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加哥学派的理论
芝加哥学派
芝加哥学派代表人物及其基本观点
• 一般认为,芝加哥学派形成的标志是1896 年杜威在《心理学评论》杂志上发表的 《心理学中的反射弧概念》一文;安吉尔 在1906年当选美国心理学会主席时的演讲 辞《机能心理学的领域》(1907年发表于 《心理学评论》杂志)中阐明了机能心理学 的基本观点;卡尔1925年出版的《心理 学——心理活动的研究》,则代表了芝加 哥学派的晚期倾向和完成形式。
• 铁钦纳维护正统的热忱和他的与此相关的批判精 神曾引起美国心理学家的某种厌恶,如詹姆士曾 指责他“在科学和写作方面是一个胡搅蛮缠的 人”。但这并不说明,对美国机能心理学的发展 而言,铁钦纳所起的作用完全是消极的。事实上, 机能心理学和构造心理学这一对彼此对立的名称 正是铁钦纳提出来的,从而不仅使他自己的思想 体系,而且也使美国人的心理学思想分别获得了 它们各自的历史身份。 • 也正是铁钦纳的批判才使得机能主义者更加自觉 的明确的阐述他们的观点。
杜威
• 184面
安吉尔
• 186面
卡尔
• 187面
芝加哥学派
• 机能心理学的芝加哥学派是指19世纪末20 世纪初在美国芝加哥大学形成的一个自觉 的心理学派别。它与铁钦纳为首的构造心 理学派别明确对立。芝加哥学派的理论观 点是美国机能心理学的典型表现形式,往 往被称为狭义机能主义、以与作为美国心 理学一般特征和总体倾向的广义机能主义 相区别。代表人物有杜威、安吉尔和卡尔
乏加哥学派的形成
• 芝加哥学派的形成,部分地是由于芝加哥大学的 待点。芝加哥大学始建于1892年。作为一所新兴 的大学,它集中体现了美国精神,因而注定成为 机能主义运动的中心。 • 芝加哥大学的特点是芝加哥学派得以形成的原因 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更主要的则是当时作为 对立面的铁钦纳及其构造心理学的存在。美国人 乐于接受进化论,并运用进化论的方式来理解心 理学问题。进化论的基本精神是适应或机能的概 念,主张物种是进化的产物,正是生存的需要决 定了物种的身体结构。
芝加哥学派
芝加哥学派(生态学派、生态学理论)这一理论运用生态学和社会学的观点研究犯罪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由20世纪20年代末美国芝加哥大学的一批社会学者创建,故又称为芝加哥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有罗伯特·帕克(Robert E·Park)、欧内斯特·伯吉斯(Ernest N·Burgess)、克利福德·肖(Clifford Shaw)和亨利·麦凯(henry D·Mckay)等人。
20世纪二三十年代,随着美国城市化进程日益加速发展,城市的犯罪问题日益突出。
在这种情况下,帕克等社会学家以美国第二大城市芝加哥为实验基地,深入调查研究城市的社会结构,分析了城市的经济、政治、文化、人口、种族等因素与犯罪之间的关系。
调查结果显示,城市化进程导致城市社会阶层、人口密度、种族关系、社会心理、居住方式、交通通讯等方面发生巨大的变化。
社会成员如果不能适应城市环境的这种变化,就会导致失范、越轨和犯罪行为的发生。
(一)同心圆理论经过调查他们发现,犯罪率在城市中心的周围地区最高,随后向郊区逐渐下降,愈是远离市中心周围地区,犯罪率愈低。
贫困、疾病等情况也是如此。
他们的结论是,这种生态现象是城市化过程中的自然产物。
他们将芝加哥市划分为围绕同一圆心而形成的五个区域,即中心商业区、中间地带(工厂区)、工厂住宅区、中上层住宅区、郊区和卫星城。
犯罪大多发生于中间地带,即工厂区。
因为相对于自然社区,中间地带人口流动大,混杂的人口造成了有利于犯罪发生的环境。
(二)社会解组理论这种理论还指出,人们通常生活在家庭、学校、邻里等群体之中,以亲属、朋友、友爱、邻里等关系为内容的非正规社会关系对于约束人们的行为作用很大,地区性的集体发挥着社会监督的功能。
而城市化进程则使这种非正式的社会关系解体,使集体作为非正式社会监督单位的作用显著下降,传统集体的习俗规范和理想受到削弱,并逐渐消失。
随着工商业深入市区,人口流动频繁,社会文化日益多元化。
芝加哥学派的理论
二、产业组织学的研究方法和 分析范式
2.理论研究 • 价格理论 • 可竞争市场理论 • 学的研究方法和 分析范式
㈡产业组织学的分析范式
1.SCP分析范式(20世纪70年代前)(哈 佛学派)
• 1959年,贝恩在其出版的《产业组织》 中提出此范式。
1.SCP分析范式
• 作者:杜朝晖 •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
参考书目
• 1. 泰勒尔,产业组织理论,张维迎总译校,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2.李明志等,产业组织理论,清华大学出版社。
• 3.廖进球主编,产业组织理论,上海财经大学 出版出版社。
• 4.吴汉洪编著,产业组织理论,中国人民大学 出版社。
• 5.让·梯若尔:产业组织理论,中国人民大学 出版社,
企业组织结构。
一、产业组织学的研究对象
产业组织的内涵: • 产业组织构成,即资源在企业之间的分
布状况; • 产业关联性,即企业之间的相互关系; • 产业组织功能,即产业组织的效率。
二、产业组织学的研究方法和 分析范式
㈠研究方法
1.实证研究 • 案例研究 • 横断面数据回归分析 • 产业实验室研究(普劳特) • 时间序列分析
– 第二,在理论基础上,否定哈佛学派的垄断竞 争的理论基础,强调以完全竞争理论为基础;
一、芝加哥学派的理论
– 第三,在研究内容上,芝加哥学派更注重对效 率(绩效)因素的研究,更突出绩效对市场结 构和行为的反作用,注重判断集中和定价是否 能提高效率,而不单单只看是否最终会损害竞 争;
– 第四,在研究方法上,芝加哥学派指出了哈佛 学派所采用的实证或经验分析方法中存在的缺 陷,在完善这一方法的基础上,更强调了理论 研究和规范分析方法的作用。
一、产业组织理论的历史渊源
社会控制与文化同化_芝加哥学派亚文化研究的理论遗产及其当代价值
社会控制与文化同化_芝加哥学派亚文化研究的理论遗产及其当代价值社会控制与文化同化:芝加哥学派亚文化研究的理论遗产及其当代价值引言:20世纪初的芝加哥学派以其独特的社会学研究方法和理论贡献而闻名于世。
