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连与拉斯蒂涅
于连与拉斯蒂涅个人奋斗者形象比较
于连是法国作家司汤达的名作《红与黑》中的主人公。
是法国波旁王朝复辟时期小资产阶级个人奋斗的典型形象,拉斯蒂涅是巴尔扎克《人间喜剧》的中心人物之一,是个被资本主义社会所腐蚀的贵族青年典型,在小说《高老头》中。
是个正在形成中的资产阶级青年野心家的形象。
这两个形象的共同点是:有才华、有热情、有抱负,童年时代的教育及所受的影响使他们想凭自己的才能出人头地。
然拿破仑时代的结束宣告了他们自由竞争时代的结束,复辟王朝加深了他们的痛苦,出路问题苦恼着整整一代中下层青年。
面对现实,他们只能有两种选择:退避或反抗。
拉斯蒂涅和于连选择了后者,走上了个人奋斗的道路。
代表了法国中下层绝大多数有抱负青年的思想动向。
他们的不同点是:同样作为个人奋斗者,由于在奋斗过程中人生目标、思想性格、使用手段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命运和结局。
首先,两人追求的人生目标不同。
拉斯蒂涅和于连生长于同一时期,出身都属清寒一类。
生活环境滋生了两位青年向上爬的野心,这是他们的共同点。
然而,面对相同的处境,于连的个人奋斗动因侧重于实现儿时的英雄梦,渴望靠才能、勇敢,创业绩,获地位。
拉斯蒂涅的个人奋斗动因侧重于对上流社会奢华生活的向往,对其虚荣心的满足。
不同的思想动因,使二者在人生目标的追求中做出不懈的努力。
虽然他们俩都生于平民的家庭,但于连的父亲此时已转变为做木材生意的小资本家,将金钱当成最珍贵的东西来追求,贪婪卑鄙是他的本质。
由于于连身体的短小,不能从事伐木这种重体力劳动,受到身材高大、体格健壮的哥哥的压迫和欺负:于连的父亲也因他不能为其创造财富,整天“不务正业”,躲起来看书而虐待他。
可当于连读了《拿破仑传》,便把拿破仑视为英雄,他的反抗意识爆发了。
他的这种从小受到的压迫使他具有了不可思议的反抗精神。
他反抗压迫,反抗等级制度,反抗不平等的东西,他一直在追求一种平等。
尽管他也要金钱、地位,要挤进上流社会。
但我们必须指出的是,于连不是利欲熏心者,他有更高的人生目的,那就是他的“事业”与“荣誉”。
浅析于连和拉斯蒂涅性格命运的不同
浅析于连和拉斯蒂涅性格命运的不同“于连”是《红与黑》的主人公。
他出生在一个小资产阶级家庭,从小崇拜拿破仑,希望可以通过自己的才能出人头地。
但于连所处的时代,正是复辟王朝掌权时期,他的个人悲剧是空有一颗改变社会的热情却没有赶上时机,以至于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在实际生活中,于连意识到而今只有靠要自己的投机而不是才能来证明自己。
他便要不惜一切,违心地背诵《圣经》。
可是对这样一个才华横溢的青年,是怎样的残忍。
所以我们会认为他很虚伪,于连的虚伪,是强加在自己身上的,是自我的欺骗。
而所谓的上流社会,他们的虚伪,则是无休止地勾心斗角,是彻底的腐朽。
于连身上,切实表现了人性“恶”的一方面,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但这样至少比上流社会的“伪善”强得多。
而这也造成了于连命运的悲剧。
一方面与所谓的上流社会的不同做派:另一方面又与下层阶级的不同随流。
从而导致他抱负的无所施展,陷入到尴尬的境地。
他在神学会供职的经历使他对教会厌恶不已,由此也失去了信仰,没有了信仰,神救不了他,才会为了宽恕而宽,最终以交出生命来最为宽恕的筹码。
他终于为自己的言行付出了代价,求得心理宽恕。
从出身来说,于连和拉斯蒂捏,都是出身于资产阶级下层的青年知识分子。
在社会大变革时期,唯金钱与出身论英雄的大环境下。
他们最初都是怀揣奋斗的热忱,洋溢着生命的激情,想干一番大事业,成为别人敬仰和尊重的对象。
但是在现实社会的熏染下,他们究竟没能抵挡住物质、金钱的诱惑,成为名利的俘虏。
虽然历经挣扎,于连为了对得住良心选择了救赎,但最后拉斯蒂捏却是完全丧失了自己的灵魂,于连至少还有坚持,还要维护最后的自尊。
从性格和追求来说,于连的性格呈现出复杂性和多侧面。
他时而反抗,时而雄心勃勃,时而投机伪善,时而不失正直善良,他的奋斗,激荡着追求自由平等的政治热情,也充满追求个人幸福的利己主义欲望。
而拉斯蒂捏,内心的挣扎没有于连激烈,在他决心进入上流社会时,他立刻那么做了,并且在埋葬高老头时,也埋葬了他最后一滴眼泪。
于连与拉斯蒂涅的性格比较
于连与拉斯蒂涅的性格比较一、本文概述《于连与拉斯蒂涅的性格比较》是一篇旨在深入探讨两位文学人物性格差异的文章。
本文将通过对法国作家司汤达的名著《红与黑》中的主人公于连,以及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在其作品《高老头》中塑造的拉斯蒂涅这两个角色的性格进行深入分析,比较他们在面对社会现实、权力欲望、爱情观以及道德观念等方面的不同态度和选择。
文章旨在揭示这两位人物性格的异同,并探讨其背后所反映的社会历史背景及人性的复杂性。
通过对这两个角色的比较,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还能对人性、社会以及历史有更深刻的认识。
二、于连的性格特点于连是司汤达在《红与黑》中精心塑造的一个复杂而多面的人物,他的性格犹如一块色彩斑斓的宝石,在不同的光线下折射出不同的色彩。
他既有着坚定的意志和热烈的情感,又有着自卑和敏感的内心。
于连是一个充满激情和野心的人。
他对于权力、地位和声望有着强烈的渴望,这种渴望源自于他内心深处的不安和自卑。
他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才智来改变自己的命运,获得社会的认可和尊重。
他的野心并非仅仅是为了个人的利益,更多的是为了证明自己的价值和能力。
于连是一个敏感而自尊的人。
他对于别人的评价和看法非常在意,尤其是对于那些他认为有地位、有权势的人。
