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 马克思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有感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读后感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读后感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马克思通过对黑格尔关于市民社会和国家关系界定的批判以及对黑格尔唯心主义本质的揭露,初步创立了唯物史观理论。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读后感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读后感篇一唯物史观的确立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人类做出的一大贡献,这个理论的创立不仅与两人的精神特质相关,也是理论历史发展的必然。
一般来说,一种新思想、新观点的萌生总是在旧体系的“母体”中孕育和发展的,孕育唯物史观的“母体”主要是德国古典哲学,尤其是黑格尔哲学,马克思是在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中逐步创立唯物史观的。
1846年完成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是目前学界公认的唯物史观最终确立的标志,但唯物史观理论经历了一个初步创立、逐步形成与最终确立的过程,笔者认为1843年马克思的手稿《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是唯物史观思想的初步创立。
一、求学与思考――理论学习和继承在写作《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前夕,马克思还没有确立起自己的哲学观念体系。
马克思中学毕业后,在柏林大学接触到了当时德国占统治地位的黑格尔学说,并成为一名青年黑格尔派者,认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就是提出一个人人都重视的、准确的、不依赖于具体经验的(先验的)法学概念,然后在实际的法中研究它的发展。
从马克思的思想历程来看,他并不是直接从黑格尔哲学进入对黑格尔哲学批判的,而是经过了青年黑格尔派的中介。
1841年完成的博士论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中,虽然马克思在处理自我意识和现实的关系问题上,既不同于黑格尔也不同于青年黑格尔派,但基本上还是信奉黑格尔哲学,是一名黑格尔主义者。
黑格尔的体系虽然是唯心的,但他的内容中却贯穿着历史方法,这使马克思受益很多,他完全继承了黑格尔的历史方法,借助黑格尔的方法,马克思最终克服了费尔巴哈的历史唯心主义而确立了唯物史观。
二、接触现实与批判――实践经验的积累从1841年大学毕业直至1843年,马克思一直在为筹办和主编《莱茵报》而忙碌,这是马克思实际参加政治斗争的时期,他遇到了以前从未遇到的对现实问题进行评价的问题,这也是马克思思想发生转变的关键时期,对马克思社会思想的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政治斗争使他开始同黑格尔学说决裂,最终走向唯物史观。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个人读后感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个人读后感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个人读后感》的内容,具体内容:通过阅读《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的导言,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感想。
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读后感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读后感篇一摘要:在...通过阅读《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的导言,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感想。
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读后感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读后感篇一摘要: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马克思借助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把被黑格尔颠倒了的国家和人的关系重新颠倒了过来,指出国家职能是人的社会特质的活动和存在方式。
他提出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观点,并抓住人和人的社会关系,不仅在自然观上,而且在社会观上实现对黑格尔的颠倒,从而在对人的理解上实现了对费尔巴哈的超越。
一、人的问题的提出1842年,是马克思思想发展史上第一次发生重大转变的一年。
这一年,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激烈的思想批判,使他开始抛弃唯心主义而转向唯物主义。
这一转折,使马克思冲出了自我意识哲学的范围来考察人的问题,不再把人看作自我意识,而看作感性的、现实的人。
马克思在一八五九年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提到了《批判》的撰写背景:"一八四二至一八四三年间,我作为《莱茵报》的编辑,第一次遇到要对所谓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
"为了解决使我苦恼的疑问,我写的第一部著作是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性的分析"。
[1](P31-32)正是那些关于林木盗窃和地产分析、摩塞尔农民问题以及关于自由贸易和保护关税的辩论的难事,促使马克思从"天上"(纯理论批判)回到了"地上"(实际社会关系和物质利益关系),并由此开始了创立自己新哲学的探索历程。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就是这种探索的第一个重大成果。
二、批判黑格尔的过程中体现出的人的思想批判黑格尔的法哲学同时也是马克思严肃的自我批判。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读后感三篇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读后感篇一就德国而言,对宗教的批判基本上已经结束,而对宗教的批判是对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从对德国宗教的批判角度着笔,以开篇显志的议论笔法,直接指出,已对完成对宗教问题的批判的德国正面临着来自社会各个领域与方向的新的批判,德国正处于遽速变革的时期。
