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长春版 四年级上册《登鹳雀楼》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合集下载

小学语文长春版四年级上册《登鹳雀楼》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小学语文长春版四年级上册《登鹳雀楼》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小学语文长春版四年级上册《登鹳雀楼》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1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情分析对于四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他们对于古诗《登鹳雀楼》已很熟悉,有部分学生在课前已经能读、能背了。

但“古诗”这种语言材料是一种结晶体.蕴藏着很深的智慧和哲理。

通过调查发现,他们所谓的能背,仅仅是一种机械记忆,有些学生连诗中的一些字还不认识,字音读不准,字形不清楚,对于诗意及蕴含的道理还不明白,我们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帮助他们解决以上问题,使学生真正学会古诗.3重点难点理解诗句含义,想像诗句描写的景象,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和蕴含的哲理。

4教学过程4.1一课时讲授活动1【导入】登鹳雀楼一激趣导入,理解诗题。

1 .(课件示鹳雀楼图)同学们:你们知道黄河吗?师简介黄河流域途径省份,由此切入课题鹳雀楼所在省份。

2.今天老师带你们到黄河流域流经的山西省永济市的鹳雀楼去看一看,(出示鹳雀楼幻灯片)谁知道这是哪里?示“鹳雀楼”词,指名读。

3.猜一猜名字怎么来的?说名字来历:“鹳”是一种形状像鹤的鸟,传说这座楼上经常有鹳雀停留在上面休息,因此人们给它取名为“鹳雀楼”。

4.这座楼在山西省永济县,鹳雀楼初建时不怎么有名气。

唐代的时候,有一位名叫XXX的诗人,他有一次登上这座楼时,作了一首诗,今后以后,这座楼就名扬四海,这就是我们本日要进修的古诗《登鹳雀楼》。

5.板书课题,指导朗读。

在一千多年前的一天傍晚,诗人登上鹳雀楼,你们想不想知道诗人看到了什么?请同学们翻开课本,一边看书一边听诗人吟诵。

(播放录音朗诵)。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有些同学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看看鹳雀楼的美景了,那,快打开书自己读读吧。

看谁能不光把古诗读准确,而且能和所有生字都交上朋友,先读生字表中的生字。

同砚们读得出格当真,教师下面来检查。

1、检查生字课件出示古诗,且生字“雀、楼、依、入、欲、穷、目、更”,指名读,齐读,师相机指导。

长春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24.登鹳雀楼(教案)

长春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24.登鹳雀楼(教案)

1.《登鹳雀楼》教案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3.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学情分析本班学生学习积极性高,勤于动脑。

基础知识掌握比较牢固,有敢于质疑和乐于释疑的习惯,自主求知的欲望和能力都比较强。

但在创新能力、概括、思维方面存在不足,如想象力会不自觉地受到思维定势的约束,在有感情朗读的同时不能完全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等。

重点难点1.理解诗句含义,想象诗句描写的景象。

2.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和蕴含的哲理。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

都说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那今天我们也来当一回诗人,为咱祖国的大好河山题诗作赋,好不好?不要畏难,你可以借鉴诗人的名句呀!准备好了吗?出示幻灯片。

(赛诗)二、作者与作品简介1.简介鹳雀楼这又是哪里呢?关于鹳雀楼的名字是怎样由来的?简介鹳雀楼。

2.王之涣简介(1)谁能为这鹳雀楼题两句诗?(学生摇头)可是有一个人却能,而且他在这个楼上所题的诗成为了千古名作,为后人所传诵。

那这个人又是谁呢?他就是王之涣。

你们认识他吗?或在哪里见过他的名字呢?(2)谁能为大家介绍一下王之涣的生平。

出示幻灯片。

而他在这鹳雀楼上留下的名作就是这首《登鹳雀楼》。

(板书课题,讲解“雀”。

)三、朗读古诗。

(展示全诗)他站在鹳雀楼上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了呢?首先我们要得知这首诗所描绘的内容。

1.回忆欣赏古诗的方法。

(朗读理解单个字义通过插图想象)2.朗读。

学生自己试读。

(相机板书)指名试读。

出示带有停顿的古诗。

指名试读。

听录音范读。

(2遍)指名试读。

(一人一句)小组读。

(一组一组读)全班齐读。

四、品析诗句过渡:诗我们已经读过多遍了,但这首诗所描绘的画面是否展现在你的眼前了呢?让我们再通过字义逐句来赏析。

1.出示并齐读:白日依山尽。

(1)同桌间讨论“白日“的意思。

所以白日可以理解为“傍晚的太阳”,“傍晚的太阳”怎么样了呢?(依山尽)(2)“依山”是说太阳落下时是怎样的?(紧挨着群山)“依山尽”是说太阳紧挨着群山落下了。

《登鹳雀楼》的教案

《登鹳雀楼》的教案

《登鹳雀楼》优秀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登鹳雀楼》。

(2)理解《登鹳雀楼》的诗意,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3)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诗,提高审美能力。

(3)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学会表达自己的感受。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学会珍惜美好生活,激发学生向上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登鹳雀楼》。

