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冈教学零距离】2020届黄冈同步创新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2课《桥之美》说课稿人教新课标版

合集下载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12课《桥之美》教学设计及反思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12课《桥之美》教学设计及反思 (新版)新人教版

《桥之美》教学目标:1.在老师的引领下阅读课文,把握内容,了解桥的审美功能。

2.获得一些美学知识,提高艺术审美能力。

重点:感悟桥在不同环境中起到的各不相同的形式作用。

难点:桥的审美功能。

教学过程:(一课时)新课学习:一、导入:《易经》中有句话:“仁者见之谓之为仁,智者见之谓之为智。

”后演变为成语“见仁见智”(请一位同学释义),桥,在桥梁专家茅以升看来,美在它本身的形式与结构,若以画家的眼光来看,桥美在何处?(请同学谈预习结果,不作评价),还是从吴冠中先生的小品文《桥之美》中找答案吧。

请一位同学简介作者。

二、朗读课文:1. 释义。

和谐:配合得适当匀称。

销魂:灵魂离开肉体,本文形容极度快乐。

媒介:使双方发生关系的人或事物。

(其他见课文注释)2.自由朗读课文,并注意思考:本文主要谈桥的特殊美感,看文中有哪些关键性语句标示了作者的看法。

把句子划出来。

3.发言归纳。

关键性句子有:(多媒体显示)1、桥,多么美!“小桥流水人家”,固然具诗境之美,其实更偏于绘画的的形式美。

(第二段)2、桥与流水相交,更富有形式的变化,同时也是线与面之间的媒介。

(第二段)3、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第三段)4、桥往往担任了形象的重叠及交错的角色。

