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监测能力建设的方案
应急能力建设评估工作方案
应急能力建设评估工作方案目录1、指导思想 (3)2、工作目标 (3)3、组织机构 (3)4、实施范围 (3)5、建设评估的原则和程序 (3)6、实施步骤 (4)7、工作要求 (4)8、工作方法 (5)9、项目内容 (5)1、指导思想以能力评估推动能力提升,强化项目部应急能力建设,促进应急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全面提升项目部应对突发事件处置能力,以评估结果为导向,按照“公司全面协调开展、轨道公司组织分级分类评估、持续改进提高,项目部按照合同约定和履行施工单位对工程应急管理的责任”的总体思路,结合项目部实际情况,制定本方案。
2、工作目标通过开展应急能力建设评估工作,进一步加强项目部应急管理重要环节的建设,整体提升项目部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综合能力。
3、组织机构为确保此项工作扎实开展、有效落实,项目部成立应急能力建设评估工作组负责此项工作的具体实施事宜,成员如下:组长:成员:4、实施范围项目部及项目部所属各施工作业队。
5、建设评估的原则和程序(一)评估验收的原则依据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关于深入开展电力企业应急能力建设评估工作的通知》(国能综安全[2016]542 号)要求,按照“公司全面协调开展、轨道公司组织分级分类评估、持续改进提高,项目部按照合同约定和履行施工单位对工程应急管理的责任”的原则开展此项工作。
(二)建设评估程序1、项目部制定应急能力建设评估工作实施方案。
2、认真对照规范条款要求组织开展应急能力建设工作。
3、项目部组建评估小组或委托第三方依据规范要求开展评估工作、撰写评估报告。
6、实施步骤(一)部署学习、方案制定阶段(2017 年10 月)项目部根据轨道公司统一部署,制定应急能力建设评估实施方案,组织有关人员开展学习培训,重点掌握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关于深入开展电力企业应急能力建设评估工作的通知》(国能综安全[2016]542 号)及《电力建设企业应急能力建设评估规范(试行)》文件要求,并在2017 年10 月底前将实施方案报送公司应急能力建设工作组。
应急监测能力实施方案
应急监测能力实施方案一、背景介绍。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各种突发事件的发生频率逐渐增加,因此应急监测能力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应急监测能力是指在突发事件发生后,能够迅速、准确地获取相关信息,为应急决策提供支持的能力。
因此,建立健全的应急监测能力实施方案对于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二、目标与原则。
1. 目标,建立健全的应急监测能力实施方案,提高应急监测能力水平,为应急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2. 原则,科学性、实效性、灵活性、全面性。
三、实施方案。
1. 完善监测设施建设,加强监测设施的建设,包括监测站点的布设、监测设备的更新换代等,确保监测设施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2. 提高监测技术水平,加强监测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引进先进的监测技术,提高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3. 健全监测网络体系,建立健全的监测网络体系,包括监测站点之间的信息共享、监测数据的传输和处理等,提高监测网络的覆盖范围和响应速度。
4. 加强监测人员培训,加强监测人员的培训和技能提升,提高监测人员的专业水平和应急处置能力。
5. 完善监测预警机制,建立健全的监测预警机制,包括突发事件的监测预警、信息发布和指挥调度等,提高应急决策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四、实施步骤。
1. 制定应急监测能力实施方案的详细计划和时间表。
2. 加强对监测设施的建设和更新,确保监测设施的完善性和准确性。
3. 提高监测技术水平,引进先进的监测技术,提高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4. 建立健全的监测网络体系,加强监测站点之间的信息共享和监测数据的传输和处理。
5. 加强监测人员的培训和技能提升,提高监测人员的专业水平和应急处置能力。
6. 建立健全的监测预警机制,包括突发事件的监测预警、信息发布和指挥调度等。
五、保障措施。
1. 落实专项资金,确保应急监测能力实施方案的资金保障。
2. 加强对监测设施和技术的管理和维护,确保监测设施和技术的正常运行。
3. 加强监测网络体系的建设和维护,确保监测网络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基层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16条措施
基层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16条措施一、加强基层应急组织建设1.完善基层应急组织架构,明确应急管理工作职责,确保各级基层组织应急响应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2.加强基层应急队伍培训,提高队员的业务素质和应急技能,增强应对突发事件的实战能力。
二、提高应急预案制定和实施水平3.制定针对各类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确保应急预案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4.加强应急预案的演练,提高基层组织和居民应对突发事件的熟练程度。
三、加强风险监测和预警能力建设5.建立健全风险监测体系,提高对潜在风险的识别和预警能力。
6.加强自然灾害普查,掌握自然灾害风险分布,为防灾减灾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四、加强基层防灾减灾宣传教育7.深入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基层组织和居民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
