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儿童攻击行为与-心理理论-关系的研究

合集下载

儿童攻击行为的认知能力与心理发展

儿童攻击行为的认知能力与心理发展

儿童攻击行为的认知能力与心理发展儿童攻击行为一直是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

了解儿童攻击行为背后的认知能力和心理发展是促进积极行为、培养健康人格的重要一环。

本文将探讨儿童攻击行为与其认知能力以及心理发展之间的关系。

一、儿童攻击行为的定义儿童攻击行为指的是主动或被动地伤害他人、损坏财物或者威胁恐吓他人的行为。

这些行为可能以身体接触为主,如打、踢、推搡,也可能通过言语或其他方式实施,如说脏话、侮辱、恶意传播谣言。

攻击行为对儿童和社会都带来不良影响,因此研究儿童攻击行为的原因和解决方法至关重要。

二、儿童攻击行为的认知能力儿童攻击行为与其认知能力密切相关。

认知能力指的是儿童在感知、思考、理解和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

攻击行为通常反映了儿童在情绪调节、冲突解决、自我控制等方面的认知缺陷。

1. 情绪调节能力儿童攻击行为往往与情绪调节能力不足有关。

年幼的儿童常常无法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情绪,无法理解他人的感受,从而通过攻击行为来宣泄自己的情绪。

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需要与他人的互动和社会化经验。

2. 冲突解决能力冲突是儿童攻击行为的常见触发因素。

通过学习与他人合作、妥协和解决冲突的技巧,儿童可以减少攻击行为的发生。

冲突解决能力的培养需要教育者和家长的指导,让儿童学会倾听、表达意见和寻求妥协。

3. 自我控制能力自我控制能力是儿童攻击行为的关键。

儿童能否在冲动时控制自己的行为,决定了攻击行为是否会发生。

通过教育和训练,儿童可以逐渐提高自我控制能力,减少攻击行为的出现。

三、儿童攻击行为的心理发展除了认知能力,儿童的心理发展也对攻击行为的表现产生影响。

1. 情绪发展情绪发展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情绪发展过程中,儿童逐渐学会辨别和表达自己的情绪,从而更好地与他人沟通。

对于无法准确表达情绪的儿童来说,攻击行为可能成为他们表达愤怒或不满情绪的方式。

2. 社会认知社会认知能力的发展也与儿童攻击行为密切相关。

社会认知是指儿童理解并适应社会规范和价值观的能力。

儿童攻击行为的心理学研究

儿童攻击行为的心理学研究

儿童攻击行为的心理学研究儿童的攻击性是儿童社会性发展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

20 世纪以来,攻击的发展与控制问题一直是发展心理学最重要的研究领域之一。

本文从攻击的内涵、理论、一般模式、发展特点等角度对儿童攻击行为进行了概述,并针对儿童攻击行为的现状,提出一些教育策论,期望为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提供指导。

标签:攻击;攻击行为;影响因素1 攻击行为定义与特征Huesmann等人将其定义为“一种经常性有意的伤害和挑衅他人的行为”。

我国的心理工作者对攻击行为的定义是“伤害他人的身体行为或语言行为”,是有意伤害别人且不为社会规范所许可的行为”。

由以上攻击行为的定义可以看出,攻击行为具有以下特征:首先,攻击行为必须具有实际或潜在的伤害或毁坏性。

其次,攻击行为是有意的行为。

再次,唤醒性是指攻击涉及唤醒,即实施攻击者存在情绪及生理上的唤醒状态,虽然对它的判断同样存在困难。

最后,攻击行为是被伤害者不愿接受的行为,是受害者所厌恶的。

2 影响攻击行为的因素2.1 个人因素。

人格与攻击性关系的研究表明,儿童较强的攻击倾向与某种人格结构的稳定性紧密相连。

具有健康、成熟人格的人,自我意识和控制水平较高,相对而言采取攻击性行为方式的比率较小;反社会人格障碍的人更有可能达到酒精滥用和依赖的标准,也更易受酒精诱发的攻击的影响。

2.2 攻击行为的生物学因素。

目前的实证研究显示,言语能力、执行功能及额叶和颞叶机能缺陷与攻击和暴力有关。

首先,攻击行为与大脑的协同功能有关。

其次,与情绪唤起水平有关。

心理学家齐而曼、罗杰斯等人的研究都证明,一般化非特异性的唤起水平的提高会直接导致人们攻击性的增加。

激素与攻击行为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关系,研究表明,肾上腺皮质激素和垂体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对攻击行为也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切除肾上腺的动物,其攻击行为减弱。

