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空间灾害

合集下载

洪水灾害的空间分布与风险评估

洪水灾害的空间分布与风险评估

洪水灾害的空间分布与风险评估洪水灾害是自然灾害中最为常见和严重的一种,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和伤害。

为了准确评估洪水灾害的风险,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了解洪水灾害的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从洪水灾害的空间分布和风险评估两方面展开,以期为相关研究和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洪水灾害的空间分布洪水灾害的空间分布是指洪水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情况。

洪水的发生与气候、地形、水文条件等因素密切相关。

在全球范围内,洪水灾害主要分布在河流流域和低洼地区,尤其是在河口和河流汇入之处。

这些地区容易积蓄大量的降水,形成洪水的基础条件。

国内外的研究表明,洪水灾害的空间分布与以下几个方面密切相关:1. 气候因素:气候是影响洪水灾害空间分布的重要因素。

气候变化会导致降水量和降雨强度发生变化,进而影响洪水的发生频率和规模。

例如,全球变暖导致的极端降雨事件增多,使洪水灾害频发。

2. 地形因素:地形对洪水的产生和传播起着关键的影响。

山地和丘陵地形区域容易发生山洪,而平原地区则容易积蓄大量的降水形成洪水。

此外,河流的弯曲度和交汇情况也会影响洪水的空间分布。

3. 河流网络:河流网络对洪水的空间分布和扩散起着重要作用。

河流的宽度、长度、形状以及交汇点等都会影响水流的通畅度和排泄能力,进而影响洪水的发生和扩散。

二、洪水灾害的风险评估洪水灾害的风险评估是对洪水灾害危险程度的定量评估,主要包括危险性分析和脆弱性评估。

1. 危险性分析:危险性分析是评估洪水灾害发生可能性的过程。

通过收集历史洪水数据和气象、地形等相关数据,可以建立洪水的频率分析模型,从而确定洪水灾害发生的概率。

另外,在危险性分析中,还需要对洪水的强度、规模和演变趋势进行研究,以便更好地评估洪水的威胁程度。

2. 脆弱性评估:脆弱性评估是评估洪水造成的损失和影响的过程。

脆弱性反映了社会、经济和环境系统面对洪水威胁的脆弱程度。

通过对人口、建筑、基础设施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可以量化洪水对不同区域的影响程度。

