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铜镜图片一
中国民间工艺作品 铜镜
三山三兽纹镜
• 年代:战国 尺寸:19.6厘米 简述:主图案三山与三兽相问环 绕,以羽状纹及草叶纹为地纹饰。 山字左旋排列,字形瘦削,中竖 笔直达镜缘,左右竖笔端内折成 尖角。三兽为二鹿一虎。双鹿均 回首瞭望,竖耳朵翘尾巴,全身 见斑状纹,一前肢抬起作行走状, 形态生动,惹人喜爱。另一虎形 肥壮,身上见条状虎纹,抬头虎 视眈眈,似乎发现了猎物,正要 向前追跑。该镜图纹清晰,制作 精巧,全镜呈“黑漆古”铜色。
铜镜的历史
• 齐家文化墓葬中出土的一面距今已有4000多年历史的 小型铜镜,造型、装饰均较原始,应是目前考古资料中所 知最早的一面铜镜。商、西周和春秋时的铜镜,都有零星 发现,战国始盛行,产量大增。到汉代,由于日常生活的 大量需求,加之西汉中叶后经济飞速繁荣,铜镜制作产生 了质的飞跃。所制铜镜工艺精良,质地厚重,镜背铭文、 图案丰富多样。后经唐宋时代两次发展高峰,到明清时期, 随着近代玻璃的诞生,铜镜逐渐淡出历史舞台。
• 年代:战国 尺寸:直径85mm; 简述:圆形,三弦钮, 圆钮座,座外凹面双圈, 主纹饰为双饕餮纹,纹 饰少见。
变形龙纹镂空镜
年代:战国 尺寸:直径108mm; 简述:圆形,单弦 钮,主纹饰为八组 镂空变形龙纹。
花叶纹镜
• 年代:战国(公元前 475年-公元前221年) 尺寸:直径32mm 简述:圆形,小圆钮, 钮外凹面圈,其外生出 桃形花叶纹,m 重 量69.3克 圆形,三 弦钮,方钮座,外 围凹面形方格,两 组正反倒置的旋转 涡纹和羽状纹组成 一个长方形的花纹 单位,这个花纹单 位顺列反复排列成 二组连续图案布满 镜背,素高卷缘 此镜质地银白,保 存完好
四山镜
• 圆形,三 弦钮,方钮座, 座外四角伸出大 型四叶将主纹饰 分为四区,各区 均饰逆时针旋转 “山”字图案, 羽状纹铺地,素 缘上卷,此镜对 比同类四山镜。
奥妙无穷的古代“透光镜”
撰文 / 陈典(中国科学院大学)透光镜是中国古人制作的具有特殊光影效果的铜镜。
它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神奇之处?蕴含了哪些光学和力学原理呢?奥妙无穷的古代“透光镜”西汉时期的“黑科技”“穿衣戴帽,临镜观影”,中国古人使用镜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4000多年前。
发明炼铜技术之后,聪明的古人便开始铸造铜镜,利用平滑光洁的金属表面来映照自己的形象。
铜镜由两面组成,镜面被打磨得十分光亮;背面,出于托物寄情与美观需求,装饰有各种花纹或铭文(器物、碑碣等表面的文字)。
其繁复的造型与精湛的做工,丝毫不亚于现代人所使用的玻璃镜,体现出中国古代工匠高超的冶金工艺与雕刻技巧。
西汉时期(公元前202年—8年),有一类神奇的铜镜——透光镜,只要迎着日光或者其他光源,与镜面相对的墙壁上就会映出铜镜背面的花纹或铭文,光源仿佛穿透了镜体。
将透光镜靠近白色墙面,用手电筒照射镜面,墙上映射出镜子背面“鹏程万里”字样,但以肉眼看镜面,却是光滑平整,不见一丝纹路译文北宋科学家沈括曾在《梦溪笔谈》中提出:世界古代铜镜大致分为东、西方两大体系。
西方体系以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以及西亚等国的圆板具柄镜为代表。
东方铜镜体系以中国圆形具钮铜镜为代表,尽管在不同时期,中国铜镜曾出现过方形镜、花形镜、有柄镜,但圆形具钮铜镜一直是铜镜的重要形式,直到唐宋时期才出现带柄铜镜。
中国古代铜镜曾广泛流传到周围地区,西亚、中亚、西伯利亚、蒙古国、朝鲜半岛、越南等地都发现过中国铜镜。
特别是日本,自弥生时代(公元前300—250年)以来,大量从中国输入铜镜,将其视为神器或宝物,并在本地仿制。
与其他青铜器相比,铜镜的锡含量较高,更容易让镜面光亮。
