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二 第十单元 第1讲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及经济改革
高中历史人教课标版必修2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课件PPT
(2)从斯大林逝世到苏联解体主要是苏联经济体制改革 的内容。随着“斯大林模式”弊端的日益显露,赫鲁晓夫、勃 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相继对其进行改革,这三次改革对苏联 的历史发展都产生了不同影响。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的改革 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在未见成效的情 况下转而进行政治改革,因而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但总的 来说,他们都失败了。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的改革失败是因 为未改变原有体制,而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虽然指导思想是从根 本上变革经济体制,但因具体措施不符合国情而失败,这也成 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
请回答:
——邓小平
(1)新经济政策是哪一年实施的?为什么说它比较好?
1921年,促进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2)材料“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的“模式”指什么? 它的特点是什么?
斯大林模式 。
特点: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3)中国应从苏联模式中吸取哪些教训?
从国情出发;要农轻重比例协调发展,要维护农民利益……
对苏联工业化的评价:
苏联的工业化是在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下完 成的。一方面,它使苏联能够在短时期内,集中全 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实现工业化;另一方面,这 种排斥市场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模式被固定下来,致 使苏联经济体制日益僵化。
合作探究
苏联是如何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迅速变 成工业国的?
1925年,斯大林提出实现国家工业化的设想。 从1926年起,苏联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A.十月革命的胜利
B.《土地法令》的颁布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D.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谢谢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复习课件
本单元时间上起十月革命,下至苏联解体,主要阐述了列 宁时期、斯大林时期以及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这 一较长的历史阶段,苏俄、苏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线索。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历史必修二)
农业轻工业的缓慢发展严重影响了人 民生活水平的提高。1949年,当苏联爆炸 了第一颗原子弹,成为世界第二核大国, 其钢铁和电力发展水平也跃居世界前列之 时,而全国平均每人不到一双皮鞋。 ——《苏联国民经济》第87页
肉类按人口平均计算,1913年为31.4公 斤,1955年为31.8公斤。 ——周荣坤《苏联基本数字手册》第116页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农业 工业
余粮征集制
新经济政策 固定粮食税 重要企业:仍归国有 中小企业: 私人经营
大中企业:收归国有 小型企业: 实行监督 取消商品贸易 国家集中分配
商业
分配
允许自由贸易
按劳分配
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主要 “新”在 A.无产阶级掌握了经济命脉 B.利用市场和商品关系扩大生产 C.采用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 D.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基础 特点
B
A
9、苏联的下列政策和运动在历史上没有起过积极 作用的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高度集中的体制 D.大清洗运动
A
B
6、苏联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突出 特点是 ( ) B A.执行新经济政策 B.牺牲农业保证工业化的实现 C.农、轻、重协调发展 D.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 B
7、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造成农、轻、重比 例失调的最主要原因是 ( ) A. 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 B. 片面发展重工业 C. 国家从农民身上取走的东西太多,农民生 产积 极性受挫 D. 轻工业发展品种单调和布局不合理 8、斯大林时期的苏联经济体制的特点是 A.高度集中 B.党政不分 C.比例失调 D.阶级斗争扩大
(2)“模式僵化”是指斯大林体制的模式化和 固定化。斯大林体制的根本问题是存在着超越生 产力的缺陷,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而且二战 后诞生的社会主义国家大都照搬这种经济模式, 不允许变更。
岳麓版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二第九单元单元总结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及经济改革
(1)史料一显示 1937 年苏联在世界制造 业中所占份额超过德英,仅次于美国,这是斯大林 模式所带来的积极结果。史料二认为在斯大林模式 下,为了给工业化建设积累资金,从农民身上拿走 的东西太多,不利于苏联的长远发展。 (2)两则史料分别从直接结果和长远影响分析了斯 大林模式,由此给我们带来的启示是评价历史现象 要历史地辩证地看问题。