(第五段)5一道孤立的线很难说有什么生命力,是……多种多样的线的衬托才使桥获得了具有独特生命力的线的效果。

(第五段)6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

(第七段)三、指导阅读,把握内容:1.一、二段。

想想这两段在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发言归纳:起总说作用。

站在画家角度看桥,指出它具有绘画的形式美:是“线与面之间的媒介”,为下文的展开作好了准备。

2.三到六段是分说。

要点同学们已找到。

先读三四段说说作者列举了哪几种环境中的桥。

发言归纳:乌镇石桥江南石桥湖上长桥风雨桥(运用多媒体,打出一组图片:不同环境中的桥……)3.精读第四段,分组讨论:桥在这几种不同环境中具体起到了怎样的形式作用。

2019-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2课《桥之美》教学实录 新人教版.doc

2019-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2课《桥之美》教学实录 新人教版.doc

2019-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桥之美》教学实录新人教版师:同学们,像你们这么大的时候,我看过一部外国故事影片《桥》,影片中的桥凌空飞跨,把两岸险峻的山峰连在一起,构成了一道美丽的奇观.(教师点击鼠标,屏幕映出一座美丽的桥,几个游击队员历经艰险终于接近这座桥,他们正被这座桥的美丽所迷醉.这座桥的工程师也在深情地注视着这座自己设计的桥.一游击队员:"美极了!还是那样."工程师:"变样了,不完全一样.现在漂亮多了,和峡谷融为一体了!")(桥被拉近、定格.桥乍现屏幕时,学生一阵惊喜,有几个同学也情不自禁地赞叹:"好漂亮的桥!")师:自从看了这部电影后,我就喜爱上了桥.以后每到一地,我就特别留意桥,体会各种样式的桥的美.今天,让我们跟随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去感受一下"桥之美"吧.(点击鼠标,"桥之美"三字旋转着居于桥的中央,其中"美"字为艺术字体,比其他字略大.)(教师配乐朗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语音语调和情感,并将不理解的生字词做好标记.) 师:请大家借助工具书查阅生字词,借助工具书还不能理解的请提出来共同解决.(生查字典或词典.)生1:第5段"高山峡谷间,凭铁索桥、竹索桥交通",这里的"交通"是什么意思?师:谁能够联系这个句子解释这个词?生2:"交通"在这里是往来通达的意思,不同于"交通运输"的"交通".生3:第6段"脂粉颜色哪能左右结构之美呢?"中的"左右"在这里是什么意思?生4(不假思索地):不就是左右的意思吗?与"上下"的意思差不多.生5:不对!好像有"影响"的意味.老师,是这样吗?师:赞同.像"交通"、"左右"这类词一般作名词用,但有时候在某个句子中会发生一些变化,我们要根据具体的语境来推断,不能凭过去的经验想当然.还有吗?生6:第4段最后一句"画家和摄影师们必然要在此展开一番搏斗"中的"搏斗"是不是用错了,难道画家和摄影师还会在这里打架?(众笑.)师:很欣赏你的怀疑精神.请你根据这个句子推断一下,"搏斗"在这里究竟作什么讲?生6(略加思索):是不是"争斗"的意思?(似有所悟)噢,我明白了,联系前文看,作者是说,画家和摄影师想抢占"廊和亭"这样的"理想位置",欣赏桥下"急流"形成的"飞瀑流泉".师:你很聪明,能结合前面的文字理解这个词.有时候,我们推断某个词的意思,还必须"瞻前顾后"、"左顾右盼".师:下面请大家细读课文,看看在画家眼中,"桥"美在何处?(生读课文,并不时在书上作标记.)生1:桥之美,美在形式.在第2段中,作者清楚地告诉我们:"美术工作者偏重于绘画的形式美."生2:不是这样的!桥之美,美在与周围环境的协调.在第3段中,作者说得再清楚不过了:"不过我之爱桥,并非着重于将桥作为大件工艺品来欣赏,也并非着眼于自李春的赵州桥以来的桥梁的发展,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师:现在有两种看法了,哪种看法准确呢?让我们深入课文,作进一步的探究.下面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然后推举代表发言,注意要言之有据.(生分组讨论.师巡视,不时驻足与学生商讨.不多久,有部分同学举手.)生3:我们小组赞成第2种看法,即桥之美,美在与周围环境的和谐,这是不言而喻的.拿我们荆州新建的长江大桥来说,设计很美,但周围的环境不好,使桥的美打了折扣.今年春节期间,我乘车路过,就发现桥北端一带很乱,一座水泥厂的断墙残壁还没有清理……生4(迫不及待地):那是春节,现在你再去看,美得多了!师:你能够联系家乡的桥作说明,这很好.不过,最好在课文中寻找根据,课外的例子可作为补充.(一阵沉默,生在继续思索.)生5:我们组的意见还不统一,我个人赞同第二种意见.从作者所举的例子来看,主要还是说明桥应该和周围的环境协调才显得美.这从第4段所举的几个例子可以看出来.如第1个例子,作者是这样描述的:"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那拱桥的强劲的大弧线,或方桥的单纯的直线,都恰好与芦苇丛构成鲜明的对照."这个例子说的是石桥与它所处的环境——苇丛的对比之美.师:你有自己的理解,这很好.请继续说.生5:第2个例子是写石桥在细柳的轻拂下所呈现的美景;第3个例子是写长桥以宽阔的水面作背景所呈现的史诗美;第4个例子是写风雨桥……我说不上来了,但感觉还是与环境有关.师:第4个例子作者没有明说,我们读一读,体会体会.(生齐读课文:广西、云南、贵州等省山区往往碰到风雨桥,桥面上盖成遮雨的廊和亭,那是古代山水画中点缀人物的理想位置.因桥下多半是急流,人们到此总要驻足欣赏飞瀑流泉,画家和摄影师们必然要在此展开一番搏斗.)师(启发):从这段话描述的景象看,风雨桥所处的环境是什么?生(小声议论):建在"急流"形成的"飞瀑流泉"上……师:桥面上的"廊和亭"为什么是"理想的位置"呢?