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各地气候与建筑风格的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交学院

2008 — 2009 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论文题目中国各地气候环境与建筑风格的关系

课程名称文艺美学

课程号及课序号 11605006-0

学号 200714015

姓名雁行

班级 2007411

提交时间 2008年 12月15日

中国各地气候环境与建筑风格的关系

自古以来,中国不同地区的居住者都有着共同的文化起源——中华

文明,可是不同地区的民宅却在结构与色彩上有着很大的差异,从北京的红墙黄瓦城到江南的白墙黑瓦,从西双版纳的空中竹楼到青藏高原的白色碉塔,各自形成了截然不同的风格。 这是因为中国大陆地区地域辽阔,所跨纬度较大,造成了各地区气候的差异,气候的不同就要求人们居住的房屋有着不同的抵御不利气候条件的特性,因为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不同的样式,也就是我们所说

的结构和色彩。在不同的气候环境中需要建筑物有防雨、耐寒、坚固防

风等等特性,起初建筑的外貌仅仅是有建筑的功能而决定的,但随着时

代发展与生产力的进步,人们对房屋的审美要求也在不断地演变,

最终形成了风格上的差异。

可以说,气候环境与建筑风格的关系是,气候环境影响建筑风

格,建筑风格反映气候特点,并与环境达到协调或一致。建筑与环

境可以是对比的协调,如紫禁城红黄两色与广阔的蓝天的颜色形成

的对比;也可以是相一致的协调,如西双版纳热带雨林中深绿色的

竹楼与周围植被的色彩与形态的协调。在美学理论上,我认为这种

关系就是形式美与自然美相协调统一。首先,房屋是人类的创造物、

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这一点契合了自然美的根源,即人们对自

然美的欣赏的根源在于人们的社会实践,而人对自然美的欣赏与追

求最终也将回归到社会实践。那么,这种人造的色彩与线条与大自然的色彩、形态的协调统一,也就是建筑与环境的关系,成就了形

态美与自然美的协调统一,而这也正是一个地区的建筑风格具有特殊魅力,而不单单是具有房屋设计的形式美的原因。

可以说,以上的关系是体现在几乎每一种建筑风格中的,我国地域辽阔,建筑风格迥异,下面就我国有代表性的几种建筑浅陋地进行论证与分析。

安徽的民宅建筑:

徽派建筑主要密集的分布在江南地区,具有代表性城市包括扬州、杭州、金华、景德镇等。徽派建筑的主要特点是白墙黑瓦,高墙深宅,墙上设有瓦檐。这些建筑主要是民居,一般占地面积不大,白墙黑瓦是江南建筑色彩上的主要特点,

墙上设有瓦檐时有江南的气候特点

决定的,江南地区常年阴雨连绵,为了防止雨水顺墙留下形成痕迹而影响白色墙面的美观,给墙头带上了如屋顶一般的小小帽子,让雨水顺着瓦片留下,而不会弄脏墙面①,这一非常实用的设计如今成为了徽派建筑最显著的特点。而高墙深宅则是由于家族聚居的地域传统决定的。

可能黑白的色彩会让人觉得单调乏味,但是我认为这种色彩的搭配是有美学的原理作支撑的。我们知道江南的气候是多雨的,常年阴雨霏霏。而徽派建筑的外部非常简洁,四面都是白色的墙壁,多不开窗,屋顶用黑瓦,整体风格淡雅②,在青山绿水的环绕下;在这种烟波浩淼的风景中,粉墙黛瓦的黑白二色最能恰如其分的表现出江南的闲适、安静,灰色的阴霾的天空在黑白二色的强烈的对比下,也显得不再压抑,而是与黑白二色一起,创造出一种如水墨画般“暮霭沉沉楚天阔”的意境。试想如果皇城红墙黄瓦的鲜艳色彩在江南烟幕中若隐若现,首先破坏了其本身鲜艳色彩的视觉冲击力不说,也不能与环境很好地协调,反而在这种缓和、安静的气氛中显得突兀、刺目,不能给人以美感。因此江南建筑的色彩是很好的来自环境中、融入环境去的例证。

其次,徽派建筑的一大特点——墙檐也是受多雨的气象条件影响而形成的结构特征,这也是环境影响了建筑风格的一个体现。

北京紫禁城:

可以说北京的紫禁城的色彩并不是主要受气候影响而形成的,而是受宗教、和君王专治制度等传统文化因素决定的,其迎合了北方通常的晴朗干燥的气候,红黄两色与蓝天凑成了色彩学上的三原色,给人以非常强烈的色彩感与视觉冲击,这正是其色彩与环境相协调的体现。同时,其外在形态上也仍然体现着受气候环境影响的痕迹。和上文提到的徽派建筑不同,紫禁城的房屋屋檐很陡峭,高度甚至超过了屋墙的高度,占到了建筑总高度的一半以上。这一方面是为了展现皇城恢宏的气势,另一方面是因为北方冬季的降雪会积在较平缓的屋顶上,将仅靠栋梁结支撑的大厅压垮,所以不得不采用陡峭的屋顶。为了视觉上的美观,使屋檐的四角向上挑起,从而展现出一种力量美。这种外在的结构特点,最初的初衷正是为了使建筑在大雪气候中能够屹立不倒而设计的,这就是北京的紫禁城的结构与环境的协调关系的一个体现。

上面两个例子侧重建筑的色彩与天空的协调证明了环境与建筑风格的关系,下面举例侧重建筑的形态与环境一致来进行论证。

①资料来自——国家地理,/geography/

西双版纳:

西双版纳最有特点的民宅便是竹楼了。竹楼的所有梁、柱、墙及下部的支撑和附属部分都是用竹子捆绑而成的,墙壁也是竹篾制作的,而屋顶则是竹篾夹着稻草覆盖,因此主楼整体的重量很轻,而且形式灵活,可以任意改建和扩建。这种建筑模式是傣族人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摸索出的建筑模式③。可谓是就地取材。于是整个建筑的外观便形成了竹子颜色与节状纹理,一定程度上保留了植物的外貌。首先,形成这种建筑风格的原因仍然是气候,西双版纳气候潮湿闷热,这种环境下木头是比较容易腐烂的,而竹子硬度大,韧性高,非常适合作为建筑材料,同时这里也盛产竹子,取材方便。因此我们说,西双版纳的气候环境,决定了竹楼这一建筑形式的产生。第二,主楼的外观上非常质朴,保留了建筑材料本身的植物的外观,其青绿的颜色与周围的热带雨林浑然一体,好像他也是一个从底地里面长出来的植物一样,使人感到别有一番情趣。倘若我们将竹楼摆在紫禁城的青砖地上,离开了雨林中的特定环境,便失去了这种风味了,这正说明,竹楼的美是在雨林的环境中才能被凸现、被欣赏的,也就是说,这正说明了建筑与环境的协调一致是建筑风格的特殊魅力所在,是建筑的形式美与自然美协调统一的有力证明。

西藏:

西藏的宗教建筑在外形上有一个与众不同的特点,就是其为平台体,纵截面为梯形;也就是说他的结构是下粗上细的。这种结构可以说并不美观,甚至使整栋建筑略显粗肿、笨拙,但是这个特点是有其所处的特定的地理环境的。青藏高原地势很高,并且不是很平坦,地形条件不是很好,建筑物多造在山腰上或山顶上。因此不管是从建筑学上,还是视觉的上,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