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弦线上的驻波现象

合集下载

弦线上的驻波实验

弦线上的驻波实验

实验一 弦线上的驻波实验在自然现象中,振动现象广泛地存在着,振动在媒质中传播就形成波,波的传播有两种形式:纵波和横波。

驻波是一种波的干涉,比如乐器中的管、弦、膜、板的共振干涉都是驻波振动。

一、 实验目的1. 观察在弦线上形成的驻波;2. 频率不变时,验证横波的波长与弦线中张力的关系;3. 张力不变时,验证横波的波长与波源振动频率的关系。

二、 实验原理在一根拉紧的弦线上,其中张力为T ,线密度为μ,则沿弦线传播的横波应满足下述运动方程: 2222y T y t x μ∂∂=∂∂ (1)式中x 为波在传播方向(与弦线平行)的位置坐标,为振动位移。

将(1)式与典型的波动方程:22222y y V t x ∂∂=∂∂ 相比较,即可得到波的传播速度:V =若波源的振动频率为f ,横波波长为λ,由于V f λ=,故波长与张力及线密度之间的关系为:λ= (2)为了用实验证明公式(2)成立,将该式两边取对数,得11log log log log 22T f λμ=-- 若固定频率f 及线密度μ,而改变张力T ,并测出各相应波长λ,作log log T λ-图,若得一直线,计算其斜率值(如为1/2),则证明了12T λ∝的关系成立。

同理,固定线密度μ及张力T ,改变振动频率f ,测出各相应波长λ,作 log log f λ-图,如得一斜率为-1的直线就验证了1f λ-∝的关系。

三、 实验仪器可调频率的数显机械振动源、平台、固定滑轮、可调滑轮、砝码盘、米尺、弦线、砝码、分析天平等。

图1 仪器结构图1、机械振动源;2、振动簧片;3、弦线;4、可动刀口支架;5、可动滑轮支架;6、标尺;7、固定滑轮;8、砝码与砝码盘;9、变压器。

1. 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金属弦线的一端系在能作水平方向振动的可调频率数显机械振动源的振簧片上,频率变化范围从0~200Hz 连续可调,频率最小变化量为0.01Hz ,弦线一端通过滑轮悬挂一砝码盘;在振动装置(振动簧片)的附近有可动刀口,在实验装置上还有一个可沿弦线方向左右移动并撑住弦线的动滑轮。

弦振动与驻波实验报告

弦振动与驻波实验报告

弦振动与驻波实验报告弦振动与驻波实验报告引言弦振动是物理学中一个经典的实验课题,通过实验可以观察到弦线在不同条件下的振动模式。

本实验旨在通过对弦线振动的研究,探索驻波现象的产生及其特性。

实验目的1. 理解弦振动的基本原理;2. 掌握测量弦线振动频率的方法;3. 观察驻波现象的形成和特性。

实验器材1. 弦线:长度约为2-3米,材质均匀、柔软的弦线;2. 弦线固定装置:用于固定弦线的两端,保持稳定;3. 驱动装置:用于产生弦线的振动;4. 频率计:用于测量弦线的振动频率;5. 各类测量仪器:尺子、计时器等。

实验步骤1. 将弦线固定在实验装置的两端,保持稳定;2. 调整驱动装置,使其产生合适的振动频率;3. 使用频率计测量弦线的振动频率;4. 观察弦线的振动模式,并记录下来;5. 调整驱动装置的频率,观察驻波现象的形成和特性;6. 测量不同驻波节点位置之间的距离,并计算波长。

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实验观察,我们可以看到弦线在不同频率下的振动模式。

当驱动频率与弦线固有频率相同时,弦线上形成了驻波现象。

驻波是指波动传播过程中,波峰和波谷相互叠加形成的现象。

在弦线上形成的驻波由一系列波节和波腹组成,波节为振动幅度最小的位置,波腹为振动幅度最大的位置。

在实验中,我们可以通过调整驱动频率,观察驻波现象的形成和特性。

当驱动频率与弦线固有频率相同时,弦线上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驻波模式。

当驱动频率与弦线固有频率不匹配时,弦线上不会形成驻波,而是呈现出不规则的振动模式。

通过测量不同驻波节点位置之间的距离,我们可以计算出弦线的波长。

波长是指波动中一个完整波动周期所占据的距离。

根据波动理论,波长与频率之间存在着简单的关系,即波速等于波长乘以频率。

因此,通过测量波长和频率,我们可以计算出波速。

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弦振动和驻波现象。

弦振动是一种常见的物理现象,通过调整驱动频率可以观察到不同的振动模式。

驻波现象是波动传播中的一个重要现象,通过波节和波腹的叠加形成。

弦线上的驻波实验报告

弦线上的驻波实验报告

弦线上的驻波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弦线上的驻波实验,探究驻波现象的形成原理、规律及其对弦线振动的影响,并验证速度与频率间的关系。

实验原理:当一条细弦被两端固定在同一平面上并被同时激发振动时,产生的波将在弦线中心线形成驻波现象。

驻波是指一种波介质内相互干涉而组成的新波型,其节点为波动振幅为零的位置,而能量密集的地方则称为“腹部”。

在本实验中,采用电机定频源提供频率固定的正弦波,通过弦线与尺子固定杆相连,将激发振动的弦线的一端固定在定频源的振荡器,另一端则通过弹簧卡子连接负载挂钩。

实验步骤:1. 将弦线端点固定在振荡器上。

2. 将弦线另一端通过弹簧卡子连接负载挂钩,并将这一侧的弹簧略作松弛。

3. 调整负载挂钩的位置,使弦线尽量处于水平状态,且不接触实验台面或其他辅助器材。

4. 将电机定频源开启,并设置适当的频率和振幅。

5. 小心调整弦线的张力使其产生不同的谐波现象,用尺子测量不同谐波的长度,并记录频率和波长数据。

6. 重复以上步骤,记录不同频率的波长数据。

实验结果与分析:根据数据统计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弦线上的驻波现象存在多种谐波。

除基波外,第一个、第二个、第三个谐波的频率和波长分别为基频的2倍、3倍、4倍。

2. 驻波的波长与频率成反比例关系,即波长越短频率越高,波长越长频率越低。

3. 改变弦线长度对于谐波的产生和振动特征会产生影响,当弦线长度为一定值时,谐波现象最明显且出现密集的腹部。

结论:弦线上驻波的实验过程非常简单,但却蕴含着丰富的物理原理。

通过本实验,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驻波现象的形成规律和相互关系,并得到了直观的实验数据验证。