2.3 社会环境因素。

国外研究表明,缺乏温暖的家庭、不良的家庭管教方式以及对儿童缺乏明确的行为指导和活动监督,都可能造成儿童以后的高攻击性。

机关幼儿园《儿童攻击性行为》PPT课件

机关幼儿园《儿童攻击性行为》PPT课件

根据行为的动机划分(哈吐普)
工具性攻击:个体为了获取物品、空间等而做出的抢夺推 操等动作、行为。
敌意性攻击:直接以人为指向的 , 以打击、伤害他人身心 为根本目的的攻击行为。
根据行为的起因划分(道奇、考依)
主动性攻击:指行为者在未受激惹的情况下主动发起的攻 击行为,主要表现为物品的获取、欺负和控制同伴等; 反应性攻击:指行为者在受到他人攻击或激惹之后所做出 的攻击反应,主要表现为愤说
挫折既指阻碍个体达到目标的情境,也指行为受阻时个体 产生的心理紧张状态。 最初由多拉德等人提出。他们认为“侵犯永远是挫折的一 种后果”“侵犯行为的发生,总是以挫折的存在为条件”。 该学说的要点是:侵犯强度同目标受阻强度呈正比例关系; 抑制侵犯的力量与该侵犯可能受到的预期惩罚强度成正比 例关系;如果挫折强度一定,预期惩罚越大,侵犯发生的 可能性则越小;如果预期惩罚一定,则挫折越大,侵犯越 可能发生 。
认知理论
20世纪80年代,美国发展心理学家 Dodge从信息加工的角 度,对儿童攻击行为的认知过程进行了专门的探讨。 K.A.Dodge于80年代初提出了一个颇有影响的儿童攻击行 为的信息加工模型。该模型认为,儿童面临某一社会反应的 整个信息加工过程包括五个步骤或环节 : 第一步 , 输入信息 的译码; 第二步,解释过程,儿童将直觉到的信息与他过去 事件的记忆目标任务相整合,然后为这些线索寻找可能的解 释; 第三步,寻找反应; 第四步,决定反应; 第五步,反应阶 段,执行自己的选择。
常见的测评方法有观察法、同伴提名法、教师评定法、母亲 评定法和问卷法。
心理因素
① 儿童的自尊心受挫 和自卑心理。
② 儿童不安全型依恋 的形成。
社会因素
家庭因素:家长极端的教养方式、家庭氛围的不 和谐 学校因素

论幼儿攻击性行为 ppt课件 专家讲座

论幼儿攻击性行为 ppt课件 专家讲座

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
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家从人种、文化和社会学、心理学角 度对人的攻击性成因进行过许多探索,发现了很多影响的因素,其 主要的有家庭氛围因素,媒体因素及心理环境因素。
(一)家庭氛围 1.家长的抚养与教育方式对幼儿园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 家长对孩子的态度和抚养方式对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形成起重要作用。 学龄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是儿童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消极的社 会行为。随着离异家庭的增多,家长对儿童采取何种抚养与教育方 式与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有着直接的影响。现如今,家庭氛围对幼儿 园儿童的抚养与教育方式主要有专制型,溺爱型,放任型及民主型。
(二)媒体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影视及网络媒体成为人们尤 其是儿童娱乐和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与此同时,影视、游戏、网络 等媒体中的争斗与暴力内容对幼儿园儿童攻击性的影响也日益受到关 注,国内外有关媒体暴力对幼儿园儿童不良影响的理论探讨、实证研 究和新闻报道逐年递增。

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学习理论认为,在整个儿童期,观察学习和 模仿是获取运动与社会技能的主要方式。神经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 人类的大脑中存在专门用于模仿的神经结构,些神经结构有助于幼儿 通过观察模仿,快速掌握基本的社会行为。在成长过程中,除了父母、 教师、兄弟姐妹和同伴,儿童还可以从媒体,如影视、网络、电子游 戏和视听CD中获得丰富的榜样资源,再加上儿童缺乏完善的认知能力 和道德判断,就很容易造成不加选择的模仿和尝试。
(三)儿童自身的心理的环境 1.挫折的行为反应
挫折是引起攻击性行为的一个重要的心理因素。由于挫折威胁一 个人的尊严,阻碍其稳定目标的实现,剥夺某某活动动机的需求,因 而当儿童遇到某种挫折后,最常见的反应是攻击。当然,挫折引起的 反应方式,也是因人而异,存在着个性差异的。一般讲,独立性强的 儿童,挫折后容易表现出攻击性行为,而依赖性大的儿童,挫折后则 容易产生退缩行为。

