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层色谱的方法总结共23页
薄层色谱法详解
薄层板的活化:硅胶板于105-110℃烘30分钟,氧化铝板于150-160℃烘4小时,可得活性的薄层板。
点样
点样
点样方式:分为手动点样和自动点样。手动点样主要器具为微量毛细管、微量注射器等。自动点样采用半自动点样仪或全自动点样仪,按预设程序自动点样。手动点样灵活方便,常用于各种TCL鉴别中,器具以微量毛细管最常用。仪器的自动点样准确性好,常用于薄层扫描法的含量测定。
影响展开的因素
制备离心色谱仪
A相对湿度的影响
B溶剂蒸汽的影响(a展开室的饱和b预吸附)
C温度的影响
D展距的影响与分离度仅正比与展距的平方根
显色
A光学检出法
a自然光(400~800nm)
b紫外光(254nm或365nm)
c荧光一些化合物吸收了较短波长的光,在瞬间发射出比照射光波长更长的光,而在纸或薄层上显出不同颜色的荧光斑点(灵敏度高、专属性高)
B蒸汽显色法
显色
多数有机化合物吸附碘蒸气后显示不同程度的黄褐色斑点,这种反应有可逆及不可逆两种情况,前者在离开碘蒸气后,黄褐色斑点逐渐消退,并且不会改变化合物的性质,且灵敏度也很高,故是定位时常用的方法;后者是由于化合物被碘蒸气氧化、脱氢增强了共轭体系,因此在紫外光下可以发出强烈而稳定的荧光,对定性及定量都非常有利,但是制备薄层时要注意被分离的化合物是否改变了原来的性质。
显色方法a喷雾显色:显色剂溶液以气溶胶的形式均匀的喷洒在纸和薄层。b浸渍显色:挥去展开剂的薄层板,垂直的插入盛有展开剂的浸渍槽中,设定浸板及抽出速度和规定在显色剂中浸渍的时间。
薄层色谱法
薄层色谱法薄层色谱法系将供试品溶液点于薄层板上,在展开容器内用展开剂展开,使供试品所含成分分离,所得色谱图与适宜的对照物按同法所得的色谱图对比,并可用薄层扫描仪进行扫描,用于鉴别、检查或含量测定。
1.仪器与材料(1)薄层板按支持物的材质分为玻璃板、塑料板或铝板等;按固定相种类分为硅胶薄层板、键合硅胶板、微晶纤维素薄层板、聚酰胺薄层板、氧化铝薄层板等。
固定相中可加入黏合剂、荧光剂。
硅胶薄层板常用的有硅胶G、硅胶GF254、硅胶H、硅胶HF254,G、H表示含或不含石膏黏合剂。
F254为在紫外光254nm 波长下显绿色背景的荧光剂。
按固定相粒径大小分为普通薄层板(10~40µm)和高效薄层板(5~10µm).在保证色谱质量的前提下,可对薄层板进行特别处理和化学改性以适应分离的要求,可用实验室自制的薄层板。
固定相颗粒大小一般要求粒径为10~40µm。
玻板应光滑、平整,洗净后不附水珠。
(2)点样器一般采用微升毛细管或手动、半自动、全自动点样器材。
(3)展开容器上行展开一般可用适合薄层板大小的专用平底或双槽展开缸,展开时须能密闭。
水平展开用专用的水平展开缸。
(4)显色装置喷雾显色应使用玻璃喷雾瓶或专用喷雾器,要求用压缩气体使显色剂呈均匀细雾状喷出;浸渍显色可用专用玻璃器械或用适宜的展开缸代用;蒸气熏蒸显色可用双槽展开缸或适宜大小的干燥器代替。
(5)检视装置为装有可见光、254nm及365nm紫外光光源及相应的滤光片的暗箱,可附加摄像设备供拍摄图像用,暗箱内光源应有足够的光照度。
(6)薄层色谱扫描仪系指用一定波长的光对薄层板上有吸收的斑点,或经激发后能发射出荧光的斑点,进行扫描,将扫描得到的谱图和积分数据用于物质定性或定量的分析仪器。
2.操作方法(1)薄层板制备市售薄层板临用前一般应在110℃活化30分钟。
聚酰胺薄膜不需活化。
铝基片薄层板可根据需要剪裁,但须注意剪裁后的薄层板底边的硅胶层不得有破损。
薄层色谱法实践技巧大总结
70. 硅胶的研磨时间:如果严格规定的话,需在一分钟内完成,从加入CMC溶液到吸附剂中至涂布结束,应在四分钟内完成
71. 硅胶与CMC-Na溶液的比例根据硅胶型号的不同而不同:硅胶G或硅胶GF254比例一般为1:2 ~ 1:3,硅胶H或硅胶HF254比例一般为1:3 ~ 1:4。
72. 研磨的时候确实需要沿一个方向研,不要敷衍
8. 如果你铺板目的是做分析用的话,肯定得很仔细用心;如果仅是天然药化那种粗略检查过柱子得到的馏分纯度,那就没有必要这么复杂了,也就是说速度可以快点,板的要求也没有必要这么高;
