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教材 超越教材
立足“大地”与翱翔“蓝天”——“超越教材”中的问题透视
6年月号行动与反思史彩平立足“大地”与翱翔“蓝天”———“超越教材”中的问题透视“超越教材”作为一种语文教学理念,强调充分挖掘语文教材的教育因素,发挥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与奠基作用,关注学生语文学习渠道的拓展与语文素养、人文品质的全面提升,因而成为当前语文教学最嘹亮的主旋律。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不难发现,其中的诸多做法有失偏颇,试举例分析之:一、乱花渐欲迷人眼语文课程最应当遵循的规律是语文学习规律,最根本的任务是学习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然而,在当今“超越教材”的理念倡导下,为了体现对教材的超越,不少教师忽视了语文学科的根本特性,把大量冗余信息与过多非语文活动纳入了语文教学的范畴,语文课堂也随之变得热闹浮泛、缤纷陆离起来,形成一种“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态势。
例如:有位教师执教《海底世界》时,就多次拓展教学内容。
简单的导语之后,便开始让学生谈谈海底有什么。
当学生谈到海底有会发光的鱼时,教师便让学生看课件———教师搜集到的各种会发光的鱼以及它们各自的发光部位;接着谈海底的动物会发出什么样的声音,教师又让学生看课件,欣赏“叽叽”“汪汪”“嗡嗡”“啁啾”等各种动物的叫声;接下来了解海底动物的活动方法,师生又一同观看了大量动画图片;剩下的时间里,还看了海底的各种植物、各种矿产以及矿产如何开采等等。
整整一节课,教师都在忙于展示各种图文、音像资料,把本应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能力的阅读教学,变成了生硬、呆板的信息传输,把语文课上成了资料展示课。
另有一种情况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纳入了过多的非语文活动。
如,某市一堂获得一等奖且争议较大的课是这样上的:第一步,读一读诗歌《赠汪伦》。
第二步,请学生看课文情境的投影。
第三步,选择学习:1.凭想像分组表演各种赠别的情境;2.喜欢画画的同学画一画赠别的情景;3.喜欢音乐的小朋友到电脑中点击适合表达赠别的乐曲,并配乐朗读。
第四步,读两首赠别的诗。
第五步,学生总结收获,并合唱一曲《朋友啊,朋友》。
从窦桂梅的教育实践中剖析其践行的教材观
“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业。当
孩子心置校园,开始他生命的体验
时,他的生命流程是快乐还是痛苦! 升华还是压抑,是创造还是束缚,
这完全系于教师的职业素养和教
育追求。”卩为我国小学语文教学
改革的先锋者和领军者,窦桂梅深
耕一线语文教学三十余年,拥有宝
贵的教育实践经验、扎实的教育理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
不
是 F教师不过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教
材, 要 教材进行 胆地修改重
组,甚至是带领着学生 教材进行
再创造。以教材为 , 教材,
学好思 独 思考
创
造精神的学生。
3. 教材的 窦桂梅老师一以;主张
突破教材 F首先是
一的
一个常年住在 的人在冬日
绿的动
! 活跃
课
! 学生的 性。
二•超越教材 文
的学
美誉,就
的学 性
说,
的语文教材是
不够的,既不
学生
的需,不
会
多 的要F
的
,要
,在 教材 , 教材。
1. 阅 , 窦桂梅老师调
篇章的
阅 F在执教的六年中,窦桂梅 及 团队,在教授原有教材的基
上,精讲了 180篇文章,泛 $4篇
文章,加72篇文章。六年的阅
了?快读读。
生:地上、
师:我
、 、子。
了。(教师
机在
简 ,一,
一
这是 地方,这又是哪
里)
师:有的同学心领 ,可
这字宝宝 了, 来 他
,把他 回
师 拿着
有生字“地上、 、
、子
这 词语,后在师的引
基于教材、超越教材的理论与实践
过程中如何基于教材 、 超越教
材?也 就 是怎 样在 尊 重教 材 、
基 于 教 材 的前 提 下 对 教 材 进 行 二度 开发 , 教学 过 程进 行 对
要 的重复 。
帮助 学生 理解 , 商 品生 产 和 有 商 品交 换 就 有 市 场 和 市 场 调 节 , 市场 调节 不 等 于市场 经 但 济 , 有 当市场 成 为 主要调 节 时 ,才 发 展成 为 市 场 经 济。 二是在 学 习市场 调节 的优 点后 , 引 导学 生认 识 市场 调 先
基于 教 材 越教 材 超
超 越教 材 , 教 学 的活 力 是 所在 。 在全 省 乃至 全 国辽 阔地
难 的 理 论 与 实 践 域统 一 使用 的教 材 , 以及 时
反 映 社 会 发 展 过 程 中 出 现 的
新情况 、 政 策 , 新 总会 具 有 一
口
于志山
定 的滞 后性 ; 以关 照不 同地 难 区 、 同学 校 的教 学 实 际和 不 不
会 主 义 理 论 基 本 观 点 的 社 会 科学 课 程 , 是一 门引 领学 生 又 观 察 思 考 社 会 现 实 生 活 的生
宣科 、 照搬照抄依然是十分常
见 的现 象 。 也有 教 师为 超越 而 “ 越” 超 ,对教 材 断章 取 义 , 随 意增 删 , 至完 全 脱 离教 材 自 甚 搞一 套 。 这里关 键 的 问题是 必 须对 基 于 教材 、 越 教材 有 一 超
与智 慧 。 实 施新 课 程 以来 , 于教 基
材 又 善 于超 越 教 材 已 成 为 广
性 ,是其他任何教辅用书 、 参 考资料所 不可替代 的课 程资
源 。但 是 , 于教 材 并 不是 教 基
读《窦桂梅与主题教学》有感
于教育思考中的自我超越——读《窦桂梅与主题教学》有感所谓“读书不在多,而在于精。
”在金色的九月,在张静老师的指导下,我利用闲暇时间,拜读了《窦桂梅与主题教学》这本书。
窦老师在她的书中以“主题”为中心串联起所有内容,包含了人生主题、教育主题、课堂主题。
不过最开始吸引我的还是教育主题中提到的“三个超越”,超越什么呢?带着疑问我跳读到这一内容,去细细品读。
