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2-4-弗洛姆《逃避自由》
逃避自由读后感
逃避自由读后感《逃避自由》是一本由弗洛姆所著的心理学著作,通过对人类心理的深入研究,揭示了人们在现代社会中逃避自由的心理状态。
本书通过对个体和社会的关系进行深入分析,揭示了人们在现代社会中的心理困境,引起了我对自由和个体心理状态的深刻思考。
在这本书中,弗洛姆首先对自由的概念进行了深入探讨。
他指出,自由并不仅仅是指摆脱外部的束缚,更重要的是内心的自由。
而在现代社会中,人们虽然表面上拥有更多的自由,但内心却感到空虚和焦虑。
这种内心的空虚和焦虑,往往会导致人们试图逃避自由,寻找一种心理上的依赖和安全感。
这种逃避自由的心理状态,不仅影响了个体的心理健康,也对整个社会产生了负面影响。
在书中,弗洛姆还深入分析了逃避自由的心理状态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他指出,逃避自由的个体往往会寻求一种心理上的依赖,比如对权威的盲从、对集体的归属感等。
这种心理状态不仅会导致个体的自我价值感受受损,也会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产生阻碍。
因此,弗洛姆呼吁人们要正视自由,勇敢面对内心的恐惧和焦虑,从而实现真正的自由和个体发展。
通过阅读《逃避自由》,我深刻地认识到了自由对个体和社会的重要性。
自由不仅是一种权利,更是一种责任和挑战。
在现代社会,我们需要勇敢面对内心的恐惧和焦虑,不断地探索和追求真正的自由。
只有在实现了内心的自由之后,我们才能真正地实现个体的发展,也才能为社会的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在未来的生活中,我将更加珍视自由,勇敢面对内心的恐惧和焦虑,努力实现真正的自由和个体发展。
同时,我也将通过自己的努力,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希望通过我们每个人的努力,可以真正实现自由和个体发展的目标,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名著选读】弗洛姆《逃避自由》
【名著选读】弗洛姆《逃避⾃由》弗洛姆《逃避⾃由》⾖瓣评分9.2弗洛姆(1900~1980年),国际知名的美籍⼈本主义哲学家和精神分析⼼理学家。
致⼒于修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以切合两次世界⼤战后的西⽅⼈精神处境。
被尊称为“精神分析社会学”的奠基⼈之⼀。
弗罗姆⼗分重视⼈与社会的关系的研究。
他承认⼈的⽣物性,但更强调⼈的社会性,认为⼈的本质是由⽂化的或社会的因素⽽不是⽣物的因素决定的。
⼈在现代社会中普遍具有孤独感,这是⼈在社会中达到个性化的必然结果。
为了医治病态社会,他提出通过改善⼈的⼼理,解决有关⼈们的劳动组织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的问题,建⽴⼀个友爱、互助、没有孤独感的理想社会。
著有《逃避⾃由》、《精神分析与宗教》、《论健全的社会》、《⼈类破坏性的分析》等。
《逃避⾃由》由Routledge(英国) 出版于1941年,是精神分析和社会理论家艾瑞克·弗洛姆的著作中较为出名的⼀本。
在本书中弗洛姆主要探索了在历史进程中⼈性和⾃由概念不定变化的关系。
书中作者是这样认为的,⼈类在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体系中实现个性化,社会历史条件及其环境决定了⼈的性格结构和特点。
⼀⽅⾯,由于⼈的个性化⽇益加强,获得越来越多的⾃由;另⼀⽅⾯,则由于⼈们之间的关系⽇益残酷和敌对,在⼼理上感到更多的孤独和不安,⼈们由于忍受不了这种随⾃由⽽来的孤独和寂寞,乃⾄患上精神病,由此试图通过各种⽅式来逃避这种社会的⾃由。
尽管弗罗姆著有许多著作,但《逃避⾃由》是他最著名的⼀本。
在此书中他论证,正如不能离开对⽂化内容的解释去理解个⼈⼀样,要理解社会过程同样不能不懂得作⽤于个⼈的⼼理过程。
“前个⼈主义社会”给个⼈以安全,但严重地限制了个⼈的⾃由发展。
⾃中世纪的封建秩序解体之后,⼈已摆脱了传统的束缚,但他并没有在他个⼈⾃我实现的积极意义上获得⾃由。
个⼈主义的历史发展已提供幸福的许多可能,但今天的个⼈必须有内在勇⽓去激发他全部的潜能,否则他就会寻求在限制⾃我的新的依赖形式中逃避他的⾃由。
逃避自由读后感
逃避自由读后感《逃避自由》是瑞士心理学家弗洛姆的代表作之一,书中深刻地探讨了现代人的自由和责任之间的矛盾,以及人们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地体会到了现代社会中人们逃避自由的现象,以及这种逃避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在书中,弗洛姆首先提出了现代人的自由存在一种矛盾,虽然现代社会给予了人们更多的自由,但与此同时,人们也面临着更多的责任和选择。
这种自由和责任之间的矛盾导致了人们对自由的恐惧,从而产生了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
逃避自由的表现形式有很多,比如对权威的盲从、对他人的依赖、以及对自己的自我剥夺等。
这些逃避自由的行为不仅影响了个人的成长和幸福,也对整个社会造成了负面影响。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地意识到了逃避自由对个人和社会的危害。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倾向于逃避自由,因为自由带来的责任和选择使他们感到压力重重。
然而,逃避自由只会使人们变得软弱和无力,最终导致个人的精神困惑和社会的不稳定。
因此,我们需要正视自由和责任之间的矛盾,勇敢地面对自由,才能真正实现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
除此之外,我还从书中学到了很多关于自由和责任的哲学思考。
弗洛姆在书中提出了许多深刻的观点,比如自由并不等于放纵、责任并不等于压迫,以及自由和责任是相辅相成的。
这些观点使我对自由和责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意识到了自由和责任之间的平衡是非常重要的。
总的来说,阅读《逃避自由》给了我很多启发和思考。
通过这本书,我深刻地意识到了现代社会中人们逃避自由的现象,以及这种现象对个人和社会的危害。
我也从书中学到了很多关于自由和责任的哲学思考,使我对自由和责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因此,我认为《逃避自由》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书,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现代社会。
冲破现代自由的尴尬:《逃避自由》浅论
冲破现代自由的尴尬:《逃避自由》浅论
冲破现代自由的尴尬:《逃避自由》浅论
弗洛姆是2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的代表作《逃避自由》就把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相结合,深入剖析了获得自由后的现代人生存的尴尬境状,揭示了引发这种现象的深刻的社会及心理原因.他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入手,对于人的生存的内在矛盾性及现代人不断争取、获得自由后,却又不断发生异化、逃离自由的心理机制进行了深层的解析与批判.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奠定发展健全人格、健全社会的基础的自由观.