战国以后,铜镜合金大致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含铅的高锡青铜,主要制于战国至汉、唐,成分约为铜66%~72%,锡20%~26%,铅4%~8%;另一种是含锡的铅青铜或锡黄铜,主要制于宋至明清,含铅、锌达20%以上,锡含量则降至6%~13%。
顶级馆藏铜镜鉴赏系列(五)
顶级馆藏铜镜鉴赏系列(五)绿漆古重列式神人神兽镜古镜歌唐·周匡物轩辕铸镜谁将去,曾被良工泻金取。
明月中心桂不生,轻冰面上菱初吐。
蛟龙久无雷雨声,鸾凤空踏莓苔舞。
欲向高台对晓开,不知谁是孤光主。
“硕人姬姬”铭重列式神兽镜“硕人姬姬”铭重列式神兽镜武汉博物馆藏极精美重列式神人神兽纹镜,古代铜镜艺术的超然之作,亦是高浮雕表现技法的巅峰呈现,铸造精美,工艺精湛,版工力度极佳,头版状态。
镜圆形,圆钮,圆钮座,镜背空间自上而下分为五层重列式布局,首层中央一主神端坐于龙虎台座,仙气缭绕,气韵超凡,主神两侧侧身端坐两位仙侍;二层主神端坐,两侧饰仙人与羽人;三层置四蜼主神端坐;四层主神端坐,羽人侍奉,两侧饰浮雕龙虎纹饰;五层与首层呈对峙之势,主神左侧造型怪异的神兽,右侧羽人侍奉,下方饰以浮雕玄武。
镜背空间的两侧侧饰有躯体磅礴大气的龙虎纹饰,内容丰富,构图紧密。
此镜大名鼎鼎,为国国家一级文物,精彩之处在于外区的汉隶书体铭文,内容罕见,为《诗经·卫风·硕人》的部分章节,为目前仅见的铭文:碩人姬姬/衣綿緞衣/夷侯之子/衛侯之妻/東宮之妹/刑侯之夷/登公惟私/手如濡淒/膚如□脂/頷如狩夷/齒如會師/縝首娥麋/□咲□兮/美目矉兮/碩人嗷嗷/稅(說)於農郊/四牡有橋/洙□猋猋/翟□以朝/大夫宿退/毋使君勞/河水洋洋/北流鎏金神兽镜鎏金神兽镜武汉博物馆藏经典半圆方枚神人神兽镜,古代铜镜艺术中的奇珍,采用高浮雕的表现技法,铸造精美,工艺精湛,版工力度漂亮,浮雕高凸。
镜圆形,圆钮,圆钮座,外环一周浮雕几何纹饰带。
主区四正方位铸饰四组神仙形象,头戴三山冠者为东王公,戴胜者为西王母,端坐抚琴者为伯牙,另一主神为黄帝,皆呈静坐之姿,气韵超凡,仙气环绕,主神之间铸饰四只躯体饱满强劲的神兽纹饰,刻画精细,瞠目张口,须髯飘扬,外环一周半圆为方枚,方枚铸铭“吾作明竟,位至三公。
”,镜缘亦为此镜丰富之所在,铸饰一组宽宏博大的“东皇太一出行图”,六龙拉车,众仙随行,极富巧思,同期铜镜铭文有“边则太一”的铭文既是佐证,此镜镜背通体鎏金,工艺繁复,等级颇高,殊为难得。
古代各时期铜镜的镜面流行演变情况
简谈古代各时期铜镜的镜面流行演变青铜是红铜和锡的合金,铅、锡的含量极少,因为颜色青灰,故名青铜。
由于青铜的熔点比较低,约为800℃,硬度高,为铜或锡的2倍多,所以容易融化和铸造成型。
考古学上以使用青铜器为标志的人类文化发展的一个阶段,又称青铜时代或青铜器时代,这是由张光直院士最早提出。
青铜时代初期,青铜器具比重较小,甚或以石器为主,进入中后期,比重逐步增加。
自有了青铜器和随之的增加,农业和手工业的生产力水平提高,物质生活条件也渐渐丰富。
青铜铸造术的发明,与石器时代相比,起了划时代的作用。
下面我想简单的谈一下铜镜的流行演变情况。
上古的镜,就是大盆的意思,它的名字叫监。
《说文》中说:“监可取水于明月,因见其可以照行,故用以为镜。
”在三代之初,监都是用瓦制成的,所以古代的监字是没有金字旁的。
到商代初年的时候,开始铸造铜鉴,后来鉴字也有了金字偏旁。
商周时期,虽然有铜鉴,但是瓦鉴依然通行。
到秦朝时期,才开始铸造铜镜,因为镜的适用优于鉴的方面很多,所以到秦以后,再不用水作鉴了。
秦汉以后,镜的使用更加广泛,镜的制作也更加精良。
它的质料包括金、银、铜、铁等,以铜最为多,也有镀金银的、背面包金银的、或镶嵌金银丝的。
隋唐以来,还有带柄的、四方的,各种花纹应有尽有。
直到明代末期,开始有以玻璃为镜子的。
清代乾隆以后,玻璃开始大兴于民间。
直至民国初年,少数边远地区还有以铜为镜子的。
古代各时期铜镜的镜面流行演变情况<一>商周铜镜:殷代铜镜均为圆形。