幼儿攻击性行为 PPT课件

幼儿攻击性行为 PPT课件

14 Your company slogan
提高儿童的道德发展水平
“攻击行为的真正控制,依赖于个人自己,个人的道德发展水平越低,就越取向 于忽视他人的痛苦、利益和幸福,而道德水平越高,儿童也就越容易从他人利益 的立场感受和思考问题,行为也就越趋近于正好与攻击相反的亲社会方向”
培养儿童的移情能力
费希巴赫等人研究表明,移情能力与攻击行为之间是负相关的关系,移情能 力越低,也就越倾向于对别人采取攻击行为,而让攻击者更多地了解他的攻击行 为给对方造成的不良后果,觉察和体验到别人的痛苦,则能有效地减少其攻击性 。利用角色扮演法,让那些爱欺侮人的儿童扮演挨打者的角色,让他们细心体验 一个被欺侮的心情,想象自己挨打的恐惧、逃避、愤恨、驯从甚至悲伤委屈的情 绪反应,并要求将之表演出来。
(并非所有的挫折都会引起儿童的攻击性行为,若挫折时无意的、正当 的、偶然的而非专断的,如因为天气下雨不能去游乐场,其引起的侵 犯性行为就较少。所以给挫折一个正当的理由可以弱化儿童的侵犯性 情感。)
9
Your company slogan
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攻击是通过观察和强化习得的,也可以通过新 的学习过程予以消除,学习是攻击的主要决定因素。 心理学家沃尔特斯1963年做了一项经典研究,揭示通过奖励儿童的攻击 行为,可以明显增加儿童对于攻击性行为方式的运用,即发现攻击可以 通过强化来培养。班杜拉的实验研究也发现,攻击可以通过观察学习来 获得,不仅直接的观察学习可以使儿童学习到攻击行为,而且通过大众 媒介实现的间接学习,也可以使儿章接受到同样的影响;另外,攻击行为 既可以习得,也可以通过新的学习过程改变或消除。
6
Your company slogan
攻击性行为的成因

攻击性行为儿童的发展与教育PPT课件

攻击性行为儿童的发展与教育PPT课件

心理学家韦斯特曾进行了一项长达14年的追踪研究,结果 发现,70% 的暴力少年犯在13岁时就被定为有攻击性行 为,有48% 的少年犯在9岁时就被确认为有攻击性行为。 而且,儿童的攻击性水平越高, 今后犯罪的可能性越大
.
4
.
5
.
6
.
7
二、攻击性行为的分类 直接攻击和间接攻击 敌意性攻击行为和非敌意性攻击行为 主动性攻击行为和反应性攻击行为
.
23
第三节 攻击性行为的教育干预
一、教给儿童正确的情感宣泄途径 应教会儿童用言语来倾诉内心体验到的攻击性情
绪; 引导他们在适当的场合大哭大叫一通,以宣泄内
心无法排遣的挫折、愤怒与烦恼
.
24
教会他们迁怒那些毫无生命价值的“替罪羊”, 如用手拍打墙壁,
让儿童参加各种有趣的游戏等置换活动,转移儿 童的攻击性情绪。
.
25
.
26
二、创设适宜的环境
为儿童提供足够的空间、营养丰富的食品、各种 娱乐器材、有趣的书籍等。
还可以为儿童提供机会,观察、学习人际互助, 鼓励他们去与别人合作,通过强化而形成稳固的 亲社会行为模式。
.
27
教育者本人应该起到榜样作用,言行一致,以身 作则,做儿童的表率。
为学生创造交往的机会,在同学间形成团结向上、 互助友爱、和睦融洽的氛围。
否是攻击性行为的最关键的因素
.
2
攻击性行为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身体侵犯,即利用身体的一些部位或武器攻 击他人等;
二是言语攻击,指通过取笑、讽刺、诽谤、漫骂 方式对他人人格进行欺侮;
三是关系欺侮,是指通过恶意造谣和社会拒斥等 方式使他人在同伴关系中处于不利地位。
.

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 儿童攻击性行为的观察学习实验 PPT

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 儿童攻击性行为的观察学习实验 PPT

班杜拉简介
• 阿尔伯特.班杜拉,加拿大 人,获博士学位,在斯坦福 大学工作,涉及心理治疗、 儿童的攻击性行为、行为的 观察学习以及自我效能感等 多方面的研究。
• 是社会学习理论的主要代表 人之一。
• 创立观察学习理论——行为 学习的三大原理之一。
儿童攻击性行为的观察学习实验
目的是要了解两个问 题:(1)榜样攻击行为 的奖惩后果是否影响 儿童攻击行为的表现; (影响)(2)儿童是否 能不管榜样攻击行为 的奖惩后果而习得攻 击行为。(能)
〔案例二〕奶奶带着强强在小区里玩, 强强看见西西正 在荡秋千, 于是他跑过去对西西大声说: “你快下来, 给我玩。” 西西说: “不行, 我还没玩够呢。” 奶 奶说: “西西乖, 让强强玩一会儿。” 西西仍不肯。 突然, 强强把西西推下秋千, 并迅速坐在秋千上。奶 奶对强强笑着说: “嗯, 我们强强以后不会受别人欺 负了。”
观察学习中相继的步骤
榜样表现出 来的行为
学习者注 意榜样
学习者将行为 编码并保留
学习者的认知历程
行为 表现
习得符号 编码
学习者表 现此行为 的动机
学习者 从事这 种行为 的能力
学习者的认知历程
社会学习理论的基本内容
观察学习理论
观察学习是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一个基本 概念。他认为靠直接经验获得的任何行为都 可以通过观察榜样的行为来获得。观察学习 不同于模仿,模仿是指学习者对榜样行为的 简单复制,而观察学习则是一种较为复杂的 学习过程,是从他人的行为及其后果中获得 信息。其中可能包含模仿,也可能不包含模 仿。
二、分析(结合教育方法欠妥。
(一) 家长能够意识到孩子攻击性行为的危害, 但缺乏正确的 教育方法。
许多家长在被告知孩子出现攻击性行为时, 第一反应是愤怒, 接着就是 不分青红皂白地打孩子一顿。这不但没有起到教育作用, 反而还激发了孩 子的不良情绪, 并把这种情绪转移到他人身上, 继续出现攻击性行为。 如案例一中的妈妈想对孩子的攻击性行为进行教育, 但由于方法不科学而 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儿童攻击行为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儿童攻击行为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儿童攻击行为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儿童攻击行为是指儿童通过身体接触、口头威胁或使用暴力手段来伤害他人的行为。

