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知章《回乡偶书》阅读答案及赏析

合集下载

贺知章《回乡偶书》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贺知章《回乡偶书》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贺知章《回乡偶书》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原文:《回乡偶书》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译文:年少时离乡老年才归家,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

家乡的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我。

他们笑着询问我:你是从哪里来的呀?注释:偶书:随便写的诗。

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有所感就写下来的。

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

老大:年纪大了。

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乡音:家乡的口音。

无改:没什么变化。

一作“难改”。

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

一作“面毛”。

衰(cui):现一些教材版本读“shuāi”。

减少,疏落。

鬓毛衰:指鬓毛减少,疏落。

相见:即看见我;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

不相识:即不认识我。

笑问:一本作“却问”,一本作“借问”。

赏析:这是唐朝诗人贺知章的名作,千古传诵。

它以质朴闲淡的诗风,表达了游子久客乍归的复杂思想感情,纯以口语,天然真挚。

此诗共有二首,这是其中之一。

从诗题可知,这是诗人回到故乡,信笔所书之作。

中华民族有一个共同的民族心理——乡土观念特别强,人们往往对哺育自己长大的故乡,感情特别深厚,到了老年,外出的人就更加怀念故园,总希望叶落归根,回故乡安度晚年。

此诗正是诗人晚年回到久别的故乡时即景所感之作。

“少小离家老大回”,一开头就直接点出离开家乡之久和回到家乡时年纪之大,突出诗人作客异乡的久远。

“少小”与“老大”对比,写出了时间的跨度。

诗人三十七岁考取进士,先后任过礼部侍郎兼集贤院学士、太子宾客、秘书监等职,直到八十二岁才辞官退休,回乡隐居。

久违故乡,如今踏上故乡的土地,既熟悉又陌生,抚今追昔,百感交集,心中该有多少话要说,可什么都不说,暗寓着无限感慨之情。

次句“乡音无改鬓毛衰”,生动地刻划出暮年归来时的形象。

“乡音”是每个人牙牙学语时就烙下的故乡印记。

尽管时光飞逝,人生易老,岁月消磨,但家乡口音却没有改变。

苏轼诗有“犹胜相逢不相识,形容变尽语音存”。

古诗两首之《回乡偶书》课文赏析3篇

古诗两首之《回乡偶书》课文赏析3篇

古诗两首之《回乡偶书》课文赏析3篇《回乡偶书》赏析赏析一:贺知章在天宝三载(744),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时已八十六岁,这时,距他中年离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

人生易老,世事沧桑,心头有无限感慨。

《回乡偶书》的“偶”字,不只是说诗作得之偶然,还泄露了诗情来自生活、发于心底的这一层意思。

第一首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

在第一、二句中,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一路迤逦行来,心情颇不平静:当年离家,风华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

首句用“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的句中自对,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

次句以“鬓毛衰(cuī催,疏落之意)”顶承上句,具体写出自己的“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言下大有“我不忘故乡,故乡可还认得我吗”之意,从而为唤起下两句儿童不相识而发问作好铺垫。

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

“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了。

全诗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

就全诗来看,一二句尚属平平,三四句却似峰回路转,别有境界。

后两句的妙处在于背面敷粉,了无痕迹:虽写哀情,却借欢乐场面表现;虽为写己,却从儿童一面翻出。

而所写儿童问话的场面又极富于生活的情趣,即使我们不为诗人久客伤老之情所感染,却也不能不被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景所打动。

赏析二:这是一首久客异乡,返回故里的感怀诗。

全诗抒发了山河依旧,人事不同,人生易老,世事沧桑的感慨。

一、二句,诗人置于熟悉而又陌生的故乡环境中,心情难于平静。

首句写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次句写自己的“老大”之态,暗寓乡情无限。

三、四句虽写自己,却从儿童方面的感觉着笔,极富生活情趣。

《回乡偶书》贺知章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回乡偶书》贺知章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回乡偶书》贺知章唐诗注释翻译赏析第一首诗中,诗人开篇以“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的句中自对,概括写出数十年客居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

接下来以“乡音无改”和“鬓毛衰”进行对比,生动地抒发了自己久客伤老的感慨。

儿童们看见诗人,却没有一个认识他,笑着询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看似平淡的一问,却把诗人深深的思乡之情展现得淋漓尽致,令人回味无穷。

全诗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音,哀婉备至,久久不绝。

第二首诗在结构上与第一首有相似之处,首句同样使用了“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的句中自对。

