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传统养生文化简要概述
中国传统养生文化概论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这句话我们从小到大听过无数次,身边关心你的人也时时不忘提醒你注意自己的身体。
可我们中的大部分人对健康,养生却知之甚少。
为了解更多,我选修了《养生与大众健康》这门课,老师知识渊博,讲课风趣幽默,我从中学到了很多,也对养生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中医将养生的理论称为养生之道,而将养生的方法称为养生之术。
养生之道,基本概括了几千年来医药、饮食、宗教、民俗、武术等文化理论。
其内容不外以下四点:1.顺其自然2.形神兼养;3.动静结合;4.审因施养:养生不拘一法、一式,应形、神、动、静、食、药……多种途径、多种方式进行养生活动。
此外,也要因人、因地、因时之不同用不同的养生方法,正所谓“审因施养”和“辨证施养”。
而养生之术,其内容囊括了以下七方面:1.神养。
包括精神心理调养、情趣爱好调养和道德品质调养等方面,多涉及中医文化、宗教文化和民俗文化内容。
2.行为养。
包括衣、食、住、行和性生活等生活起居行为调养。
3.气养。
主要为医用健身气功的“内养功”,多涉及中医文化、宗教文化和武术文化内容。
4.形养。
主要包括形体锻炼及体育健身活动,多融合了医学文化和武术文化内容。
5.食养。
为中医养生之术的主要内容之一。
其应用范围较广,适应人群也较多, 主要内容为养生食品的选配调制与应用,以及饮食方法与节制等。
内容包括了医、药、食、酒以及民俗等文化。
6.药养。
主要内容为养生药剂的选配调制。
其选药多为纯天然食性植物药,其制法多为粗加工调剂,其剂型也多与食品相融合。
因此,中医常有“药膳”之说。
7.术养。
是以上养生之术以外的一种非食非药的养生方法,即利用按摩、推拿、针灸、沐浴、熨烫、磁吸、器物刺激等疗法进行养生。
而这其中与我们生活联系最紧密,也是我们最容易把握的就是“食养”。
所谓“民以食为天”。
然而随着现在社会生活节奏的逐渐加快,西方快餐的涌入,传统的与我们身体健康密切相关的“ 一日三餐”越来越不为人所重视,越来越多的人处在所谓“亚健康”状态。
中国古代养生文化
中国古代养生文化中国古代养生文化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积累的宝贵智慧,它融合了中医养生、道家炼丹、佛教修行等多种传统文化元素,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追求身心灵的健康与长寿。
以下我将从中医养生、道家炼丹、佛教修行三个方面来介绍中国古代养生文化。
中医养生是中国古代养生文化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它以“阴阳平衡”和“气血调和”为基本原则,通过草药、针灸、推拿等方法来调理人体的阴阳平衡和气血流通,以达到治病、保健的目的。
中医养生注重内外兼治,强调饮食调理、按摩保健、精神调养等多方面的养生方法。
例如,《黄帝内经》提出了“五脏之性,各有所主,各有所病”的理论,强调了人体五脏的功能和调理方法,为后世中医养生理论奠定了基础。
道家炼丹是中国古代养生文化中的一种修炼方法,主要通过炼制丹药来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炼丹起源于道家思想,认为通过炼丹可以达到身体长生不老、灵魂不死的境界。
在道家炼丹中,注重“内丹养生”,即通过炼制内丹来提升身体的自愈能力和气血的流动,实现身心的健康和长寿。
道家炼丹经典《金丹真经》中提到了许多关于丹药制作、服用方法和养生技巧,对后世的炼丹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修行也是中国古代养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修行注重心灵的净化和超越尘世的追求,认为通过修行可以获得身心的解脱和永生不灭。
佛教修行中的禅坐和默观等修行方法,可以帮助人们摆脱尘世杂念,提高专注力和自控力,达到身心的平静和放松。
佛教文化中还有一些养生方法,如素食、诵经、忏悔等,都可以帮助人们清理身体和心灵的杂质,提升身心健康。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养生文化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智慧的结晶,它融合了中医养生、道家炼丹和佛教修行等多种传统文化元素。
中医养生注重身体的调理,道家炼丹强调自我修炼,佛教修行则关注心灵的净化。
这些养生方法在传统中医养生理论的指导下,通过调理阴阳平衡,促进气血流通,提高身体自愈能力和心灵的安宁,以达到身心健康和长寿的目的。
现代社会虽然发展了许多科学技术,但是中国古代养生文化的智慧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
论中国养生文化
然而,在传播过程中,中国饮食养生文化也产生了一些误解和谣言。有人过 分强调某种食物的功效,认为只要吃对食物就能包治百病,这种极端倾向并不符 合饮食养生文化的本意。此外,也有一些人片面理解饮食养生,认为只要吃素或 只吃某种食物就能保持健康,这种观念也是不正确的。饮食养生强调的是整体平 衡和适量原则,任何食物都不能过量食用。
中医养生学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 富的内涵。本次演示将从中医养生学的概念、特点以及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等方 面进行探讨,揭示中医养生在维护人类健康方面的独特作用,以及其对中国传统 文化的体现和传承。
中医养生内涵
中医养生是以调节身心、促进健康、延年益寿为目的的一种医学保健方法。 它强调整体观念,注重阴阳平衡,依据人体的生理和病理特点,从饮食、起居、 运动等方面进行综合调理。中医养生学认为,人体内部机能的协调和平衡是保持 健康的关键,通过合理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可以预防疾病,提高生命质量。
