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中国近年货币政策研究与宏观经济
关于宏观经济政策论文
关于宏观经济政策论⽂ 宏观经济政策已成为宏观经济发展最⼤的外⽣变量。
由于主体界定不清、资料和经费相对不⾜、评估标准差异性⼤以及缺乏必要的保障机制,宏观经济政策评估已陷⼊困境。
下⾯是店铺为⼤家整理的关于宏观经济政策论⽂,供⼤家参考。
关于宏观经济政策论⽂范⽂⼀:宏观经济政策对国民经济的调节探索论⽂ 摘要:市场经济是效率经济,但市场本⾝内在固有的缺陷,会对经济运⾏产⽣不良影响,因此,世界上各国普遍加强了政府对经济运⾏的宏观调控,从⼀国政府常采⽤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产业政策出发,去尝试分析宏观政策对国民经济的调节作⽤。
关键词: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宏观调控 党的⼗四次代表⼤会,确⽴了我国经济体制改⾰的⽬标是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调节作⽤,通过价格信号、市场内在机制作⽤,刺激我国国民经济效率、均衡发展。
但是受市场“内在缺陷”限制,诸如公共产品的供给问题、市场外部性问题、信息不对称问题、⾃然垄断问题等等,会相应地引发市场失灵现象,危害国民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
因此,必须充分发挥国家政府对市场的宏观调控,加强对市场的监督、引导、规范,本⽂主要从政策⾯,试述⼀些宏观政策对国民经济的调节,以及所产⽣的⼀些相关作⽤。
根据凯恩斯的有效需求不⾜理论,⼀国政府的经济波动主要有投资、消费、政府购买三⼤需求引致,⽽结合相关的原理、公式及乘数作⽤,政府可以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经济进⾏调节,以匹配不同时期的需求,消除经济波动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此外,政府还必须根据本国国情,结合世界形势发展需要,制定⼀些适合本国发展的宏观产业政策,从⽽有别于他国的经济发展道路,以⼜好⼜快发展本国经济。
? 1财政政策对本国经济发展的调节 财政是⼀国政府赖以⽣存的命脉,发展到今天,财政⼿段⽇趋完善,财政⼯具也⽇趋成熟,财政调控意识也趋于主动,根据⼀定时期国民经济发展的特点,运⽤财政收⼊、财政⽀出⼿段,或者⼆者交替使⽤,对国家宏观经济进⾏调控,具体有税收政策、收费政策、⽀出政策、预算政策、国债政策等组成。
我国货币政策现状分析货币银行学毕业论文-V1
我国货币政策现状分析货币银行学毕业论文-
V1
以下是我对我国货币政策现状的分析:
一、宏观经济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货币政策也越来越重要。
在当前的宏
观经济背景下,我国的货币政策面临许多挑战和机遇。
二、货币政策目标的转变
我国货币政策的目标在不断发生变化。
过去的货币政策目标主要是控
制通货膨胀,现在已经转变为以稳定经济增长为首要目标。
随着经济
增长的下滑和物价稳定压力的上升,货币政策的调整变得越来越重要。
三、货币政策工具的改变
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货币政策的工具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过去,货币政策主要是通过控制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水平来实现,现
在除此之外,还有直接注入资金和金融监管等手段。
这些新的工具为
货币政策的灵活性提供了更多的空间,也使整个货币政策更加有效。
四、货币政策的挑战
然而,货币政策仍面临许多挑战。
其中最大的挑战是金融风险的不断
上升。
随着不良贷款和债务的不断增加,金融风险的压力也在增加,
这使得货币政策的调整变得更加困难。
同时,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也
会影响我们的货币政策实施,这也需要我们做出更全面的分析和应对。
综上所述,我国货币政策在逐渐适应当前的经济环境变化,并在实践
中进行针对性调整。
然而,货币政策面临许多挑战和机遇,需要我们
更深入地研究和分析。
货币政策的论文
货币政策的论文范文一:我国货币政策现状分析摘要:近几年我国都在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可以看出其实施应该是有效的,央行在制定、执行货币政策上不断走向成熟,进行宏观金融调控的能力也是在不断提高的。
但是,在货币政策的实践过程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
认真分析这些问题并解决,有利于进一步深化金融改革,促进国民经济稳定发展。
关键词: 货币政策,中央银行,金融改革正文:当前经济形势复杂多变,中央银行对形势的关注,更加依赖于基层的调查和监测分析工作。
而我国货币形势与国际货币形势存在着很大的联系。
一总体:我国货币政策现状2021 年第三季度,中国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运行总体态势良好。
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经济增长由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长有序转变。
消费需求保持稳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较快,对外贸易更趋平衡,内需作为经济增长动力更强,农业生产形势良好,工业生产增长平稳,居民收入继续增加,物价过快上涨势头得到初步遏制。
前三个季度,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32.1 万亿元,同比增长9.4%,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5.7%。
第三季度,中国人民银行按照国务院统一部署,围绕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这一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着力提高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和有效性,综合交替使用数量和价格型工具以及宏观审慎政策工具,加强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引导货币信贷平稳增长,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引导金融机构合理把握信贷投放节奏和调整信贷结构。
同时,继续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稳步推进金融企业改革。
在各项措施综合作用下,货币信贷增长从2021年的高位逐步向常态回归,银行体系流动性总体充裕,人民币汇率弹性增强,金融运行平稳。
当前经济增长趋稳是主动调控的结果。
一段时期内世界经济形势依然复杂多变,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继续显现,国内经济发展也面临不少新情况、新变化、新挑战,但中国经济本身平稳增长的内在动力较强,宏观经济有望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
货币政策论文(精选范文6篇)
货币政策论文(精选范文6篇)货币政策也称金融政策,是国家对货币的供应根据不同时期的经济发展情况而采取"紧"、"松"或"适度"等不同的政策趋向。
本篇文章就向大家介绍几篇精选的货币政策论文范文,供给大家作为一个写作论文的参考范本。
货币政策论文精选范文6篇之第一篇:多措并举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摘要:当前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存在部分阻滞之处,突出表现为民营企业融资难和融资贵、金融市场体系分割、M2增速偏低和社会融资规模下降等。
这其中的深层次原因在于经济结构失衡、融资体系不健全、金融市场不成熟及商业银行存在制度性缺陷等。