他渴望得到他们的认可和赞赏,但同时也害怕他们的嘲笑和鄙视。
这种敏感和自尊使得他在与人交往时常常显得小心翼翼,甚至有时过于谨慎而失去了自我。
于连是一个矛盾而复杂的人。
他既有着坚定的信仰和原则,又有着软弱的时刻和妥协的选择。
他对于社会的不公和不平等有着深刻的认识和强烈的反感,但同时又不得不屈服于现实的压力和限制。
他的内心充满了矛盾和挣扎,这种矛盾和挣扎也使得他的性格更加丰满和立体。
于连是一个充满矛盾和复杂性的人物,他的性格特点既有着积极的一面,也有着消极的一面。
他的野心、敏感和自尊构成了他性格的主要特征,同时也使得他在面对人生的种种挑战时显得既坚定又脆弱。
背景相同追求不一——拉斯蒂涅与于连形象比较
拉 斯蒂涅 与于连 形象 比较
◎刘 琳 谷彩平
( 石 家庄 学院, 河北 石 家庄 0 5 0 0 3 5 )
一
、
引 言
的大 染缸里 , 他也渐渐地被腐蚀掉 了。在复辟 王朝时 期 ,拉斯 蒂涅这个人物就 是被资本 主义社会 的金钱 观念所腐蚀 的贵族子 弟的典型 。最初 , 拉斯 蒂涅爱憎 分明, 心地善 良。然 而金 钱的诱惑 , 和对 更高身份地 位 的渴 望又极具诱惑 。于 是拉斯蒂涅一 直生活在 内
的堕落提供 了客观环境 。 于连处于复 辟王朝 时期 ,即波 旁王朝第 二个 国
王查理十 世( 1 8 2 4 -1 8 3 0 ) 上 台到七月 革命这个 王朝 被推翻前夕 的法国 ,封建 贵族在资 产阶级 的逼 攻下
日趋没落 , 即将让权 。封建贵族 阶级谈革 命而色 变 , 对平民青年 更是 满怀恐惧 ,于是他 们极力 阻止 平 民 青年进入上流社 会 , 在 这样 的历 史大背景 之下 , 于连
洁的心 中逼 出来 的眼泪 ,从它堕落 的地 下立刻 回到 天上的眼泪。” 于连也进入 了贵族社 会 ,凭借他 的野心 与才能
人奋斗动机侧重于实现 自身的价值 , 渴望靠 才能创造 番伟业 。 前者是清醒地盯准金钱 、 地位 , 而后者则有 火一样 的热情和勃勃的事 业雄心 , 有 更高 的生活理想
四、 拉斯蒂涅与于连 的追求
拉斯蒂涅 出生在外省 的没落贵族 家庭 ,带着人 口众 多的 家庭 为他省 吃俭用 积攒 下的 1 2 0 0法 郎学 费, 带着 家庭 的期 望 , 来到巴黎求学。在豪华奢侈 、 灯 红酒绿的上流社会 与破烂 、 充满着霉 臭的伏盖公 寓 , 两个天壤之 别的环境 刺激着他 , 更加坚 定了他“ 出人 头地” “ 进入上流社会” 的决心。 于连贫穷 的出身和饱受野 蛮父兄凌辱 的家庭地 位, 使他从 小就有着不满现 实的思想 , 从少 年时就抱 定出人头地的决心 , 他做过无数英雄伟人梦 。他羡慕 拿破仑时代 ,青年人 可 以仅凭 自 己的 才华打 拼就能 够出人头地 。然而现 实是拿破仑 时代一去不 复返 了 , 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秩序 绝不容许 一介平 民靠着个 人 的正当努力顺利地跃入 上流社会 。但 他始终 没有 动摇内心深处的拿破仑 信仰 ,卧室里 私藏拿破 仑的 画像就 足以证明这一 点。
《高老头》拉斯蒂涅和《红与黑》的于连形象对比
一声叹息窥万象——《高老头》拉斯蒂涅和《红与黑》于连,两个外省的年轻人形象对比拉斯蒂涅和于连,都是世界文学史上“为了出人头地不择手段”的两个年轻人,他们为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在权力与金钱的诱惑下,以不同的方式不择手段地演绎着各自的人生。
最终,拉斯蒂涅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理,于连却以他独特的姿态走上了灵魂的祭坛。
阶级出身和个人性格不同拉斯蒂涅贵族出身,幼年优越的生活使他带有高雅的习惯。
他是一个被资产阶级金钱至上的社会原则所腐蚀的贵族子弟,为重振家业来巴黎寻找出路,想通过勤奋读书取得功名,既是当时法国青年野心家的一个典型,也是贵族子弟资产阶级化的典型。
他有突出的个性,也有很深的社会基础。
于连出生在维立叶尔市一个锯木厂老板家庭,从小备受歧视,因体弱多病不能干活受父兄虐待。
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形成了他的自尊、倔强和反抗心理。
他愤世既俗的本性与社会环境的冲突碰撞造就了于连复杂多变,既坚强又软弱的性格。
也因此早已注定其不能像拉斯蒂涅那样,只要在别人的“教导”之下就能以自身的才智轻松地进入上流。
他的悲剧决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一个平民青年英雄无用武之地,无法实现自身价值的悲剧。
于连始终无法摆脱他自身善良、正直的品质,于连有良知,他聪慧而又冲动的,高傲而又自尊,这使他无法做出伤天害理的事;而拉斯蒂涅完全是一个没良心、没骨气的野心家。
从他们不同的结局可以看出资产阶级的残暴,腐朽、冷酷,还可以看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下层人民的穷苦。
于连高傲的奋斗了一生,不愿向贵族和权利低头,最终失败了。
而拉斯蒂涅虽然良心泯灭越爬越高,但,他成功了。
性格发展与社会诱因不同拉斯蒂涅一心一意想着凭个人奋斗,有朝一日飞黄腾达。
起初,他的性格是双重的、矛盾的。
他有高雅的习惯,所以童年的幻想和纯朴的天良道德占着主导地位。
然而由于缺钱,他心中又时刻盘算着如何捷足先登地去榨取社会,这样他的心思、他的聪明就不能专心用在正道上。
随着在巴黎这个大染缸里越泡越深,其天性中美好的一面便逐渐泯灭,而邪恶的一面却不断发展。
浅谈于连与拉斯蒂涅的形象比较
浅谈于连与拉斯蒂涅的形象比较有这样两个年轻人:他们地位卑微,却不屈从命运的安排;他们一方面迷恋新的优越的环境,渴求得到社会的认可,另一方面却又受到现实社会的排挤和压制;他们的性格是复杂多元的,既有对社会抗争的进取精神,又有世俗的自私自利的功利思想;他们有独立的人格和思想,却又最终不得不服从社会的判决。
