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第九章技术创新
铁道儿童每一章的概括
铁道儿童每一章的概括铁道儿童是一部以中国铁路建设为背景的儿童文学作品,共分为十六章。
每一章都有独特的情节和主题,本文将对每一章进行概括。
第一章:铁路的诞生这一章主要讲述了铁路的诞生以及铁路对于人们生活的影响。
作者通过一个小男孩的视角,让读者感受到了铁路的神奇和重要性。
第二章:铁路的建设本章主要讲述了铁路的建设过程,包括勘察设计、筹备资金、修路铺轨等。
作者通过描述铁路建设者们的辛勤劳动和付出,让读者感受到了铁路建设的艰辛和不易。
第三章:铁路的运输这一章主要讲述了铁路的运输方式和运输过程。
作者通过描述铁路货车的种类、装载方式以及各种货物的运输情况,让读者了解了铁路运输的复杂性和高效性。
第四章:铁路的安全本章主要讲述了铁路的安全问题以及应对措施。
作者通过描述铁路事故的危害和造成原因,让读者了解了铁路安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第五章:铁路的文化这一章主要讲述了铁路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作者通过描述铁路工人的工作生活和精神风貌,让读者感受到了铁路文化的深厚底蕴和人文情怀。
第六章:铁路的历史本章主要讲述了中国铁路的历史和发展。
作者通过描述铁路的起源、发展和演变,让读者了解了中国铁路发展的历程和变迁。
第七章:铁路的未来这一章主要讲述了中国铁路的未来发展方向和趋势。
作者通过描述中国铁路的现状和未来计划,让读者了解了中国铁路的未来前景和发展机遇。
第八章:铁路的技术本章主要讲述了铁路的技术创新和应用。
作者通过描述铁路技术的发展历程和应用场景,让读者了解了铁路技术的创新和进步。
第九章:铁路的环保这一章主要讲述了铁路的环保意义和措施。
作者通过描述铁路对环境的影响和应对措施,让读者了解了铁路的环保意义和责任。
第十章:铁路的服务本章主要讲述了铁路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态度。
作者通过描述铁路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和服务质量,让读者感受到了铁路服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第十一章:小铁路工这一章主要讲述了一个小男孩成为铁路工人的故事。
作者通过描述小男孩的成长经历和铁路工作的奋斗历程,让读者感受到了铁路工人的辛勤劳动和付出。
建筑工程施工测量技术规程
建筑工程施工测量技术规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的测量工作,保证施工质量和工程安全,特制定本规程。
第二条本规程适用于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的测量工作,包括地面测量、建筑物结构测量、内部空间测量等相关内容。
第三条施工单位应按照本规程的要求组织施工测量工作,并确保施工测量准确可靠。
第四条施工测量工作应符合国家规定的有关测量标准和规范,确保施工质量和安全。
第五条施工测量工作人员应具备相关的测量技术和专业知识,严格按照施工测量程序进行操作。
第六条施工单位应建立完善的施工测量记录和档案管理制度,做好测量数据的保存和备份工作。
第七条施工单位应加强对施工测量工作人员的培训和考核,提高其测量技术水平和工作能力。
第二章施工测量范围第八条建筑工程施工测量范围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一)建筑物地基的测量,包括地基水平、垂直度等测量工作;(二)建筑物结构的测量,包括建筑物轴线、标高、尺寸等测量工作;(三)内部空间的测量,包括建筑物内部结构、设备布置等测量工作;(四)其他与建筑工程施工相关的测量工作。
第九条施工测量范围应根据具体建筑工程的要求确定,确保施工过程中的测量工作能够满足建设需求。
第三章施工测量工具及设备第十条施工测量工作所需的工具和设备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规范,确保测量准确可靠。
第十一条施工单位应配备足够数量和种类的测量工具和设备,确保施工测量工作的正常进行。
第十二条施工测量工具和设备应定期检验和校准,确保其工作性能符合要求。
第十三条施工测量工具和设备的使用人员应具备相关的操作技能和安全意识,严格按照规定进行操作。
第四章施工测量工作流程第十四条施工测量工作应按照一定的流程进行,包括测量前的准备工作、测量中的实施工作、测量后的数据处理等步骤。
第十五条施工测量工作前应对测量目标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规划,确定测量方法和工艺。
第十六条施工测量工作中应严格按照测量程序进行操作,确保测量结果准确可靠。
第十七条施工测量工作后应对测量数据进行审核和处理,形成测量报告和记录,供后续工作参考。
卫星在轨测控管理规程
卫星在轨测控管理规程卫星在轨测控管理规程是指用于指导和规范卫星在轨测控工作的一系列规定和措施。
这些规程旨在确保卫星能够稳定地运行并完成预定任务,同时最大程度地延长卫星的使用寿命。
第一章:引言在引言部分,我们将简要介绍卫星在轨测控管理规程的背景和目的。
卫星在轨测控工作是确保卫星正常运行的关键环节,对于保障卫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章:卫星在轨测控任务本章将详细介绍卫星在轨测控任务的内容和要求。
其中包括卫星的定位与测量、姿态控制、数据采集与传输等方面的任务。
同时,还将阐述各项任务的目标和指标,以及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应对措施。
第三章:卫星在轨测控管理组织卫星在轨测控管理组织是卫星在轨测控管理工作的核心。
本章将介绍卫星在轨测控管理组织的设置和职责,包括测控中心、测控站等相关部门和人员的职责和配备要求。
同时,还将说明各级组织之间的协调与合作关系,以及管理组织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流程。
第四章:卫星在轨测控设备本章将详细介绍卫星在轨测控所需的设备及其要求。
包括测控设备的选型、采购和维护等方面的内容。
同时,还将说明设备的使用规范和安全措施,以及设备故障的处理和维修流程。
第五章:卫星在轨测控数据管理卫星在轨测控数据的管理是卫星在轨测控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章将介绍卫星在轨测控数据的获取、传输、存储和分析等方面的内容。
同时,还将说明数据管理的要求和措施,以及数据的保密和备份策略。
第六章:卫星在轨测控风险管理卫星在轨测控工作面临着各种风险和挑战,对风险进行有效管理是确保卫星正常运行的关键。
本章将介绍卫星在轨测控风险管理的原则和方法,包括风险识别、评估、控制和应急响应等方面的内容。
第七章:卫星在轨测控质量管理卫星在轨测控质量管理是保障卫星在轨运行的重要保证。
本章将介绍卫星在轨测控质量管理的要求和措施,包括质量控制、质量评估和质量改进等方面的内容。
同时,还将说明质量管理的流程和相关的质量标准和规范。
第八章:卫星在轨测控安全管理卫星在轨测控安全管理是确保卫星在轨运行安全的重要环节。
技术创新第八章PPT课件
第八章 技术信息与知识产权
.
