发展并没有在笛卡尔奠定的哲学线路中有大的突破,直至尼采提出超人哲学的提出,需要注意超人并不是指神人或者非寻常人,所谓的超人指的是对以往的人的超越和克服,他颠覆以往哲学家对理性的重视,表示人应该忠实于自己身体的本能和欲望。
海德格尔受尼采哲学的启发,认为传统的形而上学已经彻底远离了真正的形而上学,甚至声称传统形而上学是一部不折不扣的遗忘史,他提出要回归原始的形而上学,从此在入手对存在的意义进行追问,他认为把这个在作为最值得追问者来经验并理解,专为这个在来追问,这就不折不扣地叫做:追问在的意义。
浅析海德格尔的存在美学思想

浅析海德格尔的存在美学思想作者:孙传山刘新玉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0年第10期摘要:在美学界,海德格尔建立了一个独特的以存在为基础的美学思想体系,为美学奠定了一个存在论的基础。
存在之美在本性上关切于在世界之中存在和存在之无,而且,海德格尔用此在代替了近代的存在论主体。
关键词:哲学;美学;存在;此在中图分类号:J0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2010)20-0041-01马丁·海德格尔(Martin·Heidegger,·1889—1976)是德国现代著名哲学家、美学家。
在哲学界享有很高的威望,他认为是“泰初之道”(logos)是世界的本源,时间性是人的存在方式。
从而在其整个哲学思想的背景之下,实现了对传统美学的超越,提出了自己对美学的独特见解,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美学体系,在美学界也产生了极大影响海德格尔的美学是建立在他的哲学基础上的。
在哲学上,他继承了胡塞尔现象学,他在总结了前人的思想跟经验后形成了以个体存在为核心的“此在现象学”。
认为现象即存在,但它不是在主客二分意义上的存在,而是不分主客意义上的所谓“此在”(Dasein),就是“我的存在”或“人的存在”。
认为;世界的本体既非物质也非意识,所以他的哲学是存在哲学。
什么是美学呢?美学是研究美的本质及其意义的独立的学科。
美学一词来源于希腊语aesthesis。
最初的意义是“对感观的感受”。
那么究竟什么是美呢?这也是美学一直力图所回答的问题。
美学作为独立的学科是从德国十八世纪的鲍姆嘉登开始的,但是这并不是最原始的美学,它的产生建立在自古希腊以来历代思想家关于美的理论探讨之上的,是以往美学理论的体系化、科学化。
海德格尔的美学思想可以说是西方美学界的一个转折点,他的美学思想的构建是在对传统美学的批判与超越中完成的,他反对传统美学,海德格尔在《艺术作品的本源》中说:“美学把艺术作品当作一个对象,并且是asthesis的对象,即广义的感性把握的对象。
浅谈海德格尔理论思想对艺术创作的引导

浅谈海德格尔理论思想对艺术创作的引导作为20世纪哲学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哲学理论深刻影响了西方的哲学界和文化界,同时也对现代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从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哲学理论出发,探讨其对艺术创作的引导作用。
首先,海德格尔推崇“存在”的观念,认为存在意味着与生俱来的自我意识和独立个性。
这种个性包容着多种情感和感悟,可表达出来的又是无穷尽的,因此,艺术家应该在自我认识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个性去创造出真正的艺术作品。
他认为,艺术的本质是对存在的思考,因而真正的艺术家不能受模式化的审美概念约束,创作出来的不应是被束缚的“艺术品”而应该是透彻的思考过程的结果。