而批判将带来学习和思考,带来新的地球上最美的花朵一一思维着的精神。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第二段马克思即表明了自身立场,即人与宗教间的先有鸡还是先有蛋”问题,作为唯物主义的伟大先驱,马克思坚定地持反宗教的批判观点,认定是人出于自身的意愿与欲望而创造了地位凌驾于自身之上的人,而非由以神祇为核心灵魂的宗教创造了比自己更为低等的人。
而关于人为何要创造宗教这一问题,马克思则指明,宗教作为信仰的皈依,是人在现实的苦难的重压下,希望求得拯救获得幸福的欲望的反映。
而关于宗教,还有一种颇为有趣的比拟,是将宗教比作精神鸦片”。
鸦片作为一种麻痹神经具有致幻力的老式毒品,除了许诺给人一个美好的梦境外,也具有调剂无聊生活,权作消遣的效用。
但无论怎样说,马克思都指出了,宗教是用以麻痹人类的毒药,而麻痹人类势必会导致生产力低下,社会停滞不前,因此,宗教对德国社会各领域的影响不容小觑,而反宗教的斗争间接地成为了反对以宗教作为精神抚慰的那个世界的斗争。
也正因为这样,才使宗教批判成为其他一切批判的起点当宗教的伪善外衣被撕碎时,人所幻想出的美好桃花源也被撕碎了。
失去精神支柱的人类迫切需要新的真理来支撑自我价值观使其不至于崩塌,使自我不至于重新陷入信仰无序的状态之中。
于是哲学家以马克思为首的这批人,他提出:真理的彼岸世界消失之后,历史的任务就是确立此岸世界的真理”,他开始把批判的视野从宗教本身转移到之前被宗教圣光所遮掩的其他社会领域——从对神性的批判,到对人性的批判,到对由人汇集而成的群体,即社会的批判,最后,至y人所创设并最终用以治人的,政治与法的批判。
马克思对黑格尔法哲学的三维批判——对《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解读
马克思对黑格尔法哲学的三维批判——对《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解读
马克思对黑格尔法哲学的三维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是马克思对黑格尔的哲学的一种重要的批判,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对黑格尔的哲学进行三维批判。
马克思认为,黑格尔的哲学是“理想主义”,他提出的主要理论是“自然规律”,但是他所提出的“自然规律”实际上是“精
神规律”,而不是“客观规律”。
也就是说,他的哲学理论是建
立在精神规律的基础上的,并不是建立在客观规律的基础上。
因此,马克思认为黑格尔的哲学是一种“理想主义”。
此外,马克思认为黑格尔的哲学是“机械论”,他认为黑格尔的哲学的基本思想是“自然法则”,而“自然法则”实际上是一
种“机械论”,即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按照一定的规律运作的,这种规律是不可改变的,所以它是一种“机械论”。
最后,马克思认为黑格尔的哲学是“抽象论”,他认为黑格尔的哲学把一切归结为抽象的概念,而不考虑实际的社会现实,这种抽象的概念包括“自然法则”、“统一性”、“客观性”等,而
这些概念实际上是无法解释现实的社会现实的,因此马克思认为黑格尔的哲学是“抽象论”。
总之,马克思对黑格尔的哲学的批判是重要的,它包括了三个方面:首先,他认为黑格尔的哲学是“理想主义”;其次,
他认为黑格尔的哲学是“机械论”;最后,他认为黑格尔的哲学是“抽象论”。
这些批判对于当今社会重要,因为它们强调了社会发展是要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而不是抽象的概念。
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读后感
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读后感篇一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读后感嘿,朋友们!最近读了马克思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这可真是让我大开了眼界,也让我的脑袋瓜子嗡嗡的。
说实话,刚开始读的时候,我心里直犯嘀咕:这能读懂吗?我这小脑袋瓜能承受得住这么高深的理论吗?也许能,也许不能,谁知道呢?但读着读着,我好像有点摸到门道了。
马克思在里面的观点,那叫一个犀利!他对黑格尔的批判,就像是一场激烈的辩论赛,针针见血。
我在想,当时的人们看到这些观点,是不是也和我现在一样,惊讶得下巴都要掉下来了?书里提到的关于社会、关于阶级的那些论述,让我不禁感叹:哇塞,原来社会还有这么多我们看不到的层面!可能我们平时都在忙忙碌碌,为了一点小事儿纠结,却从来没有想过这些深层次的东西。
我觉得吧,马克思的思考方式真的太独特了。
他怎么就能看得这么透彻呢?难道他有一双“透视眼”?这让我不禁反问自己,我平时是不是太肤浅了,只看到表面的东西,而没有深入去思考背后的本质?读这本书的过程,我时而兴奋,觉得自己好像发现了新大陆;时而又困惑,感觉自己掉进了一个迷宫。
但不管怎样,这一路读下来,我觉得收获满满。
不过,我也在想,马克思的这些理论放到现在,是不是还完全适用呢?也许在某些方面是,也许在某些方面又不是。
毕竟时代在变化,社会也在发展呀!总之,读这本书,真的是让我又爱又恨,爱它让我看到了不一样的世界,恨它让我费了好多脑细胞!但这一路,真好!篇二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读后感哎呀妈呀,读完马克思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我这心里就跟打翻了五味瓶似的,啥滋味都有!一开始,我就像个无头苍蝇,在书里乱撞,啥也没搞明白。
我就想啊,这都是啥呀?能看懂才怪!但我又不甘心,咬着牙继续读。
慢慢地,我好像有点感觉了。
马克思说的那些话,就像一把锤子,一下一下地敲打着我的脑袋,让我开始清醒。
也许我以前对社会、对法律的理解都太简单、太天真了。
比如说,关于阶级斗争的问题,以前我觉得离我可远了,那都是历史书上的事儿。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个人读后感(2)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个人读后感(2)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读后感篇四以下是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读后感的详细内容:马克思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是第一篇文章,按说对这篇文章人们应当吃得很透了。
通过前几天的导读大家可以看到,实际上根本不是这么回事。
一般人读完这篇文章,大概就能认出一句话: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而且这句话还是读错了的。
为什么会这样?原因在于人们读原著的“实用”取向。