1
第一节 技术信息
一、信息在技术创新管理中的作用
⒈信息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
客观世界可以抽象为三大要素:物质、能量和信 息。在这三大要素中,人类最早认识的是物质,到工 业化时期才真正认识能量,在科技进步加剧的现代才 真正认识信息。信息虽然被认识得最晚,但在经济和 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却显得越来越重要。
⑶供应商创新源:为通过制造和使用一项创新 提供必需的部件会原料以获利而进行创新的 创新者。
.
15
㈡外部创新源的开发和利用 ⒈供应商创新源的开发和利用
⑴寻找和发现供应商创新源,推动本企业 创新
⑵促进供应商创新,为本企业创新创造条 件
⑶发掘创新机会,拓展新的业务领域
.
16
⒉用户创新源的开发和利用 ⑴用户创新的形式 ①用户提供创新思想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
.
26
二、技术信道的使命
⒈识别信源
在传送信息之前,必须弄清信宿所需要的信息在 何处,由谁拥有或掌握。一般说来,显在的、固定的、 公共的信源容易识别;对潜在的、流动的、非公共的 信源则首先要进行搜寻、甄别工作。
⒉接近信源
接近信源的关键在突破障碍。
⒊获取与处理信息
可采取无偿或有偿的方式从信源处获取信息,必
专利信息调查目的与内容之间的关系技术创新阶段专利调查目的技术动向新颖法律权利保护区域制定研究计划阶段为掌握有关领域技术动向进行的调查研究开发阶段为掌握其它公司开发状况进行的调查为掌握其它公司申请专利的审查过程和研究防止其它公司技术权利化的调查与产品化有关的以及为制定应付易引起纠纷的专利策略的调查销售阶段发现其它公司专利侵权和制定对策的调查三专利技术的开发策略与规划技术和市场预测分析技术预测技术发展阶段分析和预测技术成长规律表明技术成长是非均匀的技术突破常常伴随着大量专利申请而当专利稀少时常预示着技术的成熟和被替代
小学科学教案《自行车的科学》
小学科学教案《自行车的科学》第一章:认识自行车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自行车的基本结构及其功能。
2. 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事物的能力。
教学内容:1. 自行车的基本结构:车架、车轮、链条、齿轮等。
2. 自行车的功能:代步、运动、休闲等。
教学活动:1. 让学生观察自行车,了解其基本结构和功能。
2. 学生分组讨论,描述自行车的结构和功能。
作业:1. 绘制自行车结构示意图。
2. 写一篇关于自行车功能的短文。
第二章:自行车的运动原理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自行车的运动原理。
2.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自行车的运动原理:摩擦力、杠杆原理、力的作用等。
2. 自行车运动过程中的能量转化:化学能、机械能、热能等。
教学活动:1. 教师讲解自行车的运动原理及其能量转化。
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自行车运动过程中的能量转化。
3. 学生进行实验,观察自行车运动过程中的能量转化。
作业:1. 绘制自行车运动原理示意图。
2. 写一篇关于自行车能量转化的短文。
第三章:自行车的发明与发展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自行车的发明与发展过程。
2. 培养学生了解科技发展史的能力。
教学内容:1. 自行车的发明:最早的自行车、自行车的发展历程。
2. 自行车的发展:从传统自行车到智能自行车。
教学活动:1. 教师讲解自行车的发明与发展过程。
2. 学生分组讨论,了解自行车的发展趋势。
3. 学生进行调查,了解当前市场上的自行车种类。
作业:1. 绘制自行车发展历程示意图。
2. 写一篇关于自行车发展的短文。
第四章:自行车的使用与维护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自行车的正确使用方法。
2. 培养学生学会自行车的基本维护技能。
教学内容:1. 自行车的正确使用方法:起步、骑行、停车等。
2. 自行车的基本维护技能:充气、补胎、调整刹车等。
教学活动:1. 教师讲解自行车的正确使用方法及其基本维护技能。
2. 学生分组讨论,学会自行车的正确使用方法及基本维护技能。
管理学 第八章 创新
2.模仿创新策略 (1)模仿设计品引进竞争对手畅销产品的风格、设计或样式。或者, 发现某一领域中创新产品的潜力,就把它应用到其他领域。 (2)创造性改造品是最具创造精神的模仿产品。 (3)模仿创新出来的产品或服务定价低于被模仿对象。
管理创新的过程和组织
3.制度与企业家精神 每个人身上都或多或少具有潜在的企业家精神,但这种精神并不是自然而 然就能显现和发挥出来的,它需要相应的人文环境和制度创新。 对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才能的发现过程就是个制度不断创新的过程。 (三)创新活动的组织 1.正确理解和扮演“管理者”的角色 2.制定有弹性的计划 3.创造促进创新的组织氛围 4.建立合理的奖酬制度 (1)注意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的结合。 (2)奖励制度要既能促进内部之竞争,又能保证成员间的合作。 (3)奖励不能视作“不犯错误的报酬”,而应是对特殊贡献、甚至是对 希望作出特殊贡献的努力的报酬;奖励的对象不仅包括成功以后的创 新者,而且应当包括那些成功以前、甚至是没有获得成功的努力者。
管理创新职能的内容
1.目标创新 2.技术创新 企业的技术创新主要表现: (1)要素创新 (2)要素组合方法的创新 (3)产品创新 3.组织机构和结构的创新 4.制度创新 5.环境创新
管理创新的原则和模式
1.管理创新原则 比较有效的管理创新原则。 (1)还原原则—寻求事物的本质 (2)木桶原理—关键要素创新 (3)交叉综合原则—发挥杂交优势 (4)兼容性原则——兼收并蓄,自成一家 (5)宽容失败原则 2.管理创新模式 从创新主体的角度来看,管理创新可以分为三种模式:一是自主创新,二是模仿 创新,三是合作创新。 (1)自主创新 自主创新(Independen innovation)是指企业通过自身的努力、依靠自身的力 量,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管理创新活动。 (2)模仿创新 模仿创新(Imitation innovation)是通过学习、模仿别人的创新思路和创新行 为,吸取别人先进经验与管理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独特的管理模式的 创新过程。 (3)合作创 合作创新(Cooperation innovation)是指企业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管理咨 询公司等共同联合进行的创新。
四大名辅全日制教育辅导教案
四大名辅全日制教育辅导教案第一章:语文辅导【教学目标】1. 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理解能力。
2. 提升学生的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
3. 加深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教学内容】1. 阅读理解训练:选取四大名著中的经典片段,进行阅读理解训练,分析文章主题、人物描写、情节发展等。
2. 写作技巧训练:教授写作技巧,如描写方法、情节构建、表达方式等,并布置相关写作练习。
3. 文学作品欣赏:分析四大名著中的经典文学作品,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1.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2. 写作指导:提供写作指导,引导学生进行创意写作。
3. 文学作品分析:引导学生分析文学作品,提升其文学鉴赏能力。
第二章:数学辅导【教学目标】1. 巩固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