在其中,亚文化研究是该学派的重要组成部分。
亚文化的离奇与抵抗为芝加哥学派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来研究社会控制与文化同化的关系,该研究对当代社会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部分:芝加哥学派与亚文化研究1.1. 芝加哥学派的理论基础芝加哥学派始于芝加哥大学,其社会学家们致力于研究社会行为与社会互动的模式,并强调社会环境对于个体形成和行为塑造的重要性。
他们鼓励进行实地观察和深入访谈,并注重研究的实证和理论结合。
1.2. 亚文化的定义与研究方法亚文化指的是在整个社会中出现的小规模文化群体,通常定位于主流文化的边缘,拥有自己的价值观、行为规范和符号系统。
芝加哥学派借鉴了托马斯·泊斯特曼(Thomas Parkman)对亚文化的研究方法,结合实地观察和深入访谈,来研究亚文化内部动态和与主流文化的互动关系。
第二部分:社会控制与文化同化的关系2.1. 社会控制与亚文化芝加哥学派强调了社会控制对于社会个体的塑造作用。
在亚文化研究中,社会控制无疑是一个重要的话题。
亚文化内部的文化规范和价值观可以被视为一种社会控制的体现。
因此,通过对亚文化的研究,可以深入探讨社会控制的形式和效应。
2.2. 文化同化与亚文化文化同化是指个体融入主流文化,放弃亚文化特有的符号、价值观和行为规范,逐渐接受主流文化的规范和价值观。
亚文化研究通过对亚文化与主流文化的互动关系的观察,可以提供关于文化同化动态和机制的理解。
第三部分:芝加哥学派亚文化研究的当代价值3.1. 多元文化社会的亚文化研究随着全球化和移民潮的不断推进,如今的社会变得越来越多元化。
亚文化研究提供了一种理论和方法论,来理解不同亚文化在多元文化社会中的存在和发展,进而研究社会控制和文化同化的机制。
第十二讲芝加哥学派
8
4、不完全信息理论
施蒂格勒通过引进“不完全信息” 这个因素,对市场中的一些现象, 作出了通过严密逻辑推理,并可 用经验材料加以检验的理论解释, 并为70年代以来有关失业和通货 膨胀等宏观经济理论提供了微观 的理论基础。 如:价格刚性、排队与资源未能 充分利用,同种商品在不同地区 有不同销售价格,以及一个产业 部门为什么同时并存着规模大小 差别很大的许多企业等等。
12
2、著作
《生产和分配理论》(1941年) 《竞争价格理论》(1942年) 《价格理论》(1946年版,1952年版,1964年版) 《美国的家庭仆人》(1947年) 《产出和变业的趋势》(1947年) 《教育事业的就业和报酬》(1950年) 《联邦政府的价格统计》(1961年) 《知识分子和市场》(1962年) 《关于国家的正当经济作用的对话》(合作,1963年) 《制造业的资本和报酬率》(1963年) 《经济学史论文集》(1965年) 《产业的组织》(合作,1968年)《工业价格的行为》(合作,1970年) 《现代人和他的公司》(1971年)《公民和国家》(1975年)《现代人 和他的公司》(1971年)《公民和国家》(1975年)《作为传道士的经 济学家,及其他论文》(1982年)
5
三、主要经济观点
1、极端强调个人自由
反对个人专断和“权威”,极 端强调个人自由。在国家必须 干预经济的情况下,强调“法 治”,反对“人治”。 如主张建立一种货币体制,在 该体制下,一国的货币信用流 通量取决于某种以法律形式规 定的“规则”,而不是取决于 货币当局相机抉择所采取的政 策措施。
18
2、舒尔茨的主要著作
《关税对大麦、燕麦、玉米的影响》(1933年) 《训练和充实农村地区社会性工作者》(1941年) 《改变农业》(1943年) 《农业的生产福利》(1949年) 《人力资本的投资》(1981年)等 在发展经济学方面,其代表作有: 《改造传统农业》(1964年) 《不稳定经济中的农业》(1945年) 《农业的经济组织》(1953年) 《世界农业中的经济危机》(1965年) 《经济成长和农业》(1968年)
哈佛学派芝加哥学派竞争理论的比较与分析
哈佛学派、芝加哥学派竞争理论的比较与分析(一)哈佛学派的竞争理论哈佛学派是指自20世纪30-60年代,由一批哈佛大学的学者形成的比较完整的产业组织理论。
其观点最早起源于1938年,梅森在哈佛大学对市场竞争过程中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及其市场结果进行的经验研究。
50年代,贝恩等人继续从事该领域的研究,并在1959年出版了第一部系统论述产业组织理论的教科书——《产业组织》,成为产业组织的集大成者。
哈佛学派的产业组织理论,以新古典学派的价格理论为基础,以实证研究为主要手段,把产业分解为特定的市场,按结构、行业、绩效三个方面对其进行分析,构造了“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的分析框架,简称SCP框架。
其中,市场结构是指一个市场的组织结构特征,主要衡量标志有:(1)市场集中度,可以通过市场上的买者或卖者的数量和大企业所占比例表达出来;(2)产品差别化,是指同一市场不同企业生产同类商品在质量、款式、性能等方面的差异性;(3)新企业的进入壁垒,是指阻止新竞争者进入市场的因素或障碍。
市场行为是指企业在根据市场供求条件并考虑与其他企业关系的基础上,为取得竞争优势所采取的各种决策行为,它包括价格策略、产品策略、排挤对手等。
市场绩效则是指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所获得的最终成果的总和,反映了市场运行的效率,包括利润率水平、技术进步、充分就业等。
哈佛学派的竞争理论重点体现在市场结构对市场绩效的影响上,如贝恩认为,竞争是结构问题,判断一个行业是否具有竞争性,不能只看市场行为或市场绩效,而应看该行业市场结构是否高度集中,是否实际上由一个或数个寡头所控制,此外还要看进入该行业的壁垒是否很高,以至扼制新厂商进入该行业。
由于该学派强调市场结构对市场绩效的决定性作用,因此又被称为“结构主义学派”。
其主要观点包括:(1)在一个部门内过高的生产集中程度会导致糟糕的市场结果,但规模效益显著的部门除外;适度集中的寡头市场和带有某些原子市场的市场结构,可以实现按照竞争要求所期望的市场结果;因此,具有决定性的结构的边界不是位于原子市场和寡头市场之间,而是位于较高集中度的寡头市场和适度集中的寡头市场以及某些原子式结构的市场之间。