云南地理自然地域分异自然灾害与环境

云南地理自然地域分异自然灾害与环境

第八章自然地域分异、自然灾害与环境一、自然地域分异热量、气温、水分条件的成因,是构成云南自然地理环境及其地域分异的区域独特性的最主要的背景;另外云南处于几个主要自然地理区域热带与亚热带;亚欧大陆、南亚次大陆与中南半岛;东亚季风与南亚热带季风之间的结合位置,使云南内部差异加大,过渡性明显;云南自然地域分异极其复杂,带中有区、地域不连贯、空间范围小、狭长等,划分中难以取舍等;云南省自然地域分异方案——综合自然区划分区系统:1.热带北缘地带云南南部热带北缘季雨林、半常绿季雨林砖红壤地带1.1滇西、滇西南山间盆地地区1.1.1西双版纳低中山盆谷区1.1.2德宏、孟定中山宽谷区1.2滇东南中山河谷地区1.2.1河口中山低谷区2.亚热带南部地带云南高原亚热带南部季风林常绿阔叶林砖红壤性红壤地带2.1滇西南中山山原地区2.1.1思茅中山山原盆谷区2.1.2临沧中山山原区2.1.3梁河、龙陵中山山原区2.2滇东南岩溶高原山原地区2.2.1蒙自、元江高原盆地峡谷区2.2.2文山岩溶山原区3.亚热带北部地带云南高原亚热带北部半湿润常绿阔叶林红壤地带3.1滇东高原地区3.1.1昆明、玉溪湖盆高原区3.1.2楚雄红岩高原区3.1.3曲靖岩溶高原区3.1.4昭通、宣威山地高原区3.1.5丘北、广南岩溶山原区3.1.6大理、丽江盆地中高山区3.1.7金沙江河谷区3.2滇西横断山脉地区3.2.1保山、凤庆中山盆地宽谷区3.2.2腾冲中山盆谷区3.2.3云龙、兰坪高中山山原区3.2.4怒江高山峡谷区4.亚热带东北部地带云南东北部山原湿性常绿阔叶林红、黄壤地带4.1滇东北中山山原河谷地区4.1.1滇东北边沿中山河谷区4.1.2镇雄高原中山区5.寒温高原地带青藏高原东南缘针叶林暗棕壤地带5.1滇西北高山高原区5.2中甸、德钦高山高原区二、自然灾害1、灾害特征云南的地质、地形、气候等是成灾的背景环境;受南下冷空气和西南暖湿气流共同影响,全省总体上雨量充沛,但时空分布极不均匀,极易形成单点暴雨、风雹等强对流天气,进而导致严重的山洪、泥石流、滑坡、崩塌、风雹等自然灾害;同时,云南地处印度洋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带东侧,新构造与现代构造运动强烈,导致地震灾害频繁发生;这种极其复杂的地形、气候特征和特殊的地质构造,使云南成为一个典型的多灾省份;纵观云南50年的自然灾害史,云南的自然灾害呈现出 5个明显特征即:灾害种类多、空间分布广、发生频率高、危害强度大和抗灾救灾工作难度大;一是灾害种类多;除台风和海啸外,其余各类灾种都曾在云南出现;干旱、洪涝、风雹、雪灾、低温冷冻、地震、泥石流骨坡、病虫害等灾害都频繁发生;在各灾种中,尤以干旱、地震、泥石流滑坡对云南危害最大;二是灾害分布广;根据前面的地震分布图可知;云南全省均处于6度以上的地震烈度设防区,其中,7—9烈度设防区面积占84%,全省基本找不到不发生5级地震的安全地带;由于地质构造松疏,加之山高谷深,泥石流滑坡灾害分布广泛,原有 129座县城中,有 41座受到不同程度的地质灾害危害,1986年以来已有 7 座因此而撤销县制或易地搬迁;三是灾害发生频率高;据省地震局提供的数据,仅1970—2003年的30多年间,全省共发生里氏6级以上破坏性地震25次、7级以上大地震8次,地震灾害发生频率之高为我国大陆所罕见;云南国土面积占全国的 4%,而地震释放的能量则占全国的30%;由于无雨就旱、有雨则涝,干旱、洪涝、泥石流滑坡、病虫害、低温冷冻、风雹等灾害几乎年年都有发生;四是灾害强度大;云南自然灾害中重特大灾害居多,每年都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据多年统计,地震造成的损失和死亡人数云南占全国的一半,泥石流滑坡造成的损失云南也居全国首位;五是抗灾救灾难度大;受制于交通和地形,一旦成灾,道路即毁,可通达性差等;2、云南省主要自然灾害旱灾:云南发生频度最高、影响面最广、成灾面积最大的自然灾害;洪涝灾害:低温冻害:冰雹:2015年8月12日昭通市昭阳区守望乡、布嘎乡发生特大冰雹灾害,已造成6000多户2万多人受灾,农作物受灾面积23000多亩;2016年2月10日18点05分,强降雨加冰雹的极端天气突袭昆明阿子营,导致烤烟受灾5202亩,蔬菜受灾1483亩,玉米受灾3025亩,直接经济损失1960万元;2016年4月22日下午,沧源县境内出现持续雷阵雨天气现象,并伴有冰雹,冰雹如鸡蛋般大小,多数民房琉璃瓦粉碎性坠落,家具、电器损坏严重,造成该县5700余人受灾,农作物和房屋不同程度受损,经济损失970余万元;地震:由于受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太平洋板块运动的影响,地震灾害频发,居全国各省市区之首;泥石流:云南省是全国受泥石流灾害最严重的省份之一;云南省山地较多,地形陡峻,降水集中,在植被破坏严重的地区,泥石流频繁发生;昆明市东川区也是全国闻名的“泥石流博物馆”,早期这里因为大规模不科学地开采铜矿,再加上气候、地形等原因影响,形成了较大规模的泥石流频发地段,泥石流现象比较典型;滑坡:农业生物灾害:森林火灾:作业:发生在近三四年的各种自然灾害,分析其空间、时间特点三、环境与生态问题云南省经济较为落后,自然环境条件复杂,生态环境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1、森林质量有待提高云南省是全国三大林区之一,境内的森林是长江、珠江、澜沧江、红河等重要河流的主要水源涵养林,对防治山地灾害、调节和稳定河流的水量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然而,从50年代后期起,云南成了国家和地方主要的木材输出省,仅仅20多年的时间,森林覆盖率从50%以上下降到24.9%,活立木蓄积从14亿立方米以上减少到9.1亿立方米;森林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带来了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洪涝灾害等生态环境问题;虽然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省委省政府启动一系列措施,使森林资源数量上升,森林覆盖率又提高到49.91%,但由于造林树种林种较为单一,森林资源总体质量有待提高;云南的规划是在55%以上;2、生物多样性减少云南省自然环境条件复杂,陆地生态系统包括了除热带荒漠和红树林以外的所有类型;多年来,由于森林的大面积破坏和草场的过度放牧,陆地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收到了较大的威胁,其中最为显着的是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西双版纳的原始森林面积50年代初期有105.5万公顷,80年代初期下降到55.1万公顷,平均以每年1.5万公顷的速度递减;热带雨林面积的不断缩小,使得热带雨林功能降低和生物多样性逐渐减少;森林的砍伐和大量人为活动造成的生境破坏,使珍稀野生动植物资源总量下降;犀鸟、长臂猿、懒猴等已经很少见;滇西北一带的红豆杉,由于其药用价值,已经成了“濒危”物种;具有观赏价值的兰花,由于过度开采,资源量急剧下降;据统计,云南的399种鱼类中,大概有1/3的种类日趋减少或濒临绝迹;约有88种脊椎动物濒危,占全省脊椎动物总数的10.8%,高于国家7.7%的比例;生存受到威胁的高等植物至少有500种;3、湖泊富营养化严重全省湖泊以有机污染为主,部分湖泊富营养化突出;湖泊的富营养化,导致高等水生生物种类组成日趋单一化,浮游生物种类的数量逐年增加,使水生生态系统失衡、水生生物多样性破坏,水华暴发频繁,特有土着鱼种及敏感植物种群逐年减少,有的甚至灭绝;4、自然灾害频繁云南省复杂的地质条件为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形成提供了条件;全省有较大规模的活动断裂38条,其中深大断裂有红河、小江和澜沧江、怒江等断裂带;深大断裂强烈活动形成宽大的岩石破碎带,为滑坡泥石流的形成造就了丰富的物质来源;雨季的降水量占全年总降水量的84.2%;大量集中的降水,加之特殊的地形地质条件,在土壤表面有效覆盖少的情况下,极易造成山体土壤被冲刷,为滑坡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水动力条件; 特殊的自然环境,造成了云南自然灾害的多样性,有洪水漫溢造成淹没两岸河谷阶地的洪水灾害;有因暴雨引起的山洪及触发的滑坡和泥石流灾害;有因河道防洪标准低,洪水泛滥或堤防溃决造成的严重危害;有的坝区因引洪能力不足,造成的洪涝灾害;也有因洪水冲刷,造成的水土流失灾害等;5、农村面源污染加剧云南省地处边疆省区,农业生产技术和土地生产力低下,农药、化肥和农用地膜等农用化学品使用量大;农药、化肥和农用地膜的使用在促进农业增产,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同时,也给农村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不仅造成土壤板结,有机质含量下降,农田生态失衡,农业有害生物猖獗危害,使土地综合生产能力不断下降,而且妨碍了蔬菜“绿色”品牌创立和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来自农村的面源污染使全省六大将河水系、湖泊、水库以及部分地区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农村面源污染负荷逐年增加,成为湖泊富营养化的主要污染源;6、人为破坏严重云南省矿产资源丰富,但矿产资源开采生态恢复管理滞后,造成了矿区植被破坏和土壤、水源、空气污染;弃渣等堆放占地及水土流失造成了地质灾害的隐患和斜坡稳定性下降,使本来就很严重的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进一步加剧;由于治理恢复的速率远远落后于矿区破坏动物速率,矿区生态环境、地质环境整体呈恶化趋势;近年来,公路、水电建设项目较多,发展较快,一些项目的生态保护措施未得到有效落实,监督管理不到位,致使大量植被被毁,水土流失加剧,加大了对建设区生态环境的破坏;7、土地退化加速云南省是多山省区,土壤较为贫瘠,是全国水土流失严重的省份之一;云南省已成为全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省份之一,水土流失面积达14.13万km2,占全省国土面积的36.9%;全省年土壤侵蚀总量5.1亿吨,平均侵蚀亩数1340吨/平方公里.年,年均侵蚀深1毫米;云南省又是大江大河的上游地区,水土保持对维系云南省、长江流域、珠江流域的生态安全和经济建设极为重要;随着人口增加,对土地的需求量不断增长;由于山高坡陡,农业生产技术落后,造成较为严重的水土流失,许多贫困山区陷入开垦——水土流失——土地贫瘠化——再开垦的恶性循环;石漠化是土地退化的问题之一;云南省34.91%的国土是对石漠化敏感的区域,在这些区域中,除滇西北地区外,石漠化敏感地区同时又是人口较为密集的地区,特别是在镇雄、彝良、西畴、富宁、广南、砚山6县,人多地少,土地垦殖强度大,多度的土地垦殖和土地利用不当极易带来严重的石漠化;目前,这些地区的石漠化已严重地威胁着区域的生态安全及人民的生产生活;全省天然草原面积2.29亿亩可利用面积1.78亿亩,建植人工草地777万亩,退耕还草425万亩,就整体来讲,草原石漠化、退化现象日趋严重,草原生态恶化的现状和趋势还没有得到有效遏制;。

城市地下空间灾害事故案例选编

城市地下空间灾害事故案例选编

城市地下空间灾害事故案例选编
一、地下商场坍塌
2017年11月,山东省济南市天桥区一家地下商场发生坍塌,导致9人死亡,10人受伤。

事后调查发现,商场地下空间存在违法建设行为,建筑结构存在问题,并且经常有水泥管道破裂漏水。

二、地铁站人员被卷入扶梯
2015年4月,重庆市江北区一家地铁站发生扶梯事故,一位女性被卷入扶梯,另外两人也受伤。

经过调查,事故原因是扶梯维护不当,导致链条脱离。

三、地下停车场坍塌
2018年6月,上海市某小区地下停车场发生坍塌,导致多辆车被埋,部分人员被困。

经过抢险救援,所有被困人员成功获救,但其中有3人受伤。

四、地下管道泄漏引发爆炸
2015年8月,天津市港口区某地下管道发生泄漏,导致燃气爆炸,造成多人死伤。

此次事故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并对相关部门的管理和监管提出了质疑。

五、地下通道内停车拦路抢劫
2017年3月,广州市某地下通道内发生一起停车拦路抢劫案件,导致一名女子被劫持,并且抢劫者成功逃脱。

此次事件引起了市民的强烈关注,并加强了地下空间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气象灾害的空间分布规律

