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导师制”在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中的探索
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双导师制”探索与思考
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双导师制”探索与思考1 当前高职院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目前,高职院校的青年教师数已经达到教师总数的一半以上,在专业课教师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教师中的比例更是达了60%以上。
这种现象在新建和中职升高职的院校中特别明显。
而这些青年教师虽都是具有本科及其以上的学历,但大多来自非师范学校且没有专业实践经历,远远不能满足高职教育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具体来说,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1.1 教学积极性不高。
造成青年教师教学积极性不高的主要原因,一是社会舆论对职业教育有偏见,职业教育教师社会地位也就随之低于普通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教师;二是国家对高职教育的投入有限,按学生人数拨款的制度,决定了“生源即为财源”,而社会对职业教育的歧视导致就读高职学生偏少;学校现行按职称、工龄分配收入的分配制度,也造成了青年教师收入偏低,影响了青年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当然,由于社会大背景因素下青年教师缺少奉献精神、师德师风不强等主观因素,也是造成青年教师教学积极不高的原因之一。
1.2 教学方法欠缺。
高职院校中的青年教师,虽都有较高的学历和理论水平,但绝大多数青年教师是非师范专业出身,因缺乏系统的教学理论知识,难免出现缺乏教学经验、教学技巧的情况。
严重的制约了课堂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1.3 实践动手能力弱。
大多数青年教师,从本科院校毕业后经过简单的岗前培训就走上了工作岗位,真正参加过动手实践的不到30%,而拥有行业企业经验的教师更是少之又少,具有“双师”素质的青年教师比例就更低了。
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远远的满足不了专业教学“教、学、做”一体化的需求。
1.4 缺乏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
因社会地位低,待遇不高等原因,一部分青年教师对职业缺乏认同感,且因教学经验不足,对自身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偏弱。
这导致了青年教师探索教育教学规律,突破传统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总结自身工作经验的能力不足,制约了青年教师的成长。
2“双导师制”及其实施方法2.1 “双导师制”的含义“双导师制”即为青年教师配备两名导师,一名为校内教学和师德导师,一名为校外行业企业实践导师;通过双导师的培养提高其师德师风,增强爱岗敬业精神,提升教学水平和实践动手能力。
关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双导师制的再思考
GAO DENG ZHI YE JIAO YU/高等职业教育关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双导师制的再思考卢 霞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文件。
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简称“职教二十条”),这是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的指导性文件。
文件开头就明确表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对于职业教育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文件还指出,要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坚持知行合一、工学结合,推动校企全面加强深度合作。
“双导师制”就是基于校企深度合作的育人模式。
如何利用好“双导师制”培养符合新时代需要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值得探讨。
另外,随着高职的不断扩招,高职院校的生源质量近年来出现下降趋势,学生的学习现状令人堪忧。
如何运用“双导师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学生的学习现状,值得重新思考。
一、“双导师制”概述“双导师制”是基于校企合作、深度融合,借鉴英国的“导师制”和德国的“双元制”的职业教育经验形成的“双导师制”,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配备两位导师:一位校内导师和一位校外导师。
校内导师是学校的专职教师,校外导师是有丰富工作经验的来自企业一线的工作人员。
校内导师的主要职责是解决学生在校期间的专业学习、日常生活等一系列问题,校外企业导师则主要负责学生的跟岗实习、顶岗实习、就业指导等问题。
学生在校内导师和校外企业导师的共同培养下,无论是专业理论、知识水平,还是专业技能操作水平,都会得到更好的发展。
“双导师制”对于人才培养的主要意义是,能够更好地同时关注学生树立健全的人格,让学生获取足够的理论知识,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帮助学生顺利就业等多核心目标;在充分考虑学生的共同需求与个性化特征,在不同学习阶段由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各司其职,各自采用合理的方式方法共同培养学生。
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在不同的育人阶段,各自需要承担的任务也不相同。
双导师制实践教学建议(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双导师制作为一种新型的实践教学模式,旨在通过教师和行业专家的双重指导,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本文将从双导师制的定义、优势、实施策略和保障措施等方面提出实践教学建议,以期为我国高校实践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二、双导师制定义及优势1. 双导师制定义双导师制是指学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由一位校内教师和一位校外行业专家共同担任导师,共同负责学生的实践指导、评价和培养。
校内导师主要负责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学生的思想教育,校外导师主要负责实践技能的培养和职业素养的提升。
2. 双导师制优势(1)优势互补: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在知识结构、实践经验等方面存在互补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实践性强:双导师制强调实践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3)就业竞争力强:通过双导师制培养的学生,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有利于提高就业竞争力。
(4)校企合作紧密:双导师制有助于加强校企合作,实现资源共享,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三、双导师制实施策略1. 建立健全双导师选拔机制(1)校内导师选拔:根据实践教学需求,选拔具备丰富教学经验和实践经验的教师担任校内导师。
(2)校外导师选拔:与企业合作,邀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行业专家担任校外导师。
2. 明确双导师职责(1)校内导师:负责学生的理论指导、实践过程中的监督与评价、职业规划等。
(2)校外导师:负责学生的实践技能培训、职业素养培养、就业指导等。
3. 制定实践教学计划(1)明确实践教学目标:根据专业特点,制定实践教学目标,确保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
(2)合理设置实践教学环节:结合校内外的实践教学资源,设置实践教学环节,如实习、实训、项目研发等。
(3)加强实践教学考核:建立科学的实践教学考核体系,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进行综合评价。
