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连和拉斯蒂涅形象对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于连和拉斯蒂涅都是青年知识分子的典型,经济条件都不是很好,自从他们目睹了上流社会的灯红酒绿,都无比向往,经历了各种磨难,他们向上爬的动机不一样,决定了他们各自的结局也不一样。于连停留在自我的世界里不能自拔,拉斯蒂涅的行为更多地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在对待前进道路上的感情问题上,于连应该算一个比较忠实于爱情的人,拉斯蒂涅的爱情是在教唆下进行的,没有真情可言。于连最后大彻大悟,而拉斯蒂涅却走上了邪恶的发家道路。他们的出生、环境、经历和结局都不相同。两人的结局是历史的必然。
于连出身于小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都有种种束缚。是小资产阶级个人奋斗的典型。于连在小时候接受了启蒙运动的思想,他热烈崇拜拿破仑,仇视压制他的上层统治阶级。于连一生走过了一条“之”字形的道路。为了改变自己的地位,于连唯一有的就是他的知识。他雄心勃勃,拿破仑是他的榜样,凭自己的才华走上了权利的颠峰。于连作为一个孱弱腼腆的平民青年,他通过“红”踏上社会,但是在波旁王朝复辟结束了他的英雄梦。随着查理十世的登位,他亲眼目睹了圣职人员的荣耀,萌发了通过批上“黑”色教袍以实现出人头地的欲望。对于于连来说,爱情是手段,然而于连毕竟是善良的,极易动真情。在狱中,他真诚地对待情人,对待朋友,对待敌人。因为他彻底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他开始为自己的行为后悔。入狱后,于连大彻大悟的,他成了“少数的幸福人”,恢复了真正的自我。入狱后他完全可以有机会逃离监狱,完全可以成为德&8226;拉莫尔侯爵的女婿,但他却放弃了,走上了“自杀”的道路。在狱中,他真正感受到了幸福。于连的悲剧性的结局是必然的,他的悲剧是这时期的中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命运的概括。于连性格经历了反抗——妥协——反抗的变化。他是一个自尊、自爱、勇敢、真诚而有怯懦、自卑、虚伪的矛盾统一体,是一个性格分裂的人物。于连本质上是纯真善良的,所以他没有一直堕落下去,而是在经过了风雨以后,最后悬崖勒马。
拉斯蒂涅是青年知识分子的典型,也是初出茅庐、初露锋芒的资产阶级野心家典型。拉斯蒂涅是外省小贵族的子弟,一个穷大学生,家中收入不丰,他是长子,家里把他送到巴黎,让他在巴黎寻找机会发迹,他目睹上流社会中一些贵族青年过着灯红酒绿。他的“人生三课”让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不顾一切地往上爬”,用一切手段进入上流社会,仁慈、善良就等于“自杀”。他在走向没落衰亡的贵族典型鲍赛昂子爵夫人那里接受