诗人离开家乡已经很久了,如今回来,发现家乡的人事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近来人事半消磨”一句,看似抽象、客观,实则包含了许多令人感慨万千的具体内容。

亲朋好友可能已经离世,曾经熟悉的地方也变得陌生,这种物是人非的感觉让诗人感到无比失落。

三四句中,诗人的笔触从人事变化转到了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上。

镜湖的水波依然如故,仿佛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然而,诗人心中的那份感慨却无法像湖水一样平静。

他独立镜湖之旁,思绪万千,感慨时光的流逝和人生的无常。

诗人以“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结尾,通过描写镜湖的景色,进一步烘托出了诗人内心的惆怅和无奈。

这两首诗语言朴实自然,感情真挚动人。

诗人以生动的形象和细腻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家乡的深深眷恋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它们既是诗人的个人情感表达,也是那个时代社会生活的反映,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内涵。

贺知章是唐代的一位杰出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风格清新自然。

他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广为流传,而且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回乡偶书》这两首诗充分展现了贺知章的诗歌才华,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他那颗热爱家乡、珍视友情的心。

这些经典之作,将永远闪耀在文学的星空之中。

《回乡偶书》阅读答案及解析

《回乡偶书》阅读答案及解析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答题。

回乡偶书[唐]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1)结合全诗,说说第二句写诗人“乡音无改鬓毛衰”有何作用?(2)《回乡偶书》和《十五从军征》都是写暮年回乡,二者在表达思想感情上有何不同?【分析】《回乡偶书》是唐代诗人贺知章的作品,收录于《全唐诗》中。

这首诗虽是作者晚年之作,但充满生活情趣,在抒发作者久客他乡的伤感的同时,也写出了久别回乡的亲切感。

【解答】(1)本题考查诗句作用分析。

根据诗句内容,联系全诗来分析其作用。

“乡音未改鬓毛衰”意思是“我的乡音虽未改变,鬓角的毛发却已斑白”,作者用“鬓毛衰”承接上句,具体写出自己的“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和变化了的“鬓毛”形成对比,言下大有“我不忘故乡,故乡可还认得我吗”之意,从而为唤起下两句儿童不相识而发问作好铺垫。

(2)本题考查诗歌思想感情理解和比较。

根据诗歌内容和主旨进行分析和比较。

《回乡偶书》通过写儿童问话的场面抒发了诗人久客伤老之情;《十五从军征》描绘了一位在外征战的老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的种种场景,暴露了古代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对于劳动人民的残酷奴役和对于人性的损害。

答案:(1)运用对比的手法写诗人“乡音”虽未变,但外貌却变了,为后两句写儿童相见却不相识而发问做铺垫。

(2)《回乡偶书》抒发诗人久客伤老之情;《十五从军征》是借一个老兵从军回家后的见闻,表达对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控诉,反映了百姓在战乱中的痛苦。

参考译文:我年少时离开家乡,到迟暮之年才回来。

我的乡音虽未改变,鬓角的毛发却已斑白。

家乡的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我。

他们笑着询问我: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点评】诗歌鉴赏就是对诗歌里面的句子进行简要的文学赏析,在鉴赏的时候可以从每一句诗的字、词入手,找出诗句中的意象,体会诗歌的意境,再分析诗歌作者要抒发的感情,最好联系作者当时的写作背景综合分析。

贺知章《回乡偶书》阅读答案及赏析

贺知章《回乡偶书》阅读答案及赏析

贺知章《回乡偶书》阅读答案及赏析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相见不认识,笑问客从哪处来。

说明⑴偶书:随意写的。

偶:说明诗写作得很有时,是随时有所见、有所感就写下来的。

⑵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从前就走开家乡。

老大:年龄大了。

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⑶乡音:家乡的口音。

无改:没什么变化。

一作难改。

鬓毛:额角边凑近耳朵的头发。

一作面毛。

衰(shu āi):冷落,衰落。

鬓毛衰:老年人须发稀少变白。

⑷相见:即看见我;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

不认识:即不认识我。

⑸笑问:一本作却问,一本作借问。

1、这首诗表达了如何的感情?2、简析这首诗的表达技巧。

3、钱钟书先生在《谈中国诗》一文里说:中国诗人要使你从易见里看见了无垠。

请就下边一首诗对此加以说明。

(4 分)4、诗中第一、二句是如何归纳出作者久客他乡的事实的?参照答案:1、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既有离乡背井的,也有老大回乡的愉悦。