2. 理解《登鹳雀楼》的诗意,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难点:1. 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深入理解诗文内容,学会欣赏古诗。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登鹳雀楼》全文、生字词卡片、相关图片等。

2. 学生准备:预习《登鹳雀楼》,了解诗人王之涣的生平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为新课做好铺垫。

(2)展示《登鹳雀楼》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诗歌描绘的景象。

2. 朗读诗歌:(1)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

(2)学生自主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3. 解析诗歌:(1)引导学生逐句理解诗文,解释生字词。

(2)讨论诗歌的意境,分析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4. 欣赏诗歌:(1)引导学生发挥想象,画面呈现诗歌描绘的景象。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互相交流。

5. 运用诗歌:(1)让学生尝试运用所学生字词,创作类似的诗句。

(2)挑选优秀作品进行展示,鼓励学生。

五、作业布置:1. 背诵《登鹳雀楼》。

2. 写一篇关于《登鹳雀楼》的观后感。

3. 家庭作业:查阅资料,了解更多关于王之涣的诗作。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评估:检查学生背诵《登鹳雀楼》的情况,以及对作业的完成质量。

3. 学生互评:组织学生互相评价对方的观后感,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学习。

四年级古诗《登鹳雀楼》教案

四年级古诗《登鹳雀楼》教案

四年级古诗《登鹳雀楼》教案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登鹳雀楼》。

2、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3、引导学生学习诗人积极向上、不断进取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感受古诗所描绘的壮丽景色,体会诗人的情感。

2、教学难点领悟“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所蕴含的哲理。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朗读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在上课之前,老师想给大家展示一些美丽的图片。

(展示鹳雀楼的图片)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这就是著名的鹳雀楼。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与鹳雀楼有关的古诗——《登鹳雀楼》。

(二)初读古诗1、教师范读古诗,学生注意倾听字音、节奏和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指名学生朗读,教师进行正音和指导。

(三)理解诗意1、结合书中的注释,小组内讨论诗句的意思。

2、教师引导学生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如“白日”“依”“尽”“欲”“穷”等。

3、指名学生说说诗句的意思,教师进行补充和纠正。

(四)感受意境1、同学们,想象一下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了怎样的景色?(引导学生描述夕阳西下、黄河奔腾的景象)2、教师通过语言描绘和图片展示,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诗中的壮丽景色。

(五)体会情感1、诗人站在鹳雀楼上,看到这样的美景,他心里会有怎样的感受?2、让学生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六)领悟哲理1、学习“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两句诗。

2、引导学生思考:这两句诗仅仅是在说要想看到更远的地方,就要再登上一层楼吗?3、让学生明白这两句诗蕴含着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七)朗读背诵1、学生带着理解和感情再次朗读古诗。

2、多种形式朗读,如男女生读、分组读、配乐读等。

3、指导学生背诵古诗。

(八)拓展延伸1、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情况体现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道理。

最新长春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登鹳雀楼优秀教案(精品)

最新长春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登鹳雀楼优秀教案(精品)

《登鹳雀楼》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会认11个生字,会写6个字。

2.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能声情并茂地背诵课文。

3.在本课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自学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朗读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教学重点学生会写11个生字,会写6个字。

教学难点让学生感受要想看到美丽的风景就要登高远望,同样的道理,我们在做起他的事情时,只要不断努力,不怕困难,一定会走向成功。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法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生字新词卡片、多媒体课件。

2.了解诗人王之涣,查阅鹳雀楼的基本资料,使用“手机”拍照,和同学共享。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课1.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见一位有名的大诗人,你们高兴吗?生:高兴。

师:但是,我听说这位诗人特别喜欢接见那些会诵读古诗的小朋友,你们说这可怎么办?生:我会朗诵古诗。

(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参与)2. 师:好极了,下面就请同学们来朗诵一下你知道的古诗吧。

生:(朗诵古诗)师:你们知道这么多古诗,真是棒极了!我想这位唐代诗人王之涣早就想见一见你们了。

(出示诗人画像)今天,让我们一同来学习他的一首古诗《登鹳雀楼》。

(板书课题)3.播放手机精彩的导学作业。

二、新授1.请同学们轻轻地打开书本翻到课文,轻声有感情地自由读课文,遇到生字看看拼音或向其他同学请教,要把句子读通顺。

2.扫清生字障碍,课件出示生词,请同学认读生词:登高白鹳相依尽头欲望穷人更好高楼涣散高层同学们有信心把每个生词都读得准确么?我们开学车读一读。

3.师:通过朗读你知道了什么,同桌可以互相说一说。

生:(说说对本文大意的理解,或是对词语、字的认识。

)师:谁还有不懂的问题可以提出来,让同学和老师帮帮你。

生:(针对自己不懂的词、句或诗句向全班提出问题,尽量让其他同学来答疑。

)4.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每首古诗都有一定的韵律节拍。

只有按韵律节拍朗读,才能在读中再现意境,体验情趣,得到深刻的理解。

(1)你们想知道这首诗的节拍吗?请认真听老师来读。

最新长春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登鹳雀楼优秀教学设计(精品)