了社会教育的第一课,鲍赛昂子爵夫人告诉他如何对待这个既卑鄙又残忍的社会。“恶”的化身伏脱冷给给他上了第二课,伏脱冷对他的处境了解得一清二楚,直截了当地告诉他“要弄大钱,就该大刀阔斧的干,要不就完事大吉。”拉斯蒂涅几乎要走犯罪这条道路了,但是后来伏脱冷被捕,让他打消了这个念头,不过,伏脱冷的邪恶说教在他心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他的第三课,就是高老头的悲惨死亡,拉斯蒂涅看到高老头两对女儿女婿的无情无义,使拉斯蒂涅更清楚的认识到上流社会根本不讲感情,只讲金钱和个人利益在埋葬高老头的同时,他把剩下的最后一点神圣的感情也一起埋葬了。经历了这“人生三课”,他的善良人性逐渐被金钱所扭曲,灵魂被腐蚀,最后决心踏上资产阶级野心家的道路。 十八九世纪的西欧,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正处在激烈的斗争之中。封建王朝复辟后,贵族卷土重来,整个社会笼罩在旧贵族的阴霾。风雷叱咤,豪气干云的时代过去了,法国进入一个勾心斗角虚伪腐败、个性和魄力受到压抑的时期,平民青年难有出路。上层社会一片糜烂,金钱、地位、名利是上层人的主要追求,大多的年轻人也都乐衷于此。尤其那些或有着高昂地位却家道中落,或地位卑微中途暴发的人更是狂热地追求各自的功名利禄,可以说是无名的求名,无财的求财。于是,男的如拉斯蒂涅就“去征服几个可以做他的后台的妇女”,女的如伏盖公寓的老板娘则希冀“嫁于有钱人当一名本地区的阔太太”。只要目的达到之后,他们就可以甩掉挤身上流阶层的垫脚石,从而体面地来往于上层人中。
《泰坦尼克号》中,出身于上流社会的英国少女露丝在家庭逼迫之下嫁给自私傲慢的富翁霍利,她的母亲所给出的理由就是,过世的父亲除了留给他们高贵的身份之外,其它就一个子儿也没有。如果不嫁给有钱的霍利,她们就再不能体面地生活在上层社会。由此,上流所谓的高雅与富贵也就可见一斑。
一
司汤达(1783-1842)作为成长在法国十八九世纪之交现实主义小说创作家,其代表作《红与黑》无疑就是这个时代的哀歌。这部小说出版至今已有200年左右的历史并且经久不衰,到现在仍受广大读者所认同,主要原因就在于塑造了于连·索黑尔这个极富时代色彩,又具有鲜明个性的艺术形象。它通过主人公的经历向我们展示了法国复辟王朝时期广阔的时代画卷,触及到当时许多尖锐的社会问题,且有一定的普遍性意义。与其同时代的巴尔扎克(1799-1850)也因创作出容括世间万象
的《人间喜剧》而名芳后世。当中的名篇《欧也尼·葛朗台》、《高老头》则塑造了一系列具有强烈现实意义的人物而被我们所熟知。在此,我们主要就《红与黑》中的于连
《高老头》中的拉斯蒂涅这两个青年人物做一简要的对照分析。
司汤达与巴尔扎克生活的年代相差无几,写作背景也十分相似,于连与拉斯蒂涅也就具备极强的可比性。他们都天资聪颖,热情而富有才气,在同龄人中都是出类拔萃。但两人在社会大环境这个染缸的作用下,最终都走向坠落,不同的在于前者走向了出生之后就注定的失败,后者则平步青云,成为社会的附庸,一个实实在在的野心家。
于连出生平民,受压迫的地位使他滋长了对现实的不满情绪。启蒙思想和拿破仑的影响,培养了他的反抗性格。他立志要像拿破仑那样靠个人才智建立功勋,飞黄腾达。但是在复辟时期,社会不允许拿破仑式的晋身之道。门第、血统、资历的障碍,于连得不到发迹的机会,还不断遭到迫害。
于连就是面对这样的环境中开始自已的人生处世哲学。在德·雷纳尔市长家里他第一次开始接受社会教育。家庭教师的屈辱地位使他对贵族社会的阶级差异和贫富悬殊极度敏感。他不但自尊心强,而且还有平民意识,本能地憎恨富人,鄙视庸俗无能的市长。在市长家里,他大开眼界,看到了资产阶级的败行劣迹,看到了各种各样损人利已的阴谋诡计。谢朗神夫这样开导他:“你也可能发迹,但那必须损害穷人的利益,奉承区长、市长,巴结达官显贵,卑躬屈膝投其所好,这种行为,就是尘世间所谓的处世之道。”于连开始认识到在这个利己主义的沙漠里,要想立足升迁,只能以虚伪的手段保护自己的利益去猎取功名财富。他发誓:“只说那些他认为是虚假的话,决不谈论真实的事情。”他终于学会了虚伪,在野心的道路上迈出了第一步。