让我们设想一下,当我们散步来到荆州的"三国公园",驻足在月桥上的亭子里时,我们感受到什么?(有的说"悠闲",有的说"闲情逸致".)生5:我明白了,这段话提到风雨桥上的廊和亭,让我们感受到闲适的情调,这与桥下"急流"形成的"飞瀑流泉"构成对比之美.这个例子还是说的桥与周围的环境构成了美丽的奇观.师:现在大家大多赞同第二种意见,还有补充的吗?生6:第5段作者以《清明上河图》里的"虹桥"和乡间小桥作补充,说明桥普遍具有的形式作用,不过这种作用仍然离不开环境的帮助.如"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出形与色的乐曲".生7:这一句也是:"画家们眼里的索桥却是一道线……一道孤立的线很难说有什么生命力,是险峻的环境孕育了桥之生命……"师(点头赞同):你们刚才的发言,让我想起了一个哲学家的名言:"美在关系"(板书).的确,美存在于各种关系之中,拿本文来讲,是桥与它所处的不同环境共同创造了美.这些美,比如大家刚才提到的对照美、映衬美、和谐美等不光适用于"桥之美",还适用于其他许多方面,它是我们人类通用的美学原则.因此,作者在结尾说——生(齐读):"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师:刚才我们一起领略了画家眼中的"桥之美",这种美是通过生动的语言描述出来的.请大家再读课文,找出你最欣赏的一句话,说说好在哪里?(生读课文.)生1:我最欣赏的是这样一句:"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这和我们夏天在水下憋气潜泳刚钻出水面的感觉太像了.师(笑):你刚钻出水面的感觉是怎样的?生1:刚钻出水面时,我深吸一口气,感觉又获得了新生,不然我就会在水下憋死.(众笑)我觉得在密不透风、死气沉沉的苇丛中建一座石桥,也使这里获得了新生——石桥劈开了一处苇丛,使苇丛找到了一个透气的地方.师:你结合自己的体验来谈对这个句子的理解,很真切.你的语言也很有表现力,特别是"石桥劈开了一处苇丛"这句中的"劈"字就很形象:桥的出现顿扫苇丛多年的死寂,多有气势呀!生2:他谈的是桥对环境的作用,其实反过来也成立,环境也赋予桥新的风姿,后面提到"险峻的环境"也可以"孕育"桥的生命.像银幕上那个幽静的峡谷上的桥,要是建在我们荆州就很普通了.师:何以见得?生2:我们荆州多是平原,没有电影中那样险峻的环境,因而电影中的那座桥建在荆州就不美.生3:可是作者在第6段末尾分明告诉我们:"美与险并不是一回事."(生2一时语塞.)师:请大家看前面的叙述,作者说自己"每过环形的山谷,前瞻后顾,许多桥的直线时时划断陡坡,有时显得险而美,有时却险而不美……"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别呢?请大家再把这部分内容看一下.(生默读、思索.)生2:我明白了,美不美,关键是看桥的设计与周围的环境是不是协调.协调,就险而美;不协调,就险而不美.因此,险和美不是一回事.师:噢,你悟出来了!我们也可以从生命的角度去领悟这种现象.在画家眼中,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力的,不论桥也好,还是周围的景物也好,他们都是生命的构成部分,生命体当然得讲究和谐呀,所以中国古代的哲人说"天人合一"(板书)才是美的最高境界.这里的"天"指自然环境,这里的"人"是指人本身,还指人类生产的物质世界,如桥、塔等.生4:我觉得这个句子中的"孕育"一词用得好.在画家的眼里,桥不是人修建的,而是像哺乳动物的幼崽那样"孕育"出来的,这说明"险峻的环境"和"索桥"已经融为一体了,就像银幕上的桥和幽深的峡谷融为一体一样,非常亲密,非常和谐,同时也表现了桥梁工程师的设计水平之高.师:的确如此.世界著名的美籍华人建筑大师贝聿铭,最为人称道的就是他的设计往往能与周围的环境形成惊人的和谐,让你觉得天然如此,所以成语里面有一个词语叫——生(齐):巧夺天工!师:对!巧夺天工!(板书.)生5:我最欣赏这样一句:"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在这里,柳丝的柔美与桥身的坚硬形成一种特殊的美感,特别是"销魂"一词把它的艺术效果充分表达出来了,这种美使画家的灵魂都离开了肉体!生6:惊艳!师(面向生6):你是从言情小说上看到这个词的吧?不错,画家是有"惊艳"的感受在内,他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连灵魂都出了窍,你看这乡间细柳下的桥多有魅力呀!好,现在请同学们把这些句子连起来朗读一遍,注意把美感读出来.(生大声读课文.)师:刚才大家品析了本文的语言,感觉到这些句子情味很浓,意蕴也比较深.作者为什么把桥写得如此美呢?生1:画家善于观察,他为了画长江大桥,曾爬上南京狮子山反复察看.生2:作者是一名画家,他将自己的感情完全倾注到了桥上.生3:在画家的眼中,桥和它周围的景物不再是简单的点、线、面,而是具有独特生命的个体.师:大家说得不错!现在我们就学习这篇文章的写法,用艺术家的眼光来说说我们家乡的桥.(师点击鼠标,银幕上映出荆州长江大桥.生交头接耳,试着在说.准备约三分钟.)生4:我说说我们荆州的长江大桥:荆州长江大桥在新世纪到来之时,犹如一道绚丽的彩虹,飞架在荆江南北.那高高的桥塔上密布的钢索,远远看去,就像一架巨大的竖琴,大风一吹,嗡嗡直响,仿佛在弹奏一首动听的乐曲.北岸的万寿宝塔,望着她娇美的身姿,默默无语,也许它在哀叹自己的生不逢时吧.(热烈的掌声响起.)师:掌声已经说明了一切,你说得太好了!在你生动的描述中,融进了音乐的美感,还有万寿宝塔构成的反衬.还有谁说?生5:我说老家的小桥可以吗?师:完全可以.生5:我最爱老家的石拱桥.老家的石拱桥躲藏在一片丘陵地带的凹处.她十分害羞,你不走近她,是看不见她的美丽的面容的.桥下是淙淙流过的溪水,宽大的水草叶子在水流的冲刷下悠闲地摇着尾巴.深秋时节,正是桥两边的几丛野菊花盛开的时候,那散发的幽香格外地诱人(闭上眼作陶醉状),让你舍不得迈步.(掌声又起.)师:多美的小桥流水呀!就差"人家"了.生5:我爷爷奶奶家离桥不远.师:真羡慕你爷爷奶奶呀,住在那么美的地方!(下课铃响.)师(提高声音):同学们,桥的魅力真是言说不尽,相信你们走过的桥多了,一定会有许多新的发现.让我们用审美的眼光去不断地探寻桥之美吧!。

