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连和拉斯蒂涅比较

合集下载

浅析于连和拉斯蒂涅性格命运的不同

浅析于连和拉斯蒂涅性格命运的不同

浅析于连和拉斯蒂涅性格命运的不同“于连”是《红与黑》的主人公。

他出生在一个小资产阶级家庭,从小崇拜拿破仑,希望可以通过自己的才能出人头地。

但于连所处的时代,正是复辟王朝掌权时期,他的个人悲剧是空有一颗改变社会的热情却没有赶上时机,以至于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在实际生活中,于连意识到而今只有靠要自己的投机而不是才能来证明自己。

他便要不惜一切,违心地背诵《圣经》。

可是对这样一个才华横溢的青年,是怎样的残忍。

所以我们会认为他很虚伪,于连的虚伪,是强加在自己身上的,是自我的欺骗。

而所谓的上流社会,他们的虚伪,则是无休止地勾心斗角,是彻底的腐朽。

于连身上,切实表现了人性“恶”的一方面,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但这样至少比上流社会的“伪善”强得多。

而这也造成了于连命运的悲剧。

一方面与所谓的上流社会的不同做派:另一方面又与下层阶级的不同随流。

从而导致他抱负的无所施展,陷入到尴尬的境地。

他在神学会供职的经历使他对教会厌恶不已,由此也失去了信仰,没有了信仰,神救不了他,才会为了宽恕而宽,最终以交出生命来最为宽恕的筹码。

他终于为自己的言行付出了代价,求得心理宽恕。

从出身来说,于连和拉斯蒂捏,都是出身于资产阶级下层的青年知识分子。

在社会大变革时期,唯金钱与出身论英雄的大环境下。

他们最初都是怀揣奋斗的热忱,洋溢着生命的激情,想干一番大事业,成为别人敬仰和尊重的对象。

但是在现实社会的熏染下,他们究竟没能抵挡住物质、金钱的诱惑,成为名利的俘虏。

虽然历经挣扎,于连为了对得住良心选择了救赎,但最后拉斯蒂捏却是完全丧失了自己的灵魂,于连至少还有坚持,还要维护最后的自尊。

从性格和追求来说,于连的性格呈现出复杂性和多侧面。

他时而反抗,时而雄心勃勃,时而投机伪善,时而不失正直善良,他的奋斗,激荡着追求自由平等的政治热情,也充满追求个人幸福的利己主义欲望。

而拉斯蒂捏,内心的挣扎没有于连激烈,在他决心进入上流社会时,他立刻那么做了,并且在埋葬高老头时,也埋葬了他最后一滴眼泪。

于连与拉斯蒂涅的性格比较

于连与拉斯蒂涅的性格比较

于连与拉斯蒂涅的性格比较一、本文概述《于连与拉斯蒂涅的性格比较》是一篇旨在深入探讨两位文学人物性格差异的文章。

本文将通过对法国作家司汤达的名著《红与黑》中的主人公于连,以及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在其作品《高老头》中塑造的拉斯蒂涅这两个角色的性格进行深入分析,比较他们在面对社会现实、权力欲望、爱情观以及道德观念等方面的不同态度和选择。

文章旨在揭示这两位人物性格的异同,并探讨其背后所反映的社会历史背景及人性的复杂性。

通过对这两个角色的比较,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还能对人性、社会以及历史有更深刻的认识。

二、于连的性格特点于连是司汤达在《红与黑》中精心塑造的一个复杂而多面的人物,他的性格犹如一块色彩斑斓的宝石,在不同的光线下折射出不同的色彩。

他既有着坚定的意志和热烈的情感,又有着自卑和敏感的内心。

于连是一个充满激情和野心的人。

他对于权力、地位和声望有着强烈的渴望,这种渴望源自于他内心深处的不安和自卑。

他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才智来改变自己的命运,获得社会的认可和尊重。

他的野心并非仅仅是为了个人的利益,更多的是为了证明自己的价值和能力。

于连是一个敏感而自尊的人。

他对于别人的评价和看法非常在意,尤其是对于那些他认为有地位、有权势的人。

他渴望得到他们的认可和赞赏,但同时也害怕他们的嘲笑和鄙视。

这种敏感和自尊使得他在与人交往时常常显得小心翼翼,甚至有时过于谨慎而失去了自我。

于连是一个矛盾而复杂的人。

他既有着坚定的信仰和原则,又有着软弱的时刻和妥协的选择。

他对于社会的不公和不平等有着深刻的认识和强烈的反感,但同时又不得不屈服于现实的压力和限制。

他的内心充满了矛盾和挣扎,这种矛盾和挣扎也使得他的性格更加丰满和立体。

于连是一个充满矛盾和复杂性的人物,他的性格特点既有着积极的一面,也有着消极的一面。

他的野心、敏感和自尊构成了他性格的主要特征,同时也使得他在面对人生的种种挑战时显得既坚定又脆弱。

背景相同追求不一——拉斯蒂涅与于连形象比较

背景相同追求不一——拉斯蒂涅与于连形象比较
背景 相 同追 求不 一
拉 斯蒂涅 与于连 形象 比较
◎刘 琳 谷彩平
( 石 家庄 学院, 河北 石 家庄 0 5 0 0 3 5 )


引 言
的大 染缸里 , 他也渐渐地被腐蚀掉 了。在复辟 王朝时 期 ,拉斯 蒂涅这个人物就 是被资本 主义社会 的金钱 观念所腐蚀 的贵族子 弟的典型 。最初 , 拉斯 蒂涅爱憎 分明, 心地善 良。然 而金 钱的诱惑 , 和对 更高身份地 位 的渴 望又极具诱惑 。于 是拉斯蒂涅一 直生活在 内
的堕落提供 了客观环境 。 于连处于复 辟王朝 时期 ,即波 旁王朝第 二个 国
王查理十 世( 1 8 2 4 -1 8 3 0 ) 上 台到七月 革命这个 王朝 被推翻前夕 的法国 ,封建 贵族在资 产阶级 的逼 攻下
日趋没落 , 即将让权 。封建贵族 阶级谈革 命而色 变 , 对平民青年 更是 满怀恐惧 ,于是他 们极力 阻止 平 民 青年进入上流社 会 , 在 这样 的历 史大背景 之下 , 于连
洁的心 中逼 出来 的眼泪 ,从它堕落 的地 下立刻 回到 天上的眼泪。” 于连也进入 了贵族社 会 ,凭借他 的野心 与才能
人奋斗动机侧重于实现 自身的价值 , 渴望靠 才能创造 番伟业 。 前者是清醒地盯准金钱 、 地位 , 而后者则有 火一样 的热情和勃勃的事 业雄心 , 有 更高 的生活理想
四、 拉斯蒂涅与于连 的追求
拉斯蒂涅 出生在外省 的没落贵族 家庭 ,带着人 口众 多的 家庭 为他省 吃俭用 积攒 下的 1 2 0 0法 郎学 费, 带着 家庭 的期 望 , 来到巴黎求学。在豪华奢侈 、 灯 红酒绿的上流社会 与破烂 、 充满着霉 臭的伏盖公 寓 , 两个天壤之 别的环境 刺激着他 , 更加坚 定了他“ 出人 头地” “ 进入上流社会” 的决心。 于连贫穷 的出身和饱受野 蛮父兄凌辱 的家庭地 位, 使他从 小就有着不满现 实的思想 , 从少 年时就抱 定出人头地的决心 , 他做过无数英雄伟人梦 。他羡慕 拿破仑时代 ,青年人 可 以仅凭 自 己的 才华打 拼就能 够出人头地 。然而现 实是拿破仑 时代一去不 复返 了 , 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秩序 绝不容许 一介平 民靠着个 人 的正当努力顺利地跃入 上流社会 。但 他始终 没有 动摇内心深处的拿破仑 信仰 ,卧室里 私藏拿破 仑的 画像就 足以证明这一 点。