2. 提高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1. 基础知识复习:复习四大名著中的数学知识,如算术、几何、代数等。
2. 解题技巧训练:教授解题技巧,如解方程、解不等式、解几何题等,并布置相关练习题。
3. 逻辑思维训练:通过逻辑游戏和思维训练题,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方法】1. 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解决数学问题。
2. 解题指导:提供解题指导,引导学生进行独立解题。
3. 逻辑思维训练:提供逻辑思维训练题,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
第三章:英语辅导【教学目标】1. 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
2. 提升学生的英语词汇量和语法水平。
【教学内容】1. 听力训练:播放四大名著相关的英语听力材料,提升学生的英语听力水平。
2. 口语训练:组织学生进行口语交流,提升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
3. 阅读理解训练:选取四大名著相关的英语阅读材料,提升学生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
4. 写作技巧训练:教授写作技巧,如写作结构、表达方式等,并布置相关写作练习。
5. 词汇和语法学习:教授四大名著相关的英语词汇和语法知识。
【教学方法】1.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空气质量与健康教案
空气质量与健康教案第一章:空气质量的基本概念1.1 介绍空气的组成1.2 解释空气质量的定义1.3 解释空气质量指数(AQI)的概念1.4 介绍空气质量的测量方法第二章:空气质量的影响因素2.1 解释大气污染物的来源2.2 介绍常见的大气污染物及其来源2.3 解释气象条件对空气质量的影响2.4 讨论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第三章:空气质量与健康的关系3.1 介绍空气污染对健康的危害3.2 解释不同大气污染物对健康的不同影响3.3 讨论长期暴露于污染空气对健康的影响3.4 介绍空气质量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第四章:室内空气质量4.1 解释室内空气质量的重要性4.2 介绍室内空气质量的污染源4.3 讨论室内空气质量的改善方法4.4 解释通风对室内空气质量的影响第五章:空气质量的监测与保护5.1 介绍空气质量监测的方法和设备5.2 解释如何阅读和理解空气质量报告5.3 讨论个人和社区如何保护空气质量5.4 介绍政府机构在空气质量保护方面的作用第六章:空气质量与气候变化6.1 解释气候变化与空气质量的关系6.2 介绍全球变暖对空气质量的影响6.3 讨论极端天气事件对空气质量的影响6.4 分析空气质量改善对气候变化的潜在影响第七章:空气质量标准与法规7.1 介绍国家和国际空气质量标准7.2 解释空气质量法规的制定过程7.3 分析法规对空气质量改善的效果7.4 讨论法规实施的挑战和未来发展第八章:空气质量教育与公众参与8.1 强调空气质量教育的重要性8.2 介绍空气质量教育的方法和工具8.3 讨论如何提高公众对空气质量问题的认识8.4 分析公众参与在空气质量改善中的作用第九章:空气质量研究与技术创新9.1 介绍空气质量研究领域的主要进展9.2 解释空气质量监测技术的发展9.3 讨论空气质量模型预测的最新进展9.4 分析技术创新在空气质量改善中的潜力第十章:空气质量的可持续发展10.1 解释可持续发展与空气质量的关系10.2 讨论城市规划与空气质量的关系10.3 分析能源政策对空气质量的影响10.4 探索实现空气质量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与挑战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1:空气质量的基本概念重点关注内容:空气的组成、空气质量的定义、空气质量指数(AQI)的概念、空气质量的测量方法。
六年级科学电动机与现代工业教案
六年级科学电动机与现代工业教案第一章:科学电动机与现代工业简介1.1 科学电动机的概念与发展历程1.2 现代工业的发展与电动机的应用1.3 学习目标与教学方法第二章:电动机的工作原理2.1 电动机的构造与组成部分2.2 电磁感应原理2.3 电动机的转动原理2.4 实验操作:制作简易电动机第三章:电动机的类型与应用3.1 直流电动机与交流电动机的区别3.2 电动机在现代工业中的应用案例3.3 学习目标与教学方法第四章:电动机的优缺点及改进4.1 电动机的优点4.2 电动机的缺点4.3 电动机的改进与发展方向4.4 学习目标与教学方法第五章:电动机在现代工业中的重要作用5.1 电动机在制造业中的应用5.2 电动机在交通运输领域的应用5.3 电动机在日常生活用品中的应用5.4 学习目标与教学方法第六章:电动机的控制系统6.1 电动机控制系统的概述6.2 常用电动机控制元件及其作用6.3 电动机控制电路的基本原理6.4 实验操作:搭建简单的电动机控制电路第七章:电动机的节能与环保7.1 电动机节能的重要性7.2 电动机节能技术的应用7.3 电动机环保问题的产生与解决7.4 学习目标与教学方法第八章:电动机与现代工业的技术创新8.1 电动机技术的创新与发展8.2 电动汽车与新能源电动机8.3 智能电动机与物联网技术的结合8.4 学习目标与教学方法第九章:电动机在现代工业中的案例分析9.1 电动机在汽车制造业的应用案例9.2 电动机在家用电器领域的应用案例9.3 电动机在现代医疗设备中的应用案例9.4 学习目标与教学方法第十章:电动机与现代工业的未来展望10.1 电动机技术发展趋势10.2 电动机在未来的应用前景10.3 我国电动机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展望10.4 学习目标与教学方法第十一章:电动机的维护与保养11.1 电动机的日常维护注意事项11.2 电动机故障的常见原因与排除方法11.3 电动机的定期保养内容11.4 学习目标与教学方法第十二章:电动机的安全使用与故障处理12.1 电动机使用过程中的安全隐患12.2 电动机故障的处理步骤与方法12.3 电动机事故案例分析12.4 学习目标与教学方法第十三章:电动机与现代工业的安全管理13.1 电动机安全管理的意义与重要性13.2 电动机安全操作规程13.3 电动机安全检测与监控技术13.4 学习目标与教学方法第十四章:电动机与现代工业的经济学分析14.1 电动机产业的经济效益14.2 电动机在现代工业中的成本效益分析14.3 电动机市场发展趋势与商机14.4 学习目标与教学方法第十五章:综合实践活动与案例研讨15.1 电动机在现代工业中的应用案例分析15.2 电动机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的实践活动15.3 电动机与现代工业未来发展议题讨论15.4 学习目标与教学方法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主要介绍了六年级科学电动机与现代工业的相关知识,包括电动机的工作原理、类型与应用、优缺点及改进、在现代工业中的重要作用、控制系统、节能与环保、技术创新、案例分析以及未来展望等内容。
企业技术创新管理手册
企业技术创新管理手册企业技术创新管理手册第一章前言1.1 目的和范围本手册旨在帮助企业更好地进行技术创新管理,提高创新效率和创新成功率。
本手册适用于各类企业,无论其规模大小。
1.2 管理原则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应遵循以下原则:(1)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确保创新方向符合市场需求;(2) 鼓励创新,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创新环境和创新机会;(3) 强调团队协作,促进跨部门、跨领域的合作;(4) 精细管理,确保创新项目的进展和效果可控;(5) 风险管理,合理评估创新风险,并采取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