气象灾害的空间分布规律

气象灾害的空间分布规律气象灾害是指由气象因素引起的对人类和自然环境造成重大损失的自然灾害,如台风、暴雨、极端温度等。

这些灾害的发生与地球气候系统的变化密切相关。

在全球范围内,气象灾害的发生地点和频率存在一定的空间分布规律。

首先,地理位置与气象灾害的分布密切相关。

位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国家和地区通常更容易受到台风、暴雨等灾害的影响。

这是因为这些地区靠近赤道,气候湿润,气压的差异较大,容易形成热带气旋和降水过程。

例如,东南亚国家如菲律宾、越南等,常常遭受台风侵袭,而南亚国家如印度、孟加拉国则经常受到季风雨的影响。

其次,地形地貌对气象灾害的空间分布也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山区和沿海地带通常更容易受到暴雨、洪涝等灾害的影响。

山区由于地势陡峭,水流容易造成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灾害。

而沿海地带则容易受到海洋气候系统的影响,如海啸、风暴潮等危害。

且山区和沿海地区往往在一定的纬度范围内,受到气候带的影响较大,气候变化较为剧烈,容易引发气象灾害。

此外,人类活动对气象灾害的分布也有一定的影响。

城市化进程导致城市扩张,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对于环境和气候因素的考虑不足,导致城市地区易受暴雨、洪涝等灾害影响的概率增大。

例如,城市中的人造水泥路面和建筑物会使降水无法迅速渗透到地下,导致排水不畅,容易引发城市内涝。

城市的高楼大厦、沥青路面也会增强热岛效应,使城市热浪更加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和生活。

最后,气候变暖对气象灾害分布造成了重要影响。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气候极端事件的频率和强度增加。

例如,近年来极端热浪、干旱、山火等灾害在世界范围内日益严重。

气候变暖会增加大气中的水汽含量,导致降水量增加,从而引发暴雨、洪涝等灾害。

同时,气温升高也会增加台风的强度和频率。

因此,未来随着气候变暖的持续发展,气象灾害的空间分布可能会发生进一步的变化。

综上所述,气象灾害的空间分布与地理位置、地形地貌、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等因素密切相关。

了解气象灾害的空间分布规律对于灾害预防和减灾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城市地下空间的灾害防控

城市地下空间的灾害防控

城市地下空间的灾害防控第一部分城市地下空间灾害类型 (2)第二部分地下空间灾害成因分析 (5)第三部分地下空间灾害防控策略 (8)第四部分地下空间灾害风险评估方法 (12)第五部分地下空间灾害预警系统建设 (16)第六部分地下空间灾害应急响应机制 (19)第七部分地下空间灾害防治技术研究 (22)第八部分地下空间灾害防控法规政策 (26)第一部分城市地下空间灾害类型城市地下空间灾害类型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已经成为解决城市土地资源紧张、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的重要途径。

然而,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其中最为严重的就是地下空间灾害。

地下空间灾害是指在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过程中,由于地质、地下水、施工等人为因素引发的对人员生命安全和财产造成严重损失的灾害事件。

本文将对城市地下空间灾害的类型进行简要介绍。

1.地质灾害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地质环境变化引起的对人员生命安全和财产造成严重损失的灾害事件。

城市地下空间地质灾害主要包括地面塌陷、地裂缝、滑坡等。

地面塌陷是由于地下空洞、地下水位下降等原因导致的地表下陷现象,严重时会导致建筑物倒塌、道路塌陷等。

地裂缝是由于地壳应力作用、地下水位变化等原因导致的地表裂缝现象,严重时会影响建筑物的稳定性。

滑坡是由于地壳应力作用、地下水位变化等原因导致的地表土体下滑现象,严重时会导致建筑物倒塌、道路塌陷等。

2.地下水灾害地下水灾害是指由于地下水位变化、地下水流动等原因引发的对人员生命安全和财产造成严重损失的灾害事件。

城市地下空间地下水灾害主要包括突水、涌水、管涌等。

突水是指由于地下水位上升、地下工程结构破坏等原因导致的地下水突然涌入地下空间的现象,严重时会导致建筑物倒塌、道路塌陷等。

涌水是指由于地下水位上升、地下工程结构破坏等原因导致的地下水持续涌入地下空间的现象,严重时会影响建筑物的稳定性。

管涌是指由于地下水位上升、地下工程结构破坏等原因导致的地下管道破裂、水流涌动的现象,严重时会导致建筑物倒塌、道路塌陷等。

灾害风险的脆弱性评估.ppt

灾害风险的脆弱性评估.ppt
第八章 灾害风险的脆弱性评估
防灾科技学院 于汐
第八章 灾害风险的脆弱性评估
引言
第一节 脆弱性概述
1.国际减灾战略2004年提出的脆弱性的定义: 由物质、社会、经济和环境因素或进程所决定
的状态,这一状态提高社区对致灾因子影响的 敏感性。 2.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给出关于人类 脆弱性的概念 决定人们受到特定致灾因子影响的可能性和范 围,由物质、社会、经济和环境因素所形成的 人类处境和过程。
第二节 脆弱性评估指标
二、灾害敏感性(Vs)评估 (3)突发性灾害应急能力
●县(区)尺度
一般以一个社会经济统计单元与评估要求有关的空 间
规则格网。 方法:同理采用人口体能指数和家庭自救技术指数 注意:可以采用统计单元或格网统计数据,主要来
自人口普查或抽查
第二节 脆弱性评估指标
二、灾害敏感性(Vs)评估
政府对救灾物资调配水平和应急预案有效实施能力可以采用层次分析法专家打分第二节脆弱性评估指标三区域灾害应对能力评估vd一基础应对灾害能力2财力指数fin政府财政支付能力和居民经济实力指标来主要反映应对能力的财力1村社区尺度家庭为单位采用纯收入社会调查数据2县区尺度人均财政收入城乡居民纯收入人均gdp各种报告及统计资料第二节脆弱性评估指标三区域灾害应对能力评估vd一基础应对灾害能力3物力指数mch主要反映应急抢险能力或灾害信息预警发布能力
降低脆弱性的人力状况,通常仅用于县区及 其以上空间尺度的评估。
Hum dct Dct Frm mrg Mrg
Dct:每百人医生数 Frm:每百人消防人数 Mrg:政府对救灾物资调配水平和应急预案有效实施能力
dct、 frm、mrg 可以采用层次分析法(AHP)专家打分
第二节 脆弱性评估指标

灾害性空间天气基本概念及类型

灾害性空间天气基本概念及类型

灾害性空间天气与日常所说的天气一样,空间天气也有好、差和恶劣之分。

所谓好的空间天气,指太阳、行星际空间、磁层、电离层、高层大气处于平静的状态,有利于运载火箭发射和卫星正常运行;所谓差的天气,是指上述区域具有不同程度的扰动;而恶劣的空间天气,就是各种“空间暴”,如强的日冕物质抛射、大耀斑、高速太阳风、磁暴、亚暴、电离层突然骚扰等。