《高老头》拉斯蒂涅和《红与黑》的于连形象对比

《高老头》拉斯蒂涅和《红与黑》的于连形象对比

一声叹息窥万象——《高老头》拉斯蒂涅和《红与黑》于连,两个外省的年轻人形象对比拉斯蒂涅和于连,都是世界文学史上“为了出人头地不择手段”的两个年轻人,他们为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在权力与金钱的诱惑下,以不同的方式不择手段地演绎着各自的人生。

最终,拉斯蒂涅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理,于连却以他独特的姿态走上了灵魂的祭坛。

阶级出身和个人性格不同拉斯蒂涅贵族出身,幼年优越的生活使他带有高雅的习惯。

他是一个被资产阶级金钱至上的社会原则所腐蚀的贵族子弟,为重振家业来巴黎寻找出路,想通过勤奋读书取得功名,既是当时法国青年野心家的一个典型,也是贵族子弟资产阶级化的典型。

他有突出的个性,也有很深的社会基础。

于连出生在维立叶尔市一个锯木厂老板家庭,从小备受歧视,因体弱多病不能干活受父兄虐待。

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形成了他的自尊、倔强和反抗心理。

他愤世既俗的本性与社会环境的冲突碰撞造就了于连复杂多变,既坚强又软弱的性格。

也因此早已注定其不能像拉斯蒂涅那样,只要在别人的“教导”之下就能以自身的才智轻松地进入上流。

他的悲剧决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一个平民青年英雄无用武之地,无法实现自身价值的悲剧。

于连始终无法摆脱他自身善良、正直的品质,于连有良知,他聪慧而又冲动的,高傲而又自尊,这使他无法做出伤天害理的事;而拉斯蒂涅完全是一个没良心、没骨气的野心家。

从他们不同的结局可以看出资产阶级的残暴,腐朽、冷酷,还可以看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下层人民的穷苦。

于连高傲的奋斗了一生,不愿向贵族和权利低头,最终失败了。

而拉斯蒂涅虽然良心泯灭越爬越高,但,他成功了。

性格发展与社会诱因不同拉斯蒂涅一心一意想着凭个人奋斗,有朝一日飞黄腾达。

起初,他的性格是双重的、矛盾的。

他有高雅的习惯,所以童年的幻想和纯朴的天良道德占着主导地位。

然而由于缺钱,他心中又时刻盘算着如何捷足先登地去榨取社会,这样他的心思、他的聪明就不能专心用在正道上。

随着在巴黎这个大染缸里越泡越深,其天性中美好的一面便逐渐泯灭,而邪恶的一面却不断发展。

浅谈于连与拉斯蒂涅的形象比较

浅谈于连与拉斯蒂涅的形象比较

浅谈于连与拉斯蒂涅的形象比较有这样两个年轻人:他们地位卑微,却不屈从命运的安排;他们一方面迷恋新的优越的环境,渴求得到社会的认可,另一方面却又受到现实社会的排挤和压制;他们的性格是复杂多元的,既有对社会抗争的进取精神,又有世俗的自私自利的功利思想;他们有独立的人格和思想,却又最终不得不服从社会的判决。

他们就是巴尔扎克笔下的拉斯蒂涅和司汤达《红与黑》中于连。

他们都是风云突变的十九世纪法国社会的产物。

他们因不满足自己卑微的地位和令人沮丧的境遇,而开始寻找他们的人生出路,他们采用各种手段来达到自己的理想。

于连和拉斯蒂涅在性格和行为以及人生境遇上虽然都有一些相似之处,然而两个人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

首先谈谈于连,于连生活在新旧交替的复辟社会里,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观念同时影响着人们,资产阶级大革命随着拿破仑的步伐深入人心,作为极其崇拜拿破仑的于连,他的目标就是像拿破仑一样成为一位大人物,他想出人头地,从小人物变成受人瞩目的大人物。

但是作为一个锯木厂老板的儿子,他没有显赫的地位,也没有足够的金钱。

于是不甘贫贱的他便开始走上了一条复杂的人生道路。

在于连的性格里充满了强烈的反抗意识,时代压抑着他,他反抗;自己的人生理想无法实现,他反抗。

“反抗”可以说是于连的第一性格特征。

然而处于那样的复杂的适社会,于连的性格里又充满了虚伪,他崇拜拿破仑,想成为拿破仑一样的大人物,但是,他又公开批判拿破仑。

虽为一个资产阶级野心家,他表里不一,性格中充满了矛盾。

总的说来,于连的一生都充满了悲剧性,他反抗,是因为环境的不利,当他处在顺境中时,他就妥协了。

于连虽然具有极强的个人主义,但是,他的这种个人主义并没有发展成利己主义,所以,他不能算是一位真正的野心家。

最终,于连自愿地走上了断头台,结束了他的一生。

因为,他明白了,在一个大资产阶级当政的社会里,是不允许他这样的小资产阶级登上上流社会舞台的,他不希望自己再与这个污浊的社会同流合污,所以他走上了断头台,用死捍卫了他最后人格的清白。

比较分析于连与拉斯蒂涅的人物形象 邹诚裔

比较分析于连与拉斯蒂涅的人物形象 邹诚裔

比较分析于连与拉斯蒂涅的人物形象衢州学院邹诚裔十九世纪法国著名作家司汤达和巴尔扎克分别写出了他们的著作《红与黑》和《高老头》。

而于连和拉斯蒂涅这两个人物形象分别是《红与黑》和《高老头》两部现实主义著作的产物。

同是波旁王朝复辟的历史时期,两位青年知识分子探寻自己的前途,追求自己的目标,试图爬上上流社会。

两个人物的相同点:两个人物形象都是在阶级更替时期试图从社会底层走向上层社会的青年才俊,在他们个人奋斗的过程中有不少相同点:首先于连和拉斯蒂涅都是有知识、有能力的青年。

于连精通拉丁文,且有超常的记忆力,轻轻松松能背完一本书,还帮德·拉莫尔侯爵记住秘密会议内容,中途遇危险且灵机应变,最后与外国使节接上了头。

拉斯蒂涅则是大学毕业,拥有众多学位证书。

其次他们都拥有英俊的外表,诱惑了许多有权有势的女人的心,借助这些上层社会的女人来达到成功,正如《高老头》中的鲍塞昂夫人所说,“你若没有一个女人的关切,你在这个社会便一钱不值”。

再者他们都拥有相同的心里转变,都立志向上爬。

他们都从底层向上,从外省或者乡下来到巴黎,经过社会的大染缸最后成型,变的不再单纯,希望更进一步得到权力和满足欲望,出人头地,拥有自己的地位。

两个人物的不同点:于连和拉斯蒂涅拥有这么多的相同,拥有英俊的外表、不凡的才能,以及类似的起点——于连的底层地位和拉斯蒂捏的没落贵族身份。

但无疑两人也有很多不同。

两人的出发点不同。

于连社会地位低下,是维里埃尔市里一个木匠的儿子。

他从小体弱,干不了重活,常常被父亲和兄弟殴打,并受到家庭成员的歧视,再加之底层的社会地位,这所有给了于连个人奋斗的决心。

他崇拜拿破仑,喜欢阅读《圣赫勒拿岛回忆录》,希望拥有平等的生活。

高贵的地位和个人价值成了他奋斗的目标,是小资产阶级个人奋斗者的典型,希望像拿破仑一样干出一番事业,他说:拿破仑啊,在你的年代里,是怎样的善良,人们从战争的危险里才能取得富贵,而不是从贫贱人的痛苦里卑鄙地从事掠夺。