中国传统武术养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集结了古代中国 人民的智慧和经验,旨在提高人们的身心健康和防御能力。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 速,中国传统武术养生文化的社会效用也正在日益显现。本次演示将从文化内涵、 现代社会效用及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探讨中国传统武术养生文化的现代社会效 用。
中国传统武术养生文化内涵丰富,其中既包括养生的理论原则,又包括练功 方法等实践环节。武术养生注重内外兼修,即通过锻炼内在精神和身体素质,达 到提高身心健康的目的。同时,武术养生还强调“天人合一”,注重自然与人的 和谐统一,以及“动静结合”,即通过静态的修养和动态的运动来达到养生的效 果。
我们也应该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和传承,弘扬其中的优秀元素,推动 中华文化的持续发展。只有深入理解和尊重中国传统文化,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 展中医养生学,为人类的健康事业提供更为全面的支持和帮助。
中医传统养生文化
中医传统养生文化
中医传统养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由博大精深的中医理论和实践经验所构成的,旨在维护人体健康,促进生命活力。
中医文化强调整体观念,将人体、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视为一个整体,注重平衡、和谐和自然。
其主要特点包括:
1. “防病治病合一”:中医养生不仅注重预防疾病,还包括治疗疾病。
因此,中医强调平衡和谐,注重营养和饮食,才能达到身体的健康状态。
2. “因人因病施治”:中医采取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的原则,注重个体差异,对症下药,既可根据不同人的体质差异采取不同的调养方式,也可根据不同的疾病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3. “中西医结合”:中医养生文化与现代医学相结合,取长补短。
中医养生文化注重治未病,提高人体免疫力,以达到预防疾病的效果。
然而,当疾病已经发生时,中医也会采取科学的方法进行治疗,使病人获得康复与健康。
4. “五行养生”:中医将五行(木、火、土、金、水)与人体相联系,通过调节身体五脏的功能,达到身体的平衡和健康。
5. “精神调养”:中医强调精神、情绪的调节,在日常生活中通过锻炼身体、调节呼吸、进行冥想等各种方式,达到身体、心理和灵性的平衡。
传统养生文化介绍
传统养生文化介绍饮食是传统养生文化中的重要方面。
传统养生饮食注重养生食品的研究和应用,很多养生食物在现代已经从古代秘方变为现代美食。
比如,人参、枸杞、田七等药材,被广泛应用于现代生活中。
在传统养生文化中,养生饮食还强调“五谷杂粮”、“荤素搭配”,提倡吃五谷杂粮以获取全面营养,并提倡荤素搭配,平衡膳食结构。
此外,养生饮食还注重烹饪方法,如熬、炖、煮等,以保持食物的营养成分。
运动也是传统养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养生运动包括太极拳、气功等,这些活动强调意念的调动和冥想的状态,以达到调整身心和谐的目的。
太极拳,通过缓慢的动作,呼吸调整和意念的调动,可以培养人的意志力和耐力。
气功是注重调养气血的运动方式,通过闭眼调整呼吸,舒展肢体,传导气血,调节五脏六腑的功能,以达到治病和保健的目的。
传统养生文化的治疗方法多样。
中医是传统养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治疗方法主要有针灸、拔罐、推拿等。
其中针灸是一种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调整人体机能的疗法,拔罐是通过在皮肤上放置罐子产生负压,以刺激经络和穴位,通过排除病邪、增益阳气、调整阴阳平衡而达到治疗和保健的目的。
推拿是通过推压肌肉、关节、穴位等,调整气血运行,调节五脏六腑的功能,以达到治病和保健的目的。
此外,中华传统养生文化还包括中药、按摩、艺术以及一些节气养生习俗等。
中药是中国传统独特的医药学,其主要特点是以中草药为原料,单一或多味草药的组方,具有疗效显著、副作用小等优点。
中药以其丰富的疗效和养生功能,被应用于治疗和保健领域。
按摩是一种以手法和指压技巧对皮肤、肌肉、血管、神经进行刺激的疗法,它可以促进气血流通,调整阴阳平衡,增强身体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艺术是传统养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身心的和谐,通过欣赏绘画、音乐、舞蹈等,调节情绪,舒缓压力,改善人的心理状态。
此外,传统养生文化还注重根据不同时令和气候的变化,采取相应的养生习俗,如立秋时吃受秩瘦肉、端午时挂艾草等。
传统养生文化
传统养生文化传统养生文化指的是中华民族传统的养生方式和理念,它源远流长,积淀深厚。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人们对健康生活的追求,传统养生文化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
一、中医养生中医养生是传统养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认为人体受到自然界阴阳五行的影响,只有保持阴阳平衡,才能保持健康。
中医养生强调调整饮食结构,合理搭配食物,避免暴饮暴食或偏食,以保持体内的阴阳平衡。
同时,中医还注重调节作息时间,按照自然规律来安排起居,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二、饮食养生在传统养生文化中,饮食养生是重要的内容之一。
中医认为食物具有药物的作用,正确选择食物可以帮助调养身体,增强免疫力。
传统养生文化中,推崇的饮食原则包括清淡饮食、五谷杂粮、适量荤素搭配等。
同时,还要避免食用过多油炸食物、高糖食品和刺激性食物,以预防疾病的发生。