一、教育观点之“三个超越”窦老师带着她对于语文教育的思考提出了自己语文教学的教育观——“学好教材,超越教材;立足课堂,超越课堂;尊重教师,超越教师。
”(一)超越教材窦老师主张超越教材,不是脱离教材,而是以教材为基础进行拓展和延伸。
教材是教学的载体,但不是唯一的载体,教师要引领学生突破教材的局限,广泛涉猎各种优秀的文本资源。
为帮助学生打好终生学习的底子,从低年级开始,窦老师就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精选不同类型的阅读材料共学生阅读:精选180篇文章,泛读84篇文章,精讲了72篇文章,略读了24篇;从阅读民间故事、童话故事到阅读儿童文学、杂文随笔、科幻漫画;背诵积累了300多首古今诗词,还让学生积累了1000多条成语,100多个寓言故事,200多条古今中外格言警句……在这样的文化熏陶之下,量变产生质变,学生的表达能力、阅读能力、习作能力,焉有不强之理?通过对教材的创造性超越,教师不仅仅是带领学生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积累文化知识,更是引领学生接触到更广阔的知识世界,从而获得情感体验、生活经验,提升语文和人文素养。
(二)超越课堂窦老师说道:“作为为学生生命奠基的老师,我时时提醒自己:给孩子一双慧眼吧,让他们把这个世界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
要让学生懂得:在课堂上好好学语文,但绝对不是只靠课堂就能学好语文,生活也是语文学习的课堂,语文学习就在广阔的天地里,生命的成长中。
”同样,课堂也不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唯一场所。
超越课堂意味着将学习延伸到生活的各个角落,尽力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睁开眼睛面对世界,直面精彩纷呈的生活场景,在实践中感受知识的价值和力量。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摘要】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在把教材吃透的情况下,学会不断改进教法,巧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充分运用直观教具和学具,通过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等方法,逐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最终达到提高课堂教学的目的。
【关键词】课堂提高;教学效果;途径一、吃透教材、巧设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共同活动,教师的教对于学生来说,又居于主导地位。
因此,我认为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教师首先要把教材吃透,要掌握教材各部分知识的来龙去脉,以及教材里每一道例题和练习题的编者意图。
1.掌握知识的系统性,才能统观全局数学是一门系统性非常强的学科,知识之间联系非常紧密,任何新知识都是在已学过的旧知识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
所以,教师只有掌握教材的系统性,教学时才能做到瞻前顾后。
那么怎样钻研才能系统掌握教材,又能统观全局?第一,要注意抓住反映事物本质的概念进行教学。
第二,研究各单元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第三,找出新知识与旧知识的联系。
第四,要了解知识引申变化的情况,掌握教材的深度。
2.只有教师理解得深,才能深入浅出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是授业和解惑,是学生的合作者和引导者,教学效果的好坏,对疑难问题是否清楚,主要是看教师对知识是否能正确、深刻地理解。
因此教师在教学之前,对所教学的内容应做认真的研究、分析,透彻理解,熟练地掌握,才能在课堂教学时做到深入浅出,点拨到位,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只有领会了编者的意图,才能重点突出教学中,教师备课时,对教材的准备题和例题进行分析、研究,努力理解编者这样安排的意图,分清例题的主次再确定教学重点。
所以教师通过对教材的研究、分析,领会意图,运用最佳情境进行教学,做到心中有数,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二、改进教法、注重生成,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教师通过对教材的深入研究,摸准教材的重点、难点后,还要进一步考虑运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乐学、好学。
窦桂梅与语文教改的三个超越
窦桂梅与语文教改的三个超越一、简介窦桂梅,女,1967年4月生于吉林省蛟河县,语文特级教师,现任清华大学附属小学副校长。
从1994年开始搞“语文教学民族化与现代化研究”,具体目标是“继承工具性,打牢语文基础;注重人文性,弘扬主体精神;体现民族性,遵循汉语学习规律”。
出版《为生命奠基》、《我们一起生长》、《窦桂梅阅读教学精品录》等专著。
先后获得吉林省“五四”青年奖章、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全国中青年“十杰”教师提名奖等荣誉称号,2001年作为教育部更新教育观念报告团成员在人民大会堂作《为生命奠基——谈语文教改的三个超越》的专题报告。
二、理论为生命奠基——谈语文教改的三个超越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业。
当孩子走进校园,开始他生命的体验时,教育给予他们的是快乐还是痛苦,是提升还是压抑,是创造还是束缚,取决于教师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行为,更取决于教师全新的适应未来的教育理念。