青年野心家的抉择于连和拉斯蒂涅的比较

青年野心家的抉择于连和拉斯蒂涅的比较

青年野心家的抉择于连和拉斯蒂涅的比较一、本文概述本文将深入探讨法国文学中两位著名的青年野心家——于连和拉斯蒂涅,通过对他们的人生抉择进行比较分析,揭示出这两位角色背后所蕴含的深刻社会意义和人性复杂性。

于连和拉斯蒂涅分别是司汤达作品《红与黑》和巴尔扎克作品《高老头》中的核心人物,他们各自在追求个人野心和社会地位的过程中,展示了不同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以及命运轨迹。

本文将首先概述两位角色的基本背景及成长环境,进而分析他们面临的社会压力和内心挣扎。

随后,文章将详细比较他们在面对人生重大抉择时所做出的不同选择,包括职业道路、爱情观念以及权力欲望等方面。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些选择背后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和人性弱点,从而揭示出这两位青年野心家的悲剧性命运。

通过对于连和拉斯蒂涅的比较研究,本文旨在引发读者对于个人野心与社会现实之间复杂关系的思考,同时也为理解19世纪法国社会风貌提供一扇独特的窗口。

二、于连的野心与抉择于连,这个法国文学史上著名的青年形象,以其复杂的性格和矛盾的行为,成为了野心与抉择的典型代表。

他的野心不仅仅是对社会地位和权力的渴望,更多的是对自我价值实现的追求。

于连生活在一个充满等级观念和阶级固化的社会里,他深知自己的出身低微,但这并没有熄灭他内心的火焰。

相反,这种社会背景反而激发了他更加坚定的野心。

他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打破社会的束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在于连的抉择中,我们看到了一个青年在面对现实与理想冲突时的挣扎与痛苦。

他深知,要实现自己的野心,就必须付出巨大的代价。

这种代价可能是对自己尊严的牺牲,也可能是对爱情的放弃。

但于连并没有退缩,他选择了勇敢地面对,用自己的行动去证明自己的价值。

于连的野心与抉择,不仅仅是他个人的成长历程,更是对那个时代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每一个青年都应该有追求自我价值的勇气和决心,同时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实现野心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和牺牲。

于连与拉斯蒂涅的比较

于连与拉斯蒂涅的比较

于连与拉斯蒂涅都出于19世纪现实主义大师的作品:《红与黑》和《人间喜剧》。

两人都刚涉世,年轻,踌躇满志,对未来充满信心。

但却都处于社会底层,思考问题、待人接物表现出学生时代的稚拙和羞涩。

两人有相同的社会背景:金钱逐步取代血统,自由逐步威胁王权,资本家开始压倒贵族。

然而两人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命运;一个被他想介入的贵族阶层处死了;另一个却跻入社会上层。

相同的社会背景作用于地位相同的两个人,何以会推演出如此截然相反的结局?原来,大的社会背景里边包蕴了那么多的此时、此地、这个。

世界很大、人很多,却找不出全同的一对——谁见过不同的两个人占据同一时间且同一空间?占据了同一时间的两个人会合并成一个。

于连与拉斯蒂涅在性格和行为以及经历遭遇上有一些相似之处,然而连个人也是有很多区别的,“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

下面,让我们从但是的社会环境,以及人物的具体性格和经历等各方面来探讨一下两个典型人物。

一、红与黑》是19世纪欧洲批判现实主义的奠基作品。

小说围绕主人公于连个人奋斗的经历与最终失败,尤其是他的两次爱情的描写,广泛地展现了“19世纪初30年间压在法国人民头上的历届政府所带来的社会风气”,强烈地抨击了复辟王朝时期贵族的反动,教会的黑暗和资产阶级新贵的卑鄙庸俗,利欲熏心。

因此小说虽以于连的爱情生活作为主线,但毕竟不是爱情小说,而是一部“政治小说”。

于连的性格是复杂的,并随周围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发生演变。

时代的变迁,不堪受辱的内心,受人歧视的社会地位以及向上爬而不能如愿的愤怒,形成了于连自尊、怀疑、敏感和积极反抗的性格。

他时刻牢记着自己与上层社会之间的地位不同、阶级不同、观念不同,对生活持以怀疑的态度,用他那异常敏锐的目光观察周围的一切,寻找歧视他、伤害他的敌人,搜索自己受辱的蛛丝马迹。

他不甘屈服,不甘忍受时代和上层社会的拨弄,用拿破仑的英雄主义武装自己,为维护自己的个性而奋起反抗,时刻处于凛然不可侵犯的战斗状态,与整个社会作战。

于连与拉斯蒂涅的对比分析

于连与拉斯蒂涅的对比分析

1首先,他们的人生追求不同。

拉斯蒂涅的个人奋斗动机更多在于对上流社会奢华生活的向往,对物欲与虚荣心的满足。

于连的个人奋斗动机则侧重于实现自身的价值,渴望靠才能创造一番伟业。

拉斯蒂涅出身于外省破落小贵族。

生活的贫穷与家庭的义务,使他“对于权位的欲望与出人头地的志愿增加了十倍”。

于是,他来到灯红酒绿的巴黎,实现爬到社会的顶层的梦想。

起初,他是想通过勤奋地读书一步一步稳稳地向上爬,然而身边的现实,一次又一次地使他清楚地看到金钱血淋淋的效力:子爵夫人的情人为了20万法郎利息的陪嫁而抛弃了她,米旭诺为了3000法郎的赏钱去揭穿伏脱冷的真面目……这一切都使拉斯蒂涅看清社会的本相:财产就是一切。

