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二单元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秦汉第1讲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学案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 课件--2024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
●比较分封制和郡县制(本6页) ●千古一帝,谁与评说---嬴政的功与过
●汉代君主专制
中外朝制度
概念: 西汉初年,丞相权力极大,影响了皇帝的集权。 中朝即内朝,由皇帝左右的亲信近臣构成;外朝又称外廷,指丞相、御史大
夫、太尉和九卿组成的官僚机构。 中外朝的产生是君权与相权斗争的产物。 评价: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
序言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中 央集权的封建王朝——大秦帝国。秦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并采取一系列 巩固统一的措施,开创了中华民族统一国家的新纪元,奠定了中国统一多民族中 央集权国家的基本疆域,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奠定了基本格局。
三公九卿制 特点:
(中央政务系统)
影响:
渊源:
郡县制度 内容:
(地方施政 特点
系统)
作用:
●巩固统一的措施
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统一度量衡、货币、文字、车轨、法律; 修驰道、直道、长城、灵渠; ; 编制户籍; 迁徙六国贵族至关中; 北击匈奴,南征夷越; 整顿社会生活(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重点探究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本15页—16页)
中国蚕丝和冶铁术的西进,对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贡献甚大。
真题感悟
1.(2020.7·浙江高考·3)史载:“秦兼天下,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汉因
循而不革,明简易,随时宜也。其后颇有所改。”其中“颇有所改”的是
①设丞相 A.①③
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齐民无藏盖,....米至石万钱,马一匹则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总结汉初实行郡 国并行制的原因和影响 1.原因: ①吸收亡秦孤立之败的教训; ②国家财政困难,很难对地方进行有 效的统治; ③安抚宗室和功臣的工具; ④维护刘氏政权的期统治。 2.影响:积极:给王国较大自主权,客观
专题02 秦汉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的“统一”和初步发展-2021届高三历史一轮通史复习备课
教材补遗 2.九卿的特点 九卿中的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负责皇家财政及 官府手工业,宗正负责皇室宗族事务。由此可见九卿中大部分机构本 来是为皇帝和皇室服务的。这种设置既体现了“(皇)家” 与“国” 同治,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又体现大一统初期政治制度的 不成熟,之后这些机构逐步演变出新的专业的外朝官系统。
➢评价:(一分为二) ①“春秋大一统”思想充满唯心色彩,但统一是中国发展的主流。 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有助于维护统一,但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不利于 学术文化的自由发展。
③“天人感应”学说既宣扬了“君权神授”,又继承和发扬了儒家的民本思 想和“仁政”思想,有利于专制统治的长治久安,要一分为二地加以评价。 ④“三纲”思想充满专制等级色彩,应该扬弃;“五常”思想推崇仁、义、 礼、智、信,抛弃其专制等级成分,可以改造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 组成部分,应该弘扬。
三方互不相属,互相牵制
九卿 中央各重要部门的主管官员,分管国家和皇家的各种事务
教材补遗 1.三公九卿制的运作方式和作用 运作方式: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 作用:形成了一套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政府组织;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 君主专制下重大事务的决策失误,不同官职和机构之间相互配合,彼此 牵制,最后集权于皇帝。
(1)皇帝制度
特点
表现
皇位世袭 嬴政自称“始皇帝”,由子孙传承皇权,不可转移
皇权至上 秦始皇总揽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大权;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都由皇帝任免
皇权独尊 皇帝有一系列专用称号:自称“朕”,命令称“制”或“诏”,玉印称“玺”等
(2)三公九卿制
官职
职责
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太尉主管军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 三公
