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同心圆理论对城市的影响 陶俣

合集下载

浅谈同心圆理论对城市的影响 陶俣

浅谈同心圆理论对城市的影响 陶俣

浅谈同心圆理论对城市的影响专业:土木建筑学院建筑学班级:建筑学0901班*名:**学号: *************日期: 2012年11月26日河南工业大学浅谈同心圆理论对城市的影响[摘要]:城市土地使用布局结构理论城市内部各类土地规划布局有一定的模式和运行规律,一般可归纳为三个理论,均与城市的经济地租密切相关。

同心圆理论:伯吉斯1923年提出,城市划分为5个同心圆。

居中是中央商务区,第二环是过渡区,是衰败了的居住区,第三环是工人居住区,第四环是良好住宅区,第五环是通勤区。

扇形理论霍伊特1939年提出,土地使用均是从市中心区既有的同类土地使用的基础上,有内向外扩展,并继续留在同一扇形范围内。

多核心理论哈里斯、乌尔曼1945年提出。

[关键词]:土地使用布局同心圆 CBD城市土地使用布局结构理论,一般可归纳为三个理论。

三个理论都是对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描述。

伯吉斯的同心圆模式是建立在土地均质的基础上的,依据地租理论,市中心多分布商业区,向外依次为工业区、住宅区和农业用地。

霍伊特的扇形模式是在土地均质的基础上考虑了放射性的交通线路的影响。

在这些交通线路周围的地租较贵,因而改变了同心环的分布,沿着放射状道路出现了扇形的土地利用结构。

此外还有多核心模式,较为复杂,但也是建立在地租理论的基础上的。

主要指城市中存在多个商业中心,围绕这些商业中心又形成不同类型的用地结构。

下面是城市土地使用布局三个理论中,对于同心圆理论的浅谈。

同心圆理论,由E·W·伯吉斯于1923年提出的。

他以芝加哥为例,试图创立一个城市发展和土地使用空间组织方式的模型,并提供了一个图示性的描述。

根据他的理论,城市可以划分成5个同心圆区域(见图一)。

居中的圆形区域是中心商务区,这是整个城市的中心,是城市商业、社会活动、市民生活和公图一同心圆区域示意图共交通的集中心。

在其核心部分集中了办公大楼、财政机构、百货公司、专业商店、旅馆、俱乐部和各类经济、社会、市政和政治生活团体的总部等。

探究同心圆环状结构形变影响因子

探究同心圆环状结构形变影响因子

探究同心圆环状结构形变影响因子德国农业经济学家杜能在其著作《孤立国》中提出了著名的“孤立国”理论,奠定了区域经济理论的学科基础,他对于其假定的“孤立国”,给出了以下六个前提条件:(1)肥沃的平原中央只有一个城市。

(2)不存在可用于航运的河流与运河,马车是唯一的交通工具。

(3)土质条件一样,任何地点都可以耕作且收成相同。

(4)距城市80 km之外是荒野,与其他地区隔绝。

(5)人工产品供应只来源于中央城市,而城市的食物供给则只来源于周围平原。

(6)矿山和食盐坑都在城市附近。

在这种假设条件下,杜能以运费为关键因子,来揭示农业生产的空间分异规律。

他以城市为中心,把城市外围按距离划分成6个环带,即,自由农作区、林业区、轮作农业区、谷草农作区、三圃农作区和畜牧业区,这些环带被称为杜能环,由此也就得出农业生产的同心圆环状结构。

然而,在现实的农业生产中根本不存在杜能所谓的标准的同心圆环状结构。

那么,是什么因子导致杜能农业生产同心圆环状结构的变形及彻底改变呢?杜能农业模型的变形及彻底改变是多个因子综合作用的产物。

1 自然条件是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直接因子。

它主要有下垫面(包括地形、地貌、水文、土壤等)和气候两个因子(1)下垫面是指地球大气圈下面某一区域的地球表面,该表面既可以有固态的部分(如土壤、岩石、植被、能源矿产等),也可以有液态的部分(如海洋、河流、湖泊),是多个因素的综合体,其构成的多要素性难免会导致其要素分布的非均质性。