2、这首诗用了比对的手法,首句用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的句中自对,归纳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

3 、提示重点:三四句写富于戏剧性的小孩笑问的场面。

笑问客从哪处来在小孩不过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在诗人,倒是重重的一击,引出了无量感触,久客伤老,反主为宾的悲痛都包括在这一问中。

而且,小孩天真开朗、朴实无邪的笑容,与诗人鬓毛冷落、年老衰颓的沧桑形象呼之欲出,又加强了这类感触伤怀。

全诗在这有问有答处悄悄作结,给读者无量的想象与回味。

4 、第一句少小离家与老大回在句中自对;第二句以鬓毛衰详细写出了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映托,这样就写出了作者久客他乡的事实,也为下两句作了铺垫。

:《回乡偶书二首》是唐朝诗人贺知章的组诗作品。

这两首诗虽是作者暮年之作,但充满生活情味。

第一首诗在抒发生者久客他乡的伤感的同时,也写出了久别回乡的和蔼感;第二首诗抓住了家乡的变与不变的对照,表露出作者对生活变迁、光阴沧桑、事过境迁的感触与无奈之情。

贺知章《回乡偶书》赏析

贺知章《回乡偶书》赏析

贺知章《回乡偶书》赏析《回乡偶书》是唐代著名诗人贺知章的一首佳作。

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心情颇不平静。

在感慨时光流逝、岁月不饶人的同时,他也表达了对于故乡的深深眷恋和热爱。

首句“少小离家老大回”,概括了诗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曾经的少年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两鬓斑白的老人。

然而,无论岁月如何流转,他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却始终如一。

次句“鬓毛衰”顶承上句,具体描绘了诗人的“老大”之态。

他以不变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言下大有“我不忘故乡,故乡可还认得我吗”之意。

这一问,既饱含着诗人对于岁月无情的感慨,也表达了他对于故乡的深深眷恋。

“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眼中,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在诗人心中,却成了重重的一击。

这一问,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了。

这一幕,仿佛在告诉读者,尽管时光已经改变了他的容颜,但故乡永远不会忘记他这个游子。

全诗以平实的语言和情感描绘了诗人回到故乡的所见所感。

他通过对比自己年少离家与现在返乡的情景,表达了时光流逝、岁月不饶人的感慨。

同时,他也通过描绘自己被故乡接纳的情景,表达了对于故乡的热爱和归属感。

这首诗不仅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也对我们思考人生、感悟生活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此外,《回乡偶书》这首诗也反映了人类对故乡的普遍情感。

无论我们身处何方,故乡始终是我们内心深处的一部分,它承载着我们的成长记忆、家庭情感和社会联系。

即使我们在外漂泊多年,故乡的声音、景象和气息都深深地烙印在我们的脑海中,这种记忆是无法被时间抹去的。

在回到故乡的那一刻,我们可能会因为岁月的流逝和环境的变迁而感到陌生,但同时也可能会因为重新踏上故土而感到安心和舒适。

这种复杂的情感交织在一起,构成了我们对故乡的深厚感情。

贺知章的这首诗以其平实的语言和深刻的情感,成功地描绘了这种对故乡的眷恋和无奈。

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原文及赏析

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原文及赏析

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原文及赏析《回乡偶书二首》这是一首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

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回乡偶书二首·其一唐代: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译文年少时离乡老年才归家,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

家乡的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我。

他们笑着询问我: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注释偶书:随便写的诗。

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有所感就写下来的。

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

老大:年纪大了。

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乡音:家乡的口音。

无改:没什么变化。

一作“难改”。

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

一作“面毛”。

衰(cui):现一些教材版本读“shuāi”。

减少,疏落。

鬓毛衰:指鬓毛减少,疏落。

相见:即看见我;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

不相识:即不认识我。

笑问:一本作“却问”,一本作“借问”。

创作背景贺知章在公元744年(天宝三载),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时已八十六岁,这时,距他中年离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

人生易老,世事沧桑,心头有无限感慨。

赏析这是一首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

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

“少小离家老大回”,诗一开始,就紧扣题目,单刀直入,点明离家与回乡相距年岁之久、时间之遥,其中已蕴藏着很深的感慨。

这感慨在同题第二首诗中即有明白的描写:“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山河依旧,人事消磨,将自然的永恒与人生的多变作了鲜明的对照。