9. 单纯的手铺板,技巧要求很高的,如果有铺板器(也是完全手动的那种),铺出的板子基本上可以保证均一的。
10. 要喷硫酸乙醇并定量的最好铺水板;铺水板是最考技术的,主要是碾磨技术,大家可以探讨一下;
61. 硅胶的浓度要适中。太稀铺板时易淌出,同时延长板的干燥时间;太稠,流动性不好,铺板是靠其流动性的,同时也很可能在没铺好前凝固。
62. 建议硅胶应配制成偏稀的状态,这样铺制更容易,不必辛苦地颠好久,而且可多可少,可薄可厚。
63. 我的经验是CMC-Na与硅胶配成 3:1比较合适,CMC-Na用千分之三到千分之五,硅胶浓度稍大一些或小一些也行,但不能太低,否则板子边缘会凹凸不平。
我们在初步确定了流动相的极性强度之后,可以自己设计几个溶剂系统。在选择流动相的组成的时候,可以参考snyder的溶剂分类,从质子受体,质子给体和偶极作用的溶剂中各选择一种,然后再选择一个强度调节剂。当然,也可以参考文献中采用的流动相。选好了要用的流动相,就可以根据我们初步确定的极性强度得到流动相的配比了(如果是二元流动相的话)。如果是三元及以上的流动相,可以采用Glajch和Youngstrom的七种溶剂系统的方案进行选择流动相的配比。然后从中选择分离效果比较好的组合。
薄层色谱知识与技巧
薄层色谱,或称薄层层析(thin—layer chromatography),是以涂布于支持板上的支持物作为固定相,以合适的溶剂为流动相,对混合样品进行分离、鉴定和定量的一种层析分离技术。
这是一种快速分离诸如脂肪酸、类固醇、氨基酸、核苷酸、生物碱及其他多种物质的特别有效的层析方法,从50年代发展起来至今,仍被广泛采用。
(一)基本原理薄层层析是把支持物均匀涂布于支持板(常用玻璃板,也可用涤纶布等)上形成薄层,然后用相应的溶剂进行展开。
薄层层析可根据作为固定相的支持物不同,分为薄层吸附层析(吸附剂)、薄层分配层析(纤维素)、薄层离子交换层析(离子交换剂)、薄层凝胶层析(分子筛凝胶)等。
一般实验中应用较多的是以吸附剂为固定相的薄层吸附层析。
吸附是表面的一个重要性质。
任何两个相都可以形成表面,吸附就是其中一个相的物质或溶解于其中的溶质在此表面上的密集现象。
在固体与气体之间、固体与液体之间、吸附液体与气体之间的表面上,都可能发生吸附现象。
物质分子之所以能在固体表面停留,这是因为固体表面的分子(离子或原子)和固体内部分子所受的吸引力不相等。
在固体内部,分子之间相互作用的力是对称的,其力场互相抵消。
而处于固体表面的分子所受的力是不对称的,向内的一面受到固体内部分子的作用力大,而表面层所受的作用力小,因而气体或溶质分子在运动中遇到固体表面时受到这种剩余力的影响,就会被吸引而停留下来。
吸附过程是可逆的,被吸附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解吸出来。
在单位时间内被吸附于吸附剂的某一表面积上的分子和同一单位时间内离开此表面的分子之间可以建立动态平衡,称为吸附平衡。
吸附层析过程就是不断地产生平衡与不平衡、吸附与解吸的动态平衡过程。
例如用硅胶和氧化铝作支持剂,其主要原理是吸附力与分配系数的不同,使混合物得以分离。
当溶剂沿着吸附剂移动时,带着样品中的各组分一起移动,同时发生连续吸附与解吸作用以及反复分配作用。
由于各组分在溶剂中的溶解度不同,以及吸附剂对它们的吸附能力的差异,最终将混合物分离成一系列斑点。
_薄层色谱总结分析
薄层色谱方法总结1.方法原理(1)流动相利用毛细管力带着样品穿过固定相。
(2) 样品与固定相的相互作用是指组份在移行过程中由于偶极- (诱导)- 偶极相互作用,氢键和范德华力的作用而产生不同程度的延缓、吸附、分散、离子交换和络合等分离机理。
2.溶剂使用的溶剂必须是“分析纯”或“色谱纯”,溶剂组成采用体积量比(如正丁醇- 冰乙酸- 水= 4:1:1,V/V/V),或者绝对量(如18ml 甲苯+ 2 ml 甲醇)。
其总量应足以使TLC/HPTLC 板的浸入深度约为5mm。
展开剂要求新鲜配制,不要多次反复使用,如需分层,则按要求放置分层后取需要的一相(上层或下层),备用。