从此,他开始了追逐金钱的旅程。

他不断地盘算从哪去弄钱,怎样去挣钱,“奢侈的欲望象魔鬼般咬着他的心,攫取财富的狂热煽动他的头脑,黄金的饥渴使他喉干舌燥。

”最终,对金钱、权势的崇拜成了拉斯蒂涅追求的人生目标。

于连是维里埃尔市里一个已经发迹的锯木厂主的儿子。

低下的社会地位与家庭环境的歧视与压抑给了于连奋斗的决心。

不能否认,对舒适奢侈生活与高贵社会地位的向往也是于连奋斗的动力。

但是,他有更高的人生目的,那就是他的“价值”与“荣誉”。

于连想干一番拿破仑式的大事业。

于连曾满腔热情地说:“拿破仑啊,在你的年代里,是怎样的善良,人们从战争的危险里才能取得富贵,而不是从贫贱人的痛苦里卑鄙地从事掠夺。

”因此,我们说于连与拉斯蒂涅有着根本性的区别。

前者是清醒地盯准金钱、地位;后者有火一样的热情和勃勃的事业雄心,有更高的生活理想与人生价值。

2其次,两个的人的性格不同。

拉斯蒂涅是复辟王朝时期为资本主义社会金钱所腐蚀的贵族子弟的典型。

起初,拉斯蒂涅心地善良,也有着是非善恶之心。

同时,对金钱与地位的渴望又时时召唤着他。

这就使得拉斯蒂涅的思想性格、行为举止常出现矛盾的地方。

为了一套漂亮的衣服,拉斯蒂涅写信给母亲和妹妹告急,回信来了,虽说他责备自己不该这样狠心利用至亲骨肉的感情,但转眼之间想到能够穿上新衣出入交际场所,他又得意非凡。

于连与拉斯蒂涅个人奋斗者形象比较

于连与拉斯蒂涅个人奋斗者形象比较

于连是法国作家司汤达的名作《红与黑》中的主人公。

是法国波旁王朝复辟时期小资产阶级个人奋斗的典型形象,拉斯蒂涅是巴尔扎克《人间喜剧》的中心人物之一,是个被资本主义社会所腐蚀的贵族青年典型,在小说《高老头》中。

是个正在形成中的资产阶级青年野心家的形象。

这两个形象的共同点是:有才华、有热情、有抱负,童年时代的教育及所受的影响使他们想凭自己的才能出人头地。

然拿破仑时代的结束宣告了他们自由竞争时代的结束,复辟王朝加深了他们的痛苦,出路问题苦恼着整整一代中下层青年。

面对现实,他们只能有两种选择:退避或反抗。

拉斯蒂涅和于连选择了后者,走上了个人奋斗的道路。

代表了法国中下层绝大多数有抱负青年的思想动向。

他们的不同点是:同样作为个人奋斗者,由于在奋斗过程中人生目标、思想性格、使用手段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命运和结局。

首先,两人追求的人生目标不同。

拉斯蒂涅和于连生长于同一时期,出身都属清寒一类。

生活环境滋生了两位青年向上爬的野心,这是他们的共同点。

然而,面对相同的处境,于连的个人奋斗动因侧重于实现儿时的英雄梦,渴望靠才能、勇敢,创业绩,获地位。

拉斯蒂涅的个人奋斗动因侧重于对上流社会奢华生活的向往,对其虚荣心的满足。

不同的思想动因,使二者在人生目标的追求中做出不懈的努力。

虽然他们俩都生于平民的家庭,但于连的父亲此时已转变为做木材生意的小资本家,将金钱当成最珍贵的东西来追求,贪婪卑鄙是他的本质。

由于于连身体的短小,不能从事伐木这种重体力劳动,受到身材高大、体格健壮的哥哥的压迫和欺负:于连的父亲也因他不能为其创造财富,整天“不务正业”,躲起来看书而虐待他。

可当于连读了《拿破仑传》,便把拿破仑视为英雄,他的反抗意识爆发了。

他的这种从小受到的压迫使他具有了不可思议的反抗精神。

他反抗压迫,反抗等级制度,反抗不平等的东西,他一直在追求一种平等。

尽管他也要金钱、地位,要挤进上流社会。

但我们必须指出的是,于连不是利欲熏心者,他有更高的人生目的,那就是他的“事业”与“荣誉”。

于连和拉斯蒂涅形象比较

于连和拉斯蒂涅形象比较

于连和拉斯蒂涅形象比较一、人物形象于连,一个下层工人家庭不被爱、不被喜欢的孩子,“这父亲虽然年纪大了,却仍敏捷地跳上正在锯着的一个树干,又跳上支撑着棚顶的横梁,猛地一掌,打在于连的头上。

于连身子一歪,眼看就要跌倒,若是跌进十四、五尺下面正在运转的机器的横杠中间,非粉身碎骨不可”,他弱小“他是个十八、九岁的瘦小青年,看起来羸弱,面部的轮廓也不大周正,但颇清秀……自幼年起,他那极端沉思的神情和极为苍白的脸色,就使他的父亲以为他活不长”,就是这样一个瘦弱但极有才华的青年,他对知识充满渴望,希望自己可以像拿破仑那样建功立业,然而复辟的波旁王朝打破了他的梦,他孤独,他渴望爱,渴望事业,渴望公平的社会状态。

虽然于连出身贫贱低微,被瞧不起,但他的那颗心不甘屈服,不想被歧视的自尊心,上进心使他想要跻身上流社会,而当他真正进入上流社会,发现这所谓的上流社会充满了虚伪和愚昧,为了不被这所谓的上流社会人士所蔑视,他也像他们一样,伪装自己,隐藏自己对拿破仑波拿巴的狂热,但是他的才能,精通拉丁文,记忆力惊人,这些才能使他获得一些“大人物”(德·拉莫尔侯爵)的信赖,也因此有了一些资本可以轻蔑和反过来敌视那些曾经敌视过他的上流人物了,“和他们的财富打交道的是我的贫穷,而我的心和他们的蛮横无理相距千里之遥,它高高在上,他们那些轻蔑或宠信的小小表示岂能达到”。

同时,这也招来了一些人的嫉妒,因为这个后挤进来的年轻人与同一层的上流人物不同,他更独特,所以他博得了玛蒂尔德的爱,但他知道“出身的骄傲犹如一座高地,在她(玛蒂尔德)和我之间构成了阵地”。

于连周围的人都那么虚伪,尤其是后来神学院的生活,每天的生活简直如桎梏一般,无法呼吸,虽然他的内心并不虚伪,但为了生存,他必须装成虚伪,他在上流社会被蔑视,但其实他更蔑视那些所谓的上流人士。

于连在最后终于做了一回真正、勇敢、真实的人,没有向宗教的虚伪投降。

“这是一个正在和整个社会作战的不幸的人”、“我的祖国啊,你还是这么地野蛮”。

于连和拉斯蒂涅的比较

于连和拉斯蒂涅的比较

于连和拉斯蒂涅的比较一、于连和拉斯蒂涅的相同处于连和拉斯蒂涅两个人物形象是在十九世纪欧洲启蒙文学以来法国文学史上出现的“向上爬”的青年①,他们在为实现个人目标而进行奋斗的道路上有很多相似处:首先他们有着共同的心理特征。

于连是一个平民知识青年,父亲老索列尔是一个见利忘义的人,对于连没有付出多少父爱。

因于连“身体显得孱弱,样子文秀”②干不了重活,便躲着一边看书,父亲可不愿白养着儿子,经常打于连,如一次于连在看书“老索列尔顾不上大把年纪……挥手一拳,于连手上的书便飞落到河中。

再一老拳,绝不比头一下留情,打在耳朵前的颧骨上……”③从而使于连难以容忍家庭乃至社会的不公平.。

他富有才智、热情勇敢,却因出身低贱遭人白眼。

小资产阶级的粗俗教育与封建等级制度的戕害在于连心灵深处形成逆反心理。

而他极力崇拜拿破仑,如他被父亲打的脸上淌血后,却是“于连满心忧伤地望着河中漂流远去的那本《圣赫勒拿岛回忆录》,那是他看的比什么都宝贝的。

”④]从有关拿破仑的英雄事迹和十八世纪启蒙思想家的著作里接受资产阶级自由平等的思想,但他对拿破仑的崇拜,是当时中小资产阶级青年被社会风气腐蚀、被排斥在社会政治权力之外的现实下形成的心理变态的反映;还有德·瑞那市长、拉莫尔侯爵令于连目睹上流社会的奢侈与荣华,他门又容不下一个下等阶级的成员成长起来,所以于连要向上爬,要出人头地是不容易的。