恶劣的空间天气将给人类技术系统造成严重影响。

基本概念剧烈变化的空间天气状态对人类技术系统的有非常严重的影响,一般称其为灾害性空间天气,可使卫星提前失效乃至陨落,通信中断,导航、跟踪失误,电力系统损坏,危害人类健康。

太阳活动的突然增强和地球空间能量的积蓄与释放,是灾害性空间天气发生的主要因素。

其中,广为熟悉的太阳风暴和地球空间暴是最为典型的灾害性空间天气事件。

主要类型空间天气状态的变化可以分为周期性变化和非周期性变化,平静变化和激烈变化。

灾害性空间天气指的是激烈变化的空间天气状态。

空间天气在瞬间或者短时间内远远偏离正常状态的带电粒子和电磁场的强烈扰动定义为空间暴,按照空间暴产生的区域主要分为原初暴即太阳暴和次生暴即地球空间暴(包括磁暴、亚暴和电离层暴等)。

太阳暴:太阳活动高峰阶段(例如太阳黑子较多的年份),太阳表面产生的剧烈爆发活动称为太阳暴。

太阳暴在爆发时释放大量带电粒子所形成的高速等离子体粒子流将严重影响地球的空间环境,破坏臭氧层,干扰无线通信,影响地球生物,对人体健康也有一定的危害。

地球空间暴:由于太阳爆发或者地球空间自身存储的能量的剧烈释放,使得地球空间的场和粒子处于剧烈的扰动状态,称为地球空间暴。

地球空间暴包括磁层亚暴(伴随着地球极区极光突然增强的磁层能量释放过程)、磁暴(全球尺度地球磁场的剧烈扰动)、磁层粒子暴(磁层粒子的突然增强)、电离层暴(电离层等离子体浓度突然的增强或减少)和热层暴(高空大气密度和温度突然的扰动)等(刘振兴等2005)。

它们是最主要的灾害性空间天气,也是产生航天器故障、威胁航天员安全、导致通信中断和影响导航与定位精度的主要原因。

灾害应急救援及避灾路线

灾害应急救援及避灾路线

灾害应急救援及避灾路线(总14页)-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第八章灾害应急救援及避灾路线第一节灾害自救措施和方法工作面发生灾害时,视事故的具体情况,能自救的立即组织人员自救,并向信息中心汇报(生产调度室),不能自救的按最近路线撤离,跟班区队长要清点好人数,统一指挥,按避灾路线进行撤离。

一、避灾原则积极抢救,及时报警,安全撤离,妥善避灾。

二、避灾自救原则当井下发生意外灾害时,遇险人员应遵循下列原则避灾自救。

“灭”: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将事故消灭在初始阶段或控制在最小范围内,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造成的伤害和损失。

“护”:当事故造成自己所在地点的有毒有害气体浓度增高,可能危及生命安全时,要及时进行个人安全防护,佩带自救器或用湿毛巾捂住鼻、口等。

“撤”:当灾区现场不具备抢救事故的条件或可能危及人身安全时,要立即选择安全的距离最近的路线,以最快的速度撤离灾区。

“躲”:如果在短时间内无法安全撤离灾区,应迅速进入预先构筑的避难硐室或其它安全地点暂时躲避,等待救援,也可利用现场的设施和材料构筑临时避难硐室。

“报”:发生事故灾害时要立即向现场领导报告,或通过电话及其它方法向矿调度室报告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灾情及遇险人员情况等。

三、井下急救遵循的原则1、对窒息(呼吸道完全堵塞)或心跳、呼吸刚停止不久的伤员必须先复苏,后搬运。

2、对出血的伤员必须先止血,后搬运。

3、对骨折的伤员必须先固定,后搬运。

四、避灾方法采用迅速有效的方式,通知引导灾区人员和受威胁人员迅速撤离;明确事故性质,确定措施方案;发生火、瓦斯、煤尘等灾害时,灾区人员应立即佩戴自救器有秩序地离开。

(一)顶板事故1、遇险时人员要尽可能靠近煤壁侧身站立或到木垛处躲避。

但是避灾者一定要注意躲避地点附近的煤壁情况,防止煤壁片帮伤人。

2、立即发出求救信号。

冒落基本稳定后,遇险人员要冷静,通过采取呼叫、敲打(但不要敲打对自己有威胁的支架、物料和岩块等)等方法,发出有规律、不间断的呼救信号,以便外面人员了解灾情,组织力量进行抢救。

气象灾害的空间分布特征

气象灾害的空间分布特征

气象灾害的空间分布特征气象灾害是指由于天气变化、气候异常等自然因素引起的对人类生活和生产具有破坏性作用的灾害事件。

它们的发生具有一定的空间分布特征,不同地区受灾的程度和类型也存在差异。

本文将从几种常见的气象灾害入手,探讨它们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背后的科学原因。

首先,我们先来探讨一下台风灾害的空间分布特征。

台风是一种强大的气象灾害,具有强风、暴雨等特点。

在全球范围内,台风的发生最为集中的区域是西太平洋和印度洋。

这主要由于这两个海域的海水温度较高,有利于台风的发展和加强。

而大西洋和东太平洋的台风相对较少,这是因为这两个海域的海水温度较低,条件不太适合台风的形成。

在台风的季节性变化上,西太平洋和北大西洋的台风活动主要集中在夏季和秋季,而印度洋和南大西洋的台风则主要发生在春季和夏季。

接下来是讨论暴雨灾害的空间分布特征。

暴雨是造成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之一,其空间分布与季风环流有关。

在我国南方,由于受到季风的影响,夏季暴雨集中发生,尤以长江中下游、珠江三角洲等地为甚。

同时,高海拔地区的山洪也是暴雨灾害的高发区域。

这是因为山地地形起伏大、水流汇集形成集水区,易引发山洪灾害,如松花江流域、金沙江流域等。

另外,旱灾也是一种常见的气象灾害,主要是由于降水不足引起的。

全球旱灾的分布也具有一定的规律。

在我国,北方地区旱灾较为严重,尤以中国西北干旱区最为明显。

这是因为这一地区降水量本来就较少,而且受到西风带和高原地形的影响,导致干旱现象频繁发生。

而南方地区由于降雨较多,一般不会出现严重的旱灾。

最后,我们来讨论一下龙卷风的空间分布特征。

龙卷风是一种猛烈的风暴,一般形成于暖湿气流与冷干气流的交汇线上。

全球范围来看,龙卷风最常见的地区是美国的中西部地区,被称为“龙卷风走廊”。

这主要由于该地区多次冷暖气流的碰撞,形成了有利于龙卷风形成的环境条件。

而在我国,龙卷风的分布较为零散,大部分发生在东北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

综上所述,不同气象灾害的空间分布特征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海洋热带气旋形成区、季风环流、地形地貌等。

空间灾害性天气变化是如何发生的

空间灾害性天气变化是如何发生的

空间灾害性天气变化是如何发生的空间灾害性天气事件,通俗地说,指由太阳爆发引起的日地空间环境剧烈扰动及其对人类活动造成的灾害性影响。

日地空间环境,有时也称近地空间环境,一般指从地球表面附近直至太阳的广阔空间。

地球大气从大约60千米开始,由于太阳远紫外和X射线等辐射的作用,大气分子逐渐电离,电离程度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增大,但离子和中性分子间仍然存在频繁的碰撞。

