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气疏肝十大穴位

合集下载

疏肝理气十穴位

疏肝理气十穴位

疏肝理气十穴位老中医告诉你:疏肝理气的10大穴位,建议转发收藏!1.风池穴——缓解上火头疼取穴:在头额后面大筋的两旁与耳垂平行处。

手法:取穴后,用大拇指按揉风池穴,按揉力度以自己能承受为主,按揉100下。

2.外关穴——缓解肋骨疼痛取穴:手腕横纹向上,大约有三个手指宽的位置。

手法:用拇指尖按在外关穴的位置,进行揉按就能让局部产生明显的酸胀感就比较好。

3.内关穴——养肝护肝、调畅气血取穴:从手腕根部向上三横指,位于两根筋之间的凹陷处。

手法:可以取正坐或仰卧位,用一只手的大拇指垂直按在另一只手的穴位上,两手相互交替按摩,每次按摩时间控制在五分钟左右。

4.合谷穴——缓解疼痛、恶心、失眠取穴:位于人体的手背部位,第二掌骨中点,拇指侧手法:按摩时可以采用点压、按揉的方法.具体按摩时侧臂立掌,用另一只手的拇指指尖进行点压、按揉。

5.劳宫穴——安神和胃、熄风凉血取穴:位于手掌心,当第2、3掌骨之间偏于第3掌骨,握拳屈指时中指尖处。

手法: 采用按压、揉擦等方法,左右手交叉进行,每穴各操作10分钟。

6.涌泉穴——缓解眼干、耳鸣取穴:位于足底部,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

手法:将拇指或食指的指端放于足心涌泉穴处,来回按揉,每天揉100次为宜。

7.风府穴——缓解眩晕取穴:人体风池穴位于项部,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

手法:用中指由上向下按摩风府穴,注意按压时力度要适中,每次按摩2分钟或者根据需要而定。

8.肝俞穴——平息肝火、补血消瘀取穴:肩胛下角平对第7胸椎,向下数2个棘突为第9胸椎在背部,当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手法:用两手大拇指指肚各自轻按在脊柱两边的肝俞穴(侧卧。

从低头时最大拱起的骨骼算起,第九个凸起的骨骼正下方凹处,上下各两指处)9.膻中穴——有宁心神、除闷取穴:在胸部,前正中线上,两乳头与前正中线的交点处即为此穴。

手法:颤中穴的按摩方法双手作护胸状,用双手的无名指,中拇指,右手无名指的指肚自下高于一切推拿。

董氏奇穴10大穴位解析!

董氏奇穴10大穴位解析!

董氏奇穴10大穴位解析!1、重子穴治久年背痛,十四经穴无出其右者定位:手掌虎口下一寸,在大拇指掌骨与食指掌骨之间,与手背大白穴相通。

解剖:有桡骨神经、桡骨动脉、肺分支神经。

取穴:掌心向上,当大拇指掌骨与食指掌骨之间,虎口下一寸处是穴。

可与大白穴相通。

归经:入肺经。

穴性:疏风解表,清泄肺气。

主治:肺炎、肺癌、肺气肿、感冒、咳嗽、气喘、心悸、退烧、喉炎、背痛、胸痛、膝盖痛。

针刺法:直刺一—二寸。

治小儿疾患以三棱针刺出血特效。

针感:酸胀疼痛感。

说明:重子与重仙两穴近传统十四经肺经,亦入肺经,因此同鱼际一样可治与肺有关的疾病。

2、肾关穴治尿频定位:肾关穴在天皇穴下一寸五分。

主治:胃酸過多、倒食症、眼球歪斜、散光、貧血、癲癇病、神經病、眉酸骨痛、鼻骨痛、頭暈。

針法與應用:五分至一寸。

補腎深二寸。

治胃酸過多、倒食症為天皇穴之配針。

3、木穴治鹅掌风木二穴定位:手掌面食指第一节正中央内侧三分处。

即中间穴内侧三分处。

解剖:固有掌侧指神经、肝神经。

、取穴:掌心向上,当食指第一节正中央(即中间穴)内侧三分处是穴。

归经:入肝经。

穴性:疏肝理气,活血去风。

主治:脾气暴躁、干活旺盛、肩膀紧痛、右胁下痛、项强痛、胆固醇过高、胃胀痛。

针刺法:五分针,直刺二—四分。

针感:局部酸胀疼痛感。

应用:双手取穴效果更佳。

说明:(一)在董公著作中,木穴主治范围不广,而胡师扩大其范围,而赖著在其书中将木穴又称为感冒穴,赖说木穴对流泪、发汗、止汗、感冒效果不错,其谓木穴能止感冒流涕于片刻,而笔者认为如要治疗感冒流涕单取木穴,不如再配三叉三穴、灵骨、大白,再加足感冒穴,则效果当更佳。