在趾高气扬的贵族面前,他不但不卑躬屈膝,反而以高傲来对抗贵族的傲慢。于连平民意识也在同德瑞·那夫人的关系上也有所表现。他最初的动机是征服这个贵族夫人。德瑞·那夫人是一个心地善良纯洁的女人,但不幸嫁给了一个粗鄙庸俗的官僚,于连和追求唤醒了她沉睡的爱情,于连漂亮的外貌,他聪明和勇气,蒙住了她的眼睛。
于连同德瑞·那夫人间的暖昧关系终于败露,他不得不离开市面上长的家。强烈的出人头地的愿望,使他排除了和女仆爱莉莎结婚过小康生活或同朋友经营木材生意以求致富的两条路。官场尔虞我诈、唯利是图的社会风气对于连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已发现凭学识和才干难以获得
成功。当时四十岁左右的神父有三倍于拿破仑手下著名将领的收入,于是他立即决定通过教会的阶梯去攀登他理想的高峰。
在神学院的十四个月里,于连很收敛自己,变得更加虚伪自私了。 他进入阴森恐怖的神学院后,亲眼目睹了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丑恶内幕,于是便耍起了两面派手法,这种表里不一的行为居然得到院长的表睐和宠幸。神学院的生活进一步扭曲了他的性格,强化了他向上爬的野心和虚伪的作风。于连给木尔侯爵当私人秘书后虽然还不时流露出平民阶级的思想意识,但受到侯爵重用,征服玛特尔小姐后,于连的“平民阶级叛逆心”已消失。他成了复辟王朝的忠实走卒。正当于连一步步走向他所向往的“光明”时,因枪击德·瑞那夫人而彻底断送了自己的前程,把自己送上了断头台。
二
蒂涅虽出生贵族却也早已败落,他是一个被资产阶级金钱至上的社会原则所腐蚀的贵族子弟的典型。他是外省破落贵族子弟,为重振家业来巴黎寻找出路,本想通过勤奋读书取得功名,但很快就被巴黎的花花世界所腐蚀,产生了迅速爬上去的欲望。他在《人间喜剧》中多次出现,而在《高老头》中,他的全部活动和性格演变具有特别深刻的典型意义,因为在这里作者揭示了其野心家性格形成的详细过程,是拉斯蒂涅的学习如何在上流混迹的时代。
蒂涅天性善良,一心一意想着凭个人奋斗,有朝一日飞黄腾达。开初他的性格是双重的、矛盾的。他有高雅的习惯,所以童年的幻想和内地人的观念亦即纯朴的天良道德占着主导地位;然而由于缺钱,心中又时刻盘算着如何捷足先登地去榨取社会,这样他的心思、他的聪明就不能专心用在正道上。随着在巴黎这个大染缸里越泡越深,其天性中美好的一面便逐渐泯灭,而邪恶的一面却不断发展。他逐渐童识到只顾没头没脑地读书,一辈子是不会出人头地的,于是恍然悟到有“应酬交际的必要”,决定要投身上流社会。他立刻行动起来,通过陈年旧谱结识了表姐巴黎鲍赛昂子爵夫人。他去拜望夫人,正值她情场失意,满腹委屈,一时怨怒之下,向表弟道出了上流社会的秘密,无意中给这个整装待发的青年上了社会教育的第一课:“你得以牙还牙对付这个社会……,你越没有心肝,就越高升得快,你毫不留情地打击人家,人家就怕你。只能把男男女女当异马,把它们骑得精疲力尽,到了站上丢下来,这样你就能达到欲望的最高峰。”后来,同公寓的大逃犯伏脱冷又给他上了第二课,揭示了他所谓的堂堂正正的道路,这个强盗说:“你知道巴