芝加哥学派的传播思想及其影响
芝加哥学派的传播思想及其影响芝加哥学派是20世纪初兴起于美国芝加哥大学的一种经济学思潮,它以自由主义经济学为基础,主张个人自由和市场经济,并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有效性和重要性。
芝加哥学派的传播思想及其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芝加哥学派强调市场经济的优势。
他们认为市场是一个高效的机制,能够通过价格信号和竞争机制达到资源的最优配置。
芝加哥学派的经济学家们通过研究市场的运作机制以及供求关系的动态变化,试图揭示市场经济的内在规律。
这种思想对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并推动了市场化改革的进程。
芝加哥学派主张个人自由和自主选择。
他们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拥有追求自己利益最大化的自由权利,而政府介入经济活动会破坏市场机制的有效性。
芝加哥学派对政府管制持怀疑态度,认为政府的干预会导致资源的浪费和失衡。
这种思想对自由市场的推行产生了重要影响,为政府减少干预、鼓励个人自由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
芝加哥学派的思想对宏观经济政策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们反对使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来调整经济波动,主张通过货币紧缩和财政收支平衡来维持经济稳定。
他们认为,市场经济具有自我调节的能力,通过自由竞争可以达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经济的自动治理。
这种思想对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出了一种新的思路,即避免过度的干预和调控,尊重市场机制的作用。
芝加哥学派对经济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们提出的理论和方法广泛应用于金融学、产业组织学、公共经济学等领域,并为经济学提供了一种新的分析框架。
尤其是他们关于市场机制和资本主义经济的研究成果,为后来经济学家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借鉴。
芝加哥学派的思想对经济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的创新。
芝加哥学派的传播思想及其影响主要表现在强调市场经济的优势、主张个人自由和自主选择、对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以及对经济学的发展产生的重要影响。
芝加哥学派的思想对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学的进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哈佛学派、芝加哥学派竞争理论的比较与分析
哈佛学派、芝加哥学派竞争理论的比较与分析(一)哈佛学派的竞争理论哈佛学派是指自20世纪30-60年代,由一批哈佛大学的学者形成的比较完整的产业组织理论。
其观点最早起源于1938年,梅森在哈佛大学对市场竞争过程中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及其市场结果进行的经验研究。
50年代,贝恩等人继续从事该领域的研究,并在1959年出版了第一部系统论述产业组织理论的教科书——《产业组织》,成为产业组织的集大成者。
哈佛学派的产业组织理论,以新古典学派的价格理论为基础,以实证研究为主要手段,把产业分解为特定的市场,按结构、行业、绩效三个方面对其进行分析,构造了“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的分析框架,简称SCP框架。
其中,市场结构是指一个市场的组织结构特征,主要衡量标志有:(1)市场集中度,可以通过市场上的买者或卖者的数量和大企业所占比例表达出来;(2)产品差别化,是指同一市场不同企业生产同类商品在质量、款式、性能等方面的差异性;(3)新企业的进入壁垒,是指阻止新竞争者进入市场的因素或障碍。
市场行为是指企业在根据市场供求条件并考虑与其他企业关系的基础上,为取得竞争优势所采取的各种决策行为,它包括价格策略、产品策略、排挤对手等。
市场绩效则是指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所获得的最终成果的总和,反映了市场运行的效率,包括利润率水平、技术进步、充分就业等。
哈佛学派的竞争理论重点体现在市场结构对市场绩效的影响上,如贝恩认为,竞争是结构问题,判断一个行业是否具有竞争性,不能只看市场行为或市场绩效,而应看该行业市场结构是否高度集中,是否实际上由一个或数个寡头所控制,此外还要看进入该行业的壁垒是否很高,以至扼制新厂商进入该行业。
由于该学派强调市场结构对市场绩效的决定性作用,因此又被称为“结构主义学派”。
其主要观点包括:(1)在一个部门内过高的生产集中程度会导致糟糕的市场结果,但规模效益显著的部门除外;适度集中的寡头市场和带有某些原子市场的市场结构,可以实现按照竞争要求所期望的市场结果;因此,具有决定性的结构的边界不是位于原子市场和寡头市场之间,而是位于较高集中度的寡头市场和适度集中的寡头市场以及某些原子式结构的市场之间。
芝加哥学派的传播思想及其影响
芝加哥学派的传播思想及其影响芝加哥学派是20世纪初期在美国芝加哥大学兴起的一种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从而在传播学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该学派的传播思想不仅在学术界引起了广泛讨论和影响,还对社会政治、经济等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