今年我国面临的内外部经济形势严峻复杂,需要深入推进以供给侧改革为核心的经济结构性改革,推动健全多层次金融市场,完善金融改革,多措并举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金融市场;经济结构;宏观调控;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严峻复杂,我国经济下行压力明显加大,政府随之加强了逆周期调控力度,继续实施稳健货币政策。
但是,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影响中介指标,进而最终实现既定政策目标的传导途径与作用机理)仍然存在不畅之处,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货币政策的调控效果。
自2018年年中以来,国务院常务会议、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多次提出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此举不仅将提高货币政策逆周期调控效果,减缓经济下行压力,还有利于推动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提高经济增长质量。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畅的具体表现我国连续多年实施稳健货币政策,流动性总体保持充裕,存贷款基准利率已降至历史低位,但受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畅的影响,问题仍然较为突出主要体现在:1.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当前我国经济内部面临结构性问题和周期性问题,外部面临经贸摩擦、贸易环境恶化等极大不确定性考验,经济增速放缓,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突出,主要表现在:(1)融资利率总体较高。
货币政策与宏观经济走势分析
货币政策与宏观经济走势分析货币政策在宏观经济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直接影响着经济增长、通货膨胀以及就业水平等关键的宏观经济指标。
本文将重点讨论货币政策与宏观经济走势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各国在货币政策方面的实践和政策取向。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货币政策的基本概念和目标。
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调控货币供应和利率,以达到稳定价格水平、促进经济增长和保持金融稳定的一系列措施和政策。
其核心目标是维持物价稳定,即控制通货膨胀水平。
此外,货币政策还可以通过调节利率水平来影响消费水平、投资活动以及汇率等因素,从而对经济产生影响。
货币政策与宏观经济走势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的。
宏观经济走势受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而货币政策则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
通过货币政策的调节,可以影响资金供给的规模和速度,进而对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就业水平等宏观经济指标产生影响。
在货币政策的实践中,各国采取了不同的政策取向。
一般来说,货币政策可以分为宽松和紧缩两种类型。
宽松的货币政策主要通过增加货币供应量、降低利率等手段来刺激经济增长。
这种政策在经济衰退期或通胀较低时被广泛采用,通过增加投资和消费支出来推动经济复苏。
紧缩的货币政策则相反,它主要通过减少货币供应和提高利率等手段来抑制通货膨胀和过度投资,从而保持物价稳定。
这种政策在通胀高企或经济过热期时被采用,以控制通货膨胀和防范经济过热。
不同国家在货币政策方面的实践和政策取向存在差异,主要受到国家的经济状况和发展阶段的影响。
发达国家通常更注重物价稳定和金融稳定,因此更倾向于采取相对保守的货币政策。
发展中国家则更注重经济增长和就业,更倾向于采取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来刺激经济。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各国货币政策之间的互动也越来越密切。
一国货币政策的转变可能会对其他国家产生溢出效应。
例如,美联储的加息措施可能导致全球资金流动转向美国,进而影响其他国家的货币政策空间。
因此,各国需要密切关注其他国家的货币政策动向,并有需要时采取相应的调控措施。
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及应对措施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经济中非常重要的代表性政策,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稳定。
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是维护物价稳定,促进经济增长,保持国际支付平衡,在财政经济政策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的影响以及相应应对措施。
一、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的影响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影响经济增长和就业、影响通货膨胀和汇率、影响资本市场。
首先,货币政策能够影响经济增长和就业。
在宏观经济发展过程中,货币政策能够通过影响利率,从而影响投资和消费水平,从而影响经济增长和就业。
当经济增长缓慢时,央行可以通过降低利率来鼓励消费和投资,刺激经济增长和就业。
此外,货币政策也可以通过货币供应量的控制来影响经济增长和就业。
当货币供应量增加时,能够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
其次,货币政策还可以影响通货膨胀和汇率。
在货币政策中,央行可以通过影响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来控制通货膨胀率。
同时,央行也可以通过调整基准利率来影响汇率。
当央行增加利率时,会吸引更多的国际资本流入本国经济体,从而促进本国货币升值。
反之,如果央行降低利率,会导致国际资本流出,从而促进本国货币贬值。
再次,货币政策还可以影响资本市场。
在货币政策中,央行可以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来影响资本市场的涨跌。
当央行增加利率时,会导致资本市场出现抛售行为,股票和房产等资产的价格下跌。
反之,如果央行降低利率,则会导致资本市场的资产价格上升。
二、应对措施在应对货币政策影响的时候,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大体上,需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控制货币政策的影响,二是适应货币政策的影响。
首先,要控制货币政策的影响。
这其中的关键在于加强货币政策的公司治理,从而保证货币政策的透明度和连续性。
同时,需要制定明确的货币政策目标和调控标准,并根据实际情况不断优化和改进,从而更好地适应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
其次,要适应货币政策的影响。
这需要提高宏观经济主体的应变能力,尤其是对个人和企业的金融素养进行提高和推广,增强其对货币政策的理解和把握能力。
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的影响与调控
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的影响与调控货币政策是指通过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以达到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保持就业稳定等宏观经济目标的一种经济手段。
货币政策的调整对宏观经济有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本文将探讨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和调控的相关内容。