最新长春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登鹳雀楼优秀教学设计(精品)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看拼音识字,巩固所学鼻韵母。

2、通过看图,绘画理解诗的大意,朗读并背诵古诗,读出古诗的节奏和韵味。

3、会认7个生字,能写5个生字,认识一种新笔画“”,学习新笔顺:先里头后封口。

设计意图古诗是教材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如何使用传统教材,贯彻落实《新课标》,充分体现新理念呢?在《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

各年级对古诗的学习要求也不同。

一、二年级的古诗教学只要求读读背背,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堪称盛唐佳作的《登鹳雀楼》被北师大版一册教材编入第八单元,作为阅读内容。

这首诗是唐朝诗人王之涣所著,写了诗人登高远望祖国山河的壮观,表达了诗人豁达开朗的情怀。

教学时,我根据年段要求和低年级学生爱读爱背,记忆力强的特点,进行灵活处理教材,重点放在读读背背,学习生字,写字上。

在理解诗句时采用以读代讲,以画促读的教法。

一改逐句、逐词讲解翻译的传统教法。

注重创设情境,再现画中景,体现画中情,让孩子们在美的景物中,感受古诗的语言美。

本课设计力求体现快乐学习,自主合作学习的新理念。

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1、课前三分钟交流,看谁背的古诗多。

过渡:同学们背的古诗可真不少,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唐朝诗人王之涣写的《登鹳雀楼》(板书课题)。

2、读课题(正音,读准“登”字,强调后鼻韵母)。

3、鹳雀楼是什么样的呢?(播放课件鹳雀楼图景,配乐解说:鹳雀楼是我国古代四大名楼之一。

它共有三层,位于山西省永济市,在这楼上能看到雄伟的中条山和浩浩荡荡的黄河,是游览胜地。

因为常有一种鹳鸟停栖上面,所以得名鹳雀楼。

)(板书:中条山和黄河的简笔画。

)4、在一千多年前的一天,诗人登上鹳雀楼,你们想不想知道诗人看到了什么?请同学们翻开(男、女生擂台赛,营造学习古诗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低年级语文教学力求做到入情入境。

在课的伊始,用课件展示鹳雀楼和教师声情并茂的解说,把学生带入诗的意境中。

小学语文长春版 四年级上册《登鹳雀楼》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小学语文长春版 四年级上册《登鹳雀楼》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小学语文长春版四年级上册《登鹳雀楼》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教学目标:1.研究本课的生字和新词。

2.在理解古诗的基础上,领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语言积累,对于古诗《登鹳雀楼》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这种语言材料蕴含着很深的智慧和哲理,有些学生仅仅是机械地记忆,对于诗意和道理还不明白。

因此,我们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帮助他们真正领悟这首古诗。

重点难点:理解诗句的含义,想象诗句描写的景象,初步领悟诗的意境和蕴含的哲理。

教学过程:一、导入1.引入黄河流域和鹳雀楼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出示鹳雀楼的图片,指名读出“鹳雀楼”这个词。

3.介绍鹳雀楼的来历,引导学生了解这座楼的历史背景。

4.引入古诗《登鹳雀楼》,播放录音朗诵,指导学生朗读。

二、整体感知1.让学生自己读诗,并检查生字。

2.检查学生对于古诗的整体理解,引导学生领悟诗句的意境和蕴含的哲理。

三、精读诗句,悟意明理1.让学生标出不明白的字词,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

2.指导学生朗读诗句,感受诗句所描绘的景象和情感。

3.引导学生领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进一步理解诗句的意义。

四、课堂练1.让学生分组朗读古诗,进行比赛。

2.练写作,让学生写一篇关于鹳雀楼的文章。

五、课堂总结1.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学生需要理解古诗的意境和蕴含的哲理。

2.鼓励学生多读古诗,提高语言素养和文化修养。

2、古诗可能比我们平常的课文难理解,让我们先看看插图,它描绘了什么情景?在哪里看到?他看到的是什么景色?感受如何?3、仔细读诗的第一句话:“白日依山尽”,指名读。

白日指什么?(可能是因为想和早上初升的太阳区分开来,所以称为白日;可能是因为当时山谷里的云雾很重,遮挡了太阳的光线,使得太阳看上去成白乎乎的了)太阳如何?看图,读句,思考。

XXX是说太阳下沉时是怎样的?(紧挨着西山)依山尽是说太阳……指名再说说这句诗描绘的情景。

长春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登鹳雀楼》教学教案.doc

长春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登鹳雀楼》教学教案.doc

长春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登鹳雀楼》教学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古诗,体会诗人描绘的意境,明白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王之涣本人和他的《凉州词》、《送别》这两首古诗,并能背诵这两首古诗。

教学重点:朗读背诵《登鹳雀楼》,能背诵《凉州词》、《送别》。

教学难点:理解诗人所要描绘的意境和诗中告诉人们的道理。

教具准备:PPT课件,古诗新唱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师生问好,喊班级口号:“天天有进步,人人在成长!”教师对学生提出希望,相信大家这节课都会有进步。