(二)木穴在人体脏器全息律投影上为肝区,所以称木穴,因此取本穴对治右胁下痛,有特效。

定位:手掌面食指第一节正中央内侧三分下二分半。

解剖:固有掌侧指神经、肝神经。

取穴:掌心向上,当木二穴下二分半处是穴。

归经:入肝、胃、肺三经。

穴性:泻肝胆热、开郁通窍。

主治:口苦耳鸣、肝火旺盛、脾气暴躁、肩膀酸痛、右胁下痛、项紧痛、胆固醇过高、胃胀痛。

肝郁气滞按什么穴位

肝郁气滞按什么穴位

肝郁气滞按什么穴位文章目录*一、肝郁气滞按什么穴位*二、肝郁气滞的症状*三、肝郁气滞怎么进行饮食调理肝郁气滞按什么穴位1、肝郁气滞按行间穴行间穴是肝经上的一个穴位,位于足背侧,在拇趾和第二趾之间的位置,是刺激肝经的穴位,能帮助打通肝经。

按摩行间穴对于疏肝理气,调畅气机很有帮助,比较适合肝郁气滞或肝火旺的人。

脸色发黄的女性经常按摩这个穴位,有助于改善皮肤状况。

对于肝病患者来说,按摩行间穴虽然不能根治肝病,却能疏通肝经,调畅气血,改善肝功能,对于缓解病情具有很好的作用。

2、肝郁气滞按太冲穴在人体足厥阴肝经上,太冲穴为重要穴位之一,是肝经的原穴。

人生气之时,肝也会受到影响,太冲这个肝经的原穴便会显现出一些信号,表现为有温度或色泽发生变化、压痛感,对外界更为敏感,甚至其软组织的张力发生异常。

气走肝经,而原穴太冲往往调控着该经的总体气血,起到控制情绪的作用。

3、肝郁气滞按三阴交穴三阴交穴,顾名思义,就是足部的三条阴经交会的穴位,是人体一个比较特殊的穴位。

说它特殊是因为人体的阴经和阳经本来是各自循行的,平行分布于人体的手足部位,但三条阴经即脾经、肝经、肾经却在脚踝处有了一个交叉点,也就是三阴交穴。

所以三阴交穴对于肝、肾、脾三条经脉的气血调节,具有突出的作用。

脾统血液,肝藏血行气,而肾藏精,虽然三阴交穴是脾经上的穴位,但因其与其他两条经脉的特殊关系,所以按揉三阴交穴不但能够健脾胃,还可活肝血、益肾精。

4、肝郁气滞按大敦穴大敦穴是肝经的第一个穴位,位置在大脚趾缝的脚趾甲边上,通过按摩或者是艾灸大敦穴可以清肝明目,梳理肝气帮助化解肝郁。

5、肝郁气滞按足三里足三里是我们经常会说到的一个穴位,按摩或者是艾灸足三里可以起到调理脾胃,补肝益气,通经舒络,祛风化湿的作用,如果有肝气郁结的症状可以通过刺激足三里来帮助改善。

肝郁气滞的症状肝郁气滞的患者往往会心情抑郁,患处会胀闷不适,有的患者会有疼痛的感觉,对于女性来说患者会有乳房胀痛,月经不调的症状,严重的患者会出现闭经的症状,这主要是肝气郁结导致的。

肝经胃经脾经重要穴位图及说明(建议收藏)

肝经胃经脾经重要穴位图及说明(建议收藏)