高中课件 高考一轮通史复习资料 中华文明形成与发展
3、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全面推行郡县制
(3)意义:
①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管理,有利于维护国家稳定和政局稳定。
②打破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流官制取代世官制;
地缘国家取代血缘国家。)
③基层百姓成为编户齐民,国家因而掌握了稳定的赋税、徭役与兵源。
④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沿用,不断加
义中央集权制度。 西汉初年推行郡国并行制,王国权力逐渐增大威胁中央。汉景帝开始
“削藩”;汉武帝设立内外朝改革中枢体制、颁布《推恩令》与《附益之法》 加强中央集权。
东汉时期:“虽置三公,事归台阁”、加强监察制度。
【把握主线】
高考一轮通史复习资料
阶段特征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220年)是中国大一统国家的奠基时期。
一奠定基础。
(4)社会心理:人民渴望统一。墨子“非攻”代表平民要求
(5)秦的优势: 商鞅变法 ,使秦国从落后国家成为强国之一;秦王嬴政
雄才大略。
【研读教材】 知识梳理
高考一轮通史复习资料
2.概况:
(1)东灭六国:公元前230—公元前221年。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混乱局面,
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王朝,定都咸阳。
【研读教材】 知识梳理
高考一轮通史复习资料
三、汉代政治制度的承袭与创新
4.监察制度:
(1)汉武帝时,,把全国分为13个州,每州设立刺史(中央派到地方监察
官,监察地方(郡守、国)
(2)设立司隶校尉。监察京师百官和京城周边的地方官。
5.选官制度:
(1)内容:地方官吏向中央推荐人才为官的制度。以德行和才能为主要标准。
汉兴,接秦之弊,自天子不能具钧驷(四匹毛色相同的马),而将相或乘牛车, 齐民无藏盖。
第3讲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课件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历1史)(通根史版据) 史料主干1点,你真题链可接 以综合提得升 出什么历史结论?— 12 — 皇帝制度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核心,也是 维护“家天下”的重要保证。 (2)根据史料2,归纳秦朝政权的特点,并简 析三公九卿制度在处理国家政务上有何特点。 特点:“家天下”,家国同治。 特点:分工严密,既相互配合,又相互牵制, 分别向皇帝负责。
历史(通秦史版汉)是中国历主史干点上第一真个题封链接建“综大合提一升统”时代,秦朝建立君主专制中央— 集4 —权 政治
制度,官僚制度取代世卿世禄制,汉承秦制并加强了中央集权 秦汉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等均获得了进一步发展,秦朝统一度量衡、 经济 货币,西汉初期的休养生息政策有利于经济发展;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 辟沟通了中西方的贸易往来 秦朝“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政策加强了思想控制;西汉汉武帝时“罢黜 思想 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中华文化开始走 文化 向世界并与世界交流
揽大权,这保证了国家权力最终掌握在皇帝一人之手,保证专制皇权不致旁落。
(2)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九卿”中奉常、宗正、郎中令、少府等官
职都是为皇室所专设,国与家同治,这是封建时代的统治特点。
(3)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地方绝对服从中央,最后集权于皇帝,加
强了中央集权。
历史(4()通秦史朝版建)立的这一主干套点从中央真到题链地接方综的合官提升僚机构,实行俸禄制度,官位概不—世31袭—, 重要官吏由皇帝任免、调遣。
构历图史(解通史史版)专制主主义干点和中央真题集链权接 综合提升
— 22 —
历史(通史版)
建立基础
主干点
分真题封链制接 综合提升 血缘关系
郡县制
— 23 —
2020版高考历史复习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秦汉第1讲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课件人民版
互动探究 史料研读
主题1 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和中外朝制度 一 三公为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是“百官之长”,“掌
丞天子,助理万机”。秦朝设左、右丞相,以右为尊;太尉掌军事;御史大 夫“掌副丞相”,主管监察。
…… 秦朝的三公九卿为官僚政治,职事人员为有才能的文武官员,皆受命于 皇帝,各有职分、等级、俸禄,公与私分明,政绩有考课,讲效率,有升 迁,体制划一,组织完备……
——《文史纵横》
[教你读史] 史料一反映了郡县制对秦朝统一和国家安定的重要意义。 第一句话是材料的中心句。史料二以省略号分为两层,第一层点出官僚政治 取代贵族政治的原因、背景,第二层则指出官僚政治的性质和意义所在。