这种行为常常是由各种原因和心理因素引起的,对儿童的心理健康产生重要影响。

本文将探讨儿童攻击行为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并提供一些可能的解决方案。

一、攻击行为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攻击行为对儿童的心理健康产生广泛的负面影响。

首先,攻击行为可能导致儿童在社交关系中遭受排斥和孤立。

当孩子频繁表现攻击行为时,他们的同伴往往会感到恐惧和不安,因此会避开与他们接触。

这使得儿童难以建立正常的社交圈子,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

其次,攻击行为还与儿童的心理发展和学业表现密切相关。

许多研究表明,儿童攻击行为与情绪调控的困难有关,这可能导致他们无法集中精力学习和处理情绪。

此外,攻击行为还会影响儿童的学校表现,因为教师往往会降低对这些学生的期望,导致他们在学业上的困难。

最后,攻击行为还可能对儿童的心理健康产生长期的影响。

长期以来,多项研究表明,孩子们在童年时期表现出的攻击行为与成年期的心理问题相关,比如情绪不稳定、焦虑和抑郁等。

因此,必须认识到攻击行为对儿童心理健康的潜在风险,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二、解决儿童攻击行为的方法针对儿童攻击行为问题,我们可以采取多种方法来帮助他们改善行为并促进心理健康的发展。

首先,家庭教育是关键。

父母应该与儿童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关注他们的情绪和需求。

同时,家长应该积极引导孩子正确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冲突,教会他们使用适当的方式表达自己而不是使用攻击行为。

其次,教育机构和学校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教师们应该注重培养儿童的情绪管理能力,并针对攻击行为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支持。

此外,学校可以开展一些针对性的项目,如冲突管理训练和情绪调节课程,帮助儿童学会正确处理自己的情绪和与他人的冲突。

此外,心理咨询也可以是解决儿童攻击行为问题的有效手段。

儿童心理咨询师可以通过与儿童建立信任的关系,帮助他们探索攻击行为背后的原因,并提供积极有效的解决策略。

儿童攻击性行为预防与矫正PPT课件

儿童攻击性行为预防与矫正PPT课件

2010年4月26日
p. 12
四、培养孩子的仁爱之心和爱怜之情。
有些孩子见到小动物会去虐待它,以发泄内心的痛 苦和愤恨。有这种行为的儿童可能对自我不满,或 者在爱的关系上受到挫折。家长要从各方面关心他 ,爱护他,可以让孩子饲养小动物,养成仁爱之心 和爱怜之情。这种鼓励亲善行为的方法可培养孩子 丰富、深厚的思想情感,是纠正孩子攻击行为的有 效途径。
训练 其次是增强儿童采择他人观点的能力,向儿童讲述一系列故事并让
儿童回答故事中人物的感觉,或者让儿童设想不同人的偏好及可 能行为。 最后是增加儿童的情感反应能力,有目的的组织多种游戏活动,让 儿童在游戏中扮演不同角色即角色扮演法。
p. 15
六、创设非攻击的环境,远离暴力和不良诱因
(1)、在日常生活中要尽量减少可能诱发幼儿攻击行为的事物,不使儿 童接触到攻击性的傍样。
(2)、还有成人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暴力、攻击行为等。
(3)、对于攻击性强的孩子,不要买玩具枪、刀剑等为比较 多的情况下,因增加活动空间和游戏材料也很重要。
p. 16
七、暂时隔离法
指当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发生时,立即将其从当前具有强化性、令 人愉快的情境中转移到一个乏味无趣的环境中,例如把他带到一个没 有玩具和电视的房间里或者是他不愿意呆的地方,直到过一定时间后 再将其放出来。
(2)、家庭成员在看电视时应经常互相交谈, 成人可以利用这 种方式帮助幼儿将行动与后果联系起来,以改变儿童对电视 的反应,强化电视的正面影响, 减少负面影响。
p. 6
(四)、对幼儿进行认知智能训练,提高他们认知能力 从观察中发现, 不管是攻击性儿童还是非攻击性儿
童, 当他们认为同伴是故意做出不友好行为时, 他们更倾 向于报复; 当认为不是故意时, 则报复很少。