√ ×
由上面图示可知答案为 C。
斯大林体制确立之初对于苏联的工业 化建设起了很大作用,但其牺牲农业发展工业;忽 视人们生活必需品的生产,使人们的生活长期得不 到改善;模式僵化等弊端在苏联历史上的负面影响 也是不容忽视的。 (1)高考试题一般要求辩证地分析“斯大林模式” 的作用,要求考生既要认识到其短期内对工业化的 促进作用,又要求考生明确从长期来看对经济的破 坏作用。
选项 A B C
解题思路 由材料可知,“改良主义的办法”指新经济 政策,它是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否定 社会主义改造的核心是变私有制为公有制, 与新经济政策不符 新经济政策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政策,并不 是强调多种所有制经济齐头并进 从“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等可知, 相对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利用 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
斯大林体制的特征、评价与教训
1.特征 (1)经济上——高度的计划性。 (2)政治上——高度的集权化。
2.评价
积 极 作 用 (1)暂时适应了战争与革命的需要,有效地调动了苏联 的人力、物力、财力,在社会主义建设和反法西斯的卫 国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使苏联免受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冲击,同时抓住时机, 大量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使苏联经济得到了较大发展 (1)没有处理好重工业与轻工业、 农业的关系,导致国民 消 极 影 响 经济比例失调,造成了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 (2)没有处理好国家与农民的关系,危害了农民的利益, 影响了他们的积极性 (3)没有处理好计划与市场的关系,指令性计划压制了 地方企业的生产积极性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必修二 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实施的原因:苏俄政治、经济形势严峻
资本主义国家武装干涉
材料一:1918年5月,5万多人的捷克斯洛伐克军团在协约国 的支持下发动叛乱。1919年开始,协约国发动3次大规模武装 进攻;1919年3月,西伯利亚的前沙皇俄国海军上将高尔察克 在英国支持下向红军发动进攻…… 资产阶级(境内叛军)的叛乱 材料二:1918年夏天,苏维埃已被战火包围,红旗只在1/4的 国土上飘扬,全国3/5的人口在反革命势力控制之下,即使在 苏维埃政权管辖的地区,反革命恐怖和破坏活动也十分猖獗。 材料三:俄国的经济情况极为糟糕,重要的粮食、燃料和原料 产地均被敌人夺走,生活必需品严重匮乏,以至城市人口每两 天才领到1/8磅面包。 国内物资匮乏,经济受到严重破坏
[各抒己见]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有哪些弊端? 农业:余粮征集制 战时 共产 主义 政策 的内 容
严重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 性,引起农民的不满。
工业:实行工业国有化 商业:取消自由贸易
国家无能力直接领导和组 织全部分企业的生产。
分配:强制劳动,实物配给制
严重挫伤生产积极性。
4、评价
进步性:最大限度的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 力,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 局限性: 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的需要的限度,引起农民的不满。 违背客观经济规律,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巩固了工农联盟、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材料十: 1913年—1925年俄国/苏俄/苏联的农业生产情况
1913年 1920年 1925年 1925年/1913年 农业总产值(%) 种植业(%) 100 100 67 64 112 107 112 107
畜牧业(%)
粮食(万吨) 牛(万头) 猪(万头)
100
201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优选PPT课件
斯大林模式
集体农庄
玉米
物质利益
勃列日涅夫改革
赫鲁晓夫改革造成苏联社会混乱
(1)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 (2)扩大国营企业的 。 (3)运用 ,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 (4)重点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
史料三
史料中三个阶段的增长率“8.4%”“7.1%”“2.8%”。从横向看呈增长趋势,说明勃列日涅夫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从纵向看,数据递减,说明苏联经济出现严重下滑趋势。从侧面说明勃列日涅夫改革面临困境,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史料四
史料信息“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面的好心子”“剥光为止”“肿瘤”“挥向了党的脖子”形象地说明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败
异
侧重点
农业
工业
前期是经济领域,后期是政治领域
结果
取得一定的成就,最后失败
失败
失败 原因
只是对斯大林体制进行修修补补
进行根本性改革,但背离社会主义方向
同
目的:解决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内容:在农业、工业方面进行调整。 结果:成效都不显著,可以说是失败的改革
史料
史料信息
史料一
史料中的经济增长数据说明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取得了巨大成就,但要注意其中的备注信息“‘一五’时期农业产值为负增长”,这从侧面说明当时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改革并未取得成功,之后改革重点转向政治领域,最终导致国内局势的失控和苏联的解体
指导性计划
所有制结构