这一区域严重影响无线电波的传播,人们把这部分大气叫做电离层。

在数千千米高度以上,由于大气十分稀薄且空气分子完全电离,电离成分的运动受地球磁场控制,因而电离层以上的地球大气叫做地球磁层。

太阳由于质量很大,引力作用使太阳内部物质受到极大压力和高温影响,形成原子核的聚变反应从而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太阳外层大气保持着高温电离状态,不断向行星际空间释放,其速度在太阳宁静状态下一般为每秒数百千米,叫做太阳风。

在太阳风的作用下,地球磁场连同它控制下的地球磁层整个发生变形,向日一侧被压缩,背日侧则被拉长,磁层顶隔开磁层和太阳风,地球磁层的形状很像一个拖着长尾巴的彗星。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对自然认识的深化,这一空间领域已经成为人类活动的新环境,各种应用卫星的轨道高度从几百千米到两三万千米,而专门设计的各种探测卫星可到达其它行星附近;另外,许多地面技术系统利用空间环境或受到它的影响。

现在看看太阳,它是地球能量的最主要来源,太阳辐射有很宽的频带,从波长很短的X-射线,极紫外,紫外,可见光和红外,一直到无线电波,而绝大部分能量集中于可见光和红外波段。

太阳在可见光波段的辐射情况相当于6000度的一个黑体辐射。

然而,导致X-射线和极紫外辐射的那些过程,可以有几百万度的高温。

太阳还有小部分能量以物质和磁场的形式送出来,例如前面提到的太阳风,有时会从太阳大气上部(日冕)磁场相对较弱的区域喷发出大量电离物质并带有太阳磁场,叫做日冕物质抛射。

太阳条件并非稳定不变,而是处于经常的活动状态,就导致空间环境变化的远紫外、X射线、高能电子和质子、太阳物质输出而言,引起它们变化的太阳活动可分为渐变型与爆发型两类。

城市地下空间防灾与安全

城市地下空间防灾与安全

第5 页
第五章 • 地下停车场 •
规划设计
(二) 《铁路货物运输规程》 《铁路货物运输规程》(简称《货规》) ,是货物运输的基 本规章。
• 《货规》的引申规章有:《铁路货物运价规则》、《铁路危 险货物运输管理规则》、《铁路鲜活货物运输规则》、《铁 路超限货物运输规则》、《铁路货物装载加固规则》、《铁 路货物运输计划管理暂行办法》、《货运日常工作组织办 法》、《快运货物运输办法》、《铁路集装箱运输规则》、 《铁路货物保价运输办法》、《铁路货物运输杂费管理办 法》、《货车使用费核收暂行办法》、《铁路专用线专用铁 路管理办法(试行)》及根据《货规》精神制定的其他办法。
火灾是地下空间中发生频率最高的灾害,几乎占了地下空间事 故总数的1/3。对地下空间而言,火灾不仅会导致设施瘫痪和大 量人员伤亡,还可能造成地下结构和地面建筑损毁,其修复耗 费巨大,是最不容忽视的地下空间灾害。
1995年10月28日,阿塞拜疆的巴库地铁因地铁机车电路故 障,列车三、四节车厢交接处着火,由于司机缺乏经验,把 车停在隧道里,最终造成558人死亡,267人受伤。
第一节 地下空间主要灾害
1.1城市地下空间主要灾害类别 (2)地下空间爆炸灾害
我国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是从早期大规模构筑以防空袭 为主的人防工程开始的。
随着地下空间的进一步开发与利用,地下空间正从纯防 战争需要,走向平战结合需要,一些地下空间已然成为 公共活动场所,如城市地下交通设施及地下商业系统等。
(一)铁路重载
在大宗物资运输方面,发展重载运输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近年来,澳大利亚、南非、美国铁路大力发展重载运输,
重载技术不断创新、日趋成熟,重载纪录不断突破,既适
应了煤炭、矿石等大宗货物的运输需求,又大大提高了铁

城市地下空间洪水灾害预防与应急排水方案

城市地下空间洪水灾害预防与应急排水方案

城市地下空间洪水灾害预防与应急排水方案城市地下空间是现代城市发展的需要和必然选择,它既能有效利用土地资源,又能提供城市功能的延展空间。

然而,城市地下空间在面临洪水等自然灾害时,容易成为脆弱环节,给城市带来严重的灾害风险。

为了预防和应急处理城市地下空间洪水灾害,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预防与应急排水方案至关重要。

一、城市地下空间洪水灾害预防方案1. 洪水防灾意识培养要提高城市居民对洪水灾害的认知和应对能力,加强洪水防灾宣传和教育。

通过开展防灾演习、组织宣传活动等形式,提高居民的防灾意识,引导他们了解自身所处地区的洪水风险和逃生技能。

2. 建立综合管理体系城市地下空间洪水灾害的预防需要形成一套科学有效的综合管理体系。

各级政府部门、专业机构和社会组织应建立相关管理机制,明确各自职责和协作关系。

同时,要完善法律法规、政策措施,为地下空间洪水防灾提供有力保障。

3. 设计合理的排水系统城市地下空间应配备合理的排水设备和系统。

包括设置防水屏障、排水管道、泵站等设施,确保地下空间内的雨水快速排除,减少洪水灾害的发生。

排水系统的设计要充分考虑不同地区的雨水量、地质条件等因素,确保其能够适应不同场景下的排水需求。

二、城市地下空间洪水灾害应急排水方案1. 预警系统建设建立城市地下空间洪水预警系统,实时监测降雨情况和水位变化,及时预警并发布信息。

同时,要与各级防汛指挥部门保持紧密联系,及时了解洪水发展态势,为应急排水提供科学数据支持。

2. 疏散预案制定针对城市地下空间洪水灾害,制定详细的疏散预案。

明确疏散路线、安全通道等重要信息,并进行定期演练。

同时,要建立应急救援机制,确保在灾害发生时能够快速响应,保障人员安全。

3. 加强设备保养和维护地下空间排水设备和系统是应急排水的重要保障。

要定期检查、保养和维护排水设备,确保其正常运行。

同时,要建立设备故障报修和应急抢修机制,及时处理设备故障,保障排水系统在灾害时的有效运行。

总结起来,城市地下空间洪水灾害预防与应急排水方案是城市规划和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自然灾害的空间分布特征及预防对策

中国自然灾害的空间分布特征及预防对策

中国自然灾害的空间分布特征及预防对策自然灾害是人类社会面临的一大挑战,对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威胁。

中国作为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自然灾害频发,其空间分布特征具有一定的规律。

本文将从地理角度出发,分析中国自然灾害的空间分布特征,并探讨相应的预防对策。

中国地理环境多样,自然灾害的空间分布也呈现出多样性。

首先,由于中国的地貌形态复杂多样,江河密布,地震频繁,地质条件复杂,地质灾害如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在我国的分布较为广泛。

尤其是四川盆地、青藏高原、云贵高原等地区地震活动频繁,成为了地震带。

其次,气候梯度明显,南北差异明显。

华南、东南沿海地区台风来袭、暴雨洪涝等灾害相对较多;而西北地区多为干旱缺水区,沙尘暴、干旱灾害较为突出。

此外,黄河、长江等大河流经我国多个省份,洪水灾害时有发生。

战争引起的人为灾害在我国的一些地区也表现出一定的空间分布特征。

针对中国自然灾害的空间分布特征,我们需要制定相应的预防对策。

首先,加强地震监测和预警系统的建设是非常重要的。

地震地带的人口密集区应配备更完善的监测设备,及时预警和提醒居民避险,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其次,加大对地质灾害的防治力度。

应加强对高危地区的调查研究,制定相应的防灾减灾措施,加强山体巡查和监测,防止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发生。