其次,海德格尔强调艺术家的创作需要沉淀和冥想。
他将“冥想”定义为和世界和人相遇,和自己内心相遇的过程。
他认为在冥想中,艺术家可以更好地感受自我和自然的内在存在,理解自己的人生意义,也就能更准确地表达出来。
艺术家在创作时需要反思自己的创作主题,领会自己的感悟,剔除无谓的繁琐和浮躁,以此来完成真正有灵魂的艺术作品。
在最后,海德格尔还提出了“超越与沉默”的思想。
他认为,艺术家需要跨越自我和现实之间的限制,经过创造过程突破规矩,到达人类统一的本源。
同时,他也意识到语言在表达和理解上的局限性和困难,因此强调沉默的重要性。
艺术家应该学会在创作中保持沉默,去感受自然、思考生命和存在的意义,通过创作去创造真正有深度的作品。
总之,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哲学理论为艺术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从自我认识、冥想和超越、沉默等多个方面对艺术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引导作用。
在当今创作的艺术世界,海德格尔的思想观念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海德格尔论美及其现实意义

真理与存在是统一的。比梅尔也认为,只有试图 思考存在本身时才能思考什么是真理的问题,本 ・・ ・・ 质的真理即存在的真理。$ * & ’ ()% + 综上所述, 真理显 ・・ 现为美, 不过是作为本体的存在的一种现身而 ・・ 矣。 “ 真理把自身设立于 为什么真理显现为美? ・ 由它开启出来的存在者之中,一种根本的设立方 ・・・ ・・・ $ " & ’ (%! + 式就是真理把自身置入作品中 ” , 此外真理 的现身方式还有建国、 牺牲、 追问等等。海氏借作 品来说明美与真理,并非意味美只属于作品,也 并非意味作品是真理的唯一现身之所,而是旨在 表明作品是真理现身的理想之所。真理现身于作 ・・・・ 品时的“ 光亮 ”就是美。为什么真理要显现于作 品、 建国、 牺牲、 追问?为什么真理以美为在作品 “存在的天命 ” “人是被 中现身的方式? 这些都是 。 ・・・・・ ‘ 抛入 . 存在的真理之中的, 存在本身 人这样生存 着看护存在的真理,以便存在者作为它所是的存 在者在存在的光明中现象。至于存在者是否现象 ・・・・ 以及如何现象……这些都不是人决定的了。存在 ・・・・ $ , & ’ (-/% + ” 者的到来是基于存在的天命。 存在的天命 ・・・・・ 让真理栖居于存在者中,并让真理显现为作品中
警醒人们不要沉迷现世之美,不要让世界之美遮 蔽了存在之美。与存在之美相比,现世在者之美 是那样的短暂、 迷乱, 甚至华而不实, 假象横生。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在者本身就是如此。而在者 ・・ (显真理之象 ) 之在, 无所不在, 最常住, 最显象 。 ・ 没有存在, 万物皆无, 何谈美, 何谈真理?因此在 者之在, 最美。 最后,美的价值不在于供人欣赏,而在于显 ・・・・・・・・・・・・・・・・ 象存在。艺术不是“从令人喜欢和讨人喜欢的东 ・・・ ” “把在者之 西的意义上对美的事物的表达, 而是
美学的转向──海德格尔哲学美学的当代意义

美学的转向──海德格尔哲学美学的当代意义
史可扬
【期刊名称】《内蒙古社会科学》
【年(卷),期】1998(000)002
【总页数】5页(P20-24)
【作者】史可扬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哲学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516.54