三、运动养生传统养生文化中,运动养生被认为是保持身心健康的重要方式。
传统养生文化中的运动形式多种多样,有太极拳、气功、八段锦等。
这些运动都强调“以柔克刚”,通过舒展身体,调整呼吸,增强体质。
此外,传统养生文化中也推崇户外活动,如散步、打太极拳等,以增加阳气的吸收和体内循环。
四、心理养生在传统养生文化中,心理养生也占有重要地位。
中医认为情绪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很大,不良的情绪会导致体内气血不畅,从而引发疾病。
传统养生文化中,注重调节情绪,保持心情愉悦。
通过读书、听音乐、与亲友交流等方式,调节自己的情绪,保持积极的心态。
五、草药养生传统养生文化中,草药养生也是重要的内容之一。
中草药具有丰富的药理作用,可以调养身体,预防和治疗疾病。
传统养生文化中,人们常常使用一些常见的中草药,如人参、黄芪、枸杞等,来调理身体,增强体质。
传统养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它融合了中医养生、饮食养生、运动养生、心理养生和草药养生等多种养生方式,旨在帮助人们保持健康、延年益寿。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应该积极学习和传承传统养生文化,将其融入到日常生活中,以实现身体健康和心灵的平衡。
传统中医养生文化
传统中医养生文化传统中医养生文化是中国古老而深厚的文化遗产,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方法,为人们的健康与长寿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智慧。
在这个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人们对传统中医养生文化的关注逐渐增加,追求健康和长寿成为现代人的共同追求。
传统中医养生注重以自然的方式调理身体,通过养生保健来达到治疗疾病和延年益寿的目的。
其中,中医药作为传统中医养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药物制剂和疗效被广泛应用。
中医药的理论基础是阴阳五行学说,强调人体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人体被视为一个有机整体,与自然界的变化相互联系。
因此,中医药的应用是个体化的,根据个体的体质、病情和环境等因素进行调理。
传统中医养生文化还注重饮食调理,强调食物的药用价值。
中医养生饮食提倡饮食平衡,讲究五谷杂粮、蔬菜水果、草本植物等的搭配和烹饪方法。
比如,人们常常会选择具有滋补作用的食材,如大枣、山药、黄芪等,以补充身体所需的营养和能量。
此外,中医饮食还强调饮食的节制,避免暴饮暴食和偏食,以保持身体的平衡和健康。
除了药物和饮食,传统中医养生文化还包括其他养生方法,如针灸、拔罐、推拿等。
这些方法都是通过刺激身体的特定穴位或经络,调整气血流通,以达到治疗疾病和保健养生的效果。
像针灸这样的疗法,曾经被认为是神奇而神秘的,但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了其疗效和作用机制。
传统中医养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不仅在中国有着广泛的影响力,也逐渐受到世界各地的关注和认可。
传统中医养生文化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方法,为人们的健康和长寿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智慧。
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传统中医养生文化,将其与现代医学结合,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让我们一起努力,追求健康和长寿,创造美好的生活。
中国传统养生文化简述
中国传统养生文化简述
一、饮食养生
中国传统饮食养生概念源于《黄帝内经》,强调阴阳平衡、五行调和
的原则。
其中“五味调和”是饮食养生的重要原则,指的是苦、甘、酸、辛、咸五种味道在食物中的平衡搭配。
中医养生还注重食物的温凉性质,
根据季节和体质选择不同的食物来调养身体。
二、运动养生
中国传统的养生运动包括太极拳、气功、五禽戏等。
太极拳强调柔中
有刚、动中求静的原则,通过缓慢而流畅的动作来调和身心。
气功注重调
节呼吸、调整体位,通过吸纳自然能量来增强健康。
五禽戏模仿鸟兽的动作,通过舒展筋骨、活动关节来促进血液循环。
三、养生医学
中国传统医学包括中医和民间医药两个方面。
中医强调平衡五脏六腑
的功能,通过针灸、推拿、草药等治疗方法来调整体内的阴阳平衡。
民间
医药则建立了丰富的草药库,通过植物和动物的药材来治疗各种疾病。
中
医养生还注重日常生活的调养,包括良好的生活规律、合理的作息时间等。
四、心理养生
中国传统养生文化注重心理养生,认为心理健康对身体健康具有重要
影响。
传统的冥想、寺庙参拜等活动被认为有助于宁心静气,舒缓压力和
消除负面情绪。
同时,中医也注重情志对身体的影响,认为情绪愉快对身
体有益,消极情绪则会引发疾病。
五、环境养生
总结起来,中国传统养生文化强调人与自然、人与自身的和谐关系。
通过调整饮食、运动、医学、心理等多方面的因素来维持身体的健康,从而达到长寿和延年益寿的目的。
中国传统养生文化概论
“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这句话我们从小到大听过无数次,身边关心你的人也时时不忘提醒你注意自己的身体。
可我们中的大部分人对健康, 养生却知之甚少。
为了解更多,我选修了《养生与大众健康》这门课,老师知识渊博,讲课风趣幽默, 我从中学到了很多,也对养生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中医将养生的理论称为养生之道,而将养生的方法称为养生之术。
养生之道,基本概括了几千年来医药、饮食、宗教、民俗、武术等文化理论。
其内容不外以下四点:1.顺其自然 2.形神兼养; 3.动静结合; 4.审因施养:养生不拘一法、一式,应形、神、动、静、食、药…… 多种途径、多种方式进行养生活动。