21世纪的今天,我们应该怎样当教师?我们的语文教育应如何关注学生的生命?我的思考和实践是——语文教学要冲破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樊篱。
学好教材,又要超越教材;立足课堂又要超越课堂;尊重教师,又要超越教师,为学生的生命奠基,为中华民族的创造力奠基,让语文学习焕发生命活力;让语文学习充满成长气息;让语文学习绽放智慧花朵,是我,是我们21世纪语文教师共同承担的、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
超越教材几年来,我带领学生在学好教材中的诗词基础上,阅读积累了300多首古今诗词。
从《诗经》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到毛泽东的“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孩子们积累着诗的语言,感受着诗的情怀,抢救了记忆的黄金时代,摒弃了“课内背教条,课外背广告”的现象。
张一帆同学在一次期末语文考试中没考好。
可是第二天,我意外地收到他送我三首词《西江月》《生查子》和自己独创的词牌子——《独笑傲》。
他在这首词中写到:泪眼已过,朦胧,成绩难留心中。
风光还是旧时同,恰似一场梦。
教师超越教材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理解 , 又要高居教材之上审视正在使用 的教材 。只有 当教师将 自 己变成教材 的主人 , 不 将 自己的视域 禁锢于教材文 本之 中, 教师 才能创造性地使 用教材 , 对学生进行 有价值 的引导 , 使学 生学到 的知识具有 立体感 、 层级感和连续性 。
2 把 握 教 材 知 识 内容 的 纵 横 向的 关 系
眼 光 来 审视 创 造 性 的使 用 教 材 。 关键词 : 理解教材 创 造性使 用教材 超越教材
中图分类 号 : G4 2
文献标识码 : A
DO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2 — 8 1 8 1 . 2 0 1 3 . 1 9 . 0 3 7
越o[ 1 1
能创造性的“ 浅 出” , 才能实现对教材 的“ 超越 ” 。 超越教材最 重要 的是要抓 住教材 的“ 灵魂 ” , 即探究能力 、 科 学思维能力 、 在情感态 度上理解教材 设计 的内涵 。 教 师要善于 挖掘、 精炼教材 的基本 内涵 , 为此 : 方面 , 教材 的背后实际隐含许 多的东西 , 如知识 的源头与
解和 应用 , 不 仅在 一定 程度 上反 映了教 师 自身 对教 材 的理 解程 度, 也体 现出 自身专业知识 和科 学素养的深度 。理解教材既是课
堂教学 的起始点 , 又是 有效教 学的关键 点 。教师要 尊重教材 , 因
为教材是教育理论 与教 育实践相互转化 的桥梁 , 教材 的内容编排 是专家 、 学者 、 有经验 的教师经过理 f 生的思考 而精 心设计 的 , 具有
突破思 维深度 , 达到质 的飞跃 。想让学 生在 思维深度 上有所 突 破, 教 师既要深入挖 掘和提炼教材 , 对教材 的内涵有广度 和深度
新学期实现三个超越
新学期实现三个超越所谓的“三个超越”指的是:语文教学要冲破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樊篱,去超越教材,超越课堂,超越老师,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积累,生活的积累,情感的积累,为学生的生命奠基,为中华民族的创造力奠基,把一个充满创新与活力的语文教学带入21世纪,让语文学习充满成长的动力,让语文学习绽放智慧的潜力!这既是我们的历史使命,又是我们的理想追求。
那么,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怎么做到超越教材,超越课堂,超越教师,打造生命化的课堂,为学生的生命奠基呢?一、超越教材,创设大容量的课堂超越教材就是基于教材但不囿于教材,就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其过程就是让学生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从书籍中积累文化知识,间接获得情感体验、生活体验等人生涵养的过程。
要超越教材,其立足点是学好教材,只有学好教材,才能超越教材。
那么,怎样才能学好教材?我想:首先得读书,把读书的过程作为备课的过程。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高万祥可以说是把书爱到骨头里。
他说,书籍是学校中的学校,对一个教师而言,读书就是最好的备课。
一生都将自己的阅读视野局限在几本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上的人,又能给学生怎样的人文濡染和浸润?虽说教师不必上知天文,下晓地理,但如果你的基本的阅读视野都不比学生广,又怎么可以引领学生呢?因为你也不知道前方的路伸向何处。
曾几时何,我们教师被人说成了教参的“传声筒”,知识的“贩卖者”,甚至被写《三重门》的韩寒讽刺为:“十个教师九个笨蛋,剩下一个精神错乱。
”当然他写得过于夸张,但对于我们这些“文化人”而言,最大的心病是一不小心就成了“现代文盲”。
为了避免厄运,适应变化,就得学会怎样读书学习,做一个有着独立人格和个性风格的教师,做一个“不跪着教书”的教师,做一个“像一个人一样站立着”的教师。
我们不能像以往一样,只守着一本教材教学生。
新课程改革中有人主张:学生有一碗水,教师要指给学生一条河。
如果教师没有“源头活水”,又怎能有“问渠哪得清如许”?教师的阅读面狭窄,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只能是一句空话。
吃透教材,小学数学教学的立足点
吃透教材,小学数学教学的立足点摘要:作者结合自己在使用新教材过程中的教学实际,从钻研教材、吃透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几方面阐述了研读教材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研读;超越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0257-2826 (2019)06-004-01教材是课堂教学实施依据和蓝本。