4. 优化实践教学评价体系(1)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将学生自评、同行互评、导师评价、企业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中“双导师制”长效机制的探索与构建
导 学 生最 多不超 过 1 2 人 校外 导师 至少 每 两周 指
工 学 结合 的 “ 双导师制 ” . 就 是 指 学 校 与合 作 导 1次 . 时 间和方法 由导师 与学 生 约定 . 最 多指 导 企 业 的两位 导 师各 有 侧 重 、 合作指导 、 优势互补 、 人 数不 超 过 5 人. 每月平 均 辅 导时 间不 少 于 2天 互 相配 合 .把 学 校 的优势 和 企业 的优 势 紧密 结合 校 内导师 和校外 导 师共 同承 担着 培养 一 批 学生 的 起来 , 为学 生提 供 成才 的空 间 通 过工 学结 合 “ 双 艰 巨任务 .因此他们 之 间具 有相 对 固定 的对应 关
挥作 , r f l 。本 文对此 进行 了详 细 的 阐述 , 包括相 关的运作 机 制 、 激励 措施 以及保 障机 制 等 , 为 实现
高职 院校 培 养 高技 能应 用型人 才的 目标 具有 重要 指导 意 义。
【 关键 词 】 : 工 学 结合 , 双 导 师制 , 长效机 制
高等 职业 教育 工学 结合 人 才培 养下 的 “ 双 导 业理论 与 实践 的 紧密结合 .另一方 面可 以促 进学 师制 ” 培养模 式 . 是 目前 高 职 院校进 行合 作教 育 而 生拓 宽知 识面 . 真正参 与到 现场 , 为将 来 的就 业 积 通 过工 学 结合 “ 双 导 师制 ” 培 积极 开展 “ 校 企合 作 ” 、 “ 工学 结合 ” 、 “ 顶 岗实 习” 、 累 更 多 的工 作 经验 : “ 订单 培养 ” 等 人才 培养 模式 理 念下 提 出来 的 工 养模 式 . 学 校与行 业企 业可 以合 作 开发课 程 . 共 同 学结 合人 才培 养模 式下 的“ 双导 师制 ” 主要 是 由校 开发 实训 指 导书 . 而且 还可 以整 合 实验 实训 资 源 . 内专 业 导师 和企业 实践 导 师共 同组 成 的导 师负 责 降低 实训 基地 建设 成本 . 实现 资源共 享 . 更重 要 的 制 校 内专业 导 师 即为传 统 意义上 的专业 基础 课 是 能 够 培 养 一 批 专 兼 结 合 的双 师 型 专 业 教 学 队 教 学指 导教 师 .企 业导 师 是校 外具 有 一定 专业 知 伍 , 专 兼结 合 , 取长 补短 , 满足 了教 学实 践 的要 求 , 识水 平 、丰 富实践 经验 的企业 技术 专 家或 能工 巧 保证 了教学质 量 . 充 分调 动 了学生 学 习积 极性 . 让
高职教育双导师制的实施困境与纾解策略
高职教育双导师制的实施困境与纾解策略高职教育双导师制的实施困境与纾解策略1. 引言随着中国高等教育水平的提高和职业教育的重视度增加,高职教育双导师制逐渐成为一种常见的教育模式。
双导师制旨在通过设置教师导师和实习导师,为学生提供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方式,以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然而,在实施双导师制时,一些困境也逐渐暴露出来,需要纾解和解决。
本文将分析高职教育双导师制的实施困境,并提出相应的纾解策略。
2. 实施困境2.1 双导师资源不均衡由于高职院校师资力量和企业资源之间的差距,学校往往难以提供足够数量和质量的实习导师。
在某些情况下,学生可能被分配给缺乏实践经验或实际能力较低的导师,这将影响他们获得有效实践指导和实质性学习的机会。
2.2 学校与企业合作不紧密高职教育双导师制的实施需要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密切合作。
然而,由于双方利益和目标的不一致,合作关系可能存在紧张和不稳定的情况。
一些学校可能很难找到合适的实习单位,而一些企业对学生的实习需求会有所偏差,导致实践环节无法顺利进行。
2.3 导师角色不明确在双导师制中,教师导师和实习导师的角色被要求明确。
然而,在实践过程中,导师们可能对自己的角色、职责和任务理解不一致,导致工作效率低下或信息传递不畅。
这可能妨碍学生获得全面的指导和支持。
2.4 学生成长评价不平衡在双导师制下,学生的成长评价应基于两个导师的评估结果。
然而,由于评估标准和方法的不统一,不同导师对学生的评价可能存在较大差异。
这可能导致学生对于自己的成绩、能力和发展方向产生疑虑,并给导师间的评价结果带来不公平性。
3. 纾解策略3.1 提升实习导师的能力学校应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提高实习导师的培养和发展水平。
通过开展导师培训,提供实践经验交流平台,加强实习导师的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
同时,学校还可以与优质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实习机会和导师资源。
3.2 加强学校与企业合作学校应建立长期、稳定的与企业的合作关系,形成双赢的合作模式。
高职院校毕业设计“双导师”制探析
高职院校毕业设计“双导师”制探析作者:易忠奇来源:《河南教育·职成教》2018年第05期毕业设计是学生在校最后一个学期的一项重要教学内容,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与运用专业知识解决问题的重要教学环节。
湖南省教育厅自2014年开始,对全省高职院校毕业设计进行检查,从检查情况看,当前高职院校毕业设计工作主要存在选题、指导、管理等方面的问题。
为提升毕业设计的质量,笔者在高职院校毕业设计指导过程中进行了“双导师”制探索,力争为校企之间的深度合作构建一种机制与渠道,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高职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从当前毕业设计工作指导的主体来看,绝大多数高职院校是以在校教师的指导为主,因此就表现出如下弊端:一是毕业生的毕业设计选题与实际生产联系不够紧密,与学生在顶岗实习中的工作岗位差异较大;二是学生到工作岗位顶岗实习后,学校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只能是“远程管理”,会有不到位的情况,最终导致毕业设计的效果不尽如人意。
具体而言,高职院校毕业设计选题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不专、不新、太大、太小、太难、太易和任务书要求不明确等,有的教师可能设计了本科难度的毕业设计题目,部分工科类专业把毕业设计做成了毕业论文,有的毕业设计题目与专业吻合度不高等。
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缺少企业工作经历所致。
二、毕业设计“双导师”制的内涵与意义高职院校毕业设计“双导师”制是以毕业设计题目为纽带,由学校与企业两位指导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设计的一种机制。
毕业设计工作任务将学生、企业指导教师、学校指导教师三方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学生可以接受到更全面的指导,企业专家能更深入地了解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情况,在校教师可以了解企业生产的真实情况,还可以与企业专家结成对子,围绕毕业设计题目与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交流与合作,构建校企深度合作的机制与渠道,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具体来说,“双导师”制至少具有以下三点积极作用。
(一)“双导师”制可有效促进校企深度合作高等职业教育的属性决定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需要企业的积极参与。
民办高校本科毕业设计“双导师制”实践研究与探索
民办高校本科毕业设计“双导师制”实践研究与探索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民办高校毕业设计也面临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传统的毕业设计导师制度在实践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导师的时间精力有限、视野和专业背景有限等,影响了学生毕业设计的质量。
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一些民办高校提出了“双导师制”这一新的实践方式。
“双导师制”就是指在学生毕业设计过程中,由学生同时聘请一位本校教师和一位企业或社会专业人士作为毕业设计的指导老师,以给予学生更多的指导和支持。
这种方式可以弥补传统单一导师制度存在的问题,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能力,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