第二章技术创新流程管理2.1 创新意识培养企业应通过各种培训和宣传活动,提高员工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激发员工的创新潜能。
2.2 创新需求收集与筛选企业应定期开展市场调研,收集用户需求和行业趋势,根据市场需求确定创新目标和方向。
2.3 创新项目选择与评估企业应制定一套科学完善的创新项目选择与评估方法,综合考虑项目的技术可行性、市场潜力、资源投入等因素,从众多创新项目中选出最有前景的几个进行深入研究。
2.4 创新研发与试验企业应建立高效的研发团队,明确研发目标和时间节点,合理安排资源,加强项目的协调管理,确保项目按计划顺利进行。
2.5 创新产品开发与推广在研发完成之后,企业应结合市场需求和竞争情况,制定创新产品的推广计划,包括产品定价、销售渠道、市场宣传等。
第三章创新团队管理3.1 团队组建与流动企业应根据具体的创新项目需求,组建相应的创新团队,引入具有相关专业知识和经验的人才。
同时,企业还应鼓励员工的流动,促进不同团队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合作。
3.2 创新文化建设企业应倡导开放、包容的创新文化,鼓励员工提出新思路和创新想法。
同时,还应设立奖励机制,对于取得重要创新成果的员工进行奖励和激励。
3.3 创新团队协作企业应建立良好的团队协作机制,包括定期开展团队会议、建立团队合作平台等,以促进信息共享、经验交流和合作创新。
第四章创新风险管理4.1 创新需求评估在启动创新项目之前,企业应对项目的可行性进行评估,包括市场需求分析、技术可行性评估、资源投入评估等。
工会五小工程管理制度
工会五小工程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工会五小工程管理,提高工程施工质量和效率,保障工程安全,制定本管理制度。
第二条工会五小工程管理执行“三重一大”原则,即:责任明确、管理严格、监督到位、效果显著。
第三条工会五小工程的管理范围包括:小型建筑工程、管线工程、设备安装、电气工程、装饰工程等。
第四条工会五小工程管理应遵循“安全第一、质量第一、进度第一”的原则,确保工程安全、质量和进度。
第五条工会五小工程管理应坚持“科学施工、环保施工、文明施工”的原则,保护环境,文明施工。
第六条工会五小工程管理应遵循“公开透明、监督有力”的原则,建立健全监督机制,接受社会监督。
第七条工会五小工程管理应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确保施工过程合法合规。
第八条工会五小工程管理应遵循“科学管理、精细管理、全面管理”的原则,提高管理水平。
第九条工会五小工程管理应注重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提高员工素质,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第十条工会五小工程管理应坚持“创新发展、品质卓越”的原则,不断提升综合实力。
第二章组织结构第十一条工会五小工程管理机构设立工程管理部,部门负责人由企业高级管理人员担任。
第十二条工程管理部下设项目部、质量安全部、成本部、技术部、物资部等职能部门。
第十三条项目部负责项目立项、设计审核、施工组织等工作;质量安全部负责质量和安全管理;成本部负责项目预算和成本控制。
第十四条技术部负责工程技术管理和技术支持;物资部负责工程物资采购和管理。
第十五条工程管理部每年制定工作计划和目标,组织实施并监督检查落实情况。
第十六条工会五小工程管理部门设立纪律检查组,负责监督检查管理人员遵守规章制度。
第十七条工会五小工程管理部门设立投诉处理组,接受员工投诉,及时处理。
第十八条工会五小工程管理部门设立技术培训组,负责员工技术培训和提高。
第十九条工会五小工程管理部门设立安全监督组,负责安全检查、隐患排查和安全教育。
第二十条工会五小工程管理部门设立质量监督组,负责对工程质量进行监督检查。
公路养护工程管理制度
公路养护工程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公路养护工程的管理,保障公路设施的安全使用,提高公路的维护水平,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管理制度。
第二条本管理制度适用于公路养护工程的管理,具体包括公路养护工程的组织实施、监督检查、质量控制、安全生产等内容。
第三条公路养护工程管理应遵循“科学规划、合理组织、精心实施、严格监督、不断提高”的原则,确保公路养护工程的顺利进行。
第四条公路养护工程管理应坚持“安全第一、质量为重、效益至上”的原则,加强对公路养护工程的质量和安全管理,并注重经济效益。
第五条公路养护工程管理应坚持依法依规管理,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加强对公路养护工程管理的监督和检查,保证管理的合法性和规范性。
第六条公路养护工程管理应坚持综合协调,强调不同职能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作,提高工程管理的效率和质量。
第七条公路养护工程管理应注重技术创新,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技术手段,不断提高养护工程管理的水平和效益。
第八条公路养护工程管理应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专业化、综合化的管理人才,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和能力。
第二章组织实施第九条公路养护工程管理应根据养护工程的特点,科学制定养护工程的计划和方案,明确养护的目标和任务。
第十条公路养护工程管理应建立健全工程管理组织体系,明确各级管理机构的职责和权限,保证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第十一条公路养护工程管理应强化项目管理,加强对工程项目的组织、实施和验收,确保工程质量的可控性和可追溯性。
第十二条公路养护工程管理应建立健全管理制度,明确各项工作的操作流程和程序,保证管理工作的规范性和可操作性。
第十三条公路养护工程管理应加强对项目实施过程的监督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确保工程的顺利进行。
第十四条公路养护工程管理应加强对工程质量的控制,确保施工质量符合相关标准和规范,保障工程的安全使用。
第十五条公路养护工程管理应加强对工程安全生产的管理,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对施工现场的安全监控和保护。
技术与设计的关系(教案)
技术与设计的关系教学目标:1. 了解技术与设计的关系。
2. 掌握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3. 学会运用技术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第一章:技术与设计的概念1.1 技术的定义与分类1.2 设计的含义与目的1.3 技术与设计的相互关系第二章:设计原则与方法2.1 设计原则概述2.2 设计方法与步骤2.3 设计实例分析第三章:技术创新与设计发展3.1 技术创新的含义与作用3.2 技术创新与设计的关系3.3 技术创新在设计中的应用实例第四章:设计思维与技术创新4.1 设计思维的含义与特点4.2 设计思维与技术创新的关系4.3 设计思维在技术创新中的应用实例第五章:案例分析与实践5.1 案例分析的目的与方法5.2 技术设计案例分析5.3 技术创新案例分析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技术与设计的概念、原理和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引导学生理解技术与设计的相互关系。
3. 实践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掌握设计原则和方法,运用技术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作业中的设计理念和技术应用。
3. 案例分析报告:评价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资源:1. 教材:技术与设计的相关教材。