镜面近平或微凸,镜身较薄,背面中央有一拱起的弓形(或称桥形)钮。
西周铜镜也都是圆形的,镜面平直或微凸,镜身较薄,镜钮有弓形、半环形、长方形多种。
又可分为素镜、重环镜、鸟兽纹镜三类。
这时以素镜为主,到西周中期出现了有纹饰的铜镜,到晚期镜背的纹饰发生了变化,出现了动物纹饰,打破了传统的风格。
<二>春秋战国时期铜:春秋中晚期至战国早期。
这一时期出现和流行的镜类有:素镜(全素镜、单圈、双圈凸弦素镜)、纯地纹镜(方形的很少,图案都有地纹,但没有铭文)、花叶镜、四山镜、多钮镜等。
铜镜里的故事——小窥汉代舞乐车马出行铜镜
63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AppreciatION 鉴赏·青铜
无论射中与否,都能加深对易象的思考理解和启 发,是练习占测能力和自信心的一种很好的方法。
东方朔与侏儒 东方朔与侏儒讲的是“待诏金马门”的故事。 东方朔曾在公车令任职,当时他不仅俸禄微薄, 还得不到重用,但是给汉武帝养马的侏儒不种田、 不打仗,也没有治国安邦的才华,却可以拿到很 高的俸禄,这让东方朔很是不满。因此为了尽快 得到汉武帝的召见,东方朔故意吓唬这些侏儒, 说汉武帝要杀掉他们,吓得他们向汉武帝求饶。 汉武帝问明原委之后问责东方朔,东方朔坚持认 为汉武帝厚待养马的侏儒,轻视人才,不如直接
辎车出行图 汉代盛行车马出行,尤其是在统治阶级和贵 族阶层。依靠车骑出行来炫耀身份是当时流行的 风尚,车骑场面的大小不仅说明高低等级的差别, 也反映了人们对逝后的一种追求。 辎车又称軿车。刘熙的《释名·释车》记载: “軿车:軿,屏蔽也,四面屏蔽,妇人所乘牛车 也。辎軿之形同,有邸曰辎,无邸曰軿。”这种 车辆一般有帷幔遮掩,私密性比较好,多为汉代 女性乘坐。关于车马的配置,汉代也有严格的车 马出行制度。就辎车使用来讲,皇太后及其后宫 人员可乘坐三马辎车。因此一车一马的辎车出行 图出现在铜镜上,也从侧面展现出汉代女性使用 的交通工具以及这面铜镜主人的身份地位。 将辎车出行图案雕刻在画像砖石(图 3)、 铜镜上,流行于东汉时期。东汉末期,之前流行 的祥禽瑞兽、升仙等题材被渐渐淡去,人们的关 注点转为对现世奢靡生活的享受。尤其是东汉末 年庄园经济的发展,豪强地主的厚葬观念盛行, 车马出行题材也伴随着现实题材的丰富逐渐壮 大。 2. 铜镜铭文 铜镜里的铭文是对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 文化艺术的直接记载,是我们认识和研究古代社 会的重要实物资料。汉代铜镜铭文在古代铜镜铭
辽宁省博物馆-净月澄华—中国古代铜镜展
辽宁省博物馆-净月澄华—中国古代铜镜展净月澄华——中国古代铜镜展前言玉匣聊开镜,轻灰暂拭尘。
光如一片水,影照两边人。
月生无有桂,花开不逐春。
试挂淮南竹,堪能见四邻。
人类自从有了美的观念,对自身容貌举止就越发地重视。
由最早的止水照容到铸鉴盛水,直至齐家文化出现铜镜,在长达四千多年的时间里,铜镜一直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用具。
清代中期,随着西方玻璃镜大量传入中国,铜镜的历史使命宣告完成。
今天,只有铜镜背面精美的纹饰依然向我们讲述着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传递着那个时代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
中国早期铜镜图铜镜各部位名称图示铜镜一般由含锡量较高的青铜铸造,最早在商朝是作为祭祀的礼器出现,春秋战国至秦朝年间,一般只有王和贵族才能享用,到了西汉末期,铜镜慢慢走向民间,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具,其正面常用作照容,背面图纹、铭文才作为鉴赏之用。
第一单元、轻灵奇巧战国镜铜镜制作发展到战国形成了第一次高峰。