本文将从芝加哥学派的起源、传播思想及其影响等方面展开介绍。
一、芝加哥学派的起源芝加哥学派起源于20世纪初期美国芝加哥大学。
它的形成与当时的学术环境密切相关。
当时,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等学科开始受到关注,社会问题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在这一背景下,芝加哥学派强调实证研究、田野调查和社会互动等方法,致力于理解社会现象和解决社会问题。
该学派还注重跨学科研究,倡导跨学科合作,提倡研究者与社会进行密切联系,力求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这种开放的研究态度和方法论,奠定了芝加哥学派在传播学领域的影响和地位。
芝加哥学派的传播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社会互动的视角:芝加哥学派强调社会互动对于传播的作用。
它认为传播活动不是孤立的,而是社会群体之间相互影响和互动的结果。
传播是一种社会现象,它受到社会、文化、历史等因素的影响,也同时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
研究者应当从社会互动的角度出发,去理解和解释传播现象。
2. 实证研究的方法:芝加哥学派主张采用实证研究方法来研究传播问题。
它强调通过田野调查、个案分析、统计分析等方式来获取数据,并基于数据进行理论构建和验证。
这种以实证为基础的研究方法,使得芝加哥学派的传播研究更加具有客观性和科学性。
4. 文化视角的强调:芝加哥学派在传播研究中重视文化因素的作用。
它主张传播研究应当考虑文化差异对传播行为和效果的影响,从而更好地理解传播现象。
它强调文化的多样性和变迁,认为文化是传播活动的重要背景。
2. 社会互动的理论:芝加哥学派的社会互动理论对传播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它使得人们更加关注传播活动背后的社会因素和互动机制,弥补了传统传播研究中的个体主义和功能主义的局限。
芝加哥学派
芝加哥学派一、芝加哥学派的概述芝加哥学派是指芝加哥大学的一群学者包括斯蒂格勒、德姆塞茨等,他们继承了奈特以来芝加哥传统的经济自由主义思想和社会达尔文主义,信封自由市场经济中竞争机制的作用,相信市场力量的自我调节能力,认为市场竞争是市场力量自由发挥作用的过程。
他们还认为企业自身的效率才是决定市场结构和市场绩效的基本因素。
另外芝加哥学派对政府产业规制的分析,开创了经济学一个心的研究领域——规制经济学。
芝加哥学派是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流派之一。
其成员主要是在美国芝加哥大学任教、信奉新自由主义经济哲学、强调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的一批经济学家,也有个别不曾在该校任教,但因其学术观点和政策倾向而被认为是该学派成员。
该学派的主要代表在20世纪30年代前后有J·瓦伊纳(1892~1970)、富兰克·H·奈特(1885~1972)、(1899 ~1946)等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有F.von哈耶克、乔治·施蒂格勒(1911~)、M·弗里德曼等人。
芝加哥经济学派的成员坚定地支持新古典经济学价值理论的经济分析,在其政策建议中频现以“自由市场”为基础的自由主义思想,同时采取一贯反对滥用数学形式主义,并乐意放弃精密严谨的一般均衡理论的逻辑推理而倾向于更具有结果导向的(result-oriented)部分均衡分析的方法论。
近年来,“芝加哥经济学派”与“经济学帝国主义”(economic imperialism)联系在了一起,所谓的“经济学帝国主义”就是指将经济推理的应用方法推向传统上认为是其他领域的特区,如政治科学,法学,历史学和社会学等。
二、芝加哥学派的主要学术观点芝加哥学派的观点主要有:1.极端强调个人自由,反对个个专断和“权威”;在国家必须干预经济的情况下,强调“法治”,反对“人治”。
例如,西蒙斯在30年代关于改革美国货币金融体制的主张,其中包括商业银行必须对其吸收的存款保持100%的现金准备这一建议;哈耶克始终主张金本位制是现实可行的理想的货币制度,反对任何人为地扩大货币流通量的政策措施;以及弗里德曼的“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等。
《经济学说史》第二十章芝加哥学派
第二十章 芝加哥学派
11
6. 经济周期理论
◆ 哈耶克以货币非中性和迂回生产的观点来解释经济周 期波动。迂回生产指的是原材料要经过一些中间生产 环节后才能生产出满足人们需要的产品。哈耶克指出, 影响生产力的变量主要有利率、储蓄和货币供给量的 变化,这些变量的变动引起经济波动。
◆ 哈耶克通过货币的非中性解释了经济周生产过 程的结构失衡,引发经济危机,导致失业增加。他认 为要避免经济波动必须做到:货币供给数量基本不变, 保持货币中性;所有的价格都要有灵活性,防止货币 数 量变化引起的相对价格变动形成的错误信息对生产 的 误导。
第二十章 芝加哥学派
8
3.市场机制理论
◆ 哈耶克指出,市场机制能使资源得到有效配置,从而产 生经济效率,经济效率是经济增长的原动力。他通过信 息分散论和消费者主权论论证了他的市场机制理论。
◆ (一)信息分散论:哈耶克认为,资源配置是最基本的 经济问题,资源配置的决策必须依赖有关的信息和知识, 而这些信息和知识分散在千百万人手中,中央计划当局 不可能拥有或收集到全部的信息,因而难以做出对资源 进行正确配置的决策。有效配置资源的信息只有经过个 人的交换去获取,即通过市场过程进行交换和传递。
第二十章 芝加哥学派
4
二、奈特、西蒙斯的经济学说
1、奈特的经济学说