这里是明写,在“少小离家老大回”中是隐含,表现手法不同,艺术效果也不同。

第二句“乡音无改鬓毛衰”用的也是对比法,但不是自然与人生的对比,而是语言与鬓发的对比。

语言习惯一经形成,虽经岁月磨砺也难以更改;美好青春难以永驻,童颜黑发转眼即可衰颓。

贺知章《回乡偶书》注释和赏析

贺知章《回乡偶书》注释和赏析

贺知章《回乡偶书》注释和赏析贺知章《回乡偶书》注释和赏析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许多人都接触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汉魏以后的古诗一般以五七言为基调,押韵、转韵有一定法式。

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经典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贺知章《回乡偶书》注释和赏析古诗,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回乡偶书【朝代】唐代【作者】贺知章【原文】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译文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

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

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的。

他们笑着询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注释(1)偶书:随便写的诗。

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有所感就写下来的。

(2)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

老大:年纪大了。

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3)乡音:家乡的口音。

无改:没什么变化。

一作“难改”。

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

一作“面毛”。

衰(cui):减少,疏落。

鬓毛衰:指鬓毛减少,疏落。

(4)相见:即看见我;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

不相识:即不认识我。

(5)笑问:一本作“却问”,一本作“借问”。

创作背景贺知章在公元744年(天宝三载),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时已八十六岁,这时,距他中年离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

人生易老,世事沧桑,心头有无限感慨。

鉴赏这是一首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

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

在第一、二句中,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一路迤逦行来,心情颇不平静:当年离家,风华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

首句用“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的句中自对,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

次句以“鬓毛衰”顶承上句,具体写出自己的“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言下大有“我不忘故乡,故乡可还认得我吗”之意,从而为唤起下两句儿童不相识而发问作好铺垫。

贺知章《回乡偶书》原文、注释、译文及解读

贺知章《回乡偶书》原文、注释、译文及解读

贺知章《回乡偶书》原文、注释、译文及解读【作者简介】贺知章(659—744),字季真,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人。

少以文词著名,与张旭、包融、张若虚号称“吴中四士”。

武则天证圣元年(695),登进士第,授国子四门博士。

后历太常少卿、礼部侍郎、工部侍郎、太子宾客,授秘书监,故世称“贺监”。

天宝初,求还为道士,敕赐镜湖以居。

为人放达,晚年尤甚,自号“四明狂客”。

好饮酒,与李白、张旭等合称“饮中八仙”。

亦工书法,善为草、隶。

两《唐书》有传。

诗作以七绝为妙。

【原文】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 [1] ,乡音无改鬓毛衰 [2] 。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注释】[1]少小:年幼时。

老大:年老。

《文选•古辞•长歌行》:“少壮不努力,老大乃伤悲。

”[2]无改:没有改变。

鬓毛衰:谓两鬓斑白,显露衰老之态。

【译文】少年时离乡,到老了才回家来;口音没改变,双鬓却已经斑白。

儿童们看见了,没有认识我的;他们笑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解读】天宝三载(744)正月,贺知章告老还乡,玄宗曾亲自作诗送之。

诗人时已八十六岁高龄,回乡不久即去世。

这首诗当写于诗人回乡以后。

诗本二首,此为第一首。

诗人早岁离家,八十六岁始归。

这其间必有万千感慨,正无可言说,却有儿童“笑问客从何处来”!诗中多用对比:“少小离家”与“老大回”、“鬓毛衰”对举;“乡音无改”与“鬓毛衰”、“客从何处来”、“不相识”对举;“儿童”与“老大”、“鬓毛衰”对举。

层层对比,揭示出诗人初踏故土的复杂感情,既朴素又深刻,既简练又繁复,既深沉又旷达。

所谓真情实感,出乎天籁。

贺知章《回乡偶书》古诗翻译赏析

贺知章《回乡偶书》古诗翻译赏析

贺知章《回乡偶书》古诗翻译赏析贺知章《回乡偶书》古诗翻译赏析 少⼩离家⽼⼤回,乡⾳⽆改鬓⽑衰。

⼉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注释] 1.少⼩离家:贺知章三⼗七岁中进⼠,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

回乡时已年逾⼋⼗。

2.⽆改:没什么变化。

⼀作“难改”。

3.衰:疏落。

4.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

相见,即看见我;不相识,即不认识我。

5.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有所感就写下来的。

6.乡⾳——家乡的⼝⾳。

[译⽂] 年少时离开家乡⽼了才回来, 家乡的⼝⾳没改⽽两鬓的头发已花⽩。

孩⼦们看见了个个都不认识, 笑着问我这个远⽅的客⼈是从哪⾥来? [简析] 贺知章(659-744)唐代诗⼈,字季真,⾃号“四明狂客”,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县)⼈。