[史料运用]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郡县制在巩固国家统一方面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史料二指出分封制转型为郡县制所反映的政治制度变化的本质特 征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测2 从制度传承的角度考查汉代的察举制 汉代察举制实行初期,被察举者都有一年的试用期,只有能力足以胜 任者才能转为正式官员。若不胜任,就要被撤换掉,而且推荐者也会因此 受罚。由此可知,当时察举制( ) A.形成了严格的选拔程序 B.旨在培养正式合格官员 C.注重保证察举“质量” D.将察举权收归中央
高中一轮复习历史通用版讲义第一编第一板块第二单元中华文明的发展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
第二单元中华文明的发展——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三维坐标·时空清][三面解读·特征明]政治层面秦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时代,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确立并得以巩固,官僚制度取代世卿制。
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门阀政治成为时代特色。
经济层面秦汉时期,农业、手工业、工商业等均获得了进一步发展,开通了陆上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加强了中外贸易的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迅速发展,南北经济趋向平衡,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扩展。
文化层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中国传统学术也呈现出一个螺旋递进的状态,即从官学到私学,再从私学到新官学。
第3讲⎪⎪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知识点一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一)秦朝统一1.条件(1)各诸侯国力图通过兼并战争统一天下。
(2)人民经受长期分裂和混战后,渴望统一。
(3)秦国经过商鞅变法,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日益强大。
2.经过: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
3.结果: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定都咸阳。
(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内容中央官制皇帝制度①创立:秦王嬴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自称“始皇帝”。
“皇帝”称谓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②权力:总揽全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等大权③特点:皇帝至尊、皇位世袭、皇权至上三公九卿制度①丞相: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②御史大夫: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监察百官③太尉:管理全国的军务④诸卿分掌国家的各项具体事务中央官制特点①以皇权为中心。
“三公九卿”各司其职,互相牵制,任何人都无法独揽大权,最高权力完全操纵在皇帝手中②国与家同治。
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诸卿中奉常、宗正等官职就是为皇室专设的,是为皇帝私家服务的,“国”与“家”同治③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在官吏的选拔和任命制基础之上,按照职能和职位分工、分层管理原则建立起来的中央行政权力体系,为以后历代王朝的中央机构开创了模式地方制度郡县制①郡守: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县,定期向丞相汇报工作②县令或县长:县的长官,主要任务是治理民众。
(通史版)2019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阶段二 中华文明的形成——秦汉 课时1 秦汉时期的政治和经济
阶段二 中华文明的形成——秦汉课时1 秦汉时期的政治和经济1.政治:(1)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①秦始皇*;②皇帝制度的创立及特点;③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特点及影响。
(2)汉代政治制度的承袭与创新:①中外朝制度;②刺史制度;③察举制。
2.经济:(1)秦汉时期的农耕技术。
(2)秦汉时期手工业发展与“丝绸之路”。
(3)秦汉时期的商业发展。
注:带*部分为选修的内容或选修、必修皆有的内容。
考点一 秦汉时期的政治(一)从群雄割据到大统一 1.群雄割据(1)春秋时期⎩⎪⎨⎪⎧①原有的宗法分封制度的原则遭到破坏,周王逐渐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
②伴随诸侯国力量的强大,部分诸侯国以“尊王”为旗号进行争霸战争。
(2)战国时期⎩⎪⎨⎪⎧①各大国君主先后改称“王”。
②出现卿大夫夺位的政变。
③各诸侯国之间竞争激烈。
2.大统一(1)经过商鞅变法后,秦国逐渐强大起来,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等国。
(2)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结束了数百年的割据混战局面,建立了空前统一的大帝国。