(引言)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主要由中央银行负责,中央银行通过改变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来调控经济。
货币政策的松紧程度对宏观经济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接下来将从物价稳定、经济增长与就业、国际收支等方面分析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的影响与调控。
(第一部分)货币政策对物价稳定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中央银行可以影响通货膨胀水平。
当经济过热时,中央银行可以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加大货币供应的紧缩力度,提高利率,抑制过剩流动性和投资热情,降低物价上涨压力。
相反,当经济出现萎缩或通缩风险时,中央银行可以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应的宽松力度,降低利率,刺激经济活动,推动物价上涨。
(第二部分)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与就业也有重要影响。
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可以推动消费、投资等经济活动,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机会的增加。
当经济陷入低迷,出现需求不足时,中央银行可以通过降低利率,鼓励借贷和投资,刺激需求,提高经济增长和就业水平。
同时,如果经济过热导致通货膨胀压力加大,中央银行可以收紧货币政策,控制过度投资和需求过热,避免经济过热带来的风险。
(第三部分)货币政策对国际收支也有影响。
一国货币政策的变化会导致汇率变动,进而影响国际贸易和资本流动。
当一国货币政策收紧,利率上升,该国货币升值,进口商品变得更加便宜,出口商品变得更加昂贵,进而影响国际收支。
相反,当一国货币政策宽松,利率下降,该国货币贬值,有利于出口,不利于进口,改善国际收支状况。
因此,货币政策的调控需要同时考虑国内经济和国际经济的关系。
(结论)综上所述,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有着重要的影响与调控作用。
通过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中央银行可以影响物价稳定、经济增长与就业以及国际收支等方面的表现。
宏观经济货币政策论文.doc
宏观经济货币政策论文一、我国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演变历程及效果分析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开始专门行使央行职能,中央银行开始制定实施货币政策,但是此时的货币政策目标体系还没有建立。
国际理论经济学界针对货币政策目标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有单一目标论,双重目标论,多目标论。
单一目标论从货币是再生产的第一推动力出发,以经济增长促经济发展作为货币政策的目标,并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稳定物价,即经济增长应摆在首位。
双重目标论认为央行的货币政策目标不应是单一的,而应兼顾发展经济和稳定物价的要求:在经济发展中求稳定,就在稳定中求发展。
若不能兼顾,则二者的要求均不能实现。
多目标论认为货币政策涉及面广,即目标不应是双重的,而应是多重的。
我国经过长期的尝试,总结调控经验,最终1995年在《中国人民银行法》第3条规定: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1984年以来货币政策目标随着经济形势多次变化,效果各有不同。
1.双目标制时期的调控效果。
中共十二大提出“翻两番”战略目标,我国经济从1982年开始进入了高速增长时期。
经过连续两年多的经济扩张,至1984年第四季度,经济出现了明显的过热势头。
为满足高速经济增长中的投资、消费需求,财政收支出现较大赤字,为了弥补赤字而超量发行货币,使通货膨胀率直线上升,面对严峻的宏观经济形势,央行开始实施以平衡信贷、稳定物价为主要目标的货币政策。
本次货币政策实践是我国在宏观经济管理方式上的重大尝试,由计划干预到间接宏观调控过度。
但由于当时经济的市场化程度不高,工具体系不完善,因而政策的效果并不理想。
1993年和1994年我国的零售物价上涨均超过两位数,分别为13.2%和21.7%,通货膨胀率居高不下。
双目标制显现出顾此失彼的缺陷,经济、金融界的人士对我国货币政策目标开始了新的思考。
2.单一目标制下的调控效果。
直至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法》明确地将货币政策的目标界定为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才以法律形式暂时结束了有关我国货币政策目标的争论,央行的货币政策目标变成了单一目标。
货币政策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影响研究
货币政策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影响研究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货币政策在宏观经济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作为中央银行的重要工具,货币政策既能够影响通货膨胀率、生产率和就业率等各种经济指标,同时也能够对国际汇率和贸易产生重大的影响。
因此,研究货币政策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影响,对其提高宏观经济管理水平,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货币政策简介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金融市场,运用货币工具调控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以达到影响通货膨胀水平、经济增长速度、劳动力就业等方面的宏观经济政策。
与财政政策不同的是,货币政策是由中央银行单独来实施的政策。
目前,中国的货币政策主要包括贷款基准利率、存款基准利率、准备金率等工具。
二、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早期的货币政策通常是以控制通货膨胀为主要目的。
过度升值的通货会导致物价上涨,从而影响消费者和投资者的支出,甚至会导致资产价格泡沫的形成。
然而随着社会发展,货币政策的目的日益多元化。
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主要通过两个方面:一是通过资本市场的影响,影响企业的投资策略;二是通过货币市场的影响,影响消费者和企业的信贷活动和融资成本,从而影响整个经济的增长速度和质量。
研究表明,在中国的宏观经济中,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一般较强。
三、货币政策对通货膨胀的影响货币政策对通货膨胀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当货币政策宽松时,市场上的流动性会增加,而实体经济中的供给量不能及时跟上流动性的增加,这会导致物价上涨。
当然,这只是货币政策影响通货膨胀的一个表面表现。
实际上,货币政策对通货膨胀的影响还会涉及各种宏观经济因素,比如就业、收入、贸易和投资情况。
在中国,货币政策对通货膨胀的影响也比较强。
针对高通胀率,中国央行采取了一系列货币政策措施,比如提高贷款利率、拿出更多准备金等,以疏导市场资金的过多集中。
四、货币政策对汇率的影响货币政策对汇率的影响程度较强,这是因为国际汇率是由货币市场决定的,而货币市场又受到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调节。
中国货币政策与宏观经济调控