这⾸诗写⾃⼰回到久别家乡时的喜悦与感慨,写得⽣动含蓄,富有⽣活情趣。

贺知章是武后时进⼠,历任太⼦宾客,秘书监等职,唐⽞宗时辞去官职,当时已是85岁的⾼龄,诗⼈离开家乡⼏⼗年,突然回到家乡不被相认的境遇被刻画得⾮常深刻。

这⾸诗写了作者年少离开家乡,到成为⼀个⽩发苍苍的.⽼翁才回到家乡所遇到的家乡的变化,⼀个“客”字刻画了作者的失落和茫然,此情此景,看似可笑可悲,实际上是抒写了岁⽉流逝,⼈世沧桑的深沉感情,⼗分真切地传达了久客返乡的⼈,丰富复杂的内⼼世界。

⾸句点明是回乡之作,“少⼩离家”与“⽼⼤回”句中⾃对,突出了诗⼈离乡之久,回乡之晚,概括地写出了⾃⼰四⼗多年久客他乡的事实。

次句“乡⾳⽆改鬓⽑衰”承接上句,写⾃⼰的衰⽼之感。

漫长的岁⽉,催⽼了⾃⼰的容颜,然⽽乡⾳仍然不改。

诗⼈以不改的乡⾳映衬变化了的鬓⽑,抒发了⾃⼰久⽽愈深、⽼⽽弥笃的乡⼟之情。

三、四句“⼉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写⼉童问话这⼀饶有趣味的⽣活场⾯。

由于久客他乡,家乡的孩⼦都不认识他,把他当作远⽅来的客⼈,围上来有礼貌地加以询问。

“笑问客从何处来”⼀句极为精采,只要稍加想象,⼉童天真活泼的神态及诗⼈微微感到惊讶之后不觉有些好笑的感情变化,便会浮现在读者眼前。

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赏析

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赏析

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赏析
《回乡偶书二首》是贺知章的一首诗,反映了他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诗中,贺知章用细腻的语言描绘了家乡的美景,表达了他对家乡的深深思念:“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暮色苍茫江潮涨,桃花烂漫空山秋。

”诗中描绘的家乡景色清
新而美丽,贺知章把家乡的美景深深地印在自己的心中,他的思念让他深深地感受到家乡的美好,他希望能够尽快回到家乡,重温家乡的美景。

贺知章用细腻的语言表达了他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让读者感受到他对家乡的深深的思念,他的诗歌也让读者感受到家乡的美景,令人感动。

这首诗歌不仅抒发了贺知章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也把家乡的美景深深地印在读者的心中,让读者感受到家乡的美好,令人流连忘返。

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原文及赏析

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原文及赏析

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原文及赏析《回乡偶书二首》这是一首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

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回乡偶书二首·其一唐代: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译文年少时离乡老年才归家,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

家乡的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我。

他们笑着询问我: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注释偶书:随便写的诗。

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有所感就写下来的。

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

老大:年纪大了。

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乡音:家乡的口音。

无改:没什么变化。

一作“难改”。

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

一作“面毛”。

衰(cui):现一些教材版本读“shuāi”。

减少,疏落。

鬓毛衰:指鬓毛减少,疏落。

相见:即看见我;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

不相识:即不认识我。

笑问:一本作“却问”,一本作“借问”。

创作背景贺知章在公元744年(天宝三载),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时已八十六岁,这时,距他中年离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

人生易老,世事沧桑,心头有无限感慨。

赏析这是一首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

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

“少小离家老大回”,诗一开始,就紧扣题目,单刀直入,点明离家与回乡相距年岁之久、时间之遥,其中已蕴藏着很深的感慨。

这感慨在同题第二首诗中即有明白的描写:“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山河依旧,人事消磨,将自然的永恒与人生的多变作了鲜明的对照。