实践证明,“双导师制”有以下优点:首先,缩小了学校教师与企业专业人士之间的距离,促进了教学与实践的结合。
学生可以从两方面获得指导,对毕业设计的内容、研究方法、实践落地等多方面进行深入学习和探讨,提高了毕业设计的研究质量和应用价值。
其次,“双导师制”使得导师的专业背景不再局限于学校教师的视野范围内,而是可以涵盖更广阔的行业和专业领域。
学生可以从企业专业人士的经验和实践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和经验,学到更多的实际应用技能。
最后,双导师制度可以合理利用导师的时间,有效提高毕业设计的完成率和通过率。
虽然“双导师制”有许多优点,但也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
一方面,如何沟通协调学校教师和企业专业人士的工作时间和任务分配可能是一个挑战。
特别是在企业专业人士的工作负荷较大的情况下,如何保证他们可以分配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指导毕业设计,需要学校和企业合作解决。
另一方面,学校需要进行有效的监督和评估,以确保毕业设计的质量和完成的标准。
同时,如何保证学生与两位导师之间文化背景和交流能力的吻合,也是需要关注的问题。
总的来说,“双导师制”是一种优秀的实践模式,它能够使学生受益于学校和企业专业人士的经验和知识,提高毕业设计的应用价值和科研能力,为学生未来的科研或实践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民办高校本科毕业设计“双导师制”实践研究与探索
民办高校本科毕业设计“双导师制”实践研究与探索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高等教育已成为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
而毕业设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和实践能力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针对当前民办高校本科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学术界和教育界开始探索“双导师制”实践研究,旨在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和水平,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体验和发展空间。
一、“双导师制”的概念和意义“双导师制”是指在学生进行毕业设计期间,安排两名导师对学生进行指导和管理。
这两名导师分别是学校指导老师和企业导师。
学校指导老师是学生在本校的教师,主要负责学生毕业设计的学术指导和管理工作;企业导师是学生在实习企业的指导老师,主要负责学生毕业设计的实践指导和管理工作。
“双导师制”实践研究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点:1. 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和水平。
通过引入企业导师,学生在进行毕业设计期间能够获得更加全面和深入的指导,从而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和水平。
2. 拓宽学生的实践和发展空间。
企业导师通常是来自实际工作岗位的专业人士,他们能够向学生传授更加实用和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为学生未来的就业和发展做好铺垫。
3. 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
通过“双导师制”,学校与企业之间能够建立更加紧密的联系和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和就业机会,促进校企合作的深入发展。
二、“双导师制”实践研究的可行性分析“双导师制”实践研究在当前的高等教育环境中具有一定的可行性:1. 配合产学研深度融合的趋势。
以产学研合作为基础,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协作模式已在不断深化,而“双导师制”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产生和发展的。
2. 符合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需要。
学生毕业设计的过程,不仅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学术基础,还需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全面素养的培养。
而“双导师制”能够满足这一需求。
3. 有助于提高高校毕业质量和水平。
目前的高校毕业设计中存在一些问题,如学术指导不足、实践环节薄弱等,而“双导师制”正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而提出的,有利于提高高校毕业设计的质量和水平。
“双导师制”在高职学生顶岗实习中的探索
顶 岗实习是对 高职 院 校教学 的检验 , 创 造 创新 。 更是 学生将所学的 专业知 识 、 专 业 技 能 形 2 . 3 评价 考 核不 严 肃客 观 成 职 业 能 力和 职 业 素 养 的 重 要途 径 , 因此 , 学生 顶 岗实 习中考核 分为 两部分 : 一 在政 策层面都很重视 顶 岗实习 , 然 而 在 各 部 分 由 校 内指 导 教 师 考 核 ; 另一 部 分 由 企 高 职 院 校 实 际 操 作 中 却 往 往 忽 略 了 其 重 要 业 指导 教 师 进 行 考 核 。 由于 校 内指 导 教 师 性, 将 学 生 放 到 企 业 基 本 听 之 任之 了 。 没有全程 参与 学生实 习, 对 学 生 的 工 作态 度、 学 习态 度 、 操 作 能 力及 职 业 素 养 了 解得 1 高职学生顶 岗实习 的特 点 很少, 仅 根 据 实 习 日记 、 小 结 或 平 时在 校 的 ( 1 ) 学生具有双 重身份 。 顶 岗 实 习学 生 表 现 做 出 主 观 评 判 , 显然 是 不 科 学 的 。 企业 将以 员工身份 进入 到 企业 的具 体工 作 岗 指导教 师一般 出于对学生 的关爱或包容 , 位, 从 事专 业 技 能 操 作 , 企 业 将 他 们 视 为 正 对 学 生 评 价 往 往 也 以 优 秀 、 良好 为 多 , 具体 式 员工 , 必 须服 从 企 业 的 管 理 和 操 作 规 程 。 评价较少 。 然而这 时学生还有一 重要 身份 , 他 依 然 是 名 高 职 院校 的 学 生 , 在专业知识 、 专 业 技 3 双导 师制在高职学生顶 岗实 习中的 能 运 用 到 实 际 工作 中 要 有 一 个 学 习 和 适应 重 要 性 的过程 , 操 作技 能 有 待 提 高 , 待 人 接 物 还 处 顶 岗 实 习 期 间学 生 身 份 的 双 重 性 , 顶 于不成 熟阶段、 职 业 规 范 和 职 业 精 神 有 待 岗 实 习单 位 的 分 散 性 , 决 定 了顶 岗实 习期 塑造。 正 因为 如 此 , 这 时 学 生 更 迫切 需 要导 间对 学 生学 习 与 管 理 存在 着 复 杂 性 。 学 生 师 的 指 导 和 引导 。 在 实 习过 程 中 将 会 面 临着 专 业 知 识 、 专业 ( 2 ) 顶 岗实 习 单 位 的 分 散性 。 一 般 情 况 技 能 向职 业 技 能 、 职业素养 发展的种种 问 下, 顶 岗 实 习单 位 都 比较 分 散 , 特 别 是 文 科 题 和 困难 , 这 时 班 主 任 的 工 作 重 心 从 学 生 而 班 专业 , 一 个 单位 多 容 纳 三 五 位 学 生 , 少 则一 日常 管 理 也 转 化 为 对 实 习纪 律 方 面 , 不 可 能 对 几 十 位 学 生 的 实 两位 。 这 给 顶 岗 实 习 的 管 理 带 来 了 复 杂性 , 主任精力 有限 , 不 可 能 像 在校 期 间 由一 位 班 主任 管 理 几 十 习情 况 进 行 全 方 位 的 跟 踪 管 理 。 专任教 师 位 学 生 一 样集 中 管 理 。 在 一 些学 校 一 些 专 不 能 集 中授 课 , 而 是 应 该 有 个 性 化 地 因时 业中 , 学 生 在 顶 岗 实 习 期 间往 往 由班 主任 因地 因 人 因 景 施 教 , 专 任 教 师 的 角 色 应 转 担 任 学 生 的管 理 工 作 , 缺 乏 对学 生 将 专 业 化 为 导 师 , 包 括 对 学 生专 业 知 识 、 专 业技 能 知 识 向实 际运 用 的 转 化 方 面 的 指导 。 及专业实践进行引导、 衔接。 而 由于 学 生主 要在企业 , 所 以 迫 切 需 要 企 业 导 师 参 与到 学 生 实 习指 导 与 管 理 工作 中 。 2 高职学 生顶 岗实 习存 在 的问题 2 . 1管理松 散 些 高 职 院 校 在 学 生 顶 岗实 习期 间 由 4 双导 师制在高职学生顶 岗实 习中的 于节省 人力、 成 本 等 原 因 放 松 了 对 学 生 的 实 践 ( 1 ) “ 双导师制” 形 成机 制 。 