主题一
从“理想”到“现实”的“实验”——列宁时代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同
前提
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
高中历史必修二课件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学习总结
1958年,苏联提出在中国建 立长波电台和共同建立核潜艇
舰队,遭到中国拒绝
1969年,中苏珍宝岛事件, 两国关系进一步恶化
1978年,中苏发表《关于两 国关系正常化的联合公报》,
宣布实现关系正常化
苏联解体后,中国与俄罗斯等 独联体国家发展友好关系,继
续推进中苏关系的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和发展
影响:计划经济模 式在苏联的经济建 设中发挥了重要作 用,但也存在一些 问题和弊端
苏联的农业集体化政策
政策背景:苏联农业集体化是为了适应工 业化快速发展需要而采取的措施。
政策实施:通过建立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 将农民组织起来进行集体劳动。
政策影响:农业集体化政策的实施为苏联 的工业化提供了保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如强制集体化导致农民生产积极性下降等。
经验教训:农业集体化政策对于中国等社 会主义国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苏联的工业化道路
优先发展重 工业
实行计划经 济体制
实行单一的 公有制
重视国防工 业建设
苏联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最高权力机关:苏 联最高苏维埃
领导体制:共产党 领导下的政治局决 策机制
宪法和法律:1936 年苏联宪法和其他 相关法律
思想文化控制: 对思想文化的 控制和审查, 限制了人民的 自由和创造力
0
0
3
4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失败原因分析
经济结构不合理:过于依赖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发展滞后,导致经济比例严重失 调。
政治体制不民主: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使得权力过于集中,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制约 机制,导致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严重。
思想观念的束缚: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思想观念的束缚和教条主义的影响使 得创新和改革受到限制,无法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2-3-1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及经济改革
2-3-1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及经济改革一、选择题1.有人评论说:“当时所处的战争条件下,这种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
”因为“俄罗斯同它的主要产粮区隔绝了……除了余粮收集制之处,当时我们是没有别的办法来实现粮食政策的”。
这种“政策”是指()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政策D.勃列日涅夫的新经济体制【答案】A【解析】解题的关键是弄清材料的真正含义,明确材料是后来列宁在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说的。
也可依据材料中的信息“除了余粮收集制之处,当时我们是没有别的办法来实现粮食政策的”,判断出当时实行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2011·济南三模)列宁说:“新经济政策并不改变工人国家的实质,然而却根本改变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方法和形式。
”下列内容不属于这些“方法和形式”的是()A.固定的粮食税B.将中小企业交给私人资本家经营C.允许商业贸易D.实行余粮征集制【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概念的理解能力。
“实行余粮征集制”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属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方法和形式,故选D项。
3.20世纪20年代初,苏俄农民喊出了“打倒列宁和马肉,恢复沙皇统治和猪肉”的口号。
为了改变这一状况,苏俄政府实行的政策是()A.以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B.废除农奴制C.兴办集体农庄D.收集余粮统一分配【答案】A【解析】解题的关键:一是时间“20世纪20年代初”,二是口号的内容。
材料表明当时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强烈不满。
为此,苏俄政府实行了新经济政策,用固定的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
4.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在西方的经济确实是一团糟的同时,苏联正在继续进行经济发展方面的独特实验。
虽然……伴有严厉的压制和民众的穷困,但实质上是成功的。
”这里的“独特实验”是指()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D.社会主义工业化【答案】C【解析】从材料看,“西方的经济确实是一团糟”是指1929年至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与经济改革
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袁万书听课要求:带着问题和思考来上课——做一个有“问题”的学生。
导言一、概念解析——何为经济体制?定义:某一社会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是资源配置的具体方式或制度模式。
经济体制包括整个国民经济的管理体制,还包括各行各业如农业、工业、商业、分配制度、交通运输等各自的管理体制,此外各个不同企业的企业管理体制也属于经济体制的范围。
经济体制的不同,体现在社会制度的不同,而社会制度的不同决定了经济体制不同。
