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加哥学派早期几个代表人物对传播研究的思想贡献__以库利、米德、帕克、杜威为例

合集下载

芝加哥学派

芝加哥学派

芝加哥学派原标题:一文读懂传播学派①丨芝加哥学派“四巨头”你都认识了吗?在传播学中,以学派为核心来记忆相关理论概念,既能够了解并熟识整个传播学史,在后期的答题中例如碰到“以新闻传播学理论分析”题型时,也可以以学派的顺序来搜寻相关概念以作答,对于新传考研学子来说,学习传播学派知识是传播学入门的关键一步。

在学习学派前,先了解一下相关的传播学渊源:传播学发轫于欧洲,有三大思想渊源:达尔文的进化论、马克思的批判学说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达尔文的进化论和马克思主义的批判学说均关注社会的宏观层面,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是在个体层面寻求对人类行为的理解。

具体而言,达尔文的进化论启发了斯宾塞,后者提出了社会达尔文主义,主张用达尔文的生存竞争与自然选择的观点来解释社会的发展规律和人类之间的关系这一思想影响了芝加哥学派。

马克思主义者则认为,大众媒介属于社会的上层建筑,大众媒介的内容由社会关系所统治,这一思想影响了批判学派。

今天给大家更新的是背景:代左右,希特勒上台,欧洲的知识分子大批迁移至美国。

芝加哥学派开始兴起,它成为欧洲思想在美国的登陆点,带来了美国社会科学的大繁荣。

芝加哥学派是改良的、进步的、经验性的,试图研究这个世界的问题,从而对其进行改造。

在芝加哥学派的社会学者看来,传播于人类社会的形成至关重要,甚至认为没有传播,就没有社会。

也正因如此,他们以芝加哥社区为研究对象,试图理解大众媒介的社会作用,认为大众传播是美国民主社会得以生存下去可能的手段。

在这里,传播研究既是诠释性的,又是经验性的,采取的主要是参与式观察等定性研究方法,为后来的以媒介效果为重点的定量研究奠定了基础。

内容:美国芝加哥大学建立的世界上第一个社会学系,这里成就了一大批名闻遐迩的社会学家:斯莫尔、米德、托马斯、帕克、伯吉斯等,他们因具有相对一致的学术旨趣、长期的制度支持、占主流地位的出版物和将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的经验论方法。

“芝加哥学派”只是一个约定俗成的称呼,其主要成员之间的观点也不尽相同,但是他们还是呈现出一些相似的整体特征。

芝加哥学派名词解释

芝加哥学派名词解释

芝加哥学派名词解释
起源:
芝加哥学派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形成于美国的社会学学派,其学术活动的开展以芝加哥大学为中心,代表着社会学在美国的一次繁荣。

研究:
在美国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实用主义哲学思潮影响下,芝加哥学派开展了一系列的实证研究,从而使这个学派总体上具有重视经验研究和以解决实际社会问题为主的应用研究的特征。

影响:
芝加哥学派的学术研究对传播理论与研究产生巨大影响,使美国的传播学研究具有了强烈的经验主义方向。

芝加哥学派进行的“电影对儿童的影响”的佩恩基金研究,是传播效果大众文化研究的开端,为后来众多效果研究提供了早期的模式。

代表人物:杜威、库利、帕克、米德。

传播学的反思要正视芝加哥学派的传统_兼评胡_省略_的_再度发言_论社会学芝加哥学

传播学的反思要正视芝加哥学派的传统_兼评胡_省略_的_再度发言_论社会学芝加哥学

C2008年第5期当代传播新闻传播研究笔者一直不太认同花太多的精力在追问谁是传播学的奠基人之类的问题上,因为在笔者看来,研究传播现象的本身远比弄清楚由谁创造了这个学科更迫切。

当然,可能那些乐意追溯学科创始人的学者认为,从源头着手,可以看出创始者的意图,并以此推论传播学的大体布局。

此言大体不谬,但毕竟任何学科的发展都会向人们展示,学科的未来走向,必定是在后继者的努力下超越创始者的构想,这正是学科发展的必然。

因此,传播学超越施拉姆本人当初所定的学术视域,探索更广阔的学术空间,就成为一种正常的学术思维了。

一、传播学需要反思1959年雷尔森就指出传播学研究正在“枯萎”。

就在发表雷尔森文章的同一期刊物上,编辑还特意安排了施拉姆和其他两位学者的不同意见。

不过,20几年后,施拉姆本人也不得不承认,到20世纪80年代,“传播学仍旧没有发展出一个系统的中心理论,让传播研究者可以围绕这个中心来思考,来组织,来建立一门成熟完备的学问。

”①最近也有学者指出:“以社会科学方法为基础的研究多年来已经‘停滞不前’,研究传播行为方面的重要突破也太少。

”②对此,胡翼青冷静地提醒说,“主观随意地裁定传播学的奠基人,会错误地构建人们头脑中的知识谱系,更糟糕的是当人们的思想囿于某种片面、错误的知识谱系时,就可能丧失正确的研究方向”。

③不过,在笔者看来,传播学本身的问题如果仅仅归因于施拉姆设定的四大奠基人和他着力推进的行政研究,那又多少有些不公平。

因为,一个科学的发展是需要借助于范式的革命的,施拉姆应该没有这样的野心也没有能力去控制传播学范式的革命。

所以,传播学至今没有达到这样的范式革命的出现,主要的责任在后继者身上,当然更重要的也许在于当下学术研究的氛围和社会需求。

出于正本清源的考虑,胡翼青博士在其著作《再度发言:论社会学芝加哥学派传播思想》中,将自己的探索的眼光投注到芝加哥社会学派那里,他认为“只有回到包括芝加哥学派在内的原本真实存在的传播学源头,才有可能使传播研究重归正确的发展方向”。

《传播学史》笔记(修改版)

《传播学史》笔记(修改版)

第五章芝加哥学派(1915-1935)一,芝加哥学派对于传播理论与研究的影响1.它代表着社会科学在美国的第一次重大的繁荣,对重要的欧洲理论(特别是西美尔)起着思想登陆点的作用。

