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鹳雀楼公开课教案
登鹳雀楼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登鹳雀楼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登鹳雀楼》这首古代诗词的背景和作者,并理解其主要意义和美学价值。
2.运用所学的诗词分析方法解读《登鹳雀楼》,从中领悟诗人的创作意图和审美追求。
3.通过学习《登鹳雀楼》,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文学欣赏水平,培养学生对文化传统和人文情怀的理解和感受。
二、教学重点1.理解并把握《登鹳雀楼》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2.运用合适的方法和术语分析《登鹳雀楼》的艺术形式和意义。
三、教学难点1.学生对于古代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
2.学生对于诗词的分析和解读能力。
四、教学方法1.导入法:通过引入相关的背景知识或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解法:通过老师的讲解和解读分析文本的内容和形式。
3.讨论法:通过师生互动,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4.自主学习法:通过个人或小组自主阅读、分析和解读文本,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五、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a.展示一张描绘登鹳雀楼的图片,提问学生对于这幅画的第一印象是什么?b.引导学生思考并回顾一些诗词的基本知识,如作者、创作背景等。
2.讲解《登鹳雀楼》的背景和作者(15分钟)a.简要介绍王之涣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b.讲解《登鹳雀楼》诗词的创作背景,如乐府、古风等。
c.解读《登鹳雀楼》的基本内容和主题。
3.分析《登鹳雀楼》的艺术形式(15分钟)a.讲解诗词的结构和特点。
b.分析《登鹳雀楼》的意象和抒情手法。
4.讨论《登鹳雀楼》的意义和价值(20分钟)a.引导学生思考《登鹳雀楼》表达的思想和感情。
b.讨论诗词中的一些关键词和形象,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等。
c.探讨《登鹳雀楼》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
5.个人或小组分析和解读《登鹳雀楼》(30分钟)a.学生独立或小组自主阅读《登鹳雀楼》。
b.学生通过分析诗句、抒发对于诗句的感受和理解等方式进行解读。
6.学生分享和总结(10分钟)a.学生依次分享自己对于《登鹳雀楼》的解读和感受。
b.老师对学生分享的观点进行总结和点评。
《登鹳雀楼》教案(3篇)
第1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学会本课6个生字:穷、目、更、层、登、鹳。
(2)认识4个字:鹳、雀、依、楼。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想象等方式,理解诗歌的意境和哲理。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领悟“站得高,看得远”的哲理,激发学生的进取精神。
(2)体会诗人王之涣的壮志豪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诗歌的意境和哲理。
2. 教学难点:(1)领悟“站得高,看得远”的哲理。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多媒体课件,包括诗歌背景、诗句意境等。
(2)生字卡片、朗读课文录音带。
2.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掌握生字读音和意思。
(2)思考诗歌的意境和哲理。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 谈话提示课题: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第二大河黄河吗?它从哪里流过?最后流入哪里?2. 介绍鹳雀楼:鹳雀楼位于山西永济县,是一座著名的高楼。
一千多年前,诗人王之涣登上这座楼,写下了千古名篇《登鹳雀楼》。
(二)学习生字1. 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引导学生认读生字。
2. 学生跟读生字,注意字音和字形。
3. 教师讲解生字的意思和用法。
(三)朗读课文1.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跟读。
2.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字音、节奏和停顿。
3.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纠正发音和节奏。
(四)理解诗歌意境1.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意境的理解。
2.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诗句,描绘诗中的画面。
3. 学生再次朗读课文,体会诗歌的意境。
(五)领悟哲理1. 教师讲解“站得高,看得远”的哲理。
2. 学生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3. 教师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努力学习。
(六)总结与作业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布置作业:(1)背诵《登鹳雀楼》。
关于登鹳雀楼教案6篇
登鹳雀楼教案关于登鹳雀楼教案6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登鹳雀楼教案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登鹳雀楼教案篇1教学目标:1.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认字,巩固看拼音识字的能力。
2.读诗体会这首古诗的节奏和韵味美,理解古诗的意思并会背诵。
3.认识本课的八个生字,学会笔画竖折,并学写山、日。
学习重点:1.能借助拼音认字读古诗。
2.正确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学习新笔画。
学写生字。
培养学生的阅读和识字能力。
教学难点:体会古诗的节奏感和音韵美。
教学准备:录音带、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今天老师带你们去一个地方旅游,这个地方叫鹳雀楼,看,我们到了。
播放鹳雀楼的录像。
2.看课文中的图,说说景象如何?3.有一个古人他到了鹳雀楼这个地方,还写了一首诗,我们听听吧!做好指读姿势。
播放配乐朗读《登鹳雀楼》4.你们想读这首诗吗?请你准备好,小声地方跟着老师读一读。
学生活动:学生手指书边读诗边认字。
5.自己再读一读,在不认识的字上点上点。
6.这次咱们指着书大声地跟着老师读,注意点点字的读音。
二、理解古诗意思1.我说一句话,你说一句诗中的话,咱们试试。
师:太阳靠着远山落下去了。