(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1.特征:权力的高度集中。
2.内容(1)皇帝制度:皇权至上;实行“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
(2)中央官制: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度,军国大权最终操纵在皇帝一人手中。
(3)地方制度: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
(4)用人制度:制定一套选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
(5)法律制度:秦帝国制定细密、严苛的法律。
3.影响(1)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
(2)其中央与地方官制的基本原则为历代王朝所继承,提高了行政效率,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对此后2000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汉代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1.加强中央集权(1)背景⎩⎪⎨⎪⎧①汉初推行郡县制,并分封同姓诸侯王驻守各地。
②中央和封国的矛盾激化,导致“七国之乱”。
(2)措施:汉武帝时,实行“推恩令”,强干弱枝,监察地方。
(通史版)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 板块二 第1讲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课件
角度二 西汉中央集权的加强 【典例2】 (2017·全国Ⅰ卷,25)下面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 表。据此可知( )
皇帝纪年 汉高帝十二年 汉文帝十六年 汉景帝中六年 汉武帝元封五年
公元纪年 前195年 前164年 前144年 前106年
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 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 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 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
5.外戚宦官专权 (1)西汉后期,重用外戚与宦官,政局混乱,国家权力削弱。 (2)东汉中期以后,皇帝即位,大多年龄较小,外戚宦官轮流控制朝政。 6.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东汉时期,“累世公卿”的豪族把持着东汉从中央 到地方的政权,豪强地主成为一种地方割据势力。
重理解 1.秦朝中央官制的特点 (1)以皇权为核心的中央行政体制:中央官职分工严密,但都围绕着皇权运转。 (2)体现“家天下”的特点:诸卿中奉常、宗正等官职为皇室专设,为皇帝私家 服务,“国”与“家”同治。 (3)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官吏选拔和任命集于皇帝手中,代替了官吏世袭。
【答案】 变化:由功臣、功臣子为主向属吏、经学之士为主变化。 原因:功臣对汉朝建立居功至伟,其子弟政治素养较高;汉以来布衣将相局 面的出现;统治者改变丞相来源以加强皇权;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和发展儒学教育;推行察举制,重视丞相素质。
高考教材连线
透析高考·教材补缺
【析考题】
角度一 分封制与郡县制的比较
官吏只有俸禄,无封地
是地方行政机构,地方绝对服从 中央
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 统一
官僚政治
4.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本质 (1)皇帝家天下制度:皇权至上、皇位世袭、皇族特权。 (2)中央集权制度:封建专制主义,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 身,从决策到行使司法、立法和行政、军事等大权。 (3)官僚制度:人治、封闭、腐败。 (4)大一统:疆域和政治、思想、文化的全方位统一。 (5)奴隶制式的家长式统治:臣仆化。 (6)人身控制:编户齐民,限制流动。
2021高考历史考试一轮复习第2单元第4讲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课件.ppt
被称为“外朝”,演化为执行机构。
3作用:相权被削弱。
3.监察制度——刺史制度
1实施: 03 _汉__武__帝___时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
区域,每州设刺史一人,以监察地方政治。
2作用:加强了朝廷对地方的控制,防止了
地方分裂势力的发展,巩固了国家政权。
4.选官制度——察举制
1含义:由官吏察访合适的人才向中央推荐,
主干梳理 巧点妙拨
一 秦的大一统 1.秦朝统一 (1)条件 ①各诸侯国力图通过 01 __兼__并__战__争____统一天下。 ②人民渴望统一。 ③秦国经过 02 __商__鞅__变__法____日益强大。 (2)经过:秦国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于公元前 03 ___2_2_1____ 年,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 04 __中__央__集__权____封建王朝——秦朝,定 都 05 _咸__阳___。