【黄冈教学零距离】黄冈同步创新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第12课 《故宫博物馆》课件 人教新课标版

【黄冈教学零距离】黄冈同步创新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第12课 《故宫博物馆》课件 人教新课标版

14、故宫博物院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文中以空间为顺序的写作特点。

2、方位词语的准确性。

2、过程与方法1、学习本文突出重点、有详有略地说明事物的方法,体会课文按照空间顺序介绍建筑群的作用。

2、了解故宫各部分主要建筑的方位、特征、用途,理解故宫在建筑设计上处处反映以封建帝王为中心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故宫博物院建筑群的了解,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掌握并运用空间顺序。

【教学难点】掌握并运用空间顺序。

【教学设想】1、利用故宫平面图配合相关景物图像,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游览路线。

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教学,给予学生直观、生动的形象。

3、教师讲解与导练结合,当堂完成一定量的练习,结合另一解说词《解州关帝庙》巩固所学空间顺序的有关知识。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具学具准备】计算机辅助软件、电视、视频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⒈导入新课:①同学们,先动动脑筋猜这个谜语,谜面是“以前的殿堂”,打一个地名,是哪里?(谜底:故宫)②简介故宫:故宫旧称紫禁城,位于北京城的中心,明、清两代的皇宫,是我国现存的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始建于明永乐四年(即1406年),历时十四年才竣工。

迄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

1925年改名为故宫博物院,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院之一。

1987年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人类文化遗产”。

今天,我们来看看作者是如何介绍故宫博物院这庞大的建筑群的?⒉显示主菜单:课前准备教师明确:这篇课文共讲两课时,本空间顺序节课为第一课时,主要学习本文的说太和殿明顺序,即空间顺序;第二课时集中总结全文讲皇权的中心-太和殿。