2.它使美国有关社会问题的社会科学研究有了强烈的经验主义方向。

芝加哥学派是改良的,进步的和实证的。

3.芝加哥学派的学者构成了一个以人类传播为中心的人格社会化的理论概念体系。

他们攻击对于人类行为的直觉解释,强调符号互动论。

4.构筑了后来的以媒体效果为重点的大众传播研究的模型。

二,乔治.西梅尔和芝加哥学派德国人,受达尔文和斯宾塞影响,围绕社会进化,城市社会生活,城市生态学等问题从事教学和写作。

西梅尔认为,社会学的中心问题是对社会化的理解,此观点由C.H.库利,G.H.米德和J.杜威推向前进,并将之系统地阐述为符号互动论。

西梅尔有关传播的理论观点:(1)社会由个体之间的传播所构成;(2)所有的人类传播代表着某种交流,具有交互的效果;(3)传播在彼此之间的社会距离不断改变的个体之间发生;(4)人类传播满足某些基本需要,诸如追求收入、教育或其他渴望达到的目标;(5)某些种类的传播随时间的发展成为稳定的或固定的,因而代表着文化和社会结构。

三,库利,杜威,米德和帕克1.共同的特征(1)改良派,通过更准确地理解社会问题而对抨击社会问题发生了兴趣;乐观主义者,主张为了美国民主制能在城市共同体中繁盛,社会进步是需要的。

(2)库利和米德创建了互动社会心理学,反对以直觉构成人类个性的基础,认为人际传播是个性构成的中心。

(3)强调人类传播的主观主义,即信息的接受者以某种为其所特有的方式解释信息的内容,而不是完全如同信源所意图的那样。

2.库利(1)发展了两个主要的概念:“镜中我”,“初级群体”(2)三本主要著作:《人性和社会秩序》,《社会组织》,《社会过程》3.杜威和实证哲学(2)被称作“民主制度的哲学家”,认为传播是使人民成为社会的完美的参与性的成员的手段。

传播学史读书笔记

传播学史读书笔记

《传播学史》读书笔记美国传播学者E.M.罗杰斯说:“任何涉入一条新河流的人都想知道这里的水来自何方,它为什么这样流淌。

”1今天传播学理论对于我来说就像一条崭新的河流,而罗杰斯的《传播学史》则如一叶扁舟,带我领略河流上游的奥秘。

《传播学史》此著作也不似寻常地叙述历史般冗长而乏味。

著作通过传记式的编年史工作,在人的基础上来理解传播史,给予了众多如我一般“传播学理论新学者”新奇而意味深长的旅途。

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寒,传播学的形成也非凭借着几人的一日之功。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早就有了传播学的身影。

传播学成为一门独立而正规的学科是在20世纪初期的美国,但它的思想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欧洲的三大理论,包括达尔文的进化论、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和马克思的批判学派。

查尔斯••达尔文对传播研究的直接影响始于1873年出版的《人与动物的情感》。

这部著作创建了非语言传播的领域。

他的进化论在系统阐述辩证唯物主义方面,直接影响了马克思。

社会达尔文主义所表达的“变异”成为库利和帕克等美国早期社会学家的引路人。

与达尔文相同,对马克思传播研究的影响表现在对整个社会的理解和研究范式上。

卡尔•马克思与恩格斯合作出版了《共产党宣言》。

至1917年,列宁领导的俄国革命成功后才将《共产党宣言》推举为“工人阶级的《圣经》”。

批判学派是马克思主义和佛洛伊德理论的一种理智结合。

2批判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

达尔文的进化论和马克思的历史唯物论处于社会的宏观层次,而西格蒙德•佛洛伊德的思想是个体性的,是在个体范围内,特别是在个体的儿童经历之中寻求对于行为的解释。

3佛罗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对间接地了拉斯韦尔的精神分析研究和霍夫兰的人格研究。

1【美】E.M.罗杰斯:《传播学史》,殷晓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引言第1页。

2【美】E.M.罗杰斯:《传播学史》,殷晓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第95页。

3【美】E.M.罗杰斯:《传播学史》,殷晓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第75页。

传播学四大奠基人

传播学四大奠基人

传播学四大奠基人哈罗德·拉斯韦尔(Harold Dwight Lasswell) 1902~1978美国政治学家,“对权力关系以及人物与政治的关系有创新研究,并对当代的行为政治科学有重要贡献”。

1902年2月13日生于伊利诺伊州的唐尼尔逊,卒于1978年12月18日。

1918年入芝加哥大学,1926年获哲学博士学位。

1922~1938年在芝加哥大学教授政治学。

1939年在纽约社会研究新学院执教。

1952年任耶鲁大学政治学教授。

1954年受聘任行为科学高级研究中心研究员。

1955年当选美国政治学会会长。

1978年在美国去世。

拉斯韦尔是美国行为主义政治学的创始人之一。

他运用S.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来分析和研究政治现象,认为“各种政治运动的生命力来自倾注在公众目的上的私人感情”,意即各种政治运动的成长和发展,是参加这些运动的人把自己根深蒂固的个人感情导向公共渠道的结果。

他试图用精神病理的特性来分析各种类型的政治领袖,指出历史上许多杰出的领袖在精神上或生理上都有反常现象,而一切心理上的失常在政治上都是危险的。

自卑感、仇视父亲、同性恋、自我陶醉和不能自拔的罪过心理,都是造成狂热者、独裁者和专制暴君的材料。

病态的恐惧心理是造成战争的根源。

他认为为了防止人们从暴行、迫害和冲突方面找出路,必须消除“折磨人的灵魂的各种紧张”,建立“预防的政治”,即依靠教育来清洗人们的心灵,依靠足够的受过精神病学训练的社会科学家来指导和教育群众;而不能依靠制定法律、改变政府组织、扩大民众参与等社会变革来实现。

拉斯韦尔较早地将社会学、心理学以及精神分析法引入政治学研究,为政治心理学的创立和发展作出了贡献。

他主张政治学应侧重研究政治权力和权力主体,成为政治学权力学派的代表。

他还是政策科学的积极倡导者。

拉斯韦尔对传播学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他首先用政治学观点对传播学进行系统的研究,是公认的“宣传和政治符号理论反展的先驱”。

芝加哥学派的传播思想及其影响

芝加哥学派的传播思想及其影响

芝加哥学派的传播思想及其影响1. 引言1.1 介绍芝加哥学派芝加哥学派是传播学领域的重要学派之一,起源于20世纪初的美国芝加哥大学。

该学派的创始人包括查尔斯·科奇和约瑟夫·格伯特,他们致力于研究社会学、心理学和传播学的交叉领域,提出了许多有影响力的传播理论和观点。

芝加哥学派强调传播是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人们相互交流、传递信息和观念的过程。