二、图画导入,了解诗意1、导语导入:老师知道小朋们友们非常喜欢画画,上课前老师找到了这样一幅画。

(师出示登颧雀楼课文插图)2、谁能根据这幅画编一个故事或说一段话?生交流。

3、教师(边指图边讲)在我国唐朝,有一位大诗人,名叫王之涣。

一天傍晚王之涣来到黄河岸边,他看到夕阳挨着群山慢慢落下,像个大红球,染红了天边,滚滚的黄河水浩浩荡荡流向大海。

诗人感到,这里的景色太美了!但是他还不满足于眼前看到的景象,他想知道远处的风景又是什么样的,只可惜站在这里看不到。

小朋友,你能想个办法让诗人王之涣看到远处的风景吗?学生动脑想办法。

4、如有学生提出可以登上旁边那座楼时,教师相机讲解:这座楼它叫鹳雀楼。

板书“颧雀楼”。

谁来叫叫它的名字?学生齐读“鹳雀楼”。

5、同学们,课题中就出现了两个生字宝宝,我们先来看第一个字“雀”,怎么读?你怎么记住它?“楼”呢?学生交流识字方法。

6、很好,我们开课就先认识了两个生字,大家都在努力使自己进步,为自己鼓掌。

知道这个楼的名字怎么来的吗?课件出示鹳雀楼资料。

7、同学们,我们接着来替诗人想办法,诗人仅仅登上这座楼就能看到远处的风景吗?那我站在楼的一层,行吗?生(齐):登到最顶层!师:谁知道为什么登上鹳雀楼就能看到远处的风景呢?生:因为站得高就看得远。

8、你说得太好了!诗人王之涣登上鹳雀楼后,明白了这个道理,想要看得更远就要站得更高,于是就写了一首诗,题目就叫:《登鹳雀楼》(板书课题)(利用小学生喜欢绘画的特点,教师以画的形式再现了这首古诗的内容:“鹳雀楼、高山、夕阳、诗人、黄河”,并启发学生看图说话,说出诗意,理解这首古诗包含的道理:站得高,看得远。

长春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登鹳雀楼》教学教案

长春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登鹳雀楼》教学教案

长春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登鹳雀楼》教学教案教学目标:1. 能正确朗读课文《登鹳雀楼》,理解诗歌的意义。

2. 能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并能运用到实际的语境中。

3. 能学会运用修辞手法描述事物,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意义。

2. 学习并运用生词和短语。

3. 学会运用修辞手法进行描述。

教学难点:学会运用修辞手法进行描述。

教学准备:1. 课文材料《登鹳雀楼》2. 绘本或图片、PPT等辅助教具3. 黑板和粉笔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知识(1)师生互动,回顾一下上一堂课的内容。

(2)引入新课,通过展示图片或绘本,带领学生对课文《登鹳雀楼》的主题有初步的了解。

Step 2 课文朗读(1)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

(2)分角色朗读,学生分成小组,模仿老师的朗读方式,分角色朗读课文。

Step 3 课文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意义。

(2)分析课文的结构和语言特点,引导学生发现修辞手法的运用。

(3)通过问题导向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中的意义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Step 4 课文理解(1)师生讨论,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主要意义和主题。

(2)学生展示他们的理解,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课文的理解。

Step 5 语言运用(1)通过练习,帮助学生学会运用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2)通过围绕课文内容展开的思考和讨论,让学生运用修辞手法进行描述。

Step 6 知识巩固(1)通过练习填空、选择题等形式,检验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对修辞手法的掌握程度。

(2)教师提供正确答案,对学生的答案进行点评。

Step 7 总结回顾(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2)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复习课文内容,并完成相应的习题。

以上是《登鹳雀楼》教学教案的大致步骤和内容,具体教学过程和细节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

《登鹳雀楼》优秀教案设计(通用8篇)

《登鹳雀楼》优秀教案设计(通用8篇)

《登鹳雀楼》优秀教案设计《登鹳雀楼》优秀教案设计(通用8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登鹳雀楼》优秀教案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登鹳雀楼》优秀教案设计篇1第一课时教学内容:理解课文。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及蕴涵的哲理。

教学重点:理解诗意。

教学准备:投影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小朋友们已经学过了不少古诗,谁能背给大家听听?今天我们又要学习一首古诗。

2、板书课题。

指名拼读"登",要求读后后鼻音。

教学登字头,指名拼读"鹳"。

3、解题。

登,是登上的意思。

鹳雀是一种鸟儿,样子像鹤。

在山西省永剂县有一座楼,常有鹳雀停留在上面休息,所以人们称这座楼叫"鹳雀楼"。

登鹳雀楼,就是登上鹳雀楼。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王之涣。

有一天,王之涣登上鹳雀楼,看到了落山的太阳,奔腾的黄河,就写下了这首诗。

二、初读课文。

1、投影出示课文内容,学生借助拼音读通课文。

2、范读。

三、理解诗句。

学习一、二行。

1、指名读,理解意思。

2、出示课文图,设置情境:一天傍晚,诗人登上了鹳雀楼,他放眼望去,看,这气势多么壮观。

诗人在黄鹤楼上看到了什么?(太阳、青山、黄河)这轮傍晚的太阳就要落下去了,它会怎样落下去呢?课文中哪个次是"靠着"的意思。

(依)引导学生理解"尽",再演示太阳落山的情景,帮助学生理解。

指名说诗句的意思。

傍晚,一轮太阳挨着群山缓缓沉落,滔滔的黄河水奔腾咆哮着向大海流去。

3、看图想象,有感情地朗读。

学习三、四行1、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这一雄伟壮观的景象,他会想些什么呢?2、指名读三四行。