作者:任丽杰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哈尔滨,150080 刊名:理论观察英文刊名:THEORETIC OBSERVATION 年,卷(期):2007 ""(5) 分类号:B089.1 关键词:弗洛姆逃避自由。
弗洛姆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
弗洛姆(Erich Fromm)是一位德国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他在他的著作《逃避自由》(Escape from Freedom)中探讨了人们对自由的逃避心理机制。
以下是一些关于弗洛姆所提出的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的核心观点:
1. 依赖权威:弗洛姆认为,面对自由的责任和不确定性,一些人会选择寻找权威和强大的领导来引导他们的生活。
这种依赖权威的心理机制是一种逃避个体自主决策和负责任的方式。
2. 群体归属感:为了避免孤立和无助的感觉,个体可能倾向于加入群体或组织,以在集体中找到身份认同感。
群体中的规范和共享价值观可以提供一种逃避个体独立思考和决策的方式。
3. 投射:弗洛姆提到,逃避自由的人可能会将他们的责任和焦虑投射到外部对象上,将问题归咎于外部因素,而不是承担自己的责任。
这种心理机制允许个体避免对内在问题的直面。
4. 自我毁灭倾向:弗洛姆指出,一些人可能会采取自我毁灭的行为,以逃避面对自由所带来的挑战。
这可能表现为自我放纵、自我惩罚或其他形式的自毁性行为。
5. 机械化的自动反应:为了规避自由所带来的焦虑和不确定性,个体可能会采用机械性、刻板的自动反应,而不是通过主动思考和自主选择来处理问题。
总体而言,弗洛姆认为这些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是在面对自由社会时个体可能会采取的一种心理策略。
这些机制可能是对自由带来的焦虑和不安的一种应对方式,但也可能阻碍了个体的自我发展和真正的幸福。
简析弗洛姆“逃避自由”思想-模板
简析弗洛姆“逃避自由”思想人的异化问题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关注的核心问题,弗洛姆从马克思主义和弗洛伊德主义结合的独特视角,对现代人异化的深层性质进行了揭示,并努力探索扬弃异化状态,实现真正自由,建立健全社会的途径。
逃避自由是弗洛姆对人异化的心理机制的分析,也是他进一步阐发理论的基础。
一、逃避自由思想的前提自由,是人类历史上恒久追求的一朵理想之花。
弗洛姆却看到了自由带给人的沉重的精神枷锁,逃避自由的理论的提出,是基于弗洛姆对人性的分析。
要解决人如何自由这个问题首先要阐明人是何种存在。
弗洛姆从人的需要(包括生物需要和精神需要)的层面考察了人性问题,生物需要侧重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精神需要则更侧重于人与他人的交往关系。
人的生物性需求,即强制性的自我保存需求,构成人行为的首要动机。
为满足这种需求,人必须劳动生产。
另一种需求就是人需要归属感和共同感,人必须与外在世界相才感觉安全,否则完全的孤独会使人精神崩溃。
弗洛姆区分了两种孤独,精神孤独和物质孤独,相比而言精神孤独比物质孤独(孤立)更令人难以忍受。
通过以上分析,他指出人性中的具有一些固定不变的因素和欲求,其一是物质化的冲动必须得到满足,以确保生存。
其二是避免陷入孤立与精神孤独的境地。
正因为自由与孤独相伴而生,向往自由与畏惧孤独成为人生存之对立统一的悖论,而对人性的分析更剖析出孤独是人性中实在不可承受之痛,所以人会在抉择中因为畏惧孤独而宁可放弃自由。
二、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剖析基于对现实的关注和对人性的分析,弗洛姆进一步探讨了人的心理机制走向异化的过程及原因。
(一)个体化与孤独感的纠结人类的历史是自我创造的历史。
人为满足人性需要必须进行不断创造,其直接后果就是个人日益与自然界分离,挣断自然脐带(始发纽带),日益个体化。
但始发纽带给人带来安全感,一旦切断就必然带来人的孤独日益加深。
个人独自面对外界,巨大的无能为力感和焦虑感成为与人伴随的噩梦。
个体化进程是一个人日益感受到自我,又日益难以忍受孤独的过程。
逃避自由读后感
逃避自由读后感《逃避自由》是由弗洛姆所著的一部心理学著作,通过对自由的探讨,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人们对自由的恐惧和逃避。
在这部书中,作者深入分析了现代社会中人们对自由的心理逃避,以及这种逃避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本书对于现代社会中的自由问题提出了深刻的思考,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在《逃避自由》中,弗洛姆首先指出了现代社会中人们对自由的恐惧和逃避。
他认为,现代社会的自由给了人们太多的选择和责任,而人们往往因为害怕选择和承担责任而逃避自由。
这种逃避表现在个人生活中,比如人们不愿意承担自己的责任,不愿意做出选择,而是选择依赖他人或者外部的规则来规范自己的生活。
同时,这种逃避也表现在社会层面上,比如人们对于政治和社会问题的漠视和不关心,以及对于权威和集体主义的盲从。
这种逃避自由的心理在现代社会中非常普遍,给个体和社会都带来了不良的影响。
弗洛姆在《逃避自由》中深入分析了逃避自由的心理根源。
他认为,逃避自由的心理源自于个体的焦虑和无助感。
现代社会中的自由给了人们太多的选择和责任,而个体往往因为害怕选择和承担责任而感到焦虑和无助。
这种焦虑和无助感来源于个体内心深处的自卑感和不安全感,以及对于未知和不确定的恐惧。
为了摆脱这种焦虑和无助感,个体往往选择逃避自由,寻求安全感和依赖他人或者外部的规则来规范自己的生活。
然而,这种逃避自由的心理只会让个体陷入更深的焦虑和无助感之中,同时也会导致社会的僵化和倒退。
因此,弗洛姆呼吁人们要勇敢面对自由,克服逃避自由的心理,从而实现自我实现和社会进步。
在《逃避自由》中,弗洛姆还提出了一些克服逃避自由的方法和建议。
他认为,个体要想克服逃避自由的心理,首先要培养自己的自尊和自信,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从而摆脱焦虑和无助感。
同时,个体还要学会承担责任,勇于面对选择,从而实现自我实现和自我解放。