换言之,我们无法在下垫面中找到完全相同的两片地块,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的道理一样。

以法国葡萄酒产区中的罗讷河谷与波尔多两大产区的葡萄种植和法国的巴黎盆地谷类种植区为例,罗讷河谷位于中央高原和阿尔卑斯山脚丘陵地之间,中心城市为里昂。

由于罗讷河两侧地形地貌和土壤的限制,谷内的葡萄种植区只能成条带状沿土壤较疏松肥沃的谷地两侧及坡脚南北延伸,而不能跨过险峻的地形区形成杜能环。

同样,因为巴黎盆地并非一个圆形,而只能说是一个不对称的多边形,受周围地形的限制,盆地内的谷类作物带也成多边形分布而非杜能环。

天津同心圆生态模式及其形成机制

天津同心圆生态模式及其形成机制

天津同心圆生态模式及其形成机制
王光荣
【期刊名称】《社会工作》
【年(卷),期】2008(000)014
【摘要】从人类生态学视角研究当代天津市有重要意义。

天津市当前呈现出同心圆生态模式。

形成机制是,土地管理制度和城市规划制度是宏观基础,住房市场化和社会财富差异是客观条件,个人选择是关键因素。

【总页数】3页(P53-55)
【作者】王光荣
【作者单位】天津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天津30019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2.8
【相关文献】
1.依法维权同心圆梦——市人大常委会视察《天津市少数民族权益保障规定》实施情况
2.天津市均质混合生态模式及其形成机制
3.近代天津的双中心生态模式及其形成机制
4.天津市城内-城外生态模式及其形成机制
5.天津文化产业众筹融资生态模式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析中心地理论在中国都市圈布局中的实现

浅析中心地理论在中国都市圈布局中的实现

浅析中心地理论在中国都市圈布局中的实现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都市圈之间的竞争越来越集中地表现为城市之间的竞争。

试通过对“中心地理论”核心思想及基本假设进行阐述,同时探讨了“中心地理论”在当前中国都市圈规划中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中心地理论;区域规划;城市建设;商业网点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0-0132-02收稿日期:2010-01-28作者简介:郑佳丽(1982-),女,重庆潼南人,硕士研究生,从事法制与经济研究。

中心地理论是研究城市空间组织和布局时,探索最优化城镇体系的一种城市区位理论。

中心地理论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初西欧工业化和城市化迅速发展时期,是1933年由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泰勒(W.Christaller)在一本探讨南部德国的城市区域空间分布的论著中,通过对城市分布的实际状况进行概括和提炼而提出的。

他发现一定区域内的中心地在职能、规模和空间形态分布上具有一定规律性,中心地空间分布形态会受市场、交通和行政三个原则的影响而形成不同的系统。

他探讨了一定区域内城镇等级、规模、数量、职能间关系及其空间结构的规律性,并采用六边形网络构架对城镇等级与规模关系加以概括。

1940年德国经济学家廖什(ALosch)则继承和发展了这种理论,从而开辟了人文地理数量运动的先河。

但是,中心地理论关于地域运动规律的基本法则是在“均质平面”和“经济人”的基本假设下推导的。

其在实践应用中会产生这种种变形,因此,深刻理解和把握这种变形,对城市规划和区域规划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一、中心地理论(一)德国学者克里斯塔勒在1933年提出了中心地设计理论,其布局有两个出发点:1.市场原则,即中心地市场的等级越高,其所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的种类就越完备,而低等级中心地仅限于供应居民日常生活所需的少数商品和服务,等级越低的中心地,向居民提供的商品和服务越有限。

而且在销售每一种商品时,都要以获得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尽可能占有最大的市场销售区域,以满足居民的生产生活消费需要。

同心圆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探讨

同心圆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探讨

同心圆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探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规划成为了人们共同关注的话题。