◆ 弗兰克·海尼曼·奈特(1885—1972)出生于美国伊利诺 伊州,1911年获米利根学院文学士学位,1913年获田纳 西大学文学硕士学位,1916年获康奈尔大学哲学博士学 位,先后任艾奥瓦大学、芝加哥大学教授,退休后任芝 加哥大学名誉教授。主要著作有:《风险、不确定性和 利润》(1921)、《经济组织》(1933)、《经济秩序 与宗教》(1945)、《竞争伦理学及其他》(1951)、 《论经济学的历史与方法》(1956)、《智力与民主行 为》(1960)。
芝加哥学派的传播思想及其影响
芝加哥学派的传播思想及其影响1. 引言1.1 介绍芝加哥学派芝加哥学派是传播学领域的重要学派之一,起源于20世纪初的美国芝加哥大学。
该学派的创始人包括查尔斯·科奇和约瑟夫·格伯特,他们致力于研究社会学、心理学和传播学的交叉领域,提出了许多有影响力的传播理论和观点。
芝加哥学派强调传播是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人们相互交流、传递信息和观念的过程。
他们认为传播不仅仅是信息的传递,更是社会的塑造和演变。
通过研究传播现象,可以深入了解人类行为和社会结构的变化,以及个体与群体之间的互动关系。
芝加哥学派的研究方法注重实证观察和数据分析,强调对真实世界的观察和解释。
他们将传播过程看作是社会系统中复杂的互动模式,探讨了信息的流动、个体与集体的关系以及传播媒介对社会的影响。
通过对不同传播形式和媒介的研究,芝加哥学派为传播学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和实证研究支持。
1.2 概述传播思想的重要性传播思想在社会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不仅帮助我们理解了信息传递的过程,更深远影响了人类交流和社会互动的方式。
传播思想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传播思想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变革的重要力量。
通过传播媒介,人们可以获取到不同领域的知识和信息,从而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传播思想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够将新的理念、观念传播给更广泛的群体,引领社会的变革和发展。
传播思想有助于提升个人的沟通能力和思维力。
通过学习传播思想,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信息的传递和接收原理,提高自身的沟通技巧和表达能力。
这不仅有助于个人在工作和生活中更好地与他人交流,还能够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判断能力。
传播思想还对社会和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传播媒介,人们可以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联系,促进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传播思想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够促进社会和文化的多样性,促进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传播思想的重要性不仅仅在于它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更在于它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的推动作用。
评价芝加哥学派的经济观点
评价芝加哥学派的经济观点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应该对芝加哥学派的经济观点进行简要介绍和概述。
以下是概述部分的内容示例:概述:芝加哥学派是20世纪美国经济学界最具影响力的学派之一,以其自由市场和个人主义的观点而闻名。
该学派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对经济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对许多国家的经济政策产生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芝加哥学派的起源可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当时美国正经历大萧条,经济学界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芝加哥大学的一批经济学家,如弗里德曼、斯蒂格勒和米尔斯,开始对现有经济思想提出质疑,并试图寻找新的经济理论来解释和应对这一危机。
他们倡导自由市场的经济体制和限制政府干预的理念,认为市场能够有效配置资源、实现最优效益,并为个人提供更多的自由选择。
芝加哥学派的核心观点主要包括市场机制的有效性、个体理性行为和价格机制的重要性。
他们认为,自由市场能够促进有效资源配置和经济增长,市场价格能够传递有效信息,个体的理性行为能够推动经济的发展。
他们提出了一系列经济学模型和理论,如供给与需求理论、资本理论和货币数量理论等,以支持他们的观点并对政策作出建议。
对芝加哥学派的评价是复杂而多样的。
一方面,芝加哥学派的观点为经济学的发展带来了独特的贡献,推动了经济学的现代化和数理化。
他们的理论和研究方法为经济学提供了新的视角,为决策者提供了有益的政策建议。
另一方面,芝加哥学派的观点也受到了批评。
一些人认为他们过于偏向自由市场,忽视了政府在经济中的重要作用,而且在解释某些经济现象时可能存在局限性。
无论如何,芝加哥学派对经济学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他们的观点和研究方法塑造了现代经济学的研究领域和方法论,并对政策制定者和经济学家的思考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