在社会层面上,弗洛姆呼吁人们要建立开放、包容和民主的社会制度,给予个体更多的自由和责任,从而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逃避自由每章概括+感悟
逃避自由每章概括+感悟《逃避自由》是由社会心理学家埃里希·弗洛姆所著的一本书,通过对自由与逃避自由的心理学分析,探讨了现代社会中人们逃避自由的真实原因和心理动机。
以下是各章的概括和感悟:第一章:逃避自由的动机本章介绍了逃避自由的心理基础和动机。
弗洛姆认为,人们逃避自由的主要原因是因为自由带来的责任和孤独感让人不安,因此倾向于寻求一个可以依赖他人来控制和引导自己的安全港。
感悟:自由带来的责任和孤独感是每个人内心深处都会有的情感,但只有勇敢面对这种自由的责任,才能真正拥有自由。
第二章:亲情关系中的逃避自由本章主要探讨了逃避自由在亲子和婚姻关系中的表现和影响。
弗洛姆认为,逃避自由时常体现在依赖他人的倾向上,让他们来为我们作出决策和承担责任,而这会对家庭关系造成不良影响。
感悟:亲情关系中的逃避自由是非常常见的,但只有通过互相尊重和平等的沟通,才能建立稳定和谐的家庭关系。
第三章:经济学中的逃避自由本章内容涉及逃避自由在经济活动中所起的作用。
弗洛姆指出,逃避自由在经济领域中表现为对个人财富的狂热追求,并通过追求金钱和物质享受来逃避自我内心的空虚感。
感悟:经济活动中的逃避自由是一种将内心的不安转移为追求物质的方式,但是真正的满足感只有通过追寻内心真正需要的东西才可能实现。
第四章:信仰中的逃避自由本章深入探讨了逃避自由在宗教信仰中的表现形式。
弗洛姆指出,通过追求宗教信仰和依赖神灵的指引,人们试图从自由的责任和不确定中逃避,但同时也使得个体对自身的成长和个性发展受到限制。
感悟:信仰是每个人内心中的向往和寻求,但世界观的形成需要有个体的思考和探索,不能将责任完全交给神灵来决定。
第五章:民族主义中的逃避自由本章研究了逃避自由在国家和民族主义中的作用。
弗洛姆认为,逃避自由往往表现为将自身与集体绑定在一起,并通过对于他者的排斥和仇恨来寻求安全感,这种逃避自由的行为可能造成严重的社会冲突。
感悟:国家和民族主义中的逃避自由是造成分裂和冲突的一个重要因素,我们应该摒弃狭隘的民族观念,追求平等和多元的社会。
逃避自由
逃避自由《逃避自由》由Routledge(英国)出版于1941年,是精神分析和社会理论家艾瑞克·弗洛姆的著作中较为出名的一本。
在本书中弗洛姆主要探索了在历史进程中人性和自由概念不定变化的关系。
作品介绍1941年出版。
作者在书中从人的心理、社会因素和人性结构三者相互影响的总体探讨了自由对现代人的意义。
书中作者是这样认为的,人类在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体系中实现个性化,社会历史条件及其环境决定了人的性格结构和特点。
一方面,由于人的个性化日益加强,获得越来越多的自由;另一方面,则由于人们之间的关系日益残酷和敌对,在心理上感到更多的孤独和不安,人们由于忍受不了这种随自由而来的孤独和寂寞,乃至患上精神病,由此试图通过各种方式来逃避这种社会的自由。
作者指出,对孤独的克制,对世界的憎恨和使个性丧失都是消极的逃避方式结果是失去个人的自我。
他认为最好的逃避方式是自发的爱和工作,从而使个性得以完善的发展。
弗罗姆的人性论观点揭露了二十世纪以来所提倡的“自由”的不可靠,而他提出人人相爱和沉溺于工作的方式以拯救人性的自由在,也只能是一种乌托邦的幻想。
作者简介埃里希·弗罗姆1900年出生于德国法兰克福。
曾在法兰克福精神分析研究所和社会研究所工作,并成为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代表。
1933年赴美讲学,开设私人诊所。
在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同时,在哥伦比亚大学等学术机构讲学,并先后执教于墨西哥国立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等高校。
1974年移居瑞士,继续从事研究和著述。
1980年卒于瑞士洛迦。
弗罗姆是精神分析学家,又是哲学家,是当代西方精神分析学派的理论权威,影响广大而深远。
继弗洛伊德的“无意识”,荣格的“集体无意识”之后,弗罗姆提出的“社会无意识”,成为了无意识理论发展史上树立的第三个里程碑。
他提出的精神分析学说无论在人格理论、梦的分析、精神治疗以及伦理学等方面都有独到的见解。
他融合当代西方哲学、社会学、人类学、史学和宗教等多种学科的思想成果,来探索人性和灵魂的奥秘,在精神分析社会文化学派中可谓独树一帜。
浅谈弗洛姆的“逃避自由”思想
产业与科技论坛2020年第19卷第2期浅谈弗洛姆的“逃避自由”思想□黄潇【内容摘要】《逃避自由》是心理学家弗洛姆的经典著作,文中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法西斯主义产生的心理原因,共有前言、附录和七章正文构成,总体可分为四个部分。
本文主要通过对其思想产生的背景分析,阐述其思想的基本内容,从而揭示这一思想的积极意义及局限性。
【关键词】逃避自由;基本内容;积极意义;局限性【作者简介】黄潇(1995 ),女,河南南阳人;贵州财经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一、弗洛姆“逃避自由”思想的产生时代的不同总会孕育出不同的人物和不同的观点,弗洛姆出生于德国法兰克福的犹太家庭,历经两次世界大战,其社会充斥着种种矛盾和斗争,对民主德国的一系列人感到失望,在这一背景下,使他思考并关切人类的命运与自由问题。
(一)“逃避自由”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
1.德国两次世界大战。
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分别是在弗洛姆14岁和39岁时,第一次世界大战在弗洛姆14岁时爆发,当时的他依然在学校认真读书学习,此时他的英语教师和拉丁文教师对大战的看法不一,分别持完全不同的两种态度,一种是反对,希望和平这样的战争,而另一种态度则是希望好好的准备,积极备战,这样两种对立的态度使当时还年少的弗洛姆疑惑不已。
弗洛姆看着在战争中离去的同学和家人,不明白为什么生活在同一个世界中的人要相互残杀,整个世界充满着暴力和斗争,弗洛姆也因而对战争充满了无限的仇恨和疑惑,一方面是对战争中消失的生命感到愤怒,另一方面又不知道发生这样战争的原因。