中国货币政策与宏观经济调控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发展迅猛的国家中,货币政策与宏观经济调控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货币政策是指中国央行通过调控货币供给量以及利率水平来影响经济的手段,而宏观经济调控则是通过政府采取不同的经济政策来促进经济的稳定发展。
本文将从中国货币政策的背景与目标、具体应用措施以及宏观经济调控的实施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中国货币政策的背景与目标中国货币政策的背景可以追溯到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转型时期。
在上世纪80年代,中国面临着通货膨胀、贸易不平衡等问题,经济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为了应对这些问题,中国开始实行积极的货币政策,以控制通货膨胀、稳定货币汇率,并为实体经济提供稳定的货币环境。
中国货币政策的目标主要包括稳定物价水平、维护经济增长、促进就业以及保持金融市场的稳定。
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市场利率等手段,中国央行努力实现货币政策的目标,以确保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中国货币政策的具体应用措施中国货币政策的具体应用措施包括调控货币供应量、利率、外汇市场等。
中国央行通过购买或出售国债、调整存款准备金率等措施来调控货币供应量,以达到稳定物价水平的目标。
利率调控是货币政策的重要手段之一,中国央行通过调整贷款利率、存款利率等来影响金融市场。
此外,中国央行还通过干预外汇市场、稳定汇率等措施来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推动国际贸易和资本流动。
三、宏观经济调控的实施除了货币政策,中国还采取诸如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等宏观经济调控措施,以实现经济稳定和增长。
财政政策通过调整税收、政府支出等手段来影响经济运行,促进和稳定经济增长。
产业政策则通过对不同行业的扶持、调整产业结构等方式来提升经济效益和竞争力。
此外,中国还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环境政策等,以推动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这些政策的实施有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改善资源分配,促进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中国货币政策与宏观经济调控密切相关,共同构建了经济稳定和发展的基石。
通过有效的货币政策和宏观经济调控措施,中国能够应对各种经济风险,保持经济增长的韧性。
货币政策与宏观经济分析
货币政策与宏观经济分析近年来,货币政策成为宏观经济分析研究的重点之一。
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调节货币供应量、利率和汇率等手段,对整个宏观经济进行调控和管理的政策。
货币政策对于经济增长、价格稳定、就业等宏观经济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影响。
因此,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本文将从宏观经济分析的角度探讨货币政策的影响和应用。
一、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货币政策对投资和技术进步的影响;二是货币政策对消费和需求的影响。
正常情况下,货币政策对于投资和技术进步的影响主要通过利率的调节来实现。
当货币政策过紧时,利率较高,借贷成本增加,投资者借贷难度加大,投资活动量减少,企业的融资难度增加,从而抑制了技术创新和企业发展。
当货币政策宽松时,利率较低,借贷成本减少,投资者借贷容易,投资活动量增加,企业的融资容易,刺激了技术创新和企业发展。
因此,货币政策对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的支持应该是稳健的、适度的、灵活的,以促进经济增长和创新能力。
货币政策对消费和需求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方面。
在通货膨胀时期,货币政策应该保持稳定,适度收紧货币供应,抑制物价上涨,防止通货膨胀加剧。
在通货紧缩时期,货币政策应该宽松,增加货币供应,刺激经济活动,促进消费,从而引导通货紧缩转为通货膨胀,实现经济稳定和发展。
二、货币政策对价格稳定的影响货币政策对价格稳定的影响是因为货币的存在和使用。
货币是商品交换的媒介和计量单位,在市场经济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货币供应量增加,会导致物价上涨;货币供应量减少,会导致物价下降。
因此,货币政策必须调节货币供应量,保持物价的相对稳定。
在价格稳定方面,货币政策需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货币供应量和物价的关系,二是供给和需求的平衡。
货币供应量和物价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通货膨胀率来表现。
通货膨胀率是指物价总水平的增长率。
较高的通货膨胀率会导致货币贬值、物价上涨,影响人民币的购买力和稳定性。
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波动的调控效果分析
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波动的调控效果分析近年来,世界各国经济波动频繁,贸易摩擦、金融危机等问题层出不穷。
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一项重要工具,货币政策在这种背景下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就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波动的调控效果展开分析。
首先,货币政策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对宏观经济波动进行调控。
当经济增长过快,通货膨胀严重时,央行可以采取紧缩政策,通过提高利率、减少货币供应等手段来抑制消费和投资,从而降低社会总需求,达到稳定经济的目的。
相反,当经济增长放缓,失业率居高不下时,央行可采取宽松政策,通过降低利率、增加货币供应等方式来促进消费和投资,刺激经济增长。
这种由货币政策调控的宏观经济波动效果在许多经济体中都得到体现。
其次,货币政策也通过影响资本流动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
在全球化背景下,资本流动成为连接各国经济的重要桥梁。
央行通过调整利率水平、货币政策的灵活性等手段,吸引或抑制国内外资本流入。
例如,当国内经济景气,利率水平较高时,外国投资者更愿意将资金投向该国市场,从而刺激经济增长;反之,当经济处于衰退阶段,利率下降时,外国投资者可能将资金撤离该国市场,加剧经济低迷。
因此,货币政策通过调整资本流动,进一步调控宏观经济波动。
另外,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的调控效果还体现在影响汇率和国际贸易上。
汇率变动会对经济的实际需求和供给产生影响,进而引起宏观经济波动。
央行可以通过干预外汇市场以及调整利率水平,来影响汇率水平,从而调节宏观经济波动。
当国内经济过热时,央行可以通过升值本币汇率,抑制进口,刺激出口,缓解经济热度;相反,当经济低迷时,央行可以通过贬值本币汇率,增加出口,刺激进口,促进经济增长。
这种通过调整汇率水平来影响宏观经济波动的调控方式也是货币政策的一种体现。
此外,货币政策对金融市场的影响也对宏观经济波动产生重要影响。
货币政策的紧缩和宽松直接影响金融市场的资金供给和成本,进而影响企业和个人的融资活动以及投资决策。
当货币政策紧缩时,由于利率上升和融资成本的增加,企业借款难度加大,投资意愿减弱,从而导致经济增长放缓。
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的影响与调控