一、溶剂选择规则:1、考虑分离成分的极性、溶解度、吸附度。
2、先加入极性较小的溶剂,若不容再加入少量极性大的溶剂3、一般根据相似相溶原则,需要注意,极性相差大的不混溶。
4、混合溶剂通常使用一个高极性和低级性溶剂组成的混合溶剂。
5、展开剂的比例要靠尝试.一般根据文献中报道的该类化合物用什么样的展开剂,就首先尝试使用该类展开剂,然后不断尝试比例,直到找到一个分离效果好的展开剂。
6、一般把两种溶剂混合时,采用高极性/低极性的体积比为1/3的混合溶剂,如果有分开的迹象,再调整比例(或者加入第三种溶剂),达到最佳效果;如果没有分开的迹象(斑点较“拖”),最好是换溶剂。
二、展开剂的选择条件:①对的所需成分有良好的溶解性;②可使成分间分开;②待测组分的Rf在0.2~0.8之间,定量测定在0.3~0.5之间;③不与待测组分或吸附剂发生化学反应;⑤沸点适中,黏度较小;⑥展开后组分斑点圆且集中;⑦混合溶剂最好用新鲜配制。
三、溶剂极性参数表环已烷:-0.2、石油醚(Ⅰ类,30~60℃)、石油醚(Ⅱ类,60~90℃)、正已烷:0.0、甲苯:2.4、二甲苯:2.5、苯:2.7、二氯甲烷:3.1、异丙醇:3.9、正丁醇:3.9、四氢呋喃:4.0、氯仿:4.1、乙醇:4.3、乙酸乙酯:4.4、甲醇:5.1、丙酮:5.1、乙腈:5.8、乙酸:6.0、水:10.21、一般来说,弱极性溶剂体系的基本两相由正己烷和水组成,再根据需要加入甲醇、乙醇,乙酸乙酯来调节溶剂系统的极性,以达到好的分离效果,适合于生物碱、黄酮、萜类等的分离;2、中等极性的溶剂体系由氯仿和水基本两相组成,由甲醇、乙醇,乙酸乙酯等来调节,适合于蒽醌、香豆素,以及一些极性较大的木脂素和萜类的分离;3、强极性溶剂,由正丁醇和水组成,也靠甲醇、乙醇,乙酸乙酯等来调节,适合于极性很大的生物碱类化合物的分离。
薄层色谱法
薄层色谱(Thin-Layer Chromatography: TLC)是在玻璃板上,塑料片或者铝箔覆盖有很薄的一层吸附剂的一种用于分离混合物的色谱法。
薄层板展开的方法是其中一端被溶剂浸润后,溶剂在吸附剂的间隙中扩散,溶剂往上方移动进行爬板(毛细管现象)。
如果在板子上点样混合物的话,那么化合物也会随着溶剂的移动而移动。
这个时候,由于化合物与固定相(吸附剂)的吸附度,移动相(溶剂)的亲和性的差异,混合物中各个化合物的移动速度与移动距离(Rf值)也不同。
也是利用这个原理,该方法可以用于有机化合物的分离纯化。
特别是在有机合成中,作为吸附剂的有硅胶,矾土,纤维素等等,展开溶剂的话通常有乙酸乙酯/正己烷体系,二氯甲烷/甲醇体系等等,根据具体情况运用到的体系也不同,这里就不多举例了。
TLC点板与跑板方法(出处:)TLC跑板法可以称为追踪一个反应的眼睛,是十分简便但又特别重要的分析手段。
往往不重视TLC或者对此方法掌握的不是很好的人,做实验也是多少有点问题的。
而怎样点板比较好呢?通常如上图所示,左边是原料,右边是混合物,中间是原料与反应混合物,这样的一个点板方式小编认为是比较推荐的。
而中间的这个原料与反应混合物叠加的点有以下三点作用:由于展开的方法问题有可能造成爬板的时候不是直线爬,所以有时候原料与反应混合物的Rf值可能差距不大,会分不清楚避免由于反应混合物中溶剂残留的问题,影响到Rf值有时候反应混合物在点板的时候会分解,有可能观测不到。
除了以上三点以外,我想这样点板还有很多好处,希望能够作为参考。
另外展开后,如何确认点的位置,一般我们用UV 或者显色剂的方法来观测,这在我们chem-station 以前的文章(各种TLC显色剂的调配方法)中有详细阐述,有需要的同学可以作为参考。
薄层色谱操作方法
薄层色谱操作方法1.薄层板制备可以购买商品的预制板(有一般薄层板及高效薄层板),也可以自行制备。
制备办法是:将玻璃板裁成正方形或长方形,分析用为20cm×20cm和10cm×20cm;预试用为3cm×10cm和2.6cm×7.6cm(显微镜用载玻片)。
将玻璃片洗净烘干。
铺层办法有干法和湿法两种,现常用湿法,由于它具有薄层牢固、可批量制备、绽开后便于保存、分别效果好等优点。