思想根源 思想为统治思想。韩非子创立了一套完整的中央集权理论,为 秦始皇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理论基础
政治根源 新兴地主阶级维护自身利益的需要
二 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选修 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秦统一六国 (1)客观条件 ①商鞅变法后,秦国确立封建制度,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为统一天下 提供了条件。 ②战国时代久经战乱的人民都渴望统一。 (2)主观条件 ①广泛吸引各国贤士。 ②策略得当:先弱后强,远交近攻,分化离间。 (3)过程: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完成统一大业。
③地方行政体制:推行郡县制。 a.郡守:主持全郡政务,承受中央命令,督责所属各县,定期向 09 _丞__相___ 汇报工作。(郡守,秦官,掌治其郡) b.县令(长):县的长官,主要任务是治理民众。
(2)特点 ①皇帝制度: 10 __皇__权__至__上____,皇位世袭。 ②中央机构相互配合,彼此牵制,减少决策失误。 ③郡守和县令(长)均由 11 _皇__帝___直接任命,实现对地方政权的直接有 效控制。 (3)影响 ①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 沿用。 ②易形成暴政,加重人民的负担,破坏社会经济,激化阶级矛盾。
高考历史题型讲解——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发展——秦汉时期
第2讲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发展——秦汉时期秦汉(公元前221—公元220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形成和发展时期,也是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阶段。
1.政治: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形成,奠定了中国的政治版图,秦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和巩固,封建社会政治制度基本确立。
2.经济:农耕经济从停滞、倒退到初步恢复发展,手工业、商业获得发展,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汉武帝时期达到了强盛。
3.思想文化:经历了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的演变,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科技、文学得到初步发展。
秦汉文化作为先秦文化成就的总结和升华,为后世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政治方面(1)秦朝统一,中央实行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地方推行郡县制,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汉代①中央集权:汉初推行郡国并行制;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解决了王国问题,并设立刺史,加强对地方的监察。
②君主专制:汉承秦制;实行“中外朝制度”,使君主专制得以强化。
③选官制度:汉武帝实行察举制,举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经济方面(1)秦汉统一货币,继续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歧视商人,实行专卖制度。
(2)汉代①农业:牛耕普及,出现了耧车和二牛一人犁耕法;兴建了漕渠等水利工程。
②手工业:开始用煤做燃料冶铁;丝绸远销亚、欧;东汉烧制出成熟的青瓷。
③商业:出现专供贸易的“市”;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业发展艰难;西汉时开通了海上和陆上丝绸之路思想文化方面(1)从百家争鸣到思想专制。
西汉董仲舒改造形成新儒学;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官方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2)以医学、数学、天文学和造纸术为代表的古代科技得到发展;“赋”成为汉代的主要文学体裁;“印宗秦汉”的篆刻艺术产生主题一秦汉时期国家治理体系的政治设计考向一从文明传承角度考查秦汉政治制度的特点、影响[真题典例]1.命题点:汉承秦制(2018·高考海南卷,T2)《汉书》云:“汉家承秦之制,并立郡县,主有专己之威,臣无百年之柄。
(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二单元 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秦汉单元整合课件
(3)史料的其他分类:有意史料(官方和私人有意识记载的 史料)与无意史料(官方无意遗留下来的档案、文件及私人日 记等);“正史”(官方记载)与“野史”(私家编撰史书或民间 记载)。
[2017·全国卷Ⅱ]20 世纪 70 年代至今, 《赫鲁晓夫回忆录》 多次出版,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因其内容的复杂性,不同 年代版本的内容均有所不同。由此可知,此回忆录作为一种 史料( )