⒊课前准备:①要把握课文,先要解决生字词,翻开课本164页,学生齐读一遍生字词。

教师显示生字词的读音。

矗立(chù) 鳌头(áo) 湛蓝(zhàn) 琉璃(liú)殿檐(yán) 藻井(zǎo) 蟠龙(pán) 中轴线(zhóu)金銮殿(luán) 击磬(qìng) 檀木(tán) 攒(cuán)乾清宫(qián) 坤宁宫(kūn) 肃穆(mù) 奏报(zòu)慈禧(xǐ) 额枋(fāng) 妃嫔(pín) 翊坤宫(yì)(屏幕显示。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2课《桥之美》精品教案 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2课《桥之美》精品教案 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桥之美》精品教案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桥之美》精品教案新人教版12桥之美知识与能力1.理解本文的类型:示意图。

2、体会文中所说的桥之美“美”在哪里,学习从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提高审美能力。

3.体验本文生动优美的语言。

过程和方法1、查资料,学习生字词,了解作者。

2.通过反复阅读和欣赏文本,我们可以借助图像理解作者的审美观点。

3.通过对比阅读,了解文章的特点。

情绪、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本文,提高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培养对生活和艺术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本文通过与中国石拱桥语言的对比,掌握本文的语言特点,从而进一步了解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教学困难对本文所述“桥之美”的理解与感悟。

课时安排一个课时一、导人新课马致远的《小桥流水家》让人想起了家的温暖;许志摩告别剑桥让人无限惆怅??在诗人眼中,“桥”是人性化的,是情感的载体;在艺术家眼中,这座桥有一种特殊的魅力。

今天,让我们跟随当代画家吴冠中感受“桥之美”。

2、作者简介吴冠中教授,江苏宜兴人,学贯中西的艺术大师。

他是当代著名的画家,在中国乃至世界画坛都具有极大的影响,最早画的作品多以江南水乡为题材,画面充满诗意,他特别重视点、线、面的结合与搭配。

同时他也是出色的美术教育家、散文家。

三、初读课文,扫清字词停:停。

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相差虽小,而造成的误差或错误极大。

美感:对于美的感受或体会。

史诗:史诗是描述英雄传说或重大历史事件的古代叙事诗。

4、自由阅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1、在作者的眼中桥美在何处?它不关注桥梁本身的结构美,而是关注桥梁在不同环境中的各种形式和功能。

2.为了说明这座桥的美,作者举了哪些例子?作者列举了乌镇苇丛中的石桥;江南乡间细柳下的石桥;水天间的长桥――颐和园的仿卢沟桥、苏州的宝带桥;形式独特的广西、云南、贵州山区的风雨桥;以及《清明上河图》中的桥、人造索桥,南京长江大桥、钱塘江大桥。

小结:通过对这些桥梁的具体描述,作者详细阐述了他所认为的桥梁之美,即桥梁在不同环境中的各种形式和功能。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12课《桥之美》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12课《桥之美》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第12课《桥之美》教学活动设计【教学目标】
1.读懂作者喜爱桥的原因。

2.感受描写细致、情景交融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感受作者形象生动的语言,掌握本文描写细致、情景交融的语言特点。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问题引领,合作探究【桥之美,美在哪儿?——读懂文章主
要内容】
在早读课读过课文的基础上,快速阅读
课文,思考:
1、桥之美,美在哪儿?请画出揭示“桥
之美”的文句并朗读。

2、有没有作者认为不那么美的桥?为
什么不美?
3、题目为《桥之美》,作者为什么要
举不美的例子?
【《桥之美》美在哪儿?——品味文章
精彩描写】
1、《桥之美》美在哪儿?标注出你欣
赏的词语和句子,说说为什么?
2、鹊桥与其他桥的区别?引出文章最
后一句。

快速阅读
自由分享
自由朗读
细心品读
自由分享
通过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思考、自
由发言,学会发现桥之美,理解文
章主要内容。

引导学生咬文嚼字,品味细腻形象
的描写及丰富的内涵。

课堂小结Ppt展示
桥,既是一道美丽的风景,
也是一种人生的启迪。

面对桥之美,
我们需要一双发现美的慧眼,
朗读、领悟
引导学生理解桥的深层含义。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桥之美》教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桥之美》教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桥之美》教案同学们,今天我们在画家吴冠中的带领下,一起去领略了桥的风采。

我们学了文章,学习了一种新的审美视角,以下是出guo的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桥之美》教案,供您参考,请点击教案栏目查看。