【相关文献】
1.从"存在与时间"到"栖居与空间"——海德格尔后期哲学的空间化转向及其生态美学意义 [J], 赵奎英
2.论海德格尔的美学之思对中国当代美学的意义 [J], 肖明华
3.从海德格尔看中西哲学美学的互动影响 [J], 朱立元;刘旭光
4.当代美学的新道路——评彭富春的《哲学美学导论》 [J], 郭文成;周琳
5.论西方现代哲学美学思想的主题——以晚期海德格尔诗意的思想为例 [J], 王俊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理解指阐释者阐释文本之前就已具有的特定历史 和文化背景、 前观点和前假定。前理解与阐释者形成一 种活的联系 , 有什么样的阐释者, 就有什么样的前理解。 解释通过文本解释获得存在之意义 , 通过活的联系输入 前理解 , 于是开始新一轮文本阐释, 如此循环不断。海氏 存在论语言释义学将理解视为语言活动 , 将意义在循环阐释中不断生成, 这一思想正是后现 代美学语言学转向的 阿基米德点 。 海氏学生伽达默尔 1960 年出版的 真理与方法 标志着美学中的语言释义学独立踏上 后现代发展历程。海氏那里, 释义学只是此在探求存在与真理的手段 , 其释义学美学不过是 其存在论美学的一个分支而已 , 并不具备独立的地位。伽达默尔使释义学美学作为一门独 立的显学突现出来。与海氏美学以存在 ( 此在 ) 为中心不同 , 伽达默尔美学以理解为中心 , 他 继承海氏关于理解的本体性、 历史性及语言性的见解, 把理解推进到现实的历史运动过程 中, 推进到历史的世界整体经验之中: 理解和对文本的解释 , 不仅仅是科学关注的现象, 而 且它显然地组成了人类的整个世界经验 。
[ 4] ( P 175)
理解总是透过现象来探究存在之意义 : 此
在现象学的 Logos 具有阐释的性质。通过阐释, 存在的本真意义与此在本已存在的基本结 [ 4] ( P175) 构就自居于此在本身的存在之理解宣告出来。此在的现象学就是释义学 。 在海氏那 语言是存在的家园, 因而海氏把事件当作词语 , 并通过语言探索存在之意义。海氏现象学释 义学也即语言释义学 , 其主旨表现在下列循环模式 :
[ 4] ( P15)
这
样海氏以存在论的主体性消解了康德认识论意义上的主体性 , 以存在者之存在消解了存在 者之本质, 完成了康德的美学革命, 赋予了美学的本体论地位。海氏存在本体论, 不仅使康 德以来的近代美学问题( 二元对立的调解) 迎刃而解 , 而且使尼采以来的现代美学的本体论 地位得到奠定。西方美学从此成为有根的文化。海氏美学意味着对近代美学的彻底革命, 意味着现代美学的完成。如下图所示:
[ 4] ( P30- 31)
海氏认为在认识论前提下解决康德的问题是根本不可能的, 必须跳
出这个圈子, 从存在论的本体论出发, 才能解决认识论的二元对立。认识论关注存在者之本 质; 而存在论关注存在者之存在 , 它既强调存在者在现实中出现的实际状况 ( 即实存) , 也强 调存在者之固有本质 , 并且认为万事万物因人而在。人是具有超越性的存在者, 海氏称为 此在 , 此在的存在是一切科学的根源 , 美学以及 各种科学都是此在的存在方式 。
2003 年 5 月 第 27 卷 第 3 期
安徽大 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Journal of Anhui University (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May 2003 Vol. 27 No. 3
海德格尔美学的历史地位及当代意义
张公善
( 浙江大学 国际文化学系 , 浙江 杭州 310027) 摘 要 : 海德格尔美学在存在维 度上标志着西方现代 美学的完 成 , 而在语 言维度上 又标
[ 7] (P49)