8.加强防灾减灾设施建设,提高防灾减灾设施的覆盖率和实用性。
五、加强应急救援物资储备和管理9.建立健全应急救援物资储备体系,确保应急救援物资的及时供应。
10.加强应急救援物资的定期检查和更新,确保应急救援物资的质量和可用性。
六、加强基层应急演练和培训11.定期组织基层应急演练,提高应急队伍的实战能力。
12.开展基层应急培训,普及应急知识,提高居民的自我保护和互助能力。
七、加强应急预案与上级应急体系的衔接13.确保基层应急预案与上级应急体系相衔接,形成上下联动、协同应对的应急工作机制。
八、加强基层应急信息化建设14.推进基层应急信息化建设,提高应急信息采集、传输和处理能力。
15.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升基层应急管理水平和效率。
九、加强基层应急队伍建设16.加强基层应急队伍建设,提高队员的综合素质和应急响应能力,为基层应急管理提供有力支撑。
通过以上16条措施的实施,我们可以进一步加强基层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为我国应对突发事件提供有力保障。
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基层组织和社会各界对应急管理的重视程度,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协同应对突发事件的良性循环。
汕尾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汕尾市应急管理监测预警平台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
汕尾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汕尾市应急管理监测预警平台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汕尾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公布日期】2022.11.29•【字号】汕府办函〔2022〕239号•【施行日期】2022.11.29•【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法制工作正文汕尾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汕尾市应急管理监测预警平台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汕府办函〔2022〕239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直有关部门: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将《汕尾市应急管理监测预警平台建设工作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请径向市应急管理局反映。
汕尾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22年11月29日汕尾市应急管理监测预警平台建设工作方案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统筹发展和安全的重要论述以及批示指示精神,按照应急管理部和省、市有关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要求,进一步推进我市应急管理数字化转型,根据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开展汕尾市应急管理监测预警平台建设。
平台建设始终坚持“为了实战、围绕实战、服务实战”的原则,建设内容主要覆盖我市自然灾害、安全生产、城市安全、生态环境等相关领域的全域感知、预测预警、分析研判和闭环管理等主要业务场景,实现“强预警、强联动、强响应”,为我市高质量发展营造更加安全稳定的环境。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统筹发展和安全的重要论述及批示指示精神,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切实提高我市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进一步深化综合监测预警工作,推动我市安全风险管理科技创新、模式创新、应用创新,从本质上提升我市安全治理现代化水平,为我市安全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二)基本原则——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化底线思维和红线意识,增强抓好我市安全防范工作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积极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从源头上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真正把问题解决在萌芽之时、成灾之前。
提升基层防洪涝灾应急能力的建议
提升基层防洪涝灾应急能力的建议提升基层防洪涝灾应急能力是确保灾害发生时能够迅速、有效地应对和减轻损失的重要任务。
以下是一些建议:1.建立完善的监测预警体系:部署现代化的气象、水文监测设备,实时监测降雨、水位等信息。
建立多层次的预警系统,确保信息能够及时传达到基层。
2.定期演练和培训:组织定期的防汛、抢险演练,提高基层人员的应急处置能力。
通过培训,提高基层人员对于防洪涝知识的了解和应对能力。
3.强化基层防汛人员队伍:建立一支专业、高效的基层防汛队伍,包括水利工程技术人员、救援人员等。
配备必要的救援装备,确保基层防汛队伍能够在灾情发生时快速响应。
4.提高基层居民的自救自护能力:进行防汛知识宣传,提高居民对于自救自护的意识。
向居民普及逃生、自救的基本技能,制定适用于基层的灾害演练计划。
5.完善防汛物资储备:在基层建立紧急救援物资储备,包括食品、药品、救生器材等。
确保物资的定期检查和更新,以适应不同程度的灾害情况。
6.强化基层社区网络:建立起基层社区的网络,提高信息传递的效率。
制定社区居民互助协议,形成相互支持的网络。