很多人读原著完全是从“为我所用”的立场出发的。
他们根本不管马克思实际上说了些什么,只考虑有哪些东西可以拿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至于那些他们认为用不着的,就毫不客气地扔到一边。
这根本就不是马克思主义,而是实用主义,而且是一种坏的实用主义、一种被庸俗化的实用主义。
这种断章取义的阅读,曾经被标榜为“不是抓住词句,而是抓住方法”。
通过对所谓“宗教是人民的鸦片”这句话的流行解释,我们可以看到,情况与这些伪马克思主义者标榜的恰恰相反。
马克思的方法并不是那么容易“抓住”的。
你首先得知道马克思说了些什么,然后才能明白他的这些内容中渗透的是哪种方法。
只读懂一部分,你就敢断言你掌握了马克思的方法?那还怎么解释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难道它不是一种总体性方法吗?抛弃了总体,你还能抓住总体性方法?这可真是神了。
其实读马克思的著作办法很简单:你只要一句句读,然后综合起来,与自己的生活对比,这就够了。
比如,关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开头的部分,先总的读一遍,然后再一段一段地读。
具体到每一段,也是这样:先总的读一遍,然后一句一句读。
对于其中较为复杂的句子,还需要采取分析句子成份等手段进行分解式阅读。
最后,再一句句串成一段,一段段串成整个部分。
——可是谁又有这个耐心呢?以第二段为例。
马克思谈到“宗教是还没有获得自身或再度丧失自身的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
我们完全可以把它分解开,先读成“宗教是……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
显然,这跟后面的一句“宗教是颠倒的世界意识”可以对照。
马克思对黑格尔理性国家观的批判——基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思考
马克思对黑格尔理性国家观的批判—马克思对黑格尔理性国家观的批判——基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思考张楠摘要:马克思通过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展开了自我思想的内在批判,努力超越自身的费尔巴哈要素、黑格尔要素,确立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的新哲学在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中获得重要启示。
马克思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主要在两个维度上展开:一是洞察黑格尔法哲学的思辨思维及其神秘主义的真相;二是批判黑格尔的理性国家观,同时肯定了黑格尔关于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分离的认识,也点明其不可避免的“虚假的普遍性”。
马克思不同意以国家为目的,实现市民社会和政治国家的统一,克服市民社会的物质利益冲突。
他主张在市民社会中寻找解放的力量,并意识到政治经济学研究之于解剖市民社会的意义。
关键词:法哲学批判;理性国家观;市民社会中图分类号:B1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7974(2021)03-0091-07DOI :10.13877/22-1284.2021.03.014收稿日期:2020-12-30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明意蕴研究”(18YJC710050);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马克思的国家治理思想及其新时代意义研究”(2020C011)。
作者简介:张楠,女,吉林大安人,博士,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哲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吉林长春130024)。
学马克思对现代社会的研究是从批判黑格尔法哲学入手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蕴含着马克思关于现代社会的理论。
就马克思自身的思想发展来看,马克思正是通过批判黑格尔法哲学开启了自己的思想道路。
阿维纳瑞认为,马克思后来思想的显著样态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这部著作中攻击黑格尔时就已经成形了[1]。
基于上述理解,本文认为马克思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是其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前提和基础。
确切地说,马克思正是通过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展开了自我的内在批判,努力超越自身的费尔巴哈要素、黑格尔要素,确立历史唯物主义。
再思马克思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
再思马克思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陈永盛**【内容提要】马克思批判黑格尔法哲学标志着他实现了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的转向。
全面深入掌握马克思批判黑格尔法哲学的这层理论意义,除了需要研究马克思批判黑格尔法哲学的文本本身外,明晰黑格尔法哲学与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关系,以及还原黑格尔的市民社会理论和国家观同样重要。
可以说,明晰黑格尔法哲学与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关系是读懂黑格尔法哲学的关键,而还原黑格尔的市民社会理论和国家观则可以具体对比地呈现马克思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和超越。
【关键词】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我们知道,马克思在《莱茵报》时期的实践经历,特别是其间遇到的物质利益难题,使他产生了一个苦恼的疑问。
这个苦恼的疑问主要是为什么马克思所信仰的黑格尔的法哲学与现实存在如此大的反差,为什么现实中的普鲁士王国并不像理性国家观中所描述的那样,是公平和正义的%为了解决这个苦恼的疑问,马克思利用从“社会退回书斋”的时机,在克罗茨纳赫对黑格尔的法哲学进行了批判,写下《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手稿%《黑格尔*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政治经济学批判与历史唯物主义研究”(17CZX002),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科研启动项目"马克思早期政治经济学批判思想研究"(2020YQNQD0064),北京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中国政法大学)阶段性成果。