评价芝加哥学派的经济观点需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综合考量,并对其贡献和局限性进行客观评估。
在本文中,将对芝加哥学派的起源、核心观点及其对经济学的影响进行深入探讨和评价。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对整篇文章的组织架构的介绍和各个章节的主要内容的概括。
芝加哥学派名词解释
芝加哥学派名词解释芝加哥学派是20世纪初在美国芝加哥大学经济系兴起的一种经济学思想流派。
该学派的主要特点是注重对市场机制的研究和强调市场自由,以及运用经济学方法对各种现象进行分析和解释。
以下是对一些与芝加哥学派相关的名词的解释:1. 市场机制(Market Mechanism):市场机制指的是通过供求关系来协调资源配置和决策的方式和规律。
芝加哥学派认为市场机制是一种高效的资源配置方式,能够自动调整供求关系,使经济系统运行更为稳定。
2. 市场自由(Market Freedom):市场自由是芝加哥学派非常重视的概念,指的是市场在没有干预和限制的情况下自由运行的状态。
学派认为市场自由有助于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和促进经济增长,强调市场的自我调节能力,反对过度干预和管制。
3. 边际分析(Marginal Analysis):边际分析是芝加哥学派经济学方法的基础。
边际分析强调在做出决策时要考虑边际成本和边际效益,即额外增加或减少一单位产出或消费所带来的变化。
通过对边际成本和边际效益的比较,可以得出最优决策。
4. 合约理论(Contract Theory):合约理论是芝加哥学派在契约经济学领域的研究成果。
该理论研究了在不完全信息和不确定性条件下的经济主体之间的合作与冲突,强调通过合理的契约设计能够解决各种合作问题,并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
5. 金融市场效率(Efficient Market Hypothesis):金融市场效率是芝加哥学派对金融市场运行机制的解释。
该理论认为金融市场能够迅速反应所有信息并及时调整价格,即市场价格能够充分反映资产的内在价值。
金融市场效率假设对于证券投资和风险管理等领域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6. 法经济学(Law and Economics):法经济学是芝加哥学派的一个重要分支,将经济学和法学相结合,研究法律对经济行为的影响。
法经济学认为法律是一种资源配置机制,通过法律制度的设计和完善能够促进经济发展和资源配置的效率。
芝加哥学派的城市社会学理论与方法
芝加哥学派的城市社会学理论与方法芝加哥大学可称为美国社会学的发祥地。
1892年,美国第一个社会学系在这里建立。
其后,大批社会学学者逐渐汇聚过来,并形成了以罗伯特·帕克教授为核心的教学研究群体,这就是今天所谓的芝加哥学派。
该学派的研究领域包括社会学理论、社会心理学和社会统计学等,但最引人注目的是它对城市社会的研究。
芝加哥学派的兴盛适逢美国城市的大发展时期。
1840年,芝加哥还是个仅有4000多人的小镇;1890年,它的人口达到100多万;1930年则超过了300万〔1〕。
城市人口的剧增极大地改变了美国的社会结构,并带来严重的城市社会问题。
在帕克等人的大力推动下,芝加哥学派对城市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从而为社会学的重要分支——城市社会学提供了理论框架和方法论基础。
关于城市结构的研究芝加哥学派研究城市社会学的着眼点首先是城市结构,关心的是土地利用模式和人口与机构在城市社区里的分布状况。
具体来说是下面这些问题:如城市化、郊区化的原因和后果;不同人群住在城市的什么地方;为什么有些群体处于居住隔离状态;社区是如何移民、增长和衰落的。
城市结构看起来杂乱无章,而在芝加哥学派那里却是有规律可循的。
帕克教授认为人类生态学是考察城市结构最合适的角度。
帕克说,“城市社区里存在一些因素,它们导致一种有序的、典型的人口和机构组合方式。
分离这些因素并进而描述由于这些因素的合力而造成的人口、机构群集方式的科学,就是人类生态学。
它不同于植物和动物生态学”〔2〕。
生态学最初是生物学的术语,主要研究动植物间的环境及其与空间的联系,研究这些联系发生变化的原因和结果。
19、20世纪之交,达尔文的生存竞争理论风行美国学术界,帕克也深受影响。
他认为生态学规则十分契合城市结构发展、城市空间分布的规律,于是第一个将人类生态学引入城市社会研究。
当然,他首先确定了人不同于动植物的前提。
人类是有文化的,人类对城市土地空间的竞争不可能像动植物那样漫无限制,而受着习俗、法律的制约;通过象征性的交换、协商、理解和谦让,最后达到相互适应而不是相互毁灭。
芝加哥学派的传播思想及其影响
芝加哥学派的传播思想及其影响芝加哥学派是20世纪初美国一次性的一批学者和研究者的联合组织,他们在国际传播学界处于领先地位,其成员在学术水平上具有很高的声望。
芝加哥学派所倡导的传播思想对当今的传播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理论贡献被广泛应用于传播领域,对传播实践和传播政策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芝加哥学派的传播思想芝加哥学派的传播思想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关于人群传播的研究,二是关于大众传媒效应的研究。
1. 人群传播的研究芝加哥学派对传播的研究主要强调了传播行为在人群中的传播过程。
该派重视传播活动发生在社交网络中的动态分布,而非个体之间的信息传输。
他们认为个体的行为和观点受到社会关系网络的影响,而这种关系网络决定了信息传播的模式和特点。
芝加哥学派的代表人物拉兹菲什(Elihu Katz)与拉扎斯菲尔德(Paul Lazarsfeld)就是通过对人群传播的研究,提出了“两步流程模型”,即信息首先通过媒体影响社会精英,然后再经过社会精英的传播影响大众,强调了媒体在传播过程中的中介作用。
2. 大众传媒效应的研究芝加哥学派对于大众传媒的研究主要关注了大众媒体对于公众态度、观念和行为的影响。