弦线上的驻波实验实验报告

弦线上的驻波实验实验报告

弦线上的驻波实验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实验的目的是通过弦线上的驻波实验,探究驻波的特性及其与弦线长度、振动频率和弦张力的关系。

同时,通过实验观察驻波现象,进一步理解波动的基本原理。

实验原理:驻波是指两个相同频率、振幅相等且沿相反方向传播的波相遇后在同一空间内定向干涉而形成的波动现象。

在弦线上,当两个反向传播的波相遇时,由于波在相接处的叠加,会产生节点和腹部。

节点是波的振动幅度为零的位置,腹部则是波的振动幅度最大的位置。

驻波的性质与弦线的长度、振动频率和弦张力密切相关。

根据弦线的特性,我们可以通过改变弦线的长度、振动频率和弦张力来观察驻波的变化情况。

实验步骤:1.准备实验装置,将一根细弦拴在平直的固定支架上,并通过转动装置与信号发生器连接。

2.设置信号发生器的频率为初始频率,并调整输出幅度使得弦线振幅合适,避免过大过小。

3.轻轻触碰弦线使其产生波动,并观察弦线上是否出现驻波现象。

如果出现驻波,继续调整信号发生器的频率,观察驻波的变化情况。

4.测量弦线上节点(振幅为零的点)的位置,并记录下来。

5.根据测得的节点位置,计算波长,并进一步计算弦线的线密度。

6.固定弦线一端的支架,并用一物体调整弦线的长度。

重复步骤3-5,记录下不同弦线长度下的节点位置,并计算波长。

7.固定弦线长度不变,调整信号发生器的频率,重复步骤3-5,记录下不同频率下的节点位置,并计算波长。

8.固定弦线长度和频率,逐渐调整弦线的张力,重复步骤3-5,记录下不同张力下的节点位置,并计算波长。

实验结果:在本次驻波实验中,我们通过改变弦线的长度、振动频率和弦张力,观察了驻波的变化情况,并记录了节点的位置,计算了波长。

实验讨论: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当弦线的长度改变时,驻波的节点位置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

节点的位置与弦线长度成正比,即弦线长度越短,节点位置越靠近振动源。

2.频率的变化也会导致驻波节点位置的变化。

频率越大,节点位置越靠近振动源。

【精品】实验五研究弦线上的驻波现象

【精品】实验五研究弦线上的驻波现象

【精品】实验五研究弦线上的驻波现象驻波是一种有趣的物理现象,它是由细长的弦线受到压力,使弦线中的弹性能所激发的一种现象。

驻波现象在实际应用中有广泛的应用,如电缆、橡皮筋和钢琴弦等。

本实验主要是研究弦线上的驻波现象,了解它的物理原理,以便在工程上得到充分利用。

本实验采用的实验仪器为三维弦线测试仪、118型电涡流变换器和KE等加速度计、示波器和电子计等测量仪器设备。

实验在实验室室内进行,恒温恒湿,关闭门窗,防止来自外界的干扰。

弦线测试仪一端固定,另一端用直线电机使背部变换空载转子电流,使弦线产生张力和振动,从而产生驻波现象。

实验中,变速电机的转速可以通过直流电源精确控制,并通过测量转子电流来确定其张力状态。

测量弦线振动的加速度计采用的是KE-O等加速度计,它的量程依次为0 ~ 50 m/s2,精度是1%。

本实验采用的是脉冲输入法:利用示波器S-8082触发脉冲产生器,控制变速电机空载转子电流,使弦线振动,对弦线上产生的驻波现象进行测量。

实验中利用脉冲输入法激发弦线,使电压、电流和加速度同步测量,分析驻波现象,对驻波现象的特性进行了解、研究和验证。

实验结果表明,当弦线振动空载转子电流增加时,不同激振动幅度和频率的弦线振动均能产生驻波,频域结果显示弦线的驻波振动有伴有多个固定频率,其驻波曲线的峰值随着激振动参数的改变而改变,但其峰值的位置不变。

综上所述,本实验的结果验证了弦线的振动空载转子电流的变化确实可以影响弦线上的驻波现象,这有助于更深入地了解弦线上的驻波特性,从而为工程上实际应用提供一定的技术依据。

本实验尝试研究弦线上的驻波现象,获得了有效的结果。

弦线上的驻波实验报告

弦线上的驻波实验报告

弦线上的驻波实验报告弦线上的驻波实验报告引言:驻波是一种在波动现象中常见的现象,它是由两个相同频率、相同振幅的波在相反方向上传播时发生干涉而形成的。

驻波现象在物理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声学和光学领域。

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弦线上的驻波现象,以加深对波动现象的理解。

实验装置:我们使用了一条长而细的弦线,将其两端固定在两个支架上,并通过一个发声装置产生频率可调的波动。

在弦线上设置了多个固定点,以便观察和测量驻波的节点和腹点。

实验步骤:1. 将弦线固定在支架上,确保其张力适中。

2. 打开发声装置,调节频率,使其产生合适的波动。

3. 观察弦线上的波动图像,并记录下节点和腹点的位置。

4. 改变频率,重复观察和记录,以获得更多的数据。

5. 根据观察到的数据,分析节点和腹点的位置与波长、频率之间的关系。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观察和记录,我们得到了一系列驻波的节点和腹点位置的数据。

根据这些数据,我们可以发现节点和腹点之间的距离是波长的一半,即λ/2。

而频率与波长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表示:v = fλ,其中v为波速,f为频率,λ为波长。

讨论与分析:通过实验结果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驻波的节点和腹点位置与波长和频率之间存在确定的关系,即节点和腹点之间的距离为波长的一半。

2. 频率越高,波长越短,节点和腹点之间的距离越小。

3. 波速与频率和波长之间存在确定的关系,即波速等于频率乘以波长。

结论:通过这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弦线上的驻波现象,并通过实验数据得出了节点和腹点位置与波长、频率之间的关系。

这些结果对于进一步研究波动现象和应用驻波在实际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实验的局限性和改进:在本次实验中,我们只观察了弦线上的驻波现象,没有涉及其他形式的波动。

为了更全面地了解波动现象,可以进一步研究其他类型的波动,如声波和光波。

此外,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我们只能在有限的频率范围内进行观察和记录,为了得到更全面的数据,可以使用更高精度的实验装置。

