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鄞江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网上公示稿概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宁波市鄞江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
网上公示稿
1总则
1.1规划背景
鄞江古镇具有1600余年建镇史,是著名的古代水利工程它山堰的所在地,曾做过500余年的句章、鄞县县治和80余年的明州州治,素有“宁波之根”“四明首镇”之称,鄞江历史文化名镇的保护,是宁波贯彻国家文化建设战略的重要支点。就区域而言,鄞江镇地处鄞西南,有山、有水、有历史、有文化、有特色、有潜力,是四明山区域发展的重要节点,对推动四明山地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就鄞江自身而言,古镇发展需求强烈,尤其是古镇内部居民居住条件与生活环境提升、现代化交通需求等民生问题已成为政府和民众日益关心的社会发展问题,为平衡保护与发展的关系,2014年11月,宁波市规划局委托苏州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宁波市鄞江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
1.2规划范围
保护规划范围为整个鄞江镇域,总面积为63.9平方公里,重点规划区域为历史镇区,规划面积194.4公顷。
1.3规划原则
真实性原则:保护体现历史文化价值的真实历史遗存,保护其所携带的全部历史信息;
完整性原则:保护名镇整体格局和风貌,保护所有历史文化遗存及其所属的历史环境;
可持续性原则:依托名镇历史文化资源,形成保护与利用、发展良性互动的可持续性保护思路。
1.4规划目标
挖掘特色:通过对自然、历史文化资源和名镇发展脉络的梳理,对鄞江历史文化价值和特色做出客观评价。
明确底线:保护规划的核心内容,确定鄞江名镇保护对象及保护要求。
引导和谐发展:从名镇保护、特色发展的角度,对名镇发展提出规划引导性意见建议,促进历史文化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相得益彰。
1.5规划期限
本次规划期限为2015年-2030年。
2名镇特色与价值
2.1遗产资源概述
鄞江历史文化名镇历史文化遗产资源保护一览表
2.2名镇文化梳理
1、历史脉络梳理
夏、商、周、秦汉——人口稀少,水患频发
三国、晋、南北朝——县治迁入,城镇始兴
隋、唐、五代——州县双治、它山堰成
宋、元——人口激增、附郭重镇
明、清——物资交流,市集繁盛
民国——偏安一隅、赤白交界
改革开放前——一度设区、区镇同治
改革开放后——风情古镇、山水小城
2、城镇形态演变
自东晋隆安年间在凤凰山西麓建句章城始,鄞江城镇空间形态发生多次变迁:东晋——县治迁入,建城伊始
隋——城池南迁,一水穿城
唐——城池北迁,州县双治
宋——结构松散,水网成形
元——发展迟缓,中心南移
明——中心居中,两翼对称
清——商业繁盛,纵向成轴
民国——战争纷扰,格局延续
解放后至改革开放前——中轴通路,两翼开发
改革开放至今——发展迅速,外围扩大
2.3名镇特色总结
1、山水格局
镇域:西枕四明山麓,东扼鄞西平原,水网四通八达,山水田园并举。
历史镇区:群山环抱于其外,溪水迂回在其中。
2、古水利系统
唐朝后期王元暐修筑它山堰,与历代增筑的碶、闸、塘等配套设施,形成一套完善的防洪灌溉水利系统:
第一次分洪,洪水至迴澜桥迂回,漫小塘堰,入鄞江;
第二次分洪,上游来水增加,洪水直接漫洪水湾大塘入鄞江;
第三次分洪,上游来水再增加,洪水经它山堰泄洪;
第四次分洪,水量再次增加,直接水漫官池塘,入南塘河,至乌金碶、积渎碶、行春碶等处继续向鄞江分洪。
3、传统建筑特色
建筑风格——清与民国为主,时代特征明显
建筑类型——遗存类型丰富,墙门建筑较多
平面布局——平面类型多样,布局自由灵活
空间组成——长屋建筑为主,廊披增加空间
材料细部——建筑就地取材,细部特色明显
4、传统空间特色
河街关系——因水生街,街河平行
街巷空间——狭窄曲折,自由灵活
广场空间——面积较小,晒场为主
桥堰空间——交通水利,功能复合
5、传统人文特色
庙会文化——延续千载,特色鲜明
商贸文化——八邑商聚,商业重镇
宗族文化——围以家祠,聚族而居
2.4名镇历史文化价值综述
1、历史悠久,是孕育甬上文明的摇篮;
2、它山古堰,是中国古水利工程系统的珍贵缩影;
3、四明锁钥,是浙东地区依山临水型城镇的杰出代表;
4、建筑鲜明,是富有四明山地方特色传统建筑的集中之地;
5、人文荟萃,是它山庙会为代表的千年传统文化积淀之地。
3保护层次与重点
3.1保护层次
建立三个层次的保护体系:镇域、历史镇区、历史文化遗存。
3.2保护重点
1、格局保护:保护镇域“倚山系水、山田共融”的自然山水格局,以及历史镇区“群山环抱,溪水迂回”的自然山水格局。
2、古水利工程保护:保护以它山堰为核心的古水利系统,以及与之相依存的河流水系。
3、历史镇区与古村落保护:保护并延续历史镇区、古村落空间格局与传统风貌。
4、物质文化遗存保护:保护各级文保单位与文保点、反映传统风貌的民居古宅、历史环境要素等物质文化遗存的真实性,保护其所携带的全部历史信息。
5、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护并弘扬民俗艺术、传统技艺及传统人文活动等优良的地方传统文化。
4镇域保护
4.1保护内容
镇域范围内形成“两山四水、一镇三村、多点多项”的规划保护结构。(详见附图1)
4.2山体与水系保护措施
严格保护历史镇区周边小型独立山体,保护山脉山脊线的视觉完整性;镇域范围内其它山体进行保护控制分区,低山缓坡作为山体控制范围,之上部分作为山体保护范围。
划定樟溪、小溪港、鄞江等重要水体保护控制蓝线,有条件恢复它山堰配套古水利设施;控制保护麻滩、大江滩两个历史泄洪区,原则上禁止建设。(详见附图2)
4.3古村落保护
本次规划针对鲍家墈、晴江岸和建岙三个古村落划定核心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和确定保护内容,作为名村保护工作的初步依据,下一步名村需各自编制古村落保护规划,细化保护内容及相关要求。
5历史镇区保护
5.1保护区划
1、核心保护范围
鄞江历史镇区核心保护范围为北至四明路(不含沿街新建改建商业建筑),南至三岔路,西至上河头-府前桥-养正路-它山堰文保范围-鄞江廊桥,东至小溪江-洪水湾塘-夏朱家路-悬慈路4弄,总面积约25.47公顷。(详见附图3、4)
2、建设控制地带
本规划划定的建设控制地带范围为:北至四明路,东至环镇东路,西至它山堰文保建控边界,南至澄浪小区南界,总面积约137.25公顷。(详见附图3、4)
3、环境协调区
本规划将历史镇区外围乌龟山、凤凰山、狮子山、牛山、王家汇山、上化山等山体围合的区域划定为环境协调区。(详见附图3、4)
5.2整体格局与风貌特征保护
1、历史街巷保护
规划根据历史特征保存情况对历史镇区内历史街巷分为两类保护:
一类历史街巷29条,保护要求:不得改变街巷线形、宽度、尺度,保持界面的连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