生:白日依山尽。
师:黄河之水向大海奔去。
生:黄河入海流。
师:要想看得更远,就要登上更高的地方。
生: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你们真棒,将来也能成为一个小诗人,下面我们再来看看诗中的景象(播放录像)太阳下山,江水滚滚,奔腾而去。
3.见到美景,你再来读诗,读出你的高兴与喜悦吧!学生活动:学生们做好指读姿势,配上音乐全班齐读诗歌。
4.我们看着黑板上的诗,听着音乐,配上手上的动作,现来读读。
板书:登鹳雀楼5.谁愿意读读这首诗,其他同学做好指读姿势。
指名读2到3人。
三、读文后识字过渡句:古诗大家都会读了,这些字你认识吗?(字词课件)1.文中白日依山尽变红,指名读。
登鹳雀楼优秀教案(通用8篇)
登鹳雀楼优秀教案登鹳雀楼优秀教案(通用8篇)登鹳雀楼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3、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诗句含义,想像诗句描写的景象,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和蕴含的哲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理解诗题。
1、小朋友们已经学过了不少古诗,谁能背给大家听听?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
鹳雀楼是我国四大名楼之一。
古时候,经常有鹳雀鸟飞临居住这座楼而得名。
它位于黄河东岸,体壮观,结构奇特,气势雄伟。
很多诗人登上鹳雀楼,俯临黄河,留下许多诗词名篇。
而王涣的这首《登鹳雀楼》最为有名。
2、板书课题:登鹳雀楼解释每个字:登,凡是带有撇和捺的字写时要舒展一下,登这个字下面是个豆。
鹳,这个字是本诗中笔画最多的一个字,这个字右边是只鸟。
雀,上面是个小字头,雀这个字,小字头我们在脚尖的尖中学过这个部分,那下面部分是“隹”部,隹这个字一般都跟鸟有关,比方说“小鹰学飞”中的“鹰”,雁过留声中的“雁”都有隹部,所以它指的一种鸟,凡是带有隹部的这个字,写的时候距离要紧一些。
“楼”古时候的楼都是木制结构的,那木当偏旁的时候把捺变成点。
楼这个字是左右结构的字,作为偏旁时要把木写得小一点,这叫做左窄右宽。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出示诗中带斜线是的作用?(停顿)学生读题目(登鹳雀楼)所以诗的标题应该这样读,登/鹳雀楼。
全班齐读。
生再读。
录音机范读。
2、诗会读了,要想弄清是的意思就要弄清每个字的意思,现在让我们和诗人一起登上鹳雀楼看一看你们看。
要想学一首古诗,要先把它读好,那你再把诗读一遍,把生字宝宝认一下。
楼(楼房)(高楼)依(依靠)(依然)尽(尽头)(尽力)欲(欲望)(欲念)穷(贫穷)(穷人)层(云层)(层次)瀑(瀑布)(飞瀑)布(一匹布)(瀑布)炉(火炉)(炉子)烟(烟雾)(烟气)遥(遥远)(遥望)川(山川)(四川)三、学习生字出示生字。
古诗登鹳雀楼公开课教案
古诗《登鹳雀楼》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登鹳雀楼》。
(2)理解古诗《登鹳雀楼》的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会欣赏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古诗《登鹳雀楼》。
(2)学会通过想象和联想,体会古诗的意境美。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诗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古诗《登鹳雀楼》。
2. 理解古诗《登鹳雀楼》的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1. 体会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 学会通过想象和联想,体会古诗的意境美。
四、教学准备1. 课件:古诗《登鹳雀楼》的图片、译文、注释等。
2. 教学素材:相关古诗词、图片、音乐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图片导入:展示鹳雀楼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激发学生对鹳雀楼的好奇心。
(2)简介诗人:介绍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诗人的创作风格。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古诗《登鹳雀楼》,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古诗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古诗《登鹳雀楼》的理解和感受。
(2)全班交流:选取代表性的讨论结果,进行全班交流,共同探讨古诗的意境美。
4. 想象与联想(1)让学生发挥想象,联想自己曾经见过的风景,体会古诗的意境美。
(2)分享感受: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感受古诗的美妙之处。
5. 背诵与默写(1)让学生朗读古诗《登鹳雀楼》,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2)让学生默写古诗《登鹳雀楼》,检查学生的背诵效果。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古诗《登鹳雀楼》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7. 作业布置(1)让学生回家后向家人分享所学古诗《登鹳雀楼》。
(2)布置相关古诗词的阅读作业,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学习:选取其他描写自然风光的古诗,如《望庐山瀑布》、《春望》等,与《登鹳雀楼》进行对比学习,让学生体会不同诗人不同的表达方式和意境。
【必备】登鹳雀楼教案3篇
登鹳雀楼教案【必备】登鹳雀楼教案3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登鹳雀楼教案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登鹳雀楼教案篇1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6个生字。
认识登、鹳、雀、依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从朗读诗句中体会到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
1.出示鹳雀楼的图片,问:你们看这是什么?你们觉得怎样?教师简介鹳雀楼:鹳雀楼旧址在山西省的永济县。
因为经常有一种形状像鹤的鹳鸟停留在上面,所以叫做鹳雀楼。
楼一共三层,在楼上可以望见雄伟的中条山和浩浩荡荡的黄河,是当地的名胜。
唐代有位著名的诗人叫做王之涣,他登上这座鹳雀楼后感慨万分,写下了千古传诵的诗章:《登鹳雀楼》(板书课题)那么,诗人登上了鹳雀楼看到了什么?感到了什么呢?2.(放课件)看图,听录音,整体感知。
二、借助拼音自读古诗。
1.自由读,画出生字和不明白的地方。
2.出示生词卡片,检查生字读音。
3.指名读古诗,正音。
三、理解诗句意思。