选用粒径为0.048~0.058mm (250~300目)的硅胶,加入(CMC)或锻石膏(CaSO4·1/2H2O)为黏合剂(市售硅胶G是已加了12%~14%煅石膏的硅胶),加入约3倍体积的水,调成糊状,倾倒在玻璃板上,轻轻颠动玻璃板,调好的硅胶自动淌成匀称薄层。
也可用涂铺器铺层。
按照用途薄层厚度可不同,普通分析用约为0.25mm,制备用约为1~3mm。
涂铺好的薄层板在室温晾干后,按照活性要求在一定温度下加热活化后存于干燥器中备用。
市售的薄层用硅胶标有硅胶GF254和硅胶GF365,即为加有1.5%~2%荧光剂的荧光薄层板,用于在紫外光254nm或365nm照耀定位用。
在紫外光照耀下,薄层板显荧光,样品斑点处不显荧光。
2.点样样品制成溶液(溶剂最好挑选与绽开剂极性相像且易于挥发的有机溶剂),浓度约0.5~2mg/mL。
点样量为0.5~5 uL,在距底边1cm处点样,原点直径在3~4mm。
手工点样用毛细管或微量注射器,如用点样仪点样,样量精确,外形整齐全都,能提高定量分析的精确度。
点样量与薄层性能、厚度及显色敏捷度有关,按照需要来详细确定。
点样量太小,斑点不能显示,点样量太大,影响比移值和斑点外形。
3.绽开首先是挑选绽开剂,合适的分别体系是分别胜利的关键,挑选原则与经典柱色谱相同。
合适的绽开剂使组分绽开后斑点清楚、集中、不拖尾,待测组分的Rf 值最好为0.4~0.5。
如待测组分较多,Rf值也可在0.25~0.75。
薄层色谱方法总结
薄层色谱方法总结1、一般根据相似相溶原则,需要注意,极性相差大的不混溶。
2、一般把两种溶剂混合时,采用高极性/低极性的体积比为1/3的混合溶剂,如果有分开的迹象,再调整比例(或者加入第三种溶剂),达到最佳效果;如果没有分开的迹象(斑点较“拖”),最好是换溶剂。
3、待测组分的Rf在0.2~0.8之间,定量测定在0.3~0.5之间4、一般来说,弱极性溶剂体系的基本两相由正己烷和水组成,再根据需要加入甲醇、乙醇,乙酸乙酯来调节溶剂系统的极性,以达到好的分离效果,适合于生物碱、黄酮、萜类等的分离;5、中等极性的溶剂体系由氯仿和水基本两相组成,由甲醇、乙醇,乙酸乙酯等来调节,适合于蒽醌、香豆素,以及一些极性较大的木脂素和萜类的分离;6、强极性溶剂,由正丁醇和水组成,也靠甲醇、乙醇,乙酸乙酯等来调节,适合于极性很大的生物碱类化合物的分离。
7、甲酸通常指的是浓度85%左右的,含有水。
8、对于极性化合物,使用正丁醇对斑点扩散影响较小,因为化合物和硅胶的作用强。
9、点样器点样于薄层板上,一般为圆点,点样基线距底边1.0~1.5cm,样点直径一般不大于2mm,点间距离可视斑点扩散情况以不影响检出为宜。
若因样品溶液太稀,可重复点样,但应待前次点样的溶剂挥发后方可重新点样,以防样点过大,造成拖尾、扩散等现象,而影响分离效果。
10、PE(60-90)EtAc/PE=1:2 EtAc/PE/AcOH=15:5:1 EtAc/AcOH/n-Butanol/H2O=2:1:1:18年来我用这四种体系,没有出现过什么问题.我一直在用的是乙酸乙酯:环已烷,不断调节比例,直到有满意的Rf值,有拖尾时可能要加酸或碱,我一般乙酸和三乙胺11、铺板用的匀浆不宜过稠或过稀:过稠,板容易出现拖动或停顿造成的层纹;过稀,水蒸发后,板表面较粗糙。
12、样品溶液的含水量越小越好,样品溶液含水量大,点样斑点扩散大。
样品溶液的溶剂一般是无水乙醇、甲醇、氯仿、乙酸乙酯。
薄层色谱实践经验技巧总结
7. 手工铺制的板子常用的有:硅胶G板和硅胶CMC-Na板。前者是煅石膏(石膏经140℃烘烤3—4小时)与硅胶按1—1.3:10混合均匀。每份硅胶G加水2—3份调成糊状,即可使用。后者的操作各位大虾已有论述。
8. 如果你铺板目的是做分析用的话,肯定得很仔细用心;如果仅是天然药化那种粗略检查过柱子得到的馏分纯度,那就没有必要这么复杂了,也就是说速度可以快点,板的要求也没有必要这么高;
15. 当展开剂极性差别很大时,特别是极性大的成分所占比例很小时,往往会出现溶剂脱混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展开槽 饱和与不饱和差别没有显著性差异,薄层板上往往会出现类似分层的现象,所以只有换展开系统来调整。