2. 案例素材:收集相关的技术设计案例。
3. 实践材料:准备实践操作所需的材料和工具。
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章:2课时2. 第二章:3课时3. 第三章:2课时4. 第四章:3课时5. 第五章:4课时第六章:设计过程中的技术应用6.1 设计过程简述6.2 技术在设计过程中的角色6.3 设计软件与技术工具的应用第七章:用户体验与技术设计7.1 用户体验的重要性7.2 用户体验与技术设计的融合7.3 用户测试与反馈在设计中的作用第八章:可持续设计与技术创新8.1 可持续设计的概念8.2 技术创新在可持续设计中的应用8.3 案例研究:可持续设计实践第九章:技术设计伦理与社会责任9.1 设计伦理的基本原则9.2 技术设计中的伦理问题9.3 社会责任在设计实践中的体现第十章:未来视角下的技术设计与创新10.1 技术设计的趋势预测10.2 未来技术设计面临的挑战10.3 创新思维与未来设计教育教学方法:6.1-7.3:讲授法与案例分析法结合,通过实际案例讲解设计过程、用户体验和可持续设计的理念。
食品机械与设备教案
食品机械与设备教案第一章:食品机械与设备概述1.1 教学目标了解食品机械与设备的基本概念掌握食品机械与设备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理解食品机械与设备的发展趋势1.2 教学内容食品机械与设备的定义与分类食品机械与设备在食品工业中的重要性食品机械与设备的发展历程与未来趋势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介绍食品机械与设备的基本概念和发展趋势通过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食品机械与设备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1.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让学生回答食品机械与设备的定义和分类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食品机械与设备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案例第二章:食品加工机械与设备2.1 教学目标掌握常见食品加工机械与设备的工作原理和应用了解食品加工机械与设备的选择与维护要点2.2 教学内容常见食品加工机械与设备的工作原理和应用案例食品加工机械与设备的选择与维护方法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介绍常见食品加工机械与设备的工作原理和应用通过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食品加工机械与设备的选择与维护要点2.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让学生回答常见食品加工机械与设备的工作原理和应用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食品加工机械与设备的选择与维护方法第三章:食品包装机械与设备3.1 教学目标掌握常见食品包装机械与设备的工作原理和应用了解食品包装机械与设备的选择与维护要点3.2 教学内容常见食品包装机械与设备的工作原理和应用案例食品包装机械与设备的选择与维护方法3.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介绍常见食品包装机械与设备的工作原理和应用通过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食品包装机械与设备的选择与维护要点3.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让学生回答常见食品包装机械与设备的工作原理和应用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食品包装机械与设备的选择与维护方法第四章:食品质量检验与控制机械与设备4.1 教学目标掌握常见食品质量检验与控制机械与设备的工作原理和应用了解食品质量检验与控制机械与设备的选择与维护要点4.2 教学内容常见食品质量检验与控制机械与设备的工作原理和应用案例食品质量检验与控制机械与设备的选择与维护方法4.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介绍常见食品质量检验与控制机械与设备的工作原理和应用通过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食品质量检验与控制机械与设备的选择与维护要点4.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让学生回答常见食品质量检验与控制机械与设备的工作原理和应用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食品质量检验与控制机械与设备的选择与维护方法第五章:食品机械与设备的安全与卫生5.1 教学目标掌握食品机械与设备的安全操作规程了解食品机械与设备的卫生管理要求5.2 教学内容食品机械与设备的安全操作规程食品机械与设备的卫生管理要求5.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介绍食品机械与设备的安全操作规程和卫生管理要求通过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食品机械与设备的安全与卫生问题5.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让学生回答食品机械与设备的安全操作规程和卫生管理要求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食品机械与设备的安全与卫生问题及解决方法第六章:食品机械与设备的维护与管理6.1 教学目标学习食品机械与设备维护的基本知识掌握食品机械与设备的管理方法6.2 教学内容食品机械与设备维护的重要性食品机械与设备的维护方法与步骤食品机械与设备的管理策略6.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食品机械与设备维护的重要性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食品机械与设备的管理策略6.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让学生回答食品机械与设备维护的重要性与方法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食品机械与设备的管理策略第七章:食品机械与设备的选购与安装7.1 教学目标学习食品机械与设备选购的依据与标准掌握食品机械与设备安装的步骤与注意事项7.2 教学内容食品机械与设备选购的依据与标准食品机械与设备安装的步骤与注意事项7.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食品机械与设备选购的依据与标准通过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食品机械与设备安装的步骤与注意事项7.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让学生回答食品机械与设备选购的依据与标准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食品机械与设备安装的步骤与注意事项第八章:食品机械与设备的自动化技术8.1 教学目标了解食品机械与设备自动化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学习食品机械与设备自动化技术的基本原理与应用8.2 教学内容食品机械与设备自动化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食品机械与设备自动化技术的基本原理与应用案例8.