所谓 “ 双 导 师 管理 , 由 班 主 任 作 为 校 内 指 导 教 师 负 责 学 生 的 考 核 和评 价 , 而学生的学习、 提 升 全部 制 ” 就 是 在 学 生 顶 岗 实 习期 间 由校 内专 任 放到 了顶岗实习单位 。 而 实 习 单 位 也 因 为 教 师 和 顶 岗 实 习单 位 指 导 教 师 作 为 学 生校 学生只是 准员工 , 而 不是 实 质意 义 上 的 员 内外双 导师的 制度 。 将 导 师 制 引 进 到 学 生 有 利 于 加 强 顶 岗 实 习 工 作 的 工, 放 松 了对 学生 管 理 , 导 致 学 生随 意 请假 顶 岗实 习 中 , 现象突出, 工作 过 程 中 不 虚 心 学 习 、 不踏 实 重 要 性 , 强化工学结合、 校 企 合 作 的 人 才 培 工 作 时有 发生 。 同时 , 由于 学 校 与 顶 岗 实 习 养 模 式 , 有 利 于 提 高 学生 顶 岗实 习 效 果 , 提 单 位 沟 通 不畅 , 没 能 形 成 良好 的 合 作 培 养 升 学 生 专 业 技 能 和 实 践 技 能 。 校 内 专 任 教 机制 , 学 生 的 一 些 权 益也 得 不 到 保 障 。 师应为 核心课程 的教 师, 有 企 业 工 作 经 历 2 . 2顶 岗实习效果 不 佳 或挂职锻 炼的 经历 , 熟 悉 本 专 业 所 对 应 行 由 于 顶 岗 实 习 学 校 基 本 上 放 弃 了 对 学 业 的发 展 趋 势 、 企 业 发 展现 状 且 能 将 专业 生学业 提升的培养和 引导 , 学 生 在 顶 岗 实 知 识 和 专 业 技 能 与 职 业能 力 结 合 起 来 。 应 要 求 企 业 尽 量 给 学 生 习期 间 基 本上 完全 依 赖 实 习 单 位 的 师 傅或 多 与实 习 单 位 沟 通 , 指导教 师指导。 而 一 些 实 习 单 位 的 师 傅 只 安 排 懂 理 论 业 务 能 力 强的 师 傅 作 为 顶 岗 实 教学生操 作技能 , 而 不 会 引导 学 生 建 立 团 习单 位 的 导 师 。 ( 2 ) 明确 双 导 师 的责 任 。 导 师的 责任 高 于 队协作精神、 吃苦耐劳精神 、 人 际 交 往 和 工 其 对 学 生 的 指 导 不 仅 限 于 专业 作方式 等。 所 以 学 生 在 顶 岗 实 习 中 只 知 道 指 导 教 师 , 操作流程、 操作规则 , 却 不 能 把 所 学 的 专 业 知 识 和 专 业 技
高职高专院校毕业实习中实施“双导师制”的探索与思考——以医学
主动性 , 把社会需求和学校教育有效地结合进来 , 着力培养学生
的职业素养。而 “ 双导师制 ” 就是 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 , 并越来越
与学 按照相关要求 , 实习生应 由医院 、 实 习科 室以及学校共 同对 受到广大职业院校的高度重视 。导师制作为一种教育制度 ,
学生毕业实习过程进行管理 。但近年来 , 随着高职高专在校人数 分 制 、 班建制统称为三大教育模式 , 是 目前高等教育 中颇受重视 的不 断增加 , 校 内教学任务不 断增 加 , 实 习教 学质量监控 的问题 的一种 教育模式 。双导师制是导师制适应现代教 育发展需要 的 愈发 突出。 目前 绝大多数学校 的实 际情 况是 ,学生一旦进入 实
值 。下面谈谈 我们 的体会 。
一
实习中经常会出现实习生频繁请假 , 甚 至擅 自离 岗、 学 习敷衍等
现象。 ( 三) 医 院层 面
、
医 学检 验 技 术 专 业 毕 业 实 习 “ 双导师制” 的 必 要 性
( 一) 学 生 层 面
随着生物化 学 、 分子生物学 、 电子技术等学 科 的飞速发展 ,
的习惯 , 对 学 习 目标 和 职 业定 位 缺 乏 认 识 。这些 学 生 一 旦 进 入 毕 不明晰等原 因, 也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主要 因素之一。 业实 习阶段 , 由于 教 学 形 式 发 生 变 化 , 就 会 出现 “ 断乳 ” 现象 , 学
综上所述 ,传统 的毕业实 习教学模式 已经越 来越不适应现
毕业 实习过程是 医学检验理论知识 和实践 相结合 ,由知识 习, 学校 的人才培养任务几乎全部转嫁给实习医院。对于专业教 向能力转 化的过程 , 是学校教育 的深化和延续 , 是人才培养方案 师来讲 , 教书育人虽是 自己的应尽职责 , 但这主要体现在其本职 的重要环节 。那么 , 如何让学 生在 不足一年 的实 习过程 中 , 进一 工作 中 , 没有制度约束和政策保障 , 很少有人会主动参与学 生的
高职院校双导师教育模式论文
高职院校双导师教育模式的探索摘要:高素质的“双导师制”教师队伍是提高高职院校教学质量和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保证。
通过分析“双导师制”建设存在的必要性和问题,提出高职院校建设“双导师制”建设的有效途径和应注意解决的问题,为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高职;双导师制;校企合作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国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教育进入了大众化教育,学生数量的急剧增加使得高校有限的教育资源已经发挥到极致。
就高职院校而言,由于起步晚、底子薄、规模小,教育资源不足问题更加凸显,这就要求高职院校探索出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学生管理模式。
而双导师制的实施,就是对高职院校教育资源不足的有效弥补。
一、高职院校“双导师制”主要形式及存在的问题国内高职类院校中个别院校对导师制进行了初次尝试,“导师制”是模仿本科类导师制的一种浅层次的尝试,其主要形式有综合导师制、特长生导师制、社团导师制、宿舍导师制和德育导师制五种,其建设的内涵侧重点互不相同。
共性问题则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1.高职导师制模式是模仿研究生、本科生导师制,脱离了实际对象的差异性,高职导师制实施所取得的实际效果与预期目标差异较大。
2.高职导师制的重点在学生管理某一方面,这种制度创新强调的是学校对外的宣传功能,其取得实际效果与普通高校导师制相比存在差距。
3.高职导师制的实施没有结合“产学研合作“”社会实践”“工学结合”和“工学交替”等人才培养模式,脱离了高职院校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性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4.没有利用导师制的实施来促进教师业务素质、技能要求和协调能力的提高。
因此,结合现阶段高职教育的现状特征、发展趋势、人才培养模式和存在问题,实施具有高职特色校企合作背景下的“双导师制”,不仅是社会发展、高职教育自身发展、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更是对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现代教育理念的实践。
二、“双导师制”深化的路径选择“双导师制”是一项人才培养的开创性工作,构建的方式、途径、管理与运行机制等还需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重点是完善“四个平台”建设。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方法与实践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方法与实践首先,在方法上,高职院校可以采取以下策略:1.建立师资培训体系。
高职院校应加强师资培养工作,制定培养计划,培养师资队伍的“双师型”教师。
这包括教师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方法的培训,以及教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培训过程中,可以组织教师参观交流、学术研讨、课题研究等活动,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和工作能力。
2.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的核心内容,高职院校应该重视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和实施。
为实践教学提供充足的资源和设备,使教师能够更好地进行实践教学活动。
同时,还需要加强实践教学与企业合作,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3.推行导师制度。
导师制度可以有效促进教师的成长与发展。
高职院校可以成立导师团队,由具有丰富经验的优秀教师担任学生的导师,对学生进行指导和培养。
同时,还可以鼓励教师之间相互指导和学习,促进教师团队形成合力。
接着,在实践方面,高职院校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优化课程设置。
高职院校应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生兴趣进行课程设置,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同时,还可以引入跨学科和创新课程,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2.加强实习实训。