纹饰由单纯素面或几何纹样发展到蟠虺纹、云雷纹、山字纹等多种式样。
纹饰构建上也由纯地纹发展到有主纹与地纹之别的多层纹饰构成。
同时,透雕合铸、错金银、镶金嵌玉工艺在铜镜上的应用是这一高峰期形成的标志。
羽状地文镜羽状地文镜蟠虺地纹镜春秋斜线三角纹镜直径10.6厘米,圆形,近顶端三分之一处有二半环钮,二钮间及左右两边各有贯穿镜背的素宽带一条,素宽带间及素宽带与镜缘之间填饰三角纹,三角形内填平行短线。
镜缘窄而微卷,稍向镜钮倾斜。
该镜纹饰风格与沈阳郑家洼子、本溪高台子梁家、建平县孤山子等地出土的多钮镜相似,古拙质朴,多钮的造型以及纹饰构成方式都具有强烈的地方特色。
菱纹地龙纹镜菱纹地花叶纹镜菱纹地龙纹镜、菱纹地花叶纹镜的X光照片云雷地纹镜云雷纹地连弧纹镜变形蟠虺纹镜。
蟠虺纹是中国古代常用青铜器纹饰,纹形为相互交错、盘旋勾连的蛇形动物,即传说中虺的形象。
蟠螭菱纹镜。
蟠螭纹是中国古代常用青铜器纹饰,螭是传说中没有角的龙,其形为张口、卷尾、蟠屈蟠螭纹镜。
古代铜镜铜灯装饰艺术——专题
山 字 纹 铜 镜 , 战 国
3、双菱纹。
也称方连纹,即一个大的菱形两旁附以小的菱形。这种双菱纹在战国 的丝织物上非常流行。
双 菱 纹 铜 镜 战 国
4、夔凤纹。
夔凤纹铜镜,战国
5、蟠螭纹
蟠螭纹铜镜 战国
6、连弧纹
连弧纹铜镜 战国
二、汉代的铜镜
汉代铜镜的制作,样式丰富,制作精巧,具有很高 的艺术性和装饰性。 汉代的铜镜生产,有专官进行管理。汉代产铜地区, 早期在丹阳,即“铜出丹阳”,即今当涂。汉代后期,则
是“铜出徐州”。
其特点是:体薄、平边、圆纽、装饰程式化。 铜镜的发展分为三个时期: 1、前期,包括西汉时期,此时的铜镜平雕手法, 镜面较平,镜边简陋,或用连弧纹作边饰。
汉代铜镜 汉代前期
汉代前期文字铜镜
汉代前期百乳纹铜镜
汉代前期乳丁纹铜镜
汉代前期乳丁纹铜镜
2、中期,西汉末至王莽时期。这时期主要是流行规矩镜。
唐代花式镜
是唐代具有时代特色的式样,在盛唐
时期甚为流行。
宝相花唐镜
唐代宝相花镜除常见的葵花镜外还 有一种菱花镜。菱花镜亦称“菱 镜”“菱花”,指形制为菱花外形的 铜镜。是唐代花式镜中最有特色的铜
飞龙月宫铜镜 唐代
唐代文字方镜
四 灵 八 卦 十 二 生 肖 镜
唐代铜镜大发展,是中国古代铜镜艺术的顶峰,由于金
外国人称之为“幻镜”。透光镜发明于西汉时期。
三、唐代的铜镜
唐镜制作兴盛的原因,一方面因瓷器的出现,许多生活
用品,由铜器改为瓷器制作。一般铜器生产已趋向衰落,金
属工艺制作技术集中到铜镜上,因而形成唐镜装饰精美,丰 富多彩的独特风格; 另一方面,是由于唐代形成一种以铜镜 作为献礼和馈赠的社会风尚。
中国铜镜
Zhongguo tongjing中国铜镜Chinese bronze mirrors中国古代的一种生活日用品,用以照面。
在铜镜未流行前,人们用铜鉴盛水照面,故镜又称鉴。
铜镜的正面平滑光泽,背面一般都铸有各种题材的花纹或字铭,是研究古代装饰图案的重要资料。
不同时期的铜镜有不同的艺术特点。
它的发展演变在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几次较兴盛的时期,最突出的是战国、汉代和唐代。
过去研究铜镜的资料,多为盗掘出土,且多出于淮河一带。
1976年在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的发掘,出土了几面商代的铜镜,把过去认为铜镜产生于战国时期或春秋时期的历史,又向前推进了几百年,但其制作仍以战国、汉代和唐代最为精美。
战国铜镜随青铜工艺技术的发展和提高,铜镜的制造呈现出繁荣的局面。
制作技术、图案装饰都达到了一定的水平。
战国铜镜以其制作和装饰,可分为北方和南方两个体系。
北方铜镜,质朴简略,较少装饰,数量也不多。
南方铜镜,精巧纤细,多花纹装饰,数量较大,以楚国所产居多。
战国铜镜以圆形为主,亦有少量方形,具有胎薄、卷边、三弦纽(或称川字纽)等特点。
其装饰花纹多采用主纹和地纹相结合,即双层纹。