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食品机械与设备自动化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通过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食品机械与设备自动化技术的基本原理与应用8.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让学生回答食品机械与设备自动化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食品机械与设备自动化技术的应用案例第九章:食品机械与设备的技术创新9.1 教学目标学习食品机械与设备技术创新的途径与方法了解食品机械与设备技术创新的重要性与意义9.2 教学内容食品机械与设备技术创新的途径与方法食品机械与设备技术创新的重要性与意义9.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食品机械与设备技术创新的途径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食品机械与设备技术创新的重要性与意义9.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让学生回答食品机械与设备技术创新的途径与方法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食品机械与设备技术创新的重要性与意义第十章:食品机械与设备的前景与发展10.1 教学目标学习食品机械与设备的发展趋势与前景了解食品机械与设备在食品工业中的地位与作用10.2 教学内容食品机械与设备的发展趋势与前景食品机械与设备在食品工业中的地位与作用10.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食品机械与设备的发展趋势与前景通过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食品机械与设备在食品工业中的地位与作用10.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让学生回答食品机械与设备的发展趋势与前景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食品机械与设备在食品工业中的地位与作用重点和难点解析一、食品机械与设备概述:理解食品机械与设备的基本概念和发展趋势。
《植物保护技术》教案
《植物保护技术》教案.doc第一章:植物保护技术概述1.1 植物保护技术的意义和目的解释植物保护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强调保护植物免受害虫、病害和杂草侵害的必要性1.2 植物保护技术的分类介绍化学防治、生物防治、机械防治和综合防治等不同植物保护技术的方法1.3 植物保护技术的发展趋势探讨现代植物保护技术的进展和未来的发展方向第二章:化学防治技术2.1 农药的类型和作用机制介绍常见的农药类型,如杀虫剂、杀菌剂和除草剂等解释不同农药的作用机制和应用范围2.2 农药的使用技术教授正确的农药配制和使用方法强调农药的安全使用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2.3 农药残留和环境问题探讨农药残留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影响提出减少农药残留和解决环境问题的方法第三章:生物防治技术3.1 生物防治的原理和方法介绍生物防治的概念和利用生物来防治植物病虫害的方法强调生物防治的环保性和可持续性3.2 常见生物防治剂的应用探讨常见生物防治剂,如微生物菌剂、性信息素和天敌昆虫等的使用方法和效果3.3 生物防治技术的优势和限制分析生物防治技术的优点和局限性提出克服限制和提高生物防治效果的策略第四章:机械防治技术4.1 机械防治设备和方法介绍常见的机械防治设备,如除草机、喷雾器和筛网等教授机械防治的操作技术和应用方法4.2 机械防治的优缺点分析机械防治技术的优点和缺点讨论机械防治技术在不同农业生产环境中的应用情况4.3 机械防治技术的未来发展探讨机械防治技术的创新和发展趋势提出提高机械防治效率和减少劳动力的方法第五章:综合防治技术5.1 综合防治技术的基本原则介绍综合防治技术的目标和原则强调综合防治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和效果5.2 综合防治技术的实施步骤教授综合防治技术的实施步骤和操作方法强调监测和评估植物病虫害状况的重要性5.3 综合防治技术的成功案例分析分析成功实施综合防治技术的案例,探讨其成功的原因和经验第六章:植物保护技术的评估与监测6.1 植物保护技术效果的评估方法介绍植物保护技术效果评估的指标和方法,如防治效果、安全性等强调现场试验和实验室测试的重要性6.2 监测植物病虫害的方法教授监测植物病虫害的方法和技巧,如采样、观察和数据记录等强调及时监测和预警的重要性6.3 植物保护技术的风险评估与管理探讨植物保护技术使用中的风险因素和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介绍风险评估和管理的方法和策略第七章:植物保护技术的法规与政策7.1 植物保护技术相关法规概述介绍植物保护技术相关法规的基本内容和目的强调遵守法规的重要性7.2 植物保护技术的审批和登记流程介绍植物保护产品审批和登记的流程和要求分析审批和登记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7.3 植物保护技术的政策和可持续发展探讨植物保护技术政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强调植物保护技术在可持续发展中的角色和责任第八章:植物保护技术的实际应用案例8.1 作物病虫害防治案例分析分析具体作物病虫害防治的成功案例强调综合运用不同植物保护技术的必要性8.2 草坪和园林植物保护案例分析探讨草坪和园林植物保护的案例,如草害防治、病虫害管理等强调植物保护技术在景观维护中的应用8.3 果蔬花卉保护案例分析分析果蔬花卉生产中的植物保护技术应用案例强调提高产品质量和安全性的重要性第九章:植物保护技术的创新与发展9.1 新型植物保护技术的研发探讨新型植物保护技术的研发方向和趋势强调技术创新对植物保护事业的重要性9.2 植物保护技术的智能化与信息化介绍智能化和信息化在植物保护技术中的应用强调数据分析和在植物保护中的潜力9.3 植物保护技术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探讨国际间植物保护技术的合作和交流的重要性强调共享植物保护技术知识和经验的必要性第十章:植物保护技术的未来展望10.1 植物保护技术的挑战与机遇分析植物保护技术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强调应对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的需求10.2 植物保护技术的教育与培训强调植物保护技术教育和培训的重要性探讨教育和培训方法的创新和改革10.3 植物保护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展望植物保护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和前景强调植物保护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持续创新和应用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1:植物保护技术的意义和目的补充和说明:本环节需重点关注植物保护技术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以及保护植物免受害虫、病害和杂草侵害的必要性。
人类起源的演化过程交流课教案
人类起源的演化过程交流课教案第一章:人类起源概述1.1 课程目标:使学生了解人类起源的基本概念,理解人类起源的重要性和演化过程。
1.2 教学内容:人类起源的定义,人类起源的时间,人类起源的地点,人类起源的演化过程。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结合多媒体展示人类起源的相关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1.4 教学活动:1.4.1 引导学生思考人类的定义和起源的意义。