他们认为传播不仅仅是信息的传递,更是社会的塑造和演变。

通过研究传播现象,可以深入了解人类行为和社会结构的变化,以及个体与群体之间的互动关系。

芝加哥学派的研究方法注重实证观察和数据分析,强调对真实世界的观察和解释。

他们将传播过程看作是社会系统中复杂的互动模式,探讨了信息的流动、个体与集体的关系以及传播媒介对社会的影响。

通过对不同传播形式和媒介的研究,芝加哥学派为传播学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和实证研究支持。

1.2 概述传播思想的重要性传播思想在社会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不仅帮助我们理解了信息传递的过程,更深远影响了人类交流和社会互动的方式。

传播思想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传播思想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变革的重要力量。

通过传播媒介,人们可以获取到不同领域的知识和信息,从而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传播思想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够将新的理念、观念传播给更广泛的群体,引领社会的变革和发展。

传播思想有助于提升个人的沟通能力和思维力。

通过学习传播思想,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信息的传递和接收原理,提高自身的沟通技巧和表达能力。

这不仅有助于个人在工作和生活中更好地与他人交流,还能够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判断能力。

传播思想还对社会和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传播媒介,人们可以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联系,促进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传播思想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够促进社会和文化的多样性,促进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传播思想的重要性不仅仅在于它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更在于它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的推动作用。

美国早期的传播思想及其流变从芝加哥学派到大众传播研究的确立

美国早期的传播思想及其流变从芝加哥学派到大众传播研究的确立

美国早期的传播思想及其流变从芝加哥学派到大众传播研究的确立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美国早期传播思想的演变过程,特别是从芝加哥学派到大众传播研究的确立这一关键阶段。

我们将追溯这一时期的主要理论观点、学者贡献和社会背景,以揭示美国传播学如何从多元的学术流派中逐渐发展出独特的研究路径和方法。

文章将首先概述芝加哥学派在传播思想领域的开创性贡献,包括其对符号互动论、社会心理学和传播社会学的奠基性作用。

随后,我们将分析大众传播研究在这一基础上的兴起和确立,包括拉扎斯菲尔德等学者在方法论上的创新,以及传播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逐渐形成。

通过对这一时期重要文献和理论的梳理,我们将揭示美国早期传播思想如何逐步从社会科学的边缘走向中心,并对后来的传播学研究产生深远影响。

二、芝加哥学派与传播思想的萌芽芝加哥学派,作为美国社会学研究的重要流派,对传播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一学派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城市生活、社会结构、种族关系以及移民文化等方面,其独特的理论视角和研究方法为传播思想的萌芽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芝加哥学派的学者们在探究城市生活的过程中,开始关注到信息传播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他们认为,信息是连接社会各个部分的纽带,是维系社会秩序和稳定的关键因素。

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他们开始将信息传播作为研究的重要领域,探讨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在芝加哥学派的影响下,传播思想开始萌芽。

学者们开始关注到传播的社会功能,认为传播不仅仅是信息的传递,更是社会关系的构建和维系。

他们开始探讨传播在塑造社会观念、影响公众舆论以及推动社会变革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芝加哥学派还强调了传播研究的跨学科性质。

他们认为,传播学的研究应该融合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以全面深入地理解传播现象。

这种跨学科的研究视角为后来的传播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借鉴。

芝加哥学派为传播思想的萌芽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研究方法。

他们的研究成果不仅丰富了我们对传播现象的理解,也为后来的传播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传播四大先驱及各自贡献

传播四大先驱及各自贡献

1.拉斯韦尔(Harold Dwight Lasswell),当代西方政治领域的大家.任何一个传播过程为:a."谁"(who)------------------------------------------控制分析b."说什么"(what)-----------------------------------内容分析c."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媒介分析d."对谁说"(To Whom)----------------------------受众分析e.(With What effect)-----------------------------效果分析意义其一,从传播的内部结构上,分析了传播过程的五个要素或五个环节;其二,从外部功能上,概括了人类传播的主要作用.与拉斯韦尔上述理论具有同等意义的,是他对传播功能的概括.即环监控,社会协调和文化传承.2.卢因(Kurt Lewin)心理学家,率先将类似自然科学的实验方法应用于社会心理学,被誉为"实验社会心理学之父".其一,研究团体生活与动力的团体动力学(group dynamics),是它对社会心理学一大贡献,不仅丰富了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学说,而且也使传播学得到了不少有益的启发和借鉴.其二,去世那年发表一篇论文提出"把关人"理论.3.霍夫兰(Carl Hovland),社会心理学家.贡献:其一,把心理实验法引进了传播学领域;其二,提示了传播效果形成的条件性和复杂性,为否认早期的"子弹论"效果观提供了重要的依据.4.拉扎斯菲尔德(Paul zarsfeld),以实证研究和应用研究著称的社会学家.贡献:其一,两级传播理论.第一步是从大众媒介到受众上的一小部分人,由于这些人在传播中表现活跃(如经常听广播,看报,了解许多情况),被称为"意见领袖".第二步再由这一小部分意见领袖,将媒介的信息扩散到广大的受众那里.其二,对传播研究方法的贡献.他比其他人都更多把传播学引向了经验性研究的方向,不断改进抽样调查技术和量化分析方法.不过,这种科学主义的研究方法只看数据不看其他,拘泥于实证资料,沉湎于统计分析,受到其他学者尤其是批判学者的抨击.5.施拉姆,传播学的集大成者主要作为表现三方面其一,建立最早的一批专门致力于传播学研究与教学的基地,从而使传播学得以发展成一门独立的学科.其二,培养了一大批传播学研究的后起之秀;其三,出版了一系列流传甚广的传播学著作,其中三部影响较大(其中既有独著,也有合著)----<<报刊的四种理论>>(1956),对近代新闻事业兴起以来的四种传播体制及相应的四种传播观念做的比较研究,为传播研究开辟了新的领域,提供了新的范例.<<大众传播媒介与国家发展>>(1964),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撰写的研究报告,对战后发展中国家的大众传播事业这一关系国家,发展影响社会进步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传播学概论>>(1982),一生学术思想的总结性著作.。