弦线驻波实验总结

弦线驻波实验总结

弦线驻波实验总结引言弦线驻波实验是物理学实验中非常经典的一种实验。

通过操纵绷紧的弦线,可以观察到产生的驻波现象,进而探究驻波的性质和规律。

本文将对弦线驻波实验进行总结,并探讨实验中所涉及到的一些重要概念和原理。

一、实验原理弦线驻波实验是基于波动学原理进行的,它基于弦线的振动过程,观察到驻波的现象。

在驻波实验中,弦线被固定在两端,并以一定的频率产生振动。

振动的波动会在弦线中产生前进波和反射波。

当两波相遇并满足一定条件时,它们会形成驻波现象,即波节和波腹的交替排列。

二、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将弦线绷紧,保持平直并固定在两端。

2. 激发振动:用手或其他装置在弦线上产生振动,保持一定的频率。

3. 观察驻波现象:通过观察弦线上形成的波节和波腹的排列来判断是否形成驻波。

4. 测量波长和频率:利用测量工具如尺子或测频仪等,测量驻波的波长和频率。

5. 分析数据:根据测量结果计算波速和其他相关参数。

三、实验中的观察与现象在实验中,我们可以观察到一些有趣的现象:1. 波节和波腹的交替出现:当驻波形成时,弦线上会出现交替排列的波节(振动幅度最小的位置)和波腹(振动幅度最大的位置)。

这种交替的出现是驻波现象的显著特征。

2. 波长的变化:根据实验中测得的波长数据,我们可以观察到驻波的波长会受到调节弦线长度和振动频率的影响。

当弦线长度固定时,增加振动频率会导致波长变短。

四、实验结果与讨论通过一系列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我们可以得出一些结论和讨论:1. 波速与频率的关系:根据实验中测得的数据,我们可以进一步计算出驻波的波速。

根据波速的定义公式:波速 = 频率× 波长,我们可以发现波速与频率是成正比关系。

2. 波长与振动模式:根据实验中观察到的波长变化现象,我们可以推断出不同振动模式下的波长变化规律。

例如,在弦线长度固定的情况下,当振动频率为基频(最低频率)时,波长最长。

随着频率增加,波长逐渐减小。

五、实验意义和应用弦线驻波实验作为一种经典的物理实验,具有重要的学习和应用价值:1. 深化对波动学原理的理解: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驻波现象,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波动学原理,包括波的传播、波速、波长等概念与性质。

弦线上的驻波实验实验报告

弦线上的驻波实验实验报告

弦线上的驻波实验实验报告
弦线上的驻波实验:目的与意义
弦线上的驻波实验是一种特殊的物理实验,旨在让学生们了解驻波现象。

驻波是指一种波在传播过程中,由于遇到了阻碍物体的振动,使得波被反射回来的现象。

在这个实验中,学生们将通过对弦线的拉力与振动,观察到驻波现象及其表现形式。

实验过程:
实验中,我们选取了一根粗细均匀的单丝线,并在其一端固定了一个小挂钟。

随着单丝线的振动,我们逐渐对它施加张力,使其与弦线之间的距离不断变化。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发现当单丝线越接近中性位置,张力对其产生的影响越大。

现象观察:
随着张力的逐渐增加,单丝线上的波节越来越短,而波峰变得越来越长。

当张力达到一定程度时,单丝线上的波节和波峰相互叠加,形成明显的驻波现象。

此时,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到波的振幅逐渐增大,而周期却逐渐减小。

结论分析:
弦线上的驻波实验,让我们深入了解了驻波现象及其产生的影响。

通过这一实验,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弦线上的波动,并认识到驻波现象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例如,在声学领域,驻波现象被广泛应用于声卡、话筒等设备中,以保证信号的稳定传输。

总之,弦线上的驻波实验是一种非常有意义的物理实验,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弦线上的波动,还可以激发我们对物理学的兴趣。

弦线上驻波实验报告心得

弦线上驻波实验报告心得

弦线上驻波实验报告心得简介弦线上驻波实验是物理学中常见的实验之一,通过在一条绷紧的弦线上产生驻波,可以观察到不同节点与腹点的位置及相应的共振频率。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深入理解驻波的形成原理,并探讨弦线上不同条件下的频率变化规律。

本文将对我个人在完成弦线上驻波实验过程中的心得体会进行回顾和总结。

实验原理驻波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产生的波动现象,它的形成是由于两组频率相同、振幅相等且方向相反的波在空间中迭加叠加而形成的。

在弦线上产生驻波需要保证弦线的两个端点固定,然后以恰当的频率在其上发生波动。

当波动的频率与弦线的固有频率相等时,就会形成驻波。

驻波实验中,若弦线两端固定,则会形成最基本的声学驻波实验;若弦线一端固定,另一端挂有一质点,则可以观察到机械波在弦线上的传播。

在实验中,常用驻波的模式来分析和测量,主要有两种:半波长模式和四分之一波长模式。

实验设备实验中所需的设备与器材主要包括:- 弦线- 固定的支撑架- 频率可调节的发声装置- 高频发生器- 固定的震动源- 高精度的测量工具:游标卡尺、频率计等实验过程1. 将弦线固定在实验台上的支撑架上,保证弦线垂直并且绷紧。

2. 调节发声装置的频率,让弦线产生波动,观察产生的驻波。

3. 用频率计测量并记录弦线不同节点的共振频率。

4. 引入不同的质点挂在弦线上,观察并记录不同节点的共振频率。

实验心得完成弦线上驻波实验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实验与理论之间的联系。

在实验中,我们通过调节发声装置的频率,观察驻波的形成,验证了驻波实验的基本原理。

通过频率计的测量,我们发现不同节点的共振频率与该节点的位置有密切关系,这与理论预期相符。

在实验中,我还遇到了一些挑战。

最主要的是在调节弦线的绷紧度和发声装置的频率时需要耐心和细心。

弦线的绷紧度直接影响到波动的效果,过松或过紧都会使实验结果失真;而发声装置的频率调节需要根据实验要求进行精确的控制。

这些因素都需要我们不断调试和修正,以获得准确的实验数据。

大学物理实验弦线上的驻波

大学物理实验弦线上的驻波


(4)每增加 20 克砝码重复上述步骤,记录砝码质量和半波长的个数。直至线端总重量 (5)将波长 、张力 T 及弦线的线密度 (由实验室给出)值代入(2-4)式,计算频

20
(4)改变砝码质量,使弦线上形成明显(即振幅最大)而稳定(即振幅不随时间改变)
的驻波。每增加 20 克砝码,重复上述步骤,观察弦线上的驻波的波节数,并观察驻波波节 数的增减。 2. 测定电动音叉的频率
11 级
砝码托 40 克,若无砝码托则加两只 20 克砝码)接上电源,使音叉振动大小合适,能看到稳

中 心
数据表格
1. 观察驻波现象并加以描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果的平均值。由此计算出在弦线上传播波的波长 。 W 等于 100 克为止。