3、理解:欲:想要。

穷:穷尽。

千里目:就是看到了更远的地方。

更:再。

4、指名说诗句的意思。

想要看到更远的地方,必须登上高一层楼。

登鹳雀楼公开课教案

登鹳雀楼公开课教案

登鹳雀楼公开课教案教案设计:《登鹳雀楼》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XXX所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学会本课6个生字,初步理解诗文所表达的涵义;图文结合,在反复品读中联系生活体验,展开想象,探究诗歌的丰富意蕴;理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其蕴涵的哲理,研究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资源分析:XXX的这首《登鹳雀楼》是一首即景生情的诗。

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次句写目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不远处折而东向,留归大海,一幅壮美的景致通过这十个字凸显了出来。

三、四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把诗篇推向了更高的境界,向读者展示了更大的视野,表达了诗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和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

教学重难点:图文结合,在反复品读中联系生活经验,将诗歌描绘的景象变得更为丰富;深入浅出地理解诗文蕴涵的哲理。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理解题意。

1.引入:小朋友,喜欢背古诗吗?谁来背两首听听。

2.课题介绍:今天我们还要来学一首古诗,看老师写课题。

(师板书课题)3.生字教学:小朋友,课题上哪个字你已经认识了?(结合学生回答教学生字“楼”,并指导书写)4.理解题意:课题还有不理解的吗?5.故事背景:结合学生的疑问,教师讲述鹳雀楼名称由来:鹳雀,是一种鸟,形状像鹤。

在山西永济县的黄河边上,有一座楼经常有鹳雀停在上面休息,所以人们给它取了个很好听的名字叫鹳雀楼。

大家看,这就是鹳雀楼。

(师贴图)通过轻松愉悦的氛围,引入故事背景,拉近学生与诗文的距离。

二、图文结合,品读诗歌。

1.展示图片:教师展示鹳雀楼的图片,让学生感受诗歌所描绘的景象。

2.品读诗歌:教师带领学生品读诗歌,重点理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所蕴涵的哲理。

3.生动描绘:教师通过插图等方式,让学生更加生动地描绘诗歌中的景象,深入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意蕴。

古诗《登鹳雀楼》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古诗《登鹳雀楼》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古诗《登鹳雀楼》教案一、教案背景:《登鹳雀楼》是唐代文学家王之涣创作的一首诗,该诗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观和作者内心的壮志豪情。

本教案旨在通过对《登鹳雀楼》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感受诗人的情感表达方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作能力。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登鹳雀楼》的背景和创作意图。

2. 理解《登鹳雀楼》的主题和表达手法。

3. 能朗读《登鹳雀楼》并表达个人感受。

4. 培养学生欣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和过程:1. 导入(5分钟):向学生介绍《登鹳雀楼》的背景和作者王之涣的简要生平,激发学生对该诗的兴趣。

2. 讲解与分析(20分钟):a. 分段解读:将《登鹳雀楼》分为三个部分进行解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b. 主题讲解:引导学生通过诗歌的内容和情感,理解《登鹳雀楼》蕴含的主题,如壮志豪情、向往远方等。

c. 表达手法:解释并讨论诗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引导学生发现并欣赏诗歌的美妙语言之处。

3. 听读与学唱(15分钟):a. 鼓励学生朗读整首《登鹳雀楼》,并指导正确的语音语调。

b. 听读欣赏:播放或朗读《登鹳雀楼》的录音,让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音韵。

c. 学唱活动:学生分组学唱《登鹳雀楼》的部分诗句,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和团队合作能力。

4. 诗歌创作(30分钟):a. 向学生展示其他古代诗歌的例子,鼓励他们尝试写一首自己的古代诗歌,可以参考《登鹳雀楼》的风格和表达方式。

b. 提供几个主题或情感词汇,帮助学生展开思维和表达自己的感受。

c. 引导学生互相分享自己的创作,并鼓励互相欣赏和给予建议。

5. 总结与展望(10分钟):a. 让学生回顾今天的学习内容,提问他们对《登鹳雀楼》有什么新的认识和感受。

b. 引导学生思考古代诗歌对现代人的意义,如何把诗歌的美和情感表达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四、教学评价:1. 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表现:观察学生在诗歌分析、朗读、创作等环节中的积极性和表现,进行综合评价。

小学语文长春版四年级上册《登鹳雀楼》教师招聘面试试讲教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模板

小学语文长春版四年级上册《登鹳雀楼》教师招聘面试试讲教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模板