**陈永盛,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7Vv-----------------------------------------2020年第1#总第34#法哲学批判》这部未完成的手稿被认为标志着马克思自觉地向唯物主义转变。
确实,《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在马克思思想的形成、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是马克思主义研究不可忽视的一部早期著作。
其实,这部手稿的重要性除了标志着马克思从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之外,更重要的还在于马克思通过批判黑格尔法哲学,最后研究得岀一个重要结果,即“法的关系正像国家的形式一样,既不能从它们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所谓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它们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这种物质的生活关系的总和,黑格尔按照18世纪的英国人和法国人的先例,概括为’市民社会’,而对市民社会的解剖应该到政治经济学中去寻找”。
读《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有感
读传世巨著,观伟人风采——读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有感这是一个动荡的时代,这是一个思想活跃的时代,这是一部解放思想的著作,这是一个启发心灵的著作,这是一个思想高度极高的伟人,这是一个文笔极为细腻的伟人。
有幸我拜读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熟读几遍,并不全解其中滋味,却也使我心胸开朗许多,思想提升了一个高度,由此感慨良多。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收录了马克思、恩格斯毕生的一些著作,以及后来为一些著作写的序言和导言。
选集共分为四部,以不同的时间段为行书的主要思路和线索,按照时间的先后,先后收编两位伟人的著作。
就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为例,本卷讲述了马克思、恩格斯1843——1859年的著作以及后来他们为一些著作写的导言和序言。
这一时期,资本主义在欧洲的主要国家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性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已日益暴露,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斗争在欧洲最发达的国家开始尖锐,欧洲许多国家还面临着反对封建反动势力和反对民族压迫的斗争。
1848——1849欧洲大陆爆发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革命虽然失败了,但是动摇了旧的封建制度的基础,工人阶级作为独立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为反对资本压迫和封建专制,为争取自身的彻底解放开始积极的斗争。
与此同时,马克思与恩格斯的理论活动和革命实践也同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机密联系在一起。
在19世纪40年代,他们开始自觉地作为共产主义者进行活动,50年代后半期,马克思制定了剩余价值理论,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剩余价值这两个重大发现使社会主义由空想便成了科学,为工人阶级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论武器。
马克思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是他在经过了对黑格尔的崇拜到怀疑到批判的一个结晶,也是他从仰望巨人到超越巨人的一个里程碑。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主要是对黑格尔《法哲学原理》中的第261节到331节中关于国家的观点进行的批判。
黑格尔的国家观主要有三点:(一)“国家是伦理理念的现实”,也就是说,国家是伦理精神的体现,这抹杀了剥削阶级的国家是残酷地剥削本国人民、侵略压迫他国和其他民族的机器的大量事实;(二)“国家是绝对自在自为的理性东西”即国家是独立自存、永恒的、绝对合理的国家;(三)由于国家是客观精神,所以个人本身只有成为国家成员才具有客观性、真理性和伦理性。
读《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有感
读《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有感提到马克思,也许大家都对这个名字很熟悉,而提到马克思主义,又有多少人真正理解其内涵。
自从《马克思理论哲学基础》开课以来,我们开始对其理论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但其实这样的“深层次”也还仅仅是表层而已,这也督促了我们去涉及更多马克思的著作。
打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篇文章就是《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看后思绪良久,既而沉思,又反复阅读,感觉很受启发,有所感触。
背景:马克思出身于法学世家,少年时代就受到家庭的法学熏陶。
在大学学习法律期间,马克思的法学思想深受康德客观唯心主义的影响.大学毕业后,尤其是马克思在《莱茵报》担任主编的后期,由于工作关系,使他曾经遇到了一系需要说明的法律问题:出版自由、林木盗窃法的辩论、摩塞尔地区农民的贫困,等等。
当时马克思的法学思想受到黑格尔法哲学的支配,认为法是“理性”或“理念”的产物和表现。
因此.在这种法观念的影响下,尽管马克思想努力用他自己的知识来说明这一系列问题,但又总是回答的不满意。
马克思遇到的这一障碍使他逐渐到自己从黑格尔那里接受过来的关于国家和法的观点,与客观现实生活大相径庭,看到黑格尔国家和法的观点同社会现实的矛盾。
推动马克思去注意被以往法律思想家所轻视的经济问题,并且以此来说明国家、法和市民社会的关系。
而要到这一目的就必须进行自我批判,即对深入他内心的黑格尔法哲学进行批判,必须同黑格尔法哲学彻底决裂,清除寻求法的真理的巨大思想障碍。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问世的。