在弗洛姆39岁之时,又爆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虽然第一次世界大战带来了严重的损失,但人们对和平还是充满向往和渴望的,对国际联盟建立和平的世界也满怀期待,相信在战后休养之后经济会更加的繁荣,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战并不像人们想象的这样,第二次世界大战彻底摧毁了人们的希望,在战争中接连不断的死亡,整个世界满目疮痍,人性的残酷,弗洛姆都亲眼见证,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丰富,这使此时的弗洛姆陷入深深的思考,思考人的心理、道德和行为及其与社会经济、政治之间的关系。
逃避自由读后感
逃避自由读后感《逃避自由》是一本由弗洛姆所著的心理学著作,书中探讨了现代人在自由社会中的心理困境和逃避自由的心理倾向。
通过对个体心理和社会心理的分析,弗洛姆揭示了现代人在自由社会中的焦虑、孤独和无助感,并提出了一些应对的方法和建议。
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对自由和心理健康有了全新的认识。
在书中,弗洛姆首先分析了现代社会的自由和个体心理的关系。
他指出,现代社会的自由给了个体更多的选择和决定的权力,但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焦虑和孤独。
在自由社会中,个体需要面对更多的选择和责任,需要自己承担自己的命运,这种自由的压力常常会让人感到无助和沮丧。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人会选择逃避自由,寻求一种安全感和依赖感,这种心理倾向在当代社会中十分普遍。
弗洛姆还分析了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和表现形式。
他认为,逃避自由的人往往会寻求权威和依赖,他们希望能够找到一个强大的领袖或组织来指导自己的生活,让自己摆脱自由的焦虑和无助感。
这种心理倾向在政治上常常表现为极权主义和独裁主义,个体愿意放弃自己的自由,换取一种虚假的安全感和依赖感。
在个人生活中,逃避自由的人常常会选择逃避责任和选择,寻求他人的支持和保护,这种心理倾向会给个体带来更多的困扰和痛苦。
然而,弗洛姆并不认为逃避自由是一个不可避免的心理倾向,他提出了一些应对的方法和建议。
首先,个体需要意识到自由带来的责任和选择,并学会承担这种责任和选择。
其次,个体需要寻求真正的自我和内心的安全感,而不是依赖外部的权威和支持。
最后,个体需要学会与他人建立真正的平等和尊重的关系,而不是寻求依赖和保护。
通过这些方法和建议,个体可以摆脱逃避自由的心理困境,实现真正的自由和心理健康。
读完《逃避自由》,我对自由和心理健康有了全新的认识。
我意识到自由并不是一种简单的享受,而是需要承担责任和选择的权力。
逃避自由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有通过自我认识和内心的成长,才能真正摆脱心理困境,实现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逃避自由读后感
逃避自由读后感《逃避自由》是法国哲学家弗洛姆的代表作之一,全书深刻地探讨了现代社会中的自由与个体生活之间的关系。
作为一部经典的社会学著作,它对人性、社会和政治的思考具有深远的影响。
在这本书中,弗洛姆对自由的本质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人们对自由的逃避和追求。
在《逃避自由》中,弗洛姆首先对自由进行了定义,他认为自由不仅仅是摆脱外部压迫的状态,更重要的是能够自主地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在追求自由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
弗洛姆指出,现代社会的自由给个体带来了巨大的焦虑和不安,因为人们需要自己承担责任和决策,而不再依赖于传统的权威和规范。
在这种情况下,许多人选择逃避自由,将自己置身于各种形式的群体和权威之下,以获得安全感和认同感。
弗洛姆认为,逃避自由的行为是一种精神上的投降和放弃,它剥夺了个体的独立性和创造力。
在现代社会中,逃避自由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比如盲目地追随权威,沉溺于消费主义,或者投身于极端的政治运动。
这些行为都是个体在面对自由时产生的一种逃避和抵触,它们阻碍了个体的自我实现和社会的进步。
然而,弗洛姆并不是一味地批判逃避自由的行为,而是试图深入探究其背后的心理动机和社会原因。
他认为,现代社会中的自由焦虑源于个体对自己内在需求的忽视和压抑,以及社会对个体的过度规训和控制。
在这种情况下,逃避自由成为了一种自我保护和寻求安全感的方式,它反映了个体对自由的渴望和恐惧。
因此,弗洛姆呼吁人们要认识到逃避自由的根源,并寻找更健康的途径来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进步。
在我看来,弗洛姆的《逃避自由》深刻地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个体与自由的关系,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地认识到自由不仅是一种权利,更是一种责任和挑战。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需要学会如何正确地面对自由,不仅要追求个人的自由和独立,更要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同时,我们也需要认识到逃避自由的行为并非解决之道,它只会让我们陷入更深的困境和矛盾之中。
逃避自由读书笔记
逃避自由读书笔记《逃避自由》是弗洛姆的一本经典著作,它主要探讨了自由对于人们的影响以及人们为何会逃避自由。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感其观点的独到和深刻,以下是我的读书笔记:1.自由的概念:弗洛姆认为,自由并非简单的无拘无束,而是伴随着责任和选择的权利。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获得了更多的自由,却也同时感到了更多的孤独和不安。