而拉斯蒂涅出生于外省一个败落的贵族家庭,家里省吃俭用,每年熬出一千二百法郎的生活费供他到巴黎读书。

刚开始,他是一个“有热情有才气”的青年,在穷困窘迫的生活中,只想“通过没头没脑的用功”⑤以求以后毕业做一名“清廉正直的法官”⑥但是不久后,他亲眼看到当时社会的尔虞我诈的种种画面,并在上流社会目睹阿瞿达侯爵为二十万法郎利息的陪嫁致使“巴黎社交界的妇女领袖”①鲍塞昂夫人含着眼泪离开了巴黎;而在下层社会,“凶狠残暴的‘鬼上当’”伏脱冷为金钱掠夺别人,这时拉斯蒂涅在伏脱冷的对社会老道的议论中洞悉这个世界可怕的奥密。

《红与黑》中于连和《高老头》中拉斯蒂涅形象对比

《红与黑》中于连和《高老头》中拉斯蒂涅形象对比

于连与拉斯蒂涅都是文学史上不朽的典型人物,他们的形象有着相似之处:他们都是小资产阶级个人奋斗者的典型,是19世纪法国波旁王朝个人反抗社会的典型。

他们野心勃勃、意志顽强,为了个人的名利可以不择手段;两个人都接受了资产阶级利己主义哲学和腐朽的人生观。

但是,性格有着相似之处的两个人却有着不同的命运,不同的结局。

究其原因,既有个人性格的差异,也有时代和社会的因素。

首先,在于他们的行为方式不同。

于连拥有野心和智慧,却常因自己拿破仑般的狂热而把奋斗目标和冷静客观淹没在非理性的冲动之中;如他听说德•瑞那夫人告发他,就不顾一切地冲回去枪击了夫人。

而拉斯蒂涅却用商人的眼光始终以金钱为目标,奉利益为珍宝,精明而投机。

其次,他们的反抗方式不同。

于连曾经通过占有贵族夫人与小姐来报复贵族阶层,显示自己的反叛与抗争。

尤其是在法庭上那段经典的铿锵的陈词更是将他对贵族的愤怒抨击表现得淋漓尽致,他始终为了自己平民的尊严坚持到最后,甚至放弃自己的生命。

他的结局是他个人反抗的升华。

而拉斯蒂涅放弃了贵族传统观念,走上了不择手段向资产阶级蜕变的道路,他充分领会了“人生三课”,明白了“不是靠天才就是靠腐败”,懂得了“你越没有心肝,就越高升得快”。

于是,像个战战兢兢的小学生完成功课一样他一步步抛弃良知,爬到了社会顶端。

他成功了,却是以出卖自己的灵魂为代价,他的结局是妥协的成功,是抛却个人良心和道德观念的成功。

最后,他们典型形象表现的意义不同。

两个人不同的命运与结局,所隐含的意味截然不同。

于连的悲剧是一个有野心的青年试图通过自己的奋斗跻身上流社会,却不愿与他们同流合污、泯灭良心地利用踩踏他人,最终成为被排斥者与局外人。

而拉斯蒂涅的成功揭露了资产阶级丑恶的嘴脸,唯利是图,拜金与个人主义盛行。

前者进一步反映了封建时代小资产阶级反抗登记制度的进步性,而后者则体现了资产阶级取代贵族阶级的必然,金钱对人心的腐蚀与残害,金钱成了滋生罪恶与堕落的温床。

在我看来,于连的悲剧是个人的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而拉斯蒂涅的悲剧是命运悲剧。

于连和拉斯蒂涅的比较word精品文档6页

于连和拉斯蒂涅的比较word精品文档6页

于连和拉斯蒂涅的比较一、于连和拉斯蒂涅的相同处于连和拉斯蒂涅两个人物形象是在十九世纪欧洲启蒙文学以来法国文学史上出现的“向上爬”的青年①,他们在为实现个人目标而进行奋斗的道路上有很多相似处:首先他们有着共同的心理特征。

于连是一个平民知识青年,父亲老索列尔是一个见利忘义的人,对于连没有付出多少父爱。

因于连“身体显得孱弱,样子文秀”②干不了重活,便躲着一边看书,父亲可不愿白养着儿子,经常打于连,如一次于连在看书“老索列尔顾不上大把年纪……挥手一拳,于连手上的书便飞落到河中。

再一老拳,绝不比头一下留情,打在耳朵前的颧骨上……”③从而使于连难以容忍家庭乃至社会的不公平.。

他富有才智、热情勇敢,却因出身低贱遭人白眼。

小资产阶级的粗俗教育与封建等级制度的戕害在于连心灵深处形成逆反心理。

而他极力崇拜拿破仑,如他被父亲打的脸上淌血后,却是“于连满心忧伤地望着河中漂流远去的那本《圣赫勒拿岛回忆录》,那是他看的比什么都宝贝的。

”④]从有关拿破仑的英雄事迹和十八世纪启蒙思想家的著作里接受资产阶级自由平等的思想,但他对拿破仑的崇拜,是当时中小资产阶级青年被社会风气腐蚀、被排斥在社会政治权力之外的现实下形成的心理变态的反映;还有德·瑞那市长、拉莫尔侯爵令于连目睹上流社会的奢侈与荣华,他门又容不下一个下等阶级的成员成长起来,所以于连要向上爬,要出人头地是不容易的。

而拉斯蒂涅出生于外省一个败落的贵族家庭,家里省吃俭用,每年熬出一千二百法郎的生活费供他到巴黎读书。

刚开始,他是一个“有热情有才气”的青年,在穷困窘迫的生活中,只想“通过没头没脑的用功”⑤以求以后毕业做一名“清廉正直的法官”⑥但是不久后,他亲眼看到当时社会的尔虞我诈的种种画面,并在上流社会目睹阿瞿达侯爵为二十万法郎利息的陪嫁致使“巴黎社交界的妇女领袖”⑦鲍塞昂夫人含着眼泪离开了巴黎;而在下层社会,“凶狠残暴的‘鬼上当’”伏脱冷为金钱掠夺别人,这时拉斯蒂涅在伏脱冷的对社会老道的议论中洞悉这个世界可怕的奥密。

于连和拉斯蒂涅的比较

于连和拉斯蒂涅的比较

于连和拉斯蒂涅的比较
相同:
1、可悲的大环境(共和理想破灭,复辟时代来临。


2、典型的小人物(平民的儿子,破落的贵族子弟)
不同:
1、主题不同(《红与黑》强烈政治倾向;《人间喜剧》拜金主义,现实主义)
2、作家倾向不同(《红》内倾向,深度心理描写;《人》外倾向,外部社会形态)
3、人物形象之不同
(1)理想追求不同
于连:“拿破仑式理想”,希望出人头地
拉斯蒂涅:重整家业,挥金如土,世俗
(2)性格造成不同
于连:复杂多变矛盾性格,自尊又自卑,勇敢又怯懦,真诚又虚伪,反叛又妥协
拉斯蒂涅:相对简单,痛苦来源于贫困现实与物欲享乐之间的巨大反差,热情善良,正义,(3)奋斗手段不同
于连和拉斯蒂涅都受到上流社会女人的青睐,但是手段都本质的不同。

于连:视“女性”为征服对象,为了职责,也曾投入热情与真诚,但从未竭力讨好,也从未糟践自己,与远大的理想相比,爱情是第二位的。

拉斯蒂涅:凭借风流倜傥去征服很多上流社会的侯爵小姐,把她们当做向上的跳板,头脑清醒,不断更换目标,用完就扔。

(4)信仰内容不同
于连:视拿破仑为偶像,信仰“个人英雄主义”,主张自我奋斗。

拉斯蒂涅:则信奉“极端利己主文”,主张唯利是图。

(5)结局成败不同
于连:在彻底看清社会真面目后,毅然选择心灵的回归,宁死而不愿苟活。

他付出生命的代价,换来精神的永生。

拉斯蒂涅:则正好相反,他在认清金钱的本质后,纵身跳入大海,永不回头。

他娶了纽沁根夫人的女儿,被封为勺哥,成为贵放院议员、副国务秘书,大搞投机买卖,一个典型的个人野心的成功者,只是心早已不在。

于连与拉斯蒂涅的形象比较分析

于连与拉斯蒂涅的形象比较分析

于连与拉斯蒂涅的形象比较分析
《于连与拉斯蒂涅》是一部由尤瑞·诺瓦克执导的电影,讲述了一个中国女孩,在德国旅行遇到了一个叫拉斯蒂涅的男人,两人一同展开了一段浪漫的旅程。