(课件)儿童攻击行为与-心理理论-关系的研究

(课件)儿童攻击行为与-心理理论-关系的研究
2010-12-3 psychology,come on!
任务二根据Perner,Leekam & Wimtner的“欺骗外 表”(deceptive-appearance)糖果盒(Smarties Mark box)任务修改 而成[14]。该任务同时测试了错误信念和表征变化。实验材料 包括一个蛋卷盒和一枝铅笔。实验开始时主试向被试出示蛋卷 盒,然后问:“x x x 〔被试姓名〕,里面盛的是什么(指着蛋卷 盒,被试一般回答为蛋卷)?主试打开盒子,从盒子里拿出来的 是一枝铅笔。然后主试把铅笔放回盒子,并盖上盒盖。我问你 几个问题,你要认真思考回答。(1)[自我反应]在打开盒子之 前,我问你盒子里面盛的是什么,你记得刚才说是什么?(2)[错 误信念]你认识你们班上的x x x 〔其熟悉的某个儿童姓名]吗? 他/(她)从来没有打开过这个盒子,如果我给他/(她)看这个盖着 的盒子。她会认为里面盛的是什么?(3)[表征变化]第一次看到 没打开的盒子时,你认为里面盛的是什么?(4)[外表问题]这个 盒子看上去是盛什么的?(5)[真实问题]实际上盒子里面盛的是 什么?”
2010-12-3
psychology,come on!
20世纪80年代以来,“心理理论”已成为发展心理学中最活 跃、最多产的研究领域[11]。它是指个体对他人心理状态及其 与他人行为的关系的一种推理或认知,“心理理论”的获得是 儿童早期发展的一个重要成就,也是儿童理解人、社会和世 界的基础。如果儿童能够理解自己和他人的外显行为受其内 部心理的影响和制约,他们就能够区分无意的和有意的行为、 好坏愿望和动机[12]。心理理论最典型、最具代表性的实验任 务有错误信念和表征变化等。错误信念(false belief)是对他人 持有错误的信念及据此对其行为做出预测的认知能力,表征 变化(representational change)是对自己心理状态和内部表征 发生变化的认知。心理理论可能与攻击行为的认知机制有某 种内在联系,对于攻击儿童是否存在认知缺陷的问题,本研 究主要以错误信念为心理理论指标,探讨儿童攻击行为与 “心理理论”之间的关系。

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应对 PPT

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应对 PPT

3、行为消退法
• 行为消退的定义 行为消退的行为学定义是:行为消退发生在
– 一个往常被强化的行为; – 不再导致具有强化作用的结果; – 且因为这个原因,行为在以后不再发生。
• 消退原理 • 假如在一定的情景中,某人发出一个先前被强化
了的反应 , 而该反应并不跟随通常的强化结果 时 , 那么,当他下次遇到相似的情景时,该人特 别少会再有同样的反应。 • 简言之 , 假如环境不理睬一个行为 , 则该行为 将消失。
3、选择强化物
通过家庭访谈与与洛洛沟通,得知有效强化物 “X”(机器人玩具)
详细过程
• 事先与洛洛交谈,帮助他进一步认识上课随便打人行为 的不良后果,增强他减少这一不良行为的意愿,并向他说 明假如他上课少打人一次就奖励一张代券,三张代券就 可换得一个”X"(机器人玩具)。取得该生的同意后,订 立口头契约。
操作性条件反应:
斯金纳在巴甫洛夫经典性条件反射理论与影响下,于1937年提 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学说。 行为受它的结果的控制;受到强化 ( 奖赏 ) 的行为则会得到巩 固(重复);没有得到强化 , 行为将减弱并最终消失。
操作条件作用原理
行为
按杠杆
行为增加
结果
食物
图示:操作条件作用强化的过程
理论的核心是:假如一个人或者动物做出组织所希 望的行为,那么组织就与此相联系提供强化这种行 为的因素;假如做出组织所不希望的行为,组织就应 该给予惩罚,据此,就让组织成员学习组织所希望的 行为并促使组织成员矫正不符合组织要求的行为 。
经典条件反射
巴甫洛夫注意到狗在嚼吃食物时分泌大量的唾 液,唾液分泌是一种本能的反射,巴甫洛夫还观察到, 较老的狗一看到食物就分泌唾液,而不必尝到食物 的刺激。

幼儿攻击性行为17页PPT

幼儿攻击性行为17页PPT
幼儿攻击性行为
41、实际上,我们想要的不是针对犯 罪的法 律,而 是针对 疯狂的 法律。 ——马 克·吐温 42、法律的力量应当跟随着公民,就 像影子 跟随着 身体一 样。— —贝卡 利亚 43、法律和制度必须跟上人类思想进 步。— —杰弗 逊 44、人类受制于法律,法律受制于情 理。— —托·富 勒
45、法律的制定是为了保证每一个人 自由发 挥自己 的才能 ,而不 是为了 束缚他 心灵的最软弱无力。——斯宾诺莎 7、自知之明是最难得的知识。——西班牙 8、勇气通往天堂,怯懦通往地狱。——塞内加 9、有时候读书是一种巧妙地避开思考的方法。——赫尔普斯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笛卡儿
Thank you