黎人是怎祥打天下的” ,“·…不是靠天才的光芒,就是靠腐蚀的本领……清白老实一无用处……人生就是这么回事,跟厨房一样腥臭。要捞油水不能怕脏手,只消事后洗干净;今日所谓道德,不过是这一点……”他给拉斯蒂涅设想了一条尽快成功的道路,那是一条爱情与鲜血交织一起的道路,即让他去勾引住同公寓的维多莉小姐,再派人去杀死维多莉的哥哥,这样就可以从银行家的父亲那里继承财产80万。这番话教大学生听得目瞪口呆,他想:夫人文文稚雅对我讲的,他赤裸裸地说了出来。
子爵夫人、伏脱冷的两堂“社会教育”课固然重要,但给拉斯蒂涅以更为深刻感触的,还是亲眼目睹的三件事情:伏脱冷的被出卖和被捕;子爵夫人的被遗弃;高老头的死.。尤其是后者,更骇人听闻:父亲要死了,拉斯蒂涅向女儿们再三敦请,居然都无动于衷。他看透了上流社会女子的残酷、自私和忘恩负义。一切一切都证明了整个社会除了金钱的关系,一切高尚、诚实和纯朴统统给摧毁了。和于连相比不同,拉斯蒂涅“更为识相”,他顺应环境甘心堕落,在社会的熏染下经过良心和野心的斗争,终于自觉走上了野心家的道路,他的性格也就完成了。小说最后,他埋葬了高老头,“也埋葬了他年青人的最后一滴眼泪”,气概非凡 “上纽沁根太太家吃饭去了” 。他并非是以正义同邪恶斗争,而是以毒攻毒,不择手段地去谋取私利,以决胜负。而去纽沁根太太家吃饭这个结尾更是意味深长。
三
蒂涅和于连同样作为个人奋斗者形象,由于在奋斗过程中人生目标、思想性格、使用手段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命运和结局。他们的过程是相似的,是在典型环境中突现出来的的典型形象,他们恰恰也是当时社会上的两种极端性格。
巴黎的现实是情感和荣誉可以互相买卖,青年人通过女人向上爬,女人则通过老头向上爬。一个人只要年轻漂亮就有了往上爬的资本。就是在这样一个个性封闭的时代,以于连的出生是很难挤身上流的。他愤世既俗的本性与社会环境的冲突碰撞造就了于连复杂多变,既坚强又软弱的性格。也因此早已注定其不能像拉斯蒂涅那样,只要在别人的“教导”之下就能以自身的才智轻松地进入上流。他的悲剧决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一个平民青年英雄无用武之地,无法实现自身价值的悲剧。他也由此成为那个时代同类人的阶级符号。
蒂涅既是当时法国青年野心家的一个典型,也是贵族子弟资产阶级化的典型。他的堕落过程,反映了金钱对青年的腐蚀和贵族阶级必然衰亡的
历史趋势。他有突出的个性,也有很深的社会基础。作者对其欲望表示同情,对其堕落深感惋惜。在其他小说里,拉斯蒂涅变成了一个寡廉鲜耻、彻头彻尾的政客,当上了政府的部长。但在《高老头》里所描写的这一段成长过程却是最曲折、最动人的,它深刻地揭示了年轻人所特有的慷慨感情如何在同社会污浊风气的影响中败下阵去,使人感叹
于连与拉斯蒂涅分别出自19世纪现实主义大师的作品:《红与黑》和《人间喜剧》。两人都是处于社会底层的年轻人,却都有着发财致富、向上爬的野心。但他们又有着各自的不同之处。
首先,拉斯蒂涅和于连的人生追求不同。
拉斯蒂涅的个人奋斗动机更多在于对上流社会奢华生活的向往,对物欲与虚荣心的满足。对金钱、权势的崇拜成了拉斯蒂涅追求的人生目标。于连的个人奋斗动机则侧重于实现自身的价值,渴望靠才能创造一番伟业。因此,我们说于连与拉斯蒂涅有着根本性的区别。前者是清醒地盯准金钱、地位;后者有火一样的热情和勃勃的事业雄心,有更高的生活理想与人生价值。