1.自由读古诗,读后想想:(1)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了什么?(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2)看到眼前的景象,诗人想到了什么?(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2.小组讨论、交流上述问题。
3.质疑、解疑,重点理解:目:看。
欲:想要。
穷:尽。
4.说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有什么道理。
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要奋发向上,不断进取。
四、指导朗读、背诵。
1.听课文录音,体会诗的节奏和重音。
2.指名读,集体评议。
3.同桌互背。
4.情境体验:把自己装扮成诗人,看图吟诵古诗。
五、分析字形,指导书写。
1.学生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自己分析字形。
2.重点指导:入:与人的区别。
穷:部首是穴(穴宝盖)3.指导学生在田字格里书写。
登鹳雀楼教案(精选14篇)
登鹳雀楼教案登鹳雀楼教案(精选14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登鹳雀楼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登鹳雀楼教案篇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会本课6个生字,初步理解诗文所表达的涵义。
2、过程与方法:图文结合,在反复品读中联系生活体验,展开想象,探究诗歌的丰富意蕴。
3、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其蕴涵的哲理,学习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学习资源分析:1、教学资源分析:王之涣的这首《登鹳雀楼》是一首即景生情的诗。
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次句写目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不远处折而东向,留归大海,一幅壮美的景致通过这十个字凸显了出来。
三、四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把诗篇推向了更高的境界,向读者展示了更大的视野,表达了诗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和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
2、学生资源分析:这首诗很多孩子早已熟读成诵、烂熟与心,所以在读准字音上无须多费工夫,关键是让孩子去体会诗所描绘的意境,去初步领会诗文所蕴涵的哲理。
若要二年级的学生单凭诗句来领会诗文的意境是有困难的,因为古今文字存在的差异,使学生很难通过诗文中单个的字来理解意思,所以我将诗歌的模糊美与学生形象思维占优势的特点结合起来,充分利用插图来展现美,发挥想象充实美,联系生活发现美,进而动情地表达美。
教学重难点:重点:图文结合,在反复品读中联系生活经验将诗歌描绘的景象变得更为丰富。
难点:深入浅出地理解诗文蕴涵的哲理。
教学准备:鹳雀楼图片、录象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理解题意。
1、小朋友,喜欢背古诗吗?谁来背两首听听。
2、今天我们还要来学一首古诗,看老师写课题。
(师板书课题)3、小朋友,课题上哪个字你已经认识了?(结合学生回答教学生字“楼“,并指导书写)4、课题还有不理解的吗?5、结合学生的疑问,教师讲述鹳雀楼名称由来:鹳雀,是一种鸟,形状像鹤。
登鹳雀楼教案(优秀6篇)
登鹳雀楼教案(优秀6篇)《登鹳雀楼》教案篇一教学要求1.会读会写6个生字,认读4个生字。
2.理解诗句内容,回答课后问题。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1.学会生字、朗读并背诵课文是重点。
2.指导理解诗句意思是难点。
课前准备挂图、生字卡片、CAI课件。
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揭示并解释题目,激发兴趣板书诗题并解释诗题。
【鹳雀楼】旧址在今山西省永济县。
前面可以望见中条山,下面临近黄河。
因为经常有一种形状像鹤的鹳鸟停留在上面,所以叫鹳雀楼,又名鹳鹊楼。
楼共三层,是当时文人游览的胜地。
此楼北宋时还存在,后来被河水冲毁。
题目的意思是登上鹳雀楼。
【作者简介】王之涣(688—742),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唐代著名诗人。
二、教师范读教师一边读,一边演示电脑课件(画面:诗人正站在黄河边的鹳雀楼上观看景色,太阳渐渐地落下山去。
)三、学生轻声读,要求学生注意生字的读音四、指导学习生字1.教师在黑板的田字格上板书生字,带领学生读音、组词。
2.学生书空练习。
说说记生字的方法。
教师重点指导:楼:lóu,读边音。
“木”字作偏旁时,捺要写成点。
入:rù,独体字,两笔。
注意和“人”区别开。
穷:qióng,三拼音,上下结构,写时不要少写宝盖头下面的撇和点。
目:mù,全包围结构,要和“日”字区别开。
更:gèng,读后鼻音。
独体结构。
有7笔。
层:céng,读平舌音,后鼻音。
五、课堂练习1.组词:人日入目2.在练习本上抄写生字。
第二课时一、复习齐读课文。
二、导读课文,适时演示电脑课件,帮助学生理解大意1.指名学生朗读后,逐行导读。
2.指名试读试讲后,教师精讲点拨:第一句:白日:此处指傍晚的太阳。
依:挨着,靠着。
山:这里不是专指某座山,而是指连绵起伏的群山。
尽:完。
这里指落日渐渐沉下去了。
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仅次于长江。
登鹳雀楼教案幼儿园市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省赛课金奖教案
登鹳雀楼教案幼儿园一、教学目标:1. 了解“登鹳雀楼”这首古诗的作者和背景。
2. 学习古诗的内容,理解诗歌表达的意思。
3. 培养幼儿对古诗的兴趣,在乐器伴奏下,模仿朗读古诗。
4. 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创作画卷,形象地表达古诗的意境。
二、教学内容及步骤:1. 导入(约10分钟)教师用图片或简单的语言先向幼儿介绍“登鹳雀楼”这首古诗,告诉幼儿这首古诗是唐代文学家王之涣创作的,它描绘了一幅美丽的景色和壮丽的场景,并引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2. 学习古诗(约20分钟)教师逐句带领幼儿朗读古诗,解释诗句的意思,帮助幼儿理解古诗所表达的意境。
同时,教师可以播放音频,在乐器伴奏下,带领幼儿跟着音乐的节奏念诗,让幼儿感受古诗的美妙之处。
3. 分组表演(约30分钟)将幼儿分成小组,每组选取古诗中的一个场景,进行表演。
教师可以提前准备一些简单的服饰和道具,让幼儿更好地还原古诗中的情景。
在表演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引导幼儿加入自己的想象和创造力,让他们发挥自己的特长和才艺。
4. 创作画卷(约30分钟)给幼儿提供纸和彩笔,让他们根据自己对古诗的理解和想象,画出一幅能表达古诗意境的画卷。
教师可以在画卷上帮助幼儿标注古诗中的关键词和意象,引导幼儿思考如何运用画笔和色彩来表达诗意。
5. 总结(约10分钟)教师带领幼儿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活动,让幼儿分享他们的感受和收获。
教师还可以播放一些与古诗相关的音乐,引发幼儿的情感共鸣,激发他们对古诗的喜爱和学习的积极性。