伽达默尔那里 , 理解的关键是 视界融合 ,
即文本的视界与阐释者的视界互相 融合 而产生超越两者的新的视界。与此相应 , 历史在 伽达默尔那里已非纯粹的自然史, 而是历史的真实面貌与人对历史的理解互相作用而成的 效果史 。我们可以看出 , 海氏关注的存在的意义, 到伽氏手里已被置换成理解的意义; 海 氏的存在史成了伽氏的理解史。 德里达在伽达默尔基础上给予释义学真正的后现代转折。德里达认为伽达默尔仍然有 逻格斯中心主义和声音主义倾向, 因为在伽达默尔那里语言仍优先于理解 , 理解是在语言之 基础上的理解, 同时虽不存在统一的本质的意义 , 但意义还具有着一种可理解的同一性( 如 把文本的意义作为一种视界) 。德里达力图发动一场彻底的革命: 打破语言中心主义、 打破 逻格斯中心主义。他认为意义在于差异性和不确定性 , 意义在于解构而不在于理解。于是 文本成了能指的游戏。然而德里达无中心的愿望最终也是作茧自缚。他砸烂了语言中心主 义和逻格斯中心主义 , 却无法逃避文字中心主义和解构中心主义的命运。正如艾伯拉姆斯 对他的致命批评 : 德里达的文本密室是一个全封闭的回音室 , 其间意义被化解成一种无穷 24
海氏美学与后现代美学在存在与释义学两大维度的主要区别如下:
海氏美学 后现代美学
* 建设性 ( 建立存在之真理的权威 ) * 解构性 ( 颠覆存在的权威 ) 存在 * 以存在 ( 此在 ) 为本体 * 以存在的踪迹和游移为本 体( 以解构 为本体 ) * 语言优先 * 文本是真理家园 , 循环阐释中 , 意 释义学 义不断生成 * 作为存在论 诗学 : 批判非诗意的栖 居 * 字符优先 * 文本是能指的游戏 * 作为文本政治学 : 颠覆资产 阶级国家机 器 , 颠覆一切中心
尽的言语模仿, 一种从符号到符号的纵横交错的反响, 这些符号似幽灵般渺无踪影 , 不是源 出任何声音 , 不具有任何人的意向 , 什么也不意指, 只是在真空中跳荡 。
[ 8] ( P333)
以德里达为
代表的解构主义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整个后现代美学的代码 , 因为后现代美学思潮都不同 程度地带有解构与语言释义的特征 , 只不过解构的目标不同 , 通过语言所释之义不同罢了。 比如 , 后现代女性主义通过本文解构的是男性中心主义、 白人中心主义、 白人女性中心主义 等等 ; 新历史主义将文学史作为文化文本, 要求文学史本文颠覆以前文本意识形态重建批评 家意识形态话语 ; 后殖民主义则借助文本批判西方人眼中、 心中、 手中的东方主义, 批判帝国 [ 6] ( 第五编) 主义和欧洲文化中心论 海氏美学作为后现代美学的开始, 如下图 :
[ 1]Βιβλιοθήκη 现代西方美学以存在为核心, 而后现代西方美学则以语言为核心。 海氏美学思想一方 面确立了存在的本体地位 , 从而标志现代西方美学的完成; 另一方面又开拓了语言释义学的 存在领域 , 从而又标志着后现代西方美学的开始。如果说康德美学问题( 人的二重性问题 ) 之解决标志着近代西方美学的终结和现代西方美学的开始, 那么海氏思想工作的终结也标 志着现代西方美学的完成和后现代西方美学的开始。 海氏的存在本体论美学与语言释义 学美学就象两盏明灯照亮了美学的未来之路。中国主流美学对实践的关注, 往往是以牺牲 存在、 语言的维度为代价的。中国当代非主流美学如生命美学、 超越美学、 修辞论美学, 否定 美学等往往在青眯存在( 此在 ) 与语言的同时 , 又漠视了实践的基础功能。未来美学应走辩 证综合之途, 那就是生存 实践 语言三位一体之美学。
二、 海氏美学是后现代西方美学的开始