他们就是巴尔扎克笔下的拉斯蒂涅和司汤达《红与黑》中于连。
他们都是风云突变的十九世纪法国社会的产物。
他们因不满足自己卑微的地位和令人沮丧的境遇,而开始寻找他们的人生出路,他们采用各种手段来达到自己的理想。
于连和拉斯蒂涅在性格和行为以及人生境遇上虽然都有一些相似之处,然而两个人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
首先谈谈于连,于连生活在新旧交替的复辟社会里,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观念同时影响着人们,资产阶级大革命随着拿破仑的步伐深入人心,作为极其崇拜拿破仑的于连,他的目标就是像拿破仑一样成为一位大人物,他想出人头地,从小人物变成受人瞩目的大人物。
但是作为一个锯木厂老板的儿子,他没有显赫的地位,也没有足够的金钱。
于是不甘贫贱的他便开始走上了一条复杂的人生道路。
在于连的性格里充满了强烈的反抗意识,时代压抑着他,他反抗;自己的人生理想无法实现,他反抗。
“反抗”可以说是于连的第一性格特征。
然而处于那样的复杂的适社会,于连的性格里又充满了虚伪,他崇拜拿破仑,想成为拿破仑一样的大人物,但是,他又公开批判拿破仑。
虽为一个资产阶级野心家,他表里不一,性格中充满了矛盾。
总的说来,于连的一生都充满了悲剧性,他反抗,是因为环境的不利,当他处在顺境中时,他就妥协了。
于连虽然具有极强的个人主义,但是,他的这种个人主义并没有发展成利己主义,所以,他不能算是一位真正的野心家。
最终,于连自愿地走上了断头台,结束了他的一生。
因为,他明白了,在一个大资产阶级当政的社会里,是不允许他这样的小资产阶级登上上流社会舞台的,他不希望自己再与这个污浊的社会同流合污,所以他走上了断头台,用死捍卫了他最后人格的清白。
青年野心家的抉择于连和拉斯蒂涅的比较
青年野心家的抉择于连和拉斯蒂涅的比较一、本文概述本文将深入探讨法国文学中两位著名的青年野心家——于连和拉斯蒂涅,通过对他们的人生抉择进行比较分析,揭示出这两位角色背后所蕴含的深刻社会意义和人性复杂性。
于连和拉斯蒂涅分别是司汤达作品《红与黑》和巴尔扎克作品《高老头》中的核心人物,他们各自在追求个人野心和社会地位的过程中,展示了不同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以及命运轨迹。
本文将首先概述两位角色的基本背景及成长环境,进而分析他们面临的社会压力和内心挣扎。
随后,文章将详细比较他们在面对人生重大抉择时所做出的不同选择,包括职业道路、爱情观念以及权力欲望等方面。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些选择背后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和人性弱点,从而揭示出这两位青年野心家的悲剧性命运。
通过对于连和拉斯蒂涅的比较研究,本文旨在引发读者对于个人野心与社会现实之间复杂关系的思考,同时也为理解19世纪法国社会风貌提供一扇独特的窗口。
二、于连的野心与抉择于连,这个法国文学史上著名的青年形象,以其复杂的性格和矛盾的行为,成为了野心与抉择的典型代表。
他的野心不仅仅是对社会地位和权力的渴望,更多的是对自我价值实现的追求。
于连生活在一个充满等级观念和阶级固化的社会里,他深知自己的出身低微,但这并没有熄灭他内心的火焰。
相反,这种社会背景反而激发了他更加坚定的野心。
他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打破社会的束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在于连的抉择中,我们看到了一个青年在面对现实与理想冲突时的挣扎与痛苦。
他深知,要实现自己的野心,就必须付出巨大的代价。
这种代价可能是对自己尊严的牺牲,也可能是对爱情的放弃。
但于连并没有退缩,他选择了勇敢地面对,用自己的行动去证明自己的价值。
于连的野心与抉择,不仅仅是他个人的成长历程,更是对那个时代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每一个青年都应该有追求自我价值的勇气和决心,同时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实现野心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和牺牲。
于连与拉斯蒂涅的比较
于连与拉斯蒂涅都出于19世纪现实主义大师的作品:《红与黑》和《人间喜剧》。
两人都刚涉世,年轻,踌躇满志,对未来充满信心。
但却都处于社会底层,思考问题、待人接物表现出学生时代的稚拙和羞涩。
两人有相同的社会背景:金钱逐步取代血统,自由逐步威胁王权,资本家开始压倒贵族。
然而两人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命运;一个被他想介入的贵族阶层处死了;另一个却跻入社会上层。
相同的社会背景作用于地位相同的两个人,何以会推演出如此截然相反的结局?原来,大的社会背景里边包蕴了那么多的此时、此地、这个。
世界很大、人很多,却找不出全同的一对——谁见过不同的两个人占据同一时间且同一空间?占据了同一时间的两个人会合并成一个。
于连与拉斯蒂涅在性格和行为以及经历遭遇上有一些相似之处,然而连个人也是有很多区别的,“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
下面,让我们从但是的社会环境,以及人物的具体性格和经历等各方面来探讨一下两个典型人物。
一、红与黑》是19世纪欧洲批判现实主义的奠基作品。
小说围绕主人公于连个人奋斗的经历与最终失败,尤其是他的两次爱情的描写,广泛地展现了“19世纪初30年间压在法国人民头上的历届政府所带来的社会风气”,强烈地抨击了复辟王朝时期贵族的反动,教会的黑暗和资产阶级新贵的卑鄙庸俗,利欲熏心。