肝经—-—大敦、行间、太冲、中封几个穴位的位置与功能肝经的穴位比较少,就14个,有很多还根本不好找。

其实,我们日常生活中也没必要用那么多,一般能使用其中四五个,就对身体非常有好处了。

肝经一般不太容易找准确,这里有一个很好办法,就是做个劈叉动作,用个手指去摸大腿根,有一根硬筋,顺着硬筋往下走就是肝经了。

肝经上的穴位,有的可以一带而过,了解一下名称即可,有的则需要每天反反复复地揣摩、深思。

因为,有的穴位会像您最亲的人一样,不离不弃地伴随您一生。

穴位中称:大敦穴(井木穴)治崩漏、月经过多等出血症:艾灸大敦穴“敦”是厚的意思,“大敦"就是特别厚。

大敦穴又是一个井穴,“井”是源头的意思。

中医讲肝藏血,所以肝经上的大敦穴能治疗出血症,且主要是下焦出血,像崩漏、月经过多等。

处理大敦时,经常使用的方法是艾灸.穴位位置:在足大趾外侧趾甲角旁一分。

主治疾病:大敦是人体足厥阴肝经上的主要穴道之一,1。

古代的医家一致认为此穴是治疗疝气的特效穴位。

《玉龙歌》“七般疝气取大敦。

"《胜玉歌》“炙罢大敦除疝气。

”2.疏肝理气的作用最强,善治因气郁不舒引起的妇科诸症,如闭经、痛经、崩漏,更年期综合症。

3。

同时也是治疗男子阳痿、尿频、尿失禁的要穴,用指甲轻掐此穴还有通便之效4。

此穴还是治疗肝脏慢性病必不可少的治疗和保健要穴最佳方法:此穴用艾炙效果最好穴位名称:行间穴(荥火穴)出现牙痛、腮帮子肿、口腔溃疡、鼻出血、舌尖长泡等心火旺的症状:揉行间穴。

穴位位置:在脚的大拇趾和第二趾根部之间的中央起,稍靠近大指趾侧之处,在脚的表面交接处上就是行间穴。

主治疾病:“荥主身热",行间属火,行间是散心火的,为肝经的子穴,最善治头面之火,如目赤肿痛、面热鼻血等,眼睛胀痛掐此穴尤为显效。

《类经·图翼》“泻行间火而热自清,木气自下。

"还治心里烦热,燥咳失眠。

因肝经环绕阴器,行间还善治生殖器的热症,如阴囊温疹、小便热痛、阴部瘙痒等.对痛风引起的膝踝肿痛,点掐行间也有很好的止痛效果。

人体最重要的30个艾灸穴位(附穴位图)

人体最重要的30个艾灸穴位(附穴位图)

人体最重要的30个艾灸穴位(附穴位图)有养生有态度有生活有定制一次体验的关注中医艾灸之所以走人寻常百姓家中,与简便的操作、显著的治疗功效、经济实惠和就地取材是分不开的。

艾灸除了治病的同时,还能够起到养生保健作用,这是其它治病方式所不具备的功效,并且无副作用,正因为如此,成为广大患者选择,深受百姓喜爱,千年流传至今。

文末上周养生粥福利公布了,耐心看完人们对于身体上的十二条经脉众多穴位很是头疼,让了解这么多穴位也是很困难的,为了更好的掌握穴位,本编结合穴位、取穴方法和主治病症等方面相互结合,取身上的重要的30个重要穴位,供各位艾灸朋友了解。

了解好这30个重要的穴位,便能够掌握解决身上百分之八十以上的病症。

【百会穴】:百会穴位于背部,后发际正中上7寸,当两耳尖直上,头顶正中。

取穴方法:取穴时采用正坐的姿势,百会穴位于人体的头部,头顶正中心,可以通过两耳角直上连线中点,来简易取此穴。

当前发际上五寸,后发际上七寸,前后发际之间的直线距离相当于12寸(或以两眉头中间向上一横指起,直到后发际正中点)。

主治疾病:头痛、目眩、鼻塞、耳鸣、中风、失语、脱肛、久泻久痢等。

【肩井穴】:位于位于大椎与肩峰端连线的中点上,前直对乳中。

取穴方法:取穴时一般采用正坐、俯伏或者俯卧的姿势,肩井穴位于肩上,前直乳中,当大椎与肩峰端连线的中点,即乳头正上方与肩线交接处(在大椎穴与肩峰连线三中点,肩部最高处)。

主治疾病:肩背痹痛、上肢不遂、颈项强痛等肩颈上肢部病症。

【大椎穴】:位于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取穴方法:取穴时正低头,大椎穴位于人体的颈部下端,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