这里是明写,在“少小离家老大回”中是隐含,表现手法不同,艺术效果也不同。

第二句“乡音无改鬓毛衰”用的也是对比法,但不是自然与人生的对比,而是语言与鬓发的对比。

语言习惯一经形成,虽经岁月磨砺也难以更改;美好青春难以永驻,童颜黑发转眼即可衰颓。

贺知章《回乡偶书·其一》《回乡偶书·其二》译文及赏析

贺知章《回乡偶书·其一》《回乡偶书·其二》译文及赏析

贺知章《回乡偶书·其一》《回乡偶书·其二》译文及赏析《回乡偶书·其一》,《回乡偶书·其二》都是贺知章的创作,第一首是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

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回乡偶书·其一》作者: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回乡偶书·其二》作者:贺知章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注解】①《回乡偶书》是唐朝诗人贺知章的作品,共二首,是作者于公元744年(天宝三载)致仕还乡时所作。

诗中既抒发了久客伤老之情,又充满久别回乡的亲切感,虽为晚年之作,却富于生活情趣。

②老大:年纪大了。

③乡音:家乡的口音。

④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

⑤衰(cuī):减少,疏落。

⑥镜湖:在浙江绍兴会稽山的北麓(lù),方圆三百余里。

【韵译】少年时离乡,到老了才回家来;口音没改变,双鬓却已经斑白。

儿童们看见了,没有认识我的;他们笑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翻译《回乡偶书·其一》作者:贺知章我在年少时外出,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故乡。

我口音虽未改变,但我那双鬓却已经斑白。

所有儿童们看见我,都没有一个认识我的;他们笑着互相问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呀?《回乡偶书·其二》作者:贺知章离别家乡已很长时间了,回家后才知道家乡的人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只有门前镜湖的碧水,在春风吹拂下,依然像往日那样漾着清波。

【评析】贺知章在公元744年(天宝三载),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时已八十六岁,这时,距他中年离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

人生易老,世事沧桑,心头有无限感慨。

《回乡偶书》的“偶”字,不只是说诗作得之偶然,还泄露了诗情来自生活、发于心底的这一层意思。

《回乡偶书·其一》评析:第一首是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

贺知章回乡偶书 贺知章《回乡偶书》原文、注释、翻译与赏析

贺知章回乡偶书 贺知章《回乡偶书》原文、注释、翻译与赏析

贺知章回乡偶书贺知章《回乡偶书》原文、注释、翻译与赏析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催。

贺知章回乡偶书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注释】:(1)偶书:随便写的诗。

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有所感就写下来的。

(2)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

老大:年纪大了。

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3)乡音:家乡的口音。

无改:没什么变化。

一作“难改”。

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

一作“面毛”。

衰:减少,疏落。

鬓毛衰:指鬓毛减少,疏落。

【3】(4)相见:即看见我;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

不相识:即不认识我。

(5)笑问:一本作“却问”,一本作“借问”。

(6)消磨:逐渐消失、消除。

(7)镜湖:在浙江绍兴会稽山的北麓,方圆三百余里。

贺知章的故乡就在镜湖边上。

【作者简介】:贺知章简介与生平。

【朗读节奏划分】:回乡偶书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催。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写作背景】:贺知章在公元744年,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时已八十六岁,这时,距他中年离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

人生易老,世事沧桑,心头有无限感慨。

【翻译】:少年时离乡,到老了才回家来;口音没改变,双鬓却已经斑白。

儿童们看见了,没有认识我的;他们笑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翻译二】: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

贺知章回乡偶书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

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的。

他们笑着询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简析】:这是一首久客异乡,返回故里的感怀诗。

全诗抒发了山河依旧,人事不同,人生易老,世事沧桑的感慨。

一、二句,诗人置于熟悉而又陌生的故乡环境中,心情难于平静。

首句写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次句写自己的“老大”之态,暗寓乡情无限。

三、四句虽写自己,却从儿童方面的感觉着笔,极富生活情趣。

诗的感情自然、逼真,内容虽平淡,人情味却浓足。

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原文及赏析

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原文及赏析

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原文及赏析《回乡偶书二首》这是一首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

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回乡偶书二首·其一唐代: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译文年少时离乡老年才归家,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

家乡的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我。

他们笑着询问我: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注释偶书:随便写的诗。

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有所感就写下来的。

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

老大:年纪大了。

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乡音:家乡的口音。

无改:没什么变化。

一作“难改”。

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

一作“面毛”。

衰(cui):现一些教材版本读“shuāi”。

减少,疏落。

鬓毛衰:指鬓毛减少,疏落。

相见:即看见我;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

不相识:即不认识我。

笑问:一本作“却问”,一本作“借问”。

创作背景贺知章在公元744年(天宝三载),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时已八十六岁,这时,距他中年离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