三、教学评估:教师通过观察幼儿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包括参与度、创意和表达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估。
同时,可以请幼儿将自己的画卷交给教师,教师对幼儿的画卷进行评价,给予肯定和建议。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以“登鹳雀楼”这首古诗为素材,以多种形式和活动进行教学,旨在培养幼儿对古诗的兴趣和学习的动力。
在活动设计上,注重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并通过画卷的创作,进一步加深幼儿对古诗意境的理解和感受。
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8 古诗二首登鹳雀楼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课题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教案[教材分析]《登鹳雀楼》这首诗写的是诗人登上高处向远处望去看到的情景。
诗人站在高处向西望去,看到太阳快要落山了,向东望,看到滚滚的黄河流到大海里。
如果要看到更远的地方,就要再登高些。
1.认识“楼、依"等7个生字,会写“楼、依”2个生字,认读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3.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描述的画面,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壮丽。
[教学重难点]识字、写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想象画面,背诵古诗。
想象画面,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壮丽。
[教学准备] 课件[教学课时] 1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理解题意。
1、小朋友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第八课《古诗二首》的第一首古诗,一起来读课题《登鹳雀楼》,题目中的斜线处告诉我们要停顿,听老师读,登鹳雀楼,请你再读一遍吧。
2、学习生字“楼";题目里藏着一个一类字,“楼”,古时候的楼都是木制结构的,那木当偏旁的时候把捺变成点。
楼这个字是左右结构的字,作为偏旁时要把木写得小一点,这叫做左窄右宽。
请你观看范写视频后,按下暂停健,在练习本上描红一个临写两个吧,注意坐姿哦。
3.读完课题,你一定想了解下鹳雀楼,出示图片:瞧,鹤雀楼是我国四大名楼之一。
古时候,经常有鹤雀鸟飞临居住这座楼而得名。
它位于黄河东岸,体壮观,结构奇特,气势雄伟。
很多诗人登上鹤雀楼,俯临黄河,留下许多诗词名篇。
而王之涣的这首《登鹤雀楼》最为有名。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现在请同学们按下暂停键,自己读读这首诗,读之前,我们先来看看要求。
(课件出示3)要求:①借助拼音自由读读这首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②看看从这首里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你没有读懂③数一数这首诗有几句。
1.教师范读古诗,学生注意倾听,感受古诗诵读的节奏和停顿。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登鹳雀楼》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学习《登鹳雀楼》,学生能够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了解并能够理解《登鹳雀楼》这首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意义;2.能够分析和领会《登鹳雀楼》的艺术特点和语言运用;3.积累并运用相关的古代诗歌表达技巧;4.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登鹳雀楼》的基本内容和意义;《登鹳雀楼》的艺术特点和语言运用。
三、教学难点《登鹳雀楼》的艺术特点和语言运用。
四、教学流程【教学前导】1.将《登鹳雀楼》的相关背景分享给学生,介绍这首诗的作者、创作背景以及诗的主题。
2.鼓励学生思考并讨论:“你们听到‘鹳雀楼’这个名字联想到了什么?”【学习过程】1.导入诗歌内容:播放或读诗前,提醒学生聚焦诗作者对登楼所做的抒情描写。
2.课堂朗读:老师首先朗读诗歌,然后让学生分组朗读诗歌的不同部分。
3.理解诗歌内容:引导学生仔细阅读《登鹳雀楼》,然后通过提问来帮助学生理解各部分的意义。
例如:“鹳雀楼高处直达皇室,意味着什么?”、“为什么诗人会感到迷惘和惆怅?”4.分析诗歌的艺术特点:引导学生分析和讨论《登鹳雀楼》中的艺术手法,例如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用词是否精确生动?诗歌结构如何?5.欣赏古代诗歌:引导学生学习并欣赏其他与《登鹳雀楼》相似的古代诗歌,了解不同时期的古代诗歌表达形式和特点。
6.写作练习:要求学生以《登鹳雀楼》为题材,创作一首自己的小诗。
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并运用课堂所学的修辞手法和诗歌表达技巧。
【课堂讨论】1.导入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并展示他们对《登鹳雀楼》的理解和创意。
2.课堂讨论:引导学生讨论《登鹳雀楼》在文化和历史背景下的重要意义,以及这首诗对后世的影响。
【延伸拓展】1.活动:组织学生参观文学展览或进行相关的文学讨论活动,进一步丰富学生对古代诗歌的了解和欣赏。
2.阅读:推荐学生阅读相关的历史文献或学术评论,加深对《登鹳雀楼》的理解和分析。
五、课堂小结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学生们对《登鹳雀楼》这首诗的内容、艺术特点以及古代诗歌表达技巧都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登鹳雀楼》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15篇)
《登鹳雀楼》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15篇)《登鹳雀楼》教学设计1一、学习目标1、学习8个生字,理解诗中生字的意思,学写生字“雀”。
2、落实本课生字词,借助图片理解“白日”、“依”、“鹳雀”等词语。
了解即“入海流”是“流入海”,“千里目”是“目千里”。
了解古诗对仗的特点。
3、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学习诗人王之涣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4、背诵古诗。
二、教学重难点1、借助诗句体会傍晚黄河的壮观景象。
2、借助古诗体会“站得高,看的远”的道理。
3、默写古诗。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出示小鸟图和象形文字“隹”。
同学们“隹”是一个象形字,单人旁就像鸟儿的翅膀,里面就像鸟儿的身体(借助“住”识记)隹指短尾巴的鸟,在隹的都上加上“小”(竖钩变成竖)读que,也是指短尾巴的鸟。