2.逃避自由的原因:弗洛姆指出,人们逃避自由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恐惧,即对于未知的恐惧;二是无力感,即对于无法掌控生活的无力感。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可能会选择放弃自己的独立思考,寻求一种更为简单、直接的生活方式,例如权威的统治或者机械的日常生活。
3.权威与机械化的生活:在弗洛姆看来,权威和机械化的生活是逃避自由的两种主要方式。
权威的生活方式是通过外部的规则和命令来限制个人的自由,从而消除个人的责任和选择;机械化的生活方式则是通过一种重复和单调的生活方式来逃避自由,从而消除个人的思考和感受。
4.爱与工作:弗洛姆认为,爱和工作是获得真正自由的主要途径。
爱可以消除个人与他人之间的孤独感,从而增强个人的勇气和自信;工作则可以让个人感到自己对于社会的贡献和价值,从而增强个人的存在感和自我价值感。
结论:在《逃避自由》一书中,弗洛姆深刻地揭示了自由对于人们的影响以及人们为何会逃避自由。
他认为,只有通过对于个人内心的探索和思考,才能真正地获得自由。
同时,他也强调了爱和工作对于获得自由的重要性。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感其观点的独到和深刻。
弗洛姆对于自由的理解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生活,也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自由的意义和价值。
我认为,这本书不仅是一本关于心理学的经典著作,也是一本关于人生哲学的经典著作。
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从而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
《逃避自由》读后感
《逃避自由》读后感《逃避自由》是一本由美籍德国社会心理学家艾瑞克·弗洛姆创作的心理学著作,首次出版于1941年。
这本书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法西斯主义产生的心理原因,并深入探讨了现代人面临的自由与孤独的困境,以及无意义的异化状态。
读完这本书后,我对自由、孤独和人的内在矛盾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首先,弗洛姆指出,现代人在获得自由的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孤独感。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人们逐渐失去了与自然、社会和他人的紧密联系,陷入了自我封闭和孤独的状态。
这种孤独感使人们在面对自由时感到无所适从,无法承受自由的重量。
因此,许多人选择逃避自由,寻求安全感和归属感。
其次,弗洛姆分析了现代人不断争取自由后却发生异化的心理机制。
在追求自由的过程中,人们往往忽视了内在的需求和价值观,过度关注外在的物质和地位。
这种过度追求导致人们失去了自我,成为了社会的附庸和机器的奴隶。
弗洛姆认为,真正的自由应该是内在的自由,即能够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和内在需求来生活。
只有这样,人们才能摆脱异化的困境,实现真正的自由。
此外,弗洛姆还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入手,深入剖析了人生存的内在矛盾性。
他认为,人在追求自由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平衡个人与集体、自由与责任、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只有在这种平衡中,人们才能找到真正的自我和生活的意义。
总的来说,《逃避自由》是一本深刻而富有洞见的心理学著作。
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由、孤独和人的内在矛盾性,使我对人的生存状态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我相信,这本书对于理解现代社会中人们面临的困境和挑战,以及寻求自我成长和解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未来的生活中,我将努力追求内在的自由和平衡,不断探索和发现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逃避自由
《逃避自由》《逃避自由》是法兰克福学派干将埃里希·弗洛姆的代表之作,一本以精神分析心理学为切入点剖析极权主义和批判现代社会的惊世之作。
如果想要了解这位一生致力于批判现代工业社会的哲人,“人本主义精神分析”的开创者,本书无疑是一个最合适的起点。
书名“逃避自由”本身已经令人思量。
需知西方自文艺复兴以来的历史,一直以来都被描绘为个人为挣脱中世纪神权束缚和政治经济奴役不断奋斗的过程,是反对压迫,追求自由的过程。
作为继承这一历史遗产的现代人,自由似乎是我们与生俱来的禀赋。
然而,弗洛姆却说现代人是在“逃避自由”,这是为何?在书中,他对这一问题展开深入的分析。
弗洛姆认为在“前现代”的社会中,并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个人,人都是与自然和社会保持着紧密联系,是浑如整体的存在。
宗教改革以来的个体化进程,逐渐切断了个人与外部世界的“始发纽带”,从而使其成为独自分离的个体。
这一进程给了个人以物质和精神上的自由,然而却让他失去了通过始发纽带与原始共同体相连带来的归属感和安全感,使他感到日益加深的孤独和无力。
于是为了克服这样的孤独感,他就产生了臣服于某个权威或高于自己的存在的冲动,通过新的纽带来重获归属感,这就是“逃避自由”,也是现代极权主义和人性异化产生的渊薮。
弗洛姆是法兰克福学派的一员,也是学派中受弗洛伊德思想影响最深的一个。
被认为是弗洛伊德思想的继承者之一。
因此,在他对“逃避自由”机制展开的剖析中,你可以看到再明显不过的精神分析的手法:对权威主义性格的受虐倒错解读、破坏欲的产生、趋同机制的表现……然而与弗洛伊德不同的是,弗洛姆并不将个人和社会孤立看待。
在他看来,社会对个人并不仅有压抑作用,更有创造作用。