二、必修一知识回顾——第19课《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二月革命推沙皇四月提纲指方向七月流血抛幻想十月革命现曙光三、革命胜利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十月革命夺取政权后,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即将面临一系列更加复杂而艰巨的问题。
材料一:列宁的困惑列宁说:“我们在夺取政权时便知道,不存在将资本主义制度具体改造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现存方法……我不知道哪位社会主义者处理过这类问题。
……我们必须根据实践做出判断。
”“起初,几乎没有实验的机会,因为生存斗争比其它任何事情都重要。
”——斯塔夫理阿诺斯《全球通史》十月革命后的布尔什维克党面临着怎样的难题?一个是理论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一个是现实问题:就是“生存斗争”,在列强包围下的苏维埃政权随时都有被颠覆的可能。
如何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当时包括列宁在内的人们都满腹疑惑。
怎么办?怎么办?……问渠那得清如许?……。
对于的社会主义理论问题,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祖师爷马克思是如何阐述的呢?材料二: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
——见自教材P64 根据材料,马克思描绘的社会主义需要满足哪些条件?第一,要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第二,特征是“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第三,“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
马克思的这段话最早出现于《共产党宣言》中。
高中历史人教课标版必修2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课件PPT
3.1921年,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这一政策“新” 在何处( ) A.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B.国家干预经济 C.允许资本主义经济无限制的发展 D.把社会主义同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资本主义 直接联系起来
美术馆里有幅描写亚当和夏娃的画。 一个 英国人看了说:“他们一定是英国人,男士有 好吃的东西就和女士分享。” 一个法国人看了 说:“他们一定是法国人,情侣在林间散步。” 一个苏联人看了说:“他们一定是苏联人,他 们没有衣服,吃得很少,却还以为自己在天堂! “
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排队买面包的苏联人
吉米先生到苏联访问,苏联人陪同他参观 “建设的伟大成就”并得意的说:“到了下一 个五年计划,每个苏联家庭都可以拥有一架私 人飞机!”吉米惊讶地问:“ 他们要飞机干什 么呢?”苏联人说:“当然有用啊……譬如你
三、农业集体化的实施
农业集体化
(1)背 为适应工业化快速发展需要,摆脱粮食
景: 供农应业困集难体化
(2)措 1929年苏联开始全盘集体化,大量建立农业 施公:社,强制要求农民加入,强制实行生产资 料公有化,即土地国有化,其他生产资料和 劳动产品归集体所有。
到1937年,参加集体农庄的农户占全国93%,耕 地面积达99%,从而使社会主义成份在整个国民 经济中占绝对优势。
(2)内容实①:行实新行经粮济食政税策,。农民纳税后的余粮可 自由买卖; ②退还部分国有企业,让国内外资本 经营; ③自由贸易,恢复商品货币关系。
政 战时共产主
策
义
新经济政策
特点
背 景
国内外反动 国内战争结束,放弃
势力联合反 “战时共产主义”政
必修二__第十单元__第1讲__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及经济改革
(2)内容
①农业: 粮食税 代替余粮征集制。
②工业: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仍归国有;中小企业和国 家无力兴办的企业,允许国内外 ③贸易:允许 自由贸易 。 ④分配——废除实物分配制,实行 按劳分配 制。 资本家 经营。
考查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的时间。
答案:B
2.(2009· 江苏高考)丘吉尔曾说过:“斯大林是一个世上无出其
右的最大的独裁者,他接过俄国时,俄国只有木犁,而当他
撒手人寰时,俄国已拥有核武器。”苏联之所以能取得如丘 吉尔所说的这一重大成就,主要是因为 A.充分调动了农民和工人的生产积极性 B.适时纠正了经济政策中存在的弊端 C.合理地吸收了西方国家的经济建设经验 D.开创并实行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 )
C.勃列日涅夫不打算触动斯大林模式
D.勃列日涅夫首次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解析:题眼:本题主要考查苏联的勃列日涅夫改革。抓住关 键词“作表面的改革”“不考虑从根本上进行改革”。斯大 林之后,赫鲁晓夫开创改革之先河,可见A错误;勃列日涅 夫改革重点在工业方面,并非限制在政治方面,B的叙述也 不正确;市场经济体制在资本主义经济运行中早就出现,故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经过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到斯大林体制的确立,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 计划经济体制确立。单一的公有制,高度集中的管理,排 斥市场调节,行政命令管理经济成为突出的特点。苏联社 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存在严重的弊端。虽经
二战后历次改革,但未真正突破,苏联最终解体,体现出
物力,保障了军事上的胜利。
②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 观规律,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导致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高一历史必修二《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与改革》主题单元设计专题三岳麓版
专题三:苏联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建设对我国的启示?