能给“雀”组个词吗?2、出示鹳雀图,这就是鹳雀,谁来读它的名字?3、(课件示鹳雀楼图)由于很久以前,鹳雀这种鸟经常喜欢停在山西的一座楼阁上休息,人们就把这座楼称为“鹳雀楼”。
示“楼”词,齐读。
4、鹳雀楼初建时不怎么有名气的。
直到唐代,有位名叫王之涣的大诗人,他有一次登上这座楼,作了一首诗,从此以后,这座楼就名扬四海了,成为我国著名的四大楼之一。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这首诗吧!3、诗的名字就叫登鹳雀楼,齐读课题二、初读古诗,理解诗意(一)初读古诗正音1、请同学打开书自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学生自读,指名读,正音)提醒“更”是后鼻音。
(二)识记生字1、同学们,这些红色的生字你认识吗?你能记住哪个字?(指名说)(三)理解词义、诗句的意思1、请同学们再读古诗,将你的理解和疑问与同学们交流一下。
(指名说)2、出示第一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这句诗中你理解哪个词语,或者你还有哪些疑问,我们一起交流交流。
(指名说)预设学生回答1)、白日指夕阳。
2)、依指挨着。
3)、尽指消失。
3、指名说第一行的意思。
【精华】登鹳雀楼教案4篇
【精华】登鹳雀楼教案4篇作为一名教职工,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登鹳雀楼教案4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登鹳雀楼教案篇1教学要求: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和背诵3、初步理解诗的意思教学时间:两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小朋友们,你们还记得《英英学古诗》中,英英学的是哪首古诗吗?(《静夜思》)2、集体背诵,问:诗的作者是谁?3、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登鹳雀楼》。
板书课题,齐读4、简介二、解题,简介作者登楼之后,他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三、初读指导1、借助拼音诵读全诗,想一想:诗人站在颧雀楼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2、诗人看到了什么?(1)教学生字:依,入,指名试读。
怎样记住依人和入这两个字的区别在哪里?(2)组词练习:衣()()入()()依()()人()()(3)指名读第一二行诗句3、诗人想到了什么?(1)教学生字:欲,穷,目,指名拼读。
谁能想出好办法来记住这些生字?组词练习:日()()()目()()()(2)指读三四行诗句四、课堂作业1、读读、抄抄下列词语,准备听写。
山白日千里目海黄河一层楼2、朗读课文第二课时一、复习提问1、听写山白日千里目海黄河一层楼2、指名朗读课文二、精读训练1、学习第一二行诗句(1)仔细观察插图,指图上楼、太阳、黄河的位置。
(2)指名读第一二行诗句(3)出示:依有三个意思:A靠,依靠B按照C顺从白日依山尽的依是什么意思?靠白的意思也比较多,如A跟黑相对B清楚、明白C亮D空白等尽的意思有A完B达到极点C全部用出D所有的等诗中的尽是多少(4)想一想:第一二行诗写的是诗人登楼所看到的,他看到了什么?把你所想像到的景象说出来。
(5)朗读第一二行诗句2、学习第三四行诗句。
(1)诗人想到什么?(2)欲穷千里目是什么意思?出示:欲,A欲望B要、希望C需要D将要穷,A贫穷B完、尽C达到极点D推究到底目,A眼睛B看C大项再分的小项D目录E标题千里的意思是很远很远的地方选择恰当的解释,想一想,欲穷千里目这句诗的意思还得怎么样更,A越发,愈加,更加B再,又更上一层楼是什么意思?可见这时诗人还站在哪一层?(3)把第三四行诗的意思连起来讲一讲(4)朗读第三四两行诗句(5)指读全诗三、朗读指导1、划出停顿处2、练习朗读3、指读评议四、写字指导1、须按笔顺描红的字欲,谷的捺改成点楼,左窄右宽,共十三笔2、其他要描红的字穷:穴字头写的扁而宽3、描红练习五、课堂作业1、朗读背诵课文2、用自己的话讲这首诗的意思板书:白日依山尽,看黄河入海流。
《登鹳雀楼》教案(优秀4篇)
《登鹳雀楼》教案(优秀4篇)《登鹳雀楼》教案篇一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字只识不写。
教学设计:登鹳雀楼教案教学设计好第二课时一、复习检查1出示生字:登,指名分析字形,说说偏旁名称。
2指名背诵课文。
二、教学生字词1出示生字楼依尽人欲穷2引导用生字组词楼(楼层高楼楼房钟楼)依(依靠依依依山傍水)尽(尽头用尽尽力穷尽)入(进入入门出入)穷(穷尽贫穷穷苦)3教学字形/article/(1)指名分析字形,说说记忆方法。
依和衣比较,入和人比较,穷和力比较,层和云比较。
(2)讲解欲、登、楼的笔顺。
4指导书写欲:楼:三、课堂练习1读一读,再抄写山白日千里目海黄河一层楼2根据句意说出诗句(1)滔滔的黄河水向大海流去。
()(2)傍晚的太阳靠着连绵起伏的山渐渐落下去了。
()(3)要想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4)再登上一层楼。
()板书设计:白日依山尽,景(看)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理(想)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教案篇二教学内容:九年制小学语文第一册《登鹳雀楼》教学目标:1、会认11个生字。
会写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通过学习这首诗,使学生初步了解“登高才能远望”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1、会认11个生字。
会写6个字。
2、使学生初步了解“登高才能远望道理”。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古诗录音、有关古诗的资料等。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言激趣1、小朋友们,今天我们来进行古诗背诵比赛,看一看谁的古诗背得又多又好,是“诗王”,好不好。
2、当学生背到《登鹳雀楼》时,教师引言导入,板书课题。
(出示CAI课件)这天,当诗人王之焕来到了黄河边上的鹳雀楼,登楼远望,一轮红日依傍着山巅逐渐下落,在脚步下,黄河波涛汹涌,奔腾入海,非常壮丽。
这时,诗人王之焕想道:如果想要看到更为广阔的风景,就必须努力再上一层楼,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9、《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登鹳雀楼》优秀教案设计(通用8篇)
《登鹳雀楼》优秀教案设计(通用8篇) 篇2
1、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认字,巩固看拼音识字的能力。
2、读诗体会这首古诗的节奏和韵味美,理解古诗的意思并会背诵。
3、认识本课的八个生字,学会笔画“竖折”,并学写“山、日”。
2、正确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学2、你们真棒,将来也能成为一个小诗人,下面我们再来看看诗中的景象(播放 录像)太阳下山,江水滚滚,奔腾而去。
4、我们看着黑板上的诗,听着音乐,配上手上的动作,现来读读。
过渡句:古诗大家都会读了,这些字你认识吗?(字词课件)
4、出示词卡:有些生字要搬家,跑到了我手上,你还认识吗?