小学语文长春版四年级上册《登鹳雀楼》教师招聘面试试
讲教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模板
1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情分析
对于四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他们对于古诗《登鹳雀楼》已很熟悉,有部分学生在课前已经能读、能背了。

但“古诗”这种语言材料是一种结晶体.蕴藏着很深的智慧和哲理。

通过调查发现,他们所谓的能背,仅仅是一种机械记忆,有些学生连诗中的一些字还不认识,字音读不准,字形不清楚,对于诗意及蕴含的道理还不明白,我们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帮助他们解决以上问题,使学生真正学会古诗.
3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含义,想像诗句描写的景象,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和蕴含的哲理。

4教学过程
4.1一课时
教学活动
1【导入】登鹳雀楼
一激趣导入,理解诗题。

1 .(课件示鹳雀楼图)同学们:你们知道黄河吗?师简介黄河流域途径省份,由此切入课题鹳雀楼所在省份。

2. 今天老师带你们到黄河流域流经的山西省永济市的鹳雀楼去看一看,(出示鹳雀楼幻灯片)谁知道这是哪里?示“鹳雀楼”词,指名读。

3. 猜一猜名字怎么来的?说名字来历:“鹳”是一种形状像鹤的鸟,传说这座楼上经常有鹳雀停留在上面休息,因此人们给它取名为“鹳雀楼”。

4. 这座楼在山西省永济县,鹳雀楼初建时不怎么有名气。

唐代的时候,有一位名叫王之涣的诗人,他有一次登上这座楼时,作了一首诗,从此以后,这座楼就名扬四海,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古诗《登鹳雀楼》。

5. 板书课题,指导朗读。

四年级上语文教案-登鹳雀楼_长春版

四年级上语文教案-登鹳雀楼_长春版
2、生自由练读古诗。
3、指名读。
4、齐读古诗。
三、借助资料,明白得诗意。
古诗大意:
太阳,慢慢落下山岗;黄河,朝着大海奔流。要眺望千里,要穷尽目力,就必须再登上一层高楼。
四、尝试背诵古诗。小组评比,看谁是“背诵大王”。
教 学 过 程
自主设计
五、积存《乐游原》。
1、诗意:傍晚时分,马车载着我的悒郁,我登上乐游原,夕阳无限美好,只惋惜,已靠近日落的黄昏。
六、布置作业:默写古诗。
板书设计:
登 鹳 雀 楼
[唐]王之涣
白 日 依 山 尽,
黄 河 入 海 流。
欲 穷 千 里 目,
更 上 一 层 楼。
教 学 反 思
教学预备
《登鹳雀楼》的读磁带
教 学 过 程
自主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出示王之涣的另外一首诗《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2、结合学生的预习介绍诗人王之涣。
王之涣:字季凌,原籍晋阳,是当时唐代闻名边塞诗人之一。
3、介绍古诗的创作背景。
二、熟读古诗。
1、教师范读。
四年级上语文教案-10
月日周共(2)课时
课 题
第(1.2)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二类生字,能依照书中注解明白得古诗含义。了解诗人王之涣。
能力目标: 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本诗,体会诗人的表达意图,学会自主学习。
2、体会诗人对大好河山的颂扬之情。
教学重点
背诵古诗,体会古诗含义。
教学难点
背诵古诗,体会古诗含义。
2、赏析:李商隐一生蹉跎不遇,此诗确实是他感叹岁月易逝、事业未成的作品。在傍晚时分,诗人感到心情不畅。为何心情不畅呢?诗里没有说明。

儿歌试讲登鹳雀楼教案设计

儿歌试讲登鹳雀楼教案设计

儿歌试讲登鹳雀楼教案设计教案标题:儿歌试讲《登鹳雀楼》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听懂并理解《登鹳雀楼》这首儿歌的内容。

2. 学生能够模仿并朗读《登鹳雀楼》这首儿歌。

3. 学生能够通过儿歌欣赏,培养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1. 学生能够理解《登鹳雀楼》儿歌的意义和情感。

2. 学生能够准确地模仿并朗读《登鹳雀楼》儿歌。

教学准备:1. 《登鹳雀楼》儿歌的歌词和音频。

2. PPT或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1. 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兴趣。

可以通过展示一幅描绘登鹳雀楼的图片或播放背景音乐来吸引学生的注意。

2. 引导学生回忆并谈论一些他们熟悉的儿歌,以激发学生对儿歌的兴趣。

Step 2:呈现(10分钟)1. 展示《登鹳雀楼》的歌词,让学生跟读。

2. 播放《登鹳雀楼》的音频,让学生跟随音乐节奏朗读歌词。

Step 3:理解(10分钟)1.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登鹳雀楼》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2. 选择几个学生分享他们的理解,进行整体讨论,澄清学生对歌词的理解。

Step 4:模仿(15分钟)1. 分组让学生模仿音频中的朗读,尽量模仿音调、语速和语调。

2. 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进行表演,其他同学评价其表演是否准确、流利。

Step 5:巩固(10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小练习,每个组选择一位代表朗读《登鹳雀楼》。