学前儿童的攻击行为.ppt

学前儿童的攻击行为.ppt
第十章 学前儿童的攻击行为 第三节 第四节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对儿童攻击理论的学习,掌握儿童 攻击发生规律性,初步掌握干预儿童攻击行 为发生的技术
教学重点,难点: 攻击的社会学习理论
干预
儿童攻击行为的
第三节 攻击的理论
一、习性学理论 认为攻击是人类与生俱来的,随着成熟而
出现的固定行为模式,对其生存具有重要意义。 著名的奥地利习性学家劳伦滋对动物和人类的 攻击问题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出版了《论 攻击》认为攻击是人类和动物的一种本能,其 驱力来自于有机体内部,而与外界刺激无关。 简评。
四、认知理论
攻击的认知理论强调人类认知对攻击行 为的调节作用,试图从人类心理活动内部来 揭示攻击发生的规律与机制。主要有三种理 论模型:攻击的信息加工模型归因模型和社 会问题解决模型。
第四节 学前儿童攻击行为的干预
主要有这几种方法: 一、榜样法 二、强化法 三、移情法 四、角色扮演法 五、认知提高法
、挫折——攻击理论
该理论是由多拉德等人提出来的,认为 人类的攻击行为不是与生俱来的攻击本能, 而是由挫折所导致的。他明确提出:“攻击 的发生总是以挫折的存在为必然前提”。简 评。
三、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儿童的攻击是一种 习得的社会行为。它由四个互相作用的子过 程构成:获得机制、启动机制、保持机制 (外部强化、不恰当的惩罚、替代性强化和 自我调节机制)。
复习思考题、作业题: 1、攻击的社会学习理论是怎样认识儿童的 攻击行为的? 2、你是怎样看待挫折与攻击行为的? 3、试就某一攻击性强的儿童提出干预方案。
下次课预习要点: 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的社会化