所需课时
1课时+课外活动
专题三概述(介绍本专题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以及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
通过专题一、二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过程,本专题的学习是希望同学们能够进一步理清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脉络,并从历史角度、辩证、发展、全面角度看待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从而对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启示。
2、苏联的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给中国带来什么启示?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
信息化资源
电脑及相关软件、网络
常规资源
教学支撑环境
多媒体教室
其他
主题资源包
学习活动设计(描述本专题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
活动一:苏联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全脉络
1、提出问题:归纳苏联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体制从确立到发展的全过程,绘制思维导图;
评价方法:小组内互评,教师点评
评价指标:历史小论文评价量规,演示文稿评价量规
2、学生思考,形成认识,并绘制思维导图;
3、小组交流、展示、点评。
活动二:历史小论文——苏联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给中国带来什么启示?
1、根据老师提供的主题资源包,以及学生自主收集的关于苏联经济改革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相关史料,探讨苏联给中国带来的启示,形成小论文;
2、课堂交流,学生整理资料,形成观点,自主完成历史小论文。
具体有三项活动:1.归纳世界市场形成过程,绘制世界市场形成过程思维导图;2.依据主题资源,以及学生自主搜集的资料,探究苏联改革与中国改革的比较。并将搜集的资料进行归类,整理,形成认识。3.将思维成果撰写为历史小论文,并形成ppt进行课堂展示。
高中历史必修二3.14《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4)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苏俄(联)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探索,给我们中 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哪些有益的经验教 训?
①制定政策要从国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 ②生产关系要与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相适合; ③农业、重工业、轻工业要协调发展; ④经济建设必须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国内战争结束后, 群众对战时共产 主义政策的强烈 不满
喀琅施塔得 水兵叛乱
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特点: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政策 (2)迅速打退协约国干涉,镇压国内反动力量,巩 固新生政权
(3)造成严重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
1921年春天的政治形式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 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阵地上去……
光辉的成就
他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他留下 的是一个拥有核武的强国。
——丘吉尔
现在不发展重工业,就等于慢性自杀。
——斯大林
思考:苏联的工业化成就有哪些?与此同时,欧美国家的经济发 展如何? 1、苏联:基本上先实现了工业化
苏联的一枝1独937秀年和,它工所业总采产取值的欧“洲计第划一位”、方世式界,第引二起位 了 西方2世、欧界美的:极大兴趣。20世纪30年代,西方人士纷纷 前往苏联取经19。29美-19国33的年一,名欧美记国者家从正苏在联经回历空国前后严告重诉的国
——斯大林
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苏俄逐步放弃了新经济政策, 开始向社会主义强行过渡,并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形成 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被称为“斯大林体制”。
1928年,苏联的工业产值还不到 德国的一半,美国的1/8,全国99%的 耕种要靠畜力和人力来完成。 对此斯大林指出:没有重工业,就不会 有一切现代化国防武器,只要谁高兴, 谁就可以蹂躏我们。
复习第10单元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总结升华课件北师大版必修2
四、世界历史上三大发展模式及其特点 1.三大发展模式 类型 所有制 形式 工业化 道路 斯大林模式 生产资料公有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 所有制成分并存 农、轻、重按比例协调 发展 西方模式 生产资料私有制
优先发展重工业
先轻工业后重工业
农业生产形式 经济体制
集体化农庄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资本主义大农场
热点考向一
本课内容结束
以下为附加内容 不需要的朋友下载后 可以编辑删除,谢谢
让更多的农民成为新型职业农民
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
刘天金
农业部部长韩长赋:
这是一项基础性工程、创新性工作, 要大抓特抓、坚持不懈。