因此小说虽以于连的爱情生活作为主线,但毕竟不是爱情小说,而是一部“政治小说”。
于连的性格是复杂的,并随周围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发生演变。
时代的变迁,不堪受辱的内心,受人歧视的社会地位以及向上爬而不能如愿的愤怒,形成了于连自尊、怀疑、敏感和积极反抗的性格。
他时刻牢记着自己与上层社会之间的地位不同、阶级不同、观念不同,对生活持以怀疑的态度,用他那异常敏锐的目光观察周围的一切,寻找歧视他、伤害他的敌人,搜索自己受辱的蛛丝马迹。
他不甘屈服,不甘忍受时代和上层社会的拨弄,用拿破仑的英雄主义武装自己,为维护自己的个性而奋起反抗,时刻处于凛然不可侵犯的战斗状态,与整个社会作战。
于连与拉斯蒂涅的对比分析
1首先,他们的人生追求不同。
拉斯蒂涅的个人奋斗动机更多在于对上流社会奢华生活的向往,对物欲与虚荣心的满足。
于连的个人奋斗动机则侧重于实现自身的价值,渴望靠才能创造一番伟业。
拉斯蒂涅出身于外省破落小贵族。
生活的贫穷与家庭的义务,使他“对于权位的欲望与出人头地的志愿增加了十倍”。
于是,他来到灯红酒绿的巴黎,实现爬到社会的顶层的梦想。
起初,他是想通过勤奋地读书一步一步稳稳地向上爬,然而身边的现实,一次又一次地使他清楚地看到金钱血淋淋的效力:子爵夫人的情人为了20万法郎利息的陪嫁而抛弃了她,米旭诺为了3000法郎的赏钱去揭穿伏脱冷的真面目……这一切都使拉斯蒂涅看清社会的本相:财产就是一切。
从此,他开始了追逐金钱的旅程。
他不断地盘算从哪去弄钱,怎样去挣钱,“奢侈的欲望象魔鬼般咬着他的心,攫取财富的狂热煽动他的头脑,黄金的饥渴使他喉干舌燥。
”最终,对金钱、权势的崇拜成了拉斯蒂涅追求的人生目标。
于连是维里埃尔市里一个已经发迹的锯木厂主的儿子。
低下的社会地位与家庭环境的歧视与压抑给了于连奋斗的决心。
不能否认,对舒适奢侈生活与高贵社会地位的向往也是于连奋斗的动力。
但是,他有更高的人生目的,那就是他的“价值”与“荣誉”。
于连想干一番拿破仑式的大事业。
于连曾满腔热情地说:“拿破仑啊,在你的年代里,是怎样的善良,人们从战争的危险里才能取得富贵,而不是从贫贱人的痛苦里卑鄙地从事掠夺。
”因此,我们说于连与拉斯蒂涅有着根本性的区别。
前者是清醒地盯准金钱、地位;后者有火一样的热情和勃勃的事业雄心,有更高的生活理想与人生价值。
2其次,两个的人的性格不同。
拉斯蒂涅是复辟王朝时期为资本主义社会金钱所腐蚀的贵族子弟的典型。
起初,拉斯蒂涅心地善良,也有着是非善恶之心。
同时,对金钱与地位的渴望又时时召唤着他。
这就使得拉斯蒂涅的思想性格、行为举止常出现矛盾的地方。
为了一套漂亮的衣服,拉斯蒂涅写信给母亲和妹妹告急,回信来了,虽说他责备自己不该这样狠心利用至亲骨肉的感情,但转眼之间想到能够穿上新衣出入交际场所,他又得意非凡。
于连和拉斯蒂涅形象比较
于连和拉斯蒂涅形象比较一、人物形象于连,一个下层工人家庭不被爱、不被喜欢的孩子,“这父亲虽然年纪大了,却仍敏捷地跳上正在锯着的一个树干,又跳上支撑着棚顶的横梁,猛地一掌,打在于连的头上。
于连身子一歪,眼看就要跌倒,若是跌进十四、五尺下面正在运转的机器的横杠中间,非粉身碎骨不可”,他弱小“他是个十八、九岁的瘦小青年,看起来羸弱,面部的轮廓也不大周正,但颇清秀……自幼年起,他那极端沉思的神情和极为苍白的脸色,就使他的父亲以为他活不长”,就是这样一个瘦弱但极有才华的青年,他对知识充满渴望,希望自己可以像拿破仑那样建功立业,然而复辟的波旁王朝打破了他的梦,他孤独,他渴望爱,渴望事业,渴望公平的社会状态。
虽然于连出身贫贱低微,被瞧不起,但他的那颗心不甘屈服,不想被歧视的自尊心,上进心使他想要跻身上流社会,而当他真正进入上流社会,发现这所谓的上流社会充满了虚伪和愚昧,为了不被这所谓的上流社会人士所蔑视,他也像他们一样,伪装自己,隐藏自己对拿破仑波拿巴的狂热,但是他的才能,精通拉丁文,记忆力惊人,这些才能使他获得一些“大人物”(德·拉莫尔侯爵)的信赖,也因此有了一些资本可以轻蔑和反过来敌视那些曾经敌视过他的上流人物了,“和他们的财富打交道的是我的贫穷,而我的心和他们的蛮横无理相距千里之遥,它高高在上,他们那些轻蔑或宠信的小小表示岂能达到”。
同时,这也招来了一些人的嫉妒,因为这个后挤进来的年轻人与同一层的上流人物不同,他更独特,所以他博得了玛蒂尔德的爱,但他知道“出身的骄傲犹如一座高地,在她(玛蒂尔德)和我之间构成了阵地”。
于连周围的人都那么虚伪,尤其是后来神学院的生活,每天的生活简直如桎梏一般,无法呼吸,虽然他的内心并不虚伪,但为了生存,他必须装成虚伪,他在上流社会被蔑视,但其实他更蔑视那些所谓的上流人士。
于连在最后终于做了一回真正、勇敢、真实的人,没有向宗教的虚伪投降。
“这是一个正在和整个社会作战的不幸的人”、“我的祖国啊,你还是这么地野蛮”。
《红与黑》中于连和《高老头》中拉斯蒂涅形象对比
于连与拉斯蒂涅都是文学史上不朽的典型人物,他们的形象有着相似之处:他们都是小资产阶级个人奋斗者的典型,是19世纪法国波旁王朝个人反抗社会的典型。
他们野心勃勃、意志顽强,为了个人的名利可以不择手段;两个人都接受了资产阶级利己主义哲学和腐朽的人生观。
但是,性格有着相似之处的两个人却有着不同的命运,不同的结局。
究其原因,既有个人性格的差异,也有时代和社会的因素。
首先,在于他们的行为方式不同。
于连拥有野心和智慧,却常因自己拿破仑般的狂热而把奋斗目标和冷静客观淹没在非理性的冲动之中;如他听说德•瑞那夫人告发他,就不顾一切地冲回去枪击了夫人。
而拉斯蒂涅却用商人的眼光始终以金钱为目标,奉利益为珍宝,精明而投机。
其次,他们的反抗方式不同。
于连曾经通过占有贵族夫人与小姐来报复贵族阶层,显示自己的反叛与抗争。
尤其是在法庭上那段经典的铿锵的陈词更是将他对贵族的愤怒抨击表现得淋漓尽致,他始终为了自己平民的尊严坚持到最后,甚至放弃自己的生命。
他的结局是他个人反抗的升华。
而拉斯蒂涅放弃了贵族传统观念,走上了不择手段向资产阶级蜕变的道路,他充分领会了“人生三课”,明白了“不是靠天才就是靠腐败”,懂得了“你越没有心肝,就越高升得快”。