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的影响与调控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其对宏观经济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货币政策的影响因素以及如何利用货币政策来调控宏观经济。
一、货币政策的影响因素货币政策的实施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经济增长速度、通货膨胀水平、国际金融环境等。
下面将从这些方面来探讨其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1. 经济增长速度货币政策通过调控货币供应量影响经济增长速度。
当经济增长过快时,通常会增加货币供应以降低利率,刺激投资和消费,达到平衡经济增长的目的。
相反,当经济增长过慢时,货币政策可以通过减少货币供应来提高利率,鼓励储蓄和投资,刺激经济增长。
2. 通货膨胀水平通货膨胀是一个国家经济稳定的重要指标,货币政策对通货膨胀水平有着深远的影响。
通常情况下,当通货膨胀水平过高时,货币政策可以通过提高利率和减少货币供应来抑制通胀,稳定物价。
而当通货膨胀水平过低时,货币政策可以通过降低利率和增加货币供应来刺激经济活动,推动物价上涨。
3. 国际金融环境国际金融环境对货币政策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全球同步经济衰退或金融危机往往会导致国内经济增长放缓,此时货币政策需要灵活调整,以稳定经济。
同时,国际利率和汇率的变动也会影响货币政策的制定和调整,对宏观经济产生影响。
二、利用货币政策调控宏观经济货币政策可以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利率及汇率等手段来调控宏观经济。
下面将就这些手段展开论述。
1. 调控货币供应量货币供应量是货币政策调控的核心之一。
通过增加或减少货币供应量,可以影响市场上的货币流通速度,从而对经济产生影响。
当经济增长放缓时,货币政策可以通过增加货币供应量来刺激经济活动;相反,当经济过热时,货币政策可以通过减少货币供应量来降低通胀压力。
2. 调整利率利率是货币政策中的另一个重要手段。
通过调整利率,可以直接影响居民和企业的借贷行为,从而对经济产生调控作用。
当经济需要刺激时,货币政策可以降低利率,鼓励居民和企业进行投资和消费;当经济波动过大或通胀压力过大时,货币政策可以通过提高利率来抑制经济过热。
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的影响与调控策略
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的影响与调控策略在经济发展中,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工具之一。
通过调控货币供应和利率水平,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通胀、国际收支以及调控策略等方面展开探讨。
一、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有着直接和间接的影响。
直接影响体现在货币政策通过影响利率水平和货币供应来调控企业和个人的借贷行为,进而影响投资和消费水平,从而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
例如,降低利率可以刺激投资和消费,促进经济增长。
间接影响则主要体现在货币政策对金融市场的影响。
货币政策的宽松或紧缩会对股市、债市等金融市场产生较大的波动,进而影响企业的融资成本和资本市场的运行情况,对经济增长产生溢出效应。
二、货币政策对通胀的影响货币政策对通胀有着显著的影响。
通常情况下,货币供应增加会导致通货膨胀,而货币供应减少则可能导致通货紧缩。
因此,在制定货币政策时,需要控制货币供应的增速,以达到稳定通胀水平的目标。
此外,货币政策还可以通过调整利率水平来控制通胀。
当通胀压力较大时,央行可通过提高利率来降低货币供应和借贷需求,从而达到抑制通胀的目的。
三、货币政策对国际收支的影响货币政策不仅对国内经济有影响,也对国际收支产生影响。
货币政策的宽松会导致本币贬值,进而提升出口竞争力,促进国际收支的顺差。
相反,货币政策的紧缩则可能导致本币升值,从而抑制出口,对国际收支形成压力。
此外,货币政策也会对跨境资本流动产生影响。
例如,在货币政策宽松的情况下,国内利率水平较低,可能会导致资金流出,加大跨境资本流动的规模。
四、货币政策的调控策略在货币政策的调控过程中,需要根据经济形势和政策目标灵活运用不同的调控策略。
首先是定量调控策略,即通过改变货币供应量来实现调控。
央行可以通过开展公开市场操作、调整存款准备金率等手段来控制货币供应的多少,从而影响经济活动。
其次是利率调控策略,即通过改变利率水平来实现调控。
央行可以通过调整公开市场利率、贷款基准利率等手段来引导市场利率的变化,进而影响企业和个人的借贷行为,以达到调控的目的。
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分析
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分析在经济学中,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等手段来影响经济活动的一种政策工具。
货币政策的调整对宏观经济产生重要影响,对于经济学家和政策制定者来说,了解这种影响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货币政策对经济的总需求产生影响。
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中央银行可以影响市场上的货币供应和借贷成本。
当中央银行采取宽松货币政策时,货币供应增加,利率降低,借贷成本降低,企业和个人更容易获得融资,从而刺激投资和消费需求的增长。
相反,当中央银行采取紧缩货币政策时,货币供应减少,利率上升,借贷成本增加,企业和个人的融资条件变得更加严格,投资和消费需求可能减少。
因此,货币政策的调整对经济总需求产生重要影响。
其次,货币政策对通货膨胀的控制起到关键作用。
通货膨胀是指物价总水平持续上升的现象。
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的调整可以影响通货膨胀的发展。
当通货膨胀压力较大时,中央银行可以采取紧缩货币政策,通过收紧货币供应和提高利率来抑制通货膨胀。
相反,当经济面临通缩风险时,中央银行可以采取宽松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应和降低利率,以刺激经济活动,防止通缩进一步加剧。
因此,货币政策对通货膨胀的控制具有重要影响。
此外,货币政策还对汇率和国际贸易产生重要影响。
货币政策的调整会导致国内货币的价值发生变化,进而影响汇率的走势。
当中央银行采取宽松货币政策时,货币供应增加,货币价值下降,导致汇率贬值。
这将使出口商品价格更具竞争力,促进出口增长,但同时也可能导致进口商品价格上涨。
相反,当中央银行采取紧缩货币政策时,货币供应减少,货币价值上升,导致汇率升值。
这将使出口商品价格上涨,进口商品价格更具竞争力,可能导致出口减少,进口增加。
因此,货币政策对汇率和国际贸易产生重要影响。
最后,货币政策对金融市场的稳定也具有重要意义。
货币政策的调整会影响利率水平和金融市场的流动性。
当中央银行采取宽松货币政策时,利率下降,流动性增加,可能会刺激金融市场的活跃度。
货币政策对中国经济影响的研究
货币政策对中国经济影响的研究货币政策是指调节货币供求关系和货币价值的政策,是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
货币政策的实施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和稳定经济运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货币政策的定义、货币政策的类型和货币政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货币政策的定义货币政策是指国家通过调整货币供应和利率水平等手段来影响经济运行和经济增长的政策。
货币政策旨在保持货币的稳定,维护价格的稳定,促进经济增长和发展。
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包括:1. 维持货币的稳定。
货币的稳定是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也是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基础。