高职院校可以与相关企业和行业合作,开展实习实训活动。
通过实习实训,学生可以接触到真实的工作环境,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教师可以参与实习实训活动,与学生一同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3.鼓励教师创新。
高职院校应鼓励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和创新工作。
提供相应的奖励和支持,推动教师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还可以组织教师参加学术交流和研讨会,增加他们的学术研究水平和影响力。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需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并在实践中不断创新。
只有通过培养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才能更好地满足社会对高职人才的需求,推动高职教育的发展。
“双导师制”在培养高师学生实践能力中的作用与研究
吴 志 勤・ 张
( 1 许 昌学 院 数 学 与统 计 学 院 , 河南 许 昌
棉
7 3 0 0 7 0 )
4 6 1 0 0 0 ; 2 西段 、 强化教育实践环节 、 加强 教师养成 教育 、 建 设 高 水 平 师 资 队伍 、 建 立课 程 管 理 和 质 量 评 估 制 度 、 加 强 组 织 领 导 和 条 件 保 障 等 十个 方 面 对 推 进 教 师 教 育 课 程 改 革 提 出 指 导 性 的 意 见. 特 别是 在建 设 高 水 平 师 资 队伍 方 面 : “ 各地 、 各 师 范 院 校 要 采 取 有 效 措 施 。吸 引和 激 励 高水 平教 师 承 担 教 育 类 课 程 教 学 任务 。 支持 高校 教 师 积 极 开 展 中小 学 教 育 教 学 改革 试 验 , 担 任 教 育 类 课 程 的 教 师 要 有 中小 学 教 育 服 务 工 作 经 历 。聘 任 中 小 学 和 幼 儿 园 名 师 为 兼 职 教 师 。 占教 育 类 课 程 教 学 教 师人 数不 少于2 0 %。形成 高校 与 中小 学 教 师 共 同 指 导 师 范生 的机 制 , 实 行双导师制” 。在 此 之前 , 师 范 院校 的教 师 教 育 多采 取 以 本 校 教 师 教 学 为 主 的 单 一 导 师 制 .导 致 师 范 毕 业 生 与基 础 教 育 的 课 程 改 革 和 教 学 要 求 脱 节 .师 范 生 走 上 教 育 岗位 后 还 需 要 比 较 长 的时 间 方 能 适 应 学 校 的教 育 教 学 。实 行 双 导师 制 的 新举 措. 有 利 于师 范 毕 业 生 更 好 地 与 教 育教 学 岗 位 相 衔 接 , 有 助 于 培 养 更 加 适 应 基础 教育 改 革 需 要 的优 秀 教 师 。 1 . 问题 的提 出 我 国 的 高 等 师 范 院 校 是 培 养 教 师 的主 要 机 构 ,直 接 承担 着 基 础 教 育 教 师 的 培 养 与 培 训 任 务 ,为 我 国基 础 教 育 机 构 提 供了大量教师。 可以说 , 对 我 国基 础 教 育 发 展起 到 了 不 可估 量 的、 积极的推动作用 , 是 我 国基 础 教 育 发 展 的 坚 实后 盾 。 但是 , 随着基础 教育数学新课程标 准 的出台及新改革 的逐步深 入 ,
“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才需求的日益增长,高等教育对人才培养提出更高要求。
为了更好地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一些高校开始探索实行“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
本文将从该模式的概念、实践和效果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我们来了解“双导师制”的概念和内涵。
传统的导师制是高校中培养人才的主要模式,主要是由一位导师对一位学生进行指导和培养。
而“双导师制”是在这一基础上的创新,它强调通过两位导师的共同指导,为学生提供更全面的支持和指导。
一位是学业导师,负责学生的学术指导和学习安排;另一位是实习导师,负责学生的实践指导和实习安排。
这种模式将学术与实践有机结合,为学生提供更全面、系统的培养。
其次,我们来看看“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在实践中是如何运作的。
学业导师和实习导师的合作是这一模式的核心。
学业导师主要负责学生在学术方面的指导,包括研究方向的确定、学习计划的安排、学术论文的撰写等。
实习导师则主要负责学生在实践方面的指导,包括实习的选择、实习计划的安排、实践能力的培养等。
学生通过与两位导师的密切配合,既能够获得学术上的支持和指导,又能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双导师制”在实施过程中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难题。
首先是学业导师和实习导师之间的配合问题。
由于两位导师具有不同的职责和背景,他们之间可能存在理念不同、沟通不畅等问题,影响了培养效果。
此外,实习导师的选择和质量也是一个关键问题。
一些高校在实践导师的选拔和培训上存在不足,导致学生在实习中无法得到有效指导。
因此,高校需要加强对导师的培训和管理,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教育能力。
最后,我们来评估一下“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效果。
实践证明,这一模式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一方面,学业导师通过学术指导和学习安排,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科研素养;另一方面,实习导师通过实践指导和实习安排,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民办高校本科毕业设计“双导师制”实践研究与探索
民办高校本科毕业设计“双导师制”实践研究与探索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民办高校也逐渐成为了一种新型的教育形式,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学生和家长的青睐。
然而,相对于国立高校,民办高校在教学质量和生源质量上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
为了改善这种状况,很多民办高校开始实行“双导师制”来更好地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
本文将对此进行探讨。
一、“双导师制”的定义和实施意义“双导师制”是指一个毕业设计项目有两位指导教师,分别为“学科导师”和“工程导师”。
其中,“学科导师”通常是学院内的专业教师,负责指导学生如何撰写论文、设计研究方案等方面的工作,而“工程导师”则通常是来自企业或相关行业的专业人士,负责指导学生如何将理论应用到实际项目中去,并提供实践指导。
实行“双导师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传统的毕业设计指导过程中,只有一位指导教师,无法做到全面指导,尤其是在实践环节中,学生往往只能通过自己的摸索来解决问题。
而实行“双导师制”后,学生可以更好地结合理论和实践,更好地锻炼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并且指导教师也能更好地指导学生。
实行“双导师制”的关键在于如何有效地协调两位导师之间的合作。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非常关键的因素。
学生需要在项目开始前与两位导师进行沟通,并确定双方各自的指导范围和指导内容。
学生应该按照他们的指导计划行动,并与两位导师定期进行交流。
在整个项目结束后,学生需要与两位导师一起进行答辩。
另外,在实施过程中,学校还需要为学生提供相应的保障措施,例如:通过课程设置、师资培养和课程研究等方面的支持,帮助两位导师协同指导毕业设计的过程。
三、“双导师制”存在的挑战和解决方案“双导师制”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挑战,例如两位导师在工作中可能会存在沟通不畅、分工不清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学校可以在项目开始前制定详细的方案和计划,并要求两位导师在之前进行协调,并准备好共同的指导方案。
此外,学校也可以通过加强对导师的培训,提高导师的专业素质,增强两位导师之间的合作能力。
职业院校中工学结合“双导师制”与建立
职业院校中工学结合“双导师制”的探索与建立摘要:本文通过对高等职业院校中采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分析,提出建立“双导师制”的现实意义,并剖析了应如何建立“双导师制”。