此外,加强对土地的规划和管理,防止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土地导致的地质灾害。

再次,针对台风、暴雨洪涝等气象灾害,应加强气象监测和预报,提前预警,及时疏散人员,做好紧急救援工作。

对于干旱缺水地区,应加强水资源的管理和调度,科学合理地利用水资源。

总之,中国自然灾害的空间分布特征是多样的,需要采取针对性的预防对策。

我们不能改变自然,但可以预测和控制灾害的发生。

通过加强监测预警能力,制定科学合理的防灾减灾措施,提高人民的自救互救能力,降低灾害带来的损失。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自然灾害,确保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推动可持续发展。

中国自然灾害的空间分布特征及预防对策

中国自然灾害的空间分布特征及预防对策

中国自然灾害的空间分布特征及预防对策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地域广阔,气候复杂多样,因此自然灾害频发。

自然灾害的空间分布特征主要受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人类活动影响。

为了预防自然灾害,我们应该采取有效的对策。

首先,中国的自然灾害空间分布特征可以总结为东多西少,南多北少的特点。

东部地区多为沿海地带,地势平坦,易受台风、洪涝和海啸等自然灾害的影响。

而西部地区多为高原和山地,地势陡峭,易受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困扰。

南方地区气温偏高,降水量大,多遭受洪涝、暴雨等自然灾害。

北方地区则气候干旱,容易引发沙尘暴和干旱等自然灾害。

针对这些自然灾害,我们应该采取预防措施。

首先,加强地质灾害的预防。

在山区和高原地区,加强地质灾害的监测与预测,建立灾害遥感监测系统,实时掌握地质灾害隐患。

同时,加强土地整治,合理规划山区土地利用,防止土地资源过度开发造成的滑坡、泥石流等灾害。

其次,加强防洪工作。

对于易发洪涝的地区,应建设防洪堤坝和河道整治工程,提高防洪能力。

加强水文监测和预警体系建设,提前预警并组织疏散。

此外,还应加强海岸带和沿海地区的自然灾害防范,严格控制沿海城市扩张,加强海岸带生态修复,提高抗台风和海啸的能力。

此外,中央政府还应加强自然灾害防治的统筹规划。

各级政府要加强灾害防治工作组织和领导,加大投入力度,提高防灾救灾能力。

加强自然灾害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共享,建立统一的灾害数据库和信息平台,为防灾救灾提供科学依据。

加强人才培养,提高防灾救灾专业人才队伍的素质和能力。

总之,中国自然灾害的空间分布特征受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人类活动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为了预防自然灾害,我们应加强地质灾害防范、防洪工作和海岸带防护工作。

同时,中央政府应加强统筹规划,加大投入力度,提高防灾救灾能力,加强人才培养。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效应对自然灾害的挑战,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地震灾害的空间分布及风险评估

地震灾害的空间分布及风险评估

地震灾害的空间分布及风险评估地震是地球上一种常见而严重的自然灾害,给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为了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地震灾害的空间分布及风险评估成为了研究的重点。

本文将从空间分布和风险评估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地震灾害的空间分布地震灾害并非在全球各地都均匀发生,其空间分布呈现出明显的不均衡性。

首先,地震灾害在地理上主要分布在地壳活动带,即环太平洋地震带、地中海地震带和喜马拉雅地震带等。

这些地区的地质构造活跃,地震频繁。

其次,地震活动也与板块运动相关,板块边界处地震活动较为频繁,如太平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的交界地带。

此外,地震活动也与地下断裂带紧密相关,断裂带是地震发生的重要位置。

研究表明,大多数地震都发生在断裂带附近。

因此,地震灾害的空间分布主要呈现出集聚性和集中性。

二、地震灾害的风险评估地震灾害的风险评估是对地震发生的可能性和可能造成的损失进行定量分析和评估。

风险评估可以帮助决策者制定合理的防灾减灾策略,提前做好灾后救援和重建工作。

在地震风险评估中,常用的指标包括地震烈度、震源参数和人口暴露度等。

1.地震烈度评估地震烈度是衡量地震灾害严重程度的指标,常用的评估方法有烈度表和烈度分布图。

中国地震烈度分布图采用了十度分级制,分为Ⅰ-Ⅹ度,代表不同的地震烈度情况。

评估地震烈度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地震可能引发的灾情,进而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2.震源参数评估震源参数评估是对地震发生的位置、规模和深度等进行评估。

利用地震台网观测数据和地震仪器,科学家可以确定地震的震源参数,并通过数学模型计算地震可能产生的破坏范围。

这些参数对于预测地震的损害程度和研究地震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3.人口暴露度评估人口暴露度是评估地震风险的重要指标之一。

它主要考虑人口密度、建筑密度和建筑质量等因素。

通过合理评估人口暴露度,可以预测地震发生后可能造成的伤亡和财产损失,从而指导相应的应急救援工作。

综上所述,地震灾害的空间分布及风险评估是研究地震防灾减灾非常重要的内容。

城市地下空间洪水灾害预防与应急排水方案

城市地下空间洪水灾害预防与应急排水方案

城市地下空间洪水灾害预防与应急排水方案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建设越来越多地将目光投向了地下空间的开发和利用。

然而,地下空间洪水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强度也在逐渐增加。

为了保障城市地下空间的安全与可持续发展,我们需要制定全面有效的预防与应急排水方案。

一、需求调研在制定地下空间洪水灾害预防与应急排水方案之前,我们首先需要进行全面的需求调研。

这包括对城市地下空间使用情况、排水设施和管网状况的了解,以及对历史洪水事件的回顾与分析。

通过调研数据,我们可以了解到洪水对地下空间的影响程度和破坏情况,为制定方案提供可靠的依据。

二、预防措施1. 技术防范在地下空间的设计和建设过程中,我们需要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来防范洪水灾害。

例如,利用地下蓄水池和水密封墙的设计,可以有效地减缓洪水的冲击力,并降低地下空间的淹没风险。

此外,应加强地下管网的监测和维修,确保排水系统的正常运行。

2. 设施规划城市地下空间的洪水预防还需要合理的设施规划。

在建设新的地下空间时,应考虑将洪水排水系统纳入整体规划。

同时,还应合理设置排水泵站、水闸等设施,以便在洪水发生时能够及时排水,减少损失。

三、应急排水方案1. 预警系统建立完善的地下空间洪水预警系统是应急排水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监测雨水的降落和流动情况,及时预警可能出现的洪水灾情,使人们能够提前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

同时,还可以配备应急广播系统,及时向公众发布预警信息,提高应对洪水灾害的能力。

2. 应急排水设备在洪水发生时,需要使用应急排水设备来尽快排除地下空间的积水。

这包括移动式排水泵、应急闸门等设备。

同时,还需制定应急操作流程,明确责任分工,确保应急设备能够迅速投入使用。

3. 应急救援应急排水方案还应包括完善的救援措施。

当洪水发生时,需要有专业的救援队伍及时赶到现场,组织疏散和救援工作。

同时,还需进行救援资源的统筹调配,确保救援工作的高效进行。

总结:城市地下空间洪水灾害预防与应急排水方案是保障城市地下空间安全的重要措施。

《空间与重大灾害国际宪章》述评

《空间与重大灾害国际宪章》述评

《空间与重大灾害国际宪章》述评空间技术的发展为人类预防、减轻和管理灾害提供了重要的工具。

通过卫星获取的空间数据固然对人类面对灾难具有重大的意义,但究竟如何对日益增长的空间数据的分享和利用,仍面临着来源于政策、法律及伦理等各方面的挑战。

《空间与重大灾害国际宪章》,其全称为《在发生自然和技术灾害时协调使用空间设施的合作宪章》(英文表示为Charter on Cooperation to Achieve the Coordinated Use of Space Facilities in the Event of Natural or Technological Disasters,以下简称“宪章”)《宪章》在面对灾害如何分享和利用空间数据加强国际合作为人类共同利益服务方面,起到了典范作用,充分体现了对人类共同利益价值的尊崇。