人生易老,世事沧桑,心头有无限感慨。

赏析这是一首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

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

“少小离家老大回”,诗一开始,就紧扣题目,单刀直入,点明离家与回乡相距年岁之久、时间之遥,其中已蕴藏着很深的感慨。

这感慨在同题第二首诗中即有明白的描写:“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山河依旧,人事消磨,将自然的永恒与人生的多变作了鲜明的对照。

这里是明写,在“少小离家老大回”中是隐含,表现手法不同,艺术效果也不同。

第二句“乡音无改鬓毛衰”用的也是对比法,但不是自然与人生的对比,而是语言与鬓发的对比。

语言习惯一经形成,虽经岁月磨砺也难以更改;美好青春难以永驻,童颜黑发转眼即可衰颓。

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阅读练习及答案

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2)题。

(11分)回乡偶书贺知章其一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其二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第一首诗用“少小离家老大回”写出了自己的人生经历,概括写出自己数十年来客居他乡的事实,暗含自己长期不能归乡的感伤情绪。

B.第一首诗后两句借儿童问话这一细节,既表现了儿童天真可爱的一面,也描摹出儿童因不认识诗人而故意捉弄诗人的狡黠心理。

C.第二首诗可以看作第一首诗的续篇,诗人回到家乡以后,耳闻目睹家乡人事的种种变化,感慨少小时的玩伴中有不少再也见不着面了。

D.第二首诗后两句看起来是写故居门前镜湖水没有什么改变,实际上想要表达这样一种感慨:故乡已经不是记忆中的样子,变化太大了。

E.两首诗中表示时间的词语有很多,如“少小、老大、近来、旧时”等,这些词语的运用使读者产生了在时空中穿越的感觉,令人迷惘。

解析:选BE B项,“儿童因不认识诗人而故意捉弄诗人的狡黠心理”与诗文不符。

E项,“令人迷惘”错,这些词主要营造了一种低回沉思、若不胜情的气氛。

(答对一项得2分,答对两项得5分)(2)这两首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这些情感是如何产生的?(6分)解析:本题考查评价作品内容的能力。

第一首,“少小离家老大回”表达了归家的欣慰,而“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则表达了一种不被儿童认识的伤感。

第二首,“近来人事半消磨”表达了诗人物是人非的感慨。

答案:第一首诗的情感:初回家乡的欣慰和老大体衰的感伤。

(1分,意思对即可得分)原因:欣慰于久别回乡,又闻乡音;伤感于离家太久,家乡后辈以我为“客”。

(2分,意思对即可得分)第二首诗的情感:物是人非的感伤。

(1分,意思对即可得分)原因:回到家乡后,耳闻目睹了家乡的“人事消磨”,物是人非。

(2分,意思对即可得分)。

《回乡偶书》赏析

《回乡偶书》赏析

《回乡偶书》赏析《回乡偶书》赏析回乡偶书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注释]1.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

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2.无改:没变化。

一作“难改”。

3.衰:疏落。

4.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

相见,即看见我;不相识,即不认识我。

[简析]贺知章(659-744)唐代诗人,字季真,自号“四明狂客”,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县)人。

这首诗写自己回到久别家乡时的喜悦与感慨,写得生动含蓄,富有情趣。

首句点明是回乡之作,“少小离家”与“老大回”句中自对,突出了诗人离乡之久,回乡之晚,概括地写出了自己四十多年久客他乡的事实。

次句“乡音无改鬓毛衰”承接上句,写自己的衰老之感。

漫长的岁月,催老了自己的容颜,然而乡音仍然不改。

诗人以不改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抒发了自己久而愈深、老而弥笃的'乡土之情。

三、四句“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写儿童问话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面。

由于久客他乡,家乡的孩子都不认识他,把他当作远方来的客人,围上来有礼貌地加以询问。

“笑问客从何处来”一句极为精采,只要稍加,儿童天真活泼的神态及诗人微微感到惊讶之后不觉有些好笑的感情变化,便会浮现在读者眼前。

贺知章一生仕途顺利,年逾八十告老还乡时,玄宗皇帝亲自作诗送别,还将镜湖赐给他,太子和百官为他饯别,可以说是“衣锦荣归”,但诗人没有描写那些为世俗所羡的情态,只是刻划一个久客回乡的普通人的真情实感。