由于新的数学教材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较显著的变化,我们在钻研教材时不仅要从宏观上、整体上去把握一册教材、一个单元在整个教材体系中的地位作用,更要从微观的角度深刻研究每一课时教材的具体内容、编写层次和编写意图,着力读懂、读透教材的每一幅图、每一句话,甚至每一道习题,把握文本背后所蕴藏着的丰富内涵。
只有“吃透”教材,我们才有可能用好、用足教材,并根据教学活动的实际需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设计与实施水平。
研读教材,这是对教师处理教材,设计教学的宏观引领,意指在设计教学中既要把握教材的编排意图,又不局限于教材提供的素材,是教学设计的立足。
一、研读教材——架起课标与教学内容之间的桥梁教材是承载课程标准理念的主要载体,是主要的教学资源,也是教与学的主要凭借。
如何研读教材、准确把握教学目标 ? 我们可从以下方面着手:1、主题图何为?“ 主题图” 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数学教材编写的一大特色,其意图在于体现数学课程标准中“ 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的基本理念。
然而,由于“ 主题图” 主要是以“ 场景” 的形式来呈现学习素材的,虽然富有儿童情趣和丰富的现实意义,有利于调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但教材是静态的,教材中的主题图是“ 半成品” ,多是结论式的呈现而少了过程,静态的主题图受篇幅、教学内容、目标的限制又不可能把多元的生活因素都体现在一幅主题图中,所以如果教师不能深刻地理解和正确把握,“ 主题图” 的价值就会大打折扣。
窦桂梅的教学理念 - 资源
窦桂梅的教学理念窦桂梅的教学理念大致归纳为“三个超越”(一)三个超越” 窦桂梅在其2002年发表的《为生命奠基——谈语文教学改革的“三个超越”》指出:“语文教学要冲破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樊篱。
学好教材,又要超越教材;立足课堂,又要超越课堂;尊重教师,又要超越教师。
”这是窦桂梅首次系统而全面地阐述“三个超越”观点,分别是超越教材、超越课堂、超越教师。
1、超越教材窦桂梅在上述这篇文章中否认语文教材是学生唯一的学习资料,且打破了教材作为唯一课程资源的神话。
她认为教师应该认真地学习课本教材,做到科学地补充教材,做到准确地加工教材。
在此基础上,她还进一步说明超越教材不仅仅是量的积累,还应该引导学生去真正领悟教材的精华,就教材的一些内容进行延伸、修改、重组、再创造,让教材成为学生积极发展的广阔策源地。
除了理论的表述,窦桂梅更结合自身的教学试验,如列推荐篇目和书目、修改教学内容等,为广大语文教师如何超越教材提供了现实的指导。
而吴金凤在《对窦桂梅“三个超越”教学梦想的一点思考》中也从文质兼美的课文和有缺陷的课文这两方面提出了对“超越教材”的理解。
对于文质兼美的课文,吴金凤从窦桂梅执教的《圆明园的毁灭》中得到启示:此类课文的教学可以遵循走近文本——走进文本——走出文本的模式,通过化解重难点,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和深化认识、升华情感三个步骤,把教材中的知识转化为学生的能力、态度与价值观。
另一方面,对于有缺陷的课文,吴金凤则认为“变废为宝” 即用补充或修改等手段来给教材“美容”是窦桂梅的绝妙之处,通过师生共同搜集资料与相关主题的文学作品去引领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补白和延伸。
2、超越课堂窦桂梅在《为生命奠基——谈语文教学改革的“三个超越”》中指出:“超越课堂,不光把语文从课堂延伸到学生的生活活动中,还要触及到学生的心灵里。
此外,她更通过与学生、家长之间发生的一些故事来进一步说明现代语文教师可以如何超越课堂。
基于教材、超越教材的理论与实践
基于教材、超越教材的理论与实践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不断提高,教育行业也在不断发展和进步。
在教育中,教材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但是,基于教材的理论和实践以及超越教材的理论和实践,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基于教材的理论与实践在教学中,教材是为了方便老师和学生,可以作为学习、教学的基础。
基于教材的理论和实践,即根据教材的内容,老师穷其详,深入挖掘教材的内容,从中抽取有用的理论,并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
基于教材的理论与实践的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的内容,更好地掌握教材知识,在学习和实践中更好地发挥自己的能力。
基于教材的理论与实践,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 通过教材内容的深入学习,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的内容,掌握教材知识。
2. 通过提问,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教材,建立起自己思想的框架。
3. 通过实践,让学生更加熟悉教材中的理论,并且能够实际应用教材中的理论,更好地发挥自己的能力。
二、超越教材的理论与实践超越教材的理论与实践,是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根据学生的特点,超出教材的范围,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进行更全面的教学,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超越教材的理论与实践,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 开放式教学,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让学生有更多的思考空间,让学生更加深入地去理解知识。