他们的研究强调了受众在接受媒体信息时的选择、解释和反应。
芝加哥学派的代表人物拉兹菲什与拉扎斯菲尔德提出了“理性选择模型”,他们认为受众在接收媒体信息时具有选择性,并会根据自身的需求和兴趣作出选择。
他们也强调了社会和文化背景对于媒体信息的解释和反应的影响。
芝加哥学派的传播思想对传播研究、传播实践和传播政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芝加哥学派的传播思想为传播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传播学者们在芝加哥学派的启发下开展了大量的人群传播的研究,开创了社会心理学、社会学、统计学等多个学科的交叉领域研究。
芝加哥学派的代表作为拉兹菲什与拉扎斯菲尔德所提出的“两步流程模型”、“理性选择模型”等模型被广泛应用于传播研究中,为传播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芝加哥学派的传播思想及其影响
芝加哥学派的传播思想及其影响芝加哥学派是20世纪初在美国芝加哥大学诞生的一股经济学派别,以其从事微观经济学和市场经济研究的优秀学者和独特的研究方法而著称。
芝加哥学派主张市场经济是最有效率、最优化的经济体制,反对国家干预市场的行为。
芝加哥学派还重视经济学作为科学的基础和应用,推崇经济学事实主义。
本文将介绍芝加哥学派的传播思想及其影响。
一、传播思想1. 市场的优越性芝加哥学派认为市场是最有效率、最优态的分配资源的机制,只有在真正的市场条件下,价格才是最明智和最有效的资源分配机制。
由于市场机制具有自发性和去中心化的特点,资本可以自由流动,调整不当的资产配置并消除竞争不足。
政府管制会干预价格分配机制,抑制效率,使经济体制复杂化。
2. 全面的个人自由芝加哥学派提倡全面的个人自由。
他们认为,个人有权进行自我创造和自我实现方案,最大限度地过着自由的生活,独立的人将寻求达到最高的效率和最大的自我满足,这将促进个体的自我成长和发展。
3. 政府的封货都会导致效率低下芝加哥学派反对政府的干预和管制市场。
他们认为,政府干预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低效和有害的,因为它削弱市场对个体自由的响应、影响技术和预测,并打破信息分配的流动性。
相反,他们坚持认为,市场实现了资源的高效利用,需要尽可能避免政治干预,政府应该有效地发挥自己的作用,减少房产的阻碍,而不是干预市场。
二、影响1. 政府角色的转变在芝加哥学派经济学家的影响下,美国政府角色发生了重大转变,即减少政府管制以促进市场自由化和自由市场银行措施。
市场经济成为新的政策理念,特别是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政府的管理变得更加自由化和沙漠化。
2. 经济学范式的改变芝加哥学派对经济学范式的改变更加显著。
在芝加哥派的引领下,微观经济学重新成为经济学的主轴。
以史蒂文·德鲁克的获奖论文“价格与竞争”为代表的一系列研究重视价格与市场机制的自发调整,并探讨了个体、家庭和公司在市场中的角色和行为。
芝加哥学派的传播思想及其影响
芝加哥学派的传播思想及其影响芝加哥学派是20世纪早期在美国产生的一种经济学思想流派,以芝加哥大学为中心。
该学派的代表人物有弗里德曼、斯图尔特·麦克罗拉姆等。
芝加哥学派的主要思想可以概括为强调市场自由、个人自由和有限政府干预经济的原则。
他们认为市场是高效的资源配置机制,主张自由竞争与自由契约,反对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认为经济问题应该由市场通过价格信号来解决。
他们还强调个人的选择自由,并主张自由主义政府应该保护个人的财产权和合同权,维护法治和市场秩序。
芝加哥学派对经济理论和政策的影响深远。
芝加哥学派对凯恩斯主义的批判和反对,使得自由市场经济和新古典主义经济学重新得到重视。
他们认为凯恩斯主义对政府干预经济的过度依赖会导致通货膨胀和经济衰退。
他们提倡货币量稳定和供给侧经济政策,认为经济增长应依靠供给而非需求。
芝加哥学派对货币学说的发展和重视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弗里德曼等学者提出了货币统计学说和货币供应理论,强调货币对经济的重要影响。
他们认为货币供应的稳定与通货膨胀的控制是经济稳定的基础,主张实施稳定的货币政策。
芝加哥学派的政策观点也对经济改革产生了影响。
他们主张自由贸易和全球化,反对贸易保护主义,认为自由贸易有利于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经济的发展。
他们也主张税收改革和减少政府开支,认为减税和缩小政府规模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率和增加个人的经济自由。
在教育方面,芝加哥学派的经济学教育模式也为后来的经济学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他们强调经济学的数学和形式化分析,注重经济学的实证研究和定量研究方法,并推崇经验主义和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
他们积极培养经济学学生的研究能力和科学精神,提倡学术自由和学术竞争。
芝加哥学派的传播思想及其影响主要体现在经济理论和政策、货币学说、经济改革和教育方面。
他们的自由市场观点与凯恩斯主义形成了鲜明对比,对经济学和经济政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他们的学术方法和教育模式也为后来的经济学研究和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产业组织理论的形成
3.谢勒出版《产业市场结构和市场绩 效》,对产业组织学作了系统的论述, 最终形成了哈佛学派的“结构—行 为—绩效”分析范式,即SCP范式。 由于哈佛学派十分强调市场结构对市 场行为和市场绩效的决定作用,因此, 哈佛学派被称为“结构主义学派”。
一、产业组织理论的历史渊源
㈡ 罗宾逊和张伯伦等对产业组织理论 的贡献