货币政策必须确保货币的稳定,防止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维护价格稳定。
2. 促进就业和经济增长。
货币政策通常被视为稳定和促进经济增长的工具。
政策制定者通过控制利率和货币供应量来影响市场利率和信贷,从而对投资决策和消费决策产生影响。
3. 维护金融稳定。
货币政策也是维护金融稳定的重要手段。
政策制定者必须平衡金融机构的利润和风险,避免金融危机和金融市场崩溃。
二、货币政策的类型货币政策包括紧缩型货币政策和宽松型货币政策两种类型。
1. 紧缩型货币政策。
紧缩型货币政策通常通过增加利率和减少货币供应量来实现。
紧缩型货币政策的目的是抑制通货膨胀,限制消费支出和投资支出。
2. 宽松型货币政策。
宽松型货币政策通常通过降低利率和增加货币供应量来实现。
宽松型货币政策的目的是促进消费支出和投资支出,刺激经济增长。
三、货币政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货币政策是影响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关键要素之一。
货币政策的实施对中国经济具有积极的和消极的影响。
1. 货币政策对中国经济的积极影响。
货币政策实施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促进经济增长,提高市场竞争力,稳定经济运行等方面。
(1) 促进经济增长。
货币政策对于推动经济增长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实施宽松型货币政策可以刺激资本投资和消费支出,推动经济增长。
因此,货币政策可以成为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
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稳定的影响研究
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稳定的影响研究近年来,货币政策一直被视为宏观经济稳定的关键工具之一。
作为中央银行的主要职能之一,货币政策的调控措施影响着整个经济系统的走势和稳定性。
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展开,探讨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稳定的影响,并从货币供应量、利率调控和通胀控制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首先,货币供应量是货币政策的核心内容之一。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对经济的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中央银行可以调控市场上的货币总量,影响市场利率的波动,进而对宏观经济稳定发挥作用。
在经济增长放缓时,适当增加货币供应量可以刺激消费和投资,促进经济复苏;而在经济过热时,中央银行则需要收紧货币供应,以避免通货膨胀和资产泡沫的产生。
其次,利率调控也是货币政策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调整利率水平,中央银行可以引导金融机构的贷款行为,进而对实体经济产生影响。
当经济增长放缓时,降低利率有助于减少企业的借款成本,刺激投资和消费,从而推动经济复苏。
而当经济过热时,中央银行则可能通过提高利率来抑制过度投资和通货膨胀风险。
同时,利率调控还会对金融市场产生影响,直接关系到投资者的投资收益。
因此,货币政策的利率调控需要谨慎平衡,避免利率过高或过低对经济稳定性造成不利影响。
最后,通胀控制是货币政策的核心目标之一。
适度的通胀对经济健康发展至关重要,但通胀过高或过低都会对经济稳定造成负面影响。
通过货币政策的调整,中央银行可以通过调整利率、减少或增加货币供应等手段控制通胀水平。
当通胀过高时,中央银行可以通过紧缩货币政策来抑制通胀预期和消费需求,以达到稳定物价的目的。
而当通胀过低时,中央银行则需要通过宽松货币政策来刺激经济活动,避免出现通缩的风险。
综上所述,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稳定有着重要的影响。
货币供应量、利率调控和通胀控制是货币政策的核心内容,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中央银行可以通过调整这些手段来维持宏观经济的稳定。
中国大陆地区货币供应与宏观经济发展关系研究
中国大陆地区货币供应与宏观经济发展关系研究【摘要】货币供应量已经成为影响宏观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文章从这个角度出发,首先探析了货币供应的基本含义,总结和归纳了我国宏观经济发展情况,探析了货币供应量与宏观经济之间的关系,为我国制定更加有效的货币供应政策打下了基础。
【关键词】货币供应宏观经济发展关系确定货币政策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对于我国大陆地区来讲,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信,货币供应对于宏观经济发展的影响程度越来越大,因此,我们有必要对于我国货币供应和宏观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探析。
一、货币供应量的概况(一)货币供应量的含义所谓货币供应量是指某一国家在特定时期内,为了实现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转,而发行的货币存量。
在我国,都是由中央银行在内的各种金融机构供应的存款货币或者现金货币两个部分组成。
(二)我国货币供应量的指标层次在我国,货币发行主体是中国人民银行,其将货币供应量指标划分为四个方面内容:其一,MO,也就是流通中的现金;其二,M1,是流通中现金,企业活期存款,机关团体存款,农村存款和个人信用卡存款的总和;其三,M2,是指M1再加上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企业存款中定期存款,外币存款,信托存款的总和;其四,M3,是M2再加上金融债券,商业票据,大量可转让存单的总和。
上述四个层次中,M1是狭义上的货币量,其流通性比较强;M2是广义上的货币量,流动性比较差;M3是集合目前金融创新现状设立出来的,还处于探索的阶段。
上述四个层次都是集合我国具体国情制定的,对于宏观经济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
(三)货币供给量的宏观调控基础货币的构成表达式为:B=C +R 为基础货币,R 为存款货币银行保有的存款准备金,C 为流通与银行体系之外的现金。
货币乘数为货币供给量和基础货币的比值,用M代表货币供给,B 为基础货币,则可列出下式:M= m* B,其中m 为货币乘数。
在上述公式中,我们可以知晓货币当局实现对于货币的调控往往是通过三种方式:其一,公开市场业务;其二,贴现政策;其三,法定准备金率。
最新 关于货币政策在我国宏观经济调控中的应用研究-精品
关于货币政策在我国宏观经济调控中的应用研究【摘要】在市场机制的长期作用下,我国的经济增长模式偏向出口。
出口作为拉动一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高度依赖出口打破了原有经济结构的平衡,其弊端终究在2008年金融危机中展露无余。
本文结合中国当前宏观经济状况,提出若干针对货币政策的建议,并简要探讨了运用货币政策这一宏观经济调控工具对改变窘境,实现经济增长路线回归正常运行轨迹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宏观调控;调控工具;货币政策一、我国宏观经济面临的窘境1、经济结构中需求结构失衡投资、消费和出口是促进一国经济增长的三大动力,三者间的结构比例合理与否关乎国民经济能否保持持续稳定的发展。
目前,我国仍停留在以政府和国有资产投资为主要视角,以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为重点的经济低龄化阶段,需求结构中投资需求在总体份额中依然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相对而言,消费需求的弹性较弱,其对GDP的拉动幅度远不及投资需求所产生的经济带动效应。