传播学主要学者的相关理论

传播学主要学者的相关理论

传播学主要学者的相关理论传播学的早期思想源流 (1)一、欧洲源流 (1)(一)、塔尔德 (1)(二)、齐美尔 (2)二、美国源流 (2)(一)、杜威 (2)(二)、库利 (2)(三)、帕克 (2)(四)、米德 (2)三、李普曼 (2)传播学的奠基者和学科开创者 (3)一、拉斯韦尔 (3)二、卢因(勒温) (3)三、霍夫兰 (3)四、拉扎斯菲尔德 (3)五、施拉姆 (3)媒介环境学(传播学的第三个学派) (4)一、麦克卢汉 (4)二、尼尔?波兹曼 (4)传播与符号 (4)一、布鲁默 (4)二、戈夫曼 (4)传播的模式 (5)一、香农 (5)二、德弗勒 (5)三、奥斯古德 (5)四、纽科姆 (5)五、赖利夫妇 (5)六、马莱茨克 (5)其他 (6)一、默顿 (6)二、林雄二郎 (6)三、中野 (6)传播学的早期思想源流一、欧洲源流(一)、塔尔德社会心理学家。

“模仿理论”:一切社会事务不是发明就是模仿。

(二)、齐美尔社会学家。

“网路理论”,将其描述为“舆论的厨房”。

二、美国源流(一)、杜威认为大众传播是变革社会的重要工具,新的传播技术将会导致社会价值体系的重构。

(二)、库利1、最早系统研究传播现象,并最早进行了理论化尝试的重要学者。

2、“人的社会化”→“初级群体”“次级群体”→“镜中我”→三个阶段:感觉阶段、解释或定义阶段,自我反应阶段3、关注的焦点是人际传播(三)、帕克1、芝加哥学派的理论领袖2、在关于人的行为问题上反对本能论的观点,提倡社会互动理论。

(四)、米德1、芝加哥学派的二号领袖,社会心理学中互动理论的创始人之一。

2、主我(I)和客我(ME)理论→“客我”形成的三个阶段:模仿阶段、游戏阶段、博弈阶段3、象征互动理论创始人《心灵、自我与社会》三、李普曼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和新闻工作者不仅对新闻的性质及其选择过程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并提出:①拟态环境:即媒介提供的环境,与真实环境有差距②刻板成见:很多都来自长期的大众传播的影响传播学的奠基者和学科开创者一、拉斯韦尔1、5W理论:内容:who, what, in which channel, to whom, with what effect贡献:第一次较为详细地、科学地分析了传播的过程第一次明确地界定了传播学的研究领域缺陷:直线化(忽略了反馈和相互作用)孤立性(没涉及传播过程和社会过程的联系)2、倡导并亲身实践“内容分析法”3、提出社会传播三功能:环境监控,社会协调,文化传承。

传播学理论与历史-人物篇

传播学理论与历史-人物篇

传播学理论与历史-⼈物篇早期⼈物篇⼀、源流:①欧洲源流:达尔⽂、弗洛伊德、马克思;△斯宾塞;△孔德、△涂尔⼲、西梅尔、塔尔德;②美国源流:芝加哥学派——杜威、库利、⽶德、帕克;⼆、奠基⼈:拉斯韦尔、拉扎斯菲尔德、库尔特·卢因、卡尔·霍夫兰;李普曼;威尔伯·施拉姆三、三⼤流派:①经验学派:美国现代当代的效果研究⼏乎都是经验学派范畴,除此之外还有:1)芝加哥学派:严格说来是社会学,因使⽤经验研究⽅法并对传播学贡献巨⼤⽽纳⼊2)解释学派②批判学派1)两⼤开端:(1)法兰克福学派:霍克海默、阿多诺、本雅明、马尔库塞、哈贝马斯(2)帕洛阿尔托学派:贝特森、△巴弗拉斯、△沃茨拉维克2)宏观视⾓:(1)传播政治经济学北美:达拉斯·斯密塞、赫伯特·席勒、⽂森·莫斯可、△乔姆斯基欧洲:尼古拉斯·加汉姆、阿芒·马特拉、△格雷厄姆·默多克、△⼽尔丁(2)意识形态理论:葛兰西;阿尔都塞3)微观视⾓:(1)⽂化研究学派:霍加特、威廉斯、△汤普森霍尔、⼤卫·莫利、约翰·费斯克伊恩·昂、珍妮丝·拉德韦政治经济学派和⽂化研究学派的分歧与沟通(2)结构主义符号学:索绪尔、⽪尔⼠、卡西尔列维·斯特劳斯、罗兰·巴特、阿尔都塞(3)⼥性主义(4)⽂化帝国主义:阿芒·马特拉、达拉斯·斯密塞、赫伯特·席勒、萨⽶尔·阿明4)其他:(1)后现代主义:福柯、鲍德⾥亚(2)△后结构主义(解构主义)△雅克·德⾥达、福柯、罗兰·巴特③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的区别⽐较注:“△”为不必背记,仅为了知识体系完整⽽作补充。

如果同学都学完了并且觉得该深化⼀下,那不妨查阅他们的理论。

在这⾥就不提供了。

⼀、源流欧洲源流1、达尔⽂①达尔⽂受到斯宾塞的影响,运⽤了“适者⽣存”的概念,完成了巨作《物种起源》,直接促成了“进化论”的诞⽣;②达尔⽂对传播学的贡献在于其著作《⼈类和动物的表情》。

传播学理论与历史-人物篇

传播学理论与历史-人物篇

早期人物篇一、源流:①欧洲源流:达尔文、弗洛伊德、马克思;△斯宾塞;△孔德、△涂尔干、西梅尔、塔尔德;②美国源流:芝加哥学派——杜威、库利、米德、帕克;二、奠基人:拉斯韦尔、拉扎斯菲尔德、库尔特·卢因、卡尔·霍夫兰;李普曼;威尔伯·施拉姆三、三大流派:①经验学派:美国现代当代的效果研究几乎都是经验学派范畴,除此之外还有:1)芝加哥学派:严格说来是社会学,因使用经验研究方法并对传播学贡献巨大而纳入2)解释学派②批判学派1)两大开端:(1)法兰克福学派:霍克海默、阿多诺、本雅明、马尔库塞、哈贝马斯(2)帕洛阿尔托学派:贝特森、△巴弗拉斯、△沃茨拉维克2)宏观视角:(1)传播政治经济学北美:达拉斯·斯密塞、赫伯特·席勒、文森·莫斯可、△乔姆斯基欧洲:尼古拉斯·加汉姆、阿芒·马特拉、△格雷厄姆·默多克、△戈尔丁(2)意识形态理论:葛兰西;阿尔都塞3)微观视角:(1)文化研究学派:霍加特、威廉斯、△汤普森霍尔、大卫·莫利、约翰·费斯克伊恩·昂、珍妮丝·拉德韦政治经济学派和文化研究学派的分歧与沟通(2)结构主义符号学:索绪尔、皮尔士、卡西尔列维·斯特劳斯、罗兰·巴特、阿尔都塞(3)女性主义(4)文化帝国主义:阿芒·马特拉、达拉斯·斯密塞、赫伯特·席勒、萨米尔·阿明4)其他:(1)后现代主义:福柯、鲍德里亚(2)△后结构主义(解构主义)△雅克·德里达、福柯、罗兰·巴特③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的区别比较注:“△”为不必背记,仅为了知识体系完整而作补充。