于是,像个战战兢兢的小学生完成功课一样他一步步抛弃良知,爬到了社会顶端。
他成功了,却是以出卖自己的灵魂为代价,他的结局是妥协的成功,是抛却个人良心和道德观念的成功。
最后,他们典型形象表现的意义不同。
两个人不同的命运与结局,所隐含的意味截然不同。
于连的悲剧是一个有野心的青年试图通过自己的奋斗跻身上流社会,却不愿与他们同流合污、泯灭良心地利用踩踏他人,最终成为被排斥者与局外人。
而拉斯蒂涅的成功揭露了资产阶级丑恶的嘴脸,唯利是图,拜金与个人主义盛行。
前者进一步反映了封建时代小资产阶级反抗登记制度的进步性,而后者则体现了资产阶级取代贵族阶级的必然,金钱对人心的腐蚀与残害,金钱成了滋生罪恶与堕落的温床。
在我看来,于连的悲剧是个人的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而拉斯蒂涅的悲剧是命运悲剧。
于连与拉斯蒂涅
于连与拉斯蒂涅于连与拉斯蒂涅通过课堂观看的电影与上网查阅的资料,我们知道于连是法国作家司汤达的名作《红与黑》中的主人公,是法国波旁王朝复辟时期小资产阶级个人奋斗的典型形象。
而拉斯蒂涅是巴尔扎克《人间喜剧》的中心人物之一,是一个被资本主义社会所腐蚀的贵族青年典型,在小说《高老头》中,是一个正在形成中的资产阶级青年野心家的形象。
司汤达与巴尔扎克生活的年代相差无几,写作背景也十分相似,于连与拉斯蒂涅也就具备极强的可比性。
他们都天资聪颖,热情而富有才气,在同龄人中都是出类拔萃。
但两人在社会大环境这个染缸的作用下,最终都走向坠落,不同的在于前者走向了出生之后就注定的失败,后者则平步青云,成为社会的附庸,一个实实在在的野心家。
于连就是面对这样的环境中开始自己的人生处世哲学。
在德?雷纳尔市长家里他第一次开始接受社会教育。
家庭教师的屈辱地位使他对贵族社会的阶级差异和贫富悬殊极度敏感。
他不但自尊心强,而且还有平民意识,本能地憎恨富人,鄙视庸俗无能的市长。
在市长家里,他大开眼界,看到了资产阶级的败行劣迹,看到了各种各样损人利已的阴谋诡计。
谢朗神夫曾经开导他说:“你也可能发迹,但那必须损害穷人的利益,奉承区长、市长,巴结达官显贵,卑躬屈膝投其所好,这种行为,就是尘世间所谓的处世之道。
”于连开始认识到在这个利己主义的社会里,要想立足升迁,只能以虚伪的手段保护自己的利益去猎取功名财富。
他发誓:“只说那些他认为是虚假的话,决不谈论真实的事情。
”他终于学会了虚伪,在野心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在趾高气扬的贵族面前,他不但不卑躬屈膝,反而以高傲来对抗贵族的傲慢。
于连平民意识也在同德瑞?那夫人的关系上也有所表现。
他最初的动机是征服这个贵族夫人。
德瑞?那夫人是一个心地善良纯洁的女人,但不幸嫁给了一个粗鄙庸俗的官僚,于连和追求唤醒了她沉睡的爱情,于连漂亮的外貌,他聪明和勇气,蒙住了她的眼睛。
于连同德瑞?那夫人间的关系终于暴露,他不得不离开市面上长的家。
于连和拉斯蒂涅的比较
于连和拉斯蒂涅的比较
相同:
1、可悲的大环境(共和理想破灭,复辟时代来临。
)
2、典型的小人物(平民的儿子,破落的贵族子弟)
不同:
1、主题不同(《红与黑》强烈政治倾向;《人间喜剧》拜金主义,现实主义)
2、作家倾向不同(《红》内倾向,深度心理描写;《人》外倾向,外部社会形态)
3、人物形象之不同
(1)理想追求不同
于连:“拿破仑式理想”,希望出人头地
拉斯蒂涅:重整家业,挥金如土,世俗
(2)性格造成不同
于连:复杂多变矛盾性格,自尊又自卑,勇敢又怯懦,真诚又虚伪,反叛又妥协
拉斯蒂涅:相对简单,痛苦来源于贫困现实与物欲享乐之间的巨大反差,热情善良,正义,(3)奋斗手段不同
于连和拉斯蒂涅都受到上流社会女人的青睐,但是手段都本质的不同。
于连:视“女性”为征服对象,为了职责,也曾投入热情与真诚,但从未竭力讨好,也从未糟践自己,与远大的理想相比,爱情是第二位的。
拉斯蒂涅:凭借风流倜傥去征服很多上流社会的侯爵小姐,把她们当做向上的跳板,头脑清醒,不断更换目标,用完就扔。
(4)信仰内容不同
于连:视拿破仑为偶像,信仰“个人英雄主义”,主张自我奋斗。
拉斯蒂涅:则信奉“极端利己主文”,主张唯利是图。
(5)结局成败不同
于连:在彻底看清社会真面目后,毅然选择心灵的回归,宁死而不愿苟活。
他付出生命的代价,换来精神的永生。
拉斯蒂涅:则正好相反,他在认清金钱的本质后,纵身跳入大海,永不回头。
他娶了纽沁根夫人的女儿,被封为勺哥,成为贵放院议员、副国务秘书,大搞投机买卖,一个典型的个人野心的成功者,只是心早已不在。
于连与拉斯蒂涅形象对比
奋斗者?还是野心家?——于连与拉斯蒂涅形象比较19世纪是资本主义蓬勃发展期,在这个过程中,许多人都走上了资本家的发家之路。
无论是下层的农民,还是小资产阶级,他们都在努力的奋斗,希望跻身于资本主义的上层社会。
于连和拉斯蒂涅虽为小说中的人物,却同为这个时代的青年,不可避免的接受了当时社会主流意识,为我们展示了当时社会现实,为了改变自己的处境,他们一直在与他们周围的这个不正常的社会奋斗着。
于连和拉斯蒂涅分别出自于19世纪二三年代法国两位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司汤达和巴尔扎克之手。
这两个法国青年在两位作家的笔下,表现出了他们许多的不同,却更有许多的相同。
总体来看,于连更倾向于一个小资产阶级奋斗者的形象,而拉斯蒂涅却更是一个资产阶级野心家的形象。
从表面上看,两个人的地位,生活际遇,人生理想,都极为的相似,都是刚刚涉世的有志青年,为积极进取向上,奋斗之人,但是最终的结局却是迥异的,拉斯蒂涅上去了,于连却失败了。
为什么于连和拉斯蒂涅这两个地方相同,人生理想相似,最求理想放方法想似的两个年轻人,却最终换来的结果不同呢?首先,从个人人生理想来讲。
于连和拉斯蒂涅作为有理想的立志青年,他们的人生了理想从表面上看,都是想进入上层社会,出人头地。
做为社会底层的他们,都渴望被人尊敬,被人敬仰,受到社会的肯定。