其次,两个的人的性格不同。
可以说于连和拉斯蒂涅两人本性都是善良的。但是,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两人心理逐渐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拉斯蒂涅对金钱与地位的渴望使得拉斯蒂涅的思想性格、行为举止常出现矛盾的地方。高老头的死以及两对女儿的无情无义让他明白了这个社会的本质。让他把为人的最后一点良心与正义埋葬了。 于连在客观上,出身低贱,倍受虐待与歧视,而主观上他又卓而不凡,有着宏伟的理想,他追求自由,追求平等。但是,于连的内心是矛盾复杂的,他虽不满封建等级制度,但要实现报复又不得不依赖于他们。
第三,奋斗的手段不同。
拉斯蒂涅和于连都生有一副漂亮的外表,常受上流社会女子的青睐。但二人所追求的人生目标不同,他们在个人奋斗中所使用的手段也迥然有别。拉斯蒂涅在不断向上爬的过程中懂得凭自己的热情和才气去征服几个可以做他后台的妇女,在与这些贵妇人交往过程中,他仅仅把她们当成进入上流社会的跳板。对于女性,他更多地使用引诱,是利用。而于连在追求女人的动机上与拉斯蒂涅有着很大区别。因为于连非常清楚地了解自己与女人打交道的目的,时刻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分析自己的地位和处境,于连追求市长夫人的最初动机是为了减轻她对自己会有的蔑视,而追求侯爵小姐的目的是为了挫败贵族青年,获得和他们平等的地位。他的这两次爱情更多的是出自心理征服的满足,而非想借助她们青云直上。
可以说于连奋斗的目的是出人头地,但他之所
以要出人头地,主要还是为了自身的价值和尊严。拉斯蒂尼的出人头地则是为了在世上更舒服的活下去。他们一个追求精神,一个追求物质。于连到最后的选择抗争和死亡。而拉斯蒂尼,他把自己的心和高老头一起埋葬了。总之,于连和拉斯蒂涅两个年轻人,经过社会的磨砺,经过内心的挣扎,最终走向了不同的命运不
zuoye2 反抗与妥协就是他思想中的一对矛盾统一体,这也给他带来深深的痛苦。在一位老军医的熏陶下,他也崇拜拿破仑,羡慕拿破仑时代青年人能凭借自己的才干青云直上。拿破仑大军公报和《圣赫勒拿岛回忆录》成了他的经典。但在复辟王政的时期,那个“穿红色军装”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这自然就导致他童年的梦幻和理想的破灭,这也成了他成功道路上的一个小小的绊脚石。由于在家庭和社会受到歧视和压抑,他从小就有强烈的平民反抗意识和要求改变命运的愿望。而且,他也企图通过个人奋斗来实现自己向上爬的愿望。
而拉斯蒂涅,本是一个纯洁、高尚、善良,富于同情心的青年学生。可是,在巴黎那个罪恶的深渊里,他一步一步被腐化掉了。起初,拉斯蒂涅心地善良,也有着是非善恶之心。但不幸的是,对金钱与地位的渴望又时时召唤着他。这就使得拉斯蒂涅的思想性格、行为举止常出现矛盾的地方。
为了一套漂亮的衣 拉斯蒂涅和于连都是世界文学史上“不择手段出人头地”的典型形象。他们为了一个共同的人生目标,不择手段的以不同的方式演绎着各自的人生。最终,拉斯蒂涅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理想,于连却以他平民孤傲的姿态走上了灵魂的祭坛。本文从两个人物生平、思想、遭遇、结局四个方面进行分析比较。