如果同学都学完了并且觉得该深化一下,那不妨查阅他们的理论。

在这里就不提供了。

一、源流欧洲源流1、达尔文①达尔文受到斯宾塞的影响,运用了“适者生存”的概念,完成了巨作《物种起源》,直接促成了“进化论”的诞生;②达尔文对传播学的贡献在于其著作《人类和动物的表情》。

传播学的早期学术思想源流

传播学的早期学术思想源流

传播学的早期学术思想源流1.欧洲源流(1)塔尔德(2)西默尔2.美国源流(1)杜威美国著名实用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

他强调教育在社会改造中的作用,认为大众传播是变革和改造社会的重要工具,新的传播技术将会导致社会价值体系的重构。

他的这些观点至今影响着许多传播学者。

(2)库利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他在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专设“传播”一章,对传播的许多重要问题做了深刻的论述。

从这个意义上说,库利可以说是最早系统地研究传播现象,并最早进行了理论化尝试的一位重要学者。

库利关心的重要课题是人的社会化问题,并为社会学和传播学提出了两个影响深远的概念:①“初级群体”(primary gruop),也叫基本群体、首属群体,是指家庭、邻里、亲密伙伴等,其成员相互熟悉、了解,因而以感情为基础结成亲密关系的社会群体。

库利认为个人们日常所处的基本群体是社会化的基础;(参考群体并非指某一些成员身份所属的群体,但它却被某一些成员用作所属群体的参照对象。

参考群体的价值观、态度、行为与规范、对其他的评价、行为与期望有关。

)②“镜中我”(looking-glass),……。

这个概念说明,个人的行为在很多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态度或评价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

库利认为,传播是“镜中我”形成的主要机制。

(3)帕克美国著名社会学家,芝加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他和芝加哥学派对传播学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帕克提倡社会互动理论,认为人并非天生具有社会性,社会性的产生离不开传播的重要作用。

他认为传播是某种意义、某种程度上,个人由此得以推测他人态度和看法的社会心理过程。

因此,帕克也被称为大众传播的第一理论家。

(4)米德芝加哥学派中影响仅次于帕克的二号人物,也是社会心理学中互动理论的创始人之一。

米德关于人的社会化、社会角色取得以及社会自我理论对现代社会心理学和传播学具有很大影响,他提出的“主我”与“客我”理论,对于理解人内传播的社会性具有重要意义。

芝加哥学派早期几个代表人物对传播研究的思想贡献__以库利、米德、帕克、杜威为例

芝加哥学派早期几个代表人物对传播研究的思想贡献__以库利、米德、帕克、杜威为例

内容提要:本文从“芝加哥学派”四位早期代表思想中与传播研究有关的方面入手,首先梳理了四人与传播有关的共同思想,有:对共同体的一致向往和追求,把传播置与人类本性地位和想象性传播。

在文章的后一部分,分别论述了四人对传播研究各自的理论贡献,即:库利的“首属团体”和“镜中自我”;米德的“符号互动论”;杜威的“分享经验”;帕克的“大众传播理论研究”。

美国著名的传播学者E.M.罗杰斯(Everett M. Rogers)在著作《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A HISTORY OF COMMUNICATION STUDY ----A Biographical Approach)一书中对四位“芝加哥学派”的重量级人物的共同特征做过归纳,其中有一段话可能不会引起读者太多的注意,即:他们都生于1859—1864年间,大约是美国内战时期,并且都是在小城市长大。

他们都有新教和道德主义的背景,但是由于科学的教育,他们试图成为社会生活的客观观察者。

他们都是改良派——通过更准确地理解社会问题而对抨击社会问题发生兴趣。

他们都是乐观主义者,主张为了美国民主制度能够在城市共同体中繁荣兴盛,社会进步是需要的。

J.杜威、G.H.米德、C.H.库利和R.E.帕克这四位“芝加哥学派”早期代表人物生长的小城市环境与正在形成的大都市之间存在着一种冲突。

有一组数据表明了19世纪末期20世纪初期美国的第二大城市芝加哥的发展情况——“在1880年至1890年这10年中,城市人口翻了一倍,至1910年,又翻了一倍。

芝加哥在文化多样性方面特别突出。

1900年,170万人口中的一半是生于外国的人,其他的许多人是出生在外国的父母的后裔”(罗杰斯,1997,殷晓蓉,2002,P145)。

在他们四人中,除库利一直留在安阿伯以外,另外三人在小城镇长大以后,“都尽可能地割断了他们的乡村之根,过起了城市生活”(罗杰斯,1997,殷晓蓉,2002,P157),但是他们四人在小城镇长大的经历正是他们对于在小城镇的特殊氛围营造出的“共同体”怀有共同追求的真正动因所在。

论文:芝加哥学派早期代表人物媒介传播观理想主义缺陷

论文:芝加哥学派早期代表人物媒介传播观理想主义缺陷

2015年第一期2015年第1期(总第125期)东南传播芝加哥学派指的是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的学者群,一般被称为社会学芝加哥学派。