但是,通过细致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其实他们的人生理想有着截然不同的目标,并不是完全相同的。
而这就确定了他们的人生道路是不一样的。
于连的人生目标是梦想着成为拿破仑一样的风云人物,向往军功,渴望尊重,自由,平等,和强烈的反抗意识。
当父亲将他正在看的《圣赫勒拿岛回忆录》打翻在溪流中时,他清秀的脸庞上流露出一种“刻骨铭心的仇恨”;他父亲让他到市长的家当家庭教师时,他回答:“我不愿当奴仆”,“要我和奴仆一起吃饭,我宁肯死掉”;于连不堪忍受父兄的大骂,几次想离家出走;于连和雷纳尔夫人发生恋情,最初也是处于维护自己的自尊心,要求着平等对他;他起初为了报复市长而占有市长夫人以及后来要征服马蒂尔德的行动也体现了报复和反抗意识。
于连与拉斯蒂涅对比分析
于连与拉斯蒂涅对比分析《红与黑》与《高老头》是十九世纪法国著名的现实主义长篇小说。
这两部小说的作者司汤达和巴尔扎克分别在书中塑造了于连和拉斯蒂涅这两个世界文学史上“想出人头地,进入上流社会”的典型。
他们有着相似的目标,但是在奋斗之路上却走出了不同的人生。
于连和拉斯蒂涅有着相同的历史时代特点,也有一样敏锐的平民阶级意识,但是却表现出不尽相同性格特征。
于连是具有反抗精神的个人奋斗的典型,性格具有反抗与妥协的两面性。
他渴求人格独立,具有强烈的自我观念、平等意识和反抗精神;一方面仇视和反抗上流社会,一方面又要依附投靠上层社会,显得虚伪而又野心十足。
但是最终却彻底醒悟而以命向残酷的社会现实发出抗争。
而拉斯蒂涅则是一个被资产阶级金钱至上原则所腐化了的贵族青年,是一个正在形成中的资产阶级野心家的典型。
他野心勃勃,在经受了极端利己主义和金钱万能等思想的深刻认识后更是彻底泯灭良心而奔向贵族生活。
当然,性格的最终养成与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与阶级出身是有很大的关系的。
由于出生地位低下,于连很早就形成了一种反抗和仇恨贵族大资产阶级的心理。
爱读书身受启蒙思想的影响,培养了他的平民意识;崇拜拿破仑,又希望自己能建功立业,然而封建等级制使他希望破灭;而后他看到教会盛极一时,他投靠了教会。
正是对自身地位的不满,激起了于连对这个社会的憎恨及对金钱和荣誉的渴望。
而拉斯蒂涅出身于安古兰米乡下的一个没落贵族家庭。
虽然贫穷,但当时是封建贵族掌控着国家政权,所以他可以凭借贵族的身份攀援到远房表姐-----鲍赛昂子爵夫人,她是“贵族社会中的一个领袖”。
所以拉斯蒂涅贵族的出身为他向上爬提供了一条便捷的道路,虽不能帮助他在上流社会扎根,但也为他进身资产阶级提供了可能。
这对于无权无势的于连来进入上流社会来说是一大障碍的问题于拉斯蒂涅而言却无任何困难。
这也就造成了他们在性格上的差异以及最后结局的天差地别。
除此之外,于连与拉斯蒂涅的人生目标在实现方式上也是不同的。
《红及黑》中于连及《高老头》中拉斯蒂涅形象的对比解析
《红与黑》中于连与《高老头》中拉斯蒂涅形象的对照纲要:拉斯蒂涅和于连相同作为个人奋斗者形象,因为在奋斗过程中人生目标、思想性格、使用手段不一样,形成了不一样的争运和结局.文章就法国作家司汤达的小说《红与黑》中的主人公于连和巴尔扎克的小说《高老头》中的人物拉斯蒂涅进行比较,简洁论述了这两个人物的人生经历和命运的决断。
重点词:拉斯蒂涅于连比较形象塑造拉斯蒂涅是法国作家巴尔扎克在《高老头》中所塑造的形象,于连是法国作家司汤达在《红与黑》中所塑造的形象。
这两个形象的共同点是:有才华、有热忱、有志向,童年时代的教育及所受的影响使他们想凭自己的才能出类拔萃。
然拿破仑时代的结束宣布了他们自由竞争时代的结束,复辟王朝加深了他们的难过,出路问题烦恼着整整一代中基层青年。
面对现实,他们走上了个人奋斗的道路,代表了法国中基层绝大部分有志向青年的思想动向。
他们的不一样点是:相同作为个人奋斗者,因为在奋斗过程中人生目标、思想性格、使用手段不一样、投奔的社会力量不一样,形成了不一样的命运和结局。
第一,追求的人生目标不一样。
拉斯蒂涅和于连生擅长同一期间,身世都贫困,生活环境滋长了两位青年向上爬的野心,这是他们的共同点。
但是,面对相同的处境,拉斯蒂涅的个人奋斗动因重视于对上流社会豪华生活的神往,对其虚荣心的知足。
于连的个人奋斗动因则重视于实现儿时的英豪梦,盼望靠才能、英勇,创业绩,获地位。
不一样的思想动因,使两者在人生目标的追求中做出不懈的努力。
于连完整崇敬绝世英豪拿破仑,想从《懊悔录》和《圣赫勒拿岛回想录》中认识世界,但在复辟王朝的期间,那个“穿红色军装”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这自然就致使他童年的梦幻和理想的幻灭,这也成了他成功道路上的一个小小的绊脚石。
而拉斯蒂涅想经过自己努力学习,把学科作为适合社会发展的动力,以便利足先登,榨取社会,这些固然没有行通,但他经过念书跻身于上流社会的想法,是切合当时社会的某种需要,也能够说是他成功道路上的一个闪光点。
于连与拉斯蒂涅之形象对比分析
于连与拉斯蒂涅之形象对比分析一、本文概述《于连与拉斯蒂涅之形象对比分析》这篇文章旨在深入探讨两位文学角色——司汤达笔下的于连和巴尔扎克塑造的拉斯蒂涅——的形象及其内在特质。
通过对比分析这两位角色,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19世纪法国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以及个人如何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下挣扎、追求并最终实现或挫败其理想。
本文将从社会背景、个人经历、性格特征以及道德观念等多个方面对这两位角色进行深入剖析,旨在揭示他们各自独特的形象及其对后世文学和社会观念的深远影响。
通过这样的对比分析,我们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两位角色,还能对19世纪法国社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有更深刻的认识。