本文对高职院校实现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关键词: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双导师制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3(b)-0126-01高等职业院校中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旨在加强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在此基础上建立“双导师制”,深化了校企合作,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工学结合中“双导师制”的主要内容由校内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专家或能工巧匠共同指导,负责完成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与社会实践实习,在此前提下建立的制度称之为“双导师制”。
通常情况下,校内专业导师为传统意义上担任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等教学任务的教师,校外导师是企业具有一定专业知识水平、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双导师制”的教育模式,主要责任是能够把学生在校学习的专业知识与社会企业的实践操作有机结合,让学生把所学知识能够较好的理论联系实际。
对于我院计算机应用技术系来讲,通过开展工学结合“双导师制”,在本系各专业课学习的基础上,聘请在相关专业方面具有实践经验的专家在工作现场或企业指导实践教学,从而提高专业实践能力。
学校与企业两位导师合作教育、合作指导、优势互补、各有侧重、互相配合、切磋经验,把学校的优势和企业的优势紧密结合起来,为学生的成才提供有力的成长空间。
开展“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行业企业与学校不但可以合作开发课程,共同开发实训指导书,而且更有利于降低实训基地建设成本,整合实验实训资源,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
2 工学结合中“双导师制”的意义2.1 能够充分提高实践教学的时效性和真实性大多数高等职业院校的实验条件,都较难拥有像企业一样所拥有的工作环境、生产设施以及管理制度等。
“双导师制”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探索与实践
“ 双导师制’ ’ 在高职院 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 探索与实 践
梁荣幸 严 纲 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
【 摘 要 】在高等教育改革浪潮 中,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体系进行研究并探 索性地实践 双导师制 这一新模式,作为一种新的教 育管理形式,是对传统教育模 式的有效补充 ,而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特点实施专业导师与德育导师相结合的双导师制 ,在一定程度促进 了 教师中心’向 学生 中心 的转变,深刻体现 了以人 为本的教育理念。 【 关键词 】双导师制;高职院校;人才培养
一 一
、
双导 师 制及 其 产生 的社 会 背景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双 导 师 制 指 高 等 教 育 中 由 德 育 导 师 和 专 业 导 师 共 同负 责 学 生 日常 管 理 和 专业 素 养 培 养 工 作 的 人 才 培 养 制 度 。 从这 种制 度 本 身 来 看 ,它 要 求 每 个 教 学 行 政班 配备 名 德 育导 师 和 一 名 甚 至 多 名 德 育 导 师 从 事 学 生 的培 养 教 育及 日常 管 理 工 作 。 其 中 德 育导 师 主 要 负 责 的学 生 的 思 想 政 治 工 作 和 日常 管理 ,一 般 由辅 导 员 、 分 管 学 生 的 党 总支 书记 、副 书 记 担 任 ;专 业 导 师 负 责 对 学生 进 行 学 习层 面 、职 业 规 划 、 实 习 实 训 、 就 业等 方面 的指 导 ,一 般 由 中高 级 职 称 的教 师担 任 。 双 导师 制 产 生 于 2 0 世纪9 0 年 代 初 。当 时 , 我 国 确 立 了 建立 社 会 主 义 市 场 经 济 体 制 的 改 革 目标 。在 改革 不 断 向前 推 进 的 过 程 中, 一 种 与 市 场 经 济相 适 应 的竞 争 机 制 逐 渐 形 成 , 大 学 毕业 生 不再 由 国家 统 一 分 配 工 作 , 自主 择 业 、 双 向 选择 的用 人 机 制 得 以 贯 彻 实 施 。 这 种 变 革 对 我 国 高 等 教 育 的改 革 提 出 了更 高 要 求 。 双 导 师制 就 是 在 这 种 变 革 中 以全 面 提 高 大 学 生 综合 素质 为 核 心 ,加 大 对 在 校 大 学 生 的 培 养 力度 ,将 学 生 的 培 养 过 程 与 管 理 过 程 有 机 结 合 在 一 起 的一种 制度 创 新 。 与 传 统 模 式 相 比 , 双 导 师 制 强 调 的 是 由两 名 导 师共 同负 责大 学 生 培 养 的 全 过 程 。而 传 统 的培 养 模 式是 一个 教 学 行政 班 设 一 个 政 治 辅 导 员 或 者 班 主 任 , 由他 们 负 责 学 生 的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和 班 级 日常 管 理 , 忽 视 了专 业 导 师 与 学 生 的 对 接 , 学 生 的 业 务 学 习 主 要 通 过 学 科 体 系 、课 程 设 置 、专 业 课 教 师 的 辅 导 等 不 同 渠 道 进 行 。这 种 传 统 模 式 , 在 社 会主 义 市场 经 济
基于食品专业“双导师”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在高职现代学徒制中的探索与实践
基于食品专业“双导师”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在高职现代学徒制中的探索与实践一、食品专业“双导师”制的人才培养模式概述所谓“双导师”,即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
在学校导师的指导下,学生在企业导师的带领下,进行实践学习,学以致用,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
这种培养模式,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可以使学生既具备专业的知识,又具备实践操作的技能。
在食品专业的学习中,学校导师可以传授给学生理论知识,帮助学生学习食品工艺、食品安全等方面的知识。
而企业导师则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实际的生产环境,进行实际操作,并且还可以根据企业的需求,培养学生应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这种双导师制的培养模式,可以更好地培养出符合食品行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二、高职现代学徒制在食品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意义1. 培养实践能力高职现代学徒制的实践导向,使得学生不仅能够在课堂上学到理论知识,还能够在实际工作中进行操作,提高自己的技能。
而双导师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则更加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在企业实践中能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技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2. 提高就业竞争力食品专业是一个市场需求旺盛的行业,对于食品专业毕业生的岗位需求也是非常大的。
高职现代学徒制培养出的学生,除了有着扎实的理论基础,更重要的是具备了实际操作技能,这样的学生在就业市场上更加具有竞争力,更容易找到适合的工作岗位。
3. 国际化视野随着社会的发展,食品行业的国际化程度也在不断提高。
传统的学历教育模式难以满足这一需求,而高职现代学徒制则可以使学生在企业实践中接触到国际先进的生产工艺和管理模式,更好地适应国际化的发展需求。
现在,我国的许多高职院校,已经开始尝试将双导师制的培养模式引入到高职现代学徒制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在食品专业中,也开始有学校和相关企业合作,共同探索基于双导师制的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和企业要建立合作关系,确定学生的实习企业,并与企业一起制定学生的实习计划。