关键词:拉斯蒂涅 于连 人生理想 比较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法国著名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的长篇小说《高老头》中的主人公拉斯蒂涅,和法国著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司汤达的长篇小说《红与黑》中的主人公于连,都是世界文学史上“一心想出人头地”、“进入上流社会”的杰出的艺术典型。他们是“既才华横溢又卑鄙无耻,既聪明又狡猾,既崇高又卑鄙,既诚实又虚伪的复杂性格的复合体”。19世纪30年代,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不断发展。在这一思潮中,产生了许多伟大作家和作品,从而出现了一批不朽的人物形象。本文要介绍的是于连与拉斯蒂涅这两个人物形象之间的相异之处。
他们生活在同一个时代——法国王政复辟时代,但他们之间存在许多不同之处,我们可以从生平、思想、遭遇以及结局四个方面来认识比较。
一 生平
从生平来看,于连是王政复辟时代,受压抑的小资产阶级青年的典型代表。他出生于维立叶尔小城一家锯木工厂的小业主家庭,长得颇为漂亮,“长着一个鹰钩鼻,一双又大又黑的眼睛,深栗色的头发,垂落得很低,额头自然变小了。”而且,他的眼睛“宁静时,闪耀着深思和探索的光辉,此刻却流露出一股憎恶可怕的凶光”,“在生气发怒时,有一种凶相”。
而拉斯蒂涅一张纯粹的南方型脸,白皮肤、黑头发、蓝眼睛,风度、举止、姿态,都显示出他是富家子弟。幼年的教育致使他有高雅的习惯,虽然衣着朴素,平日穿隔年的旧衣服,有时也能装扮得十分得体,风度翩翩上街。但由于是外省的破落贵族子弟,他初到巴黎时只是一个穷苦窘迫的大学生,只希望通过苦读去取得他渴求的功名利禄与大好前程。可是花花世界的巴黎刺激了他想向上爬的欲望。于是,他不愿埋头读书,而羡慕挥金如土的生活。
虽不能单从人的相貌、服饰上评价一个人,但有时候也成为反映人的性格、身份、前途、命运等不可忽视的方面。从上面的外貌肖像描写可知,两个青年都有一张漂亮、富有生气的脸,他们清秀端庄,风流倜傥,是日后赢得贵族夫人、小姐爱慕之心的最主要的原因,也是他们走向成功的第一步。但简单的几句描写也已经告诉人们,他们的出身和教育却不尽相同。
于连是法国维立叶尔小城一个锯木厂主的儿子,从小受到富人的鄙视、冷眼和父兄的打骂,认为他是个累赘,总是挨打。这样的家境让他没有机会读书,而他又非常喜欢读书,渴望知识和美好的生活。因此他养成了任性、倔强、仇视周围一切的性格;他自命不凡,过分自尊;同时又以自己卑微的出身为耻,这些都为他从来不向恶势力完全妥协,而最终走向失败做了一个暗示。
而拉斯蒂涅出生在一个外省的破落贵族家庭,带有封建贵族特有的习气,闯入新型的社会,虽历经艰难,但也为他日后的成功埋下了一个动力和希望。从二者外貌的简单分析中,我们也可以大概地了解十九世纪中叶法国的社会风气。作者对那些封建贵族的反动、伪善以及资产阶级新贵族卑鄙、庸俗进行了揭露与批判。
二 思想
从思想上来看,于连崇拜卢梭,接受启蒙思想家的自由平等观念和无神论思想。但他的内心是矛盾复杂的,他虽不满封建等级制度,但要实现报复又不得不依赖于他们。他不惜与侯爵同流合污,参与反革命黑会,传递情报,为之奔走效命。一方面,他完全不信神,但同时却又孜孜不倦地研究神学。一方面他声称“使我和奴仆