在城市规划领域中,同心圆城市规划理论逐渐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同心圆城市规划理论认为,城市应该以一个中心为起点,按照半径逐渐扩大的方式进行规划和发展,形成以中心为核心的同心圆结构。

这一理论的提出,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同心圆城市规划理论的核心思想是以人为本,注重人们生活的便捷性和舒适性。

这种规划理论认为,城市规划应该以中心区域为核心,重点发展和建设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便利和舒适的功能区域。

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应该考虑人们的出行、生活、工作等方面的需求,为人们创造一个便于生活的宜居环境。

实践中,同心圆城市规划理论可以在建设新兴城市、扩大城市范围和改造老旧城区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

在建设新兴城市时,可以根据同心圆城市规划理论,将中心区域作为城市的发展重点,依次逐渐扩大建设其他功能区域,形成一个完整的城市结构。

扩大城市范围时,同心圆城市规划理论可以帮助规划者合理划定城市的边界,确定新建区域的发展方向。

同时,在改造老旧城区时,也可以利用同心圆城市规划理论将城市区域进行划分,统筹考虑整体的发展需求。

同心圆城市规划理论的实践中还需要关注一些问题。

首先,需要考虑到城市的整体发展需求,合理划定城市的规划边界。

城市规划不应仅仅局限于中心区域的发展,而是应该兼顾城市的整体发展需求。

其次,需要在规划过程中重视各个功能区域之间的联系和协作。

同心圆城市规划理论强调以中心区域为核心,但并不意味着其他功能区域的发展可以忽视。

各个功能区域之间需要相互配合、互相依存,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另外,同心圆城市规划理论的实践需要充分考虑城市的历史文化和氛围。

城市不仅仅是一座建筑的堆砌,更是一个拥有独特历史、文化的空间。

在规划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城市的文化底蕴,保护和传承城市的历史和文化。

同心圆城市规划理论的实践也需要充分倾听市民的声音和反馈。

加强城市环境管理的思考

加强城市环境管理的思考

加强城市环境管理的思考陶学荣一城市是特定意义的生态系统,是人类与环境在这一特定空间地域的有机结合和对立统一。

人类只有按着城市的生态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规律办事,人类与环境才能够协调发展,相互促进,保持生态平衡。

否则,二者就会发生矛盾的冲突,导致环境问题。

造成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等环境污染,其主要原因是:1、建设目标的疏忽,政治上的疏忽。

现代国家的建设目标总是在追求经济效益与物质文明上下功夫。

像大兴安岭林区的特大森林火灾,经过5万军民25个昼夜的英勇战斗才予扑灭,就是缺乏大森林的保护神——“道路”与“瞭望塔”建设滞后造成的。

当环境保护问题的处理与解决进入行政决策层面时,由于受政治上的因素影响,缺乏整体规划,又推行地方保护主义、本位主义,只求机器运转、商品销售,至于自然环境的污染与破坏全然不顾。

城市环境管理机关众多,部门林立,分兵把口,各自为政,缺乏统一的团队指挥,建筑用地征购、公司企业成立的立案、施工建设执照的发给、环境品质管制、企业安全、卫生检查各有不同的主管机关,彼此很少通气、联系。

2、自私行为的贻害。

我国自改革开放20年来,国家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建设有了长足的发展,城市景象日新月异,人民生活蒸蒸日上,这除了归功于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引,还依赖于解放了思想,摆脱了束缚的城乡工农劳动者,只是分子的“致富”心理促成,也就是自私自利的利益之心驱动的结果。

“自私之心”人皆有之。

但有的“以私害公,以思肥公”、“损人利己”则就大大不可。

废水不作处理、工厂冒黑烟、汽车排黑气、工业固体废弃物和城市生活垃圾排放量越来越大,焚化垃圾场及综合利用跟不上,自私自利的行为把人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大加污染与破坏,实为今日城市之一大公害。