由于该学派对传播及传播与社会等问题给予了较多关注,因此传播学研究领域将这一学派作为重要的学术渊源。

传播学视阈下的芝加哥学派早期代表人物主要指芝加哥学派第一代学者,杜威、库利、米德及帕克。

他们对传播学在不同程度上做出了理论贡献。

杜威的实证主义、库利的“镜中我”和“首属群体”、米德的“符号互动论”以及帕克的大众传播研究都对传播学具有重要意义。

芝加哥学派的学者除帕克以外,其他学者主要研究人内、人际传播,不过他们均对报纸、广播等大众传播做出过一定的论述。

但是,乐观的研究态度使得他们没有太注意到大众传播媒介给社会带来负面效应的一面,因此,芝加哥学派的媒介传播观具有理想主义缺陷。

一、芝加哥学派媒介传播观的理想主义(一)传播政治观的理想主义关于民主的观点和论述很多,比如卢梭、洛克、托克维尔等人均对此做出过阐述。

芝加哥学派学者以乐观的态度叙述了传播与民主的关系。

他们认为大众传播是促进美国民主社会存在及发展的重要手段。

[1]芝加哥学派学者主要从传播技术角度阐述了传播与民主的关系,并乐观地认为传播将带来民主。

哲学家杜威作为芝加哥学派的精神领袖对民主制非常感兴趣。

他认为,像报纸这样的现代传播媒介是民主制的重要基础,其主要作用是可以将大城市中的民众们联合起来,只有这样民主制才能够存活下来。

杜威的民主观建立在“民意”的基础上,即“民意”首要的基础是“连结”,而在杜威看来大众媒体则能够成为连结民众的中介和工具。

帕克早年从事过新闻媒体工作,按照推理他应该可以深刻地了解大众传播媒介在直接推动民主发展、社会发展中的“弱效果”。

然而帕克在晚年依然相信,促进和妨碍人类互动交流过程的主要是物理方面原因,而像报纸、广播等大众传播媒介已经将此问题克服。

[2]换句话说,报纸、广播等大众媒介可以克服人与人之间由于时间、空间等物理原因而造成的交流阻碍和隔阂。

传播学四大奠基人分别有哪些

传播学四大奠基人分别有哪些

传播学四大奠基人分别有哪些知识在于日积月累,只有不断的积累,才能发生质的变化,下面由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传播学四大奠基人分别有哪些”,本文仅供参考,持续关注本站将可以持续获取更多的知识点!传播学四大奠基人分别有哪些(1)拉斯韦尔拉斯韦尔是政治学家,美国科学院院士,曾任政治学协会主席、国际法协会主席、国际政治心理协会名誉主席。

他对传播学的最大贡献是一篇篇幅不大但影响巨大的论文《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此文可谓传播学的开山之作或奠基之作。

(2)勒温心理学家,既是心理学中完形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社会心理学中团体动力学的创始人,而且由于率先将类似自然学科的试验方法应用于社会心理学,被誉为“实验社会心理学之父”。

他对传播学的最大贡献是提出“把关人”理论。

(3)霍夫兰他对于传播学的贡献在于一方面将心理实验的方法引入了传播领域,另一方面揭示了传播效果形成的条件性和复杂性,从而成为否定早期“子弹论”重要依据。

“劝服法”改变“态度”。

霍夫兰是通过实验法测量态度改变的程度并以此验证传播效果的先驱者。

(4)拉扎斯菲尔德社会学家,他以实证研究和应用研究著称的社会学家。

其贡献:其一,两级传播理论。

第一步是从大众媒介到受众上的一小部分人,由于这些人在传播中表现活跃,被称为“意见领袖”。

第二步再由这一小部分意见领袖,将媒介的信息扩散到广大的受众那里。

拓展阅读:传播学的意思以人类的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及其发生、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学科。

主要研究传播现象的产生和发展历史、各种传播模式、传播结构、传播形式以及传播的功能和效果等。

传播的五大要素1、传播者:指在传播过程中"传"的一端的个人或团体,是信息传播的主动发出者和媒介的控制者。

2、信息与讯息信息泛指情报、消息、数据、信号等有关周围环境的知识;讯息是由一组相关联的信息符号所构成的一则具体的信息,是信息内容的实体。

3、媒介渠道:是讯息的载体,传递信息符号的中介、渠道。

4、受传者:是指在传播过程中“受”的一端的个体或团体的总称。

[传播学的经验学派]芝加哥学派传播学

[传播学的经验学派]芝加哥学派传播学

[传播学的经验学派]芝加哥学派传播学[传播学的经验学派]芝加哥学派传播学传播学经验学派主要指以美国学者为代表的传统学派。

经验学派研究的特点是:对现行社会体制是否合理并不关心,而是维护与改进现存社会体制及其功能。

下面就由小编为大家推荐传播学的经验学派的范文,欢迎阅读。

传播学的经验学派简介大众传媒的兴起,是人类社会现代化的标志。

自大众化报纸产生以来,特别是20 世纪初广播产生以来,大众传播对社会各方面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思想敏锐的学者们的注意。

在美国,一批学者特别是拉斯韦尔、拉扎斯菲尔德、卢因和霍夫兰等,应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需要,运用社会科学的实证主义研究方法对大众传播开展研究,产生了一批开拓性的理论成果,初步确立了传播学经验学派的研究方法,开创了以美国为代表的传播研究的经验学派传统。

一、经验学派的概念及特征传播学的经验学派(empirical school)也是传播学中的传统学派,在广义上指的是主要以经验性方法来考察社会现象的社会科学流派,它与主要以思辨性方法考察社会现象的流派不同,而是采用定量研究方法,多从行为主义角度进行研究,在研究中注重经验材料和实证考察。

经验学派最大的特点是其研究方法,即以实用主义为目的,运用可观察、可测定、可量化的经验材料来对社会现象或社会行为进行实证考察的方法,经验性方法论与社会科学中的实证立场是联系在一起的。

这种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意味着,当一种传播理论提出后必然紧接着一个不断验证的过程,通过验证必定使某一理论抑或因缺乏效度而受到摒弃或修正,抑或是受新材料、新方法的支持而得以确立或完善。

这也是我们看美国主流传播学理论,凡重要的理论学说都会经历一个嬗变的过程的原因。

如对于议程设置理论,随着时代发展,美国学者在不断对其进行发展和修正,美国学者沃纳赛佛林认为:议程设置研究的新动向表明,‘新闻媒介不能告诉我们该怎样想,却可以告诉我们该想些什么’这一旧的表述有必要作出修改,新的说法应该是:‘新闻不仅告诉我们该想些什么,而且告诉我们改怎样想’。

传播学重要人物

传播学重要人物

1、哈罗德·拉斯韦尔哈罗德·拉斯韦尔(1902-1977),美国著名的政治学家,他对传播学的贡献集中在宣传分析和传播过程研究等方面。

1927年出版的《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中译本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是宣传分析的代表作。

