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家庭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与防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家庭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与防范
论文摘要研究表明,青少年犯罪大多与家庭因素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文章对可能导致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一些家庭方面的因素进行了深入地分析和探究,认为父母错误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父母教育能力的缺乏等都对青少年的犯罪行为产生重大影响,并从家庭的角度就怎样预防青少年犯罪提出了一些对策,这对于做好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论文关键词青少年违法犯罪家庭因素防范措施
一、青少年犯罪的现状
青少年犯罪已成为当前社会日益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司法实践中,对于青少年的年龄段一般认为是14周岁至25周岁。近些年来,青少年犯罪呈不断上升趋势,青少年犯罪占整个犯罪总数的比例也不断上升,且呈现低龄化倾向。青少年犯罪的暴力化、恶性化程度加剧,对社会的危害后果加大,性质日益严重,抢劫、强奸、绑架、故意伤害、故意杀人、聚众斗殴等严重暴力犯罪案件数量上升,被国际社会列为世界三大公害之一。
通过调查分析,青少年犯罪还存在着以下特点:
1.犯罪主体特征明显,大多缺失管教。从家庭背景分析,父母离异或单亲家庭青少年、留守或辍学少年、无人管教或暴力家庭少年在青少年犯罪群体中占有相当的比例,这些青少年无论在城市还是农村,都属于“边缘人群”,他们大多缺失管教,甚至厌学、逃学、混迹街头;从性别比例分析,男性占绝大多数,女性较少,这与男性生理心理特点息息相关;从户籍地分析,外来人口多于本地人口;从学历分析,初中文化以下为主,多数少年犯法律观念淡薄,缺乏基本的法律知识,在特殊情况下一时冲动而犯罪;从犯罪动机目的看,作案动机相对单纯,有的仅仅为了弄点钱去网吧一玩或因看对方不顺眼,犯罪所得大多用于上网、玩游戏或吃喝玩乐等个人消费上。
2.犯罪类型以侵财型、涉恶型犯罪为主。其中盗窃抢劫犯罪始终高居前位,暴力型犯罪有增无减。有的作案手段凶狠,丝毫不考虑后果。尤其是近年来少年犯弑亲案增多,很多省市出现了青少年残忍杀害祖父母、父母等近亲属的案例,反映出一部分青少年思维偏激,具有严重的心理障碍和人格缺陷。
3.犯罪形式成团伙趋势。青少年犯罪经验较少,犯罪能力相对较弱,因此大多结伙作案,以团伙形式出现。近年来,一部分青少年犯是由于接触网络不良信息而犯罪,网上联络、勾结犯罪成为青少年犯罪的新特点。现实中有的青少年在网络上刚相识甚至就相约见面结伙作案。
二、家庭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
青少年犯罪是各种社会负面因子共同作用在青少年身上的综合反映,也是主客观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相互影响的结果。分析青少年犯罪的原因,从主观上讲,主要是青少年文化程度低和法律意识淡薄;从客观上讲,主要是青少年外部的客观环境,比如家庭、学校、社会中的不良环境和负面因素的影响。家庭因素无疑与青少年犯罪有着密切的关系,它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父母错误的教育观念、父母教育能力的缺乏、父母错误的教育方式这几个方面。
(一)父母错误的教育观念
1.父母忽视了孩子的主体地位。父母都对自己的孩子寄予厚望,他们在对孩子的管教问题上有着很强烈的责任感,都希望孩子能获得成功——这对于孩子的成长确实是一件好事;
但与此同时,这种对孩子强烈的期望又表现在父母对子女强烈的控制欲上,把孩子该怎样发展,向什么方向发展都完全规划好了。在对孩子的教育上则表现出要么溺爱骄惯、要么严厉限制,却不顾孩子成长的规律以及孩子对良好教育的需求。在父母的支配之下、在家庭环境的压抑气氛之中,孩子无法避免地和家长发生冲突,心理的发展产生扭曲,更有甚者会产生犯罪行为。
少年犯的家长因为教育观念的错误,经常做了许多无用功,或者根本就是给孩子的成长指了一个错误的方向。这种观念上的错误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父母认为孩子是自己的附属品,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把对孩子的教育理解成“棍棒底下出孝子”,觉得在亲子关系中,父母拥有绝对权威。这样反而降低了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让孩子产生抵触情绪,在对孩子教育中不能起到正面的作用,逐渐孩子与父母、与家庭的关系变得越来越疏离。
第二,父母对孩子各方面都不放心,无论大事小事一起包揽。这些事情本应当让孩子自己去承担,尽管孩子可能会做不好,但是只有孩子自己去经历了才能懂得一些社会规范和做人的道理。父母这种事事都要管的角色定位可能会让孩子对父母过度依赖,在复杂的社会中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和独立做事的能力,从而误入歧途。
第三,父母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孩子身上,对孩子的期望值太高,要求也非常严格。有许多孩子正是在父母的期望之下产生心理压力,进而厌恶学习、误入歧途,走上犯罪的道路。
父母在对孩子的教育中自忽视了孩子在教育中也作为一方主体,因此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无法避免地存在各种问题,这是导致青少年产生心理问题和不良行为的重要因素。
2.父母教育侧重点的偏差。很多父母过于关注孩子的学习,花很大功夫辅导孩子的功课,由于一些父母的知识、能力有限,教学方法不当,结果是对孩子的学习关注越多,越适得其反。那些因为学习成绩不好在学校里受到老师批评、学生冷落的同学,回到家里不但得不到安慰和激励,反而得到的是劈头盖脸的责骂。这样一来,孩子的思想品德和心理便成了教育的盲点。
第一,忽视对孩子思想品德的教育,这一点是家庭教育中的最大问题。少年犯和普通孩子的父母在关心孩子方面最大的不同,就是他们对孩子的思想道德水平的关心程度不一样。普通孩子的父母对孩子的品德发展非常关心,然而少年犯的父母往往只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却没有教给孩子做人的最基本的道理,以至于孩子的品德发展出现问题,在以后的生活中一失足成千古恨——这是十分惨痛的教训。
第二,忽视对孩子心理问题的疏导。现在的社会里竞争压力越来越大,青少年所接触到的社会事物也更加繁杂,再加上青春期阶段的心理本身就比较敏感,无法避免地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这时候家庭对孩子的心理矫正功能就显得十分重要。父母能及时地倾听孩子的烦恼,和他们谈心,关心孩子的心理状况,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释放孩子内心的压力,把不良心理遏制在萌芽时期,孩子在今后的生活中便能拥有一个良好的心态面。如果父母对孩子心理问题不够关心,孩子的不良心理不能得到矫正和消除,其直接恶果是必然导致过激行为的产生。
(二)父母教育能力的缺乏
青少年的不良行为如果得不到教育和纠正,很可能发展到实施违法犯罪行为。少年犯的父母并不是对孩子的不良行为不闻不问,他们也尝试用口头教育或者打骂之类的方式去教导孩子,但是不能够彻底将孩子引上正轨。最后,孩子终究还是违背了父母美好的愿望,走上犯罪的道路,受到了法律的惩罚。父母教育能力的缺乏也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不能很好地了解孩子。对孩子不了解,教育就变得没有针对性,而有的少年犯的父母甚至直到接到公安机关的通知才知道孩子犯了法。正是父母不能针对孩子的不良行为进行教育,没有起到纠正孩子的错误和预防犯罪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