若突起骨不太明显,让患者活动颈部,不动的骨节为第一胸椎,约与肩平齐。

主治疾病:热病、痢疾、咳嗽、肩背痛、腰脊强、小儿惊风、中暑、呕吐、风疹等。

【风门穴】:位于背部,当第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取穴方法:取穴时采用正坐或俯卧姿势,风门穴位于背部,从朝向大椎下的第2个凹洼(第2胸椎与第3胸椎间)的中心,左右各2厘米左右之处(或以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按摩什么穴位可以舒理肝气郁结

按摩什么穴位可以舒理肝气郁结

按摩什么穴位可以舒理肝气郁结肝气郁结是中医上的症状,如果肝火长期堆积在人体中,危害非常大。

爱发火的人肝火比其他人更大,所以切莫轻易动怒。

那么按什么穴位舒理肝气郁结?下面就赶紧跟着店铺一起来看看吧!舒理肝气郁结按摩的穴位1、按太冲穴疏理肝气郁结太冲穴是肝经的原穴,也是肝经上最重要的穴位,是治疗各类肝病的原穴,也是肝经上治疗各类肝病的特效穴位。

它能够降血压、平肝清热、清利头目,和中药菊花的功效非常相似,而且对女性的月经不调也很有效。

所以刺激它可以疏肝解郁,还可以使偏旺的肝火下降。

太冲穴很好找,在足背上第一、二脚趾缝向上找,大约有两指宽的地方,在两个骨头之间,按下去有很强的酸胀或胀疼感。

刺激太冲穴的最佳时间是春季,因为,在五行中,肝属木,而术与春季对应,春季是万物生发的季节,肝木之气上升,这个时候多揉两侧太冲,泻肝火,可以有效地预防腩血管疾病的意外发生。

当然,在夏、秋、冬三季按揉太冲穴也有不错的效果。

具体操作方法:晚上9-11点是肝经经气运行最旺的时持一段时间,肝气郁结的症状就会慢慢消失。

2、按阳陵泉穴疏理肝气郁结我们人体有一副看不见、吃不到,却能摸得着的“逍遥丸”,这“逍遥丸”就是人体胆经里的一个重要穴位———阳陵泉穴。

经常按揉它,对肝气郁结的症状,比如:郁闷、易怒、胁下胀或痛,以及因情绪引起的各种疼痛、厌食、嗳气等,有很好的缓解作用,因此说它是人体自带的“逍遥丸”。

《内经》中说:“肝者,之官,谋虑出焉。

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肝经在里,负责谋虑;胆经在表,负责决断。

肝胆相照,互为表里,肝经的气需要通过胆经来发散。

肝气一旦抑郁,胆经的循行路线就会出现不适。

而胆经疏通了,肝气也会得到发散。

阳陵泉穴位于膝盖斜下方,具体来说,就是在膝盖下面的外侧有一个突出的小骨头,而阳陵泉穴就在这个骨头下方的边上,用食指按住它,像拨动琴弦一样,此处有一根筋,反复拨动几次,小腿就会有麻麻的感觉。

拨动双侧阳陵泉穴,每天早、中、晚各一次,每次2~3分钟。

十井穴位的功能主治

十井穴位的功能主治

十井穴位的功能主治1. 井穴位的概念井穴位是中医学中的一个术语,指的是五脏之中的主要穴位。

它们位于手足的指关节凹陷处,因此又被称为“井”穴。

其中,十井穴位分布在十个脏腑对应的手足指关节凹陷处。

2. 十井穴位的功能十井穴位具有较为特殊的功能,它们可以促进相关脏腑功能的调节和疾病的治疗。

下面将分别介绍十井穴位的功能和主治。

1) 手阳明大肠经:曲池•功能:清热解毒、宣肺利咽•主治:咽喉肿痛、口舌生疮、齿痛、咳嗽、气喘等。

2) 手少阳三焦经:天井•功能:清热利咽、除烦解渴•主治:喉痹、咽干、口渴、烦躁、肠鸣等。

3) 手太阴肺经:鱼际•功能:利胸宽肺、通利气机•主治:咳嗽、气喘、胸闷、哮喘等。

4) 手少阴心经:列缺•功能:清心调神、安神定志•主治:心悸、失眠、健忘、癫痫等。

5) 手厥阴心包经:经渠•功能:滋养心包、调和气血•主治:心痛、胸痛、心悸、气短等。

6) 足阳明胃经:迎香•功能:理气和胃、暖中行气•主治:胃痛、腹痛、胃寒、消化不良等。

7) 足少阳胆经:曲骨•功能:疏肝理气、消肿止痛•主治:头痛、眩晕、目赤、耳聋等。

8) 足太阴脾经:阴陵泉•功能:健脾和胃、润燥利尿•主治:脾胃虚弱、泄泻、浮肿、尿频等。

9) 足少阴肾经:涌泉•功能:滋肾养阴、固精安神•主治:里寒、尿频、失眠、健忘等。

10) 足厥阴肝经:行间•功能:疏肝利胆、舒筋通络•主治:头痛、眼疾、痛经、癫痫等。

3. 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使用方法:可以通过按揉、推拿、针刺等方法刺激井穴位,以发挥其功能作用。