1948年发表的《传播在社会中的机构与功能》中,他提出了传播的三大功能,还提出了著名的“5W”模式。

2、库尔特·卢因库尔特·卢因(1890-1949),美籍德国心理学家,“场论”、“群体动力论”的开创者。

他在二战期间将群体动力学应用到军队士气研究和劝说人们改变食品习惯的研究中。

3、保罗·拉扎斯菲尔德保罗·拉扎斯菲尔德(1901-1976)是美籍奥地利社会学家,他是实地调查的创始人和两级传播理论的开创者。

他和他的同事、学生经过实证调查,在1944年出版的《人民的选择》中提出了两级传播论,开启了“有限效果论”的新阶段。

在他的领导下形成了“哥伦比亚学派”。

4、卡尔·霍夫兰卡尔·霍夫兰(1912-1961)美国实验心理学家,他毕生致力于态度改变的研究。

二战期间和战后,霍夫兰和一批心理学家进行了大量实验,对态度与说服进行了细致研究,提出了众多影响颇大的理论。

他们形成了“耶鲁学派”。

5、威尔伯·施拉姆威尔伯·施拉姆(1907-1987),美国传播学者,人类历史上第一位传播学家,人称“传播学之父”。

他将传播学作为一门单独的学科提出来,并力图使之系统化、正规化、完善化。

他自己也提出了很多极有影响的理论。

一生写了30多部著作。

他还在美国各地建立了四个传播研究机构,培养了一大批学生,形成了“施拉姆学派”。

6、克劳德·香农克劳德·香农(1916-2001),电子工程师、数学家,二战期间,他在贝尔实验室从事密码研究时提出了信息论。

香农的信息论包括信息的定义、对于信息的熵的度量,也有关于传播的论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容提要:本文从“芝加哥学派”四位早期代表思想中与传播研究有关的方面入手,首先梳理了四人与传播有关的共同思想,有:对共同体的一致向往和追求,把传播置与人类本性地位和想象性传播。

在文章的后一部分,分别论述了四人对传播研究各自的理论贡献,即:库利的“首属团体”和“镜中自我”;米德的“符号互动论”;杜威的“分享经验”;帕克的“大众传播理论研究”。

美国著名的传播学者E.M.罗杰斯(Everett M. Rogers)在著作《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A HISTORY OF COMMUNICATION STUDY ----A Biographical Approach)一书中对四位“芝加哥学派”的重量级人物的共同特征做过归纳,其中有一段话可能不会引起读者太多的注意,即:他们都生于1859—1864年间,大约是美国内战时期,并且都是在小城市长大。

他们都有新教和道德主义的背景,但是由于科学的教育,他们试图成为社会生活的客观观察者。

他们都是改良派——通过更准确地理解社会问题而对抨击社会问题发生兴趣。

他们都是乐观主义者,主张为了美国民主制度能够在城市共同体中繁荣兴盛,社会进步是需要的。

J.杜威、G.H.米德、C.H.库利和R.E.帕克这四位“芝加哥学派”早期代表人物生长的小城市环境与正在形成的大都市之间存在着一种冲突。

有一组数据表明了19世纪末期20世纪初期美国的第二大城市芝加哥的发展情况——“在1880年至1890年这10年中,城市人口翻了一倍,至1910年,又翻了一倍。

芝加哥在文化多样性方面特别突出。

1900年,170万人口中的一半是生于外国的人,其他的许多人是出生在外国的父母的后裔”(罗杰斯,1997,殷晓蓉,2002,P145)。

在他们四人中,除库利一直留在安阿伯以外,另外三人在小城镇长大以后,“都尽可能地割断了他们的乡村之根,过起了城市生活”(罗杰斯,1997,殷晓蓉,2002,P157),但是他们四人在小城镇长大的经历正是他们对于在小城镇的特殊氛围营造出的“共同体”怀有共同追求的真正动因所在。

其次,新教和道德主义背景使他们对工业化进程中形成的各种特殊社会群体怀有深深的同情,并且从沟通、传播的意义上来解释问题。

第三,改良派的社会实践不是为了建立理论框架,而是为了解决社会问题,通过研究人和社会的关系思考着如何把芝加哥变成一个“共同体”。

第四,乐观主义的研究态度使他们没有太多地注意到由于传播、传媒所带来的负效应,而对大众传媒促成“共同体”的形成抱有一种共同的希望。

这一点,也是“芝加哥学派”与“法兰克福学派”最大的区别之一。

为了对J.杜威、G.H.米德、C.H.库利和R.E.帕克四人对传播研究的思想贡献进行较为全面地读解,我从他们共同的传播观念和各自的传播理论贡献两方面展开论述。

第一部分四人共同的传播观J.杜威、G.H.米德、C.H.库利和R.E.帕克以及“芝加哥学派”早期的其他关键人物,如A .莫尔斯、W.I.托马斯、E.吉伯斯等,无论其各自的理论侧重点以及理论建树有多么巨大的不同,但在他们的理论训练、所接受的前人的理论影响方面及其各自的理论贡献的思想内核里均有着大致相同的地方。

我们在这里即将要论述的J.杜威、G.H.米德、C.H.库利和R.E.帕克四人的情况显得更加突出。

J.杜威在密歇根大学做过库利和帕克的老师,杜威在密歇根大学以及后来在芝加哥大学,与米德是关系非常要好的同事。

我在前面的引述的罗杰斯的那段话已经点明了他们四人的共同特征的某些方面,但只是侧重于身份方面的某些共同特征。

在这里,我所要论述的是他们四人丰富的思想成果中与传播研究有关的思想的某些共同特征。

概括起来,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对“共同体”的一致向往;把人类传播和沟通置于人类本性的地位;对想象式传播的想象。

一、“共同体”的一致向往和追求。

“共同体”是杜威的经验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同时,“共同体”也是被“芝加哥学派”早期几位重要代表人物经常性使用着的一个实践概念。

这一由杜威经验哲学提出的理论概念成为了包括杜威本人在内的“芝加哥学派”的早期代表人物的著述中频繁地使用着的一个实践概念,在米德、库利以及帕克的著述中,我们也可以觉察到这种共同的思想影子。

在实践哲学的层面上,“共同体”成了民主社会的代名词。

这种对于“共同体”的共同追求,正如我们在前面引述罗杰斯的归纳时提到的,是典型的小城镇成长环境所造就的。

工业革命的如火如荼地展开造就大都市,但是正如杜威所声称的:“由蒸汽和电创造的大社会(the Great Society)可能是一个社会,但是它不是一个共同体”(罗杰斯,1997,殷晓蓉,2002,P169)。

而这里杜威所谓的“共同体”,正是一种在既往他们自己出生并成长的小城镇所构筑出的群体中的个体之间亲密交往、和善而居的一种社会状态。

对于由工业革命所聚集起来的具有共同的目的、貌似协调一致的“大社会”,杜威敏锐地觉察到其中的个体之间的疏离,与他所追求的“共同体”相去甚远,他说:“甚至为一个共同目的工作的个人也不能成为一个社会群体。