二、于连形象分析于连是法国作家司汤达所著小说《红与黑》中的核心人物,他的形象复杂而多面,深刻反映了19世纪初期法国社会底层青年在追求个人理想和社会地位时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于连是一个充满矛盾和复杂性的角色。
他出身贫寒,但却怀揣着对权力、知识和爱情的渴望。
这种渴望促使他不断努力,试图摆脱自己的社会阶层,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
然而,他的这种努力却常常受到社会现实的制约和打击。
例如,他在爱情上的追求,无论是与玛蒂尔德还是玛达姆·德·拉穆尔特的关系,都充满了痛苦和无奈。
他深知自己的社会地位和身份无法与这些贵族女性相匹配,但他又无法抗拒她们所代表的权力和财富的诱惑。
这种矛盾使得他的爱情充满了痛苦和挣扎,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底层青年在追求爱情时所面临的困境。
于连的形象还体现了个人理想与社会现实的冲突。
他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实现个人价值,但社会的阶级壁垒和偏见却使他无法实现这一目标。
他在军队中的经历和在贵族家庭中的工作都让他深感自己的无力和渺小。
他试图通过追求权力和知识来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但最终却发现这些都无法真正改变他的命运。
这种个人理想与社会现实的冲突使得于连的形象更加丰满和立体。
于连的形象也体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他既有着坚定的信念和勇气,也有着软弱和迷茫。
于连和拉斯蒂涅
• 于连在思想性格上与拉斯蒂涅一样存在矛盾性,
但于连的心理矛盾是由两个阶级两种对立的价值
观念的冲突引起的。即由于处于上升期的资本主
义价值观念与腐朽反动的封建主义的价值观念的
尖锐冲突引起的。于连的家庭出身和社会地位,
他的宏伟志愿和生不逢时,以及卢梭、拿破仑的
思想影响,形成了他反抗复辟社会,追求自由平
老头对女儿的爱可谓一片痴情,甚至达到荒谬的 程度。他用金钱培养了女儿的金钱观念和利己主 义人生观,他自己也成了利己主义和拜金主义的 牺牲品。通过这个形象,作者对资本主义社会的 金钱关系和金钱罪恶揭露得极为深刻。 • 巴尔扎克赞扬了高老头的父爱,并希望通过 这种“伟大的父爱”去改善人欲横流、天伦泯灭 的社会现实,这当然是不符合实际的。
• •
第二,性格不同,思想的矛盾性不同。 当人物所处环境和自身追求的人生目标产生不 协调时,人物的性格及其思想矛盾便突出地表现 出来。于连和拉斯蒂涅涉世未深时都曾是心地纯 洁、聪明伶俐、感情细腻的青年,但随着人物命 运的发展,故事情节的推进,拉斯蒂涅的思想性 格开始发生转变 一到巴黎,他在经受了人生三课
于连的生活场景
• 那么,拉斯蒂涅和于连分别是怎洋的个人奋斗者
形象呢?
•
首先,思想动因不同,追求的人生目标
不同。
• 拉斯蒂涅和于连生长于同一时期,出身都属清寒 一类,生活环境滋生了两位青年向上爬的野心, 这是他们的共同点。
• 然而,面对相同的处境,拉斯蒂涅的个人奋斗动
因侧重于对上流社会奢华生活的向往,对其虚荣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心受责。可以说,于连是上层统治阶级最无情的
揭露者和批判者。然而,他虽不满封建等级制度,
心的满足。于连的个人奋斗动因则侧重于实现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于连与拉斯蒂涅
通过课堂观看的电影与上网查阅的资料,我们知道于连是法国作家司汤达的名作《红与黑》中的主人公,是法国波旁王朝复辟时期小资产阶级个人奋斗的典型形象。
而拉斯蒂涅是巴尔扎克《人间喜剧》的中心人物之一,是一个被资本主义社会所腐蚀的贵族青年典型,在小说《高老头》中,是一个正在形成中的资产阶级青年野心家的形象。
司汤达与巴尔扎克生活的年代相差无几,写作背景也十分相似,于连与拉斯蒂涅也就具备极强的可比性。
他们都天资聪颖,热情而富有才气,在同龄人中都是出类拔萃。
但两人在社会大环境这个染缸的作用下,最终都走向坠落,不同的在于前者走向了出生之后就注定的失败,后者则平步青云,成为社会的附庸,一个实实在在的野心家。
于连就是面对这样的环境中开始自己的人生处世哲学。
在德•雷纳尔市长家里他第一次开始接受社会教育。
家庭教师的屈辱地位使他对贵族社会的阶级差异和贫富悬殊极度敏感。
他不但自尊心强,而且还有平民意识,本能地憎恨富人,鄙视庸俗无能的市长。
在市长家里,他大开眼界,看到了资产阶级的败行劣迹,看到了各种各样损人利已的阴谋诡计。
谢朗神夫曾经开导他说:“你也可能发迹,但那必须损害穷人的利益,奉承区长、市长,巴结达官显贵,卑躬屈膝投其所好,这种行为,就是尘世间所谓的处世之道。
”于连开始认识到在这个利己主义的社会里,要想立足升迁,只能以虚伪的手段保护自己的利益去猎取功名财富。
他发誓:“只说那些他认为是虚假的话,决不谈论真实的事情。
”他终于学会了虚伪,在野心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在趾高气扬的贵族面前,他不但不卑躬屈膝,反而以高傲来对抗贵族的傲慢。
于连平民意识也在同德瑞•那夫人的关系上也有所表现。
他最初的动机是征服这个贵族夫人。
德瑞•那夫人是一个心地善良纯洁的女人,但不幸嫁给了一个粗鄙庸俗的官僚,于连和追求唤醒了她沉睡的爱情,于连漂亮的外貌,他聪明和勇气,蒙住了她的眼睛。
于连同德瑞•那夫人间的关系终于暴露,他不得不离开市面上长的家。
强烈的出人头地的愿望,使他排除了和女仆爱莉莎结婚过小康生活或同朋友经营生意以求致富的两条路。
官场尔虞我诈、唯利是图的社会风气对于连有了深刻的影响。