研究弦线上的驻波现象

研究弦线上的驻波现象

0.0
R² = 0.9944
-0.1
-0.2
-0.3
-0.4
-0.5
-0.6 -0.4 -0.3 -0.2 -0.1 0.0
0.1
0.2
0.3
0.4
0l.o5gT
2、验证横波的波长λ 与波源振动频率f 的关系 砝码加上钩码的总质量m =135.00×10-3Kg;上海地区的重力加速度g =9.794m/s2;张力T =135.00
-0.1
-0.2
-0.3
-0.4 1.75
1.80
1.85
1.90
1.95
2.00
2.05
2l.o1g0f
-0.4 1.75
1.80
1.85
1.90
1.95
2.00
2.05
2l.o1g0f
×10-3×9.794=1.325N,实验结果如表3、表4所示。
表3 给定张力的实验数据表
f /Hz
60
70
80
90
100
110
171.0
61.2
55.2
49.0
44.8
n
2
2
2
2
2
2
2
由表3计
算得:
表4 波长与频率的关系
λ /10-2m 96.60
82.40
71.00
研究弦线上的驻波现象
学号:刁净雯 韩燕
1、验证横波的波长λ 与弦线中的张力T 的关系
波源振动频率f =100.00Hz;m 为砝码加挂钩的质量,L 为产生驻波的弦线长度,n 为在L 长度内半波
的波数,实验结果如表1所示。(注:n 的个数取决于所选弦线的密度μ )

弦线上的驻波实验报告

弦线上的驻波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观察在两端被固定的弦线上形成的驻波现象;2. 了解弦线达到共振和形成稳定驻波的条件;3. 测定弦线上横波的传播速度;4. 用实验的方法确定弦线作受迫振动时的共振频率与驻波波长、张力和弦线线密度之间的关系;5. 对实验结果进行数据处理,并给出结论。

二、实验原理1. 横波的波速:在弦线上,横波的波速v与弦线的张力T和线密度μ有关,公式为v = √(T/μ)。

2. 驻波的形成:当两列振幅、频率相同,有固定相位差,传播方向相反的简谐波叠加时,可形成驻波。

对于两端固定的弦,驻波满足条件:λ/2 = L/n,其中λ为驻波波长,L为弦长,n为驻波数目。

3. 共振频率:当弦线受到外部驱动力作用时,若驱动力频率等于弦线的固有频率,则弦线发生共振,形成稳定的驻波。

三、实验仪器1. 弦音计装置一套(包括驱动线圈和探测线圈各一个、1 kg硅码和6根不同线密度的吉他弦)2. 信号(功率函数)发生器3. 数字示波器4. 千分尺5. 米尺四、实验内容与步骤1. 认识和调节仪器:熟悉弦音计装置、信号发生器、数字示波器等仪器的使用方法。

2. 测定弦线的线密度:使用千分尺测量吉他弦的直径,根据公式μ = m/L计算弦线线密度,其中m为弦线质量,L为弦长。

3. 固定外力和弦线长度,测定弦线共振频率和驻波数目的关系:a. 调节信号发生器,使输出频率逐渐增加;b. 观察弦线上的驻波,记录共振频率和对应的驻波数目;c. 改变弦线长度,重复上述步骤。

4. 固定驻波数目和弦线长度,测定弦线振振频率和外力的关系:a. 调节砝码盘上的砝码,改变弦线的张力;b. 观察弦线上的驻波,记录不同张力下的共振频率;c. 改变砝码质量,重复上述步骤。

5. 固定驻波数目和弦线长度,测定弦线共振频率和弦线长度的关系:a. 改变弦线长度;b. 观察弦线上的驻波,记录不同弦线长度下的共振频率;c. 重复上述步骤。

五、实验数据及数据处理1. 记录实验数据,包括弦线长度、张力、驻波数目、共振频率等。

弦驻波实验报告

弦驻波实验报告

弦驻波实验报告1. 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观察和测量弦上的驻波现象,探究弦驻波的基本原理和特性,并验证驻波的产生与实验条件的关系。

2. 实验原理当一根悬挂固定在两端的弦被固定振动时,会在弦上形成一系列固定的干涉图案,这种干涉现象即为弦的驻波。

驻波是由来自于振动源的波与来自于反射的波相互叠加形成的,产生驻波所需的条件是:波源频率固定、弦两端固定、传播介质均匀。

根据物理学原理,驻波的波节与波腹之间的距离等于波长的一半。

因此,通过测量驻波的节点位置,可以求得驻波的波长,从而计算出波速。

3. 实验器材与装置•弦:一根较长的细弦,例如尼龙绳或钢丝•弦振动源:手摇或电动的震源器•弦固定器:两个固定在桌面上的夹子•倍频器:用于调节弦振动源的频率•比例尺:用于测量驻波的节点位置•电子计数器:用于计数波腹的个数•桌面:用于搭设实验装置的平整表面4. 实验步骤步骤一:搭设实验装置1.将两个夹子固定在桌面上,使得弦的两个端点可以夹在夹子之间。

2.将弦紧绷在两个夹子之间,并确保弦的振动自由,并不会与桌面摩擦。

步骤二:调节振动源的频率1.将振动源固定在弦的一端,并使其振动垂直于弦的方向。

2.调节振动源的频率,使得弦能够产生明显的驻波图案。

3.使用倍频器,可以将驻波的节点位置调整到合适的位置,以便观察和测量。

步骤三:测量节点位置1.使用比例尺,从弦的一端开始,依次测量每个波节的位置,并记录下来。

2.使用电子计数器,记录下波腹的个数。

步骤四:数据分析1.根据测得的节点位置,计算出驻波的波长。

2.根据波腹的个数和驻波的波长,计算出波速。

5. 实验结果与分析根据实验数据,我们计算得到了驻波的波长和波速。

通过测量节点位置并计算波长,我们得到了驻波的波长分布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驻波的波长不均匀分布,且波长随节点位置的增加而增加。