16. 甲醇用量较小,而甲醇又易挥发,容易产生边缘效应,要特别注意展开剂的平衡和层析缸的密封。
14. 展开剂的选择(分离单体):
(1)粗分,也就是当你的样品极性范围比较大的时候,可以直接采用极性较小的流动相。然后将前沿、原点以及前沿及原点间的硅胶分别刮下,提取。这样,样品就被分为几个部分,而各个部分的极性相差也比较小了。然后
再将这几部分分别进行下面的细分TLC 。
40. 制备CMC-Na时,我的方法是将CMC-Na加入沸腾的水中,慢加快搅,防止成团,完全溶解之后,自然沉降或者是抽滤(建议不用滤纸,太慢了,脱脂棉是个不错的选择)。
41. 对于CMC-Na溶液的配置,我认为最好提前几日配好,放置再用。配置时可用超声分散,对少量没有立即溶解的,放置后会逐渐消失。
薄层层析(TLC)实践经验技巧总结:
1. 药典:薄层色谱法系将供试品溶液点于薄层板上,在展开容器内用展开剂展开,使供试品所含成分分离,所得色谱图与事宜的对照物按同法所得的色谱图对比,并可用薄层扫描仪进行扫描,用于鉴别、检查或含量测定。
薄层色谱方法总结
2、展开 将点好样品的薄层板放入展开
缸的展开剂中,浸入展开剂的深度为 距原点5mm为宜,密封,待展开至规 定距离(一般为8~15cm),取出薄 层板,晾干,待检测。 注:展开缸如需预先用展开剂预平衡, 可在缸中加入适量的展开剂,密闭, 一般保持15-30分钟。
3、显色与检视 供试品含有可见光下有
3.类极性大的小分子有机酸
没食子酸:氯仿-醋酸乙酯-甲酸(5:4:1)、阿魏酸、咖啡酸、菊 苣酸、绿原酸、异绿原酸。例如下面以苯丙烷为极性小部分,随 着极性基团部分的增加,总体的极性就增加,展开剂极性也增加 了。依次为肉桂酸、阿魏酸、咖啡酸、菊苣酸、绿原酸。相应展 开剂分别为:正己烷—乙醚—冰醋酸(5:5:0.1)、苯-冰醋酸-甲 醇(30:1:3)、氯仿-甲醇-甲酸(9:1: 0.5)、石油醚-乙酸乙酯 -甲酸(3:6: 1)、醋酸丁酯-甲酸-水(7:2.5:2.5)。
纯”,溶剂组成采用体积量比(如正丁醇 冰乙酸 - 水= 4:1:1,V/V/V),或者绝 对量(如18ml 甲苯 + 2 ml 甲醇)。其总量 应足以使TLC/HPTLC 板的浸入深度约为 5mm。展开剂要求新鲜配制,不要多次反 复使用,如需分层,则按要求放置分层后 取需要的一相(上层或下层),备用。
六、薄层层析和纸色谱操作注意事项
1、点样 点样器点样于薄层板上,一般
为圆点,点样基线距底边1.0~1.5cm, 样点直径一般不大于2mm,点间距离可 视斑点扩散情况以不影响检出为宜。 若因样品溶液太稀,可重复点样,但 应待前次点样的溶剂挥发后方可重新 点样,以防样点过大,造成拖尾、扩 散等现象,而影响分离效果。点样时 必须注意勿损伤薄层表面
二、展开剂的选择条件
1.对所需成分有良好的溶解性 2.可使成分间分开 3.待测组分的Rf在0.2-0.8之间,定量测定
薄层色谱点样方法
薄层色谱点样方法薄层色谱(TLC)是一种常用的分析方法,常用于化学分析和有机合成中。
它是在含有吸附剂的玻璃板上,由于样品溶剂的上升,薄层色谱柱中进行分离和分析。
TLC方法简单、迅速、经济,样品的处理时间相对较短,而且不需要复杂的仪器设备,所以被广泛应用。
以下是薄层色谱的步骤和方法说明:1.准备TLC板: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吸附剂和固定剂,将其混合成糊状物,并均匀地涂在玻璃板上。
通常使用的吸附剂有硅胶、氧化铝等。
涂层完毕后,将玻璃板放置在通风处,保持板面干燥,通常需要数小时到整夜。
2.准备样品:将待测物质溶解于合适的溶剂中,通常选择的溶剂有醇类、醚类、酸类、酮类等。
注意要尽量避免溶剂选择相同吸附剂的溶剂。
3.样品的上样:将溶解好的样品滴在TLC板上,通常使用微量注射器,滴在距离玻璃板底边1-2厘米处。
4.开展柱层色谱:将TLC板放入开发槽中,加入适当的溶剂,使溶剂上升。
溶剂的选择主要取决于需要分离的化合物的极性和涂层的类型。
可以使用单一溶剂或多溶剂混合物进行开发。
开发过程中要注意控制溶剂的上升速度,过快可能导致分离效果不好。