与纯粹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者不同,弗洛姆并不仅仅关注人的经济社会行为,而是通过其来追溯人的无意识结构,通过个人心理与社会、文化的综合辨析,给出令人信服的解读。
这也使他的精神分析与弗洛伊德那样过分强调个人而忽视社会因素的观点形成了不小的差异。
逃避自由读书心得
逃避自由读书心得我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喜欢逃避的人,不管是逃避责任、逃避挑战还是逃避自己。
对于自由这个词,我总是觉得它太抽象、太虚幻,无法触及,也无法控制。
然而,在读完《逃避自由》这本书之后,我的想法发生了变化。
《逃避自由》这本书是由社会心理学家弗洛姆所著,不同于一般的心理学著作,他从一个哲学的角度来解读人们逃避自由的心理原因。
在书中,弗洛姆认为,人们逃避自由,是因为自由给予了人们责任和选择,而责任和选择又带来了焦虑和孤独。
在一个现代社会里,人们所享有的自由越来越多,但是许多人却感到越来越失落和焦虑。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让我开始反思自己逃避的行为。
我意识到,逃避并不能解决问题,只会让问题变得更加严重。
无论是逃避责任还是逃避挑战,这都只是一时的心理安慰,无法解决根本性的问题。
只有真正面对自己、勇敢面对内心的恐惧和焦虑,才能让自己变得更加强大和自信。
在书中,弗洛姆提出了一种解决逃避自由的方法,那就是建立自律和责任感。
自律和责任感是对自由的一种积极回应,它让我们学会了承担责任、做出选择,并且自觉地去解决问题。
只有通过自律和责任感,我们才能真正拥有自由,才能摆脱逃避的束缚,迈向成熟和自我实现。
阅读《逃避自由》这本书让我深刻地意识到,逃避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方式,只有面对自己内心的恐惧和焦虑,才能真正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通过建立自律和责任感,我们才能真正拥有自由,才能摆脱逃避的阴影,迎接人生的挑战。
总的来说,读完《逃避自由》这本书,让我对自由有了全新的认识,扭转了我之前对逃避的看法,我将努力建立自律和责任感,勇敢面对自己,拥抱自由,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安宁。
感谢这本书给予我的启发和指引,让我向着更好的方向迈进。
弗洛姆《逃避自由》中的心理自由教学方案
弗洛姆《逃避自由》中的心理自由教学方案引言弗洛姆的著作《逃避自由》涉及了社会心理学领域中关于个体自由和群体行为之间的紧张关系。
本文将重点解读弗洛姆对心理自由概念的阐述,并根据其观点提出一套心理自由教学方案,以帮助个体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心理自由。
弗洛姆对心理自由的解读弗洛姆认为,人类追求自由是一种内在驱动力,并且是每个个体都具备的天性。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个体面临着种种压力和限制,导致他们选择逃避真正意义上的自由,并陷入从众和疯狂行为之中。
因此,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心理自由,需要经历一系列的思维转变和行为调整。
心理自由教学方案1. 自省与认知重建首先,个体需要通过深入反思和观察内在的需求、信念和价值观。
这可以通过写日记、冥想等方式实现。
随后,个体需要对自己的认知进行重建,包括挑战和纠正错误或限制性的思维模式。
这可以通过训练自己接受新观点、思考问题的多样性和多元性来实现。
2. 意义与目标设定心理自由的实现取决于个体能够找到生活中的意义和目标。
教学方案应该帮助个体明确他们在追求自由过程中希望实现的目标,并为他们提供达到这些目标所需的工具和资源。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做反思和目标设定的练习,以激发他们内在的动力。
3. 自责和责任感培养弗洛姆认为,真正意义上的心理自由需要个体承担起自己行为和生活的责任。
因此,要培养学生具备对自己行为负责并承担后果的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鼓励学生参与社区服务、课堂演讲等方式,培养他们了解到自己对社会和他人有着重要影响力,并鼓励他们主动承担起相应责任。
4. 批判性思维与客观判断个体需要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以便能够客观地判断和评估自己以及周围环境中出现的问题。
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讨论、辩论活动等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引导他们做出合理判断。
5. 社交技巧与削弱群体压力为了实现心理自由,个体需要学会与他人建立健康、平等的互动关系,并减少从众行为带来的压力。
因此,教学方案应该注重社交技巧的培养和鼓励个体表达自己独特的意见和观点。
《逃避自由》
个体化
孤独 虚无 渺小 不安全 无能为力
逃避孤独=逃避自由
克服孤独的途径
积极方法:爱与工作
“另一办法,也是唯一具有创造性的,不会导致 无
法解决的冲突的方法,就是在人与自然之间建立 自发性的关系,通过这种关系,在不否定个人独 立性的前提下,把个人与世界联结起来。这种关 系最主要表现在爱与创造性工作上,它根植于总 体人格的完整性与力量之中,从而它只服从于有 利于自我发展的那些限制。”
数 世纪的现代史中,这一过程似乎已达到了顶点”。
个体化过程的双重意义
摆脱束缚、获得自由–自我力量的增强、自我 身份的认同
日益加深的孤独
“个体化的另一方面就是日益增加的孤独。原始关 系提供了安全和与外界的基本的统一。儿童一从 那个世界脱颖而出,他就领悟到自己是孤独的, 自己是一个与所有他人相分离的个体。这一世界 与人自己个体的存在比较起来,则是绝对强有力 的,并且经常是带有威胁性和危险的,与这一世 界相分离,就使人产生了一种无权力和忧虑的感 觉。当一个人是这一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还未 认识到个人行为的可能性和责任时,他就不需要 害怕这一世界;当一个人已成为一个个体时,他