通过测量波腹的个数和驻波的波长,我们计算得到了驻波的波速。

根据实验数据,我们发现驻波的波速与振动源的频率有关,频率越高,波速越大。

弦线上的驻波实验

弦线上的驻波实验

实验一弦线上的驻波实验之袁州冬雪创作在自然现象中,振动现象广泛地存在着,振动在媒质中传播就形成波,波的传播有两种形式:纵波和横波.驻波是一种波的干涉,比方乐器中的管、弦、膜、板的共振干涉都是驻波振动.一、实验目标1.观察在弦线上形成的驻波;2.频率不变时,验证横波的波长与弦线中张力的关系;3.张力不变时,验证横波的波长与波源振动频率的关系.二、实验原理弦线传播的横波应知足下述运动方程:位移.将(1)式与典型的动摇方程:相比较,即可得到波的传播速度:与张力及线密度之间的关系为:为了用实验证明公式(2)成立,将该式双方取对数,得1/2..如得一斜率为-1三、实验仪器可调频率的数显机械振动源、平台、固定滑轮、可调滑轮、砝码盘、米尺、弦线、砝码、分析天平等.图1 仪器布局图1、机械振动源;2、振动簧片;3、弦线;4、可动刀口支架;5、可动滑轮支架;6、标尺;7、固定滑轮;8、砝码与砝码盘;9、变压器.1.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金属弦线的一端系在能作水平方向振动的可调频率数显机械振动源的振簧片上,频率变更范围从0~200Hz持续可调,频率最小变更量为0.01Hz,弦线一端通过滑轮悬挂一砝码盘;在振动装置(振动簧片)的附近有可动刀口,在实验装置上还有一个可沿弦线方向左右移动并撑住弦线的动滑轮.这两个滑轮固定在实验平台上,其发生的磨擦力很小,可以忽略不计.若弦线下端当波源振动时,即在弦线上形成向右传播的横波;当此波传播到可动滑轮与弦线相切点时,由于弦线在该点受滑轮两臂阻挡而不克不及振动,故波在切点被反射形成了向左传播的反射波.这种传播方向相反的两列波叠加即形成驻波.当于半波长的整数倍时,即可得到振幅较大而稳定的驻波,振动簧片与弦线固定点为近似波节,弦线与动滑轮相切点为波节..操纵上式,即可丈量弦线上横波波长.2.可调频率的数显机械振动源的使用实验时,将变压器(黑色壳)输入插头与220V交流电源接通,输出端(五芯航空线)与主机上的航空座相毗连.打开数显振动源面板上的电源开关○1(振动源面板如图2所示).面板上数码管显示振动源振动频率×××.××Hz.根据需要按频率调节○2中▲(增加频率)或▼(减小频率)键,改变振动源的振动频率,调节面板上幅度调节旋钮○4,使振动源有振动输出;当不需要振动源振动时,可按面板上复位键○3复位,数码管显示全部清零.图2振动源面板图四、实验步调1.验证横波的波长与弦线中的张力的关系固定一个波源振动的频率,在砝码盘上添加分歧质量的砝码,以改变同一弦上的张力.每改变一次张力(即增加一次砝码),均要左右移动可动滑轮的位置,使弦线出现振幅较大而稳定的驻波.n值.2.验证横波的波长与波源振动频率的关系在砝码盘上放上一定质量的砝码,以固定弦线上所受的张力,改变波源振动的频率,用驻波法丈量各相应的波长.五、数据处理1.验证横波的波长与弦线中的张力的关系.根据式(32.验证横波的波长与波源振动频率的关系.3.得出弦线上波传播的规律结论.六、注意事项1.实验中,要准确求得驻波的波长,必须在弦线上调出振幅较大且稳定的驻波.在固定频率和张力的条件下,可沿弦线方向左、右移动可动滑轮⑤的位置,找出“近似驻波状态”,然后细细移动可动滑轮位置,逐步迫近,最终使弦线出现振幅较大且稳定的驻波;2.调节振动频率,当振簧片达到某一频率(或其整数倍频率)时,会引起整个振动源(包含弦线)的机械共振,从而引起振动不稳定.此时,可逆时针旋转面板上的输出信号幅度旋钮,减小振幅,或避开共振频率停止实验.七、思考题1.2.3.弦线的质量及伸长对实验有何影响?4.弦线的粗细和弹性对实验各有什么影响,应如何选择?方程节(下一个)。

实验五 研究弦线上的驻波现象

实验五 研究弦线上的驻波现象

实验五 研究弦线上的驻波现象一、实验目的1.观察弦线上驻波的变化,了解并熟悉实验仪器的调整方法。

2.研究弦线振动时的振动频率与振幅变化对形成驻波的影响。

波长与张力的关系;3.在弦线张力不变时,研究弦线振动时驻波波长与振动频率的关系。

4.改变弦线张力后,研究弦线振动时驻波波长与振动频率的关系。

二、仪器和用具可调频率的数显机械振动源、弦线支撑平台、固定滑轮、可调滑轮、砝码盘、米尺、弦线、砝码、频闪灯、分析天平等。

见图1图1 仪器结构图1.可调频率数显机械振动源2.振簧片3.弦线4.可动刀口支架5.可动滑轮支架6.标尺7.固定滑轮8.砝码与砝码盘9.变压器 10.实验平台 11.实验桌三、实验原理在一根拉紧的弦线上,其中张力为T ,线密度为μ,则沿弦线传播的横波应满足下述运动方程:2222x yT t y ∂∂=∂∂μ (1) 式中x 为波在传播方向(与弦线平行)的位置坐标,y 为振动位移。

将(1)式与典型的波动方程 22222x y V t y ∂∂=∂∂ 相比较,即可得到波的传播速度: μTV =若波源的振动频率为f ,横波波长为λ,由于λf V =,故波长与张力及线密度之间的关系为:μλTf1=(2)为了用实验证明公式(2)成立,将该式两边取对数,得:f T log log 21log 21log --=μλ 若固定频率f 及线密度μ,而改变张力T ,并测出各相应波长λ,作log λ-log T 图,若得一直线,计算其斜率值(如为21),则证明了λ∝21T 的关系成立。

同理,固定线密度μ及张力T ,改变振动频率f ,测出各相应波长λ,作log λ-log f 图,如得到斜率为-1的直线则验证了λ∝f -1。

弦线上的波长可利用驻波原理测量。

当两个振幅和频率相同的相干波在同一直线上相向传播时,其所叠加而成的波称为驻波,一维驻波是波干涉中的一种特殊情形。

在弦线上出现许多静止点,称为驻波的波节,相邻两波节间的距离为半个波长。

弦线驻波实验报告结果(3篇)

弦线驻波实验报告结果(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观察弦线上形成的驻波现象,了解弦线达到共振和形成稳定驻波的条件;测定弦线上横波的传播速度;探究弦线作受迫振动时的共振频率与驻波波长、张力和弦线线密度之间的关系。

二、实验原理1. 横波传播速度:在张力为T、线密度为μ的弦线上,横波的传播速度v可表示为:v = √(T/μ)。

2. 驻波形成条件:当两列振幅相同、频率相同、传播方向相反的波在同一直线上叠加时,若满足以下条件,则形成驻波:- 波长λ = 2nL/n,其中n为正整数,L为弦长。