7.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基层防汛水利设施,包括河道疏浚、堤防修筑等。
提高基层防汛工程的抗洪能力,确保水利工程设施的正常运行。
8.整合信息技术应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基层灾害信息管理系统。
推广使用无人机、遥感技术等手段,提高灾情评估的精准度。
9.加强跨区域合作:与邻近地区建立联防联控机制,实现信息共享、资源互助。
开展联合演练,提高跨区域应急响应协同能力。
10.灾后恢复和重建规划:制定灾后恢复和重建规划,明确工作目标和时间表。
强化基层社区的抗灾能力,通过规划和建设,减轻灾后的损失。
这些建议旨在提高基层防洪涝灾应急能力,具体实施时需要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和需求进行调整。
生态环境应急监测能力建设参考
生态环境应急监测能力建设指南一、目的为指导各地加强人员队伍、装备配置等能力建设,具备可同时应对两起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能力,依据《关于加强生态环境应急监测工作的意见》(环办监测〔2018〕40号),制定本指南。
二、基本原则——省级统筹,分类指导。
省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牵头,着眼全局、统筹全省,综合考虑人员配置、道路交通等因素,夯实基础,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地方环境监测机构做好应急监测能力建设工作。
——因地制宜,合理配置。
根据地方特点,健全完善应急监测体系和工作机制,结合行政区域产业结构、环境风险源分布及装备水平现状,按照实际工作需求,合理配置应急监测装备。
——强化保障,持续发展。
建立健全应急监测奖励激励机制,不断强化应急监测队伍建设,保障队伍的专业性和稳定性;完善应急监测经费保障机制,及时更新应急监测装备,确保应急监测工作顺利开展。
三、应急监测队伍(一)组织机构-1-各地环境监测机构应设置独立应急监测部门或明确专职应急监测人员,负责本单位应急监测日常管理,牵头统筹辖区的应急监测工作,专职人员的数量应与实际工作相匹配。
(二)管理方式各地应制定切实可行、运转高效的应急监测工作机制,可参考以下3种管理模式,根据地方实际调整。
鼓励各地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引入第三方机构参与应急监测仪器的维护保养、应急监测演练及突发环境事件处置等。
1、应急监测室为独立的内设部门,有独立的办公和业务用房,全权负责应急监测日常管理,主要承担辖区突发环境事件的现场监测与协调。
2、应急监测室挂牌于特定的业务室,有专职人员牵头应急监测工作,全权负责应急监测日常管理,主要承担辖区突发环境事件的现场监测与协调。
3、应急监测室挂牌于办公室(总工办)、综合室等承担综合协调管理职责的部门,负责应急监测工作的统筹协调。
相关业务室负责应急监测日常管理,承担辖区突发环境事件的现场监测。
(三)人员配备1、加强人员队伍建设,重点培养具备突发环境事件分析研判能力和指挥决策的综合性人才,建立应急监测专家库;2、建立应急监测人员A、B岗工作制度,确保同时应对两起突发环境事件,保证应急监测工作顺利开展;-2-3、制定落实年度培训计划,加强应急监测新技术、新方法的培训,确保应急监测人员熟悉辖区环境应急预案管理要求及各类应急监测方法。
3、2011年重点地区环境突发事件应急监测能力建设方案技术指南
附件32011年重点地区环境突发事件应急监测能力建设方案技术指南一、建设范围涉重金属、危险化学品等环境风险防范重点地区、重点流域及突发环境事件发生率较高地区的省级和地市级环保部门。
二、建设内容以提高省级环境应急管理能力为核心,以强化地市级突发环境事件现场应对能力为重点,结合环境应急工作的实际需要,综合考虑环境应急常态管理和应急状态的实战需求,根据《环境应急装备标准》中对“高性能应急监测车”的要求,结合《全国环境监测站建设标准》和《全国环境监测站建设补充标准》,对符合建设条件的省级或地市级环保部门配备一套高性能应急监测车。
车辆所在地的环境应急管理部门负责指挥、调度环境应急监测车,开展突发环境事件应对及其他相关工作。
三、申报条件1.必须是独立的法人单位。
2.必须有当地编委正式批准的人员编制,已批编制与在岗人员满足环境监测站人数标准。
3.必须是财政全额预算拨款单位。
4.必须有较强的专业技术能力和管理能力。
5.优先考虑涉重金属、危险化学品等环境风险防范重点地区的省级和地市级环保部门。
6.重点考虑重点流域、重点区域及突发环境事件发生率较高地区的省级和地市级环保部门。
7.优先支持成立独立的具有编办批复的环境应急管理机构的省份。
8.已有高性能环境应急监测车的环保部门原则上不再配备。
四、资金筹措方案国家按照东、中、西40%、60%、80%的比例补助,其余资金地方自筹。
享受中央财政补助优惠政策的项目单位需注明,并在申报材料中附上相关适用优惠政策文件复印件。
五、设备配置及参考价格环境保护部提出环境应急监测车的具体配置方案及备选仪器设备清单,各省根据工作需要提出申请。
地方负责筹措车辆日常运行维护费用。
设备配置及参考价格见表3。
六、申报材料申报材料包括:1.2011年重点地区环境突发事件应急监测能力建设资金申请报告。
2.2011年重点地区环境突发事件应急监测能力建设方案。
3.2011年重点地区环境突发事件应急监测能力建设申报汇总表(附表3-1)。
加强应急监测建设 保障环境安全
加强应急监测建设保障环境安全作者:卢琦星来源:《海峡科学》2007年第06期【摘要】分析了我省目前应急监测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突发性污染事故应急监测能力建设近年来,突发性污染事故的发生趋于频繁,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一定的危害。
其特点具有爆发的突然性、危害的严重性以及影响的广泛性和长期性。
如何加强环境突发性事故的应急监测,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已成为我省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1 应急监测的重要性1.1 确保环境应急处置系统正常运转。
通过应急监测,可以及时判断突发事故的污染物种类、浓度、污染范围及可能的危害,为环境应急处置系统采取有效措施妥善处理突发事故提供科学依据,为环境应急处置系统控制污染危害的蔓延赢得宝贵的时间。
1.2 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生态省建设保驾护航。