主纹有山字纹、双菱纹、禽兽纹、蟠螭纹、花叶纹、连弧纹等,其中以山字纹双菱纹最多,也最具特色。
山字纹像“山”字,欧美学者称为“T”字,有三山、四山、五山、六山等数种,山字之间常配以花瓣纹或草叶纹,此类铜镜分布较广,安徽、江苏、河南等地均有出土,而以湖南最多。
对山字形的含义有多种解释:①系青铜器雷纹的演变;②为以形代字,含安静、养物之意。
双菱纹,或称连方纹,系一大菱形带两小菱形,可能仿自丝织品花纹。
地纹有回纹、羽状纹等。
回纹是连续的回旋状几何纹,而羽状纹则是滑粒状,一说为变形兽纹。
地纹除作主纹的衬托外,亦有纯地纹而无主纹的铜镜,称纯地纹镜。
[战国山字纹铜镜]战国铜镜以陶模刻花纹,形成浅浮雕效果,也有采用透雕、彩绘、金银错等装饰方法的,但数量极少。
其铜镜因早年多发现于淮河流域一带,故有淮式镜和楚式镜之称。
历代铜镜,照出一段段凝固的历史
历代铜镜,照出一段段凝固的历史人们常说:历史是一面镜子。
我说:镜子是一段凝固的历史,沉默而凝重。
大默如雷,大象无形。
透过一面面镜子,看到的是故都洛阳变幻无常的历史风云。
【战国】战国时期,风起云涌,群雄逐鹿。
洛阳贵为天子之都,聚百工于宫廷,制作了大批王室重器,尽显皇家奢华,其中不乏工艺超常、精美绝伦的镜鉴上品。
镶嵌琉璃珠六山镜、金银错狩猎纹镜、嵌玉琉璃镜等,堪称战国铜镜制作工艺的巅峰之作。
洛阳中州路西工段2719号战国墓羽状纹镜洛阳针织厂住宅楼3943号战国墓镶嵌琉璃珠六山镜特色:制作工艺罕见传洛阳金村战国大墓出土金银错狩猎纹镜特色:中国最早的人物镜金银错狩猎纹镜上的武士搏虎图传洛阳金村战国大墓出土嵌玉琉璃镜特色:制作工艺罕见【两汉】西汉时期,洛阳为河南郡治办公重地。
王莽篡汉,建立新朝,洛阳为新室东都。
东汉光武帝刘秀一统天下,定国都于洛阳。
两汉时期的洛阳铜镜,名品荟萃,法天象地,气魄雄浑,让我们感受到“大风起兮云飞扬”的汉家豪情。
洛阳吉利区炼油厂689号西汉墓长贵富草叶镜镜铭长贵富,乐毋[无]事,日有憙,长得所喜,宜酒食。
洛阳车站公安分局宿舍楼267号新莽墓永始二年(前15年)四神博局镜特色:中国考古发现最早的纪年镜洛阳烧沟60号新莽墓几何纹博局镜特色:纹饰罕见洛阳岳家村30号唐墓出土东汉王公王母神像镜及拓本请注意:镜背上有东王公、西王母的形象洛阳西汉卜千秋墓升仙图摹本中的西王母形象洛阳瞿家屯上阳华府9817号与9815号东汉墓铜镜发掘现场【魏晋】魏晋北朝时期,由于杀伐频仍,政权更迭频繁,洛阳的发展受到一定限制。
曹魏、西晋、北魏诸代皆以洛阳为国都,号令四方,在洛阳城上演了一幕幕历史大戏。
折射于铜镜之中的只是一个个王朝模糊的背影。
伊川槐庄墓地6号西晋墓位至三公夔凤镜洛阳涧西矿山机械厂西晋墓四叶连弧纹釉陶镜特色:质地罕见洛阳庞家沟出土北朝四神十二生肖镜【隋唐】曲折动荡的魏晋北朝之后,洛阳迎来了国力强盛、发展迅猛的隋唐时期。
青岛市即墨区博物馆馆藏唐宋金时期铜镜赏析
青岛市即墨区博物馆馆藏唐宋金时期铜镜赏析作者:姜保国来源:《理财·收藏版》2018年第12期青岛市即墨区物馆陆续接收和征集到古代铜镜30余件,出土和征集地点清晰,时代明确。
现筛选唐宋金时期的部分铜镜介绍如下:1.双鸾镜(图1、图2)。
唐代。
即墨原城关镇出土。
直径18厘米,重900克。
面有锈蚀,呈银灰色。
圆钮,钮内侧各饰有一鸾鸟,展翅翘尾,左右相对,挟钮而立,姿态娇美。
钮上下各配饰一朵花卉。
八弧葵花形。
2.云龙纹镜(图3、图4)。
唐代。
即墨出土。
直径15.5厘米,重600克。
圆钮。
钮外饰云朵,浮雕一龙,鳞甲斑斑,盘曲舞爪,张口卷尾,口戏一珠。
八弧葵花形。
3.雀绕花枝镜(图5、图6)。
唐代。
2件。
一件完整,即墨出土。
直径9.5厘米,重165克。
呈黑漆古色。
另一件残,直径9.4厘米,重165克。
呈水银色。
两镜花纹基本相同,背部一凸玄纹将镜分为两区,内区钮上下左右各有一雀鸟做飞翔状,间饰枝叶,外区亦有四雀鸟做飞翔状,其间饰以“Y”形花枝纹。
均为八出菱花形。
4.禽雀绕枝镜(图7、图8)。
唐代。