一体化课程改革模式下“双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以惠州市技师学院计算机专业为例
改革创新R EFORMATION一体化课程改革模式下“双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以惠州市技师学院计算机专业为例文/黄 炜摘 要: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区别在于人才培养方向的不同。
职业教育更注重技能的培养、更强调岗位的针对性。
本文结合职业教育这一特点,在全国大力推行一体化改革的背景下,以惠州市技师学院计算机专业为例,提出了实现“双导师制”的具体思路。
关键词:一体化 课程改革 双导师制 计算机专业学生在课下完成的。
这样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自我能动性、团队合作、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同时也应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级别技能竞赛、活动,实现教学与学生活动相结合、课上与课下相结合的良性学习效果。
2.理实一体化教学组织模式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中,教学过程分为六步,分别是:咨询、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
在教学中可根据学科、专业特点,将六个步骤设定若干个“成果”,以任务来导向,让学生通过完成任务来学知识,同时将学的知识应用到任务中,从而获得理实一体化的效果。
本文列举的教学案例是高职数控技术专业中的数控加工工艺知识——完成“凸轮轴”零件加工工艺卡。
该案例中的任务(成果)设计思路如下表所示。
首先,安排学生根据任务书收集资料,然后做成海报,这样学生很明确该如何做,也会想办法去完成该任务。
其次在计划、决策阶段,学生要分析零件特征,学习制图知识、工艺知识,为此设计学习工作单(针对载体设计相关知识点的简答、填空题),巩固所学知识点。
再次是实施、检查阶段,学生根据收集的信息、所学知识完成工作任务——加工工艺海报,对所有之前工作进行一个综合应用,同时再请教老师、同学,优化成果。
最后是评价阶段,各组进行展示,老师点评,小组间相互点评,取长补短,根据总结评价的情况,每个成员在工作内容、收获、自我表现等方面进行小结,上交可视化的纸质文件。
表 任务设计序号学习步骤成果上交时间目的、意义1咨询信息海报45’获取、整理学习资料2计划工作页90’学习相关知识点3决策4实施工艺卡海报135’应用资源、信息、知识点完成并优化工作任务5检查6评价学习小结180’总结、提升三、小结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主要目的是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交互进行,相辅相成,融为一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双导师制”在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中的探索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改革的不断深入,高职院校的主要教育目标是为了培养实践能力较强以及具备较高创新能力的人才。
而“双导师制”则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能够起到有效的作用,提升教学效率;会将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从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与进步。
所以高职院校要加强“双导师制”研究,以此来探索有效的教学方式,从而促进学生学习质量的提升。
标签:“双导师制”;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探索;分析高职院校“双导师制”教学主要指的是校内的指导教育以及企业的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全面培养的有效教学模式。
该教学方式能够有效促进院校与企业的融合,能够让学生直接参与到项目实践中,在自身不断实践的过程中去发现问题,并且探索有效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以此来开展人才培育工作。
并且“双导师制”教学模式将更有利于为企业输送高素质人才。
所以,高职院校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实践教学内容的探索,以此来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双导师制”教学模式的基本内涵现今来看,在新课改不斷深入的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学模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双导师制”属于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这里所指的导师,主要是指学生在进行专业学习中的指导老师,而双导师则是指一位学生会由两位指导老师进行全面指导:一位导师主要是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的教学与指导,而另外一位导师则主要是对学生进行课外能力的培养,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提高职业道德水平,让学生在社会中更有效地发展与进步。
校内导师的主要任务是传授相关理论知识和人文素养在内的综合素质,他们可以是从事相同或相近专业的工作工程技术人员,在教学中手把手地教,进而不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两个导师必须经常交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能全面掌握,从而制订科学合理的教学措施,以此来促进学生进步。
举个简单的例子:在高职院校的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该专业属于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只重视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
学校要想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必须充分与企业合作,实施校企结合的教学模式。
组织学生到企业实习,同时也要由企业派遣相关的专业人员来为学生提供实践指导,不断鼓励学生提高学习能力以及学习兴趣,让学生不断掌握实践经验,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进步。
而“双导师制”的实施,将会有效改变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触企业的有关制度以及生产流程等,让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促进学生学习。
并且学生在进行实践的过程中会发现很多问题,会进行探索分析,并且找到解决的方式,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知识。
二、高职院校教育中“双导师制”的有效实施1.可充分做到高职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其教育主要是为了培养技能型人才,能够让学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的操作技能,使学生对工作环境以及岗位要求有一个全面认识,从而进行有效培养,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因此高职院校的教育本质就是培养专门的实用型人才,并且这种人才不仅仅要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同时也要具备较强的实践创新能力,能够不断开发出新型的技术,促进行业发展。
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在教育过程中要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也要不断加强学生理论知识的灌输,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以此来促进学生成长为创新实践型人才。
而“双导师制”的有效实施可充分满足这一要求,能够让学生在理论学习中进行实践探索,不断提高学习质量。