此外,也要因人、因地、因时之不同用不同的养生方法,正所谓“ 审因施养” 和“ 辨证施养” 。
而养生之术,其内容囊括了以下七方面:1.神养。
包括精神心理调养、情趣爱好调养和道德品质调养等方面,多涉及中医文化、宗教文化和民俗文化内容。
2.行为养。
包括衣、食、住、行和性生活等生活起居行为调养。
3.气养。
主要为医用健身气功的“ 内养功” ,多涉及中医文化、宗教文化和武术文化内容。
4.形养。
主要包括形体锻炼及体育健身活动,多融合了医学文化和武术文化内容。
5. 食养。
为中医养生之术的主要内容之一。
其应用范围较广, 适应人群也较多, 主要内容为养生食品的选配调制与应用, 以及饮食方法与节制等。
内容包括了医、药、食、酒以及民俗等文化。
6.药养。
主要内容为养生药剂的选配调制。
其选药多为纯天然食性植物药,其制法多为粗加工调剂,其剂型也多与食品相融合。
因此,中医常有“ 药膳” 之说。
7.术养。
是以上养生之术以外的一种非食非药的养生方法, 即利用按摩、推拿、针灸、沐浴、熨烫、磁吸、器物刺激等疗法进行养生。
而这其中与我们生活联系最紧密, 也是我们最容易把握的就是“ 食养” 。
所谓“ 民以食为天” 。
然而随着现在社会生活节奏的逐渐加快,西方快餐的涌入,传统的与我们身体健康密切相关的“ 一日三餐” 越来越不为人所重视,越来越多的人处在所谓“ 亚健康” 状态。
中国传统养生思想概要
中国传统养生思想概要中国传统养生思想的根源是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养生文化是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母体而衍生发展成的,只有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一个比较深入的了解,才能更全面地学习与研究传统养生文化。
中国文化是指产生于历史、积淀于人们的普通心理中,并根植于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之中,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具有稳定结构的潜质文化。
中国文化是多元复合体的综合型文化,其基本精神之一的人文主义强调以人为本,重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强调“万物与吾一体”的整体和谐,它具有重自然技艺的倾向和整体直观的直觉思维,缺乏严密的分析思维传统和形象逻辑系统。
正是构建在这种中国母体文化之上,中国传统养生学才形成了独特的传统养生思想体系。
一、气一元论思想在中国古典文化里,“气”是一个特定的哲学范畴。
中国古代哲学认为,在宇宙自然和一切生命体之间,充斥着一种至精至微、无所不在、运动变化的物质实体——“气”。
这种“气”构成了宇宙的本体及规律,“其大无外,其小无内”,一切现象都是“气”变化的结果。
“气”既决定和支配着天地万物与人类生命的存在,又将人的生命存在同宇宙自然、天地万物的存在联结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具有同一内在结构和变化规律的、彼此之间互相储存而息息相关、须臾不可分离的系统。
从这种原始唯物的观点出发,古人认为,人的生命运动的本质也在于‘‘气’’的变化。
庄子说:“人之生,气之聚也。
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就是说,人的生、长、老、死都是气的变化的结果,人体内的“气”变化过程决定了人的生命运动。
人是地球上最高级、最复杂的生命体,其内部的“气”变化过程是十分复杂的,参与人体生命运动的“气”也是多种多样的。
在中医学里就有先天气、后天气、元气、宗气、营气、卫气、经络之气、脏腑之气、真气等名称,它们都是参与和决定人的生命整体中不同层次上的“气”变化过程的基本物质。
养生学所讲的“气”,指的就是这些与人体生命运动密切相关的无形的基本物质。
中国传统养生文化介绍
中国传统养生文化介绍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历史中,健康长寿一直是人们追求的美好愿望。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世界文明古国。
相对于世界其他地区的养生文化而言,华夏民族的养生理论与实践由于有着古代哲学和中医基本理论为底蕴,所以显得尤为博大精深。
它汇集了我国劳动人民防病健身的众多方法,柔和了儒、道、佛及诸子百家的学术精华,堪称一颗充满勃勃生机和浓厚东方神秘色彩的智慧之树。
一、“养生”的概念养生,又称摄生、道生、养性、卫生、保生、寿世等等。
养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养生主》(“得养生焉”)内篇。
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指人体生命;所谓养,指生育、哺乳、培养、饲养、调养、补养、积蓄的意思;养生,指调养人体生命,保养生命,已达长寿的意思,就是根据生命的发展规律,达到保养生命、健康精神、增进智慧、延长寿命的目的的科学理论和方法。
因为身体是我们生活的根本,健康的身体是我们有一个健康人生的基础。
保健作为医学专用术语,是近代西医传入以后才有的,它是指集体和个人所采取的医疗预防和卫生防疫相结合的综合措施。
养生与保健,就个体保健角度而言,两词的含义基本上是一致的。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她的灿烂文化,对人类的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医学领域里,中医传统的养生学,对于延缓人的衰老,提高人的寿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它是祖国伟大医药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奇珠。
二、养生的意义“尧问于舜曰:‘天下孰最贵?’舜曰:‘生最贵’”。
《十问》(马王堆医学史料记载)这充分反映出我国古代延续到今的“贵生”思想,即对生命的崇敬。
中华养生产生于上古先民为抗御严酷的自然环境,调整体力,抗御疾病,防治疾病的需要。