- 驻波频率f = (n/T) v,其中n为正整数,T为弦线张力。

3. 共振频率:当弦线上的振动频率等于其固有频率时,弦线发生共振,此时驻波振幅最大。

三、实验仪器1. 弦音计装置(包括驱动线圈和探测线圈各一个、1 kg硅码和6根不同线密度的吉他弦)2. 信号(功率函数)发生器3. 数字示波器4. 千分尺5. 米尺四、实验步骤1. 将弦线固定在两个滑轮上,调节弦长L,使其满足驻波形成的条件。

2. 使用信号发生器产生频率可调的正弦波信号,驱动弦线振动。

3. 使用数字示波器观察并记录弦线上的振动波形。

4. 改变弦线张力T,记录不同张力下的共振频率f和驻波波长λ。

5. 改变弦线线密度μ,记录不同线密度下的共振频率f和驻波波长λ。

6. 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驻波形成条件:通过实验观察到,当弦长满足2nL/n(n为正整数)时,弦线上形成稳定的驻波。

这与驻波形成的理论条件相符。

2. 共振频率与张力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在弦线线密度一定的情况下,共振频率f与张力T呈线性关系,即f = aT + b(a、b为常数)。

这与理论公式f =(n/T) v相符。

3. 共振频率与线密度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在弦线张力一定的情况下,共振频率f与线密度μ呈线性关系,即f = cμ + d(c、d为常数)。

这与理论公式f= (n/T) v相符。

弦线上的驻波实验

弦线上的驻波实验

弦线上的驻波实验弦线上的驻波实验是一种基本的物理实验,旨在研究弦线中产生的驻波现象。

驻波是指在一定边界条件下,由两个同频率、同振幅的波相遇而产生的几乎不移动的波。

弦线上的驻波实验通过在一条拉紧的弦线上固定一端,另一端通过机械振荡器产生振动,观察弦线产生的驻波现象,并通过实验数据计算弦线的基频和波长等物理量。

一、实验原理实验中使用的弦线是一种能承受瞬时大强度冲击的、具有高弹性和高强度的材料。

实验中先将弦线固定在实验平台上,并通过一台机械振荡器将一定频率的振动传递到弦线上。

由于弦线同一端被固定,另一端产生的振动波将反射回来,在传播的过程中与产生振动的波相遇,在一定的条件下产生驻波现象。

驻波的产生需要满足一些特定的条件。

其中一个重要的条件是产生波的两端固定,这样产生的波会反射回来,与另一组波相遇,从而形成驻波。

由此,实验需要满足弦线的一端固定,另一端振动的条件。

另一个重要的条件是两组波的频率与振幅相同,如果频率或振幅不同,则波将不会相遇,并不会产生驻波。

在实验中,可以通过改变弦线的长度或振动机械振荡器的频率,来控制产生驻波的条件。

二、实验器材1.弦线:使用高强度、高弹性的弦线,在实验平台上固定弦线的一端。

2.机械振荡器:通过发射一定频率的振动波传递到弦线上,产生驻波。

3.频率计:用于测量机械振荡器发射出的振动波的频率。

5.示波器:用于观察产生的驻波现象,并测量弦线的波长。

三、实验步骤3.将机械振荡器的另一端与弦线相连,并调整振幅的大小。

4.观察弦线上的波动情况,利用振动传感器测量弦线上的振动波的频率和振幅。

四、实验注意事项1.实验中要保持弦线的张力稳定。

2.调整机械振荡器的频率时,要注意避免产生共振现象。

3.在测量振动波的频率时,要避免相关干扰引起的误差。

4.在观察驻波现象时,要注意不要将示波器的灵敏度调得太高,以避免产生过量的噪声。

5.实验中要注意安全,防止机械振荡器对实验者造成伤害。

五、实验结果分析通过实验数据的分析,可以计算出弦线的基频和波长等物理量。

弦线上的驻波实验

弦线上的驻波实验

实验一弦线上的驻波真验之阳早格格创做正在自然局里中,振荡局里广大天存留着,振荡正在媒量中传播便产死波,波的传播有二种形式:纵波战横波.驻波是一种波的搞涉,比圆乐器中的管、弦、膜、板的共振搞涉皆是驻波振荡.一、真验手段1.瞅察正在弦线上产死的驻波;2.频次没有变时,考证横波的波少与弦线中弛力的闭系;3.弛力没有变时,考证横波的波少与波源振荡频次的闭系.二、真验本理沿弦线传播的横波应谦脚下述疏通圆程:荡位移.将(1)式与典型的动摇圆程:相比较,即可得到波的传播速度:与弛力及线稀度之间的闭系为:为了用真验说明公式(2)创造,将该式二边与对于数,得1/2.如得一斜率为-1.三、真验仪器可调频次的数隐板滞振荡源、仄台、牢固滑轮、可调滑轮、砝码盘、米尺、弦线、砝码、分解天仄等.图1 仪器结构图1、板滞振荡源;2、振荡簧片;3、弦线;4、可动刀心收架;5、可动滑轮收架;6、标尺;7、牢固滑轮;8、砝码与砝码盘;9、变压器.1.真验拆置如图1所示,金属弦线的一端系正在能做火仄目标振荡的可调频次数隐板滞振荡源的振簧片上,频次变更范畴从0~200Hz连绝可调,频次最小变更量为0.01Hz,弦线一端通过滑轮悬挂一砝码盘;正在振荡拆置(振荡簧片)的附近有可动刀心,正在真验拆置上另有一个可沿弦线目标安排移动并撑住弦线的动滑轮.那二个滑轮牢固正在真验仄台上,其爆收的摩揩力很小,不妨忽略没有计.若弦线下端所悬挂的砝码(包罗砝码盘)的品量为当波源振荡时,即正在弦线上产死背左传播的横波;当此波传播到可动滑轮与弦线相切面时,由于弦线正在该面受滑轮二臂阻挡而没有克没有及振荡,故波正在切面被反射产死了背左传播的反射波.那种传播目标差异的二列波叠加即产死驻波.当振荡端簧片与弦线牢固面至可到振幅较大而宁静的驻波,振荡簧片与弦线牢固面为近似波节,弦线与动滑轮相切面为波节..利用上式,即可丈量弦线上横波波少.2.可调频次的数隐板滞振荡源的使用真验时,将变压器(乌色壳)输进插头与220V接流电源接通,输出端(五芯航空线)与主机上的航空座相对接.挨启数隐振荡源里板上的电源启闭○1(振荡源里板如图2所示).里板上数码管隐现振荡源振荡频次×××.××Hz.根据需要按频次安排○2中▲(减少频次)或者▼(减小频次)键,改变振荡源的振荡频次,安排里板上幅度安排旋钮○4,使振荡源有振荡输出;当没有需要振荡源振荡时,可按里板上复位键○3复位,数码管隐现局部浑整.图2振荡源里板图四、真验步调1.考证横波的波少与弦线中的弛力的闭系牢固一个波源振荡的频次,正在砝码盘上增加分歧品量的砝码,以改变共一弦上的弛力.每改变一次弛力(即减少一次砝码),均要安排移动可动滑轮的位子,使弦线出现振幅较大而宁静的驻波.n值.2.考证横波的波少与波源振荡频次的闭系正在砝码盘上搁上一定品量的砝码,以牢固弦线上所受的弛力,改变波源振荡的频次,用驻波法丈量各相映的波少.五、数据处理1.考证横波的波少与弦线中的弛力的闭系.根据式(32.考证横波的波少与波源振荡频次的闭系.3.得出弦线上波传播的顺序论断.六、注意事项1.真验中,要准确供得驻波的波少,必须正在弦线上调出振幅较大且宁静的驻波.正在牢固频次战弛力的条件下,可沿弦线目标左、左移动可动滑轮⑤的位子,找出“近似驻波状态”,而后细细移动可动滑轮位子,逐步迫近,最后使弦线出现振幅较大且宁静的驻波;2.安排振荡频次,当振簧片达到某一频次(或者其整数倍频次)时,会引起所有振荡源(包罗弦线)的板滞共振,进而引起振荡没有宁静.此时,可顺时针转动里板上的输出旗号幅度旋钮,减小振幅,或者躲启共振频次举止真验.七、思索题1.2.3.弦线的品量及伸少对于真验有何做用?4.弦线的细细战弹性对于真验各有什么做用,应怎么样采用?圆程节(下一个)。