并且由校内导师将理论性教学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在理解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相关企业的导师能够带领学生进行实践操作,从而让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进行检验,不断带动学生的学习进步。
这样学生在实践中就会主动创新探索,不断提升自身能力,不断进步。
2.“双导师制”的实施有效解决了双师素质教育不足的问题现今很多高职院校的最主要的一个问题就是师资力量不足,尤其是缺乏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素质教师,这就导致学生学习无法有效进行,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
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主要是强调知识的应用性以及综合性,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有的放矢。
高职教师的眼界必须开阔,能够做到与时俱进,针对时代发展的需要,不断开发一些新课程,将系统学科知识进行有效转化,从而将其转化为应用型知识。
同时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针对性较强的教学措施。
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进行基础课的教学中,也要将实践课内容融入其中。
近年来虽然高职院校都在加大力度培养一批复合型的教师,其理论与实践知识都较强。
但是从实际来看,双师型教师在总体结构上还是不够合理,尤其是具备一些专业特色的双师型教师很少,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然而“双导师制”的有效实施则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这一问题。
利用“双导师制”,高职院校可以针对不同的专业教学要求,与企业合作,聘请一些具有专业知识的企业高级技术人员来院校担任指导教师,这样将会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企业缺乏实践性人员的问题,同时也可解决院校师资力量匮乏的问题,提高院校教师的实践能力,更好地教导院校学生,提高教学效率。
企业高级技术人员其实践能力较强,在教学过程中,将有效地体现出职业教育的特色,能够提升学生实践知识的理解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与进步。
并且学生在学习中遇到问题,教师可以直接解答,可有效解决学生的疑问,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进步与发展。
3.实施“双导师制”有效解决学校实训设备短缺问题高职院校的教学中最为重要的一项内容便是实训基地的建设,但是实训基地的建设成本较大,学校的很多设备不够齐全,并且由于资金有限,很多设备较为陈旧。
一些先进的设备学校无法引进,导致学生在实践学习中受到较大的限制。
针对这种状况,学校实施“双导师制”,则可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企业都拥有真实的实践环境以及生产设备,并且企业的生产设备较为先进,也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
这样学校利用在企业聘请的导师,将学生带入企业的生产现场,让学生动手实践,在学生实践的过程中,教师进行有效的指导,纠正学生的错误,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并且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对一些先进设备的了解会更全面,这样学生以后走向社会时,更符合企业发展的需求,更利于学生的发展。
所以高职院校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实施“双导师制”,以此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机会。
4.“双导师制”的实施可有效促进高职教育改革与进步在高职院校的教学中,主要是以主干课程为核心,以产业技术的发展理论以及技术载体为框架,这样也就形成了多技术一体化的动态课程结构以及丰富了课程内容,以此来促进学生掌握有效的基础理论以及岗位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主要阵地,必须深入了解企业的用人需求,以及各个企业岗位的要求,并且要对企业文化、管理特点等加以全面了解,从而便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有效的教学模式。
应进行自身院校的教学改革,从而不断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人才。
学校在进行改革的过程中必须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以及对人才知识结构与素质的要求体现其中,以此不断提升人才的核心竞争力。
“双导师制”的实施将会在很大程度上让高职院校实现与企业结合,找到人才培养的切入点,从而利用有效的方式来组织课程开发以及教学目标的设计,实现教学改革目标,更能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5.“双导师制”的实施可有效实现学生与就业岗位的无缝对接高职教育主要培养的是技能型人才,因此,教学中必须结合企业岗位需求,培养出适合企业发展的人才,这样学生在上岗后便能继续工作,从而有效提升自身的竞争能力。
实施“双导师制”,能构建出学校与社会联合培養学生的载体,完善学生实习以及就业的互动机制。
学生在企业进行真实的实践操作,进行顶岗实习,从而可不断提升自身的岗位适应能力,促进自身的发展与进步。
另外,学生参与实践将有利于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形成,能够让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互融合,提升学生的技术水平。
所以学校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坚持与时俱进,让学生走向社会后符合社会发展要求,提升学生的竞争力。
三、结语现今在高职教育工作中,很多院校开始实施“双导师制”,这种教学模式将有效促进学校与企业联系,并且促进校企合作。
学生在学习中将理论与实践相互融合,在企业的真实生产基地中进行操作,可不断巩固自身的理论知识,提升自身的实践操作能力。
并且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将会自行探索与发现,从而可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进步与成长。
所以高职院校要采取有效措施,实施“双导师制”,从而充分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走向社会后能够得到有效发展。
参考文献:[1]程远东.高职通信技术专业实行“三位一体”双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J].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2]杨国武,李建平,鲁晓军.关于博士研究生国内外双导师制的探索和研究[J].计算机教育,2009(12).[3]潘煜双.“双导师制”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探索与实践——以嘉兴学院财会本科专业为例[J].嘉兴学院学报,2008(4).[4]舒卫英,沈金辉.“双导师制”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08(23).[5]丁佩芬.“双导师制”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07(3).[6]章金萍,罗怀中,方志坚.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下“双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以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市场营销专业为例[J]. 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7(2).[7]覃学强,覃扬彬,彭民璋.实行“双导师制” 培养“双师一体化”教师[J].学术论坛,2007(11).[8]丁佩芬.会计专业“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浅论[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9]赵晓萌.新时期国际会计专业双导师制研究[J].商业经济,20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