养生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养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养生是我们的先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认真总结生命经验的结果。
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历史中,健康长寿一直是人们追求的美好愿望。
因为对生命的崇敬和对死亡的恐惧使得人类社会对健康长寿的追求成为一种本能性的一致追求。
【精品】中国传统养生文化介绍
【精品】中国传统养生文化介绍数千年的中医药发展史,记录着无数先辈前贤对养生保健及延年益寿的丰富经验和学术成就。
纵观历代中医文献及养生专著的有关论述,中国传统文化孕育的养生理念有着自己的独特魅力。
天人相应《老子》所谓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指出了人处于天地之间,其生命活动与宇宙自然密切相关。
《黄帝内经》沿袭这一思想,视天人相应为养生的最高境界。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专篇讨论四季养生调神的具体内容,对起卧、穿戴、饮食、情志、运动等均有明确提示,如曰“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
其意为:春季推陈出新,万物欣欣向荣,应之人体,适当晚卧早起,晨练散步于庭院,披散头发,松缓形体,令情志得以畅达,其时多思生存而勿想消亡,多思给予而勿想掠夺,多思奖赏而勿想惩罚,惟有如此,才是符合春气生发的养生之道。
动静相宜动者属阳,静者属阴,动静相宜,阴阳协调,是生命变化的内在依据,也是养生保健的基本理念。
兴奋与抑制、清醒与睡眠、运动与静止、分化与合成等,均与阴阳动静协调有关。
诚如明代医家张景岳《类经图翼·医翼》所说:“天下之万理,出于一动一静。
”动是绝对的,静是相对的。
论述养生动静观之卓有见地者,当推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太极动而生阳,动之动也;静而生阴,动之静也。
废然无动而静,阴恶从生哉?一动一静,阖辟之谓也。
由阖而辟,由辟而阖,皆动也”(《思问录·内篇》)。
笔者以为,形需常动,神须恒静,形动神静,分而若一。
形神共养形与神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哲学观念,也可用其对人体生命运动进行高度概括。
形,即为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及气血津液等基本物质。
神,即指情志、意识、思维等精神活动以及生命运动的外部表现。
形神共养,是指养生既要注重养形,亦须强调养神,且养神先于养形,即所谓“养生先养心”。
中医学素有“得神者昌,失神者亡”之说,强调“神”的健旺畅达是身体健康的必要保证,“神”的活动失调是疾病发生的内在依据。
中华民族的传统养生文化
一、“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平衡)是中华民族传统养生文化的主要内容。
人是大自然的产物,是大自然的组成部分,又回归大自然。
大自然包括天地、山水、空气、花草树木、动植物,人离开了大自然就无法生存,人需要空气、水,需要阳光,需要衣食住行,这些离开了大自然是不行的。
现代生活方式打破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包括空气污染、水源的污染、粮食蔬菜中化学农药的污染、噪声的污染,各种电磁波和辐射的污染,室内装修污染等,居住条件从平房到楼房,出行从走路到乘车坐飞机,人身摩擦而产生的静电需要触地而释放,衣着被大量人造化学纺织物所代替,使人们离大自然越来越远,所有这一切会使人的内脏失去平衡,消化、吸收营养、排毒的功能和免疫力大大减弱。
广西巴马人为什么长寿,他们那里离大自然最近,空气新鲜含负离子高,水质好,有山有水环境优美,吃的五谷杂粮没有污染的绿色食品,是养生的好去处。
人生于天地间,顺者昌,逆者亡,谁离大自然越近,谁就能更好地获得滋养,谁遵循生命的自然法则和规律,谁就健康长寿。
谁离大自然越远,谁就动摇了生命的基础,健康就受到破坏,而空气负离子正是把大自然中新鲜空气(高浓度的负离子)搬到了室内,负离子水比大自然中的优质水还要好,让人们与大自然的距离靠近了,空气负离子传递着大自然的信息,让我们享受着大自然给予的母爱,从这个意义上讲空气负离子与中华民族的传统养生文化即“天人合一”是一致的。
二、传统养生讲气和血,气血畅通,身体才会健康。
百病在瘀,瘀则病,治病在于通,通则祛病。
人体通道是由大小、粗细不一样的管道组成的,人体所需要的物质必须在这些管道里畅通无阻地循环,其循环系统正常运转分为物质和动力两部分,养生成阴阳,血为阴是有行的物质,气为阳是无形的动力,二者合一,贯穿与人体内外,气血保持正常的流速和流量,人方能健康长寿。
人体吃下的食物,也是靠气的动力来运送、消化吸收、利用和排泄,气足胃肠蠕动的就快,消化吸收的就好,排泄的也快。
中华养生文化
中国有几千年灿烂的中华文化文明,在养生上更是积累丰富的经验,中国人的养生观从天地人,宇宙、自然,四时,人的身与心,形与神,情志与德行等等,全方位统一的视角积累了丰富的中国人的养生之道的文化。
1.环境养生当指注重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而做到趋利避害的养生活动。
中医经典古籍《黄帝内经》指出:“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
”人生活于天地之间,时空之内,形神机能活动不可避免地受到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科学养生必须置人于环境之中,加以重视,给以考量。
季节更替、昼夜变化、地域高下、水质土矿、植被绿化、家居摆设,乃至于社会地位、生活境遇、人际事宜等均可影响身心健康,适之则有利养生,逆之则有害健康,切请慎调为要。
顺应四时:四时气候的不同变化,使万物形成了生、长、化、收、藏的自然规律。
人体寓于宇宙自然之中,只有与四时的变化相适应,人体才能保持清静内守的状态,“精神内守,病安从来”2.起居养生是指顺应自然变化规律,做到起居有常、劳逸结合、动静相宜等一系列养生措施。