(1)两者都开创了东西方研究人的哲学: ①苏格拉底使希腊哲学从研究自然转移到研究人身上, 以道德为主要研究对象,提出“认识你自己”的哲学命题。 经过后来的继承与发展,使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儒家提 出“仁、礼”“克己复礼”等,以研究人为核心,体现朴素 的人本主义思想。
②西方以人为核心的思想逐渐发扬成近代资产阶级的 “自由、民权、平等”等思想。而中国儒家思想则逐渐官方 化,成为统治阶级进行统治的思想工具,最终成为官方哲学。
(2)两者都强调教育及教学方法的重要性:儒家思想的代 表人物孔子及西方哲学家苏格拉底都强调知识的重要性,以 及通过启发式教学帮助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性。
[典例2] 孔子说:“未知,焉得仁?”苏格拉底提出:“美德即 知识。”两位先哲都( ) A.强调人之善恶取决于其知识的总量 B.将知识和美德作为挽救时弊的良方 C.认为真正的道德是基于理性的认识 D.主张通过教育来完善自身匡扶社会 解析 材料反映出孔子和苏格拉底都认为知识是实现 “仁”和获得“美德”的基础,故 C 项符合题意。其他三 项不符合题意。
(1)史料按表现形式分为:文献史料(指以文字形式记载的 史料)、实物史料(历史上人类活动各种物件)与口述史料(口头 叙述并记录下来的资料)。
(2)史料按史料价值分为:第一手史料——原始史料,即 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发生时代留下来的材料,直 接反映了研究对象的情况;第二手史料——经过后人转述、 记录或运用第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的材料,间接反映 了研究对象的情况。第一、二手史料与(1)中三类史料的关系 是:实物史料一般都是第一手史料;文献史料中以第二手史 料居多;口述史料辗转相传,需要仔细甄别。
2020届高考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专题二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秦汉归纳提升课件(25张)
专题二 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秦汉
(2)某一朝代或历史现象的活动地点或区域:如朝代的更替、都 城的变迁,如古代中国西周都城镐京(今陕西西安)、宋代东京 (今河南开封)等;地理方位图如东南沿海地区等。 (3)随历史现象的发展而活动地点转移的空间:如明朝建都建邺 (今南京),后迁都北京;古代经济重心从北方转移到南方;世 界近现代经济重心从伦敦转移到纽约等。 (4)对某些地点或区域的重要性要给予必要说明的:如中国古代 的“丝绸之路”把中国同西亚以及欧洲连接起来,它不仅促进 了东西方的贸易,也是东西交通和文化交流的要道。
栏目 导引
专题二 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秦汉
解析:选 C。根据材料“礼,人道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 师受《诗》《论语》《孝经》,操行节俭,慈仁爱人”可知,霍 光在推举理由中,特别强调了儒家的“仁”和“礼”,并根据 材料“孝武皇帝曾孙”可知,刘询是汉武帝的曾孙,这表明此 时儒家思想已成为汉代的正统思想,故 C 项正确;材料“孝武 皇帝曾孙……可以嗣孝昭皇帝后”,突出“家天下”的理念, 故 A 项错误;材料不能表明汉宣帝是否为嫡长子,故 B 项错误; 庙号不是材料的主旨,故 D 项错误。
栏目 导引
专题二 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秦汉
(1)时间表达:时、刻、日、月、纪年(王公、干支、公元、年 号、民国)、年代、朝代、世纪、公元前(后)等。世纪与年代只 是“时间段”概念,不特指某一具体时间点,其使用主要有两 种情况:一种是不需记住具体时间点时使用;另一种是某历史 现象或事件的出现在一个或长或短的时间段内,不适宜用一个 时间点来表达。
栏目 导引
专题二 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秦汉
3.思想方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尊崇儒学,提倡“大 一统”思想,逐步确立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适 应了汉武帝时期的政治统治需要。董仲舒的新儒学成为封建社 会正统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秦汉第1讲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主干梳理巧点妙拨一秦的大一统1.秦朝统一(1)条件①各诸侯国力图通过□01兼并战争统一天下。
②人民渴望统一。
③秦国经过□02商鞅变法日益强大。
(2)经过:秦国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于公元前□03221年,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04中央集权封建王朝——秦朝,定都□05咸阳。
2.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内容①皇帝制度:嬴政自称“□06始皇帝”,总揽政治、经济和军事大权。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②中央官制:设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设□07御史大夫执掌奏章,下达诏令,监察百官。
设太尉管理全国的军务。
丞相之下有□08诸卿。
③地方行政体制:推行郡县制。
a.郡守:主持全郡政务,承受中央命令,督责所属各县,定期向□09丞相汇报。
(郡守,秦官,掌治其郡)b.县令(长):县的长官,主要任务是治理民众。
(2)特点10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①皇帝制度:□②中央机构相互配合,彼此牵制,减少决策失误。