但需求结构严重失衡是市场机制与政府宏观调控长期作用的结果,短期内难以加以平衡与改变,使得需求结构的调整成为一大难题。
2、巨大的国际收支双顺差(1)外汇储备脱离最优规模。
2012年是我国自1999年持续保持双顺差以来首次实现贸易结构的“一顺一逆”。
但好景不长,2013年我国对外贸易结构再次陷入严重的双顺差泥淖,终使2012年的“一顺一逆”成为昙花一现。
长期的国际收支双顺差导致我国的外汇储备远远超过市场所需要的最优储备量,有限的资源难以得到高效的配置,进而造成大额的外汇浪费;相应地,外汇储备失控的波及范围并不仅仅局限于外汇资源的闲置,其对央行以货币政策调控宏观经济的职能的发挥同样形成了不可低估的阻力,甚至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都形成巨大的负担。
(2)货币升值预期持续走高。
我国国民经济总量的迅猛增长以及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升值压力一度形成了人民币升值不足的预期,由此引发各路国外资本纷纷涌入中国资本市场,企图分刮人民币升值所造就的大蛋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2014年第一学期《货币银行学》科目考查卷专业:)班级:任课教师:唐炜姓名:学号:成绩中国近年货币政策研究一.前言2007年和2008年,中央银行为了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的通货膨胀,将稳健的货币政策转化为实施紧缩性的货币政策。
2009年和2010年,美国次贷危机蔓延加深,在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冲击明显加剧的大背景下,中央银行为了防止经济的冲击,将紧缩的货币政策转化为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
2011年和2012年,在宽松的经济政策下,虽然促进了经济企稳回升,但也带来了一些负效应,经济中长期风险增加和物价上升,央行将宽松的货币政策转化为稳健的货币政策。
2013年和2014年,世界经济复苏进程依然缓慢,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面临经济结构性的问题,央行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推动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增强经济长期竞争力。
本文旨在通过对近年货币政策的研究,了解央行实施货币政策的原因和执行货币政策的效果,更加具体的了解货币政策在中国宏观调控上的作用和意义。
二.中国近年货币政策现状(一)2007,2008年“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2007年,针对银行体系流动性偏多、货币信贷扩张压力较大、价格涨幅上升的形势,货币政策逐步从“稳健”转为“从紧”。
物价高速增长。
2006年第四季度以来,在食品价格大幅上涨的推动下,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出现了较快上涨。
进入2007年11月,包括猪肉在内的农产品以及整个物价仍处于快速上升阶段。
2007年11月CPI同比涨幅达到6.7%,这是10多年来的最高水平。
此前,中国居民消费物价指数已经连续3个月超过6%。
全球普遍面临较强的通货膨胀压力,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居高不下并屡创新高,我国2008年第一季度CPI涨幅为8%,工业品出厂价格涨幅持续攀升,8月份达到10.1%的高点。
经济过热。
2007年我国经济增长率达到13%;在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外贸保持20%-30%的增长,外贸顺差不断扩大。
面对中国高涨的经济,国外热钱疯狂涌入,人们对中国经济的信心空前高涨。
市场流动性极其充裕,上证指数从2005年点达到2007年10月的6124点,出现全民投资热潮,经济过热的迹象非常明显。
针对经济形势的明显变化,2007年末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把“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的通货膨胀”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2007年,中国人民银行在国内价格水平存在上涨压力,经济面临过热,国际环境趋于复杂的背景下,统筹考虑总量及结构因素,央行频繁动用加息、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发行票据等货币政策工具。
一年内10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6次加息。
利率政策的效应逐步显现。
一是融资成本上升,有利于金融机构和各类经济主体适当衡量风险,引导货币信贷合理增长;二是连续多次加息,有利于引导资金流向,调节和稳定通胀预期。
在紧缩的货币政策下,2008年,投资增长过快势头逐步缓解,物价趋于下降,外贸增长速度有了一定程度放缓。
2008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30.1万亿元,同比增长9%;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5.9%。
紧缩的货币政策对经济过热有抑制作用,2007和2008年的货币政策主要体现了货币政策的目标---促进物价稳定。
(二)2009,2010年“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2008年9月,雷曼公司破产,次贷危机进一步升级演变成国际金融海啸。
美国次贷危机蔓延加深,在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冲击明显加剧的大背景下,外部需求明显收缩,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城镇失业人员增多,经济增长下行的压力明显加大。
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中国人民银行及时调整了货币政策的方向、重点和力度,按照既要保持经济平稳,又要抑制物价过快增长的目标,采取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配合四万亿刺激计划。
2008年年底开始,央行五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四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明确取消对金融机构信贷规划的硬约束,积极配合国家扩大内需等一系列刺激经济的政策措施,加大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力度。
货币信贷保持快速增长,有力支持了经济企稳回升。
货币总量持续快速扩张,货币流动性增强。
在四万亿刺激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下,中国经济经受了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考验。
面对极其复杂的国内外形势,2009年率先实现经济形势总体回升向好。
2009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33.5万亿元,同比增长8.7%,经济增速逐季加快。
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显著增强。
农业生产形势稳定,工业生产增长进一步加快,经济回升向好的趋势得到巩固。
宽松的货币政策对经济的稳定有促进作用,2009和2010年的货币政策体现了货币政策的目标---促进经济稳定。
(三)2011-2012年“稳健的货币政策”2009和2010年宽松的经济政策,虽然促进了经济的稳定,使经济企稳回升,但也带来了一些负效应,经济中长期风险增加和物价上升。
2011年到2012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央行实施开始稳健货币政策,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
货币政策开始收紧。