生态省建设中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是第一位的,一旦发生突发事故,通过应急监测可以快速准确地判断污染物的种类、浓度和危害范围,及时采取应急处置措施,避免人员和财产的更大损失,并将事故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降至最低。
1.3通过应急监测,可以及时发布信息,以正视听,让人民群众满意,让政府放心。
2 当前我省应急监测主要存在问题2.1 装备少且落后。
由于经费问题,各级环境监测站普遍应急监测仪器配备少且落后,特别是县级环境监测站,应急监测设备更可以说是基本空白,没有配备相应的应急监测车、现场监测仪器和防护装置,在突发性的环境污染事故面前,经常感到束手无策,根本无法做到“测得准”、“说得清”。
2.2 监测技术人员的应急监测能力和水平有待提高。
我省对监测技术人员的应急监测能力培训重视不够,监测技术人员的应急监测能力和水平偏低。
2.3 应急监测经验欠缺。
一旦发生突发性污染事故,如何快速得出监测结果,在现场迅速判别污染物的种类、性质,进行污染浓度初步定量,并在此基础上,能快速对污染扩散趋势作出分析,为污染事故及时、正确处理和制定恢复性措施提供依据,各级环境监测站的经验仍是非常欠缺。
浅谈基层监测站环境应急监测能力建设
的应急监测准备工作 。 做 到有备无患 、 反映迅速 。 一旦需要 即能迅 速进入应急状态 , 启动应急监测 系统 。基本 能做 到“ 召之 即来 , 来
之能战 , 战之 能 胜 ” 。 近年 来各基层监 测站通过 计量认证 ,标准化 实验室 的建设 等 ,大都结合实际情况及 时地增加配备了应急监测仪器设备 , 比
一
随着社会经济 的迅猛增 长 , 城镇化 , 工业化进程 的 日益加 快 , 环 境 安 全 问题 日益 突 显 , 突 赞 环 境 污 染 事 故 发 生 机 率 大 增 。一 旦发 生环境污染事 故时 , 区域 内环境监测 站能否快 速响应 、 确 地实施应 急监测 , 及时反 映污染 现状 , 为政府 和上级行 政主管部 门处理环境污染事故提供决策依据?是每个 基层 监测 站 日常T作 中必须不断探索和思考的主要内容之一。
1 . 2存 在 的 问 题
虽 然基 层监测站的应急监测措施得到 了普遍认 可, 但是 由于 它 受到很多方 面的共 同影 响 , 诸 如工作 人员 的 自身素质 、 思想认 识、 不 同地区 的发展 水平 以及 对干部管 理的机制 等 , 导致基层 环 境监测站在应急监测能力建设过程 中存在着不足。通常体现在以 下几点 : 1 . 2 . 1 专业技术人 员匮乏 基层监 测站 , 特别是经 济欠发达地区的县级监测站专业技术 人员不足是一个普遍存在 的问题 。 应急监测机构一般需 要划分成 数个 职能小组 , 分别 承担突发性 污染事故 的污染 源调查 、 现场监 测、 采样 、 分析, 数据记 录并 汇总 , 编制报告 等 , 每个职能都需有专 业技术人 员才能胜任 , 目前 大多县级监测站的人员编制 和结构还 达不到标准 化实验室的要求 , 使 得监测站在人员调度上常常是捉 襟见肘 。 1 . 2 . 2危机薏: 识不强 , 麻 痹思想依然存在 些工作人员 的危机意识不强 , 认 为发生突发性 的环境事故 的 概率极低 , 存在麻痹 思想. 普遍 有一种得过且 过 、 应付 了事 的懒散 思想 , 忽视 了应急监测 的重要性 。 1 . 2 _ 3 配套 的应急监测装备相对落后 , 应急监测能力 的建设也乏力 由于 资金方 面的原因 ,有些基层监测站在购置应 急设施 时 , 只 能选取 一些过时 的 、 较 落后的监测设 施 , 且 由于工作人 员 自身 的 技术能力有 限 , 应急检测 的方式 和手段都 比较落后 。从而影响应 急监测的快速性和准确性 。 1 . 2 _ 4应急监测培训和演练较少 上级监测部 门对 基层站的应急监测培训和演练较少 , 使得基
生态环境应急监测能力建设指南编制说明
生态环境应急监测能力建设指南编制说明1. 引言1.1 概述生态环境是人类社会的重要基础,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然而,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这直接威胁到了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及时有效地监测并解决生态环境中可能出现的紧急情况,生态环境应急监测能力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围绕生态环境应急监测能力建设展开讨论。
首先,我们将从概述、目的和文章结构等方面介绍本文的主要内容。
然后,我们将在第二部分详细阐述生态环境监测的概念、监测对象和范围、以及常用的监测方法和技术。
第三部分将重点介绍应急监测体系建设指南,包括建立应急监测体系的重要性、监测站点和网络布局的规划以及相关人员培训和技术支持方面。
接下来,在第四部分我们将探讨生态环境数据管理与分析议题,包括数据采集处理流程、数据可视化及分析方法,以及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问题。
最后,在第五部分我们将总结文章的主要要点和成果,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实践意义。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是提供一份指南,帮助相关机构和团体建立健全完善的生态环境应急监测能力。
通过介绍生态环境监测概述、应急监测体系建设指南以及生态环境数据管理与分析等内容,读者可以了解到如何规划并实施有效的应急监测措施,并在紧急情况发生时能够快速响应和采取相应措施。
这对于保护生态环境、维护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且迫切的意义。
2. 生态环境监测概述:2.1 监测对象和范围生态环境监测是指对自然环境中各种生物、非生物因素及其相互关系进行观测、记录和评估的过程。
监测对象包括土壤、水体、大气以及各类生物群落等,范围涵盖了城市、农田、森林等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
通过监测不同生态环境要素的变化和相互作用,可以了解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为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2.2 监测方法和技术生态环境监测需要采用多种方法和技术来获取准确可靠的数据。