即墨出土。
直径8.5厘米,重110克。
呈水银色。
圆钮,钮内侧有对称的一对凫雁呈站立状,有两只雀正展翅飞翔,其中间各有一小串枝隔开。
八弧菱花形。
5.凫雁踏枝镜(图9、图10)。
唐代。
即墨出土。
直径15.8厘米,重670克。
呈水银色。
背部圆钮,钮内侧上下、左右各有一只凫雁站在荷叶之上,左右一对呈对称状,荷叶分别有一荷苞弯曲朝下,凫雁中间各有一小荷叶串枝隔开,外区有各不相同八枝小荷叶串枝。
八弧菱花形。
6.八卦十二生肖镜(图11、12)。
唐代晚期。
即墨潮海街道办事处西障村出土。
直径23.5厘米,重1300克。
呈银灰色。
圆钮,镜背花纹为凸玄纹将镜分为三区,钮周围饰四神纹和八卦符号,中区为十二生肖图像,外区为铭文带,铭文字迹不清。
窄素缘。
镜体整体轻薄,背部花纹较为模糊,应为多次翻铸后的作品。
该镜出土于一墓葬中,同时出土有一四鼻罐,该镜覆盖其口上,罐内存有骨灰。
馆藏几件铜镜赏析(11)
平凉市博物馆馆藏几面精美铜镜赏析铜镜是青铜工艺的一种,是古代人们生活中常用照面饰容的妆奁用具。
远在六七千年以前的原始社会时期,人们用烧制的陶盆作为盛水鉴容之工具。
自冶铜技术出现以后,人们就用青铜器盛水,也就是盛水的铜盆(鉴)是最早的镜子。
因此,古人有“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之格言。
随着冶铜技术的发展,铸铜匠师根据人们的生活需要,总结前人的经验,将铜水盆化成了铜镜,铜镜背有花纹,背心有钮孔。
今天,铜镜虽然已失去了它的鉴容作用,成为历史的遗产,但它以美妙的工艺语言和工艺形象揭示了我国古代铜器冶铸技术的一个侧面和数千年间人们审美观念、情趣的变化与发展。
平凉市博物馆馆藏铜镜丰富精美,作为一名业务工作人员,我实不忍独自徜徉于这铜镜营造的古韵风情中,遂从三百多面铜镜中拣选几面极其精美者,与大家共赏之。
(图1)如(图1)此镜名曰:汉七乳瑞兽纹镜,汉(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泾川出土,直径14.0厘米。
圆形,圆钮,圆钮座。
座外饰九枚小乳钉,间以云气纹,其外是宽弦纹带和一周短斜线纹。
外区主体纹饰为云气纹衬地的七乳神兽图案。
宽缘上饰锯齿纹,双线波折纹各一周。
镜面微凸。
汉代铜镜盛行乳钉纹,钮座外分置五至九乳钉不等,乳钉间饰以禽兽纹。
其中以七乳禽兽纹为最多,古人称之为“七子镜”,南朝梁简文帝在《望月》一诗中写道:“流辉入四堂,初照上梅梁。
形同七子镜,影类九秋霜。
”可见七子镜在当时也是很著名的。
七子镜的七区图纹为朱鸟、鼓瑟吹芋、豢龙、龟游莲叶、天禄、白虎白鹿、蟾蜍等汉代盛行的祥瑞之物。
(图2)如(图2)此镜名曰:汉铜华双铭带纹镜,汉(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平凉征集,直径14.5厘米。
圆形,圆钮,并蒂连珠纹钮座。
座外两周凸弦纹带将镜背分为内外两区,内区铭文为“见日之光长毋相忘”,每字间夹一“@”符号。
外区铭文是“清治铜华以为镜昭察衣服观容貌丝组杂遝以为信清光平宜佳人”。
窄缘镌刻金代验记“□州录事司监□官□”。
唐朝铜镜发展
唐十二生肖八卦纹铜镜
唐十二生肖八卦纹铜镜, 直径15.1厘米,边厚 0.6厘米,重715克。圆 形,窄缘,龟形钮,荷 叶状钮座。内饰八卦纹, 外饰十二生肖。镜体厚 实,完整无缺,有少许 锈斑。1983年7月出土。
符箓纹八卦镜
梦镜
乾坤轮回渐迷梦, 朦胧古鉴映夕阳。 回眸几朝浮纹在, 只是镜心早已锈。
嫦娥奔月铜镜
唐· 宝相花重轮铜镜
镜体圆形,钮为圆钮,联珠 或花瓣纹钮座。内区饰花叶 纹,外区铭文,有“玉匣”、 “灵山”等。这枚镜即是典 型的宝相花铭带镜,镜背以 双线高圈分为内外二区,外 区铸铭文:“镜发菱花,净 月澄华”,字与字之间饰几 何花卉纹。镜缘饰三角锯齿 纹、几何点线纹各一周。
帝国的夕阳渐渐西沉,作为无法挽回 的迷梦
第四期:晚唐(宪宗至唐末)主要有八卦镜,