儿童攻击行为护理查房PPT

儿童攻击行为护理查房PPT

注意事项
注意保护儿童隐私,避免泄露个人信息
保护儿童隐私,避免在公共 场合讨论或展示个人隐私内 容
建立信任关系,与儿童建立 良好的沟通,让他们感受到
被尊重和被关心
尊重儿童隐私权,不随意询 问或传播个人敏感信息
遵守法律法规,确保儿童隐 私得到合法保护
注意观察儿童的情绪变化,及时采取措施缓解情绪
观察儿童的情绪变化:注意观察儿童的情绪变化,包括面部表情、肢体 语言等,以了解其内心的感受和需求。
明确表达:告诉孩子攻击行为是不被接受的,引导他们用更积极的方式处理情绪
表扬良好行为:当孩子表现出友好和合作时,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
设定明确的规则和限制:确保孩子明白哪些行为是可以接受的,哪些是不可以接受的
对医院提出建议,完善儿童攻击行为的护理流程和服务 质量
对医院提出建议: 加强儿童攻击行 为护理的培训和 指导,提高医护 人员的专业素养
家庭干预:与家长沟通,了解家庭背景和亲子关系,提 供家庭教育和指导
家庭干预的重要性:与家长沟通,了解家庭背景和亲子关系,有助于深入了解儿童攻击行为的原因 和背景,为后续的护理和治疗提供有力的支持。
家庭教育指导:针对儿童攻击行为,家长需要掌握一定的教育技巧和策略,如如何与孩子建立良好 的沟通、如何正确引导孩子的行为、如何处理冲突等。
探讨儿童攻击行为的发生率及 其影响因素
分析儿童攻击行为的潜在原因, 如心理、生理、社会等方面
评估儿童攻击行为对家庭和学 校的影响,以及如何采取有效 的干预措施
评估儿童攻击行为的严重程度
评估儿童攻击行为的原因和 动机
确定儿童攻击行为的干预措 施和治疗方案
了解儿童攻击行为的类型和 程度
监测儿童攻击行为的改善情 况和康复进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12-3 psychology,come on!
2010-12-3
psychology,come on!
任务一根据Baron-Cohen,Leslie & Frith的意外转移 (unexpected transfer)萨丽一安妮(Sally-Anne)故事改编而成,该 任务是最经典和最常用的心理理论实验之一[13]。实验材料包括 一个纸筒、一个塑料盒、一男一女两个玩偶娃娃和一个小球。 实验开始时主试呈现两个玩偶娃娃及相应道具,然后问:“你叫 什么名字?x x x 〔被试姓名〕,我来给你讲一个真实的故事, 请你认真听。这个男孩叫小强(指着男娃娃),他有一个纸筒(开 着盖)。这个女孩叫小丽(指着女娃娃),她有一个塑料盒(开着 盖),里面有一个小球。小丽盖上塑料盒盖离开了房间。当小 丽不在时,小强把球从小丽的塑料盒里拿出来,放到自己的纸 筒里,盖好盒盖和纸筒。我问你几个问题,你要认真思考回答。 (1)[认为问题]小丽认为小球现在在哪里?(2)[记忆问题]小丽离 开房间之前把小球放在哪里了?(3)[真实问题]实际上小球现在 在哪里呢?(4)[错误信念]小丽回来了想玩小球,她会到哪里找 她的小球?(5)[易化错误信念]小丽回来想玩小球,她会首先到 哪里找她的小球?”
2010-12-3
psychology,come on!
2010-12-3
psychology,come on!
2.2攻击行为的评定
采用自然观察法评定儿童的攻击行为,观察者由幼 儿园带班教师和发展心理学专业研究生担任。在正式 观察前对观察者进行培训,培训内容包括了解有关攻 击的背景知识、熟悉研究方案和观察记录表等。所有 参加培训的观察者对电视录像中一名儿童20分钟的行 为进行观察编码,编码一致率为93%。
2010-12-3 psychology,come on!
2.3.2施测与计分
5名主试为发展心理学研究生,实验地点设在幼儿园的房 间里,保持环境安静。主试与被试面对而坐,在桌子上摆 弄道具用言语和动作讲述实验故事并提问题。先进行意外 转移任务,接着进行欺骗外表任务。每个被试大约用时10 分钟,然后进行下一个。每个问题最多可向被试重复3遍, 但不给被试提问以外的任何提示,被试的回答可以是言 语,也可以是动作行为(如用手指),答案用统一表格记录。 意外转移任务和欺骗外表任务的问题回答正确计1分,错误 计0分。错误信念合计分是两个任务的错误信念问题得分之 和,得分在0-2之间。
2010-12-3
psychology,come on!
1.引言
攻击(aggression)是心理学尤其是发展心理学长期以来 的持续研究热点之一。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儿童早期(如 婴幼儿期)的攻击行为,尤其是其认知机制成为研究的重点。 道奇等人从社会信息加工的角度探讨儿童攻击的发生机 制,提出了攻击的社会信息加工模型[1-2],后由Crick和 Dodge在1994年进行了修正[3]。该模型把儿童从接收社会线 索到做出攻击反应的整个信息加工过程分为六个阶段,这 六个阶段分别是社会知觉、社会线索解释、目标选择、反 应策略生成、反应决策和行为制定。儿童从环境中接收信 息,依次经过这六个认知加工阶段并做出反应。如果儿童 不能按顺序对输人信息进行加工,或者在某个加工环节上 发生偏差,就可能导致攻击行为的发生。攻击行为的实施 与儿童的认知缺陷或信息加工能力低下相联系,攻击型儿 童比正常儿童更可能表现出社会认知缺陷[4]。
2010-12-3
psychology,come on!
2.3心理理论的评定
2.3.1实验材料与实验程序
采用两个实验任务测评儿童的心理理论。
①由意外转移(unexpected transfer)萨丽一安妮(Sally-Anne)故事改编。 ②由 “欺骗外表”(deceptive-appearance)糖果盒(Smarties Mark box)任务改编。
2010-12-3
psychology,come on!