常见的监测方法包括现场观察、样品采集与分析以及遥感技术等。
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化工程实施方案
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化工程实施方案一、前言近年来,全球自然灾害频发,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为了及时有效地预警和应对自然灾害,各国都在积极推进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化工程。
我国作为一个自然灾害多发国家,也必须加强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化工程建设,以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二、方案目标本方案的目标是建设一套完整的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化系统,实现对各类自然灾害的实时监测和预警,并能够及时向相关部门和群众发布警报信息,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和效率。
三、方案内容1. 建设监测网络(1)地震监测网络: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地震监测站点,并配备先进的地震监测设备和技术人员。
(2)气象监测网络: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气象观测站点,并配备先进的气象观测设备和技术人员。
(3)水文监测网络: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水文监测站点,并配备先进的水文监测设备和技术人员。
2. 建设数据中心(1)建设统一的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化系统数据中心,实现对各类自然灾害数据的集中管理和分析。
(2)建设专业的数据分析团队,负责对各类自然灾害数据进行分析和预测,并及时向相关部门发布预警信息。
3. 建设应急指挥中心(1)建设统一的自然灾害应急指挥中心,负责对各类自然灾害应急响应工作的统一协调和指挥。
(2)建立应急响应机制,明确各级政府、部门和群众在自然灾害发生时的职责和行动计划。
4. 建设信息发布平台(1)建设统一的自然灾害信息发布平台,实现对各类自然灾害警报信息、应急响应措施等信息的统一发布和管理。
(2)为群众提供多种渠道获取自然灾害预警信息,如手机短信、电视广播、互联网等。
5. 加强人才培养(1)加强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化工程相关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提高我国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化工程建设的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
(2)加强对群众的自然灾害防范意识教育,提高群众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和自救互救意识。
四、方案实施1. 建设监测网络(1)地震监测网络:在未来5年内,在全国范围内建立1000个地震监测站点,并配备先进的地震监测设备和技术人员。
XX镇加强基层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实施方案
-2025年巩固提升阶段。全镇形成制度机制完善、指挥调度统一、处置救援快速、上下左右联动的应急管理体系 ,全面建成满足实战要求、富有XX镇特色的新时代基层应急管理体系。
二、重点工作任务
(一)基层应急管理体系建设
1.建立健全应急组织机构。实行党政主要领导双负责制,统筹协调安全生产、防汛抗旱、防灾减灾等应急管理工 作。设立专门承担本辖区应急管理职责的工作机构,配备满足工作需要的专职、兼职工作人员,确保事有人管、责
有人担。社区(村)按照区域划分和责任分工,实行网格化管理,负责抓好网格内灾害事故防范、灾害事故信 息收集上报、组织应急救援准备、参与应急处置行动等工作。
2,构建基层应急管理网格。以“网格长+监管员、宣传员、信息员”的“三长三员”管理模式构建镇、社区(村)、 居民网格(社)三级应急管理网格。党委书记和镇长为一级网格长,社区(村)党组织书记和委员会主任为二级网 格长,居民网格长(社长)为三级网格长。一级网格中,配置由镇应急管理工作人员担任的监管员;二级网格中, 配置由社区(村)干部担任的宣传员;三级网格中,配置由网格员(社长)兼任的信息员。有自然灾害隐患点的三 级网格中,纳入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员、护林员、灾情信息员、地震观测员等相关人员,实行信息员多员合一,整合 管理。
(二)加强基层应急管理机制建设
1.建立完善风险研判机制。要摸清辖区内小微企业、小作坊、加工厂、商铺、宾馆、餐馆等生产经营单位,建 立监管台账;对临崖临水、山洪沟道、切坡建房、滑坡体等自然灾害风险点详细排摸建档,在每级网格中形成安全 生产监管对象清单和自然灾害隐患点清单“两个清单”,并根据“红、橙、黄、蓝”四色管控措施制作安全风险分布图和 灾害隐患分布图,及时掌握风险部位,做到底数清。镇上至少每季度对辖区风险进行1次全面分析,把危险性较大的 安全风险作为重点防范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管控措施,确保万无一失。鼓励运用远程监控、物联网监测等信息化 手段,提升重点领域、重点场所风险隐患监测辨识和预警预判能力。
基坑监测应急处理方案
基坑监测应急处理方案一、背景介绍基坑工程在城市建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然而,由于基坑施工所涉及的地下工程、土方开挖以及周边环境变化等因素,使得基坑监测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
随着城市建设规模的扩大,基坑工程事故的发生频率也在逐渐增加,因此,建立一套完善的基坑监测应急处理方案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应急处理原则1.安全第一:在任何应急处理方案中,都应将保障人员和周边环境安全放在首位。