2011年前三季度,面对通货膨胀压力不断加大的形势,中国人民银行按照国务院统一部署,围绕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这一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加强宏观审慎管理,先后6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共3个百分点,3次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共0.75个百分点,灵活开展公开市场操作,实施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引导货币信贷增长平稳回调,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
货币供应量开始出现放缓,货币信贷增速平稳回调。
2011年年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85.2万亿元,同比增长13.6%,增速比上年低6.1个百分点。
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5.8%,增速比上年低4.1个百分点,比年初增加7.47万亿元。
物价压力缓解,经济平稳增长。
2012年,中国经济发展呈现稳中有进的良好态势。
消费需求稳定,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
物价涨幅总体回落,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国际收支更趋平衡。
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51.9万亿元,同比增长7.8%;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6%,经常项目顺差占GDP的比重降至2.6%。
2013年前三季度,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38.7万亿元,同比增长7.7%,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2.5%,基本与2012年持平。
与其他金砖国家3%的经济增长和较高的物价涨幅相比,中国经济虽然也出现下滑,但仍保持相对较低的下滑幅度,经济保持稳定。
中国的物价得到控制,物价保持稳定。
稳健的货币政策对经济有稳定作用,2011年到2012年的货币政策实现了货币政策的双目标---促进经济和物价的稳定。
(四)2013年和2014年“依然是稳健的货币政策”2013年,世界经济复苏进程依然缓慢,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面临经济结构性的问题,央行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推动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增强经济长期竞争力。
新一届领导层继续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更注重经济“质”的提升。
虽然2011到2012年和2013到2014年货币政策都为“稳健的货币政策”,对货币的供应量都有管控(关于量的管控不再赘述)。
但2013年和2014年的货币政策更加注重经济结构的改善,经济“质”的提升。
今年资金市场时常出现资金紧张局面,尤以6月份最为紧张。
6月份,市场出现了钱荒。
市场资金面出现罕见紧张局面。
6月20日,银行间隔夜拆放利率和回购利率均超过13%,隔夜回购利率竟创出30%的历史最高点。
银行间市场利率飙升,但到处借不到钱;股票、债券市场暴跌,市场信心接近崩溃。
为什么中国的广义货币(M2)余额已经突破百万亿元,创下世界纪录,银行还这么差钱?有专家解读:今年中国货币M2余额破百万亿元大关,但其增速比去年同期都慢了下来,新一届党政领导人已经意识到再用货币增发货币超发来支撑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是不可持续发展了,需要扭转这一“刺激经济增长”的方略。
6月19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强调,要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用好增量、盘活存量”,更有力地支持经济转型升级,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并且更扎实地做好金融风险防范。
这是6月8日以来半个月时间,国务院和央行第三次做此表态。
专家认为,该政策明确传递出当前我国货币调控的总思路,即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摒弃靠货币信贷扩张和大规模资金投入来拉动经济的发展老路。
传递出加大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的信号,用好增量,就是要让金融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把钱用在刀刃上。
这表明了政府“宁可牺牲速度,也要把经济结构调整好”的决心。
虽然2013年的货币供应量保持稳定,但货币的使用效率提高了,资金从产能过剩的行业流出,“三农”、小微企业、中小企业、新兴产业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获得更多资金支持。
2013年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新的进展,反映了稳健的货币政策对经济提质有促进作用。
三、近年货币政策造成的问题及原因分析由于近年总体宽松的货币政策,2013年6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105.4万亿元,货币供应量约为经济总量的2倍,比大多数西方发达国家的比重高。
经济刺激政策的弊端也显现出来,由于货币供应量的放大,物价不断上升,经济结构更加失衡且经济风险增大。
(一)物价上升。
2010.11月从“蒜你狠”到“姜你军”,从“豆你玩”到“糖高宗”,从“药你苦”到“棉里针”,从“苹什么”到“玉米疯”……这一年里,农产品一路领涨物价,网络流行语的接力棒也从年初一直传到了年尾。
2011.09月CPI 上涨6.1%,食品类品类价格同比上涨13.4%,其中,粮食价格上涨11.9%,肉禽及其制品价格上涨28.4%,猪肉价格上涨43.5%物价大幅上升,让老百姓的生活开支大幅上升,生活质量下降。
劳动力价格快速上升,原材料价格上升,使企业的经营成本大幅上升,经营环境恶化。
(二)经济更加失衡,经济风险增加。
贷款量激增,主要流向政府支持的铁路公路基础设施,这些行业受益的主体是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生存环境更加恶化,经济国进民退。
贷款主要用于投资,投资比重上升,经济依赖于投资造成经济失衡,经济结构恶化。
贷款主要是由国企和政府借的,政府的项目并没有充分规划,低效益的项目容易导致亏损,地方政府未来的财政状况堪忧,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增大,国企低效率使用资金造成产能过剩。
贷款量过快增长,很多资金改变了用途,资金流向了房地产市场,房地产泡沫积聚。
由于近年总体宽松货币政策的副作用,中国的经济风险增大,经济结构更加失衡。
四、化解货币政策负效应的解决措施(一)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不放松也不收紧银根,着力增强政策的针对性、协调性,适时适度的进行预调微调。
(二)落实国务院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精神,适当调整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有关参数,加强信贷政策与产业政策协调配合,进一步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推动非金融企业直接融资发展,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更多地将信贷资源配置到“三农”、小微企业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