一桌吃饭,我宁可死掉”,但同时,又如鹰犬般讨好侯爵。
服,拉斯蒂涅写信给母亲和妹妹告急,回信来了,虽说他责备自己不该这样狠心利用至亲骨肉的感情,但转眼之间想到能够穿上新衣出入交际场所,他又得意非凡。“识时务者为俊杰”,在那样的社会里,要“出人头地”,就必须抛开感情与良知,戴上假面具,厚脸皮地逢迎馅媚,处心积虑地投机钻营,不择手段地诈骗……拉斯蒂涅的性格顺应了社会时势,所以,他的“人生目标”、他的野心得到了实现。
可以看出,拉斯蒂涅的痛苦在于,现实的生活状况与对物欲的渴望之间的巨大距离;而于连的思想矛盾更具复杂性:那是一种典型环境造就的典型性格,是下层人民反复辟情绪与贵族专横腐化现实的尖锐冲突的折射。
三 遭遇
从他们的遭遇上看,由于他们都处于被统治阶级,因此他们都产生了向上爬的思想;又因为他们经历的不同,导致他们向上爬的途径也是不一样的。因而他们的人生遭遇、行为过程也不一样。
于连由于他出众的才华,被统治阶级人物——维立埃尔市的市长德·瑞那尔先生请去做家庭教师。但很快就因与德·瑞那尔太太发生暧昧关系被发现,而被送至贝尚松神学院学习。
他对拿破仑的崇拜和不信教的真实思想深深地埋藏于心底,可是恰恰又由于他平民青年的本性,他真实的思想得不到宣泄,有时他会情不自禁地流露,忘记了伪装。也正是因为于连的平民出身,上层贵族阶级对他始终留有防备,心存敌意。于连为了成为一个主教,拼命地学习,压倒一切竞争者,在回答所有考题后,考官却设下陷阱,借此指责他在读神研究上,所花费的时间无用而有罪的思想。
由于大意,他成了教派斗争的牺牲品。但他在此结识了德·拉木尔侯爵,并深得侯爵的喜爱,还得到了德·拉木尔小姐的爱情。小说这样写到:“‘我真是讨厌这种出身的女孩。’他一边想着,一边看着德·拉木尔小姐向她母亲走去,她母亲叫她过去见见他的一些女朋友。‘她过于时髦了——她的衣服几乎要从她的肩膀上掉了下去了——她的脸色比走之前更为苍白了——她的头发的颜色是这么的淡,简直像没有颜色一样!似乎是阳光照成这样的。她行礼和看人的样子是多么的傲慢!简直像一个皇后!’”。
尽管于连对德·拉木尔小姐心存自尊和自卑,但为了他的前程,他可以不顾自己的感情。为了满足自己向上爬的野心,他与其结婚,但结果招致统治阶级的判刑。这充分说明了复辟的社会是决不允许下层人改变自己的贫贱地位的。
从整个过程来看,于连
的内心是渴望自己进入上流社会的,他也希望能通过自己的个人奋斗,进入上流社会并得到承认。他也是这么做的。但是上流社会并没有承认这个年轻人。他们不允许别的阶层、别的阶级来“破坏”他们的秩序。
当时法国的贵族阶级内部,过的是糜烂、骄奢淫逸的生活,有一两个情妇并不算什么。可正是因为于连是平民,才会被德·瑞那夫人的一封告密信送上了断头台,“一个平民青年勾引贵族妇女是特权阶级难以容忍的”。从这一层面来看,于连的平民出身葬送了他的前程。于连的悲剧不只是个人的,更是当时法国那个时代的悲剧。于连的幻灭,正是平民阶级向复辟时期法国黑暗社会提出的强烈控诉。
拉斯蒂涅和于连有着一个相似的人生目标,那就是“出人头地”,“进入上流社会”。他们都向往着上流社会的权势财富、骄奢淫逸的贵族生活。拉斯蒂涅“奢侈的欲望像魔鬼般咬着他的心,攫取财富的狂热煽动他的头脑,黄金的饥渴使他喉干舌燥”;于连呢,他的“灵魂深处藏着不可动摇的决心,这决心就是宁愿冒九死一生的危险,也得发财”。他们以各自的方式去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拉斯蒂涅的性格表现为深沉、软弱、胆怯,他选择了风险最小、又最圆滑的人生道路。拉斯蒂涅似乎更聪明一些,他深知在巴黎这个大社会里,单凭自己微弱的力量是无达到向上爬的目的的。于是,他遍寻家谱,找到远亲鲍赛昂夫人,希望能通过她进入上流社会。