1.积累“美感、史诗、驻足”等词语,并练习用词造句。

2.了解文中所揭示的美学原则。

3.认识桥的美学价值,掌握与“桥之美”有关的美学常识。

能力目标1.理清全文思路,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理解课文所介绍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水平。

2.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逐步提高阅读说明文的能力。

3.揣摩本文充满诗意的描写文字和带有说明性的文字,体味语言的个性色彩,培养良好的语感。

通过学习《桥之美》,让学生充分受到美的熏陶,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用“美”的眼睛去欣赏,用“美”的心灵去感受,最终成为一个有品位的人。

1.理解桥美在何处。

2.揣摩文中富有个性色彩的句子。

培养语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把握说明方法,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1.朗读法。

本文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或描写景物,或抒发感情,文字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通过反复朗读,展开想像,进入文中所描述的情境中,悉心体会,反复揣摩,和作者产生共鸣,接受美的熏陶。

2.讨论法。

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努力提高讨论的质量,通过生生互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3.比较阅读法。

本文与《中国石拱桥》同样写桥,但表现手法不同,给人的感受也不同。

可把两文比较,体会它们的相异之处。

多媒体1课时[教学要点]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明确说明对象,把握对象特征;把握行文思路,理清说明顺序;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的个性色彩;比较阅读,体会两文的相异之处。

[教学步骤]设计(一)桥是充满魅力的一种建筑,它集实用功能与审美价值于一身。

生活中少不了桥,而且桥本身的美以及它给人的丰富的联想和感受,使桥历来都是文人画士笔下的宠儿。

作为中国现代著名的画家,吴冠中先生用他那充满诗情画意的笔为我们介绍桥之美,让我们一同欣赏《桥之美》。

2019-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12课《桥之美》(第2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doc

2019-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12课《桥之美》(第2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doc

2019-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2课《桥之美》(第2课时)教案新人教版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爱桥的原因。

2.品味文章优美而富有韵味的语言。

3.学会从某一角度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品味文章优美而富有韵味的语言教学过程新课导入【设计意图:此环节设置,旨在让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检查复习1.给画线字注音:煞它风景点缀纤细驻足孕育脂粉前瞻后顾2.解释词语:美感史诗销魂前瞻后顾失之毫厘差之千里3.本文的题目是“桥之美”,从内容上说,是一篇()作者是()4.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作者爱桥的原因是()。

本文举了哪些例子来说明桥之美?课堂实录一、感知内容【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置,旨在让学生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作者爱桥源于什么?让我们来寻找桥之美美在什么地方?明确:1.作者爱桥源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桥之美,体现在与周围不同的景物配合产生了不同的美感。

2.美在石桥与密密的苇丛相配合给人带来的特别感受。

乌镇石桥。

3.美在石桥与细柳合作创造的动人景致。

江南水乡石桥。

4.美在长桥打破了背景的单调,富有灵气和生命。

卧龙一般的长桥。

5.美在风雨桥形式独特。

广西、云贵等山区的风雨桥。

6.美在它能用形象的重叠和交错构成丰富的画面。

虹桥”、铁索桥、竹索桥。

7、美在它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出形与色的乐曲。

木桥、石桥等。

二、寻找美句【设计意图:此环节设置旨在让学生了解文章语言的特点】学生朗读自己选出的优美句段:1、桥,多么美!“小桥流水人家”,固然具诗境之美,其实更偏于绘画的形式美:人家房屋,那是块面;流水,那是长线、曲线,线与块面组成了对比美;桥与流水相交,更富有形式上的变化,同时也是线与面之间的媒介,它是沟通线、面间形式转变的桥!如果煞它风景,将江南水乡或威尼斯的石桥拆尽,虽然绿水依旧绕人家,但彻底摧毁了画家眼中的结构美,摧毁了形式美。

2、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黄冈教学零距离】黄冈同步创新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第12课 《桥之美》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黄冈教学零距离】黄冈同步创新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第12课 《桥之美》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12、桥之美【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积累“美感、史诗、驻足”等词语,并练习用词造句。

(2)、了解文中所揭示的美学原则。

(3)、认识桥的美学价值,掌握与“桥之美”有关的美学常识。

2、过程与方法(1)、理清全文思路,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理解课文所介绍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水平。