• 产业组织的直接理论先驱。 1.1926年,斯拉法(剑桥大学)从置
疑完全竞争理论的角度,进一步论 述了规模经济与完全竞争的不相容 性。——“斯拉法冲突”。
一、产业组织理论的历史渊源
2.1933年,张伯仑(哈佛大学)-- 《垄断竞 争理论》--实际的市场是竞争和垄断的混合, 而不是纯粹竞争或纯粹垄断的,根源在于产品 差别。
组织课程;
• 提炼出有效竞争的市场结构标准和市场 绩效标准。
二、产业组织理论的形成
2.1959年,贝恩出版了《产业组织》, 标志着现代产业组织理论的形成。据 此,贝恩被称为“现代产业组织学之 父”。
二、产业组织理论的形成
贝恩出版的《产业组织》,构建了产业 组织理论的基本框架,主要有两大标志:
– 明确阐述了产业组织理论研究的目的和方法。 – 提出了现代产业组织理论的三个基本范畴:市
基本条件
结构
行为
绩效
政府政策
二、产业组织学的研究方法和 分析范式
2.博弈论的分析范式(20世纪70年代后) • 运用非合作博弈分析企业的市场行为,企
业之间的相互作用。 • 更注重理论分析。 • 代表作是1988年出版的泰勒尔的《产业组
织理论》。
第二节 产业组织学的形成
一、产业组织理论的历史渊源 ㈠马歇尔的理论贡献
• 4.吴汉洪编著,产业组织理论,中国人民大学 出版社。
• 5.让·梯若尔:产业组织理论,中国人民大学 出版社,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产业组织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 第二节 产业组织学的形成 • 第三节 产业组织学的发展 • 第四节 博弈论
第一节产业组织学的研究对象 和研究方法
• 产业组织理论(The theory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又称为产业经济学( Industrial Economics)、产业组织经济学、 产业组织(Industrial Organization)。
第三节产业组织学的发展
一、芝加哥学派的理论(60年代末)
• 代表作:1968年,施蒂格勒的《产业组织》。 • 观点:
– 强调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的有效性。 – 芝加哥学派认为,如果没有来自政府的特殊
支持或干预,个体垄断势力就长久不了。 – 芝加哥学派认为除了政府干预会形成进入障
碍外,其他因素均不可能构成。
教材
• 名称:产业组织理论(21世纪经济学系列 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 材)
• 作者:杜朝晖 •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
参考书目
• 1. 泰勒尔,产业组织理论,张维迎总译校,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2.李明志等,产业组织理论,清华大学出版社。
• 3.廖进球主编,产业组织理论,上海财经大学 出版出版社。
第一节 产业组织学的研究对 象和研究方法
一、产业组织学的研究对象
• 产业组织学的研究对象:产业组织 。
• 产业组织是同一产业内所有企业的集合。
• 产业组织的三大构成要素:企业个体,企业相 互作用形成的市场关系,产业组织环境。
第一节 产业组织学的研究对 象和研究方法
具体地说:
• 产业组织是指同一产业或行业内部企业 之间的资源配置结构及其关联性。也称
3.琼·罗宾逊(剑桥大学)--《不完全竞争经 济学》--由于在现实经济中,竞争本身就使 得市场成为不完全的,而不完全的市场又导致 不完全的竞争。
二、产业组织理论的形成
20世纪40至60年代著名的哈佛学派逐渐 形成,代表人物是梅森、贝恩和谢勒。
1.梅森是哈佛学派的创始人。 • 20世纪30年代起就在哈佛大学开设产业
一、芝加哥学派的理论
– 芝加哥学派极为注重效率标准,认为 产业的高利润率并不必然来源于垄断, 可能是企业高效率和创新的结果, “大未必不好”。被称为“效率主义 学派” 。
– 芝加哥学派认为,市场行为及市场绩 效决定了市场结构。
一、芝加哥学派的理论
• 芝加哥学派与哈佛学派的理论分歧: – 第一,在理论前提假设上,芝加哥学派摒弃了 哈佛学派的利润最大化的前提,认为企业除了 利润最大化外,还有其他目标选择,威廉姆森 提出了企业的“相机抉择”前提,并指出,企 业目标是管理者目标的派生物,而管理者的目 标则是力求效用最大化;
1.最早提出了产业组织的概念 – 最早将产业内部结构称为产业组织。 – 将组织作为一个独立的生产要素。
2.进一步分析了触及产业组织的一些基本 概念和问题。
一、产业组织理论的历史渊源
3.揭示了产业组织中的基本矛盾 • “马歇尔冲突”即产业内企业的规
模经济效应与企业竞争活力之间的 冲突。(核心) • 产业组织理论的创始人
企业组织结构。
一、产业组织学的研究对象
产业组织的内涵: • 产业组织构成,即资源在企业之间的分
布状况; • 产业关联性,即企业之间的相互关系; • 产业组织功能,即产业组织的效率。
二、产业组织学的研究方法和 分析范式
㈠研究方法
1.实证研究 • 案例研究 • 横断面数据回归分析 • 产业实验室研究(普劳特) • 时间序列分析
• 它是研究同一产业内企业行为、企业的市场关 系、产业组织环境对企业的影响及其产业效应 规律的经济学理论。
第一节 产业组织学的研究对 象和研究方法
• 产业组织理论以价格理论为基础,通过 考察产业内部企业之间的关系,即竞争 与垄断及规模经济与效率的关系和矛盾 ,着力探讨各种产业组织状况及其变动 对产业内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从而为 维持公平合理的市场秩序和市场运行效 率提供理论依据和对策建议。
二、产业组织学的研究方法和 分析范式
2.理论研究 • 价格理论 • 可竞争市场理论 • 交易费用理论 • 博弈论
二、产业组织学的研究方法和 分析范式
㈡产业组织学的分析范式
1.SCP分析范式(20世纪70年代前)(哈 佛学派)
• 1959年,贝恩在其出版的《产业组织》 中提出此范式。
1.SCP分析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