3、行政资源运用的扭曲与投入的不足。

由于社会进步、经济建设的发展和人民生活向小康化迈进,人们已觉察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情况及对人们的工作、日常生活无所不在的影响,环境问题已成为公众关切的公共事务问题。

中国都市群发展的重要模式

中国都市群发展的重要模式

中国都市群发展的重要模式:郊区化与逆城市化作者:刘新静来源:《南通大学学报:社科版》添加日期:10年07月13日向心力与离心力是城市发展过程中最主要的推动力,这两种力量此消彼长,造成了城市阶段性的发展。

郊区化与逆城市化就是城市在集聚到一定规模之后出现的离心分散趋势,二者先后在西方发达国家出现,如今又以汹涌的态势出现于中国的大地上。

一、逆城市化是都市化进程中的必然产物郊区化与逆城市化是两个概念,郊区化(Suburbanisation)是指城市中心的人们迁移到郊区去居住。

郊区化的理念最先出现于18世纪的伦敦,此后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人口的郊区化,第二阶段是制造业的郊区化,第三阶段是零售业的郊区化,第四阶段是写字楼的郊区化。

在美国,这个过程可以用数字来表征:1950至1980年间大都市区人口增长的80%以上发生在郊区;到1970年,全国郊区人口超过居住在市区内的人口,形成继1920年美国城市人口超过农村人口以来的又一次历史性转折;1990年,郊区人口占大都市区人口的比率更增至60%。

逆城市化(counter- urbanization)强调的是随着后工业化的来临,人口在从大都市区流向非大都市区的同时,也在大都市区内部由大城市向中小城市流动。

美国经济地理学界权威学者布赖恩·J.L.贝里在70年代中期时就敏感地注意到了大都市发展开始趋缓的现象。

及至1980年,美国十年一度的人口统计结果显示:70年代美国非大都市区人口增长率超过大都市区人口增长率,恰在此期间,西方其他发达国家也程度不同地出现了大城市发展迟滞的现象,由此,“逆城市化”一时间成为学者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正如城市化与都市化有着本质区别,郊区化与逆城市化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所谓都市化进程,是指以…国际化大都市‟与…世界级都市群‟为中心的城市化进程。