11皇帝直接任命,实现对地方政权的直接有效控制。
③郡守和县令(长)均由□(3)影响①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
②易形成暴政,加重人民的负担,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阶级矛盾激化。
3.秦朝巩固中央集权的文化、交通措施(1)文化措施①□12车同轨:所有马车两车轮的间距要相等。
②□13书同文:写书信或文章用相同的文字。
③行同伦:以法为教,统一人们的文化心理,焚书坑儒。
(2)交通措施:修驰道、直道。
4.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四大历史根源[图解历史] 秦朝的统一[辨析比较] 郡县制与分封制的不同[问题探究1] 西周被称为“私天下”,而秦朝被认为“公天下”,其依据是什么?提示:西周的贵族集团垄断各级政权,家国一体;而秦朝的官吏依据才干从社会上选取,具有开放性。
[概念辨析] 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认知深化] 汉代强干弱枝的重要措施(1)迁徙郡国豪富,有效地打击了地方势力,加强了朝廷力量。
(2)推恩王侯子弟,进一步解决了诸侯王强大难制的问题。
(3)颁布“附益法”,限制士人与诸王交游。
二汉代政治制度的承袭与创新(4)惩治地方豪族,对于抑压地方豪族的猖獗气焰,提高专制皇权,起了显著的作用。
(5)设置十三部刺史,加强了朝廷对地方的控制。
[问题探究2] 汉承秦制,又有所损益。
在政治制度方面,汉代有哪些新发展?提示:中外朝制度;郡国并行制度;刺史制度;察举制。
[概念阐释] “汉承秦制”“汉承秦制”主要说明汉朝的规章制度基本上都是继承并维护了秦始皇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
主要表现为承袭了秦朝君主专制制度、郡县制、监察制度、官吏选任制度、法律制度、赋税制度、官吏管理制度等,维护了秦汉“大一统”局面。
互动探究史料研读主题1 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和中外朝制度一三公为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丞相是“百官之长”,“掌丞天子,助理万机”。
秦朝设左、右丞相,以右为尊;太尉掌军事;御史大夫“掌副丞相”,主管监察。
……秦朝的三公九卿为官僚政治,职事人员为有才能的文武官员,皆受命于皇帝,各有职分、等级、俸禄,公与私分明,政绩有考课,讲效率,有升迁,体制划一,组织完备……——摘自《中华文明史·第二卷》二“中朝,内朝也。
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
”清代学者钱大昕认为:“……大将军权兼中外,又置前后左右将军,在内朝预闻政事,而由庶僚加侍中给事者,皆自托为心腹之臣矣。
”[教你读史] 史料一信息“三公九卿为官僚政治”“各有职分、等级、俸禄”说明官员不再是世卿世禄,贵族政治被官僚政治所取代。
抓住史料二中的关键信息“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可知汉武帝时中枢机构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
[史料运用] (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度有何影响?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据史料二分析中朝设置的目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秦朝官员的选拔和任用,体现了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官吏按照职能和职位分工、分层管理原则建立起来的中央行政权力体系,为以后历代王朝的中央机构开创了模式。
(2)中朝人员都是地位低下、但受皇帝信任的人,重大决策由中朝裁定;而原来的有资历、难以驾驭的权臣不再受到重用,目的就是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历史解释西周与秦朝政治制度的比较主题2 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秦汉地方行政体系的演变一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秦之所灭者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
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为天下计,则(郡县制)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
——王夫之《读通鉴论·秦史》二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结果就是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
官僚制是顺应中央集权和皇权制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
……在官僚制时代,不管是旧贵族、新贵族,还是新兴的士人阶层,都必须通过任命,转化为官僚,才能成为政体的直接参与者。
——《文史纵横》[教你读史] 史料一反映了郡县制对秦朝统一和国家安定的重要意义。
第一句话是材料的中心句。
史料二以省略号分为两层,第一层点出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原因、背景,第二层则指出官僚政治的性质和意义所在。