5.染色和显示:开发至合适的位置后,从开发槽取出TLC板,将其放入染色剂中浸泡数分钟。
常用的染色剂有紫外灯下显示:在紫外灯下观察TLC板,化合物的位置会发出荧光,可以使用荧光探测器检测化合物;显色剂:将TLC板放在显色剂中,化合物会与染色剂发生反应产生颜色,从而使其可见。
6.结果分析:观察TLC板上的斑点,根据移行距离的大小和颜色的差异,可以判定化合物的相对极性,根据样品和参照物之间的颜色和痕迹,可以推断样品的对应物。
需要注意的是,TLC是一种定性分析方法,其结果不能用于定量分析,只能作为化合物之间的相对比较。
另外,为了减小误差,每个样品通常需要复制进行测试,并进行平均值计算。
总结而言,薄层色谱是一种简单、迅速、经济的分析方法,可以在很多领域中应用。
通过掌握薄层色谱的原理和操作步骤,我们可以准确判断化合物的极性和分离程度,并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
薄层色谱法实验报告结果
薄层色谱法实验报告结果实验目的:通过薄层色谱法对样品进行分离和鉴定,掌握薄层色谱法的基本操作技能和分析能力。
实验原理:薄层色谱法是一种简便、快速的分离和检测技术,通过样品在薄层亲水性吸附剂表面的分配和运移来实现分离。
在薄层色谱法中,将样品溶液均匀涂布在薄层板上,然后将其置于亲水性吸附剂浸泡的溶剂中,溶剂移动时,样品中的化合物会随着溶剂的前进而分离移动,最终形成具有不同Rf值的斑点。
实验步骤:1.准备薄层板,将其放置在无菌条件下。
2.在薄层板上绘制起点线,涂布样品溶液。
3.将涂布好的薄层板放到溶剂槽内,使样品完全浸泡在溶剂中。
4. 待溶剂前进至离起点线约1 cm处时,取出薄层板,标记溶剂前进的距离。
5.快速干燥薄层板,然后将其放入显色剂中,使显色剂充分均匀地浸渍薄层板。
6.在室温下,观察薄层板上的斑点的形成,记录各斑点的颜色和Rf 值。
实验结果:在本实验中,我们以菠菜叶片为样品,通过薄层色谱法对其中的色素进行分离和分析。
实验中涂布样品溶液后,将薄层板放入丙酮-甲醇(7:3)的溶剂中,溶剂前进的距离为5 cm。
干燥后,将薄层板放入含有铵铬酸钾显色剂的容器中,待斑点显现后取出观察。
实验结果显示,菠菜叶片中存在多种色素。
通过观察显色后的薄层板,我们可以看到形成了多个斑点。
其中,从起点线较高位置开始向上计算,第一个斑点(最靠近起点线)为浅黄色,Rf值为0.25;第二个斑点为绿色,Rf值为0.45;第三个斑点为深绿色,Rf值为0.60。
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初步判断菠菜叶片中存在的色素包括叶绿素、叶黄素等。
其中,叶绿素的Rf值较小,叶黄素的Rf值较大。
通过进一步对比标准色素的Rf值,可以对菠菜叶片中的色素进行进一步鉴定。
实验结论:通过薄层色谱法的实验,我们成功地分离和分析了菠菜叶片中的色素。
实验结果显示,菠菜叶片中存在多种色素,其中包括叶绿素和叶黄素。
薄层色谱法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简便、快速的分离和鉴定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薄层色谱的操作
薄层色谱的操作1.方法原理薄层色谱是一种微量分析的分离过程,它将样品点在以玻璃板或铝、塑料等片材为载体的多孔吸附剂薄层的固定相上,利用流动相在特定的展开室中将混合物中的组份推移到不同距离处,在色谱展开整个过程中,样品的成份受到正反不同的力的作用。
(1) 流动相利用毛细管力带着样品穿过固定相。
(2) 样品与固定相的相互作用是指组份在移行过程中由于偶极- (诱导)- 偶极相互作用,氢键和范德华力的作用而产生不同程度的延缓、吸附、分散、离子交换和络合等分离机理。
由于样品组份与流动相和固定相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程度不同,整个毛细管流动过程中分离运动都在进行。
基于这点,TLC系统(流动相和固定相)必须与样品很好地匹配。
用显色试剂处理,许多组份可在日光或紫外灯光下检视。