它是城市化的升级版本与当代形态。

”[1] 从这个角度来说,逆城市化是郊区化的升级版本,它不仅包括了资源从城市核心区向郊区流动,也包括了资源从大都市向中小城市、农村地区流动。

城市地理学同心圆城市模型分布影响因素

城市地理学同心圆城市模型分布影响因素

城市地理学同心圆城市模型分布影响因素多核模型由于考虑的因素较多,比同心圆带模型和扇形模型在结构上显得复杂,也比较接近实际。

有人提出,该模型对各核心的职能之间联系及在城市总的发展中的地位注意不够。

以上三种模型,由于反映的时代特点不同,侧重点不同,因此都或多或少的适用于不同的地区,而不能适用于所有城市。

例如,在美国,不少老的城市适用同心圆带模型。

相反,在拉丁美洲的一些小城市,“反向”同心圆带模型最为适用。

那里富裕阶层往往居住在城市中心,而较贫穷阶层则往往居住在城市边缘。

霍伊特模型在美国适用于较多城市。

而亚洲和非洲最近研究表明多核模型可能较为合适。

所以世界各地城市千变万化,加上城市发展的阶段不同,城市模型不应当停滞不变、应当不断研究新的变化,建立新的模型。

3_城市空间组织理论理论

3_城市空间组织理论理论
alexander认为人的活动的倾向比需求更为重要因为倾向作为可观察到的行为模式反映了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而这就是城市规划和设计需要满他1965年发表了城市并非树形一文从城市生活的实际状况出发指出城市空间组织应当重视人类活动中丰富多彩的方面及其多种多样的交错与联系城市规划师和设计师在进行空间组织时不应偏好简单和条理清晰的思维方式轻易接受简单的各组成要素互不交叠的组织方法
山东建筑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1. 从城市功能组织出发组织空间的理论-2
(1)戈涅的工业城市
法国建筑师戈涅在20世纪初提出工业城市的设想,1904年 展出了这一方案的详细内容,1917年出版了《工业城市》一书。
——工业城市是一个假想的规划方案,它位于山林起伏的 河岸斜坡上,人口规模35000人。其选址考虑的是“靠近原料产 地或者附近有提供能源的某种自然力量,或者便于交通”。
这一思想直接孕育了《雅典宪章》所提出的功能分区的 原则,这一原则对于解决当时城市中工业居住混杂而带来的种 种弊病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山东建筑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1. 从城市功能组织出发组织空间的理论-5
(2)雅典宪章
——在柯布西埃影响下的国际现代建筑协会(CIAM)于 1933年通过了《雅典宪章》,确立了现代城市规划的功能分区 原则。
——中心边缘区:由中央商务区向四周延伸,往往由若干 扇面组合而成,商业地段区和低级单元住宅区组成,且高密度 住宅区距中央商务区较近,低密度住宅区分布在其间。
——中间带:具有混合型社会经济的特征,由高级单元住 宅区、中级单元住宅区和低级单元住宅区组成,并且高密度住 宅区距离城市中心较劲,地密度住宅区距离城市中心较远。
(5)塔弗的理想城市模式
1963年E.J.塔弗 (Taffe) 等人,从城市社会学角度提出了城市 地域理想结构模式。

城市经济学 5

城市经济学 5

都市区(Metropolitan Area)


美国是最早采用都市区概念的国家。1910年 美国人口普查局采用 后来成为国际通行的一个概念。欧洲、日本 指一个大的城市人口核心以及与其有着密切 社会经济联系的具有一体化倾向的邻接地域的 组合。
美国都市区的定义
1990年,规定每个都市区应有一个人口5万以 上的城市化地区(Urban Area)为核心 外围地区包括中心县和外围县 外围县是与中心县邻接且满足以下条件的县; ①从事非农业活动的劳动力至少占全县劳动力总 量的75%以上; ②人口密度大于50人/平方英里且每10年人口增 长率在15%以上; ③至少15%的非农业劳动力向中心县以内范围通 勤或双向通勤率达到20%以上。
北美洲
多伦多 伦敦 巴黎 纽约 马德里 休斯顿 迈阿密 洛杉矶 墨西哥城 米兰 加拉加斯
阿姆斯特丹 布鲁塞尔 法兰克福
东欧
莫斯科
维也纳
曼谷 新加坡 加尔哥达 孟买
图例
核心国家主城 核心国家辅城 边缘国家主城
里约热内卢
澳洲

约翰内斯堡
非洲
2.信息化与信息城市的浮现
信息化浪潮的冲击波不仅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 生产与生活,而且将极大地推动城市建设、城 市规划和城市管理迈向现代化的步伐,并直接 改变传统城市形态与功能,一种新型的“智能 城市”即高度信息化和全面网络化的城市将矗 立在世人面前。 信息化程度和水平是目前衡量现代城市经济社会 发展综合实力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第5讲 城市空间结构
城市空间结构的理论基础

