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登鹳雀楼教学评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登鹳雀楼教学评课 《登鹳雀楼 》,唐诗 名,为题咏山西省永济市鹳雀楼(又名鹳鹊楼)的篇章。下面小编为大家搜 索整理了古诗 登鹳雀楼教学评课,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生活中有很多景象都美得使人只能意会而不能言传。 比如: 小孩子在有水洼 的马路上“啪嗒啪嗒”跑的时候, 那小巧的脚后跟溅起的细碎水花, 那无节奏的 自由的脚步声, 那暖暖春日乍见枝头的嫩芽初绽„„当我们目睹这一切, 便会情 不自禁地融入其中,因其笑而笑,因其伤而哀,生命因此而丰盈。古诗词 凝练的语句, 深远的意境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是师生享受语文的经典园地。 所以,今天很感谢张教导为我们带来的古诗《登鹳雀楼》,让我们和学生一起经 历了一回,享受了一回。 《登鹳雀楼》是一首五言绝句,记叙了作者登上鹳雀楼的所见所思。 全诗语言朴素浅显,言近旨远,给人启迪。前两句写景,诗人融情于景,营 造了景色辽阔、气象雄浑的意境。后两句寓理于事,进一步写出诗人积极向上、 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如何引导低年级学生积极主动地建构起文本的意义, 如何营造一个充满生命 活力的课堂, 如何真正体现学生是课堂主人的地位, 张教导为我们带来了精彩的 示范。 一、分散与整合 张教导的教学流程始终是遵循着学生的认知规律而呈现的, 从初读感知—— 细读感悟——熟读转化——拓展延伸——书写生字,环环紧扣,收放自如。学生 在层层推进的研读赏析中充分理解与感受了诗人所描绘的情景、所揭示的哲理, 同时也自然地积累了学习古诗的方法,可谓一举多得。 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这样的分散与整合也随处可见,颇具匠心。如: 在初读课文 时,请学生自己读读古诗,想想哪些词语
1/7
你已经懂了,还有哪些不懂,打个小问号。学生自学之后,老师组织大家交 流,这样既能帮助学生解决在自学中的疑虑,又共享了学生个体阅读的收获,有 利于知识意义较为完整地建构。又如在学习一、二行诗句 时, 老师借助媒体再现了课文情景, 营造了一幅夕阳西下、 黄河滚滚的画面, 让学生通过交流、画画、移情、朗读等多种方式依次理解、感悟了诗句的意义, 最后, 老师又巧妙的用引读的方式将两行诗句所描绘的意境连缀成一个整体。 等 等。 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曾打过一个形象的比喻: 课堂的美是不可分割的。 如果 我们老师在讲林黛玉的美时,把她也分成几个部分,然后就告诉学生:这是林黛 玉的眼睛,你看她多么有神!这是林黛玉的双手,洁白无暇!这是林黛玉的脚, 多么细腻柔滑„„最后,老师总结说,现在,我们知道林黛玉多美了吧?可想而 知,结果将会如何。而今天,我们的孩子将文本逐步绘制成了一幅完整的图画, 跟随作者经历了他的所见、所思,实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 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效整合。 二、体验与升华 体验是学生参与认识过程,获得直接经验 过程中所产生的情感和意识。体验给知识注入了生命,因为有了体验,知识 的学习就扩展到心理的范畴。 学习的过程同时成了一个人身心发展和人格形成的 过程。学生在张教导的课堂上就拥有了多形式、多层次地体验,最终升华了自己 的情感。 1、朗读体验 朗朗书声是本站最美丽的风景。古人说:作诗必歌,可见朗读于古诗学习之 重要性。古诗“言尽而意无穷”的魅力更应在有滋有味的诵读中体悟、内化。今 天的课堂,学生的朗读由浅入深,由他及我,不绝于耳,犹如天籁之音缓缓诉尽 诗人的情、自己的情,给了我们很多启发。有理解层面的读,有感悟层面的读, 有积累内化的读,有个人读,有齐读,有引读,等等。尤其印象深刻的是这样一 个环节: 在学习第二行诗句时, 老师先引导学生自由读读, 用心听听诗中的声音, 在引出诗句后便请了多名学生来读,然后,让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请学生借助 文字想象情景,读出气势。最后又给学生播放了一段录像,将学生的情感推向高 潮,并问他们:这会儿你想说什么?学生的回答纵使没有华丽的语言,但,这一 刻的情感却是最真实的, 于是, 再读诗句时, 那意境便在他们深情吟叹中鲜活了, 老师送的词语也在其中理解消融了。 2、角色体验 课上,教师精妙的语言,媒体精美的画面再现了诗文的情境,让学生情不自
2/7
禁地产生了“身在此楼中”中的遐想,而老师不时假设性的提问:小朋友,当你 站在鹳雀楼上看到这情景, 会说什么话?读了第二行诗句后问: 想一想这是怎样 的情景,你觉得怎么样?等等。老师灵活的引领帮助学生自然转换了角色,使得 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融为了一体。 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同时, 更与诗人的心灵 沟通,生成了学生多彩的内心文化和心智结构,让整个课堂呈现了这种景、弥漫 着这份情。 3、生活体验 有这样两段有意思的话,是列宁在阅读哲学笔记时赞赏与推崇的: 黑格尔说:“老人讲的那些宗教真理,小孩子也能说,可是对老人来说,这 些宗教真理包含着他的全部生活意义。 而对小孩来说, 这种宗教内容的意义只是 这样一种东西,即全部生活和整个意义在它之外。” 列宁:好极了!“绝妙的比较”。 黑格尔还说:“正像同一句格言,从年轻人(即使他对这句格言理解得完全 正确)的口中说出来,总没有那种饱经风霜的成年人的智慧中所具有的广袤性, 后者能够表达出这句格言所包含的内容的全部力量”。 的确, 生活中蕴藏着巨大的甚至可以说是无穷无尽的教育资源。 我们教师在 备课时不妨仔细地去思考一下学生在有关本节课的知识点方面已经积累了哪些 生活经验, 现实生活中哪些经验可以作为本次教学的铺垫, 让学生从事哪些实践 活动可以强化对这些知识的掌握等等。 引导学生从书本世界走向生活世界, 促使 两个世界的交汇。 这大概也是当代建构主义提出“真实任务情境”的旨趣之所在。 今天的课上,当学生说起“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在其它地方的运用时,学 生们有的说„„有的说„„可能他们的理解在我们成年人看来似乎不够深刻, 但, 关键是, 他们拥有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他们也必将将这样弥足珍贵的哲理蕴藏心 间,慢慢斟酌,慢慢实践。(最好能在课前请学生经历登高远望的感受) 课堂的精彩之处还有很多, 比如学习方法的渗透, 比如生字书写的指导等等, 举不胜举,实在是令我获益非浅。 当然, 对文本的解读永远是没有休止符号的。 我也想斗胆谈一点我不成熟的 想法:我们知道,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是新课程所倡导的重要理念。那么,在本 课中, 是否可以在理解诗句时让学生拥有一些产生独特感悟的空间呢?比如从上 两行诗句中,借助文本想象画面,有的同学可以读出对美景的赞叹,有的同学可 以读出日暮西山的惆怅, 有的可以读出事物变化流动的活泼与快乐, 有的可以读 出事物变化的深沉与内涵„„再理解完下两行诗句后, 是否可以问问学生, 目之 所及, 作者看到了什么更为辽阔的场景呢?然后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可以自然地 再送他们一些诗句,如: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