矛盾 就消失了,然后,对孤立与无权力的恐惧感也消失了。这种 心理机构宛如某些动物的保护色。他们看起来,与他们的周 围环境那么相似,以至于他们几乎和周围的环境,没有什么 区别,一个人放弃了他独有的个性,变得和周围的人一模一 样,便不再感到孤独和焦虑。”
一、权威主义 放弃自我的独立倾向,与自我之外的某人或某物 合为一体,也就是寻找一个新的“纽带”,以代
替 已失去的“原始纽带”。其最明显的形式就是渴
望 服从与控制他人–被虐与施虐。 受虐与施虐倾向的原因都在于个人无法忍受孤立 需要共生关系克服这种孤独。
《逃避自由》读后感
让智慧引领人生——读《逃避自由》有感11级网络02班 11230254 叶文峰指导教师:胡蓉摘要本文针对国内关于弗罗姆( 又译弗洛姆)“逃避自由说”的解释含混不清的现状,指出这一学说的基本要点为:古代社会安全而不自由,现代社会自由而不安全。
作者在书中从人的心理、社会因素和人性结构三者相互影响的总体探讨了自由对现代人的意义。
作者在书中从人的心理、社会因素和人性结构三者相互影响的总体探讨了自由对现代人的意义。
读后感弗罗姆从人类历史和人的生命史中发现某种类似悖论的东西:人类从自然,从母体中分离出来,在获得自我意识、个人化、自我发展的同时,却又陷入了一种“日益的孤独”,产生一种无权力和焦虑的感觉。
这种无权力和焦虑的感觉,使得人们逃避自由。
为了克服这种孤独与焦虑,弗罗姆认为有两种方法。
一种方法是“服从”,即放弃个人的独立性,服从于某种权威。
这一种方法我们不妨称之为“逃避自由”。
还有另一种方法是在不否定个人的情况下,创造性地与人类及自然自动自发地建立关系,去爱、去创造性地工作。
这种方法我们不妨称之为“自我实现”。
弗罗姆认为,“服从”的方法会导致如下的困境:“服从的结果与当初想要服从的目的正好相反:服从增加了儿童的不安全感。
同时,产生了敌意与反抗,而这种反抗是更令人惊吓的,因为反抗的对象正是儿童所依赖的人。
”在某种程度上,“服从”的方法是一种恶性循环。
因此,弗罗姆推崇的是第二种方法。
人的基本需要在现实世界中得不到健康的满足, 就会寻求不健康的满足方式。
弗罗姆认为人在逃避孤独或不安全感的过程中, 形成了四种典型的不健康的性格倾向, 即施虐倾向、受虐倾向、破坏倾向和迎合倾向, 而健康的性格则应该富于自发性。
现实人的性格往往是各种取向的混合,只是有一种取向占主导地位。
非创伤性取向的混合最常见的是接受取向与剥削取向(受虐狂与施虐狂)的混合,集这两种取向于一身的人在权利大的人面前就情不自禁的谄媚,在权利小的让你面前就不由自主的逞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加*号为自己的评论#号为在读书过程中,所发现在做的一些任务。
前面的数字为书的页码【美】埃里希·弗洛姆著,刘林海译:《逃避自由》,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2年8月版。
前言现代文化和现代危机最要紧的一个方面,即,自由对现代人的含义。
只有在分析现代人的整个性格结构基础上,才能全面理解自由的含义。
强调从心理学角度考察当前形势的重要性,这并不意味着过高估计心理学的作用。
社会进程的基本单位是个人、个人的欲望与恐惧、激情与理性、选择善恶的倾向。
要认识社会进程的动力,就必须认识运作于个人内部的心理进程之动力,正如要认识个人,就必须把他放在塑造他的文化环境里加以考察。
本书的主题就是,前个人状态社会既为人提供了安全保护,又限制了人的发展。
现代人摆脱了前个人状态社会纽带的束缚,但并未获得积极意义上的实现个人自我的自由,也就是说,他无法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及感官方面的潜力。
自由虽然给他带来了独立与理性,但也使他孤立,并感到焦虑和无能为力。
他无法忍受这种孤立,他面临着两种选择,或者逃避自由带来的重负,重新建立依赖和臣服关系;或者继续前进,力争全面实现以人的独一无二性及个性为基础的积极自由。
第一章自由—一个心理学问题?1:近现代欧美历史的中心便是人谋求自由,摆脱政治、经济、精神的羁绊。
1:在连绵不断的争取自由的漫长斗争中,曾经反对压迫的阶级在赢得胜利、需要维护新特权时,又成为自由的敌人。
1:废除外在的统治似乎不但是实现人孜孜以求的目标——个人自由的必要条件,而且是充分条件。
2:人类自由的敌人打什么旗号并没有多大关系,:反法西斯或直言不讳法西斯旗号同样会威胁自由。
2-3:转引杜威的《自由与文化》:对我们民主的严重威胁,并不在于外部的集权国家,而在于我们自己的个人态度和环境的法律习俗,它们使外在权威、戒律、整齐化一及依赖外国“领袖”得逞。
战场也正在这里——在我们自己心中,在我们的法律的习俗中。
3:如果我们欲同法西斯作斗争,就必须先了解它。
良好愿望并无裨益,背诵乐观的教条像印第安人的祈雨舞仪式一样,终属徒劳。
3:除引发法西斯主义的社会经济条件问题外,还有一个人的问题急需了解。
3:本书的目的即在于分析现代人性结构中的那些动态因素,它使得现代人在法西斯国家里想放弃自由,并在数百万我们自己的人民中广为流传。
3:弗洛姆提出的几个问题:在讨论自由的人的方面,渴望臣服以及贪求权力时,引人注目的问题是:作为人类经验的自由是什么?渴望自由是人性中某种与生俱来的东西吗?它是一种无文化差别的共同经验,还是因个人主义在某一特殊社会实现的程度不同而相异?自由仅仅指没有外在压力,还是存在某种东西——如果这样,是什么?社会中促使人为自由奋斗的社会经济因素有哪些?自由会不会成为沉重负担,使人无法承受,进而竭力逃避它?为什么自由是许多人的夙愿,又是其他人的威胁?*自由真的是人的天性吗?弗洛姆问道:“在天生的渴望自由之外,是否也可能有一种天生的臣服愿望?否则,我们又如何解释时下那么多人臣服于一个领袖,对他趋之若骛呢?臣服是否总指对公然的权威,是否也有对内在权威,诸如责任和良心,对内在的强制,对烦人的舆率之类权威的臣服呢?臣服中是否隐含着满足?其本质又如何?”(P3)3-4:使人贪得无厌地追求权力的原动力是什么?是他们旺盛的精力,还是人性的根本弱点及无能,使之无法自觉热切地体验生活?促使这些原动力的心理条件有哪些?这些心理条件又建立在何种社会条件之上呢?*在4-5页,弗洛姆认为霍布斯所描绘的那种理性的自然状态已成为历史,如“一座久已熄灭的火山。
”在5页中,弗洛姆对弗洛伊德的评价:一方面,认为“弗氏和他的绝大多数门徒对社会上发生的一切认识非常天真,他用心理学解释社会问题,多是误导性的;不过,凭借他对个人情绪及心理障碍现象的浓厚兴趣和刻苦研究,我们得以到达火山顶部,俯瞰沸腾的火山口。
5:弗洛伊德引导人们注意观察分析决定人的某些行为的理性和潜意识因素,这是他的任何一位前辈都无法企及的。