本文将从外表、内心以及行动等多个方面对于连与拉斯蒂涅的形象进行比较分析。

一、外表形象
于连是一位东方女孩,拥有黑色的直发和清新的脸庞,她的衣着简单舒适,充满自然风格。

相比之下,拉斯蒂涅是一位西方男人,外形英俊,身材高大,容貌清秀,礼服穿着体面,仪态优美。

两人的外表形象原本格格不入,但是他们却在旅途中相互吸引,越来越亲密。

二、内心特质
于连是一位纯真善良的女孩,喜欢拍照、写游记、喝茶,充满了青春气息。

她在旅途中遇到种种困难,虽然表面看似单纯,但是她的内心非常坚定,既知道自己要去做什么,也不会受到周围的干扰。

而拉斯蒂涅则拥有强烈的内心挣扎,他看上去自信而优雅,但是内心深处也有着极度的矛盾和历史遗留问题,这种内心的夹杂让他更加真实,有让人产生共鸣的力量。

三、行动与想法
于连和拉斯蒂涅在旅途中产生了种种的冲突,在思考和行动上也表现出了差异性。

于连在面对问题时常常是果断行动,也经常站在自己的立场上维护自己的权益。

她认为生命只有一次,要勇敢追寻自己的梦想。

而拉斯蒂涅更多的在思考上,他会倾听与观察周围的环境和人,对于生命意义的思考深刻而感人。

总结:
《于连与拉斯蒂涅》是一部充满着真诚和温情的电影。

于连和拉斯蒂涅这两个形象,所代表的不仅是个人的内心世界和人生观念,也展现出了中西方文化和价值观上的差异和融合,让观众不仅仅是感受了旅途的惊喜和绝美风景,更能够感受到人生真实的意义和价值。

《红及黑》中于连及《高老头》中拉斯蒂涅形象的对比解析

《红及黑》中于连及《高老头》中拉斯蒂涅形象的对比解析

《红与黑》中于连与《高老头》中拉斯蒂涅形象的对照纲要:拉斯蒂涅和于连相同作为个人奋斗者形象,因为在奋斗过程中人生目标、思想性格、使用手段不一样,形成了不一样的争运和结局.文章就法国作家司汤达的小说《红与黑》中的主人公于连和巴尔扎克的小说《高老头》中的人物拉斯蒂涅进行比较,简洁论述了这两个人物的人生经历和命运的决断。

重点词:拉斯蒂涅于连比较形象塑造拉斯蒂涅是法国作家巴尔扎克在《高老头》中所塑造的形象,于连是法国作家司汤达在《红与黑》中所塑造的形象。

这两个形象的共同点是:有才华、有热忱、有志向,童年时代的教育及所受的影响使他们想凭自己的才能出类拔萃。

然拿破仑时代的结束宣布了他们自由竞争时代的结束,复辟王朝加深了他们的难过,出路问题烦恼着整整一代中基层青年。

面对现实,他们走上了个人奋斗的道路,代表了法国中基层绝大部分有志向青年的思想动向。

他们的不一样点是:相同作为个人奋斗者,因为在奋斗过程中人生目标、思想性格、使用手段不一样、投奔的社会力量不一样,形成了不一样的命运和结局。

第一,追求的人生目标不一样。

拉斯蒂涅和于连生擅长同一期间,身世都贫困,生活环境滋长了两位青年向上爬的野心,这是他们的共同点。

但是,面对相同的处境,拉斯蒂涅的个人奋斗动因重视于对上流社会豪华生活的神往,对其虚荣心的知足。

于连的个人奋斗动因则重视于实现儿时的英豪梦,盼望靠才能、英勇,创业绩,获地位。

不一样的思想动因,使两者在人生目标的追求中做出不懈的努力。

于连完整崇敬绝世英豪拿破仑,想从《懊悔录》和《圣赫勒拿岛回想录》中认识世界,但在复辟王朝的期间,那个“穿红色军装”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这自然就致使他童年的梦幻和理想的幻灭,这也成了他成功道路上的一个小小的绊脚石。

而拉斯蒂涅想经过自己努力学习,把学科作为适合社会发展的动力,以便利足先登,榨取社会,这些固然没有行通,但他经过念书跻身于上流社会的想法,是切合当时社会的某种需要,也能够说是他成功道路上的一个闪光点。

于连与拉斯蒂涅之形象对比分析

于连与拉斯蒂涅之形象对比分析

于连与拉斯蒂涅之形象对比分析一、本文概述《于连与拉斯蒂涅之形象对比分析》这篇文章旨在深入探讨两位文学角色——司汤达笔下的于连和巴尔扎克塑造的拉斯蒂涅——的形象及其内在特质。

通过对比分析这两位角色,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19世纪法国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以及个人如何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下挣扎、追求并最终实现或挫败其理想。

本文将从社会背景、个人经历、性格特征以及道德观念等多个方面对这两位角色进行深入剖析,旨在揭示他们各自独特的形象及其对后世文学和社会观念的深远影响。

通过这样的对比分析,我们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两位角色,还能对19世纪法国社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有更深刻的认识。

二、于连形象分析于连是法国作家司汤达所著小说《红与黑》中的核心人物,他的形象复杂而多面,深刻反映了19世纪初期法国社会底层青年在追求个人理想和社会地位时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于连是一个充满矛盾和复杂性的角色。

他出身贫寒,但却怀揣着对权力、知识和爱情的渴望。

这种渴望促使他不断努力,试图摆脱自己的社会阶层,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

然而,他的这种努力却常常受到社会现实的制约和打击。

例如,他在爱情上的追求,无论是与玛蒂尔德还是玛达姆·德·拉穆尔特的关系,都充满了痛苦和无奈。

他深知自己的社会地位和身份无法与这些贵族女性相匹配,但他又无法抗拒她们所代表的权力和财富的诱惑。

这种矛盾使得他的爱情充满了痛苦和挣扎,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底层青年在追求爱情时所面临的困境。

于连的形象还体现了个人理想与社会现实的冲突。

他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实现个人价值,但社会的阶级壁垒和偏见却使他无法实现这一目标。

他在军队中的经历和在贵族家庭中的工作都让他深感自己的无力和渺小。

他试图通过追求权力和知识来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但最终却发现这些都无法真正改变他的命运。

这种个人理想与社会现实的冲突使得于连的形象更加丰满和立体。

于连的形象也体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他既有着坚定的信念和勇气,也有着软弱和迷茫。

比较于连和拉斯蒂涅的人物形象

比较于连和拉斯蒂涅的人物形象

《红与黑》中于连和《高老头》中拉斯蒂涅的人物形象比较汉语言文学二班李思盈 45号摘要:作为现实主义文学的形象,《红与黑》中的于连和《高老头》中的拉斯蒂涅有着同样野心家精神,却走着不同的道路。