万字镜等,万字镜武朝时已出现, 但并未流 行。另外,由于皇帝和贵族的需要,特种工 艺镜在盛唐开始流行起来,传统的 应用在铜 器上的错金银,金银平脱,鎏金银,应用在 漆器上的螺钿等技术开始大量运用 于铜镜的 铸造。
万字纹铜镜
又称“卍”字纹镜。多 唐镜。形制主要有ㄈ字 形和圆形两种。多圆纽。 主纹以纽为中心作双线 卍字形。有的在卍字纹 中排列有:“永寿之镜” 四字铭文,有的在卍字 两侧,配置有“受岁” 两字。卍字在梵文中意 为“吉祥万德之所集”。
隋唐铜镜纹饰的发展,经历了 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
隋至唐初(隋至高宗初),主要有: a、瑞 兽镜,取材多是传说中的神兽,如龙、狻猊, 被神化了的狮虎,同时为了表现气势还多 在瑞兽旁 铸出云纹、植物纹陪衬纹饰等; b、四神十二生肖镜,四神为汉代以来传统题 材,即 朱雀、玄武、青龙、白虎,它们和十二生肖,已镜 钮为中心等分排列在镜背。 c、 瑞兽葡萄镜,又称海马葡萄镜,主要装饰为葡萄 纹,而海兽分饰其间,有的镜背用圆圈 分出内外区, 葡萄枝蔓由内区向外区伸展称“过架葡萄”;
历代经典铜镜(龙纹第一篇)——古铜镜
历代经典铜镜(龙纹第一篇)——古铜镜
龙纹铜镜一直是我个人喜爱的一个艺术品类。
东周到汉代的龙纹铜镜有类青铜器,符号高度抽象。
这一时段单纯表现龙的题材的铜镜较少,一般多与其他珍禽瑞兽组合出现,如四灵、龙凤。
魏晋六朝时期,沿袭汉风,龙纹镜整体突破不大。
到了唐代龙纹镜喷薄了。
宋辽金元时期龙纹镜比例较大但程式化化已然呈现。
到了明代龙纹铜镜中的部分款式已经完全固定化了,只是尺寸略有变化。
辽代龙镜继承唐代遗风,只不过身体更加魁梧了。
金代龙镜乃至龙的形状可以说几乎就是明清时期的主流龙了。
此次呈现第一篇龙纹铜镜,引玉交流,不断拓宽和深化这一艺术品类。
东汉,盘龙镜,径10.7,旅顺博
东汉,龙虎镜,国博
三国六朝,位至三公龙凤镜,径9.2,旅顺博
唐代,千秋铭龙纹镜,径20.8,旅顺博
唐代,龙纹方镜,长19.5,宽19,广西容县出土,桂博
宋代,单龙镜,径8.64,旅顺博
宋,双龙镜,径14.5,旅顺博
辽代,四龙四雁镜,径20,旅顺博
辽代,龙纹径,赤峰阿鲁科尔沁旗出土
金代,双龙镜,辽博
明代,洪武二十二年正月日造龙纹镜,径10.2,旅顺博
明代,洪武二十二年龙纹镜,径10.3,桂博
明代,云龙镜,径10.6,复旦博
明代,龙纹镜,转引自孙立谋《吉祥纹镜赏析》
明代,“大明宣德年制”款双龙镜,国博。
中国铜镜鉴赏ppt课件
6、隋唐:四神十二生肖镜类、四神 镜、瑞兽镜、瑞兽葡萄镜、瑞兽瑞 鸟镜、花枝镜、宝相花镜、团花镜、 神仙人物故事镜、龙纹镜、双狮镜、 双飞鱼镜、双犀镜、八卦镜、符篥 铭文镜、万字镜、素镜、特种工艺 镜等;
按纹饰分:
7、宋代:都省铜坊 铭文镜、吉祥铭文 镜、花卉镜、娑罗 树镜、四神镜、瑞 鸟镜、风景镜、神 仙人物故事镜、八 卦纹镜、连钱锦纹 镜、双龙镜、双鱼 镜、纪名号铭镜等;
8、元代:至元四年 铭双龙镜、双凤镜、 双鱼镜、神仙人物 故事镜、二十八宿 十二生肖镜、符篆 星象八卦镜、钟形 “袁家永用”铭钱 纹镜、炉形海浪钱 纹镜、文字镜、八 乳八禽博局镜等;
按纹饰分:
9、明代:龙纹镜、 双鱼镜、神仙人物 故事镜、多宝镜、 五岳真形镜、文字 镜等;
10、清代:双龙镜、 龙凤镜、狮子滚绣 球镜、五蝠双喜镜、 仕女楼台镜、童戏 镜、岁寒三友镜、 双鱼镜、文字镜等;
铜镜•概念
贰
按形状分:有圆形、方形、长方形、葵
花形、菱形、鸡心形、盾形、钟形、鼎形、 带柄镜等。其中唐代以前多为圆形镜。
铜镜•种类
按纹饰分:
1、殷商:叶脉 纹镜、重弦辐 射纹镜、平行 线纹镜等;
2、西周:素镜 为主,末期出 现重环纹镜、 鸟兽纹镜;
3、春秋战国:素镜、纯地纹镜、花叶纹镜、山字镜、菱纹镜、禽兽 纹镜、饕餮纹镜、狩猎纹镜、蟠螭纹镜、涡云纹镜、连弧纹镜、彩画 镜、透雕镜、金银错镜、几何纹镜、多钮镜等;
铜镜•收藏
谢谢聆听!