2. 运用新媒体,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全面地接触到多种信息,从中汲取更多的知识,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
3. 将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以更具体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并且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能力。
三、总结基于教材的理论与实践和超越教材的理论与实践,都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教材能够为老师提供依据,让老师有个更好的起点,但是,更重要的是,老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超越教材,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浅析新课程背景下如何“用好教材,超越教材”
、
的 教 师 . 们在 毕 业 班 的 复 习教 学 上 经 验 丰 富 , 待课 改 持 着 他 对 怀 疑 的 态 度 ,对 按 照 课 改 来 教 学 以应 对 高 考 存 怀 疑 态 度 , 因 此 , 教 学 上还 是 用 以前 的 老路 子进 行 教学 。 二 , 重 视《 在 第 不 课 程 标 准 》 《 程 标 准 》 教材 编 写 的重 要 依 据 。 是 , 。课 是 可 有些 教 师 手头只有教材 , 没有 《 程 标 准 》 也 有 的 教 师 教 学 只看 教 材 , 课 , 不 看 《 程标 准 》 只 在 公 开教 学 时 看 , 以说 是 为 了 活动 做 给 课 , 可 别 人 看 的 。还有 的 教 师 没有 很 好地 研 究 《 程 标 准》 课 。因 此 , 只 是 停 留在 表 面 七 行课 改 , 进 没有 真 正 地 深 入 , 实 际 教学 中还 在 是 用应 试 教 育 的方 法 教 学 。第 三 , 校 的评 价 价制 度 。许 多 学 学 校 对 教 师的 评 价 制度 上 都 沿 用 应 试教 育 的 评 价 方法 ,在 制 度 上 直接 制 约 着 教 师对 课 改 的 探 索 ,教 师的 积 极 性 受 到极 大 的 压 制 因此 . 实 际 教学 中 . 多 教 师还 是 不 能解 决 如何 用 好 在 许 教 材 的 问题 . 只 是 在“ 还 教教 材 ” 。 解 。 ” 面我 们 来 分析 一 下 其练 习设 计 的特 征 : 下 1 言缺 乏 亲 切 感 如 “ 读 、 读 ” 词语 带 有命 令 的 色 . 语 , 初 再 等 彩 , 学生 觉 得 这 是一 种 任 务 , 非循 循 善诱 。 让 而 2问 题 缺 乏挑 战性 和新 颖 性 。此 问题 再 次 重 复 了单 元 导 . 语部 分 的 部 分 内容 。 于 文章 所 叙 述 的小 故 事 , 对 相信 每 个 学 生 都 能读 懂 . 以设 计 “ 说 课 文 主要 写 了 一 件 什 么 事 ” 所 说 显得 多 此一 举 . 个 问 题 教 师可 以在 授 课 过 程 中提 出 , 必 在 文 本 中 这 不 再次呈现。 3提 问就 事 论 事 , . 缺乏 拓 展 延 伸 。文 章练 习 部分 总 共 提 出 二 个小 问题 。 大 部 分 是 针 对 学 生 对 文 本 的 理 解 . “ 系课 三 绝 仅 联 文 内容 或 自己的 生 活 经 历 ” 问 涉及 了学 生 自身 的生 活 经 历 。 一 问题 设 计 单调 , 策略 性 知 识 和程 序性 知 识 均 无涉 及 。
生活,语文教学的一泓清泉
生活,语文教学的一泓清泉美国教育家华特曾经说过:“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语文课程的内容包罗万象,博大精深。
语文课本、自然课本、课外读物、影视资料、大自然……都是教学的鲜活资源。
因此,语文不是一本单一枯燥的教科书,而是活生生的、五彩斑斓的生活。
脱离了生活的语文,势必会成为一潭死水;从生活中引来一泓清泉,才能让语文教学充满生命力。
一、书本生活·相互联系·活用资源新课程关注学生的经验,强调教学要反映社会科技进展,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需要。
脱离儿童生活世界的间接经验知识传授所产生的结果往往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
例如,有一位教师在教学“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时,想不到一位学生说:“他们没有我读书辛苦,您没有听电视上说,现在都用现代化机械耕种土地了,人也不出汗了,不滴汗下土了,机器也不会出汗,还能收到很多很多粮食。
而我呢,六点钟起床,晚上做作业到十点钟,哪有我读书辛苦。
”学生的回答让教师哭笑不得,究其原因就在于书本知识与学生的生活世界互相脱节。
因此,开发语文教学资源必须考虑学生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必须加强书本知识与生活世界的相互联系。
实际上,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教学资源,只要你具备一双慧眼,善于利用这些资源,就能创设生活化的语文课堂。
(一)语文讲读“生活化”。
语文讲读“生活化”,是指课堂语文讲读要面对学生生活实际,在课堂教学中营造一种民主而又充满智力活动的氛围,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灵魂的陶冶和思维的训练。