这一点与史籍记载贺知章一生旷达豪迈、不慕荣利是一致的。

【《回乡偶书》赏析】。

《渡汉江》《回乡偶书》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渡汉江》《回乡偶书》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渡汉江》《回乡偶书》阅读答案对比赏析【阅读理解题目】:渡汉江宋之问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回乡偶书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1)从情绪上看,甲乙两诗有何不同?(2)联系两首诗的具体情境,结合自己的想象,将作者的情绪、心理加以推衍。

【参考答案】:(1)甲诗描写的是远谪另外重返家乡,情怯;乙诗描写的是宦达荣归,惊喜。

(2)提示:甲:作者远谪岭外,多年未接家中书信,不知家中情况,推想凶吉多少,父母妻子生死不知,想问又不敢问,据此推想。

乙:作者在外为官,老归乡里,从乡音不改,故乡情深去想。

【问题】渡汉江宋之问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注:本诗系作者从被贬之地岭南逃回洛阳,途中汉江时所作。

1.首句中“断”字有什么表达效果?2.“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参考答案】:1.写出了诗人与亲朋音讯隔绝的现实,更突出了诗人的思家之切。

2.诗人因为自己被贬谪又逃归的特殊身份不敢向从家乡来的人问讯;表现了诗人想问又不敢问的矛盾而焦虑复杂的心情。

(意思对即可)【对比赏析】:《渡汉江》是唐代著名诗人宋之问的一首五言绝句。

诗中描写离开家乡已逾半年的游子,能踏上归途,自当心情欢悦,而且这种欣喜之情,也会随着家乡的越来越近而越来越强烈。

表达了诗人强自抑制的思乡之情和由此造成的精神痛苦。

《回乡偶书》是唐代诗人贺知章的组诗作品。

这两首诗虽是作者晚年之作,但充满生活情趣。

在抒发作者久客他乡的伤感的同时,也写出了久别回乡的亲切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贺知章《回乡偶书》阅读答案及赏析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注释
⑴偶书:随便写的。

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有所感就写下来的。

⑵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

老大:年纪大了。

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⑶乡音:家乡的口音。

无改:没什么变化。

一作难改。

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

一作面毛。

衰(shuāi):疏落,衰败。

鬓毛衰:老年人须发稀疏变白。

⑷相见:即看见我;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

不相识:即不认识我。

⑸笑问:一本作却问,一本作借问。

1、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2、简析这首诗的表达技巧。

3、钱钟书先生在《谈中国诗》一文里说:中国诗人要使你从易见里望见了无垠。

请就下面一首诗对此加以说明。

(4分)
4、诗中第一、二句是如何概括出作者久客他乡的事实的?
参考答案:
1、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既有离乡背井的,也有老大回乡的喜悦。

2、这首诗用了比对的手法,首句用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的句中自对,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

3、提示要点:三四句写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

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在诗人,却是重重的一击,引出了无穷感慨,久客伤老,反主为宾的悲哀都包含在这一问中。

并且,儿童天真活泼、淳朴无邪的笑貌,与诗人鬓毛疏落、老迈衰颓的沧桑形象呼之欲出,又强化了这种感慨伤怀。

全诗在这有问有答处悄然作结,给读者无穷的想象与回味。

4、第一句少小离家与老大回在句中自对;第二句以鬓毛衰具体写出了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映衬,这样就写出了作者久客他乡的事实,也为下两句作了铺垫。


《回乡偶书二首》是唐代诗人贺知章的组诗作品。

这两首诗虽是作者晚年之作,但充满生活情趣。

第一首诗在抒发作者久客他乡的伤感的同时,也写出了久别回乡的亲切感;第二首诗抓住了家乡的变与不变的对比,流露出作者对生活变迁、岁月沧桑、物是人非的感慨与无奈之情。

第一首是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

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

在第一、二句中,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一路迤逦行来,心情颇不平静:当年离家,华正茂;今日
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

首句用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的句中自对,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

次句以鬓毛衰顶承上句,具体写出自己的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言下大有我不忘故乡,故乡可还认得我吗之意,从而为唤起下两句儿童不相识而发问作好铺垫。

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

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了。

全诗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

就全诗来看,一二句尚属平平,三四句却似峰回路转,别有境界。

后两句的妙处在于背面敷粉,了无痕迹:虽写哀情,却借欢乐场面表现;虽为写己,却从儿童一面翻出。

而所写儿童问话的场面又极富于生活的情趣,即使读者不为诗人久客伤老之情所感染,也不能不被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所打动。


【其一】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其二】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