从现今人们生活习惯而言,尤其需做到的是:按时作息,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间;慎适冷暖,切勿“要风度不要温度”;适当运动,避免终日与电脑、电视为伴。
3.饮食养生是指利用食物的性能特点,合理摄入膳食,以强身健体、抗衰防老的养生方法。
民以食为天。
然饮食对于人体健康是一把双刃剑。
《黄帝内经》将其喻作“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指出“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
意为人体赖以生存的阴精,来源于饮食五味;蓄藏阴精的五脏,其损害的祸根也在饮食五味。
明确指出了饮食对于人体健康的双重性。
谨和五味,平衡营养;适时适量,勿使过偏;以人为本,区别对待。
上述三者,当为饮食养生的基本要求。
4.运动养生中医认为“人欲劳于形,百病不能成”;诗人陆游说“形要小劳之”,说明了适度运动对健康的积极作用。
中医在实践中摸索出了如按摩、气功、太极拳、八卦掌、五禽戏等动形方式,可强身延年。
中国传统养生文化简述课件 (一)
中国传统养生文化简述课件 (一)中国传统养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经千年的发展与传承,已经形成了一套系统而又完备的理论体系。
在一些重要的经典著作中,我们可以找到诸多的养生方案和方法,十分值得我们学习。
1.关于养生的基本理念中国传统的养生文化强调天人合一、阴阳协调,将健康视为一个综合平衡的状态。
在此基础上,养生强调的是“调心、调性、调气、调体、调神”来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2.辨证施治养生法中国传统文化推崇的医学理论是辨证施治,认为人体内的脏腑、经络、气血等各种元素之间的关系是相互联系的,并在人体内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系统。
因此,在养生过程中,需要结合个体情况实行有针对性的中医治疗,并遵循制定的养生方案。
3.饮食养生文化中国饮食文化历史悠久,养生理念也贯穿其中。
中国人饮食时喜欢采用多味多样、自然的食材,膳食结构则是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五大类,考虑到每天身体的需求量有所不同而有所区别。
4.精神养生文化精神状态对身体健康十分重要,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保持镇静、宁静、祥和的精神状态。
从中可以看出:为了维持健康,人们不仅要好好照顾身体的器官,还要注意自己的心理健康。
5.其它养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的是节气、运动、按摩、气功、花鸟鱼虫等其他方面进行养生。
通过相应的生活方式来调整体内的水平、血气和气。
因此,在生活中应该注重培养好每一个方面的养生习惯。
总之,中国传统养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这种文化一直以来指导着日常养生的做法。
有这种高尚的意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守护自己的身体健康以及追求生命的长久。
中国养生文化
• 各家的论述可归为:修身养性、饮食卫生、 运动锻炼、起居养生等。
儒家养生说
• 孔子—— “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 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 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这里的“三戒”,即 是根据人的年龄不同,生理特点不一样,而提出的 具体养生方法。 • 孟子 ——“养心莫善于寡欲”。 “我四十不动心”
体质养生-体质的种类
1.平和体质 2.气虚体质 3.阳虚体质 4.阴虚体质 5.痰湿体质 6.湿热体质 7.血瘀体质 8.气郁体质 9.特禀体质
1.平和体质
【形体特征】 体型匀称健壮。 【常见表现】 面色和肌肤润泽,头发浓密而有 光泽,目光有神,鼻色明润,唇色红润。精力充沛,耐受寒热,睡眠及食 欲良好,大小二便正常。 【心理特征】性格随和开朗。 【发病倾向】平素患病较少。 说明:ⅰ 平和体质:32.75﹪ ⅱ 重点人群:男性多于女性,年龄越大,平和体质的 人越少。 ⅲ 调养方式:“中庸之道”,“顺时而养”。 饮食:“谨和五味”。 运动:适龄锻炼。
长久健康地活着
传统养生观
•
• • •
黄帝内经-不治已病治未病
阴阳五行学说 诸子百家 中医养生
•
•
体质养生
传统养生
《黄帝内经》
•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 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 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 晚乎。” 强调,“治未病”
•
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的养生兴起
现代生活健康隐患
• 亚健康 • 食品安全 • 环境污染
一、“养生”的概念
养生一词最早出自《管子》,又见 《庄子· 养生主》(“得养生焉。”)。
祖国传统养生文化的内涵
祖国传统养生文化的内涵•祖国传统养生文化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在发展过程中融合了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诸多的因素,集中华民族数千年养生文化于一身,以独特的理论体系为基础,以丰富的临床经验为特点,在世界传统养生文化中举世无双,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保健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人与其他生物一样,都离不开生、长、壮、老、死的自然规律,但人为的力量可以促进生长发育,增强体质、延缓衰老,以至避免夭亡,其关键就在于积极的预防和及时的治疗,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黄帝内经》中曾提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也就是说没病的时候要预防疾病的发生,若已经得病则应尽早治疗,阻断疾病的发展,善于养生的人,常先处理没有发病时的隐患,驱除潜伏于体内外的种种危险因素。