在现代心理学上,他和他的门徒,不仅揭示了现代理怀主义所忽略的人性中非理性及潜意识的部分,而且表明这些非理性现象有一定规律,因此可以用理性加以理解。
5:弗洛姆认为弗洛依德的某些局限使其无法理解常态个人及在社会生活中起作用的非理性现象。
5:本书的目的:重在分析整个社会进程中精神因素的作用,又由于这些分析基于弗洛伊德的某些基础发现——尤其是有关人性格中的潜意识力量活动及其对外在影响的依赖性。
(但同时弗洛姆又区别于弗洛依德的方法)(可再查看一下诸卡伦·荷妮的《精神分析新方法》;沙利文的《现代精神治疗学新概念——纪念威廉姆·阿兰森·怀特首次演讲》)6:弗洛依德的性恶论假设:被压抑的冲动变成具有文化价值的奋斗动力(strivings),而且成为文化的人文基础。
(即升华)6:压抑越大,文化程度便越高(患神经症的危险也就越大)6:弗洛依德认为,其文化上的个人代表着“人”,现代社会里人特有的激情和焦虑则是植根于人的生物构造中的永恒力量。
7:弗洛依德关于人的关系概念是如此:充满天然生物冲动的个人为满足这些冲动,必须与其他“对象”发生关系。
其他个人便总是达到目的的一种方式,以满足那些在别人发生关系之前产生于个人自身的冲动。
弗洛依德所谓的人类关系领域便类似于市场——系一种满足天然生物需求的交换,此间与他人发生的关系总是达到目的的一种手段,但绝非目的本身。
7:弗洛姆的与弗洛依德的观点相反,其基于如下假设:心理学的关键问题是个人与世界的那种特殊联结关系问题,而非每个人或此或彼的本能需求之满足或受挫。
7:弗洛姆认为:引起人性格差异的那些冲动,如爱恨、贪求权力、渴望臣服及沉溺于或恐惧感官享乐等,都是社会进程的产物。
人的倾向,最美好亦或最丑恶的,并非人性固定的生物部分,而是创造人的社会进程的产物。
换言之,社会不但具有压抑功能,而且有创造功能。
7:人的天性、激情和焦虑都是一种文化产物;实际上,人自身就是人类不断奋斗的最重要的创造物和成就,其记录便称之为历史。
8:社会心理学的任务恰恰就是理解人的创造这一历史进程。
人的性格为什么会随历史时代的变化而发生某些明确改变?(查相关的研究雅克布·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从文艺复兴到现在,人总有一种强烈的追求名声的野心,这种目前已是司空见惯的欲望在中世纪人身上却体现甚微,从16世纪起,北欧国家的人发展了一种努力劳动的观念,这在以前恰恰是自由人所缺乏的。
)8:历史不但造就了人——人也造就了历史。
8:社会心理学的领域:不但要表明作为社会进程结果的激情、欲望、焦虑是如何变化发展的,而且要揭示被塑造成特殊形式的人的能量又是如何反过来变成生产力,塑造社会进程的。
比如,追求名声与成功及拼命劳动是现代资本主义赖以发展的力量。
没有这些及人的某些其他力量,现代人就缺乏按照现代工商业制度的社会经济需求行动的动力。
9:弗洛姆对各学派的批评,提出了自己方法的特点:尽管无恒常不变的人性,但我们也不能认为人性可以无限延伸,能够不用发展一种自己的心理动力即可适应任何环境。
人性固然是社会历史进化的产物,但也有某些与生俱来的机制与规则。
心理学的任务便是发现这些机制与规则。
9:适应是指模式上的适应,整个性格结构并未发生变化,只不过采纳一种新习惯。
此类适应的一个例子便是弃用中式餐饮方式,而就西式刀叉。
来美国的中国人自会适应这种方式,但它本身并不影响性格;它不会引起新的冲动或性格特征。
9-10适应:譬如,一个孩子屈服于他严厉可怕的父亲,他实在太惧怕他了,不敢违抗,并从而变成一个“好”孩子。
他在自我适应环境需要时,发生了某些内在变化。
……这种适应,同前面所讲的第一适应一样,系个人自我适应某种外在环境,但却在他身上产生新东西,引发新的冲动和焦虑。
每位神经症患者都是这种动态适应的例子之一。
10:人性中有些部分比其他部分更具灵活性和适应性这个事实。
(某些冲动)它们并非尤为灵活易变,因为一旦它们已变成人性格的一部分,就不会轻易消失或变为其他冲动。
但在某些情况下它们又是灵活易变的(如人的儿童时期)。
但是这些需求,也和人与生俱来的欲望一样,必须得到满足。
10-11一些不可或缺成分的需求必须得到满足:如饥、渴、睡眠等。
它们必须永远得到满足,即这些需求是植根于人的物质机体中的。
每种需求都有一个限度,达不到限度,需求便得不到满足,便无法忍受;超过了限度,希望满足需求的倾向便具有一种强大的冲动。
(自我保存的需求)。
11:马克思式的语言:人必须吃、喝、睡、保护自己免受敌人侵害,等等。
为达此目的,他必须劳动生产。
但是,“劳动”绝非抽象的东西,它总是具体的劳动,即在某种特定经济制度下的某种特定劳动。
11:一个人的劳动身份在封建制度下可以是奴隶,在普埃布洛印第安小村落中可以是农民,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可以是独立商人、现代大商场的女售货员、大工厂流水生产线上的工作。
这些种类各异的劳动需要的人格特质是完全不同的,还造成不同种类的人际关系。
11:人一出生,他的舞台便准备好了。
11:原则上,作为个人的他是无法改变生存需求和社会制度这两点的。
这两点还决定了其他那些更具可塑性的特性的发展。
11:正如经济制度的特定性决定了人的生活模式,生活模式便成为决定整个性格结构的首要因,因为急切的自我保存需求迫使人接受他生存的环境。
这并不意味着他无法同别人一起,对某些经济和政治变革施加影响。
11:家庭代表着某一特定社会或阶级的所有典型特征。
12:(标注说明):实际上追求特质财富的迫切愿望只是某些文化的特殊需求,不同的经济条件也可能塑造出憎恨或漠视物质财富的人格特征。
(《社会心理分析的方法与任务》)12:人需要与自身之外的世界相联系,以免孤独。
感到完全孤独与孤立会导致精神崩溃,恰如肉体饥饿会导致死亡。
12:这种在价值、符号、模式方面缺乏联系为精神孤独。
它与物质孤独一样难以忍受。
12:精神上与世界相连可以有多种方式,斗室中信仰上帝的僧侣,牢囚中与战友同仇敌忾的政治犯在精神上是不孤独的。
12:宗教与民族主义,以及任何无论多么荒唐和低贱的风俗和信条,如果仅仅使个人与他人相连,也是逃避最令人恐惧的“孤独”的避难所。
13:巴尔扎克的《发明家的苦难》:人惧怕孤独,在所有的孤独中,精神孤独是最可怖的。
13:弗洛姆认为探讨人为什么惧怕孤独,并非他这本书的主题。
13:人只有同他人进行某些合作,才能生存。
……孩提时代的每个人都有这种非常强烈的需要他人帮助的体验。
就儿童实际上在所有重要功能方面无法照顾自己而言,与他人交往便是儿童生死攸关的大事。
陷于孤独势必是对儿童整个生存的最致命威胁。
13:归属感:主观自觉意,即人借以认识到自己是个异于自然及他人的个体的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