——让更多的农民成为新型职业农民(目标)
一、为什么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二、什么是新型职业农民 三、如何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一、为什么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一)深刻背景
◆农村劳动力持续转移,“人走村空”问题愈演
愈烈
2012年我国农民工数量达到2.6亿,每年新增
900-1000万。
四川抽样调查:
一、为什么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一“老人农 业”“妇女农业”“小学农业”问题日益凸显
2.私人垄断资本主义产生 (1)特点: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企业组织形式逐渐 向股份公司转变,激烈的竞争,促使了企业的合并。 (2)影响:私人垄断组织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生活的基础,而且私人垄 断组织开始与国家政权结合在一起干预国家政治生活。
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出现 (1)特点:1929—1933 年的经济大危机,使美国政府推行罗斯福新政,开 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先河,这是资本主义运行体制面对经济危机进行自 我调整的一个成功案例。 (2)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各国政府纷纷大 力干预经济。国营企业的产生与发展、社会福利政策的普遍实施、财政 与金融政策的宏观调控等使当代资本主义的运行体制出现了许多新的变 化。
第20讲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和调整
单元概述,十月革命胜利后,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确立斯大林体制)的成就的不足列改革致苏联的解体单元复习策略1.第一条线索即十月革命后至1991年苏联解体前其经济政策的演变。
注意三个重点:一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二是斯大林模式的确立以及评价,三是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历程。
2.第二条线索包括罗斯福新政前的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新政后的资本主义新变化。
第 20 讲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和调整课程标准1、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2、“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评价3、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政治改革、经济改革与结果),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实行余粮收集制:取消自由贸易律,触犯了广大农民和工人的根本利益: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引发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1921年(重点),①促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改革重点是在农业;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改革重点是在工业但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说明社会主义改革将是一个复杂、艰巨、曲折的过程1、1922年,农民契诃夫在完成了固定粮食税之后,把剩余粮食运到苏俄境内的一个集市上出售,结果应是A、管理人员增加了他的税额B、他被处以罚款C、他只能售出其中一部分D、行为合法,没有人干预2.(2011年3月江门市一模22题)“为了保证农民在比较自由地支配自己的经济资源的基础上正确和安心地进行经营,为了巩固农民经济和提高其生产率,以及为了确切地规定农民所应担负的国家义务,应当……。
”以上材料是关于俄国的一项经济政策的部分内容,材料中的“……”部分,最恰当的应是()A.实行余粮收集制B.实行粮食税C.建立集体农庄D.实行义务交售制3.(2011年1月湛江市高三模拟11题)西方史学家认为:“(斯大林时期的)苏联在大多数西方人看来,似乎并不是一个值得仿效的社会主义乐园。
”下列史实能支撑这一观点的是()A.工业产量跃居世界第二位B.注重市场的调节作用C.重视消费品生产D.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4.(2009年高考广东高考)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许多人认为,五年计划不过是斯大林的个人幻想,但在相对落后的国家要实现工业化,五年计划或许并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最好的办法,但它却是一条有效的捷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二第十单元第1讲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及经济改革[课时作业]700公里外的莫斯科售价也是1卢布,而在万里之外的海参崴售价仍是1卢布。
这一现象出现于()A.沙皇俄国统治时期B.新经济政策实施之前C.新经济政策实施之后D.斯大林体制时期解析:提取信息:题中关于各种商品价格的史实体现了斯大林经济体制的特点: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不遵循经济发展规律。
答案:D2.苏俄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转变到新经济政策,其主要的社会根源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遭到农民的坚决反对B.列宁建设社会主义理论的转变C.苏俄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实际D.社会主义革命任务的完成解析:战争结束后,农民迫切需要苏维埃政权在经济上帮助他们,要求城市供给他们布匹、鞋子、钉子、犁和其他工业品,要求改善生活。