2. 教师对每个小组的表演进行点评,给予肯定和建议。

Step 6:拓展(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登鹳雀楼》所表达的情感和意义。

2. 鼓励学生分享他们对这首儿歌的感受和想法。

Step 7:总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强调学生在朗读中的表现和进步。

2.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朗读和欣赏《登鹳雀楼》这首儿歌。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尝试创作自己的儿歌,以登鹳雀楼为题材,展示给全班同学。

2. 学生可以通过阅读相关的历史故事或参观登鹳雀楼的图片,进一步了解和探讨中国古代文化。

语文古诗试讲教案

语文古诗试讲教案

语文古诗试讲教案教案标题:《登鹳雀楼》古诗试讲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登鹳雀楼》这首古诗,学生能够理解古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2. 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 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1. 理解古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2. 掌握《登鹳雀楼》的韵律、意境和修辞手法。

3. 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1. 课文《登鹳雀楼》的课件或教材。

2. 音频或视频资源,播放古诗的朗读或演唱版本。

3. 课堂展示材料,如图片或视频,展示鹳雀楼的景象。

教学步骤:引入(5分钟):1. 利用音频或视频资源播放《登鹳雀楼》的朗读或演唱版本,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和诗意。

2. 引导学生观察展示材料,如图片或视频,让他们想象鹳雀楼的景象。

导入(10分钟):1. 引导学生回忆并复述《登鹳雀楼》的内容。

2. 提问学生,为什么古人会写这样一首诗?引导学生思考古人对大自然的态度和赞美之情。

讲解(15分钟):1. 分析《登鹳雀楼》的韵律和意境,解释其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 逐句解读诗句,帮助学生理解每个词语的意义,并分析诗句的结构和表达方式。

实践(20分钟):1. 分组让学生合作,每个小组选择一句诗句进行表演或朗读,展示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2. 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表演形式,如朗读、舞蹈、绘画等,以展示他们对古诗的理解和创意。

总结(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总结《登鹳雀楼》的韵律、意境和修辞手法。

2.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促进学生对古诗的欣赏能力。

拓展(5分钟):1. 鼓励学生进一步了解其他古代诗人的作品,拓宽对古诗的认识和欣赏范围。

2. 提供相关的阅读材料或推荐诗歌朗诵比赛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反思:这个教案设计了多种教学方法,如音频或视频资源的利用、展示材料的使用、小组合作表演等,旨在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同时,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古人对大自然的态度和赞美之情,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登鹳雀楼试讲教案

登鹳雀楼试讲教案

登鹳雀楼试讲教案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你们好!我是号考生,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试讲题目是《登鹳雀楼》,在讲课的过程中希望得到专家的批评和指导:一、激趣导入:师:同学们你们能够说出唐朝都有哪些著名的诗人么?师:同学们说的真好,李白、杜甫、王维等都是唐朝著名的诗人,都为我们留下了著名的诗篇。

今天呢我就带大家认识一位唐朝的另一个著名的诗人王之涣,一起去拼读他的不朽的名篇:板书《登鹳雀楼》。

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师:请同学们结合课文注释、插图,先自读古诗。

师:读的过程中要注意读准字音,读准节奏,对于不理解的词语,先用笔圈出来再查一下字典。

师:现在哪位同学能主动为大家朗读一下这首古诗?师:好这位同学十分勇敢,也读的非常好,大家鼓掌!师;现在由我给大家示范一下这篇课文的读法,请大家注意诗歌里面字的音节和诗歌的朗读节奏!三、细读课文,深入感悟:师:请同学们再仔细阅读一遍诗歌,然后回答第一个问题:在这首诗中“白日”是什么意思?师:好,这位同学们说的真好,“白日”指的就是夕阳的意思。

师:请同学们再想一想:“依”是什么意思,是依靠的意思么?师:好,穿白衣服的同学,请你站起来说一下。

师:同学们谁还有不同意见,好,穿红衣服的同学请再说一下这个字的意思。

师:你太棒了,你们俩都请坐!对,“依”在这里指的就是傍。

师:好了,理解了这几个词语的意思之后,谁能给我解释一下:“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这句诗的意思?师:好理解了第一、二两句的整体意思之后,请大家继续学习古诗三、四句。

师:同学们再想一下:穷在这里是贫穷的意思么?师:刚才那位同学说的真好,穷在这里指的是尽的意思。

师:那么“更”呢,“更”是更加的意思么?师:同学们理解的很对,这个更在这里是指:再的意思。

师:现在大家思考一下三、四两句的整体含义。

师:大家回答的真好,现在大家对这首诗的整体含义都有所了解了。

那么谁能回答一下这首诗歌的最后两句妙在何处,为什么会流传千古呢?师:大家说的都很好,但是不够全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长春版四年级上册《登鹳雀楼》优质课公开课教
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1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情分析
对于四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他们对于古诗《登鹳雀楼》已很熟悉,有部分学生在课前已经能读、能背了。

但“古诗”这种语言材料是一种结晶体.蕴藏着很深的智慧和哲理。

通过调查发现,他们所谓的能背,仅仅是一种机械记忆,有些学生连诗中的一些字还不认识,字音读不准,字形不清楚,对于诗意及蕴含的道理还不明白,我们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帮助他们解决以上问题,使学生真正学会古诗.
3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含义,想像诗句描写的景象,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和蕴含的哲理。