《宪章》除序言外,主要包括八章内容。

分别是定义、宪章的目的、合作组织机构、成员方的义务、相关机构、宪章的加入程序、宪章的生效、终止和退出程序、宪章的实施。

1 《宪章》的制定及签署《宪章》是由欧空局(ESA)和法国空间局(CNES)在1999年7月奥地利维也纳召开的联合国外空委第三次会议(UNISPACE III)后发起的,在外空委第三次会议上,利用空间技术来解决全球和区域性的问题作为议题被大会讨论,同时大会还讨论了对发展和利用空间技术进行国际合作等议题。

2000年10月20日加拿大空间局(CSA)签订了宪章。

宪章于2000年11月1日正式宣布实施。

截止到目前,《宪章》共有10个成员方。

这10个成员方除欧空局(ESA)、法国空间局(CNES)和加拿大空间局(CSA)外,按加入宪章的时间顺序依次为:2001年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NOAA)、印度空间研究组织(ISRO);2003年阿根廷空间局(CONAE);2005年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JAXA)、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灾害监测国际图像公司(DMC,包括阿尔及利亚空间技术中心、尼日利亚国家空间研究与发展局、土耳其Tnbitak_BILTEN、英国国家空间中心(BNSC)和萨瑞卫星技术有限公司);2007年中国国家航天局(CNSA)。

地震灾害风险的空间分布特征

地震灾害风险的空间分布特征

地震灾害风险的空间分布特征地震,作为一种极具破坏力的自然灾害,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和伤痛。

了解地震灾害风险的空间分布特征对于防灾减灾工作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地震的发生并非完全随机,而是在空间上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和不均匀性。

这种空间分布特征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首先,地质构造是决定地震灾害风险空间分布的关键因素之一。

板块运动的交界处,如板块的碰撞带、俯冲带等,往往是地震活动频繁且强度较大的区域。

例如,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就是世界上两个最著名的地震活跃带。

在这些区域,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产生了巨大的能量积累和释放,导致强烈的地震发生。

而在板块内部的一些特定地质构造区域,如断裂带、褶皱带等,也容易发生地震。

这些地质构造的存在使得地壳岩石的应力分布不均匀,当应力积累到一定程度超过岩石的强度极限时,就会引发地震。

其次,地壳的岩石类型和物理性质也会影响地震灾害风险的空间分布。

坚硬的岩石通常能够承受更大的应力,但一旦破裂,释放的能量也更大,可能导致更强烈的地震。

而相对较软的岩石则更容易发生变形和蠕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释放应力,减少强烈地震的发生。

此外,地壳的厚度和深度结构也会对地震的传播和影响范围产生影响。

较薄的地壳区域往往更容易感受到地震的影响,并且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和衰减程度也与地壳结构有关。

地形地貌也是影响地震灾害风险空间分布的重要因素之一。

山区、峡谷等地貌复杂的地区,地震可能引发山体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从而加大灾害风险。

而平原地区相对来说次生灾害的发生概率较小,但如果地震强度较大,也可能会造成建筑物的大规模倒塌和人员伤亡。

人口密度和城市分布同样与地震灾害风险的空间分布密切相关。

人口密集的城市地区,一旦发生地震,往往会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因为在这些地区,建筑物密集,基础设施众多,而且人们的活动也更加集中。