可是,当时苏联的工业并不能满足这些要求。
连年的战祸同样使工业衰败不堪。
当时苏俄社会生产力极为低下,实行共产主义政策必须转变。
答案:C3.(2010·威海质检)列宁说:“当正面攀登受到阻碍、不能前进到山顶时,就要有勇气走一段困难、危险的下山路,去寻找能够登上山顶的新路线。
”为走“一段困难、危险的下山路”所采取的政策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大中小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D.扩大企业和地方自主权解析:“走一段困难、危险的下山路”,指暂时利用资本主义来恢复和发展经济。
答案:B4.“新经济政策一执行,混乱和饥荒马上就开始平息下去了,城市恢复了生机,市场上的商店又开始有了产品的供应了,物价也随之下降。
那时党的口号是‘学会做生意’”。
这里的“学会做生意”主要指()A.借助商品、市场的自由调节B.宏观调控与计划相结合C.恢复和发展私人企业D.实行粮食税制度解析:材料表明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带来了俄国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借助商品、市场的自由调节,发展社会经济,奠定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逐步战胜资本主义,故本题选A。
答案:A5.据统计,从1929年7月到1930年7月,在苏联农村中,牛减少了20%,马减少了13%,猪减少了33%,羊减少了26%。
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C.农业集体化政策的强行实施D.为配合社会主义工业化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苏联农业集体化中所出现的问题。
先从题干中的时间判断,可排除A、B选项,再从题干中判断是关于农业问题。
答案:C6.工业企业经营方式上,在实行新经济政策时期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是有很大的不同的。
根据苏俄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区别,我们可以推之,这种不同主要表现在()A.集中全国的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B.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扩大经营权C.国家政权和国外国内私人资本合作D.重要工业企业由国家所有和国家经营解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实行普遍工业国有化,新经济政策则规定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仍归国家所有,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即国家政权与国外国内私人资本的合作,以促进经济的恢复发展。
A项是斯大林经济体制下的发展重点,B项错在“私有制”,D项是两种政策的相同点。
正确答案为C项。
答案:C7.某一历史阶段,苏联曾投资50亿卢布在东部大规模垦荒。
垦荒地的肥力迅速耗尽,几百万公顷土地遭风蚀,换来了沙化的土地和丛生的杂草。
带来这一结果的苏联领导人是()解析:赫鲁晓夫执政时期,鼓励垦荒,大力种植玉米,但带来了环境破坏,故答案为C。
答案:C8.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五年计划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尤其是因为同一时期西方经济的崩溃。
社会主义不再是空想家的梦,它是发展中的事业。
”这表明他()A.是一个坚定的社会主义者B.对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机制充满失望和忧虑C.赞赏苏联的计划经济模式D.认识到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性解析: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是1928~1932年,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按照预先编制的详细计划建设的开端。
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给资本主义国家带来了沉重的打击,从材料中“它是发展中的事业”可做判断。
答案:C9.有学者认为,苏联发明了在落后的以农业为主的国家,靠人力劳动投资,迅速跨过工业化阶段的国家公式,这一观点()A.充分肯定了农业集体化运动B.指出了新经济政策的积极作用C.较客观地评价了斯大林模式D.揭示了赫鲁晓夫改革的本质性解析:苏联基本实现工业化是在斯大林时期。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虽然排斥市场,但能够通过计划调配和使用全部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
答案:C10.戈尔巴乔夫说:“多一些社会主义,意味着社会生活中多一些民主、公开性和集体主义,……多一些公民对全国事务及其对国际事务的良好影响的关切。
总而言之,就是多一些社会主义本质所包含的内容。
”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的苏联改革() A.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B.背离了马克思主义C.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D.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解析:结合材料中“戈尔巴乔夫……民主化、公开性”的信息,可知在考查戈尔巴乔夫背离科学社会主义方向的改革。
答案:B二、非选择题11.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1:1928年苏联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计划的目的是使国家富强,在军事上和工业上自给自足。