他已发现凭学识和才干难以获得成功。
当时四十岁左右的神父有三倍于拿破仑手下著名将领的收入,于是他立即决定通过教会的阶梯去攀登他理想的高峰。
在神学院的十四个月里,于连很收敛自己,变得更加虚伪自私了。
他进入阴森恐怖的神学院后,亲眼目睹了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丑恶内幕,于是便耍起了两面派手法,这种表里不一的行为居然得到院长的赞赏。
神学院的生活进一步扭曲了他的性格,强化了他向上爬的野心和虚伪的作风。
于连给木尔侯爵当私人秘书后虽然还偶尔流露出平民阶级的思想意识,但受到侯爵重用,征服玛特尔小姐后,于连的“平民阶级叛逆心”已消失。
他成了复辟王朝的忠实走卒。
正当于连慢慢走向他所向往的“光明”时,因枪击德•瑞那夫人而彻底断送了自己的前程,把自己送上了断头台。
而《高老头》中蒂涅虽出生贵族却也早已败落,他是一个被资产阶级金钱至上的社会原则所腐蚀的贵族子弟的典型。
他是外省破落贵族子弟,为重振家业来巴黎寻找出路,本想通过勤奋读书取得功名,但很快就被巴黎的花花世界所腐蚀,产生了迅速爬上去的欲望。
他在《人间喜剧》中多次出现,而在《高老头》中,他的全部活动和性格演变具有特别深刻的典型意义,因为在这里作者揭示了其野心家性格形成的详细过程,是拉斯蒂涅的学习如何在上
流混迹的时代。
蒂涅天性善良,一心一意想着凭个人奋斗,有朝一日飞黄腾达。
开初他的性格是双重的、矛盾的。
他有高雅的习惯,所以童年的幻想和内地人的观念亦即纯朴的天良道德占着主导地位;然而由于缺钱,心中又时刻盘算着如何捷足先登地去榨取社会,这样他的心思、他的聪明就不能专心用在正道上。
随着在巴黎这个大染缸里越泡越深,其天性中美好的一面便逐渐泯灭,而邪恶的一面却不断发展。
他逐渐童识到只顾没头没脑地读书,一辈子是不会出人头地的,于是恍然悟到有“应酬交际的必要”,决定要投身上流社会。
他立刻行动起来,通过陈年旧谱结识了表姐巴黎鲍赛昂子爵夫人。
他去拜望夫人,正值她情场失意,满腹委屈,一时怨怒之下,向表弟道出了上流社会的秘密,无意中给这个整装待发的青年上了社会教育的第一课:“你得以牙还牙对付这个社会……,你越没有心肝,就越高升得快,你毫不留情地打击人家,人家就怕你。
只能把男男女女当异马,把它们骑得精疲力尽,到了站上丢下来,这样你就能达到欲望的最高峰。
”
后来,同公寓的大逃犯伏脱冷又给他上了第二课,揭示了他所谓的堂堂正正的道路,这个强盗说:“你知道巴黎人是怎祥打天下的”,“•…不是靠天才的光芒,就是靠腐蚀的本领……清白老实一无用处……人生就是这么回事,跟厨房一样腥臭。
要捞油水不能怕脏手,只消事后洗干净;今日所谓道德,不过是这一点……”他给拉斯蒂涅设想了一条尽快成功的道路,那是一条爱情与鲜血交织一起的道路,即让他去勾引住同公寓的维多莉小姐,再派人去杀死维多莉的哥哥,这样就可以从银行家的父亲那里继承财产80万。
这番话教大学生听得目瞪口呆,他想:夫人文文稚雅对我讲的,他赤裸裸地说了出来。
子爵夫人、伏脱冷的两堂“社会教育”课固然重要,但给拉斯蒂涅以更为深刻感触的,还是亲眼目睹的三件事情:伏脱冷的被出卖和被捕;子爵夫人的被遗弃;高老头的死.。
尤其是后者,更骇人听闻:父亲要死了,拉斯蒂涅向女儿们再三敦请,居然都无动于衷。
他看透了上流社会女子的残酷、自私和忘恩负义。
一切一切都证明了整个社会除了金钱的关系,一切高尚、诚实和纯朴统统给摧毁了。
和于连相比不同,拉斯蒂涅“更为识相”,他顺应环境甘心堕落,在社会的熏染下经过良心和野心的斗争,终于自觉走上了野心家的道路,他的性格也就完成了。
小说最后,他埋葬了高老头,“也埋葬了他年青人的最后一滴眼泪”,气概非凡“上纽沁根太太家吃饭去了”。
他并非是以正义同邪恶斗争,而是以毒攻毒,不择手段地去谋取私利,以决胜负。
而去纽沁根太太家吃饭这个结尾更是意味深长。
于连、拉斯蒂涅形象的塑造是特定时代社会心态的本质反映。
人们在金钱魔力的役使下,体“是化’,的唯物验一誉彼金钱鞭答的惶惑、痛苦、焦躁、骚动以至于由此而产生的不可遏制的欲望之火的极度炽热。
这种由于对物的依赖和归顺而产生的社会心态无不具有民族、国家、地城的个性而反映了特定时代的社会本质。
于连、拉斯蒂涅都与环境存在着正在增长的或正在平息下去的严重分歧和尖锐冲突,然而两位主人公却表现出迥然不同的处世原则和生存方法。
于连有信仰、有信念,具有顽强的意志力和冒险精神,他对自身的价值充满信心。
全部内心世界就是绝对的自由和独立,他自始至终也没有和环境妥协。
拉斯蒂涅在一步一步地靠拢被自己否定过的社会.追求被自己诅咒过的对象和改变自己的内心世界以适应资产阶级的生活法则。
最终他抛弃了源于贵族的道德宗旨,接受了上述阶层不同,方式不同却是同样内容的资产阶级利已主义的道德教育,学会了“征服”亦即“顺从”社会的方法,实现了他的精神堕落。
古近中外的有志青年,尤其是处于中下层社会的有志青年不计其数,他们为实现理想所使用的方法手段各异,于连与拉斯蒂涅迈出的是相同的第一步----利用上流社会的女人的爱情。
他们最初道路的吻合并非偶然,这反映了那个社会的虚荣,黑暗与腐朽。
出众的才智,高深的学问,勤勉的工作不能换来地位与财富,是社会现实逼着青年们做出了那样的选择。
伏脱冷的话描出了社会的本象:年轻人的成功之路既不靠美德,也不是靠才能,恰恰相反,
是靠丧失美德与浪费天才。
于连和拉斯蒂涅是两个来自下层社会的具有不同性格,有着貌似相同,本质不同追求的青年野心家,他们沿着相似的生活道路向上爬,一个追求尊严、自由,一个追求地位,财富;一个彻底醒悟,灵魂得到净化,一个完全腐化,堕落;一个终于对复辟社会深感绝望,拒绝上诉,以死相抗,决不妥协;一个终于爬上权势顶峰,无论是于连悲剧性的奋斗史还是拉斯蒂涅成功的世俗化追求,二者都有力地控诉了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扼杀了社会的全部生机和一代人的希望,是统治阶级的力量让这两个青年人走上了不同的人生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