•注意事项:在使用时,需寻找准确的井穴位,并掌握适宜的力度和时间,避免过度刺激造成不良反应。

4. 总结通过刺激十井穴位,可以调节和治疗与对应脏腑相关的疾病。

但在实际使用中,仍需谨慎操作,遵从中医的理论指导和专业医师的建议,以达到最佳的效果和安全性。

护肝穴位

护肝穴位

肝经穴位名称:大敦[经穴]【定位】:在足(足母)趾末节外侧,距趾甲角0.1寸(指寸)取穴时,可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姿势,大敦穴位于大拇趾(靠第二趾一侧)甲根边缘约二毫米处【作用】:疏调肝肾,熄风宁神。

【主治】:①疝气。

②遗尿。

③崩漏,阴挺,经闭。

④癫痫。

【归经】:足厥阴肝经穴【类别】:井穴穴位名称:行间[经穴]【定位】:在足背,当第一、二趾间,趾蹼缘的后方赤白肉际处。

在足背侧,当第一、二趾间,趾蹼缘的后方赤白肉际处。

解剖,有足背静脉网;第一趾背侧动、静脉;腓神经的跖背侧神经分为趾背神经的分歧处【作用】:调理肝肾,清热熄风。

【主治】:①目赤肿痛,青盲。

②失眠,癫痫。

③月经不调,痛经,崩漏,带下。

④小便不利,尿痛。

【归经】:足厥阴肝经穴【类别】:荥穴【定位】:在足背,当第一、二蹠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

【作用】:疏肝利胆,熄风宁神,通经活络。

【主治】:①头痛,眩晕,目赤肿痛,口眼歪斜。

②郁证,胁痛,腹胀,呃逆。

③下肢痿痹,行路困难。

④月经不调,崩漏,疝气,遗尿。

⑤癫痫,小儿惊风。

【归经】:足厥阴肝经穴【类别】:输穴原穴穴位名称:中封[经穴]【定位】:在足背侧,商丘与解溪连线之间,胫骨前肌腱的内侧凹陷处【作用】:疏肝利胆,通经活络。

【主治】:①疝气,腹痛。

②遗精。

③小便不利。

【归经】:足厥阴肝经穴【类别】:经穴穴位名称:蠡沟[经穴]【定位】: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5寸,胫骨内侧面中央【作用】:疏泄肝胆,调经利湿。

【主治】:①外阴瘙痒,阳强。

②月经不调,带下。

③小便不利,疝气,足肿疼痛。

【归经】:足厥阴肝经穴【类别】:络穴【定位】:在小腿内侧,当内踝尖上7寸,胫骨内侧面的中央【作用】:疏肝理气,消肿止痛,调经通络。

【主治】:①两胁痛,腹胀,腹痛,泄泻。

②恶露不尽。

③疝气。

【归经】:足厥阴肝经穴【类别】:郄穴穴位名称:膝关[经穴]【定位】:在足小腿内侧,当胫骨内上髁的后下方,阴陵泉后1寸,腓肠肌内侧头的上部。

【作用】:散寒除湿,通关利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气疏肝“十大穴位”
我们知道,人在情绪异常的时候,容易影响肝的生理功能,使人体各部气的活动异常,出现气机不畅、郁结、逆乱等病理变化,进一步加重情绪障碍,甚至影响脾胃功能,出现情绪抑郁、肝区不适、胁肋胀痛、胃脘不舒、消化不良等症状。