1843年夏天,马克思在克罗茨纳赫完成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马克思的手稿当时没有正式发表,直到1927年,苏共中央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院才第一次用原文(德文)并冠以现在的书名正式发表。
不久以后.即1843年至1844年初,马克思又撰写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一文,这篇文章发表在《德法年鉴》。
那么,《黑格尔法哲学》主要观点是什么呢?首先我们要理解题目中“法哲学”指的是什么?从我对全书的理解,法哲学应为一种国家哲学,即一种意识形态,与上层建筑相对应的一种意识形态。
读《黑格尔哲学批判》有感
读《黑格尔哲学批判》有感1843和1844年是马克思政治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尤其在《黑格法哲学批判》及其导言中,马克思实现了从唯心的政治伦理观到唯物的政治伦理观、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
正如列宁指出:马克思“已经是一个革命家。
他主张‘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无情的批判’,尤其是‘武器的批判’;他诉诸群众,诉诸无产阶级。
”价值观是马克思政治伦理思想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关于爱民为民而非治民的行政伦理观和主体自由平等的立法的伦理观,源于其“民为邦本”的基本政治价值观。
下面主要从三方面来分析:1.人民是国家的价值主体。
黑格尔曾说:“对家庭和市民社会这两个领域来说,国家一方面是外在必然性和它们的最高权力,它们的法规和利益都从属于这种权力的本性,并依存于这种权力。
”在黑格尔看来,家庭、市民社会与国家是完全两个不同的领域,由于家庭和市民社会的成员是人民,因此人民与国家是对立的:国家是必然性,人民是偶然性;国家具有最高权力,人民则依从这个权力。
针对黑格尔这种本末倒置的价值思维,马克思指出:“家庭和市民社会都是国家的前提,它们才是真正活动着的;而在思辨的思维中这一切却是颠倒的。
”马克思认为,家庭和市民社会是国家的基础,家庭的成员和市民社会的成员是国家的公民。
离开了人民的劳动,国家将一刻也不能存在,“丧失财产的人们和直接劳动的即具体劳动的等级,与其说是市民社会中的一个等级,还不如说是市民社会各集团赖以安身和活动的基础。
”这里,“丧失财产的人们和直接劳动的即具体劳动的等级”指以无产阶级为主体的人民,人民不仅是国家的主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国家中其他集团生存和活动的基础。
马克思强调说:“政治国家没有家庭的自然基础和市民社会的人为基础就不可能存在。
它们对国家来说是必要条件。
”人民不仅是国家存在的基础,而且是国家形成的动力。
黑格尔的神秘主义政治伦理观强调先有国家观念,后有国家公民,公民是国家观念自我运动的副产品。
马克思指出:“事实却是这样:国家是从作为家庭的成员和市民社会的成员而存在的这种群体中产生的。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读后感三篇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读后感三篇《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读后感篇一就德国而言,对宗教的批判基本上已经结束,而对宗教的批判是对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从对德国宗教的批判角度着笔,以开篇显志的议论笔法,直接指出,已对完成对宗教问题的批判的德国正面临着来自社会各个领域与方向的新的批判,德国正处于遽速变革的时期。
而批判将带来学习和思考,带来新的地球上最美的花朵一一思维着的精神。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第二段马克思即表明了自身立场,即人与宗教间的先有鸡还是先有蛋”问题,作为唯物主义的伟大先驱,马克思坚定地持反宗教的批判观点,认定是人出于自身的意愿与欲望而创造了地位凌驾于自身之上的人,而非由以神祇为核心灵魂的宗教创造了比自己更为低等的人。
而关于人为何要创造宗教这一问题,马克思则指明,宗教作为信仰的皈依,是人在现实的苦难的重压下,希望求得拯救获得幸福的欲望的反映。
而关于宗教,还有一种颇为有趣的比拟,是将宗教比作精神鸦片”。
鸦片作为一种麻痹神经具有致幻力的老式毒品,除了许诺给人一个美好的梦境外,也具有调剂无聊生活,权作消遣的效用。
但无论怎样说,马克思都指出了,宗教是用以麻痹人类的毒药,而麻痹人类势必会导致生产力低下,社会停滞不前,因此,宗教对德国社会各领域的影响不容小觑,而反宗教的斗争间接地成为了反对以宗教作为精神抚慰的那个世界的斗争。
也正因为这样,才使宗教批判成为其他一切批判的起点当宗教的伪善外衣被撕碎时,人所幻想出的美好桃花源也被撕碎了。
失去精神支柱的人类迫切需要新的真理来支撑自我价值观使其不至于崩塌,使自我不至于重新陷入信仰无序的状态之中。
于是哲学家以马克思为首的这批人,他提出:真理的彼岸世界消失之后,历史的任务就是确立此岸世界的真理”,他开始把批判的视野从宗教本身转移到之前被宗教圣光所遮掩的其他社会领域——从对神性的批判,到对人性的批判,到对由人汇集而成的群体,即社会的批判,最后,至y人所创设并最终用以治人的,政治与法的批判。
(完整版)读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有感
读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有感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
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
但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
-------马克思当我读到句话的时候,好像突然有所感悟的,之前令我一头雾水的内容似乎弄懂了一些,这使我又重拾信心继续读下去。
尽管对这片文章反复读了几遍,但还是没有完全掌握马克思先生在文章中所阐述思想,我只能凭借自己的一点理解,尝试写下我读完这篇文章后的一点感想。
首先,我认为很有必要了解一下马克思先生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的思想状态和社会状态,这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马克思先生想要表达的思想。
1843年,马克思前往巴黎,而此时在思想上,马克思也逐渐从黑格尔转向费尔巴哈,开始吸收一些费尔巴哈的思想。
这一时期,资本主义在欧洲的主要国家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性和生产资料私人有之间的矛盾已日益暴露,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斗争在欧洲最发达的国家开始尖锐,欧洲许多国家还面临着反对封建反动势力和反对民族压迫的斗争。