弦上驻波实验实验报告

弦上驻波实验实验报告

弦上驻波实验-实验报告弦上驻波实验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弦上驻波的方法,研究弦的振动特性,包括弦的频率、波长、振幅等参数。

通过此实验,我们期望能深入理解驻波的概念及其在物理学中的应用。

二、实验原理驻波是由振源振动引发,在介质中传播,但振幅不随时间变化的一种特殊波。

在弦上,驻波的形状由弦的长度和张力决定。

弦上的驻波可以激发出各种模态,这些模态的频率与弦的长度和张力有关。

弦上驻波的基本公式为:f = (1 + π^2 * v * T^2 / L^2)^(1/2)其中 f 是模态频率,v 是声速,T 是弦的张力,L 是弦的长度。

三、实验步骤1.准备实验器材:弦线、张力测量仪、声速测量仪、信号发生器、放大器、示波器等。

2.将弦线悬挂于张力测量仪上,调整弦线的张力至预定值。

3.使用信号发生器在弦线上产生激振信号,通过放大器将信号放大,再通过示波器观测弦线的振动响应。

4.调整信号发生器的频率,观察示波器中的振动图形。

当弦线振动稳定时,记录此时的激振频率和振动模态。

5.逐步改变激振频率,观察并记录每个激振频率下弦线的振动模态。

四、数据分析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记录了不同激振频率下弦线的振动模态。

通过分析这些数据,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1.随着激振频率的增加,弦线的振动幅度逐渐增大。

这是因为在相同时间内,高频率的振动意味着更多的振动能量。

2.当激振频率增加到一定值时,弦线的振动幅度开始减小。

这是因为在高频率下,弦线的阻尼开始起作用,消耗了部分振动能量。

3.通过对比不同激振频率下的振动模态,我们可以发现振动模态的形状与弦线的长度和张力有关。

当激振频率一定时,增加弦线的张力会使振动幅度增大,而减小弦线的长度则会减小振动幅度。

4.根据实验数据,我们可以验证上述公式。

通过测量声速、张力、长度等参数,我们可以计算出理论模态频率与实验结果进行比较。

发现两者较为接近。

五、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研究了弦上驻波的振动特性。

实验二研究弦线上的驻波现象

实验二研究弦线上的驻波现象

实验2 研究弦线上的驻波现象一、实验目的1.观察弦线上驻波的变化,了解并熟悉实验仪器的调整方法。

2.研究弦线振动时的振动频率与振幅变化对形成驻波的影响。

波长与张力的关系;3.在弦线张力不变时,研究弦线振动时驻波波长与振动频率的关系。

4.改变弦线张力后,研究弦线振动时驻波波长与振动频率的关系。

二、仪器和用具可调频率的数显机械振动源、弦线支撑平台、固定滑轮、可调滑轮、砝码盘、米尺、弦线、砝码、频闪灯、分析天平等。

见图2-1图2-1 仪器结构图1.可调频率数显机械振动源2.振簧片3.弦线4.可动刀口支架5.可动滑轮支架6.标尺7.固定滑轮8.砝码与砝码盘9.变压器 10.实验平台 11.实验桌三、实验原理在一根拉紧的弦线上,其中张力为T ,线密度为μ,则沿弦线传播的横波应满足下述运动方程:2222xy T t y ∂∂=∂∂μ (2-1) 式中x 为波在传播方向(与弦线平行)的位置坐标,y 为振动位移。

将(2-1)式与典型的波动方程 22222xy V t y ∂∂=∂∂相比较,即可得到波的传播速度: μTV =若波源的振动频率为f ,横波波长为λ,由于λf V =,故波长与张力及线密度之间的关系为:μλT f 1= (2-2)为了用实验证明公式(2-2)成立,将该式两边取对数,得:f T log log 21log 21log --=μλ 若固定频率f 及线密度μ,而改变张力T ,并测出各相应波长λ,作log λ-log T 图,若得一直线,计算其斜率值(如为21),则证明了λ∝21T 的关系成立。

同理,固定线密度μ及张力T ,改变振动频率f ,测出各相应波长λ,作log λ-log f 图,如得到斜率为-1的直线则验证了λ∝f -1。

弦线上的波长可利用驻波原理测量。

当两个振幅和频率相同的相干波在同一直线上相向传播时,其所叠加而成的波称为驻波,一维驻波是波干涉中的一种特殊情形。

在弦线上出现许多静止点,称为驻波的波节,相邻两波节间的距离为半个波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究弦线上的驻波现象
一、实验目的
1.观察弦线上驻波的变化,了解并熟悉实验仪器的调整方法。