特别是在一些老旧建筑较多、抗震设防标准较低的城市,地震的破坏力更容易被放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事件伴随着耀斑,会破坏无线电的传输,造成能量耗损(断电),并
对人造卫星和电力传输线造成损害。
日冕物质抛射将数十亿吨的带电粒子喷入太空,其威力相当于几百万颗原子弹。太 空中宇航员的身体健康会受到严重威胁。这张图片是日冕和太阳风层卫星(SOHO) 在2000年2月27号拍摄到的一次日冕物质抛射。
这是太阳活动处于低谷时日冕的照片,两个半球中的红色代表温度高、较为活跃的 区域,周围则是安静日冕的温度低的等离子体(蓝色/绿色)。
发和日冕物质抛射。这些活动现象往往在强
太阳风暴中全部出现,而在弱太阳风暴中则 不一定, 与空间灾害关系最密切的两种太阳活动分 别是太阳耀斑和日冕物质抛射(CME)。 (p358)
3. 太阳耀斑
太阳耀斑:是一种最剧烈的太阳活动,日面上(常在黑子群上空)突然出
现迅速发展的亮斑闪耀。其寿命仅在几分钟到几十分钟之间,亮度上升迅速, 下降较慢。(色球层)
(1)对飞行器的影响
击穿飞行器的外壁或太阳能 电池板 损坏各种材料 破坏飞行器的工作 改变卫星的轨道 缩短卫星的寿命 影响导弹的命中精度
(2)对导航和定位系统的影响
地球的磁场线因为受到太阳风的影响而向后弯曲,出现所谓的 “磁暴”现象,指针无法正确指示方向。 无线导航原理是通过计算发射点和接收点的传播延时来计算空 间距离,电离层扰动使相位变化,传播路径变化等,使测距不
能量:这一增亮释放的能量相当于10万至100万次强火山爆发的总能量,
或相当于上百亿枚百吨级氢弹的爆炸。 现象:一次较大的耀斑爆发,除了日面局部突然增亮的现象外,耀斑更
主要表现在从射电波段直到X射线的辐射通量的突然增强。
影响:(1)耀斑辐射来到地球附近时,与大气分子发生剧烈碰撞,破坏 电离层,使它失去反射无线电电波的功能。线电通信尤其是短波通信,以及 电视台、电台广播,会受到干扰甚至中断。 (2)耀斑发射的高能带电粒子流与地球高层大气作用,产生极光, 并干扰地球磁场而引起磁暴。
1996年11月美国发射了“火星全球勘测者”,在绕火星的轨道上研究火星 表面、大气和磁场的情况。它还向地球发射无线电波,经过火星大气后到达 地球,由此了解火星大气的温度、引力和化学组成。 1999年1月3日,“火星极地着陆者”发射成功。然而,在飞行了11个月并 登陆到火星上以后,就与地面失去了联系,宣告了这次航天活动的失败。此 后发射的火星气候观测器也遭失败。 2001年,美国又发射了“火星奥德赛”探测器,现已成功抵达火星并成功 进入环火星轨道。 欧洲空间局计划于2003年发射“火星快车”探测器考察火星,这标志着欧 洲空间局在行星探测方面跨入了新纪元。
国际空间站
中国航天
1964年7月19日,成功发射了一枚生物火箭。 1966年10月27日,导弹核武器发射试验成功。 1970年4月24日在酒泉发射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 1975年11月26日,发射了一颗返回式人造卫星。 1980年远程运载火箭发射成功。2年以后,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获得成功。 1984年4月8日,我国第一颗地球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发射成功。 1986年2月1日,我国发射了一颗实用通信广播卫星。 1988年9月7日,中国发射了一颗试验气象卫星“风云1号”。 1999年11月20日,在酒泉用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了第一艘“神舟号”试验飞船。 2003年10月15日9:00,中国发射了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5号”,飞船在太 空中飞行了21小时,绕地球运行14周后,于16日清晨6:23安全返回地面。宇 航员杨利伟成为第一个乘坐中国人自己的飞船进入太空的中国人。 2005年10月12日9时“神舟六号”飞船载著两位中国宇航员费俊龙和聂海胜发 射升空。 2008年9月25日,我国第三艘载人飞船神舟七号成功发射,三名航天员翟志刚、 刘伯明、景海鹏顺利升空。2008年9月28日傍晚时分,神舟七号飞船在顺利 完成空间出舱活动和一系列空间科学试验任务后,成功降落在内蒙古中部阿 木古朗草原上。
太阳大气和行星际空间、磁层、 电离层和大气层.
2、太阳大气和行星际空间
组成太阳的物质大多是些普通的气体,其
中氢约占71%, 氦约占27%, 其它元素占2%。 太阳的大气层,像地球的大气层一样,可 按不同的高度和不同的性质分成各个圈层, 即从内向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 太阳活动是造成空间灾害的主要诱发因素。 太阳活动主要类别包括黑子、耀斑、日珥爆
宇航员受到辐射伤害 无线电传播受到强烈干扰 电磁遥感测量在磁暴期间常常发生错误 电波路径发生位移,GPS定位、导航产生误差
大磁暴使电网超载,造成输电中断
卫星衰老并过早陨落,星载电子仪器受到严重损害
二、空间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1、人类对空间的探索——过去半个世纪
1957年10月4日,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 星发射成功。苏联拜科努尔航天中心的 人造卫星发射塔上,竖立着一枚大型火 箭。随着火箭发动机的一声巨响,火箭 升腾,在不到两分钟的时间里消失得无 影无踪。 尽管这颗“小星”在天空不过逗留了 92天,但它却“推动”了整个地球,推 动了各国发展空间技术的步伐。 1957年11月3日,为给载人航天预作试 验,苏联又发射了第一颗载有名叫“莱 1961年4月12日,身着90公斤重 依卡”的小狗乘坐的“卫星”2号人造 的太空服,原苏联首位宇航员 地球卫星。 加加林乘坐重达4.75吨的“东方” 号宇宙飞船进入太空,成为世界 上第一个进入宇宙空间和从宇宙 中看到地球全貌的人。
2006年12月13日北京时 间10时40分前后,太阳 发生一次 X3级猛烈爆发。
这次耀斑爆发对我国的短
波无线电信号传播造成严 重影响。中国电波传播研
究所广州、海南、重庆等
电波观测站的短波探测信 号从10时20分左右起发
生全波段中断,直至11时
15分以后才逐步出现信号, 13时30分以后才基本恢 复正常。
中国的部分空间灾害事例
1990年11月我国“风云一号”气象卫星可能因高能带电粒子轰击, 卫星姿态无法控制而失败 1995年8月我国“亚太二号”通信卫星因高空切变风而爆炸 2000年6月太阳风暴造成我国部分地区短波通信中断达 17小时 2001年4月3日量程5时51分发生了25年来最大的太阳X射线爆发, 短波通信中断5小时 2003年10月28日太阳耀斑影响:地磁暴从10月29日14时持续到11 月1日凌晨。10月31日,满洲里观测点短波信号中断近6小时,到下
日全食期间拍到的日冕
白光日冕
紫外日冕
5.太阳黑子
太阳活动视频
6、太阳活动对日地空间环境的影响
太阳活动对日地空间环境的扰动方式主要有三种:
突然增强的电磁辐射(太阳耀斑) 高能粒子注入日地空间(太阳耀斑或日珥爆发) 大量的磁化等离子冲击地球磁层(太阳日冕物质抛射或日珥爆发)
上述变化可能进一步引起如下灾害性事件:
国际空间站视频
三、空间灾害
在太阳活动高峰期,经常发生太阳黑子大爆发,其间向宇宙空间抛射的电 磁辐射、带电粒子流及超音速的太阳风,会引起地球高层大气结构、密度、 温度、运动状态、电磁分布等发生急剧变化,进而“骚扰”人类活动。
1、空间灾害的各种影响
空间灾害:空间环境中的灾害性天气造成的对空间、地面技 术系统的损坏以及对人类健康和生命的威胁
午1时多恢复正常。11月3日上午9:30~10:40,我国出现大范围无
线电短波通信中断。“神舟”五号轨道舱高度下降
四、陨石撞击地球
月球表面的陨石坑
——地球受到的冲撞会 更强烈
陨石是地球以外未燃尽的宇宙流星脱离原有运行轨道, 或成碎
块散落到地球或其它行星表面的、石质的,铁质的或是石铁混合 物质,也称“陨星”。
事件,称之为“空间灾害性天气”。(p355) 中国和美国40%的卫星故障均与空间环境灾害性变化引起。
空间灾害的主要研究内容:分析太阳爆发现象引起的太阳—地球空 间环境灾害性事件的过程及其对空间和地面技术系统及人类活动 的影响。
第8章
空间灾害
一、空间环境
1、何谓空间环境
本章介绍的空间,主要指从地球 到太阳的空间区域,也叫作日地 空间,又称日地系统,它是人类 能够直接探测的一个空间系统。 日地空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流星是宇宙中小行星的碎片在平行的轨道上运行 时以极高速度投射进入地球大气层的流束。 大部分的流星体都比沙砾还要小,因此几乎所有 的流星体都会在大气层内被销毁,不会击中地球 的表面;能够撞击到地球表面的碎片称为陨石。
手机的频段(800mhz到2200mhz之间)属于微波通讯
4、日冕物质抛射
(1) 日冕:日全食时,黑暗的太阳外围是银白色的光芒,像帽子似地
扣在太阳上,因此称为日冕。日冕可分为内冕、中冕和外冕3层 (2)日冕只有在日全食时或使用日冕望远镜才能看到 (3)抛射出来的物质主要是电子和质子组成的等离子体(此外还有少 量的重元素,例如氦,氧和铁)伴随着日冕磁场。抛射速度在每秒几 百千米至几千千米以上,每次抛射的物质总量可达上百亿吨。 (4) 影响:会扰乱地球磁层,使地球层压缩延伸成尾状;将数兆瓦特 能量,注入地球上层大气。此过程造成特别强的极光.日冕物质抛射
准。
(3)对短波通信的影响 扰动若干电离层,使之失去反射无线电波的功能,影响地球的 短波通信,卫星通信,短波广播
(4)对天气气候的影响
太阳黑子数变化周期与年降水量、洪水灾害发生率和平均气 温变化周期吻合。 (5)对国家经济和安全的影响 地磁活动可在输油管、通信电缆和输电线路中引起相当大的 感应电流,加速油管的腐蚀,干扰监测系统;磁法勘探受到 干扰。 空间环境是空间对抗和信息对抗的主战场 (6)对人生理和心理健康的影响 当太阳风暴吹过的期间,意外事故如火灾,交通事故,恶性 犯罪事件,脑血管疾病等发病率会增加(科学家推测可能是 磁场变化使人的脑神经活动紊乱)
1969年7月20日,美国“阿波罗登月计划” 成功实施,登月舱在月球表面着陆。宇 航员阿姆斯特朗率先踏上月球荒凉沉寂 的土地,接着奥尔德林也开始在月面行 走,他们成为世界上最先踏足月球的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