(2)、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逐步提高阅读说明文的能力。

(3)、揣摩本文充满诗意的描写文字和带有说明性的文字,体味语言的个性色彩,培养良好的语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桥之美》,让学生充分受到美的熏陶,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用“美”的眼睛去欣赏,用“美”的心灵去感受,最终成为一个有品位的人。

【教学重点】1.理解桥美在何处。

2.揣摩文中富有个性色彩的句子。

培养语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难点】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把握说明方法,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教学方法】比较阅读法、语境解读法、分组讨论法、讨论品评【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准备】1、布置学生预习课文,会写生字、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

2、课前学生借助网络或图书,查阅一些有关的图片资料,或依据课文内容绘制几幅图画。

(体现桥与周围环境的和谐统一)准备录音带、录音机、微机或投影仪。

多媒体。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设计(一)桥是充满魅力的一种建筑,它集实用功能与审美价值于一身。

生活中少不了桥,而且桥本身的美以及它给人的丰富的联想和感受,使桥历来都是文人画士笔下的宠儿。

作为中国现代著名的画家,吴冠中先生用他那充满诗情画意的笔为我们介绍桥之美,让我们一同欣赏《桥之美》。

(板书文题)设计(二)桥梁专家茅以升笔下的桥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

在画家眼里,桥的魅力在哪里?让我们随着画家的构图框,对“桥之美”进行一番新的审视与追寻吧!二、明确说明对象,把握对象特征1.教师配乐朗读课文,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学生齐读课文,并思考:(1)在作家看来,“桥”美在何处?请画出揭示“桥之美”的文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桥之美说课
一、把握大纲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作用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课文均与建筑园林、名胜古迹有关,旨在使学生通过学习这些展示人民大众创造性智慧,包涵着丰富文化内涵的课文,掌握说明文和小品文的相关知识,开阔眼界,提高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和文化品位,激发他们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

《桥之美》为自读课文,位于讲读课文《中国石拱桥》之后。

两篇课文同是写桥,但《中国石拱桥》的作者茅以升是桥梁专家,而《桥之美》的作者吴冠中是画家。

他们分别从科学的角度和艺术的角度来写桥。

《中国石拱桥》已使学生初步了解了桥的历史、形式、结构等知识,本文则重在引导他们以新的审美视角来品味欣赏文中的桥之美。

(二)教材内容的理解《桥之美》是一篇美学小品,语言具有强烈的画面感与抒情般的感染力。

吴冠中先生将桥置于一个个构图框中,发掘出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不同美学效果,给人一种新的审美视角。

课文由桥的诗境美引出桥在绘画上的形式美,再将桥自身的结构美与它的构图美作对比,肯定强调了桥之美美在构图,美在它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美学作用。

接着以诗意的语言具体描绘了不同的桥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谐优美地融合的几幅画面。

得出结论:“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
(三)学生情况的分析当今的初中生视野开阔,思维活跃,个性鲜明,但是,大量的信息使他们在接收时大块朵颐多过细品慢赏,常常忽视周围事物的美,对传统文化的体会也不深。

教学时要结合教材,引导学生用新的审美视角去发掘美、品味美,开阔
眼界,提高文化品位。

(四)教学目标的设定美国教育学家布卢姆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目标三大类,根据大纲要求和本单元要求,结合教材依据本年级学生的特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把握课文内容——桥之“美”美在哪
(2)形象优美的语言
2、能力目标
学习一种新的审美视角:
3、情感目标关注生活,关注自然,做生活的有心人。

(五)教学重难点的确定根据上述的分析,我确定本文的教学重点是:一、学习一种新的审美视角,二、品味形象优美的语言。

其中第一点同时也是教学的难点。

(六)教学课时的安排:一课时说明:本文是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为自读篇目。

二、促进发展说教法要把课改真正地落到实处,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坚持三个原则:
一、教,就是和学生一起学,重视学情的调查和学法的研究,教学相长;
二、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真正地把课堂交给学生,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品味感悟,主动获取知识,教师的任务是创造与课文相适应的课堂氛围,并相机给与指导和启发。