工业化,特别是重工业的发展,是计划的核心。
在没有外国贷款的情况下进行工业化,农业部门成为重要的资金来源。
集体化使大规模的农庄代替了以往的小块田地,这就使资本(机器、拖拉机等)应用于土地成为可能,这有利于提高人均产量。
集体化又使上级机关更容易通过管理手段来控制集体农庄的剩余产品。
——据(美)帕尔默、科尔顿:《世界近现代史》材料2:中国的工业化是在农业生产力水平很低的状况下启动的,落后的传统农业对工业化造成极大制约,这种制约突出表现在农产品供给短缺的制约和农村市场需求不足的制约两种形式。
因此随着中国工业化发展战略的全面推行,对农业发展的要求就变得十分强烈。
——据孙代尧:《20世纪50年代中国急速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工业化背景分析》(1)阅读材料1,指出1928年后苏联农业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原因是什么?(2)阅读材料2,从工业与农业关系的角度,评价斯大林时期形成的经济体制。
(3)新中国“一五”和“二五”计划期间,在农业方面开展了哪些运动?(4)1978年后中国的农村经济体制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对斯大林经济体制有何突破?解析:题目考查的是中国和苏联的农业政策比较,包含有改进和发展,既对学生的基础知识进行了有效检测,又考查了学生比较、分析能力。
第(1)问农业政策的变化及原因只要对材料略加研读即可得出准确结论,但要细致而集中。
第(2)问对体制的评价要包含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还要注意从工业与农业的关系角度进行分析和论述。
静心罗列,逐项推出。
第(3)问首先“一五”和“二五”计划的时间要清楚是1953年到1963年间,再联系在这一时间农业领域的重大举措便可作答。
第(4)问第一小问的“变化”属于对主干知识的考查,略加联系即可。
对斯大林体制的突破则要进行分析比较,联系改革开放后农村政策的变化和苏联农业政策的不同。
答案:(1)实施农业集体化政策。
为了满足国内工业化需要。
(2)短期内使苏联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和军事工业飞速发展,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工业强国;但不利于农业的发展,从长远来看对工业的发展也不利,造成了国民经济发展的比例严重失调,影响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
(3)合作化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
(4)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改变了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使农业和工业协调发展;兼顾了国家、集体和农民三者的利益,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12.2006中国“俄罗斯年”的举办,加深了国人对俄罗斯的了解。
前苏联(1922~1991年)的历史,是俄罗斯文明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其经验教训发人深思。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到1932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结束时,苏联的工业生产已从世界第五位上升到第二位。
从斯大林主要关心的世界实力平衡的角度看,苏联的全部工业产量在世界上所占的份额从1921年的1.5%增长到了1939年的10%和1966年的20%。
其识字率从1897年的28.4%上升到1926年的56.6%、1939年的87.4%和1959年的98.5%。
在1913年到1961年间,外科医生的数量从23200人增加到425700人,预期寿命从32岁上升到69岁,婴儿死亡率从每千人273降到32。
农民就将集体农庄视为外来的、强加给他们的东西而消极怠工,……当苏联政府每年拿出国民收入的三分之一用作再投资(工业)时,这也就意味着低工资和消费品短缺。
一个苏联工人的反应很典型:“他们假装给我们工资,于是我们也假装我们在工作。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2:由于长期政局不稳、社会动荡,以及在经济改革和发展的决策方面屡有失误,1988年起苏联的经济每况愈下,陷入了深刻的危机之中。
……据苏联国家统计局发表的数字,与1989年相比,1990年苏联国民收入下降4%,国民生产总值下降2%,劳动生产率下降3%,对外贸易额下降6.9%。
——摘自周尚文等《苏联兴亡史》(1)根据材料1,概括第一个五年计划给苏联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
(2)根据材料2,苏联当时由哪位领导人执政?概括当时的经济状况。
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改革的角度分析说明导致这种状况的原因。
(3)综合上述内容,谈谈你对经济体制改革的认识?解析:本题的几个设问都要求从材料中获取问题的答案,因而需要理解材料内容,并对材料内容进行高度概括。
材料1中的数据体现了各方面水平的提高,第(2)问主要根据材料2中的时间判断当时的苏联领导人是戈尔巴乔夫,并回答戈尔巴乔夫改革时苏联的社会状况及出现的原因。
答案:(1)积极影响:完成工业化并成为世界经济大国,提高了国民的文化素质,提高了国家的科技水平,提高了医疗卫生水平。
负面影响:劳动者生产积极性不高,国民经济比例失调,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2)戈尔巴乔夫,经济衰退(或经济恶化等)。
“加速发展战略”的重点放在重工业上,使原本畸形的经济结构更加失调;经济改革的宏观决策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改革阻力重重,效果不佳。
(3)经济体制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必须保持国民经济协调发展;成功的经济体制改革能保持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经济体制改革要关注人民生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