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中国近年货币政策研究与宏观经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2014年第一学期《货币银行学》科目考查卷

专业:)班级:任课教师:唐炜

姓名:学号:成绩

中国近年货币政策研究

一.前言

2007年和2008年,中央银行为了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的通货膨胀,将稳健的货币政策转化为实施紧缩性的货币政策。2009年和2010年,美国次贷危机蔓延加深,在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冲击明显加剧的大背景下,中央银行为了防止经济的冲击,将紧缩的货币政策转化为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2011年和2012年,在宽松的经济政策下,虽然促进了经济企稳回升,但也带来了一些负效应,经济中长期风险增加和物价上升,央行将宽松的货币政策转化为稳健的货币政策。2013年和2014年,世界经济复苏进程依然缓慢,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面临经济结构性的问题,央行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推动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增强经济长期竞争力。本文旨在通过对近年货币政策的研究,了解央行实施货币政策的原因和执行货币政策的效果,更加具体的了解货币政策在中国宏观调控上的作用和意义。

二.中国近年货币政策现状

(一)2007,2008年“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

2007年,针对银行体系流动性偏多、货币信贷扩张压力较大、价格涨幅上升的形势,货币政策逐步从“稳健”转为“从紧”。

物价高速增长。2006年第四季度以来,在食品价格大幅上涨的推动下,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出现了较快上涨。进入2007年11月,包括猪肉在内的农产品以及整个物价仍处于快速上升阶段。2007年11月CPI同比涨幅达到6.7%,这是10多年来的最高水平。此前,中国居民消费物价指数已经连续3个月超过6%。全球普遍面临较强的通货膨胀压力,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居高不下并屡创新高,我国2008年第一季

度CPI涨幅为8%,工业品出厂价格涨幅持续攀升,8月份达到10.1%的高点。

经济过热。2007年我国经济增长率达到13%;在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外贸保持20%-30%的增长,外贸顺差不断扩大。面对中国高涨的经济,国外热钱疯狂涌入,人们对中国经济的信心空前高涨。市场流动性极其充裕,上证指数从2005年点达到2007年10月的6124点,出现全民投资热潮,经济过热的迹象非常明显。

针对经济形势的明显变化,2007年末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把“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的通货膨胀”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

2007年,中国人民银行在国内价格水平存在上涨压力,经济面临过热,国际环境趋于复杂的背景下,统筹考虑总量及结构因素,央行频繁动用加息、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发行票据等货币政策工具。一年内10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6次加息。

利率政策的效应逐步显现。一是融资成本上升,有利于金融机构和各类经济主体适当衡量风险,引导货币信贷合理增长;二是连续多次加息,有利于引导资金流向,调节和稳定通胀预期。

在紧缩的货币政策下,2008年,投资增长过快势头逐步缓解,物价趋于下降,外贸增长速度有了一定程度放缓。2008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30.1万亿元,同比增长9%;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5.9%。

紧缩的货币政策对经济过热有抑制作用,2007和2008年的货币政策主要体现了货币政策的目标---促进物价稳定。

(二)2009,2010年“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2008年9月,雷曼公司破产,次贷危机进一步升级演变成国际金融海啸。美国次贷危机蔓延加深,在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冲击明显加剧的大背景下,外部需求明显收缩,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城镇失业人员增多,经济增长下行的压力明显加大。

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中国人民银行及时调整了货币政策的方向、重点和力度,按照既要保持经济平稳,又要抑制物价过快增长的目标,采取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配合四万亿刺激计划。

2008年年底开始,央行五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四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明确取消对金融机构信贷规划的硬约束,积极配合国家扩大内需等一系列刺激经济的政策措施,加大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力度。货币信贷保持快速增长,有力支持了经济企稳回升。货币总量持续快速扩张,货币流动性增强。

在四万亿刺激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下,中国经济经受了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考验。面对极其复杂的国内外形势,2009年率先实现经济形势总体回升向好。2009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33.5万亿元,同比增长8.7%,经济增速逐季加快。投资对

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显著增强。农业生产形势稳定,工业生产增长进一步加快,经济回升向好的趋势得到巩固。

宽松的货币政策对经济的稳定有促进作用,2009和2010年的货币政策体现了货币政策的目标---促进经济稳定。

(三)2011-2012年“稳健的货币政策”

2009和2010年宽松的经济政策,虽然促进了经济的稳定,使经济企稳回升,但也带来了一些负效应,经济中长期风险增加和物价上升。

2011年到2012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央行实施开始稳健货币政策,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

货币政策开始收紧。2011年前三季度,面对通货膨胀压力不断加大的形势,中国人民银行按照国务院统一部署,围绕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这一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加强宏观审慎管理,先后6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共3个百分点,3次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共0.75个百分点,灵活开展公开市场操作,实施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引导货币信贷增长平稳回调,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

货币供应量开始出现放缓,货币信贷增速平稳回调。2011年年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85.2万亿元,同比增长13.6%,增速比上年低6.1个百分点。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5.8%,增速比上年低4.1个百分点,比年初增加7.47万亿元。

物价压力缓解,经济平稳增长。2012年,中国经济发展呈现稳中有进的良好态势。消费需求稳定,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物价涨幅总体回落,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国际收支更趋平衡。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51.9万亿元,同比增长7.8%;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6%,经常项目顺差占GDP的比重降至2.6%。2013年前三季度,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38.7万亿元,同比增长7.7%,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2.5%,基本与2012年持平。

与其他金砖国家3%的经济增长和较高的物价涨幅相比,中国经济虽然也出现下滑,但仍保持相对较低的下滑幅度,经济保持稳定。中国的物价得到控制,物价保持稳定。

稳健的货币政策对经济有稳定作用,2011年到2012年的货币政策实现了货币政策的双目标---促进经济和物价的稳定。

(四)2013年和2014年“依然是稳健的货币政策”

2013年,世界经济复苏进程依然缓慢,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面临经济结构性的问题,央行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推动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增强经济长期竞争力。

新一届领导层继续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更注重经济“质”的提升。虽然2011到2012年和2013到2014年货币政策都为“稳健的货币政策”,对货币的供应量都有管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