后现代美学派别林立 , 如解构主义、 女性主义、 新历史主义、 后殖民主义、 后现代主义等 等, 其思想观点各异 , 但有一点共性 : 以语言为核心。语言何以成为后现代美学的核心? 这 是因为后现代美学是以 1968 年 五月风暴 为精神导师的, 学生革命没能推翻资 产阶级的国家机器, 却遭受无情的镇压。严酷的现实使他们将斗争的矛头从国家机器转向 语言。语言是作为知识分子最熟悉的领域。颠覆语言 , 既能发挥特长、 保全自己 , 又能实施 颠覆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的隐蔽目的。或许可以说 , 颠覆是所有后现代美学思潮的灵魂, 而语 言则是他们用来颠覆的工具。表面的语言( 文本 ) 批判隐藏着内在的颠覆 : 颠覆现行的国家 机器 , 颠覆逻格斯中心主义, 颠覆一切中心。 海氏正是在颠覆与语言这两方面真正启动了后现代美学。诚然, 颠覆在尼采手里达到 某种极至 , 他的 重估一切价值 、 上帝已死 的命题可谓颠覆的化身。于是有人将尼采视为 [ 3] ( P96) 后现代主义的源头, 并称他是 当代西方哲学中最有影响的人物 。 但我以为尼采颠覆 有余而建树不足 , 而且其思想的归宿乃是上帝化的 超人 。他没能挣脱近代二元对立的认 识论法网。海氏接过尼采的颠覆大棒, 从古希腊巴门尼德、 赫拉克利特那里汲取 存在 乳 23
[ 2]
一、 海氏美学是现代西方美学的完成
近代西方美学是一种认识论美学, 它在黑格尔那里得到最为完备的体现。整个西方现 代美学就是以反对黑格尔为代表的知识本质论为开端的。叔本华、 尼采首当其冲致力于对 黑格尔美学中那个居于人类思想宝座的绝对理性展开颠覆 , 其间经由弗洛伊德、 维特根斯坦 和海德格尔等人的努力, 这个绝对理性的神话才彻底破灭, 一种新的观念的现代美学才得以 确立。 现代美学一开始就肩负双重使命: 一是反对理性本质主义美学, 恢复实存和性灵生命在 美学中的地位; 一是反对美学认识论地位 , 重新奠定美学的本体论地位。前一使命由尼采、 弗洛伊德等人完成, 后一使命由海氏完成。尼采和弗洛伊德彻底动摇和打击了以黑格尔为 代表的理性本质主义 , 扭转了近代美学一边倒的认识论倾向 , 恢复了主体生命在美学中的地 位和作用。尤其是弗洛伊德, 使理性意识再也没有立足之地 , 他使无意识性本能凸现为现代 思想的地平线上的一道亮景, 被认为是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 但是他们在美学的本体 论上仍是固步自封, 他们反对理性本体 , 却将自己的权力意志和 力必多 ( Libido 即性本能)
收稿日期 : 2002- 09- 30 作者简介 : 张公善 ( 1971- ) , 男 , 安 徽巢湖人 , 浙江大学国际文化学系 2002 级文艺学博士研究生 .
[3] ( P32)
22
冲动当作另一种本体即非理性无意识本体。无论是理性本体还是非理性本体, 都不是真正 的本体。因为理性或非理性都属认识论的范畴。尼采和弗洛伊德不过是将认识论从一个极 端( 理性) 推到另一个极端 ( 非理性) 而已 , 还只是在认识论里兜圈子。现代美学本体论的真 正完成者是海氏。海氏直接从康德问题入手 , 他有两个目的: 一是要确定美学的本体论地 位, 二是开辟美学更广阔的前景。这两大目的亦即美学的本源与归宿问题。 康德美学( 判断力批判 ) 是其认识论( 纯粹理性批判 ) 与伦理学( 实践理性批判 ) 的 桥梁。康德使美学脱离认识论 , 在其哲学体系中为美学争得了合法地位。但康德囿于笛卡 尔的 我思故我在 的认识论前提, 因而无法真正解决自然必然与自由、 物质与精神、 纯粹理 性与实践理性等二元对立。尽管康德发现了问题 , 并力图以美学为手段解决这个问题, 但最 终事与愿违, 没能把 心中的道德律 与 头顶的星空 内在沟通起来。海氏指出 康德耽搁了 一件本质的大事 : 耽搁了此在的存在论 , 而这一耽搁是由于康德继承了笛卡尔的存在论立场 才一并造成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