如在一年级“认识几种水果”的识字教学中,我们可以再显一段生活情境:妈妈让小红去超市买些桃子,结果小红买回了苹果,学生产生了认知冲突;接着,出示学生将要学习的水果画面,从水果的颜色、形状、味道、营养等方面分别作了介绍;最后,组织“买卖水果”活动,让学生通过买卖水果的角色体验,对教学内容加以运用和巩固。
短短40分钟,学生不但掌握了书上要求认识的水果,还认识了许多其他水果,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整堂课下来学生学得主动活泼、有滋有味。
教师成长心得体会
教师成长心得体会教师成长心得体会1听完专家的讲座我觉得教师的专业成长:一、教师的精神生活决定了课堂生活的质量。
正像吴老师说的我们看到的只是老师的一些表象,真正的东西我们是看不到的。
正所谓,有境界自成高格,唯有高尚的精神境界才能成就高格调的课堂生活。
对于教师来说,要立足课堂更要超越课堂;要立足教材更要超越教材;要立足自我,更要超越自我!对于小学英语教师来讲,要热爱英语教育事业,热爱英语教学工作,热爱自己的学生,对英语教学有高度的责任感,并用自己的智慧打开学生的知识之窗。
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创造性地利用教材,刻苦钻研教材,将分散在各册中的知识点加以整理,使之形成一个系统。
每时每刻都用一颗真心在教学,那么离成功也不远了。
二、不断学习架起专业成长的桥梁周总理说过活到老,学到老。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在日新月异的科技时代,知识更新换代的速度越来越快。
信息时代呼唤学习型的社会,书香校园呼唤学习型的教师。
而学习更是教师不断成长的利器。
三、自我反思加快专业成长的脚步反思一方面指向过去意识行为(反思备课过程);另一方面则带有评判性回顾的性质(反思上课的效果)。
反思是一种极为复杂的意识类型,它具有非自然的、人为的属性。
对于小学英语教师而言,反思直接指向的是教师个人的教育实践过程,它促使教师去思考教育实践的发生发展及实践的意义。
四、教研调研铺设专业成长的基石一位成功的教师必定是一名专家型的教师,是一名学者型的教师。
无疑,教研活动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
教师成长心得体会2时间过的太快了,弹指一挥间,我成为一名教师已经有一年半的时间了。
我抱着对未来既满怀憧憬又有些忐忑不安的矛盾心情踏上了教师这个工作岗位,说实在的,当时我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也没有给自己的将来一个明确的定位。
但是,经过这一年半的时间,我已经充分感受到了来自学习领导的关怀和各位同事们的友爱看,同事也为自己能够成为这个光荣而团结的大家庭中的一员而感到荣幸。
高中语文教研组长经验交流发言稿
高中语文教研组长经验交流发言稿尊敬的校领导,亲爱的同事们:大家好!我是高中语文教研组的组长,非常荣幸有这个机会在这里和大家分享我们的教研工作经验和一些思考。
首先,我要感谢学校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教研环境,让我们有机会共同探讨教学之道,提升教学质量。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深知语文教学的重要性,它不仅仅是语言技能的传授,更是人文精神的熏陶和价值观的引导。
在我们的教研工作中,我们始终坚持以下几个原则:1. 立足教材,超越教材:我们尊重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
我们鼓励教师深入挖掘教材内涵,同时引入丰富的课外读物和时事热点,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也能拓宽视野,提高思辨能力。
2. 以学生为中心:我们倡导个性化教学,关注每个学生的差异,尽力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
我们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式教学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3. 持续教研,共同进步:我们定期开展教研活动,分享教学心得,研讨教学方法,以此推动教师的专业发展。
我们坚信,只有教师不断学习,才能更好地引领学生。
4. 评价多元化:我们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也重视他们的综合素质,如阅读习惯、写作能力、表达能力等。
我们尝试采用多种形式的评价方式,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5. 家校合作:我们积极与家长沟通,让他们了解我们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共同为孩子的成长助力。
未来,我们将继续探索更有效的教学策略,以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培养出更多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创新精神的学生。
同时,我们也期待与各位同仁交流学习,共同推动我校语文教学的发展。
最后,我想说,教育是一项需要我们共同付出热情和智慧的事业,让我们携手并进,为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而努力!谢谢大家!。
新课程中的“两个超越”
鲁教研 究
M D R D C T N S I C O EN E U AI CE E O N
现 代教 育科 学
2 0 年第 4期 08
新课程 中的 “ 个超越’ 两 ’
张 丹
长春 10 2 ) 30 2
( 吉林省 实验 中学 ,吉林 摘
做 了一 些调整 ,如第一章 和第二章 教学顺序 的调整 。第二 章 《 化学物质及其 变化》 调 到第一章 来讲有 两个 优点 :一
是 与初 中知识 内容更好地衔 接和从学 生真实水 平 出发 ( 中
考结束之后。学生的化学知识已积亲了一些) 二是第一章 ;
内容多 而难。如食 盐的精制 需要几个 复分解 反应 、蒸 馏 的 基本操 作和原理 、物质 的量 、气体摩 尔体积 、物质 的量浓