区位理论 土地竞租理论
区位理论
区位理论,是城市科学的第一块理论基石。
农业区位论

关于同心圆的案例

关于同心圆的案例

关于同心圆的案例
1. 同心圆理论:这是一个关于城市发展和土地使用的理论。

根据这个理论,城市的发展是以同心圆的形式进行的,每个圆代表一个特定的土地使用类型,如住宅、商业、工业等。

这个理论是由E.W. Burgess在20世纪初提出的。

2. 同心圆设计:在艺术和设计中,同心圆是一种常见的图案。

例如,许多国家的国旗上都使用了同心圆的设计,如伊朗、新加坡等。

此外,同心圆也被广泛用于装饰和建筑设计中。

3. 同心圆实验:在物理学中,同心圆实验是一种用于研究电磁场和电磁波的实验。

在这个实验中,通过在一个圆形导线中通入电流,可以产生一个同心圆形状的磁场。

4. 同心圆农业:这是一种农业种植模式,通过将农田划分为多个同心圆,每个圆圈内种植不同的作物,以实现多样化种植和提高土地利用率。

5. 同心圆游戏:这是一种数学游戏,通过在纸上画出多个同心圆,然后通过连接圆上的点来形成各种图形,可以帮助孩子们理解几何图形和空间关系。

同心圆理论 扇形模式 多核心模式总结

同心圆理论 扇形模式 多核心模式总结

同心圆学说、扇形学说、多核心学说是西方城市空间结构理论的代表性学说。

这三种学说较为深刻的揭示可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的一般性规律,强调了中心商务区在城市发展和功能分区中的主导作用。

同心圆学说是由伯吉斯在1925年提出的。

这个模型的提出是以芝加哥城为基础的。

该学说揭示了城市土地利用的价值分带:中心商务区土地利用层次最高;越靠近中心商务区,土地利用集约程度最高;越往城市外围,地租地价就越低。

同心圆模式的优点是反映了一元结构城市的特点,动态分析了城市地域结构的变化。

但该模式一个明显的缺点就是过于理想化,形状很规则,对其他重要因素如城市交通作用考虑太少。

扇形学说
扇形学说是由霍伊特综合了64个城市的房租调查资料后于1939年提出的,这个模式的突出特点之一是考虑了交通作用对功能区的影响。

扇形模式是总结较多城市的客观情况而抽象出来的,所以适用于较多的城市。

多核心学说
多核心学说是由哈里斯和乌尔曼于1945年提出的。

多核心模式的突出优点是涉及到城市地域发展的多元结构,考虑的因素较多,比前两个模式在结构上显得复杂,而且功能区的布局并无一定的序列,大小也不一样,富有弹性,比较接近实际。

其缺点是对多核心间的职能联系和不同等级的核心在城市总体发展中的地位重视不够,尚不足以解释城市内部的结构形态。

同心圆学说

同心圆学说

同心圆学说、扇形学说、多核心学说是西方城市空间结构理论的代表性学说。

这三种学说较为深刻的揭示可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的一般性规律,强调了中心商务区在城市发展和功能分区中的主导作用。

对于我国城市的规划建设,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同心圆学说同心圆学说是由伯吉斯在1925年提出的。

这个模型的提出是以芝加哥城为基础的。

1871年芝加哥遭到一场大火,几乎有1/3的建筑区成为平地,其核心区全部被烧毁。

重建城市的空间结构呈同心圆式,随着贫富的差异,住宅区才出现分异。

城市可划分为5个圈层。

过渡区原先为高级住宅区,各类政府机构多位于此,后来因商业、工业等的不断侵入,环境质量显著下降。

通勤居民区是沿交通干线发展起来的,大多数人使用通勤月票上下班。

该学说揭示了城市土地利用的价值分带:中心商务区土地利用层次最高;越靠近中心商务区,土地利用集约程度最高;越往城市外围,地租地价就越低。

同心圆模式的优点是反映了一元结构城市的特点,动态分析了城市地域结构的变化。

例如过渡带内初期是住宅用地,后由于商业和轻工业的侵入,环境恶化后成为新来移民暂时居住的地带。

这一带内的居民在有条件时,就会迁到工人住宅带,这里环境稍好,且离工作地不太远。

但该模式一个明显的缺点就是过于理想化,形状很规则,对其他重要因素如城市交通作用考虑太少。

扇形学说扇形学说是由霍伊特综合了64个城市的房租调查资料后于1939年提出的,这个模式的突出特点之一是考虑了交通作用对功能区的影响。

辐射状的交通线路为高级住宅区的发展提供了便利,使得高租金的住宅区不再是呈圆环状分布,而是呈扇形向外发展。

扇形模式另一特点是各级住宅区也不再呈同心圆状,而是中级住宅区位于高级住宅区的两侧,低级住宅区位于中级住宅区与工业区之间,或位于高级住宅区的相反方向上。

换句话说,高级住宅区与低级住宅区不会相邻为伴,总是隔着中级住宅区。

扇形学说在同心圆学说的基础上,重点考虑了联结中心商务区的放射状交通干线的影响。

城市生态学

城市生态学

城市生态学第一章绪论1.城市生态学以生态学的概念、理论、方法研究城市的结构、功能和动态调控的一门学科,及时一门重要的生态学分支学科,又是城市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