20世纪80年代以来,“心理理论”已成为发展心理学中最活 跃、最多产的研究领域[11]。它是指个体对他人心理状态及其 与他人行为的关系的一种推理或认知,“心理理论”的获得是 儿童早期发展的一个重要成就,也是儿童理解人、社会和世 界的基础。如果儿童能够理解自己和他人的外显行为受其内 部心理的影响和制约,他们就能够区分无意的和有意的行为、 好坏愿望和动机[12]。心理理论最典型、最具代表性的实验任 务有错误信念和表征变化等。错误信念(false belief)是对他人 持有错误的信念及据此对其行为做出预测的认知能力,表征 变化(representational change)是对自己心理状态和内部表征 发生变化的认知。心理理论可能与攻击行为的认知机制有某 种内在联系,对于攻击儿童是否存在认知缺陷的问题,本研 究主要以错误信念为心理理论指标,探讨儿童攻击行为与 “心理理论”之间的关系。
2010-12-3
psychology,come on!
3.结果
3.1攻击儿童与无攻击儿童心理理论的比较
两个心理理论实验中各有5个(5.4%)被试未能正确回答“真实 问题”而被剔除,未进入下一步的统计分析。攻击儿童(包括身体 攻击和间接攻击)与无攻击儿童心理理论的正确率见图1。 在意外转移错误信念问题中,42个攻击儿童中有13个回答正 确,占31.0%;46个无攻击儿童中有15个回答正确,占32.6%,两者不 存在显著差异,x2=0.03,df=1,P>.05。在欺骗外表错误信念问题 中,40个攻击儿童中有15个回答正确,占37.5%;48个无攻击儿童 中 有 16 个 回 答 正 确 , 占 33.3%, 两 者 也 不 存 在 显 著 差 异,x2=0.17,df=1,p>.05。攻击儿童与无攻击儿童表征变化问题的 正 确 率 分 别 为 38.5%(n=15) 和 47.8%(n=22), 不 存 在 显 著 的 差 异,x2=0.75,df=1,P>.05。
2010-12-3
psychology,come on!
【摘要】本研究采用自然观察法评定177名3-4岁儿 童的攻击行为。以攻击行为平均分为指标从被观察 儿童中选取93名为被试,采用“意外转移”和“欺骗外 表”两种实验任务,比较各类攻击儿童的心理理论。 本研究得出主要结论:总体而言,攻击儿童与无攻击 儿童的心理理论不存在显著差异。间接攻击儿童的 心理理论显著高于身体攻击儿童。各类儿童的表征 变化不存在显著差异。研究结果支持了我们提出的 攻击行为“类型特殊性”假说。 【关键词】攻击行为;心理理come on!
但是,另外一些研究则对“认知缺陷说”提出了质疑。如Waterman
等人发现,四年级男生的观点采择能力与较严重的反社会行为相联 系,高攻击性儿童有一种对不正常互动行为(如攻击行为)更准确可靠的 理解[7]。 Sutton采用二级错误信念任务对6-7岁的攻击儿童和以年龄和学业能 力进行匹配的控制组进行了实验,发现攻击儿童与控制组儿童之间并 不存在显著差异[8]。Smith & Boulton认为,攻击儿童在攻击情境中知道 如何去伤害对方,如何选择逃跑的机会。攻击儿童对他人心理有较好 的把握,心理能力较高,能较好地认识到自己行为的后果[9]。 Bjorkqvist等人把攻击行为分为直接攻击(包括身体攻击和言语攻击)和 间接攻击两类。间接攻击是借助于第三方实施的攻击,其主要表现形 式有说某人的坏话、造谣以使其他人不喜欢他或不和他玩耍等。实施 间接攻击客观上要求儿童具备较高的认知和操纵他人心理的能力[10]。 这与“认知缺陷假说”的解释是相矛盾的。对攻击行为类型的细分,进一 步揭示了“认知缺陷说”的不足。
2010-12-3
psychology,come on!
鉴于“认知缺陷说”遇到的上述质疑和挑战,发展心理学 家在攻击儿童是否存在认知缺陷的问题上争论激烈[9]。“认 知缺陷说”是否适于解释各类攻击行为的认知机制值得进 一步检验。儿童攻击行为的认知机制可能与攻击行为的类 型相联系,属于身体、动作攻击型与以实施何接攻击为主 儿童的社会认知可能存在差异。因此,需要结合攻击行为 类型对攻击儿童的社会认知特点进行研究。
2010-12-3
psychology,come on!
本研究把攻击行为定义为有意伤害他人、损坏或抢夺他 人物品的行为,根据实施方式分为身体攻击和间接攻击。身 体攻击类目标行为包括“打扭拧、指戳砸、挤压踢踩、推操 碰撞、抓咬他人,威胁恐吓、打掉、损坏、抢夺他人物品、 强占座位空间”等;间接攻击类目标行为包括:1.向第三方说对 方的坏话、造谣,以使其他人不喜欢对方。幼儿的主要行为 表现如对第三方说,“他是个坏孩子、他有毛病、他身上有 臭味’’等;2.唆使第三方打对方。幼儿的主要行为表现如说 “我们打他,大家一起打他’’等;3.在游戏或活动中排斥对方。 幼儿的主要行为表现如劝说他人不跟对方玩,把对方排除在 他(她)们的小群体之外等。
2010-12-3 psychology,come on!
任务二根据Perner,Leekam & Wimtner的“欺骗外 表”(deceptive-appearance)糖果盒(Smarties Mark box)任务修改 而成[14]。该任务同时测试了错误信念和表征变化。实验材料 包括一个蛋卷盒和一枝铅笔。实验开始时主试向被试出示蛋卷 盒,然后问:“x x x 〔被试姓名〕,里面盛的是什么(指着蛋卷 盒,被试一般回答为蛋卷)?主试打开盒子,从盒子里拿出来的 是一枝铅笔。然后主试把铅笔放回盒子,并盖上盒盖。我问你 几个问题,你要认真思考回答。(1)[自我反应]在打开盒子之 前,我问你盒子里面盛的是什么,你记得刚才说是什么?(2)[错 误信念]你认识你们班上的x x x 〔其熟悉的某个儿童姓名]吗? 他/(她)从来没有打开过这个盒子,如果我给他/(她)看这个盖着 的盒子。她会认为里面盛的是什么?(3)[表征变化]第一次看到 没打开的盒子时,你认为里面盛的是什么?(4)[外表问题]这个 盒子看上去是盛什么的?(5)[真实问题]实际上盒子里面盛的是 什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