中 图分 类 号 :C 2 , 4 文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0 — 8 3 (0 8 0 - 0 10 0554 20) 4 08-2
新课 程强调 ,教学是教 师与学生 间 、学 生与学生 之 间 分享 彼此 的思考 、经验 和知识 ,交 流彼此 的感情 、体 验与 观念 的过程 ,在这 种交 流 中生成新 的知识 ,求得新 的发 展。 教材 的使 用 、课堂 的教 学设计 作为 教师 的一种 日常工 作 , 正在发生很 大的变化。这种变化 ,一方面表现在尊重教材 , 但要超 越教材 上 ,另一 方面表现在 立足课堂 ,但要超 越课
些新知识 在选 修模块 中再生长 ,将分为 三章来拓 展加 深这 三 节 。这一 章又为选修 模块 知识 的入 门奠定 了知 识和 能力
基础。
、
尊重教材 。超越教材
( 吃 透教 材 一)
其 次 ,对本章 教材 中第 一节 的认 识 :与第一 章教 学 内
让学生在学习中感悟“美”
让学生在学习中感悟“美”【内容摘要】小学语文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教学,让学生在感悟美、鉴赏美和探索美的过程中,塑造起完美的人格。
在教学过中,教师通过先立足教材、再超越教材、最后回归教材的方式,让学生完成心与心的碰撞、情与情的交融,从而培养起正确的美的体验。
【关键词】审美感悟人文积淀创新回归教材美国教育家席勒曾经说过:”要想使孩子的人性趋于完美,那么就教会他审美吧!”我认为,审美不但包括认识美、鉴赏美,而且还必须做到能够捕捉美、塑造美。
作为小学阶段最重要课程之一的语文教学,也应该充分发辉其兼具情感体验和审美感悟的优势,不断创新。
使小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理想、道德、情感、智力、能力等方面都能得到全面的发展,为他们今后完美人格的塑造和形成,提供充分的人文积淀。
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把创新的理念转化为具体的实践、并通过课堂教学最大限度地塑造起学生的完美人格呢?以下为个人在就这个问题的几点探讨,列举于此,以求证与方家。
一、立足教材,引导学生感悟美、发现美教师要在立足于课本内容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使用新的教学手段,以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
这一方面要求教师充分利用图片、乐曲和视频等多媒体的教学设备,激起学生美的体验。
另一方面则利用文字形象化、语文课文情节生动的特点,充分挖掘课文中可以利用的因素,采用情境陶冶或表演展示的方式,提高学生发现美、发现美的能力。
我认为,每个孩子的心灵都有很强的可塑性。
作为一门人文性很强的学科,语文课文中所蕴含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感悟,可以让我们拥有更多的拓展学生思维的手段。
因此,我们应当充分利用课文中所蕴含的自然美、亲情美、人性美等各种美的因素。
做到以美怡情、以美储善、以美启真。
从而更好地陶冶学生的情操,升华他们的审美体验。
比如,我在执教苏教版课文《第一次抱母亲》这一课时,便用加强朗读训练的方式,让他们在朗读中自己去发现美、感悟美。
我首先让学生紧紧抓住作者对待母亲感情的变化,体会课文中所蕴含的人性美和亲情美。
学好教材,超越教材
学好教材,超越教材中图分类号:g71自中职德育课新课程改革以来,用教材教的理念,已经渐入人心。
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老师们都能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创造性地活用教材,然而从具体运用层面上看,很多老师却未能真正领会大纲精神,也未能真正吃透教材,从而导致随意改编,删减教材,甚至完全抛弃教材,因而使教学活动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我在认真研读中职德育课程新大纲的基础上,对”用教材教”的理念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本文将以高教版中职德育课程为例,从”学好教材”和”超越教材”两个层面,来谈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落实”用教材教”的理念。
一. 研读大纲学好教材尊重教材教材是课堂教学的主要资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
其科学性和权威性是毋庸置疑的,因此,为落实大纲精神和育人方针,首先要求我们认真研读大纲并学好教材,尊重教材。
从而体现教学的严谨性。
1研读大纲,为用教材教明确方向教学大纲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以及考试命题的依据,也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德育教师必须认真研读大纲的具体要求。
首先,要准确理解中职德育四门必修课的课程性质,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落实科学发展观。
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和提高为目的。
其次,要领会中职德育课程的基本理念。
掌握课程是以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敬业诚信的职业人为核心。
以中职生逐步扩展的职业生活为基础,以学生发展过程中需要处理的关系为线索,有机整合职业生涯,道德法律,经济政治,哲学与人生和心理健康的内容进行设计。
此外,还要全面解析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
辩证地看待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全面研读大纲,全面了解自己所教的学科,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发课程资源,选择有利于”教学目标”实现的教学方法。