对德国现存的封建制度和经济垄断不满,对封建君主将人民视为自己的私有财产不满……这些导致马克思对德国现状的极端愤怒和不满。
这时的马克思已经从一个青年黑格尔派转变为一个富有革命理想和革命热情的思想新锐。
他主张革命,但不是盲目地暴力革命,而是需要思想哲学进行指导的革命。
在文章的开头,马克思先对宗教进行了批判,他认为“而对宗教的批判是其它一切批判的前提”“反宗教的批判的根据就是: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了人。
”“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感情,正像它是没有精神的制度的精神一样。
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马克思把宗教的产生归结为现实世界的苦难,他主张“废除作为人民幻想的幸福的宗教,也就是要求实现人民的现实的幸福。
”马克思从革命的角度要求人民放弃幻想,勇敢地与现实生活中的苦难做斗争。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读书笔记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读书笔记马克思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内涵的著作。
在阅读这部作品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也有了许多的思考和感悟。
这篇导言开篇就指出了德国当时的社会现状。
德国的制度落后于时代,人们的思想也被禁锢在旧有的框架之中。
马克思认为,德国的现状是悲惨的,需要进行彻底的变革。
而这种变革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更需要付诸实践。
马克思强调了哲学的作用。
他认为哲学不仅仅是对世界的思考和解释,更应该是改变世界的武器。
真正的哲学应当能够揭示社会的矛盾和问题,并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方向和力量。
这让我认识到哲学并非高高在上、脱离实际的空谈,而是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能够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在对宗教的批判方面,马克思的观点也十分犀利。
他指出宗教是人民的鸦片,是人们对现实苦难的一种虚幻的慰藉。
人们在宗教中寻求解脱,实际上是对现实问题的逃避。
只有正视现实,摆脱宗教的束缚,才能真正实现人的解放。
这使我深刻理解到,宗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麻痹人们的思想,让人们失去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和改变的动力。
马克思还深入探讨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他认为无产阶级是能够实现社会变革的力量。
无产阶级由于其所处的被剥削和压迫的地位,具有最强烈的变革愿望和动力。
无产阶级的解放不仅仅是自身的解放,更是全人类的解放。
这让我意识到无产阶级在推动社会进步中的重要作用,以及他们所肩负的重大责任。
同时,马克思也指出了革命需要理论的指导。
没有正确的理论,革命就可能陷入盲目和混乱。
理论能够为革命提供方向、策略和方法,使革命更加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
这让我明白,在任何行动之前,充分的思考和正确的理论准备是至关重要的。
在阅读过程中,我也对马克思的批判精神深感敬佩。
他毫不留情地指出了社会的弊病和问题,不回避矛盾,不粉饰太平。
这种批判精神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之一。
只有敢于批判,才能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
然而,在理解马克思的思想时,我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和挑战。
读《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有感
读《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有感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马克思当我在马克思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读到这句脍炙人口的名言时,我的感受正如马克思在本文中所说的那样――被“思想的闪电彻底击中”。
我带着一股很强烈的热情读完了整篇文章。
而现在,请允许我把马克思庞大的思想花园中的这朵小野花的芬芳用我拙劣的笔触呈现出来,从我个人的角度去尝试理解这位25岁的年轻人和他的作品(马克思写作此文时只有25岁)。
首先,我想从马克思这一时期的思想状况入手,试图在写这篇引言时了解马克思的一些背景,这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这篇文章。
1843年,马克思去了巴黎。
此时,马克思也开始逐渐从黑格尔转向费尔巴哈,并开始批判地吸收费尔巴哈的一些思想。
1845年他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证实了这一点。
对德国现存的封建制度和经济垄断的不满,对弗里德里希·威廉四世自相矛盾的“扮演王权的一切角色”的不满,以及对封建君主视人民为“私有财产”的不满??所有这些都导致了马克思对德国现状的极度愤怒和不满。
这时,马克思充满了革命热情。
他曾写道:“满载傻瓜的船可能会顺风航行一段时间,但它正朝着不可避免的命运航行,因为这些傻瓜根本没有预料到。
这种命运就是即将到来的革命。
”在这篇文章中,马克思还写道:“在德国,不摧毁一切奴隶制,就不可能摧毁任何奴隶制。
没有德国的根本革命,就不可能完成这场革命。
”此时,马克思已经从一个年轻的黑格尔学派转变为一个充满革命理想和革命热情的思想前沿。
他提倡革命,但这不是一场盲目的暴力革命,而是一场需要哲学思想指导的革命。
在这里,他为后来建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奠定了基础。
在本文中,他无情地批判了所谓的“实践政治”和“理论政治”。
他相信“这一学派视野的狭窄反映在它没有将哲学纳入德国现实的范围,甚至认为哲学低于德国实践和理论服务于实践。
读书报告——读《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有感(优秀范文五篇)
读书报告——读《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有感(优秀范文五篇)第一篇:读书报告——读《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有感《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读书报告田继元1一、从宗教批判到政治批判德国的宗教批判为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首先,马克思阐释了宗教为何会吸引现实的人,即宗教创造了一个理想国,使得人去在理想的现实中不断寻找自己的映像,去寻找非人,而放弃了在自身存在的现实去寻找存在的价值。