城市生态学将城市视为一个生态系统,研究其形态结构外,更侧重于各组分之间的关系,及组分之间的能量流动、物质代谢、信息流通,人为活动形成的格局及其过程。

2.田园城市理论城市灾难的原因问题是城市无限制发展、土地私有和土地投机倒买。

田园城市实质上是城和乡的结合体,城市与乡村相结合。

田园城市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能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的土地归公众所有,由一委员会受托掌管。

3.同心圆增长理论认为城市的自然发展将形成5-6个同心圆形式,它是竞争优势及侵入演替的自然生态的结果。

4.扇形理论认为城市从CBD区沿主要交通干道向外发展形成星形城市,总的仍是圆形,从中心向外形成各种扇形辐射区,各扇形向外扩展时仍保持了居住区特点,其中有较多住宅出租的扇形区是城市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因为它影响和吸引整个城市沿着该方向发展。

5.多核理论许多北美城市的土地利用形式并不围绕一个中心,而围绕离散的几个中心发展,虽然市区有的核心不明显,有的核心是在迁移等原因下形成的,这最可能是由于汽车增长,成为上下班的主要交通工具所致。

6.城市生态学发展趋势城市生态系统的中心问题是人类与城市环境的相互关系,但在城市生态系统中,消费者主要是人类,人类占绝对优势;城市生态系统的还原功能主要由城市所依靠的区域自然生态系统中的还原者来完成。

因此,对于城市中的人类与环境如何协调共存,人类的主要生产和消费活动,即人类的经济活动与城市生态环境如何进行协调处理,以及对城市生态系统如何进行生态调控,使其沿着人类要求的方向发展,是城市生态系统的中心问题。

现代城市生态学最关心三个问题:可持续的生态系统方面、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全球变化方面。

基于同心圆理论下我国国家公园的发展模式

基于同心圆理论下我国国家公园的发展模式

基于同心圆理论下我国国家公园的发展模式作者:杨旭朱仁敏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9年第22期摘要:新时期,国家公园是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突破性探索,也是引领我国旅游业改革创新发展的方向。

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梳理,提出基于同心圆理论下我国国家公园的发展模式,将我国国家公园划分为核心区(严格开发区)、保护带(游憩展示区)以及外围区(开发利用区),详细介绍各区域的功能定位与产业规划,并由此从法律法规、管理体制、资金保障三个角度提出我国国家公园发展的保障体系,以期对我国国家公园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与借鉴。

关键词:同心圆理论;国家公园;发展模式中圖分类号:F592 ; ; ; ;文献标志码:A ; ; ;文章编号:1673-291X(2019)22-0191-03引言国家公园展现了最极致、最原生态的“自然之美”,它遵循保护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的理念,在适度旅游开发的基础上,为科学研究、自然教育、休闲游憩提供场所。

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建立国家公园体制,2015年国家发改委会同13个部门对国家公园试点各项工作进行了推进,2017年9月,中共中央印发了《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我国国家公园总体布局初步形成。

党的十九大报告再一次强调了国家公园的重要属性,目前中国已经进入了国家公园新概念体系全面重构的时代,国家公园的建设对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目前,我国国家公园正处于试点建设阶段,如何根据国家公园特点,建立一套符合我国国家公园发展模式的功能区,已成为了国家公园发展亟待解决的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

然而,通过研究发现,我国对于国家公园的研究并不多,主要是研究国外国家公园对我国建设国家公园的影响,此外还包含森林公园、地质公园、自然公园等相关研究,关于我国国家公园的建设和发展研究尚处于初期阶段。