看书,做好指读姿势,我们再来读诗。看看还认识他们吗?
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好动、爱玩,他们能说的喜欢自己说。根据他们的心理特 征,我在教学中是这样设计的。首先,在课前的学情调查时,设问:“谁愿意做代 表为大家背一背这首诗?”就有学生主动站起来背古诗了。其次,在写字这个块面中 ,我利用游戏形式即“看谁找的对”来指导学生写字,寓教于乐,充分调动学生利 用多种感官,动手动口动脑去学习生字。教学“入”字时,与“人”比较。这是个 形近字,先让学生讨论交流,一起说说“入”和“人”的不同之处,再以顺口溜的 形式帮助学生强化记忆:“看看有点像,比比不一样,就差一点点,错了就变样, 写时要注意,仔细想一想”,学生的兴趣较高,觉得很有趣。在教学“欲”字时, 通过动画演示,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并通过自己的观察、学习去解决问题,学 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语文教学注重语言的积累,更要注重帮助学生学会运用语言。根据教学内容教 给学生一个词“登高望远”,并结合学生悟出的道理,来指导学生运用诗中的句子 来鼓励别人取得更大的进步。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5篇
过渡:是啊!想看到更远的景象就再登上一层楼吧!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登高 望远的道理。(板书:登高望远)
四,朗读成诵,演一演,背一背 1,同学们,请看书上的插图(多媒体课件放映并配音:日落西山,晚霞满 天,滔滔的黄河水东流而去,多么壮丽的景象!) 过渡:看到这么美丽的景象,此时,你们想不想像诗人一样吟诵这首诗。 2,学生扮演诗人诵读(先小组读,再个别打扮成小诗人表演读。) 过渡:真不错,多像一位小诗人呀!读到这里,会背这首诗吗谁来试一试。 3,学生背诵(个别背,男,女生打擂台,齐背等形式) 五,注重积累,扩展延伸 课件出示:王之涣写的《凉州词》,让学生读一读,回家背一背,并收集有 关王之涣的其它诗。
充分体现新理念呢在《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 1—6 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 文 160 篇(段)。各年级对古诗的学习要求也不同。一,二年级的古诗教学只 要求读读背背,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堪称盛唐佳作的《登鹳雀楼》被北师大版一册教材编入第八单元,作为阅读 内容。这首诗是唐朝诗人王之涣所著,写了诗人登高远望祖国山河的壮观,表达 了诗人豁达开朗的情怀。教学时,我根据年段要求和低年级学生爱读爱背,记忆 力强的特点,进行灵活处理教材,重点放在读读背背,学习生字,写字上。在理 解诗句时采用以读代讲,以画促读的教法。一改逐句,逐词讲解翻译的传统教法。 注重创设情境,再现画中景,体现画中情,让孩子们在美的景物中,感受古诗的 语言美。本课设计力求体现快乐学习,自主合作学习的新理念。
3.学生采用多种形式读古诗,(自由读、互读、指名读、赛读、配乐读) 调动学生读的积极性。
4.指导学生想象画面景象,背诵古诗。 (四)作业。 有韵味地背诵古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2.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3.揭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学习生字,培养兴趣。 1.出示生字卡片:白、日、目、人、入、千。 2.读准字音:这些字中你认识哪些字,是怎么认识的? 3.记住字形,你会其中的哪些字?用什么方法记住的?用形象记忆法记“日”, 先让学生认识“日”最早的写法“☉”;熟字记忆法;“日”字加撇就是白,“日” 中加横就是“目”,“十”上加撇就是“千”。 4.指导书写: ①弄清笔顺: 白: 日: 目: 人:丿人
登鹳雀楼教案七篇
登鹳雀楼教案登鹳雀楼教案七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登鹳雀楼教案7篇,欢迎大家分享。
登鹳雀楼教案篇1知识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会认11个生字,会写6个字。
2、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能声情并茂地背诵课文。
3、通过学习这首诗,使学生初步了解“登高才能望远”的道理。
能力目标:在本课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自学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朗读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教学重点:让学生学会书写6个字,并且要认识11个生字。
教学难点:依据本课教学内容和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特点,确定本课的难点为通过朗读及背诵课文,让学生感受要想看到美丽的风景就要登高远望,同样的道理,我们在做起他的事情时,只要不断努力,不怕困难,一定会走向成功。
本节课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来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发散想象、有感情朗读及诵读,既突出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从本质上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一、激情导入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见一位有名的大诗人,你们高兴吗?生:高兴。
师:但是,我听说这位诗人特别喜欢接见那些会诵读古诗的小朋友,你们说这可怎么办?生:我会朗诵古诗。
(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参与)师:好极了,下面就请同学们来朗诵一下你知道的古诗吧。
生:(朗诵古诗)师:你们知道这么多古诗,真是棒极了!我想这位唐代诗人王之涣早就想见一见你们了。
(出示诗人画像)今天,让我们一同来学习他的一首古诗《登鹳雀楼》。