•祖国医学以整体观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统一、全身各系统组织的协调统一,以阴阳五行“天人相应”的理论为主导思想,认为人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强调“不治已病治未病”“未病先防,有病防变“的原则,因人、因时、因地制宜,通过,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分析判断,来探索生命的奥秘。
祖国传统养生之道——“清调补”•健康就是长寿的基础,而健康是指体内没有对身体有害的物质与毒素存在。
目前人们把人群分为三类,一类是健康者占有5%,一类是患者占有15%,而约80%的人群是亚健康人群,这种亚健康状态的人群就是没有发病前时常体内有所隐患,却无大碍的危险状态,在这个时期人们需要的是清、调、补,清理脾胃肠道;调节气血阴阳;补充营养不足;从而达到预防保健的目的。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阴阳平衡的失调会影响脏腑功能紊乱,如果有一个脏器受损,其他的脏器都会受到影响,从而导致人体平衡的失调,因此要提早清理体内不利因素,调节平衡、补充营养,正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正气是指人体正常的功能活动和抗病能力,而邪气是指各种致病因素,当病邪作用于人体,正气奋力抗邪,引起邪正相争,破坏了人体的阴阳平衡或使脏腑功能失常,气血运行紊乱,而产生一系列的病理变化,若正气强盛,邪气消退,则疾病趋于好转、痊愈。
中国传统养生文化概论
中国传统养生文化概论养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调理和养护过程, 我们提倡在生活中养生, 将养生贯穿在生活的每一个环节, 中国中医学在西方被称为不可思议的文明, 时至今日,科学还不能够完全解释经脉,吐纳,导引等中医学说, 古代劳动人民以养生学, 阴阳学,五行学,食疗,房中术,针灸等理论为基础,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中华养生百科。
中华历史源远流长,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长河中,有一股生生不息的汩汩洪流以其神奇的风姿别现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那就是传统的中华养生文化。
从神农氏尝百草起,中华养生文化便深深植根在中华民族的血脉中,虽然在它诞生的最初阶段,还只是纯粹以治疗疾病为主,但随着人们对客观事物认知的不断加深,中华养生文化也开始了它辉煌灿烂的时代。
首先是以春秋时老庄为代表的静默无为、清静自正的退养之说的产生。
从此,中华养生文化便开始显现出它的独特性和高明处,即认为养生是一种文化,是一种思想。
它强调身心的和谐健康,认为健康是建立在内心自省和与外在世界相和谐的境界基础上的。
这是中华养生文化发展史上的第一座高峰,也奠定了中华传统养生学说的根基,此后历代的养生学说都大致以此为基础。
体现这一阶段思想的代表作有《道德经》、《素女经》等。
随后是汉魏两晋南北朝期间的道家养生说。
这一时期由于受神仙鬼怪思想的影响,服用金石药饵以求长生不老的偏邪风气盛行一时,传统的养生文化逐步走向封闭性和神秘性,但这期间也出现了中华养生文化中的一支奇葩——导引术即气功术的产生。
这一阶段的著述多以道家养生学说为主,如《黄庭经》、《清静经》、《胎息经》等。
唐宋时期,随着佛教文化在中国的本土化,中华养生文化又出现了一个新的高峰,一种糅合儒、释、道三家文化之长,以琴、棋、书、画为载体来陶冶身心的士大夫养生文化得以产生。
它直接承继老庄学说,在注重内心自省的同时,又试图借助外在事物的帮助,以达到身心和谐的目的。
体现这一阶段养生思想的作品有《茶经》、《棋经》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四、适应范围广泛
• 养生保健实可与每个人的一生相始终。人生自 妊娠于母体之始,直至耄耋老年,每个年龄阶 段都存在着养生的内容。人在未病之时,患病 之际,病愈之后,都有养生的必要。不仅如此, 对不同体质、不同性别、不同地区的人也都有 相应的养生措施。因此,养生学的适应范围是 非常广泛的。它应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进行 全面普及,提高养生保健的自觉性,把养生保 健活动看作是人生活动的一谐适度的宗旨 三、综合、辨证的调摄 四、适应范围广泛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一、独特的理论体系
• 中医养生理论,都是以“天人相应”、“形神合一” 的整体观念为出发点,去认识人体生命活动及其与自 然、社会的关系。特别强调人与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 的协调,讲究体内气化升降,以及心理与生理的协调 一致。并用阴阳形气学说、脏腑经络理论来阐述人体 生老病死的规律。尤其把精、气、神作为人体之三宝, 作为养生保健的核心,进而确定了指导养生实践的种 种原则,提出养生之道必须“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起居有常”。即顺应自然,保护生机遵循自然变化 的规律,使生命过程的节奏,随着时间、空间的移易 和四时气候的改变而进行调整。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主要内容