4教学过程
4.1一课时
教学活动
1【导入】登鹳雀楼
一激趣导入,理解诗题。

1 .(课件示鹳雀楼图)同学们:你们知道黄河吗?师简介黄河流域途径省份,由此切入课题鹳雀楼所在省份。

2. 今天老师带你们到黄河流域流经的山西省永济市的鹳雀楼去看一看,(出示鹳雀楼幻灯片)谁知道这是哪里?示“鹳雀楼”词,指名读。

3. 猜一猜名字怎么来的?说名字来历:“鹳”是一种形状像鹤的鸟,传说这座楼上经常有鹳雀停留在上面休息,因此人们给它取名为“鹳雀楼”。

4. 这座楼在山西省永济县,鹳雀楼初建时不怎么有名气。

唐代的时候,有一位名叫王之涣的诗人,他有一次登上这座楼时,作了一首诗,从此以后,这座楼就名扬四海,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古诗《登鹳雀楼》。

5. 板书课题,指导朗读。

在一千多年前的一天傍晚,诗人登上鹳雀楼,你们想不想知道诗人看到了什么?请同学
们翻开课本,一边看书一边听诗人吟诵。

(播放录音朗诵)。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有些同学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看看鹳雀楼的美景了,那,快打开书自己读读吧。

看谁能不光把古诗读准确,而且能和所有生字都交上朋友,先读生字表中的生字。

同学们读得特别认真,老师下面来检查。

1、检查生字
课件出示古诗,且生字“雀、楼、依、入、欲、穷、目、更”,指名读,齐读,师相机指导。

2 检查读诗
生字都认对了,那读好诗句就不成问题了,谁来读?开小火车读每句诗,意引导读出诗的节奏。

3、那谁能把这首诗连起来读好呢?指名读,齐读。

三、精读诗句,悟意明理
1、诗会读了,意思大家知道吗?那大家先把不明白的字词画出来。

2、刚才让大家把不明白的地方画出来,小朋友们是不是发现古诗跟我们平常的课文比起来,有点难理解啊。

但小朋友别着急,让我们先来看看书上的插图,图上画了什么呀?(在哪里看?他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景色?感觉怎样?)
3、我们再来仔细地读诗,先读诗的第一句话。

示“白日依山尽”,指名读。

问:白日指什么? (必要时解释为何称“白日:可能是因为想和早上初升的太阳区分开来,所以称为白日;可能是因为当时山谷里的云雾很重,遮挡了太阳的光线,使得太阳看上去成白乎乎的了)太阳怎样呢?看图,读句,想。

白日依山是说太阳下沉时是怎样的?(紧挨着西山)依山尽是说太阳——指名再说说这句诗描绘的情景。

我们来把这个壮观的情景画下来吧?怎样画呢?简笔画:连绵起伏的山让生添画“白日”,再次感受“依山尽”。

多美的夕阳下山图呀!这句话谁能读好?指名读,评,(“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或她读出了什么样的情景?)再指名读,齐读。

4 那第二句写的什么呢?读“黄河入海流”这句诗向我们描述了怎样的情景?指说。

从这句诗的哪里知道黄河水流向大海?(入海流),那我们能用我们的朗读表现黄河入海的雄浑的气势吗吗?指名,评,读出气势。

4诗人登上鹳雀楼举目远望,看见——太阳正挨着群山下沉,脚下的黄河水正滚滚流入大海。

诗人观察的视野是多么开阔呀!这景象是多么壮丽啊!我们把这句话连起来读读,好好的欣赏一下这种壮丽的景观。

(示第一句话)指名,两边赛读,齐读。

5 真有气魄呀!此时的诗人他在鹳雀楼的哪里呀?看着这样壮观的情景,诗人在想什么,引读——引:千里目指想怎样?要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必须要——哪个字表示还要登楼?示“更”。

(只要再登一层就足够了吗?一层并不是真的一层,而是还要往的意思。

)
引导说:诗人想:要想——,就必须要——。

(如果站在原地的话,再好也只能看到那些景色)这是因为——?让生试说。

(登高才能望远)
指导读。

评。

还有什么地方也需要更上一层楼?
小结:是呀,不管什么人,不管做什么事,包括小朋友们学习也是,想要得到更多,都需要更上一层楼,都需要更加努力才行!我们再来读读这句话,读出对这句话的新的理解、感受,好吗?自由练习,赛读,齐读。

四、情境中指导背诵,小朋友读得多好呀!让老师更喜欢这首诗了。

我们把它背下来好吗?这首诗先写——是诗人看到的,再写——是诗人想到的,非常好记,是吧?谁来背?。

五、识字写字
1 出示生字,指名领读。

2、指导写生字。

六出示古诗《乐游原》
七、这节课大家表现的真是不错,最后老师送给大家一首由登鹳雀楼改编的歌曲,希望同学们今后学习都能更上一层楼,那让我们在音乐声中结束这节课吧。

下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