2.效率优先:应急处理方案需要高效实施,以减少事故损失和应对时间。
3.科学专业:应急处理方案应基于科学监测技术和专业知识。
4.多方协作:应急处理方案需要各相关部门和人员的积极参与和合作,确保各项措施有效实施。
5.持续改进:针对每次应急处理事件,进行事后总结和评估,不断改进应急处理方案。
三、应急处理流程1.应急预案制定–由专业技术人员和监测部门制定基坑监测应急处理预案。
–预案包括基坑监测仪器和设备的选择、工作流程、应急联系方式等内容。
2.预警信号接收–监测仪器和设备实时监测基坑工程的变化情况。
–一旦监测数据异常或达到预警阈值,及时发出预警信号。
3.应急响应启动–监测部门接收到预警信号后,立即启动应急响应。
–快速进行现场勘察,评估事态严重程度,并通知相关部门和人员参与应急处理工作。
4.事态控制–制定详细的应急措施和方案,根据现场情况迅速采取适当的措施,控制事态发展。
–如有需要,立即疏散现场人员,确保人员安全。
5.数据分析与评估–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评估基坑工程的安全状况。
–制定相关的监测报告,提供给相关部门和人员做进一步决策。
6.应急处理结束–当基坑工程安全状况恢复正常后,可以结束应急处理工作。
–对整个应急处理方案进行总结和评估,不断完善和提升应急处理能力。
四、应急处理措施1.疏散方案–制定疏散预案,明确疏散路线和逃生通道。
–在发生紧急情况时,及时疏散现场人员。
2.通信与联络–确保通信设备畅通,建立多重通信渠道,确保与相关部门和人员的联络。
公路路网运行监测与应急管理系统建设方案
对预案演练的效果进行评估,分析存 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03
预案修订
根据预案演练和评估的结果,及时修 订预案,提高预案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同时,建立预案定期评估和修订机 制,确保预案始终与实际情况相符合 。
平台搭建与系统集
05
成实施计划
硬件设备采购及配置清单
服务器
选择高性能、高可靠性的服务器,配置适当的CPU、内存、存储等硬 件资源,以满足系统运行和数据存储需求。
预案制定步骤
明确预案制定的具体步骤,包括预案启动条件、 应急组织体系、通讯联络、现场处置、医疗救护 、安全防护、后期处置等。
预案内容要求
预案内容应具体、明确、可操作,包括应急响应 的具体措施、资源调度方案、现场处置流程等。
预案演练、评估和修订策略
01
预案演练
02
预案评估
定期组织预案演练,提高应急响应人 员的熟练程度和协同作战能力。
公路路网规模不断扩大,交通流 量持续增长,对路网运行监测和
应急管理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现有公路路网监测体系存在监测 点位不足、数据共享不畅、应急 响应滞后等问题,难以满足日益
复杂的交通管理需求。
公路交通突发事件频发,对路网 畅通和公众出行安全造成严重影
响,亟需提升应急管理水平。
建设需求与必要性分析
完善公路路网运行监测体系,提高监 测点位覆盖率和数据采集准确性,实 现对路网运行状况的实时掌控。
数据应用
各功能模块根据需求从数据中 心获取相应数据,进行分析和
应用。
监测点布局及传感
03
器选型方案
监测点布局原则及策略
01
02
03
关键路段优先原则
优先在交通流量大、事故 易发多发、路况复杂等关 键路段设置监测点。
交通现场应急监测方案
交通现场应急监测方案第一章总体方案 (2)1.1 应急监测背景 (2)1.2 监测目标与任务 (2)1.3 监测原则 (3)第二章现场信息采集 (3)2.1 现场信息采集方法 (3)2.2 信息采集设备与工具 (4)2.3 采集数据整理与分析 (4)第三章现场环境监测 (4)3.1 环境监测指标 (4)3.2 监测设备与传感器 (5)3.3 数据处理与分析 (5)第四章应急资源调度 (6)4.1 资源需求分析 (6)4.2 资源调度策略 (6)4.3 调度实施与优化 (6)第五章应急通讯保障 (7)5.1 通讯设备与网络 (7)5.2 通讯保障措施 (7)5.3 通讯指挥与协调 (7)第六章应急救援人员培训与指挥 (8)6.1 培训内容与方法 (8)6.1.1 培训内容 (8)6.1.2 培训方法 (8)6.2 培训效果评估 (8)6.2.1 评估方法 (8)6.2.2 评估指标 (9)6.3 指挥与协调机制 (9)6.3.1 指挥体系 (9)6.3.2 协调机制 (9)第七章现场安全防护 (9)7.1 安全防护措施 (10)7.2 防护设备与工具 (10)7.3 安全防护培训 (10)第八章现场交通管制 (11)8.1 交通管制策略 (11)8.2 交通管制设备与手段 (11)8.3 交通管制实施与优化 (12)第九章现场救援物资供应 (12)9.1 救援物资需求分析 (12)9.2 供应渠道与方式 (12)9.3 物资调度与分发 (13)第十章现场医疗救护 (14)10.1 医疗救护设备与队伍 (14)10.1.1 医疗救护设备 (14)10.1.2 医疗救护队伍 (14)10.2 救护流程与措施 (14)10.2.1 现场评估 (14)10.2.2 救治分类 (14)10.2.3 救治措施 (15)10.2.4 转运与交接 (15)10.3 救护效果评估 (15)10.3.1 救治成功率 (15)10.3.2 伤员康复情况 (15)10.3.3 救护设备与队伍配备合理性 (15)10.3.4 救护流程与措施改进 (15)第十一章现场善后处理 (15)11.1 原因调查与分析 (15)11.2 赔偿与赔偿标准 (16)11.3 善后处理协调与沟通 (16)第十二章应急监测方案评估与改进 (17)12.1 监测效果评估 (17)12.2 方案改进与优化 (17)12.3 持续改进与更新 (17)第一章总体方案1.1 应急监测背景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各类突发事件的风险日益增加,对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方案