“宗教是人的本质在幻想中的实现,因为人的本质不具有真正的现实性。
”2马克思这样对宗教进行了定义。
然而同时,马克思并没有完全的否定宗教的存在,相反的,分析了宗教产生的原因:“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的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的苦难的抗议。
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情感,正像它是无精神活力的制度的精神一样。
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3马克思认为,宗教的存在正是因为现实世界满足不了现实受到压迫的人民的精神需求,而使得宗教创造出的颠倒的世界为人们所沉醉。
因此,如果想要人们脱离虚幻的宗教制造的完美的世界,就需要提升人们在现实世界的幸福感和存在感。
这并不是说抛弃宗教带来的心灵上的抚慰就能够做到摆脱精神鸦片的控制,而是应当使人们通过在现实中价值的不断实现、现实的不断创造,逐渐不需要甚至于不相信精神上的虚无的安慰,及达到“人的自醒”。
这样人们便能从虚幻的世界醒来面对现世的困境,开始关注自己的解放和现实的幸福。
若以马克思矛盾论的观点来说的话,宗教的存在和现实世界的制度、法律等就是一对矛盾,正是通过打倒宗教,才相辅相成地推动了现实世界的制度的进一步发展。
那么,当宗教成为虚无被忽视之后,直接对大众产生影响的、能够提升民众的存在价值以及意义的对象就是政治制度和法律。
既然现实世界不能够满足人们的精神及物质需求,人们的自觉与自省又提示他们,不能够相信宗教的虚无而得到抚慰,那么批判的矛头直指政治的制度和法律的完善也就是不可避免4的了。
马克思在对比了英法的制度后得出结论,德国的制度是远落后于历史进程的水平的,是不能够满足民众需求的。
论文马克思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有感
论文马克思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有感马克思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是他在经过了对黑格尔的崇拜到怀疑到批判的一个结晶,也是他从仰望巨人到超越巨人的一个里程碑。
随着普鲁士政府作出压制新闻自由的决定,青年黑格尔派在《莱茵报》上本已明显表现出的分歧进一步发展到彻底的分裂的程度。
那些在柏林受布鲁诺·鲍威尔领导的青年黑格尔派分子,越来越倾向于与政治运动相脱离。
马克思“从社会舞台退回到书房”,开始为《德法年鉴》撰稿。
有两个因素促成了马克思对黑格尔政治学的看法:其一,他新近担任《莱茵报》编辑的经历,使他更深刻地体会到国家制度的缺陷与黑格尔关于国家的论述的巨大分歧,他因此认为“要获得理解人类历史发展过程的锁链,不应当到被黑格尔描绘成的‘整个大厦的栋梁’的国家中去寻找,而应当到黑格尔所轻蔑的‘市民社会’中去寻找”;其二,阅读费尔巴哈的《关于哲学改造的临时纲要》对他产生的影响。
费尔巴哈认为神学还没有被彻底摧毁,黑格尔哲学是它的最后一道理性壁垒,黑格尔哲学是神学的最后避难所,因此必须被摧毁。
马克思的每一页都显示出了受费尔巴哈方法的影响。
马克思赋予他的批判以一种费尔巴哈所缺少的社会历史的维度,但是他们两人的方法有一个共同的核心点:他们都宣称黑格尔颠倒了主词和宾词的正当关系。
马克思的基本思想是通过分析实际的政治制度,以此揭示出黑格尔对观念与现实之间关系理解是错误的。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主要是对黑格尔《法哲学原理》中的第261节到331节中关于国家的观点进行的批判。
黑格尔的国家观主要有三点:(一)“国家是伦理理念的现实”,也就是说,国家是伦理精神的体现,这抹杀了剥削阶级的国家是残酷地剥削本国人民、侵略压迫他国和其他民族的机器的大量事实;(二)“国家是绝对自在自为的理性东西”即国家是独立自存、永恒的、绝对合理的国家;(三)由于国家是客观精神,所以个人本身只有成为国家成员才具有客观性、真理性和伦理性。
马克思在这篇导言里告诉我们在德国要实现真正的解放的两个重要的因素是哲学和无产阶级,“这个解放的头脑是哲学,它的心脏是无产阶级。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主要内容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主要内容《关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指南性文章》马克思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可是一部非常有深度的著作呢。
这就好比是一把犀利的手术刀,要把当时社会的一些不合理的东西剖析得清清楚楚。
在这部著作里啊,马克思对德国的现状有着深刻的认识。
德国当时就像是一个病恹恹的人,外表看着好像还过得去,可实际上内部已经千疮百孔了。
德国的制度呢,就像是一件破旧又不合身的衣服,既不能给人带来温暖,又限制着人们的行动。
那德国的社会现实和理想之间的差距,就如同天和地一样遥远。
大家想啊,一个社会如果没有公平,没有正义,那普通老百姓的日子得多难熬啊?这就像在黑暗的山洞里摸索,找不到出口,只能不断地碰壁。
马克思还谈到了宗教。
宗教在当时的德国就像是一种麻醉剂。
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过得苦哈哈的,没办法改变现状,就只能把希望寄托在宗教上。
这就好比一个人受了伤,没有办法医治,只能靠止痛药来暂时缓解疼痛。
可这止痛药能解决根本问题吗?当然不能。
宗教让人们沉浸在虚幻的幸福之中,却忽略了现实世界的真正问题。
这难道不可悲吗?马克思也提到了理论的重要性。
好的理论就像是一盏明灯啊。
在黑暗的社会里,如果没有正确的理论去指引,人们就只能像没头的苍蝇一样乱撞。
可是德国当时的理论界,很多理论就像是空中楼阁,看着漂亮,实际上一点用都没有。
马克思认为理论应该是要和实践相结合的,就像手和脚要配合起来才能走路一样。
理论如果脱离了实践,那就只是纸上谈兵,就像一个人光说不练假把式。
还有关于无产阶级的论述呢。
无产阶级在当时的社会里就像是被压迫在最底层的基石。
他们承受着最大的压力,却得到最少的回报。
可是马克思看到了无产阶级的力量,他觉得无产阶级就像是一颗埋在土里的种子,虽然现在看着很弱小,但是有着巨大的潜力。
只要时机成熟,这颗种子就会破土而出,长成参天大树。
这是一种多么有远见的眼光啊。
在社会变革这方面,马克思的思想也非常独特。
社会变革不是靠几个英雄人物就能完成的,它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后,马克思得出结论:“德国人的解放就是人的解放。这个解放的头脑是哲学,它的心脏是无产阶级。”
这篇文章作为导言,它相比马克思以前的所有文章有一个突出而明显的不同,那就是,在之前马克思都没有为我们提供一个实际解放德国的的方案,但是在这里,他完全地从黑格尔的法哲学分离出来,不再只是从德国的政府和国家制度去剖析,而是在这个基础上,找到了人类解放的解决之道!