1.4.2 通过多媒体展示人类起源的相关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了解人类起源的时间和地点。
1.4.3 引导学生了解人类起源的演化过程,包括人类的进化历程和重大事件。
第二章:古人类化石2.1 课程目标:使学生了解古人类化石的重要性和研究方法,理解古人类化石对人类起源研究的作用。
2.2 教学内容:古人类化石的定义,古人类化石的研究方法,古人类化石的重要性和作用。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结合多媒体展示古人类化石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
2.4 教学活动:2.4.1 引导学生了解古人类化石的定义,使学生认识到古人类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重要材料。
2.4.2 通过多媒体展示古人类化石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了解古人类化石的研究方法和作用。
2.4.3 引导学生观察古人类化石,了解古人类的生活方式和演化过程。
第三章:重要古人类化石3.1 课程目标:使学生了解重要古人类化石的基本信息,理解重要古人类化石对人类起源研究的贡献。
3.2 教学内容:重要古人类化石的定义,重要古人类化石的基本信息,重要古人类化石对人类起源研究的贡献。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结合多媒体展示重要古人类化石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
3.4 教学活动:3.4.1 引导学生了解重要古人类化石的定义,使学生认识到重要古人类化石在人类起源研究中的重要性。
3.4.2 通过多媒体展示重要古人类化石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了解重要古人类化石的基本信息和贡献。
3.4.3 引导学生观察重要古人类化石,了解人类起源的演化过程。
第八章-技术创新战略PPT课件
获得专利的发明 但未获得应用
发明 技术
创新 专利
获得商业化应用的发明
未获得商业化应用 的发明
图8-1 发明、专利与技术创新的关系
4
新编技术经济及管理
❖ 2.技术创新的概念
➢ 技术创新是在经济活动中引入新产品或新工艺,从而实现 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并在市场上获得成功的过程。
❖ 3.技术创新的特征
❖ 4.技术创新的类型
3.战略指导思想
➢战略指导思想是实现战略目标的基本思路,包 括拟采取的基本技术路线、获取技术能力的基 本方式、实施战略的基本策略等。
返回
13
新编技术经济及管理
4.战略方案
➢ (1)战略模式选择:对可能选择的战略模式进行分析 比较,选择可行的模式。
➢ (2)战略性技术选择:对企业主导性、基础性技术做 出定位和选择。
一、技术变革与技术创新 二、技术创新的理论发展
返回
3
新编技术经济及管理
一、技术变革与技术创新
❖ 技术变革大体上要经过发明、创新、扩散三个阶段。
➢ 1.技术变革
▪ 发明是指有史以来第一次提出技术的新概念、新思想、 新原理,是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
▪ “技术创新”则是继发明之后的一个改造世界的实用 阶段,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阶段。发明、 专利与技术创新的关系如图8-1所示。
支持系统
6
新编技术经济及管理
❖ (二)技术创新过程
➢1.技术创新的链式过程
链状模式(图8-4)适用于以技术推动为主、创新目标 明确、市场需求和技术变化都不快的环境。
新 思 维
研 究
开 发
试 制
批 量 生 产
市 场 营 销
扩 散
超前水平钻孔管理制度范文
超前水平钻孔管理制度范文超前水平钻孔管理制度范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超前水平钻孔的管理行为,保证作业安全、高效完成,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所有进行超前水平钻孔的相关人员。
第三条超前水平钻孔:指在钻进施工中,不断延伸矿井内井筒及隧道掌子面之前,向掌子面高度方向钻孔的一种工作方式。
第二章超前水平钻孔的组织与协调第四条施工单位应当根据施工进度和孔底地质情况,合理安排超前水平钻孔作业。
第五条施工单位应当制定科学的施工方案,明确超前水平钻孔的目标、要求和方法,并向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和讲解。
第六条施工单位应当设置专门的工作组织机构,负责超前水平钻孔的组织与协调工作。
第七条超前水平钻孔作业应当与其他地下作业相互衔接,确保施工的连续性和安全性。
第三章超前水平钻孔的前期准备第八条在进行超前水平钻孔前,施工单位应当进行详细的勘察和测量工作,了解地质情况和地下设施情况,确保施工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第九条施工单位应当根据超前水平钻孔的具体情况,确定合适的钻探设备、工艺和材料,并进行采购和储备。
第十条施工单位应当制定详细的施工方案,包括作业区域划定、装备设置、施工工艺和安全措施等内容,并报相关部门备案。
第四章超前水平钻孔的作业控制第十一条超前水平钻孔的作业应当按照施工方案的要求进行,严禁违章作业和超过规定范围的作业。
第十二条超前水平钻孔的作业人员应当经过专业培训和考核合格后才能上岗作业,且必须配备相应安全防护设备。
第十三条超前水平钻孔作业应当按照规定的工艺和流程进行,严禁随意修改或改变作业方式。
第十四条超前水平钻孔作业应当严格遵守通风、灭火、防爆等安全要求,确保作业环境安全。
第五章超前水平钻孔的质量控制第十五条超前水平钻孔作业前,应当进行试验钻探,验证施工方案的可行性和钻探设备的性能。
第十六条在超前水平钻孔过程中,应当定期进行地质勘测与测量,并评估钻孔的质量。
第十七条超前水平钻孔作业完成后,应当进行验收,评估超前钻孔的质量,并记录相关数据和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究成果投产率
9.2 技术创新的组织形式
内企业 创新小组 新事业发展部 企业技术中心 虚拟创新组织
1、内企业与内企业家 内企业与内企业家
有的企业为了鼓励创新, 有的企业为了鼓励创新,允许自己的员工 在一定限度的时间内离开本岗位工作,并 在一定限度的时间内离开本岗位工作, 从事自己感兴趣的创新活动, 从事自己感兴趣的创新活动,并且可以利 用企业的现有条件,如资金、设备等。 用企业的现有条件,如资金、设备等。 这些从事创新的员工被称为内企业家, 这些从事创新的员工被称为内企业家,由 内企业家创建的企业成为内企业。 内企业家创建的企业成为内企业。
模仿创新
风险小 , 周期短 , 投资少
技术上处于被动地 位,竞争力弱
合作创新
减少开发投资 , 缩 短开发周期 , 分散 风险
不能独占技术 , 合 作方有时成为竞争 对手
第九章 技术创新能力和组织
9.1 技术创新能力 9.2 技术创新的组织形式
9.1 技术创新能力
一、技术创新能力的构成
资源投入能力: 资源投入能力:资金投入 、人员投入 、项目建设 研究开发能力:基础研究、应用研究 研究开发能力:基础研究、 制造能力: 生产能力、 制造能力:新产品试制能力 、生产能力、配套能力 营销能力:市场研究能力、市场开发能力、 营销能力:市场研究能力、市场开发能力、销售能力 创新管理能力:技术创新战略管理能力、 创新管理能力:技术创新战略管理能力、技术创新过程
重 大 创 新 率 工 创新 创新
阶段 的创新
过 技术
阶段 创新的 、 和
阶段
的
8.3 技术创新成败因素
内部因素: 内部因素:
1.高层领导的支持; 高层领导的支持; 2. 研发部门与营销、 生产部门 研发部门与营销 、 的合作; 的合作; 技术带头人; 3.技术带头人; 高水平人才; 4.高水平人才; 体制合理; 5.体制合理;
第八章 技术创新概述
8.1 技术创新基本概念 8.2 技术创新过程 8.3 技术创新成败因素 8.4 技术创新战略模式
8.1 技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创新基本概念