********有限公司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方案1、总则1.1 编制目的为了把握及时、有效、安全地应对各类突发环境污染事件,规范环境污染事故的应急监测响应程序、监测技术和方法,及时有效地实施应急监测工作,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监测能力,做到应急监测及时到位,各项处置措施得当,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突发环境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害,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公众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保护环境,促进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1.2 编制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 22号)(2)《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31号)(3)《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 32号)(4)《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 66号)(5)《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 591号)(6)《突发环境事件信息报告办法》(环境保护部令第 17号)(7)《石油化工企业环境应急预案编制指南》(环境保护部 [2010] 10号)(8)《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管理暂行办法》 (环发[2010] 113号) (9)《关于进一步加强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工作的通知》(环发[2001] 197号)(10)《江苏利康医疗用品有限公司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2017年修订)1.3 工作原则预防为主、常备不懈、以人为本、保障安全;统一指挥、分级管理、协同作战;依靠科学、规范有序、反应迅速;平战结合、运转高效、成本合理;责任明确、信息畅通、措施果断。
1.4 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本公司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工作任务的管理与实施。
2、应急监测的组织机构与职责2.1组织机构为及时有效地开展应急监测工作,本公司成立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小组(简称“应急监测小组”),负责应急监测工作的具体组织实施。
应急监测小组由公司总经理、技术负责人、现场部和检测部全体检测人员以及后勤保障人员组成。
生态环境应急监测能力建设指南
生态环境应急监测能力建设指南一、生态环境应急监测能力基本要求1.以科技进步和管理创新为导向,坚持综合、系统、全过程的思想,实现系统化、规范化、标准化、工业化的发展。
2.建立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支撑的环境应急监测体系,的布置和安排准确,备品备件充足,下放归口到地方政府,构建生态环境应急监测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和社会机构联合监管体系。
3.构建“空、地、网”交叉联网的生态环境应急监测体系,大力推进环境监测与控制、风险预警、应急监测,建立完备、可靠和可用的生态环境应急检测物质信息数据库和技术信息数据库。
4.实施环境质量数据采集技术,完善环境污染物的采样、检测、记录、分析、统计、监测方面的技术管理规范和措施;探索快速、准确、定量分析检测技术;加强环境污染监测预警能力,实现全产品生态质量安全质量控制体系。
二、生态环境应急监测能力建设的原则1.以依法行政为基础,建立健全的行政许可审批制度和行政法规及相关文件;2.以管理改革为核心,加快环境应急监测管理法制建设,完善环境应急监测标准制度,加强环境监测及应急监测人员和技术人员的培训,提升管理水平;3.以实现监测精细化管理为目标,加强环境监测监督管理,鼓励建立环境应急监测标准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同步更新和有效管理;4.以创新促进发展为原则,支持技术贸易,改进购置技术设备的机制,提升实施监测要求的技术水平,推动监测设备的科学发展;5.以拓展服务为思路,构建环境应急监测管理体系,推进服务标准的完善及实施,建立环境应急监测服务的互助机制,强化对社会各部门的服务能力;6.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基础,依托社会管理规律,平衡局部区域发展和统一协调,促进全面协调发展;7.以持续发展为原则,加强环境信息共享,推动环境应急监测全覆盖,实现环境应急监测的持续增效,促进环境质量提升。
三、生态环境应急监测能力建设重点1.加强监测设备组成体系、技术能力强化,引入现代技术和高精度分析仪,改变传统应急监测模式,提高监测效率和准确性;2.提升环境应急监测服务水平,优化实施方式,提高响应能力,及时提出应急系统对环境应急监测方案;3.充分发挥技术资源协同管理。
环境事件应急能力建设实施计划措施
环境事件应急能力建设实施计划措施一、加强企业环境风险源头防控能力建设1.压紧压实企业主体责任。
坚持“依法监管”和“督导帮扶”有机融合,盯牢环境安全第一责任人,盯紧企业环境安全监管重点岗位员工,把企业环境安全责任贯穿到生产经营全流程全环节,切实夯实环境安全责任,抓牢环境安全管理,加大环境安全投入,做好环境安全培训,搞好环境应急救援演练,从源头守住环境安全底线。
2.严把企业环境风险防控审批关。
严格落实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按照相关技术导则要求,科学预测评价环境风险,明确风险识别、事故预测、防范化解措施三个重点,突出科学性和指导性。
改、扩建相关建设项目应按照现行环境风险防范和管理要求,对现有工程的环境风险进行全面梳理和评价,针对可能存在的环境风险隐患,提出相应的补救或完善措施。
对项目建设、运行过程中发现存在较大环境风险隐患的,建设单位应及时开展环境影响后评价。
环境风险防范和应急措施落实情况,应当作为建设项目“三同时”验收及监管的重要内容。
3.提升企业环境应急预案编制质量。
开展企业环境应急预案质量提升专项行动,加强对企业环境应急预案抽查检查。
全市每年至少组织1次企业环境应急预案质量评审会,对预案编制质量较差的第三方机构进行约谈、通报,着力提升预案规范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企业按照技术规范和管理规范要求,每3年组织开展环境风险回顾性评估,及时修编预案并开展检验性应急演练。