(三)黑格尔法哲学是一切因素的最终原因。“德国的哲学是德国历史在观念上的继续。因此,当我们不去批判我们现实历史的oeuvres incompletes〔未完成的著作〕,而来批判我们观念历史的遗著——哲学的时候,我们的批判恰恰接触到了本世纪所谓的that is the question!〔问题所在!〕那些问题的中心.”“德国的法哲学和国家哲学是唯一站在正统的当代现实水平上的德国历史。因此,德国人民必须把自己这种想像的历史和自己的现在制度联系起来,不仅批判这种现存制度,而且还要批判这种制度的抽象继续。”马克思认为要德国的哲学其实也是德国现实的一部分,并且哲学是为德国的实践和现实服务的理论,理论指导着实践,因此当理论出现了问题实践必定也会出错,于是对于理论的批判是德国获得解放的基础与中心。那么为什么是黑格尔的法哲学呢?因为“德国的国家哲学和法哲学在黑格尔的著作中得到了最系统、最丰富和最完整的阐述;对这种哲学的批判不但是对现代国家和对同它联系着的现实的批判性分析,而且也是对到目前为止的德国政治意识和法意识的整个形式的最彻底的否定,而这种意识的最主要、最普遍、升为科学的表现就是思辨的法哲学本身”,所以要从黑格尔的头脑开始!当我们把从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中抽象出来一套真正地彻底地能表现历史也能指引未来的理论时,它便能转化为物质力量,它便能掌握群众,从而不但能把德国提高到现代各国的现有水平,而且也提高到这些国家即将达到的的人的高度的革命。
那么在德国的无产阶级解放德国的实际可能性在哪里?其一,德国的无产阶级具有彻底的革命性。因为它们的产生是在社会急剧解体的过程,特别是由于中间等级的解体而产生的群众,它们一无所有,所以不致失掉一切;其二,德国的资产阶级不具有这种可能性,因为它们代表的是一个特殊的阶级利益,他们拥有私有财产,一切以“利己主义”出发,这种利己主义故步自封,因此也希望别人故步自封,这样的阶级是不可能摧毁德国的制度基础的。
二、德国解放的物质因素——无产阶级
当我们为了使德国的理论与现实相适应没有分歧时,却没有“光是思想竭力体现为现实是不够的,现实本身应当力求趋向理想”。那么实现这一现实——解放德意志的因素在哪里呢?马克思认为“对德国来说,彻底的革命、全人类的解放并不是乌托邦式的空想,只有部分的纯政治的革命,毫不触犯大厦支柱的革命,才是乌托邦式的空想。”因此国家是造成德国这个特殊世界的政治现状的缺陷的特殊障碍,在没有消除一般障碍之前,特殊障碍是无法摧毁的。而“部分的纯政治的革命的基础是什么呢?就是市民社会的一部分解放自己,取得普遍统治,就是一定的阶级从自己的特殊地位出发,从事整个社会的解放” ,即让这个阶级成为整个社会的代表,从而能够为了社会的普遍权利和普遍利益去奋斗。这个阶级就是无产阶级。但是,“一个阶级刚刚开始同高于自己的阶级进行斗争,就卷入了同低于自己的阶级的斗争。所以当诸侯同帝王斗争,官僚同贵族斗争,资产者同所有这些人斗争的时候,无产者就开始了反对资产者的斗争。”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主要是对黑格尔《法哲学原理》中的第261节到331节中关于国家的观点进行的批判。黑格尔的国家观主要有三点:(一)“国家是伦理理念的现实”,也就是说,国家是伦理精神的体现,这抹杀了剥削阶级的国家是残酷地剥削本国人民、侵略压迫他国和其他民族的机器的大量事实;(二)“国家是绝对自在自为的理性东西”即国家是独立自存、永恒的、绝对合理的国家;(三)由于国家是客观精神,所以个人本身只有成为国家成员才具有客观性、真理性和伦理性。
马克思在这篇导言里告诉我们在德国要实现真正的解放的两个重要的因素是哲学和无产阶级,“这个解放的头脑是哲学,它的心脏是无产阶级。哲学不消灭无产阶级就不能成为现实;无产阶级不把哲学变成现实,就不可能消灭自己”。
一、批判黑格尔法哲学的原因 (一)德国的宗教批判为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希腊和中世纪,政治生活因素与社会因素密切联系在一起,而现在,政治国家才从社会生活中抽象出来。“政治制度到现在为止一直是宗教的领域,是人民生活的宗教,是同人民生活现实性的人间存在相对立的人民生活普遍性的上天。”马克思说“宗教是人民的鸦片”,“废除作为人民幻想的幸福的宗教,也就是要求实现人民的现实的幸福”,“因此,彼岸世界的真理消逝以后,历史的任务就是确立此岸世界的真理”。这种对于宗教的批判结束之后,人们便要“伸手去摘取真实的花朵”。于是,人们便能从虚幻的世界醒来面对现世的困境,开始关注自己的解放和现实的幸福,因此宗教的批判是一切批判的前提,是转而对掌握着群众的德国法哲学批判的基础。
马克思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是他在经过了对黑格尔的崇拜到怀疑到批判的一个结晶,也是他从仰望巨人到超越巨人的一个里程碑。
随着普鲁士政府作出压制新闻自由的决定,青年黑格尔派在《莱茵报》上本已明显表现出的分歧进一步发展到彻底的分裂的程度。那些在柏林受布鲁诺·鲍威尔领导的青年黑格尔派分子,越来越倾向于与政治运动相脱离。马克思“从社会舞台退回到书房”,开始为《德法年鉴》撰稿。有两个因素促成了马克思对黑格尔政治学的看法:其一,他新近担任《莱茵报》编辑的经历,使他更深刻地体会到国家制度的缺陷与黑格尔关于国家的论述的巨大分歧,他因此认为“要获得理解人类历史发展过程的锁链,不应当到被黑格尔描绘成的‘整个大厦的栋梁’的国家中去寻找,而应当到黑格尔所轻蔑的‘市民社会’中去寻找”;其二,阅读费尔巴哈的《关于哲学改造的临时纲要》对他产生的影响。费尔巴哈认为神学还没有被彻底摧毁,黑格尔哲学是它的最后一道理性壁垒,黑格尔哲学是神学的最后避难所,因此必须被摧毁。马克思的每一页都显示出了受费尔巴哈方法的影响。马克思赋予他的批判以一种费尔巴哈所缺少的社会历史的维度,但是他们两人的方法有一个共同的核心点:他们都宣称黑格尔颠倒了主词和宾词的正当关系。马克思的基本思想是通过分析实际的政治制度,以此揭示出黑格尔对观念与现实之间关系理解是错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