叁 铜镜的发展
铜镜的早期 (齐家文化与商周)
流行 (春秋战国)
鼎盛 (汉代)
中衰 (三国、晋、魏、南北朝)
繁荣 (隋唐)
Hale Waihona Puke 衰落 (五代、十国、宋、金、元)
西汉南越王墓——铜镜
西汉南越王墓——铜镜
西汉南越王墓出土铜镜较多,其中不乏精品!
1·蟠螭纹镜战国晚期-西汉早期此镜的特色在于内区的三龙纹。
2·拓片
3·龙凤纹镜战国镜体硕大纹饰精美工艺精湛非常罕见
4·拓片
5·龙凤镜此镜与上面的镜子纹饰构图相似,但漂亮程度和工艺水平显然有差距,甚至年代可能都要晚一些
6·著名的错金银镶松石几何龙纹三钮复合镜,2000多年前的丝带还在!上面凸起的乳钉都是银的,还有一个铜镜面
7·此镜之纹饰与型制与山东临淄出土的一面铜镜应该是基本相同的,那天找出来比比
8·镜面战国时期开始出现复合铜镜,一般为纹饰较为复杂的错金银、镶松石或镂空纹饰镜,原因是纹饰部分工艺复杂,使用含锡量低的铜,以便于加工,而镜面采用高锡青铜,以保证映照功能。
9·山东临淄出土的
10·细部。
古代铜镜的渣渣像素真的能照清人脸吗?
古代铜镜的渣渣像素真的能照清⼈脸吗?▲東⽅。
⽣活。
美學。
⼤家逛博物馆时,肯定常看到它们↓▲⽻⼈花鸟纹⾦银平脱铜镜▲唐四鸾衔绶⾦银平脱镜▲隋四神⼗⼆⽣肖镜对,就是铜镜。
但对很多⼈来说,总觉得铜镜看起来不怎么得劲⼉。
青铜器盛⾏的时代本就离我们⾮常遥远,这些布满蟠螭纹、四花纹、云雷纹、⼭字纹、海兽葡萄纹的铜板板⼜不是现代⽣活中的必需品,所以怎么看,都找不到任何共鸣。
虽然看不懂,但相信很多⼈和⼩编⼀样,曾思考过这样⼀个问题:古⼈是怎么⽤青铜镜照清楚⾃⼰的呢这玩意⼉看起来雾蒙蒙的,能反光?▲唐海兽葡萄镜鉴于⼤伙⼉⼿⾥可能没有铜镜,为了说清楚这个问题,特附上⽹友亲测照↓这是⼀把藏于卢浮宫内的铜镜,模样嘛,⼤致还是看得清楚的,但五官嘛……虽然变形了⼀点点,但还是认得清哪⾥是⿐⼦,哪⾥是眼睛。
再看看下⾯这张照⽚↓可以⽐较清楚地看到,镜⼦中的⼈,在⽤照相机⾃拍。
不过很可惜,相机清楚看见了,⼈脸没了。
如果各位感兴趣,可以⾃⼰DIY(动⼿做)⼀把铜镜。
这不中秋刚过完嘛,你家⽉饼盒⼦还没扔吧,要不拿出来照照?估计效果和古⼈照铜镜也差不多。
什么?你说照不太清楚?都说了,别太纠结于细节,⼤概知道镜⼦⾥的是个⼈就⾏了。
其实以上两位⽹友的实验,还是有不够严谨之处,毕竟博物馆⾥的铜镜都已经是⼏百年前的⽼古董了,很多锈蚀得都很严重,看不清楚是情理之中的。
古代铜镜基本都是⽤铜、锡、铅等⾦属铸成铜镜,由于铜镜中铜的⽐例⼀般占70%左右,与空⽓接触后极易发⽣反应,所以古⼈每周都会给它们做⼀次“护理”。
▲蟠螭纹铜镜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现代⼈也曾模仿古代铜镜中所含的⾦属⽐例复制过⼀些样品,虽然不⽤任何的镀层,打磨出来后照⼈的清晰度,完全不逊⾊于我们现在的玻璃镜,⾮常的清晰。
不过,古⼈的⼿⼯⽯器打磨技术和现代机器肯定没法⽐,清晰度⾃然要差⼀些。
▲南越王墓出⼟带托铜镜⾃铜镜诞⽣4000多年以来,⼯艺⽔平最优秀的是战国、两汉、隋唐时期的青铜镜。
▲战国镶⽟嵌琉璃铜镜为什么说这⼏个时期的铜镜质量⾼呢?因为解决了以往青铜范铸难以解决的⼤平⾯变形问题、热涨冷缩引起细如发丝的纹饰磨糊问题、浇铸造成器物的⽓泡砂眼问题、⾼浮雕厚薄悬殊的撕裂问题、以及分铸再合铸的问题和铜镜的映像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