4.规范企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准备。
进一步加强企业环境应急物资配备,重点环境风险源企业在2024年、一般环境风险源企业在2025年实现环境应急物资和应急救援队伍“应配尽配”。
健全环境风险预警体系,深入开展企业环境风险辨识,下发《企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应知应会知识读本》,进行宣传教育。
加强企业与周边应急力量联动,提升协同响应能力。
加强“一池一阀”等环境应急关键设施管理,努力实现“事故废水不出企”。
5.强化企业环境风险隐患排查治理。
完善风险源企业环境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体系,督促企业落实环境风险点位每日巡查检查打卡机制,建立隐患排查问题台账,明确整改时限与整改目标。
分项工程应急措施及方案
分项工程应急措施及方案一、引言随着工程建设的日益复杂和规模的不断扩大,工程建设中出现的应急事件和事故也日益增多。
为了提高工程建设的安全性和应急响应能力,制定针对各项工程的应急措施及方案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对分项工程应急措施及方案进行详细阐述,以期提高工程建设中的应急响应能力和安全性。
二、应急措施及方案1. 基础设施工程基础设施工程包括道路、桥梁、水利工程等各种设施。
在这些工程中,常见的应急情况包括交通事故、自然灾害和设施损坏等。
针对这些情况,必须制定相应的应急措施和方案。
针对交通事故,基础设施工程应急方案应包括:加强交通安全培训和教育,制定交通管理规范,加强交通警示标识等。
在发生交通事故时,要迅速做好现场保护,疏导交通,及时通知相关部门等。
对于自然灾害,基础设施工程应急措施应包括:加强自然灾害监测和预警系统建设,制定防灾预案,加强基础设施的抗灾性能等。
一旦发生自然灾害,要迅速启动应急预案,组织力量进行救援和抢险工作。
另外,基础设施的损坏也是常见的应急情况。
在这种情况下,应急方案应包括:建立定期巡查和检修制度,加强设施的维护管理,制定设施损坏的快速修复方案等。
一旦发生损坏,要迅速采取措施进行修复,保障基础设施运行安全。
2. 建筑工程建筑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安全生产事故、设备故障等应急情况。
因此,制定建筑工程应急措施及方案显得尤为重要。
针对安全生产事故,建筑工程应急方案应包括:加强施工人员安全教育培训,做好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等。
一旦发生安全事故,要迅速启动应急预案,组织救援和抢险工作。
另外,设备故障是建筑工程中常见的应急情况。
应急方案应包括:定期检查和维护施工设备,建立设备故障的快速修复方案等。
一旦设备出现故障,要迅速采取措施进行修复,保障施工工序的顺利进行。
3. 水利工程水利工程在运营过程中会遇到水质异常、设备故障等应急情况。
因此,制定水利工程应急措施及方案十分必要。
针对水质异常,水利工程应急方案应包括:建立水质监测和预警系统,做好水质监测工作,动态调整供水计划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应急监测能力建设的方案
雷州市环境监测站能力建设方案
一、单位现状
雷州市环境监测站始建于1988年,是从事环境监测的公益性全民事业单位,隶属雷州市环境保护局,业务上受湛江市环境保护监测站的指导,属全国环境监测三级站。
经过十多年的建设,目前我站设置2个科室,现有人员15人,各类的专业技术人员12人,其中工程师1名,助理工程师5人,初级技术人员6人。
办公及实验场所有530平方米,有水、空气、汽车尾气、噪声等监测仪器一批;1999年首次通过省级计量认证评审,2010年2月通过了第三次到期评审,具备向社会提供环境监测公正性数据的能力。
但是由于受人员、仪器装备、工作场所的限制及地方财政困难等多种原因,我站现有的监测水平与国家规定的能力建设标准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特别是环境应急监测方面的建设极为簿弱;仪器设备不足及部份仪器设备陈旧老化已经不能满足现在的监测水平要求,直接制约了我市经济发展和环保管理工作。
因此,加强我站能力建设势在必行。
二、工作职能与监管对象
雷州市环境监测站的主要职能是对全市的水和废水、空气、废气、土壤、生物、固体废物、噪声及振动、辐射等环境要素进行监测;定期向同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上级监测站呈报本区环境质量现状;为污染源的监督管理与执法提供监测数据;为辖区内污染事故处理和污
染纠纷仲裁提供监测数据;开展社会服务性监测;开展环境监测科研工作。
目前全区共有各类污染源近千家, 2009年区环保局组织开展的排污申报和排污收费企业有300余家。
2009年共计审批建设项目100余个,需要建设项目验收的项目达50个,全年处理信访150余件,目前区域内有各种窑炉、锅炉60余台,污水处理设施10余套,全区共有重点污染源30多家。
雷州市境内河网密布全市境内河流纵横交错,水系发达,集雨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有8条,支流4条。
湖泊水库众多,已建起中型水库12宗,小型水库65宗。
南渡河(擎雷水)是广东省蓝天碧水工程项目之一,也是雷州市的母亲河、雷城镇16万人口的饮用水源和22万亩连片高产农田的主要灌溉水源。
所以监管对象的数量还是相当大,需要监测的内容也十分多。
三、建设计划
为了适应新时期的环保工作,确保环保监管到位和环境应急监测到位,近期雷州市环境保护局将对照国家三级站的要求,加强对雷州市环境监测站的标准化建设。
1、实验场所
为节约资金和节省时间,雷州市环境监测站将先租用雷州市环境保护局办大楼三楼530平方米作为监测用房,按照要求进行实验室的布置和装修,整个基建总投资约为25万元。
2、仪器设备购置
结合我市实际,对照《环境监测站建设标准》中三级站标准,环境监测站缺口的基本配置仪器及应急监测仪器设备见表1。
3、监测人员
考虑到编制问题,监测人员向社会招聘化学分析专业人员4名,不占事业编制,人员经费由雷州市环境保护局承担。
四、资金预算
雷州市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计划总投资220万元,其中用于仪器设备配置190万元,实验场所设置25万元,其它软硬件建设投资5万元。
在仪器设备配置190万元中,拟申请省环保补助资金12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