色谱可用肉眼或使用光密度计和照相机记录或影像系统方法来评价。
2. 薄层板2.1手工自制板2.1.1玻璃板的要求:用于制备薄层板的玻璃板要求表面光洁、平整,最好使用厚薄1~2mm的优质平板玻璃,普通窗玻璃一般不宜用于制作薄层板,玻璃板需洗净至不挂水,晾干,贮存于干燥洁净处备用。
玻璃板反复使用时,应注意经常用洗液及碱液清洗,保持玻璃板面的光洁是保证薄层板质量的最基本要求2.1.2制作方法:除另有规定外,将1份吸附剂加适量的水(如1份硅胶G一般加3份水),在研钵中用研杵沿一个方向小心研磨至成均匀的有适当粘稠度的胶浆,立即倾入涂布器中,均匀地向前推进涂布在玻璃板上;或按照不同涂布器的规定操作涂布;涂布好的薄层板于室温下在水平台上晾干,再在规定的温度(一般为105℃~110℃)下烘约30分钟活化,贮于干燥器中备用。
薄层板的厚度一般为0.25~0.5mm.。
2.2 商品化供应的预制板和高效板2.2.1板的尺寸20x20cm 10x20cm 20x10cm 10x10cm图1 不同的板尺寸TLC/HPTLC预制板有不同的规格供应。
常用的尺寸为20 x 20,10 x 20,20 x 10,或10 x 10 cm。
薄层色谱经验总结
关于配制CMC-Na:1.先将称好的CMC加入所需水量的8/10,让其充分溶涨后,在加热煮沸,然后将剩余水慢慢加入.这样在煮沸过程中不易形成颗粒,煮沸时间短.2.CMC溶液的浓度0.3-0.7%比较合适,实际操作中0.4%~0.5%最为实用,浓度高了将来显色时如果有加热过程稍不小心板子容易发黑,浓度低了铺出来的板子不结实,轻轻一碰就掉渣,不好保存,而且点样时会很紧张,容易出洞.3.0.5%CMC-Na与水浴溶涨至充分搅拌溶涨,如果不好溶涨,可在溶胀前加几滴乙醇,比较好溶,但是尽量不加,因为加入乙醇后使CMC-Na的粘合性降低。
充分溶胀后,用脱脂棉垫到布氏漏斗上抽滤。
封口冷藏待用。
4.(1)CMC-Na溶液煮了以后不能再用冷水兑,否则,几天以后就会变绿,起霉。
注意放置时间太长的CMC-Na溶液可能会发黄,而且可能有霉菌出现,绝对不能再使用。
(2)如果有抽滤装置你可以直接把CMC-Na溶液滤过,就可以不必等它沉淀再取上清液了(嘿嘿,我是急性子),还有两个好处一是节省CMC-Na溶液,二是倒滤过的CMC-Na溶液的时候不必担心会把下层的不溶物倒出来了!)有个办法过滤CMC溶液,在布氏漏斗上平铺薄薄一层脱脂棉,千万保证每个小孔都没漏掉哦!用蒸馏水润湿脱脂棉,启动真空泵,抽紧后就可以放心大胆的倒CMC溶液了,保证滤过的溶液澄清透明,而且长时间放置不沉淀。
5.CMC-Na是一种高分子材料,而高分子材料的溶解必然都会有一个溶胀,溶解的过程,所以配制的时候,应该将称好的CMC-Na少量的撒在水的表面,让其自然沉降,注意要散开平铺,这样能够充分浸润,使其溶胀,之后可以置于水浴锅内加热溶解,当然如果你不是很急着用的话也完全可以,直接用水泡着放那,估计十天半月的也可以用了.6..CMC-Na的配制,大家也说了很多,我只是想说一下在CMC-Na的溶解过程中,可以使用可进行加热操作的磁力搅拌器,大概搅拌5小时,应该可得到满意的效果。
薄层色谱的定位方法
薄层色谱的定位方法薄层色谱(Thin Layer Chromatography, TLC)是一种常见的色谱分析方法,主要用于分离和鉴定化合物混合物中的成分。
它采用一层薄膜作为固定相,通过液相在固相上上升的方式进行分离和测定。
在TLC中,准确的定位是非常关键的,下面将介绍几种常用的薄层色谱的定位方法。
1.可见光检测法:可见光检测法是最常用的TLC定位方法之一,可以直接用肉眼观察和记录。
取出色谱板后,观察色谱带的颜色和形状,可以根据颜色的不同来确定化合物的位置。
这种方法简单易行,但主要适用于颜色较鲜明的化合物。
2.紫外线检测法:紫外线检测法是一种高灵敏度的TLC定位方法,可以检测无色或淡色的样品。
使用紫外线灯照射样品板,具有紫外吸收特性的化合物会在紫外下发光,可用目视或摄像机记录。
通过紫外线检测,可以更准确地确定化合物的位置。
3.荧光检测法:荧光检测法也是一种常见的TLC定位方法,通过化合物在紫外线下的荧光发射来观察和测定。