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阿罗斯·熊彼特1912 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阿罗斯·熊彼特1912 年在其著作《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出技术创新。 年在其著作《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出技术创新。 熊彼特认为,创新是指“ 熊彼特认为,创新是指“企业家对于创新要素的新 组合” 创新的目的在于获取潜在利润。 组合”。创新的目的在于获取潜在利润。 资本主义发展周期与技术创新的关系: 资本主义发展周期与技术创新的关系:
1、技术推动模型(最早) 技术推动模型(最早)
该模型认为, 该模型认为,技术创新是由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推 动的,研究与开发(R&D)是创新的主要来源, 动的,研究与开发(R&D)是创新的主要来源,市 场是创新成果的被动接收者, 场是创新成果的被动接收者,研究开发产生的成果 在寻求应用过程中推动创新的完成。 在寻求应用过程中推动创新的完成。
工艺创新( innovation)又称过程创新, 工艺创新(Process innovation)又称过程创新,是指 在生产(服务)过程技术变革的基础上实现的技术创新, 在生产(服务)过程技术变革的基础上实现的技术创新, 它包括新工艺、新设备和新的组织管理方式。 它包括新工艺、新设备和新的组织管理方式。
技术创新 市场创新 组织创新
二、技术创新的概念与特征
指从技术的新构想开始, 指从技术的新构想开始,经过研究开发或 技术组合,到获得实际应用,并产生经济、 技术组合,到获得实际应用,并产生经济、 社会效益的商业化的全过程。 社会效益的商业化的全过程。 技术创新的特征
以技术为基础 所依据的技术变动有较大的弹性 以商业化为目标
技术创新成功的关键因素
资金: 资金:技术创新的必备条件和保障 队伍: 队伍:从事技术创新的主体 决策: 决策:体现决策者的全局意识和冒险精神 组织:部门间的沟通与合作; 组织:部门间的沟通与合作;灵活性 机制: 机制:激发人员的创新热情和能动性
8.4 技术创新战略模式
四种不同的分类 技术开发方式 、技术竞争态势 、市场竞争策略 、行为方式 战略类型 有利性 不利性 适用范围
基础研究 应用研究 开发 生产 销售
技术推动的创新过程模型
例如,无线电、晶体管、 例如,无线电、晶体管、计算机的发明
20世纪60年代中期 世纪60年代中期) 2、需求拉动模型(20世纪60年代中期)
该模型强调市场是R&D构思来源, 该模型强调市场是R&D构思来源,市场需求 R&D构思来源 为产品和工艺创新创造了机会, 为产品和工艺创新创造了机会,并激发为之 寻找可行技术方案的活动。 寻找可行技术方案的活动。
管理能力、 管理能力、创新机制建立与运作能力
二、技术创新能力评价
能力 评价指标 研究开发经费投入强度 资源 投入 能力 技术购买费用支出强度 新产品、新工艺实施投入强 度 技术人员比重 研究开发人员比重 人均研发费用 研究 开发 能力 人均新产品、新工艺开发成 果 人均获专利数 计算方法(当年数) 研究开发费用/销售收入 技术购买经费/销售收入 新产品生产准备投入/企业资产总额 技术人员总数/企业职工总数 研究开发人员数/技术人员总数 研究开发总经费/研究开发人员数 鉴定的成果数/研究开发人员数 申请专利总数/研究开发人员数 专利授权数/研究开发人员数 已应用并取得效果的成果数/成果总数
创新构思 R&D 设计 制造 市场销售 一体化的创新过程模型
20世纪90年代初 世纪90年代初) 5、系统集成网络模型(20世纪90年代初)
系统集成网络模型是一体化模型的进一步 发展。 发展。强调创新过程不仅是一个职能交叉 过程, 过程,而且是多机构系统集成网络联结的 过程。 过程。 更多地借助于企业间合作、专家系统、 更多地借助于企业间合作、专家系统、仿 真系统、CAD、 真系统、CAD、CIMS
社会和市场需求 新需求
构思产生
项目确认
研究开发
设计
生产制造
销售
新技术 技术积累与技术进步
技术与市场交互作用的创新过程模型
20世纪80年代后期 世纪80年代后期) 4、一体化模型(20世纪80年代后期) 将创新过程看作是同时涉及创新构思的产生、R&D、 将创新过程看作是同时涉及创新构思的产生、R&D、 设计制造和市场营销的并行过程。 设计制造和市场营销的并行过程。 强调各部门、供应商和用户之间的沟通与协作。 强调各部门、供应商和用户之间的沟通与协作。
市场需求 研究开发 生产 销售或应用
需求拉动的创新过程模型
研究表明, 研究表明,60%~80% 创新是由市场需求引发 因此对企业来说:研究需求的。因此对企业来说:研究需求-拉动创新
3、技术与市场交互作用模型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 )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 世纪70年代末80
技术创新是由技术和市场共同作用引发的, 技术创新是由技术和市场共同作用引发的,单纯的技术推 动和需求拉动创新过程模型只是技术和市场交互作用创新 过程模型的特例。 过程模型的特例。
一、技术创新理论的起源
熊彼特将创新概括为以下五种形式: 熊彼特将创新概括为以下五种形式:
①引入新的产品或提供产品的新质量; 引入新的产品或提供产品的新质量; 采用新的生产方法、新的工艺过程; ②采用新的生产方法、新的工艺过程; 开辟新的市场; ③开辟新的市场; 开拓并利用新的原材料或半成品的供给来源; ④开拓并利用新的原材料或半成品的供给来源; 采用新的组织方法。 ⑤采用新的组织方法。
三、技术创新的作用
实现高质量经济增长
工业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主要是靠技术创新; 工业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主要是靠技术创新;而我国 经济增长仍然主要是靠资金和人力的追加投入, 经济增长仍然主要是靠资金和人力的追加投入,因此资 源浪费是抑制我国经济高质量增长的严重障碍! 源浪费是抑制我国经济高质量增长的严重障碍!
工艺创新同样也有重大和渐进之分。 工艺创新同样也有重大和渐进之分。
重大工艺创新 。如CIMS 渐进工艺创新 。如节能降耗的工艺改进
五、技术创新的要素
经营环境与创新政策 影 响 技术 机会 创新者 支 持 实现 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要素
8.2 技术创新过程
一、单项技术创新过程
20世纪60年代以来, 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际上出现了五代具有代表 世纪60年代以来 性的企业技术创新过程模型。 性的企业技术创新过程模型。 技术推动模型 需求拉动模型 技术与市场交互作用模型 一体化模型 系统集成网络模型
四、技术创新的分类
按创新对象分类
产品创新( innovation)是指对产品的原理、 产品创新(Product innovation)是指对产品的原理、 结构、用途、性能、 结构、用途、性能、原材料等方面进行的创新
按照技术变化量的大小
重大产品创新。如电视机、计算机、 重大产品创新。如电视机、计算机、喷气式发动机 渐进产品创新。 渐进产品创新。如包装箱发展起来的集装箱
18世纪80年代-1842年 18世纪80年代-1842年,以纺织工业为代表的产业革命 世纪80年代 1842-1897, 1842-1897,以蒸汽机和钢铁工业为代表的发展时期 1898年后 以电气、 年后, 1898年后,以电气、化学和汽车工业创新为代表的发展时期 每一个时期都与当时的技术创新高潮相一致。 每一个时期都与当时的技术创新高潮相一致。
障碍因素: 障碍因素:
1.缺乏创新资金; 缺乏创新资金; 缺乏人才; 2.缺乏人才; 研究开发支出少; 3.研究开发支出少; 缺乏技术信息; 4.缺乏技术信息; 创新风险大; 5.创新风险大; 缺乏市场信息; 6.缺乏市场信息; 企业产权不明确, 7. 企业产权不明确,奖励 不到位; 不到位; 创新时机难于把握; 8.创新时机难于把握; 创新网络不适应; 9.创新网络不适应; 10.创新的回收期太长 创新的回收期太长。 10.创新的回收期太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