2.研究弦线振动时的振动频率与振幅变化对形成驻波的影响。

波长与张力的关系;
3.在弦线张力不变时,研究弦线振动时驻波波长与振动频率的关系。

4.改变弦线张力后,研究弦线振动时驻波波长与振动频率的关系。

二、仪器和用具
可调频率的数显机械振动源、弦线支撑平台、固定滑轮、可调滑轮、砝码盘、米尺、弦线、砝码、频闪灯、分析天平等。

见图1
图1 仪器结构图
1.可调频率数显机械振动源
2.振簧片
3.弦线
4.可动刀口支架
5.可动滑轮支架
6.标尺
7.固定滑轮
8.砝码与砝码盘
9.变压器 10.实验平台 11.实验桌
三、实验原理
在一根拉紧的弦线上,其中张力为T ,线密度为μ,则沿弦线传播的横波应满足下述运动方程:
2
2
22
x
y
T t
y ∂∂=
∂∂μ (1)
式中x 为波在传播方向(与弦线平行)的位置坐标,y 为振动位移。

将(1)式与典型的波动方程
2
2
2
22
x
y V
t
y ∂∂=∂∂
相比较,即可得到波的传播速度: μ
T
V =
若波源的振动频率为f ,横波波长为λ,由于λf V =,故波长与张力及线密度之间的
关系为:
μ
λT
f
1=
(2)
为了用实验证明公式(2)成立,将该式两边取对数,得:
f T lo
g log 2
1log 2
1log --
=
μλ
若固定频率f 及线密度μ,而改变张力T ,并测出各相应波长λ,作log λ-log T 图,若得一直线,计算其斜率值(如为
2
1),则证明了λ∝2
1
T
的关系成立。

同理,固定线密度
μ及张力T ,改变振动频率f ,测出各相应波长λ,作log λ-log f 图,如得到斜率为-1的直线则验证了λ∝f
-1。

弦线上的波长可利用驻波原理测量。

当两个振幅和频率相同的相干波在同一直线上相向
传播时,其所叠加而成的波称为驻波,一维驻波是波干涉中的一种特殊情形。

在弦线上出现许多静止点,称为驻波的波节,相邻两波节间的距离为半个波长。

见图2。

2
λ
图2
四.实验内容
1.必做内容
(1)验证横波的波长与弦线中的张力的关系
固定一个波源振动的频率,在砝码盘上添加不同质量的砝码,以改变同一弦上的张力。

每改变一次张力(即增加一次砝码),均要左右移动可动滑轮○5的位置,使弦线出现振幅较大
而稳定的驻波。

用实验平台⑩上的标尺○6测量L 值,即可根据式(3)算出波长λ。

作log λ-log T 图,求其斜率。

(2)验证横波的波长与波源振动频率的关系
在砝码盘上放上一定质量的砝码,以固定弦线上所受的张力,改变波源振动的频率,用驻波法测量各相应的波长,作log λ-log f 图,求其斜率。

最后得出弦线上波传播的规律结论。

2.选做内容
验证横波的波长与弦线密度的关系
在砝码盘上放固定质量的砝码,以固定弦线上所受的张力,固定波源振动频率,通过改变弦丝的粗细来改变弦线的线密度,用驻波法测量相应的波长,作log λ-log μ图,求其斜率。

得出弦线上波传播规律与线密度的关系。

五.思考题:
1.可调频率数显机械振动源的振动频率调节范围有多大?
2.调节振动源上的振动频率和振幅大小后对弦线振动会产生什么影响?
3.如何来确定弦线上的波节点位置?
4.两波节点间的距离意味着什么?
5.实验中如何改变弦线的张力?
6.弦线上的张力变化后对得到的波长有什么影响?
7.弦线的密度变化后对得到的波长有什么影响?
8.频闪仪在调节时应注意些什么?
9.频闪仪的作用是什么?
附一:仪器的使用
1.实验时,将变压器(黑色壳)输入插头与220V交流电源接通,输出端(五芯航空线)与主机上的航空座相连接。

打开数显振动源面板上的电源开关○1(振动源面板如图3所示)。

面板上数码管○5显示振动源振动频率×××.××Hz。

根据需要按频率调节○2中▲(增加
频率)或▼(减小频率)键,改变振动源的振动频率,调节面板上幅度调节旋钮○4,使振动源有振动输出;当不需要振动源振动时,可按面板上复位键○3复位,数码管显示全部清零。

图3 振动源面板图
1、电源开关
2、频率调节
3、复位键
4、幅度调节
5、频率指示
2.在某些频率,由于振动簧片共振使振幅过大,此时应逆时针旋转面板上的旋钮以减小振幅,便于实验进行。

不在共振频率点工作时,可调节面板上幅度旋钮○4到输出最大。

3.固定振动源的频率,在砝码盘上添加不同质量的砝码,以改变弦线上的张力。

每改变一次张力,均要调节可动滑轮的位置,使平台上的弦线出现振幅较大且稳定的驻波。

此时,记录振动频率、砝码质量、产生整数倍半波长的弦线长度及半波波数。

4.同样方法,可固定砝码盘上的砝码质量,改变振动源频率,进行类似的实验。

5.频闪仪的使用:
(1)频闪仪后面板上的圆形开关应置于“0”的位置,即使灯在低亮度状态下工作。

当实验中确实需要增加灯的亮度可在短时间内置于“1”的位置。

(2)闪光频率范围为000.0--200.00Hz,按面板上的“升”、“降”按钮连续可调。

读数误差< 0.2%。

(3)触发方式有内触发或外触发两种,同时备有外触发讯号输入插口。

(4)频闪稳定度≤0.1%。

闪光持续时间为100微秒。

每次发光能量约为0.6焦耳。

闪光次数大于百万次。

(5)供电电源为220V、50Hz、耗电功率<75W。

附二:操作注意事项
1.实验中,要准确求得驻波的波长,必须在弦线上调出振幅较大且稳定的驻波。

在固定频率和张力的条件下,可沿弦线方向左、右移动可动滑轮⑤的位置,找出“近似驻波状态”,然后细细移动可动滑轮位置,逐步逼近,最终使弦线出现振幅较大且稳定的驻波。

2.调节振动频率,当振簧片达到某一频率(或其整数倍频率)时,会引起整个振动源(包括弦线)的机械共振,从而引起振动不稳定。

此时,可逆时针旋转面板上的输出信号幅度旋钮,减小振幅,或避开共振频率进行实验。

3. 频闪仪需要增加灯的亮度时可以短时置于“1”的位置,否则影响灯的寿命;如发现灯管工作不正常时,请关机稍等片刻再开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