使用荧光灯照射样品板,将发出荧光的化合物位置与未发出荧光的溶剂前进位置进行比较,可以确定化合物的位置。
4.可视化剂染色法:可视化剂染色法是一种常用的TLC定位方法,通过添加能与目标化合物发生反应的染色剂来可视化化合物的位置。
一般来说,染色剂具有艳丽的颜色,对于少量化合物,可以更容易地观察到。
常用的染色剂有碘化钾、凡纳明、千红粉等。
该方法操作简单、灵敏度高,适用于大多数化合物的检测。
总结来说,薄层色谱的定位方法主要包括可见光检测法、紫外线检测法、荧光检测法和可视化剂染色法。
根据不同的样品特性和需要选择合适的定位方法,可以确保TLC的分离和定位结果的准确性。
薄层色谱的显色方法
薄层色谱的显色方法
薄层色谱是一种可以分离混合物成分的技术,是一种以气相、液相或者溶剂层为基础的色谱分离方法,常用于分离模拟复杂样品和未知混合物。
虽然使用薄层色谱,我们能够精准地获取到样品中的物质成分,但是往往面临获得的结果的显色不明显的难题,对于样本的化学分离而言,更好的显色是一种更自然的手段。
色谱显色有三种方法:溶剂萃取显色法、荧光染色发光显色法和化学显性标记法。
首先介绍的是溶剂萃取显色法,即将混合物中的某些物质提取出来溶解,利用高渗性溶剂对混合物进行溶剂萃取,利用三面浓度梯度进行色谱分离,最终使检测物显色。
其次是荧光染色发光显色法,也就是降解混合物中的某些物质,利用染色剂,分子吸收特定波长的光,由于染色剂吸收的能量比发射的能量大,所以染色剂发出光,并变成荧光检测物,然后快速分离混合物成分,从而实现显色目的。
最后一种是化学显性标记法,指的是在混合物中加入一定的可检测物质,使其获得检测物本身没有的可见光吸收,进而实现显色。
薄层色谱是一种娱乐活动时的十分有趣的技巧,根据实验室研究,使用上述三种方法中的显色技术,可以避免低灵敏度对色谱示意图影响,有效地提高示意图的质量。
总之,薄层色谱可以利用不同方法显色,形成立体特效图,用于看清混合物中异物的细微差异,归类化合物,从而获得更先进的色谱结果,为药理学和化工领域的研究提供准确的实验数据依据,也能为娱乐活动提供有趣的技巧。
薄层色谱技巧
薄层色谱技巧(点板子)展开剂的选择一种简单的办法是根据你产物的溶解性选择一种极性最强的溶剂学(如醇类,乙氰等),再根据你实际展开的情况慢慢加入极性弱的溶剂(如四氯化碳、石油醚、二氯甲烷等)调节体系的极性。
以得到最好的展开效果。
把我的祖传秘方告诉你吧PE(60-90)EtAc/PE=1:2EtAc/PE/AcOH=15:5:1EtAc/AcOH/n-Butanol/H2O=2:1:1:18年来我用这四种体系,没有出现过什么问题我一直在用的是乙酸乙酯:环已烷,不断调节比例,直到有满意的Rf值,有拖尾时可能要加酸或碱,我一般乙酸和三乙胺。
我用了好几年了,都还好。
不妨一试!氨基酸都有专用的展开剂,常用丁醇和水,再加酸碱选择展开剂一般要用混合溶剂:一般要有一种对所要展开样品溶解度较大的溶剂,视样品的极性,再选用相应的体系。
极性小的用乙酸乙酯:石油醚系统极性较大的用甲醇:氯仿系统极性大的用甲醇:水:正丁醇:醋酸系统拖尾可以加入少量氨水或冰醋酸(应该交好)甲醇:氯仿对于胺类比较好我常用的展开剂有:氯仿/甲醇;环已烷/丙酮;醋酸乙酯/石油醚;甲醇/吡啶/水;等.本人用过的展开系统中,苯-丙酮用的最多,通过调节不同比例可以得到较好的效果俺的:EtOAc/HexanesCh2Cl2(EtOAc)/MeOH, 0-1% TEA or NH3极性乙酸乙酯和非极性的石油醚按不同比例混合对一般的都能适应人民卫生出版社的《分析化学》(下册)有专门的介绍,很详细。
我一般用乙酸乙酯和石油醚配成不同比例的混合溶剂。
实验时调整至Rf=0.3--------0.5我们做的氨基酸,用的都是丁醇:醋酸:水二氯甲烷:甲醇,调节不同的配比基本解决大多数问题. 用二氯甲烷与甲醇体系非常有用,只要调整好比例。
展开剂的使用一看自己的喜爱;二看产品特点。
我多用氯仿/甲醇或石油醚/乙酸乙酯!主要是调节比例!掌握了几种展开剂的比例和极性,处理起来就容易多了!用乙酸乙酯/正己烷,必要时加醋酸或三乙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