三、教师不要将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强加于学生。

因此我确定教学方法如下:
1、比较阅读法
《桥之美》位于《中国石拱桥》之后,两篇文章作者的身份不同,写作的
角度也不同,通过比较既可以复习上一篇课文又可以自然导入本文,大致把握本文的主要内容,使学生在初读课文时即能有意识地去感知科普说明文与美学小品语言的区别,并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所以我采用比较阅读法来导入课文,具体做法如下:
(1)比较两文作者的不同身份及由此产生的不同的写作角度。

(2)抓住本文中心句比较两文内容上的不同。

(3)比较两文的语言。

2、语境解读法
《桥之美》的语言画面感很强,修辞灵活,具有抒情般的感染力,是本文学习的重难点。

因此在具体赏析课文时我选择采用语境解读法,使学生结合语境,由粗到精,由此及彼,反复诵读,整体把握,最终使学生既欣赏了桥之美又学习了语言之美。

具体操作如下:
(1)在比较阅读基础上抓住文眼来析读文章的开篇部分往往有最简练的文字作文眼来统摄全篇或交代线索以贯穿全文。

本文题目中的“美”即为文眼,析读时引导学生顺着“美”字将文中画面一幅幅铺展开来。

(2)诵读、赏析、品味、想象。

(3)、通过替换、删除描写的词语、或更改修辞方法,细加推敲品读,进一步把握文中语言的魅力
3、分组讨论法
三、提高能力说学法
“最好的知识是方法的知识。

”(笛卡尔)为了提高学生欣赏品味语言的能力,在教读过程中,注重指导学生赏析的几种方法:
1、联系:将词放在句中品,将句放在文中悟。

2、替换:(1)比较替换字词的不同效果
2)抓住文中修辞,比较更换修辞或不用修辞的不同效果;
3、转化:将文字与画面或音乐结合,多角度品味。

4、讨论:互相启发。

四、优化组合说程序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追求师生良性互动,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充分好课但不事先设定所谓的严格的教学步骤,而是把课堂教给学生,教师要因势利导,
艺术地驾驭课堂,良好地把握以下教学节奏:
比较阅读
语境解读
讨论品评
迁移拓展
具体做法如下:
一、导课:
1、多媒体展示多幅桥的优美画面,创设情境,渲染气氛。

2、复习《中国石拱桥》,出示结构示意图,引起学生对比讨论。

3、出示《桥之美》中心句。

二、解读
1、抓住本文文眼及中心句“桥在不同的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论:不同的桥是怎样与不同的环境在相互联系对比协调中体现美感的。

展示板书。

桥之美
小桥流水、人家
乌镇石桥密密的苇丛
江南石桥细柳拂丝
长桥卧龙湖水苍茫
风雨桥飞泉瀑布
画中桥街头市集
环境
3、读、赏第四、五两段,品味语言的魅力,同时展示画面。

4、展示音画课件,诵读课文第四、五两段。

三、迁移拓展
(1)谈谈阅读本文的启示。

(2)教师总结:生活中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本文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即:从事物之间的联系中寻求美或新的发现,不仅寻求美如此,做其它事也是如此。

作业的精心设计
选题完成作业,要求A与B型的作业各选一题完成:
A: 、1、收集一些有意思的桥名的由来,如西湖的断桥名因何起。

2、收集有关桥的诗歌、对联、谜语、俗语、谚语成语等。

3、收集有关桥的故事与传说,如三国故事中的当阳桥。

B、1、仔细观察一座桥,从桥与不同环境的联系中发观美,完成一篇作文
2、许多事物都可以从它与周围事物的关系中得到新的发现,请就此完成一篇作文
五、展开想象说板书
在导入部分与解读部分各设计一幅板书
导入部分:桥之美中国石拱桥
吴冠中—画家茅以升—桥梁专家
历史长形式美结构巧施工妙
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
说明:这一幅板书将两篇文章的大体内容做了一个比较,使学生对两文的区
别一目了然,自然导入课文。

解读部分:
桥之美
小桥流水、人家
乌镇石桥密密的苇丛
江南石桥细柳拂丝
长桥卧龙湖水苍茫
风雨桥飞泉瀑布
画中桥街头市集
桥环境
说明:这个板书提纲挈领,归纳出文章脉络,列出了文中桥所处的不同环境;形似拱桥,形象生动,使学生直观化感受到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