本文通过时代背景、作者心理。

以及人物性格等不同角度来分析以上两个任务的异同。

关键词:于连拉斯蒂涅形象比较一、情陷“夜巴黎”(一)巴黎是法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法国文明的象征,而巴黎之外的其他地方,六边形国土上的外省,则是这个中心的蓄水池,是法国文化的基础。

虽然它不能涵盖这个国家的一切,但是这个城市浓缩并表现着这个国家,它是一个世界之都,是我们在法国及外国小说中所看到的男男女女趋之若鹜的地方。

而正正在此时,政权交替频繁,不同的派别引领着自己的支持者道向不同的方向,却总是被共同的力量——物质,牵引着,在那个灯红酒绿的世界——巴黎,迷失了自我。

他们都是血气方刚、精力充沛的年轻小伙子。

同样也是对社会缺乏经验容易受环境改变的黄毛小子。

但巴黎这个大染缸,把两个如同白纸一样的年轻人一步步使之变为不择手段的野心家。

(二)但于连是木匠之子,拉斯蒂涅是落魄贵族。

于连时代是贵族重新掌权的时代,拉斯蒂涅则是贵族迟暮,金钱变成权威的年代。

所以两者的追求也有所不同。

我们不难发现拿破仑和《圣赫勒拿岛回忆录》是于连追求,甚至可以说是一种信仰。

但由于“滑铁卢之役”的失败,令于连永远与在战场驰骋的机会失之交臂。

许多像于连那样的青年都希望社会变革,实际上变革意味着革命。

复辟王朝时期的小资产阶级青年向往拿破仑,而统治者却视之为洪水猛兽,并表现出极端的恐惧和敌视。

当德瑞市长知道于连是一个拿破仑的狂热者时,表示出十分唾弃的态度并说:“如果他不是贵族,他住我们家拿我们的钱,那就是佣人。

”由于于连只是比较低下的身份,所以他只能自言自语地说:“我有多少经历,就要他们付出多少代价。

”而拉斯蒂涅是外省小贵族的子弟,一个穷大学生,家中收入仅能支撑门面,他是长子,家里把他送到巴黎,为的是让他在巴黎寻找机会发迹,在复辟王朝,贵族子弟已不能单靠贵族身份在宫廷中谋职,拉斯蒂涅也不愿埋头读书,顺着社会阶级一步一步攀登,他目睹上流社会中一些贵族青年过着灯红酒绿,挥金如土的生活,他“刚会欣赏,跟着就眼红了,”二、作者的无意识流露19世纪的法国,由于工业革命在欧洲各地迅速发展,物欲横流的上流社会与民不聊生的地下阶层并存,贫富悬殊问题在激荡中日益凸显,人们再也感受不了浪漫主义的曙光,于是标榜着批判和揭露社会现实的现实主义兴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与黑》于连和《高老头》拉斯蒂涅的人物结局分析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一班齐钰 38号摘要:1830年,法国爆发“七月革命”,从此,法国资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1832年,英国实行议会革命,英国资产阶级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

这两大政治事件是西欧资本主义制度确立的标志。

标榜着批判和揭露社会现实的现实主义兴起,逐渐成为19世纪欧美文学的主流。

司汤达和巴尔扎克都是这一时期的主要代表。

其中,司汤达的《红与黑》实践着现实主义创作原则,标志着法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形成,书中塑造了法国波旁王朝复辟时期的小资产阶级奋斗者于连形象;而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则代表了西欧现实主义文学的最高成就,书中男主角拉斯蒂涅是没落贵族,在巴黎染缸的学习中逐渐实现自己的政治野心。

于连和拉斯蒂涅有着相似的政治理想和类似的经历,同样作为个人奋斗者形象,由于在奋斗过程中人生目标、思想性格、使用手段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命运和结局。

他们的过程是相似的,是在典型环境中突现出来的的典型形象,他们恰恰也是当时社会上的两种极端性格,二者身上也寄托着作者自身不同的情感。

关键词:于连;拉斯蒂涅;作者寄托;性格;命运正文:1830年,法国爆发“七月革命”,从此,法国资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1832年,英国实行议会革命,英国资产阶级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

这两大政治事件是西欧资本主义制度确立的标志。

工业革命在欧洲各地迅速发展,物欲横流的上流社会与民不聊生的地下阶层并存,贫富悬殊问题在激荡中日益凸显,浪漫主义的虚无曙光再也无法照亮人们的心灵,于是标榜着批判和揭露社会现实的现实主义兴起,逐渐成为19世纪欧美文学的主流。

他们以人道主义为武器,深刻的揭露与批判了社会的黑暗,同情下层人民的苦难,提倡社会改良。

法国是欧洲现实主义的发源地,司汤达和巴尔扎克都是这一时期的主要代表。

其中,司汤达的《红与黑》实践着现实主义创作原则,标志着法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形成,书中塑造了法国波旁王朝复辟时期的小资产阶级奋斗者于连形象;而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则代表了西欧现实主义文学的最高成就,书中男主角拉斯蒂涅是没落贵族,在巴黎染缸的学习中逐渐实现自己的政治野心。

他们地位卑微,却不屈从命运的安排;他们一方面迷恋新的优越的环境,渴求得到社会的认可,另一方面却又受到现实社会的排挤和压制;他们的性格是复杂多元的,既有对社会抗争的进取精神,又有世俗的自私自利的功利思想;他们有独立的人格和思想,却又最终不得不服从社会的判决。

他们因不满足自己卑微的地位和令人沮丧的境遇,而开始寻找他们的人生出路,他们采用各种手段来达到自己的理想。

于连和拉斯蒂涅有着相似的政治理想和类似的经历,同样作为个人奋斗者形象,由于在奋斗过程中人生目标、思想性格、使用手段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命运和结局。

他们的过程是相似的,是在典型环境中突现出来的的典型形象,他们恰恰也是当时社会上的两种极端性格。

而且寄托着作者自身不同的情感。

一、司汤达和巴尔扎克文学是作家的情感表现,作家在创作过程中总要以自己熟悉的人事物作为背景,描写时不自觉的传达对这些人事物的看法,将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移情于文学作品,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个人主观的情感好恶。

司汤达和巴尔扎克也不例外,个人生存环境、心路历程和成长经历的不同对于他们的创作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在各自的作品中,人物形象的表现都有不同的特点。

司汤达出生于法国东南部的小镇,父亲是律师,母亲在他八岁时便去世了,母爱的缺失让他的童年蒙上一层阴影。

受母亲的影响,他有强烈的意大利美女情结。

他曾在书中这样描绘自己的童年:“我变得阴沉,憎恨所有的人……我憎恨神父,我憎恨我的父亲,他是神父力量的源泉,我更加憎恨宗教,正式以宗教的名义对我实行专政。

”在书中,他的所有感受都有着突出的表现,逼迫德瑞纳夫人写举报信的神父,眼中只有金钱实行暴力的于连父亲,于连对宗教的不信任等等。

司汤达在《红与黑》中也曾对自己说“我自己大概也会落得和主人公一样的下场,因为我也常有这样的想法,弄不好我也会像他一样犯罪。

他曾经被讽刺家茨维克评论为“相貌低俗的恋爱骑士”。

他的肚皮如啤酒桶大,双脚外八字,满脸青春痘,酒糟鼻,小眼睛,脖子又短又细,从任何角度来看,他都不像一个会恋爱而纵情冒险的文人。

可是他一生都在不断的失恋或是陷入单恋的情结之中,每次都搞得一塌糊涂,所以写恋爱小说变成了他的寄托,也是他的理想。

描写华丽的浪漫情节和不惜以生命作为赌注的激烈爱情是司汤达文学的主流,他善于从爱情中反映重大社会问题。

在一定程度上说,于连就是司汤达自己的化身。

在小说中,索黑尔父子相互敌视的紧张关系令人莫名其妙,比如书中开始便写到老索黑尔和于连的冲突,由于老索黑尔叫了于连两三声没有得到回答,他就扑上去给了于连一拳一巴掌,直打得于连晕头转向、鲜血直流。