[史料运用]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郡县制在巩固国家统一方面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据史料二指出分封制转型为郡县制所反映的政治制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郡县的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有利于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
(2)从贵族体制到官僚体制;从世袭到任命;从地方分治到集权。
历史解释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异同高考研析把握考向1.(2017·全国卷Ⅰ)下表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
据此可知( )皇帝纪年公元纪年郡级政区汉高帝十二年前195年15郡汉文帝十六年前164年24郡汉景帝中六年前144年68郡、国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108郡、国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答案 C解析材料反映了汉高祖十二年到汉武帝元封五年,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增多,而且从只有郡到郡、国都有,意味着封国势力被削弱,中央集权得到加强,有利于朝廷调动地方力量解决匈奴威胁等边患问题,故选C项。
材料反映了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逐渐增多,甚至包括了一些封国,说明诸侯王国与朝廷的矛盾得到了有效控制,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缩小,排除A、D两项;材料反映的是地方行政体制的变化,排除B项。
2.(2016·全国卷Ⅲ)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
”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 )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 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 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答案 B解析西汉初期崇尚黄老“无为而治”的思想,A项错误;C项与材料信息“文书之力也”不符,故排除;由材料萧何收拾秦的文书,不能得出汉初官员都熟知秦朝典章制度的结论,D项错误;材料体现了汉承秦制的内容,B项正确。
3.(2015·全国卷Ⅰ)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
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
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 )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素养考查历史解释答案 C解析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这些外戚往往成为执政大臣,体现了汉代对母族亲属关系的重视,故选C项。
A项在材料中未有体现;“家天下”观念体现的是宗法观念,外戚干政无法体现“家天下”观念,故B项错误;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和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后,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大大削弱,D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考向分析:近几年全国卷对本时段的考查主要集中在两汉时期政治制度发展的特点上,强调国家的大一统。
从考查方式看,命题呈现出“新材料、新情境、新问题”的特点。
预测1 从维护国家统一的角度考查汉代的政治制度西汉前期在皇帝陵墓旁边设置陵县,专为奉祀陵园之用,该县居民都是强迫迁徙而来的关东豪族和天下富商。
这一举措( )A.解除了豪强势力对中央的威胁B.提升了皇帝的独尊地位C.使行政区划带有祭祀色彩D.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答案 D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关东豪族和天下富商被迁徒的主要目的是削弱其对地方的影响,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大一统的局面,故D项正确。
豪强势力对中央的威胁只会被逐步削弱,而不能在短期内直接解除,故排除A项;材料中未涉及皇帝的独尊地位,故排除B项;C项对材料信息解读错误,故排除。
预测2 从制度传承的角度考查汉代的察举制汉代察举制实行初期,被察举者都有一年的试用期,只有能力足以胜任者才能转为正式官员。
若不胜任,就要被撤换掉,而且推荐者也会因此受罚。
由此可知,当时察举制( ) A.形成了严格的选拔程序B.旨在培养正式合格官员C.注重保证察举“质量” D.将察举权收归中央答案 C解析材料中未涉及察举制的选拔程序,故A项错误;材料中强调的是对察举选拔官员的要求,不是说察举制实行的目的,故B项错误;材料中对被察举者的要求和推荐者的要求说明重视察举的质量,故C项正确;材料中未说明察举权的归属问题,故D项错误。
预测3 从阶段特征的角度考查“汉承秦制”《史记》《汉书》等典籍以及一些学者著作中,凡提及汉朝制度,不管是从政治、经济,还是文化学术,必首标汉承秦制,如“汉因循秦制而未改”“汉承秦制”“汉初因秦法”,诸如此类,不胜枚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