• 养生学的相关概念 • 中医传统养生的特色 • 中医传统养生文化发展简述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养生学的相关概念
• 养生就是根据生命发展的规律,采取能够保养身体, 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手段,所进行的保 健活动。
• 养生(又称摄生、道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内篇》。 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 养、调养、培养、补养、护养之意。养生是通过养精 神、调饮食、练形体、慎房事、适寒温等各种方法去 实现的,是一种综合性的强身益寿活动。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二、先秦时期——奠基时期
• 在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建立了第一个奴隶制王 朝——夏。经过殷、商到周,奴隶制得到较大 发展。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文化事业也相 应发展,其突出的标志是知识分子数量空前增 加,出现了“诸子蜂起,百家争鸣”。在先秦 的学术争鸣中,人们关于世界本源、生命学说 及人生现象等方面,有了较为客观的认识。由 于金属工具的运用及生产技术的提高,人们对 生活的需求也在提高。在养生保健方面,则提 出了主动改善个人、环境卫生,合理调配饮食 等措施,并有相应制度,以加强防病保健。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三、综合、辨证的调摄
• 人类健康长寿并非靠一朝一夕、一功一法的摄养就能实现的,而 是要针对人体的各个方面,采取多种调养方法,持之以恒地进行 审因施养,才能达到目的。因此,中医养生学一方面强调从自然 环境到衣食住行,从生活爱好到精神卫生,从药饵强身到运动保 健等,进行较为全面的、综合的防病保健。另一方面又十分重视 按照不同情况区别对待,反对千篇一律、一个模式,而是针对各 自的不同特点有的放矢,体现中医养生的动态整体平衡和审因施 养的思想。历代养生家都主张养生要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全 面配合。例如,因年龄而异,注意分阶段养生;顺乎自然变化, 四时养生;重视环境与健康长寿的关系,注意环境养生等。又如 传统健身术的运用原则,提倡根据各自的需要,可分别选用动功、 静功或动静结合之功,又可配合导引、按摩等法。这样,不但可 补偏救弊、导气归经,有益寿延年之效,又有开发潜能和智慧之 功,从而收到最佳摄生保健效果。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二、和谐适度的宗旨
• 养生保健必须整体协调,寓养生于日常生活之 中,贯穿在衣、食、住、行、坐、卧之间,事 事处处都有讲究。其中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和 谐适度。使体内阴阳平衡,守其中正,保其冲 和,则可健康长寿。例如,情绪保健要求不卑 不亢,“不偏不倚”,中和适度。又如,节制 饮食、节欲保精、睡眠适度、形劳而不倦等, 都体现了这种思想。晋代养生家葛洪提出“养 生以不伤为本”的观点,不伤的关键即在于遵 循自然及生命过程的变化规律,掌握适度,注 意调节。
• 自古以来,东方人、西方人对养生保健,都进 行了长期的大量的实践和探讨。但由于各自的 文化背景不同,其养生的观点也有差异。
• 中医养生学是在中华民族文化为主体背景下发 生、发展起来的,故此有它自身特点,按不同 历史阶段,现略述其概要。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一、上古时期——萌芽时期
• 《易·系辞下》记载:“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作结绳而为 网,以佃以渔”。“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斲木为耜,揉木为耒, 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神农氏没,黄帝、尧、舜垂衣赏而天 下治,……刳木为舟,剡木为楫,舟楫之利以济不通,……服牛 乘马,引重致远,以利天下。 ……断木为杵,掘地为臼,臼杵之 利,万民以济,……弦木为弧,剡木为矢,弧矢之利,以咸天 下。……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 待风雨……”。概括地说明了上古时期劳动促进人类社会进步的 情形。由此可以看出,在漫长的劳动实践中,人们逐步认识 到 人与自然的关系及生命规律,并学会运用自然规律去支配自然界, 从而改善了人类生活环境,增长了智慧,强壮了身体,延长了寿 命。这说明养生思想的原始萌芽在此时已经开始萌发。
• 因中医保留着最多的中国传统文化,且本文不介绍少 数民族地区等养生文化,故本文所言中国传统养生即 等于曰中医养生学。
• 中医养生学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探索和研究中国 传统的颐养身心,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 理论和方法,并用这种理论和方法指导人们保健活动 的实用科学。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中医养生文化发展简述
一、上古时期——萌芽时期 二、先秦时期——奠基时期 三、汉唐时期——发展时期 四、宋元时期——结承时期 五、明清时期——鼎盛时期 六、近代现代——新时期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 中医养生文化以其博大精深的理论和丰富多彩 的方法而闻名于世。它的形成和发展与数千年 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密切相关,因此具有独特 的东方色彩和民族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