因此,本文以此为基础,将研究关注的焦点投射在国家公园的发展模式上,力求通过引入同心圆理论重新构建国家公园的全新发展模式,期望对我国国家公园的建设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和借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同心圆理论

同心圆理论的运用通过对郑州
CBD的分析,这是同心圆学说的 运用,CBD包括了办公、科研、 教育、文化、商业等区域,与同 心圆学说中的中心商务区是完全 吻合的,且它不仅是郑东新区的 核心,也是未来郑州市的核心。 说明着郑州市正在向着同心圆城 市变化;“‘环形城市’等先进 的城市规划理论应用于新区总体 规划中”的“环形城市”规划理 论及就是E· 伯吉斯的同心圆学 W· 说。不难看出郑州市是想以同心 圆为规划,塑造一个新型的郑州 市出来,这也就充分的说明了同 心圆学说在城市规划中的实施与 运用。
同心圆理论
城市各功能区 经过不断地侵入和迁 移,呈同心圆状,自 核心向外扩展。
中心 商务区
过 渡 带
中产阶 工人 住宅区 级住宅区
通 勤 带
同心圆理论




居中的圆形区域是中心商务区,这是整个城市的中心,是城市商业、社会活 动、市民生活和公共交通的集中心。在其核心部分集中了办公大楼、财政机构、 百货公司、专业商店、旅馆、俱乐部和各类经济、社会、市政和政治生活团体 的总部等。 第二环是过渡区,是中心商务区的外围地区,是衰败了的居住区。过去,这 里主要居住的是城市中比较富裕或有一定权威的家庭,由于商业、工业等设施 的侵入,降低了这类家庭在此居住的愿望而向外搬迁,这里就逐渐成为贫民窟 或一些较低档的商业服务设施基地,如仓库、典当行、二手店商店、简便的旅 馆或饭店等。这个地区也就成为城市中贫困、堕落、犯罪等状况最严重的地区。 第三环是工人居住区,主要是由产业工人(蓝领工人)和低收入的白领工人 居住的集合式楼房、单户住宅或较便宜的公寓组成,这些住户主要是从过渡区 中迁移而来,以使他们能够较容易地接近不断外迁的就业地点。 第四环是良好住宅区,这里主要居住的是中产阶级,他们通常是小商业主、 专业人员、管理人员和政府工作人员等,有独门独院的住宅和高级公寓和旅馆 等,以公寓住宅为主。 第五环是通勤区,主要是一些富裕的、高质量的居住区,上层社会和中上层 社会的郊外住宅座落在这里,还有一些小型的卫星城,居住在这里的人大多在 中心商务区中心,上下班往返于两地之间。20世纪60年代以后,在这一区内居 住的中产阶级大量上升。
中心 商务区
工人 住宅区
过 渡 带
中产阶 级住宅区
通 勤 带
同心圆理论

该学说揭示了城市土地利用 的价值分带:中心商务区土 地利用层次最高;越靠近中 心商务区,土地利用集约程 度最高;越往城市外围,地 租地价就越低。同心圆模式 的优点是反映了一元结构城 市的特点,动态分析了城市 地域结构的变化。但该模式 一个明显的缺点就是过于理 想化,形状很规则,对其他 重要因素如城市交通作用考 虑太少。
近现代城市规划理论
小组人员:马毅飞 付松峰 王冠彬 陶俣
目录
一、(1)地租和竞租理论 二、(1)扇形理论 (2)同心圆理论 (3)多核心学说

(2)同心圆理论


这是由E· 伯吉斯于1923年提 W· 出的。他以芝加哥为例,试图创 立一个城市发展和土地使用空间 组织方式的模型,并提供了一个 图示性的描述。根据他的理论, 城市可以划分成5个同心圆区域。 这一理论特别关键的一点是, 这些环并不是固定的和静止的, 在正常的城市增长的条件下,每 一个环通过向外面一个环的侵入 而扩展自己的范围,从而揭示了 城市扩张的内在机制和过程。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