即使到后来于连被判死刑关在监狱里,老索黑尔不但不悲伤,而且还要向于连收取“预付给他的膳食费和教育费”。

从这些可以看出,索黑尔父子之间的人伦之情已丧失殆尽。

从小就生长在只有男人的粗暴而没有女人的温柔的环境里的于连,他身上羞怯、腼腆、柔弱等特点,并随着条件的变化和环境的改变,一旦遇到合适的理想中的女性,就会把内心中的女性心理形象投射出来,从而在他身上的男性心里会迅速升居主要地位,因而那种勇敢、冷酷、残暴等充满征服欲和占有欲的男性心理特征就会突现出来。

因此,极端的温柔和极端的残酷的两极性格,就会统一在于连一人身上。

这一观点用弗洛伊德的理论来分析,就是我们熟知的“俄狄浦斯情结”。

于连对德·瑞那夫人的投射是以其母亲的形象为原型的。

而德·瑞那夫人也始终在感觉上把于连当成她的孩子。

尽管二者在事实上并非有血缘关系,但在他们的潜意识中存在着“俄狄浦斯情结”,从而导致“乱伦”的恐惧。

尤其是当德·瑞那夫人的孩子突然病倒时,两人顿感乱伦必遭惩罚的恐惧。

为了避免导致“娶母”的结局,于连只得处处逃避,向索福克勒斯笔下的俄狄浦斯王一样,为了逃避神示的应验而逃亡异乡。

正当于连和玛蒂尔德的恋情将要达到“高潮”时,德·瑞那夫人便出面干预了。

虽然她对于连母子式的恋情难以实现,但嫉妒之心决不允许她把于连推到别的女人的怀抱里,于是她便采取了最为卑鄙的手段,写信告发了于连,使于连功败垂成。

于连感到异常恼怒,表面上看是德·瑞那夫人的出现破坏了他即将到手的锦秀前程,实际上于连前程的断送意味着他将重新回到德·瑞那夫人身边。

当于连认识到“娶母”的结局将无可挽回时,他只得采取枪杀德·瑞那夫人的办法。

对德·瑞那夫人刺杀的不成功宣告了于连逃避的失败,也宣告了他对玛蒂尔德小姐的最终抛弃。

但于连实际上又怕德·瑞那夫人真的死掉。

他处在既爱又怕的矛盾交织中。

当他得知德·瑞那夫人没有死时,他先是惊喜于他所爱的人并没有死,随之担心的娶母结局将最终难免,于是,于连考虑到既然不能把德·瑞那夫人杀死,那就只好把自己杀死。

所以当法庭判他死刑时,他拒绝任何可能生存的要求,甚至承认法庭的判决是“公正的”。

“我不抱有任何幻想,死亡在等待着我,它是公正的。

我竟然会企图杀害最值得我尊敬和钦佩的女人。

德·瑞那夫人曾经像慈母一样对待我。

我的罪行是残酷的,而且是有预谋的。

”于连在死之前,谈他的预谋,谈他的悔恨,谈他在那些比较幸福的日子里对德·瑞那夫人怀有的尊敬和儿子般的无限爱。

这是于连对德·瑞那夫人恋情的真正告白。

于连只能选择死,这是他对乱伦的最后逃避。

巴尔扎克出生于法国古城图尔,他的父亲出身农民,靠个人奋斗逐渐发迹,母亲出身于巴黎富裕的资产阶级家庭。

他的母亲希望他成为公证人,他却在贫苦中坚持创作,因需要还债而不得不拼命写作挣钱,他曾尝试过做生意,结果导致债台高筑。

毫无疑问,巴尔扎克一定无意识地想到过,是否能不顾社会道德而得的金钱、爱情、名声。

这样的念头或许是一闪而过,这一闪而过的念头,既被巴尔扎克无意识地压制了,同时又无意识地在反面人物身上浮现了出来。

在《高老头》中,巴尔扎克有意识地要把自己写成拉斯蒂涅,也无意识地出现在伏脱冷身上。

拉斯蒂涅的内心矛盾也是巴尔扎克自己的矛盾;这位年轻的大学生虽然拒绝了伏脱冷的主意,但他在无意识中还是接受了伏脱冷的想法。

社会的残酷现实让拉斯蒂涅逐渐认清了形势,他终于选择像社会挑战,不择手段往上爬,而不是靠自己的努力千辛万苦、贫病交加。

二、性格决定命运于连生活在新旧交替的复辟社会里,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观念同时影响着人们,资产阶级大革命随着拿破仑的步伐深入人心,作为极其崇拜拿破仑的于连,他的目标就是像拿破仑一样成为一位大人物,他想出人头地,从小人物变成受人瞩目的大人物。

但是作为一个锯木厂老板的儿子,他没有显赫的地位,也没有足够的金钱。

于是不甘贫贱的他便开始走上了一条复杂的人生道路。

在于连的性格里充满了强烈的反抗意识,时代压抑着他,他反抗;自己的人生理想无法实现,他反抗。

“反抗”可以说是于连的第一性格特征。

虽为一个资产阶级野心家,他表里不一,性格中充满了矛盾。

于连身上有着狮子座的特性,严于律已亦严于律人,有时过分地相信自己的力量和优势,竭尽全力冲破自己能量的极限,战胜艰难险阻,去开创光辉灿烂的新局面,思想中经常闪烁着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的火花。

狮子座同时也高傲、过于敏感,不愿意置身于平庸的生活中,崇高的理想使他不愿意沉惬于狭窄的家庭圈子里,而希望到更大的范围中去施展自己的才智。

他的两次爱情都与时代风云紧密相连,这是当时阶级角逐的一种表现形式,他对德·雷纳尔夫人后来的确也产生了真正的感情,但开始是出于小市民对权贵的报复心理。

因此,于连在市长的面前偷偷地抓起德·雷纳尔夫人的手的时候,他感到的并不是爱情的幸福,而是一种满足了野心的胜利。

于连最大的优点导致了他最大的缺点。

从心理学角度上分析,最自尊的人同时也是最自卑的人。

在他的心里,连那些富人轻蔑却不怎么带攻击性的言语也容不下。

由于自小在家时最孱弱的一员,同时也是拿破仑的拥护者。

于是他严格要求自己,要用才华来为自己编织保护衣和带上荣誉的皇冠,而不是靠花言巧语和拉拢关系来出人头地,这种想法在他离开市长的家里时还能找到。

“钱有什么用?我的财富没有为我带来幸福!要金钱驱使的道路呢?还是要走永生得救的道路?”他对那种用金钱换来的荣誉,在“奋斗”的路上还是有迟疑的,因为他当时还没被钱财的烟幕弥盖双眼。

但在现实主义的故事中,理性总是很难战胜现实,这就正体现在于连身上。

他控制不了对名利的追求,不是因为他的意志力薄弱,而是因为他所追求的情欲太强。

从他对教皇的优厚待遇投向羡慕之情时,他就开始了对金钱名誉的妥协。

为了所谓的出人头地,于连在险恶的环境中把对教会的仇恨埋在心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