(板书课题)间评:教师为了引导学生兴趣盎然地走近古诗,在认识诗人王之涣时,设计了一个小难题,并且学生争先恐后地朗诵自己知道的古诗,不仅创设了学诗的情境,而且还培养了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二、讲授新知1、初读感知师:首先请同学们对照拼音自己读一读古诗。
生:(自由读古诗)2、检查读的效果师:刚才在古诗中,我们遇到了很多生字。
古诗《登鹳雀楼》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古诗《登鹳雀楼》教案一、教案背景:《登鹳雀楼》是唐代文学家王之涣创作的一首诗,该诗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观和作者内心的壮志豪情。
本教案旨在通过对《登鹳雀楼》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感受诗人的情感表达方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作能力。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登鹳雀楼》的背景和创作意图。
2. 理解《登鹳雀楼》的主题和表达手法。
3. 能朗读《登鹳雀楼》并表达个人感受。
4. 培养学生欣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和过程:1. 导入(5分钟):向学生介绍《登鹳雀楼》的背景和作者王之涣的简要生平,激发学生对该诗的兴趣。
2. 讲解与分析(20分钟):a. 分段解读:将《登鹳雀楼》分为三个部分进行解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b. 主题讲解:引导学生通过诗歌的内容和情感,理解《登鹳雀楼》蕴含的主题,如壮志豪情、向往远方等。
c. 表达手法:解释并讨论诗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引导学生发现并欣赏诗歌的美妙语言之处。
3. 听读与学唱(15分钟):a. 鼓励学生朗读整首《登鹳雀楼》,并指导正确的语音语调。
b. 听读欣赏:播放或朗读《登鹳雀楼》的录音,让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音韵。
c. 学唱活动:学生分组学唱《登鹳雀楼》的部分诗句,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和团队合作能力。
4. 诗歌创作(30分钟):a. 向学生展示其他古代诗歌的例子,鼓励他们尝试写一首自己的古代诗歌,可以参考《登鹳雀楼》的风格和表达方式。
b. 提供几个主题或情感词汇,帮助学生展开思维和表达自己的感受。
c. 引导学生互相分享自己的创作,并鼓励互相欣赏和给予建议。
5. 总结与展望(10分钟):a. 让学生回顾今天的学习内容,提问他们对《登鹳雀楼》有什么新的认识和感受。
b. 引导学生思考古代诗歌对现代人的意义,如何把诗歌的美和情感表达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四、教学评价:1. 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表现:观察学生在诗歌分析、朗读、创作等环节中的积极性和表现,进行综合评价。
《登鹳雀楼》教案(精选14篇)
《登鹳雀楼》教案(精选14篇)《登鹳雀楼》篇1一、教材分析:语文教学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这节课学生要通过读、想、议、画、比、写等形式,主动地探求知识,进入古诗的意境。
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全程积极参与,在探究活动中达到自悟自得。
这首五言绝句,记叙了作者登鹳雀楼时的所见所思。
全诗仅20个字,语言朴素浅显,言近旨远,给人启迪,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二、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学会本课6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字只识不写。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借助图片与课文的语言材料体会诗的`意境“情感与态度”目标: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及蕴含的哲理。
三、教学重点:难点:体会诗人胸襟的宽大,明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article/四、教具准备:挂图,词卡五、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及蕴含的哲理。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1、小朋友们,你们还记得《英英学古诗》中,英英学的是哪首古诗吗?(静夜诗)2、集体背诵。
问:诗的作者是谁?3、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古诗《登鹳雀楼》。
板书课题:17、登鹳雀楼,齐读课题。
4、解题:“登”:登上。
“鹳雀”:一种鸟。
“鹳雀楼”:楼名。
“登鹳雀楼”:登上鹳雀楼。
作者是唐代诗人王之涣。
5、介绍鹳雀楼及写诗背景。
鹳雀,一种鸟儿,形状像鹳。
鹳雀楼在山西永济县,因常有鹳雀楼留在上面休息,人们就给这座楼取了这个名字。
楼高三层,是唐代游览胜地。
`北宋时还存在,后来被黄河水冲没。
二、初读课文1、出示课文内容2、借助拼音自读古诗三、理解诗句1、学习一二行(1)出示课文挂图,设置情景:一天傍晚,诗人登上鹳雀楼,放眼望去,看,这气势多么壮观。
出示:A、“依”有三个意思:靠、依靠;按照;顺从“白日依山尽“中的”依“是什么意思?(2)在鹳雀楼看到了什么?(太阳、青山、黄河)这是什么时候的太阳?(傍晚)你怎么知道这是傍晚的太阳的?课文中称傍晚的太阳叫什么?(白日) 这轮傍晚的太阳就要落下去了(在图上演示太阳落下的情景)它会怎样落下去?(靠着连绵不断的青山落下去)课文中哪个词语是“靠着”的意思?(依)引导学生理解“尽”的意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过渡:(师贴上王之涣人物图)有一天,诗人王之涣登上鹳雀楼看到了很多美丽的风景,他看到了什么呢?咱们一起去看看。(贴上小朋友人物图)
1、请小朋友打开书,自由地读读诗,看看图,想一想:诗人王之涣登上楼以后看到了什么?