做到脑中有纲,为”用教材教”明确方向。
2学好教材,为”用教材教”提供前提教材是课堂教学的依据,是最核心的课程资源。
老师要充分认识到教材的重要性,钻研教材,理解教材,学好教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立足教材超越教材
发表时间:2016-05-26T15:48:18.520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6年5月总第191期作者:雷红杰[导读] 山东省宁阳县鹤山乡中心小学新课标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教学案例与反思◆雷红杰山东省宁阳县鹤山乡中心小学271406 【案例背景】
新课标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注意使学生获得间接经验的同时也有机会获得直接经验。
即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等,获得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促使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不断提高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这本青岛版数学教材以其独特的生活化选材,情景串引出问题串设计思路,以及注重知识联系的编排结构等等让我们倍感新颖、亲切。
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一线教师在领略其独特魅力的同时也遇到了一些新的问题。
如:“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教材设计便存在知识探究过程“环节缺失”的问题。
针对因教材设计而带来的问题,我们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初步确立了创造性的使用教材、灵活性的改良教材的教学构想。
下面的案例便是对这一构想的初步尝试。
【案例】
新课标内容标准对最小公倍数提出的要求: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出10以内自然数的所有倍数,能找出10以内两个自然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了解因数、倍数的基础上学习的。
五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比较丰富,所以教材选择具有现实性和趣味性的素材,采取螺旋上升的方式,由浅入深地促使学生在探索与交流中建立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概念。
这一内容的学习也为今后的通分学习打下基础,具有科学的、严密的逻辑性。
根据要求我设计了下面的教学过程:情境引入:从今天起,小明的妈妈每4天休息一天,爸爸每6天休息一天。
他们打算等爸爸妈妈都休息时,全家一块去公园玩。
小明至少要等几天可以去公园玩,你能帮他算算吗?生:
妈妈的休息日:4、8、12、16、20、24、32、36……
爸爸的休息日:6、12、18、24、30、36、42…….
爸妈的休息日:12、24、36……..
最早的一天:12
师:大家观察:
第一排数有什么特点?(4的倍数)第二排数你发现什么?(6的倍数)第三排数你发现什么?(4和6的公倍数)第四排数你发现什么?(4和6的最小公倍数)(这里借助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公倍数”的实体模型,让学生借助“时间”这一具有实际意义的数,初步感知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基本思路。
)【分析与反思】
数学是要讲道理的。
道理讲不清,学生即便对某些方法临时掌握,那也只是停留在机械记忆的层面上,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一、教材的漏洞:
1.缺少了由列举公倍数找出最小公倍数到用短除法求最小公倍数的中间环节:即“认识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既含有这两个数的公有质因数(只出现一次)又含有这两个数的独有质因数”。
2.缺少了求两个数最小公倍数的方法更优化:即“认识用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不仅可以除以它们的公有质因数,而且还可以除以它们的公因数或最大公因数”。
二、优化的策略:
从上面的课例中,我们不难发现为了弥补上面提到的两点不足,注重了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将分解质因数与求最小公倍数有机结合,意在让学生发现两个数最小公倍数的质因数特点,从而为正确运用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方法的理解做了诠释说明,让知识的形成过程更加明晰。
二是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在用短除法求两个数最小公倍数的基本方法:即除以两个数的公有质因数的基础上作了有益的延伸。
三、优化后的反思:
1.教材处理的完美性在于尊重知识的形成规律和儿童的认知规律,并将这两者有机结合。
而我们在备课时,往往盲目地认为教科书上呈现的例题解决方法便是最佳方案,无需深化处理。
其实,恰恰相反,教材作为知识的载体,它为我们提供了一套较为合理的处理模式,但不是唯一模式。
2.对教材的改造、创新源自于对教材内容的深刻理解、把握。
针对脱离学生实际的信息窗,我们可以另创情景;针对前后联系密切的知识,我们可以预设铺垫;针对难度大、信息量大的的课题,我们可以打破规定的课时界限;还有前面说到的针对探究过程“环节缺失”的问题,我们可以“穿针引线”,弥补缺失等等,这些都应成为创造性使用教材的主流。