中医认为肝具有疏泄功能,即能够调畅全身气的运行状态,促进各脏腑功能活动,推动全身气血津液运行,从而增强脾胃的消化和传输功能。

工作繁忙的你,身体不舒服时,懒得去医院,又常常忘记带药,这个时候不妨试试中医的按摩手法。

经常施行疏肝理气的保健按摩,有助于调畅气机、改善气血的运行状态,从而有效舒缓压力。

每个人都有脾气大的时候,然而脾气大易伤肝,不利于养生保健。

中医认为,脾气大易引起肝气郁结,按摩身上的10大养生穴位,即能缓解情绪波动,又能达到舒肝养肝的养生保健作用。

中医认为,肝气郁结是由肝失疏泄或情绪抑郁不舒引起的,可表现为脾气大,脸部长斑,黑眼圈等症状。

其中情绪问题大多来自工作和生活。

要想保健养生,必须改掉脾气大的毛病,以避免伤肝,此外,常按10大养生穴也可理气疏肝。

1.太冲穴
太冲穴最适合那些爱生闷气、郁闷、焦虑、忧愁难解的人。

头晕脑胀时,太冲穴让人神清气爽;有气无力时,太冲穴能
帮助补足气血;心烦意乱时,太冲穴可志定神安;怒气冲天
时,太冲穴使人心平气和。

太冲穴位于足背侧,第一、二趾骨的骨缝之间,向后约3横指宽处有一个凹陷,太冲穴就位于这个凹陷中。

使用指头压迫,会感到脉动。

应用此穴时,在双侧穴位上用拇指指端用力按揉,使局部产生较强的酸胀感为宜次一般按揉3~5分钟。

2.角孙穴
位于人体的头部,折耳廓向前,当耳尖直上入发
际处。

正坐或侧伏,以耳翼向前方折曲,当耳翼尖
所指之发际处。

若以手按着使口能合,其处牵动者
取穴。

主治耳部肿痛,目赤肿痛,目翳,齿痛,唇燥,项强,头痛。

按摩此养生穴位,可舒肝治头痛。

有些人在按摩完角孙穴后会打嗝,说明起到了一定的疗效。

这个穴位对于着急生气后两肋胀痛、乳房胀痛的人更有益。

3.风池穴、
4.太阳穴
风池穴和太阳穴等穴位是头上的“撒气穴”。

按压这些穴位
能起到明目醒脑、舒缓疲劳、焦虑的养生保健作用,可治
疗头痛,眩晕等病症
5.膻中穴
位于两乳之间,有宁心神、除闷的养生作用。

按摩时用大
拇指腹稍用力揉压穴位,每次揉压5秒,休息3秒。

生气
时往下捋100下,可以顺气,对岔气也有很好的养生作用。

6.肩井穴
按摩此养生穴位可以改善乳房胀痛、乳腺增生、乳腺炎。

用拳头敲打肩井穴可缓解颈疲劳、使大脑供血充足、治疗
头痛,同时还可除闷、宁心神。

7.肝俞穴
肝之背俞穴。

在背部,当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布有第九、十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深层为外侧支,第
九肋间动、静脉后支的内侧支。

此穴的主治疾病为:胃肠
病、胸痛腹痛、肝病、老人斑、皮
肤粗糙、失眠等。

此养生穴位是肝
的背俞穴,是肝的元气在身体背部
汇聚而成的“水潭”,肝俞是养肝
不可缺少的养生要穴。

肝俞与太冲搭配,在中医里属于“俞原配穴”法,按摩此养生穴位能够补肝阴,养肝柔肝。

8.足三里、9.三阴交穴
足三里中医术语,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
位之一,是一个强壮身心的大穴,传统中医认
为,按摩足三里有调节机体免疫力、增强抗病
能力、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
化湿、扶正祛邪的作用。

足三里穴位于外膝眼
下四横指、胫骨边缘。

三阴交属足太阴脾经,
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
后方;正坐屈膝成直角取穴。

这两大养生穴位是补脾胃的要穴,脾胃是后天
之本,气血靠它们运化,所以养肝必须把脾胃
这个运化气血的“机器”保养好。

10.太溪穴
位于足内侧,内踝后方与脚跟骨筋腱之间
的凹陷处。

也就是说在脚的内踝与跟腱之间
的凹陷处。

双侧对称,也就是两个。

此养生要穴是肾的原穴,是储存肾脏元气的
仓库。

肝属木,肾属水,树木需要水的浇灌
才能健康成长,所以养肝必须要滋阴。

用太
溪调动肾脏的功能,能够更好地“滋水涵木”。

优酷会员账号共享,迅雷会员账号分享,爱奇艺VIP会员共享账号/ujSnu19gbi4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