一部机器的各个部分,为着一个共同的结果而以最大限度的相互合作进行运转,但是他们并不形成一个共同体”(杜威,1937,王承绪,2001,P9-10)。

在米德的经典著作《心灵、自我与社会》一书中,所构筑出来的,何尝又不是一个“共同体”的理想图景。

在论述中,米德曾把“共同体”概念转化到了更为具体的层面上,他说:这里存在我所谓的“一般化的社会态度”,它们使有组织的自我成为可能,在基本相同的情景下,共同体中就会存在某些活动方式——就任何一个人来说,这些方式都是我们在采取某些步骤时,我们在其他人那里所引出的活动方式。

如果我们坚持我们的权利,那么我们就会由于这些权利具有普遍性而导致某种明确的反应——这种反应是每一个人都应当,或者说是都可能做出的反应。

…因此,在我们所生活的共同体中存在许多这样的共同反应系列,而这些反应就是我们所谓的“制度”。

制度表现了共同体的所有成员对一种特定情景所作出的共同反应。

米德从“制度”的层面上来具体展开与“共同体”有关的论题,这是因为他坚持认为:“没有某种社会制度,没有构成各种社会制度的有组织的社会态度和社会活动,就根本不可能存在任何完全成熟的个体自我或者个体人格”(米德,霍桂恒,1999,P282)。

但是,米德的论述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具体制度的层面上,他所论述的制度,其实质是一种“制度理性”。

正如米德自己所说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比理性(rationality)所表现的共同体更大的共同体是不可能存在的”(米德,霍桂恒,1999,P287)。

如果说在杜威和米德的著作中频繁地使用着“共同体”的词汇,这在某种意义上来说除了表征着杜威和米德思想的某种相似程度之外,还说明杜威和米德的思想更多的是宏观的层面上来着手讨论这一问题。

到了库利和帕克那里,这样的宏观视角就明显地有所缩减,更多是更深入的关于“共同体”内部以及发展的“有机”原则的论述。

从“共同体”论述转为“有机体”的论述是杜威、米德和库利、帕克四人之间思想的一个变化,但是无论使用什么样的表述方式,其思想的脉络是一脉相承的,并无思想的中断和转向。

在库利的作品中,虽然很少出现“共同体”这样的词汇,但是在库利的整个思想体系中,他对于“社会秩序”、“社会组织”、“社会过程”的论述中,始终是站在一种人性的角度上来展开的,这种人性化的社会秩序、组织和过程,同样也是“共同体”的代名词。

进而,库利坚持“人类生活过程的一种有机论”的观点,对此,库利解释道:“如果我们把社会理解为人类生活的整体,那么称它为…有机体‟应该是合理的。

它的意思是说,在社会中影响可以从一个部分向另一个部分传递,从而社会的各个部分被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成为一个相互依赖的整体”(库利,洪小良等,2000,P21)。

帕克在阐述这一大致相同的有机体社会的理念时使用了与前三人不同的一种论述方式,他在强调社会有机体的基础上提出了两个重要概念——派(sect)和群(crowd)。

对于这两个概念,帕克从各自的内涵特征上作出了区分。

所谓“派”指的是:a构成元素的异质性;b这种异质元素之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并可以被一种共同的理想和信念所击活。

而“群”却象是“一大堆没有凝聚力的沙子”。

帕克沿用了sect一词中“教派”的含义来阐述群体的有机构成,而crowd(群)一词,所表述着的是一个内部缺乏长期的有机构成、运动的个体的复数,这和杜威所讲的“由蒸汽和电创造的大社会(Great Society)”是同样的意思[v]。

而帕克自己的说法则是:“赋予…共同体‟社会特征的不是其结构,而是协作行动的能力”(帕克,1954,P15)。

帕克认为:“从社会学的观点来看,城市与乡村的最根本的区别,不仅仅在于其所结集的集团和个体数量上的规模,而在于这些不同的集团之间为了共同的行动结集和组织起来的程度”(帕克,1954,P15)。

如果仅仅一般意义上来理解四人对于“共同体”的一致追求,这种的思想贡献只具有一般的社会学意义,谈不上对传播学研究有什么思想贡献。

但是,在进一步考察四人对于“共同体”的论述时,我们会惊讶地发现他们四人在展开这一论述时的一个共同的立论起点或“底线”,那就是思想和情感的传播和自由地沟通。

同时,思想和情感的自由沟通也是四人共同追求的“共同体”实现的目标之一。

杜威在否定“由蒸汽和电创造的大社会”是一个“共同体”的同时,他认为:“仅凭传播就能够创造一个大的共同体”(杜威,1927,罗杰斯,1997,殷晓蓉,2002,P169)。

关于这一点,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有归最为精辟的论述。

他说:社会不仅通过传递、通过沟通继续生存,而且简直可以说,社会在传递中、在沟通中生存。

在共同、共同体和沟通这几个词之间,不仅字面上有联系,人们因为有共同的东西而生活在一个共同体内;而沟通乃是他们达到占有共同东西的方法。

为了形成一个共同体或社会,他们必须共同具备的是目的、信仰、期望、知识——共同的了解——和社会学家所谓的志趣相投。

这些东西不能像砖块那样,从一个人传递给另一个人;也不能像人们用切成小块分享一个馅饼的办法分享。

保证人们参与共同了解的沟通,可以促成相同的情绪和理智倾向——对期望和要求作出反应的相同的方法。

在米德建构他的社会哲学的三个层面——心灵、自我与社会——上,在他所建构的“共同体”中,传播和沟通也是作为一个最基本的条件存在的。

在“心灵”层面上,米德由冯特的“姿态”概念出发,用“有意味的符号”概念来阐释他的传播观,这一构成了米德“符号互动论”思想重要部分的内容在后面还会有更详尽的论述。

在“自我”层面上,米德使用了“一般化的他人”(the generalized other)的概念,在对“一般化他人”概念做了解释之后,米德又说道:“就这些由人类个体的抽象的社会阶层或者子群体而言,涵盖面最大、范围最广的社会阶层或者子群体,也就是由逻辑的论域(或者普遍的有意味的符号系统)所界定的社会阶层或者子群体,而这种逻辑的论域则是由诸多个体的参与状况和沟通互动状况决定的”(米德,霍桂恒,1999,P17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