【学生自由读诗的时候,单凭诗句去感受诗人所描绘的景物,那是很困难的,因为二年级孩子对语言文字的接触不深,他们很难从短短的两行诗文十个字中感悟到什么。于是有效利用插图这个教学资源,在学生与诗文之间构筑一个平台,将诗句与画面相链接,去帮助他们理解和体会诗人所描绘的景象。】
【读读诗、画画图,再读读诗,看似游戏,其实课堂上许多知识点的理解全隐含其间而又不露痕迹。最后用猜一猜的形式充满童趣地理解了诗意。这种自然轻松、和谐无痕的学习方式正是新一轮课改所倡导并追求的。这里需要强调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这个作画的过程不是很形式地将课文
插图进行翻版,而是借助作画帮助学生将知识进行内化的过程。】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发挥想象:小朋友,见过夕阳西下的景象吗?(学生描绘)
登鹳雀楼公开课教案
《登鹳雀楼
》由王之涣
创作,被选入《唐诗
三百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本课6个生字,初步理解诗文所表达的涵义。
2、过程与方法:图文结合,在反复品读中联系生活体验,展开想象,探究诗歌
的丰富意蕴。
3、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其蕴涵的哲理,学习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媒体播放,印证解读。
在看一看,画一画的过程中学生已然理解了诗意,鹳雀楼前的美丽景象也如电影
般在脑海播放,那么真实的情景是否如想象的一样呢?在教学结束,我安排了电脑小博士放映影片,再次感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磅礴气势,让学生形象感知到傍晚夕阳慢慢落山的美丽景色。使图、文、声立体同时输出,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反复朗读体会,使文字所代表的客观事物的图像,在学生脑海里越来越明晰,从而真切感受到黄河水流进大海的那种磅礴气势,这样去感悟古诗,使书本上的知识得到内化,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便水到渠成了。
4、继续作画:我们在楼上还看到了黄河,黄河是怎样的一条河呢?(学生自由谈,把他们搜集到的资料和大家分享。)
想象黄河流向大海的景象,并指导朗读诗句二
(2) 小朋友,站在鹳雀楼上,你还能看到什么?(看看文中的图,想象一下)
如:归舟、小岛等,教师用画笔将画面变得更为丰富。
我国著名思维科学家张光鉴教授说:“要想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必须紧密地联系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充分调动学生的已有的经验和头脑中贮存的相关信息模块,作为感悟课文内容的前提准备和敲击妙悟的‘打火石’。 ‘明像’才能‘入境’;‘入境’方可‘悟情’。” “古诗”这种语言材料是一种结晶体,蕴藏着很深的智慧和哲理,但低年级儿童的语言特点就是形象具体,如何将抽象简练的语言变成学生可以理解的生活语言,如何使抽象概括的文字所代表的客观事物的图像在学生脑海中留下明晰的印象,这是我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一直在思索的一个问题。
4、课题还有不理解的吗?
5、结合学生的疑问,教师讲述鹳雀楼名称由来:鹳雀,是一种鸟,形状像鹤。在山西永济县的黄河边上,有一座楼经常有鹳雀停在上面休息,所以人们给它取了个很好听的名字叫鹳雀楼。大家看,这就是鹳雀楼。(师贴图)
【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自然地进入情境,将鹳雀楼的图片呈现,拉近了学生与诗文的距离。】
在教学中,我通过以下几点来落实。
读诗看图,感受诗意。
课文插图能够帮助学生明像入境,在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自由地读读诗看看图,说说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景物。有了课文插图的提示,学生一下就知道了诗句描写的景物。
画一画诗,解读诗意。
从现有的插图感受诗意,这是浅层次的理解,是感受,不是感知。要想让学生深切地体会“白日依山尽”这种落日冉冉而降,依依不舍的情态,光凭课文插图是不够的。我让学生指导我把诗人看到的画下来,学生在指导的过程中强调了太阳是靠着山很近的,一点一点落下去的。在作画的过程中,学生轻而易举地就感悟到了“依”感悟到了“尽”。
2、学生资源分析:这首诗很多孩子早已熟读成诵、烂熟与心,所以在读准字音上无须多费工夫,关键是让孩子去体会诗所描绘的意境,去初步领会诗文所蕴涵的哲理。若要二年级的学生单凭诗句
来领会诗文的意境是有困难的,因为古今文字存在的差异,使学生很难通过诗文中单个的字来理解意思,所以我将诗歌的模糊美与学生形象思维占优势的特点结合起来,充分利用插图来展现美,发挥想象充实美,联系生活发现美,进而动情地表达美。
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体其情、悟其道
体会古诗所蕴含的道理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在教学中我先指导学生观察插图,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换位思考,设身处地。接着,按学生的意愿演示“诗人登楼图”,形象感知诗人站得越高,看得越远。然后让学生畅谈自己站在高处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的经历。学生积极性颇高,从而感悟出古诗所蕴含的“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知道了要想取得更大的进步,还要不断努力。这样,通过学生自身的探索、体验,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已突破了这个难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图文结合,在反复品读中联系生活经验
将诗歌描绘的景象变得更为丰富。
难点:深入浅出地理解诗文蕴涵的哲理。
教学准备:鹳雀楼图片、录象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理解题意。
1、小朋友,喜欢背古诗
吗?谁来背两首听听。
2、今天我们还要来学一首古诗,看老师写课题。(师板书课题)
3、小朋友,课题上哪个字你已经认识了?(结合学生回答教学生字“楼“,并指导书写)
看到这么美的情景你会情不自禁地说些什么呢?
教师动情地以描绘作结:太阳渐渐收起刺眼的光芒,连绵起伏的群山披着夕阳的余晖,显得十分壮丽!(指导学生朗读)
【对这句诗的处理,教师没有把“白日”、“依”、“尽”逐字逐句地讲解,尤其对“白日”没有强调是傍晚的太阳,而是保留了诗句的整体性和模糊美,突出了诗句所展现的一幅幅连续的充满动感的画面,让学生在丰富的联想中去感悟诗的意境,去体味自然所赋予我们的美。】
2、交流:你和王之涣在鹳雀楼上看到了什么呢?
在交流过程中相机地送一些词语
帮助他们积累。如:连绵起伏的群山、奔流不息的黄河等。
3、作画:假如老师想把你们看到的画下来,你能帮帮我吗?
(1) 在师生共同的作画中达成一致:太阳要和山靠得近些,并且在一点一点往下落,最后太阳躲在大山背后不见了。结合诗句猜一猜哪个字是太阳和群山靠得近的意思,再猜猜哪个字告诉我们太阳不见了。
学习资源分析:
1、教学资源分析:王之涣的这首《登鹳雀楼》是一首即景生情的诗。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次句写目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不远处折而东向,留归大海,一幅壮美的景致通过这十个字凸显了出来。三、四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把诗篇推向了更高的境界,向读者展示了更大的视野,表达了诗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和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