可是,他没有想到的是,在王朝复辟时代,世道已经变了,鲍赛昂夫人只能帮助他进入上流社会,却不能帮助他站稳脚跟。鲍赛昂夫人由于缺少金钱而遭遗弃,她告诉拉斯蒂涅:“以牙还牙地去对待这个社会,你越没有心肝,就越高升得快。”鲍赛昂夫人的教导,为拉斯蒂涅上了利己主义人生哲学的第一课。
第二课则是苦役犯伏脱冷的教育。伏脱冷目光锐利,一眼看出拉斯蒂涅急于向上爬的野心,他给拉斯蒂涅提供了一条借助杀人而谋取财富的道路。同时还教导拉斯蒂涅,要想成功,就要像炮弹一样轰进去,像瘟疫一样的钻进去,清白诚实一无是处。他说:“让我来点醒你,我的看法高人一筹,因为我有生活经验,知道只有两条路好走,不是糊里糊涂的服从,就是反抗。我还用说吗?你知道你需要什么,一百万家财,而且要快,不然的话,你尽管胡思乱想,一切都是水中捞月,白费!”我们可怜的拉斯蒂涅先生还在矛盾,他想保持自己的清白。可结局却不让这样。
第三课是高老头之死。高老头一生为两个女儿花尽心血和钱财,到头来却遭遗弃。高老头之死,使拉
斯蒂涅理解了巴黎社会的内幕,认识了金钱在上流社会中的巨大作用,所以,他决心接受资产阶级利己主义法则,不择手段打进上流社会。至此,拉斯蒂涅终于丧失了自我,走上了自我毁灭的道路。在巴黎,他受到了“人生三课”的教育,使他的性格逐渐形成。
四 结局
于连虽然踏入上流社会,走进它的大门,可还来不及细细端详一番,已被掀翻在地,最终付出了年轻的生命。可是他却还想“我在23岁就死了,再给我五年的生活吧,让我和德·瑞那尔太太生活在一起”。
拉斯蒂涅在目睹了高老头临死前的场面后,他的心,他的思想也完全堕落了。高老头的坟墓也埋尽了这个年轻人所有的善良与纯洁,同情与热心。“白日将尽,潮湿的黄昏使他心理乱糟糟的。他瞧着墓穴,埋葬了他青年人的最后一滴眼泪,神圣的感情在一颗纯洁的心中逼出来的眼泪,从它堕落的地下这刻回到天上的眼泪。”他气概非凡的说了句“现在咱们俩来拼一拼吧!”。
于连的一生应该说是具有悲壮美的一生,尽管在事实上,他进入贵族社会,凭借他的野心与才能一步步向上爬,为了成功,他也曾作过一些不齿的事情,然而,通过与拉斯蒂涅的比较,我们发现于连并没有把自己的心交给贵族社会,他内心深处有着深刻的贫民意识及高贵的人格。他鄙视贵族,鄙视虚伪,执著坚守着自己的价值观,因此他高傲敏感,多疑自尊。于连的一生与其说是堕落的一生,不如说是悲哀的一生,令人垂泪的一生。
从生平、思想、遭遇、结局四个方面看,于连与拉斯蒂涅都是被支配、被压抑的,尽管他们有着种种的不同。司汤达与巴尔扎克在塑造这两个人物时重在心理描写,通过人物心理活动来刻画人物形象。
总之,于连与拉斯蒂涅的不同,是摆在读者眼前的。两位大作家通过这两个不同人物形象的塑造,共同地展示了王政复辟时期法国的社会现实,淋漓尽致地再现了当时社会对青年人的腐蚀和残害,有力的抨击了赤裸裸的金钱统治下,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也揭露了那个摧残青春、毁灭人才的时代罪行,最终使两个不同命运的青年野心家走向了生命的最后毁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